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如何监督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如何监督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

篇1

【关键词】工业企业会计;监督管理;财务管理

1.我国工业企业会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工业会计是以工业企业为会计主体的一种行业会计,工业企业是以生产与销售工业产品为盈利手段,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工业企业会计是工业企业进行经营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良好发展的关键环节。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不少工业企业没有对工业企业会计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优秀的工业企业会计,需要对企业进行科学的有效地财务管理。因此,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切实发挥工业会计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

2.我国工业企业会计所面临的问题

2.1工业会计的自身业务素质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然而,要想与世界先进工业会计接轨,我国部分工业企业的会计还需要不断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工业企业的会计一方面要具有政治头脑,另一方面必须要精通会计业务。然而,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工业企业会计大部分只是满足于做好记账,报账还是算账等这些基本工作。也就是说,虽然大部分工业企业的会计都受过系统的知识教育,但是专门的培训还是欠缺。同时,很多工业企业在工作经验方面也比较欠缺,这些问题都导致当前工业企业会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都不能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2工业企业领导层的问题

改革开放为中国工业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机遇,我国不少工业企业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部分企业领导开始觉得企业发展的形势是大好的,并对企业的发展抱着盲目乐观的心态,这就导致企业在面对激烈社会竞争的时候而遭到社会的淘汰。同时,很多工业企业领导在选用工业企业会计的时候并不是寻找具有优秀业务素质的工业企业会计,而是让自己的亲属、关系户成为工业企业的会计,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工业企业会计队伍的业务能力不能跟随国际企业的发展步伐。另外,毫无疑问,这种做法必然会对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很大的漏洞而最终影响到工业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3工业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运行机制,企业存在严重浪费的情况

当前,很多工业企业并没有及时建立有效的财务运行机制,还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的全面的经济核算方法,这就是说工业企业会计的作用,在当今我国企业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导致部分工业企业存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亏损情况也比较严重等问题。究其原因,人们可以发现当前的工业企业并没有发挥工业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作用。同时,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并没有对企业的生产成本等进行认真地核算而导致企业的经营效果不够理想。

2.4部分工业企业明细账不细

部分工业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的时候,往往只是重视总账,而并没有根据总账列出十分详尽的明细账。例如,工业企业如果采用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就要设置在途材料和材料采购的详细明细账目,这样,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的时候,就能够很方便的核算出不同来源工业材料的相应实际成本。然而,我国部分工业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科学的财务核算机制,没有相对应的材料采购的明细账,这就导致企业在财务核算方面的不实。

3.如何发挥工业企业会计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人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并没有足够重视工业会计在企业财务监督和管理方面的作用,而且工业企业会计本身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工业企业也没有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运行和管理机制,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工业企业存在财务管理薄弱,企业浪费现象严重,经济效益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工业企业要高度重视工业企业会计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3.1工业企业会计要不断更新观念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挥自己的监督管理作用

一名合格的工业企业会计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与国际工业企业会计水平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工业企业会计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比如除了自己所应该掌握的必备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对财政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等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和系统的了解,这才能对科学的进行财务管理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另外,不少工业企业会计在实际经验方面还比较缺乏,因此企业可以让企业员工进修,参加培训班,或者通过有经验的工业会计带没有经验的工业会计,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3.2工业企业领导要转变经营观念,发挥工业企业会计财务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工业企业领导者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根据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式,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转变经营工作理念。例如,在财务管理方面,工业企业领导者要坚持注意调动广大财会人员的积极性,在有关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决策方面,工业企业领导可以请工业企业会计参加,同时认真地听取会计们给予的意见或者建议。另外,企业领导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工业企业会计积极地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杜绝财务漏洞情况的发生,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

3.3科学管理资金使用情况,促进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部分工业企业在企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方面还存在浪费和账目明细不合理等情况。因此,在工业企业资金管理方面,有必要发挥工业企业会计的作用,使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毫无疑问,一定数量的物资和财产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物资或财产的表现就是资金,资金的运动是以货币形式实现物资的交换和分配,并实现与各个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也就是说,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要对资金和物资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充分发挥资金的应用作用,促使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工业会计在对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的时候,一方面要加快资金周转的速度,与有关部门协调进行有计划的采购。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费用,比如工业会计要发挥聪明才智为领导出谋划策,减少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4.结语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工业企业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然而,我国工业企业会计在监督管理和加强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工业会计自身素质欠缺,领导层用人不当或是不重视工业会计在企业发展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因此,工业会计要及时更新知识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领导层要转变经营理念,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工业会计对企业财务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金玲.发挥工业会计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财政金融,2010.

篇2

财务会计是企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意义重大。想要快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定要了解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用积极有效的方法优化和调整企业的财务会计,进而使财务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下去。本文从财务会计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影响方式研究,突出说明了会计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并且从怎样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开展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财务会计;企业;经济;经济效益

财务会计在我们企业的日常运营中担负了核算、监督等重要职能,只有让这些职能透彻的发挥出来,才能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高经济收入。因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使得企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所以要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并且发展起来,我们就一定要以接近最低的成本,来取得接近最多的经济效益,持续壮大生产和经营的规模,提高经济的效益。

1财务会计工作如何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

(1)通过会计计量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怎样来计量经济效益是企业日常运行过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根据认清经济效益的升降和大小我们可以给企业管理和经营提供了必需的参考和对照。财务会计工作是企业找寻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会计的核算计算、监督管理、统计审查等职能在企业的价值尺度方面非常重要。(2)通过控制成本来提高经济收入。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控制成本在日常运营中极其重要重要的。会计的工作是控制成本的管理体系的最基本的部分,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对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根据会计职责和能力的实现能直接展现出企业控制成本的效果,完善了成本管理制度,提高了经济效益。(3)财务管理也可以决定经济效益的多少。管理是可以让企业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的运作及其分析、预测、控制、决策等职能对企业经济收入的提高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在所有管理当中的地位。

2财务会计如何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精准又科学的会计反映是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依据和保障。我们所说的会计反映是财务会计客观的描述企业的经济活动并且可以确定它价值数量的行为。为了让经济收入持续提升,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企业要尽可能的降低劳动的消耗,科学而准确地的计算出企业在经济活动当中的状况,为企业的各种活动提供相应的信息。(2)会计监督可以保障企业效益的提高。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可以根据审查核实每天的会计凭证,从而监督管理一些部门,看其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而且通过会计对企业财物的清查和盘点,可以了解各种物品的数量是否正确,以此保护了企业中财产的安全。(3)提高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合理的会计分析。会计分析是根据企业的某些情况进行必要的考察核实与分析。做好完备的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是开展科学分析和研究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仅仅利用数字来分析数字,永远也不能知道企业经济效益变化的真正原因。(4)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前提条件是会计所建立的经济目标。在对企业经济效益开展评价和分析的时候,科学而且合理的考核评定体系十分关键,只有在已经规定好的基础评定规则下,才能更好的更加真实的展现出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对经济指标的考察核定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还可以更加合理的减少资金的消耗量和占用量,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3怎样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

根据以上的研究探索,我们知道了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在企业经济收入的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根据怎样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说一说自己的看法。(1)严格选择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财务会计需要人们具备高水平专业技术知识的工作,要求我们能够对日常的经济状况和形式作出及时而且准确的判断,还要找到一系列的决策来进行调整,所以,财务人员选择的是否合适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息息相关的。这就要求企业对于选拔和任用人员的方面有一套完整的体制,严格要求任聘人员的学历、专业技术和证书,筛选出专业知识充足和技术过硬的人员加入到企业的管理当中。(2)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统一的培训。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决定了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素质,所以我们应该着手考虑这两个方面。第一,在培养专业素质的过程中,企业通过加强培训,注重财务人员在职期间的二次教育工作,重视整体能力的提高,可以让他们在日常的工作里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步的有效途径。所以让财务人员具有问题的解决和沟通的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更快速的发展。(3)建立完善的制度来管理财务。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提升企业经济收入的必要条件。准确明了的财务制度可以给财务人员在决策和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约束,也可以保障他们的工作效率。要想完善我们必须要做好监督和管理,保证他们的行为是依照法律进行的。要大力宣传这种行为提高人们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经济效益。综上所述,财务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收入和效益。企业必须重视财务会计工作在提高企业收入中的作用,从加强会计工作的参与能力、反应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方面入手,为提高企业收入打下基础,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参考文献:

[1]刘昆.新形势下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3(10X):219-219.

[2]沈磊.论财务会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深远影响[J].民营科技,2011(3):65-65.

篇3

摘要我国政府正不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或多或少地承担着农业基本建设任务。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小型基建项目资金,对我们基层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设单位基建项目基建项目资金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少农技推广单位都承担了各类基建项目任务。各级部门对大中型基建项目的管理成效显著,而小型基建项目由于规模小、投入少,社会影响力小等原因往往不能被足够重视。而管好用好这些小型基建项目资金,对我们基层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笔者多次负责单位沟、渠、场、库建设,就单位如何加强对小型基建项目管理问题总结了几点经验。

一、思想上要有足够重视

首先,小型基础设施是提高单产、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其次,搞好小型农田基建设施建设可有效控制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历史资料来看,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越重,只有保障小型基建项目的启动,努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建立起基建项目招投标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基建项目的施工质量,建设单位需建立起有效的基建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比如说,土建工程在5万元及以上的要求必须通过公开招标,并且项目主管部门和单位招投标管理机构全过程参与,对招投标活动进行实时监督。

另外,对招标负责人最好也采取终身负责制,解决串、陪标现象。若对招标负责人实行其对工程质量的终身负责制,就可以预防一些外界干预因素,使招投标流程进一步规范化。

三、严格遵循质量跟踪管理制度

为了避免事后审计监督的滞后性,建设单位需要对基建项目进行严格的质量跟踪监督和管理。具体而言,质量跟踪管理可以从事前与事中协调统一管理:

(一)事前质量协调管理

对基建项目的事前质量协调管理,要求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在事前要对工程建设项目要有充分了解,如规划布局、建设进度等方面,这样才能保障整个施工质量有一定的确切依据。建设单位事前要协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项目质量要求制定质量目标,与施工进度计划结合,形成质量检查计划。

