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教学融合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线下教学融合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线下教学融合课题研究

篇1

关键词: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化,人们的学习方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函授教学模式亦或简单的结合网络课程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现代化学习需求。这为我国成人函授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正所谓科技改变教育,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进一步探寻成人函授教育教学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是顺应时代之必然,亦是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成人函授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成人函授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成人函授教育多数采用传统的“面授+自学”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平时自学,假期时间集中面授和考试。随着远程教学模式的不断普及与应用,已有部分高校采用了网络教学和函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与单一的网络教学和单纯的面授教学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现行的网络课程和函授课程大多是基于传统教学理念构建而成,形式变化背后依然是“新瓶装旧酒”,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模式单一固化。不管是网络教学还是面授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的传统教学形式,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自主性未得开发,未能发挥成人教学的“成人性”。二是教学资源实用性弱。网络课程和函授课程所选的教材多数具有“普教性”倾向,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材种类单一且多数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网络课程结构单一且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成人学生的应用性需求。三是教学管理不规范。多数校外教学点追求办学规模和生源数量,却忽视教学质量,缺乏准确的定位和办学理念。同时,教学管理理念和办公模式仍然相对传统,科学管理能力与管理效率偏低,对教学过程监控不足,与信息化时代下的自动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等现代化管理理念不符。四是学员自学能力不足。随着远程教育平台的普及以及自主学习概念的深化,很多学校的远程教育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课程。然而,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习者因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足,而无法获取真正适合自己实际需求的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此外,有些网络教育平台也支持在线小组学习,但存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实际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二、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的优势

(一)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供给侧改革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发展,是优化成人教育资源配置的有力举措。与普通函授教育不同,接受成人函授教育的学生是已经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成年人,这就对成人函授教育教学提出了更为特殊的要求。新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场所不再只是课堂,学习的资料不再只是课本,学习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被动接受。因此只有主动引入新技术、新理念,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优化现行教育资源,从师资配备、教学方式、课程教材等方面协同创新,才能有效促进成人函授教育供给侧改革。

(二)解放学生自主性,发挥协同创新能力

成人教育中学生的特性是成人教育区别于普通函授教育的关键因素。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才能解放学生思想,将学生协同创新的能力释放出来。“成人函授教育所强调的创新与普通高等院校提倡的创新不同,更侧重于知识运用的创新,强调创新性思维,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1]通过线上线下即虚拟学校和实体教学深度融合的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空气中时时刻刻处于学习状态中。正如陶行知所言: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只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师的引领性才能得以彰显,教师即能由“灌输型”转变为“导学型”,实现因材施教,协同创新。

(三)以“学习导向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国成人函授教育的发展主要属于外延式发展,即通过扩大教育机构数量来实现招生规模的大幅度增加,这使生源质量受到一定冲击。在现实中,有不少的学员是单纯以获取文凭、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为功利目的的,这种混文凭式的“学历导向型”学习模式,也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与“学习导向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互生关系,即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有助于对“学习导向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同时,“学习导向型”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推动成人函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进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成人函授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逐步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提高成人函授教育质量一方面需要改变学生自身学习心态,转变成教学生的思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调整成人函授教育供给来适应社会发展和引领学生观念的转变,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创新教学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学习,让具有不同才能的人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以实践创新提升成人函授教育质量。

三、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的基本途径

“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强调在带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依托创新行为,无论是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都必须全面贯彻‘协同创新’这个理念。”[2]我们的成人函授教育的创新,只有依托互联网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成人函授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彰显成人教育教学特色。

(一)树立现代化成人函授教育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成人函授教育教学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价值观,它将直接影响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发展思路以及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方向,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成人函授教育作为我国函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高校边缘化,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成为一些办学者创收的途径,也成为学生轻松提升学历水平的手段,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成人函授教育质量每况愈下的现状将倒逼教育主管部门和管理者进行转型。树立成人函授教育现代化办学理念,一是要基于成人函授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将成人函授教育与普通全日制函授教育办学理念区别开来。不能简单照搬和模仿,要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系统化重置。遵循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关注成人学生的差异性,树立以成人学生为本的创新教育思路。二是要适应当前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教育管理者要有互联网思维、开放进取精神和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加大成人教育经费投入,引入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开发线上线下课程学习资源,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现代化成人办学经验,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成人函授教育发展之路。

