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特殊规律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中的特殊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中的特殊规律

篇1

一、审美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审美教育目的是培养学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意识,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1]。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增强学生体育审美能力,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所在。在这种教学思想下,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体力、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实际上体育与审美有着紧密的联系,体育美包含了:体美、行为美、运动美、人格美。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体育美教育,培养学生体育审美能力,让学生对体育审美有一个正确认识,使其能够以审美的标准去欣赏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养成一个正确的体育审美观点。

二、审美教育思想融入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审美在体育中的融入,能够使体育动作更优美,优美的动作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引导学生产生对体育美的联想,改变学生对体育美的认知,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这不仅提高了体育教学有效性,更培养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体育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能健全学生人格。审美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能够增强体育教学的身心教育功能,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体育审美观,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勇敢的性格,使学生潜在体育能力得到发挥[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精神风貌,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体育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思想融入的原则

体育是一种形体美、身体美的表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属于一种特殊艺术。体育教学不仅是在进行体育知识传播,更是艺术创造和审美的过程。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融入不同教学方法,把体育艺术、体育美展现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进行语言讲解,更应该通过优美、精彩的体育动作吸引学生,,多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内在美[3]。但审美教育思想融入体育教学中必须要正确把握审美教育规律和特征,合理运用教育手段,才能得到想要的教育效果。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思想融入的原则:

(一)正确把握审美教育规律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在活动层次规律、活动组成规律和心理结构规律上十分相似。但同时体育与审美又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就像动与静,二者相互矛盾却又相互存在。体育代表的是身,而审美代表的是心,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既有联系也有较大差异[4]。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审美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相关性,正确处理体育与审美的关系,合理运用教育手段,培养学生体育审美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美规律,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二)正确把握体育美的特征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虽然属于一种特殊艺术,但体育美与艺术美却有着很大差别。王鑫强在《体育美学》一书中对体育美特征的概括:“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创造性”。体育美的特征并不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这是体育美和艺术美的最大区别。想要将审美教育思想融入体育教学中就必须把握体育美的特性,根据体育美特征进行教学。

(三)正确选择体育美教学素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育对象是具有一定知识层次和审美能力的大学生。新时代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得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发生了极大变化[5]。因此在体育美教学素材选择时,应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观点以及接受能力,合理选用教学素材,采用层次教学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区别教育,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思想渗透策略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体育与审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人体艺术和行为艺术表现,展现的是身体的动态美。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受体育美和体育魅力才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审美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体育美学价值,培养学生正确体育观和体育审美观,发挥体育教学职能。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思想的渗透策略:

(一)利用体育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兴趣是推动人类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6]。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感兴趣的科目和不感兴趣的科目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着明显差距。学生对感兴趣的科目进行学习时,往往会付出大于不感兴趣科目数倍的努力,并且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源泉,在体育教学同样如此,如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便不会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即使参加了也难以持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美的旗帜召唤学生,借助审美教育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快速掌握体育知识和动作要领。在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后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便会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体育观念的形成,更能够使学生养成持久的体育习惯和爱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美。

(二)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展开体育美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更有着不同体育美学特征。因此在教学中应正确结合教学内容与体育美学特征展开教学,把体育美学特征展现给学生。例如球类运动的战术美、团队美、协作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结合运动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和评价体育运动中的美,提升学生体育审美能力。

(三)营造审美氛围审美氛围对体育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好的审美氛围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与提高有着很大帮助,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摒弃传统体育教学的老模式、老思路、老观念,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学手法,合理组织活动,让学生适应体育、习惯体育、喜爱体育。例如在体育教学中融入音乐,通过相关的主体音乐来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渲染体育气氛,使学生情感与体育得到融合。另外,还可以利用体育游戏来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游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还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可以不受拘束的发挥自身潜在体育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体育乐趣,更锻炼了体育技巧和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优秀的体育教师是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如教师自身并不具备正确审美观点,便无法把正确的体育美传达给学生。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想要使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审美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专业技能,保障体育教学质量,为体育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五、结束语

篇2

摘 要 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开展来看,要想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就要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充分吸收体育教育学内容,并积极开展体育教育学的推广和应用,使体育教育学能够在高校中得到全面应用,提高体育教育学对高校教学的促进作用,满足高校体育教学需要,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对体育教育学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体育教育学的应用范围,发挥体育教育学的作用,提升体育教育学水平,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 体育教育学 高校 应用 探讨

一、前言

在目前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成为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指导。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的开展实际,我们应对体育教育学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体育教育学在高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发挥体育教育学的重要作用,提升体育教育学的整体应用效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由此可见,对体育教育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积极应用体育教育学内容,促进体育高校体育发展取得积极效果。

二、体育教育学内容分析

体育教育首先以哲学为基础,只有以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作指导,才能准确地观察分析问题;与心理学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体育教育学还必须以生物科学和人体科学理论作为坚实基础。体育教学法亦称教授法,主要研究教学理论和实践及其过程、原则、内容、组织、方法和评价。体育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教育学是体育教育学的理论支柱。教育学研究一般教育规律和一般教育原则、方针、方法,构成体育教育学理论前提。体育教育学是体育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理论、原则、方法,两者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体育教育学具有应用性学科特征。体育教育学与学校体育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学科,内容包括学校体育管理、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科研等,其中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说,学校体育学涉及学校体育总体,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学的局部,同时是该部分的扩展和延伸,是学校体育学在个体体育教育中的应用、落实和发展。

