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逻辑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逻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逻辑

篇1

孙绵涛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孙绵涛教授撰写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管理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作者积二十多年教育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之所得而撰写的一部教材式专著,对教育管理学的理论范畴与理论逻辑进行了新的探索。

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来说,该书的理论范畴和逻辑有助于提升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品位,改善教育管理学的知识状况,改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形象。在一般人眼里,教育管理学仍然是一个没有多少理论的“小儿科”,缺少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该书力图改变这一认识,以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探讨了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教育管理观念和教育管理中的人性这样一些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从而夯实了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创新了教育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改变了教育管理学没有多少理论、缺乏自己独有的理论范畴和逻辑的现象,提升了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地位,使教育管理学的形象得到了改观。

从教育管理改革来说,书中所创立的理论范畴及其逻辑有助于厘清教育管理改革的思路。从总的方面来说,教育管理改革就是要改革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而所有这些改革都要以教育管理中的人性为基础。从具体方面来说,对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的改革,也可以按照这些范畴的组成要素所体现的逻辑关系来进行。如改革教育体制,可以改革教育体制的两个组成要素即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也可以改革教育体制和两个子体制即学校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机制,可以改革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等。

《学研合作创新:理论、实践与政策》

定价:39.00元

作者:孙福全 等著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ISBN:9787502375379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财政部与科技部、教育部组成联合课题组,对促进我国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客观评价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成功经验,从公共财政和公共科技的角度,提出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政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书就是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定价:45.00元

作者:张烨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ISBN:9787010111575

从总体上来说,本书是一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整体反思的论著。这种整体反思始终贯穿着对于“精英”和“大众”两种既相互冲突又不断调和的教育变革价值观念在中国的具体体现而展开。本书力图体现论与史的结合,紧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和其中若隐若现的“大众化走向”之间的关系展开,并以6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变革事件及其典型高校组织进行仔细分析,以此来勾勒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脉络。

《现代性与大学――社会转型期中国大学制度的变迁》

定价:37.00元

作者:朴雪涛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篇2

关键词:数理逻辑;推理规则;证明技术;-消除规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离散数学课程,通常由“数理逻辑、集合论、组合论、图论、抽象代数、可计算理论”中的若干模块组成。目前,流行的做法是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但无论是哪一型,几乎没有例外,都把数理逻辑列为离散数学教学的核心知识单元,可见其意义之重要。本文就数理逻辑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1全面认识数理逻辑的理论体系

逻辑(logic)是研究人的思维规律的科学,数理逻辑(mathematical logic)则是用数学的方法,更确切地说,是用符号化、公理化、形式化的方法研究逻辑,因而它又有“符号逻辑”和“现代逻辑”之称。文献[1]指出数理逻辑的理论体系由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组成。

1.1逻辑代数(algebra of logic)─语义层面

俗称两个演算: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旨在解决逻辑的符号化问题,赋予它们数学的语义,包括命题的真值,联结词的意义,个体、谓词、量词的解释,命题公式、谓词公式(它们就像初等数学中的“代数式”)的真值。永真式是思维规律的抽象,逻辑等价式和逻辑蕴涵式是永真式的特例(像初等数学中的恒等式、“恒”不等式)。利用一些基本的逻辑蕴涵式、逻辑等价式以及代入、替换规则,通过代数变换,导出更多的逻辑蕴涵式、逻辑等价式,是这一层面的核心内容。这部分的教学,要使学生对思维的规律有更清楚地认识,对逻辑的数学属性有更深刻的了解,并能利用代数变换进行语义层面的逻辑推导,从一些前提出发,导出它们的逻辑结果。

1.2形式系统(formal systems)――语构层面

形式系统是一种人工语言(如常见的一阶谓词演算系统,自然演绎系统等),以上述的逻辑代数为其语义。旨在解决逻辑的形式化问题,建立一个只依赖符号识别、只使用符号重写进行逻辑推理的形式系统。其中的公理是最为基本的思维定式的符号表达式,在形式系统中起作用的只是它的形式,其永真性已经不再重要;推理规则是仅依据语构可机械地实现的“重写规则”,依据公理或先前运用重写规则得到的表达式,重写出新的系统接受的表达式。数理逻辑把形式系统中依据公理和推理规则进行重写的过程叫做“证明”或“演绎”,统称为(系统内)推理。系统内推理得到的表达式,就是系统的“定理”;给定若干表达式作为前提时,系统内推理得到的表达式,称为前提的“演绎结果”。

1.3元理论(meta theory)――关于语义、语构的研究

在系统外对形式系统进行研究的理论。首先是系统正确性(合理性,soundness)研究,讨论系统的“重写过程”是否真的复制了思维的推理过程,即其结果是否真的语义为真、或的确是前提的逻辑结果。其次是系统完备性(completeness)研究,系统的“重写过程”是否真的可以代替思维的推理过程,即其结果是否的确覆盖了语义为真的事实、或前提的所有逻辑结果。再次是对系统的优化的研究,例如系统公理、规则的独立性,以及部分可提高推理效率的元定理的导出。

在离散数学中,通常只介绍“逻辑代数”,较少介绍“形式系统”,基本不讲“元理论”。有的教材避开形式系统提到了形式证明,把这一部分叫做“证明技术”,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有的处理得较为粗糙,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概念的混淆。

2深刻理解形式系统的推理规则

介绍数理逻辑形式系统时当然少不了涉及推理规则(inference rules);离散数学中用“证明技术”避开形式系统来讲授形式证明,仍然回避不了推理规则(详见文献[2])。推理规则通常表示为以下形式,前者用于一般系统,后者用于演绎系统。

(1)

(2)

形式(1)是说,有 时,便可重写B,但其语义却可能是不同的:

(a) 意指 逻辑蕴涵B,或 是逻辑蕴涵式。也就是说,一切使得 为真的域、解释、指派,也同时使B为真。例如 。

(b) 意指 永真(可证),那么B永真(可证)。例如

或 (C中无自由变元x)

事实上,这条被称为“ 推广”的规则,是元定理“若A(x)可证,则x A(x)可证”的缩写,绝不是意义(a)下的规则。A(x)x A(x)是无论如何不可接受的。本规则的后一个写法更好些,C中无自由变元反映了前提中x 的任意性,反映了这条规则的本质属性。然而,“证明技术”更多使用前一个的写法。

用形式(2)表示上述两个例子,显然是

似乎差别不大。其实不然。形式(2)中的Г可以是不空的,因而可以表示演绎;其次Г还是可变的,因而可以表示在推理中假设的引进和消除。例如

它反映的是这样的一条元定理:“如果由前提Г可演绎出 ,并且在添加假设 和 后都能演绎出 ,那么由前提Г必可演绎出 (假设 和 是可以消除的)。又例如

它的意义是说,“如果由前提Г可演绎x A(x),并且在添加假设A(e)后都能演绎 ,那么由前提Г必可演绎出 (假设A(e)是可以消除的)”

3正确领会-消除规则的本质属性

一些离散数学教材在“证明技术”中引用了一条推理规则,称为-消除规则,表示为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它起源于早期的离散数学教材(文献[3])。很显然,xA(x) A(e)和“如果xA(x)可证(永真),那么A(e)可证(永真)”都是不能成立的。这条规则的本意应当是,“当推得 时,可以(不妨)假设 ”。读者都有这样的推理经验,当推知方程F(x)=0有根(即x(F(x)=0))时,不妨设这个根为x0(即F(x0)=0),然后再据此去求证所需的结论,只要所证结论与x0的性质(除x0为F(x)=0的根这一性质)无关,推理就是有效的。但无论如何不可以说,由方程F(x)=0有根,可以导出根是假设的那个x0。

关于这条规则还需要澄清两种认识。

(1) 看起来是规则 的对偶形式。为什么后者合法,前者非法?

其实“A(x)永真,那么x A(x)永真”的对偶形式是“A(e)不可满足,那么xA(x)不可满足”,这正是Skolem定理,也正是采用证伪方式的消解原理中,可以用A(e)代替xA(x)的原因。

如果 推广规则采用形式,那么,可以用它的对偶形式作为-消除规则,即

注:上述公式引自文献[4]

(2) 把 看作是一条假设规则如何?