(二)构建“云教育”下的移动学习资源系统

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是成人函授教育协同创新的基础。“云教育”作为一种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具有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是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信息边界,可自由上传和下载资源,让不同学习者在一个共享虚拟空间,得到海量教育资源,可与全国范围的成人学习者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云教育”突破了传统网络远程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是传统远程网络资源的再升级。“从校内共享向校际共享,再到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化共享,只要是云教育平台上的资源均适用于移动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3]对于探索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教学技术的应用,当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经验,而是一种新的尝试和调整。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人员积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和社会传媒的先进理念,以“云教育”思维为契机,深入探索优化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优势,让学习者随时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实时学习,与不同地区的成人学习者组成“云课堂”、“云社区”等个性化移动学习空间,学生像进入学习超市一般,可自主选课,按需选课,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线上线下实时互动,集思广益,协同创新,形成一个移动学习的循环机制。

(三)打造“回归实践”的开放性课程

应该说,任何一个单一的教育组织都很难掌握所有的教育资源,成人函授教育的对象本身具有职业性,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拥有本工作单位的优质资源。因此,线上线下的协同创新教学不是将原有单一学校教学资源的重新打包上传,而是要实行“开门主义”。一方面,加强线上课程资源的开放性。我国成人函授教育应遵照国家有关政策,坚持平等开放、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借助互联网实现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学校的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师生协同、生生协同,注重不同个体间工作实践的互补。以此来“改变分散、封闭、低效人才培养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4]此外,成人函授教育的供给者要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广泛合作,在不同行业和高校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合作联盟,互利共赢。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线下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成人函授教育的培养要从重理论回归实践。“实践智慧是对学理素养的超越,它渗透在学理素养的具体应用之中,将学科的话语体系与特殊经验感觉有机结合在一个鲜活的情境中。”[5]成人函授教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教学与成人学生本身鲜活的职业实践相关联,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课堂可在学校教室,也可在学生所在的工作单位,可采用名企名人参访、实地调研、现场观摩指导等多种形式,有理论导师也要有实践导师,充分践行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大到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中,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让每一个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实现创新创强。

(四)培育创新型的师资力量

创新型教师资源是实现成人函授教育的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的根本保障。创新型教师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学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和协同创新素养的学生。有资源不等于会使用资源,只有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资源的价值和意义,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掌握了搜索和使用有效资源信息的方法,才能实现线上多元化教学资源与线下的实践教学充分融合,从而促进协同发展。提高成人函授教育质量,首先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成人函授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使之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教师只有掌握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不断学习新科技新理念,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性,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对所从事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增强自我发现问题的意识,带着问题再学习、再实践,便能实现实践与知识的融合。总之,从成人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平衡好管与放,将线上与线下的教与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授之以渔。

(五)创新教育考核评价制度

考核评价体制是成人函授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创新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目前成人函授教育考试多数依照普通全日制本科的标准,即平时成绩加理论量化考核,是一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考核评价制度,显然并不适用于成人教育。因此只有创新教育考核评价制度,才能督促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改革创新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真正提升成人函授教育质量。创新成人教育考核评价制度需要从学校管理者、专业教师和学生3个维度进行,既要注重结果性考核,也要严格教育教学的过程性考核。对于学校管理者,主要考量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教学信息化程度、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培育计划的实用性等方面;对于专业教师,重点考量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线上线下互动性、教学创新能力、指导能力、责任意识等;对于学生的考试考核,要关注成人学生实际,应设置多次考试时间和多元化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学生可自主进行网上自测和考试。考核重点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增加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传统成人函授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融合发展研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将结合现实条件和实践经验对本文提出的线上线下协同创新途径继续深入思考。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切实提高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是本课题研究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白云华.成人函授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5(2):98 ̄103.

[2]王秀丽.用“协同创新”思维促发展[EB/OL].(2014 ̄10 ̄30)[2017 ̄02 ̄21].

