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的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合作的趋势

篇1

关键词:社会发展;媒体网络;家校教育;现状调查和思考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络和电视广播等媒体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这些多媒体的出现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可以轻松的通过媒体网络拓展学生的视野见识;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性格尚未成熟,辨别能力较差,对于相对宽松的家庭教育来说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两者不能很好的协同将会对小学生的正常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对潍坊市城区的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教学的状况进行调查,对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对小学生家校合作进行改进创新。

1.潍坊市城区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潍坊市城区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潍坊市的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潍坊市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现在的小学生在校教育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完和发展。针对不同的小学生不同的家教状况,对当前潍坊市城区部分学校进行问卷形式的调查,以对当前城区小学家校合作现状进行调查和思考。本次共发调查问卷100分,主要对潍坊市城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条件和环境进行调查。经过调查发现当前潍坊市城区小学家校合作教育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家庭教育方面:

(1)经调查问卷显示,小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有31%有着大学教育经历(含专科及本科以上),37%有着高中教育经历,32%有着高中以下的教育经历,这表明潍坊市城区的家长文化程度虽然以高中教育经历为主,但是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群数量也较之以前有所增多;

(2)经调查问卷显示,小学生的家长工作情况和工作时间与教育经历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一般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家长一般工作较为繁忙,工作时间较长,缺乏对小学生的教育管理,虽然但学习方法指导和教育方法上有着科学的手段和合理的方法,但是缺少对孩子的监管,而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这样导致家庭教育状况并不好,这一比例在接受大学教育的父母中占到78%。而有着高中教育及其以下教育经历的学生家长一般时间相对宽松,但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力不从心,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也使得家庭教育状况较为糟糕;

(3)经调查问卷显示,在所调查的五所小学校中,仅有两所存在着家校合作制度和管理实施办法,这说明潍坊市城区的小学家校合作状况并不良好。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小学的教育还是更加的侧重学校教育,而对于学校之外的家庭教育状况,学校并未制定完善实用的管理手段;

(4)经调查问卷显示,两所进行家校合作的学校在一些管理也存在这一些问题,学校成立的家委会虽然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和家长的要求对学生的教学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改革的作用,但是对于校方的一些重大决定也起到了干预的作用。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其有着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教育教学手段,家长的参与目的是为了更加完善这种教育手段,初衷是改善而不是改变。但是家委会的存在有时会强制的干预学校的管理教学工作;

(5)目前潍坊市城区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手段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这种不健全的制度使得家校合作中问题频发,不能及时处理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家校合作管理的正常化进行。在缺乏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也使得在校教师或者家长不能及时的对学生在校和在家的状况进行沟通交流。这种缺乏完善统一的合作管理制度使得家校合作大大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6)调查问卷显示,较多的学生希望家校合作教育,但是现实的状况会出现学校和家长的教育管理手段相悖,使得学生产生迷茫感,不知道采用那种方法或者听谁的话。这也是当前潍坊市城区小学家校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2.对调查现状的思考。潍坊市城区小学教育的发展使得家校合作教学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和家长对孩子教育时间的不同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质量的要求为家校合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了改善家校合作的现状,首先针对不同家长的文化程度的现象,应当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相关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培训工作。其次,学校和家长应当在合作教育上达成一致,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既使得学生家长能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安排学生管理中来,又要明确家长的权限范围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可以使得教师和家长能够定期的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在家状况,并对学生身上所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发现解决。

结语:潍坊市城区今年的发展促进了小学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不断的改革创新。新的社会形势下随着家长对学生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家校合作教学管理已成为小学教育发展的方向。目前潍坊市城区在家校合作方面尚存在着些许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应当及时了解到城区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以及所存在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培养;安全知识技能;难点;对策

当下危害学生安全的事件层出不穷,且性质越来越恶劣、后果越来越严重。就在我们已经发表了研究校园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课题文章后,前不久又有学生受到侵害、伤害的案件、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河南23名学生在校内被外人疯狂砍伤;甘肃高三男生被同学围殴致喉管断裂身亡;山东两小学生上学路上拉扯商家庆典氢气球被炸重伤;广西南宁某职校7名学生经常携带砍刀恐吓同学、保安,无人敢惹,后被抓。为了学生的安全,为了学校的良性发展,为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为了民族后代高素质、真健康的成长,对学生安全知识及技能的教育、培训已经刻不容缓。尽管存在种种困难,但是作为安全保卫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还是必须想方设法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加强家、校、社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及技能。

一、家、校、社区相结合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的难点

如前所述,家、校、社区相结合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作为当前安全防范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或新途径,对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防范技能和防范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实现学生进行自我保护和防范的互动,减少和阻断新的社会安全事件的危害等安全防范教育之目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和当前安全事件多发、危害大的现实相比,家、校、社区相结合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还有许多不足,在实践中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依然有诸多难点亟待加以解决和攻克。

(一)多方结合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的首要难点是公众危机意识薄弱

社会公众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家、校、社区相结合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的实施与成效,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学生进行经常性安全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经费投入的多与寡。在日本,政府出版各类安全知识教育出版物,对幼儿园在内的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安全知识与技能教育。在德国,政府通过“安全防范信息系统”向在校学生提供各种保护以及发生各类安全事件情况下自我保护的知识。在澳大利亚,政府向每户居民邮件反恐资料,指导社会公众应对恐怖事件。而在我国,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一直以来就比较弱,安全防范工作的开展更多地依赖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这就导致了社会公众对安全知识与技能培养工作的漠视。这也使得培养安全知识技能工作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单一行为,而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安全防范教育难以得到公众响应的现状在短时间内将难以改变,社会公众危机意识较弱的现实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得以改变,这就使得家庭、学校、社区很少组织和积极参与培养安全知识技能工作,家、校、社区相结合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的实施就显得愈加困难。