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容易引起思想上、逻辑上的混乱。首先,规则的写法的意义是确定的、公认的,不应该随意变更。其次,引进的假设不同于重写的逻辑结果,在后续推理中有种种限制,无法在规则使用说明中一一讲清楚。例如下列推理:

推理 (a)xyA(x,y) 前提

(b)yA(x,y) 消除规则

(c)A(x,e) 消除规则

(d)xA(x,e) 推广规则

(e)yxA(x,y) 存在推广规则

就是错误的,因为其中第(c)式是一个假设, 推广规则不可以对前提或假设中的自由变元作全称量化。

4科学表述“证明技术”中的推理规则

前面已经提到,在离散数学中介绍“证明技术”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不涉及复杂的形式系统的基础上了解一点形式推理的方法,同时对数学证明中只与逻辑有关的技术做一个系统的整理。不少离散数学教科书的做法是:建立一个“半形式化”的系统,默认学习过的永真式为公理,逻辑蕴涵式为推理规则,增加所谓P规则、T规则(引用前提和中间结果的规则)、CP规则(引用待证条件命题前件的规则),以及四条关于量词引入、消除的规则。这些规则其实并不够,有的教材还包含表述不妥的-消除规则。

我们以为,可以认同用这样一个“半形式化”的系统,来讲授证明技术,但科学的表述才能避免误解和混乱。我们的建议是:

(1) 引入形式证明的概念,告诉学生它和语义层面的逻辑推导的不同和联系。目的是,建立初步的形式系统的概念,了解数理逻辑学习的要义。

(2) 引入“证明”、“演绎”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形式证明的基本组成。同时,所谓P规则、T规则便是可以省去的了。

(3) 默认若干重要的逻辑蕴涵式为一般推理规则,以利于形式证明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4) 建立一组假设引入推理规则,用元定理的形式表述它们。包括:

前提假设引入规则:“为证AB,可添加假设A,证明B。”(这就是通常所说的CP规则)

反证假设引入规则:“为证A,可添加假设A,证明假命题f。”

分支假设引入规则:“已知AB,欲证C,可添加假设A,证明C;同时添加假设B,证明C。”

存在假设引入规则:“已知xA(x),欲证C,可添加假设A(e),证明C。”

假设引入时带有标记,表明它们与其他重写结果的区别,有些规则可否实施,与它们直接相关。例如

推广规则 要求 在前提和假设前提中没有自由出现。在上文提到的推理例子中的(c)式应当是A(x,e),表明A(x,e)是一个假设,对它和与它有关的后续步骤中,所含有的自由变元,均不能使用 推广规则。因而错误的后续步骤就会被阻断。

这些规则的引入不仅使形式证明变得便捷,同时使学生对数学中学过的证明技术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对于上述做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文献[5]。当然,在自然演绎系统中,-消除规则的表述是最为清楚的。规则 中,明明白白地告诉你A(e)是添加到前提Г中去的假设;由于假设也是一个前提,对前提使用规则的限制都适用于它;它也明明白白地告诉你,A(e)只是中间假设,在推理结果中是要消除的。

这里推荐的“半形式化”的系统,与自然演绎系统十分接近。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院校或专业,在离散数学课程中讲授自然演绎系统是最好的;培养工程型人才的院校或专业,可以采用我们建议的方式介绍数理逻辑相关内容;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或专业中,则可以只介绍逻辑代数,而把证明技术的训练分散到离散数学其他内容的教学过程里。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安排,都不能因为要“通俗易懂”而牺牲知识的科学表述。

参考文献:

[1] 王元元.计算机科学中的现代逻辑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王元元.计算机科学中的离散结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Tremblay J. R, Manohar R. Discrete Mathematical Structure with Applications to Computer Science[M].New York:McGraw-Hill,Inc,1975.

篇3

内容提要: 从审查标准到程序设置,《反垄断法》的原理都有别于其他法律,它更强调经济学的理性。这种经济学的理性,体现在并购审查的每一项标准、程序和权力的设置,背后都有经济学关于成本、效率和市场的考虑。为了达到经济学的这种理性,并购审查在门槛设置、审查标准、考量因素、推导逻辑、经营者的抗辩理由、程序透明度、经营者的参与权利、审查时限和方式、结论可诉性等方面,都必须始终贯彻一个原则:友好推定。 

 中国《反垄断法》从2008年8月1日实施至今,主要的适用案例集中于并购审查。依据并购审查的唯一有权机关—商务部公布的数字,截至2010年8月12日,已经有129起并购案按照《反垄断法》进行了事前申报并审结。其中,仅有1起禁止,5起有条件同意,其他都是无条件同意。短短两年,在积累执法经验的同时,并购审查的立法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一系列部门规章、细则出台,还有一些指南性意见和规定也在紧锣密鼓的起草中。在中国并购反垄断审查的立法与执法体系形成的最初这个阶段,断言其倾向似乎为时过早,但许多原则与细节仍然需要及时检讨,以促使其进步与更快成熟。

 一、反垄断法应体现的经济理性与法学逻辑

 反垄断法有别于传统法律部门,有自身的一套逻辑与法理。传统法律部门,如民法、刑法等,贯穿其中的是正义、公平、责任、补偿等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来自于对公序良俗、普适道德的认同。而反垄断法的前提实际上是经济学的一种假定:有效竞争能比垄断更有利于资源的分配和福利的整体提高。历史上第一部现代反垄断法—美国《谢尔曼法》的诞生,虽然也带有对强权的反感情绪,在其一百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却逐渐被经济理性渗透。

 也正是因为其源于经典经济学的理论,而经济学学说又新见层出,难有定论,故反垄断法的正当性和适用的界限也素有争论。仍然有很多人,包括大企业主、经济学家质疑反垄断的基础,认为物竞天择是自然法则,逆向而行的反垄断法才真正会扼杀企业创新和争取上游的动力。仍然有很多国家至今没有反垄断法,或者为是否制定、如何制定反垄断法争执不下。仍然有很多反垄断案例,在处理的当时和处理之后都有许多分歧。如何解释反垄断法、如何把握反垄断的强度,各有说法,相互无法说服。

 举例来说,侵权责任法的法理就比反垄断法简单易懂。即使是普通民众,也能很快接受“侵权人应当赔偿被侵权人”这样的法则;而“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应当受到禁止”,就是相对晦涩的言语。什么是“垄断地位”,什么是“滥用”,如何“禁止”,都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去理解。更重要的是,即使是通晓法律的专业人士,也必须在学习垄断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后,才能理解反垄断法的法理。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性,社会,包括许多公众媒体,才会有“谁垄断就反谁”这样普遍的对反垄断法的误读。[1]

 以并购审查而言,垄断经济学认为,并购,特别是发生在同一市场的竞争者之间的横向并购,可能直接引起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事实上,许多大公司通过并购,可以非常简单地削除竞争者,成为超级垄断者。美国《谢尔曼法》当年制订的初衷,就是要破除在石油、铁路、钢铁等行业已经广泛形成的巨型托拉斯。基于这样的考虑,反垄断法设计了并购审查制度,要求所有达到一定规模以上[2]的并购必须向政府竞争管理部门进行申报并接受审查,在确认没有损害竞争的危险后才能继续此项并购。[3]

 垄断经济学同时也认为,并购是商业社会广泛存在的一项活动,并购在提高集中度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规模效应等多种有效率的结果,如果过多过频地禁止或干预并购,也会增加商业活动的成本;另外,赋予政府干预并购的力量,也同时存在政府失灵、滥诉或寻租等负面效应。基于这样的考虑,反垄断法对并购案适用“合理规则”,即,除非证明某项并购确实存在实质损害竞争的危险,才能加以禁止。当然,这个举证责任在政府。同时,大多数国家的反垄断法也允许一些抗辩理由,如“失败企业抗辩(failure enterprises defense)”和“效率抗辩(ef-ficiency defense)”。这种抗辩理由和使用的“效率”等概念实际上都是从经济学引入的。

 尽管大多数国家选择强制的事前申报,但通过(approval)的概率仍然是很高的,比如欧共体宣称高于90%,而中国目前的记录更是高于95%。这就意味着,大约有90%左右的并购案件不得不依法进行申报,承担申报的各种成本,承担时间拖延的风险,但它们实际上并不会对竞争造成法律所禁止的损害。于是,并购审查的效率也一直存在着争论。这项防患于未然的制度,可能会给绝大多数的交易造成额外的成本。

