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管理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管理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高效课堂 新课改

新课程不仅倡导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学生探究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现有条件下又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课外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保证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切实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高效课堂是让思想政治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真正有效地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兴趣学习,往往事半功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既要在课堂导入上下工夫,又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

1.教学导入的设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应简洁有力,提纲挈领,直奔中心,并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因此,就政治课教学而言,如果一堂课老师能设计出诸如小品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新闻导入、讨论导入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悬念诱思式教学导语,就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2.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典型性,既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境创设可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如文字、图表、图片、录音录像、动画视频、歌曲、漫画、相声小品、角色模拟、生活实例列举等。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还可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探索性学习方式的引入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在新课标指导下,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开发探索思维。探索性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不是那么干瘪苍白,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发现新的问题,探求新的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知识,而不是简单教授结论。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就要做到精讲点拨。精讲,就要讲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讲在点子上,讲在该讲处。点在兴趣点,点在疑难点,点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点在知识的生长点。教师的精讲,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活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练习要及时讲评,注重方法指导。讲评练习要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讲评要保证学生自查、自悟、自我消化的时间。对于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要归类,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技巧,重要问题要回归教材。把有代表性的学生的答案展示出来,请学生“现身说法”,共同分析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性、针对性和规范性,并进一步总结方法规律。让学生把问题呈现在课堂上,解决在课堂上。学生听得入耳,听得出神,便会投入情感,积极活动,而且能够保持兴趣,爱上政治课。政治教师的精讲,必须讲究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是有效地讲,高效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到关键处。同时,教师是以“导师”的身份出现的,“精讲”还要体现启发性、趣味性、灵活性,要能够深入学生心田,点拨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要相信学生,学生可以自己理解的就不讲,学生能自己明白的问题放手让他们自己思考,甚至可以让学生互相讲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活动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三、有效的练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练习设计要讲究“精”字,题目的设计选择要规范、新颖、灵活,目的明确,注重基础性、针对性、典型性。防止滥做习题,搞题海战术,也不宜搞一些偏、难、怪题。另外,可进行限时训练,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其主要包括:讲中练和讲后练。讲中练,也就是教师的讲解、点拨与训练结合在一起,边讲边练。讲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讲后练,也就是教师在讲后出示练习,集中进行训练。练习题的设计应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还应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以能力训练为主。同时,布置的练习还应该及时讲评,做到“堂堂清”。理论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有效的练习对提高课堂效率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讲练结合,以练代讲,在练习中巩固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并查漏补缺,在练习中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上。在新形势下搞好政治课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真正统一。唯有如此,素质教育和新教学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鞭策着每一位政治教师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课堂管理 概念 内涵 外延 特征 功能

一、课堂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一)课堂管理的内涵

第一,课堂管理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管理中的“人”,教师是课堂管理的实施者,学生是课堂管理的执行者。二者同为课堂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第二,课堂管理的客体。对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一切有益的事情,如课堂纪律,教与学的相互过程,民主的师生关系等,都是课堂管理所要关注的客体。第三,课堂管理的中介。为了达到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即达到教育的目标,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各种促进良好课堂行为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也包括了实施课堂管理的机构和场所。

(二)课堂管理的特征

课堂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课堂管理的基础——以人为本;(2)课堂管理的过程——自我形成;(3)课堂管理的方法——实践创新;(4)课堂管理的目标——整体发展。

二、课堂管理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管理是教育教学中一个比较复杂的领域,即包括教育的一般方法,也包括具体行动。为了更好地探讨课堂管理,进一步揭示其本质和特征,我们有必要比较分析与课堂管理相关的概念。

(一)课堂管理与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简单来说,教学管理就是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管理。具体说,教学管理应该是利用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管理。

从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来看,教学管理和课堂管理有着明显不同的任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在于依据教育的方针政策,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协调教学活动中的相关因素,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课堂管理与教学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堂管理和教学管理都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而展开,课堂管理和教学管理在教学上互相延伸。好的课堂管理为教学管理提供帮助,而教学管理反过来也促进课堂管理的有序开展。

(二)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

西方国家把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同样翻译为“classroom management”,说明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的理论有其重合和相似之处。但探究起来,这两个概念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取恰当的方法,调节、整顿某一团体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的行为。从这个定义中可以分析,班级管理不仅包括对课堂的管理,还包括对学生在班集体中的生活、学习各方面进行的管理。它的核心工作时建立一个良好运作的班集体,其主要管理者是班主任而非课堂管理中的科任老师。

从实施角度来看,班级管理的工作更为繁杂琐碎。除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管理活动外,班级管理工作还牵涉了课外、校外以及家长工作等其他方面。从任务角度来看,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也不尽相同。课堂管理主要为教学而服务,班级管理则更侧重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三)课堂管理与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教育现象,人们从20世纪中叶开始把它作为科研对象来研究,形成学术观点并指导教育管理实践工作。目前对教育管理的概念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我国学者张复荃先生认为,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特定领域。简单来说,教育管理是国家对教育系统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从宏观管理角度,它主要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微观管理角度主要指学校的内部管理。