(二)家、校、社区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落实”难

1、家庭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落实”难。从理论的角度而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阶段,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伴,感情容易交流,适合于言传身教,家庭安全知识与技能教育可以减轻社会安全防范教育的负担。但在实践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落实难度依然较大。一是家庭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难以常态化,家庭安全防范教育意识淡薄,对安全防范教育“推”的思想依然存在,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也同样如此,家庭对学生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培养依然处于自发状态;二是家庭安全防范知识教育缺失,教育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作为家庭安全防范知识教育主导者的家长,其掌握科学的安全防范知识是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前提,但受我国安全防范教育的客观实际的限制,大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地是依赖自身的防范经验和做法口口相授;三是家庭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的效果难以评价和难以监督。在我国,虽然法律对家庭教育行为有所规范,但是家庭教育是否真正有效落实,更重要的是依赖家长本人的责任心,而不是制度,家庭教育的私密性也使得家庭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难以落实。

2、学校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落实”难。学校是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具有齐全、优良的教育资源,可以对学生实施比较全面和规范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培养,但是,学校培养学生安全技能工作的落实还是困难较多。一是学校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机构建立健全难,工作机构的建立健全是落实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的组织前提,但是受学校编制所限,建立专门的安全防范教育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难度依然较大,以学校保卫组织为主导的现状在短时间内依然难以改变;二是学校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经费落实难,要使学校的安全防范教育工作常态化和起到实效,要保证教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多样化,要保证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禁毒宣传、自我护卫、实情实景的模拟逃生、模拟护卫演练等丰富多彩的安全防范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经费是保证,但是经费紧张是学校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学校从本已捉襟见肘的经费中拿出部分经费搞安全防范教育这一所谓“副业”,其难度不言而喻。

二、家、校、社区相结合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的对策

针对以上种种困难,必须找出解决的办法,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及技能,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由于无知、无助、无能而遭受外来或自身的各种危害。

(一)转变各方观念,突破惯性思维

思维方式是人们相对稳定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它支配、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活动。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以往的社会行为方式影响,形成了不易改变的惯性思维模式。社会上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技能教育训练工作也不例外早已存在着“那是应该由学校或者学校、公安两家的事情,与其他部门、组织无关”的惯性思维。因此欲尽快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及技能,就必须从政府到社会、民众均应当突破其惯性思维,转变原有的观念,提高认识,让社会各界认识到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仅仅依靠学校、公安部门一、二个部门的有限力量是完全做不了、做不好的。必须依靠广大的社会力量,尤其是学校所在的社区以及学生家长更是义不容辞、责任重大,而且必须由家长、学校、社区三方积极联手、发挥各自能力、优势互补,共同配合、协助,方能做好学生安全知识技能的教育训练工作。譬如:家长利用与孩子的血缘、亲情关系,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作用不小;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设备比较系统、得当、齐全;社区有着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并且联系担负专门职能的社区民警到校指导较为方便。只有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各相关组织、人员达成了以上共识,那么实际的教育、训练活动中,学校、警方才不会形单影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孤军奋战,而将能够人多势众地、坚强有力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形成家、校、社区共同参与的稳定机制

要想把学生安全知识技能教育训练工作做出成效,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最主要、最重要的参与力量以稳定的形式、制度确定下来。

首先,成立联合议事组织。因为如若全社会的群众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即使人多势众也会群龙无首,而且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单位,即便是好的意见、观点无法形成统一章法,也是没有合力、只有分力。因此,应当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召集各方(家长、学校、社区组织、警方、驻社区企业)派出代表,组成学生安全教育议事会(或称小组)。此学生安全教育议事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门研究有关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并且形成长效机制,即使某个部门、人员变动了此组织也不会因为其变动而解体。

参考文献:

[1]蒋夏宁.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12).

[2]梦想之城. 学生安全应引起社会高度关注[EB/OL]http://.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6611&page=1&authorid=59894

[3]易军. 高校消防安全管理运行机制的探讨与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2011,(6).

作者简介:

篇3

Abstract:Through consults 01 years until now about “the school business cooperation” massive research literature, is right “the school business co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business both sides angle's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approaches to cooperation and the way innovative design three aspects the research condition in the last few years to carry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induction knot, and analyzes exists ques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by time “school business cooperation” the research can further develop.

关键词:校企合作 现状 趋势

Key words:School business cooperation; Present situation; Tendency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39-02

一、从校方角度对校企合作所进行的研究

1.1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

此方面的研究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是校企合作中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将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与企业、市场接轨方面,还是如何将培养出的学生顺利送上工作岗位方面,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校企合作的基准点。有的研究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人才需求的主体,学校应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长期深入地调查区域内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就业结构,从而预测企业人才需求的基本趋势『1,根据该趋势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以实现校企合作,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有的研究者则从目前市场上某些专业人才紧缺的现实角度着眼,依照不同类型人才的规格要求,提出了“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观点,指出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要求进行调节和改革,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紧缺人才『2『3。

1.2关注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此方面的研究认为,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1.2.1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教材

此方面的研究着重强调了学校在教材的设计上应与企业合作,以保证教材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紧密结合,以反映企业生产岗位最新生产技术,避免出现闭门造车。有的研究者在教材的开发设计上提出了“将企业家请进学校进行座谈,与教师共同探讨教材编写思路”、“教师编写出教材后请企业专家审定把关”、“教师进入企业检验教材可行性”三个步骤,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教材的实用性与先进性『4。有的研究者提出“教材设计的出发点应是以特色立项,从规划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性教学、校企合作、注重教材选用五个方面进行教材建设”『5。

1.2.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中,涉及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研究是数量最多的。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通过校方与企方的合作――企方对校方进行技术、场地、资金支持,兴办实习基地;校方派出专门人员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监控――使学生能够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将自己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此类研究中,很多研究者还提出了一些自己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观点。如,有的研究者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的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三种模式,即“建立校董会”、“合作办学”、“联合办学” 『6。有的研究者从“产学研”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和毕业环节教学的新模式。

