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异地转移政策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积金异地转移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积金异地转移政策

篇1

关键词: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54-01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就是农民工。农民工,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城市务工而户籍仍在农村的群体。应该看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进城务工农民同产业工人一样,是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城市劳动者,他们与土地已经基本没有劳动和收入上的联系,其劳动时间、劳动对象以及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主要在城市。因此,破除体制障碍,使农民工享受到与城市产业工人相同的待遇和社会福利,是十分必要的。在农民工中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不仅是农民工享受与城市产业工人相同待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镇居民身份与农民身份客观上的不平等。因此,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下,不仅拉大了城乡经济差距,而且造成对身份的偏见和歧视。中央要求:“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也就是说,要让进城务工人员都能够享受到“市民待遇”。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住房公积金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所有在城镇的单位和在这些单位工作的人员,都应当缴存住房公积金。因此,在农民工中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不仅是国家政策的要求,是维护农民工的合法经济利益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消除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社会受益面最大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即几乎所有的工薪阶层(中低收入职工)都可以通过这个制度受益。它的特点和作用包括:单位和职工共同缴存,归职工所有;对工资中的住房公积金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职工购、建住房除可使用个人账户中的累积部分;还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等。这种强制与鼓励相结合的政策性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与直接作为工资收入发给职工的区别在于:一是强制性地调整人们的消费,即职工必须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积累起来用于住房消费;二是可以享受免征个人所得税和低息贷款等。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问题之一是“居无定所”,没有住房。一个单位招募雇员,有无固定居所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条件。推进城镇化需要逐步把大批农民从土地上、从农村中永久地转移出来,这不仅要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就业问题,而且需要解决其居住问题。因此,在农民工中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将他们纳入城市住房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使他们有一笔住房消费资金用于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而且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国家建设部在2007年3月16日的《2006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情况》中首次明确提出:应使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扩大到包括在城市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就业群体。这意味着,一直被视为城里人才能享有的福利――住房公积金,首次在制度上接纳了全国数以亿计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村人。

篇2

实际上,这拿不到手的“一大块”内容丰富,分别包括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险”,以及住房公积金——“一金”。其中的“五险”是国家法定要求用人单位必须给员工上的险种,不管你愿不愿意,正规单位都会主动给你办理。

“五险一金”不像个人所得税,交出去就没了;它也不是储蓄,能稳稳地躺在你的账户里不用操心。“五险一金”可多可少,有利有弊,关键看你是否真的了解它们。

比如,你可能不知道——“五险一金”里基本“没用”的要数失业险。

想领到失业金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首先,你必须连续缴纳失业保险满一年后被老板开除或者企业倒闭。然后,你要有坚强的毅力带上一大堆材料回到户口所在地,办上一大堆手续。此外,你还得积极参加街道举办的再就业招聘大会。最后,你才能领到一个月可能只有几百元的失业金。

而工伤险更有著名的“48小时”神规定——在工作岗位发病,并在48小时内死亡的,会被认定为工伤。如果是发病后超过48小时才死亡的,就不算工伤。

又比如,也有很好用的险种。

不必自己出钱上医院

医疗保险是“五险”中最实际最有用的,通常由单位缴纳10%左右,个人缴纳2%,这笔钱会进入个人医保账户。

每个上医保的人都会被发给一个医疗存折或者一张社保卡。你缴纳的医疗保险,还有你单位为你缴纳的医疗保险的一部分,会被存进这张卡里,以供你需要看病,又没有达到医疗费报销标准时取用。

而所谓的报销标准,各个地区都不同。北京就规定门诊费用1800元以上部分才可以报销,比如花了2300元,只报销500元的50%~70%(医院不同,报销比例不同)。当然,一些昂贵的进口药是不能报销的。

报销的手续非常简单,把医院的缴费单留好,交给单位即可。

但也不是每次上医院都能获得医疗保险赔付的。如果是人身意外还是得找肇事者赔;而整容、减肥、增高、精神疾病、在国外看病等等,医疗保险都不会管。

至于生孩子这样的大笔支出,医疗保险也不管,但生育险能管。

生育险是由单位全额缴纳的,基本涵盖了一切和生育相关的费用,报销范围包括生育津贴、医疗费用、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等等。如果你在公立医院通过常规途径生孩子(私立医院、特需病房不在此列),从产检到完成生育,只要你缴过一年以上的生育险,那么费用大部分都可以报销。

生育险不只和女性有关。上了生育险的男青年不仅能给没上险的妻子报销一半的生育费用,自己也能享受一定的假期和津贴。

买房、退休时——缴得多,拿得多

养老保险在“五险”中占比例最高。单位会缴纳高达个人工资20%的数额进养老统筹基金——就像单位存钱给你养老,个人则需要缴纳工资的8%进入个人账户——当然,不能只让单位出钱。

事实上,养老保险的确是缴得越多、得的越多。所以,你暂且不要抱怨这一比例是否合理,重要的是确保这笔钱能分毫不差地最终到手。单位为你缴了不少钱,你却没能用上的话,就太不科学了。

按规定,养老保险必须交满15年,到退休的时候才能终生享受养老金。如果没有缴满15年,退休时国家只会把你个人账户上自己给自己存的8%的养老金退给你,但单位为你缴纳的20%的钱就会被国家养老统筹基金继续、永远持有。

而和上述“五险”不同,“一金”并不是法定的。但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公积金管理条例》,所有国家机关、国企、集体企业、外企、私企和各种非企业单位,都必须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一金”也同样具有强制力。

另一个不同点是,住房公积金不是福利保障,而是工资的一部分——只是国家规定了你这部分工资只能用于“”。

企业和个人会分别缴纳一定额度的公积金存入个人住房专用账户。在一些地区,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缴费比例,比如,个人和企业各缴12%。但总的来说,个人缴得越多,企业缴得也越多。

准备买房的人可以申请公积金贷款,比普通的商业贷款利率要便宜好几个百分点。公积金贷款有上限,一般是80万元。超过的话就要申请“组合贷款”,将商业贷款结合进政策贷款——还是能省不少利息。此外,公积金还能用来还房贷。

而不打算买房的人则应该把公积金都提取出来。因为公积金是按照活期存款利率来获得银行利息的,最多也不会高于3个月的定期存款利率,利率非常之低。哪怕是把这笔钱转存到银行的定期账户上,也比原来收益高。

除了购房以外的其他“”——比如装修、交房租等都可以作为提取公积金的理由。单位出具证明并盖章同意后,公积金会定期打入你的账户。

“五险一金”能断档吗?

