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1 00:3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1

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念,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应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和建构性,激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其应用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强调以学为中心的,促进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形成的教学模式。这种典型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所产生的结果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案或课件,而且是一个单元教学计划,在高职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中,多指一个项目或项目某一模块的教学计划。针对高职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教学目标指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二)教学任务或问题指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学习任务或要解决的问题,这些任务或问题设置在与实际经验相似的学习情境中,来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生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去“同化”或“顺应”所学习到的新知识。(三)教学资源指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素材、网络资源、软件工具、参考书目、电子讲稿等。(四)实施方案指教学内容的安排、时间安排、学生分组、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分配等。(五)电子学生作品范例指提供给学生参考用的电子作品,可以从各种电子信息源中选取或由教师自行制作。(六)形成性评价指标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以便改进现有的教学设计。评价的指标要符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有具体标准,可操作性强。

二、高职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近年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其增长速度也是任何预测家所未曾预料到的。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涉及资讯、娱乐、电子商务、通信、教育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的移动互联的人才需求也是巨大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Java语言、熟悉Android手机图形界面和各类控件编程、Android框架;掌握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掌握Android手机游戏编程、能够胜任当前企业极其短缺的Android移动开发类的相关岗位。要达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提升技能,而且还要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则更容易实现上述目标。根据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化教学宜采用以下三种模式。(一)基于项目的引导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项目要实现的功能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围绕项目展开学习,并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知识和自身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最终以项目的完成结果检验学习效果。(二)基于网络的探究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一般指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寻求解答。同时,教师提供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查阅。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这种方式适用于问题并不复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手段能找到解决办法的情况。这一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三)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学习者和小组其他成员协同互助的方式,为完成共同任务而开展的学习活动。这种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很有帮助。

三、“Android应用编程”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Android应用编程”是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解Android视图层的各种控件、控制层的各种机制以及Android应用软件的开发,主要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项目要求完成Android应用软件的开发。如图1所示为该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以“短信拦截APP”为例,“短信拦截APP”是“Android应用编程”课程讲解过程中的一个项目,它是一款帮助用户拦截黑名单所发送短信的应用软件,即当用户设定的黑名单电话号码发送短信时,该APP会将短信拦截下来,不在通知栏中进行提示,而由用户输入密码后才能看见短信。这款APP主要由“密码设置”、“用户登录”、“找回密码”、“添加黑名单”、“短信拦截”、“查看短信”、“短信维护”等七大功能模块构成。教师将这个项目的每个功能模块都按照信息化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将教师作为项目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利用信息化的多种技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索、学习;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构建。

四、总结和反思

篇2

授课对象为中职药剂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完成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学习,初步掌握了《中国药典》对称量的要求,会使用电子天平和量筒。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药品检验员岗位技能要求结合学生特点,确定本单元认知目标为:90%的学生能解释相对密度的定义;80%的学生能阐述相对密度测定的原理和操作流程。能力目标为: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急支糖浆的相对密度测定,测定结果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素质目标为:使学生明白严谨和细致对于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相对密度测定的操作流程。教学难点为相对密度的概念和相对密度测定的操作要点。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采用TBL教学模式,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教师负责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能力培养。教法包括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法。学法包括合作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4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共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板块,课中又分为温故知新、群策群力、百家争鸣、精益求精和熟能生巧5部分。

4.1课前

教师通过雨课堂6分钟微课,以死海为什么能让人浮起来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好奇心,引出相对密度的概念,结合动画采用模拟演示法,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生动,为难点的突破找到捷径。发送课前测试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相对密度的定义设计小实验,以此检验学生对该定义的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温故知新环节教学节奏。

4.2课中

4.2.1温故知新

计划用时5分钟。由小实验设计最好的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利用HiTeach软件的实时反馈功能将过程投屏到电子白板上,让学生都能清楚地观看每个步骤和现象。然后学生以抢答方式解释实验原理。利用这样的方式重构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对微课接受程度较低的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掌握相对密度的定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微课接受程度较高的学生内化知识,通过解释原理,巩固所学。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补充说明,扮演知识构建合作者角色。