从两个概念的界定上可以看出二者明显的差异。课堂管理主要针对课堂上的教师、学生以及二者教与学的中介。而教育管理的范围要大得多,涵盖了教育中出现的各方面要素。而从实施的主体来看,除了课堂管理中的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涉及了更多、更全面的人员,更包括了校外的家长和整个社会与教育相关的工作者。

课堂管理与教育管理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课堂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个分支。二者的区别虽然明显,但有着教育统一的宗旨,即管理是为教育而服务的。二者管理的目标都落实在育人,要为了育人而管理。

通过对以上四对概念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课堂管理和教学管理主要是针对单个班集体,管理的手段、方法和形式有其相似之处,其区分点主要是管理的关注点不尽相同,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要关系而展开。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和教育管理总的来说,更侧重于教育的行政管理。其中教育管理明显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管理和课堂管理都包括在教育管理之中,属于教育管理的分支。

课堂管理是构成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课堂管理在我国教育教学管理领域还有待开垦。国内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给予课堂管理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在我国相关研究刚刚起步,但随着当前的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需要,课堂管理必然会引起人们进一步的关注,最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教学改革 金融专业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teaching, put forward the reform method of teaching knowledge frame method, concept of main points, press contact method, chart synthesis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experiment and training base to drive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finance professional

商I银行经营管理是一门金融专业主干课程,在实践讲解中,课程理论多,内容丰富,但是在金融多变、创新丰富的今天,该课程已经与金融实践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必须对该课程进行现代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改革。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利用现代金融理论结合金融实践操作,改革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通过融合实践和理论,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在实践中完成理论内容的扩展和认识。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课程各环节的衔接性和模拟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 课程特点

1.1 宏微观结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研究金融的分支学科,以商业银行为主,主要强调银行的业务和管理以及操作。在实践中,金融市场变化多端,商业银行业务也变化很快。同时在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信贷影响,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挑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更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和微观银行管理的结合,通过金融理论指导商业银行开展业务,例如,网络金融的虚拟性对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因此该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结合。要很好地整合商业银行课程中的教学内容,需要合理安排宏观金融理论和微观商业银行业务之间的衔接。

1.2 内容更新快

受到政策性、经济性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内容更新快。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迫使银行更新管理理念,而且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等也促使银行经济调整经营管理理念,经历各种考验并展开竞争。尤其是网络金融出现后,从监管层面到网络贷款、网络支付等各环节都挑战了传统金融模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也需要及时更新内容,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适应新的金融环境。

1.3 实践操作性强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内容中,商业银行负债、资产、中间业务、表外业务、信托业务等内容存在很多理论和方法,这些业务结合银行的资本管理、负债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多方位地进行阐述,才能体现业务和管理的融合。从业务分析的角度来理解管理,从操作内容的角度判断管理的合理性,这样,“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才具有实践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银行柜台、银行业务界面、银行监管指标分析等实践内容。在实际课程实践中,运用多种软件,利用柜台界面软件、银行卡界面软件、贷款业务软件、银行经营界面软件等,结合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认识银行业务。

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1)知识框架法。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知识框架以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基础,对银行的业务和管理进行全面的透析。知识体系还要联系监管、银行间业务往来等内容,在知识框架上,以商业银行业务与财务为基础,搭建业务与财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体系的融合,用模拟等实践环节来体现理论知识。

(2)概念要点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别于应试教育,其教学模式不是要求学生对概念倒背如流,而是要求学生对概念加以深刻掌握和运用。作为实务型课程,概念强调了管理行为,描述了行为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行为主体、行为目标、行为内容等方面掌握银行管理概念。着眼于行为,侧重管理环节,这样一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突出各种知识点,将概念穿插在业务、实践等环节中,因此,学生通过业务训练、实践模拟就能重温概念,并对概念进行延展性的学习和应用。

(3)新闻联系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可以设置金融银行新闻,通过对金融及银行的新闻报道,对银行的管理活动进行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课内知识,带动课程建设。金融市场是非常活跃的市场,在针对金融市场的报道中,有大量业务和实践等环节的内容。借助于金融新闻,学生可以学习金融实践和业务操作。每天,大量的证券市场报道、银行业务报道和保险市场状况的新闻等充斥市场,每一则新闻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知识点和业务内涵。因此,通过新闻学习金融理论,教学效果会更好。

(4)图表综合法。课程教学中,配备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照片、银行经营管理策略分析以及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等流程图,借助图表对银行、投资银行、存款、贷款等进行对比分析。图表综合法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图表综合法应结合课堂模拟、上机模拟和实务模拟等进行。现代教学中,突出内容多样性和形式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侧重图表教学,形象而且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