1.2.3重视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此方面的研究认为,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办学,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仅有完备的教材体系和学生的实习是不够的,学校教师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是连接以上两方面的桥梁,是实现教育质量逐步提高的关键点和主导因素。如,有的研究者指出,“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引进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观念,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是教师主动获得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学校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7。在具体方法上,有的研究者提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越来越重视培训与生产的结合,迫切要求专业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又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熟悉企业生产管理的实践”。通过“让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扩大企业相关人员与学校教师的交流”,以提升教师业务素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8。

如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素质,是众多以校方视角对校企合作所做研究的研究者的核心论点。通过学校与企业在各个环节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也将是日后关于校企合作研究的重要方向。

1.3推进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

推进学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是以校方为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研究的又一主要方面。此方面研究的核心是探索如何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更深入、更恰当的合作,使学校的科研成果更加快速、有效、直接地融入市场和生产实践。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分析了当前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研究者指出“当前学校的科研成果还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主要是由于“科研选题脱离市场需求、科研成果的超前性被忽视、中间实验的经费严重不足”三个方面的原因,问题的核心是“学校科研部门与企业相互脱节,缺乏理解和沟通”。同时还指出,“更好地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唯一途径是加强校企结合”『9。在校企合作的具体环节上,有的研究者还提出了以下原则:“选择最佳的合作对象和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机制、建立必要的协调机构、互通信息、互惠互利”『10。

对于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推进学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的研究是近来校企合作研究的热点,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二、从企方角度对校企合作所进行的研究

从企方角度对校企合作所进行的研究在整个校企合作的研究中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其研究所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为企业培养出最合乎规格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最终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以企方角度研究的研究者也认为开展行业、企业与院校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既能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又能促进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但与校方角度不同之处在于,企方的研究更直接明确地指出,校企合作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在于,合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和市场发展为导向。上海陆家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翁国强在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性人才》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同时他还指出:在与学校的具体合作过程中,要坚持双赢的方针;要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计划选择恰当的合作院校;要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不同要求,从“校企互动、定单培养、企业主导、岗位见习”等模式中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要建立适当的校企合作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以实现学校与企业最优化的合作,进而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性人才。

以企方角度对校企合作所做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于细节的研究则更少,这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三、关于校企合作方式和途径的创新设计

在整个对校企合作所进行的研究中,关于校企合作方式和途径的创新设计的数量还是很多的。以此为方向研究的研究者大都站在学校和企业的高度之上,同时从两方面对双方的深入合作进行探索,并对合作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合理的创新设计,旨在为学校和企业更深入、更有效的合作提供新的道路和方向。

此方面的研究中尤以南阳电力技工学校讲师鲁爽的论文《校企结合的培训发展之路探析》最为典型。文中作者在对校企结合培养人才的意义――“企业投资扶植,学校企业共同受益;企业参与培训,学校企业共同提高;校企结合,利于针对企业需求提高培训服务;企业学校共同管理,促进学以致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要获得稳定高效的优秀人力资源的支持,关键是要在与学校密切配合,建立一套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培训新体系”。在具体的体系建设上则提出了六步具体方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设计培训方案;选择培训方式;重视培训实施;关注培训成果转化;科学的培训评估”。

其他研究者也对校企合作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创新设计和研究,但在方向上与上文引用的研究大体相当,在细节和思路上则各具特色。但是,大部分此类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并没有能够经过实践检验。因此,对校企合作的方式和途径的设计进行实验研究必将成为今后此类研究的重点。

四、校企合作的研究趋势

4.1 高职、高专、中专类院校对校企合作所进行的研究在数量上明显多于大专、本科类院校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在教学目标上前者较后者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就业情况。但在目前高等教育深入地走向大众教育的整体趋势下,大专、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已经进入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因此,普通高校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的必要性已越来越大,普通高校对此的关注程度应有所提高。

4.2 对校企合作所作的研究中,以学校为角度进行研究的数量比以企业为角度进行研究的数量多很多

形成这种局面的是很正常的,因为“校企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模式,加之学校拥有大规模的研究研究者,在研究的方向和角度上自然更倾向于以学校为立场。但是,校企合作其本身又同时是一种“合作”,单方面的研究过多难免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因此,加大以企业方为立场的研究力度,强化双方研究的交流,应成为日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4.3 缺少涉及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研究

在为数众多的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中,涉及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研究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只是一笔带过。显然对于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道德还没有引起研究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在现如今处处重视和呼吁职业道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所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应引起日后研究的足够重视。

4.4 缺少实验性研究

现阶段对于校企合作诸多方面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操作体系,但却很少有研究者通过实验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当前的研究还未能经受实践的考验,只能停留在理论状态,而这是对研究的深入发展不利的。所以重视实验性研究,应是今后被重视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云吉.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创建名牌高职院校[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2,(1).

[2] 孙凤芝.现代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调研

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渠道,通常是以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和行业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培养来实现,如何发挥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煤矿企业的岗位职业标准要求,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的技能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煤矿企业的岗位要求,更好的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意义重大,这也是我国煤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煤矿类专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重点技校、国家级重点中专,为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近期我和同事们开展了校企合作的调查研究。

1校企合作调研数据

1.1被调查煤矿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方法为文献调研、发放问卷、深入访谈三种,调查范围为重庆市27个煤矿企业,其中国有煤矿9个,民营煤矿18个。按煤矿企业规模分,大型煤矿9个,中型煤矿12个,小型煤矿6个。

1.2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

愿意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企业25家;“委托院校进行员工培训”的27家;“委托院校进行员工学历提升”的25家;“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的21家;“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的17家;“共建实训室”5家;“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18家;“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9家;“设备仪器资源使用”10家;“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18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3家。

1.3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的认识

关于“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的重要性”一项中:选择非常重要的10家;选择比较重要的10家;选择不重要的7家。关于“对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项中:选择非常愿意的4家;选择比较愿意的5家;选择无所谓或没兴趣的18家。

1.4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统计

10家企业觉得“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6家认为“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7家“缺乏合作机制”,1家“学校缺乏主动性”,3家“缺乏校企双方交流的平台”。