(二)事中质量监督管理

事中质量监督管理可以形成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通过对质量签证、质量验评、不合格项的处理实现质量的过程管理。建设单位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必须亲临施工现场,掌握施工内容,做到签证内容与施工内容相符合,在现场做好隐蔽工程记录。通过现场检查与上级巡查相结合的手段,实现基建项目的事中质量控制。

(三)事后审计监督评价管理

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应派出专业人员跟踪把握基建项目是否具备必要的运行条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达到原设计的运行要求,运行记录是否齐全结果如何。事后对质量评定结果进行分析,形成项目质量统计报表。

四、把握好变动工程的造价关

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变更事项的,项目建设单位需要把握好变动工程造价关:

(一)把好工程量计算关。对多计工程量和重复计算工程量以及只增项不减项,或只增项少减项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建设单位需要对数量图纸进行仔细核对,最好是进行现场盘点清点,直到查清查实为止。

(二)把好材料差价核定关。材料差价部分主要以当地有关部门每季度公布的信息价格为主要依据,注意材料差价计取的时间与施工合同的规定及施工进度是否保持一致。对于按实结算的工程在核定其材料差价时,以审定材料用量和材料的实际价格为主。对那些可以据实调整的材料直接审查施工单位的原始票据,特别是装饰材料加大力度审核。笔者本单位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新试验基地建设工程期间材料价格飞涨,笔者在审查变动价款时一次性核减材料价差款7.8万元。

(三)把好套用定额审查关。首先,审查定额的选用是否正确、合理;其次,审查定额使用过程是否严谨,有无错套定额子目现象。

五、积极搭建与承建方的双向沟通平台

无论是基建项目建设过程中还是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的阶段,均要涉及到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牵扯到项目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存在一定的信息沟通风险,如果在协调配合环节上没有处理好,将会直接影响基建项目的效益。因此,既要与项目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又要保证基建项目建设的进度与质量,才能保证基建项目效益的有效发挥。

六、完善项目质量保证金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项目保证金制度规定所有单位投资项目必须预留三分之一或至少五分之一的工程款;凡未经有关审计部门审计的,不能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不得支付预留工程款,不得办理固定资产转账和交付使用手续。通过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和和项目保证金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豆腐渣”工程、 “形象”工程等现象,充分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近几年来,笔者单位由于采取了有效的项目管理措施,基建项目管理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对工程质量的高度重视,使我单位成功将基建项目的管理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谷淑华.《事业单位会计如何做好基建财务工作》.价值工程.2011.24.

[2]李友生,万磊.《浅析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要点》.知识经济.2011.15.

篇4

[关键词] 内部审计;监督要素;持续监督

会计史学家richard brown曾这样描述:“审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比会计产生稍晚的时期……当社会文明发展到某个人被其他人托付财产具有必要性时,那么对前者忠诚进行某种检查的合理性就显而易见了。”交易复杂性和交易数量的不断增长,企业主/委托人远离交易的源头,对报告主体(人)的潜在偏见,需要外部和内部审计采用独立验证的一些方法,以减少企业及非企业组织内账务记录错误、资产盗用与期诈行为。

内部审计是整个审计组织体系的基础。我国审计组织体系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三部分。不同的审计主体,其基本职能也不一样。国家审计是国家机关对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由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民间审计是接受委托实施的企业财务报告审计、资本验证及法律规定的其他鉴证业务;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服务于管理当局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监督职能为基本职能,同时结合以评价、确认和咨询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职能。

一、内部审计目标的发展

刚开始,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经营职能主要集中在防止工资欺诈、现金和其他资产的损失方面;很快地,内部审计范围扩展到对几乎所有财务事项的验证;随后,其重点逐步从“为管理而审计”发展到“对管理进行审计”上。

iia(国际内审协会)初期公布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将内部审计的定义和目标表述如下:“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设立并服务于组织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它是一种控制,通过检查和评价其他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来发挥作用。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协助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为此,内部审计提供与所审查活动相关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和信息。审计目标包括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的控制。”

然而iia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内部审计仍被视为与外部审计人员工作紧密相关的扩展。人们认为内部审计人员仅在组织内发挥着一般的作用。

由于管理和执行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有必要发展一系列控制行为,使企业得以有效地管理。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每种形式的控制进行现场评估,来完善和完成每一个执行活动。内部审计的职能由最初的单纯的监督发展到监督与评价职能的结合。内部审计的活动范围,已扩展到诸多管理咨询服务,如:检查和评估会计、财务以及业务控制的合理性、适当性和适用性;确定所制定的方针、计划和程序的遵循程度;确定为避免各种损失对公司资产报告和保护的程度;确定组织内部所产生的会计数据及其他数据的可靠程度;评估履行职责的工作质量。

企业环境经历迅速的、革命性的变化,对全世界的组织产生了深远影响。管理层在面对全球激烈竞争时作出反应,主动提高质量,管理风险、结构以及流程,需要为决策提供更及时、可靠、相关的信息,在这种趋势下,内部审计被视为帮助改善治理,支持关键治理程序的最合格的职业团体。“内部审计的范围包括检查和评价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及履行职责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一系列诸如“安然”、“世通”舞弊案的发生,促使《萨班斯—奥克利斯法案》出台,与此前赞助委员会(coso)的报告相结合,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评价和维护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公司持续监督内部控制的主要部门。从而使内部审计成为继高级管理层、董事会、外部审计师之后现代公司治理的第四大基石。iia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关于持续监督

1992年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五要素报告,指出监督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五要素之一,是对内部控制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持续性的监督活动、单独评估或两者并用来实现这个过程。2004年,coso委员会结合《萨班斯—奥克利斯法案》了erm(风险管理)框架, 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进行了扩展,监督作为风险管理的八要素之一,是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控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运行是否有效的过程,监督对象在目标、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扩展,但仍坚持持续监督和单独评估方法的使用。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及蔓延,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国aig深陷次贷泥潭和我国中信泰富等公司衍生产品投资巨亏事件纷至沓来,不断暴露出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存在缺陷,反映了许多企业未能充分利用持续监督程序以支持内部控制有效性。coso委员会于2009年了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指南,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理念,以将监督有效地植入公司的持续控制过程为根本目标,从而能最小化内部控制失败并提高决策所需信息的可靠性。

监督程序的实施包括持续监督和单项评估,前者为管理层提供关于控制有效性的日常信念,后者提供定期的确认。持续监督程序植入企业日常的、反复发生的经营活动中。由于持续监督程序被常规性地执行,常常是在实时的基础上,最早识别和纠正控制缺陷。持续监督有效性越高,对单独评估的需要程度就越低,在进行单独评估时也可充分利用在持续监督中所获得的信息。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建设主要强调单独评估,对持续监督重视不够,未将监督纳入企业日常的控制活动中,降低了监督的效果和效率。内部审计作为内部人审计,它所接触的信息是及时可靠的,可以随时根据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的要求行使审计职能,具有经常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又要反过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自然应该承担持续监督组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职能。

三、内部审计如何发挥持续监督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部门设置

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位置虽然极其特殊,但它仍然是组织内的一个职能部门,独立性问题对内部审计总是一个难题。为使内部审计有效运行,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持续监督的授权应该由足够高的组织层次授予。对于内部审计而言,为提升它在组织内的地位,与“那些负责组织治理的人员建立牢固的关系,并且直接与审计委员会进行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往往由董事会制定,而董事会却凌驾于控制制度之上,因此应将审计委员会设置为一个与董事会平行,向股东会负责的独立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较好地实现其独立性。

我国也采用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做法,但其实际适用范围有限,目前主要是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得到较严格的执行,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很多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似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内部审计的工作没有形成常规的经常的活动,而是受命于单位负责人,审与不审,审哪里这样的问题完全成为一种个人行为,内部审计的随意性很大,根本不能满足持续监督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组织负责,鉴于此,在组织内部设置一个内部审计委员会,其成员应由单位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单位内部的参与经营管理常规工作的业务代表组成,内部审计部门应由内部审计委员会领导,对其负责。

(二)在组织内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

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由内部审计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审计业务主要有:财务审计、风险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等项审计业务。但是,企业管理当局对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准确的认识,他们往往在问题发生之后才要求内部审计进行审计,以发现舞弊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如何解决,内部审计部门仅仅是在事后进行审计,起到灭火器的作用。由此看来,其对组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总是滞后的,更谈不上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监督。

要改变上述状况,首先,内部审计的宗旨、权力和责任都应在组织正式的书面文件中做出规定,该书面文件的内容应当包括: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本组织的地位;列席董事会、经理会议及类似权力机构会议;有权接触与审计范围有关的记录、人员和实物资产;明确内部审计活动的范围。机构设置上的高层性,并不能完全保证其工作的有效性。要保持内部审计工作的活力与动力,还应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责任约束机制。

其次,内部审计活动的展开应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使其成为一项长期而稳定开展的工作,将规划以组织最高层次的文件形式下发到各职能部门,明确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一贯重视程度,使组织内各个成员普遍地重视与遵循。

最后,内部审计的职能要求其保持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独立性,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为获得内部审计评价,确认所需的各种信息,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内部审计部门应扭转以前被动工作的局面,主动与其他职能部门加强沟通。由于内部审计往往被视为领导的灭火器,其他职能部门总是对内部审计部门敬而远之,因此,开始时,应制定内部审计定期沟通会议制度,内部审计工作部门不要以监督者自居,而应真诚地为组织各管理层服务,树立为管理服务的宗旨,采用提供咨询、建言献策的工作方法,帮助其他职能部门加深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主动遵循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当管理层切实认识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好处,得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惠之后,管理层自然会主动联系内部审计部门。这种不以监督为目的的工作形式反而形成对各管理层的事前的、持续的监督。

(三)加强内部审计意见的落实

内部审计机构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部门的制约,内部审计能不能发挥为管理服务的职能,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取决于组织的最高管理层能否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内部审计建议应及时向前述的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委员会报告,由其监督管理层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应考虑将内部审计报告在组织内部公开化,加强员工的集体监督,进一步增加组织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医院基建 财务管理 具体规范

【Abstract】This paper from the hospital to carry out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nd expansion of the growing point of view, According to the hospital capital investment problems and strengthen the hospital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the need for an analysi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posed infrastructure,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management of the entire process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described in detail to play the auditing and oversight functions of accounting specific methods.