 所以,并购审查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是法律为了寻求公平和正义而牺牲了效率的一项人为设计。为了查处百分之几的犯法,可能将一干众人全纳入监控,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商业计划。按照芝加哥学派的观点,这种监控必须是谨慎的和克制的,因为它从本质上是有违效率的。另外,这样的监控本身也是有成本的。但是,如果没有强制的事前申报,在事后发现此项交易有损竞争,再勒令已合并的公司解体或分离,可能导致的成本就更为巨大。

 于是,并购审查的门槛标准就非常重要,高了,有可能放过一些有问题的交易,低了,又可能将太多的交易纳入审查。但是,经济学理论也无法给出计量的定论,到底怎样的标准才是合适的、有效率的。大多数国家都依据本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设定了一定的标准,有的高,有的低,依据也差别很大。一般来说,主要的依据是营业额和利润,但因为实践复杂,计算方法也有很大不同。这些标准的设立及各种情形下适用的计算方法的设定,则可能更多地只是基于立法角度出发的经验。[4]

 综上,反垄断的并购审查制度中贯穿了经济学的理性和法学的逻辑。即使是反垄断法中经常用到的“集中”、“损害”、“竞争”、“市场结构”和“效率”等词,也是依据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进行基本的解释,然后再按照法律适用的可能模式进行细化。在开篇明确这一点,是为了在随后的具体几个方面,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做得如何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二、审查标准的科学性

 依据《反垄断法》第28条的规定,对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集中应予禁止,但是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不予禁止。因此,中国并购审查的基本标准是“排除、限制竞争”。

 一般认为,国际上曾有两种审查标准,一种是美国的“损害竞争(detriment to competition)”标准,另一种是欧洲的“取得或加强了主导地位(obtain orstrengthen dominant status)”标准。与美国标准相比,过去的欧洲标准可能会放过一些不会形成垄断地位的并购。美国则认为,在一些有竞争的市场,即使某项并购并不产生某一垄断者,但却明显削弱了竞争强度,仍应受到禁止或限制;另外,即使某项并购产生或加强了垄断地位,但可能效率上受益更大,也不一定加以禁止。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过去的欧洲标准更直观和易于掌握,而美国标准则有相当大的弹性。从受经济学的影响来看,过去的欧洲标准更符合哈佛学派的观点,而美国标准则反映出芝加哥学派的主张。以法律传统来看,过去的欧洲标准能为多数属于大陆法系的欧洲国家所接受,而美国标准则有深刻的普通法理念,将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留给法官。

 在数十年的实践中,美国标准把握起来非常灵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执行强度的不同,而欧共体的许多判例则被认为有一定的僵化的问题。当商业社会的竞争方式日趋激烈和多变,特别是各国在国际竞争中都希望打造本国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并购审查被要求以更灵活的方式处理。这也是2004年欧共体修改其并购规定的重要原因。从2004年开始,欧共体将其审查标准修改为与美国标准相近,放弃了“主导地位”在并购审查中的惟一标准地位。

 欧共体将新的标准称之为siec标准,意为“对有效竞争的重大的阻碍(significant impediments toeffective competition)”。在这个定义中,“重大的(significant)”一词是对这个标准的最直接限制,排除了那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竞争但危害并不大的并购。[5]在实践中,欧共体仍然将市场份额作为衡量“重大的”的重要指标。在近6年的实践中,欧委会在把握“主导地位”与siec标准之间的兼容问题上,仍然非常犹豫,对市场结构的重视仍然是欧委会审查中的情结。但欧共体确实在努力地控制这样的倾向,在其审查结论中将重点放在论证阻碍竞争的“重大可能性”。

 中国反垄断法,特别是并购审查制度,深受欧共体传统的影响。[6]尽管在并购审查标准上基本上参照美国法,但在具体如何认定“排除、限制”方面,仍比较重视市场结构的变化。事实上,中国反垄断立法一直希望能兼容“结构标准”和“行为标准”。商务部的《经营者集中审查办法》第11条规定,对于某些附条件通过的交易,可以附加结构性条件、行为性条件或综合性条件,结构性条件诸如剥离部分资产或业务,行为性条件诸如开放某些平台或许可技术等。

 但这样的兼容,由法律人理解起来就有些粗糙,似乎不太尊重法条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在商务部《关于禁止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公司审查决定的公告》中,商务部认定,如果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进而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逻辑基本上就是以“主导地位”认定必然会产生滥用的结果,从而排除、限制竞争。显然,尽管最终归结到“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商务部的真正着眼点还是“主导地位”。

 商务部还提到:此项“集中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了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个结论有两个问题:一是直言保护“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而有违反垄断法的原则—维护竞争,而不是保护竞争者;二是未能解释为什么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反而会被抑制竞争和创新的能力。

 商务部在把握什么是“排除、限制竞争”,似乎仍然拘泥于市场结构,在欧共体6年前放弃了“主导地位”这个唯一标准后,我们的执法者似乎尚未理解当年美国标准和欧洲标准中间的差别。如前所述,并购是一项宜用“合理规则”审查的活动,过于僵硬的标准,没有任何论证的“想当然”的法律解释,忽视或者不去理解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原理,才会被外媒简单地归结为“保护主义”(注:张皓雯.中国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外媒抬出贸易保护[n].国际先驱导报,2009-03-23.)。

 三、效率抗辩的可行性

 效率是经济学上的惯常用语。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效率包括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配置效率指的是在给定技术和投入的前提下,怎样使资源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地方流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地方,从而使得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而生产效率指的是如何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每一种资源的生产率,也就是把社会的生产可行性边界往外移。

 依照芝加哥学派的观点,竞争政策的任务就是要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特别是保持国民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实施竞争政策和判断竞争行为有两条衡量标准:(1)资源配置效率,即实现国民经济的资源最佳配置,具体地说就是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竞争价格提供竞争产量;(2)生产效率,即企业内部的资源有效利用,具体说就是达到规模效果最大和交易成本最低。在芝加哥学派以后,反垄断执法比从前更加重视效率的增长或减少。

 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不是把竞争作为一种最终的静止状态,而是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点上构成了与新古典完全竞争理论的区别,但是他们又承认存在一种市场均衡,不过这种均衡不是被视为所达到的最终状态(注:陈秀山.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评析[j].经济学动态,1995,(1):56-60.)。理性的并购,可能产生规模效应或成本内化,这都会提高生产效率,但却有可能因提高集中度,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配置效率。

 芝加哥学派坚持,并购是企业实现外部增长的主要途径,它使得资源配置集中到具有生存能力的、高效益的企业手中,并且是对那些管理不善、低效益企业和管理人员的一种惩罚。他们也试图证明,通过并购,企业在生产效率上可能会有明显的提升。[7]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反托拉斯法受到芝加哥学派的影响,首先在并购审查中引入了“效率抗辩”。

 所谓“效率抗辩”,指的是尽管某项并购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但如果能够证明其在生产效率的提高上是显著的,因此为消费者带来的福利的增加足以抵消对竞争的潜在损害影响,那么这项并购就应当得到允许。除了生产效率外,美国反托拉斯执法特别认同第三种效率—“创新效率”,即,如果并购能促使研发能力的重新组合,从而通过技术革新带来更高的效率,就更应当得到允许。

 效率抗辩被美国数次修订的《横向合并指南》所明示。在几乎所有被美国贸易委员会(ftc)调查的大型并购案中,涉案企业都会积极地提出并证明该项并购在效率提升上的贡献。美国贸易委员会和联邦法院对并购案的反垄断判决书中也须列出“效率抗辩”一项,以说明为什么接受或拒绝企业提出的“效率抗辩”。

 显然,效率抗辩必须由企业主张,有关证据通常只有并购各当事方企业掌握着。这些证据包括企业管理层决策并购交易的一些内部文件、企业管理层向股东所作的解释报告、金融市场的预期收益、效率收益的既往历史,以及外部专家所作的关于效率收益的大小和类型的报告等。尽管经济学上认为效率应该尽量被量化,但法律实践中操作的难度很大。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由执法和司法机构来承担大致权衡的工作。另外,只有那些在并购完成后能在相对合理的较短时间内实现的效率才会在评估中予以考虑,这也是从法律操作层面提出的一种要求。