(5)培养途径多元化。传统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建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应采用课堂、课外两种模式,建立学生兴趣组、探索组等,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可以充分考虑课堂传授、讨论、作业、答疑、实践、业务模拟、实习岗培训等方式,结合各种培训方式提高学生对金融理论和业务的认识。

(6)考核方式过程化。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戎乩砺壑识,而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时进行。因此通过学生课外学习、课外作业等方式锻炼学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采用期末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可采用课堂讨论、课堂问答、课堂访谈等方式,再借助课外锻炼和实践加以综合开展。

(7)专题课堂讨论。专题课堂讨论通过新闻财经相关报刊等,以银行热点问题为基础,提高学生对银行管理的感性认识,通过热点问题的分析,要求学生收集资料,掌握银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银行管理理念和操作细节。专题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做充分准备,以专题为基础,收集信息,结合理论,讨论专题。其过程要求学生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为了反馈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实地参观。通过实习或建立岗前培训基地,带学生到相关金融机构进行模拟学习。但往往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的保密性,导致实地参观仅能简单了解银行的前台业务和工作环境。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学,更多地可以通过聘请银行业务人员到学校开展课堂讲解来实现。毕业前实习可能是高校为金融专业学生搭建的良好平台。

此外,借助于金融专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特定关系,建立岗前培训基地,这类实践性教学需要与金融机构建立特定的关系,一般地方院校很难获得这类机会。实地参观中,要解决学生与业务人员的互动,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金融机构的业务,在业务人员演示和学生模拟等环节需要加强。

(2)建立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金融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综合知识基础,模拟实验室通过业务模拟帮助学生获取银行业务操作知识,在模拟实验中,需要注意:①业务模拟容易流程化和标准化,业务模拟解决学生对银行概念理解的偏差。②从模拟的角度看,由于银行业务的保密性,银行无法为学生提供大规模的实践机会,而模拟实验可以提供仿真的开放式经营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践机会。模拟实践教学中,配备的终端机、刷卡设备等帮助学生实现储蓄业务、对公业务员等,实现模拟中完成日常业务处理,使学生掌握银行业务的流程和技能。

(3)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以课堂经典案例为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等收集案例。案例教学中,侧重理论分析,在模拟教学中,则可通过视频等介质将业务案例呈现给学生。

4 总结

随着现代金融环境日益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专业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适应教学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现代教学者。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更需要教学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在理论教学、讲座、课外学习等方面和学生共同协作,开展有特色的金融教学活动。

L苣诿晒趴萍即笱Ы鹑谧ㄒ底酆鲜缘愀母锵钅浚GG2015012)

篇4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小学;课堂管理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农村

本文农村的概念引用国家统计局对农村的定义,“设区的市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的街道人口;市或县的镇所在辖区居委会人口。上述以外的人口被定义为乡村人口。‘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而不仅仅指从事农业区划劳动的人口’。”本文的农村指广大的乡镇和村等行政区域。

2.农村寄宿制学校

本文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指地理位置上位于农村区域(含县镇),可以为学生提供食宿条件的学校。

3.课堂管理

本文中的课堂管理指的是,“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堂管理观念滞后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是观念形成的基础。课堂管理是否合理有效体现教师是否对课堂管理有正确的认识。这是因为,教师对课堂管理的认识、管理观及对课堂管理的价值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管理的方法与效果,可以说教师课堂管理的观念是课堂管理背后“无形之手”。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为了保证教学顺利有效进行,教师必须对课堂中的人、事、物进行有效的协调,即进行课堂管理。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近年来对课堂管理研究的深入,新课堂管理理念逐步形成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新的课堂管理观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互相交往互动替代以往的教师控制式管理,强调用对学生的激励来改变传统的严格纪律与背刻惩罚。

2.教师管理行为方式低效

教师观念的落后导致了管理方式的科学性严重不足。教师通常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采用管、卡、压等方法,缺乏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多种灵活的课堂应变技巧,缺乏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农村寄宿制学校全日制封闭式管理,交通闭塞,信息交流不变,这些客观条件一定程度导致了家校沟通不畅,而且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日常事务等满满的占据了教师的学校生活时间,使得教师与他人的交流意愿不强。因而教师往往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管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简单粗暴的制止,而很少去探究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深层原因。

3.课堂环境管理不容乐观

教学是在一定的物理空间里开展的,物理环境的布置排列是否合理、科学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一个整齐有序的环境会促使学生有较积极的学习态度、较好的学习接受能力;在一个布置舒适的教室里,学生对学习任务会持之以恒,更多地参与讨论,感到自己与班集体较为接近。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硬件设施有了一定改善,但依然匮乏。很多农村寄宿制小学不仅缺乏辅助教学工作的多媒体设备、学生机房、图书馆和实验室,还缺少娱乐设施和活动场所。

目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间管理的分配不合理或使用不当,教学策略仍延用传统教师控制模式,使得新课程改革理念不能落实到实处。这样的管理方式既影响了教学效率,又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三、制约农村寄宿制小学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1.教师的自身经历

