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慕课(MOOC);中医食疗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7-08
一、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
第一,中医食疗学慕课课程立足于教学团队前期教学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将在慕课平台实施教学管理一体化的全过程。慕课教学改变了传统在线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及时交流互动,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改善学习效果。
第二,中医食疗学慕课课程还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在线下面对面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需提前学习课程内容,掌握基本知识点。见面课堂上,教师的关注点是答疑解惑,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开展课堂讨论,有条件时组织学生到医院营养科参观或见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以及实践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二、课程在各个环节中的设计思路
1.课程的互动答疑环节
中医食疗学慕课课程的互动答疑环节基于慕课平台论坛板块,通过课程章论坛、节论坛以及自由资源论坛板块,可以及时有效地呈现相关知识。借助PC端和手机APP端,学生可以时时互动答疑。鼓励学生线上互教互学,通过互助解决问题,老师给予点评。开展校内教学活动时,老师可以开展线下教学,讨论、互动答疑。
2.课堂讨论环节
教师根据慕课平台获取的大数据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情况,并通过互动论坛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需求与问题。教师可以根据线上学习的大数据进行学习效果、学习偏好等内容的分析,结合课程进度,准备合适的案例问题,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准备与实施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在课前、课中与课后都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以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3.习题提交及解答环节
中医食疗学慕课课程通过慕课平台实现学生习题的提交与教师评阅反馈。该课程除了碎片化课程视频中间插入的随机弹题,在每一章节后还安排了习题,并对作业的提交时限进行严格的限制。在课程结束后会安排期末考试。每位教师团队成员会根据教学分工及时批改线上作业并反馈信息。
4.考核方式环节
该课程总成绩由线上成绩、线下见面课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鉴于慕课课程的网络特征,学生的线上成绩建议占比40%。线上成绩来自对每名学生的综合考评。线下教学的平时成绩对学生的出勤率、小组讨论表现、小组汇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占比30%。期末考试采取实践考核或食疗方案报告的形式,占比30%。
三、中医食疗学慕课形式的优势
1.将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使课堂跃升为师生间进行深度知识探究、思辨、互动场所,使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可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强化见面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效率,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2. 改变师生之间的交流模式,加强互动
教师通过线上活动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存在问题及授课效果,并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学习问题,有目的性地参与线上或线下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SPOC;混合课堂;教学设计
SPOC是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的缩写,意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后MOOC(慕课)时代”新出现的融合了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SPOC源于近几年来慕课(MOOC)在线教学模式的兴起。2012年,美国多所顶尖大学陆续设立了Coursera、Udacity、edX等MOOC网络学习平台,并在短短的二三年内,影响了世界各国在线教育的发展。MOOC资源引进传统大学课堂,打破了那种标准化的、控制性强的单线传输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来了一片叫好声,甚至被誉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领域最大的革新。仅Coursera一个平台目前就集合了来自世界109所知名大学的669门课程,注册用户达600余万。但随后,关于MOOC的发展也出现了质疑声,认为MOOC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有效,完成课程学习的比例低(如Coursera只有7-9%人注册人员学员学完课程),学习过程缺乏真正的师生互动交流等等。MOOC在线课堂集聚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其名校名师效应、易学易用性的优势作用于教育资源相关稀缺高职院校,无疑是高职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福音。但MOOC的“没有先修条件”和“没有规模限制”既是优势又是其局限性所在。如何在我们的教学中能兼顾MOOC和传统课堂的优势呢?2013年以来,不少大学作了改革尝试。如哈佛大学,逐渐摒弃了MOOC的大规模和开放性,更多地开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SPOC课堂。在线上,采用MOOC的讲座视频、在线评价等功能,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在线下,教师和学生在传统课堂上讨论、互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这种基于SPOC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无疑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必然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1SPOC课堂教学特征
SPOC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汲取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优点,在学生自主学习MOOC教学视频的基础上,有效地组织课堂互动讨论,既弥补了过分依赖网络学习所产生的放任性、自由性,促进对学生的有效跟踪,又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忽略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其基本流程是:教师团队建立完整的MOOC课程学习网站,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资源和线上互动的场所;教师观察和跟进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定期组织学生于传统课堂,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问题,并适当设计任务,在互动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内容,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强调个性化学习
在传统的班级授课环境中,类似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的特征,以“中等生”为基准进行教学活动,很少考虑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基础,造成成绩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情况。而SPOC教学中,学生进行的是泛在学习,即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和学习特点,自主掌控学习时间和地点,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速递进或跳过,看不懂的内容可反复看,并且可以随时暂停教师的“讲课”,有更充裕的时间加深理解、做笔记,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学生如因特殊原因请假缺课,也不必担心落下课业,跟不上教学节奏。视频以“微课程”的形式呈现,以满足泛在学习的需求,在学习时间上,既方便按主题学习,又便于利用零碎时间观看;同时,这种“微课程”能很好通过移动平台在各类课堂外的场所进行学习。个性化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主动式学习意愿,能自己掌控学习进度和方式,主动参与阅读、书写、讨论、实验等课程相关的活动,达到学习目的。当然,SPOC课堂在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同时,还有一定的传统课堂模式下线下学习交流活动,以弥补网络学习的不足。这种活动往往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
1.2重视学习互动
与MOOC相比,SPOC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SPOC课堂中,学习具有互联的特征,不再是个人孤立的内化活动。在线上,学习者以教师提供的资源为出发点,通过Wiki、博客、社交网站等进行学习交互,即时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交流学习资料,并将互动产生的内容作为学习的中心,通过学习者不同认识的交互,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有效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教师经常上线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提供指导。在线下,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就学习上的共同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交流、讨论,也可根据重点难点问题举办讲座。对于一些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通过线下课堂,分组讨论、演示,掌握操作技能。在SPOC课堂中,教师大大减少了重复的知识讲解活动,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和制作资料,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一旦注意到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就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及时的给予指导。当然互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研讨报告、讨论、辩论、案例教学、头脑风暴、课堂练习、问卷调查等,其主旨就是要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达到激发兴趣并主动参与的目的。学习互动可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群体开展的,有时不一定适合当前的情况。因此通过学习平台,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多个层次的数据进行分析,可掌握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易程度,提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策略和个别辅导计划。
1.3团队参与课程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是由教师个人承担。任课教师往往一个人就控制了课程设计、开发和授课的全过程,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魅力。而在SPOC课堂中,课堂设计是由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来完成,这个团队由主讲教师、助教、视频制作人员以及教学设计专家等人员构成,许多学科专家会参与课程内容的提供,技术人员制作多种媒体资源,教学设计人员则负责整个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等。
2SPOC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SPOC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确定课程组织结构、计划课程实施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的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等。
2.1学习资源———适应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学习资源应满足不同角色需求,内容包括教学视频库、素材视频库、资料库、案例库、任务库、试题库等。SPOC课程的教学视频,即可以利用已有的优秀的MOOC教学视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自己组织拍摄教学视频。教学视频是SPOC教学资源的核心,应从学习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课程视频不宜太长,是“微课”或“微视频”的标准,一般做法是将一个知识单元被分解为若干个时长为8-12分钟的知识模块,一个视频讲解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视频中有嵌入式小测验。所有的课程视频都应确保学生能够下载以在需要时可重复学习。之所以采用“微视频”,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微视频便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移动学习;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细化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和掌握,一个课程视频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学习者的注意力不易分散,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抛锚策略、反思策略、案例讲解和问题引领等教学策略得到广泛应用。有时,为了考虑不同终端设备的特性和学习者的需求,教学资源设计体现版本多样化和内容多样化特征,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用恰当的媒体表现形式。
