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的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发展模式打破了城市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1],使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2]。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2]。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加重,作为集游憩、休闲和娱乐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来建设发展公园逐渐成为发展趋势[3]。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以生态途径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本文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将场地打造为一个以雨水收集为景观特色的生态城市公园。
2.海绵城市概念与原理
《指南》对“海绵城市”进行明确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4]。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5];在此基础上,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波特兰市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共同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1999年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理念[6]。上述三种理念都为“海绵城市”的构建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持[4]。
3.海绵城市的应用———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3.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台山市北新区的东南角,地块呈三角形,座落于在石花山北麓。规划范围东起陈宜禧路,西至顺安路,北面以石花北路为界,南面与石花山旅游风景区自然景观连成一体。场地位于石花山北麓,现状植被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以林地、灌木丛和草地为主。西部有水塘分布,北部和西部靠近城市道路处有部分裸地,局部零散分布有少量废弃建筑。
3.2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3.2.1整体思路
提取蜿蜒曲水作为主题元素,以“水舞石花•融汇葱华”为设计主题。“水舞石花”展现多水汇聚湿地生态场地特色,以连续湿地水带为核心设计布局,结合公园地貌特征,提取湿地梯田结合山体布局;“融汇葱华”体现绿色生态、和谐自然的生机活力。
3.2.2设计重点
水体是核心部分,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尽量控制水体面积和水量,并通过技术手段,按功能的不同将水体类型细分成原生态湿地区、湿地体验区、湿地展示区,增加趣味性。我们依据原地形设计跌水景观,在得到良好景观效果同时,使丰枯水期时景观水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减少补水压力。除此外我们还采用“湿地泡”,“雨水花园”,“草沟”对雨水进行收集及净化处理,进一步优化水面效果。
3.3海绵城市规划理念应用
该项目主要采用海绵城市生态设计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通过对场地自然条件、自然过程以及当地气候特点的分析,对场地进行设计。通过采用“LID”技术措施恢复场地吸收和滞纳雨水功能,构建具有自然生命力“雨水花园”系统,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状况基本不变。通过集中式场地布局方式,达到对场地资源的最小干预。构建“绿化隔离带+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结构模式,在保护场地自然环境资源基础上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需求。山体自然雨水经过路边的生态植草沟,缓解暴雨径流,排入山体各级阶梯式跌水湿地泡池内,在湿地泡池内种植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进行自然净化水体,最终排到最大湖中,部分雨水在此过程中自然渗透至土壤,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充。建筑周边的“雨水花园”设置溢流口,排至湖内,湖体最低点处设置溢流口,确保在雨水量大的时期,能够把多余的雨水经过市政管道泄流,不产生内涝。最大湖水作为雨水处理系统蓄水池,经过雨水回用系统对雨水和湖水处理后对绿化灌溉循环利用,实现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和回补地下水。
4.小结
该项目案例使用了海绵城市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的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采用最小人工干预的手法在场地现状水塘和低洼地的基础上构建“雨水花园”,通过地形梳理,在现状地形基础上,形成大量下洼式绿地,蓄存雨水径流,将雨水资源滞留在场地上,让场地雨时吸水,旱时贮水,成为一个兼顾旱涝问题的弹性系统,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水生态系统。这种方式是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公园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对于我们探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06:21-25.
[2]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3]刘鸿琳,王跃.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宜昌市六泉湖公园景观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11:92-95.
[4]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作为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不容忽视。倡导绿色生态观念、弘扬绿色生态意识、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确立绿色生态伦理,是我们走向新世纪面临的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中国的绿色生态事业任重而道远。海绵城市建设可以解决部分环境问题,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什么样的景观设计才能配合和优化海绵城市建设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概念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它是指城市大地能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同时弹性良好,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并且,在需要时城市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慢排缓释的控制目标。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地区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国家住建部2015年6月10日下发文件把三亚列入城市“双修”、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过去只有个别城市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情况下才会出现内涝问题,而现在每年都会看到各种内陆城市“看海”的消息。在内涝城市范围的分布上,由北京向东南边蔓延,福州、合肥、南昌、武汉、杭州、长沙、成都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被大家戏称的“城市看海”现象。城市内涝出现的原因,首先要从雨水说起。要使雨水不至于成涝,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地吸收和排放。吸收雨水的最大功臣是土地,而排走雨水的任务也不能只落在管网上,还应有大自然河渠和冲沟,它们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城市土地硬化面积增加,土壤和雨水之间被钢筋水泥阻隔起来,城市原有的河道和冲沟也被逐年填平。解决城市内涝的办法要从恢复土壤下渗能力、还原河道和冲沟入手,应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雨水的流汇规律,使雨水能够自然、高效、科学地运行,以顺应城市高效发展的节奏。首先解决“流”的问题。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土地上的径流路径,可以找到雨水的流径,将流径图与现实场地进行对比之后会发现不同,其产生原因是现实场地中对自然流径进行的破坏或消解。其次,解决“汇”的问题。汇,其实就是将雨水存储起来,在有需要的时候加以利用。同样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完成汇集地的选择,通常把雨水汇集地称作湿地,农田就是最基本的湿地。与此同时,通过雨水边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下渗路面、雨水收集设施等低影响开发的手段的应用,使城市雨水汇流贯通,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解决城市内涝的手段。通过对雨水流和汇的控制,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海绵一样的功能,就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三、海绵城市建设中进行景观设计的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改善环境、保护环境,景观设计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如前文所说,正是因为雨水不能得到合理的吸收和排放,从而导致了城市内涝问题。那么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景观设计,关键点就在于对水的把握,要做到治城先治水。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建立自然防护林带,保持水土