除了医疗保险,“五险一金”大都是可以中断的——在你需要跳个槽,来个“间隔年”时。其中,养老金中间随便中断都无所谓,它是累计年限的,能达到15年就行。当然,缴得越多,最后能得到的养老金也越多。住房公积金类似于存款,更是无所谓断档;而基本“没用”款的失业保险虽然必须要缴,但实际上断不断差别并不大。生育险也可以断,但请保证怀孕之前已经缴满了一年。

养老金需要打出转移单交给新单位以外;住房公积金需要先在新单位开账号,拿账号给老单位,让老单位把原来账号里的钱转入新账号。其余的办理转移都没有特别的手续,直接续上即可。

篇3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就业。截止2010年6月底,到乡以外和进城就业的农民工达到1.57亿人。农民外出就业增加了收入,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然而,十多年来,尽管农民进城就业的环境和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成立农民工工作办公室以来,农民工的工资支付等情况有了显著改进,但是,总体上看,农民进城就业的环境和条件依然较差,农民工仍然是城市中的一个受损较多的边缘和弱势群体。由此,一些学者提醒,当今中国社会不仅城乡依然是二元结构,城市内部也出现了二元结构。具体地说,农民工在城市主要遇到如下问题:

第一,工作生活条件差,收入低。农民工通常从事一些城里人不太愿意做的脏、乱、累、险工作,白天露天作业,晚上住简易窝棚或地下室,卫生安全条件差。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2009年其月平均工资全国大约为1400元。

第二,保障缺失多,生活风险大。由于收入低,多数农民工难以加入城市高门槛的社会保险,致使其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比例多年未超过40%(截止2010年6月底分别为19%、29%、11%、38%)。生育保险、城市低保、住房公积金、城市医疗救助等都未覆盖到农民工。

第三,培训指导少,就业挫折多。农民工进城前受过初步培训的人数仅占1/3,接受初步培训的时间平均只有一周左右,技能培训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远为不足。由于掌握的技能少,水平低,心理准备不充分,致使其到城市后遭受的挫折多,换岗频繁。而换岗过于频繁,反过来又影响其技能提升和待遇提高。

第四,离家不带“口”,家庭问题多。农民工特别是老一代农民工进城谋生,时常抛家舍“口”,使农村留下了大量留守儿童、留守配偶等家属。据报道,许多时候,农民工的春节返乡欢聚变成了“离婚别子”。一些农民工即便将子女带到城市,也面临着入学难、学校差等问题。

第五,相对孤立,行为极端化风险大。农民工无论是在工作场地、城市郊区集中居住,还是见缝插针地在居民小区零散居住,都有一种边缘感;失业后如不能及时回到农村,则会有很强的失落感、孤立感;多数人对城市社会生活缺乏有组织的参与。这使他们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走向极端。一些城市多年来治安较差,与此有很大关系。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一)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小康的社会,要求占城市常住人口1/4的农民工拥有小康的条件和具备相应的素质。今后5年,不解决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继续使其长期处于既回不去农村、又融不进城市的悬摆状态,是很难做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也必将受到影响。

(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而城乡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能有效提升,正是制约整个消费增长的瓶颈因素。1.57亿外出农民工则是这些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消费能力最有可能提升的一个群体。国家统计局2008年的统计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每人每月较城镇居民少消费800元。即使农民工较一般农村居民多消费一些,与一般城镇居民相比,消费差也有600元之多(无论将农民工纳入农村居民计算,还是纳入城市常住人口计算,结果都相同)。初步测算,如果每年有2000万农民工市民化,以农民工市民化后每人每月增加消费支出600元计,一年将增加消费1440亿元,从而可使2008年消费额占GDP的比例上升0.48个百分点。5年1亿农民工市民化后,仅此一项,将使未来消费率增加4.8个百分点,达到53.4%的水平。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抓手和重要突破口。

(三)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发展不仅需要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提高城市人口比重,还需要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一方面,要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等,使一大批小城镇做大做强,就地就近将农民直接转为市民,促进农村城镇化。另一方面,还要使已脱离农业生产、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改善城市面貌,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城市群协调发展,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使城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的重要抓手

通过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地区间在产业转移和接续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使地区间在农民工就业、参保、救助、住房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形成综合性对口支援的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通过农民工市民化,引导支持农民工逐步退出在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等权益,扩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五)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方面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意味着将较大程度地缩小农民工与一般市民在就业、保险、救助、子女教育、住房等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逐步实现农民工与一般市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这实际上是从支出方面间接地增加了农民工的收入,从而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的人群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有利于遏止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

农民工长年在外工作,对家乡的事情知之不多、不详或不细,许多人难以及时参与家乡的民主活动;而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居住多年,对身边的事情虽然更为熟悉,更为关心,但却很难参与其中表达意见和进行监督。特别是出生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更加陌生,对在城市发展更加渴望,也更为关心自身权益,却不能通过有效途径加以实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将农民工纳入社区和单位统筹管理,平等对待,有利于保障农民工平等享有民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同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还有利于改善劳动关系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基础和应坚持的原则

(一)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基础

1、各方面呼声较高,认识较为一致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随着农民外出就业人数的增加,学术界等有关方面开始关注农民工问题。“十一五”规划前夕,已有一些学者提出应解决农民工与一般市民的待遇差距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二五”时期的到来和2020年的迫近,各方面对此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呼声越来越高,且各方面对此问题的认识也渐趋一致。