1.5企业希望的职业教育模式

3家企业选择“独立举办职业学校培养员工”,10家选择“独立举办培训机构”,11家选择“合作举办职业学历教育学校或机构”,3家选择“不举办职业学校或机构”。1.6企业希望的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模式选择“2+1模式”的6家,“订单模式”6家,“工学交替模式”10家,“产教结合模式”5家。1.7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冀望收集到的冀望中:“能得到合格的后备人才”25个,“为企业长远发展做准备”17个,“改善员工技能结构层次”13个,“扩大企业影响力”12个,“得到纳税减免优惠”24个,“进行员工提升培训”14个,“联合解决技术难题”7个。1.8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建议问题中选择“通过立法作出规定”的11个,“政府出台激励机制”的14个,“激发企业的自觉性主动性”的11个,“推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14个,“职业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19个,“提升职业教育内涵质量”的21个。

2调研情况分析

(1)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政府十分热衷,但企业只是在浅层次上参与合作,并没有拿出和学校政府一样的热忱深入参与其中。调研数据表明:100%的企业都愿意和学校合作,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中来,但大部分是停留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企业员工进校培训”、“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这类浅层次或对企业发展有益的层面,而“共建实训室”、“为学生老师提供实训实践机会”等深沉次合作的企业不足20%,并且企业基本上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只限于由企业技术人员示范操作,由企业技师和学校教师联合指导的比率为0。(2)从92.6%的企业愿意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66.6%的企业愿意“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而仅有33.3%的企业愿意“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18.5%的企业愿意“共建实训室”,36%的企业愿意“设备仪器资源使用”可以看出,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主要集中在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这类低成本项目上,而大部分企业不愿参与到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增加企业营销负担的项目中。(3)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积极性的因素占前三位的是:37%的企业觉得“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26%的企业觉得“缺乏合作机制”,22.2%的企业觉得“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许多企业都在调研中表示希望能在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的同时,企业能收获到在税收、补贴以及荣誉方面的帮助。(4)企业认为学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需要进行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陈旧、实际动手能力弱,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5)80%的企业希望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加强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工作,通过有针对性的职后培训来提升企业员工的能力。

3调研结论

通过此次调研的结果以及数据分析的情况,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3.1校企合作缺乏令企业看中的长效机制

目前的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40.7%的企业希望“激发企业的自觉性主动性”,但企业是需要效益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机制,没有硬约束力,靠企业的自觉性来参与到校企合作中,那企业只能如现状浅层次参与其中。所以政府应该在落实相应政策的具体措施、降低企业承受学生顶岗实训的安全风险、增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回报、加强校企合作第三方的协调服务等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机制,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的利益。

3.2教学模式改革的滞后

在此次调研中,77.7%的企业都希望职业院校能“提升职业教育内涵质量”,70%的企业觉得“职业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确现在中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上过多的沿用了专科乃至本科的做法,忽略了中职学生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导致大量学生到达工作岗位,理论水平不够,技术操作能力也不过关的现象。因此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刻不容缓,把中职学校从现有重理论轻技能的现状拉回正轨。

3.3要加强企业在职员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训

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企业十分看重职工的培训工作,希望能从职后培训这块达到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那么加强企业在职员工校企合作培训,是促使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之一。(1)进校培训与上门培训相结合,对于煤矿企业,人手不足,特别是技能人手的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学校可以根据企业要求,组织教师到矿上培训,解决企业生产和培训冲突的问题。(2)等级培训与提高培训相结合,煤矿企业职工文化水平不高,企业对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迫切希望,要重视初级工、中级工技能等级的培训,更要重视对已取得中级工等级的员工,提升为高级工、技师的提高培训。(3)全面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在通用性培训的同时,根据煤矿企业的自身需求,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

4对策及建议

4.1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企业要承担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特别针对煤矿企业而言,工作环境恶劣,安全形式更是严峻,同时煤矿企业无法从校企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实质性收益,因此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激励企业参与尤为重要。从制度层面上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框架,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理顺学生工学结合考核、共建实训室管理、职后培训教育等相互配套制度。在机制层面上,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只有当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大于投入的收益时,才具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政策优惠、奖励荣誉等方面的补偿,能提高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吸引力。比如加拿大就实行实习教育税额抵扣,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每个学期可享受25%~30%的抵税比例,这对企业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因此也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4.2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核心

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制订“工学结合”教学计划,要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原则,根据当今社会和煤矿企业实际需求,修改和完善采矿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围绕培养目标,突出职业特点,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加大技能训练的比例,重能力,重素质,把技能和德育培养放在第一位。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重点。从工作岗位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通过工作训练,使课程体系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

4.3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教学中的地位

要与企业共建具有先进性、经济性、互补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功能与岗位能力要求相一致,让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顺利完成从学校到企业,学生到员工身份之间的转换。校外实训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场所,学校应积极寻求一些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共同培养煤矿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通过深入企业的实践,贴近生产一线,真正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

4.4加强有职教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

篇5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瓶颈

1.学校方面:理念出现偏差

这里的理念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教育理念。

首先,一个学校的生存乃至发展都离不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的是该学校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家校合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决定了学校对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组织管理热情和检查指导机制。在当前“唯分数论”大行其道的环境下,若学校的办学理念不进行创新改革,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的“人才”上,那么,学校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目的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其合作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不但不能促进反而会阻碍家校合作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次,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是影响家校合作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交流的对象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家校合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然而,部分教师在理念上的“重智轻德”、对家庭教育的不信任等都严重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这些结果的背后是家校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理念不正确、不一致,如何寻求共同的、合理的目标和理想是其中的关键。

2.家长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能够积极主动提出要求的少之又少。家庭作为家校合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家长又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家长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那么,家庭教育必定是失败的,而家庭教育的失败又将导致家校合作产生断层。因此,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之融入科学的家校合作中,并让他们感受到家校合作所带来的孩子的成功,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家校合作是尤其重要的。