三、体育教育学在高校中的作用及应用

从体育教育学的内容来看,体育教育学与实际体育教学联系十分紧密,对体育教学形成了有力的支撑,满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来看,应对体育教育学有足够的认识,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体育教育学作为主要指导。目前来看,体育教育学在高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教育学对高校体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由于体育教育学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体育教育学对高校体育教学形成了有效的指导,保证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过程来看,体育教育学内容得到了贯彻和落实,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得到了有力的指导,满足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需求。

(二)体育教育学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

考虑到体育教育学的重要作用,目前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来看,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就要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应用体育教育学,并将体育教育学作为主要学科来看待,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我们要清楚体育教育学的主体地位。

(三)体育教育学形成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有力促进

由于体育教育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高校中要想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就要积极利用体育教育学,提高体育教育学的应用范围,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学能够形成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有力促进,我们应认识到体育教育学的重要作用,提升体育教育学的应用效果。

(四)体育教育学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体育教育学的内容来看,体育教育学对高校体育教学形成了有效的促进,对高校体育教学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体育教育学的重要性,推动体育教育学在高校中的应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由此可见,我们要认识到体育教育学对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意义。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高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对体育教育学的内容和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并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应用体育教育学,发挥体育教育学的指导作用,积极贯彻落实体育教育学内容,提升体育教育学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充分满足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中国院校研究将从初步形成走向规范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07).

[2] 邹循豪.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与工作状态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1.

[3] 刘芬.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7).

[4] 李少华,龚耀.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体育博览.2011(07).

篇3

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了美”和“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论断,可得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在了解“什么是体育教学美”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学者们对“教学美”的界定。学者汪刘生认为“教学美作为美的一种特殊形态,也同样具有美的本质属性,成功的、卓越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是美的,因为这种教学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学者薛晓阳认为“用意义审美主义来审视教学,教学美就是意义呈现的过程,意义越丰富,审美性越高。审美性,教学正是要突破传统教学在意义领域韵封闭性,教教学正是要突破传统教学在意义领域韵封闭性,教学美不能局限于韵律、节奏、匀称等外在形式的美,而是一种内在的美,本质的美”;学者邵晓枫认为“所谓课堂教学美是指以学生的审美心理为基础,教师运用艺术化的教学形式美来表达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的内在美,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达到美的境界”;学者李如密认为“教学美是教学与美的统一,教学美属于美的范畴,但又是属于教育活动领域中的美,它区别于其他领域的美。因此,教学美既有一般美的特征,也有自己的独特表征,体现着一般和特殊的结合和统一”。据上述学者的认知和理解,折射出教学美宽广的视野,综合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认为体育教学美就是师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环境等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元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形成的意境。

2、体育教学美的体验

2.1 体育教学的节奏美。体育教学节奏看起来似乎不可捉摸,但实际上它常给人以美的感受。有规律有秩序的教学,结构紧凑,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条不紊。教师能够把握教材的特点,不拘泥于固定的课堂结构形式。做到既要精讲多练,又要精讲多思。教师能积极主动地教,学生能生动活泼地学,教师要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使整个教学过程错落有致,有张有弛,给人以和谐、美好的感受。

2.2 体育教学的内容美。内容美是体育教学美不可缺少的部分,既有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中的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和科学美的内容,也有教师和学生加工改造之后而共同创新的具有美的特征内容,如运动技术中,每一个身体动作都在洋溢着美的因素,健美操、武术、跑、跳、投掷及球类运动等众多项目中有一个共性即全身协调一致、敏捷灵活、矫健多姿,富有融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绽放出形体美和精神美的高度统一。可见,体育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且可引起学生强烈的美感。

2.3 体育教学的语言美。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位体育教师亲切、和善、动听悦耳的语言表达,会给学生带来平易近人的感觉;清晰正确的口令语言会给学生以驱动力;清晰流畅的讲解、生动有趣的比喻、朴实精炼的要求、激越的赞扬、舒缓的批评;整个体育教学在抑扬顿挫或激昂或低缓的氛围中铺陈,学生被教师的语言美所吸引。

2.4 体育教学的体态、动作美。曹植在《洛神赋》中写下:“(宓妃)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体育教师具有与众不同的姿态美,往往是学生的关注点,因此体育教学中传授者运用自身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不失为一种美举。体育教学会教授许多动作美的运用如篮球、足球、排球的动作不光显示了力量,还展示了敏捷、和谐的美;健身操、乒乓球等显示了柔和美和力量美。因此,体育教师的娴熟技术和潇洒的动作就成为体育教学中体态动作美的源泉。