【Key words】Hospital InfrastructureFinancial ManagementDetailed specifications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格局的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医院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新病房楼建设,对于工程项目从前期开工到最后的竣工验收,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那么基建财务会计如何管理和用好基本建设资金,更好地发挥财务的监督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基建财务会计参与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发挥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小,使投资最大限度 的符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发展的需要

宏观经济上讲,本单位的基本建设要与所处区域经济发展相配套,要考虑到自己服务半径的业务需求,其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不能落后,也不能太超前;微观经济上讲,单位的基本建设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不能盲目追求“一步到位”,脱离实际的大规模、超现代化程度建设的思想。因而在确定基建工程项目前必须对医疗市场和医疗业务认真进行调研分析,应该根据医院特点和性质,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平衡,并作多个方案比较,作出评价,提出拟建项目是否可行的研究报告。而后编制相关计划。编制预算的合法、合规情况,预算内容是否完整,预算是否与设计图纸要求相一致,工程费用的计算是否合理、真实,工程量的计算是否按图纸要求和国家定额套用,配套设备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预算总费用是否与规划建设总投资相一致,是否留有预备资金,无特殊情况应保证总投资控制在规划总投资额度内。

对于基建财务项目来说,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至关重要,从计划的批复、下达到最后的到位资金就像一把打开该项工程项目的钥匙,使该项目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坚持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宏观经济上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投资要适度,不能超规模建设,杜绝基本建设中的浪费现象;微观经济上要根据医院长期规划结合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基本建设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率。

基本建设计划是控制基建规模、办理基建拨款、进行基建财务核算的依据,基建职能部门在编制基建计划时,应根据建设资金的可供量进行安排,不能突破基建计划,保证基建计划的严肃性。医院年度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①项目规模(大、中、小型),②项目用途,③开工日期,④竣工日期,⑤概算数,⑥计划数等。医院基建科根据编制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财务计划及该项目的相关资料编制基本建设项目年度资金使用计划,同时报财务一份。该计划的编制充分体现了基建处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也便于财务掌握建设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合理调度及安排使用资金,降低工程成本,防止资金闲置造成浪费。

财务科根据基建科提供的资金使用计划及相关资料编制基本建设付款明细表,主要包括项目类别――新建项目、在建项目、已完工未决算项目和已决算项目,同时列举了工程项目名称、施工单位、施工内容、合同数或决算数、审定数、累计付款数、当年拟付款数、审减数及欠款数等比较详细的基本建设情况,其中对于新建项目、在建项目和已完工未决算项目,必须有合同数、预概算数,对已完工已决算项目则必须有决算数或审定后的决算数及欠款数。每月月末,财务科根据财务付款明细表同当月财务记账凭证核对当月付款,同时与审计科核对当月付款数额。该表是一动态的,根据付款的情况随时变动并调整,能够适时地反映基本建设资金目前的使用情况和预计资金的使用情况,随时掌握计划的执行情况,随时调整,杜绝无计划付款。

2.建立合同档案

合同是约束双方,规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的书面文件。建设工程必须实行合同管理制度,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大宗材料采购和工程监理都要依法订立合同。合同的签订对于施工单位和承建方有着一定的制约,基建财务会计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支付工程进度款、办理竣工决算,合同始终存在于整个项目中,参与整个项目的运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收到的合同须经资产处招投标管理部门签字,已确定该项目是否参与招投标并中标,同时合同的内容应完整、条款清晰,各类合同要有明确的质量要求、付款条件、履约担保责任和违约处罚条款,基建财务人员应设立专门的登记账簿,进行逐一编号,建立该项目的合同档案。以此作为日后支付工程进度款、项目决算等的主要参考依据。

3.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 实施的全过程监督

对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应强化全过程监督,从项目的初期调研、论证、立项、预算、决算、竣工结算、后期效益评估。尤其要注意整个项目的实施应符合国家的法规,使项目在上级批准的范围和单位规划内进行实施支付工程款项。工程款是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基建财务会计拨付工程进度款,是参与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进度款额度较大,手续相对完备,按照基建投资计划,严格履行合同条款,基建财务会计在这一环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医院财务拨付工程进度款要与工程进度相适应,同时基建处应提供监理公司出具的工程进度审核确认报告及工程进度决算书。当主体工程的付款数达到合同总额的90%时,可不再支付工程款。施工方应开具正式建安发票作为结算依据,对于已付全额发票的工程项目,付工程尾款时可提供收据。施工单位的合同章与支付工程款时所提供的盖有施工单位名称的财务专用章发票应一致,对于无效合同或支付工程款时尚未向财务处提供合同的以及合同专用章与发票签章不符的,没有资金使用计划的,没有按招投标管理办法执行的项目,财务科拒绝支付。

对于工程尾款,经审计及相关程序后清算,按合同规定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质量保证期满,支付工程尾款时,需填写竣工决算表,相关部门签字验收后,随同施工单位与财务的对账单一并交与财务方可支付尾款。

4.竣工决算验收

基建财务会计在这一环节显得尤为繁忙,这也是基建财务会计参与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充分体现。竣工决算是对项目建设的全面总结。在编制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之前,要认真做好各项清理工作,主要包括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的归集整理、帐务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点核实及债权债务的清偿,做到帐帐、帐证、帐实、帐表相符。其中设备投资中医疗设备和家具投资要由为注意,其相关资产的入帐关系到未来的成本核算,因此必须权责分明,在付款工程中要求对口科室签字并在付尾款时要求其验收合格办理入库手续。

5.严格归口管理

严格执行归口管理制度,工程用款要由院长,主管院长,基建主管负责人签字后,由审计科核对是否与所报计划相符,签署付款意见,编制基本建设付款明细表。基本建设资金支付的审批权限:有关的基建计划由审计科负责,会计核算由基建财务会计负责,月报及年终决算报表由基建财务会计负责,审计科协助。各部门权责明晰,分工明确,保证了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执行,有效地运用基建资金,发挥了很好的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医院基建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对医院基建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基建财务会计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工程的管理,有利于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了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协助建设单位节约资金,发挥更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建发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 梁慧媛徐新环吕劲松建设单位会计[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3] 张春廷基建项目审计之管见[J] 交通财会 2008(10)

篇6

关键词: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11-0027-06

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是我国金融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2013年12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意见》(鲁政发[2013]28号),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本文选择济南、青岛、东营、临沂、滨州为样本,走访省、地(市)、县(市)金融办及山东省“一行三局”,实地考察《关于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意见》落实情况及地方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并对加快完善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提出对策建议。

一、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现状

(一)地方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当前,山东省已形成以“省维护金融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一行三局”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相结合的地方金融监管格局。其中,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金融稳定工作部署,分析全省金融稳定形势,协调解决影响全省金融业稳健运行的重大问题,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成效。“一行三局”负责对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进行监管。地方政府负责管理中央驻鲁金融监管部门法定监管范围之外的新型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见图1)。

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权限分属以下部门:金融办(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监管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农民信用互助社、民间融资机构、区域易市场;发改委(局)负责管理各类股权投资公司、投资基金、企业债发行;商务厅(局)负责典当、融资租赁公司审批与监管。此外,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对全省农信社系统(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行使部分监管权;省农业厅参与对全省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监管;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负责对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进行审批。

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中,各级金融工作办公室居于重要地位。以省级金融办为例,其承担的监管职责为两方面:一是协调组织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包括对股权投资、私募基金、产权交易所、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的监管;二是主动协调中央监管部门,完善相应监管制度,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高金融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维护金融秩序,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二)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改革的特点

比较国内各地金融监管实践,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地方金融监管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山东、辽宁被银监会列为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同年12月,山东省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职责,地方金融监管的体制机制,监管方式、组织实施,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作为全国最早启动地方金融监管改革的省份之一,山东的探索与实践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与可推广的经验。

第二,地方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山东省率先在省、地(市)、县(市)三级设立独立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机构。自2013年末以来,各级金融工作办公室增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预计2014年底,全省各县区市将完成机构设置,明确职能和编制。金融监督管理局为各类地方金融组织的主管部门,将整合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逐步形成统一归口管理,发改委、商务局等部门相互配合的监管模式。

第三,山东省金融办不涉及金融国资管理。上海和辽宁等省市将本应由国资委进行监管的地方金融国资的监管权限托管给金融办,并且承担相应的国资的保值增值责任。按照《意见》,山东省各级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成立后,金融办的职能从原来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转向“协调与监管”并重,地方金融监管成为其核心职能,不涉及金融国资管理。

二、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责不完全对等

《意见》明确规定,地方金融监管的对象主要是“中央驻鲁金融监管部门法定监管范围之外的新型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地方政府对于辖区内金融机构并无监管权限。但在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维护省内金融稳定、防范和协助“一行三局”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职责,特别是地(市)、县(市)级政府在处置涉及金融机构的局部性风险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银监分局在县(市)级的监管办事处人员少、监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众多,证监局、保监局在地(市)、县(市)基层均缺乏机构,“一行三局”履行监管职能需要地方金融办的协助与支持。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权力有限,对新型(准)金融组织风险监管尚缺少切实有效的手段,风险处置责任偏重。

(二)地方金融办(监管局)履职存在诸多制约

第一,发展与监管之间存在冲突。目前,地方金融办与金融监督管理局实行“一套机构、两个牌子”,但两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从发展角度看,地方金融办需要积极争取改革试点,鼓励和推进金融创新,为当地经济发展筹措资金;但从监管角度看,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又需要控制风险、维持金融稳定。特别是在各类新型金融机构试点中,“重发展、轻监管”和“重监管、轻发展”的现象在各地均有显现,如何保持两者的平衡是地方金融监管机构面临的考验。

第二,履职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目前,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民间资本管理机构、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等机构的监管依据均为地方政府或部门的文件,而非行政性法规。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难以行使有效的处罚措施,存在执法依据上的空白。同时,由于缺少监管的法律依据,一些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为继。例如,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地方金融办无法再借助工商年审等手段,对股权投资公司实施监管。