然而,有家长认为,只要学校需要,我愿意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学校的工作出谋划策,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做。显然,对于部分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经济条件的家长,其缺乏参与家校合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本质不是意识及行动上的懈怠,而是没有一个适合的方式、渠道来表达。

3.合作手段:缺乏有效方式

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电话交流等。家长会是学校召集学生家长参加的会议,目的是互通信息,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是一种会议形式的家校合作,一般在每学期的期末开展。家长学校是指向家长传授教养子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校,目的在于宣传家庭教养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掌握抚养、培养、教养子女的知识和技能。家访和电话交流大多是学生在校出现了问题才进行沟通联系。显然,无论是家长会、家长学校,还是家访、电话交流,这些合作方式都是单向的,都是由学校方面主导、主动发起的,学生家长则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做一名“忠实”的倾听者,而且会因时间短暂,话题仅局限于学生成绩及所犯错误,并未能够进一步谈及培养发展。目前家校合作方式的局限、单向性,以及具体操作的流于形式,使得合作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因此,追求合作的实效性,寻求科学、合理的家校合作方式是当前家校合作的重要任务。

二、家长委员会――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重要方式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中由家长代表组成的一种群众性教育合作组织。其一方面代表家长,反映家长和社会的要求,协助并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一组织协助做好家长工作,对家长的子女教育工作进行帮助和指导。家长委员会与家校合作中的其他各种方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长委员会是一个由家长代表组成的组织体,它代表的是大部分家长的意见,道出的是家长真实准确的心声。有了这样的一个渠道,家长能够平等地以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事务当中来,促使家校合作常态化,并且家长与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优势是家长会、家访等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1.建立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要求

当前,从学校这一角度来看,管理主体范围上还比较狭窄,仅局限于校长和领导班子,学校的大事主要是由校长来决定。但如果校长及领导班子在知识、能力、信息等方面有所欠缺,就可能造成学校的决策失误。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怎样让学校工作建立在信息广泛收集和管理之上,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扩大学校的管理主体,不仅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还要把家长作为学校管理主体纳入进来,形成一个多元管理主体管理学校的氛围。很明显,现今的“5+2=0”的现象已经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已经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其次,从家长角度来看,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不希望被排斥在学校围墙外面,他们希望能够成为学校管理主体中的一员,希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结合来实施。因此,一批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学校管理的家长,期望在子女教育、学校发展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多的话语权。

最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建立家长委员会。民主管理是学校管理构成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它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该具有的地位。但是,要真正使民主管理的这种地位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得到落实,充分地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还必须找到一种能够体现它的这种地位的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是从属于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因此,家长代表能够以平等的学校管理者、教育者身份参与到校园民主管理中来。伴随着社会对学校管理方式转变的要求,中小学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它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保证,是现代学校民主管理的要求。

2.有助于保障家庭教育权的实施

劳凯声认为,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在不同的教 育领域里力量消长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具体学校组织的举办和运作上,社会利益群体将会获得主导权,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育权行使将会被削弱,其行使模式也会逐渐转向对社会教育主体授权,交由社会利益群体或者个人具体实施,尤其在个人实施社会教育权方面会获得重大进展,从而形成群体教育与个人化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社会教育权行使体系。显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儿童的教育是父母与国家共同的权力和责任,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儿童最大利益的实现。对我国而言,整体上还缺乏对父母教育权,特别是父母对学校教育参与权的认可。目前,父母教育权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内容上还欠缺法律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我们从观念上已打破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的观念,需要的不仅是法律制度上的认可,更需要一种合法、合理的形式,使父母通过家长委员会组织这一合法的形式行使其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决策、管理权利。家长委员会拥有自己的章程,由家长代表组成,通过这样的一个组织群体,家长的家庭教育权才能够有效实施,他们才能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来。

3.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经验分享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中流砥柱的这一代面临的是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生活节奏相比以前更为快速和紧凑,加之人际关系的越发淡漠,家长与家长之间几乎没有机会进行教育孩子的经验交流。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方式,许多没有意见的家长也只会随大流,强压自己的孩子参加奥数班、假期特长班等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家庭教育现象虽然引起了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而且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负面新闻,但是却屡禁不止,还愈演愈烈,因此,社会把矛头指向了考试制度。但究其根本,笔者认为,家长的教育理念才是要害所在。家长委员会对于家长来说,得到的不仅有来自学校方面的专业性指导,还有来自家长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这有利于家长提高自身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能力,也给了家长一个教育孩子的参考和借鉴。其他家校合作的方式都难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4.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发展

学生的家长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行业,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专业学识、不一样的社会资源,无疑对于学校的发展是有很大益处的。但凡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其委员都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能够代表家长们的意见。不仅要有较高层次的干部、经理等,还要有普通劳动者的代表;不仅要有出点子的人物,也要有干实事的人物,要求形成最佳组合,发挥整体效能。家长队伍中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开采,借以支持学校的发展。比如,让做律师的家长向学生讲预防青少年犯罪和自我保护的知识;请做心理医生的家长讲身心健康的养成和如何抗抑郁情绪等等。还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争取一些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创设良好的平台,让学生体验生活,动手实践。不仅学校应该主动,家长也应该通过家长委员会适时召开会议,结合自身优势条件,主动整合社会有利教育资源,支持学校发展。

三、家长委员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最近,有多篇报道指出家长委员会已经成了学校乱收费的“白手套”,成为了代替学校乱收费的组织。而且我们的家长委员会没有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得到落实的功能。因此,学校的任何决策都不需要得到家长委员会的批准后执行,而且家长委员会中的家长代表大都是那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带“长”字头的人员组成,他们不能反映广大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要求。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家长委员会”,或有形无实,或远离真正的学校管理事务。部分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是建立起来了,但其在职能履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家长委员会难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家长的意见对于学校来讲可采纳可不采纳;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并未真正“代表”家长们的意见;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未能够发挥出来。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和家长两者对家长委员会作用的认识尚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理解,学校和家长往往仅把家长委员会当作一种摆设或为了某方面的需要,功利性地利用一下,因此,导致家长委员会流于形式。二是目前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本身建设尚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既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机构,又缺乏权威性。三是虽然教育部门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明文提及成立家长委员会的法规还是比较少的,即使提到了家长委员会,对其规定也不够全面,目前还没有法规明确规定家长委员会成立的条件及权利与义务等。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项目组织管理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经济发展方式也处于转变期,职业教育必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路径是校企合作,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也都将校企合作作为培养技能型和应用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在2010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一、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形式

