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合作途径

篇1

家庭教育工作已进入社会事业发展大局。家庭和学校在共同育人过程中,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理念和方法却各有侧重,再加上信息沟通不畅,往往会产生矛盾。家校间如何有效地沟通解决这些矛盾呢?

家校合作的现实意义

美国学者兰根布伦纳和素恩伯格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1.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有关研究发现,当家长的这种角色参与学校教育时,他们能成为其孩子有效的家庭教育者,家长的自信心以及家长对其孩子和自身的教育期望都能随着参与有所提高。

2.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家长可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帮助教育学生,可就某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可就自身经历给学生做非正式报告等。

3.作为学校教育决策的参与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过程,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们关于家校沟通合作的问题也给出了各自的见解: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当然,家校冲突大多是由一方不尊重孩子引起的。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真正树立尊重儿童的理念,并切实落实到教育行动之中。孩子一生下来就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打骂孩子、溺爱孩子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都是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如果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真正树立了尊重儿童的理念,家校冲突就不会出现,有的只会是强大的教育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现在,很多家长是‘70后’、‘80后’,未来会有‘90后’,家长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大,希望孩子成龙成凤而又得不到满足,家校出现矛盾是必然的。我觉得家长自己也要改变,如果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比较新,可以用一些善意的方式,去帮助具体的学校和教师。”

家长会或家长委员会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普遍采取的家校合作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是学校的单向组织和号召,家长方面缺少积极主动性去双向交流。家长会上,多是老师向家长通知学生最近的考试成绩等学习情况,希望家长多督促学生学习,很少就学生的性格品德方面有所交流。在家长会的整个过程中,家长也一般是坐在讲台下,被动地听而没有发言的机会。更有甚者,学校只把家长联系作为处理偶发事件的手段,老师与家长见面沟通时所谈的就是学生在家里犯了错,要求家长带回家好好管教。长此以往,就给学生和家长一种印象,只要是老师家访或是叫家长去学校,就一定是学生在学校里成绩不好或是打架闹事了。结果使许多在心理上与学校和老师产生了障碍和隔阂。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本领,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品德的人。学校教育虽然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要求办学,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一种动力,因此,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PTA途径的开发利用

全国家长教师协会(National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简写为PTA)是美国最大的保护儿童利益取向的志愿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是美国最大的儿童问题咨询机构。它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美国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并且堪称是西方教育特色的典范。

19世纪末PTA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占领军,美国全面参与了日本战后的教育改革,PTA于此时被引进日本。在日本实践的60多年中,PTA 在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TA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委员由家长自荐或推举,与班主任共同组成班级PTA。再由各班级PTA 委员中产生学校PTA。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是PTA 的会员。每学期会员要缴纳会费( 数额很小) 作为PTA 的活动经费。学校PTA 分各专业委员会,分别负责组织学校的运动会或父母与孩子的体育比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组织野营;监督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建议等等,并担负起儿童在社区中活动的组织和监督管理工作。

家校合作的基础在于家校之间坦率而真诚的交流。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摆正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各自的位置,明确各自的角色后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领导首先是组织者,要对家校合作进行指导和支持,使学校教职员工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并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家庭的合作,营造出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围。其次是家校合作的策划人,要带头参与家校合作的学校整体计划的制订,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动。最后是家校活动的实施者,学校领导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能够机智地处理家校间的矛盾。

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家长的朋友,学生的知心人,活动资源的开发人。教师进行一次家访,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开一个家长会,要布置会场,请家长发言,请学生代表发言,让一部分学生作好服务工作,教师准备汇报材料等,所以无论是教师走出去,还是家长请进来都需要教师去组织实施。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责者,学校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一旦出现问题,家长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责,为教育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而不是观察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要用智慧,用真诚来支持教育,很多家长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上的参与者,成了一名观察员。学校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宣传,特别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家长的积极参与配合。

我国家校合作的PTA借鉴

当下,社会参与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采取种种形式沟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而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庭的参与对中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大影响。家长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

换位思考是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一,大家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有利于彼此谅解,达成共识。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二是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营造合作气氛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积极的态度,二是实际的行动。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必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同样家长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改革中来,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互动,下面介绍几种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径和方法:

1.家访。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班主任每年对学生至少要家访一次,和家长面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家访时一定不能是“告状式”家访,教师在指出学生的问题的同时要有诚心和爱心要多表扬孩子的进步,真正起到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2.家长会。家长会是争取家长配合的有效途径,形式可以由家长进校举行家长会,家长会每学期一般举行两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汇报学生成绩,指出学生问题,介绍班级现状,沟通家长意见。学期结束时也可以利用社区由教导处、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走出校门到社区召开家长会,主要是汇报成绩,向家长宣传假期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家长起一个监督作用。

3.实行学校开放教学日制度。让家长去参观学校的教学活动以及体育比赛、学校艺术节等活动。开放教学日可以密切家长和学校的关系, 使家长熟悉孩子的教育环境以及老师同学, 长期坚持下去还可以建立家长对学校的信赖感。有些在孩子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的12 年里,连他们坐在教室里的模样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家长让他如何去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包括孩子的人际关系、他对同学和老师的评价等),又怎样配合学校去教育孩子呢?