第三,单位性质和工作职能存在矛盾。目前,我省各级金融办(监管局)多为政府组成部门,也有部分地(市)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如滨州市),经省政府授权负责地方金融监管工作。但从性质上看,事业单位不具备执法资格,即使地方金融监管有了法律依据,能否正常行使职能仍有争议。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存在上下机构设置不统一、机构性质和职能不匹配的矛盾。

第四,县(市)级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履职能力不足。一是部分地(市)、县(市)级金融监管机构及队伍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监管力量薄弱,编制和人员尚未完全到位。现有人员缺乏从事金融管理工作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对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准入管理、合规管理等监管手段还不熟悉,日常工作多停留在简单的审批上,无法满足金融专业监管的要求。二是作为监管的直接和第一责任单位,地方金融监管局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过程中只有初审权,缺乏审批和管理权限,权力与责任不尽一致。

(三)地方金融监管归口管理落实存在难度

针对全省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存在的机构不足、力量薄弱、职能缺位、业务分散等突出问题,山东省积极推进融资租赁、典当、拍卖、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农业保险等地方金融业务统一归口管理。但调查显示,“统一管理”目前只在全省部分地区得以落实(如济南市)。由于对上述机构的管理权限在中央层面分散于各大部委,从业务对口角度看,省级机构管理权限统一归口存在障碍,推进并不顺利。

(四)与“一行三局”的沟通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有关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的信息主要由“一行三局”掌握,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则掌握各类新型(准)金融机构的业务信息。各机构通常在其职权范围内行使金融管理职能,彼此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监管合力不足。虽然省、地(市)各级政府成立了金融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或金融稳定联席会议)等,但其作用主要是金融风险事件爆发后,由其牵头负责处理风险事件、化解债务危机、维持社会稳定,或者是分析地方金融运行情况,研究如何争取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地方金融监管事务统筹与管理的力度不够。“一行三局”与地方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制度性协调机制亟待强化。

(五)民间金融监管存在空白

2013年底,山东省在全省逐步推开民间融资规范引导工作,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机构,规范民间融资秩序,促进民间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相较于浙江温州等以市为单位试点的地区,山东省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全面推动此项工作的省份。但是,民间金融本身存在着透明度低、随意性大、风险难以监测的局限性,地方监管力量显得非常薄弱。地方政府对民间借贷、非法集资问题被动应对,对金融违法违规行为难以事前发现和处理。新型(准)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违规参与民间金融的现象屡有发生。对于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网络贷款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这成为地方金融监管的漏洞和盲区。

(六)缺乏处理风险事件的长效机制

在风险防控方面,《意见》虽然提出“建立地方金融数据监测信息系统,加强相关监管信息数据交换与整合”,“切实做好风险预警、评估和处置工作,严格防范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等措施”,但是当前地方金融统计体系、风险监测制度体系不健全,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准确性受限,无法及时监测地方金融运行。在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中,尚缺少对地方金融监管和危机应急处理的制度设计。特别是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众多新型(准)金融机构,尚未建立明确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和相关风险救助体系,各地普遍缺少稳定基金或风险准备金等风险缓冲制度。

(七)地方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山东省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监管法规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尚在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在地方金融监管领域的众多规范性文件中,部门规章的比重过大,实施起来缺乏权威性。同时,许多行业监管制度不健全,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存在着重复和空白。一些机构受利益驱使,超范围经营甚至违规开展业务,给金融运行带来风险;对于许多的金融纠纷,很多依据是非正式的制裁机制和习惯性法则,影响金融稳定。

三、完善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对策

地方金融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建议按照“全面统筹、安全稳健、公平高效、灵活适用”的原则,加快落实《意见》,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推进地方政府与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协调配合,防止出现监管滞后和监管真空,确保山东省金融运行的稳定(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框架设计如图2所示)。具体建议如下:

(一)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立法体系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明确各级地方金融监督管理的机构、职责、措施和法律责任等,为地方金融监管机构提供法律支持。二是在各级政府前期的各类“意见、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方案”等文件基础上,由省政府出台针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融资机构的地方性法规,配套完善相关实施细则,规范其业务发展,使地方金融监管有法可依。

(二)健全三级“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

强化现有各级“金融稳定领导小组”功能,在省、地(市)、县(市)三级建立由“一行三局”、金融办(监管局)、发改委、商务厅等部门组成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统一机构职能、完善议事规则。作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的最高协调机构,联席会议定期召开,负责研究加强行业监管的工作意见,制定地方金融监管标准及监测框架,建立金融业综合信息平台。把信用体系规划、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信用监管纳入工作职责,建立权责明确的风险排查、风险处置与损失承担机制,监测、评价各地区风险情况。必要时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金融诈骗等犯罪活动,共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三)发挥各级金融办(监管局)的作用

第一,稳步推进地方金融监管权限归口管理。统一归口管理是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趋势。当前,应在理清责任机构的基础上,逐步将监管权限向各级金融监督管理局划转。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的基本工作原则,着力解决多头管理问题,避免监管重叠、消除监管空白。不强求上下对齐,积极稳妥地推进归口管理工作。

第二,强化金融办(监管局)的协调服务、宏观管理职能。各级金融办(监管局)应将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争取资金投入转为地方金融协调、管理和服务,以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为主导,不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操作。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应从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规律出发,制定本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规划,着力加强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建设,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外部条件。

第三,地方金融监管重心向地(市)、县(市)下移。当前,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新型(准)金融机构主要在县(市)区域内开展经营活动,而各类风险事件也多发生在县(市)一级。因此,地方金融监管制度设计应立足现实,在监管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同时,适当下放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审批和管理权限,提高地(市)、县(市)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工作自主性。

(四)完善监管机构间的分工与协作机制

第一,加强与“一行三局”的合作。在现行金融监管框架下,地方金融监管局与“一行三局”应适度分工、紧密配合,共同做好金融监管。“一行三局”主要监管客户众多、风险容易外溢并诱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活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部分“一行三局”无法覆盖的领域的监管,应发挥基层的监管信息优势,消除局部金融活动风险。

第二,推动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按照《意见》的规定,地方金融监管对象包括辖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管理机构、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等新型金融组织和权益类、大宗商品类等具有金融属性的交易场所。在地方金融监管统一归口模式下,虽然监管权限最终将划归各级地方金融监管局,但现阶段受人员、专业等方面的限制,要做好监管工作,尚需要发改委、商务局等部门的协助(包括与省级、中央各部委的协调)。

(五)创新地方金融监管模式

第一,完善地方(准)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在设立审批上,建立公开选择机制,确保主发起人具备充足的风险承受能力,防止出现虚假、欺诈行为;加强对公司法人的合法性、真实性监管,探索建立地方金融机构高管任职资格核准制度。强化对公司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实现权力责任制衡机制,把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管与对高级管理层的监管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对地方(准)金融机构内部运行的监管机制。地方各级金融监管机构定期对相关市场主体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预警,全面揭示风险与问题,出具年度监管报告。对金融机构的内部运营机制进行有效监督,对经营管理决策、执行、监督行为进行全程监控,明确合理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准备金等要求,增强对高风险行业的行为约束。

第三,创新地方金融监管工作机制。推广临沂市的经验,加强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协作,充分发挥各类银行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的自律管理职能。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现场与非现场专项检查工作,各类机构必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财务审计。

(六)建立地方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制度

一是加快建立地方金融征信体系。从县(市)基层着手,由金融办牵头,整合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未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地方金融机构信用信息,建立地方金融机构贷款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征信管理平台,建立信息化数据库,实现信息采集、录入、分析和使用的透明化,为民间金融风险防范提供支持。二是探索将地方金融征信体系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明确信息共享的范围、采集分工、信息共享方式等,减少市场主体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共同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七)健全地方金融风险事件处理机制

第一,筹建地方金融稳定基金。由各级金融办牵头建立金融稳定基金,用于金融机构的兼并、重组、救助和退出等金融风险处置,提升金融风险的规避与处置能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针对特定行业(如小额贷款公司)探索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争取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支持,试点建立面向全省村镇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

第二,建立风险处置快速反应机制。在各级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风险的集中分析和跨部门风险的协同管理,强化风险防范和处置职能。建立金融风险处置工作预案制度,健全群众举报、媒体监督、日常监管和定期排除等渠道,对突发性事件做到及时处置,防止局部风险演变扩散为系统性风险。创新司法模式,设立金融仲裁院、金融犯罪侦查支队、金融法庭,建立金融监管与金融审判联席会议制度,多方协作化解金融风险。

第三,建立完善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设计符合实际的风险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价标准。明确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责任,制定风险处置、损失分摊办法。对长期业务不足、评级不达标的机构,建立退出机制;对严重违法违规、经营不善导致资不抵债的新型地方金融机构依法实施破产清算。

参考文献:

[1]张健华.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J].金融发展评论,2013,(10).

[2]周建春.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J].中国金融, 2011,(11).

[3]崔凯.权责明确是地方金融管理的关键――关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金融, 2011,(18).

[4]张雪兰,何德旭.关于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财贸经济,2011,(7).

[5]谢瑞芬.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探讨[J].河北金融,2012,(12).

[6]白光昭.地方政府金融办的职能定位[J].中国金融,2010,(18).

[7]董世坤.中央与地方金融权力关系的变迁[J].湖北大学学报,2014,(5).

[8]中国人民银行九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立法规范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责的思考[J].武汉金融,2013,(4).