在城市逐渐发展蔓延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山林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强烈,导致山洪、泥石流等现象时有发生,更严重的问题是山体对于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降低,山不能蓄水,也不能过滤水。作为美国国会和总统顾问的生态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曾说:“我们到荒野中与大自然遭遇时,不是要对自然采取什么行动,而是要对它进行沉思,是让自己纳入到自然的秩序中,而不是将自然纳入我们的秩序。荒野自然对于我们来说,根本不是一种商品。我们对荒野自然的需要,是在于我们欣赏它的内在价值,而非它的工具价值。”人类不能干涉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的自主性。有些人认为,毁了森林,可以得到木材,然后再种上果树和经济作物,还原绿色,岂不是两全其美?然而实际上幼小的果树和经济作物并不能取代森林中参天大树的生态功能,视觉上看确实绿了,但是如果植物的根系不够深入发达的话,是根本达不到水土保持和过滤的作用的。同时,要摒弃传统的“造园”意识,不要认为森林毁坏了,再造一个新的园子就可以取代它,应摒弃用观赏植物取代原生植物、用人工美学取代自然风貌的思想。因此,在景观设计上应建立自然防护林带,并结合山水的优势资源,设计穿越山林之间的河流,打造集山林探险体验、山林别墅会馆、度假和休闲疗养为一体的场所,使人们能更多地体验原生自然环境、培养环境意识,并实现山林的生物栖居和环境教育功能。通过对原有绿色植被的保护,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只有让山上的水变得清洁,才能保证流入城市的水是清洁的。
(二)完善城市中心带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基础设施主要应对城市水污染、空气污染、生物危机、游憩危机等环境问题。城市中心带的绿色基础设施非常丰富,包含绿道建设、低影响开发、滨水空间建设、水资源再利用、生态驳岸等方面。例如可以通过对城市绿道景观的设计,实现市民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的双重目的,绿道景观设计的重点可以放在以公园串联道为主体的绿道体系上。其次,在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方面,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方法,尽量做到低影响开发,以维持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再次,优化滨水空间界面,营造滨水活力空间、滨水运动空间、滨水漫步空间、滨水商业空间等,提升水景观设计。同时通过人工浮岛,植物过滤的方法,做到水资源净化和再利用。另外,城市中的不规则水岸空间和绿地共同串联起来的绿色游廊是城市中极具魅力的地方,它给人们在茶余饭后提供了短暂休闲游憩的场所,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资源体验的需求。但是,以往的水岸处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硬质的护坡对于雨水的收集和排放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雨水的渗透,加大了流径的负荷。因此建设生态驳岸尤为重要,在保证驳岸稳固的前提之下,水岸线处理得越简洁越好,尽量降低对自然驳岸的干扰。同时,通过使用多样性的本土植物和环保护坡材料,能够使驳岸既坚固安全又起到渗水保水的功能。
(三)保护湿地,注重湿地净化作用
近几年,城市洪涝现象在全国很多城市出现,网友调侃这一现象实现了足不出户“看海”。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下,农田的大面积减少引发了城市雨洪调蓄功能的锐减现象,城市内的荒地也被商业开发利用起来,这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的丧失。物种不平衡引发了很多生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湿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直接改善因为农田和荒地丧失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可以结合功能湿地,开展湿地教育体验、休闲游憩等活动。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湿地,最小程度地进行人为干预。结语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改善城市环境问题,与之相匹配的生态化景观设计是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态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乃至于整个国家的建设都至关重要。设计者要抓住城市河湖景观综合规划设计的要点,详细研究生态河道构建体系及其规划设计与应用,实现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为海绵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余利平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东辉.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2]奈杰尔•邓尼特.雨水园: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田建林,张柏.园林景观水景给排水设计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4]希瑟•金凯德-莱瓦里奥.雨水设计:雨水收集•贮存•中水回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肖楚田,肖克炎,李林.水体净化与景观:水生植物工程应用[M].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2013.
[6]贝内迪克特,麦克马洪.绿色基础设施:连接景观与社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克雷格•S•坎贝尔.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8]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9]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孙林,文庆玉,韩国辉,等.农田防护林的综合效益及对环境质量作用的分析[J].吉林林业科技,2011(1).
[11]邓荣鑫,李颖,张树文,等.农田防护林经营阶段的遥感识别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0(2).
篇3
一、海绵城市营建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地面沉降、水资源短缺同时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诸多的城市雨水问题,因此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营建完备的雨水管理系统刻不容缓。2014年10月,国家住建部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指导理念,它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弹性空间:降雨时城市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至此,营建集景观美学与生态美学为一体的城市环境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雨水景观也往往以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附着于某些特定的空间场所之中。
二、雨水景观的文化和审美
(一)中国的雨水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雨”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不同时节、不同场所、不同轻重缓急的雨都能激起赏雨者丰富多变的心理体验,从而创造出多变的雨水文化,并进一步营造出多样的雨水景观。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物象的“雨”,对其审美大致可区别为两种感情基调,其一是萧索、哀愁、孤独、伤感等消极情感,多见于夜雨和秋雨当中;其二为欣喜、期待、感动、畅快等积极情感,多见于春雨和夏雨当中。
对雨的欣赏古已有之,常常见诸于各类文学作品、书画艺术及古典园林之中。比如唐朝大诗人杜牧在诗歌《江南春》中写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把雨景塑造推到了江南美学的中心位置;又如明代画家孙克弘的山水画《雨景山水图》,图中画远山雾霭、近树清波,板桥屋舍点缀其中,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往往产生于留白之处,画中留白处的氤氲水汽正渲染了雨后浸染的春季景色。
美学家宗白华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写道:“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中国古典园林与诗歌、绘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人们在园林中追求诗情画意的雨景意境,另一方面又直接为雨水景观的营造提供了灵感和素材。比如苏州拙政园中的“留听阁”,这处景观是最佳的赏荷之处,它的命名就直接出自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夏季盛放时可观荷花满池,秋雨来临时可听雨打残荷。可见雨水和阳光、植物一样,都是营造景观的天然素材,它是可观、可听、可闻、可感的,通过巧妙的设计应用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雨水景观的美学内涵
“美”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观念,它的含义也绝不仅仅是形体的优美与漂亮,而是包含了更深刻的意味。雨水景观的“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精髓,它融合了古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这种饱含诗情画意的景观营造模式在当代海绵城市营建的时代背景之下依然散发着无限的魅力。究其美学内涵,可从功能美、形式美及意境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1.功能美。雨水具有清洁纯净的美。“当暑而澄,凝冰而冽”:在凛冽的寒冬,它凝固成冰而清冷;在温热的时节,它呈现出液态的洁净与清澄。世间万物,只有水具有本质的澄澈、清洁与明净,并能涤洗万物与心灵。就生活实用性而言,雨水景观可以改善环境中的局部小气候,调节温度、增加湿度、提升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降低粉尘污染。在农耕社会里,雨水是重要的灌溉资源,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便是根据一年之中的降雨量进行区分。除此之外,雨水还有食用及入药的作用。古人认为未降落到地面上的“上池水”“无根水”具有治愈疾病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无根水”能保持某些药材的药性不被破坏、保持茶叶的原有风味,故中医常用它作为服药时的药引,而文人雅士们也爱用它泡茶,以获得更佳的口感。
