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特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D406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产业一一一一机械制造技术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为了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我们只有将其放在优先的地位,井以足够的力量子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维修服务及回收再生的全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产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
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全球化
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年变得越来越激烈。
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
和开放7个开放实验室在内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没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加入WT0,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
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的以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片j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一一一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进行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2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呈现如下特点:
2.1机械刹造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是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2 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
先进制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闸、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2 4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项世界性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
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应是有明确范畴的新技术领域。
3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井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时代。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在2000年就已达到纳米级.在21世纪初开发的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达到0.0003~0.0001υm,现在精密工程正向其终极目标――原子级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说,可以傲到移动原子级别的加工。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术,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二是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3 1精密成形制造技术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
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湿膜精密成形铸造、刚型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锻压(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精密热塑性成形、精密焊接与切割等。
3.2无切削液加工主要应用领域是机械加
工行业,无切削液加工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废液排放和回收等
3 3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RPM),其设计
突破了传统加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则,而采用添加、累积的原理。其代表性技术有分层实体制造(LOM).熔化沉积制造(FDM)等
由于以上工艺和技术不仅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耗用量,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成本,而且有些工艺的改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被称为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制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制造业中的体现。这一切除了工艺革新外,还必须依靠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仿真,才能实现。
篇2
关键词:机械制造 技术特点 发展方向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二、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做好基础自动化的工作仍是我国制造企业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但加工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看到国际上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1.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4.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应是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
三、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尺度,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在2000年已达到纳米级,在21世纪初开发的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达到0.0003~0.0001μm,现在精密工程 正向其终极目标——原子级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说,可以做到移动原子级别的加工。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术,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二是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1.精密成形技术成形制造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湿膜精密成形铸造、刚型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锻压(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精密热塑性成形、精密焊接与切割等。
2.无切削液加工无切削液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机械加工行业,无切削液加工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废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术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rpm),其设计突破了传统加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则,而采用添加、累积的原理。其代表性技术有分层实体制造(lom),熔化沉积制造(fdm)等等。