4.2.2群策群力

本部分计划用时10分钟。教师对实验器材进行简单说明(包括干扰项量筒),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各小组设计测定急支糖浆相对密度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学生采用合作探究法设计操作流程,个别小组为了验证结果是否合理,进行预实验,总结本次课的关键点———体积的修约,排除干扰项,完善流程设计,突破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安全性的问题以外,不对学生操作做任何评价,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实现“做中学”。

4.2.3百家争鸣

计划用时7分钟。各组学生利用HiTeach软件上传本组设计,然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一分钟左右),最后投票选出最优设计小组。教师在学生选出最优设计后,对该设计进行点评,确定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案。

4.2.4精益求精

计划用时10分钟。在最优小组完整展示急支糖浆相对密度测定操作过程的同时,利用HiTeach软件的实时反馈功能将过程投屏到电子白板上。其他组观看,指出错误或有异议的地方,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将操作错误的画面截图后集中展示,引起学生注意。在展示与纠错的过程中,学生能找出绝大多数容易出错的地方,有助于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对未提到的操作要点进行补充。这两个过程的叠加,能覆盖测定中的所有操作要点。

4.2.5熟能生巧

计划用时8分钟。教师给各小组分发药品检验报告单,模拟检验岗位实际工作流程,要求各小组测定急支糖浆的相对密度。通过雨课堂发送标准操作视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随时观看视频,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不能一对一指导学生操作的问题,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即可,最后通过学生检验报告单完成情况结合测定结果是否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4.3课后

教师通过雨课堂微课视频和课后测试题,视频内容为利用重瓶法测定急支糖浆相对密度的标准操作,对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进行说明,对易错部分进行展示,让学生课后回顾本次课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拓展了学习空间。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完成课后测试题。

5教学评价

采用多维度评价体系。课前和课后通过雨课堂测试题,检验学生预习和复习情况。课中,学生先自评,然后由小组投票互评,最后再由教师评价。将课前、课后的诊断性评价,课中的过程性评价、检验报告单的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更立体。

篇3

免疫学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到20世纪中期,医学免疫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和免疫技术的发展,免疫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开始从基因活化的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免疫学正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耐受的分子机理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最难透彻理解的学科。该课程具有基础概念繁多、内容枯燥且抽象、与其他学科结合紧密、知识发展迅速的特点。

2基于建构主义的医学免疫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应用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尝试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细化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解答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拓展提高这几个步骤来实施教学。

2.1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般具有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和情感性这几个特点。情境的选择常常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旧知识、临床病例、实验数据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文字、影像、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在免疫应答基本过程的讲授中,用PPT展示免疫应答的基本框架,让学生根据旧知识填充框架,再补充新知识完善框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学应用的讲授中,我们主要通过图片、影像展现临床病例来创设情境。

2.2细化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们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如在学生感冒后没有吃药而感冒自愈这个情境下,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吃药感冒也会好?这种抵抗力是免疫力吗?免疫力是怎么产生的?由此引发学生对免疫概念的探究式学习。如在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念的讲解中,我们根据骨髓移植的案例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谁可能给病人捐骨髓?谁最有可能给病人捐骨髓?为什么?如果一直不能配型成功,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病人吗?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因此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讲授、书本、网络、实验数据等的分析讨论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完成探究协作学习。如在过敏反应的讲授中我们创设了荨麻疹、支气管哮喘、吃海鲜后肚子痛且有皮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过敏?新生儿和儿童初次注射青霉素是否需要进行皮试?青霉素皮试有风险吗?皮试阴性是不是表示注射青霉素很安全?怎样预防和治疗过敏?发生过敏性休克怎么办?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查找相关书本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我们还留下课后讨论病例:某医院注射室有病人在等候注射时突然晕倒,抬至急诊室未来得及采取抢救措施病人已经死亡。经尸体解剖,病人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有较多渗出液。提出问题:该病人可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2.4解答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对问题的解答过程是检验学生知识建构是否成功的依据,也是衡量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的点评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2.5拓展提高