Problems Faced by Local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in Shandong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Zhang Xu Zhang Jing

(Economics School of 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 266071)

篇7

关键词: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探讨

一、医院后勤社会化现状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医院后勤改革的不断推行,医院逐渐将后勤服务中的部分业务,如病房用品洗涤、卫生保洁、保安、绿化、病人护送、空调维修保养以及食堂等业务承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经营管理。这种经营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特殊岗位需要专业人员的矛盾,减轻了医院管理的负担,为医院节约了运营成本,使医院能够集中精力致力于医疗、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同时,医院后勤业务的外包,引进了竞争机制,促使医院后勤提供更专业优质的服务,促使医院后勤服务逐步纳入专业化、科学化。我院也在近几年中,逐步将保洁、洗涤、护工、食堂、空调维保、保安等项目进行服务外包。但是,随着医院后勤外包的服务内容逐项增多,医院对后勤外包业务的管理和监督也越来越为重要。医院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治理手段,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协助医院加强对外包业务的审计和监督,以审计促管理。

二、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的含义和目的

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是指医院审计部门对医院后勤服务外包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和评价。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治理手段,通过对后勤外包业务的审计和监督,可对参与外包业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提高业务外包期间的后勤服务质量,提高外包管理工作的效益,促进医院内部改善经营管理。

三、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范围和方法

(一)审计范围

1、医院制定的有关外包业务的相关制度像食堂、保洁、护送等外包业务的日常管理,医院一般规定由后勤部门负责。审计时,可从后勤部门的各项工作制度入手,向后勤部门收集相关工作制度,了解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管理思路是否合理合规,对后勤外包业务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仔细查看具体负责管理人员的工作记录,了解是否对日常管理有记录,是否定期对外包业务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是否针对问题对日常管理工作做出相关调整。2、外包业务对外承包,招投标的情况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对外承包与招投标情况也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对外承包与招投标情况所进行的内部审计,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和客观评价外包业务。首先,应关注医院是否建立了完备招标管理程序,该业务外包是否实施了招标程序,例如是否通过公共平台招标公告,招标内容是否合理,招标范围是否明确。其次,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注意以招投标单位的资质与业绩情况为依据,对投标单位进行资格审查,通过公开招标以及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合适的承包商;最后,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审计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对外承包的情况是否符合规定的流程,招标过程是否公开公正,招标人与中标人所签订的合同是否合理等。3、外包合同订立及内容确定情况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外包合同的订立情况进行审计,了解合同的内容是否全面合法,是否对承包方的承包方式、付款方式以及双方的权利于义务等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是否违反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是否有明确的合同期限,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合同的审计专业性较强,必要时,可以向专业人员请教。4、外包业务合同的执行情况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注意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日常工作记录进行定期检查,并依据合同内容与外包业务的日常工作记录进行进一步实地调查,了解外包业务的实际执行情况。例如,在对医院的外包保洁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注意对保洁的范围、保洁的内容、保洁公司的人员分配情况以及保洁工作人员的个人情况等进行检查。5、外包业务的评价情况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在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评价情况进行内部审计时,首先应当注意检查评价外包业务的评价条款是否足够全面,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公平以及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应当注意检查医院后勤管理部门对外包业务的评价记录,查看其是否完整,是否实事求是。或者向临床科室了解对外包业务的评价情况。

(二)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工作人员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审计目的而对审计对象进行检查分析,以形成审计结论的技术手段。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法、复算法、比较分析法、询问调查法、观察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其中,审阅法主要用于对后勤服务外包的招投标资料审阅中标公司投标情况及资质情况;审阅医院与中标公司合同、协议签订情况;以及调阅会计凭证、账簿等,审阅支付给中标公司服务费用情况。比较分析法:审计科可以调阅医院对各业务中标公司日常服务工作评定资料,与合同、协议签订的服务内容进行比较,以此分析中标公司履约情况和后勤部门管理情况。观察法和询问调查法:审计人员可以随机抽查和走访医院病房,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正式或非正式会谈,查看后勤服务现场(比如保洁),从而向审计项目关联单位及个人直接或间接了解评价对象的信息,形成初步判断和评价。调查问卷法:针对后勤服务外包业务的特点,审计人员可以审计调查表,在一定范围内发放、收集、分析调查问卷,从而推断确定目标群体满意度,进而评价本项目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实施医院后勤业务外包内部审计的审计程序

(一)事前审计:参与医院后勤服务外包事项的事前监督,防患未然首先,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医院的相关制度进行审计,确保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各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监督;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应参与对投标单位的资格、地理位置、经济实力、信誉、管理水平以及用户评价等进行市场调研,广泛听取其他医院的意见和建议,对招标文件中有关评标要求及评标标准的合理性、规范性进行审查。并对开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最后,内部审计部门应对签订的外包合同进行审查,重点关注合同中主要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一致;外包业务的具体内容与范围、双方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有无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服务费用的计算、考核标准等是否明晰。

(二)事中审计:控制费用,保证质量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监督,了解医院后勤业务管理部门以及外包单位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业务,相关服务费用结算是否准确等。内审人员可根据外包业务的性质、服务对象、费用计算标准等确定审计内容、审计方法。例如,我院保洁项目的服务费用是按照保洁人员岗位人数计算的,我院审计人员在此前开展的后勤外包业务专项审计中就重点复核、关注了保洁人员岗位增减变动、授权人员签字,并现场对保洁人员的在岗情况进行了突击抽查,了解岗位设置的真实性,防止出现虚报人数、缺勤等损坏医院利益行为的发生。又如,在对医院病房护工服务进行内部审计时,我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采取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方式对医院临床科室的满意度进行重点审核。对于在以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内审人员应及时汇总并提出整改措施,与后勤管理部门及临床科室进行沟通交流,认真听取反馈意见及解决方案,促使审计建议及时、准确落实。

(三)事后审计:进行综合分析,以审计促管理事后审计是指: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在外包业务完成后,依据外包合同的标准进行验收与绩效评估,对整个服务期间外包业务的服务质量、服务费用,以及医院相关部门对外包单位管理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评价。结合事前、事中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与原因分析,广泛听取临床科室意见,研究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该外包业务相关行业的市场价格、技术水平等因素的编号以及给医院带来的影响提出前瞻性意见,为医院下一步选择外包单位以及服务方式,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以达到保障外包业务服务资料,降级成本的目的。五、结束语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的开展通过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事前监督、事中审计以及事后审计对医院后勤服务事项做出了客观评价,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促使员工正确认识医院后勤服务,在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和促进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阮肖晖,黄汉津.国内外医院后勤服务业务外包的对比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05年11期

[2]韦来平,孔秋枫.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监督与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06期

篇8

Thomas Griem,出生于德国南部的一个小村庄,从小便对建筑设计怀有浓厚的兴趣;先后在柏林艺术学院和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攻读建筑专业。Thomas虽然学建筑出身,但之后他在处理大型建筑细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愈发关注室内设计带给居住者的不同体验,于是转而选择室内设计作为自己事业的主线,而建筑学方面的背景也让他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空间整体的把控。2011年,Thomas Griem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设计工作室――TG-Studio,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独立创业。怎么去为空间增值,如何通过精明的设计选择节省建造成本,打造既具优良品质,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空间成为TG-Studio的设计内核。

早在19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开始,人类作为自然的主体,“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就成为古今中外人类社会中不变的生存法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掌握和精通一门本领就成为众人在湍急的社会洪流中力争上游的求生工具。而设计作为一种门类,也渐渐从过往人们的一种自主行为发展成为一个风格、流派俱全的行业。谈到设计的基本功,也许很多人会联想到睿智的头脑、敏锐的眼光、独特的品味等极具抽象意义的词语,然而对于设计人Thomas Griem来说,好的设计就等同于相声演员的说学逗唱,会计师的眼明手快亦或是厨师的煎炒焖炸炖蒸煮等技能,是从切实、简单地听、看、走开始的。

如果要用一个美好的词来形容某位男士的特质,也许对于男人来说,任何一个词都不如“魅力”来得让人心满意足。而在朋友和客户的眼中,Thomas正是这种独具魅力的男人,无论是事业上的激情四射或对细节的考究,还是交谈中十足的幽默感带给人的愉悦心情,他的一举一动总能成为人们视觉的中心。说到这种魅力的发源地,他会毫不犹豫地归功于自己对建筑和设计的溺爱。对于Thomas来说,他的人生正是因了建筑和设计而变得精彩有趣,无论是儿时和兄长一起爬树搭建树屋的经历,还是童年时对父亲热衷的绘画和雕塑怀有无尽的好奇之心,亦或是大学时期对建造各种模型的执着和沉溺,至今细细回味起来,这些经历仍旧让他乐不思蜀。在旁人眼中,Thomas还是一位讲求不断提升自我、调整人生和事业目标、对自我严格要求的人。大学毕业后的他成为了现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当时却刚刚成立的住宅设计和房地产开发公司Yoo的第一批员工。在那里,他在事业上获得的最大收获就是认识了当时和他志趣相投的设计师Tara Bernerd并一起成立了设计公司Target Living。然而,之后的十年内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已增至20人的设计团队都未能满足两人渴望独立打造一番事业的抱负以及最终解散工作室的决心。2011年,Thomas Griem如愿以偿地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设计工作室TG-Studio,开始行走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将他心中对美的理解传递给同样渴望美好生活的家庭。

“永恒”是Thomas Griem设计中持续践行的主题,于他而言,亮丽的设计如果无法实现空间增值的功能均属失败之作。从他大部分的作品可以看出现代风与复古风的交相辉映,完美地表达了空间“永恒”的主题,然而Thomas却并不认同人们将此列为他设计中的一大特点。他认为自己的设计更趋于现代化,而复古风格则是他身处欧洲古老的建筑环境之中不得不面对的限制条件和挑战,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和展示了他在设计界雄厚的混搭功底,也让他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口口相传的赞赏。更准确地说,主要是艺术元素、景观引入以及大胆而老练的配色手法三者的融合和精准把控让他在两种风格间处理得游刃有余。在“圣潘克拉斯的阁楼公寓”、“伦敦金融区的阁楼改造”以及“费兹洛维亚的住宅改造”等案例中,设计师或通过摄影框景的方式将户外景观巧妙地引入室内,或通过黑白影像以及富有意境的大幅画作和抽象画等新旧元素在视觉上进行对比呈现,或以设计精简的灯具、家具及空间结构打造出现代简约的空间背景,然后在其中运用或现代,或复古的装饰元素进行点缀,完美地演绎出了新旧时代之间的风格对话,让居住者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都能坦然自若,从心所欲。最后,说到这两种风格在空间表达中的平衡和把控,Thomas自信满满地说“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品味”。

如今,行走一直是Thomas Griem作为设计师保持的生活状态,因为不同的项目奔走于不同的时区之间已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很喜欢这种生活状态并乐此不疲,真正去了解人们的生活状态,懂得如何创造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家,对我来说,就是坚持行走的力量。”

对话录(以下《现代装饰・家居》简称《现》;Thomas Griem简称T)

《现》:你在Yoo工作了多长时间?具体负责哪方面的工作?在Yoo的工作经历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哪些经历对你后来创立自己的事业帮助和影响最大?