 《反垄断法》第28条规定,“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不予禁止”,这项规定也被认为是允许效率抗辩。其实这样的措辞有别于美欧法律上的“效率抗辩”。差别在于:(1)第28条强调整体评估;(2)第28条要求,证明有利影响和有利影响更为巨大的责任都在经营者;(3)第28条只允许评估“对竞争的影响”,而真正的效率可能体现为“对福利的影响”,这是不同的经济学概念。

 《反垄断法》第28条的立法技术颇具有中国特色,四平八稳,线条粗略,表面似乎没有差错,但却经不起法律解释学的细细推敲。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为什么要允许“效率抗辩”,它的原理是什么,然后,再来制定和适用这样的条款。欧共体强调保护消费者利益,所以消费者的得益也可看作一种效率。美国强调维护竞争,但也强调竞争的目的为了整体福利的提高,是为了整体效率。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反垄断法》第28条的“效率抗辩”有待厘清。

 四、正当程序的意义

 正当程序(due process)概念来自英美法系,随着法律传统的趋同,现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这个概念的产生可以被追溯自公元1215年的英国《权利大》。在大的第39章中,英王约翰做出了以下的承诺:“任何自由人不得被捉拿、拘囚、剥夺产业,放逐或受任何损害。除非受同等人之合法判决及本地法律所允许,我们亦不会自己充当军队或派军攻击他”。[8]正当程序法则有很多解释,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认为其与自然正义法则和程序正义有着类似的意义。

 美国学者将正当法律程序分为“程序性正当程序”(procedural due process)与“实质性正当程序”(substantive due process)。前者指的是所有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必须保证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机会去影响一项可能剥夺其生命、财产和自由的判决或结论。后者则出现得更晚,超出了程序正义的范畴,进一步追求实际结果上的公平和可预期性。过去,“正当程序”更多地是在刑事案件中被援引,但现在民事程序中也越来越多地强调正当程序。

 由于反垄断法本质上是赋予政府干预经济,包括契约自由的权力,特别是并购审查中涉及大量财产、业务和努力,正当程序原则特别应当受到重视。二次大战后,包括美英在内的国家为了应对战后修复和随后出现的经济危机,大量使用国家干预手段。这种干预被认为是为了“经济的实质正当性”,但即使如此,也很快被联邦最高法院以“正当程序”的名义全面清算(注:李龙,徐亚文.正当程序与宪法权威[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631-636.)。简言之,如果一项行政干预侵犯到个人的自由、财产,那么它就可能有违“实质性正当程序”;如果一项行政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不透明、不公开,没有赋予受施者公平影响结果的权利,那么它就可能有违“程序性正当程序”。

 将“实质性正当程序”原则具体化到并购审查中,这就意味着:(1)并购的事先审查制度,应当尽量减少对商业活动的干预。这可能意味着门槛的设定应当尽量得高,如果某一规模以下的交易99%对竞争无损,那么宁愿放弃1%,即“宁可错放一个,不能错杀一百”。(2)并购的事先审查制度的设计,应当尽量地减少对经济自由的干预。这可能意味着大部分的交易只需要提供较简单的信息,只有极少一部分的交易需要提供进一步的信息。(3)所有审查步骤必须有时限、主管机关具体部门、审查标准的明确规定,以便于经营者能对自己的并购交易所需的时间、成本有大致的估计。(4)任何对程序的解释、变更、细化,特别是新法规要加诸经营者以更多条件的,都必须合乎宪法,不能任意地以下位法更改上位法,或者以未经立法机构通过的某些规章、命令赋予行政机构剥夺自由、财产的权力。

 将“程序性正当程序”原则具体化到并购审查中,这就意味着:(1)对于申报材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存在的问题,以及是否并且如何进行听证程序等,都须赋予经营者公平的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2)每一阶段的审查结束,执法机关都应当书面告知结论,而不是默示。(3)在做出会实质性影响到经营者权利的结论或决定之前,应当向经营者提供主动许诺、变更和修改的机会。(4)当经营者对结论和决定有异议,可以由独立的第三方裁判提供救济。

 对照以上要求,结合中国的《反垄断法》、《经营者集中申报办法》和《经营者集中审查办法》,就实质性正当程序的各项要求,我们设立了三步审查制度,这符合实质性正当程序中第(2)点的要求;门槛设置的科学性还有待经验总结,目前尚无法判断;我们在实质性正当程序的第(3)点上做得也不错;但第(4)方面就可能有所欠缺了,《反垄断法》留下了太多空白由行政机关填写,行政机关既当立规者,又当执行者,还充任裁判者,[9]这种任意性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在程序性正当程序包括(1)到(4)的各方面都有待提高:虽然我们也设立了听证程序,但具体听证的安排全由行政机关决定,经营者没有影响听证程序开始、结束和结论的实质性权利;反垄断法第26条规定,反垄断执法机构逾期未做出决定的,经营者可以实施集中,实践中反垄断执法机构常常使用这种默示的方式,这也意味着经营者不得不等待所有期限届满,尽管可能一开始这个交易就没有什么问题;反垄断法允许经营者可以主动提供某种许诺,但具体许诺或协商的程序都没有任何规定;我们要求所有对决定不服的经营者必须先经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结论不服或逾期未得到结论的,方可寻求司法救济,基于并购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交易,这种规定实际上抑制了经营者寻求纠正行政决定的动力。

 五、小结

 《反垄断法》及其他法规、规章和一些指导性政府文件的并购审查制度,吸收了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总体来说,法条整齐,观念先进。表面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规定较为粗略、执行力不足、豁免较多而且有任意性、行政执法权力过大。这些表面上的不足,随着我们立法、执法和司法经验的逐渐增长都是较易弥补的。本文认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经济理性与法学逻辑尚未被很好地领会、理解和贯彻于反垄断的立法和执法中。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能有待几代人的努力。

 从审查标准到程序设置,《反垄断法》并购审查的原理都有别于其他法律,更强调经济学的理性。这种经济学的理性,体现在每一项标准、程序和权力的设置上,背后都有经济学关于成本、效率和市场的考量。这种经济学的理性,体现在赋予执法机关干预权力的同时,又要求这样的干预必须是克制、友好、可预见和尊重选择自由的。这种经济学理性,体现在即使是同样尊重“正当程序”原则,也不再只追求单纯的公平、正义,而且应包括经济上的契约自由和竞争、创新的动力。

 为了达到经济学的这种理性,并购审查在门槛设置、审查标准、考量因素、推导逻辑、经营者的抗辩理由、程序透明度、经营者的参与权利、审查时限和方式、结论可诉性等方面,都必须始终贯彻一个原则:友好推定。即,所有并购都应当被推定为是对竞争友好的,所有经营者都应当被推定为善意的,除非有明确的证据(这样的证明责任在审查者)显示其确实可能损害竞争,否则并购应当尽快地、便捷地被放行。如果把并购审查当作是一项违法纠查,那么执法者就会考虑自己的便利,而不是企业的便利。本文要强调的就是,并购本身并无关道德,执法者不要把通报上来的并购案都当成了假想敌,审查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市场,而不是主宰市场。

注释:

[1]反垄断法并不谴责通过自由竞争形成的垄断地位,如果一个企业因为成本、技术、创新、差别性,或合法的并购获得垄断地位,那么这样的垄断是合法的;只有当企业是通过排挤协议、联合定价、瓜分市场等非法行为试图取得优势地位或加强垄断地位,才是反垄断法的追究对象,另外,当企业取得垄断地位后,利用某一产品或某一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排挤其他竞争者或限制了上游或下游市场的竞争,也属于反垄断法追究的范围。简言之,“谁垄断就反谁”,是对反垄断法真正用途的武断解读。

[2]并购的反垄断审查机制的门槛要求,基本原理就是一定规模以上的并购才有引起削弱竞争的危险,小企业之间的或者在分散度较高的市场中的并购一般不会影响现存竞争的强度。

[3]有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并不要求强制的事先申报,但政府竞争管理部门仍然有权调查或禁止某项交易,如果并购当事企业对此项交易是否违反反垄断法,并不太有信心,他们也可以自愿选择事前申报。

[4]比如中国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和商务部《经营者集中申报办法》都有对经营者的认定、一个或多个经营者营业额的计算、不同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营业额的划分、不同类型的并购涉及营业额的计算等做出规定,这些规定多是基于法律的经验,而不是经济学模型的计算结果。

[5]实际上,只要是横向并购,都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竞争者变为一个或有关联的几个,而混合并购或纵向并购都使得潜在的新进入者并未增加竞争者数目,所以都一定程度损害了竞争。

[6]这样的影响最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反垄断法也使用“经营者集中(concentration of undertakings)”一词,而不是我们传统使用的“兼并与收购(merger&acquisition)”。

[7]威廉姆森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一系列文章就试图证明,一项增加市场力量的并购也能节约成本,从而提高经济福利。

篇4

怎样才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呢通过学习我认为:

第一,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切实防止片面和单打一,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第三,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果,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应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好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第四,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各方面工作.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注重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更快更好的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我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呢

第一,我要按照科学,客观规律来办事.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要全力以赴的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迟疑的去改正.

