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入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入门问题

篇1

关键词:大学 心理服务认真 体系构建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大学心理服务认证体系的构建及实践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这个认证体系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心理服务认证体系构建还比较滞后,这也是目前心理认证服务工作受到阻碍的最大因素。大学心理服务认证的组成部分是机构资质认证和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就机构资质认证的角度而言,主要内容是心理辅导服务和职业心理指导服务。进行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员要在专业心理服务证书具备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目前很多大学都设置了专门的内部心理服务部门,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师来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大学心理服务的机构和服务人员要求要具备国家心理咨询机构的执业资质,例如取得心理咨询师或者治疗师的资质才能开展相应的工作。

二、我国大学心理服务认证体系构建的现状

我国大学心理服务认证体系在构建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存在的问题也是较多的。

(一)认证授权管理

认证管理授权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将认证权限授予相关的认证机构和组织,因此其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在授权机关发放证书的情况下才能开展。我国目前的心理服务工作专业性和学术性还很不够,虽然我国心理服务认证工作是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下进行,而且从业人员也是具有心理学咨询资质的专业人士。目前我国政府在心理认证体系构建上采取了政策和法律管理的模式,政府授权于心理专业机构或团队去实施心理服务认证工作。心理服务认证管理方面缺少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障是首要问题,大学心理服务认证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更好为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因此具备专业资质的心理学人士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大学心理服务工作的应用水平相比于国外大学心理服务工作而言还比较低下,很多人还很不重视心理问题,公众对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心理学专业团体提供的心理服务也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心理服务认证标准

我国心理服务认证在标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2001年我国编制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这是我国心理服务专业工作正式开始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心理服务的重要性,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对心理认证的标准有了明确的规定。这两个认证标准由于编制时间较早,认证时间也短,加上认证范围较小,使得这两个认证体系不够完善,很多方面还存在滞后现象。另外,我国心理咨询师的入门标准较低,专业背景知识欠缺,服务技能和实习经历都很欠缺,因此在实际认证过程中很多不符合认证标准的心理服务从业务人员获得了认可资质,但是这些有资质的专业心理服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水平相去甚远,甚至还降低了心理服务职业的权威和公信力。

(三)心理服务的认证类别和层次差异较大

我国心理服务认证数量尚少,认证类别也远远不够,目前只有心理辅导教师、心理咨询师及心理治疗师等类别。从工作地点来看分为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和社区心理学家等类型。以目前的认证类别和层次而言,还不能满足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同时也降低了心理服务工作的质量。

三、大学心理服务认证体系构建策略

(一)改革心理服务职业证书管理机制

要想使得我国心理服务认证体系的构建更加的规范可写,首先是要进行心理服务职业证书管理机制的改革,颁发该证书的机构要专业,有效提升心理服务工作的心理学专业水平,改善以往心理学职业入门门槛,心理学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要正规严格,按照心理学学科的不同层次和类别进行逐级培训,严格把关心理学服务资格证书的发放。对于国家级的心理学专业团队必须具备专业化的认证框架才能运行,政府主管部门也可以授权于心理学专业团队,在专业心理学家的参与和论证下制定心理学服务认证标准。

(二)规范心理服务职业证书的适用范围和时效

目前我国心理学服务职业证书由于类别和范围还不够,导致了这个证书的适用范围的模糊,例如国家级证书可以适用于全国各个省市地区,而省级证书只能适用于本省范围。在证书的时效方面也要进行科学的规范,以保证证书的更新和有效。目前我国心理服务人员证书的时效是终生和临时两种。临时证书的时效是4年,持有该证书的心理专业服务人员在有效期满后经过考试合格才能获取终生证书。

四、Y束语

大学心理服务认证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除了在制度的完善之外,关注大众心理问题,普及心理的服务范围,提升心理服务的标准非常重要。虽然心理服务工作还没有在大众范围内取得认可,而且心理服务认证的水平和标准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越来越规范的心理服务认证体系的构建,心理服务认证会逐步走向科学规范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华春,黄希庭.国外心理健康服务及启示[J].心理科学,2012,(4).