由于以上工艺和技术不仅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耗用量或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成本,而且有些工艺的改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被称为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制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制造业中的体现。这一切除了工艺革新外,还必须依靠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仿真,才能实现。
四、结论
现代制造技术是现代技术和工业创新的集成,是国家制造业的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工业的基础和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现代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 技术特点 发展方向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二、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做好基础自动化的工作仍是我国制造企业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但加工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看到国际上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1.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4.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应是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
三、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尺度,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在2000年已达到纳米级,在21世纪初开发的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达到0.0003~0.0001μm,现在精密工程 正向其终极目标——原子级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说,可以做到移动原子级别的加工。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术,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二是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1.精密成形技术成形制造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湿膜精密成形铸造、刚型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锻压(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精密热塑性成形、精密焊接与切割等。
2.无切削液加工无切削液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机械加工行业,无切削液加工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废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术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RPM),其设计突破了传统加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则,而采用添加、累积的原理。其代表性技术有分层实体制造(LOM),熔化沉积制造(FDM)等等。
由于以上工艺和技术不仅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耗用量或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成本,而且有些工艺的改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被称为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制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制造业中的体现。这一切除了工艺革新外,还必须依靠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仿真,才能实现。
四、结论
现代制造技术是现代技术和工业创新的集成,是国家制造业的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工业的基础和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现代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篇4
关键词:机械制造 技术 发展 探析
1探讨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1.1先进的制造技术
包括了电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等等。它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三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1.2自动化的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并使之达到完美统一。
2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自动化发展
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加工精度在二十世纪末已达到纳米级,在 21 世纪初开发的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技术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更高,现在精密工程正向其终极目标:原子级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说,先进技术可以做到最高级的原子级别加工。
2.1超快速成形精密技术
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其设计突破了传统加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则,而采用添加、累积的原理。
2.2无切削液加工技术
无切削液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机械加工制造行业,这种加工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成本,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废物废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2.3精密成形技术
精密成形制造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可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具体内涵有湿膜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锻压,具体内涵有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此外还有精密热塑性成形、精密焊接与切割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产品要求多样化、更新要求快捷化、质量要求高档化、使用要求方便化、价格要求低廉化、外形要求美观化、自动化程度要高一点、售后服务要求更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力争使我国现代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于超过他们。
2.4 CIMS 技术
20 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CIMS 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 CIMS 实验工程中心和 7 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 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 CIMS 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 CAD 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3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的应用
3.1干式加工技术的应用