2.5 体育教学的意志美。古诗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体育教师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意志美”。自主(独立)性方面,伴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倾向,好胜心强,凡事都想争第一,但由于部分知识、能力的欠缺,有时不能真正独立处理好事情,此时,体育教师应在课上提供充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让学生在运动锻炼中享受到“自主(独立)之美”;果断性方面,学生由于独立的需要,在处理具体事情时常常决心很大,但意志调控能力不够,容易在行动上迟疑不决,摇摆不定。体育课中活动和游戏的及时性,是最能培养学生果断性的因素;坚韧性方面,体育课上,教师会给学生一种社会心理体验,让学生意识到社会迎接他们的并不都是微笑和鲜花,更多的是困难和荆棘。通过模拟的场景,让学生意识到“优胜劣汰”的社会现实。要想战胜困难,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努力付出代价,去取得最终的成功。例如,在进行中长跑运动练习时,学生需要耐力、恒心去达到目标,萎靡不振和松懈无力的行动绝对是完成不了任务的。

2.6 体育教学的创新美。李商隐在《无题》中写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体育教育是众多教育模式中的一种,同其他科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教师可以抓住千丝万缕中的“灵犀一点”,通过具体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这灵犀的一点,让整个课堂呈现出一种“创新美”。文体之美,人体运动的全过程中,有着强烈而鲜明的性感,通过直接的感知能更深刻的体会想象的美。结合这一特点以及体育教材的特性,在注重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时,将游戏与生活连接成面,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可以达到寓情、促质的效果;音体之美,体育课中容入音乐的元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体育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运动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和锻炼,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身心上的疲劳,而音乐对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有直接的影响,通过一定的节奏、速度和音调对人起到镇静、兴奋、镇痛、调节心率、降低血压等作用;艺体之美,古往今来以体育为题材的绘画和图案举不胜举,展示了体育的深层魅力,美术能促进学生对灵巧稳健、平衡协调的健康美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有人曾经说过智育是火车箱,体育是火车轮,美育是连接火车箱的纽带。体育教育不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对体育作品的欣赏和向往的习惯。

3、小结

篇4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学 学生 终身体育 意识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使得国民体质水平不断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需求会进行基础体育项目,例如:田径、基础球类运动的教学。在高中,普遍的体育课时是每周两节课,同时会有相应的早操、课间操、跑操等固定运动的开展。在高中开展体育教学,不仅要通过具体的体育实践来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体育锻炼意识,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引导。

一、高中体育教学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开展体育锻炼,可以使得人体的身体机能得到锻炼和调节,同时身体和综合素质也会提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高中是学生身体机能迈向成熟的一个关键稳定时期,身体快速地成长。在这个阶段,开展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处在正常的发展阶段,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二)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对于高中的体育锻炼来说,进行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使他们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来应对高考、应对生活。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并养成习惯。锻炼的最终受益者就是学生本身。当前,我国高中在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不能更好地从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可以使得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从而使得他们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践和锻炼,同时促进体力和智力开发相结合的体育锻炼活动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和自学能力。

二、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意志力薄弱

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高中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缺乏参与锻炼的意志力,常常因为累就放弃了锻炼,甚至害怕参与锻炼。实际上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提升体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自己意志力的过程,可以使得学生在今后遇到各种困难也有客服的决心。如果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仅不能通过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同时也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中轻易放弃。

(二)学生的生理状况降低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和生理发育开始进入一个特殊的时期,男女之间的差异性会更加强化和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会有更多的思想顾虑。女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会担心动作做不好从而出丑,因此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就会不断降低。还有的学生因为发育的原因在完成一些动作的时候会显得有一些笨拙,因此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惰性,久而久之就更加不乐于参与锻炼。

(三)对学生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指导

终身体育意识是需要长期的体育锻炼习惯来养成的,但是高中是学生考取大学的学习时期,很多中学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教育上,体育课常常是一个附属品,很多时候都成了其它科目补课的后备资源。在学校对体育锻炼教学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就容易得不到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指导,从而不利于终身锻炼意识的养成。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良好的教学需要有合理的教材作为前提,如果教材编写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么就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意识产生影响。因此,在体育教材的编写上面,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情况来进行教材的编写,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得教学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意识的养成。教材的编写还应该注重与时俱进,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增加一些与体育锻炼相关的其它内容,例如关于奥运会、世界杯的一些背景知识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意识的培养。

(二)通过体育竞赛来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高中阶段是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都比较强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通过体育竞赛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例如各类球赛、运动会等。学生在体育竞赛中会因为集体意识的激发和同学的鼓励更加有兴趣和动力参与到体育竞技中,从而在荣誉感和兴奋的刺激下慢慢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丰富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在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单一,基本都是常见的几个球类和基础的田径项目,这些内容学生从小学开始学到了高中,因此容易产生烦腻的感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在遵循运动规律的前提上体现因材施教,适当缩减常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的学习时间,同时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例如:体育街舞、啦啦操等,还可以增加一些民族性、地域性的体育项目,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锻炼的主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K身的体育锻炼最终受益者是学生本身,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要从多个方面来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让学生把体育锻炼变成一种习惯,从而让自己各个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升,成长为综合性的社会需求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音乐高中体育教学应用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正在逐渐融合到了体育教学中,而且成为某些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灵魂,并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音乐伴奏,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为此,本文拟对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音乐的应用作一初探。