篇2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就要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而对幼儿原有经验的把握则离不开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所以《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入门课程。它不仅是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一、高职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这样的感受:学前心理学过于抽象,晦涩难懂,学不会;学前心理学像政治课一样,大量的概念记忆,单调枯燥,提不起兴趣,不想学;学前心理学好像没什么用处,学了没用……有这样想法的学生有的会做出逃课的行为;有的会选择坐在最后几排,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会努力听老师讲,但容易走神,学习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学前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而它作为学前教育的基础课程,又要为学前教育专业服务。所以,学前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保持自己学科性的同时也能主动提高服务意识。但现实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前心理学逻辑体系的完整性,注重系统讲解概念和理论,对学生所关注的专业热点、焦点、学术前沿问题很少介绍,忽略了学前心理学的服务性。以这样的目标定位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结果往往令人不满意。因为《学前心理学》安排在一年级开设,一方面对于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知识的大一学生来说,头脑中缺乏鲜明的直观形象,从而难以理解教师讲授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学不会,不想学。另一方面,学生此时还没有接触其它专业课,不能主动地从当前的心理学学习中引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也不能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去解释学前教育中的现象,从而主动发挥学前心理学的服务性,学生会觉的学了也没用。

 

2.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系统知识的传授上,很容易选择高效的讲授法。这种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学生会不感兴趣。另外,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交流,课堂参与性不足,导致学生养成依赖和懒于思考的习惯,思维呆板,不能很好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就算教师设计组织了课堂讨论活动,学生由于把精力放在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课堂的参与性不高,而教师对学生沉默不语、谈论题外话…… 缺乏有效指导策略,讨论容易流于形式。

 

二、案例教学在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尝试

 

1.案例教学的涵义及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朗戴尔(Lang Dell)首创的,后为哈佛工商学院所采纳。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泽西州立师范学院将收集和研究案例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部分,是案例教学法在师范教育中最早的应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涵义,中外学者众说纷纭。

 

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协会主席John Boehrer教授说:“案例教学是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探索的过程。美国学者小劳伦·E·列恩认为,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套教学方法及技巧。

 

2.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教师要根据相关教学的要求,选编真实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性的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案例来源于幼儿园中的观察积累、网络下载、生活中所闻所见等等。教师还要组建合作小组,并设计好座位的编排方式。通常一个3-6人的小组在活动的有效性和参与性方面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在小组的规模上,不存在唯一的标准,要注意的是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更多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的组成坚持随机的原则和自愿的原则。理想的座位编排方式是围绕一个小圆桌,小组人员围坐在一起。考虑到传统教室中桌椅的布局,可以采用双排梯形的方式,前排两个学生,后排三个学生,小组讨论时,前排的学生转身和后排一起讨论,前排的学生也可随时转回身参加班级讨论。

 

(2)课堂案例讨论阶段

 

在课堂案例讨论中先是各小组的讨论,然后是各小组的汇报人在全班交流各小组的观点。在各小组的讨论中,教师让学生明确案例讨论的程序和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责任。以5人为例,通常有负责人、记录员、汇报员、噪音控制员、计时员,这些角色在每次案例讨论中都是轮流担任的。负责人在小组讨论时打开话题,鼓励发言,避免讨论离题。记录员要记录小组成员讨论的发言情况、综合已讨论过的内容以及结论等。汇报员主要归纳提出的问题,并代表小组,进行简练概括性的汇报或主持展示。

 

3.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匮乏问题。门类齐全,质量过关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是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匮乏的教学案例成为实施案例教学的最大障碍。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每周至少有一次下园的时间,时长至少有半天;还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对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同时注意对网络资源的运用,关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报道、新闻,及时下载分类整理。

 

三、不足及改进思路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和案例教学的结合,可以先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思考,再把在案例讨论时的观点与后来讲授的理论和原则做比较;也可以先用讲授法,再使用案例教学。另外,教师缺乏案例讨论的经验和技巧,难以应付开放式的讨论,使讨论走向形式化;教师在总结的阶段难以从案例中提炼出学前心理学的理论,指向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有学生缺乏准备,讨论的不够深入等问题,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索。

篇3

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衔接工作 心理学角度

当前,信息技术课已成为中小学中开设的基础课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教师主要起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计算机知识,除了掌握好教材的内容外,还应通过广泛阅读各种书报、杂志、浏览因特网,扩大知识面,尽快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精心挑选需要讲授的内容,并分析学生的知识状况,综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的上机实践,及时反馈并改进不足。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工作呢?我认为要注意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来看,从小学升入中学,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增长,心智发展水平提高了,对信息技术课也从陌生到熟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对刚刚升入中学的初一新生进行相关的调查,了解他们小学时上过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都学过什么样的内容,会用哪些常用软件,会些什么操作,家里有没有计算机,等等。心中有数,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一般来说,初一新生在小学时大多学过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会使用常用的软件,如文字输入、画画、上网,使用QQ、E-mail等,很多男生还喜欢玩网络游戏。但也不排除一些学生因种种原因,从未或很少上信息技术课,基础知识特别欠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要对这部分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