干式加工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干切削和干磨削这方面,这种技术较为广泛的应用于现在的车削、、铣削、磨削等生产环节当中。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当中,需要在这些环节添加切削液,主要起到一种冷却、、排屑和清晰的作用,但是切削液的使用不仅会提高各种机械产品的制造成本,还导致切削液随着排水系统污染生态环境,另外对于工人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而干式加工技术,就是在这些环节当中不再使用切削液的一种制造工艺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能起到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第一,干切削,干切削的工艺技术方法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干车削、干铣削、干钻削、干式螺纹加工等等,而在企业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干车削,比如说在加工丝杠的过程中,一般现在软的工件上加工出螺纹,通过碎硬以后对工件进行精磨。而一些施工旋风旋风铣削生产技术的,通过上述工艺可以提高金属的切除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第二,干式模削,在传统的磨削工艺当中,会产生一些油气和烟雾,污染了车间的生产环境,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而现在一些企业开始使用干式磨削技术,也就是利用热交换器的作用,把压缩空气冷到-110℃,然后直接喷洒在磨削部位,这样就减轻了磨削过程中油气和烟雾的产生,又能有效预防工件加工过程中出现变形。
3.2准干式加工技术
干式加工技术对材料、机床的构造有着很高的要求,现在很多企业还无法达到干式加工的生产条件,因此在技术上退而求其次,更多的应用准干式加工技术,这种技术是将干、湿加工的优点结合起来,技术上要求相对较低,同时又能满足加工的基本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切削液的使用量也会大大减少,一般可以降低到 50ml/h 以下,在降低生产升本方面效果明显,可以降低成本 50-75%左右。准干式加工技术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汽束”喷雾冷却切削,这种技术是先将空气压缩,然后加入少量的切削液,将混合以后的空气和切削液直接喷洒到的切削部位,达到降低切削温度,减少工件变形率的目的,这种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第二种是风冷却切削技术,这种技术先将空气中的水分去除掉,然后将空气冷却,在切削的时候世界喷到切削部位,并用植物油代替切削液的一种技术方法,但是这种技术目前来说还存在不少的缺陷,应用的范围比较少。
4结语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逐渐集中: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精密工程技术和以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的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因此,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智能化的行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树余.浅析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科海故事博览,2006(11).
篇5
[关键词]模具制造设计;CAD/CAE技术
一、模具制造技术的性质和特点
模具的制造和使用方式形式多样,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独特,所牵系的生产要素多,应用范围广等几方面。除此之外,模具制造技术对生产者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模具制造技术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特点:一,模具是单件生产的产品,即模具是根据成品之间的结构要求进行和制造的专用成型工具;二,模具制造的关键主要是制造凸模、凹模及相关成型零件的专门工艺,以及模具制造工艺过程的优化设计与高度节约问题。
二、模具设计,加工的几种技术
1.高速加工技术
高速加工概念起源于德国切削物理学家CarlSalomon,他认为在常规切削范围内切削温度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大而升高,当切削速度达到临界切削速度后,切削速度再增大,切削温度反而下降,从而大大地减少加工时间,成倍地提高机床的生产率。高速加工的特点及在模具工业中的应用:
加工效率高由于切削速度高,进给速度一般也提高5-l0倍,这样,单位时间材料切除率可提高3-6倍,因此加工效率大大提高;切削力小高速加工由于切削速度高,切屑流出的速度快,减少了切屑与刀具前面的摩擦,从而使切削力大大降低;热变形小高速加工过程中,由于极高的进给速度,95%的切削热被切屑带走,工件基本保持冷态,这样零件不会由于温升而导致变形;加工精度高高速加工机床激振频率很高,已远远超出“机床-刀具-工件”工艺系统的固有频率范围,这使得零件几乎处于“无振动”状态加工,同时在高速加工速度下,积屑瘤、表面残余应力和加工硬化均受到抑制,因此用高速加工的表面几乎可与磨削相比。
另外,简化工艺流程由于高速铣削的表面质量可达磨削加工的效果,因此有些场合高速加工可作为零件的精加工工序,从而简化了工艺流程,缩短了零件加工时间。高速加工是以高切削速度、高进给速度和高加工精度为主要特征的加工技术。其工件热变形小,加工精度高,表面质量好;非常适合模具加工中的薄壁、刚性较差、容易产生热变形的零件,可以直接加工模具中使用的淬硬材料,特别是硬度在HRC46~60范围内的材料。
2.逆向工程技术
按照传统的产品开发流程,开发过程是市场调研一概念设计一总体设计一详细设计一制定工艺流程一设计工装夹具一加工、检验、装配及性能测试一完成产品。即从“设计思路一产品”的产品设计过程,这被称为正向工程或顺向工程。模具工业中的逆向T程应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在没有设计图样以及设计图样不完整或没有CAD模型的情况下,在对零件原型进行测量的基础上形成零件的设计图样或CAD模型;某些难以直接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几何设计的物体,目前常用黏土、本材或泡沫塑料进行初始外形设计,再通过逆向工程将实物模型转化为三维CAD模型;人们经常需要对已有的产品进行局部修改。原始设计没有三维cAD摸的情况r,应用逆向工程技术建立CAD模型,再对CAD模型进行修改,这将大火缩短产品改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三、CAD/CAE技术的应用
模具设计是随工业产品零件的形状、尺寸与尺寸精度、表面质量要求以及其成型工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每副模具都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模具设计的内容包括产品零件成型工艺优化设计与力学计算和尺寸与尺寸精度确定与设计等,因此,模具设计常分为制件工艺分析与设计、模具总体方案设计、总体结构设计、施工图设计四个阶段。CAD/CAE,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工程,它包括概念设计、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管理等。应用CAD技术可以设计出产品的大体结构,再通过CAE技术进行结构分析、可行性评估和优化设计。采用模具CAD/CAE集成技术后,制件一般不需要再进行原型试验,采用几何造型技术,制件的形状能精确、逼真地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有限元分析程序可以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借助于计算机,自动绘图代替了人工绘图,自动检索代替了手册查阅,快速分析代替了手工计算,使模具设计师能从繁琐的绘图和计算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从事诸如方案构思和结构优化等创造性的工作。在模具投产之前,CAE软件可以预测模具结构有关参数的正确性。
目前,世界上大型的CAD/CAE软件系统,如Pro/ENGINEER、UG、Solidworke、Alias等,都提供了有关产品早期设计的系统模块,我们称之为工业设计模块或概念设计模块。例如,Pro/ENGINEER就包含一个工业设计模块——ProDesign,用于支持自上而下的投影设计,以及在复杂产品设计中所包含的许多复杂任务的自动设计。此模块工具包括概念设计的二维非参数化的装配布局编辑器。这些系统模块的应用大大减少了设计师的工作量,节约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设计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新产品的开发及创新上。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模具制造业全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竞争不断加剧,使当前模具制造业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一挑战主要来源于市场和技术两大方面。每个技术单元同时面向市场和合作伙伴,必须灵活地进行重组和集成,达到优势互补。高速切削、逆向工程、快速成形技术与CAD/CAE/CAM/RP虚拟环境的集成可使设计概念转换为产品的时间缩短几倍乃至几十倍,构成一个快速产品开发及其模具制造的综合系统,可以实现从产品的设计、分析、加工到管理的灵活经济的组织方式,应用CAD/CAE技术,推动模具制造技术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曹延安.亚洲模具工业与技术的发展状况[J].模具工业,2007,(6).
