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移动教育;中小学师生关系;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39-03
引 言
移动教育(Mobile Education)是指,基于移动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能够随时随地呈现学习内容,并支持授课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交流的一种教育方式[1]。移动教育具有共享性、移动性、碎片性、相互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传统教育中的教学模式、教学行为、教学思想和师生关系等。
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一个教育活动,关系着学生、教师、学校教学活动能否稳定开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工作成绩的上升,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的提高并减少问题行为。在移动教育的广泛开展下,因其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等特点,传统教育下的师生关系正发生深刻的改变。
基于移动教育的视角,以有效提高中小学师生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剖析移动教育给中小学师生关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仅有利于解析己有移动教育方式下师生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为中小学的师生关系提供自主灵活、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的策略。
传统师生关系的特点
由于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中国最普遍、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师按照规划统一的教学进度和学习资源,对整个班级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基于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教师的职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除了通过少部分的生活经验获得常识,大部分的知识来源都是教师。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享有崇高的人格权威、知识权威与最高指挥班级的权利。在这种“一对全体”的传统教学组织模型中,学生始终处于“控制”、服从与被动的地位。
移动教育下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措施,试图剖析当下移动教育视角下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机遇与挑战,以此诠释移动教育视角下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发展现状。
(一)移动教育给中小学师生关系发展带来的机遇
1. 教育者
与传统教师不同,基于移动教育,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并在学习者进行观看、互动讨论、完成作业、提交问题等方式之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角度评价学生,避免传统评价中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另外,传统的授课模型由原来的“一对全体”改成“一对少”或者“一对一”。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型走向“以学生为中心”或者“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模型。师生关系日趋平等,有利于师生彼此之间的了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2. 受教育者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中学生群体广泛地使用移动终端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在一项有关小学生群体是否愿意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的问卷调查中,被调查的小学生中有62.5%愿意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课程的学习。这项调查为小学生进行移动教育的学习打下了基础[2]。学习者不被限制在课桌上,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数字化的学习,可以主动地跟教育者进行随时随地、跨越时空的沟通,有利于教育者及时了解学生的不足与困惑。另外,教育者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仅有利于增加师生课堂以外时间的互动,师生关系日益开放和平等,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 教育措施
中小学生对移动教育的应用还主要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Kindle等移动终端。大多数的学习者主要通过QQ、微信、飞信等通信工具进行交流,手机订阅、登录社交网站、安装学习软件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3]。通过这种便于携带的、消耗低能量的、能随时随地学习的和分享资源的移动终端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五个固定”,即时间固定、空间固定、场所固定、人员固定、教师固定,将教师与学生从固定的时间、教室、课程学习中解放出来,通过视频、声音、图片、文字这种集视听说于一体的教育方式,使中小学生获取知识点、信息、有意义的记忆联系起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复的学习或者跳跃式的复习,不仅能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有针对性地消化、理解知识,充分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除此之外,移动教育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设备的基础上,能将课堂学习、课外读物、娱乐游戏与新闻资讯等有机结合起来,实质上是一种“课堂+方法+信息+技术”的结合,即依托手机、平板电脑、Kindle等终端进行课堂与信息技术的衔接,增加课堂教材的学习互动性、及时性与可重复性。尤其是通过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课堂评价方式,能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另外,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师生之间的联动,不仅有利于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移动教育给中小学师生关系发展带来的挑战
1. 教育者
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权威性受到质疑,个人威望降低。由于移动教育环境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原来的“一教一学”的教学模式改成“师生同学、相互探究”的模式,使得教育者由指导者变成陪读者,教师的知识权威性与教学活动的主导性受到削弱。
2. 受教育者
在移动教育环境中,受教育者在课前已经学习了教材内容,而上课的时候线下教师又重新讲解了一次,在线下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不利于学生注意力和精力的投入,不便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学习者学习效率低,师生之间的感情日益淡薄。另外,由于移动教育环境中存在海量的教育者、教育资料、教育软件,学生难以分辨优差,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厌师情绪。
3. 教育措施
在移动教育环境中,传统的“人―人”教学环境被新创造的“人―环境”所取代,打破了师生之前的权利的制衡,消除了教育中教师的特权性、控制性,彰显了学生个体作为人的主体性[4]。另外,由于移动教育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扩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目前,移动教育交流主要以书面和电子的形式呈现,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较,由于网络或者技术问题,移动教育有时达不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具有相对的延迟性。而当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问题时,就容易拉大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基于移动教育的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发展路径
针对教育者在移动教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教育者应该深刻了解移动教育的教学形式,清楚移动教育的利与弊。其次,重新定位自己,调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绝对主导地位。青年教师经验欠缺,利用移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性与积极性。最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调整教学模式。移动教育环境下,由线上教师带来的教育危机,要求线下的教师不仅要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使知识综合化,更要求线下教师在整合教学各个要素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究性学习、情境体验式学习与情境感知式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改变[5]。
移动教育的开发应遵从中小学群体的认知发展规律。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是长期适应环境以及其周围环境共同积极参与的产物。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持续、主动的相互作用,儿童建构起他们认知和智力的基本单位[6]。因此,在开发设计移动教育软件时,应根据中小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在设计界面时,一定要简洁明了,层级不宜过多。另外,移动教育APP的设计应以中小学生的感知为主、直觉思维和围绕故事情境构建记忆的认知特点,通过增加手动触摸、动态反应、重力感应、三维立体、声音输入等多种感知方式,提高儿童对知识的理解与兴趣[7]。
- 上一篇:电工基础实训小结
- 下一篇:乡镇年度农业农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