篇2

关键词:家校合作;移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08-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心理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现在已经形成共识。家校合作是指家长与学校教育工作者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的一种活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将家校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一、移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举步维艰

(一)移民学校的客观条件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在甘肃省移民地区,由于学校建设时间短,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场地和相关设施,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等因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及其缓慢。部分学校虽然有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方案,难以付诸实践,故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实际效果。

(二)移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困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力量 ,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移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困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其一,移民学校的教师是近几年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通过公开考试选拔的,学历都已达标、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但学校对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不到位,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相脱节,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二,移民学校目前还没有一支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家长的不支持是移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移民学校的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低,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即使有些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只侧重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常常是置之不理。由于经济的原因,大部分家长外出务工,无暇照顾子女,留守儿童较多,许多学生的性格偏向于任性、冷漠、内向、孤独、自卑、悲观、暴躁,在家里与父母顶嘴,在学校不听老师的教育,在自我意识、情绪体验或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家校合作是加强移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最完美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 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和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二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其在家庭中的影响和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的成长;学校是进行系统文化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发展。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导,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是学校教育改进的重要动力。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家庭与学校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只有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促进家校合作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依托

篇3

关键词:家园配合;幼儿园;安全工作;实施途径

《幼儿园工作规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明确指出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提倡家园配合。保证幼儿园环境的安全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只有双方相互理解、信任、合作,才能发挥幼儿园的教育功能,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户外、室内环境的安全建设

1.户外环境

(1)常见的幼儿园户外设施有平衡桩、滑梯、跳床、旋转木马、跷跷板、秋千、攀登架、旋转椅子以及各类适合儿童钻爬的玩具等。幼儿园必须绝对保证以上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从采购到维护的每环节都要符合相关安全规范标准,定期检查、消毒,一旦发现故障必须即刻维修、更换。

(2)合理规划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每个儿童在户外活动的面积应在4平方米以上,并建设专用的活动场所,包括沙地、种植园、运动器械、直跑道(30m)、饲养区、戏水池等。幼儿园的草坪覆盖率需超过35%,包含教室前后、种植园、零星绿地和集中绿地。

(3)儿童在进行户外活动时老师必须在场,并向儿童讲解游戏规则,妥善解决儿童在娱乐时发生的矛盾冲突。老师根据天气因素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活动前后各清点一次人数。

2.室内环境

(1)幼儿园教室的布置要活泼温馨,培养儿童基本的穿衣吃饭、喝水刷牙、大小便等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儿童从小养成自我保护意识,主动远离容易给身体带来伤害的设备、物件,定期组织体检。在幼儿教学中老师要潜移默化地向儿童讲解安全知识,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2)在集体活动中,老师首先要具备专业、丰富的安全知识技能,对儿童的性格、心理、认知、经验等有充分的了解,积极开发安全教育课程,利用日常生活中儿童熟悉的物品普及安全常识,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运用儿童喜欢的语言进行安全教育。

二、家园配合,共同开展安全工作

1.建设家园配合平台

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让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安全环境的建设。

(1)完善的机构保障

家园配合之所以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是因为老师与家长有同样的目标――保证儿童的安全。这不仅要依靠严格的安全规章制度,更依赖于相关机构对制度的充分保障。幼儿园的教育职能除了传授知识,更扮演着“家长委员会”的角色,每位幼儿教师都应在幼儿园、儿童、家长三者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实现三方的和谐交流,在信任、友爱的氛围中一起探讨儿童的安全教育。

(2)健全的制度规范

家长并不具备专业的幼儿教育能力,他们一旦参加到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中,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制度规范,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孩子随性而为。当然,安全环境的制度规范需要老师征求家长的意见,双方达成统一后才能确定并落实。另外,幼儿园应明确告知家长,制度规范制定完成后,各自必须履行“规范”中提到的每一项权利义务。