一、音乐融于体育教学的学科基础

1.素质教育论基础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学中所担负的任务不仅只是体育这一方面,同样也担负着对学生智育、德育、美育的培养。音乐融于高中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学成为了一种以身体锻炼为内容,以健美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集体育、音乐、艺术之美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音乐中汲取着美,体验着美,感受着美,展示着美,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对美的鉴赏力。在音乐的刺激下,既锻炼了身体,提高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又使他们受到了美的教育和启迪。

2.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方法论中的情趣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一定的情绪之中,学到知识与技能。音乐具有渲染情境的功能,在体育课的各个部分适当地加入音乐,可使学生处于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当音乐节奏雄浑而又振奋人心时,可使学生激情百倍,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当音乐节奏轻松欢快时,学生会处于一种轻松的情境中,有利于消除疲劳。音乐融于高中体育教学中,既调节了课堂的节奏,又创造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气氛。

3.运动学基础

节奏是运动动作的要素之一,任何运动动作都有一定的节奏,如动作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用力的强弱,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等,运动中将这些有规律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了运动动作节奏。音乐是按一定规律(节拍、节奏)运动着的声音,而运动动作也有它自身的特点。

从音乐的角度来讲,以4/4拍为例,它是以4分音符为1拍,每小节内有4拍(不管其节奏如何变化)。如果运动动作也能在均等的时间将动作或练习划分2、4、8部分的话,那么运动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是可行的。这样,用音乐的节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掌握动作,形成动力定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生理学基础

从生理角度来讲,人在运动时,大脑中枢高度紧张、集中,并伴有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工作能力下降,肌肉紧张等状态,如不及时调整,人的生理机能就会处于劣性循环状态,影响工作技能的掌握和体质的增强,而当人体接受到音乐的刺激时,脑生物电的活性就会得到改变,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收缩力减弱,肌肉的紧张程度得到缓解,使机体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并得到提高。从学生自己的感受来看,就是精神尤其轻松,肌肉、心血管和呼吸肌无紧张和不舒服感,而且动作技能掌握的既快又好。

二、音乐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音乐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身心的作用

(1)调动学生的激情,提高练习的兴趣

积极的激情能激发人的上进心与斗志,调动人的身心潜在能力,提高活动效率。音乐的旋律直接牵动着练习者的情绪,影响练习者的兴趣,提高活动效率。

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一些技能动作的练习感到枯燥无味,因此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客观存在的因素,而是没有将学生内在的激情调动起来。经过教学实践,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同样的教学内容练习,学生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情绪高涨。因此,内在的激情调动起来,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情高昂,心情愉悦的学习状态。

(2)发展学生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提高学生的身心协调

音乐是一种节奏明显的艺术形式,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种奇特的作用。在教学中,音乐作为一种节奏感很强的工具,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习动作,技能,感受了节奏,感受了动作。而且,音乐又给他们充分的想象与表现的空间,使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积极的、活泼的、自由的想象,并力图在姿态、形体、气质等方面充分表现了个人的潜能,使身心得到了协调的发展。并且音乐可以使学生精神愉悦,消除疲劳,调节心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地发展。

(3)促进学生能量的释放,提高生理技能,推迟疲劳的出现

音乐通过音响,能够影响人的机能,激发人体能量的释放,使静态变为动态,从而使人有一定的活动欲望。

2.音乐在组织教法中的作用

音乐替代了单调的口令、信号。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所使用的口令,信号一般都是口中发出的声音或哨子的声音,学生在这样的口令指挥下,如同士兵在军官的指挥下,没有一点想象,没有一点表现,只有枯燥与乏味。而音乐进入课堂后,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口令、信号,而很大一部分学生也喜欢教师用音乐来代替单调的口令,这是由于音乐它本身就有节奏,再加上它又有优美的旋律做背景,因此很受学生的欢迎。

3.音乐在体育课各部分结构中运用的特点

(1)准备部分音乐运用特点

在准备部分,音乐所起到的作用是迅速调动学生的兴奋性、积极性,同时使整个课堂的气氛迅速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欢快和愉悦的气氛。

在这个时候所选择的音乐应当是一些节奏鲜明,活泼欢快的迪斯科,摇滚音乐,其节奏以22~24拍/10S为宜。

(2)基本部分音乐运用的特点

基本部分内容的一些练习,在采用配乐时,可以控制动作的频率,建立动作与音乐节拍的联系,促进肌肉的节奏感。学生在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中会表现出一种激情高昂、精神振奋的情绪,使其可以达到适当的运动量,收到最佳的运动效果。

教师在教一些辅助练习或身体练习时,可将动作分割成2、4、8个部分,将其与音乐节拍相结合,可以得到一定的效果,例如在跨栏跑的教学中,可做以下的练习:

按音乐节拍做跨栏练习,在音乐伴奏下,做栏间跑的练习(不放栏)、按音乐节拍做摆动腿栏侧过练习。在音乐的伴奏下,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做练习,可以使学生克服对障碍物的惧怕心理,按一定的音乐节奏进行练习,更好地掌握动作的节奏。