2.2教学活动———线上互动与线下互动有机结合
SPOC课程设计不仅要利用线上交流的优势,而且还要保证一定时间在线下交流,线上互动和线下互动有机结合,这是SPOC相对于MOOC的主要优势。
1.线上交流在SPOC课堂的教学设计上,要保证良好的线上交流优势。线上交流主要通过讨论区进行,学生在学完某章节课程后,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很多都解决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层面上,不一定非得由教师来解答。有的课程的在线测试或作业,学生完成后并递交后,可以看到已递交的同学的解答,阅读这些解答,能启发对问题的认识,拓展思维。在教学设计上,线上交流应体现下列几点:(1)设计在线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存在的困难等。(2)在教学视频中抛出话题,引导学生在讨论区展开讨论。(3)线上测试应有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从不角度思考和解答问题。(4)教师应频繁检查课程讨论区并回复学生的问题;归纳讨论的主要内容,提供进一步阅读的资料,引起更深入的讨论。。(5)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后续课程的设计,调整课程节奏,改编课程材料。(6)每周要保证一定的讨论时间,并作为过程考核的手段之一。
2.线下交流SPOC课堂的小众化,使教师有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实体课堂的学习和交流。线下讨论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一般为3-5人,教师需要给出具体的讨论内容和课程进度并将学生编配分组。考虑到人脑注意力的10分钟规律,可将45分钟的课程划分成4-5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进入不同的教学流程。每进入一个阶段,相当于对大脑进行一次新的刺激,以引起新的兴奋点和注意力。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深入讨论,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表达观点等综合能力,激发学术兴趣,增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3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
评价能够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反馈,也能够为教师获得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馈。这些反馈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进度,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供支持。课程的学业评价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小组互评组成的多元评价。至于两种评价方式的比重分配,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一般来讲过程性评价应占有较多的比重。
1.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视频中设置练习、小测试或者在一节课程结束后专门设置作业,这些属于过程性评价。(1)课堂测验:为提高学习的专注度,教学视频中嵌入了测试问题,学生在学习视频的过程中接受测验,学生回答提问后,视频方能继续播放。测试成绩由机器自动评估打分。(2)课后作业,每个学习单元均布置作业,这些作业有时采用学习同伴互评机制,互评截止时间后,教师才公布家庭作业的答案,并且对其进行讨论。这种嵌入式课程测试与评估鼓励学生“回忆”知识,测查他们的理解程度,提升学生学习热情。(3)线上和线下互动交流成绩,计入过程性评价。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参加期末测试或提交课程作品作为最终的学习效果。期末考试也可以采用传统教学中的闭卷考试。
3结论
SPOC使得在线学习超出了复制学校课堂的阶段,赋予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并通过限定课程的准入条件和规模,为这些学术水平相当的学生定制课程,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力度更大的专业支持,从而有效解决MOOC不能解决的问题,产生了更为灵活、有效的学习效果。国内外SPOC实验显示,相比传统课堂,这些在线视频比指定的阅读材料更能真正吸引学生认真准备,激发其参与度,对那些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在SPOC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整合者和学习者。他们不必是讲座视频中的主角,也不必准备每节的课程讲座,但是要能够根据学生需求整合各种线上和实体资源,思考和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寻求解决途径,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完成线上环节。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研讨,为他们提供随时的个别化指导,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因此,与传统课堂相比,SPOC课堂的教学设计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尚俊杰.教育流程再造:MOOC之于高等教育改革[J].北京论坛.2013
[2]肖金芳,施教芳.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3(5)
[3]王晓彤,解继丽.从OER到MOOC:单纯的资源到以人为本课堂的转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11)
篇3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
食品安全面临的首要问题即食源性疾病,其发病率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食品安全水平的直接指标,是食品安全问题最直接的表现方式,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成为食品安全领域和公共卫生领域共同的重要任务,必须运用流行病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在食品学科中进行具体应用的分支学科,在食品安全相关事件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华中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及评价。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涵盖大量的概念和公式,实践性强,学习难度较大,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授课经验要求较高,教学中需要丰富的案例和充分的讨论,仅依照教材开展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外教育研究与实践者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已经探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E-Learning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普遍关注,并在众多的课程中进行了大量研究。混合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整合各种教学模式和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和学生的自主高效学习。在食源性流行病学课程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现实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多种形式的优质资源,采取混合教学模式对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进行探索实践,教学效果获得提升,为今后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和建设相关平台提供参考。
1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设计
流行病学教材及课程均是针对医学专业而建设的,目前缺乏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系统资料,学生对各种资源也缺乏甄选能力。为避免该现状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首先,教师广泛搜索和查看流行病学在线课程,确定一门流行病学MOOC为主要在线课程资源,并为英语基础好、有深造意愿的学生推荐一门英文MOOC,以便后续实施进阶性教学。网络课程及医学院校教材的内容并非完全契合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教学计划,教师在推荐MOOC资源的同时还要制订学习指导计划,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熟悉、了解的章节内容,为学生精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供明确指引。其次,教师精心选择了现场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等教学视频、案例资料,自编部分教材,使学生能够得到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更为密切贴合的理论指导。最后,教师紧扣课程教学大纲,将各章节学习要点及要求详细列出,并分别链接到相应的学习资源,如教材、MOOC、自编教材、视频地址等渠道,编写学习手册(handout),明确每次课程的任务和重难点。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提供充足可靠的资料。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的实践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经验,在教学设计层面转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革新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1]。在进行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阐述,确定各章教学和学习的重难点。在知识层面,注重由真实问题引发学习要求,结合学生自己收集到的食源性疾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重要概念及方法特点,为后续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基础。在能力方面,借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下来的食源性疾病调查研究实践,运用课程相关知识进行食源性疾病分布特点描述、病因分析与推断并提出防控建议,检验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将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为人民健康负责的职业担当、团结共进的协作能力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应用到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当中,使学生不仅在专业上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同时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也获得成长。在改革现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团队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目的,采用基于课堂环境的讨论辩论式学习和课下真实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设计。以雨课堂为主要载体,完成课前自主学习的任务单布置,网络学习资源和预习课件,课中试题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通过弹幕发送未理解的知识点,然后完成课后自测、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等任务;以多媒体课件和文献节选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增加动画演示环节和案例解析及问答互动设计,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混合式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和灵活切换[2],将线上学习资源的碎片化知识点通过课堂里的启发和讨论从逻辑上串联起来,侧重讲解“为什么”“如何做”等深层次内容,使学生融会贯通,再辅以课后的在线测验、问卷调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进一步熟悉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2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雨课堂以PowerPoint这款教学中最常用的软件和师生均熟练使用的微信为基础。作为混合式教学的一种工具,雨课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联系且不增加教与学的负担。在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团队充分使用雨课堂的预习、随机点名课堂问答、随堂考试、弹幕、课后测验及研究成果评价等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优化过程考核。具体实施过程中,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当次课程的学习手册、预习课件、MOOC链接及相关文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促进学生思考。