篇6
种绿色制造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详细探讨了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绿色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就目前我国的自然环境现状而言,我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各个领域的绿色环保管理力度,尤其是对工业而言,更是应当全面发展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绿色制造技术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实现生态工业的现代工业制造技术,在现代工业制造中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是一项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方法。目前,绿色制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机械制造的设计、材料、工艺、包装以及回收处理等各个方面,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制造技术。
1 绿色制造的概念
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绿色制造模式,其目的是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加工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化。在将绿色制造模式与传统的制造模式进行分析对比后,可以发现绿色制造要比传统制造多出一个环节,即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环节。而多出的这个环节,正是绿色制造最大的特点,也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关键,通过对旧材料或旧机械进行回收,经过加工维修后使其再次发挥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利用绿色制造技术进行机械制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从五方面注意实现绿色技术,即在机械制造的整个生命周期里,实现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包装和绿色回收处理。
2 绿色制造技术方法简述
2 . 1 快速成型技术
快速成型技术,是一项集成了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数控技术及精密传动等技术于一体的先进制造技术。快速成型技术采用材料“逐层堆积”的原理,可以根据产品的计算机数据,快速地制造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原型或者产品,可节约资源,又能减少加工废弃物的处理。
2 . 2 干式切削技术
现代干式切削技术,就是要研究、寻找不使用(或少使用)切削液,改善切削条件、满足加工要求的方法。不使用切削液的切削方法主要有:①完全不使用切削液——全干式切削(高速干式切削法);②用气体混合微量剂代替切削液——半干式切削,其使用的是最小技术。采用半干式切削加工后,刀具、工件和切屑都保持干燥,切屑无需处理便可回收利用。
2 . 3 工艺模拟技术
工艺模拟技术通常应用于热加工过程中,通过数值模拟、物理模拟、专家系统相结合来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优化工艺方案,从而预测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和防止措施,进而有效控制和保证加工工件的质量,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节约能源。
3 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3 . 1 机械产品的绿色结构设计
绿色结构设计是融机械产品的功能、质量、寿命和环境于一体的绿色设计方法。在机械产品设计之前,考虑好机械产品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环境属性(如:可维护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等),并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设计目标是制造产品的可制造性、可维修性、可装配性和可循环利用性等,达到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服务、降低成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3 . 2 机械产品的绿色材料选择设计
材料的选择对于制造技术能否实现生态绿色而言是非常关键的,这是因为材料作为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的特性是要跟随产品的整个使用循环周期的。只有选择绿色材料,才能更大限度的增大绿色制造技术的生态效益。在进行材料选择时,首先应考虑到材料的来源是否较为丰富易得,价格是否经济,以及材料的利用效果和对环境可能产生的污染程度等问题。尽可能的选择原材料易得、无污染、性能良好、经济效益高的材料;其次,将可再生的材料和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作为首选材料,以保护资源、增大资源利用率。第三,应加大新型绿色制造材料的研发力度,研发更多的新型环保绿色材料。
3 . 3 机械产品绿色工艺
机械产品绿色工艺是利用科学材料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条件,在传统工业的基础上进行绿色产品制造。而且在进行工程工业生产时,传统工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工艺加工时,尽量采用机械产品绿色工艺,这样不仅减少了环境的污染,还对工业生产的成本进行了大幅度的节省。绿色制造的产品我们目前可以把它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节能型,这种类型主要是以节省能源为主。第二种是节资型,这主要是节省资源的消耗;第三中就是环保型,就是在进行产品在生产中和使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制造的工艺。