2.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安全教育培训

家园配合的关键是:双方在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上必须达成共识,了解儿童安全知识是每位家长的责任。然而,各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不同,家长的教育程度也不同,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存在差异。幼儿园只有通过定期培训,将家长组织在一起,共同接受安全知识讲座,才能切实保证家园配合的有效性。

(1)了解调查

培训活动由负责幼儿安全工作的专职人员组织,培训开始前,工作人员必须对家长进行调查走访,全面了解家长的需求以及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组织培训

培训活动可以让家长亲身体验幼儿园安全工作,快速掌握相关知识,有助于家长对儿童身心的全面了解,从而能够根据儿童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孩子创造温暖、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3.全面落实家园配合,保证安全知识技能的可行性

只有将安全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切实为儿童提供安全保障,幼儿园安全工作才算行之有效,否则,再完善的规范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家园配合期间,老师和家长都会面临时间不统一的问题,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无法按时参加安全培训,为解决这一问题,幼儿园可充分应用各种网络平台,通过E-mail、微信等方式把培训资料传给家长,或者是印成安全手册邮寄到各个家庭,还可将安全演练的视频上传到幼儿园网站平台,方便家长自由下载观看。

儿童缺乏自我保护能力,防范意识薄弱,儿童安全工作的开展,是幼儿园、家长双方的共同目标与责任。安全环境的建设是幼儿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它关系到孩子健康、快乐的生活与学习,更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家园配合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此期间,幼儿园与家长双方应相互理解和体谅,建立足够的信任,各自发挥自己所擅长的,取长补短,共同为孩子创造美好、快乐的童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刘爱玲.家园合作共筑幼儿安全防线[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10):53-55.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教育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同时更具有“地方性”,肩负着为地区行业、企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联系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双方合作模式,创新合作内容和人才评价机制,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环境和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充分发挥学校场地、管理和企业设备、技术、高技能人才的优势,不断改善高职学生实训、实习条件,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工学结合能力。

1 “引企入校,植教入企”实现生产化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准确定位培养工学结合人才的目标,积极探索“筑巢引凤、引凤筑巢、校中有企、企中有校”这一办学特色,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形式、多途径、体现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方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形成“厂中校,校中厂,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才培养格局,满足当地社会和不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保证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

校企合作通过筑巢引凤-引企入校-引凤筑巢-送教到企的方式,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搭建开放的共享资源平台,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实行开放办学和办学主体多元化,多方筹集资金,建设实训工作情境下企业化管理的并具有社会服务效益的实训基地,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顶岗实习、学生零距离就业目的。

以“校企一体化”为平台,在校建“企业生产车间”、“企业生产工作室”等形式,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管理和资金,共建“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企业生产车间的延伸,做到“以产促学”,形成区域性开放式社会服务平台。在企业建立“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为学校学生提供生产一线“实战”上岗平台,学生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其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使毕业生上岗后能够比较快地成长为生产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能手和生产组织管理人员,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为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 “构建模块,工学衔接”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切合“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将社会发展要求,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发展诉求三者融为一体,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模块化”课程建设可以穿行,能更合理地利用教学时间;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较轻;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较容易掌握各阶段的学习内容;能较好地满足高等职业学生的教学需要。用模块化作为课程体系的构架,既遵循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将三者有机地加以融合,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最高宗旨,将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以“爱岗敬业,育职业精神”为指向的职业基础素质模块、以“职业活动的针对性”为指向的岗位职业技能模块和以“职业活动的迁移性”为指向的职业综合素质模块。

以职业基础素养、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三大教学模块[1]为根基,以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培养为目标,以“校企一体化” 校企合作为平台,通过学校、企业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制定评价标准、参与教学实施,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渗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中,将学生在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的实习两个教学环节相衔接,从传统的单一培养向多主体、多场所、多模式综合的“阶梯递进式”培养模式转变,尊重教学规律,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规律,让学生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实习,更有利于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同时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攻关、试制等,成为企业的准员工,进行综合技能的生产性实训,同时在企业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习、工作内容进行毕业设计,实现能力培养的“阶梯式递进”。

3 “师资共建,专家互访”创新教产角色互兼化

加强企业专家、技能能手、能工巧匠等人才与高职院校良性互动,建立稳定、紧密的技术协作关系,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方面,选派教师作为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直接接触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在“厂中校”取经,解决了真实教学项目来源的问题。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在“校企一体化”合作形式的“校中厂,厂中校”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教学,校企双方实行教师互聘、达到“产学互动,以产促学”人才共享,实现师资常态化交流。

