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干部;信息公开;原则;路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6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2
信息公开对于完善高校干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落实干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的有力武器,是促进依法治校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的高校信息公开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人们总结经验,找出更加符合干部人事管理规律的方法和途径。
1 高校干部工作信息公开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985”高校网站的调研,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在干部管理方面也引入了信息公开的相关程序,但笔者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其中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高校还没有针对干部管理内容设置独立的信息公开模块。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其信息公开板块主要包括“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清单”“信息公开年报”“信息公开信箱”“信息公开申请”等,对于人事及干部管理并未设置独立板块。已有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公示链接隐藏较深,不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及时地获取相关信息,很多信息散落在学校其他版块。人事管理信息公开呈现出隐蔽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从而影响到了干部管理信息公开的实施效果。
第二,干部管理中的信息公开内容不全面。师生员工对干部管理中的选拔程序、资格、简历等有强烈的信息需求,如果信息公开不能很好地展现出干部任免中的上述相关内容,就会使师生员工产生各种不必要的猜疑,甚至会对相关领域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如果这方面的信息不公开,或者公开得不充分,就会滋生各种疑虑,网络就会流传各种小道消息,有些干部的相关信息就会被网友自发搜集、整理、传播,其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难以保证,等到正规渠道予以回应时,早已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
第三,干部管理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差。例如:大连理工大学的公示信息显示的仍然是2014年的相关内容;北京大学的“信息公开-干部管理”相关数据也公布到2014年;重庆大学干部人事信息公开的时间点虽然延续到2016年,但是仔细分析发现其信息公开的时效性也是缺乏的,2015年仅有10条任职信息公示,其中11~12月的信息占5条,其他分布在1月、5月、7月;华中科技大学的人事信息公开仅有6条。信息更新的滞后已经严重跟不上学校实际的发展情况。
第四,干部信息公开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对“985”院校信息公开网站的查阅和调研,笔者发现各个高校虽然总体上都遵循教育部的公示要求进行公开,但是在具体做法上,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信息公开的范围、程度、监督方式都不尽相同。无序的公开不仅加大了监督的难度,而且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呈现也一定程度反映了高校对信息公开管理的混乱。
2 高校干部工作加强信息公开的原则
加强高校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对推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则,才能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第一是要坚持“公开性”原则。信息公开的核心是公开,对于干部管理来说,首先就是要满足广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高校应当确立“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原则。当然,在强调公开的同时也必须遵循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学校制度,要尊重个人隐私,遵循法定的程序。
第二是要坚持“平等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就是高校师生及社会公众有平等地获取、使用高校信息的权利,高校在实施信息公开时不能有歧视行为。高校与政府不同,在行使一定公权力的同时还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因此,高校信息公开的平等原则又分为对校内师生的平等公开和对社会公众的平等公开。对于干部管理来讲,更注重校内的平等性原则,因为学校干部的任免和管理,是学校的内部事务,他们的主要活动职责也是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受校内师生员工的监督。社会公众则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高校申请获取相关信息,高校应给予平等对待。
第三是“便利性”原则。“便利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设计信息公开制度时,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程序、救济等方面都应包括有利于公众获取信息的环节,确保其知情权的实现。但是如前分析,很多高校的信息公开平台设计简单,很多信息隐藏链接较深,不易被师生员工获得。
第四是“时效性”原则。在信息公开方面,高校一方面要做到及时积极主动地公开所掌握的信息,让公众随时了解高校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对于公众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高校应及时处理,在法定的时间内尽快答复,不得拖延。在信息公开时,除了保证及时,抢占舆论高地外,还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未经核实的信息慎重公开,以免引起误读或者炒作,影响到校园的稳定。对于扰乱校园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应当及时准确的信息予以澄清。
3 高校干部工作加强信息公开的途径和方法
加强高校干部工作信息公开要遵循以上4个基本原则,从信息公开的组织建设、平台建设、监督机制、舆论反馈机制等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加强高校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的组织体系建设。组织制度的完善是信息公开能够顺利实施的的首要保障。一是要设立较高级别的议事协调机构。高校要建立由校领导牵头主抓的高级别信息公开的议事协调机构,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的作用。二是设立独立的、专门的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对干部管理工作要单独设岗管理,有专门人员依据学校信息公开制度来完善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的具体业务,形成干部管理有调整,信息公开有更新的运行体制。三是对从事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的人员加强培训教育。学校既有公开制度也有保密制度,相关人员必须充分学习了解,把握尺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其次,建立独立的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平台。调研显示,目前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设计的科学性需要进步一加强,多数学校大同小异,从栏目设置来说就是摆放了教育部要求信息公开应该做的几个方面,多数都是制度文件,信息公开量不够。大多数高校在干部工作中没有信息公开的独立板块,很多信息公开的条目都隐匿在学校网站的其他板块。为方便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及时、准确地获取人事、干部信息,高校必须独立设置内容,建立相应的模块,以加强干部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再次,建立健全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实行信息公开,加强监督是保证。信息公开是将权力置于阳光下运作的新路,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信息公开的核心是“公开”,关键在于“真实”,难点在于“监督”。对于干部工作更是如此,他们的任免和管理是关系学校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师生员工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公开的目的就是接受大家的监督,没有监督的信息公开必然流于形式,只有加强监督,信息公开工作才能持之以恒和深入开展。因此,要从高校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两个层面入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从信息公开的检查、考核、监督、反馈、处理等有关环节建立高校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推动干部工作的健康发展。