课中,教师先借助3个左右的选择题及简答题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把握课堂教学进度和重点内容,发现需要特别关注的个别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为后续进行针对性学习指导做好准备;结合课件与文献指导学生深入学习流行病学方法学、设计原理与实施原则,通过案例讨论、文献评析等方式强化流行病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讲解课程的难点内容后,及时布置相关的拓展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注意力,提高对课堂的关注度;学生可使用弹幕功能提出需要进一步讲解的知识点或发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或组织讨论,以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课后,教师根据课堂授课的实际情况,经由雨课堂自测题、案例分析汇报、文献汇报、研究方案设计等作业,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效果,不断复习巩固课程知识。在疾病的分布、病因及推断、预防策略与措施等章节,学生通过课前布置收集各自感兴趣的食源性疾病真实案例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在课上分享,可组织小组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深对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理解并为实践应用打牢基础。在食源性流行病学暴发调查等章节,教师通过雨课堂在课前推送案例资料及学习任务,在课上讲解调查步骤等理论知识,播放案例视频,模拟调查现场,在课后指导学生依据各小组讨论确定的食源性疾病自主设计调查方案开展实地或网络调查研究,完成结果判断和汇报交流,学生身临其境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安排后续的教学任务。通过评阅课程布置的文献阅读报告、研究设计、调查报告等作业发现,学生在作业规范性、批判性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等各考核环节的成绩都较以往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雨课堂提交课程作业时,教师可在系统设置时间限制,使学生无法延迟完成,促进其按时完成复习、讨论、调查等任务;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业并按时提交之后,可以在线查看他人的作业情况,当教师完成作业批改之后,学生也可以在线了解到他人获得的成绩及教师点评的内容。这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较难实现的实时相互监督和自评互评环节使学生各项任务的完成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学内外的师生互动也以混合式模式进行呈现。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将遇到的疑难困惑提交至课程群,形成自主学习反馈,主讲教师要利用网络进行解答和针对性指导,有共性的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重点解析。课中,学生可以利用雨课堂随时在存疑的课件上进行标记并发送弹幕,教师得到提示后根据问题的种类或性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问题答案,对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深入探究能力进行锻炼。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3],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批判性思维与自我反思及评价的作用。面对面的师生交流更利于基于问题探究和案例研讨的学习方法革新[4]。课后完成作业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自发进行朋辈学习及相互评价,线下线上交流频繁,非常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进行高效传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多回归线上,学生在雨课堂讨论区提出问题或发起讨论,教师及课程助教和学生一起作为讨论组成员参与其中,并根据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或错漏及时进行释疑、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概括和深度理解。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学习评价,对表现优异的同学提出表扬,激励其继续努力并带动全体同学;对表现欠佳的同学进行点对点辅导,既要及时关注其学习效果,又要对其自尊心进行保护。通过探索实践发现,在课程中,师生互动力度增强,学生自主高效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反映课程主讲教师较为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重难点会进行详细讲解,通过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帮助学生发现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有利于过程性考核,教学方式新颖。
3结语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概念多,研究方法种类复杂,学时相对较少,缺乏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输出为主,虽然也运用了Flash、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作为辅助,但教学效果仍然欠佳,学生主动参与度低,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充分灵活利用和整合各种新颖的教与学范式,并尝试较深层次地融合各种教学策略,完成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提高了教学效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业水平、不同发展方向开展个性化指导,将课程高阶内容和最新科研成果到学习平台,学生可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不仅对学生提出了高质量学习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高质量教学的要求。在线教学实践的引入要求教师先要提升自身能力,学习和熟练使用在线教学工具与课程平台,能够科学选择各种网络资源,合理组织高效的在线讨论,对教师的能力完善要求是持续的。教师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一准则,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投入更多的精力设计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自的优点,确定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的学时分配,高效且统一质量地完成在线学习辅导,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建设课程网站,设置讨论课,开展优秀作业自评与互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提高在线教学环节的水平之后,教师仍需要持续提升自身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能力和更高水平组织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利用翻转课堂、问题中心教学法等为保障线下教学质量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体学习和总体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全体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最终实现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丹.疫情防控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3):87-91.
[2]徐长永.后疫情时代“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1):62-64.
[3]刘雄伟,刘畅,俸婷婷,等.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进《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21,48(01):185-186.
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它是能力结构中的高层次能力,是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是在不断地实践训练和创新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能力。实践育人是将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主要形式,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积极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育人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教育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只有遵循这个教育规律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道德、法律观念及能否正确处理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符合 95 后网络新生代的学习要求,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1]。
一、慕课在线学习
本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根据辽宁省跨校学习修读学分的要求,进行了大规模在线慕课学习安排,选择了已经开发完成并通过测试的辽宁省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这三家免费的在线学习平台分别由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尔雅公司开发,平台的选用由课程使用方学校选定,也可由课程建设方和课程使用方共同商议选定。本次课程选用的是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超星泛雅MOOC学习平台,泛雅是上海卓越电子投资运营的中文 MOOC 在线教育运营服务平台,它实现了在线自主学习及互动讨论、跨校大课堂直播互动、学分认证。该平台致力于为中国教育市场提供全球领先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技术,依托在线教育技术平台及庞大的教学资源优势,为各类学校、科研单位和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扩展性极强的在线教育系列课程和全套技术服务解决方案[2]。
二、课程实施情况
(一)课程视频
学生在线学习阶段,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 MOOC 课程资源,选用了大连理工大学戴艳军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制作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线课程,安排学生在辽宁省大学开放课程()上自主学习。在线课程包括绪论在内的8大章28个小节内容,每个小节围绕一到两个知识点,制作成 20~40 分钟左右的小视频,每个讲授视频代表了一个教学模块,由戴艳军教授带领教学团队分别讲授各自最擅长的内容,浓缩形成了32学时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主体脉络,供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教师需要提前将课程视频上传,并对上传视频进行剪辑,防拖拽、防窗口切换等处理,防止学生观看课程视频过程中作弊,还可以添加超星的书籍资源,方便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二) 嵌入式测验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线课程视频的播放中穿插设置了测试题被称作“嵌入式测试题”,如在绪论单元“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一节“什么是大学”课程视频中,授课教师在 10分30秒处设置了一道嵌入式讨论:“步入大学前,你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展望一下‘我美好的大学时光’;步入大学后,你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对于这样的形式,大部分学生比较同意,认为教学视频中的“嵌入式试题”对学习有帮助,另外,在每个小节课程内容的后面,都有几道测试练习题,让学生随答随交,分数马上就可以显示出来,嵌入式试题和课后测试题都有利于推动学生思考、巩固课程内容的设计初衷基本实现。
(三)课程讨论区
在线学习平台为思修课设置了专门的课程讨论区,为师生间、学生间的线上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在课程讨论区里,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可以向老师请教课程学习中碰到的难题、困惑;也可以就课程内容、课后作业及课程相关的延展性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探讨。学生在课程讨论区里与同学的互动交流效果非常好,认为在线学习能与同学进行深入的互动和频繁的交流;也能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和频繁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在线上互动频繁,教师及助教团队可及时关注学生在课程论坛中提出的问题,并给予答疑解惑。
(四)参与论坛活动
论坛的功能主要以答疑为主。在线课程论坛区可以划分为课程内容区、课程作业区、学习小组区、综合讨论区等。慕课平台要求实名注册,因此,在论坛中教师可以随时关注每位学生的问题与思想变化,并能及时进行解答、鼓励或纠偏。学生之间也可以就学习问题进行交流,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互动中的互信互爱、平等尊重,无形中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开拓了思路,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五)线下教学