明确教职工在产学结合方面的方向和目标,要求教学团队保持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共同研究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相互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合作开发商业产品,承担项目的加工制作,共同申报相关研究课题,使专兼结合、产学合作更加深入具体,为社会产生效益。整合校企资源,为教学团队的师资培训、专业合作、实习实训、对口就业、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提供了平台,使专兼结合有了机制和渠道的保障。

4 “凸显主体,注重过程”——教学评价立体化

高职教学评价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评价。在校企合作环境中,更要做到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习与工作的结合,以及过程与主体的结合,即要“凸显主体”,更要“注重过程”。

建构由学校专职教师队伍和企业兼职导师队伍多方面主体共同参与的开放性的评价体系。实现由学校教师单向评价向校企双向评价的转变,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在评价内容方面实现学校所注重的学生在基本理论上的掌握程度,和企业所关心的员工在生产服务中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表现两者有机融合。

利用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搭建的高职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突出实践考核权重,使考评着眼于学习和工作两个过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从课堂延伸到企业,从理论知识掌握延展至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具体表现,包括诚信品质、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与职业态度等各方面纳入过程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构建“依据目标、注重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基于动态的立体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突出“过程”与“主体”两个取向的有机结合。实现由“以结果为中心”的传统目标取向评价模式向“以发展为核心”的现展取向评价模式转变。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和“成长比成绩更为重要”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进步。

5 结语

创新“校企一体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用工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为企业储备各类高技能人才提供优良平台,解决“技工荒”与抢占技术产业制高点问题。实现校企资源的共享,实现学校节约设备资金投入,企业减少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等费用,节约资源,实现企业对人才需求和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校、企、个人之间的共同发展,实现“多方多赢”。

参考文献:

[1]李志勇,易灿.创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职业能力课程体系[J].消费导刊.2011.

[2]龚少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20).

[3]谷朝众.关于促进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策略[J].职教论坛.2012(8).

篇5

从问卷结果来看农村中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及其启示:

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低。问卷显示,问卷涉及的我校学生的父亲、母亲的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学历者分别为18.6%和14.3%。其他均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这一文化程度决定了农村家校合作尤要以学校为主导的模式。叶圣陶曾说,农村学校是农村的文化的灵魂。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了农村家校合作要以学校为主导。所以,学校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不能坐等家长主动来校联系,而要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出击”,由“校方主动”带动双向互动。

二是家庭经济较差。问卷中“家庭月收入1500元”以上者仅占15.7%。低收入的家庭经济必然影响家长与学校联系的心态。力保自给自足,个性比较保守。且不像城区有较丰富的网络资源。家校合作的“网络渠道”受到大大限制。再者,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大,时间长,家庭教育有极大的随意性,甚至对孩子放任自流,家校合作困难大。这一现状再次说明了农村家校合作要以学校为主导这一观点。如果学校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不采取积极的行动,家校合作就只能停留在自发涣散的状态。

三是对孩子的期望值两极分化。问卷显示,希望孩子读到大学以上学历的占82.8%,但对孩子“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的也要占12.1%。期望值高,学业较好的农村学生,千方百计进城,千方百计读当地重点校、示范校或“一中”,留在农村就学的,相对来说学业较差,家长期望值较低。在一个地区,当占12.1%的家长认为“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的学生都集中在农村学校,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而这些学生的成长却需要更多的家校合作,需要更多的教育引导。在中国,人口基数大,在任何一个农村地区,“12.1%”的学生都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有教无类,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基点和归宿。

分析问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农村,开展家校合作是相当艰巨的,但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效果却又是毋庸置疑的。在问卷中,85%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希望家长与教师沟通”,而家长和教师沟通以后,学生在“学习、道德、同学关系、身体、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对与此相关问题学生选择“没有变化”的仅占5%。就“你的教育责任由谁承担”这一问题,学生选择“完全由学校承担”的仅占9.3%,而选择“均等承担”者占41.4%。这说明即使认知水平还很有限的中学生,对其成长的思考也是合情合理的家校合作,而不是由学校或家庭单方面承担责任。

那么,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究竟有哪些呢?家长会、打电话、家长通知书、家访、家委会、让学生带便条、家长接待日,等等,的确都是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但是,这些方式和途径在农村与在城市又有哪些不同?在农村,家校合作又有那些特殊性?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尤其值得重视。