二、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从教学内容上看,小学信息技术课比较简单,但学习内容设置安排比较齐全。如由深圳电教馆和中国素质教育网合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信息技术》,就包括指法入门、Windows’98入门、画图、Word教程、Powerpoint、网上遨游、多媒体等内容。学生经过学习,可以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熟悉常用的鼠标、键盘操作。小学和初中的教材中有若干教学内容重复,但初中的教学内容在小学的基础上有所深化。即使内容相同,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变化。如学生大多练习过指法,但中文文字录入的速度却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而提高得很慢,这对于进一步学习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会带来很大的不便,教师可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如在学习Word的时候,多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给学生设计一些专题练习或大作业,譬如对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进行录入与排版、制作电子小报等,学生学习起来不感到陌生和困难,又饶有趣味。

三、重视上机,加强指导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上机操作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70%。上机练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机操作,作用在于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过的知识,把知识转变成技能、技巧,发展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上机练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避免或减少上机的随意性,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练习的内容循序渐进,同时注意反馈,及时表扬。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和自己相比、和其他同学相比,往往能激发上进心,使学习更有动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信息技术课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教师讲课应力求形象、生动,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提高学习效率。但要注意纠正学生学习时存在的不良习惯,如喜欢随便讲话、随意过位等,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在上理论课时,特别应强调纪律,因为初一学生还不习惯听理论课,往往感到索然无味而坐不住。而理论课如讲授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预防计算机犯罪等内容,对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举一些著名IT人物如盖茨、丁磊、马化腾等事例,尽可能吸引学生。总之,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上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及情感等非认知心理素质的培养,以促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创新等健康人格特征,同时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方面多下些工夫。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PBL 学前教育 心理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对人才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学前教育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因此,提高学前教育大学生的的专业素养,是社会赋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老师的艰巨任务。学前心理学从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入手,一直以来被学生认为是知识要点多、苦涩难懂、难于实践的的学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即使是有较丰富幼教经验、较高讲解能力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的老师,学生往往也是一知半解,对知识印象不深刻,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近年来被各个学科广泛实验和推行,该文通过分析PBL的教学模式,结合当前的教学背景,对PBL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建议,旨在更好地服务学生,提高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1什么是PBL

PBL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简称,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它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为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2PBL的教学优势

首先,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其次,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最后,它不仅对理论学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将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实施PBL教学的要求

3.1实施PBL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该专业、该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

3.2学生要求

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提纲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它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由于中国的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获取好的“分数”,所以对PBL教学改革形式会觉得太“花费”时间,这也是一种依赖以往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表现,因此,学生也应从自身出发,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4PBL在学前心理学中的应用实践

在以问题探究、合作学习为核心要素的PBL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同学之间集思广益才能有所收获。因此,要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激发学习学前心理学的热情,课程设计也要做相应的改革。

4.1以动替静,通过动画视频传递教学知识

当前的高校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上课没有精神,一部分原因是进入象牙塔之后身上的压力和目标遗失,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课件呆板,学生没有浏览投影课件的兴趣。学前心理学教育的教学主体是入学之前的孩童,教师要通过视频动画教学,把学生带入到动画的情境之中,为接下来的讨论和互动奠定基础。学前心理学教学的特点前文已经论述过,很多学生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影响,遇到困难,不愿意主动寻找答案,依赖心理还没有消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和调整,就会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需要制作简单易懂、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掌握不太容易理解的学前心理学概念和知识。同时,对于动画视频中出现的一些情景进行具体的模拟,将场景还原,讨论和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

4.2合作学习,构建良好学习团体

PBL教学模式要求老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走出来,与学生形成参与和指导的关系,在这种教学环境中,老师不再以传授知识的权威形象出现,而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和激励学生思考。以实际需求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和创新,研究不同的结论。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PBL教学法中小组讨论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团队合作,组织行为的训练也有很明显的意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与该章节内容相关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带着案例中的问题分析和讨论,将课堂的知识用到实际的案例分析中去,提出小组的思路之后,再进行分享和交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锻炼了独立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综合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3校园实践,强化理论运用能力

“请进来、走出去”是高校学生实践经常使用的方法,任何理论的应用都需要实践的检验,PBL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单纯在学校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知识技能,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到对应的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实习和感受,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幼儿园教学的场景,通过一年的幼师讲学,了解幼儿心理在各个阶段的特征,有了一线教师的参与,学生学习的所有的理论和概念才能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同时,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幼儿园实践,结合眼前真实的环境对问题进行探究和理解,为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做好铺垫。

5结语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PBL将学习放到复杂的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去,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共同分享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学习相关知识的目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PBL将老师从权威的教学讲台上请下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去主导课堂,通过多重途径解决问题,进而获取知识,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和顾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由于思维的扩散,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让学生真正在学前心理学的课堂上掌握观察儿童、理解儿童、研究儿童的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龙路英.PBL模式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0(21):226.