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管理中所取的决策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有极重要的关系。尽管面对的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教材,但课堂中教师仍用“教师讲学生记”的老经验为主,强制性手段是教师自身在学生时代相关体验的延续或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或是对其他教师行为的模仿,从而使得传统的课堂管理观念与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念与方法,新课堂管理观念与行为受到教师自身经历的巨大阻碍。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目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仍有很大惯性。

2.教师的素养

教师素养是教师自身的内在功底,它是教师在原有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从教前的积累和从教后工作中不断学习、反思、总结提炼而形成的教师教育教学品质。教师素养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相加,而是教师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与一定的教学环境相互作用中在自身原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的一种能动创造性的文化修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是以往只传递知识的“教书匠”,而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那么教师要不断扩大自身专业视野,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能力,以自身的提高不断促进学生发展,使教学及课堂管理工作充满生机活力。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理论素养、科研能力普遍偏低,教师也很少意识到应该去反思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没有反思就没有更新,不难看出正是由于缺乏对课堂管理的反思,才使得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紧握传统控制模式不放,难有创新和发展。

(二)外部因素

1.外在传统

传统文化在农村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所持有的威严因忠孝伦理而被强化放大。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农村教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学生“严格”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对学生的严格来自于对教师权威的维护和对学生的控制,只有对学生有效的管束,才能使得教学顺利进行,教学目标才能更好达成。这种传统文化下以控制为主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着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观念的转变,成为制约课堂管理观念转变的巨大阻碍,制约着课堂管理观念的转变速度。

2.学校管理及评价制度的阻碍

学校的管理及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校领导决定了学校的管理及评价导向,是形成学校管理哲学与办学理念的关键。但由于寄宿制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往往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在管理和评价中仍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从而阻碍了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与行为的提高与转变。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小学考评制度的改革并未全面启动,考评还是老面孔,新课程改革精神没有在考评中得到体现,考试成绩虽然在成绩单上没有显示,但实际上学校对学生的考评仍然延用考试成绩第一的标准,使得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步履维艰。

3.物力资源落实不到位

物力资源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也是课堂赖以开展、进行和延伸的重要物质基础。相比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在校舍、现代化教学仪器、视频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等立体化物力资源方面却很匮乏。教育物力资源的匮乏不仅影响为学生发展提供应有的机会,而且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学组织和管理。

我国农村相较城市而言发展滞后,导致农村寄宿制小学硬件设施不完备齐全。在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物力资源不足及对仅有物力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情况下,教师只能以单一口授为主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很难使教学和管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并灵活多样展开,学生也会失去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机会。

四、总结

教师在课堂中的运作方式以及策略,是课堂能否充满活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同样的课堂中,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硬件条件相差甚微,但学生发展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人们往往习惯于将问题归因为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却忽略了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行为和态度对学生的聪明才智的扼杀。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需要硬件的配备、软件的提升。所有政策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何创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课堂,值得我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永.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时见.课堂管理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堂管理;有效方法

对教师来说,课堂是传授学生知识和管理学生的主要场所,它包含了教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对课堂实施有效管理有助于提升教学活动的效果。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不断扩大了招生的范围,但由于各个地区的录取分数线有所不同,且英语教学质量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生源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给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英语课堂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一、有效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指的是开展多种教学活动的场所。课堂管理就是对这一场所及其活动实施管理。一般而言,课堂管理指的是为了维护好课堂上的秩序,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对课堂上的人、事、时间以及空间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协调的过程。具体来说,课堂管理指的是针对每一节教学活动,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妥善解决课堂上的具体问题等措施,对课堂上的方方面面进行统筹和协调,从而确保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并且师生之间需要进行互动与合作来确保课堂管理顺利实现,这是课堂管理最主要的特点。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课堂管理的有效方法

1在课堂管理中与学生加强交流

在实施课堂管理时,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在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具体情况与实际需求,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引导。例如,当课堂上有学生插嘴时,教师应该先对学生的目的和所说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粗暴地制止。教师可以将这种情况视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运用幽默进行化解,这样不仅有助于管理课堂,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的魅力与才华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选择课下与学生进行沟通。课堂管理的目的不是控制,而是有效地交流。

2在课堂管理中添加“安全感”

在实施课堂管理时,教师可以通过添加一些“安全感”来缓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孤独和恐惧感,让学生从心里感到安全,但这一点常常会被教师忽略。现如今,高职院校一般是以大班授课的形式来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比较少,这样下去,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倾向,于是会出现迟到、早退或开小差现象。然而当学生产生厌学倾向时,教往往不问清楚缘由,就直接在课堂上斥责学生,这种做法会导致学生失去安全感,使不少学生对教师和课堂产生不满情绪,甚至直接将自己的不满情绪在课堂上发泄出来,这些都会对课堂的秩序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这种不安全感还会传染给课堂上的其他学生,不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因此,教师需要在宽严相济中构建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和谐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出现语言暴力,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给予每一个学生应有的尊重,而不是通过分数胁迫等方式让学生畏惧。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轻松、有趣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用询问性的话语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放松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英语学习中。