2.形式美。雨水景观可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瀑布、叠水、溪流、河湖,每一种自有每一种的趣味。雨落水面、银花四溅,雨滴屋檐、似珠似线,淅沥细雨、烟雾一片。相近的形态之间还可以通过改变路径、高差及流速,以形成层次更丰富、更细腻的雨水景观形态。
3.意境美。山水文化滋养下的中国雨水景观不仅有功能美与形式美,更重要的是目视、耳听、鼻嗅、体触等多种感官共同激发下所产生的意境美。雨以自己的形、声、雾,结合园林万物,展现了雨水景观特有的魅力,这种魅力的呈现又是全方位的,观雨、听雨、赏雨、戏雨……多变的雨,造就了多变的雨水景观的意境美。
雨景的意境美以声景的塑造最为典型,最佳的搭配是雨与植物的组合。中国古人在造园时,创造性的在建筑物旁边种植芭蕉、梧桐、荷花等阔叶植物,再配合着传统建筑屋顶的瓦片和配置的山石,下雨时,淅沥的雨点滴落其上,这些组合式的美妙声音传入人耳,或心旷神怡、或如醉如痴,如此便形成了一幅鲜活的“听雨图”,通过雨声的塑造呈现出多元的雨水景观意境美。
三、探求海绵城市营建中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
在海绵城市营建中利用雨水打造景观时,应当在深入分析景观美学的基础上,充分学习传统文化、挖掘文化特质,满足雨水收集、存蓄和利用的同时,将雨水处理与景观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寓工程技术于景观设计为一体的雨水景观。
海绵城市建设中利用雨水的大体步骤是:收集―储存―净化―回用,下面具体探讨相应的景观设计方法。
(一)雨水的收集呈现动态美
雨水的收集过程可以呈现出水的流动性,从而形成溪流、跌水、瀑布、涌泉等多元景观形态。雨水的集流分为绿地集流、铺装广场集流以及屋面集流三种类型。
1.绿地集流的水质较好、易于利用,在设计中通过降低绿地的高程,使其低于两边路面或铺装地面,从而消纳屋面排水及地面不透水铺装的径流;同时,在不影响游人活动和植物生长的前提下,在低洼处设置下凹绿地收集雨水,形成溪流与水潭的形态,营造出季节性、变化性的景观。
2.铺装广场集流量较大,首先为了减少道路、广场、停车场的地表径流,可以采用多孔沥青和透水的混凝土、陶瓷砖、草地砖等透水铺装材料,采用透水铺装结构,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使雨水进入路面结构和下面的土壤层;同时,利用管道将集流的雨水输送到地表或地下的蓄水池中,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及利用,过程中便可塑造水道、跌水及瀑布景观。
3.屋面集流主要通过屋顶花园及屋面排水的方式进行处理,屋顶花园的设计旨在将屋面绿化,一方面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另一方面为建筑物提供更高效、更节能的绿色空间;屋面排水的景观化处理更易产生特别的效果,比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环秀山庄,利用屋檐雨水引至假山山顶,再呈瀑布状泄流而下,形成园景中的“飞雪”景点,将雨水的动态美与景观营造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二)雨水储存的静态美
雨水的储存可以利用河道、池塘、湖泊、湿地等水景,蓄存雨水的地表径流,将水体与景石、植物、栈道、平台、汀步等要素相结合,使水显得灵动,丰富空间的层次感,从而展现水的静态美。雨水的储存包括地表蓄水和地下蓄水两种类型。
1.地表蓄水的景观形态很丰富,包括水池、水渠、堰塘、湖泊等。地表的各类蓄水池用来收集、贮存非饮用水的水源,可用于清洁环境、喷洒绿化,必要时还可用作工业用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多元的地表蓄水设施还可以极大地改变城市生态面貌,无论是人工形态的水池、水渠,还是自然形态的池塘、湖泊,在暴雨来临时,都可以把雨水引入蓄水池中,减少城市积水;干早时节,水气的蒸腾作用会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清新、湿润;从池底渗透下去的水,还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形态各异的蓄水景观还能美化环境,供人观赏、游玩、嬉戏、互动,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2.地下蓄水池是利用人行道、车道、停车场的地下结构空间,采用透水铺装,其下依次铺设砾石层、土工织物,干净的碎石,再用不透水的土工膜将该结构包围起来,作为一种蓄水池使用,这种类型的蓄水设施往往属于不可见的隐蔽工程。
(三)水质保持与净化的生态美
水质的保持和净化是通过沉淀、过滤、曝氧等生态处理技术来实现的,设计过程结合景观营造手法,展现水的生态美。
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可以设置人工湿地来净化雨水,将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与景观营造相结合,依靠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处理雨水并加以利用。人工湿地将进入湿地系统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吸收、转化和利用。涌泉、跌水等动态水景可以给水体曝氧,池塘、湖泊等静态水体则可以为水的自我净化提供场地,不同品种的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净化水质、分解污染物,又可以通过合理的植物配植方式,同时满足景观美和生态美的双重要求。
四、结语
在海绵城市营建过程中,对雨水景观的处理应从功能美、形式美、意境美三个方向着手分析,从静态美、动态美及生态美三方面着手设计,将雨水利用和场所打造联系在一起,挖掘雨水所蕴含的艺术特质,表现出景观设计中雨水景观独特的美。在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利用雨水的同时,让人们关注雨水,和雨水产生互动体验,创造与场地契合且具有归属感的雨水景观。
篇4
浅谈园林工程的造价管理
杭州地区月季养护管理技术初探
切实提升绿化工作科学化水平
“水下森林”构建施工技术
杭州花境的配置模式和应用研究
竹文化及竹子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凌云道高——圆柏盆景造型制作
一位园林大师的情趣与境界
诸暨盆景的发展方向初探
风景园林学科需要开展评论
浅析园林绿化与海绵城市的关系
坚守本根继往开来——西湖感悟
建筑绿化设计与施工实用技术解析
现代景观中乡土元素的运用及表达
平阳县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浅析
从城市绿化到彩化的初步探索
平湖市古树名木现状与资源保护对策
千岛湖珍珠广场景观工程建设纪实
新版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出炉
平湖市古树冬红山茶的复壮浅析
第十届园博会先进城市单位个人被表彰
开放大气、生态包容、精致和谐的浙派园林
发挥绿色植物减少污染和粉尘的作用
植生袋绿化在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
健步生态绿道享受幸福生活
淳安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成立
日本古典名园赏析(十五)龙安寺庭园
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讲话和论述摘要
城市公园配套服务项目经营管理暂行办法
宁波梁祝文化公园新建及改造景观设计工程
论瑞安市林垟湿地公园建设的意义和方法
浅谈楠溪江流域两侧滨水公园的设计和建设
优秀彩叶树美国红栌的栽植与繁育技术
缙云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谈谈重视和提高园林绿化的质量和档次问题
论观赏作物在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山地风景楼阁选址和构图浅谈——以湖州仁皇阁为例
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浙江园林更好发展
江南园林中的生活之园——以南浔近代园林为例
我国工业遗址设计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园
乡土、节约:基于场地特征的地域性景观设计探讨
全省城市园林绿化掠影城市公园、道路、滨水绿化篇
仿古园林在绍兴市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施工实践
瓜渚湖景观改造二期工程勇夺“钱江杯”背后的故事
喜悦的秋季植物的舞台——秋色花园植物配置技巧问答Q&A
篇5
关键词 科技 景观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景观设计的含义及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务的增长,同时,更加不容忽视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化。还记得2013年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持续的雾霾天气令国人堪忧,可以说,环境问题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那么,人们对于美好环境的期待就提升了景观设计的地位。
景观设计作为一个专业的出现,其历史不过百年。但是“景观”这一概念远远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它包括视觉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方面的含义。如果把景观设计理解成人与自然之间的调节剂,那么构筑适宜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户外环境就应该是景观设计的主旨。环境设计的要素就应该是地形(地形、空气、水、阳光、动植物等)和人工要素(道路、构筑物等)。相应的,创造视觉上有美感,精神上有寄托,并能够持续发展,这已远远超出了中国传统中的园林设计。
2科技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恢复、改善土壤生产力
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将上海城市垃圾减量任务和垃圾填埋场封场绿化结合,拟将利用有机垃圾研制成垃圾场封场绿化土,探索城市有机垃圾作为垃圾填埋场封场绿化种植土的资源化途径,以期减少封场土的采购量并保证封场土质量,提高植被营造效果。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对城市菜场垃圾的初加工产品通过工艺处理,与枯枝落叶等其他有机废弃物改性材料进行改良配制,并与垃圾填埋场目前主要用土原料盾构土和吹填土进行配方试验,生产出符合种植土标准的配方,通过试验植物生长和土壤理化及重金属指标测定,选择适宜的配方比例研制预制土。与此同时,集成利用菌根、微生物菌剂、植物激素等技术提高植物种植后的成活率和树势复壮技术,分析其改善封场土壤的条件效应及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