线下课堂教学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让同学在自主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线下教学共安排5次,包括了2次跨校直播互动课与3 次课堂讨论课。小组讨论课由沈阳医学院的教师与助教自行组织,教师事先通过网络平台小组讨论课的教学活动安排,让学生们针对课程主题收集相关资料,提前做好准备。以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为例,具体教学设计如下:第一学时提出案例讨论,借此激发学生对本章内容学习的兴趣,在课上提出了 “儿时的梦想是否现在还在坚持?”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课下进行讨论。课堂上由教师和助教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辩论、演讲、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让学生们踊跃发言,分享各自观点。小组讨论课的最后,教师和助教就同学们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与总结。
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思政课在线自主学习有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对于高校来说,有利于高校调整教学方式,适应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发挥教育者、学生的自主精神以及实践育人中的育德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MOOCs;SPOC;混合式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42-02
近年来,翻转课堂已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斯坦福大学教授Daphne Koller认为,翻转课堂是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教室授课模式的重大变革。翻转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空间,形成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模式[1]。虽然翻转课堂的价值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但诸多学者认为,我国推行翻转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教授朱桂萍认为,性格外向、开朗的学生及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学生更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普通班的较多学生更喜欢传统教学模式。究其原因,翻转课堂主要包括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学生课前通过观看教师事先提供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知识,二是学生课内通过参加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视频设计制作的质量与课堂活动的质量。因此,这不但对教师在知识体系把握、视频制作技术及课堂活动设计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目前,翻转课堂主要包括两种形式:MOOCs和SPOC。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指大规模在线课程,其大规模、完全开放、完全在线等特征激起人们对“名校、名师、名课”资源、教育变革和教育公平的美好憧憬。自从“慕课元年”开启以后,MOOCs在全世界呈现井喷式增长。2013年5月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众多国内知名高校纷纷加入MOOC行列[2]。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课程在edx上线后,全球超^10万人注册,实现了具有的完全开放性,基础不同、地域不同的学生,可以选修同一课程及相同内容。但MOOCs的大规模特性使师生之间难以互动,学生个性化学习难以实现,学习效果难以评价,学习结果缺乏认证,容易引发质量危机,导致MOOCs的低完成率。
目前,大多数学校能接受的教学模式是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是指使用在线课程(类似MOOCs)对少数真实在校注册的学生实施的课程教育。和MOOCs相比,其主要特点包括:人数少、在校注册,除了在线视频和习题等,还可以有其他辅助的线上或线下课堂、答疑[3]。换句话说,教师可以开着MOOCs,同时对一小部分学生开设SPOC。这就要求后者选择MOOCs的同时,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在线讨论或线下混合式教学,如翻转课堂)实现SPOC,形成“SPOC=MOOC+补充交流”的模式。
目前学校食品工科类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比较适合SPOC的混合式教学,以保障学生有较高的课堂参与度和获得感,无暇隐性逃课。但这也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做出较大变,2―3年内都要有艰辛的付出。其中,领导重视非常关键,教务处的顶层设计是标准,教师是主干,一切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师方面
SPOC的混合式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教师可完全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由教师或助教完成作业批改、与学生充分交流答疑和讨论,甚至面对面地“补课”。因此,SPOC教师要投入比MOOCs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SPOC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知识点充分碎片化,一个知识点录制5―10分钟的视频(可借助名师视频,若时间太长,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每一讲包含一个或多个单元(视频或非视频),其基本构成包括:课件、课程信息、讨论区、课程进度、WIKI、课程大纲等。因此,每门课程的最初制作要有5―8人的团队,对讨论区问题进行答疑,负责网站的后期维护等,并配备5―10名助教。讨论课包括:知识小测、问题解答、讨论、辩论、思考题等环节,对教师课堂内容的设计、节点的把握有较高要求,而且教案变教学设计(导学案)也须花费大量时间。其中,精选测验测试题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平台的功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课下准备所花的时间是传统教学的3―4倍。朱桂萍教授认为,教师一周两节课,可保证最佳教学效果,实现课堂完全翻转的素质教育。
SPOC的混合式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采取学生自愿选课、教师面试的方式,筛选出适合的学生),可进行小班实验(不超过25人)。对于大班授课,针对不同的学校,清华大学也有成功案例。比如,贵州理工大学是一所二本高校,生师比高,青年教师比例高,学生基础差。采用大班授课,实现部分章节的翻转,最有效的方式是上课讨论时分组,团队计分,让学生就同一主题讨论,推举一位代表发言。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一反常态,气氛非常活跃,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差异化的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把能力弱的带动起来,爱表达的把内向的带动起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但大班讨论会增加教师的授课难度,只能实现部分章节的翻转,具体需要上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教学管理者
要想实现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学校管理者要提供包括服务器、资金来录制视频,并有专门的网站维护团队。学校网络要实时畅通,教师可借助雨课堂、evote、chicken、出题优等课堂教学实时交互系统和学生互动、答题等,通过软件或网站后台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知识掌握程度、错误率、学生学习倾向、学生学习时间节点限制等,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这都需要设置网站后台运行管理、数据统计分析部门,让教师可以根据统计的数据洞悉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前续课程成绩、以往表现、个性、优缺点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例如,根据课堂中的某些关键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主动要求部分学生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另外,教师授课学时数给予认可。比如,传统理论课50学时,经过SPOC的混合式教学,学生课下学习30课时,教师课上组织20课时,学校要对这50学时的授课数予以认可。
三、学生方面
SPOC通过周期或非周期的线下交流,其实是强制学生在参与线下交流的时间点上有基本一致的进度,使他们在安排自己的时间时会有一定的约束。学生选择了SPOC之后,必须按照教师的规定观看课程――即使部分学生可以同时博览其他同名网络课程,但意味着支付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课下思考题和大作业也会对学生的主动性也更高的要求,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进行思考、总结等。要想实施这种教学方式,达到预期效果,初期要对学生进行考察。自愿是关键,因为这一高难度的教学方式会使部分学生不适应(基础差的学生更倾向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使部分学生中途放弃。因此,在实施初期可能很难(学生不接受,也不适应),但它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知识理解应用程度,使各项能力大大提高,实现素质教育。
另外,有些课程容易实现翻转,有的很难,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通常的做法是,打通理论课和实验课,混合排课,总学时不变,可在实验室中完成(适合小班授课),也可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基于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MOOCs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大规模特性及师生间难以互动的缺点,扬长避短,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相结合。该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知识认知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升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变革。但其具体实施方法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与认知能力进行适度调整,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中国电化教育,2016,352(5):132-135.
[2]姚丹丹,段琛.SPOC环境下翻转课堂管理与质量评价探讨,高等教育,2014,(8):133-134.
Discussion of Internet + Blended Teaching about MOOCs,SPOC and Flip Classroom
LIU Su-wen,LI Jun,LIU Shao-jun,CHANG Xue-dong
(Colla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huangdao,Hebei 066004,China)
篇6
>> 基于Padlet的小组协作学习探究 小组协作学习模式的探究 基于网络环境的小组协作学习的和谐与互动 基于网络的大学生结构化学小组协作学习教学改革实践 专业课“协作―反思―提升”基于小组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基于小组协作的任务驱动教学 基于小组协作模式下的教学研究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Java教学模式研究 以任务为导向的网络小组协作学习研究 声乐小组课教学中的协作学习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研究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 基于moodle的协作学习实践 浅谈基于WEB的协作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研究初探 基于QQ的网络协作学习综述 基于wiki的网络协作学习综述 基于Moodle的协作学习模式研究 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基于MOOC的校内小组协作学习 基于MOOC的校内小组协作学习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科成")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由于MOOC在线学习辍学率高和拖延症是导致课程学习完成率较低的主要原因。高校内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来共同完成对MOOC课程的学习,它是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一种自主组织学习的方式。本文阐述了它的特点、学习模式与发展策略,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MOOC 小组协作学习 模式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60-03
一 MOOC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很多大学纷纷推出了自己MOOC课程,是近两年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MOOC给在校学生和非在校的学习者提供了好的学习平台,但目前MOOC的课程存在完成度不高、教学模式趋于传统、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体验感差以及学习效果难以评估和认证等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小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把同学当成一种学习资源,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表现。