[3]李桂英.基于云教育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型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4]黄正夫.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创客导师;自主成长;专业素质;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68-04

近几年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热门的词语莫过于“创客教育”,创客教育经历2012年兴起、2015年的井喷式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新兴力量。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模式中的应用。然而,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创客导师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创客教育的发展。教育发展,教师先行!因此,探究创客导师自主成长的策略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创客导师的专业素质

1.创客导师

创客教育导师是指具有一定的创客教育专业素质,有能力指导、推动创客教育实施的教师。创客导师不强调教师的专业背景,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调教师跨学科开展创客教育。

2.创客导师的专业素质

(1)技术素质

创客教育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教育模式,创客教育凸显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开源硬件(Arduino、树莓派等)、设计工具(PS、3D建模、AutoCAD等)、加工工具(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无不成为创客教育的标配工具。这些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代表,因此,技术素质是创客导师的入门素质。

(2)创客教育课程规划实施素质

当前创客教育实施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课程的支撑,归根结底是当前创客导师还是没有掌握创客教育课程规划、开发和实施的能力。创客导师只有掌握了创客教育课程规划、实施的素质,才能推动校园创客教育的深度发展。

(3)管理素质

教师创客教育管理素质既包括对创客教育课堂的管理,也包括对创客空间的管理和运营。管理的难点在创客空间的运营。2016年7月2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装备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在加大配备力度的同时,要充分把各种装备经常地、全面地用起来,“宁肯用坏、不能放坏”。创客空间作为信息装备密集的地方,管理使用好非常关键。

(4)科研创新素质

创客教育的发展需要理论的研究也要实践的研究,科研创新是创客教育推动的重要力量。创客导师具备科研创新素质才能确保校园创客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创客导师自主成长的目标及内容设定和实现

创客导师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以信息技术教师居多,专业素质参次不齐。因此创客导师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自主成长的目标和内容。从学科专业背景来看,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融合能力作为目标,数学教师可以将掌握3D打印技术作为学习目标,物理教师可以将掌握创意电子作为学习目标,美术教师可以将掌握激光切割技术作为学习目标。从创客专业素质缺失的角度来看,如果技术能力较弱,则应以掌握创客教育技术为目标;如果创客教育课程教学能力不足,则应以掌握跨学科教学法为目标;如果对科研创客能力不满意,则应该以如何写高水平论文、做课题研究为目标。从阶段性成长角度来看,开始应该以掌握创客教育技术为目标,熟练之后以提高创客教育实践能力为目标,积累丰富经验后则以创客教育科研创新为目标。

目标和内容是多样化、多层面和分阶段的,但必须是适合自己的,符合自己需求和特|的[1]。目标和内容设定好后,如何落实则摆在首位。创客导师自主成长的过程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缺少业界规范和专家引领的情况下,创客导师需要“守得住追求,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通过埋头学习、思考和总结,逐渐由不成熟到成熟,由普通教师到专家学者。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客导师自主成长特征

1.多样化的共享资源

信息技术环境为创客导师的自主成长提供了多样化的共享资源,无论是资源的内容还是资源的形式都具有多样化的特征[2]。创客开放共享精神,让创客教育学习资源触手可得,常见的创客教育资源有教学视频、PPT、电子书、器材使用说明书等,来源的渠道诸如淘宝网、云盘、创客专家的博客等。多样化的共享资源满足教师多层次、个性化的自主发展需求[3]。

2.丰富的学习手段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视频传输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的飞速发展,享受无时不在、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环境为创客导师构建了一个功能强大、覆盖面广的学习工具,譬如创客导师借助iPad、平台电脑进行移动学习,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创客技术,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行业交流等等。

3.成果的迅速传播

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得以迅速传播,在开源理念下,创客导师的成果作品(自制作品、学生作品、教学案例视频)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和蔓延。这种迅速传播的优势加速了创客教育的发展,也提高了创客导师的影响力。

4.高效的交流协商

创客导师与同行就创客教育的技术、实施、创客空间的管理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并针对创客教育的难题开展讨论和协商[4]。创客导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与全国范围的创客教师探讨,譬如猫友会_创客教育QQ群、红棉创客空间微信群、猫友会线下研讨等。

5.广泛的协作学习与研究

不同区域的创客导师能通过互联网同步或异步开展协作学习和研究活动。创客导师通过网络化的协作学习与研究,科学分工,优势互补,提升了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协作学习的广泛性还体现在学科领域,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创客导师能聚集、融合在一起,开展跨学科的创客教育活动[2]。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客导师自主成长原则

基于创客导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和自主成长的特征,我们认为创客导师自主成长要把握好5个原则:自主成长与创客教育的需求相一致的原则、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匹配的原则、独立自主与借助外力相结合的原则、埋头学习与探索实践并举的原则、学科专长与多样化技能合理平衡的原则。创客导师处理好以上原则对于自主成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自主成长与创客教育的需求相一致的原则