利用有机废弃物研制垃圾填埋场封场预制土,变废为宝,探索有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途径,这不仅是城市垃圾减量的有效途径,更将为老港等上海众多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工程建设提供土壤修复和改良及营造方面的技术支撑。
2.2水利用-规划建设海绵型城市
南京市水资源较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106.5毫米,丰水季(4月-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专家测算,南京主城年均可利用雨水资源量就达1.47亿立方米,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规划提出南京市雨水利用模式分为雨水集蓄利用(直接)和雨水渗透利用(间接)两种模式。雨水渗透利用具体从三个方面实施:推广生态河道雨水渗透利用。开展生态河道雨水渗透利用主要是进行河道生态建设,改变硬质化河道护岸做法,打造会呼吸河道。利用河道水系进行汛期的调蓄,结合滨河地区休闲、游憩和生态等综合功能,减小汛期河道的排水压力,降低雨水径流带来的大量面源污染物对河道水质的破坏,使河道雨水渗透利用成为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
2.3“空中造地”屋顶绿化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工绿地,屋顶绿化已成为现代城市构建空间立体绿化体系的新途径、新形式,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明显。但是我国目前在此方面发展滞后,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够快、不平衡,建设不规范、质量不高。目前我国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
2.4科技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看”这个世界的方法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它利用电脑生成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模拟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能感受的事物、场景,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实境。
清远首个采用3D技术城市规划展示馆开放。清远城市规划展示馆位于清远市新档案馆一楼北厅,展馆面积600多平方米,最吸引人之处是,城市规划展示区的地板采用的是钢化玻璃,玻璃下面放置的是清远市区的立体沙盘模型,比例尺为1:2000,道路、建筑、河湖等微缩景观尽收眼底,游人漫步其上,犹如空中俯瞰城市,配合光电效果感觉十分逼真。中心城区的沙盘模型部分是整个展示馆的核心,该沙盘采用了裸眼3D技术,投影模型配合正前方长12米、高3米的高清屏幕播放的规划影片,将沙盘以立体化、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让市民在光影交错的氛围中看到清远市的发展规划战略。虚拟现实技术在重现历史场景方面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云冈石窟和古建数字化工程的实践中,在贵州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以及敦煌石窟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验证了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的可实现性。
3结论
景观设计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视觉美感,它应该更多的扮演一个剂的作用。通过有机的组合,把景观设计中的元素结合以来,为我们创造一个和自然接触的良好媒介。而科技在这个过程中作用重大,历史的、现在的和未来的景观世界只有通过不断进步的科技才能变得更加美好。我们期待,我国在景观设计科技方向能够取得突破,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可持续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生态规划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如果我们把景观规划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那么,景观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2.生态可持续景观设计的实践
2.1遵循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
景观设计总是在一定场地上进行的,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必然会产生干扰。生态设计就是要尽可能减小对场地的扰动,并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增强生物多样性。
2.2以科学技术为指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利用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为景观生态设计服务。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利用高科技材料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借助科技创造高技术的景观。
2.3以持续发展为理念
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的总纲。战国时的管子早就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理念。现代的东西方文化也在人与自然协调、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上不只有人、人与自然共同持续发展等理念方面有所统一。文化是人类群体共享的一套价值,信仰,和习俗的体系,它可以反映人们的理想,创造生活方式,并指导行为的规则,方法和环境形态。景观需要人们去品味,正如品味一幅画,品味一首诗;景观需要人们去体验,体验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景观需要人们去解读,正如解读一部历史与故事的书;景观需要人们去关爱,去呵护,就像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去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使人的生活具有意义。
2.4艺术功能相结合
设计是一门艺术的学科,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设计师应当以现代艺术的思想理解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以此来创造即饱含艺术美感,又满足社会功能的现代新景观。
2.5景观设计的动态变化及机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城市及区域现有的生态景观的干扰尤为强烈,原有的生态景观结构遭到破坏,系统功能紊乱、减弱甚至丧失;景观机理悄悄发生着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自然生态景观的衰退;城市涝灾的发生;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一系列自然现象的发生等。城市景观设计中应考虑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机理,以既有的自然生态景观为标本,研究分析在大环境下,长期时间下,形成既有生态景观的原因及特点特征,通过这点特点特征景观的动态变化及形成的机理做以总结,在城市生态设计中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和功能区域,使整体功能与地域相适应。
3.生态可持续景观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3.1加强对景观材料的合理利用
生态景观中的硬质景观,如景观设施和景观建筑在材料选择上,要尽量选用绿色环保、可以循环利用和再生的材料。在香港湿地公园中就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施工物料的选择。如优先采用可以更新的软木材而不是硬木材;研成粉末的硅酸盐粉煤灰代替了一部分水泥掺入到混凝土中增加其防水性;有大约20,000t的碎混凝土使用,用作石填料和的底层材料等。
在生态景观的软质景观中,如园林植物的选择上,要尽可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应用乡土树种。由于乡土树种造价较为低廉,同时通过长期和当地环境的适应和同步进化,相对于外地物种来讲,更能适应当地环境变化,并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树种的生态功能,合理选择乡土树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城市特色。
3.2绿色自然景观维护
景观的生态设计有很多方面都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人片面地认为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在景观设计中添加绿色植物;然而,却没有意识到绿色植物的修剪与维护也需要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这些也就违背了生态原则;所以,为了确保景观设计的生态性,设计师需要全面顾及到这一特征,也就是要本着科学设计的原则,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气候、植被类型以及周围社会环境等特征,进行科学选择自然景观材料,形成一个建设框架,并尽量选择那些生命力顽强的植物,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绿色自然景观维护所需要的人工花费,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
3.3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水源给人一种澄清、灵动的感觉,从中国古代时期,园林建设或者景观设计都少不了水源的支持;然而,现今的水资源却成为了一项万分珍贵的资源,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在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现象;所以,为了达到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如“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4.生态可持续景观设计的启示