最后,重视对舆情的反馈和研究。信息公开接受监督后,必然有各种舆论声音,笔者结合舆情实例以及对各高校的调研发现,舆情反馈真实地反映出了广大师生员工对信息的需求,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干部管理问题,更能反映出信息公开工作的主要问题。因此,高校应该对舆情反映出的信息需求加以研究,拓展多样化的沟通渠道,积极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的信息需求改进日常的干部管理信息公开工作。
此外,还要处理好公开性和隐私的关系。在涉及干部本身的信息公开中尤其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不予公布。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怀德,林华.论高校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J].甘肃社会科学,2014(3)。
篇2
关键词:家校合作;方法途径;存在问题;沟通合作;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年轻一代,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目前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内容和形式仍然较为单调。在家庭和学校的沟通过程中,占绝大多数内容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其次是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情况,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业余爱好、心理健康等则较少提及。此外,家校合作的方式,目前看来仍然是以家长会为主,或者学生家长主动寻找教师进行询问,或者在有需要时教师在电话中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须知,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大环境下,家校合作对于学生、家长和教师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仅仅是家长与学校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的面对面或者电话交流,并不足以让其中任何一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家长会这样的方式也仅是对学生中间出现的个性问题进行沟通,对于学生本身则难以深入分析。这样单一的方式也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
(二)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纽带,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学者陈家麟指出,家校合作应遵循“把单纯从学校出发,要求家长配合转变为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原则,[2]而现在许多学校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却偏离了这一原则,将家校合作看作是减少家校纠纷的途径,或看作是学校评优的项目。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对家校合作效果感受最深的人是学生。学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合作愿望与能力,因此家校合作不仅是学校与家长的合作,也应该是学校与学生的合作,家长与子女的合作,学校、学生、家长的共同合作。要知道,学生是家庭的一员,教师给学生的压力会无形地传递给家长,家长就会责备学校,学校转而又将压力施加给教师,产生恶性循环。
二、建立家校合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利用家校联系册增强家校的沟通与合作。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看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进步,并都希望教师把这些进步告诉同学、家长。而作为家长,也想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真诚的赞美。所以,作为教师,写家校联系册时要在肯定中提出要求,在要求中渗透赏识。同时,要引导家长分享自己教育辅导孩子的“实战经验”。这样,家长之间既可以相互学习,又能及时反思、整理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一年级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能立刻理解、记住,常常达不到教师的要求,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为了帮助家长了解教师的要求,教师可以不定期写《致家长书》,在公开信中反馈班级情况,表扬表现优秀或取得进步的学生,介绍本班学生家长的成功做法和其他教育方法,并提出下一阶段的要求和重点。
(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智能化,许多学校和家长开始利用QQ、微信、网站等及时进行沟通互动,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家长之间建立QQ群、微信群等,既便于众多家长之间有效交流,也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也要加强网站建设,将学校的教学计划等诸多内容又好又快地进行公示,便于学生及家长了解。除此之外,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建立定期交流反馈机制,如学校组织家长每月或者每季度进行一次家长见面会,以及组织教师与家长的定期一对一交流。交流见面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多重角度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让家长走进课堂。我们可以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这是家长学习新课程最好的方式,也就是进入课堂中实际感受。每个学期,都安排几天“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进入课堂,观摩“新课程教学”课,和孩子一起直接感受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有家长的互动,特别是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动手实践研究,这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激励。通过这样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不但使家长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使家校联动的开展更深入、更和谐、更有效。家校互动、合作,是给孩子们创造更多快乐的有效途径,把学校办成家门口的好学校。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指将教师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家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参与家校合作,与教师、家长平等交流,共同反思。对于一些小学生来说,教师或家长的批评教育只会加剧学生的叛逆,与其一味地纠正学生缺点,不如让学生自己反思,教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商量解决办法。在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有机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从而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教师和家长产生冲突的时候,学生可以作为调解员帮助双方了解事实,化解矛盾。
三、结束语
家校合作是新时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家庭和学校都应该行动起来,统一思想,明确定位,共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
一、理顺校企合作关系,创新合作模式,在组织上保障长效合作机制