第二,我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依据,尽量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帮助,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好各方面的困难.

第三,我要在脑海中牢固树立节约的观念.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我要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头做好不浪费一张纸,一度电,一粒粮食.

第四,要牢固树立环保的意识.这是全球公民的共同责任,因为人类生存的地球是唯一的,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

护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一旦人类必要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人类不久必将失去活力,必将是自食恶果,走向灭亡,那么我们如何谈生产,如何谈发展.因此,我们要带头去保护,宣传爱护身边的小环境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也积极的加入这个环保队伍中来.

篇5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班级授课一直作为教学的主要模式。而地处偏僻,网络设施滞后,网络管理相对分散的农村,中学班级却占绝大部分。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知识增长的重要阶段,也是成长的重要转折时期。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农村中学班级管理,对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地发展、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现时网络环境下,班主任应该如何管理农村的中学班级呢?

一、强化班级干部队伍素质建设,调动班委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班委是班级组织的核心与支柱,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因此,强化班级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是网络环境下管理的重中之重。

学生生长在农村,父母的言传身教,养成淳朴谦逊的品格,同时又具有自尊心强易自卑的品性。进入中学后,视野扩展,知识面宽泛,广泛接触网络,绚丽无比的色彩,精美绝伦的网页,美轮美奂的动感画面,以及真伪并存的诱人信息……魅力无穷的网络特性易使意志力脆弱的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班主任应针对这些实情辨证施招,首先,深入班级了解班委成员的实际,经常同学生促膝谈心,指导正确运用网络学习,文明上网,远离不健康的网站,严明学习纪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启发他们,诱导班委成员有集体思想共鸣,产生强烈的管理班级的主人翁意识,让其从心底产生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尽量用中肯发展的语言调动其自信心,使之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温总理在两会中也曾经说过:“自信比黄金更重要。”尤其是逆境中的学生,更需要坚强的自信心。班委有了发展目标,有了精神食粮,也就有了动力源泉。老师热爱学生,班级干部热爱班级,大家发挥聪明才智,齐心协力地管理班级,珍惜班级荣誉。最后,定期召开班委会,汇集学生的智慧,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及时整改,激励班委自主管理班级,整合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团结活泼、纪律严明、知识开放的班集体。

譬如,中学生模仿网络明星,追求时尚,这是班级管理中屡见不鲜的。稀奇古怪的语言,个性化的发型,时髦的服饰,这显然是不尽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的要求。对班主任来说这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时常教育,左耳进右耳出,学生反感。加强班级干部素质建设,通过他们的模范带头潜移默化地影响,长发变成短发,时装变成学生装。这样,班级管理成效显著,比班主任单兵作战的教育略胜一筹。

二、优化班级环境,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网络环境瑕瑜互见,为班级管理增加了难度。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传递的信息是健康环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班级是育人的主要场所,也是管理的主阵地,因此必须优化。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浓郁的书香班级中快乐学习。

1、教室布置俭朴而有活力,有农村特色。经常运用黑板报学习园地表扬先进、交流学习经验,阐述学习体会,展示学习成果。教室墙上悬挂有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班级格言、誓词和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简短的字句,蕴涵文化之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对树立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大有裨益。

2、利用班团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学生生活在偏僻的山村,信息滞后,条件相对艰苦,文娱生活较少,但学生已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强烈表现美的欲望,让学生把心中的美用不同形式表达出来。班主任利用班团课这一舞台,尽情交流展示学生创作的原生态作品,真善美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语文课中 “献给母亲的歌” 的主题活动,小品表演、歌曲演唱、诗歌朗诵、辩论演讲、书法绘画……同学们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激情讴歌中学时代,抒发肺腑情感。置身其中,你会真正体会到幸福,灵魂得到净化。

3、班主任要注意自身形象,作好学生的表率,构建家校和谐的育人环境。“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的形象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时无声的形象比有声语言效果好得多。同时,学生生活面窄——家庭和学校的两点一线之间,网络环境仅仅是其中的插曲,班主任要和家长共同构建和谐而健康的育人环境。经常家访,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新动向,同时也真实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也是网络环境下一种积极而有效的班级管理方式。

三、激发学习兴趣,平等对待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精力充沛,求知欲浓,易受网络环境影响而荒废学业。班主任应及时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当其冲。不仅要激励优生,而且对学习有困难的爱好网络的学生,也要善于抓住其“闪光点”,调动其学习兴趣,在班级管理中多给予展示的机会,让学困生感觉到班集体的温暖,使其扭转破罐破摔的思想,缩短优生和学困生的心理壁障差距。当然,激励的方式很多:一句肯定的语言,一个和善的眼神,一丝亲切的微笑。成绩得到肯定,优秀得到表扬……学生得到表扬,胜过千言万语的劝告。我初出茅庐,经验匮乏,只重视优生的兴趣,对学困生上网聊天游戏成瘾等置之不理,结果学困生在课堂上经常交流网络成果,影响整个班集体纪律,班级整体成绩渐渐下滑,有的优生已迷上了网络。事后我及时反思,改变班级管理方法,经常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心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网络之风渐渐平息,班级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可见,激发学习兴趣,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这种理念在网络环境下的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

四、针对实际,循序渐进,分析处理

篇6

(一)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源于心理学的一种学习理论,倡导学生的知识学习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发端于18世纪哲学家维柯的哲学思想。维柯将人们的创造性活动看成是人们认识活动和理解活动的基础。康德的先验认识论也是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康德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他认为,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以先天的理智范畴来综合杂多的感性材料而得到的一种思维判断,人是能动的认知主体。现代建构主义先驱皮亚杰提出的发展认识论,也成为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他指出人类认识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活动,是以主体已有经验为基础。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关注以固有经验和认知为基础建构知识,认为学生已有的感性认知(隐性知识)及概念掌握(显性知识)都可以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或知识,以促使其理解新知识。

二、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课程特点

一是以政府为主线。电子政务是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改革的背景下出现的,借以再造政府工作流程,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因此,电子政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在于介绍电子政务是什么,为什么施行电子政务,如何实施以及实施的效果,是围绕政府而展开。二是以信息技术发展为背景。欧美国家的电子政务勃兴,以及亚洲国家电子政务的后来居上,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避免过于侧重对政府改革的论述,行政管理专业的电子政务课程内容应该交代清楚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地位和基本应用模块。三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电子政务课程涉及“政务”“电子”两大部分,应用性较强,故而,行政管理专业的电子政务课程不仅要对电子政务基本原理进行详细介绍,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实践,或者引导学生将原有的电子政务体验与理论知识相连结。

三、基于网络的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建构主义提倡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的结合。基于网络的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电子政务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学生当场或课后利用随身的手机、PAD等通讯设备登录政府网站或学校网站,亲身感受或模拟感受政府内部办公系统、协同政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经验感受相结合,阐述个人观点,再由教师加以点评的互动教学方法。一是以网络为教学技术支撑。电子政务课程教学不是笼统空洞地讲授政府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而是需要借助政府网站以及网络实训软件,让学生对政府公共事务的处理有更直观清晰的认知。可以说,网络是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二是重视学生的体验。体验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现实情境或模拟情境中的体验。通过网站或电子政务软件,学生可以以政府公务人员、政府部门服务对象等不同身份,直接体验政府内部办公流程、服务公众流程及公众申请流程。三是师生互动较强。体验式教学方法还强调活跃课堂气氛和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思考、探究,还要对学生体验后的观点进行深入的点评。借由师生交流、质疑中的思想碰撞和观点启发,双方都得以建构新知识。