与创客教育的需求相一致是创客导师自主成长的目标和归宿。创客教育的需求既包括大范围世界性发展需求,也包括小范围内的学校创客教育需求。把握创客教育的发展主流以及校园创客的特色发展,才能够让创客教育走得好,走得下去。因此,创客导师的自主成长要瞄准创客教育的需求。

2.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匹配的原则

创客教育发展看学校,学校创客教育的发展是创客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将创客教育纳入到学校发展之中,也就意味着创客导师的个人成长必须与学校发展相匹配。学校的创客教育发展往往是特色发展,带有学校深厚的烙印,创客导师要识时务,将个人成长助力于学校发展。

3.独立自主与借助外力相结合的原则

独立自主与借助外力是一把剑的双刃,两者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当前创客教育导师培训体系还未建立,创客导师的培养还需教师的独立自主成长。但独立成长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容易导致创客导师闭门造车,视野狭窄。因此,一旦有机会创客导师还得出去走走看看,了解别人怎么做,或者请来专家指导自己怎么做。

4.埋头学习c探索实践并举的原则

创客导师自主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了不用,用了没有后续”。创客导师除了要埋头学习掌握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更要时时将所学的内容实践,做到“边学边用”,切不要等到学好了再去实践。大量事实证明,创客教育推进领域,快速行动很重要。

5.学科专长与多样化技能合理平衡的原则

创客导师自主成长过程中,掌握多样化的创客技术非常有必要,但是不能丢掉自己的学科专长。创客教育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又一主阵地,是体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优质示范场所。创客导师应合理平衡学科专长与多样化技能,做到个人创客专业素质有特色有内涵。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客导师自主成长策略

1.找准优势领域做个人成长规划

结合创客教育的特点,我们认为有几个领域可以成为抓手,有竞赛辅导、课题研究、创客设备器材的研发。

(1)竞赛辅导

创客运动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各种创客活动的成功举办。教育领域创客文化的培育,需要更多形式、覆盖面更广的创客活动[5]。2016年4月28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展评暨首届校园创客作品展活动在海南举办,2016年第十七届全国电脑制作大赛首次将创客项目纳入比赛项目,2016年8月,第二十五届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之创客挑战赛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举办。校园创客竞赛如星火燎原般兴起,创客导师顺势而为,通过竞赛辅导既能培训学校创客教育氛围,一旦获奖又能为学校带来荣誉,更重要的是能获得学校领导层的支持和学校教师的认可,为个人成长获得持续动力。

(2)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一个集中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综合性活动平台,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快速提高践行创客教育的能力[1]。到目前为止,有关创客教育的课题研究并不多见。如果学校有创客空间的支持,创客导师就可以基于创客教育实践开展课题研究,非常具有实际意义。

(3)创客设备器材的研发

创客设备器材的研发是最具科技含量和最有挑战性的事情,这一般需要一个团队支撑。目前,教师群体中成功实现了创客器材设备研发的教师主要有傅骞教授以及“好好搭搭”的祝良友老师,傅骞教授的团队研发了Mixly开源硬件开发平台,而祝良友老师则实现了好好搭搭开源硬件的商业化运作。

2.充分利用好网络所提供的平台

自信息技术迈入教育教学领域之日起,广大的信息技术工作者便不断向教师普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仪器设备的使用[6]。QQ群、微信、YY直播、社区等平台的出现为创客导师的自主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资源的丰富性、使用上的开放性、经济上的优越性、交流互动的便捷性、参与者的广泛性让创客导师足不出户便可以与天南海北的同行交流研讨,汲取大师营养。表1列举全国有广泛影响力的创客教育社群。

3.读书、反思与写作

(1)养成读书的习惯

阅读大量书籍对于创客导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创客教育没有专门的学科背景,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多学科、富技术的特点要求创客导师不断学习,扩展视野,更新观念,提高技术。创客导师阅读的书比较多,以计算机编程、网络、单片机技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3D打印为主,大数据、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论方面的书也应该涉及。

(2)以写作倒逼反思

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缺少的精神素养和专业品质。校园创客导师角色众多,任务繁重,往往很难有时间去反思创客教育。写作则可以倒逼创客导师反思,写作的过程既是搜集自己创客教育实践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写作为创客教育落地实施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同时也源源不断为创客教育的发展提供智慧。