我们尝试让有学习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指导其他学生编辑健康教育资料及查阅文献等,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拓展提高的目的。

3医学免疫学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

篇4

【关键词】高职;酒店英语;信息化;设计

一、引言

目前,随信息化技术发展,国内不少高校均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信息化教改尝试和探索,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目前大部分院校对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对象较泛,针对性不强,研究范围也多局限于教学模式的研究上,较少有高职院校针对某一特色专业的英语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

二、高职酒店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学生学好和运用好英语这一对外交流工具,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摆在高职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缺乏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的酒店英语教学,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教师虽在课堂上努力创设语言环境,但总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酒店专业学生就业后在岗位中经常遭遇的麻烦以及阻碍学生进入涉外酒店管理阶层的就是运用英语处理相关业务问题的能力。如:用英语进行订房、接待、解释客房服务、处理外籍客人投诉、餐厅订位与服务、入住与结账,甚至推广促销等各项语言运用技能。酒店业属服务性行业,除基本的岗位业务流程外,真实岗位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因此,用英语处理不同突发事件的能力也不容忽视。传统英语课堂的讲授式教学,先学后练等教学模式缺乏较为真实的语境,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这一有利资源整合教学,改革教学,做出符合高职酒店专业学生学习基础和专业特色与实际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能充分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也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真实的语言与工作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酒店专业知识,也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英语处理酒店行业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酒店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建议

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教学改革大势所趋,但如何结合专业特色与学生特点,将高职酒店英语教学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值得认真探讨,笔者对高职酒店英语教学设计有如下建议:

(一)利用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酒店工作情境与语境

任杨,何高大(2014)认为:“教学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组织内部因素,也取决于教学环境、技术和管理的系统性、一致性和协调性”。[1]因酒店业属服务性行业,酒店英语除涉及到相关业务流程外,也涉及到商务礼仪及与人沟通技巧。因此,酒店英语教学设计不仅应以语言知识点为教学目标,更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职场业务流程、沟通与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创设真实的酒店工作语境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根据酒店业务工作流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在课堂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听说强化训练,组织课堂讨论,用英语进行酒店工作汇报,进行英语辩论等活动。还可在课后引导学生观摩视频,组织以职场环境为背景的英语角色扮演并制作表演录像,如用英语进行订房、前台接待、餐厅订座、处理客人投诉等。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能面向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强调个性化教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进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缩短认知过程。[2]高职酒店英语教师应具备翻转课堂意识,更新教学理念,逐步改变传统课堂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教学模式,可通将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处理,制作微课,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先自行学习相关微课,也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MOOC平台,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并补充教学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此外,学生也可利用微课资源进行课后复习与巩固。微课,MOOC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得教学时间更为灵活,既有助于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增强教学互动

师生能否进行良好的教学互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布置学习任务,网上跟踪监测学生学习进度,并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资料与反馈情况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此外,教师也可建立班级微信群,通过微信推送等功能定期学习资源与信息,学生可以在相应板块留言分享讨论学习心得,以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互动的目的。

结语

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海量教学资源,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高职酒店英语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助于创设更加真实的以职场为背景的教学模式,符合职业英语的教学要求,可以对酒店英语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教育信息技术并非是一根魔杖,技术对教学的有效性仍需要不断地研究与实践。[3]

参考文献:

[1][3]任杨,何高大.教育信息技术下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3):51.

篇5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设计 概念 特点 应用策略

早期的教学设计理论热衷于教学过程模式、目标分解、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的阐述方式、教学策略的选择方法、媒体选择方法和媒体材料开发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教学设计理论也需要与时俱进,除了研究上述问题之外,还应提供学习任务的设计方法、学习行为的分析与设计、教学问题根源分析、学科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等。

1.信息化教学设计(IID)的概念及特点

信息化教学设计又称IID,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学习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卓有成效的自我成长者。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E-learning[1]的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其学习内容是交叉学科专题,所主张运用的教学模式是研究型、资源型、合作型学习,教学周期是以星期甚至学期为单位,教学评价是学生的电子作品。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基础,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适应信息时代多样化教学目标的要求,其主要特征是:以学为中心,丰富的资源,强调任务驱动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协作学习,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但“信息技术的支持”仅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表面特征,它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更为根本的特征: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关注学习过程。这两大特征渗透到学习过程的各个要素中,形成了更具指导意义的设计原则。