四、基于网络的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实施的障碍及其突破

(一)基于网络的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实施的障碍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仍存在着阻碍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实施的因素。

1.教师教学观念滞后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革新教学观念。鉴于电子政务在多数高校并未被视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且大部分授课教师并没有电子政务的专业背景,或是懂信息技术却不了解政府管理,或虽熟悉政府管理却不清楚信息技术,因此教师缺乏创新教学观念的动力,仍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甚至照本宣科,以知识灌输为主。

2.学生学习主动性匮乏行政管理专业中电子政务的非核心课程性质,降低了学生的重视程度。此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容易受到高校学生的心理抵制,仅有幻灯片的单一的教学辅助手段也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方法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3.网络软件支持乏力电子政务课程中的体验要通过实际情境或模拟情境而得。因此需要有电子政务的实训软件帮助学生模拟政府公务人员角色。但是很多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并未建立行政管理实验室,更遑论电子政务模拟软件。

(二)基于网络的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路径

1.转变教师观念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仅仅是对知识进行展示,也不能自认为是知识权威,应该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以自身经历或体验来解读知识,倾听学生对政府网站、政府行为的看法,适时引导、解惑,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知识发掘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学习伊始,就要使学生清楚电子政务在信息化社会里、电子政务课程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以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课堂教学中,可设定时间,允许学生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知识查询,鼓励学生、师生之间的探讨交流,以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

篇7

关键词 情感激励;落后乡镇中学;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60-02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Excitation Method in Impoverished Area Junior Middle School Class Management//Li Qian, Ye Xiangbei

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students. But impoverished area of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is easy to be ignore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impoverished area with a narrow scope of knowledge, study pressure, family economic burden characteristics. So how to use appropriate methods to manage the class for students to have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emotional inspiration; impoverished area school; class management

Author’s address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310018

1 前言

初中时期是学生脱离稚气、开始思想成熟并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阶段,教师在此过程中担当着学习导师、知心朋友、纪律管理员等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情感对于初中生的智力和品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落后乡镇中学的教师是否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运用好情感激励法管理班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管理好班级,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落后乡镇中学学生特点

2011年暑假,笔者对广西梧州市广平镇初中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该乡镇的初中生家庭人口平均是7.052,家庭孩子平均是3.461个。同时相对于发达地区,落后乡镇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家长的思想较为保守落后,地方学校受到资金、师资力量等条件限制,教育设施不完善。另外,至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落后乡镇中学的学生一般可以享受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活费的优惠政策,教育费用较低。在如此的环境下成长,落后乡镇中学的学生具有3个方面的特点。

2.1 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信息不了解

一般落后乡镇外界信息来源渠道少,网络不普及,报纸、杂志等媒介也极少,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大多是通过电视。而电视作为娱乐媒体,农民绝大多数是追看电视剧、娱乐节目,对于新闻等甚少关注。而初中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父母不懂也极少关心外界信息,更很少会跟子女说。如此导致学生对外界信息的不了解,对初中毕业以后选择就业或继续求学的生活将会怎样都无从知晓,知识面非常狭窄。

2.2 情绪易波动,产生逆反心理

由于落后乡镇的中学教育建设资金、硬件设施条件、师资力量等有限,班级人数较多,一般会有50~60人,教师不能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情况。同时家长文化知识水平低,很少管教学生甚至会不支持其继续求学。而初中学生刚脱离稚气,往往会自以为已长大成熟,会独立思考,不需要家长、教师多加管教,年轻气盛,向往爱情,就造成学生在学习、生活不顺利时出现自卑厌学、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或争强好胜、以自我为中心的叛逆心理。

2.3 接受到的教育相对比较落后

发达地区的初中教育早已普及电脑、英语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注重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倡导打破常规。但落后乡镇中学仍只注重语文、数学等中考必考科目,亦步亦趋地遵循旧步伐,实行应试教育。通常电脑课是学生各自玩电脑,学的英语是“哑巴”英语,体育课则是自由活动的悠闲时间。造成此现状的,一方面是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资金支持、师资力量等),另一方面是学校为求稳妥的升学率不敢大胆改革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中被教育者,只知道一味地“死读书”,创新思想被禁锢在各种条条框框的认知世界里。

3 班级管理中可恰当应用情感激励法

落后乡镇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寄宿生,日常的学习生活都是大集体生活。乡镇中学“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较低,成绩优异的学生才有可能继续求学。同时初等义务教育转向高等非义务教育,学费昂贵,家庭子女教育费用会大大增加。如此一来,初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教师要时时激励学生,坚持到底,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就轻易放弃。注重学生情感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勇于进取,描绘美好蓝图,这是学生能够积极进取、认真学习的首要条件。情感激励方法可采取集体激励和个人激励两种方式。

3.1 集体激励

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 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95-01

1 做学生网友的背景

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我们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以前的学生上自习要背很重的书包,现在只要一个Ipad;以前的学生喜欢异性同学是递情书,现在的学生是关注微博;以前的学生考试舞弊靠翻书夹带,现在的学生只要一部手机,一切答案尽可百度;以前的学生要认识朋友得靠集体活动,现在只要手机摇一摇……这一切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界和社交圈,也给尚未涉世的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和冲击。比如,不爱学习爱游戏,将网络当作精神寄托,将现实社会幻化为网络世界等等,这一切无不催促着我们教育管理者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改变自己既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和经验。

2 做学生网友的意义

为什么要做学生网友?中国古有“亲其师则信其道”,做学生朋友能接近学生的心,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正面教育影响。在当前网络社会中,就是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一切管理工作都按照学生的本性及发展特点展开,围绕学生、为了学生、依靠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和自身潜能,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为个人的自由充分发展创造条件。此外,教育管理者是学生的代言人、服务者、表达者,而不是学生的领导者,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和评价学生的行为。教育管理者只有与学生在同一战线,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网上的学生更真实,能直接宣泄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平时当面不敢说、不好说的话在网上都能很容易说出口。网络,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深入地了解的平台。

做学生的网友既符合孔子的教育理念,也符合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同时也顺应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历史环境下学生的特点,是当前班级管理的一个良策。

3 做学生网友的形式

做学生网友是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管理良策,网友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较常用的有:QQ好友、微信好友、博友、论坛好友等。做学生网友,其网络身份也可以多样化。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社交需求来采用不同的网络身份,以满足不同的教育需要。网络身份主要可以分为真实身份和匿名身份。比如微信、博客和QQ好友就适合以真实的身份与学生交朋友,论坛可以匿名或者陌生身份与学生交流。

当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应用还有很多,比如飞信、陌陌、挚友、贴吧、BBS、Wiki、Facebook等。这些社交形式都值得尝试,作为班级教育管理者,要随时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他们下什么雨,我们就得撑什么伞,紧密跟进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4 做学生网友的策略

在我们做学生网友的网络教育管理实践中,做学生网友应注意以下四类问题:

其一,如何面对学生的“不合作”。学生拒绝加你为好友或在他的空间中对你进行访问限制。这类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秘密,对这种情况,我们班主任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不可强行闯进他们的网络私密空间,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QQ不成还可以博客或微信。要有耐心和毅力,在和风细雨中逐渐靠近他们的内心。

其二,如何在网络和现实之间顺利“跨界”。学生现实中的问题可以在网络中以班主任的身份远程解决。但是,网络中发现的问题适宜在网络中以匿名网友的身份帮他们疏导解决。如果把网络中的问题带到现实中来解决,则会让学生感觉尴尬,阻碍学生真诚地敞开心扉。

其三,如何调适班主任与网友之间的角色转换。班主任在网络中是学生的网友,而不是现实中的班主任,应该多一点轻松幽默,以平等平常的心去面对学生。同时也不能忘记自己担负着教育者的使命,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应伸出援手,在情绪低落时应注入正能量。

篇9

(解放军理工大学 指挥信息系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

摘 要: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和培训班两种学生类型,参考先易后难教学理念,按照TMN层次结构分别提出网络管理教学设计,首先是基本网络管理模型,然后是基于SNMP的网元管理内容,进一步学习网络管理功能集成,最后介绍网络安全态势的相关平台。