基于MOOC的校内小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互联网络以MOOC为平台,以共同兴趣、爱好针对某一门MOOC课程组建的学习小组,通过彼此交流与合作达到对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网络平台,分工协作,发挥集体协同效应,以共同完成任务,他强调小组间的独立思考、强化参与、彼此协作与相互激励等特点。
三 MOOC校内小组协作学习的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是与周围的环境交互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环境支持下借助各种媒体资源和手段在与他人的协商与合作中通过自主反思建构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和多媒体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理想的认知工具。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个体的心理活动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的,且是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知识来自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侧重于文化、时代情景不同的情况下,个体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等的差异。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协作学习既能促进学习者社会性知识的建构又能为情感支持和认知活动提供共享的平台。
1.不同学科背景的学习者团队,促进学科思想交流
MOOC公开在线性让高校内的不同的年龄、年级、专业的学习者组织在一起。由于学习者的学科专业、个人素质、专业基础、生活阅历的不同,在学科背景下(文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对问题认识的角度不同,看待问题和解决办法也不一样。“当人们在某一学科内找不到解决办法时,解决办法来自学科之外。”学习者利用不同的学科方法与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在学习的交流讨论、沟通中来提高他们之间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多学科背景的思想融合更能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程度上也能打破学科知识的堡垒。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科学根源在于交谈,在不同的人合作下,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
2.促进自我发展,提高认知能力,分享他人
MOOC网络课程提供了很大的交流讨论社区,让学习过程互动起来,学习者不再是独立学习的个体,学习者共同享有学习资源与环境,让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网络教师间进行提问、解答、交流探讨,在他人的观点中获得灵感、吸取经验,通过思考发现、解决问题。促进自我的发展,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分享经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自我发展、激励他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是信息的生产、传递者,也是一个经验的分享者与评价者。在合作中给他人分享成功的经验与评价,不仅能提高判断思维能力和学习的内驱力,也利于对问题的深化理解。
3.提倡合作精神、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MOOC网络课程虽然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交流学习,但在个性化的环境下学习也不等于有个性化的学习效果,还取决于学习者的能动性与内驱力。学习的过程一般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加工、理解、记忆、应用和创新的过程,在获取时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和能动性便无法加强对知识的加工与理解,MOOC校内小组协作学习,学习者之间分工合作,但彼此也有相对独立的任务,学习者之间通过相互帮助、交流、竞争,增强学习者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技巧。只有这样,MOOC校内小组协作学习才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构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团体。这种团体能力是个人学习不可比拟的。在团体之间的不断交流合作、思想碰撞,让每个成员不断地理解知识和增强内驱力,体验到团队交流学习优势与学习过程,促进合作精神发展的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友谊。MOOC校内小组协作学习把每个成员连接在了一起,他们互助线上线下通过交流协作,努力学习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与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1.小组学习建立,确定目标、任务
MOOC高校内小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建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以5~6人的小组,明确学习任务而建立起来的协作学习情境,通过学习社区平台与招募其他对MOOC学习感兴趣的学习者一同体验,他们共同确定目标、相互鼓励监督、协作交流学习,最后完成学习任务。他们来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有着共同学习目标,制定实施小组学习计划与活动计划,然后分配不同的任务和内容进行自主或协作学习。这是关系整个活动能否顺利有效展开并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条件。确定目标和任务,创建良好的协作环境是进行学习活动的有效保证。
2.协作学习的环境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所以学习环境是协作学习的必要的条件。MOOC平台下的学习提供了同步异步的共同学习体验、统一签到、建立学习笔记、小组讨论、在线测试、反思学习、自主学习和线下专题报告会都是有效保证协作学习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线下专题报告会是学习讨论交流的主要方式,这种基于混龄的学习方式让每个成员聚集在一起,让学习者专注于问题研究。同时邀请相关课程及学科的老师给予指导,借以传统的面对面的授课交流形式,弥补网络学习不能及时反馈的不足,及时解决学习者的困难。
3.协作学习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MOOC校内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到小组的建立、学习体验、交流总结,通过线上线下学习和专题讨论的方式直到完成课程的学习。网络在线学习为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和师生之间提供同步和异步的交流、专题研讨、在线测试等,让学习成果互评、学习借鉴、共同进步、扩展学习的范围和深度。通过不同的活动设计,让体验者们不断发展交往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组织活动的能力。专题学习是对在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专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学习讨论报告会。所以小组的核心组织者要组织好和督促好学习者,组织学习者间对问题的讨论、资料的查阅,收集和整理数据。
五 MOOC校内小组协作学习的策略
1.核心成员的领导,监督学习进程和质量
MOOC校内小组协作学习是以自建的方式发展起来的,需要一个具有领导小组成员共同前进能力的组织者。必须细心观察和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经常查看组员学习笔记及更新情况,组织线上线下的交流讨论,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予以解决。观察学习者活动参与及积极性和进度作为最后评价的依据,注意学员的学习进展、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活动相互鼓励提高内驱力和对问题的认识,同时增强自信心和同伴交流协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动力。
2.多样化的活动设计,适应学员学习特点
适当的活动方式是学员掌握培训内容的重要手段,切记为了活动而活动。在小组活动中可以开展小组讲座、教学观摩、辩论以及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或教授给予指导,引导学习者在学习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更加有效地形成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活动形式可以采用开放式的,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尽量符合每个学习者的特征,譬如主题、内容、方式的策划。每个学习者的学习特点、风格、起点不一样,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有不同,要理解他人的意见,用适当的互补方式去合理调配组合小组间的学习者。
3.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习的深化
MOOC高校内协作学习主要是通过线上线下的交互,为了保证组内成员间的顺利交互,进行有效的过程性评价能够激励学习者参与协作的积极性,促进有效的协作学习。通过观察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完成度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任务分担、合作情况、笔记的质量、成果的回报、测试的成绩等。学习者间的互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也是协作学习中评价的主要内容。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地理解和尊重每个学习者,适当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应根据每个阶段应达到的要求和学习目标,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通过发现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使学生能不断地改进,进而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
六 结束语
篇7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它离不开教师培训活动的支持。每年,教师会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活动。我发现教师培训回来作培训分享时,眉飞色舞,口若悬河,激动万分。过一段时间,则“一动不动”,没有行动了。询其原因,答曰:“用不上。”这揭示一个道理:教师需要有用的培训。
那么,什么样的培训老师才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派上用场呢?我的一次难忘经历启发了我。在一个中外教育名家论坛上,我有幸作为本地校长的代表与魏书生、李镇西、《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围坐一台,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对话。能够如此“亲密接触”这些教育大家,感受他们的魅力和风范,这是多么让人激动!为了准备这次论坛交流,我翻阅三位大家的许多著作,丰盈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在论坛现场,与教育名家对话,思维的碰撞使自己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有了清晰的认识。我认为,论坛对个人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于是尝试将论坛运用到教师培训中。通过实践,我发现教师论坛是一种很好的校本培训模式
一、教师论坛培训模式的内涵
1. 内容
教师论坛模式以教育思想碰撞和工作交流为特色,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它是为解决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鼓励教师深入思考,独立寻求解决方案,然后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研讨和交流,集思广益,互相交流,互受启发,通过思想上的交锋和观点上的碰撞,达成对问题的共识,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培训模式。
2. 形式
由主持人、辩论团队、观众三类人员组成。所有参与者在现场抽取卡片,卡片分为两种――“请您按图形到主席台就坐”与“欢迎您到观众席就坐”。抽到“主席台”的老师约为30人,按不同的形式分成三组,组成三个辩论团队,在会场的前面就坐,直接参与论坛讨论。抽到“观众席”的老师坐在会场中后段,可以参与抢答讨论,参与主论坛的补充发言。这种随机的形式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大大激发了老师们的参与欲望。论坛还设 “智慧老师”奖,根据发言的次数与质量选出。观众席参与抢答的也可以获得礼物。主持人调控现场,各团队老师各抒己见,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每位老师都能发表看法,人人参与其中
3. 特点
①主题鲜明。根据学校近段情况和教师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解决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例如针对班主任,就有一系列主题:
“开学第一天――班主任与新接班”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规的制定与执行”
“想说爱你不容易――特殊学生教育问题”
“我想有个家――班级文化建设”
“在活动中成长――班主任与主题活动的开展”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班主任与期末评价”
②平等民主。论坛的参与者,不管专家,还是教师;不管是主持人,还是观众,都可以平等对话。可以说困惑,也可以道经验;可以直抒胸臆,也可旁敲侧击。大家身份平等,只有观点与认识的差异。