2、财政对逐步、有序地推进市民化,基本可以承受

首先,从农民工市民化对新增财政的需求来看,其数量是有限的。一是向农民工均等提供的公共服务仅是基本或基础性的公共服务,价格不会太高。二是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服务,已经在向农民工提供,未来基础设施方面的发展也不可能将他们排除在覆盖范围之外。三是就业方面也不会增加太多需求,因为多数农民工已在城市就业,其中部分人在城市就业已长达20年之久。四是需要增加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集中在农村较为缺乏或薄弱、城乡差别比较大的几个方面,如社会保障(包括住房保障)、培训、子女教育等方面。而这其中,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核心是社会保障相关费用。

其次,就具体费用来看:由于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的缴费义务主要由单位和职工个人承担,财政目前还很少给予补贴,若将农民工直接纳入现行的制度,增加的费用主要由企业和农民工个人承担。这方面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市民化行动带动调整完善相关的制度,促使尽快将农民工覆盖进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还未启动,即使启动,与新农保的补助水平也会大致相当。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从2010年起已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缴费补助水平相同。因此,在社会保障方面,财政负担主要体现在城乡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的补差,以及在廉租房、公租房建设补助方面所增加的支出。初步测算,按照2009年我国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的差距情况,如果2000万农民工市民化,每年实际需要增加的低保支出约10亿元,需要增加的医疗救助支出约1亿元。若为2000万农民工中的一半人提供人均15―20平方米的廉租住房,为剩余一半人提供人均8―10平方米的公租房,由单位、个人、政府共同负担,财政负担1/2的费用,每年财政需要增加支出约2300―2500亿元。在培训方面,如果对2000万农民工每年增加培训1次,费用按现有综合成本人均600元计,需要增加支出约120亿元(如果只对失业农民工增加1次培训,则只需要5亿元)。义务教育方面,每年需要增加的补助支出约23亿元。上述几项合计,解决2000万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问题,每年共需财政增加支出2500亿元左右(引导农民工退出农村土地等权益,可能还需要一笔开支,但只是启动资金,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收入/收益将远远大于支出,这里暂不计算)。这部分资金,如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按5:5分担,各自需要增加支出1250亿元,应该说两方面都是可以承受的。如果每年1000万农民工市民化,则只需要增加支出约1300亿元,中央与地方各自约650亿元,负担将更加轻松。即使加上引导农民工退出农村权益的启动资金,按等量倍增,每年1000万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也还是可以承受的。

3、一些地方已进行了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浙江、江苏、四川、重庆、陕西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对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安徽、湖北、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正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这些探索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从国家层面启动这项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同时,近年一些地方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只改变户籍登记方式,不进行户籍背后利益格局的调整以致收效甚微的做法,以及一些地方将农民工一揽子突击纳入城市管理,造成财政、公共服务机构难以承受,不得不暂停市民化行动的尝试等,这些都从相反的方面,提供了经验教训,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同时在客观上对规范各地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应坚持的原则

1、积极稳妥,量力而行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到城市和乡村,涉及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部门,还涉及到土地、社保等一些制度的调整,涉及到各级财政的承受能力和每年2000多万人的就业及生计等问题(现有1.57亿外出农民工中的大部分需要市民化;按照国家发展战略,今后20―30年,农村还将有3.5亿左右的人口需要转出)。因此,必须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综合有序地推进。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以解决农民工的住房保障、参加保险、纳入低保、技能培训、子女入学等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涉及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公共卫生、民主选举、社区管理等各项工作,真正实现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3、自愿选择,政府引导

农民工内部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同的个人和家庭情况不同,意愿也不同。应该允许农民工根据其个人和家庭的情况,自愿选择是落户城市还是返回农村,也可以设定过渡期。政府对农民工到城市落户的相关政策或条件,要积极宣传报道,确保农民工心中有数并可能进行理性选择。要根据城市(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情况,引导农民工有序变为市民,防止引起混乱。

4、分门别类,逐步实施

应根据不同类型农民工特点,结合其选择意愿,并考虑其合法稳定就业、照章纳税或收入水平等基础情况,逐步将其市民化。同等条件下,对其中达到一定劳动技能等级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可优先解决其市民化问题。还可以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对一些行业或用工单位如节能环保行业等给予优先支持引导。

5、试点先行,完善制度

在东、中、西部各选择一些地区或企业先行试点。试点中不仅要将改革和完善社保、土地、财税、公安管理等制度作为重要内容,还要探索建立地区间、企业间或企业与政府间的联动机制,推动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形成。

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一,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覆盖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则救,加强服务管理。

第二,调整制度,加大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尽快纳入城镇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使就业并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都能及时参保并享受到相关待遇。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加强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服务,确保人走关系走,人到关系到。加强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和权益保障的稽查力度。

第三,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指导。根据农民工对就业技能、社会心理调适等方面的需求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指导工作。提高培训指导服务的主动性、便捷性和有效性,在农民工集中地区,开展就近服务、上门服务。改革服务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率。

第四,加大对农民工住房保障的力度。建立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农民工公共住房保障制度。按照单位、个人、政府三方合理负担的原则,建设适合农民工特点、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房型多样、设施配套、管理既规范又灵活的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探索将农民工住房保障与其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房产处置适当挂钩的体制。

第五,建立健全农民工农村土地、住房等权益的合理流转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工转出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村住房,引导农村土地向种粮大户适当集中。根据各地和各类人群的不同情况,探索农民工土地流转的不同模式。

第六,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问题。继续加大力度,解决已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公共文化、公共体育的服务范围。对暂不能进城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配偶及其父母,加强服务帮助,健全服务体系,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安全、心理、情感沟通、生产生活援助等问题。

第七,加强农民工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继续做好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等工作,将其与城市一般居民同等对待。将农民工纳入社区正常的管理服务范围,增加其平等参与社区生活的机会。大力加强宣传引导,消除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积极推进农民工融入社区和城市社会,增强农民工对社区和城市社会的归属感。

第八,建立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的联动机制。由于农民工问题本身具有跨城乡、跨地域及复杂多样的特点,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应坚持城乡、地区联动,部门协同配合。一方面,应分人群、分步骤将农民工市民化与转续农村社保、转让农村土地、处置农村房产等情况适当挂钩;另一方面,应将输入地农民工培训、使用及其市民化工作与输出地产业发展、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的互帮互促机制,促进城市与乡村、输入地与输出地协同发展。特别是要探索建立东部城市群发展与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