2.信息化教学设计(IID)与传统教学设计的比较

在我们周围,有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答案都是很确定的,可以直接套用计算法则或公式,称为结构良好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s)的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前沿却常常没有这样的规则和确定性,不能简单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而需要面对新问题,有时甚至问题都没有成型,不但答案是开放的,解决手段也是多样的,这就是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s)(或劣构领域)的问题[2]。我们认为:结构良好领域问题和结构不良领域问题的讲授应该依据相应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所属学习性质。不同类的问题,其传授特点总结如下表:

任何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出现,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为了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我们需要博采众长,综合利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合中国的国情,传统教学设计还有它的生命力。我们现在提倡信息化教学设计并不是要否定或者取代面向“知识传递”教学设计(传统教学设计),而是为了补充高级学习的、“意义建构”教学系统(环境)设计的不足,给教育一场温和的革命。

从教学的历史发展看,发现式学习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接受式学习也并非弊端累累,而是二者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永恒地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3]。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赵勇博士曾经指出:“东方人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因此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比较系统,但是比较死板,缺乏创造性;而西方人主要是发现式学习,因此很有创造性,但是基础知识不够。东西方教育改革都希望能走到太平洋的中间,寻求东西方的最佳结合。”

3.应用策略探索

要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升学压力很大、教育水平不高的内地推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无异于“南花北植”,如果盲目地大面积推行,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所冒风险太大,也可能得不到行政领导的支持。我曾经与黎加厚老师一起探讨过绵阳与上海基础教育的主要差距,认为:经济文化确实存在较大差距,更主要的是教育观念的差距、教师信息素养的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的要求、发展的必然;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始水平各地都差不多,出成果的空间较大;三是绵阳一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具备较好的物质条件和工作水平;三是教育人事制度的推行,教育市场的竞争和教师能力的竞争加剧,有利于课题项目的实施。所以,在本市内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推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信息化教学设计,重要的是信息化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我市城市、县城以上中小学都正常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其中中学生及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部分学生具有电子灯片和网页制作能力和网上浏览技能,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学生,其信息意识和水平优于教师。

为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新标准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还特别提出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无疑这是对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法规性支持。但就现有中小学学科分类及知识体系而言,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完全体现“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4],事实上是很困难的。所以,选准切入点,适时有效地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策略。

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多地表现为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型学习,与现实的课堂集体授课教学形式有较大差别。但是,三种教学形式各有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师采用集体授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示范,最大限度地扩大受益学生的数量。但集体授课无法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来说,个别化学习能弥补集体授课[5]的不足。但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进度,将影响学习效率。并且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理解和高级的认知技能,个别化学习不如小组学习有效。所以,我们认为,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组合使用,使三种教学形式优势与缺点互补,既要让天才学生得到极致发挥,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在协作化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3]黎加厚.网络时代的教与学.电子报告,2001.

[4]“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启动.中国教育报第一版,2000.7.29.

篇6

【关键词】高职 专业课程 信息化 教学设计 中药制剂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45-03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研究过程。[1-2]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实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大都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程度深的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势在必行。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这一学习理论同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强调学习过程中建构的双向交互作用,强调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并强调学习的情境。[3]

2.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应用,就应当怎样去学。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知识才可能是活性知识,才具有迁移力和生存力,而不像在情境化中所学的知识是惰性的缺乏迁移能力。

3.多元智能理论,与信息化教学在诸多方面有重合,所以颇具指导价值。(1)目标导向,个性发展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价值取向。(2)内容构建,多元知识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构建的基本要求。(3)环境创设,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多种智能组合的有效保证。(4)评价设计,多维度评价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4]