3 . 4 机械产品的绿色包装
制造产品的绿色包装是指生产出的商品的包装在自然界中对环境没有污染,而且人们可以对其进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损耗,而且这些包装材料在自然界中可以随着分解者的分解进行自动降级。因此,我们在进行包装生产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包装的实用性和美观度,我们还要考虑它们对环境的危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倡导可持续的生活。
3 . 5 机械产品的绿色回收
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非常重视绿色制造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循环再利用,回收循环再利用使传统的制造生产模式从开放式变为部分闭环式。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制造产品的绿色设计。制造产品绿色回收的基本原则是:对还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需要通过绿色回收(更换零部件或维修)作为二手产品出售;对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首先通过人工拆卸和分解,然后再绿色回收尚可利用的零部件;对不可利用的零部件也要按材料分类进行绿色回收利用,对有毒有害物质还要经过专门工艺进行处理,其他混合物、残渣则焚烧转化为热能进行绿色回收或送填埋工厂。
4 结语
在防治工业生产污染环境的技术中,绿色制造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且具有很大应用价值的现代新型环保技术,这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生态制造技术有着重要意义。绿色制造技术并不是单单指产品形成中的绿色技术,而是指制造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设计到回收再利用之间所有的环节都涉及到的绿色环保技术。可以预见,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技术是控制制造业污染环境的关键技术措施,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
参考文献
[1] 詹霖. 机械制造业的先头兵——快速成型技术[J]. 知识经济. 2010(11)
[2] 赵志洋,娄序蕾,张绍芳,施坪. ZDRH-2000智能集中系统的技术特性及应用[J].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09(02)
篇7
【关键词】虚拟样机;机械设计;物理样机
1 引言
虚拟样机技术的兴起,为机械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虚拟样机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是指在机械设计的初期,设计在初期进行,在计算机里创建虚拟样机,根据各项仿真的实验测试好分析,使设计的机械在结果和功能上在计算机上模拟,并在设计中发现设计的不足和缺陷,同时改进和优化机械设。
2 虚拟样机技术的内涵
虚拟样机技术是面向系统级设计的、应用于基于仿真设计过程的技术,包含有数字化物理样机、功能虚拟样机和虚拟工厂仿真三方面内容。这三者在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实现集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实现从实体物理样机向软件物理样机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支持了虚拟产品开发。
机械领域中的虚拟样机技术又称为机械系统动态仿真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样机模型,对模型进行各种动态性能分析,然后改进样机设计方案,用数字化形式代替传统的物理样机,这可以大大的简化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大幅度缩减产品开发周期,大量减少产品开发费用和成本,明显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系统性,从而获得最优化和创新的设计产品。特别虚拟样机技术为复杂机械产品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工具。
3 虚拟样机的优势
虚拟样机是一种在运用计算机模拟设计产品的设计技术,是实际产品在计算机上的表示,又叫数字化样机。虚拟样机技术的本质是一种模拟仿真技术。
传统的机械物理样机设计流程如图1:
通过对比虚拟样机技术的优点是:通过机械系统的虚拟样机进行软件编程几何建模、产品的控制设计、变形分析和优化设计。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实现产品的设计,避免了物理样机的资源浪费,可以提高产品设计的效率,优化设计产品。这是一种环保、高效的设计新方法。
4 机械设计中的虚拟样机技术应用:
虚拟样机的组成通常,虚拟样机应该包括如下三个主要模块。
(1)3D立体模块:具备完善的物理模型描述能力。
(2)人际交互模块:虚拟样机技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实现产品模型的逼真显示、动画仿真和人机交互。
(3)测试评估模块:产品模型分析和评价是虚拟样机技术的核心,主要包括产品可制造性分析和产品性能评价,例如产品几何形状、空间布局、结构学分析、动力学分析、加工性分析、可装配性分析、可维护性分析等等。
4.1 虚拟样机技术及其相关软件特点
虚拟样机技术是与产品开发相关的CAX如CAD、CAE、CAM 等技术和D如DAF(Design For Assemlbly),面向装配的设计)等陆续出现技术为基础,进一步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先进仿真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从系统的层面来分析复杂的系统,利用虚拟样机代替虚拟物理样机对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测试和评估,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改进产品的设计质量,提高面向客户与市场需求的能力。