(3)结束部分音乐运用的特点

在一堂紧张而又有较高强度的体育课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上都达到了一定的疲劳,而现在一般的体育课中的放松活动,却只注重于肌肉的放松,而未对其紧张的心理进行放松,这样的放松是不够全面的。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消除生理与心理上的疲劳,应当使学生在如同流水般的音乐中得到放松,使学生的身体处于大自然中,心灵同样也处于大自然中。因此,这部分的音乐应以古典与轻音乐为主,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得到了轻松又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四、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应用的几点建议

音乐在使学生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体育教学中的项目繁多,技术复杂,因此,在利用音乐的功能来辅助教学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在新授课时不宜运用音乐来教学,根据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活动规律,认识事物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外部表象到内在规律逐步深入理解。因此,在学生学习新动作时,表现出动作吃力,紧张不协调,如果在这个时候加以配乐的话,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动作技能的完成。

2.由于高中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适用于配乐教学,有些项目本身就有很大的兴趣性,如果硬要配上音乐,有可能就会弄巧成拙。因此,在进行配乐时,应该从实际出发,是体育课变得有声有色。

3.音乐只是作为一种工具作用于高中体育教学中,它不是体育课的目的。因此,音乐伴奏的时间要有限定,不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要重点选择那些有实际意义的乐曲,否则音乐的功能会失去其特有的效果。

4.所选音乐的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学生容易接受,有利于身心健康,切不可播放一些格调低下,有害于高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

参考文献

[1]杨 健,任 军.试论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四川体育科学,1996(1)

[2]凌启平.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体育科技,1995(16)

[3]景丽萍.节奏与运动训练中的音乐伴奏.中国体育教练员,2000(1)

篇6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心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的专门条件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体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心教育教学理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品质[10],是研究参与身体练习活动的人,研究的内容涉及人的心理活动,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门科学[11].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学生身心发展出现的特点,激发了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对体育心理的全面、深入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运动心理学家们逐渐重视体育心理的发展,体育心理利用人类的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原则试图解释、预测或改变与运动相关的行为,在其中找出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使体育专业人员能够运用,帮助人们运动并从中获益[12].在人们运动的过程中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心理,即体育心理.它是与体育运动同时产生的,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再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的情况下,可以往大脑传递的冲动就越多,大脑的受刺激程度就会越高,随之情绪高涨,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还能培养人的意志.体育教育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体育活动也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们正确的认识自我等.这些都是与人的心理相关的.学习体育心理学有助于未来或在职的体育教师、教练提高自身的运动意识,熟悉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掌握测量和提高人们的潜能,也是基本的手段和实验方法.对于体育心理学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知识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使学生了解运动参与的心理能力.而且除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外,还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体育教学中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13].