要想有效深入校企合作,必须理顺校企合作关系,创建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就是职教集团,从而达到互利双赢、资源共享目标,为校企间的深度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2006年8月,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苏州公益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等5所高职院校,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盐城技师学院等等14所中职学校,江苏省连发集团、悦达纺织集团、苏大生集团等等15家企业共同建立了江苏省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通过人才培养及科研开发这一纽带,将企事业单位、服装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等遵循平等的原则进行组建。该集团建立以后,利用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委员会、职业培训及就业委员会、产学研委员会等等工作机构,有效探索出院校同企业在科研、教学、生产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上的整合同集成,实现了共创共赢的局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经过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同相应的越大纺织集团进行有效的协商,都同意在相应的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产学共赢、校企合作等原则基础之上建立起相应的研发中心。通过大量的实践充分表明,职教集团为职业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行集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进行校企间的深度合作,促进产学研进行深入融合的一个主要平台,是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一个积极有效的创新办学模式。
二、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保证校企合作动力
校企进行合作的时候必须围绕高职院校的几个职能,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校企进行深度合作的主要动力及支点就是双赢互利,因而双方必须坚持这一原则,积极建立并不断完善校企间的动力机制,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及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院校同企业可以有效借鉴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西方国家做法,例如德国设立了相应的产业合作委员会,对学校及企业进行监控的同时,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针对那些不靠学校培养人才的社会企业则要提高税金,公开那些因为教育水平较差无法满足相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的学校的名单,减少甚至停止对这些学校的财政补贴,从而大力推进校企进行深入合作。诚然,在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过程当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对比国外经验可知,政府支持为校企深入合作的主要的推动力。因而,国家有关部门应针对我国具体国情,有效参照国外的校企合作经验,制定出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校企进行深入合作的法规及政策,例如减免相应企业的税金等等,从而有效推进我国校企进行深入的合作。
三、构建相应协调机制,有效处理校企矛盾
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利润的最大化,而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则为科研、培养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人才、服务社会,所以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会使其合作在某个环节当中产生矛盾。通常情况下,企业更加重视对职员的岗前技能培训,不重视相应理论知识方面的 传授;高职院校则容易脱离相应的科技发展及经济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无法取得良好的就业效果。现阶段,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为了生存发展及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才会向相应的企业寻求合作,能够积极主动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企业非常少,而且合作通常都是在自助设备、设立奖学金、培训员工、提供实习基地等等比较浅的层次上,在相应的资源共享及科技研发方面缺乏深入合作,所以同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还存在差距。因而各地政府必须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促进校企深入合作的良性的协调机制,有效调节并处理在校企合作当中存在的矛盾,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不断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急需大批具有较强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的人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成为企业及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双赢,更能有效推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相应的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相应的高职院校及企业应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从而保证校企深度合作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田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政策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杨云会,李忠泽,刘萍.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云南高职教育发展[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篇4
一、小组合作教学现状分析
1.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现状
关于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的研究虽然在近年来已经展开,但一直处于实验阶段,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还不太成熟,教师不敢冒险采纳;其次,从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虽然传统教学模式出现了诸多弊端,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继续传承,而且从历年的中高考成绩来看,传统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很少有学校采用合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极少数教育工作者对合作性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山东省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大教育系的“协同教学经验”以及北师大教育系的“少年儿童主体发展实验”。
2.小组合作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为何小组合作推广难度大、成绩不理想,经过分析和调查,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评价等问题导致的。就教学环境而言,课堂教学环境是决定课堂以何种形式展开的关键因素,然而,很多教师并不注重课堂环境的营造,只是“我教你听”的满堂灌,收不到任何实际效果,反而让学生觉得无趣,想从枯燥的环境中逃离出去。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习惯了被动地听讲,学生没有主动的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不利于小组合作的展开。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往往采用针对个人的教学评价方式,学生注重自我的评价,只关注自我的评价不适合小组合作的评价方式,也就无法促进小组合作的生成。
二、小组合作教学课堂模式
通过对初中英语教学课堂的研究,笔者认为,小组合作教学首先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然后通过合理的分组和评价来展开。