在机械设计中,虚拟样机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机械体系,而机械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物体的组合,系统的内部和外部都有多个影响因素,所以在机械设计中主要有三个分析:机械系统的静力学分析-机械系统的运动力学分析,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机械工程中的虚拟样机设计主要是研究机械的系统动力学和运动学,核心是利用计算机分析产品技术的动力学和运动学,通过分析来确定系统和构件在任意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同时确定各构件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但由于机械系统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所以要借助其他相关的软件技术:(1)几何模型韵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软件和技术,是用于计算机建模和展示机械系统的仿真分析结果的。(2)有限元分析(FEA)软件和技术。使得有限元分析对构件的应力、应变和强度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样有限元分析就使得产品性能的优化和改进和评估有了强有力理论基础。(3)模拟各种各样作用力的软件编程技术。机械系统分析中需要分析各种外力如点动力、风力等其他动力因素,这就需要借助可以模拟各种各样作用力的软件编程了。(4)控制系统和最后的优化分析技术。在机械设计完成以后,一般都有一个优化的过程.运用虚拟样机软件分析设计结果使其达到最优。通过优化分析,确定最佳的设计结构和参数值,是机械系统获得最佳的综合性能。
4.1.1 CATIA软件的特点与功能
CATIA是法国达索系统公司的CAD/CAE/CAM 一体化软件,在世界CAD/CAE/CAM领域中处于领导地位。CATIA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及消费品行业。它的集成解决方案覆盖所有的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满足了工业领域各类大、中、小企业的需要。CATIA为用户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和流程的优化以及企业整体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具有诸多优点:高度集成化、知识积累与重用、高度的适应性、领先的技术、产品虚拟测试。
4.1.2 虚拟样机技术的典型应用软件是ADAMS软件
ADAMS软件使用交互式图形环境和零件库、约束库、力库,创建完全参数化的机械系统几何模型,其求解器采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中的拉格郎日方程方法,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对虚拟机械系统进行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输出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反作用力曲线。ADAMS软件的仿真可用于预测机械系统的性能、运动范围、碰撞检测、峰值载荷以及计算有限元的输入载荷等。ADAMS一方面是虚拟样机分析的应用软件,用户可以运用该软件非常方便地对虚拟机械系统进行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另一方面,又是虚拟样机分析开发工具。
4.2 机械设计中虚拟样机技术的技术应用
4.2.1 具体应用之一:建模
建立一个机械系统的三维实体模型是实现虚拟样机的基础条件,所有的仿真实验均是以建立三维模型为前提的。建立数字化的机械系统模型是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要采用比较专业的CAD 软件来建立复杂的机械系统的虚拟样机。当三维模型建立完成后,要通过约束副将其连接起来,以便定义物体问所发生的相对运动。现在很多三维CAD 软件中部会提供一些运动和动力学的插件,可以利用这些插件映射出各约束关系和装配关系,从而实现虚拟装配过程及预约束添加过程的统一。
当各个零件模型间的连接关系及其相对运动确定好以后,接下来就是为模型添加驱动力和驱动转矩,或者根据机械工程师所设定的运动规律促使模型运动,从而完成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当虚拟样机的三维模型建立完成后,要对其机械系统运动进行相应的仿真试验,通过试验求取出运动的所有物理量,包括位移量、速度、加速度、作用力、作用力等。
4.2.2 具体应用之二:设计优化
优化是机械设计中常见的问题,通常机械优化的具体方式如下:在满足各种设计条件的前提下,在制定的变量变化范围内,设计变量通过自动选择来实现,利用分析函数求取目标函数的最大值。这种方法利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将设计变量利用计算机作出修改后再进行迭代求解,从而实现多次仿真。每次仿真试验都会修改一部分模型设计变量,直至得出所设定的物理量最优解为止。
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overview of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describes the mechatronics design approaches and key elements.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传感器;发展趋势
Key words: mechatronics;sensor;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84-03
0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机电一体化认识