现代城市生态型景观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来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景观是包括地理格局、水文过程、生物活力、人类影响和美学上的和谐程度在内的复合生态多维景观。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整体论的学习、设计过程,旨在达到物理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遵循整合性、和谐性、流通性、活力、自净能力、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科学原理。
人性化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更应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强调人性化设计的空间功能,只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才能给人产生一种真正的归属感。另外,植物的配置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并关注人们的需求,考虑总体布局的艺术性及协调性;植物的配置必须主次分明、层次丰富并且疏密有致;同时也要考虑其季相的变化;及是否与相邻的建筑相协调,长期养护、打理是否方便等。
5.结语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可持续景观设计是面对全球环境和资源危机的必然选择,社会的发展趋势决定着景观设计师可持续景观的设计思路,并且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是当代景观设计师的职责。总之,通过对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等级尺度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进行诠释,进一步丰富现代景观的设计理念,可以适应新时代景观设计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选择;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6302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出现雨季内涝的情况频频发生,由此引发了关于传统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的热烈讨论。海绵城市逐步成为我国相关行业内的前沿思想和热门话题。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了“海绵城市”,他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在工作中提出了海绵型城市设想。201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贯彻在讲话中涉及到会议精神,证实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以及水利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1]。
2 海绵城市的概念与意义
众所周知,海绵有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借助其独特的物理特性来形容城市的某种功能,就出现了海绵城市一词。海绵城市强调建立一个完善的“海绵体”城市,使水在城市中的运动和迁移实现“自然化”,以便有效缓解雨季城市内涝的压力、提高雨水资源利用化水平、减弱河流污染、调节城市微气候以及改善城市生态景观等,最终实现城市水循环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2]。国外对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澳大利亚,用来比喻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以及城市对乡村人口的吸附效应[3,4]。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一书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做了如下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有需要时又可以释水,从而具有良好的“弹性”来应对自然灾害和适应环境变化[5]。
海绵城市也有着深层的意义:①具有弹性的海绵城市有着应对自然灾害的思想,在面对干旱或洪涝时,能够发挥其韧度来适应各种水环境危机;②海绵城市的开发中,前后的水文特征要求保持不变,这主要是通过降低影响的开发思想和技术来实现的;③海绵城市对雨水资源以及水环境有着综合管理的可持续思想,要求城市储存雨水,在急需的时候加以利用,从而保护水生态环境[1]。
3 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案编制
3.1 要收集材料做相关分析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当地区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形、流域、水文、水质、地质等基础情况,结合土壤、降水、蒸发量等规划建设数据,来综合分析当地年降雨量与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之间的关系。
3.2 确定建设目标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设需求,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经济条件等因素入手,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建设的难易程度做长期规划。
3.3 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方案
从当地水流域治理入手,调整优化水系,利用水利工程综合治理小流域,最终实现整体流域的控制。在对海绵城市进行分区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植被、河流分布、土壤等情况进行重点问题突破性解决,对每个分区制定出具体的规划指引方案,综合利用多种措施来建设海绵城市的道路、绿地以及水系。
3.4 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案进行优化
科学合理的对海绵城市进行指标评价,考虑经济、科学、量化原则,及时调整方案,计算水文、水力时要充分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总之,绝不能死搬硬套发达国家建设模式,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条件进行综合规划建设[6]。
4 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规划设计中,主要朝着削减径流污染、缓解雨洪压力、提高雨水利用、改善城市景观等目标进行。城市在开发建设中,很可能对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控制降雨的径流可以适当提高水质改善污染状况。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按照海绵城市规划理论来建设,可以提高防洪要求,提升防洪能力,降低建设成本,简化管理难度。
景观设计与低影响开发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在公园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景观生态结构布局。具体包括土壤、水质、河流等基本状况,保护现有生物物种,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适当进行当地河道采砂、农田开发等,力求生态环境保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自然,运用“基质――斑块――廊道”等景观结构分析方法,来对整个园林设计进行生态学层次上的把握,将公园生态与城市生态一体化建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2]。
5 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选择
海绵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生态基础建设。具体来讲,典型的下凹式绿地生态设计模式、绿地植物的生态选择、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选择、降低空气粉尘的生态选择、透水硬化地面的生态选择都是必须详细考虑到位的理论建设基础[7]。
对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城市绿地在设计规划过程中要做到分散性,也就是要分布在不同区域进行雨水接收,避免生态系统受损。绿地植物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忍耐力,因此在选择物种过程中,要考虑尽量选取耐盐碱、耐干旱、耐淹耐湿的种类,并因地制宜的考虑当地土壤、气候、水文以及管理等综合条件,提高绿地的集雨时间和能力,从而提升生态空间的利用度。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适当选择,为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土壤是一个拥有巨大空隙的海绵体,具有强大的吸附和渗透能力,土壤较好的持水能力可以保证植物充分的吸收水分,最终做到调节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进一步做到净化水源、改善空气以及改善环境等重要作用。土壤是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活动场所,为分解者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有机物,土壤中的微生物还发挥着巨大的杀菌、拮抗等作用,这些都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重要作用。透水硬化面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铺装,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地的建设中,尤其吸水性较好的透水砖,可以较快吸收雨水,方便市民出行,但过量应用,会减少自然土地,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危险。因此要做到适量发展,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6 结语
海绵城市的应用仍处在发展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理论与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8]。要从海绵城市概念的引入,到结合园林设计、引入碳排放测算、分区进行测评奖罚制度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化等多方面进行努力,以加快推动海绵城市理论体系的整体化发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 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3):59~64.