一是时机的选择。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进行家校联系呢?显然,时间或时机是家校合作的要素之一。农村比城市更具季节性,二十四节气在农村更加显著,也更加重要。农村有相对的农忙农闲时间,也有相对集中的外出务工和务工返乡季节。制定家校合作的方案,包括家校合作的预案,都不得不考虑农村的特殊性。比如,家长和教师更多是在“学生成绩下降”、“学生思想行为异常”情况下联系对方,但这种看似正常的设想在农村有时很难落实。相反,为什么不是更多地在“学生成绩进步”、“学生思想行为表现优秀”时相互联系呢?所以,在农村,不论家校哪一方,更应该注重选择有效的时机和时间,使取得联系得以坐实,使相互联系常态化;而不必拘泥于家长会等时间相对比较固定的联系沟通方式。

二是主导性的落实。在家校合作这一工作中,学校具有主导责任。制度、方案的拟定,当然要学校主动完成。即使具体的联系方式,也应学校主动。以双向联系为例,在农忙时期,教师能否到田间地头去,在与农民聊天气、聊家常、聊种植养殖的过程中进行“家校合作”呢?地方政府推动的“联村联户”方式,完全可以借鉴来做家校合作的一种模式。领导包片、教师联村联户,让教师选择时机到田间地头去,甚至带着学生到田间地头去,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家校合作模式吗?反过来,在农闲时间,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接待日,把家校合作的主阵地又从田间地头转移到学校,家长自然会更加支持学校工作。

篇6

一、课题名称:

“新型家校共育探讨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2、现实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本课题应该说是学校家校沟通多年来持续研究的课题,国内外间也有很多类似的研究成果,但我校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是根据我校的特点,目的是为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平等是合作的基础。家长在其子女教育的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关系,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4)有利于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5)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

4、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试图通过组织、实施“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的构建,探索有效地开展家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本课题实施将为其他兄弟实验学校“家庭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善学习,肯钻研的研究型教师,为今后继续开展教育科研进行人才准备。

2、探索城市普通小学开展家校合作的基本理论、操作模式和策略。

3、通过研究,促进家校合作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找到一些高层次合作的方式方法。

4、提升在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进而整体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四、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先从家始。”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来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主要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的家长只盼子女成“龙”成“风”,过分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方面愿意与学校配合,积极督促孩子做功课,而在其他方面却置若罔闻;还有的家长自称文化素质不高或工作忙碌而推脱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这更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这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密切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因此我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2、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有哪几种;

3、新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4、每一个家庭出发,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指导探索。

五、课题的基本内容:

为了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促进和强化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使家庭教育支持学校教育;使学校教师及各级教育者帮助家长解决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围绕本课题重点开展下列研究:

(1)转变家校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2)探索不同年级家校合作的方式

(3)探究家校育人的有效教学活动。

(4)关注不同家庭背景下家校合作问题。

六、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准备阶段,发放家长问卷形式了解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认识等情况,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实验研究法:在实施阶段,通过实验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比较法等进行实验的探索与研究,以实现实验的研究目标。

(3)经验总结法:在总结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结合观察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子,充分展现实验的成果。

七、课题研究步骤和计划:

1、任务分工:

组长:

成员:

具体分工情况:

x:组织理论学习;带领课题组成员认真实施课题研究。

x:负责拟定课题行动研究方案;归类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x:不同家庭背景下家校合作问题。

x:负责拟定课题申请表;负责拟定课题开题报告及课题实施方案。

x:子课题研究——转变家校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类别。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x:子课题研究——探究新型家校育人的有效教学活动。

其他老师:子课题研究——探索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家校合作的方式。

x:负责收集与积累研究资料;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归档工作。

x:负责录像工作。

2、研究步骤:

(1)准备和策划阶段(2017年6月-8月):组织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进行调研、策划、分析、筛选和梳理相关理念和需要研究的问题,制订出具体实施方案。

(2)深入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8年6月):①理论研究;②构建“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索有效地开展家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③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

(3)全面总结阶段(2019年5月-2019年10月):①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撰写论文;②分析、总结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③课题验收、实验推广。主要以论文、个案、结题报告等为本阶段的成果形式。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和表现形式:

(1)准备阶段:完成实验方案。

(1)准备阶段:完成实验方案。

(2)实施阶段:家校合作案例分析,以案例集形式呈现实验成果

(3)总结阶段:结题报告、论文或个案集等形式呈现实验的成果。

九、课题研究保证措施

1、学校已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及社会评价情况:

“十五”期间,我校有三项实验课题通过市级结题验收,“十一五”期间,我校有两项实验课题通过市级结题验收,1人被评为岱岳区“十一五”教科研先进个人。课题主持人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经常深入课堂进行教学指导,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篇7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及对策

教育是一个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系统,在青少年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形式、时间空间上各有优势,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才能完善全面育人的教育格局,提高教育实效性。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家校合作教育现状