体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缺乏体育心理学指导可能导致以下严重问题:1)影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发挥.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意志力容易动摇,看法和认识相对浅短、片面,对有些体育项目带有盲目性和兴趣性以及冲动性等,因此,体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假若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指导,那么会不利于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技能的同时开动脑筋,大胆创造,也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影响学生的聪明才智的挖掘和主观能动性的加强.比如在攀爬这项体育运动中,假如教师没有适当的运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来完成这项运动,那么有的学生可能会对攀爬形成胆怯心理,会退缩.而有的学生会对攀爬形成好奇而自作主张地去攀岩,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培养.2)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心理素质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人际关系良好的前提.比如篮球、足球等很多集体运动就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凝聚力,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团结,能相互认同和赞扬,促进彼此的学习,会加强人际间的交往,降低人际困扰率.如果我们把体育课堂视为社会的缩影,那么就应该把体育教学视为人际交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传授,也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假若缺乏体育心理的指导,就不能很好的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观念,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3)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假若在体育运动中没有体育心理的指导,学生就不能对体育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体育运动关.学生只是在盲目的参加运动,掌握不了体育活动的技能,感受不到体育活动带来的益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可能会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如在登山这项体育运动中,假如没有体育心理学来很好的指导,那么学生在登山中只会感觉到身体累,根本体验不到登山的乐趣所在,反而会降低他对登山这项活动的兴趣,从而降低运动频率,缺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精神,根本不会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这样一来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重在运用,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体育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的科学,在推行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由于它的特殊性,应用理论进行体育教学就显的至关重要了.具体体现为体育心理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体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现实教学中,比如运用心理学理论中的表象训练法来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各项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并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表象是对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在体育教学训练和运动竞赛中运动员正是凭着自己的表象进行运动来练习或表演,假若在表象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这一体育心理理论,则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就是有预定目的的,人的足额系,受训练,知识的增加等任务都是有意注意的作用,在教学中这种注意是一种主动的,服从于当前一定任务的,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任务的重要性理解越清楚,越深刻,则完成该项任务的愿望也就越强烈,从而也能够坚持有意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是以感知做基础的,如果教师能利用体育心理理论来有效指导,从各方面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身体肌肉来感知动作,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准确无误,语言简洁,以免学生产生误解,影响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时时刻刻伴随着复杂的体育心理活动,在教学中掌握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和运用心理学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贯穿着整个体育教学,所以体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心理学理论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实践体育学是符合教学发展趋势的,因此,要改革教育机制,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置学生以情感交流的情景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重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男生不喜欢集体练习,集体练习这种体育活动有束缚性,负荷小,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无兴趣等,同时男生好动也不喜欢集体练习,女生则与男生不同,她们较喜欢集体项目,不喜欢自由练习,原因是女生有依赖性,单独训练时常有害羞的心理,所以在女生训练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可以开设其他集体练习的项目,由此来适合女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才能使体育教学更好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和改进体育心理学理论要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教学练习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发现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改进.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及其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在重视具体问题研究的同时,还要将研究成果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次,建立有特色的体育心理学,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更加深刻的认识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有利于改革体育心理学理论.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心理学理论,就必须优化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丰富教材的教法,目前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进行精简,因此,体育心理学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精简与融合,建立自己的体系,吸收国外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对改进体育心理学理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重视加强教学实验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除此之外,还需要将特定文化情境中的体育心理学知识再造,努力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教育学辩护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育负担着应有的育人作用.而且,体育不能与其他教育相脱离,不能孤立地看待体育,更不能狭隘地看待体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体育不仅给人以健康的体魄,还能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发展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给人以生命的提升.因此,只有对体育心理学理论做认真全力的辩护,才是改进和改革心理学的前提.多种体育心理学的交汇融合,是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取向,多种体育心理的融合就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只有将融合的内容在体育实践中及时发挥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将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今后我国研究体育心理学理论也离不开多种体育心理学的交汇融合,融合研究也会越来越重要.体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融合并不是多种理论的纯粹拼凑,而是要经过全面综合的系统认知,是要经得起体育实践检验的综合融合.假若对心理学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层面上,体育心理学研究必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使心理学理论出现闲散,毫无头绪可言的状态,缺乏理论性和逻辑性,无法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总而言之,体育心理学的融合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综合,是在更高层次和更高理论水平上的综合创新.多种体育心理学是以一个结合体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起来的,而从更高更广的视觉,我们可以认为学科发展的源头在于实践的要求,因此,多种体育心理学相融合也是实践的需要.体育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本身就是各种科学研究成果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的现实产物.体育心理学的科学综合观赖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现代科学心理学领域与人文历史心理学领域的整合重建.综上所述,将多种心理学进行相通融合有利于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应用.

篇7

关键词:音乐 运动兴趣 途径

1.前言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是求知欲最丰富的源泉,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音乐作为体育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运动训练的辅助手段,在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已逐步被一些体育项目所采用。音乐的运用,不仅增加了体育运动的表现力和美感,而且在很多体育项目中合理地运用音乐伴奏可以更加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因此音乐已成为体育运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5级体育课学生共150人。

2.2研究方法

调查法:对音乐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调查和研究。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

3.对学生进行音乐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的调查与分析

对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5级本科上体育课的1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体育运动中加音乐伴奏的态度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本图可看出:

(1)认为在运动中有音乐伴奏效果比较好的学生占到了58%的比例,高于认为对音乐伴奏无所谓和有音乐伴奏不好的学生的比例。

(2)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音乐能使运动兴趣提高,稳定运动心理,减轻运动负荷,及提高运动成绩。

虽然音乐影响体育运动的原因很多,但不论是教师的原因,还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作为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多下力气去探索和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规律,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为以后终身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音乐的正确使用对体育运动有着显著的重要性。

4.利用音乐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的途径

4.1音乐能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音乐能赋予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影响,通过悦耳优美的乐曲作用使大脑皮质产生兴奋。在大脑皮质指挥运用有关部位建立起暂时的联系,使动作与音乐结合为一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被音乐揉化了的动作变得活泼、欢快且富有艺术的魅力。学生能以愉快的心情和美的享受去学习、接受新的动作。用这种心情去学习新动作,势必使形成新动作条件反射的时间大大缩短。因此,用音乐配合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

4.2音乐可以减轻运动负荷

利用音乐的节奏性规律,可以有效地控制训练或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大小,防止运动者出现过度疲劳或运动负荷过小的弊病。一堂课或者是一次训练,运动负荷应考虑到人体机能发挥的逐渐扩大,适时地达到预期值的特点,又要求在运动结束后能有效地恢复到训练前状态。可利用节奏欢快的音乐激发和控制运动练习时的积极性以达到保持练习强度的目的,利用不同的节奏速度来控制练习密度的大小。小运动负荷训练可选择旋律较短,速度在130―150拍/min的音乐伴奏;大运动负荷训练可选择旋律较长,速度在160拍/min以上的音乐伴奏;结束阶段可选择旋律优美、节奏缓慢,速度在130拍/min左右的音乐伴奏。通过音乐节奏对练习的间隔、速度、动作频率、动作幅度等进行控制。还可根据预先设计好的音乐的速度、节奏来调节练习程序,以实现运动负荷曲线的科学性变化。