在我国,校企合作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开展起来的,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曾引进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先进理念和做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由于国情差异,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校企深度合作问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企业对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迫。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职业教育界都对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了探索,在不断的摸索中,先后出现了厂中校、校中厂、职教集团、办学共同体等多种校企融合的形式,这些形式构成了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一体化办学的模式。一体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发挥作用,市场机制逐渐完善,产业迅速发展对校企合作产生进一步需求的必然产物。它有效地解决了校企深度合作中的难题,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企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的需求,代表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二、项目管理――适合于校企合作的先进管理方法

与此同时,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职教集团为例,据教育部2012年统计,全国各地区已经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大约七百个,涉及一百多个行业、近两万家企业、七百多个科研机构和50%以上的中职学校和90%以上的高职学校。可是从职教集团的运行情况来看,职教集团的管理较为松散,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相对比较独立,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评价监督机制、利益互动机制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行业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很不够,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多元化合作距离理想状态还相去甚远。事实证明,职业教育集团内校企深度合作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障碍。具体到中职的校企合作,包括职教集团、订单教育、产教研等多种合作形式的普遍开展,大量的任务是以项目的形式存在的,不少项目半路夭折,或者名存实亡,形同虚设,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除了法律、政策、体制和观念等诸多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组织和运作模式。国外一些学者统计显示,组织结构不合理是大多数集体或组织在管理上出现问题引起的。这些问题轻则使组织效率降低,重则使组织解体。可以说,组织结构的好坏对于组织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什么形式的校企合作项目,最终都离不开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再好的项目,没有一个好的项目经理负责,一个好的项目团队去运作,项目都很难达成自己的目标。因此,眼下迫切需要寻找到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用以提升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克服现实困难,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向纵深发展。项目管理无疑是一种比较先进和合适的工具与方法。

“当今社会,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都将成为项目”,这种发展趋势正逐渐改变着组织管理的方式,使项目管理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现代项目导向型企业与组织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浮现出来。我们将其称为基于项目的管理(MBP ,Management By Project)。基于项目的管理是一种现代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指导思想,它要求参与管理的人们在一个组织中采取基于项目管理的主导管理模式进行组织的各项“例外”事物的管理。就是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加以运用,把企业的各项活动都作为面向项目的活动,或定义为一个项目,采取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来进行管理。

从上述意义上来讲,学校的管理应该包括项目管理和日常管理两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的各种活动等都可作为项目来进行管理。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作为一个项目,在项目建设中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来完成,就是项目管理的理论显示意义的体现与落实。

三、国外的校企合作与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TAFE等,目前,发达国家都已建立起制度化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了涉及法制、制度和财政等各项保障措施。

德国的“双元制”作为最成功的职教发展模式为各国所倡导与效仿。该模式植根于本国的经济水平、产业政策及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运行机制、法律体系、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及评价监督机制等方面显示出独特个性。不同实施主体在权责划分、职能分工及功能发挥上定位明确。德国各职业学校的管理权在联邦州教育部,而对企业职业培训的管辖权则在联邦政府。联邦政府对行业协会和同业工会授权,对学校的管理进行全过程监督。德国有480个地方行业协会,其所属的职业培训委员会享有对培训的监督权。

英国职业教育系统由行业技术协会、颁证机构和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合作完成,全国共有25个行业技术协会,负责制定职业标准,颁证机构负责制定课程标准、课程体系、课程大纲和评估标准,这两个民办教育机构均代表雇主的利益,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监督和宏观指导。在制度设计层面,英国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广泛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标准由全国不同行业专家和企业家组成的行业技术协会制定,由国家资格与课程委员会核准。这样就构成了英国校企合作的制度安排。

合作教育是美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典范。美国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上均设立了专门的中介机构,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和合作教育协会,负责协调全美1000多所院校的合作教育工作,每所学校设有相对应的合作教育部,由教师和项目协调人组成。其中项目协调人代表学校方面与企业用人单位进行联系、谈判和签约,把用人单位组织进学校的某一合作项目中来;同时,项目协调人还是学生的顾问和辅导员,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组织教学和实习,监督指导学生的岗位学习,征求雇主意见。

澳大利亚TAFE在教育、科学与培训部下设有国家培训总局,作为促进联邦政府、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机构和产业界之间的中央协调机构,并建立了10个全国性的行业技能委员会,负责为政府的决策提出建议;地方成立有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负责收集相关信息,制定行业能力标准。澳大利亚的学校一般设有董事会和行业咨询委员会。

四、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模式

通过国外几个典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美、英、澳等国都已建立起制度化的校企合作机制,设置了校企之间关系的中介力量。职业学校与企业分别属于不同的社会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很难像一般的企业那样直接达成契约或股份合作,这种跨越业界和领域的合作比较适合设立专门的中介组织机构,搭建校企之间合作的桥梁。因此,发达国家在推进校企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均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机制等渠道,设置了具体负责校企之间合作工作的中介组织,保证了学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要。我国现阶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的主要模式,笔者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的管理者,通过专业建设经历,探索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项目组织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为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提供建设依据。