家校合作教育是以家庭、学校为平台,结合两者教育优势,发挥教育合力的教育形式。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家校合作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效果堪忧。

(一)家校合作教育主体联动意识淡薄

1.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学校都非常重视主流教育功能,强调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职业的教育工作者,常规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塑造。家校合作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相关部门没有将之纳入学校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学校也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和效果评价制度,这使得家校合作教育的顺利开展受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家长认知存在误差

一部分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过分强调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更没有意识到家校合作教育对孩子全面成长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往往持”学校包办教育,父母提供物质支持”的观念,对于家校联系本的填写,家校交流平台的利用等也往往是采取被动甚至应付的态度对待。

3.学生桥梁作用欠缺

学生本该起着沟通家校,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但以下原因,其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首先,学生存在一定抵触情绪。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力求摆脱父母、老师的管束,部分学生将家校合作视为束缚和控制,拒绝联通家庭和学校,人为地分割了家校两个教育环境;其次,学生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差。学生往往认为学习是被动学习,缺乏主动与老师、家长沟通的勇气和意识,忽视了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不良家庭教育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往往漠视或者消极承受。

(二)家校合作教育实践过程存在偏差

1.随意性强,规范性弱

家校合作教育的实践过程往往被定义为每学期的家长会或者随机家访,其教育目标、过程、方法、内容等都依赖于教师工作经验和教学传统,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和相关规章制度,呈现出随意性和零散性,欠缺规范性和计划性。同时,出于学校常规工作和家长日常生活、工作的限制,家长会、家访往往在仓促准备中进行,双方难以就学生的全面情况做深入交流。

2.内容浅显空泛,方法单一重灌输

首先,内容通常围绕学生的学业情况,缺乏对其心理生理情况、人际关系、兴趣爱好与情感需求等方面的关注。这类的家校合作教育浮于表面,忽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难以触动学生内在需求;其次,方法单一重灌输,主要采用家长会和随机家访这两种形式,家长会和家访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与家长的双向互动交流严重不足。家校联系本,校长信箱等途径往往也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效。

二、基于家校合作教育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策略探究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加强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2]

(一)教育主体定位清晰,携手教育

1. 学校完善制度保障,教师明确责任身份

首先,学校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健全家校交流平台使用细则、家校互通车搭建计划、家校合作效果考核体系等制度,确保合作科学化、民主化、常规性、高效性。其次,教师明确自身的责任身份,积极转变思路,明确自己与家长都是家校合作教育的参与者、管理者、决策者,改变过去独揽大梁的意识和方式,采取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同时组织优秀家长示范会、家长互探育儿观等经验分享活动,实现家校合作,家家互动。

2.家长抛弃传统观念,争做“新父母”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3]首先,家长抛弃“唯学校教育”的传统观念。积极参与家校合作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就孩子在校学业情况、纪律表现、身心状态、在家学习、生活情况与教师交换意见;其次,家长树立“新父母”意识。“没有合格的家长,就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没有完整的优质教育”。[4]家长应该积极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班级管理模式,学生成长方案,教学效果,逐步从家校合作教育的观望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最终成为管理者、决策者。

3. 学生摒弃偏见,发挥纽带作用

首先,学生应该改变对家校合作教育的错位认识和抵触情绪,正确领会家校合作教育对自身全面成长的意义,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情绪,主动的姿态与家长、老师沟通自己在学业、生活、身心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收获与困惑。其次,学生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纽带作用,促进父母与教师的沟通与配合,拉近双方距离,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教育氛围,促进其教育功效的发挥。

(二) 教育内容兼具广度与深度,教育方式突破传统求创新

1.教育内容实现广度与深度的结合

首先,扩大教育内容的覆盖面。教师与家长要对学生的学业、纪律、宿舍生活等情况进行全面沟通,同时学校应致力于培养“新家长”。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5]教师应该将家长当做自己的“同事”,组织优秀家长讲座、家校合作论坛等帮助家长实现自我发展和教育。其次,促进教育内容的深入。要洞悉学生的思想状况、群体关系、心理活动、情感需求等在校情况,同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课余时间安排等情况。

2.方式追求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首先,坚持并改进传统方式,采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又寻求具体形式的突破,比如组织开展校园参观日,家校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制作家长成长手册,出版家访成果专著等。其次,创新教育方式,巧用网络教育。学校应积极搭建家校合作交流论坛,“我想和家长们聊聊”等家校互动模块,并增强宣传力度,保证平台推广落到实处。同时,学校可以开发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将校园大事件、教学新进展、学生新活动、未来新规划等内容推送给家长,并通过后台软件及时收集家长的信息反馈,实现双方沟通的及时有效性。(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红星.家校合作――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2] 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学习《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