4.3音乐可以调整运动者的心理因素

依据运动生理学有关知识,在体育运动中,运动者借助于听觉与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共同分析活动,控制动作的节律和速律,感知准确的空间位置,保持身体平衡,对掌握动作技能具有重要作用。音乐在这过程中能够刺激耳中的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并沿听神经传向听觉中枢引起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接听音乐的类型不同,产生的刺激就不同,所以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也就不同,最终就产生了不同的训练效果,因此可根据训练和比赛的实际需要配备适当的音乐,以此调节运动者的心理状态。

4.4音乐可以改善和提高运动成绩

各项运动技术动作都是按一定的动作节奏来完成的,动作节奏反映动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时间特征。运动时,用力的强度、运动空间的尺度和动作历时的长短构成了技术动作的节奏变化。各项技术动作的变化都有一定的特殊节奏,如武术套路是由单个动作根据特定的时间间隔和运行速度连接在一起的节奏变化,跑步是由一定的步频和步幅的变化构成其节奏变化。在运动实践中,节奏对运动成绩有很大影响。例如:110m高栏的3步栏间节奏是有一定规律的,步时越短,成绩越优。如果运动节奏受到了破坏,不但影响了成绩,还会影响运动技术动作的完成。又如:跳远的助跑节奏受到破坏,就不能准确地踏跳,从而影响了助跑速度和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完成。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节奏感训练。学生在练习时,可给予他们恰当的节拍指导,使其准确地控制力量和动作的速度,使前庭分析器、肌肉肌腱、关节囊等本体感受的反馈信息建立新的联系,以形成所需要的正确条件反射。这就意味着动作技能掌握和完成动作技术时,新的节奏规律的形成。在教跳远时,放一些节奏由慢到快的音乐,也可利用“手鼓”等一些打击乐器,由教练员打击出所需要的节奏,要求学生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助跑练习,就会提高学生的助跑节奏感,并使动作逐渐趋于完善和规范,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5.结论与建议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兴趣是学习的强化剂,只要我们利用音乐的特殊效果,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为终身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建议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课的任务、教法特点,选择与教学要求相符合的音乐类型,在这其中应考虑到乐曲旋律对体育教学的作用以及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影响,同时还要尽量考虑到音响效果。只有这样,音乐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音乐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体育游戏 教学原则 快乐气氛紧张气氛 奖惩 参与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在教学中正确地理解与运用教学原则,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游戏的教学除了要遵循体育教学的一般原则,还应遵循自身的特殊原则。这些原则有教师主导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锻炼性原则和娱乐性原则。

一、教师主导性原则

教师主导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课中的引导与指导的作用。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游戏中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进行管理,以保证游戏的正常进行。

第二、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游戏,纠正游戏中的错误。

第三、制造游戏中欢快紧张的气氛。体育游戏虽然是体育手段的一种,但同时也是一种游戏,游戏是一种娱乐,它必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能起来。好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带有欢快、紧张、热烈的气氛。但在很多情况下,还是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制造或加浓这种气氛,使学生们在游戏中更加投入,玩得更愉快,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制造适当的游戏气氛是游戏教学中的一种教学艺术。

第四、掌握游戏结束的时机。一个游戏做多少次或者做多长时间最为合适,要靠教师从运动负荷量、学生的情绪、所花时间长短等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然后选择适宜的时机结束游戏。

二、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教学普遍遵循的原则之一:教育含德育、智育与体育。这里的教育性原则是专指德育,在游戏教学中贯彻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应将游戏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愉快的游戏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常常较好。在游戏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德育教育:

1.进行遵规守纪的教育。中小学生一般认为做游戏是玩,大多不重视遵守游戏的规则,从而常常导致游戏难以进行。教师应在游戏中严格执行规则,使学生逐步养成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习惯。这样既对于以后游戏的顺利进行有好处,也能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

2.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体育游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分组游戏,分组游戏都是依靠集体力量取胜。在做分组游戏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个人服从集体,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地去取得游戏的胜利,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3.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在体育游戏中,有些游戏需要学生越过障碍,有些游戏有较大的难度,有些游戏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游戏则需要学生在运用体力的同时,还要运用智力方能取胜。这些游戏对于培养学生的机智、果断、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等各种优良品质、适应环境有很大好处。

三、锻炼性原则

体育游戏与智力游戏都属于教育性游戏,但二者的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智力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体育游戏虽然也包含一定的智力因素,但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体力、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体育教师一定要注意贯彻锻炼性原则,娱乐是手段,锻炼是目的。在选择游戏以及在组织游戏教学时,都要考虑游戏运动负荷量的大小及对学生的锻炼作用。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准备活动,如:“听号抱团”“蛇形跑”“老鹰抓小鸡”“捕鱼”等。有些游戏既能起到活动肢体、集中注意力的效果,又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参加。如“谁先归队”“大小西瓜”“躲竹竿”等,这些游戏形式多样、新颖,既是游戏内容又是组织教学的手段。我们不要满足于带领孩子们玩玩就行了,也不要为学生的兴趣、情绪所左右,而忽略了锻炼学生身体的任务。

四、娱乐性原则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尽管不是以娱乐为目的,但娱乐却是在体育游戏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一个游戏没有娱乐功能,学生就不愿意参加,即使为了服从老师的指挥而参加,他们也“玩”不起劲来,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因此,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在游戏中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保证游戏的娱乐功能,从而也间接地保证了游戏的锻炼性。

参考文献:

[1]苏小丹.体育教育与原则[M].中国体育报[N].2009.5.11.