T:我在Yoo工作了三年,是Yoo刚成立时的第一批员工。我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打造空间风格,监督管理Yoo设计的第一个项目。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作为Yoo与Philippe Stark的直接联络人,有幸跟他有过多次合作,而每一次合作都可以说是振奋人心和启发灵感的。三年后,我能打造出我一直所敬仰的Philippe Stark风格的任何空间,但内心仍怀有强烈的欲望去设计属于我自己风格特点的作品,这也是后来我为什么决定和Tara一起成立Target Living的原因。

《现》:能否阐述一下你印象中的Tara Bernerd?十年,是人一生中一段不可小觑的时光。你是如何看待你跟他一起共同创业的过程的?你们为什么会在公司发展到20人的规模后,决定结束这段历程?

T:在我的印象中,Tara是亲切的朋友、伟大的设计师。现在回想起跟他一起合作的十年,心中仍感欣慰和骄傲,为十年中我们作为一个团队一起做出的成就而感到骄傲。我们人生中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也许十年后,我们的人生目标又会发生改变,尽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最终你会体会到它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决定。

《现》:从你的设计作品不难看出你对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审美和表达方式。你怎样看待艺术和设计的关系?在艺术与设计的融合方面,哪位建筑师或艺术家对你的影响最大?

T: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艺术尤为重要,它可以是整个空间的点睛元素,也可以是一个设计方案的灵感来源。在建筑设计与艺术的融合方面,我一直景仰维也纳的建筑大师百水先生(Hundertwasser),他的建筑风格独特,尤擅用艺术作品作为灵感设计建筑。

《现》:你所设计的大多数项目往往呈现出现代奢华风与复古风并存的氛围。其中复古氛围的营造是建筑本身的结构所为,还是你设计风格的一部分?

T:对我们来说,每一个优良的设计项目既始于也终于设计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比例配置和对称法则极为重要,同时我们也会在这个阶段确定家具的尺寸及用途。我觉得我的设计风格从根本上说还是以现代风格为主。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属于60年代或复古风格的设计元素,如家具或材料等,如果它们跟整体风格相协调,我也会将它们运用在设计中,但总的来说,我还是喜欢运用永恒的设计元素或材料,如此以便后代不会觉得我们的设计过时得太快。也许你们所说的复古风格是指建筑结构,因为我们在伦敦的大多数项目都属于旧建筑改造,这就意味着原住宅中的壁炉、维多利亚时代的线脚以及殖民时期风格的窗户都必须保持原状,我们能做的就是将这些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旧建筑重新恢复活力。在欧洲的改造项目中,传统建筑的结构和质感必须被保留下来,因而它们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就是对传统和当地特色的一种延续和更新。

《现》:你个人认为你设计中的哪些部分或特征最大限度迎合了大众的生活需求,受到了大众的青睐?

T:我的设计总是会受项目所在地文化特色的影响,因为我相信通过当地取材的方式能在无形中赋予住宅独有的当地特色。

《现》:正如你自己所说,私人住宅客户是一个对居住空间和生活质量要求严苛的群体。在与客户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沟通不畅、特别棘手的问题?

T:我曾经碰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客户,于是我们聘请了一个翻译随行;不过做我们这行最大的优势在于图片永远比苍白的文字和话语更形象有力。

《现》:现在TG-Studio的公司规模如何?你对TG-Studio在未来的发展和壮大有何实质性目标和期望?

T:TG-Studio现在在伦敦拥有7名建筑师和设计师,同时在香港还有2名设计师。我相信伦敦办公室的成长发展最终不会超过10名设计师,但我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两年中,香港办公室的规模可以扩大至现在的三倍。

《现》:创意是你室内设计的一大特点。你平时吸收灵感和激发创造力的方式有哪些?设计界潮流趋势的变化会否对你的设计风格有影响?

T:我觉得创意可以激发灵感,有时通过思考一个问题以及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灵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催生出来。这种情况在TG-Studio的设计会议中经常发生。我并不认为设计界潮流趋势的变化会对我的设计风格有影响,因为我一直在试图做拥有长久保质期的室内作品。只是在某些项目中,客户会要求我们设计一个当下流行的家居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特意选取一系列我们认为既能经得住时间考验,又新潮时尚的家具摆件作为装饰,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这些家具必须具有恒久耐用的特征。

《现》:作为一个在英国发展事业的德国人,你觉得你的性格和做事方式中分别结合了德国人和英国人的哪些特征?

T:我确实拥有善于分析的头脑,这一点偏向于德国人的性格特征,但由于我大部分时间居住在伦敦,我想我也适应了英国人聪明果敢的做事方式。

《现》:TG-Studio现已在香港有自己的办公室和设计师资源,是因为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你们选择在香港发展事业?你认为在香港和欧洲做项目有何区别?

T:我们目前正在协商为位于湾仔的一家中型酒店做改造设计。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为一个小型的酒店集团打造全新风格的绝好机会。在香港承接过几个高档住宅项目之后,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在欧洲和在香港做项目的差别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我喜欢香港的承包商和客户愿意并敢于接受挑战的态度,也珍视这个行业公平竞争的规则。更令人欣慰的是香港的开发商和投资者非常乐于接受新的设计理念。

篇9

关键词:企业债券;财务风险;债券评级;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2-0039-10

一、引言

企业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行企业债券是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中,发行企业债券是企业进行长期融资的一项普遍而又重要的手段;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发债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债券的信用风险不能得到充分的揭示。这使得投资者对企业债券投资的意愿低落,企业债券存在着流动性风险。一个根本的办法就是改善信用评级制度,即通过信用评级来揭示每一只债券发行时及发行后的风险程度,并对其按期偿还债券本息的能力进行及时的评估,使债券的市价能反映出各种风险以吸引投资者的兴趣,进而增强其流动性。 所谓企业债券评级是指将债券还本付息的可靠程度,用简单的符号展示给投资者。债券评级的目的就是向投资者提供债券偿还的风险信息。债券评级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信用形式,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信用经济。信用的基本特征是偿还性,其运动过程是借债和还债的活动。如果受信人的偿还能力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信用评级,进而影响债券价值。因此,债券评级对债券偿还可能性进行信用风险的即时评估,日f以推动信用关系的良好发展。

为推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就需要一些权威的评级机构对企业债券作出适时的评级。对于投资者来讲,债券评级可帮助他们选择投资对象,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对于企业来讲,债券评级可反映其财务风险,同时根据“风险和报酬成正比”的原理,以确定其资金成本。但是目前我同债券评级业的质量与规模都有待提升,整个行业的成长受限(欧志伟、萧维等,2005);企业债的信用风险缺乏科学界定,投资者和证券公司在为企业债券定价和进行投资分析时缺乏依据,因此债券市场的信用评级制度亟待改善(曹凤歧,2003)。网

在当前国家对企业债券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就我国企业债券的评级现状以及如何规范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信用评级制度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007年5月3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207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并于2007年8月14日公布实施。《试点办法》摒弃了额度制而实行核准制、发行价格市场化、不强制担保、放宽募集资金用途等,市场普遍认为这些措施有利于建立一个市场化的债券发行制度,更好地满足了企业发债的需求。这标志着我国酝酿多年的公司债券发行正式启航,为我国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国资本市场更加完善;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将出现质的突破。

本文主要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我国企业债券评级的因素进行研究。本文其他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第三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变量选择、数据选择、研究假设以及模型设计等;第四部分为统计结果和相关分析;第五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中,发行企业债券是企业进行长期融资的一项普遍而又重要的手段。因而,对于企业债券市场的研究也是非常全面和深入的,如在融资理论、品种结构、法律法规,交易机制、市场结构、定价机制、风险管理、收益曲线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美国于20世纪初开始对企业债券进行评级(1909年,美国人约翰・穆迪在其《穆迪对铁路的投资分析》中,用分级的方法对各种铁路债券的优劣进行了评估,并以确定的符号表示风险的高低,划分出不同等级的债券),经过100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和成熟的债券评级制度。在美国,所有公开交易的债券都要经过一个或更多的评级机构进行评级,而这些评级的作用就是对债券的违约风险和破产风险进行衡量。其它国家的债券评级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影响。国外学者认为:(1)信用评级在一个国家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那些权威的信用评级对判断借款人的质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信用评级的国际资本市场中来。在债券评级的研究文献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债券评级方法的研究

在美国,关于债券评级的文献有着较长的历史。一方面,债券评级机构认为,他们的评级反映了发行者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向,并且声称相关研究人员无法预测他们未来的评级情况。另一方面,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尽管各个公司在规模上、会计实务上和行业上都有所不同,但是由于评级机构在评级过程中主要依赖的是公司财务数据,那么同一级别的公司在其财务特征上应该是有相同点的,因此学者们研究了多种方法对债券的评级进行预测。该领域的开山之作是由费雪(Fisher,1959)完成的,他试图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来解释债券风险增益的变化。141Horrigan(1966)。Pogue和Soldofsky(1969)以及West(1970)也尝试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来预测债券评级。Altman(1968)则运用多元判别分析法(MDA)对债券评级进行预测。IZPinches和Mingo(1973)也应用多元判别分析法(MDA)提高了以前研究模型的准确程度。MartinHenderson,Perry,&Cronan(1984)运用logit模型法对债券评级进行预测。Linden.McNamara.and vaaler(1998)运用多元顺序logistic回归分析了债券评级的决定因素。Gentry等(1988)使用概率比分析法(probit)对债券评级进行预测。运用概率比法的还有Linden,McNamara,and Vaaler(1998)和Trevino&Thomas(2000a、2000b、2001)等。此外,还有运用期权定价法等来预测债券评级的。所有这些模型对债券评级预测的准确性一般都达到了60%左右。