第九,多渠道筹集农民工市民化所需资金。农民工市民化涉及国家长远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农民工市民化主要是将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民工均等延伸。因此,各级政府应承担主要的支出责任。另外,随着农民工的逐步市民化,用人单位将会使用到更高素质的劳动力,本身又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因此,用人单位也应承担一定责任。农民工个人将会得到更多的培训和支持,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其流转农村的权益也会得到一部分额外收入,因此,农民工个人也应承担一部分支出责任。

各级政府应成立农民工市民化专项基金,专款用于推进市民化的各项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动工作。中央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返还等优惠措施,对工作突出的重点地区、重点企业或单位给予奖励和支持;同时,对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中任务集中或财政困难的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地方政府也应从土地出让收入等方面积极筹措资金。探索通过建立财产税或物业税,扩大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企业或单位应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开支范围,应通过出资、出物、出工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解决农民工遇到的问题。农民工个人则应严格履行参保缴费、出资付费、出勤出力等有关义务。同时,各类保险基金、公积金、社会慈善基金、各类社会团体也应积极承担相应的法定或社会责任,共同出资出力,推进此项工作。

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需求,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会医疗保险由政府负责组织与实施,遵循以下原则:社会医疗保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应当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社会医疗保险费根据用人单位、个人和财政的承受能力合理分担;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组织实施、监督管理以及医疗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和监督检查。县级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市、县级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社保经办机构)具体承办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检查等医疗保险事务。

第四条卫生、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应当配合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同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按病种结付和精神病预付制度,加强医药卫生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医疗和经营行为,满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第五条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由财政、审计等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会代表、参保人员代表等组成,依法对医疗保障政策执行、基金管理等情况实施监督。卫生、食品药品监督、财政、物价、民政、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第二章参保范围与对象

第六条根据参保对象及其缴费水平的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分为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学生医疗保险。

第七条职工医疗保险是强制性社会保险。本市行政区域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依法参加职工医疗保险。

用人单位的在职职工、自谋职业者等灵活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以下简称参保职工),应当依法参加职工医疗保险。

六级以上残疾军人(以下简称残疾军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可以按规定享受职工医疗保险优抚政策。

在本市办理就业登记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人员,可以按规定参加职工医疗保险。

第八条居民医疗保险是由政府组织,个人缴费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参保对象为下列人员:

(一)具有本市户籍,未享受职工医疗保险待遇,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以上的城镇居民(以下简称老年居民)。

(二)具有本市户籍,在劳动年龄范围内,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并已完全丧失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以下简称重症残疾人)。

(三)本市*年底前参加工作,*年至*年期间精减退职,20世纪80年代初已办理社会救济证的人员(以下简称精减退职人员)。

(四)按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有关规定,按月领取生活补助费和征地保养金的人员(以下简称征地保养人员)。

(五)具有本市户籍,在劳动年龄范围内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确有困难的失业人员(以下简称失业人员)。

第九条学生医疗保险是由政府组织,家庭缴费,财政及用人单位共同补助的医疗保险制度。参保对象为下列人员:

(一)在本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特殊学校、技校与职校(不含大专段)就读的学生、儿童(以下简称中小学生);

(二)在本市各类高等院校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和非在职研究生、高职高专学生、技校与职校的大专段学生(以下简称大学生);

(三)具有本市户籍,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在校少年儿童和婴幼儿,以及父母为本市户籍,子女在外地学校(不包括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学校)就读的学生(以下简称少儿)。

第十条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由社保经办机构实行统筹管理。

第三章职工医疗保险

第十一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地方补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大额医疗费用社会共济基金。(一)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统一按照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9%缴纳,在职职工按本人缴费工资的2%缴纳,由用人单位按月从职工工资中代扣代缴。灵活就业人员由个人按照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的11%按月缴纳。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的上下限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报经市政府批准后每年公布。(二)地方补充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不包括由财政全额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缴费、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转和财政补贴组成。用人单位按照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1%按月缴纳,社保经办机构从基本医疗保险费率中划出1%,按月转入地方补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各社会保险统筹地区(以下简称统筹地区)本级财政按退休人员每人每年100元标准列入当年财政预算,直接划拨到地方补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专户。灵活就业人员由个人按照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的1%按月缴纳。(三)大额医疗费用社会共济基金来源为参保职工每人每月5元,由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个人缴纳。

由财政全额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和人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有关规定享受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在按规定参加本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用于本单位参保人员个人负担过重部分的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3%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

第十二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划分为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和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两部分。(一)社保经办机构为参保职工建立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的记入标准和使用范围为:

1.在职职工个人账户按本人缴费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记入。其中:45周岁以下的职工按本人缴费工资总额的3%记入;45周岁以上(含45周岁)的职工,按本人缴费工资总额的4%记入。

2.退休人员个人账户按年龄段分别确定为:70周岁以下按全年800元记入;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按全年950元记入;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按全年1200元记入。从企业退休的劳动模范个人账户在以上标准基础上另行增加,其中:国家级劳动模范每人每年增加400元,省级劳动模范每人每年增加300元,市级劳动模范每人每年增加200元。

3.参保职工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符合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往年个人账户既可以用于支付符合规定的门诊费用,也可以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用中的自负部分。

4.参保职工个人账户往年结余金额超过3000元的,可以按自愿原则,于每年4月向市社保经办机构提出申请,申领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健身卡。往年账户结余在30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的,可以将不超过500元的个人账户资金转入健身卡;往年账户结余在6000元以上的,可以将不超过1000元的个人账户资金转入健身卡。健身卡仅限在定点运动场馆进行健身时使用,不得用于健身以外的其他消费。

5.凡养老金实行异地社会化发放、已办理长期居住外地医疗手续、且未申请门诊特定项目的退休人员,每年4月经社保经办机构核准,通过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渠道,一次性发放其医疗保险当年预划个人账户和往年账户余额。(二)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除记入个人账户以外的部分,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由社保经办机构统一管理,统筹使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参保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以及门诊特定项目的医疗费用。