1.设计原则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教学课堂应遵循生本性原则、生动性原则以及互动性原则。第一,生本性原则,小组合作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该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第二,生动性原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充满活力和朝气,张弛有度地开展合作学习;第三,互动性原则,小组成员之间、各小组之间应该有一定的互动,通过互动达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共同进步的目的。
2.小组分组
小组合作教学的基本单元是“小组”,在课堂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分组过程中应该掌握平衡的原则,这种平衡包括数量的平衡、知识结构的平衡、男女比例的平衡以及性格的平衡。根据班级学生的数量,每组以4~6人为宜。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知识的平衡是保证小组能够相互促进的基础,因此,分组的主线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基准,其分组标准如表1所示:
如上表所示,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B、C、D四个类别,并进行以下分组:
第一,各小组必须有一名A类学生;如果没有A类学生,则必须有2名以上B类学生。
第二,各小组配置B类学生1名,C类学生最多2名。
第三,各小组必须有2名D类学生。
这样的配置有利于避免由于知识的匮乏导致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出现冷场的现象,并且能够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分组之后应确定一名组长,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提高学习水平。
3.小组合作过程
分组是展开合作的基础,而小组合作的过程则是重点。如何针对小组合作进行课堂设计,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课堂教学应该遵循学科的特点展开小组合作设计。例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将课堂内容分为Comic strip、Reading、Grammar、Intergrated skills以及Study skills五个环节,在Grammar的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预习,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语法,最后由教师总结;Reading可以各组成员轮流朗读的形式展开;在Study skills环节中,要求小组成员探讨学习心得,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和补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小组合作评价
小组合作评价应掌握全面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不同方面的评价。例如A类学生要继续鼓励,鼓励他们帮助其他学生共同进步;对提升较大的C、D类学生,应该及时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并将学习的热情持续下去;同时要肯定组长的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在小组成员中的榜样形象,不仅能够带动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大大提升组长的责任感;对没有进步或者退步的小组,则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并通过改进来提升学习成绩。
三、小组合作研究案例
1.案例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是将八年级的1个实验班和1个普通班进行对比研究,这两个班的人数相同,成绩分布较均匀,成绩如表2所示:
在研究过程中,将实验班作为小组合作教学的实验对象,而普通班作为参照班级。
2.实验过程
在实验班中以小组任务为依托,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教学文章的生词记忆环节,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掌握生词,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测试,帮助记忆;文章中的语法知识则需要查阅参考资料,大家共同讨论来掌握;各小组间还可以测试的方式展开竞赛,通过单词记忆竞赛、语法比赛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生词和语法。
3.实验结果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各小组的成绩都有所突破。将两个班级考试的平均成绩进行了统计,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参照班的成绩,表3为实验班实施小组合作之后的成绩: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成绩明显提高,而普通班成绩却有所下滑,这说明,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
四、总结
从以上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组合作形式有利于初中英语的教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教学,以促进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当然,小组合作并不仅仅适应于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它也适用于其他学科。这需要各学科的教师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展开调查研究,制定适合本学科的小组合作实践方案,并根据实际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方案调整,定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篇5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息息相关的。在立体式教育构架中,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与参与,可以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亦能拓宽与延展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
然而,家校合作,却并不等于家长单向性的“作贡献”,合作的基础是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合作。家长“作贡献”显然背离平等原则,不管家长自愿也好,被自愿也罢,这样的合作牵连着物质利益,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物质性索取,目的并不是指向学生本身,而是学校的需求;而家长提供给学校的物质利益,也并非真正为了学校的需要,而是以“贡献物质利益”为代价获取教师的信任与好感,换取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在这一连串的物质利益输出与输入过程中,明显带有功利性,使彼此的合作充满着利益交换的成分。
教育是纯粹的,容不得半点功利,以物质利益为指向的家校合作,只会让教育变得功利与势利,与教育的本质严重背离,不仅异化了家校关系,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严重误导,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之中栽下功利的种子,使他们过早地被世故与利益蒙蔽了纯洁的双眼。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基本的办学条件完全能够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所谓的扫把、抹布、饮水机等物质需求,通过办公经费完全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没有任何争取家长赞助的必要。事实上,真正的家校合作,绝非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是超脱物质的精神支持。
家长是重要的资源,学生的家庭背景丰富多彩,家长也来自不同战线、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其中潜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值得学校教育工作者充分挖掘与利用。如开设“家长大讲堂”,请具有某一特长的家长担任主讲教师,介绍自己的职业,为学生传递某一领域的前沿信息,让学生形成职业概念,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通过某些家长,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桥梁,让学生走进工厂、走进乡村、走进军营、走进市场,了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生活世界中感受到社会的五彩斑斓。
篇6
关键词:校企联合;学生;人才
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目的及意义