4.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认知学习是指导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理解、控制、操作的知识与能力的自觉意识;多维目标学习;开放学习;过程化评价。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体现高等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理念双重性,并使学生具备职业拓展能力及职业迁移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突出“为药品食品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办学宗旨。《中药制剂生产技术》课程按照“六依据、五体现”课程设计理念。“六依据”理念:依据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依据工作过程开发教学内容;依据行动导向进行教学模式设计;依据工学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的四步法(资讯、策划、实施、评价)设计组织课程教学;依据职业能力体现课程目标;依据学生全面发展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五体现”理念:体现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目标能力化、教学实施项目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课程评价过程化的特点,体现依据工作过程的高职教学要求。

通过对山东省制药企业、医药行业的深度调研,融入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由人才需求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同研讨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对中药制剂生产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归纳,筛选出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对中药制剂生产技术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归纳;选取了中药传统制剂生产、中药固体制剂生产、中药液体制剂生产三类递进式生产技术为学习项目(内容);学习项目之间体现中药由传统生产技术到现代生产技术的递进性式发展,由简单到复杂序化了课程内容;以冰硼散、大山楂丸、益母草膏、感冒退热颗粒、银黄胶囊、复方丹参片、清热解毒口服液、葛根素注射液八个典型、常用的中药产品为工作任务;生产任务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又相互独立,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2.课程设计的实施

课程实施“学训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引导下自主的实施,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丰富立体化《中药制剂生产技术》课程网站,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视频、动画、虚拟仿真、PPT等),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文字内容相连(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该部分文字,进入相关网站),在网络教室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组织教学。结合动画演示、虚拟仿真、观看真实制剂生产录像、实验室产品制作(教、学、做 )、企业现场生产实践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生产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操作规范程度、终产品的质量等作为学生考核评价标准,强调过程考核;教学过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任务的工作过程在一体化教室、中药制剂实训车间、GMP实训车间、中药炮制实训车间、制水车间及校外实训基地等进行,实现教学场所与实训车间、教学做一体化,保证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增加企业生产实践专项训练,涉及八个制药企业生产岗位,兼职教师在企业生产车间亲自实施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制剂生产的全面认识。

建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学习项目及工作任务的划分

学习项目、工作任务及学时划分,见表1。

(二)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设计的结果,针对学习项目进行良好的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才能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篇7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核心是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环境创设和学习资源的利用,教师更多地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和开发教学信息资源,使得学生基于一定的教学情境,借助于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媒体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的作用由教师讲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网络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量,通过多种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量,使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为学习者创设了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促进学生对知识信息的理解和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加入,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发学习兴趣。

第三,可以自主化学习,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

第四,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实现学习上互助互动,培养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知识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并且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信息化技术使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成为可能。

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是否成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应关注学习目标是否明确,表述是否清楚;是否所有的学习目标都符合相关的课程标准;设计中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明确说明如何调整标准以适合不同的学习者;教学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的培养。

2、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这一方面的评价应注意技术的应用和学生的学习之间是否有明显的关联;技术在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把信息技术作为研究、和交流的工具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否可以比较轻松地应用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技术,并获得相应的软硬件支持。

3、是否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方面,应检验是否设计了一些简单易用的评价工具,用于具体、客观的评价和评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评价标准之间是否有明确的相关性。由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由原来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变更为三个组成部分,即知识的传授与接收、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利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搜索。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把握何时、何地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了获得一个真实、复杂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将是最佳选择。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和支持并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参与问题解决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所提供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更有利于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师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生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讲授学习策略与技能。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同时,教师还应该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教师应创建学生学习网站、教师演示文稿和参考范例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教学模式将不断更新并推动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人。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优势已逐渐显现出来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我们要大力发展信息化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化教学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篇8

一、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却提供了让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它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体现和渗透。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师分别制作的同名课件《影子》,给笔者印象很深。由中国某师大附小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全国“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采用Office软件,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而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就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较量,关键不是技术,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我们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且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篇9

关键词:中职德育 信息化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75-02

1 教学任务分析

1.1 教学内容分析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本课位于教材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本单元教学落脚点,引导学生用法定程序维护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针对教材中的学科知识,笔者从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出发,按照“认识依法维权―― 正确运用维权―― 解决现实纠纷”的逻辑层次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