[2]唐正伟.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初探[J].绿色人居,2016(2):30~31.
[3]Neil Argent,Fran Rolley,Jim Walmsley.The Sponge City Hypothesis:does it hold water[J].Australian Geograhper,2008,39(2):109~130.
[4]T Budge.Sponge cities and small towns:a new economic partnership[C]∥M.Rogers,D.R.Jones.The changing nature of Australia’s country towns.Ballarat:Victorian Universities Regional Research Network Press,2006:38~52.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与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号)[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
[6]崔广柏,张其成,湛忠宇,等.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6,32(2):1~4.
篇8
【关键词】生态服务;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099-02
在人类创造和维持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过程中,自然环境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资源条件。同时,提供了种类多样的环境和资源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即生态服务。这些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效益是由自然生物过程产生和维持的[1]。
在城市中,河流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载体,不但有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养殖航运等经济功能,还提供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涵养水源、塑造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城市滨河景观环境反映了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形态,城市滨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较高。
城市滨河景观生态服务设计是城市湿地与文化、美学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融合。能让城市滨河地带融入城市生活,能让城市居民重新感知、体验和关心滨河湿地的自然过程和设计过程[2]。
要达到城市滨河景观恢复滨河生态系统,并有效发挥其生态服务功效,我们可以通过生态恢复和生态设计的途径来完成。
生态恢复是指重建受损生态系统受干扰前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的处理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概念:修复(Rehabilitation)、改造(Reclamation)、重建(Re-creation)和恢复(Recovery)。通常用于受到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的滨河景观;生态设计定义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的、尽量使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也可以理解为对环境最少干预的设计,对于生态状态良好、未受到人为破坏的滨河景观,这是生态设计师明智的选择。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滨河景观中,以景观设计方式来恢复和营造城市滨河生态服务环境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被破坏和损毁的滨河湿地生态。再现扰前的实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服务功能。恢复被损毁滨河湿地生态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生态恢复利用的技术方式,可分为物理工程方法、化学改善方法和生境营造方法。
一、物理工程方法
物理工程方法是以物理方式改造和利用场地内的材料和资源,是使城市滨河景观恢复提供生态服务的开端。
1、保留和再利用
在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若场地原有的景观条件可利用程度高,则接下来的滨河景观建设可以将其整体保留,承袭场地内改造前的景观,包括所有地面、构筑物、设备设施、道路网络和功能分区,仅仅对景观中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部分进行生态恢复;若场地内原景观条件不如人意,则可采取在景观设计中保留原有的景观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断的方法,将其成为滨河景观中的景观标志。
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中心南普拉特河绿化带曾经是城市的毒瘤和垃圾堆积场。在一系列改善工程中,垃圾填埋场用来展示景观的历史,重工业遗留下来的结构和材料也融入到滨河景观中,创造了一连串精彩的空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2、场地材料和资源的再生利用
在城市滨河景观生态服务设计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3],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新材料的需要,也减少对生产材料所需的对能源的索取。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当代景观中生态设计手法的重要体现[4]。在城市滨河景观中,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的雨水作为景观用水补充、提供绿地浇灌、道路清洗的方案可行度高。适用于城市滨河景观带的雨水净化的途径有:湿地植物吸收过滤、土壤过滤、渗透设施过滤等等。
在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的设计中,雨水流经梯田到达湿地,土壤和植物发挥了雨水过滤的作用。在建筑材料再利用方面,公园将场地遗留的码头改造成观景平台,场地拆除后遗留的砖块被作为广场的铺装。
二、化学改善方法
化学改善方法和物理工程法相结合,能将滨河土壤改良得更适合植物生长。其次,化学改善法能场地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增加新栽种植物的存活率和、快植物生根并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目前的化学改善方法包括土壤酸化、土壤碱化、去除土壤盐分、去处土壤有毒成分、添加土壤的营养物质等等。
在南普拉特河绿化带设计中,处理污染的土地是整个设计的关键所在。清除污染严重的土壤表层,通过生物和化学物质的作用逐渐解除深层的土壤污染。
三、生境营造方法
生境重新营造是目前景观方面生态服务基础建设利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在物理工程恢复方法处理过城市滨河景观基地之后,重新营造出湿地生境,恢复土壤的肥力的生物的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植被层,恢复基地生态系统平衡。
1、植物应用
城市滨河景观带种类丰富的植物群落一方面能吸收和转化空气和水流中的有害物质,一方面能在降雨期涵养水源,能在干旱时像海绵一样向河道释放水,保持河道水位。恢复城市滨河景观带的植物群落是城市滨河景观带有效提供滨河生态服务的基础手段。
在植物应用方面,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
(1)保留场地内已有的植被,特别是场地内原生的、土生土长的当地植被。同时,也保留已经适应了受污染土壤,在这些土壤上形成的新的植物类别。
(2)新栽和补栽植物,根据城市滨河基地的具体状况处理。在场地栽种本土树种和乡土植被,恢复滨河基地的植物生态景观;在受污染的土壤之上,栽种适应于污染土壤、能够改善土壤环境的植被,形成新的、有特色的植物景观。
韩国首尔的清溪川经历了由水源河道改造成排水暗河,再复原成城市河流的历史,在清溪川景观复原工程中,清溪川上覆盖的道路、高架桥等结构被拆除,滨河堤岸上了铺设腐肥,并培养土壤中的微生物促进土壤恢复,大大改善了处于危机中的滨河生态系统。堤岸补种了大量滨水植物,以植物的叶片和根系吸收和转化空气和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并起到了为水岸固定沙土的作用,同时点缀风景。
2、水体改善
对水体状况的改善是形成优美滨河景观效果的关键方面,同时,也是滨河景观能够为人类提供滨河系统生态服务的重要基础。
改善水体水质:在城市滨河景观的设计之中,一般以污水过滤、净化、除富营养物、加氧等方式改善河流水质,使河流重新获得生气和活力。以上海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中的内河为例,湿地景观建设了滤网、砾石以去除江水中的漂浮物,以水池沉淀泥沙,通过各种湿地植物的生物净化过程吸收富余营养、净化河水中的重金属和病原体,在水体中增设曝气增氧设施,提高水体含氧量,保持水体质量[5]。