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一与知名企业合作,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学校实现了开门办学,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学科前沿,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企业培养一批热爱企业的精英队伍,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学生能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培育团队精神,增强竞争力,拓宽了发展空间。二以定向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对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重新定位,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三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模式探索应用型专业办学出路问题,为高等教育院校应用型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经验。四以定向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的毕业生,有较好的吃苦耐劳精神,毕业后上岗快,适应强,能较好地克服人才频繁跳槽给企业和学校声誉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人才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如今很多企业都认为人才供大于求,想用人的时候就到招聘会上一抓一大把。同时,不少用人单位都不愿意对员工,特别是新来的员工投资培训,因为新员工的不确定性太大,很可能长了本事就跳槽。
人才是企业首要和根本的要素。企业用人向来没有一定的模式,都是根据企业、人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条件不同,两个企业用同一种方法用人,可能有的成功而有的失败。企业的用人既要讲原则性又要讲灵活性。就经营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人都是第一重要的。企业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差距。关于用人,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一贯的准则,但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大都会遵循以下一些共同的原则。一是唯才是举。现代企业经营日益复杂,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只有用人唯才,才能维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人才的亲疏关系不应是用人的标准。二是能力重于学历。能力比学历更重要。现在许多企业招聘大多要求学士、硕士学位。应该说这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但是,看重学历,并不是看重学历本身,而是其背后的学识和涵养,这才是重视学历的初衷。三是注重发挥人才的长处。企业聘请人才是因为他能做什么,要重视的是员工能出什么成果。优秀的领导者总是以“他能干什么”为出发点,注重发挥人才的长处,而不是克服其短处。四是适才原则。把适当的人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是用人的最基本的准则,适才比优秀的人才更重要。
(二)校企合作的困境分析
第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不利于校企合作。不少企业家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无利可图”,利益驱动不大。首先,人才培养成本较高,加之人才流动大,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未必使自己获益。其次,企业用人机制和绩效评价标准更关注当前利益。而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潜在、长远利益,与企业当前利益不一定相符。
第二,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德国“双元制培训”制度,由于缺乏相同的土壤,使其在我国实施并不理想,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日益突显。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的交替时期,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教育,必然是处于行政干预机制和市场利益驱动机制发挥双重作用,并向以利益驱动机制为主的过渡时期。在现阶段,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支持;另一方面,是要更新观念,重点从市场经济的视角进行研究。
第三,统一协调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还未形成。目前,政府投资兴办的公办职业教育是办学主体,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占少数。由于没有建立起行业企业、劳动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有效参与职业教育实践的运行机制,也未能建立起跨部门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职业教育主要还是在教育内部运行,校企合作实施艰难。为此,必须转变政府集权的体制,重构国家、市场和职业教育的关系,发挥行业企业对职业资格认定考核的积极作用,实现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从管理向经营转变。
三、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具体措施
(一)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构建
1.学校、企业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学校――校企合作的主体。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预测调整、规范专业建设;以岗位技能为核心,构建职教课程体系;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并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
企业――校企合作的合作者。企业与学校应成立校企合作董事会,制订、修改、执行合作教育计划;共建实践基地接受学生实习。
政府――校企合作的管理部门。政府应通过有关立法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干预,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受教育者――校企合作的培养对象。受教育者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一方面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职业基本素养一方面认真工作,锻炼职业基本技能。
2.校企联合培养的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形成许多富有实效的合作模式。如专家咨询模式――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成立由企业专家参与的顾问委员会,征询有关行业最新发展信息及趋势,以决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师资培训模式――让教师进入工作现场相应岗位进行实践性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教学参观模式――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在工作情境中完成教学实习的有关要求;顶岗实习模式――学生以预分配就业的方式毕业实习;技术服务模式――学校成立教师专家技术工作室,直接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在职人员的培训与生产技术服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与企业已经开始尝试捆绑式、互惠互赢地深度合作。如“学校办到企业”模式:企业出场地、设备、资金及人力技术资源,学校按照需求设置专业、组织招生、实施教学管理。该模式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所长,学校培养的人才根据企业标准“量身定做”,企业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职业定位,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双方自觉捆绑的利益和高度融合,达到了真正的“双赢”。一些学校还探索“企业办到学校”模式:学校提供场所,企业出设备、出技术,将企业的车间办到学校,生产产品(或服务项目)兼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和教师实践技能得到真正地锻炼与提高,而部分效益可反哺学校的建设发展。
(二)具体实施措施