1.2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11级广告专业,从该班级学生的维权现状看,课前笔者对全校学生做过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4.3%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4.9%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维权方式不当的学生占59.6%,只有9.2%的学生选择用法律解决。很显然,学生普遍依法维权意识淡薄,在维权方式上问题较多,方式不当引发冲突时有发生。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对法律和程序正义有初步了解,但认识并不深刻,需直观性经验的支持。从心理认知特点上看,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不爱看文字说教,看不懂理论性强的法律术语,重情感情绪,需正确引导。

1.3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教材,结合学情,确立本课三维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能正确识别民事、行政和刑事诉讼及非诉维权方式;了解诉讼基本程序。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初步树立依法维权观念;增强证据意识。运用目标:能依法为现实纠纷初步设计维权方案。

1.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为:树立依法维权观念;增强证据意识。

为了引导学生实现知行统一,教学难点设为“能依法为现实纠纷初步设计维权方案”。

2 教学方法选择

2.1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教法主要是启发式教学法,学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2.2 设计思路

师生共同创设现实生活和未来职业中的纠纷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发现问题,在问题启发下,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对如何设计维权方案进行小组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学会以法定程序维权。

3 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学校自主研发的网络教学平台下完成的。主要包括五个环节。

3.1 课前准备,预设方案

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预习任务和评价标准:

预习任务:学生分成四组,各组根据教师设定的民事、刑事和行政纠纷情境及要求,用网络搜集或拍摄邻里纠纷、同学间伤害纠纷、产品质量纠纷和虚假广告被罚等视频素材。(视频不超过1分钟)

针对本组纠纷,各组通过互联网和教材预设维权方案。视频和预设维权方案一并上传到学习平台,经教师审核通过后,形成学习资源。同时,评价标准如下:评价得分1~5分:

课前准备环节:小组成员能积极参与素材的搜集和整理;能合作完成视频和预设维权方案的上传。

情境导入环节:能积极在论坛发言;认同依法维权观念。

小组探究环节:修正和完善方案时,能基于本组案例正确选用多种维权方式,并有法律依据;能认识到证据的重要性,并能列举出多种证据形式;分享方案时,能根据所学知识点评其他小组的维权方案;组内交流积极主动、分工协作有默契,能按时完成维权方案。

在此环节,学生积极搜集案例素材,了解评价标准,明确学习目标,为课堂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运用教学平台、互联网、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其优势在于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3.2 情境导入,呈现方案(8分钟)

首先展示学生课前上传视频和预设方案:第一组,学生用手机拍摄的作品:楼上管道漏水导致自家财产受损,有待解决的邻里纠纷。第二组,学生用微电影再现真实案件:因多次被同学欺负,一时冲动武力维权致对方重伤的同学间伤害纠纷。第三组,来自于网络,味千拉面虚假广告被罚事件。第四组视频,来自于网络。新买的电脑出现故障,找商家维修苦等百天没有结果的产品质量纠纷。

展示视频时,教师对学生所拍摄的作品和搜集、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各组呈现出的维权方案分别为:找楼上理论,不成再找物业处理;告诉老师、报警;打官司解决;先威胁,再告他。

从各组预设的维权方案不难看出,学生普遍对维权的认识比较片面,个别组还存在盲目维权的问题;为此,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并提出两层问题:

问题1:如何避免“从最初的受害者到犯罪人”情形的发生?引导学生树立依法维权观念。通过自由发言,学生基本能达成共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必须通过合法程序保护自己。如果采取不正当手段,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由此,学生清醒地树立起依法维权观念。突出教学重点:初步树立依法维权观念。问题2:现有维权方案是否恰当?还能采用哪些合法维权方式?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小组探究环节。

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视频、学习论坛。

优势:直观生动的视频能提高学生注意力,迅速吸引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在情境中体验、领悟。学习论坛能提高学生参与度,课堂发言交流可记录。

3.3 小组探究,修正完善方案(28分钟)