3、场地现状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保护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功能得以维持的基础,而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维护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对于场地在日后能高效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滨河湿地处于水陆过渡地带,边缘效应明显,环境异质性高,生境复杂多样。湿地到陆地自然生态系统过度的生态梯度变化明显,物种多样性高[6]。其生境特点能够适应水生、湿生和陆域生物的生存,有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生植物群落的群落物种演替系列[7],还有多种微生物、动物及其群落构成复杂的生态物种结构。保留当地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和利用场地内现有的自然生态空间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美国的查尔斯顿滨水基地(The Charleston Waterfront site)充斥着过去的工业建筑和停车场。查尔斯顿滨水公园项目利用存余的自然基底,将这块棕色地带重建为自然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绿地景观,减少地表径流,改善了水质。
四、结语:
当前,我国城市滨河景观的建设尚在初级阶段,由于城市滨河生态系统具有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的特性,根据基地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往往是设计项目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在营造出优美的城市滨河景观的同时,使城市滨河生态系统运营过程发挥最大的生态服务功效。
参考文献:
[1]戴星翼 俞厚未 董梅.生态服务的价值实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 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8-109
[3]王向荣 林菁.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高黑 倪琪.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手法初探[J].华中建筑,2005(04)
[5]俞孔坚 土人设计.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M].中国建筑出版社,2010
篇9
关键字: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
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居住区景观规划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自然活泼、富有创意,结合生态园林要求,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效果,创造自然、清新、舒适、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高品位、高格调的绿化环境。
1.1小游园的设计原则
小游园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和儿童,主要活动方式有观赏、休息、游玩、体育活动和课外阅读等。根据游人不同年龄、特点,划分活动场地和确定活动内容,场地间要有分隔,布局既要紧凑,又要避免相互干扰。
1.1.1场地
一般设在入口附近,稍靠边缘的独立地段上。儿童游戏场不需要很大,但活动场地应铺草皮或选用持水性较小的砂质土铺地或海绵塑胶面砖铺地。
1.1.2园路
园路的宽度和绿地的规模与所处的位置、功能有关。绿地面积在0. 5hm2 以上,主路宽3~4m ,可兼做成人活动场所;绿地面积在0. 5hm2 以下,主路宽约2m ,次路1. 2m 左右,通常最小宽度为1. 2m ,以两人可对行为宜。路面用碎石、卵石、毛石等铺砌园路。
1.1.3小广场
按形式可分为规则式或不规则式。小广场的标高一般与园路的标高相同。
(1)园林建筑与设施:由于小游园面积不大,所以园林建筑与设施应小巧玲珑、各具特色,摆放在适当位置,一般有坐凳、坐椅、花坛、花架、园灯、宣传栏等。
(2)组团绿地的设计原则
绿地组团是结合居民建筑组团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公共绿地,面积不大,靠近住宅,居民尤其老人和儿童使用方便。由于住宅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多种多样,组团绿地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也就千变万化。要求服务半径小,使用率高,不同的功能区域中间以绿化或小路隔离,互不干扰,各得其所,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游憩环境和社会交往场所。
1.2住宅庭院的设计原则
1.2.1 庭院处于住宅群环境中,因建筑物所造成的阴暗部分较多,所以选择和配置耐荫树种十分重要。保持居住环境安静,也是庭院绿化的一个主要任务,如以植篱分隔庭院,可降低噪声。植篱以高2m 左右、宽1m 左右效果较好。
1.2.2 庭院的空间尺度、树种的大小、高低要与庭院的大小、建筑层次相称,应以绿化设计的立意为前提。居室外种植乔木与住宅墙面的距离,一般应在5~8m ,避开铺设地下管线的地方。通常以落叶树为好,常绿树要避免直对窗口。
1.2.3 花木配置宜采用孤植、丛植方式,栽植于靠近窗口或居民经常出入之处,以便近赏,充分提高花木的观赏效果。
1.2.4 室内外和院内外的绿化相结合,要考虑将自然环境和住宅环境联系起来,使两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1.2.5居住区道路绿化
道路两旁种植行列式乔木遮荫,根据道路的宽窄,可选择种植中、小乔木,如香樟、广玉兰、女贞、银杏等植物。
1.3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1.3.1设计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1.3.2植物配置
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合适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面积10hm2左右的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以上。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特别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舒缓人们的神经,调节人们的情绪。
2 住宅小区生态环境景观系统
住宅小区的生态景观美表现在它能结合所处的地理环境,创造一个能与整个城市景观相协调,追求自然真趣,赋予居民一种清新宜人,地灵人杰的心理感受。营造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景观感受,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时要立足于合理地建立四大系统,即绿化生态系统、景观形象系统和户外休闲系统,交通组织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优美型环境系统。
2.1 绿化生态系统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剧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小区的环境质量日趋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景观设计师更应充分认识到: 21 世纪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中求得平衡,是“质”与“量”的结合。作为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住宅区中,绿化犹如呼吸系统,能起到空气净化和屏蔽作用。已成为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创造健康小区必不可少的有机要素。合理的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是将建筑、绿化与小区居民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形成居民能溶入其间,有机运行的居住环境生态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而目前很多的住宅小区却存在着设计师在进行栽植配置时,一提笔便是色带拼花,处处是剪切出的树篱、灌木球,要不就是空荡荡的草坪与大片的铺装连在一起,这样的设计不仅营造不出舒适的景观效果,反而看上去零零散散,不中不洋,单调乏味。住宅小区中的植物配蛊应该提倡尽量保持原有树种,合理地利用当地树种,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使用其他地域的树种。长期以来。因为欧美的景观环境设计非常注重植物空间的营造,使得我们国内的景观设计师在外来设计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只要使用了欧美设计师常用的热带或亚热带植物就是现代景观绿化系统设计的观念,却不知任何设计都要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来,很多有良知的设计师提出反对“大树进城”的原因。
2.2 户外休闲系统
住宅小区的广场或是其他硬质铺装地面所形成的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系统中称之为户外休闲系统更为合适。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居民的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在以往的住宅小区的景观中,户外休闲系统这部分的设计往往追求一种视觉的焦点,以大型广场为主,但是这样的设计除了能在视觉上带来一些气派辉煌的感觉之外却不能给小区居民带来使用上的方便。