③交流互动。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可以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把自己的想法阐述出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④灵活方便。校内论坛可以不拘时间、地点的限制,可在科组、级部进行,也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参与者既可是本校老师,也可以邀请外校教师;既可以是教育专家,也可以是其他行业人士等等。
二、教师论坛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
教师论坛是在轻松的状态下,参与者围绕一个主题或案例,各抒己见,每一个培训现场的人员都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同时又能学会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技能和策略,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论坛的组织实施,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确定主题
主题是教师论坛的核心,其来源有三:
1. 学校管理层发现的一些亟待解决或需要完善的问题。如:怎样布置合理而有效的作业;放学后的学生“留堂”问题等。
2. 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例如:有效课堂教师是多讲还是少讲;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协调问题等。
3. 当前教育界的一些热点问题。例如:减负,择校等问题。
一个好的主题,可以促进教师认知、情感、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可以使老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获得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只有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的培训才是有效的培训。
主题的确定上要注意两点:一是与学校实践直接相关,但又要高于实际,这样可以让教师体验到学习、培训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教师的动机;二是不宜把个别化问题作为论坛主题。有些个别问题或许只有个别教师感兴趣,但不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就无法形成相互交流的共同话题,则互动性不强,容易出现冷场。
(二)选好主持人
因为论坛是由主持人和台上嘉宾以及全场观众在现场围绕某个主题讨论,所以主持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现场参与者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主持人要有较高的教育理念素养,较强的组织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处事不惊的临场应变能力等。
主持人要善于倾听,这种“听”并非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听”的过程中,要迅速对信息做出判断,并且预测话题走向,及时发现并抓住新冒出来的、有趣味的话题。
主持人要鼓励现场人员大胆地发表观点,吐露内心真实的想法,积极参与讨论,进而激发起大家的自我表现欲望,激发交流热情, 营造真正的“谈话场”。
(三)方案
论坛项目负责人根据确定的主题设计好论坛活动方案,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公布。论坛参与者可以根据主题预先思考、酝酿以及准备好发言素材。
(四)现场交流
在现场,主持人与台上嘉宾、台下观众相互探讨,充分表达对论坛主题的看法。由于探讨的话题都是发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所以大家都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加之各自的教育背景、知识体系和生活阅历不尽相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异,所以观点有冲突,话语有交锋,再经过主持人“煽风点火”的“挑拨”,辩论更加激烈,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提高了教师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和分析能力。
(五)反思总结
每一次论坛结束后,作为学校管理者,更多的是看到学校整个教师团队的成长。因为,每一次智慧的分享,都会带给全体与会者不一样的体验和专业成长。更为可喜的是,论坛过后,通过微信、QQ等交际工具,老师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参与讨论教育教学的方式策略等,论坛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同时,学校会要求全体参与论坛的老师把感想写下来,并绘编成《论坛文集》,以引导其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六)实践检验
篇8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日渐式微的大学语文课堂现状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位,仅凭学校自己的理解来规定课时的多少。由于有些高校学制普遍较短,且教学偏重于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在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安排之余,才会想到安排大学语文课程,即使安排课程一般一周也不会超过两节,有的高校甚至直接用讲座、选修课、大班授课等方式敷衍了事。在教育目标问题上,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也十分模糊,甚至任课教师自己都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目标不清晰,又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因此,大学语文的教材体系十分混乱,部分高校是直接采用中文学生本科教材稍加删减直接变成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要求。对大多数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偏重经典的教材显得“繁、难、偏、旧”,其中的古典文学知识体系与他们所需要的语言沟通实践技能有不小出入。大学语文课程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大家普遍认为这门课程不重要,能跟着混两个学分就达到目的了。而大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也没有足够的热情,通常一本教案用好几年,对任何专业的学生教法都一样。(二)当前大学语文课堂现状的原因分析一方面是教学方法落后,研究陷入困顿。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依然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手段依旧是围绕课本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忽视学生的感受,缺失课堂互动。而且教学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文本知识的传授,不考虑深层次的文化与审美理解上的要求。此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落后还由于国内目前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够充分,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偏重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争论并没有解决。另一方面也有学生基础薄弱、考评机制单一的问题。目前,大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学功底普遍不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教育资源逐渐走向公平。但伴随扩招也带来了另一些问题,就是生源质量的下滑,使得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也出现滑坡。在考评机制方面,按要求本应在教学过程和结果方面进行多项考核,但许多高校与教师都依然延续用一张试卷进行测试,以分数定成绩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模式的教学价值
首先,内容明确、针对性强。“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安排微课视频教学先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每段视频或者说每段微课只针对一个重点、难点或疑点进行讲解,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结构完整的微课程。这既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又具有针对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寻找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反复观看,在短时间内强化记忆、方便理解,这比起传统课堂教学更容易凝聚学生注意力,节约时间成本,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表达生动、吸引力强。一方面从教师的层面来说,由于授课与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结合使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高科技的传媒手段,通过视频、图片、动画效果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的视听语言更清晰深刻地将一个知识点抽丝剥茧,解释清楚。生动形象的教学视频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拉近学生与大学语文之间距离的桥梁。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层面来说,合作探究之后需要展示探究成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除课堂发言之外,学生还可以采用报告、演讲、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汇报形式,这种生动的表达同样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灵活多样,自主性强。当前大学生受到社会快餐文化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或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已经很难让他们产生兴趣了,然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一是学习时间上的灵活多样,教师课前将微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灵活掌握学习时间。二是学习内容上的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学习内容,把精力集中在自己不懂、不会的内容上,可以反复看、慢慢看,实在不能理解的留在课堂上与教师探讨,这不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学习方式上的灵活多样,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学生就可以互动交流,教师同样也可以在线上对这种交流进行指导。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先做一个独立的思考与探索,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课中再对不懂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最后,资源整合、普适性强。“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和互联网联系紧密,具有流通性强、普适性强的特点。这一模式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微课质量。微课如果设计得不好,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对学生产生误导,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为了做好微课,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对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整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自己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搜集整合所有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资料、图片、小视频等,以丰富自己的微课内容。二是整合其他高校教师的微信视频,进行对比分析,优化自己的微课内容,在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与业务水平,达到教师与学生双赢的效果。这一教学模式一旦确立下来,推广起来也比之前学界广泛讨论的翻转课堂更加适应中国大学语文的教育,翻转课堂毕竟是西方的理论传入中国,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笔者根据多年的大学语文课程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符合中国学生和学校特点的教学模式,它对学校软硬件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只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可以在国内大范围地推广。
三、“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模型构建