此环节,教师设计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

步骤1:自主学习,修正方案。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资源库自主学习。通过浏览电子教材,助学资料,三大诉讼流程图和维权网址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对不打官司(调解、仲裁和行政复议)和打官司(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维权方式、诉讼基本程序等知识,会有初步了解;为了解决学生不爱看文字说教、看不懂法律术语的难题,教师创设视频和动画情境,直观地诠释法律术语。

以民事纠纷为例,学生点击动画:同学楼梯间打闹摔伤引发赔偿纠纷,当事人可以经学校老师、派出所或者司法所等第三人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再提起民事诉讼,也可以申请仲裁,或者直接提起民事诉讼;学生在人机互动中对民事纠纷的维权方式、诉讼基本程序和相应的法律依据有了清楚认识,从而落实认知目标。

随后,各组学生通过论坛进行组内交流,合作修正维权方案。学生参与度高,讨论过程可以记录,避免了传统课堂部分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弊端。

考虑到学生所学广告专业,笔者以第三组味千拉面虚假广告被罚事件为例,与预设方案中“打官司”维权的模糊认识相比,学生在修正方案中已经能正确识别行政纠纷,准确列出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维权途径,知晓了相应的法律依据,更让笔者欣慰的是,学生维权思路明显拓宽,甚至能想到选择维权方式时要权衡利弊。

步骤2:教师点拨,完善方案。

选择出合法维权方式,只是迈向维权之路的第一步;要想成功维权,还必须遵循法定程序,提供有力的证据。为此,教师设置两层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继续完善维权方案。

步骤3:分享方案,师生点评。

组间互评:通过组间互评,各组维权方案实现共享。各组学生不仅能分清纠纷的性质,根据纠纷的不同性质选择出合法的维权方式,遇到民事纠纷,可以自主选择和解、调解、仲裁和民事诉讼维权;遇到行政纠纷,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遇到同学间伤害纠纷,一定要头脑冷静,及时报警,避免冲动犯罪,而且进一步了解了民事、行政和刑事诉讼程序,增强了证据意识。同时,学生从第三组纠纷中,也深刻领悟到作为职业人,诚信做人,负责做事,合法经营,才会有更好的成就和发展。

教师点评: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对维权方案的探究中出现的个别错误理解,及时纠错补缺,强化教学重点。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资源库(视频、电子教材、图片等)、互联网、学习论坛。

优势:直观形象、人机互动,扫除学生不爱看文字说教、看不懂法律术语的障碍;学习论坛提高学生讨论参与度和效率,帮助学生高效完成维权方案。

3.4 检测评价,学习反馈(7分钟)

(1)互动游戏,检验效果。学生进入学习平台中的互动小游戏,在游戏中轻松识别民事纠纷、刑事纠纷和行政纠纷,并根据纠纷的不同性质选择出相应的维权方式,检验学生对维权方式的运用情况;通过电子试卷自测,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维权知识。学习效果及时反馈。

(2)过程学习,多元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从资料准备到预设方案,从自主学习到修正方案,从完善方案到分享方案,评价系统贯穿教学始终;师生按照评价标准,分别完成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此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及时检验,高效评价,随堂反馈,为教师调控教学提供了客观依据。

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互动游戏、电子试卷、测评系统。

优势:寓学于乐,全面参与,高效检测,及时反馈,教师可以从后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评价结果。

3.5 课后延展,成果迁移(2分钟)

(1)在学习平台上交流学习心得,强化学生依法维权的观念。(2)通过平台中专家答疑系统,向校内外行业专家了解维权方案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拓展教学内容。(3)结合所学专业,搜集未来职业或创业中可能遇到的法律纠纷,并初步设计维权方案,实现学习成果的迁移。

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互动空间、专家答疑系统、互联网。

优势:便捷、高效,提高学生参与度。

4 教学创新追求

4.1 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快乐学习

课后学生在互动空间里写道:“我们很享受这一过程,既学习了大量的维权知识,也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

4.2 做学结合,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统一

维权方案从预设到修正,从完善再到分享,学生自主建构维权知识,以知导行,学以致用,树立起了依法维权的观念。

4.3 测评系统,全面参与,高效检测,及时反馈

教师通过测评系统,引导学生积极、全面参与课堂,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能。总之,引导学生依法维护权益,健康成长,做合格公民,幸福快乐地生活,是我们德育教师永远、不懈地追求!