3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有效性原则

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对有效性原则加以运用,指的是确保课堂时间合理运用在关于教学的内容上。课堂往往会在无形当中浪费很多时间,而教师却感觉不到。例如,上课时教室里还非常混乱,课堂活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衔接,教师的语言比较唆,板书时间过长以及学生无法立即理解教学内容,等等。因此,要增强课堂管理的效果,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1)从教师方面入手,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2)从课堂管理方面入手,构建有效的课堂最主要的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内在乐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实施课堂管理奠定基础。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并采用增加作业难度等一系列教学手段来推动课堂管理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管理;有效性

一、转变教师认识,切实增强高中数学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课堂管理是一个不断生成变化的组织过程,也是一种师生之间沟通的方法和艺术.从教学职能来看,高中数学课堂管理就是通过数学教师和学生实行数学教学课堂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职能;从教学目的来看,高中数学课堂管理就是在数学教学课堂建立一个有效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提高数学教学与学习效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组织和合理使用多种教育资源的过程.在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有效的课堂管理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尤其是应给予每一个学生思想表达和成长的机会与空间,关注到学生心灵的深处.只有得到充分的情感交流之后学生在充满情感体验的课堂管理中才能积极参与.因此,在新课程课堂管理实践中,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做到:

(1)注重课堂中师生之间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动态变化,把课堂打造成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变化的课堂,把展现课堂作为课堂管理的全新概念.(2)高中数学的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之间激烈思维交锋和碰撞的场所,是师生思维火花共同迸发的地方,而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理应充当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角色.(3)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要突出自然科学的理性、严谨,使学生智慧和理性共同成长,使高中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讨与追求科学真谛的园地.(4)在高中数学课堂管理中,也要兼顾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特别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交流中树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理念.还要注重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不断自我激励和自我成长.

二、开发高中数学课堂管理的灵性,提升学生发展的品位

1.高中数学课堂管理自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尤其是根据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作为高中数学课堂管理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一切措施,每时每刻都应该把以生为本的理念灌输进去,只有这样,正确的课堂管理才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发挥出课堂管理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管理中去.

2.传统的数学课堂管理更加注重的是要求学生听话,服从规章制度,焦点在控制学生的消极行为上,这种管理方式明显太过于僵硬而缺少活力,长此以往,学生习惯成了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要积极实现课堂管理新转变,要改进传统的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育的效率,改变传统课堂管理中的僵硬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三、改进高中数学教师课堂管理模式,实施有效教学

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有效教学可以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因此在有的教师抱怨课堂纪律不好时,他应该首先反思自身的教学有没有问题,自身的教学魅力是否足够.格拉瑟在课堂管理研究中就提出优质课程、优质教学和优质学习是有效纪律的主要特征.美国著名课堂纪律研究专家库宁也认为,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课堂管理方法类似,而教学成效却有高低,主要是在于良好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方面出了问题,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教师充分的教学准备和教学组织,他们更擅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安排一些极具个性化的题目,牢牢的抓住学生围绕自己的教学有序的进行下去.因此,良好的课堂秩序和纪律,不光需要合理的课堂管理观念指导和纪律制度的规范,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完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教师要善于控制好教学节奏和学生注意.其实课堂管理中很多行为问题都与教师对教学的节奏以及对学生的注意管理方面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2)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和情境结构.高中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教学结构,也要善于调节好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良好的情境结构,以此来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3)课堂讲解多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注重学生需求,适当运用一些课堂教学应变技巧,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 [美]戴维.李彦译.课堂管理技巧――当代教育理论译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1).

[2] 张向葵,吴晓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5).

[3] 杜萍编著.课堂管理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

篇7

数据库是信息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技术,而本节内容正是信息管理的重点,因此采用情境导入、任务驱动的方式对学习任务进行深入学习,并通过层层深入的设问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常用方法以及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是相当有益的,而且也能为以后学习选修模块《数据管理技术》作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次课占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理解数据库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关系;了解Access中数据库表、记录、字段的概念;学会使用Access浏览、修改、添加、删除记录,了解字段数据类型的选择。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线注册,实践体验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程序的作用,能根据实际情况获取数据库中的数据,学会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对我们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树立科学管理、使用信息资源的意识,体验网络数据库的优势。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数据库系统的几个概念间的关系,数据表记录的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教学难点:数据库系统的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字段数据类型的确定。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如Word、PowerPoint和Excel,这些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库系统是新课程改革后加进来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相对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我们经常会上网注册一些信息,今天请大家一起到老师自建的网站上来注册信息。请大家在IE浏览器的地址栏上输入地址192.168.1.10,进入“数据库系统学习平台”,完成注册。

学生登录网站,进行注册,并登录到主页。主页设计如图1所示。

师:好了,现在请大家点击主页左边的“显示已有用户”图标,看看我们班同学的注册信息。

学生看到了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注册信息都显示在了网页上,如图2所示,觉得很好奇,课堂气氛活跃。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家注册的信息为什么会显示在网页上?