4.构建基于网络的自主发展共同体

所谓创客教育自主发展共同体,是指一个加快创客教师成长成熟、提高创客导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组织单位,它以自愿、主动交往作为其理论基础,共同参与、平等协商、合作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6]。群体动力学理论表明,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的良好协作能为每个成员带来更多方面的增值。自主发展共同体有以下优势:

(1)共同的愿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共同的愿景引领着共同体的方向,形成共同体的文化信念和精神支柱。创客教育实践是一个“难以开始,容易结束”的过程,门槛高,难度大,教师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很容易放弃。共同体成员的相互慰藉、帮助,为创客教育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共同的实践积累可靠有效的经验

当前创客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大量创客导师缺少创客教育实施的方法。基于共同体的实践探究能够增进创客导师的交流学习,为个人经验上升为集体共识提供了平台,为集体共识成为规范标准提供了有效途径。

5.积极外出学习参加培训和研讨活动

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社临场感有助于降低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提升学习满意度和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7]。外出学习参加面对面培训能够增强创客导师学习的社会临场感,创客导师在培训体验中加深对创客教育的理解,通过交流互动验证自己的实践正确性。研讨活动也是必须的,研讨活动中往往有创客教育大咖的参与,亲身感受创客教育的演讲、讨论对个人观念的修正往往有颠覆性效果。当然,外出学习需要征得学校的意见,同时安排好调课,在某些时候还必须自己预支付相关费用。

随着我国创客教育的飞速发展,创客导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何让创客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创客导师是摆在创客教育界的问题。创客导师需求的旺盛带来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创客教师要迎难而上,选择适合自己快速成长的路径,为创客教育的深入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许之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8).

[2]谢海波.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

[3]杨辉祥.网络资源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21-22.

[4]马宁,余胜泉.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8(5):5-7.

[5]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

篇3

学校基本情况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于2012年9月正式成立,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全日制公办学校。学校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建设信息化的校园、追求品牌化的发展、培养现代化的人才”为办学目标,以打造教育信息化校园为切入点,以建设信息化教师队伍为着眼点,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落脚点,积极推进电子书包常态化教学实验研究,推进慕课开发校本教材,通过开展一系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实验研究,逐步将学校打造成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化校园。

学校信息化特色

1.从做好顶层设计入手,绘制学校教育信息化新蓝图

学校为全面落实《武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15年)》,以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培训、数字化管理等内容为建设重点,成立了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开展了学校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并以应用为导向,构建“可持续、可交换、可共享”的信息化环境,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化发展。

2.从强化硬件建设入手,创建基础设施信息化新环境

(1)创建“菜单式”资源中心

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分为原创资源、慕课课程、主题学习网站等。现已建设原创资源1325个,慕课课程36个,主题学习网站4个。学校重视优质资源的建设,制定资源建设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建设资源。结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积分、信用、等级等激励手段,激发教师共建资源的热情,进而使得资源库内容得到不断充实。

(2)搭建“一站式”门户网站

根据“以人为本,服务为魂”的网站建设思想,门户网站一体化设计,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尽量满足师生、家长、管理者等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网站主要以服务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多样化的服务栏目,方便用户的使用。服务教师方面,设置了教师风采、教学研究、教学资源等模块;服务学生方面,设置了班级主页、语言文字、学生活动等模块;服务管理者方面,设置了新闻管理、平台管理等模块;在交互方面,设置了留言板;还通过各种接口与慕课平台、教育云、K12、社区图书馆等网站进行了有效融合。

(3)构建“傻瓜式”查询平台

学校不仅重视资源建设,更重视资源的应用。为了方便教师查询使用,资源按照多维度划分归类。资源库资源主要以学科分类进行归类,并结合其他分类方式进行查询,可以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试题、媒体素材、专家讲座等分类查询,还可以按知识点编目(了解、理解、掌握、应用)进行查询。

3.从利用网络资源入手,实现基础课程信息化新形式

(1)探索数字化学习模式

学校紧跟时展,立足学校需求,学校主动加入了武汉精品教育慕课联盟,积极开展慕课的建设。现已建立“走进欧洲”、“神奇的莫比乌斯环”、“欧洲建筑艺术欣赏”等36门课程。在慕课的建设和应用之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教学实践。有语文教师利用慕课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探索,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平台激发学生在线互动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数学教师在云游欧洲活动中,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探究莫比乌斯圈”开发为慕课,利用动画、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数学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巧妙地穿插于课程之中,丰富了实践内容,增加了学生探究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建设个性化成长平台