关键词 :网络管理;TMN;教学设计

第一作者简介:吴君青,男,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管理, jupiwujun@163.com。

0 引 言

网络管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联网系统的运营、管理、维护和供应相关的活动、方法、规程以及工具,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描述和表达问题,具有熟练的系统分析与应用能力[1-2]。该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需要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工程设计、网络应用编程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虽然只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网络管理的教学内容选择性较大。从网络管理生命周期的角度,学生需要学习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学生需要学习规范化的、可定量的网络管理方法和模型;从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角度,教师需要讲授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开拓学生视野和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网络发展[3]。此外,学生类型不同,学习目标也不同。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希望深刻理解网络管理的必要性,系统掌握网络管理的相关标准和模型,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培训班学生希望系统掌握网络管理工具,能够定位和排除网络常见故障。因此,整个教学设计的选择性较大,如何适应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先易后难”是常用的教学设计模式[4],首先介绍简单的、基础性的、容易理解的概念,然后学习比较复杂的、能够使用简单概念描述的抽象概念,最后学习那些综合性的、依赖于前面概念的知识信息。TMN层次结构是一个明确定义的网络管理层次结构[5],该层次结构中,网络管理可以分为网元、网元管理、网络管理、服务管理、业务管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TMN层次结构,按照“先易后难”方式,实现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

1 TMN层次结构

TMN是由国际电联(ITU-T)针对电信管理网络规范而制定的标准,其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明确而且广泛接受的术语学,有利于讨论网络管理的相关主题。TMN层次结构模型中描述了一系列网络管理层次,每个层次建立在另外一个层次之上。

TMN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网络管理内容划分为网元、网元管理、网络管理、服务管理和业务管理5个层次:①网元层,对应于单个网元内部部署的管理,涉及设备自身所支持的、与任何管理系统无关的管理功能;②网元管理层,实现单个设备的远程管理,功能包括远程查看、修改配置、报警监控等;③网络管理层,基于网元管理层进行功能分析和掌握网络基础设施的整体运行情况;④服务管理层,管理对象是网络为最终用户提供的服务;⑤业务管理层,核心目标是实现网络服务的支撑和统计,如计费和定价、业务预测等。

经过仔细分析,服务管理层和业务管理层面向具体的网络服务,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大的灵活性,而网元层、网元管理层和网络管理层定义了网络管理的公共内容,是提供网络业务的基础性支撑。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按照网元层、网元管理层和网络管理层进行组织。

2 教学实施设计

作为一门网络专业课,网络管理要求学习多种专业工具,掌握相关网络管理协议;在专业工具方面,需要介绍设备管理器和维护终端、网络分析器、网元管理器、管理平台等;在网络管理协议方面,需要介绍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6]、命令行接口CLI等内容。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网络管理功能,教师需要介绍网络管理基本模型FCAPS、OAM&P[1],讲授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开拓学生视野和培养创新意识,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网络发展。因此,整个教学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组织,按照一种先易后难、逐层推进的方式进行。

2.1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结合TMN层次结构参考模型,通过分析各种网络管理工具、管理协议可得其所对应的管理层次,详细关系见表1。

其中,网元层重点介绍网络设备自身的管理功能,可以选择常见的超级终端接口进行讲解。对于服务器设备,教师可以介绍专门的自检工具或者类似于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工具。网元管理层方面要求学生重点学习SNMP协议。作为工业界事实上的标准,SNMP的支持和应用极为广泛,整个介绍内容需要涉及SNMP自身优势、运行原理、MIB信息等内容。网络管理层方面要求学生重点学习管理平台。作为一种网络管理集成方式,管理平台得到当前业界的普遍认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系统作为学习案例。

整体教学内容包括相关教材选择、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验设计。在教材方面,选择Alexander Clemm编写的Network Management Fundamentals[2]作为参考教材,也可以选择其他具有类似知识结构的教材,要求是系统介绍网络管理的概念和原则,试图从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观点介绍网络管理,同时阐述网络管理中使用的各种技术之间的关系。教学的课堂设计以TMN层次结构为主体内容,同时增加必要的概述章节和总结性内容。教学对象可以分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和培训班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类型,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

2.2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设计

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普遍掌握网络原理,但缺乏网络故障严重性认识和网络管理工具的使用经验。学习目标是深刻理解网络管理的必要性,系统掌握网络管理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学目标是理解和应用网络管理相关标准和模型,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课时为20+20(小时),具体知识分配见表2。

第1部分是网络管理概述,主要介绍网络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网络管理有关的功能、工具和活动。通过相关案例介绍,学生首先能够对网络管理的用途、基本概念及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从整体上对这门课程有直观认识。

第2部分是网络管理模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网络管理基础知识,学生在面临巨大的网络管理系统时,应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逐个分解并解决,同时理解网络管理功能的分类方法。在该章节,教师可以初步介绍TMN层次管理模型和FCAPS等管理功能模型。这部分内容配套安排了一个实验,使用常用工具Ping测量网络中设备的响应时延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该实验,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通过适当的网络管理能够定量了解网络运行状况。

第3部分是网元管理层,主要介绍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这一部分是教学重点之一,首先需要分析比较CLI和SNMP两种管理协议,分析各自的优点并介绍SNMP的管理模型组成;然后需要学习SNMP的MIB相关知识,掌握基于SNMP的开发方法,为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开发打下良好基础;最后是介绍常用的MIB库,学习SNMP浏览器的相关使用。在实验环节方面,教师可设计SNMP浏览器的实验内容。通过使用SNMP浏览器,学生既能直观理解SNMP工作机理,又能够用该工具解决一些网络管理问题,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

第4部分是网络管理功能集成,主要学习网络管理功能集成的目标和原理并通过Manage-Engine_OpManager系统进行实践。管理平台的开发实践是可选内容,介绍WebNMS的开发框架。这一部分的实验环节和课堂教学相对应,重点是学习使用ManageEngine_OpManager和WebNM的开发框架。实际过程中所花费的实验时间要超过6课时,可以选择只学习其中一个软件。

第5部分是新技术的学习,介绍基于OSSIM的安全事件管理集成。OSSIM是开源安全信息管理系统(Open Source Security Information System),支持多种开源软件系统的信息集成并实现事件关联。实验环节侧重引导学生安装和使用OSSIM系统平台,了解系统集成在安全事件方面的应用。OSSIM的网站上提供了较多的视频文件,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安装和使用视频进行学习。

第6部分是课程总结,教师可以按照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实施。

以上是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突出如下特点:①整个教学中注重整体介绍网络管理,强调网络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②按照TMN层次结构介绍多种管理工具,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网络管理工具;③侧重于学生进一步开发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介绍当前的学习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料查找和自我学习能力。

2.3 培训班教学设计

培训班的学生来源于实践岗位或者是即将参加具体岗位的本科毕业生,整个学习时间很短,学生特点是对系统开发兴趣较低,但是对于网络故障认识深刻,明确网络管理的必要性。此外,大部分学生有网络管理工具的使用经验,其学习目标是系统掌握网络管理的相关工具,为实际工作服务。因此,教学目标侧重分析网络管理工具的原理,能够从整体上理解网络管理工具的选择;一旦需要解决网络故障,能够准确选择网络管理工具,具有定位和排除网络常见故障的基本技能。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课时为10+10(小时),具体课时分配见表3。

整个教学设计中侧重实际应用学习。其中,第1、2部分内容和工程专业教学设计基本一致,目标是理解网络管理所必要的基础知识。由于培训班的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管理已经有感性认识,因此不安排实验。

第3部分是网元管理层,主要介绍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相关原理、MIB浏览器的使用以及常用的MIB库信息。在实验环节方面,教师可设计SNMP浏览器的实验内容。

第4部分是网络管理功能集成,主要介绍管理平台的集成方法,学生学习网络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和选择依据。实验环节是学习使用ManageEngine_OpManager。

第5部分是新技术的学习,学习内容和网络工程专业一致,介绍基于OSSIM的安全事件管理集成。实验环节侧重引导学生安装和使用OSSIM系统平台,了解系统集成在安全事件方面的应用。