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语文课堂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学生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翻转;课堂内安排各种活动实现学生知识建构和内化;课堂内有时间帮助学生掌握更具挑战性的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科技进步为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更新提供了更多可能,特别是基于“微课”与“翻转课堂”理念相结合打造全新的“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必将成为今后教学方式中的主流。(一)课前知识任务输入——创建“微课”视频学习媒介课前的微课通常不会超过十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微课具有针对性强、内容精练、知识点精确等特点,同时微课也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微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课文的时代背景与作者介绍,这些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微课了解学习,以节省课堂时间。比如,在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以提前通过微课向学生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以及当时黑暗的社会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其次是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生僻字的介绍,可以通过微课展示其典故或易错点,让学生反复学习。比如,在学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典故做成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再次是作品赏析,利用微课可以增加音频的特点,教师可以插入画外音、小视频、音乐、Flash等,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魅力。比如,在遇到《红楼梦》节选等经典文本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影视作品,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二)课中内化吸收——构建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是将学习的自还给学生,将教师从冗杂的知识灌输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引者和协助者。学生要占据课堂的中心位置,首先要根据之前微课的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学生会问到“舒婷为什么要写下这篇《致橡树》”“这其中的树都代表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两棵树的形象的”等问题。教师不应该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应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小组中给出一个意见,再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将答案汇总,让学生比较哪些答案更贴合实际,或是把学生的答案综合一下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真正动脑思考。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反馈,学生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评价,对产生的问题希望在下一次发言中改进提高。(三)课后活动辅助教学——拓展语文教学平台在教学活动进行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拓展课外教学平台。大学与中学不同,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时间,也有更丰富的社团文化生活,这些都可以利用起来。比如,学习完庄子的《逍遥游》之后,学生可以开展一场关于“人生来自由还是不自由”的辩论赛;学习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之后,学生可以开展一场情景剧大赛。这些比赛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学习《诗经》《楚辞》等经典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背诵这些经典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四)线上线下混合教育——开发多纬度学习空间教育的高度信息化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使学习者置身于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内容”的大环境中,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实现了颠覆性改变。学生的学习范围不再是囿于课堂范围之内,而是随着互联网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范围也可以无限延伸。微课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教学视频,而且可以多次播放,直到听懂为止。除微课外,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建立其他如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供学生在课下交流讨论,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随时解决。同时,大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开通在线直播授课,学生有意见能及时反馈。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也不仅局限于学校提供的评价模式,可以更灵活多样,教师的调整也可以更加准确及时。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篇9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投资理财发展前景一片良好。在“全民理财”“草根理财”的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也加入了个人投资理财的大军。然而大学生的理财教育相对理财市场发展滞后。由于缺乏理财知识和风险意识,不少大学生陷入非法校园贷的陷阱。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理财意识觉醒和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是新金融时代的重要课题。
1982年“理财教育”由安德森(Anderson)首次科学系统提出,理财教育就是使得受教育者学会设立理财目标,认识个人收入基础,制定详尽可达到目标的理财计划,应用、调整理财计划,评价理财目标和理财过程的一系列环节[1]。之后,罗伯特?清崎(Robert T.Kiyosaki)1999年出版的《富爸爸穷爸爸》提出财商的概念,为理财教育的深化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商成为继智商、情商之后影响大学生成才的另一重要因素。智商是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情商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而财商是活动的结果和制约因素[2]。
国内对大学生理财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其中陈希(2008)对南昌,黄伟明、周源源(2010)对广东,耿黎晓(2012)对安徽,陈瑜(2013)对兰州,匡月(2013)对南京,刘禹辰(2015)对上海,劳小燕(2015)对广西,陈倩文(2015)对武汉,程力维(2016)对泉州高校大学生理财意识、理财能力、理财行为等理财现状进行了研究。不同地区大学生理财现状存在地区差异,但总体研究结果共性较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理财意识淡薄,理财认知存在误区;理财资金来源单一,资金量较小;理财渠道单一,理财环境受限;接受理财教育严重不足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对策建议。
二、高校大学生理财现状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理财现状,本文以无锡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线上问卷和线下访谈相结合采集数据。所有样本为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1000份,有效问卷为946份, 有效率为94.6%。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理财现状中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大部分高校大学生都缺乏资金,处于“无财可理”的状态;第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校园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市场的冲击,大学生理财意识不断增强,但面对理财产品的时候缺乏辨别能力,缺乏理财知识和心理准备,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第三,接受理财专业教育的经管类大学生大部分都处于理论状态,缺乏理财实践。
(一)“无财可理”:缺乏资金
从资金来源角度来看,76.56%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在1000元左右,86.29%的大学生资金来源于父母的供给,56.69%的父母都采用每月定期形式支付,可见大学生每月可用资金少,资金来源主要靠父母。剩余13.71%的大学生资金来源于各类奖、助学金和校内外兼职收入。调查发现学生兼职形式多样,兼职中除了传统兼职外,增加了直播、微商等新兼职形式,学生兼职比例高达80%。突出显示了大学生对资金的旺盛需求。和以往调查结果不同,54.8%大学生会进行预算,63%的大学生会进行记账,但仍有高达58.03%的学生没有结余,向朋友借钱弥补费用的比例为39.13%,43.12%的大学生会使用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等透支工具。观察大学生消费结构中86.92%为生活费,交叉统计女生在衣服、鞋帽、化妆品上、男生在请客吃饭、抽烟消费上消费比例高。
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可支配资金少,资金来源单一,除基本生活费外其他消费旺盛且多元化。大学生兼职比例高,兼职形式多样,出现微商、直播等新型兼职。同时随意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现象不普遍,大多数大学生会进行基本的预算、记账,使用透支金融工具,有一定理财意识。
(二)“无从下手”:缺乏专业知识和心理准备
部分学生对金钱和理财的认识存在误区,有19.51%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专利,钱少谈不上理财,13.90%认为理财就是单纯的买基金、买股票,甚至仍有6.73%的大学生理财可以让人一夜暴富等一系列狭隘的理财观念。
在对理财难点的调查中,60.72%的大学生认为是缺乏理财知识。深度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理财的难点在于“不了解金融工具,不知道有哪些理财产品和渠道,不懂得如何理财,惧怕风险,觉得无从下手”。大学生缺乏理财知识和心理准备,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
非经管专业学生接受公选课和讲座的人数却微乎其微,接受课程教育不足2.9%,讲座等形式占比也仅有4%。而大学生从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和报刊、网络渠道的微博、微信、理财节目等占据42.72%。由此可见,非经管类大学生接受的校园理财教育存在严重不足。
对每月结余资金利用上,69.5%的大学生选择将结余资金放入余额宝、微信钱包等货币基金中,有25.56%的大学生选择不做处理,以现金形式直接加入下月生活费。风险态度上,因大学生对抗风险能力弱,59.73%的大?W生属于保守型,追求收益稳定和低风险,36.29%的大学生属于稳健型,只有3.98%属于激进型的。可以看出,得益于移动支付、线下支付的便利,相对于现金,收益性和流动性较好的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成为学生主要选择,且和大学生的风险偏好保持一致。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有资金保值和增值意识。
调查还发现,71.6%的大学生父母无理财行为,父母的理财观念对子女理财意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这部分学生缺乏家庭理财教育。
(三)“眼高手低”:缺乏理财实践
从理财实践调查的结果来看,80%的非经管类学生不知道余额宝是货币基金,不认为自己有参与理财实践。接受理财专业教育的经管类学生高达 62%没有理财实践经历,处于理论状态。有理财经历的大学生的投资理财实践主要在少量资金买卖股票,投资纪念币,购买短期国债,基金定投,薅各种P2P羊毛等。经管类专业学生在理财实践中能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分析的比例仅占2%,其余参与理财实践的学生存在羊群效应,选择听从别人的建议,选择跟随购买。突出显示大学生极其缺乏理财实践,非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理财实践因缺乏理财意识和知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经管类大学生即使接受专业课程学习参与理财实践的比例也不高,并且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理财的也少之又少,处于眼高手低的状态。
三、全民理财背景下高校校园理财教育对策
(一)开设理财专门课程,普及理财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理财意识形态形成和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理财意识、提高理财能力的关键时期。而开设理财课程是获得系统性理财知识最有效的方式[3]。国外很多高校都已经形成一套科学的理财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一些国家甚至通过立法来促进理财教育。学校在教授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普及基本的理财教育,提高学生的财商。[3]普及理财教育应明确理财教育目标,确定理财教育内容,分专业分阶段开设理财教育课程。对于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可以首先将理财教育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进行结合,做好前期基础的理财意识和理念的教育,后期可对非?管类专业学生进行传统的理财专业课程全校公选课程和新型校园金融O2O平台深入学习。
(二)以学校为纽带,进行“家校”、“校企”相结合的理财教育
1.“家校”结合的理财教育