第十三条参保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由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用完后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在职职工累计自负600元、退休人员累计自负400元后,在2500元以内由地方补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在职职工60%、退休人员70%的标准予以补助。

第十四条门诊特定项目包括: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疗放疗、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药物治疗、重症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重症抑郁症、伴有精神病症状的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症)、老年性白内障以及家庭病床。以上门诊特定项目经定点医疗机构诊断,社保经办机构确认后,在结算年度内发生的符合门诊特定项目结付规定的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以下比例结付:(一)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后抗排异药物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放疗的药品及治疗费用累计在4万元(含4万元)以内的部分,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90%的比例结付;4万元以上至10万元(含10万元)以内的部分,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95%的比例结付。(二)重症精神病使用治疗精神病药品时所发生的费用,在2000元以内的部分,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90%的比例结付。(三)老年性白内障在门诊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费用,在2400元以内的部分,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90%的比例结付。(四)家庭病床的医疗费用以180天为一结算周期,每一结算周期起付标准为400元,超过起付标准累计在3000元以内的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90%的比例结付。

第十五条在结算年度内,参保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在起付标准以上至最高支付限额以内的部分,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参保职工按比例结付:(一)参保职工住院起付标准按不同等级医院确定:市级及市级以上医院首次住院起付标准为在职职工800元,退休人员700元;区(县)级医院、专科医院首次住院起付标准为在职职工600元,退休人员500元;乡镇等基层医院首次住院起付标准为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均为400元。当年第二次住院的起付标准为该院首次起付标准的50%;当年第三次(含)以上住院的起付标准统一为200元。职工连续住院超过180天的,每180天作一次住院结算,超过180天的部分按再次住院处理。起付标准内的医疗费用由参保职工个人自负。(二)参保职工住院费用超过起付标准,在最高支付限额10万元以内的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与个人按结算年度累计分段结付。其中4万元(含4万元)以下的部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在职职工90%、退休人员95%的比例结付;4万元以上至10万元(含10万元)的部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都按95%的比例结付。

第十六条参保职工在结算年度内符合规定的住院和门诊特定项目医疗费用,累计超过10万元以上的部分,由大额医疗费用社会共济基金结付95%,个人自负5%。

第十七条残疾军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个人不缴费,由用人单位按每人每年8000元标准,每年初一次性缴纳。建立残疾军人专项基金,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一)社保经办机构应当为残疾军人建立模拟个人账户,每人每年1500元,残疾军人门诊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用完后再发生的费用由残疾军人专项基金结付90%,个人自负10%。模拟个人账户不属于个人所有,不能继承,当年结余可结转下年使用。(二)残疾军人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由残疾军人专项基金按95%的比例结付,个人自负5%。(三)残疾军人因旧伤复发而发生的医疗费用,按工伤保险有关规定结付。

第四章居民医疗保险

第十八条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的人员统称参保居民。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由各统筹地区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其中居民个人缴费不得高于40%,其余部分由财政予以补助。(一)苏州市区居民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为550元。其中老年居民由个人每年缴纳200元,财政按每人每年350元予以补助;2007年1月1日后户籍迁入本市不足10年,无养老金与医疗保障的老年居民,可以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医疗保险费由个人全额缴纳。(二)征地保养人员由国土管理部门在征地时按每人10000元标准一次性从征地成本中划拨。(三)精减退职人员由用人单位按政府规定的资金渠道,按每人10000元标准一次性缴纳。(四)失业人员由个人按居民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全额缴纳。

各统筹地区应当建立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具体实施办法由各统筹地区制定。

第十九条参保居民在本人选定的定点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在600元以内可享受居民医疗保险基金50%的医疗补助。

第二十条参保居民结算年度内在门诊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门诊特定项目医疗费用,由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按以下比例结付:(一)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疗放疗、器官移植后抗排异药物治疗的费用,在10万元以内的部分,由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按90%的比例结付;(二)重症精神病在门诊使用规定的治疗精神病药品时所发生的费用,在1000元以内的部分,由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按90%的比例结付。

第二十一条参保居民在定点医院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在起付标准以上至最高支付限额以内的部分,由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和参保居民按以下比例结付:(一)参保居民住院起付标准按职工医疗保险在职职工标准执行;超过起付标准,在2万元(含2万元)以下的部分,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按60%的比例结付;2万元以上至4万元(含4万元)的部分,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按70%的比例结付;4万元以上至10万元(含10万元)以内的部分,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按80%的比例结付。(二)参保居民在结算年度内住院与门诊特定项目累计医疗费用以10万元为封顶线,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不再支付。

第五章学生医疗保险

第二十二条参加学生医疗保险的人员统称参保学生。学生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分别为:

(一)中小学生和少儿家庭按每人每年100元缴纳;财政按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二)大学生按每人每年80元缴纳医疗保险费,其中学生个人缴纳40元,学校缴纳40元,市属学校交纳的部分由财政列入预算安排,其他学校由学校统筹解决。

(三)社保经办机构按月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按缴费工资基数的5‰划转。

本市用人单位的职工为其子女缴纳的学生医疗保险费,可以由参保学生父母双方单位各报销50%。

第二十三条参加学生保险的中小学生和少儿享受门诊、门诊特定项目与住院医疗保险待遇;大学生享受门诊特定项目与住院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四条参保中小学生和少儿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在600元以内享受学生医疗保险基金50%的医疗补助。

第二十五条参保学生结算年度内在门诊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门诊特定项目医疗费用,由学生医疗保险基金按以下比例结付:

(一)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疗放疗、器官移植后抗排异药物治疗的费用,累计在10万元以内的部分,由学生医疗保险基金按90%的比例结付。

(二)重症精神病使用治疗精神病药品时所发生的费用,在1000元以内的部分,由学生医疗保险基金按90%的比例结付。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使用专科药物治疗时所发生的费用,在6000元以内的部分,由学生医疗保险基金按70%的比例结付。

第二十六条参保学生在定点医院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在起付标准以上至最高支付限额以内的部分,由学生医疗保险基金和参保学生按以下比例结付:

(一)参保学生住院起付标准为500元;超过起付标准,在2万元(含2万元)以下的部分,学生医疗保险基金按60%的比例结付;2万元以上至4万元(含4万元)的部分,学生医疗保险基金按70%的比例结付;4万元以上至10万元(含10万元)的部分,学生医疗保险基金按80%的比例结付;10万元以上至20万元(含20万元)的部分,学生医疗保险基金按90%的比例结付。

(二)参保学生在一个结算年度内住院与门诊特定项目累计医疗费用以20万元为封顶线,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学生医疗保险基金不再支付。

第二十七条本市职工子女(不含大学生)在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学生医疗保险待遇的同时,其门诊和住院自负费用享受职工子女医疗费用补助待遇。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六章社会医疗救助

第二十八条社会医疗救助对象是指经民政部门、总工会、残联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定的城乡困难人群,包括:

(一)持有民政部门核发的《苏州市城市(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补助)金领取证》的人员(以下简称低保人员)。

(二)持有民政部门核发的《苏州市低保边缘困难人群生活救助领取证》的人员(以下简称低保边缘人员)。

(三)持有民政部门核发的《苏州市三无对象救助证》的人员(以下简称三无对象)。

(四)持有民政部门核发的《苏州市农村五保户供养证》的人员(以下简称五保人员)。

(五)持有总工会核发的《苏州市特困职工救助证》的人员(以下简称特困职工)。

(六)重症残疾人。

(七)参保人员中个人自负费用负担过重的大病和重病患者。

(八)市政府确定的其他救助对象。

第二十九条社会医疗救助资金的来源为:

(一)政府财政每年预算安排。

(二)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上年度结余部分按不高于5%的比例划转。

(三)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

(四)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捐赠。

(五)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资助。

(六)其他来源。

第三十条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负责接受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社会医疗救助资金的捐赠,捐赠款应当根据捐赠人的意愿及时转入医疗救助资金财政专户,并向捐赠单位和个人发放慈善捐赠荣誉证书。社会医疗救助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

第三十一条医疗救助对象应当按照规定在同一统筹地区参加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险,在此基础上可以享受相应的医疗救助待遇。

(一)本市城乡低保人员、低保边缘人员、三无对象、五保人员、特困职工、重症残疾人以及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且父母没有工作的残疾学生,在按规定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和学生医疗保险时,个人免缴医疗保险费,其医疗保险费由各统筹地区本级财政全额补助,直接划拨到居民医疗保险和学生医疗保险财政专户。

(二)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的特困人员,在本市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诊疗费;其到政府指定的公惠医疗机构就医时,在享受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险待遇的基础上,自负医疗费用同步享受政府医疗救助待遇。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财政等部门,于每年年初根据上年度正常参保人员(不含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的人员)个人自负情况和社会医疗救助基金的实际承受能力,确定对参保人员中个人自负费用过重的大病重病患者的医疗救助标准。社会医疗救助金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发放。

第三十二条公惠医疗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劳动保障、财政、民政等部门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就医、服务优良的原则在公立医疗机构中选择确定后向社会公布。

第七章医疗保险基金管理

第三十三条用人单位医疗保险费的列支渠道为:行政机关和由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列入单位部门预算,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安排;其他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按原资金渠道解决;企业从成本中列支。参保人员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不计征个人所得税。

第三十四条职工医疗保险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和社保经办机构按月征缴。

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应当按照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向职工公布医疗保险费的缴纳情况,接受工会组织和职工的监督。

企业发生撤销、合并、兼并、转让、租赁、承包等情形时,接收或者继续经营者应当承担其单位职工的医疗保险责任,及时缴纳职工医疗保险费。破产企业应当按照规定优先清偿欠缴的医疗保险费。

灵活就业人员的职工医疗保险费采取委托银行按月代为扣缴的方式缴纳,每月25日为扣缴截止日,因存款不足银行无法正常扣缴的,按当月中断缴费处理。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足额缴纳和代扣代缴医疗保险费的,由征缴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本金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

第三十五条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学校及托幼机构为居民和学生医疗保险的代办单位,负责参保登记和医疗保险费的收缴工作。其中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为本社区居民和少儿医疗保险的代办单位;学校及托幼机构为学生医疗保险的代办单位。

居民及学生医疗保险费按年收缴。每年1月至3月份为居民医疗保险申报缴费期;9月至11月为学生医疗保险申报缴费期。新生儿应当在出生3个月以内,由父母持新生儿户口簿到户籍所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办理参保手续,在同一结算年度内,缴费标准不变。经有关部门新审核发证的医疗救助对象,可在结算期内到户籍所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办理医疗保险参保、救助登记手续。

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职工形成劳动关系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缴纳医疗保险费。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的,该单位职工从次月起暂停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冻结社会保险卡,社会保险卡内账户余额不能使用,暂停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规定承担。居民自按规定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后,应当连续不间断缴费。参保居民中断缴费期间,冻结社会保险卡,暂停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再次续保时,应保未保期间的医疗保险费由个人按规定标准补缴。

第三十七条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与学生医疗保险基金并为同一财政专户管理,社会医疗保险当年基金不足支付时,由风险准备金予以调剂使用,风险准备金不足支付时,由统筹地区本级财政负责承担。

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专户管理,并对基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审计部门依法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十八条建立社会医疗保险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为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5%。风险准备金列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风险准备金的用途为:突发性疾病流行或者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大范围参保人员伤害以及急危重病人抢救所需医疗费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予以调剂使用。风险准备金的使用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九条社保经办机构为参保职工建立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于每一结算年度初按规定为参保人员预先记入当年个人账户金额,并于结算年度末对个人账户金额按实际划转和使用情况进行清算;个人账户实际结余金额按国家规定计息,可以结转使用和依法继承。社保经办机构应当免费为缴费单位、缴费个人查询缴费记录或者个人账户提供服务。