篇5

1997年至2000年,我先后被南方两所全日、寄宿制民办学校聘请,做学校心理服务工作。面对从幼儿园至高三的学生,面对来自祖国各地的很有实力却深感压力的教师,面对与公办学校不同的管理办法,我设计了一套学校心理服务的方案,并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分别采购了有关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方面价值千元的书籍。在我埋头一一细细翻阅后,我发现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用书――《心理素质》(1997年版)很好。在后来的学校心理实践工作中,它帮我解决了许多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用书《心理素质》现已经过修订,称为《心理素质培养》,这套书包括小学一至六年级及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及教师用书,共24册。

我所以喜欢这套书,是因为它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科学性与内在逻辑性:全套书包含了学习心理、社会心理、品德心理、个性心理、发展心理、心理测量与评定等各门心理学分支的重要内容,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有关智力、非智力、心理卫生、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从而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的现状。这些内容,涵盖面宽,既涉及心理学的许多知识,又关联到学生学习、交友、成长、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为心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提供了内容选择上的基本依据。

二、实用性与针对性:由于设置心理专业的高校较少,目前多数心理教师大都是优秀教师改行从事的,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接受过一次或多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但对刚上任的岗位,刚接手的工作还是会感到“心中无底”。然而,案头放着全套《心理素质培养》,就会“心中不慌”。其原因是该书内容安排上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实际可能存在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在资料上,考虑到“新”教师心理学基础的实际,提供了基础性的名词解释,典型性的实例,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案以及各种自测问卷与训练素材、方法。这使一般经费并不充足的学校,在无法选购更多的心理教育专业书籍时,有了一个“入门并不难,深造也是可能”的条件,在初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就有了可以参考的,可学着直接操作的资料。

三、通俗性与时代性:全套用书语言浅显,很少用艰涩的名词术语,对基本的心理学概念则给予明确的、清晰的解释,有时还用实例帮助理解。该书中讲述的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创造力培养方面的内容,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很有时代气息的部分。

这套书所以会有这些特点,是由于这套书的编写群体是专家、官员、一线教育工作者、出版界人士的良好组合。该书的顾问中,有心理学界的权威人士,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他不仅专业水平高,了解中小学教育实际,还是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有北京市教委德育处董柏林处长,他早在90年代中期就在全市中小学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组织有关人员接受培训,使北京市中小学有了第一批心理教师。再有出版社社长焦向英的鼎力支持,保证了该套丛书的质量。

篇6

【关键词】 心理咨询;理论基础;咨询理念;心理学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must possess the basic conditions

-profou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eople-oriented consulting philosophy

Zhang Hongxin

【Abstract】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course has been 18 years, however, as threshold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is too low in China;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is not clear, Leads to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team was mixed, level uneven, affecting the imag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acts have proved that profou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eople-oriented consulting philosophy is the fundamental existen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but also psychologist and practicing the basic skills of ang the professional basis, but the domestic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the right of the situation, it is worthwhile to explore and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article is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tea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oretical basis; Consulting philosophy;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202-01

我国大陆心理咨询业发展正面临着双重尴尬:一方面,尽管公众有着迫切的心理咨询需求,但更多的人却不愿、不敢去寻求此种帮助;另一方面,整个心理咨询行业管理混乱,人员鱼龙混杂,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而成为阻碍这一行业发展的瓶颈。[1]虽然自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国家职业标准-心理咨询师(试行) 》以来,全国已有几万人获得了不同部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证书, 鼓励他们在社会机构从事心理咨询或者鼓励他们开设独立的咨询公司都是应该的。 [2]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公布的职业心理咨询师的条件过于宽松。根据该规定, 某些专业的大专毕业生或没有任何学历, 只要有五年心理咨询从业经验者即可申报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取得资格后若干年又可申报高一级心理咨询师, 并且对心理咨询的从业经验也没有特别说明。[3]同时各地培训、考试的标准不统一, 对考生的要求条件不同, 这就使得参加培训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4]从而直接导致缺乏从事心理咨询必备条件的从业人员增加,造成心理咨询市场的混乱和老百姓对心理咨询不信任的加剧。

1 深厚的理论基础

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基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里所表达的就是对待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的观测,其影射到我们头脑中的景象是有所差异的,从而使我们会得出不同的判断,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的心理咨询师才能去伪存真,才能发现问题的真谛。