1.企业调研。在达成合作意向之前,学校选派相关领导和教师,深入公司,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及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要求,为课程选择和开发提供现实依据;通过教师参加公司的员工培训及上岗实践,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为教师的实用性提供参照。
2.签订合作协议。在双方签订的协议中,要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一般情况下由公司提供训练基地和环境,学校调整课程体系,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享实训基地和人力资源等,为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双方各派人员成立常设校企合作协调与领导小组等。
3.挑选学生。采用“公平、公开、公正”和学生自愿的原则,学生自愿报名,学院审核,选拔学生到公司实习,签订《联合培养定向就业协议书》。
4.组织教学。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校根据公司对管理型员工的素质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的结合。
5.考核上岗。经过实习后,公司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确定人员名单,学生正式成为公司员工。
6.跟踪调查。学校建立跟踪调查制度,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岗位变化和薪酬状况、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从而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是21世纪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但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实行校企合作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师资、设备等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合作的途径,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的实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 利弊 分析与对策
“校企合作”是近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产物,并且得到广大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职教人的恭维。为什么大家都认可“校企合作”这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这里我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供大家参考,旨在探讨如何扭转目前中职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实践中的种种不良做法,以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在国家实施新一轮改革的浪潮中健康持续发展。
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满足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对初、中级实用技术人才的需要,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县级职业学校应运而生,几乎每个县至少有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形势十分喜人。但由于国家底子薄,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再加上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更是艰难。一直到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以后,职业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步得到国人的认可,办学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作为职教人大家感到无比的高兴,尤其是我们这些长期被人们鄙视的农村老职教人更是感到十分的激动。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与实际办学需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校企合作办学的本意是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根本目的。但由于目前很多机制尚未健全,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实践中偏离这个根本目的的现象不占少数。很多农村职业学校为缓解办学条件与实际办学需求的突出矛盾,学生进校后就借“校企合作”之名,以工学结合、勤工俭学、顶岗实习为借口设法把学生送到企业去“打工”。三年制专业的学生有些同学(进校时年满16周岁且愿意到企业去“打工”的同学)在校学习时间:第一学期是9~11月,共3个月;第二学期4~5月,共2个月;第一学年在校学习时间就是5个月。再加上第二学年5个月,共10个月,除去第三学年到企业去顶岗实习(国家规定),三年下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也就是10个月。三年的学制实际在校学习时间才10个月,按一个月4周计,三年下来学生在校学习的总周数也就是40周,这与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要求,每学年教学时间为40周, 两个学年为80周整整少了一半。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从时间方面看,怎么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要扭转目前有些农村中职学校这种不良的校企合作办学格局,笔者觉得必须科学定位农村中职学校办学的培养目标,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按照“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总要求,落实“宽进严出”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有效机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与办法。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有效机制,明确校企双方具体责任。由国务院站在国家层面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情况出台相关指导性政策,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省实际提出实施意见和办法,作为校企合作的政策依据。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学校和企业可以协商灵活采用学年制或学分制办学形式。
二、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特点,校企协商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专业课程设置计划,明确教育教学责任,确保培养质量。
三、推行“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选人用人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学年新学期,学校要告知新生毕业去向、就业途径;企业要向学生介绍企业基本情况,报告企业岗位信息,通报企业“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选人用人制度。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篇8
家校合作消极因素积极因素建议一、家校合作教育必须排除消极因素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充满了竞争,同时也需要合作。对教育而言,人才的培养较以前更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教育和学校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拓展协同教育领域、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家庭教育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人才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搞好工作就必须要先考虑如何调动、帮助家长和校方搞好协同教育。然而从我们国家很多地区来看,现状却远不能让人欣慰。有以下几点很普遍的问题让家校关系非常尴尬,更严重地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效果。首先,就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的少,甚至撒手不管,完全交于学校;其次,家校之间缺少沟通,互相埋怨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最后,也是最难以融合的一点就是家长和学校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不同。一类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往往只注重子女的智力开发和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性格、气质、兴趣、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有一类家长,主张教育要尽量减少束缚,却忽略了对孩子应有的规范与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促进家校合作的积极因素