[3] 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2.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途径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促进中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就是围绕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协调、同步、互补的关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校的心理教育中,多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成效并不大。实践证明,单纯依赖课堂学科教育难以真正实现心理课的课程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个盲区,那就是家庭的参与缺失。由于学校忽视了家长这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家校合作流于表面化或者形式化,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家校合作并未真正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品质。大部分家长能够认识到与学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十分重要,但认识与行动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家校合作的价值分析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和科学有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流程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决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孤军奋战,而是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家校合作,能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三、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以布郎芬布伦纳为代表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的成长来自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互动过程不仅在同一层环境系统中,而是在多层环境系统中交互形成的,每个系统直接或间接与其他系统互动,且复杂地影响个人发展。

家庭与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非完全独立、互不相关的。家庭与学校虽然属于个人成长的不同系统,但把它们看作没有交集的独体,是不可能真正促进个人发展的。两者必定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家庭环境、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无论好坏,都是直接、持久、潜移默化的。家庭是学生个性形成的土壤,对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影响。

四、家校合作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家长建立平等、协作的教育伙伴关系,将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有效运用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施加积极的影响,实现功能互补,形成教育合力。

1.更新观念,提升教师、家长的认识

首先从转变教师的家庭教育观念入手,先改变我们的教师,再改变家长。在家校合作工作中,应倡导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三边互动”,让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鲜活的知识伴随着思想和情感,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中积极有效地沟通渗透。

2.以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家校合作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素质教育开放周、家长开放日等一系列活动将家长纳入学生教育的体系中来,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了解学生在校的动态,同时也将学生在家庭中的状态和问题反馈给学校,综合各种信息对学生实施有的放矢的教育,更合理地推动学生的身心成长。

3.培养素质过硬的教师和家长队伍

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必须要培养有相应素质的教师和家长队伍。学校应当组织对全体教师的进修和专业培训,提升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和驾驭程度,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可以利用自己在教育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以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一批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专家为依托,为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培训平台,帮助家长优化自身的心理状态,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4.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构建良性互动平台

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家校通,为家长―学校、家长―家长之间搭建一个平台,探讨家教形式、效果。传统的家校联系模式,如,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册等,存在着服务对象数量有限、时空制约作用明显、教育成本较高等局限性。在现代教育条件下,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具有覆盖范围广、反应速度快等特点,突破了家校联系的时空界限,可以让更多的家长同时受益。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益。

家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伙伴,家校之间应该形成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创建平等、互动的沟通平台,构建良性的家校合作方式,使学校教育更健康地融入家庭、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就业途径;招聘途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

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874万人,比2019年增长40万,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检验,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国家、省、市及省教育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途径的解决方式。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我们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在2020年期间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和企业的招聘工作,进而分析出毕业生的有效就业途径。

一、毕业生的就业途径的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下发了1800份,有效填写1256份,分别从就业途径,以及通过选择就业途径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做出了调查和研究得出以下数据通过此项数据的调查显示出,有将近80%的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是采通过互联网的形式。通过此项调查数据,有84%的毕业生通过58同城等类似的招聘网站,而地方政府人才网站所占比例偏低,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站所占比例极低。所以对于高校就业部门的工作是将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好,及时更新招聘信息。而相对于政府机构,则应做好扬州企业的招聘信息的收集和工作,增大对毕业生宣传留扬的力度,毕竟企业是留毕业生的主体。通过此项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排除通过互联网选择就业的途径外,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主要集中于社会实践和认识实习以及就业服务机构。因此,对于高校应该深化校企合作的力度,将校企实习逐步转变为校企就业,对于政府来讲,可以推动扬州企业与扬州本地高校的校企合作的进程,加大吸引毕业生留扬的力度。根据提高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分析得出,薪资和公司文化和谐占了主要选择方向,其次是专业对口和晋升机会。因此要想留住毕业生在扬州发展,企业的招聘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相对满足毕业生的薪资欲望,加大公司文化建设,以吸引毕业生留扬。通过对于互联网上找到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毕业生对于通过互联网上找到的工作达到做出满意选择的占91.48%。通过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未来毕业生的就业会逐步转移到互联网寻找就业机会。通过调查互联网找工作遇到的问题显示,主要集中于招聘信息虚假和信息不完整,其次遇到诈骗信息所占比重不大,但是也需要关注此类问题。通过哪种途径可以有效减少互联网就业问题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倾向于政府加强管理,出台政策引导就业和加强个人自身建设,提高个人分辨真假能力。其次,毕业生也希望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平台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教育。综上所述,在2020年期间,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互联网寻找就业机会,另一种是通过线下的实践和认知实习、就业服务机构。因此对于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该做好学校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及时更新企业招聘信息,满足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需求。对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化校企合作从表面实习实践层次,逐步深化到就业层次。对于企业而言,应积极参与高校的校企合作,从简单解决企业的用工需求,逐步深化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加强高校毕业生对于企业的认同感,让毕业生能够安心地留在企业。对于政府而言,应积极推动在扬企业与在扬高校的校企合作,帮助高校和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已达到将人才留在扬州的目的。