1.1 广泛涉猎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成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成长,二是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这 两方面都要求心理咨询师广泛涉猎心理学知识,因为不同的理论可能在从不同角度揭示问题,很多的理论在治疗同一问题时都有很好的效果。咨询师需要具备广博的心理学知识。其优势在于:一方面,能够帮助咨询师避免理论上的狭隘,能够认识到自己所擅长理论的不足,通过吸收其他方面一些理论来弥补这个不足。另一方面,方法上能够不被限制,对同一问题能够从方法上做比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方法。在现代许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中出现了许多融合的方法。[5]还有就是有助于提高他们在应激条件下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的能力,[6]事实证明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1.2 丰富的社会阅历。心理咨询这一职业与人生的经历和阅历,以及实际工作的经验密切相关的。阅历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事的经历及理解程度。人,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的人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经历得越多阅历则越丰富。具有丰富阅历的人能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能一语中的切中求助者的问题所在,取得求助者的信任,解决求助者的实际问题。

1.3 具备相关学科的一些知识。心理咨询是一门实践型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心理咨询师在职业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各个理论流派的概念,以及这些理论流派所孕育的不同技术,围绕个人的内在心理空间出现的不和谐状态进行调整。不同的咨询师擅长领域和技术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咨询师擅长于情感发面领域,擅长用认识领悟疗法等等,不存在全能的咨询师。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心理问题范围一样,解决方法还是不一样的。比如抑郁,每个人抑郁的理由绝不会相同,所以心理咨询师要汲取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对症下药”。心理疾病一旦误诊,后果将不堪设想,严重者会导致自杀。对于具体要借鉴那些相关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哪些知识因人而异、因工作层面而不一。[7]但作为基础的知识层面, 如相关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都是有必要涉猎的。

2 以人为本的咨询理念

以人为本的咨询理念是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执业技能。所谓理念是指一种思想,指导人的行为,心理咨询中咨询理念比咨询技术更重要。许多心理咨询之所以不成功 是因为未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正如康德所言“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替代,这是等价;与此相反, 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替代,才是尊严。” [8]所以具有超越于一切事物之上而没有等价物可替代的最高价值是人之尊严,因此,将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的幸福,尊重人的权利,应为所有心理咨询师的咨询理念,也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

2.1 尊重人。人的尊严与生俱来。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古语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士可杀而不可辱”,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尊重人就是要树立民主和平等的理念,摆正位置, 以平等的人格、诚恳的态度、礼貌的做法来对待求助者。只有尊重求助者的权利、个性和情感,才能建立起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才能赢得求助者的信任。

2.2 理解人。世上有成千上万难懂的东西,其中“人”是最难理解的。因为人这个物种在各个方面均表现得太复杂,也许仅仅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由反身性导致认知上的困难。正因为困难才不易被发现,才会有心理咨询师的出现和存在。理解人、同情人更能体现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耐心倾听求助者的心声,架起双方心灵沟通的桥梁,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2.3 关心人。人无完人,更不会有超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弱点或瑕疵,所以都需要被关心。关心人就是爱护人、保护人,在爱护、保护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舞对方的斗志和士气,避免和克服板起脸来套用心理理论和技术式的说教,以达到解困释惑的目的。关心常常转化为喜爱,愿意倾听求助者讲述自己的经历,设身处地替他们分担痛苦或失败,也分享喜悦和成功。

2.4 针对性。必须有针对性地塑造人、改变人、规范人的心理活动。求助者自尊心强、个性强、情绪波动、情感脆弱、疑心重、自控能力差,自己浑然不觉,但面对现实倍感困惑而无法自拔,长篇大论的夸夸其谈或一言不发专注的倾听都会降低求助者的信任,针对问题点中要害,催其有所醒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5 态度热情并真诚。心理咨询本身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咨询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往往不同于其他问题。心理问题是表现在个体的认知与情感中,有的还表现在生理症状上。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不是通过简单的药物方式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的,治疗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本上是个体心理层面的改善。[9]这就需要咨询师态度热情并诚恳,只有如此才能深入求助者的内心世界,达到心灵上的理解与共鸣,从而真正解决求助者的问题。

心理咨询的真正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如何活的更有效能,协助一个人如何适应良好和迈向成功。[10]总的说来,那些看起来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令人信任和喜欢,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学历较高、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阅历比较丰富,中年以上、得到专业心理机构认可的心理工作者比较容易成为心理求助者要寻找的“好伙伴”。[11]

参考文献

[1] 蔡如鹏. 心理咨询业的双重尴尬. 中国新闻周刊,2007 , (13) :25- 26

[2] 单怀海,张海宁,李建明. 心理咨询师资格执业情况调查报告[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17 (10 ):1208-1209.