首先,家长开始更多地关注,更科学地促进对孩子的教育。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十分关注孩子所受的学校教育以及在学校的学习、交往、成长情况,希望自己采取的家庭教育能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学校教育,更好的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引导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过去,家长往往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现在,家长教育知识的不断丰富,使得他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主动参与其中与教师共同规划和设计对孩子教育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其次,在教育观念方面,他们主动积极地吸收科学的教育理念。现代的家长们,大多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有些父母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会抽空读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孩子的主体性”“促进孩子身心自由、健康发展,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等教育观念,都成为家长们探讨的焦点。绝大多数家长都认识到了溺爱、专制、忽视、惩罚、过高成就要求等行为对于教育孩子的弊端,而更多地使用说理方式,有意识地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
再次,是一部分家长的文化层次在逐渐提高,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也逐渐增多,在判断孩子学业进展上,大部分游刃有余,而且他们在了解学校教育的同时,能够适时、适度在家予以辅导,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和一定的提升。
三、多渠道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协同教育的几点建议
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在多方面了解学生。”盲目的爱,没有了解的教育是毫无价值、无的放矢的教育。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在与家长接触时,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就能够采取不同的沟通手段。这是与家长合作的前提条件。
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应以平等互助为原则。教师过分地以专家自居,不能够理解、尊重家长的教育方式的话,就会在教育方式、方法等最基本的问题上与家长产生分歧。教师与家长相互谅解,求得信赖,这是合作的关键所在。
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交流。联系、交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最基本的教育思想传输给家长,帮助他们学会理解,懂得接受,不要设法蒙骗孩子;要他们倾听孩子的声音;告诉他们对孩子要多表扬、鼓励,少惩罚;帮助他们放弃过去的溺爱、专制、忽视、惩罚、过高成就要求等行为,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
利用现代化手段调动、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督促和辅导。现在的家长虽然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首要地位,但由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于孩子的鼓励、监督和辅导有时很难及时并到位,所以校方应该努力提升家长对孩子督导的空间。利用手机是最便捷、有效的手段,可以随时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进行交流,家校共同确定问题的所在并决定有效的解决方式。另外网络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页,除经常联系、交流之外,老师还可以把需要家长辅导的知识点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家长,这无疑是老师和家长联系的很好的桥梁。这还可以方便家长之间进行交流。
另外,开设家长辅导班,指导家长了解一些必要的儿童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知识,或是在特定时期召集家长进行集中的家长心理辅导,是加强家校合作的又一有效途径。比如说,在中、高考前夕,家长们在帮助孩子备考的过程中,非常紧张、焦虑,这种情绪很容易感染学生,对学生考前心理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在这一时期,专门召开会议,对家长的心态进行调整是必要而且有效的。校方可以请一些资深的心理学老师甚至是此方面的专家集中对家长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疏导,另外也可以指导家长们及时地和老师一起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恰当的予以解决。
建立家教咨询中心。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学校还可开辟多条咨询热线,聘请有关专家担任咨询人员,主要是引导家长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去影响、教育子女,解答家长和监护人提出的有关家教方面的疑难问题,减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由此看来,家校合作影响着对我们的孩子的教育成功与否,如何促成最有效的家校合作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张行涛,郭东歧.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刘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
[5]崔鸣国.学生发展与管理[J].中小学管理,2003.
[6]汪育华.张泽科教育力的整合――成都市锦江区开展“家校互动和谐”研究记略[J].四川教育,2003.
篇9
当家庭和学校的携手合作成为时势之所趋,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这一教育新潮流。然而大多数人对于家校合作的理解趋于表面化和狭隘化,甚至不少人将家校合作仅仅理解为家长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学习,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念。随着家校合作理论建设的日益完善,家长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权利,但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我国的家校合作实践仍旧只是停留在家长配合教师、家长与教师的沟通这一层面。
事实上,家校合作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其合作方式丰富多样,很多理论研究者以不同的归类形式来概括家校合作,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Epstein的五种方式说:①家长的基本义务包括保证子女的健康和安全,为学生入学做好准备;②学校的基本义务包括在学生学习和学校教育计划方面与家长进行交流;③家长参与学校教学,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志愿者,参与课堂教学、学校体育活动或其他活动;④家长在家中参与子女的学习,家长通过与子女共同参加活动,或通过与子女共同解决学习问题来参与子女的教育;⑤家长作为政策制定者参与教育管理和支持。
一、学生是家校合作的基础
传统的家校合作研究中,学生在这一合作过程中的地位却鲜少有人提及,似乎合作当中并不需要学生的参与。从本质上来讲,学校和家庭都未将学生视为合作中的平等主体纳入其考虑范畴内。