参考文献

[1] 王继平.进一步增强德育课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5-12.

[2] 刘宝民.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5):62.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在上册认知的基础上立足欣赏,从人性之美、科学之美、小说欣赏、散文欣赏、诗歌和戏剧欣赏、古诗文欣赏等方面安排学习重点。

《雨巷》是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现代诗二首的第二首。本单元阅读和欣赏部分的重点是诗歌与戏剧的欣赏。欣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丰富的情感。

《雨巷》是一首抒情诗,全诗以深沉、优美的旋律,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以及诗人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彷徨感。

(二)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是职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现代诗歌,但并不擅长深入系统地分析诗歌中意象、意境和象征,把握现代抒情诗的主题。国商专业学生好动、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交往能力较强,专业课以英语和HND课程为主,专业课的学习中,学生养成了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组内合作、组间交互的学习形式,实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欣赏《雨巷》时,会受制于时代背景等诸因素,理解并不一定到位,但通过朗读欣赏,他们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诗言志,歌咏言”。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情感寄托的载体,是品味诗歌情感的钥匙。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意象、意境,学习欣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主题,提高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时代背景,感受诗人抒发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反复朗读,通过分析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和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抒发的复杂情感,理解主题的多义性。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

(一)教学方法

朗读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感受诗歌抒发的复杂情感。

小组合作学习法。预习阶段:个人朗读录音,组内和班内推优;小组为单位按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准备课堂3分钟发言。揣摩意象阶段:小组按要求填写意象分析表格,各组分别汇报相关资料,组内分工合作,组间分享学习资源;小组讨论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象征意义,完成表格。

教学环境:可联网的多媒体教室。

四、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共一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制定朗读评价标准和小组学习评价表格;布置小组各自任务和上交时间,检查、整合学生搜集整理的资料;布置并检查测试题

学生课前准备:朗读录音上传,记入小组成绩;完成测试题上传;小组为单位按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准备课堂3分钟发言。

(一)导入:品韵律

课前播放全班推优学生录音,听朗读录音,进入课堂学习,感受诗歌韵律。

(二)感知:赏画面

学生归纳《雨巷》的内容; 说出本诗感情基调;齐读出惆怅的情绪,音频配乐渲染气氛。

(三)揣摩:析意象

1.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找出《雨巷》当中带有惆怅、忧郁情绪的意象。

2.着重选取其中三个意象――姑娘、雨巷、“我”――分析。按要求,小组填写电子表格提交。

3.体会意境。①学生说说:走在这样的雨巷中感受到的氛围;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以及呈现的画面感觉。③女生朗读,体会朦胧凄美的意境。

4.小组讨论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丁香姑娘”、“雨巷”和“我”的象征意义,小组完成表格3上传。

(四)总结:评特点

1.理解主题的多义性,个人投票并说说理由上传。课前朗读录音推优者当堂配乐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复杂的感情,点评朗读。

2.回忆感受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意境,理解本诗表现手法中西结合的特点。

3. 总结本课中鉴赏诗歌方法。

(五)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搜集并整理《我爱这土地》的相关资料:作者生平介绍、写作背景介绍、意象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主题。独立完成,书面形式上传,200-300字。

板书

雨巷

戴望舒

“雨巷”

意境:朦胧凄美

“姑娘”“我”

意象 象征 主题

(多义性) (多角度)

五、信息化教学设计说明

1.图片形式,展示丁香,江南雨巷等,增加视角直观了解和体会。

2.音频形式,朗读录音,背景音乐。既可以随时听,反复听,又可以课堂上节选听,便于大家分享。单独的配乐,便于学生随堂朗读。

3.视频MV短片,学生可以下载自己满意的短片,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制作,大家分享各自的感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