[3] 汪新建.当前心理咨询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709-711

[4] 陈红,王泉川,钱铭怡等.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培训动机现状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8):533-537

[5] 王海华,吉芳芳. 心理咨询助人问题的探究[J]. 社会心理科学,23(4):356-359

[6] 许丹,李强,王程程. 准心理咨询师的依恋方式与从业意愿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O):695-700

[7] 贺晔.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0(3):219-221

[8]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9] 王海华,吉芳芳. 心理咨询助人问题的探究[J]. 社会心理科学,23(4):356-359

[10] 霍团英. 心理咨询面谈技术与管理沟通[J].冶金企业文化,2009(1):56-57

篇7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于伦理课、社会课、体育课等课程中。美国高校没有为全体大学生设置心理学课程,但一些高校在社会学的选修课程中设置了关于心理学的课程,例如社会心理学、文学心理学、心理学入门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对人类行为的了解和掌握更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所需的必要方法和技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渗透于其他课程,使大学生能够学会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压力以及情感问题。社会服务和健康图书馆社会服务是带动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义务服务,从而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包括为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环境清理、慈善工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对劳动价值和意义能够有更加具体化的理解,从而弥补了高校教育中的不足。美国高校多数都设有健康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最新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大学生做出健康、正确的选择。以此来拓展高校心理健康的服务途径,提高高校心理服务质量。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中心一般建有多功能活动场所,有阅览室、游戏室、咨询室,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个别和团体辅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心理健康中心通过改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美国大学生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990年教育部为加强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并且分别于2001与2002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虽然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一些因素的制约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一些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第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水平不高,并且不稳定。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者数量呈现出明显的相对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知识,对工作者专业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但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的工作者主要包括心理学教师、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等管理者,他们中多为兼职,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心理学技能的培训。因此,在咨询和教育中不容易达到良好的效果,不能很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第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咨询和治疗层面。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数为“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和“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针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和治疗上。而忽视相对多数心理健康却面临成才、学业与情感等问题困扰的大学生,导致高校心理健康的教育对象以及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第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够规范。虽然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一些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课程内容不够规范,使用的教材也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这样就很难有效地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其成功经验对加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建设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型队伍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资格准入制度。上岗教师须持有职业资格认证,并定期接受资格审查和检验。其次,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训。定期组织培训班,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方面的培训。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论坛,鼓励从业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开展调研实践。再次,政府要把高校心理咨询师当作人才来定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培养步骤和方向。通过划拨科研基金,鼓励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科研活动。科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第一,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低年级的大学生可以开设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基础公共课程,增强大学生对心理现象的理解。第二,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不同阶段开设入学教育、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择业与求职等实用课程,侧重解决大学生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增加教学的实用性。第三,设置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解析有代表性的心理案例。把辅导重点放在提高大学生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上来。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首先,充分借鉴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组织培训活动,拓展有关服务的渠道,例如: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图书馆,开展社区服务以及相关的团体研讨,使学生在产生心理困惑时,能够从自身的问题出发找到解决办法,在自我保健的同时,更能够促进自身良性发展。其次,进一步拓展路径,在宿舍和班级中挑选心理素质好、各方面优秀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他们可以定期带领自己小组的成员,针对一些有共同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帮助、彼此支持。能及时发现同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成为学生和心理咨询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更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学生中的广泛宣传。

三、结语

篇8

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几何的概念众多,枯燥无味。一开始就用数学语言介绍了大量的概念。仅第一、二章的概念就多达一百多个,其中用黑体字标出的也有四十多个。要让学生在入门阶段就理解、掌握并会应用这么多概念,教学实践证明,必须认真搞好几何入门的概念教学。

一、概念力求联系实际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思维中的现象的东西,通常在学生形成概念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几何问题从实际提出,几何概念从实例引入,有利于丰富和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几何知识的应用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际,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用学生熟悉的、看得见的实际问题来抽象出几何图形;要从分析图形的几何特征得出几何概念和图形性质。要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要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去说明、解决周围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讲角度概念,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所构成的角,观察张开的园规所构成的角等具体的角的形象,总结出角的基本属性是:两条射线,具有公共端点,于是得出角度一个定义。接着,结合时针和分针的旋转、园规两脚的开合等,让学生观察当两针或两脚合在一起时的直观形象是射线,而旋转或展开时,一条射线变成了两条射线,形成了角,从而得出了角的第二个定义,这样紧密联系实际,从形成概念到掌握概念的基本属性,再抽象成数学语言,比单纯的从概念到概念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二、认真分析概念的要点

每学习一个新概念,都要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从中找出概念的要点和实质。如角的一个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的“长度”等等。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防止学生遗漏概念的要点,使学生第一次认知就形成正确、完整的认知结构。

抓住了概念的要点,再让学生根据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概念,使学生在获得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提高到理性认识上,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概念的本质,避免了死记硬背。

三、对照图形加深理解概念

几何的研究对象是图形,是通过图形来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几何入门教学应把图放在首位。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是学好几何的关键之一。图形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上起作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学生在处理直线、射线、线段等具体问题上经常出错,究其原因大都因为概念不清所致,所以用一些直观图形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是大有好处的。