家庭对学生的理财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中发现父母的理财意识和行为对子女的理财意识和行为呈高度相关,同时大学生理财障碍最大是缺乏资金和缺乏理财专业知识。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不仅包括大学生还要对大学生所在的家庭进行家校一体的理财教育。进行“家校”理财教育一方面是学校对大学生所在家庭理财给予关注,通过家校平台如QQ群或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普及理财知识,提高父母的理财意识,对父母进行理财教育。另一方面是家庭对高校理财教育实施给予支持,并配合学校积极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参与家庭理财活动,了解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家庭理财目标,家庭理财规划。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兼职获得收入,并取得收入支配权,对学生投资理财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
2.“校企”结合的理财教育
理财教育不是空中教育,必须和实际经济活动相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在寻找利益共同点,金融机构一般都有投资者教育活动,学校的理财教育可以和这些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让金融机构投资者教育进校园,对未来潜在客户进行投资者教育和新产品介绍和推广。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大学生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理财产品,从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客户忠诚度。另外高校通过和金融机构、财富管理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订单班、开展现代学徒制等形式,为学校理财教育提供课外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金融市场。
(三)构建校园金融O2O平台开展理财教育及实践活动
1.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进行线上系统性理财教育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也随之进入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时代。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在线教育平台开展线上理财教育更加契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目前线上金融理财教育资源分散且不成系统,主要以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销售中介的官微、金融考试平台、知名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及简七理财、力哥理财、越女事务所、周知客等少数自媒体。高校可以整合金融理财专业理论与实训教学资源,教师微课资源,案例研究等构建系统性线上理财教育资源,为非经管类学生深入学习理财知识提供平台[4]。
篇10
2012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正式成立。这是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它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己任,面向全社会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机会和服务,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教育公平。
作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家开放大学对新技术的敏感和将之转化为学习技术的动力显然比普通高校更为强烈。谈到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环境,校长杨志坚讲道:“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支持服务,网络考试测评,网络管理体系这六网主要内容为支撑,整合专业领域最全面优质的学习资源,支持以‘云教室、云OPAD、云手机、云电视、云桌面’等多终端融合,提供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和面授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以及终身学习档案袋、学习成果认证与互换等”。
网络核心课程:海量资源 多种终端
国家开放大学充分利用高校、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核心课程。课程集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相关知识点链接、形成性考试和学习支持服务于一体,方便学习者基于网络学习。同时,以知识点为单位,积极推进课程资源库建设,增强其实时性和实用性。围绕不同专业教育领域开发各类非学历教育课程,通过直接引入、再加工、购买、合作等方式整合社会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量的快速扩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为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目前学校还将开发3000门以上的微课程,每门课只有5分钟,而多个微课聚合在一起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一门大专业课。比如讲茶文化,可以开发出50门微课程,分别介绍红茶、绿茶、岩茶等不同种类茶的知识。
当下,国内外高校陆续推出网络公开课,国家开放大学也推出了“iTunes U”网络公开课,成为内地少数开通iTunes U的高校之一。首批推出30余门免费课程,内容主要为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教学资源,可以为国内外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者提供语音学习、汉字学习、从零起点到中级的语言课程和中国文化欣赏课程。课程日下载量近千个,下载量最多的是中级汉语、幸福的能力、易捷汉语和声乐学习发声三要素。国外访问量近三成。在苹果iTunes U收藏排名中,幸福的能力和发声三要素上线第一天就已经排在第12位和第23位。公众可通过苹果iTunes U App自由下载或订阅这些教学资源。
网络教师团队:名师荟萃 线上互动
网络教师团队是建设网上核心课程、实施网上教学、开展网上教研的团队。以专业为基础,以课程为单位,组建网络教学团队,开展网上导学、助学和促学活动。聘请著名专家教授、行家里手、一线技术专家,遴选开放大学系统的优秀教师和专职教师分别担任主讲教师、骨干教师和辅导教师,建立三级梯队协同工作机制。同时,开设网络教师空间,方便教师在线开展教学事务管理、团队交流协作和课程教学。
国家开放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胡吉成就是使用新技术的达人,他认为网络学习会让人有疏离感,隔膜感,需要老师尽可能还原现实教学的感受。他的方法是利用各种新技术丰富与学生的线上互动交流,同时也让网络学习变得更有趣。
该唱歌就唱歌、想写诗就写诗,在胡吉成的课程论坛里,态度最热情的首先要数老师自己,他千方百计营造课堂气氛,即使学生问的是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冷嘲热讽,而是耐心说明,“你得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注视着他、关心着他、等候着他,自己面对的不是冷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充满热情的、认真负责的老师。”在胡吉成看来,远程教育中,老师提供的支持服务不仅仅只是学习支持,也应该包括情感支持。
网络学习空间:以人为本 乐学致用
网络学习空间以学生基于网络学习为主线,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内容涵盖学习全部过程。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课程超市、公告、作业、测试练习、虚拟实验、辅导答疑、学习进度、毕业论文、查询成绩、缴费、预约考试等功能,同时,提供网上校园新闻信息、好友交流、社区交流、公共资源和咨询帮助等个性化服务。
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交互方式,为学生的网上学习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的支持服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支持学生自主建构、管理和共享学习与活动的知识经验,支持学生利用PC、电视、手机、PAD等不同终端学习的无缝接入。空间与其他系统的互联互通,与各类社会学习资源库连通,与学分银行对接,成为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桥梁。网络学习空间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学习档案,保存和展示学生学习成果;鼓励学生贡献和分享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知识管理;提供各种校园生活信息和服务,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参与校园活动,体验休闲娱乐,形成积极向上的国家开放大学网上校园文化氛围。
国家开放大学直属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在读宋来伟,他在2009年创业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为了能应付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反复比较后最后选择了开放教育。宋来伟一开始也有些难以接受先在网上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的教学模式,但后来,他越来越喜欢电大这种网络学习+线下面授的方式,尤其是线下的面授让他受益匪浅,“2009年秋天,老师改进了教学方式,在市场营销课上,老师让我们以某一理论为基础,就某个案例展开课堂辩论,去体会当事者的立场和心态。”
宋来伟说,自己上学不只图个文凭,更希望学到有用的知识。由于同学都来自各行各业,“小的18岁,大的50多岁”,身为班长和学生会主席的宋来伟也在学习中扩充了人脉,了解到其他行业的最新动态,“因为我在创业,有门课老师特意留了2堂课时间让我上台给同学讲我在注册公司、管理公司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探讨。”
2012年春,宋来伟顺利毕业,紧接着他又报了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成为中央电大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之后的第一批学生。宋来伟发现,学校提供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专科毕业后,我上学校主页去看,发现很多有意思的课程视频我以前都没上过。”
网络支持服务:随时随地 立体覆盖
网络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机构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服务。它包括以课程教学过程为主的学术服务和以咨询服务、技术支持、学生工作为主的非学术服务,其中学术服务主要由网络教师团队来完成。以课程教学班为基本组织形式,实施学术服务;以学习中心行政班为管理形式,实施管理和事务;以远程接待中心为重点,实施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内容,实施学生工作,逐步构建以网络为主要手段的支持服务体系。
学校正在建设覆盖全国各分部、地方学院(行业分院)、学习中心的,基于网络(电话、互联网)的,一站式、一体化的,一线坐席、远端坐席、专家坐席相结合的“云呼叫”远程接待中心,为用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的信息查询、选课指导、咨询服务、投诉受理、服务定制、辅导答疑、过程跟踪、技术支持等全过程、全方位、个性化的远程接待服务,解决师生和社会咨询者的各种疑惑和问题,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同时,开展网上职业规划指导、心理咨询、学生活动、奖(助)学金、评优评先、学生社团等学生服务工作,形成虚拟学习社区。
网络考试考核:多种评价 多元需求
学校以远程教育学习评价理论为基础,以适应成人学习特点为依据,发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优势,集成开发支撑各种评价方式、方法的,把学习评价嵌入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知识性评价、能力评价与情感评价有机地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有效地结合,线上、线下评价有效结合的网络学习评价系统,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时间弹性化,评价空间个性化。
根据在职成人学习特点,学校改变传统“一考定评”的评价模式,探索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终结性评价和社会及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学习评价模式,加大形成性考试比重,降低终结性考试比重,加强知识技能的应用评价。推进数字化试题库建设,支持随学随考、预约考试。创新评价方式,学习测评与课程考试相结合、开卷闭卷考试相结合,适应多样性、多元性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网络教学管理:立体覆盖 高效管理
国家开放大学将创建全方位立体式教学管理体系,支撑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分部、地方学院(行业分院)、学习中心以及联盟合作机构基于网络开展教学、教务、评估等的全员、全程管理和服务,实现网上招生管理、专业(证书)课程体系和毕业规则管理、教学安排管理、学籍管理、成绩认证、教学资源管理、学生管理、考务管理、教学评估管理等核心功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教学管理,为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详尽数据,提高管理效率。
此外,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应与收付费管理,学习资源管理、数字图书馆管理、科研管理等无缝衔接,能够支持与普通高校、社会教育机构进行学习成果和学分互认的学分银行。
网络教学与教学管理将为国家开放大学创新办学模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并发挥强大的引领作用。
国家开放大学所推进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六网”融通工程,既提升了国家开放大学现代化教学水平,同时也将助推国家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