篇9

【关键词】课改 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 教育改革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61-01

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从本学期开始,高一年级全面进入课改。课改的主要内容是在高中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在学校新的体育和健康标准中,我注意到新课标在目标的制定中加入了心理健康内容,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体验身体健康情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作用;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这是本次课改所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方向,体育教学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的体质,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目前已成为心理学和体育教育研究的热点。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新课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学生。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体育与健康》的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新课改对任课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和实现课标的培养目标,体育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掌握心理的基础知识,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个性心理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人的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体育教师要学习心理所揭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的有关规律,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等,掌握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些知识对于教育和教学内容的正确确定,对科学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提供了心理规律的依据,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必须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并自觉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施教。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只有掌握和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自觉地实施教育内容和措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和教学目标。

二、高中体育教师应掌握教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培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熟悉教材,对教材的教学方法和发展学生的心理价值要了解,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有目的的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有些教材技术教学较复杂,学生在观察和理解时比较困难,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就要减慢教学速度,多示范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动作。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教学法,如制作一些教具如挂图、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如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观看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跳高录像,对所学的跳高技术有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可利用跳高技术的挂图来讲解跳高的技术,让学生对跳高有所理解。这就能克服因感知和理解上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理健康。

三、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10

论文摘要: 学校体育环境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本文从体育教学环境的内涵出发,阐述了体育教学环境的作用,提出了学校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措施。

“环境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教学都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影响。体育教学同样讲究教学环境。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效。体育物质环境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是各种体育活动开展的物质保证。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仅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激发师生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运动的欲望。学校的体育风气、社会舆论等软环境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能够督促学生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念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不仅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延伸。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课内外的一体化,有助于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并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因此,要形成良好的体育环境,学校就要优化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优化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优化师资队伍,优化校园体育文化。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内涵

体育环境指的是围绕体育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体育的各种物质与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及能量的总体,也就是指对体育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和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

1.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

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运动设施环境、自然环境和时空环境。运动设施环境主要包括运动场所和运动器材等要素,它是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实践证明,体育教学场所内器材设备、场地布局、装修色调、活动的空间范围、光线、空气等都对教师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指那些人力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如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时空环境是由学校内部的时间和空间两大因素制约的特定环境。

2.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

人际心理环境是指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它是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发展,让学生认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据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仅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谐和,能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样,需要团结合作精神的体育活动也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心理环境,是强化体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良性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

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依托。作为体育教学基础的物质环境,它是一所学校体育运动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体育课相关活动项目的开设,限制学生体育活动的范围,从而影响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学生在物质环境得以保证的情况下,能够在更大范围内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较擅长的项目,加大锻炼的强度,延长锻炼时间,而并非在教师的强制下,仅仅做一些简单的跑、跳运动。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从心理学上分析,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喜好,而非从生理上考虑是否有益于健康。所以学校的体育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绪和兴趣。教学环境不良,学生的锻炼热情就不会高,在体育学习中就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自然就很难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三、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措施

学校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优化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按照自身特点,自主选择,使学生主动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优化师资队伍,以先进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从整体上形成学校的体育文化,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校园体育氛围,最终达到一种根据学校自身实际的最优化的学校体育环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1.优化学校的体育物质环境

学校的体育物质环境包括运动设施环境、自然环境和时空环境。对于运动设施环境,学校可以根据教学规模和学生人数进行安排,以保证教学中必需的器材、场馆等。对于自然环境,学校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对于时空环境,因为不同的时间安排和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与空间密度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应根据人体的生理规律特点,科学地安排体育活动的时间与地点等。

2.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内容。例如,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外的体育兴趣小组(注意体育项目的多样化,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游泳等),体育竞赛项目,校外体育活动(如以军训和社会实践为契机,变化体育活动形式)。这些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体育活动,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从而营造出更加主动、生动的学习氛围。

3.优化体育教学方式

教师优化体育教学方式,可以强化体育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是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立体模拟、平面模拟、语言声音重现、静态实景重现、呈现动态过程,从而增强体育教学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既参考标准的体育动作,又直观地看到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发现自己动作的不足之处,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质量。

4.优化师资队伍

进行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中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学校对体育教师除了技术上的培训外,相应的教育理论培训同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动态,因材施教。因此,学校优化师资队伍,适时的师资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

5.优化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内部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体现的一种体育文化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环境。

学校的体育人文环境,是在学校长期重视体育的前提下形成的。学校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向学生传递体育文化的重要信息,有利于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

参考文献:

[1]任佳.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分析研究[J].读与写杂志,2008,(6):72-73.

[2]黄聪敏.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研究[J].科教文汇,2008,(6):120.

[3]孙卫卫.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