四、要让学生对概念做到三会

教学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对重要的概念和性质做到“三会”,即“会说、会写、会画”.。会说就是会正确地叙述有关概念和性质的意义,能纠正对概念意义的不严格的叙述。能举出一些符合或不符合这个概念的例子。会写就是会用文字、字母、几何符号等表示几何图形的名称、关系特征,能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写出证明和作法。书写做到条理清楚,文字通顺,工整清洁。会画就是会依据题意或提问能正确、迅速地画出有关的图形。

篇9

如此看来,若按一般的看法,即把美学视为哲学的一重要分支,那么“美学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哲学史”的一个分支,侧重点在于“史”,而“历史哲学”侧重点在于“哲学”本身。二者侧重点的不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进行学科的比附,但“历史哲学”的研究领域“关于历史过程本身的哲学”和“关于历史的哲学”往往会从哲学的高度来探究“历史”与“历史学”本身,这对于美学及美学史的研究是有重要启发的。以上的叙述无非表明“哲学”“历史”二元如何衍生出“美学”、ldquo;美学史”、“历史学”、“哲学史”、“历史哲学”等学科概念,但是上文所叙述内容都有“若按一般的看法”这样的一个逻辑起点,若此逻辑起点本身存在问题,那么所有的叙述就需要重新检讨,而对此逻辑起点的检讨则需我们对“美学”的检讨之后来完成。

一、“美学”学科哲学定位的反思

自中国对美学这门学科的引介以至专门性研究始,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一百年的中国美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走完了西方整个美学史的发展,对西方美学思想的译介、接受,以至成为一时的风气,最终将这门本应为边缘性的学科推向了显学,这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普遍西化的反映,也是当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的一种折射。作为我们通常的美学入门学科的“美学原理”,常从本质论、美感论、范畴论、审美教育论等方面探讨。但是“美学原理”这门学科缺充满了诸多“尴尬”:停留于哲学思辨层面的美学原理,缺乏实证的检验,姑且称之为美学门外汉的“入门学科”,或者称之为众多学者建立“各领若干时”的工具,出于“美学”研究本身的尴尬,笔者以为称之为“入门学科”并不为过。

我们知道美学本质论的无法言说已经成为当今学人的“无奈”共识,其根本乃是因为“美”本身的不可言说性,而对不可言说性的对象强求言说则无异于自取烦恼,不便言说的领域,笔者主张暂可不言说。对于“美感论”,我们心理学本身的发展仍然处于“前科学性”,注定了审美心理学研究的难度,也注定了审美心理学的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的停滞,作为原本归结于哲学门类的美学学科,研究者本身缺乏自然科学的素养,更加剧了美感研究的非科学化程度,所以美感论的突破有待时日,从而借助心理学研究成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如此我们就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美学原理”,我们知道,“原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规律的存在是必然的,对规律的发现工作是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应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去寻找唯一的“原理”,反观当下借助“美学原理”的词话构建的众多理论体系却缺乏起码的科学性,没有太大的价值,甚至会起到误导的作用,且容易形成学术话语霸权。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美学原理呢?笔者以为,美学原理要最大化地追求科学性,追求唯一性,但由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文科学工作者无力言说,那么就干脆不去言说。这并非是取消美学学科本身,而是暂时回避,不能痴人说梦。那么我们美学究竟在什么地方能有所作为呢?这个问题留在后文再叙,笔者试图从历史哲学研究中获取相关启示。

二、美学学科“新作为”的生长点

若按一般的看法,将美学视为哲学的一门分支,历史哲学的研究对美学研究应该有所启示,而对美学史研究更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无论对“一般的看法”作如何检讨(即使视美学为一门科学),进行美学史研究的前提是确立一科学的历史观,也就是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理解“历史”的问题。

1、“美学历史学”与“历史美学”的猜想

对美学史的本身研究自然构成了“美学历史学”这样的交叉学科,研究重点落实到“史”,也就是必须要求研究者有自身的“历史观”。若以“美学”为落脚点,以“历史”为限定,也就是对历史进行美学研究,以美学的思维研究历史,审视历史,有无合理性,有无可能,值得我们思考。若“历史美学”的说法可以成立,那么也就是我们似乎可以对“关于历史的美学”这一领域进行思考了。

2、“历史断裂缝隙”与“历史连续性”

确乎,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似乎对历史断裂的缝隙有了漠视感,当陡然发现这种缝隙的明显化时,才会关注连续性问题。在美学领域,无论是生活审美,或自然审美,艺术审美等等,我们都面临这样的情况。譬如,在生活审美中,我们由于生活的压力,忽视了普通人、同学、同事,以至父母、子