校企合作路线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中职学校校企合作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构建,以项目组织管理的思路来统筹监管校企合作建设项目,通过对中职学校面临的新挑战和项目组织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中职学校校企合作项目组织的必要性、特点和原则,并从国家宏观、学校中观和学生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构建策略,如上图所示。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架构来推动和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如何用项目组织管理改进和完善校企合作建设,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有效方法,是今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2]戚安邦,张连营.项目管理概论(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幼儿;教学合作;网络资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园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育指导的责任,与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家庭和幼儿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合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成败。因此,家园合作已成为幼儿园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受到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一、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是提高保教质量的后盾。家长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关系。他们是家园共育中一笔无形和巨大的资本,是一批宝贵的教育资源财富,对促进幼儿园的教育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与家长要建立平等的关系,彼此要以诚相待,相互尊重和信任,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幼儿园教师每天除了面对几十个幼儿外,还要同时和几十个幼儿的家长打交道,除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外,更要处理好与各类家长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家长工作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师、幼、家三者关系有传统也有创新,更有新的要求。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是各行各业、形形、老老少少的各类家长,与这些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找教育孩子最佳切入点,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幼儿个性,显得非常重要。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家长提供的资源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去家长开的蛋糕房体验做蛋糕的过程;去消防队参观,了解消防员出警的过程;观看叔叔演习,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国防教育和消防教育;去果园农庄摘杏、桑葚……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而且组织形式也是更加活跃和贴近孩子的生活。也可以邀请“家长进课堂”,考虑到幼儿园男教师较少,可以特邀请爸爸们走进幼儿园的课堂。根据爸爸们的工作时间安排好“讲学时间表”,再统一到班进行授课。这不仅为孩子带来了新鲜感,满足了孩子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开启了家园合作的新途径,使家园合作不让爸爸缺席。幼儿在体检时总会担心,怕打针、怕疼。可以请护士妈妈为他们讲解护士的工作,帮助幼儿了解预防疾病的基础知识,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打针,减少对打针陌生感和恐惧感。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和管理家长资源,我们可以建立“家长资源库”。首先,将家长资源建立成库,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从而形成全校共享、随时更新这些资源信息。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涉及的领域,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资源库,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家长参与授课,形成教育联盟,实现家园合作的互动。最后,将家长资源进行分类。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发挥弥补了教师知识技能的不足,丰富课程内容,更能促进幼儿园教育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新的跨越。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成家园合作的双向互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连接了千家万户。实践中我们发现,与家长沟通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面谈。但可以面谈的时间只有早上和晚上几分钟的时间。家长多、教师少,沟通太少成了家庭与学校合作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因此,利用“博客”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及时沟通和交流的空间,这种快捷方便的家园共育的新模式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和特色,也为家园直接形成教育合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的博客设置了“班级相册、家长留言、精彩瞬间(视频)、健康小知识等栏目,家长只要动一动鼠标就能轻松进入班级博客的网页,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还可以在网上与教师对话,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动态、教育教学近况、家长热点话题等。在班级博客中,教师尽可能地收集能够吸引家长眼球的图像资源,如:手工作品、玩耍瞬间、升旗、劳动等场面,还有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消防队、邮局等。照片中快乐的笑脸,真实的瞬间,拉近了家庭与学校的距离,让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有了全面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我们和家长各取所需,实现了快速双向无制约的沟通。博客提高了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与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教研互动,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孩子的“个人博客”这一平台,将幼儿的成长足迹记录下来,使其成为一扇窗口。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1927年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需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篇8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家长 合作 对策

家庭和班级是初中教学最为基本的单元,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领导者以及家长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二者之间相互配合,互相合作,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效应,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加强初中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初中班主任和家长之间需建立一种合作依存的关系。与传统家校合作关系相比,如今的家校合作关系又有了新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和班主任之间的责任逐步转为共同承担。传统的初中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之间不注重协调合作,各自在学校和家庭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将责任分开承担。由于责任分开使得两者形不成合力,彼此之间存着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共同责任”要求双方转变彼此的行为和态度,更加注重协调和沟通,互相交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情况,及时就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2.家庭教育逐渐向学校延伸。共同责任效果虽好,但是其前提是要将家庭教育向学校延伸。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家长对学校教育难以企及,使得家校合作关系还处于较为传统的阶段。但是与过去相比,传统的模式与现代家校合作模式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改观。

3.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关系由对立向合作主辅关系转变。学校和家长、班主任和家长存在的对立问题一直是困扰家校合作的障碍。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主辅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应让学校和家长对立或是隔绝起来。只有两者在各自的教育范围内都发挥作用,才能做到相得益彰。

二、初中班主任和家长合作存在的问题

1.合作中存在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在家校合作方面,存在着互相推诿各自责任的现象。班主任认为家长应该在教育孩子当中肩负更多的义务,而家长则认为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班主任应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负责,使得双方失调。面对此种情况,著名教育学家旁忆华认为,家校之间不应是一种“合作”,而应是“分工”,唯有公开明确,责任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双方的能量。

2.缺乏足够的合作意识,责权意识不清。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很多家长并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缺乏足够的责权意识,其必然不可能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当中。对于班主任来说,最大的苦恼莫过于家长不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当中,自孩子入学就将所有的教育责任推给班主任。对比于国外初级教育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行政,在我国,因部分家长自认为素质低下,无法跟上时代的教育理念,没有能力与学校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使得家长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的往往是被动的角色。

3.合作双方投入不足。因生活压力较大,使得家长没有足够的精力用于和班主任探讨孩子教育问题。而同时初中班主任一般都较为年轻,往往除了教学任务之后还有其他诸如照顾老人、恋爱、照顾孩子之类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家校合作关系当中。

4.家校合作制度不健全。鉴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以升学率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使得学校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学习之后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则被认为是额外的工作。据国家教育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学生种族、性别、社会地位不变的情况下,家长参与教育的程度对学生的辍学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促进初中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的方法

1.明确家长责权意识,激发参与热情。由于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定位不清,使得其无法与学校形成合力,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严重错位、不到位,导致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从属,延续学校的教育形式、思维和形式,不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

2.明确均等地位,营造合作氛围。为了使家校合作顺利进行,需明确初中班主任和家长的义务和责任,营造出一种共同承担责任的合作氛围。合作中,双方共同承担责任,不以任何一方为中心,使得双方的作用相辅相成,同时家长也要时刻注重提升自身的素质,努力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当中。