职工与居民医疗保险的结算年度为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学生医疗保险结算年度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四十条用人单位与参保职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医疗保险关系保留或者转移手续。(一)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人员,在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后,社保经办机构应当根据本人意愿,给予保留、转移、接续医疗保险关系。社保经办机构在办理医疗保险关系跨统筹地区转移手续时,应对参保职工个人账户进行清算,缴费期内个人账户实际结余部分随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一并转移至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转入地尚未实行基本医疗保险的,经本人申请,由社保经办机构将个人账户实际结余金额一次性结付给职工本人,终止医疗保险关系。(二)职工在本市社会保险统筹地区(包括所辖县级市、吴中区、相城区)与实行公积金制度的苏州工业园区之间流动时,可以随养老保险关系一并转移医疗保险关系,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实际结余金额和公积金医疗账户结余金额应进行清算转移,其医疗保险(公积金)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可以接续计算。(三)从外地转入本市各统筹地区的参保职工,社保经办机构应根据转出地社保经办机构确认的参保情况,办理医疗保险关系接续手续,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实际结余额转入的,到账后于本结算年度末个人账户清算时予以结转使用,复员转业军人首次在地方参保时其军队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按本项接转。距法定退休年龄不满5年的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的,仍应当在原参保地或者转移至户籍所在地继续参保。(四)参保人员于结算年度内因死亡、出国定居等原因终止医疗保险关系的,由社保经办机构对其个人账户进行清算,其实际结余额可以按规定一次性予以支付,超支部分由个人或其家属补足。

第四十一条参保职工享受医疗保险退休待遇的,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金;(二)职工医疗保险最低缴费年限:男满30年、女满25年;(三)外地转入人员在本市行政区域医疗保险实际缴费年限必须满10年。

符合前款规定的人员,自社保经办机构办理退休手续后次月起,享受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缴费年限不符合前款规定的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应当由参保职工和用人单位按规定一次性补缴(补缴金额=退休时上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6%×不足缴费年限)后,方可享受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补缴的医疗保险费全部进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符合享受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的,终止职工医疗保险关系。

在2002年7月1日前参加工作的参保职工,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可视作职工医疗保险的视同缴费年限;2002年7月1日后的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仅指医疗保险实际缴费年限。

第四十二条参保人员只能享受一种社会医疗保险待遇。失业人员可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缴费确有困难的,可以按规定参加居民医疗保险。

失业人员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后,除在用人单位重新就业外,在一个结算年度内参保形式不予变更。参保居民在用人单位就业后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自正常缴费次月起按规定享受职工医疗保险待遇,同时中断享受居民医疗保险待遇;连续缴费至法定退休年龄,符合本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可以享受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不符合享受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的,社保经办机构应当对其个人账户进行清算,个人账户实际结余额可以清退给本人,职工医疗保险关系随之终止;符合居民医疗保险参保条件的人员,可以按规定参加居民医疗保险。

第四十三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对医疗保险欺诈行为进行防范与调查,及时纠正和查处医疗保险欺诈行为,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

本办法所称医疗保险欺诈,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参加医疗保险、缴纳医疗保险费、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过程中,实施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少缴或者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行为。

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对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查,对定点单位进行日常检查,受理社会保险欺诈行为的举报与投诉,对涉嫌欺诈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并责令退回非法所得,对情节严重的欺诈案件,移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查处重大欺诈案件,奖励举报人,对欺诈案件相关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理、处罚;对涉嫌构成犯罪的医疗保险欺诈案件,移交公安部门进行处理。

公安部门应当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移交的涉嫌构成犯罪的医疗保险欺诈案件及时立案处理。

第四十四条任何单位与个人都有权举报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参保人员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险违规、违法行为。举报内容属实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查实违规、违法金额的20%予以奖励,奖励金额最低300元,最高1万元,举报奖励等经费由同级财政安排。

第八章医疗保险定点单位管理

第四十五条社会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以下统称定点单位)管理制度。

本办法所称定点医疗机构,是指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取得执业许可,并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取得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

本办法所称定点零售药店,是指经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批准取得经营资格,并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取得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的零售药店。

第四十六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城乡格局变化、行政区划设置和参保人员分布等实际情况,制定医疗保险定点单位设置规划,优先选择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予以定点。定点单位的管理办法,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七条社保经办机构应当与定点单位签订医疗保险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第四十八条参保人员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用药享受政府补贴与医疗机构主动让利,政府补贴专项资金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安排。

参保职工在具有地方补充医疗保险服务资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就医,地方补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补助比例相应提高10%。

参保居民应当自主选择一所社区医疗机构作为本人门诊定点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应当与参保居民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建立参保居民健康档案,实行首诊负责制和双向转诊制,由家庭医师为参保居民提供门诊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

第四十九条定点医疗机构的执业医师可以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保险服务。执业医师应当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具处方,参保职工可以在定点医疗机构配药或持医疗保险专用处方到定点零售药店购药。非处方药,参保职工可持就医凭证直接到定点零售药店划卡购买;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处方药,参保职工必须凭定点医疗机构医师开具的医疗保险专用处方方可到定点零售药店购买。

第五十条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实行准入制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制定《苏州市社会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和《苏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结付范围》。并根据本地定点医疗机构的用药习惯,将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价格低廉的药品及预防免疫药品增补入本市地方补充医疗保险结付范围。

定点单位应当执行社会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社会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结付范围和地方补充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执行医疗收费标准和药品、医用材料政府集中采购中标价格规定。

第五十一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定点单位的执业范围、医疗保险管理水平和定点服务信誉等,将定点单位分为A、B、C三级,明确各级定点单位可以使用相应范围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实行升、降级的动态管理。(一)A级定点单位:可以按规定使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大额医疗费用社会共济基金、地方补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和学生医疗保险基金。(二)B级定点单位:B级定点医疗机构可以按规定使用参保职工个人账户资金、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各类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对门诊特定项目的补助、地方补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和学生医疗保险基金;B级定点零售药店可使用参保职工个人账户资金、各类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对门诊特定项目的补助、地方补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三)C级定点单位:C级定点医疗机构可以按规定使用参保职工个人账户资金和居民、学生医疗保险基金中的门诊医疗补助部分;C级定点零售药店可以使用参保职工个人账户资金。