此外的一些研究,多是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增

加一些变量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度。如Martin和Henderson(1983),Maher(1987),Maher和Ketz(1993)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养老金(Pension)变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型的预测准确性。Baran等(1980)和Monahan、Barenbaum(1983)加入了物价变化水平这一变量,对债券评级以及评级的变更进行预测。Perry等(1984)加入了行业类别这一变量,对债券评级进行预测。OSlGentry等(1988)在预测模型中加入现金流因素。但是,这些研究都并没有显著地提高模型的预测效果。近几年来,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ANN)在债券评级中得到应用(Dutta&Shekhar,1988;Surkan&Singleton,1990;Kim,1992)。尽管神经网络分析法比起以前的统计模型方法有很多优点(tam&Kiang,1992),但是研究结果却远不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这主要是由于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数据分布通常不均匀所导致的。

Fabozzi(2005)将债券的信用风险定义为债券发行人的违约风险和债券的破产风险,并将债券评级方法总结为以下4种: (1)信用评级法(credit ratings):(2)传统信用评级法(traditional Credit ratings):(3)信用打分模型法(credit scoring models);(4)信用风险模型法(Credit risk models)。前两种方法主要利用传统的各种比率进行产业分析(市场占有率等)、财务分析(资产负债率等)和信托证书分析,以得出债券的级别。信用打分模型法包括多元判别分析法(Multivariate Discriminant Analysis,简称MDA)、Logi stic回归方法、神经网络分析法等,其中还包括奥尔特曼(Ahman,1968)提出的z值模型及对该模型的拓展。信用风险模型法包括结构模型法(strueture Models)和简化形态模型法(Reduced form models)。结构化模型着重于从公司的资本结构出发,研究违约行为发生的动因以及分布,从而得出对信用风险的定价。在Merton(1974)的开创性工作之后,land(1994)、Longstaff&Schwaaz(1995)等又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leland在模型中假设债券为永久性的,支付连续的利息(也可等价地认为公司在每次到期都发行相同面额的新债,为旧债的偿还融资),从而得到解析解。Leland的这个模型结果,更多地回答了关于公司资本结构的问题。longstaff&Schwaaz更是将利率的动态过程引入到模型中,计算在Vasieek单因子模型下信用风险的定价。其研究表明,利率的动态变化对信用风险定价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简化模型则将违约事件作为外生的随机过程,以研究信用风险的相对价值。Jarrow&Turnbull(1995)、londo(1998)、Duffie&Singleton(1999)都将跳跃过程引入到模型中,描述违约事件的发生,并在不同的恢复假设(Recovery Assumption)下,得到存在违约风险的债券定价公式。

两类模型有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及目标问题。在实践应用中,结构化模型提供了对违约风险进行定量研究的思路,并揭示了信用利差中由于违约而引起的部分成因。简化模型通过引入跳跃过程,使其能更好地结合市场数据,为相对价值分析提供了有力的T具。特别是在美同市场,公司债券品种较为丰富,流动性也较好,简化模型的实用空间更大。

2 对债券评级各种方法的比较研究

随着债券评级方法的发展,国外学者们对各种评级方法的优劣也进行深入的研究。Cantor和Packer(1996)、Trevino和Thomas(2000a)以及Trevino和Thomas(2000b)的研究发现:运用概率比(probit)法和简单的线性回归等模型,可以成功地对债券评级进行评价。Cantor和Packer(1996)文章的中心是,运用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信用评级的决定模型),试图解释和揭示评级机构(穆迪和标准普尔)是如何进行评级的。他们获得了49个国家截至1995年9月的政府债券评级样本,评级变量被数量化,即将样本中最高信用等级(Aaa/AAA)的得分定为16;依此类推,最低等级(B3/B-)的得分定为1。这些分数构成了因变量。被用来解释等级分数变化的因素是宏观经济变量,所有变量都包含了可能影响政府偿还其债务的能力和意愿的因素。但这篇文章并未说明选取这些因素的原因。Trevino and Thomas(2000a,2000b)的两篇文章论证了概率比法(ptobit)在实证上的优点。他们运用这两种方法对评级进行检验,得到了比Cantor和Packer(1996)以前运用最小二乘法(0Ls)更为准确的结果。

3 债券评级重要性的研究

在美国,债券评级非常重要。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债券级别的高低与债券的风险和未来的收益有着直接的联系;二是由于债券评级是债券发行的必要条件,并且在一些投资领域对债券的级别有明确的要求。同时,也有大量的实证文献证实了债券评级以及评级变动的重要性。Hohhausen和Leftwich(1986)的研究指出,在评级公司公布债券级别降低后,发债公司的股票收益率有着大幅的下降。Ziebart和Reiter (1992)研究了一组新发行的公司债券,发现债券评级直接影响债券收益。这些研究都说明,债券评级会向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传递关于公司财务状况以及能否按时还本付息的信息,从而对资本市场有着很大的影响。Butlerand Fauver(2005)研究了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独立信用评级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独立信用评级是一个国家借贷成本高低的指示器,对财务系统的发展和经济的开放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 基本面上的探讨与分析

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起步较晚,因而对于它的研究大多属于基本面上的探讨和分析,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但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学术界在债券评级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研究的内容上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和完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的意义;(2)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的基本功能;(3)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中的主要问题;(4)规范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的基本途径等。

2 对企业债券具体问题的研究

李丽(2006)研究了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上的强制担保要求和投资者定位之间的关系,为此构建的理论模型表明:发债企业得到的担保越多,它所选择的投资项目风险越大;取消担保后,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

力越强,发债企业选择的投资项目风险越小。牟秉华、詹银(1999)根据我国的实际,探索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完整统一而又能量化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杨怀东等(2004)基于分段决策的基本思想,将债券信用评级看成是一种多阶段的两分类判别决策过程,并引入决策效用的概念,以建立基于决策效用的判别模型和判别准则。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债券信用评级过程中,评级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和相关性问题。而谢禹等(2004)采用一种模糊信用评级方法做了一个有等级之分的决策结构模型,运用模糊积分自下而上地综合信用信息。由于这种技术不仅考虑了目标数据,还考虑了每种指标的相关重要性,并且使用了模糊集来描述指标,因此,最终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结果能揭示信用信息的变化,同时,描述最终评价结果的五个等级水平,可以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赵家敏、黄英婷(2006)在对各种信用评级方法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

梁琦(1999)在比较了美、德、日三国的债券评级体系后,得出结论:一国评级制度的有无以及具体的实现模式,是与该国经济体制中的银企关系密切相关的。一般而言,在银企关系相对微弱、企业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中,对评级的需求较强,其制度设计以美国为代表;若银企关系密切、企业融资以间接方式为主,则对评级的需求不足,其代表国家是德国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日本。鉴于我国目前经济体制和银企关系与西方国家的差异,简单照搬其他国家评级制度的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我国目前正处于过渡经济时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银行业日益严格的监管和对直接融资渠道的积极开拓,都使我国在政策选择上更倾向于建立一种近乎美国模式的债券评级体制。而何运强与方兆本(2003)在讨论了美国公司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信用风险的关系,以及对比分析了中美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后,提出我国应该从两方面来促进债券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创造有利于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加强评级机构的自身建设。

3 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实证研究

在我国,无论是用统计方法、计量经济模型,还是用神经网络技术来研究债券信用风险,尤其是对中国的债券评级问题的实证研究少之又少。夏英俊、李元(2005)在总结前人对信用评级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债券进行评级,其模拟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是有效的。夏敏仁、林汉川(2006)建立了多元有序变量的Loat模型,对我国企业信用水平进行预测。宋秋萍(2000)直接采用美国Altman的z- 计分模型对我国6家公司的财务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发现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外的会计准则有很大的差距,以及宏观的经济环境极不相同造成的。所以,研究我国的债券信用评级,必须从我国企业的财务数据中提炼出特征指标,建立相应的模型,才能对我国的评级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三、研究方法

(一)变量的选择

Maher和Sen(1997)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债券评级进行预测。在他们的模型中,变量包括总资产(TOTASSET)、长期负债与总资产比(LTDEBT)、资产回报率(NETINC=净利润/总资产)以及公司普通股的市场值(BETA),其中变量TOTASSET、LTDEBT和NETINC取的是5年的平均值。TOTASSET是公司规模的重要标准,并代表了一个公司的经济实力;LTDEBT可以反映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NETINC可以衡量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用BETA可以表示公司的经营风险。此外,该模型的因变量是根据穆迪公司的评级,从Aaa到B划分的6个等级得到的,即Aaa级为6,其余依次为5、4、3、2、1等。

目前我国的债券信用评级采用标准普尔公司的评级模式,由于我国《企业债券管理条例》(1993)规定:企业债券评级在A及以上的企业才有发债的资格,所以到目前为止所发行的债券,其评级主要有三个等级,如AAA、AA和A(每个级别中又以+、-符号进行微调)。考虑到我国债券评级的实际情况以及样本容量的大小,我们将被解释变量设为0和1(AAA为1,其他为0)。

对于解释变量的选择,我们借鉴Maher和Sen(1997)模型中的变量,并考虑到中国债券评级的方法以及国家政策对债券发行的影响,我们将解释变量确定为以下5个(如表1所示):总资产、资产收益率、资产总额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比率,以及一个虚拟变量(政府政策)。其中,政策变量按政府政策是否“明确支持”该项目或该行业而分别取0和1。“明确支持”是指在债券发行公告中,有政府政策明确支持的,包括两种情况:(1)1种是家对该行业的明确支持,如对电力、能源、钢铁等行业,如97国家电力公叫债券、98中国石油企业债券、99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债券等; (2)政府对该发债项目的支持,如98三峡债券和99上海市城市建设债券等。