学生纷纷议论。

生:肯定是我们注册的信息保存到教师机上了。

师:对了,很好。但是具体又是保存到了什么文件里了呢?

学生思考片刻,但没人回答。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数据库系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数据库系统学习平台”注册自己的信息。通过注册、登录和显示已有注册用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由此引入新课。

2.讲述新课

(1)理解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四个概念。

结合书本内容,组织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①数据库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②我们通常用什么来建立和管理数据库?

③刚才的网上体验是数据库管理系统还是数据库应用系统?

④数据库系统包含了什么?

(2)四个概念间的关系。

教师展示PPT,并结合刚才的网上注册来理清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设计意图:由于概念比较抽象,设计时先让学生自学概念,再结合网上注册的例子以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3)体验网上数据查询。

师:现在就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据库?

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点击主页左边的“查询成绩”图标,输入自己的考号来查询一下本次期中考试的成绩吧。

学生尝试根据考号来查询自己的成绩,真正感受到数据库高效检索的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感受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体验数据库的应用。

(4)数据库中表、字段的概念及字段的数据类型。

师:现在请大家考虑本节课一开始的问题:大家刚才注册的信息保存到了哪里?

生:保存到教师机的数据库文件里。

师:对了。平时大家到互联网上注册的信息其实就是保存到相关网站对应的数据库文件里。在网上查询资料其实也是到相应服务器的数据库文件里查找。

教师用Access打开刚才学生们注册保存的数据库文件(userinfo.mdb),打开后让学生讨论Access和Excel的异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再介绍Access中数据表,记录、字段的概念。

(5)记录的修改、添加、删除。

打开桌面上“student.mdb”文件,完成以下操作:

第一步,将表中的姓名“赵丽雅”改为“赵雅丽”。

第二步,在表的最后添加一条记录,内容为“100 406010900”、“胡杨林”、“1”、“85”、“85”、“85”。

第三步,删除刚才添加的这条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当管理员的角色,知道如何在Access中添加、修改、删除记录,并且趁机引导学生要对数据库文件做好安全工作,树立科学管理、使用信息资源的意识。

(6)字段的修改、添加和删除。

教师打开注册信息表(info),并对这张数据表需要用到哪些字段、各个字段分别选择什么数据类型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完成以下问题的思考:

①如何修改字段名?

②如何在字段的后面添加另外字段?

③同一个字段内的值可以任意填写吗?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深入的设问让学生明白如何设计字段。

3.随堂测试

点击主页上的“随堂测试”图标,完成课堂测试并当堂批改。

4.自我评价

学生点击主页上的“自我评价”图标,完成自我评价。

5.课后作业

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图书借阅系统的数据库,要求包括用户信息表、图书信息表和借书记录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数据库相关概念、记录操作和字段类型选择。概念理论的知识点很多,动手操作内容比较少,很难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这点顾虑,我在引入阶段设计了学生上网注册信息这个过程,一方面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为下面数据库的讲解提供了实例。

篇8

面对国内全新的高职教育发展环境,高职院校在业界获得超强的竞争力愈发重要。我们做为中石油企业旗下的一员,从2012年开始在学院财务管理中引入对标管理的概念,经历了学习思考、辩证认识、寻找标杆、扬长避短、持续超越的过程。

一、对标管理的科学内涵

充分认识对标管理的科学内涵及发展历程,迅速找到着入点对于对标管理实施至关重要。在学习和讨论中,学院对标管理小组把其内涵概念定义为寻找学习最佳案例和运行方法,这又被称作“标杆管理”。我们的做法是:分析学院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基础,选择行业内外最佳理念或实践模式作为标杆,解析其成功因素,通过对标指标与标杆对比分析,寻找差距,制定具备学院特点的方案和措施,实现学院财务管理的提高甚至超越。

从最初人们只利用对标寻找差距,到把最佳案例和运行方法引入企业内部形成自身持续发展的方法,对标管理经历了下面所述的四个阶段。

1、基础理论阶段。20世纪初,泰勒在其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标准化和制度化管理,可以看成是对标管理的理论基础;2、对标实践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企业发现日本企业的产品品质、性能、成本均优于自己,于是开展以产品比较为核心的对标活动,非常实用,成效显著,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对标管理的初期实践阶段;3、总结与普及阶段。美国施乐公司在1976年为了应付日本的产品竞争开始对标,并于1979年正式提出benchmark(即基准点)的概念,被认为是标杆管理的起源;4、理论成熟阶段。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设立美国国家质量奖,1992年,欧洲质量奖设立。这两个奖项的设立,对标杆管理的推广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标管理进入中国国内已经十几年,在近两年才形成大规模导入的热潮,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大型企业重点应用的管理模式。