以上是针对培训班的课程设计,主要突出如下特点:①整个教学中注重整体介绍网络管理,强调网络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②侧重培养学生对网络管理工具的实际使用能力,通过介绍当前的学习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料查找和自我学习能力。

3 教学效果分析

整个教学计划目前已经在两个培养对象类型上实施。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对象为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共计40人;培训班的教学对象为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的设备维修培训班学员,共计42人。

3.1 考核指标安排

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对象,考核指标见表4。

对于培训班的培养对象,考核指标见表5。

两种考核指标中,网络工程专业的培训人员理论知识更为丰富,考核的内容中包含部分开发方面的内容。培训班的考核指标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由于授课时间较少,整个考核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应用能力方面重点考核实际操作能力。

3.2 考核结果分析

经过教学实施,我们最终统计出两个班级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分布。其中,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参加考试40人,理论成绩最高分为91分,最低分为60分,平均成绩为75分;实验成绩中,最高成绩为90分,最低成绩为60分,平均成绩为78分。培训班学生参加考试42人,理论成绩最高分为81分,最低分为60分,平均成绩为68分;实验成绩中,最高成绩为85分,最低成绩为60分。整体的成绩分布如图2所示,详细的成绩百分比见表6。

两者的培训成绩中,在偏重理论的知识点方面,两者差距不是很大。大部分知识点中工程专业的掌握情况比培训班的掌握情况要好,差距最大的是第3(TMN层次结构)、第5(SNMP的管理模型)和第7(管理平台)3个知识点,差距在10%以上。在实践操作方面,如第4 (SNMP操作)和第8(管理平台操作)两个知识点,培训班的学生掌握情况更好,这可能是因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SNMP的相关开发内容,要求掌握更多内容,另外一个原因是培训班的学生操作任务比较明确,更有利于集中时间学习。

总体上,整个测试成绩说明教学设计方案有利于掌握网络管理的相关原理和实际操作,尤其是能够较好掌握SNMP和管理平台的基本操作步骤。

4 结 语

网络管理系统是一个对规模因素、鲁棒性、可伸缩性和可维护性具有苛刻要求的复杂系统,包含广泛的功能,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许多挑战,因此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对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笔者提出基于TMN层次结构的网络管理教学设计,注重在整体上介绍网络管理的相关功能,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了教学实施方案。对于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对象,除了学习管理工具的使用之外,还介绍了相关的开发方法;对于培训班的教学对象则侧重于原理性知识和实际工具的结合。总体教学设计中都考虑了学习资源的介绍,进一步培养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网络管理教学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实验环境的建设,一个典型性的网络环境对于教学两方面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如何实现低成本的实验环境建设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下一步将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Subramanian M. Network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12:61-67.

[2] Clemen A. Network management fundamentals[M]. Indianapolis: Cisco Press, 2006: 24-25.

[3] 陈鸣, 胡谷雨.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09(19): 43-47.

[4] Scardamalia M, Bereiter C. Knowledge building: theory, pedagogy, and technology[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1-12.

[5] Martín A, León C, López A. An intelligent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efficient network management[J]. Revista de Sistemas de Informa o da FSMA, 2012 (10): 10-18.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2-0000-02

Analysis of Network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in the Practice of Computer Teaching

Xu Jianglan

(Gu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Training Center,Guiyang550023,China)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computer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is to explore a wide range of vocational teachers has long been a hot issue,how to be able to take the case means for students and schools with the resources and training that can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students,

curriculum reform is the ultimate purposes.Use of network management reform of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system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o promote student development.

Keywords:Computer;Network management;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content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高科技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而计算机专业院校若想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推广网络化管理的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一、网络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网络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优点开始显现,并且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当前国外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进程中,已基本实现了对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而依照我国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发展模式,想要做到对计算机实行全面系统的网络化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才能建立一套完备的网上教学管理系统,使计算机教学的管理过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是我国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

面对以知识经济逐步代替传统经济的新型经济模式,我国的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实践过程,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亟需进行改革,引入新鲜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思想,这样才能保持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始终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而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正顺应了这一形式,其灵活多变的形式很好的满足了高等教育对管理模式新的需求,保证学生在新的教育管理措施下学习更加轻松便捷。教师也可以利用更加多元的手段进行教学,将课堂知识点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直观的向学生进行展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速度,同时,计算机管理的网络化也方便了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行业的最新资讯和学生的最新动态。

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大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视力度,令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动手能力。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可以凭借其特有的优势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加娴熟的专业技能。

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特点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的开展学习,这对课堂中心由教师向学生的转换有着强烈的推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入指导,按照教学要求将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性的传递给每个学生,并通过网络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从而适时地调整教学的进度,改进教学的方法。

(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对于计算机实践教学辅助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他科目。由于计算机实践教学主要针对的人群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让他们提早接触到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以令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重视程度。同时,网络化管理也加大了学生在学习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联系程度,帮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操作计算机的技术。并且,在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中,常常要涉及到对各种软件的具体操作,单纯依靠书本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对操作过程建立一个明确的概念,而网络化管理不仅给了教师一个具体展示软件操作过程的平台,也给了学生自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直观的了解了知识的应用方法后,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其在日后的工作中顺利的解决相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应用方便了教师在设计可能是加入一定的实际应用问题,给学生创造了实际操作的机会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条件。且通过网络便捷的管理,能够将学生快速的分成不同的小组,以便于在小组活动进行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对学生小组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实施的监督,方便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是教师能够掌握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对其加以指导,做到了因材施教,也节省了教育资源。

(四)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还给教师对学生资料的统计和整理带来了方便。在高校的教育管理系统中,全面的实行计算机管理的网络化,不仅可以方便教师的教学,其方便的信息存储功能、资料便捷的管理和传递模式,同样也能给学校的其他日常活动带来方便。将计算机网络化应用到行政管理体系、教学研究的领域、网络资料查询系统、网上心理咨询、学生资料的网络管理、和教职员工的网络管理中去,可以大大加快学校的办事速度,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将更多的时间用到提高教学的水平中去。

三、当前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网络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计算机实践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如果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过于陈旧,就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需要,

(一)计算机服务范围单一。目前计算机时间教学的管理模式较为单一,虽然计算机已经普遍应用于高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当中,但是却缺乏系统高效的管理手段,使得不同院系、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通畅,计算机只是单一的被用来进行数据统计和教学示范,难以发挥出计算机网络管理应有的优势。

(二)计算机教学的结构安排不合理。当前的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传授的重视程度要远远大于对实际操作的重视程度,浪费了计算机网络资源,结果导致了学生的理论掌握充分而实际动手操作的经验不足,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发生脱节。同时由于对专业知识的过度强调,使得系统的课程安排被分散到不同的年级和专业,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只精通于自身专业,知识面过窄,在面对实际应用中复杂的计算机操作问题时,缺乏相应的知识及技术作为指导,难以成为优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水平落后。计算机管理模式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对计算机网络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阻碍了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之间的交流,不仅难以满足学生对系统化教学的要求,也阻碍了高校之间的学术沟通。另外,管理模式的落后也是导致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多数教学用计算机依然采用普通的联网方式,只是单纯的对设备进行维护,而未能将教师、学生以及课程内容和科研项目纳入到管理范围之内,限制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后优势的发挥,难以适应当代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需求,因此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要从旧有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以适应科技的发展速度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四、网络化管理的改进方向

尽管高等院校近年来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建设上获得了不少成绩,收获了不少经验,但计算机的网络化依旧处于探索的阶段,老式的思想和管理模式对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影响依旧存在,因而迫切需要从已收获的经验中寻找新的思路,开拓新的模式,在新的时期新的环境下,应进一步加强网络化管理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提升计算机网络户管理对高校教学及管理的促进作用。

想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把握好网络化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力度,实现其对教学促进作用的最大化。这个过程并非要依靠多么先进的设备,而是要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将新的教学手段与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出的先进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而非盲目的求新求变,忽略了教学最基础的而核心理念。一个管理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不在于它有多么贴近时代,而在于它是否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扩展课程的知识容量,是否能够令教学收到理想的成果。

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网络化管理的运行机制,确保人才的培养向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根据我国教育的特点建立与高校需求相适应的网络管理制度。

五、总结

对计算机实践教学进行网络化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发展,为向社会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亨友.计算机实践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时代,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