二、企业招聘途径的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选择了在扬8家企业,下发了8份,有效填写8份,分别从招聘途径,以及新员工表现和流失率,新员工质量等方面做出了调查和研究得出以下数据。通过招聘途径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招聘的主要途径为网络招聘,其次为内部推荐或自荐,而校园招聘和人才招聘会位列第三,且比例差不多。因此对于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逐步引导学生关注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同时也进一步要求高校做好校园招聘网站的信息更新,确保学生的就业安全。由于企业第二大招聘途径是内部推荐或自荐,也要求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以便利学生和企业相互认可,以增加高校毕业生留扬比例。通过部门领导对新员工满意度调查显示,部门领导对新员工的工作还是满意的,说明企业对于员工质量与招聘规划的一致性,得到的满意度。同时也反映企业部门领导对新员工的工作表现是认可的。通过对新员工流失率的调查显示新员工流失率在各企业比例还是偏高,其主要流失率来自于网络招聘,离职的主要原因在于与期望职位不符。其主要是在于员工和企业之间的磨合为能够达到一致。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可度和了解度偏低,企业对于招聘对象的要求不够精准。因此对高校而言,应积极深化产教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企业,认可企业,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地参与高校产教融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发现认可企业的,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政府应积极推动在扬企业和在扬高校的深度融合,达到挽留人才在扬州工作和发展,为扬州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通过对招聘途径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的调查显示,企业招聘途径主要集中于网络招聘。同时,网络招聘途径的单一性和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导致企业的新员工流失率的偏高,使得招聘有效性受到了影响。也最终导致企业在提高招聘有效性的措施中更倾向于优化内部招聘晋升途径。

三、高职院校推荐就业单位的途径分析

2020年,在扬高职院校坚持“就业服务不打烊”,以优质的线上就业课堂、就业指导和便捷的线上手续办理,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为让“闭门不出”的高职毕业生快速找准定位与准确就业,在扬高职院校从政策解读、思想指导、拓宽求职途径、加强就业指导,深入开展精准就业帮扶、鼓励指导学生自主创业等6个方面做出应对。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空中宣传。以线上为主,开展线上宣讲会、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生涯规划讲座等,并及时推送招聘信息;此种方式受众较广,但是由于招聘信息来源的局限性,导致学生获得信息量有限。(2)线上线下相结合。9月以后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带学生看扬州企业,了解扬州历史,为学生留扬提供就业机会;此种方式,受众较窄,但是能实现精准就业,且招聘单位较少。(3)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将赴企业实习穿插于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推荐学生就业。此种方式能够保证企业招到合适的人才,并能稳定毕业生留在企业。但是由于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较少,无法大量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只有当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方是解决毕业生就业、企业招聘的最佳渠道。(4)点对点帮扶。2020年,高职院校积极主动联系毕业生,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已经离职或待就业的毕业生推送就业信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面相对较窄,但是能精准帮助毕业生的就业,非常用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渠道。通过三个不同主体的调查研究表明,企业的招聘途径和毕业生就业的途径,在目前还是倾向于网络招聘。但是由于网络招聘各种弊端,也会导致企业招聘更倾向于内部晋升和正确评估招聘途径两方面,所以从长远方面来看,只有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方能既满足企业的招聘需求,同时也能满足毕业生的薪资和职业发展期望。同时政府应帮助在扬企业和在扬高校达成深度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已达到吸引人才留在扬州发展,为扬州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助力。

四、结语

毕业生就业的途径主要集中于线上网络招聘和通过线下的实践和认知实习、就业服务机构;企业的招聘途径主要集中于网络招聘、校园招聘会以及内部推荐和自荐的方式;高校推进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集中于除以上几种方式外,还有一个就是校企合作的方式。根据对比分析,只有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方能既满足企业的招聘需求,同时也能满足毕业生的薪资和职业发展期望。但是,对于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则需要企业、政府和高校共同解决合作和融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爱民.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路径选择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02):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