二、寻找标杆,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宣传,让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对标管理是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随着对标管理工作的推进,端正了部分人员认为“对标管理工作是无事找事做,多年形成的现状决定了无法优化指标”错误认识,树立了“对标管理本身所代表的就是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就是学习先进单位、先进企业的工作方法。树立了以对标管理使自己走向卓越,持续提升、持续改进工作”的正确思想。

根据自身特点,我们分析了学院办学现状,收集了必要的数据,确定了标杆的内容。根据学院资产总量及状况、人员总量及结构、师生人数情况和历年财务核算数据,分析办学现状和各种历史状况差异。对标杆院校和标杆值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院自身实际情况,调整了不适用的核算口径,确立了最优数据及标杆指标。我们首先选取了对标管理的几个主要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如经济增加值(EVA)、总资产创收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人均创效额等指标数据来进行计算分析。

学院对标小组按照选取的经典案例,模仿美孚公司成功的经验上分析原因、对标改进,尽力减少与最佳案例的差距,促进对标指标如期实现。上至管理层的决策、领导、执行力的提升,下到每一名教师的每一堂课的质量、效率和学生评价,再到后勤食堂饭菜的食品安全、口味、价格以及售饭人员的微笑服务及校园环境等,都做了格式化规定。如对于个别教师随意调课、让课现象,学院对标小组拿出标准学期教学计划对照检查,一丝不苟执行课程计划,要求任何人不得随意调课和让课,教学督查要及时巡课、通报,建立切实可行的督查反馈机制;对在抽查中发现的作业布置“一刀切”、教学案使用“两张皮”问题,学院对标管理明确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自己要先做一遍,保证作业量适中。要实施分层作业,让好学生“吃饱”,让学得不好的学生较为轻松地完成作业,树立学习信心;教务处要加强备课组建设,引导教师常态使用教学预案,禁止教学案与课堂教学“两张皮”。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规范教学流程,严格按照学院培养人才目标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用标杆管理这一先进理念强力打造一支能力强、能吃苦、善管理、敢争先的管理队伍和一支业务精、肯钻研、水平高、师德好的教师队伍。

食堂管理关乎学生身心健康,关乎学院办学质量,关乎社会对学院的满意度。对标小组对学院食堂工作也按照标杆进行了全面督查,对学生饭菜质量、就餐情况进行了访谈,发现和及时纠正了食堂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求学院总务处把好食堂进货关,保证菜蔬质量;食堂管理人员要精心制定菜单,保证饭菜口味、质量和营养;管理人员要实施走动式管理,上岗人员要恪尽职守、各司其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通过对标,校园环境建设也开展的有声有色。润物无声的树木花草搭配和整洁美观的教室楼道,都给书声琅琅的学院增加了文化品格。

我们以重过程、重协调、重落实为方法,以增强凝聚力、强化执行力、提升竞争力为目标,把对标管理纳入了学院各项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对标管理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学院管理水平实现了新提升,人均创效额这一指标也从2008年到2011年每年递增,以数据传递着令人欣喜的变化。

三、总结与创新阶段

篇9

【关键词】微课程 本科教学改革 物流管理课程 视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63-02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逐渐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因此,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以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中包括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思考、随堂练习及学生成绩、教师答疑等辅教学资源。将微课程教学理念引入到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使本科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对知识和案例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课堂讨论,从而改变以往主要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区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其以一定的呈现方式和组织关系设计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并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2008年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创立,戴维・彭罗斯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一 微课程教学理念概述

微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流媒体为主要形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学为教学设计,涵盖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在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活动。因此,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微课的特征有:

1.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包含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素材(包括图片和视频)、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成绩、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类型多样、教学主题鲜明和教学结构紧凑。

2.教学资源容量小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同时教学视频的总容量一般不要过大,以便于下载保存到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使师生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实现移动学习,便于师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学习状况检查、探讨学习心得和答疑等。

3.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教学设计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或疑点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课堂要求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4.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时长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一般为5~8分钟,相对于传统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微课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迅速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物流管理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特点

1.物流管理课程开设的背景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的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离不开现代物流管理活动。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全球生产、制造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全球化、生产区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近年来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物流开始受到重视,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上,因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得和加工能力更弱。学生仅仅局限于从有限的课本内容上获得物流方面的知识,对新观念、新方法了解太少,也很少与同行进行交流。

物流管理课程作为本科生物流管理的专业导论课程及核心课程,由于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物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课程的教学难度也相应地有所提升,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理论,以及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物流管理理念,并能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是教学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3.将微课程理念引入物流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之所以适合采用微课程教学理论,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物流管理和实际应用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的理念以及技术也在不断完善,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使得本科大学生普遍感到课堂知识的陈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目前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物流管理的网页、图片和视频,这些资源是分散的,虽然当代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知识,但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所以不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使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最新的物流管理知识点以及案例,辅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物流管理的动向,理解物流管理中的一系列概念,微课程就为这样的教学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本科生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因此本科生的教学可以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占领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通过微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利用很少的时间掌握关键的知识点,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三,大量的国内外物流管理相关案例和知识点适合以微课程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国内外物流管理教材有很多,而且基本上每部教材都提供一些案例,尤其是国外原版教材,或者是一些中文译本教材,具有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案例。这些都是物流管理课堂微课程教学的源泉。