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以人为本,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设计师在合理理解了地形后所进行的户外空间的设计应该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住宅区中尽可能地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
小区户外休闲系统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场地自身形式的完整性,而是要和整体的设计相辅相成,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空间的构筑。以避其生硬,与周围的建筑环境有机地结合。我们提出住宅小区户外空间采用“隐形”广场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居住区内的建筑能与环境融为一体。一般小区建筑的外形简单,若户外景观也片面地强调本身的平面构图,则极易与其周围的建筑边缘线产生冲突,使得景观不能与建筑相呼应,且更易与建筑之间产生一系列的难于处理的边角空间。其二“隐形”广场的处理更易于将其他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广场空间,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
篇10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1 园林景观设计的特性分析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 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 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在景观层面上来说, 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中国的古典园林侧重于意境的渲染, 而西方的园林侧偏重于美学视觉效果。
园林景观作为游览区域, 必须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以园林学、美学作为景观规划的指导, 围绕游览、教育、休闲度假、娱乐或环保为主题展开。在景观创意、内涵、表现形式和视觉形象方面均形成独特的表达特点, 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 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 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 而园林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万分, 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园林设计目的, 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 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 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 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些年, 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生态园林, 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 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 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 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 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 也是生物圈赖于生存的基础。
2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存在问题
2.1缺乏系统与联系的表现形式
过多的硬质景观在不属于其生长土壤的环境里孤立的、毫无表情的被复制、拼凑和嫁接。形式上缺少和谐与统一, 内容上缺乏生活气息。
2.2过分追求形式, 忽视功能。
过分强调视觉的美化性, 追求装饰性、豪华性、异域性,缺少实用性, 设施不足, 无处休闲, 忽略了作为人休息和娱乐最基本的行为心理。
2.3园林建筑可视性与植物景观协调性差。
对于居住区而言, 园林建筑的形式主要是以休憩为主的亭、廊、花架等。目前有些居住区, 在这些园林建筑的设计上一味追求耐久性和管户的方便性, 兴建了大量的设计个性不强, 形体简陋的混凝土花架。虽然满足了功能性, 但景观建筑的可视性与植物景观的协调性较差。
2.4建筑风格缺乏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
环境设计跟风照搬, 缺乏特色和个性和特色。把国外成熟的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一些经典作品不加分析、不分地域地搬到国内来应用, 造出一些明显缺乏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风格。
2.5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盲目引进, 结果因栽培的植物因环境不适,成活率不高, 从而增加维护费用; 小区中使用的树种未能体现生物多样性; 盲目移植大树, 结果造成使用过多, 既增加成本也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
3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内容及手法
居住区景观规划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自然活泼、富有创意,结合生态园林要求,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效果,创造自然、清新、舒适、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高品位、高格调的绿化环境。
3.1 小游园的设计原则
小游园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和儿童,主要活动方式有观赏、休息、游玩、体育活动和课外阅读等。根据游人不同年龄、特点,划分活动场地和确定活动内容,场地间要有分隔,布局既要紧凑,又要避免相互干扰。
(1)场地:一般设在入口附近,稍靠边缘的独立地段上。儿童游戏场不需要很大,但活动场地应铺草皮或选用持水性较小的砂质土铺地或海绵塑胶面砖铺地。
(2)园路:园路的宽度和绿地的规模与所处的位置、功能有关。绿地面积在0.5hm2以上,主路宽3~4m,可兼做成人活动场所;绿地面积在0.5hm2以下,主路宽约2m,次路1.2m左右,通常最小宽度为1.2m,以两人可对行为宜。路面用碎石、卵石、毛石等铺砌园路。
(3)小广场:按形式可分为规则式或不规则式。小广场的标高一般与园路的标高相同。
(4)园林建筑与设施:由于小游园面积不大,所以园林建筑与设施应小巧玲珑、各具特色,摆放在适当位置,一般有坐凳、坐椅、花坛、花架、园灯、宣传栏等。
3.2 组团绿地的设计原则
绿地组团是结合居民建筑组团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公共绿地,面积不大,靠近住宅,居民尤其老人和儿童使用方便。由于住宅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多种多样,组团绿地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也就千变万化。要求服务半径小,使用率高,不同的功能区域中间以绿化或小路隔离,互不干扰,各得其所,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游憩环境和社会交往场所。
3.3 住宅庭院的设计原则
庭院处于住宅群环境中,因建筑物所造成的阴暗部分较多,所以选择和配置耐荫树种十分重要。保持居住环境安静,也是庭院绿化的一个主要任务,如以植篱分隔庭院,可降低噪声。植篱以高2m左右、宽1m左右效果较好。
(1)庭院的空间尺度、树种的大小、高低要与庭院的大小、建筑层次相称,应以绿化设计的立意为前提。居室外种植乔木与住宅墙面的距离,一般应在5~8m,避开铺设地下管线的地方。通常以落叶树为好,常绿树要避免直对窗口。
(2)花木配置宜采用孤植、丛植方式,栽植于靠近窗口或居民经常出入之处,以便近赏,充分提高花木的观赏效果。
(3)室内外和院内外的绿化相结合,要考虑将自然环境和住宅环境联系起来,使两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3.4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1)设计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2)植物配置
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合适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面积10hm2左右的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以上。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特别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舒缓人们的神经,调节人们的情绪。
4结语
精品范文
1海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