利用世界校园No.1网络竞技平台,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展示空间。平台主要以学生的竞技视频为主,为学生展现风采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平台包括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涉及运动技能、学习技能、艺术技能、语言技能、生活技能、设计创造等内容。学校现已上传竞技视频21个,观赏次数达8522次,得到广大学生的热爱和家长的认可。

(3)构建特色化生态空间

学校在搭建一站式门户网站的同时还注重特色化、个性化网站的建设。学校立足生态教育,建立了生态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依托种植植物等活动的开展,陶冶学生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生态网内容丰富,展现生动,包括养殖植物的技巧、学生的心得体会、养殖成果展示、学生的养殖日志、新能源介绍、资源研究等模块。

4.从推进教师研训入手,探索校本教研信息化新途径

(1)开展网络教研

学校以数字化学习方式变革、基于项目的学习、慕课研究等主题开展了多次教研,形成了校本培训、校际联动、柔性流动、视频教研等丰富的活动形态,促进教师在教学和教研中集体体验。以学科组活动为载体,以网络平台为媒介,有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交流。平台栏目划分主要分为语文教研、数学教研和综合教研,共计发表教研文章237篇,平均每篇教研文章的阅读率达到80%左右。

网络教研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主题式教研、反思式调研、讨论式调研等多种方式。同时,借助校本资源库的创建,辐射教研活动的成果,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通过网络教研扩大了教研空间,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校的优质资源。网络教研可以使教师分享教学智慧,达到共赢的结果,也增进了教师间的感情,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在学科教研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多种教本研修探索,包括合美实验、E联实验、实验论教等。

(2)实施慕课研训

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外派培训。学校采用“在校自学、外出拜师、提高发展”的方式,有计划地派出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让他们先人一步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全面带动学校所有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二是专题研训。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慕课理念及慕课制作技巧,培训教师开展慕课的设计和开发;进行“数字故事”微课培训、“K12教师电子档案”等多种专题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提高信息技术制作水平,提升信息专业素养。三是运用促训。新的信息手段必须通过运用才能让教师更加熟练掌握,学校通过开展“电子书包”课题研究,“翻转课堂”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让教师学有空间、展有舞台。

5.从规范学校管理入手,形成管理机制信息化新常态

(1)实行校务管理数字化

管理平台根据业务不同主要分为办公区和学习区两大部分,并应用个性化空间的理念为每个用户提供了自己的管理空间。平台包括的主要模块有公务安排、每日荐读、校务管理、教学管理、留言管理、德育星空、用户管理、校务日志、班级值勤记录、专项检查等。平台提供信息提醒功能,并可对未办事物进行明确的分类统计,在公务安排方面,每周工作、校内通知、公文流转、公共信息、学校制度等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并且对事务的安排情况可以实现可视化的统计。例如,对于学校通知,可以看到每位教师是否已经阅读,还有多少教师没有阅读。在校务管理方面,可以实现会议管理、请假管理、校产保修、计划总结、问卷调查、资料印刷、网络磁盘、物品申购、用车登记等管理。

(2)实行教务管理数字化

根据校务管理内容的不同,学校详细划分了子模块。例如,统计分类类别有公务安排、语文教研、学校文件、校内通知等;计划总结管理分为学校计划、部门计划、学校总结、部门总结、“我的治班之略”。对于每篇文档,系统可以实现阅读点击统计,包括点击次数和阅读率,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在教学管理方面,立足教学的关键环节,平台提供了课表查询、电子备课、网上书屋、教育教学资源、自主质量分析、学业质量监测及分析、教师成长网、主题学习网站等模块。

(3)实行教师管理数字化

学校在门户网站上开设了“K12教师生态成长档案袋”,给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安置了一个“温馨的家”,从教师的基本信息,到教师荣誉成果、教师培训记录、教师培训记录全部记载在案,教师发展中心从后台给予评价和跟踪,既强化了教师资源建设的意识,又指导了教师本人专业成长,同时还让教师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拥有自己的精神网络家园。

篇4

一、目标任务

2017―2020年,组织职业院校教师校长分层分类参加国家级培训,带动地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支持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高校教师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创建一批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通过示范引领、创新机制、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施原则