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家庭和学校的合作理论不论建设得有多么完善,如果排除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过程中必将意味着做白用功。考虑将学生的主体性纳入家校合作的架构体系中,我认为是家校合作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有资料提及,对于家长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这一态度,学生通常反应冷漠。有学生说:“这段时间网上开始谈论‘家校合作’,近来爸爸也总说这件事,还说要和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好好沟通沟通,研究一个使我‘浪子回头’的方案。我觉得好笑,我本人既然提不起兴趣,你们还合作什么啊?也不问问我究竟是怎么想的,似乎完全与我无关。你们这样不把我们的感受当一回事,就不怕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吗?”。由于家校合作只局限于成人之间的互动,被搁置在一旁的学生对于这种跟自己相关却又无从了解的合作行为会惴惴不安,猜测对自己是否有利。久而久之似乎便形成了某种错误的理解模式:家校合作就是家长和教师在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对于这样的合作学生自然不会认可,甚至充满敌意。这显然违背了家校合作的真正目的所在。
究其根本,在于家长和学校人员缺乏对学生主体资格的认同。家长和教师在角色认定中,总是将自我放在中心位置,一厢情愿地施以教育影响,从未考虑其教育对象的意愿和倾向。在他们的意识深处,总是坚信自己有足够的权力支配子女(学生)。而另一方面,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个体,其主体意识逐渐形成,使得学生有多方面的情感需要如成人感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强的需要、独立地位的需要等。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需要外界的关注,希望获得外界的肯定和尊重。然而,学生对于主体地位的强烈追求在现实中却经常得不到成人的回应;而成人单方面加诸于学生身上的所谓有利的影响,也并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赞同。学生和成人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便如同两条平行线,按照各自设想的轨迹运行,难以交融,这才是教育过程中的真正症结所在。
实际上,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育是需要内化的过程,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层面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离开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活动,都将是不成功的。教育绝不只是一方施加给另一方的单向作用,学生也并非教育者手中的橡皮泥,不能说想怎么捏、捏成什么样子都由成人来决定。教育应当重视外界刺激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应当建立在形成人的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能力的水平上。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自我选择能力的人。家校合作研究应该跳出研究家长和教师的传统领域,而将学生积极主动的选择利用放进自己的视野,能看到学生作为人的存在,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的方式,能将正面的教育内容切实转化为学生自我形成的需要,让学生将外界的影响真正内化,进行自身建构和塑造,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个体的发展与成长。
二、审视家校合作误区,改善学生在合作中的地位
家校合作模型中的主要参与者(家长和教师)首先在心理上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我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通常“好”涉及到较为广泛的含义,可以将之理解为“完善”,它不光指习得较多的文化知识,还应当包括身体的健康、心情的愉快、心灵的自由、心智的成熟等等。而这里的“好”仅仅是由家长和教师单方面下的定义,被唯一地理解为学习成绩的良好,似乎学业上的成功便囊括了“好”的所有范围。因此他们认定的教育目标即是达到关于学习成绩的某项量化的标准,在行动上体现为要求学生将重心全部放在对于学业的追求上而忽略了对于其他方面的培养。这样的认知决定了家庭与学校方面在合作中通常以督导学生学习为主要内容。
对于家长与教师这样的“合作”,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爸爸妈妈和老师,我知道你们的所谓合作是什么。这种合作几乎从我上小学就开始了。就是你们的合作,使我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周末和闲暇时间。你们一直就合作得很紧密,特别是爸爸,不但天天守着我学习,还没事就往老师那里跑,数落我的种种不是,你们还要怎样更紧密地合作呢?如果家校合作仅仅是学校在家里的无限延长的话,我现在就声明‘我反对这样的合作’。”
篇10
1.认识不到位。目前,总体而言,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家庭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双方都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要求,还被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所左右。
2.幼儿园和家长地位不平等。较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往往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家长不够尊重,有的甚至把家长看成是告状对象,把孩子在幼儿园发生问题的责任全部推给家长,这就造成了家长和教师地位之间的不平等,使得家长对教师缺乏信任感,因此也就造成了幼儿园与家长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障碍。
3.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呈现被动状态。现在的家长面对着很多的压力,社会环境、工作、学习、家庭等方面的问题都在困扰着家长,使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因此也就懒于主动参与幼儿园的各种互动活动,从而使家校合作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二、增进家园联系与合作的方法
1.进行家访。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也让老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针对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共同研究商讨对策。
2.创建“家园直通车”栏目。每个班级在每周一期的栏目中,设置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内容,给家长传授育儿的原则和方法;展示家长的教育心得,将家长的育儿经验形成共有资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办好主题墙。请家长将孩子在家的活动用文字、绘画、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嵌在主题墙的专栏中,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4.利用“家长开放日”,举办亲子活动。让家长亲自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和孩子一起学习、游戏,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这样不仅有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还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孩子与同伴相处、自律等方面的能力。
5.利用家长资源,争取家长助教,如邀请交警家长来园讲解交通规则等。请家长到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课,不但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更能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成人的职业,尊敬成人的劳动。
6.举办专家讲座。请专家来园为家长和老师们讲学,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讲授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具体运用、教育经验等,帮助家长和教师解答幼儿教育中的困惑。
7.开设班级博客、家长QQ群等,利用网络加强交流。班级博客可设置“教育教学”、“快乐游戏”、“生活点滴”、“分享经验”等栏目,这样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情况及开展的各项活动,而且还能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便家长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规范孩子的行为。家长QQ群的设置,可使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就孩子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互相讨论,共同探讨教育策略,在互相借鉴中提高育儿水平。
三、结语
- 上一篇:秋季防火安全小知识
- 下一篇:教育部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