女、夫妻等等的关心与关爱,在“缝隙”产生的时候,往往怀念过去儿时的生活美好,或向往历史上农耕民居的人伦关系;在自然审美中,在社会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当“缝隙”产生时候,我们向往历史上的自然状态,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的兴起,都是对历史连续性问题的关注;在艺术审美中亦然。而对历史连续性的关注,其实就是第(1)点中的“历史美学”的思维方式。正如上面引文中指出的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活动。因为这种认识的结果反过来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改变社会历史过程的内在因素。”若对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以美学思维考量时,考量的结果将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今后的实践活动。

3、美学“常识”与美学“科学”

常识和科学乃是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谈论相同的世界。就美学而言,我们往往也面临着美学常识与美学科学的问题,若给予说明,那就是说美学常识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审美的常识(自然而然的体会),而美学科学需要仔细辨析了。我们不能简单地按照这里的说法,将美学科学理解为一种自然科学的分析,其实自然科学的尴尬同样导致美学的尴尬,我原先主张美学科学应该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试图去客观描述审美本身的方方面面,也就是一种客观实证的方法。但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渐渐改变了自己的原先看法。也就是正如作者所说,本来存在于生活常识中的审美现象,若想“科学地”处理它们,就会滑向一边了,不是诚实的研究者。那么究竟该如何去研究美学本身呢?我们也许会说应该用对常识的描述性的方式去描述美学常识,以之取代美学科学,但作者并不主张仅仅停留于描述性,而是应该对我们日常的描述性去给予语言的分析。其实这样的看法似乎并不妥当。因为“语言”本身已经是第二层,而非本原。

4、语言、常识、科学

篇10

学习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应该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过程。初一年级英语学习对老师来说,应该注意做到把好下面“三关”。

一、要把好字母和单词的拼读关

我们知道,字母和单词的语音是英语教学入门阶段的基础。英文的26个字母和我们汉语拼音表的读音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初一学生刚一接触,孩子们就充满了好奇。“喔,a在英语中读/ei/,挺有趣的。”因此,他们就有了好学之心。然而不久,部分学生就不那么自信了,不那么有兴趣了,甚至逐渐形成了对英语的恐惧心理。因为英语字母的音、形不一致是学生难以掌握单词的重要原因。由于学生记不住单词读音,他们就给英文单词注上汉字拼音,更有甚者注上方言,造成读音不准,形成难以纠正的不良习惯。单词成了让学生头疼、让老师束手无策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拼读法”进行教学,这是一种按字母或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则来拼读和拼写单词的教学方法,它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学习单词dad,当学生知道这三个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分别为[d æ d]时,看到单词不用老师示范,学生便能自己拼读dad,反过来,听到/d æ d/也能很快写出dad这个单词。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能力,又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我把拼读法归为四类:①由简到繁,递增扩展。②由同到异,横向拓宽。③由教到聚,逐步积累。④由内到外,创新运用。几轮下来,我发现这种方法收效甚佳。这种方法教会了学生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二、对于教师来说,要把好“说”这一关

学习一种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用来“说”,用来交际。初一学生学英语,犹如一张白纸,你想怎样描就可以怎样描,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教师应该创设一切条件,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作为教师,应该营造一定的语言文化氛围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1.利用传统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创设语言文化大环境。如播放英文歌,编排英文短剧,提倡进入校园说英语、用英语问候、进行英语会话,老师运用简单的英语与学生会话并组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实践上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英语教学小环境。英语教学小环境是指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语言知识教学外,还应向学生传授与之相联系的文化意识和正确使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3.教师还应组织语言活动,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化知识,强化文化意识。如用英语做值日生报告;背诵英文短文、绕口令;小小英语歌会,让学生陶醉在浓浓的英语氛围之中。通过实践我体会到,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会学生得体的运用语言。

三、作为教师,要把好的第三关是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坚忍不拔的毅力、良好的压力调适能力和人际关系

一个学生只要具备了这些能力,就具备了成功的要素,而这正是近年来引起了教育界和心理学界极大兴趣“情感智商”即“情商”,情商是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20%取决于智商,而80%取决于情商。智力落后,并不一定就无所作为。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教授经过反复试验得出结论“平庸之辈往往由于人格的缺陷,而并非智力的高低。”只要拥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激发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那么,教师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情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A.教态表情, B.语感传情,C.以情动情,D.评价激情。②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情绪和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③营造互帮互学的英语交际氛围,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此外,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意志和儒雅的气质。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适当的对其进行“挫折教育”。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失败和挫折,引导和培养他们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探求知识的艰辛和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积极地去面对今后漫长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