前款A级与B级定点单位中的公惠医疗机构可以按规定使用医疗救助基金。

第五十二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对服务优良、管理完善、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参保人员满意的定点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给予表彰与奖励。

第九章医疗费用结算管理

第五十三条社保经办机构应当为参保人员发放《社会医疗保险病历》、《社会医疗保险证》和《社会保险卡》(以下统称就医凭证),其中参保大学生不发放《社会保险卡》。参保居民与参保学生首次参保时的就医凭证由社保经办机构免费发放。

第五十四条参保人员从正常缴费次月起,可以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参保人员持就医凭证按规定的就医范围在定点单位门诊就诊或配药时发生的医疗费用,属个人自费和个人自负的部分,由个人现金结付,其他属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结付的,由社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单位结算。参保居民在本人选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发生的医疗费用,按以上方法结付。参保居民经本人选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在定点医院门诊发生的医疗费用由个人现金结付后,持本人就医凭证、原始发票、费用明细清单等在结算年度内到选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规定报销。

参保人员住院费用中除应当由参保人员个人自费与自负的费用由个人现金结付外,其余费用由社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结算;精神病人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不设起付标准,住院费用直接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比例结付。

第五十五条门诊特定项目费用按照以下规定结付:器官移植后抗排异药物治疗、家庭病床的医疗费用,由参保人员个人垫付后,凭有效票据、费用明细清单、本人就医凭证到社保经办机构按规定审核结付;其他门诊特定项目费用,参保人员可以持本人就医凭证按规定在B级(含B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划卡结付。

社保经办机构应当加强对门诊特定项目患者的跟踪服务管理,并定期对重症患者组织体检和专家会诊,及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重症患者治疗效果。

第五十六条定点医疗机构在与社保经办机构和参保人员结算医疗费用时,需同时向付费方提供有关检查、治疗和用药的明细清单。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使用自费药品和进行自费检查治疗前,应当对患者或亲属履行书面告知义务,如患者病情危重急需立即实施救治的,可于救治后履行书面告知义务。

第五十七条社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单位实行按月结算。社保经办机构对定点单位提交的结算单据经审核确认无误后,对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结付95%,其余5%部分待年终考核后予以相应拨付。对收治参保人员较多、业务量较大的定点单位,可给予适量的周转金。住院费用结算办法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十八条参保人员发生以下医疗费用,由个人现金垫付后,持本人就医凭证、病历记录、费用明细清单和结算单据到社保经办机构按结算年度累计审核结付:(一)已办理长期居外医疗手续的参保人员,居外期间在指定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因患限于本市医疗技术和设备条件不能诊治的疑难重症疾病,经市级以上医院诊断并办理转往上海、北京、南京三级以上医院就诊手续后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参保人员转外居外医疗管理办法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另行制定。(二)因急诊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三)外出期间发生的急诊和急救医疗费用。

第五十九条参保职工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依照有关规定享受失业医疗补助待遇。各级劳动就业管理机构负责失业医疗补助待遇的审核与发放工作。

第六十条参保人员的就医凭证,仅限参保人员本人使用,参保人员应当妥善管理,不得转借他人冒名就医。参保人员发现《社会保险卡》遗失或者损坏的,应当凭本人身份证或者户口簿、护照等有效身份证件到指定银行办理挂失手续,银行在与社保经办机构核实后于7个工作日内补发,补发《社会保险卡》的费用由参保人员个人负担。

第十章罚则

第六十一条定点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回违规费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给予警告、降级、暂停定点资格、取消定点资格,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违规情节严重的定点单位工作人员,可以停止其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保险服务,并交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一)与参保人员串通,发生冒名就医、配药或者挂名住院的。(二)采取不正当手段将应当由参保人员个人负担的费用列入医疗保险基金结付的。(三)将非医疗保险基金结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列入医疗保险基金结付的。(四)分解住院或者超量配药造成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浪费的。(五)非法获取和开具医疗保险专用处方,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六)通过出售假冒、伪劣、过期药品的手段,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七)通过提供虚假疾病诊断证明、病历、处方和医疗费票据等资料的手段,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八)重复收费,分解收费,多收医疗费用,增加患者负担或者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九)搭车配药,收取商业贿赂,损害参保人员利益,增加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十)使用医疗保险就医凭证配售自费药品、非药品,以药易药、以药易物,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十一)进销存账物严重不符,提供虚假票据,以非法手段返利促销,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十二)转借医疗保险POS机(服务终端)给非定点单位使用或者代非定点单位使用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结算的。(十三)其他违反医疗保险规定的欺诈行为。

第六十二条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回违规费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改正,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一)不如实申报用工人数、医疗保险费数额等资料的。(二)将与本单位没有劳动关系的完全丧失或者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骗取医疗保险待遇的。(三)将参保人员就医凭证提供给非参保人员或者工伤职工就医,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四)其他违反医疗保险规定的欺诈行为。

用人单位不缴或者少缴职工医疗保险费的,由地方税务机关或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第六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回违规费用、暂停参保人员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一)冒用他人《社会保险卡》就医配药的。(二)伪造、变造病历、处方、疾病诊断证明和医疗费票据等资料,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三)与定点单位或者其他人员串通,以药易药、以药易物,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四)短期内大量重复配药,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浪费的。(五)将本人身份证明和就医凭证转借他人使用,骗取医疗保险待遇的。(六)使用医疗保险就医凭证配取药品转手倒卖,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七)其他违反医疗保险规定的欺诈行为。

第六十四条有关部门及其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一)工作失职、渎职或者违反财经纪律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二)与参保人员或者定点单位串通,将自费医疗费用列入医疗保险基金结付的。(三)征收医疗保险费或者审核医疗费用时的。(四)利用职权或者工作之便索贿受贿,牟取私利的。(五)其他严重违反医疗保险规定,侵害参保人员利益的行为。

第十一章附则

第六十五条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可以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结合统筹地区实际,对社会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和相关待遇提出调整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适时调整。

第六十六条参保职工因工负伤的医疗费按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结付,生育与计划生育手术费用按生育保险有关规定结付,围产期检查费用按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结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