三 物流管理微课程开发的方法

1.课程内容规划

为了规避重复和无序开发课程,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对微课程内容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规范和体系,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课程内容规划是微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一线物流行业专家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员,共同确定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点脉络,为了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需要在征求专家意见后课程内容规划。

2.微课内容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资源建设为了能确保其质量,一般要经过宣传、选题设计、技术培训、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审核、在线报送、评价反馈等环节。其建设模式分为“征集评审式”和“项目开发式”两种,前者是面向教师个人,而后者是面向学校和机构。

3.教学平台建设

微课资源共享、建设和应用的载体和基础是微课平台。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管理和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研究和应用的功能模块,从而一站式完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4.交流应用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向广大师生推荐和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主要通过专家点评、集中展播和共享交流等方式。推进基于微课的网上教研新模式的形成,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微课库”的教学研讨会等活动。

四 结束语

目前,运用到本科高校教学中的微课程还比较少,将微课程理念引入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微课录制的软件工具的使用。青年教师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微课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熟练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篇10

所谓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能。现代教学理论中把教学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交往――社会活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学习行为的激发着、引导者、组织者、调节者和良好学习条件的提供者,需要熟练地运用交往的手段与艺术。课堂管理并不仅仅只是约束、控制着学生有碍学习行为的产生,它还包括教师为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组织技术。

因此,要实现课堂的优化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课堂学习管理不是靠简单的监督和控制可以达到目的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课堂学习管理的心理依据。虽然教师在建立有效的、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保证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而良好的学生群体,可以为教学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形成良好的品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把学生行为引导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就会增多,问题行为就会减少。为此,教师要有明确的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为了完成这一目标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以鼓励学生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建立教室常规

教室常规是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例如,上课铃响后,学生必须准备好相关书本,安静坐在座位上准备上课;没有老师允许不能离开课堂等。教室常规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危机行为有预防的作用。

二、明确影响课管堂理的因素

(一)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民主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教师就能够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敢于发表意见、敢于根据课堂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课堂学习气氛相应就会活跃、积极一些。反之,专制的方式会形成紧张、冷淡的关系,教师容易将这种紧张、不安的情绪带入课堂。

(二) 学生的固有期望

固有期望是人们对某一种职业的人,在行为表现方面的期望。例如,社会一般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应该为人师表,一切行为就应该符合比较高的道德标准,这就是人们对教师行为的一种固有期望。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同样会有一种固有的期待,他们希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管理,而这种期望自然对课堂学习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在学习的不同时期,对教师有不同的固有期望。所以,为了能够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及优化的课堂管理和学习,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并尽量使自己的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等与学生期望相一致。

(三) 教师的行为方式

教师的行为方式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就很多教师的课堂管理而言,表现出的是习惯性做法和对其他教师的效仿。如果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进行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以下特征:

1、 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具有强制性因素

这种强制性因素包括使学生产生敬重感的教师地位,使学生敬畏感的奖惩的手段,使学生产生压力的考试、考查等。它来源于教师职务的影响力、社会赋予教师的权利以及成人世界管理少年儿童的一种法定资格。这种强制性因素产生的威慑力,对纪律和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尤为重要。但是,这种权利的使用必须有一个度,否则就会使学生走向反叛,反而达不到优化课堂管理的目的。

2、教师课堂管理具有亲和力因素

这种亲和力因素包括使学生产生向往感的威信,使学生产生敬爱感的教师人格;使学生产生敬佩感的教师才能,使学生产生新近感的教师情感。它来源于教师本身具有的属于个人的专业影响力。是实现课堂优化管理的根本性因素。靠教师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自愿去努力,心甘情愿的服从老师的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我们每一个“师范”出身的教师都不应该忘记这两个字的深刻含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每一个教师都从学识和人格上成为学生的双重榜样和,那么课堂管理中或许就不会再出现那么多阻碍学习的因素。

3、 教师课堂管理具有可操作性因素

这种可操作性因素包括教师对学生课堂活动作出判断的实践经验,实施变化的教育机智,以及高超的把握课堂技能。它和一个教师的教学实践息息相关又不与从教长短成正比。教师只要善于思考、总结和学习就有可能提高自己的课堂可操作性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巧妙地处理教材和解决课堂突发事件,实现更大的课堂管理效益。

(四)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主要指整个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属于一种情感氛围。不可否认的是,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极大地感染整个群体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参与交流和互动的兴趣,反过来又促成更好的课堂气氛。而作为课堂管理者的教师,无疑是创造课堂气氛,改进教室情绪的主要影响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1、 善于接纳学生对课堂的感受和意见。

2、 善与用赞赏和鼓励的语言评价学生。

3、 善于发问,引起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