3.建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仅仅依靠双方的热情是不可能把合作的关系持续下去的,因此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证此种关系能够长远地持续下去。

篇9

[关键词]阐教合作 高职 教学产业园 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244-02

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产教合作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客观要求。在目前的高职教育制度中,主要是还是以学校为指导,企业参与的尚未涉及。尽管在立法上明确要求了校企双方参与的技术研发服务和课程教学等教学行为,但却由于持续性保障机制,而不能真正的落实,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进行,学校已经开始对内部政策不断调整,并不断创新高职教育政策,但还是没有取得一定的影响力。为此,本文从产教合作视角,提出了“数学产业园”的建设模式,旨在为高职产教合作的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高职办学过程中产教合作的难点问题

1、办学体制机制不健全,产教合作缺失法律法规和政策

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责"权"利不明确,不仅缺少政策的指引,同时,也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例如: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主要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碍于情面,因为曾经和学校有过一些合作,所以对于实习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二是鉴于企业当前正急需用工,对实习学生进行接收,正好为其所用,至于在合作实习过程中,企业需要对何种责任和义务进行承担,实习生拥有怎样的权利,却没有明确,可以说,企业与实习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十分清晰,同时,也没有明确规定实习学生的劳动安全、劳动报酬以及劳动保障。而碍于情面,与学校有过一些合作和交情的企业,虽然勉强的接受了学生实习,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会觉得实习学生到这里学习,不仅会影响到安全管理及产品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到生产经营活动,严重者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由于没有金融优惠政策,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产教合作没有了原动力,就会影响到校企合作的质量,同时,也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持续性发展。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产教合作,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是,由于办学体制机制不健全,虽然办学理念和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认同感较高,但是,在校企合作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国家政策的指引,同时,也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缺少各种优惠制度保障,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欠缺,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可避免地出现行为短期化效应,一些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功利色彩非常浓,甚至为追逐短期利益,在产教合作中,背离了学生实习,校企合作的初衷,也严重影响到了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2. 实习基地的稳定性不高,未形成利益共赢局面

“互惠双赢”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普遍提升,促进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企业与学校合作,也是为了通过合作,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引进技术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然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并没有达到应起到的作用,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仅仅是流于形式,尽管一些高职院校也制定了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计划,但是,很少能得到企业的配合,教学实施主要由学校完成。另外,企业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的机会,给于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场所,但是,企业在资金方面不会投入额外的资金,校企合作只是一种层次的合作,该合作模式未融入企业的经营计划。因此,这种合作,也变成了企业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如果企业觉得学生实习影响其经营,就会临时取消学生实习,这不仅影响到了学生实习基地的稳定性,也影响到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产业园”模式

篇10

摘 要 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我国各高校发展已经历了几十年,产学研合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方面与经济服务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地方企业促进高校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与此同时,在高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介绍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来探析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国

关键词 高校 产学研合作 策略

一、产学研合作的内涵

产学研合作是指利用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不同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旨在培养适应企业要求的应用型、研发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就业能力,是产学研合作的组成部分。

产学研合作在国外被称为“Cooperative Education”(合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合作教育就是结合课堂和工作中的学习,高校、科研部门、企业三者共同合作来实现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互补作用。

二、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各方的重视程度不高

第一,高校的重视程度较低。高校往往更重视科研本身,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包括实验室、研发设备、研发经费等,并且支持教师申报和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特别重视“863”计划和“973”计划等纵向课题,但并不是很积极主动的参与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不明显。

第二,企业R&D投入不足。目前,许多产学研合作教育仍缺少专项拨款,资金来源匮乏。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第一种“学校+企业”型模式进行合作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派往企业进行实习,然而由于资金限制等问题,其实习项目往往与学生所学专业不能对口,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为企业服务,企业也不能最大程度地受益。然而,通过对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的观察,我们可以认识到,其未来发展趋势将会是全人教育,不仅仅是对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还有各个方面的发展。这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

(二)产学研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

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多数为针对某一研发项目或课题,达成共识后开展短期合作,时间通常为1~3年,也就是说,随着项目或课题的结题,合作也随之结束了。 产学研合作就是到企业去“找钱”这种观点在高校很有代表性,是一种认识上的“工具论”或“实用论”的观点,把产学研合作视为到企业去挣钱的途径和手段。有钱就干,没钱或觉得不划算就支吾托辞,务虚不做实,美其名曰“虚实结合”,立论支撑是市场化原则,评判标准是进帐经费。这是一种功利化的、短视的近期行为,过度则容易导致“异化”。产学研合作多数都是解决企业的某项具体问题,很少开展连续地、一系列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对于该企业的长远发展的集成创新合作几乎不存在。

(三)政策不允许,体制不完善

企业生存压力大,需要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熟的理论技术支持。然而,虽然有些老师已经取得了科研成果却不愿意或者不能将成果与企业分享,从而转化为“真金白银”。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或者政府的政策不允许。

三、产学研合作的策略

(一)政府应强化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职能有了较大的转变,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微观组织的自增大,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中的职责也在调整。产学研合作也主要由政府直接出面组织转变为由产学研合作各方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自愿进行合作。除了一些涉及国家和社会整体重大利益的重要项目外,政府不再直接出面组织产学研的合作,而是积极采取鼓励性的政策措施,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针对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大力抓好产学研合作的宣传发动工作。(2)实行必要的信贷倾斜政策。(3)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成果,保护科技成果顺利地产业化。

(二)积极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合作意识与诚信意识

我国整体的工业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低,长期以来,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的运行主体,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其主要原因是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存在一定的不信任,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为此,企业要改变以往淡薄的科技意识,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互通信息,诚信合作;有眼光的企业家可以搜寻一些科研幼苗或实验室胚胎,利用自己的资金、基础设施、工程技术、人力与高校共同孵化,使其逐步完善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

(三)发展有特色、针对性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