中央引领,地方为主。中央突出示范引领,明确工作重点,加强统筹指导,强化目标管理,带动地方有效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各省(区、市)根据国家要求,做好规划设计、组织安排、体系建设、监管评估,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计划有序推进、顺利实施。

对接需求,重点支持。服务精准扶贫、制造强国、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优化教师培养培训资源配置,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扶贫重点产业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倾斜支持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及区域经济重点发展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注重实效。推动地方政府、高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职教集团)建立协同机制,深化区域、校企、校际合作,完善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校企共建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形成一批教师培养培训示范单位和品牌专业,提升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完善竞争择优遴选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监测系统,强化过程管理、经费监管和绩效考评,切实提高计划的实施质量,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效益。

三、计划内容

(一)职业院校教师示范培训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资质条件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等,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等组织形式,分层分类开展教师示范培训。培训要模块化设置课程,将师德素养、工匠精神、“双创”教育、信息技术等列入培训必修内容,实行集中脱产学习和网络自主化研修相结合,开展训前诊断、训中测评、训后考核,加强教师的师德养成、专业知识更新、实践技能积累和教学能力提升。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及特色农业、种养业、民族传统工艺等扶贫产业领域教师培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选派优秀教师校长到国(境)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先进技术技能。

1.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组织职业院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主持过相关科研教改课题或项目的专业带头人,采取集中面授、返岗实践、再集中面授的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能够传帮带培训教学团队的“种子”名师。

2.“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组织职业院校不同层次和基础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少于4周的专项培训,可分阶段。开设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应用、技术技能实训、教学实践与演练等专题模块,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双师”素质。

3.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组织职业院校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优质学校,采取听课观摩、集体备课与案例研讨、参与教科研项目等方式,以“师带徒”模式进行为期不少于8周的跟岗访学,通过全面参与培训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卓越校长专题研修。分别组织中职和高职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校长,采取集中面授、名校观摩、跟岗培训、专题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新任校长、骨干校长、知名校长分层分类开展不少于2周的专题研修。围绕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学校治理、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重点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决策领导能力、依法办学和治校能力,为各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精通现代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

(二)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牵头单位,按照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不同阶段人才接续培养的要求,组织省域内学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教师开展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定期研修、协同研究、常态合作的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各省(区、市)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协同提升的专业群,支持牵头学校整合优势资源,提供工作室或平台运行条件保障,支持主持人有效开展工作。

1.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遴选国家级(省级)中高职示范学校具有教学专长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主持建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牵头组织区域内学校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采取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团队研修。重点开展理实一体课程开发、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与演练、教科研交流与项目合作,协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研究协作能力等,共同研究开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培养课程、教材及数字化资源。

2.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面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传统(民族)技艺等紧缺专业,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组织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名师、兼职教师领衔,采取集中面授、项目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区域内中高职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技术技能实训。重点开展新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传统(民族)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等。

3.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面向承担计划任务的单位、基地管理人员和专兼职培训者,采取集中面授、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2周的培训组织实施能力专项研修,提升培者的培训需求诊断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核心技能创新与推广能力、工作室(平台)主持能力和绩效考核评估能力。

(三)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

各省(区、市)要联合行业组织,遴选、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兼职教师资源库,将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和兼职教师聘用有效对接,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1.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采取考察观摩、技能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在企业兼职或任职、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形式,组织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企业实践。重点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技能应用等领域,以及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技术需求等内容,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结合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发掘学校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各地要遴选具有代表行业先进水平、有较强影响力、覆盖专业面广的企业,完善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支持企业常设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

2.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急需特需专业及技术技能积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专业,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兼职教师每人每学期任教时间不少于80学时。各地要建立本地区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岗前培训,支持兼职教师参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行业特点、人力资源成本等,具体确定兼职教师聘用人数和补贴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教育部制订计划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指南,成立专家库,完善信息管理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组织开展督查评估。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渠道,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地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升计划的实施成效。各省(区、市)要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订本地区项目实施办法,按年度将规划方案报教育部审核,安排专门机构、专人负责,落实工作经费,做好计划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承担单位要整合优质资源,制订对接需求的实施方案,落实条件、人员与经费保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做好项目总结和效果评估。

(二)加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示范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支持教师培养培训资源匮乏省份与资源丰富省份联合组织实施计划,建立承担单位工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组建专业化培训专家团队,建成一批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专业和优质课程资源,推进有条件的基地试点探索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学位教育课程衔接和学分互认,构建完备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