(二)样本的选择

从中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历程来看,1998年是我国企业债券规范发展阶段的开始(陈超、郭志明,2007),因此我们样本的选择也是从1998年开始的。表2列示了1998年以来我国企业债券评级的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2004年以前的评级虽然以AAA为主,但也有评级为AA或A的情形;然而2004年以后的评级基本为AAA了。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有关企业债券的国家政策的变化。自2000年起,公司债券的额度实行国务院特批制度,每年由国家发改委将拟发行规模名单上报国务院批准。在分工上,国家发改委成为公司债券的主管部门,负责公司债券额度的申报和债券发行的审核;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成为公司债券的会审部门,其中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公司债券的票面利率审核、中国证监会负责公斯债券的承销机构资质审核。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6月21日以“发改财金[2004] 1134号”文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企业债券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文件对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的条件、批准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的程序、批准企业债券发行方案的程序、企业债券的担保、参与企业债券发行的中介机构的资格、企业债券的信息披露、募集资金的投向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在新的《企业券管理条例》出台之前,该文件以及2005年新颁布的《公司法》是现阶段企业债券发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发行公司债券要求必须提供担保,这使得发债人的信用基本被忽略掉了。资质差异很大的公司在获得了银行担保的情况下,都能获得较高的评级,投资人也愿意购买。笔者认为,这也是我国债券评级普遍较高的原因之一。

2004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企业债券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更是加强了对公司债券担保的规定(详见第七条)。发债公司在得到了相关单位的连带担保之后,其债券风险也就大大降低了;并且从2002年起,发行的企业债券大多数由国家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提供担保。

其次,发债企业对信用评级的认识偏差,导致不切实际地追求高信用等级。发债企业作为债券发行人对信用评级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其对信用评级等级的接受程度。其主要表现是,拟发债企业向评级机构索要高信用等级,并以撤换评级机构来要挟。而且,评级机构的评级工作和其他发债服务机构尤其是债券承销机构紧密关联。如果评级机构坚持评级理念,就可能引起发债企业和承销商的共同抵制,评级机构既得不到最基本的评级费用,而且可能引起市场的大规模萎缩,甚至威胁到自身的生存;而放弃原则又有悖于评级机构赖以立命的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因此,由于发债企业对信用评级等级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使信用评级机构面临着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艰难抉择。

最后,应投资者对债券评级的要求。2003年6月3日,中国保监会颁布《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保险公司购买企业债券必须是“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发行,且经监管部¨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在AA级以上的企业债券”。

所以,导致2004年以后评级基本都是AAA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国家对企业债券管制政策的变化,监管部门通过设立过高的批准或核准标准(如选择基本没有信用风险的发行主体,要求可靠的担保等),以规避信用风险;同时,这些发债企业都是国有大型企业,大多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经营状况良好。第二,担保能力较强,进一步提升r企业债券的信用;即使因信用风险产生损失,也有担保措施承担损失,或由政府部门直接出面协调化解风险。第三,部分大的机构投资者和发债主体对评级的高要求。

因此,为了尽量排除相关政策对债券评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是中国从1998年到2003年间发行的企业债券,剔除数据不合格的样本,共得到样本62个。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省略和中诚信、联合资信和大公国际等国内主要的三家债券评级公司的评级资料。关于数据的基本资料见表3和表4。从表3可以看出,评级越高,利率越低,这基本反映了高风险和高利率的市场规律;并且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债券的一个基本特点:期限越长,评级越高。这可能是因为具备发行期限较长债券的企业,它们有着良好的信誉和经济实力。从表4可以看出,发行债券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力、能源、铁路(公路)等行业,这可能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有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样本的年度分布不平均。

(三)Logistic回归模型设计

Logistic模型允许因变量是非连续的数据,因此也称之为离散选择模型。而且Logistic模型不要求数据满足正态分布。因此在不满足正态分布的情况下,Logistic模型判别的正确率高于多元判别分析法的判别结果。本文采用Logistie模型对影响债券评级的因素进行分析。模型基本形式设计如下:

其中:pi表示债券评级为AAA的概率,即pi=Pr(Y=11x)(如果债券评级为AAA级别,则Y=1;如果债券评级为AAA以下,则Y=0)。x为解释变量。为了确定公司财务特征(ROA、TA、DeBt Ratio、LD)对评级的影响,我们将设计两个模型。其中,模型Ⅰ:x=[POLⅠCY,TA];模型Ⅱ:x=[POLⅠCY,TA,ROA,AT,Debt Ratio,LD]。a为截距;β为解释变量系数。

(四)我国债券评级方法与研究假设

总体上讲,我国债券等级的确定主要建立在两块基石之上:(1)个体评级;(2)支援评级。二者在等级的最后确定阶段有同等重要的作用。②个体评级主要包括对发债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状况和发债项目的评估,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的财务评估。支援评级的产生是由我国发行企业债券的特征造成的,也就是说,在我国,企业只凭借本身财务实力未必能够发行债券,还需要政府和担保人对其偿债能力给予支援。支援评级考察的重点主要在于评级企业或其所属行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对其支援的性质和程度。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明确或不明确的政府支援会越来越少。根据以上情况,我们主要从发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政府是否给予明确支持两个角度提出假设。

假设1:由于总资产是公司规模的重要标准,并代表了一个公司的资源,我们假设总资产规模越大,评级越高;

假设2: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分别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这两个数值越高,则表示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和经营效率越高,那么债券等级就会越高;

假设3:由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比率是衡量企业破产风险的指标,这两个数值越小,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则企业违约风险越小,那么债券等级就会越高;

假设4:国家政策明确支持的企业债券,其偿债能力与破产风险越小,评级越高。

如果假设成立,我们可以预测Logistic回归的结果如下:总资产、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系数为正;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比率的系数为负;国家政策的系数为正。如果前两个假设成立,那么可以说明债券的等级确实受其财务状况的影响,我们则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我国债券评级能够说明发债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

四、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进行统计检验之前,我们先对研究中所用的样本数据作一描述性统计(见表5),以便对各样本特征的信息有所比较和了解。

一般来讲,总资产规模越大,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总额周转率越高,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比率越低,其债券评级应该越高;但表5与正常的情况有所不同。从表5可以看出:(1)对于资产收益率(ROA),AA级的均值(0.06)明显高于AAA级(0.02),这与我们的假设是正好相反的;(2)对于总资产周转率(AT),AA级的均值(0.11)明显高于A级(0.04),但AAA级的均值与AA的均值没有差异,这也与我们的假设是不符的;(3)对于资产负债率(Debt Ratio),三个级别之间的均值和均方差是比较接近的,但AAA级的均值还是略高于AA级,这也与我们的假设相悖;(4)对于长期负债比率(LD),AAA级的均值是最高的,AA级的均值是最低的,这同样与我们的假设相反。

如果要对以上分析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我们只能认为这是由于企业债券评级不规范造成的;只有不规范的评级,才有可能将高质量企业发行的债券评定为较低等级。由于描述性统计只是对样本特征的

一种粗略描述(如这种方法不能将均值和均方差结合起来),并不能据此得出结论,因此还必须进行严格的统计检验。

(二)解释变量相关性检验

为了对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我们先对这些变量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6列示了Pearson检验的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之间大多数不具有相关性。相关性主要表现在:(1)资产回报率(ROA)和政府政策(POLICY)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显著);(2)总资产(TA)和长期负债比率(LD)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显著);(3)长期负债比率(LD)和资产收益率(ROA)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显著)。相关性分析只能揭示变量两两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并不能揭示一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还必须借助模型,就各个因素对我国企业债券评级的影响进行分析。

(三)样本特征的比较(t-test)

为了验证不同的债券级别之间企业财务特征(TA、ROA、AT、Debt Ratio和LD)和政府政策是否有明显的差异,我们对AAA级与非AAA级以及AAA级与AA级的企业绩效特征的差异进行t-test,结果如表7和表8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对于AAA级和非AAA级的企业,最显著的不同是政府政策支持与否和这两类企业总资产规模的不同(在1%下显著),长期负债比率(在5%下显著)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与我们的假设是基本一致的。此外,对于企业的财务特征来讲,不同的债券级别,其资产收益率(ROA)和资产负债率(DebtRatio)没有显著的不同。表8显示,对于不同级别的债券,其政策支持与否、总资产的规模、资产收益率(ROA)和长期负债比率(LD)都有较显著的不同。由于这一部分的t-test只能反映不同级别的债券,其财务特征和政府政策等单个因素的差异并不能反映这些因素对债券评级的综合影响,所以,对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债券评级的,我们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检验。

(四)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

首先,我们用全部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统计结果见表9、表10和表11。

表9对模型中的自变量回归系数进行了检验,可以看出,无论是模型Ⅰ还是模型Ⅱ: (1)影响债券评级最关键的因素是发债企业总资产的规模。这个因素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是显著的,并且其系数(1.591)为正值。这说明企业资产规模越大,其评级会显著地高于资产规模小的企业。这一点与我们的基本假设是一致的。(2)政府政策对该发债项目或行业支持与否对债券评级的影响在5%下也是显著的,其系数(3.579)为正。这说明如果发债项目或其所在行业是有国家政策明确支持的,那么其评级就会高。这一点与我们的假设也是基本吻合的。(3)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比率等财务指标对债券评级都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点与我们的假设是不一致的。

表10和表11分别表示用模型Ⅰ和模型Ⅱ对债券评级进行预测时的准确程度。从表10和表11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模型Ⅰ和模型Ⅱ的总体识别效力还比较高;第二,尽管模型Ⅰ和模型Ⅱ的总体预测准确程度是比较高的,但是模型未能识别出影响债券评级的全部因素,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某些变量没有在模型中得到反映所导致的;第三,尽管模型Ⅱ在模型Ⅰ的基础上增加了ROA、AT、Debt Ratio和LD四个变量,但是模型Ⅱ非但没有提高模型的识别效力,还使得总体预测准确率略有下降。这也说明了ROA、AT、Debt Ratio和LD四个变量对债券评级几乎是没有影响的。

为了对我们的结论加以验证,我们运用评级为AAA和AA的部分样本,再次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见表12。

从表12可以看出,无论是模型Ⅰ还是模型Ⅱ,影响债券评级最主要的因素是发债企业的总资产规模和政府政策对该发债项目或行业的支持,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比率等财务指标对债券评级均无显著的影响。

国外发达的企业债券显示,成熟的债券市场需要有可靠的信用评级,信用评级专业的发展对债券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和规模扩张有着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要发展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就需要提升我国债券评级的质量,使债券评级能真实地反映发债企业的财务风险。要鼓励债券品种的创新及评级的多样化。债券的报酬率与债券的信用级别能反映风险的溢价,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应拉开不同信用级别债券的利率差距,体现不同债券的风险溢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债券评级的价值。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