日本在1971年提出一个新的英文集成名词“Mechatronics”词首Mecha取自Mechanics(机械学),词尾tronics取自Electronics(电子学)。我国经常译为机电一体化或机械电子学。在1981年德国工程师协会,德国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协会共同组成的精密工程技术专家组提出的“关于大学精密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议书”中,把精密工程技术定义为光-机-电一体化的综合技术。它包括机械(含液压,气动及微机械),电工与电子,光学等技术及其组合,其核心为精密工程技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形式下,相对于专门型人才来说,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在中国,我们认为机械发展新阶段是机电一体化阶段。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机电一体化的设计过程
机电一体化的机械动力部分由一般电动机演变为控制电动机,里程碑式地引入了电子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代替人完成机器的检测与控制等工作。在知识经济中体现了制造业高科技化,促进了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它是一种用于机电产品最优设计的方法学。它包括4个基本学科:电气、机械、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如图1所示。
机电一体化系统和多学科系统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它们的组成要素,而在于这些组成要素设计的次序。一直以来,多学科系统设计使用一种按学科顺序设计的方法。比如,机电系统的设计一般通过以机械设计开始的三个步骤完成。当机械设计完成后,设计电源和微电子系统,接着是控制算法的设计及其实施。按学科顺序设计的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对整个过程中各个点的固定设计导致新的限制,这种限制源于对这些点的设计,而且会传递到下一个学科点的设计。使用并行方法进行预先设计可以使产品更具协同性。它补充了信息系统以指导设计,这种指导贯穿于设计的各个阶段,而不只是预先设计阶段,从而使之更加综合。在将机械,电气及计算机系统和信息系统进行集成以设计制造产品和过程时,需要进行协同。最终产品的功能应大于其各部分功能之和。如果没有协同组合的话,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的性能特征是很难实现的,机电一体化的关键要素如图2。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在物理系统中使用信息系统的结果。物理系统包括机械系统,计算机系统,执行器,传感器和实时接口。机电一体化系统不只是机电系统,而且还是一个控制系统。传感器和执行器用来把能量从动力大的一边(通常是机械的一边),转换到动力小的一边(通常是电气和计算机的一边)。上图中的机械系统不仅包括机械零部件,还可能包括流体,气动,热,声,化学及其它学科。传感技术已经出现了新的发展以适应对特殊监测应用解决方案不断增长的需要。
2.1 机电一体化中的集成设计问题由于机电一体化方法内在的并行性,或同时性工程,所以样机试制阶段的建模与仿真很重要。因为模型来自于各学科的综合应用。所以应用一种可视化的编程软件是很重要的。这样就涉及到了框图,流程图,状态转换图和波特图。机电一体化是一种设计哲学,其产品或设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们内部的智能,这是将执行器,传感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组合设计实现的。系统的集成是通过硬件(部件)和软件(信息处理)的联合实现的。硬件集成是将机电一体化系统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的,将传感器,执行器和微处理器融入到机械系统中,软件集成主要基于高级控制功能在设计时应首先分析客户要求以及系统集成的技术环境。在制作时应考虑了解客户,市场分析,优化性能,生命周期性能,质量,可靠性和销售。
2.2 机电一体化关键要素①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包括信息传输的所有方面,从信号处理到控制系统到分析技术。信息系统结合了以下四种学科:通讯系统,信号处理,控制系统和数值计算方法。在机电一体化应用中,我们最关心的是建模,仿真,自动控制和用于优化的数字方法。②自动控制:控制系统工程学是在19世纪晚期产生的学科,认为在低阶系统(三阶或三阶以下)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特征方程的根和劳思(Routh)判据,这是一个很好的判断系统稳定性的分析工具。③最优化: 就是先确认最优轨迹,最优轨迹是根据系统的要求即约束条件确定的,然后设计控制系统,在设计控制系统的时候应使系统的各参数最终满足控制要求,使误差最小化,或者说使目标函数的扰动最小化,可用最优化过程反复迭代公式(Pk+1=Pk+τ・S k)这里k是迭代次数,S k是P空间内的探索方向,τ是该方向上的探索步长空间内的探索步长,当P值不能再改进时这个过程结束,此时为最优化。④机械系统:机械系统考虑力作用下物体的特性。这样的系统按其性质可分为刚性的,可变形的和可流动的。大多数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的刚体系统,都依赖于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⑤电气系统:电气系统由两个分支组成:电源系统和通讯系统。通讯系统以低能量的电信号形式在各点之间传输信息。诸如信息存储,处理和交换是通信系统的常见组成部分。电气工程的这个领域也称电子学。另一方面,电源系统用来在各点之间有效的传递大量的电能,而不是信息,例如:发电机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传感器和变换器
仪器仪表在现代科技领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传感器是与仪器仪表紧密相关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其作用是为特定工业过程提供收集不同信息的机制。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过程检测以及工况评价方面,为用计算机系统对制造作业作较高级的监控提供便利,可应用于过程前,过程中及过程后。有时,传感器可以将一种物理现象转化为决策分析的可用信号。智能系统用传感器来监测由环境变化影响的特定场合,然后通过校正动作对其控制。
实际上在所有的应用中,传感器是将各种现实世界的数据转化为电信号,因此可定义为:传感器是一种把被测物理量转换成输出信号的装置。因此传感器也可以称为变换器,应用范围广泛,甚至可以用于分辨那些人类感官无法觉察到的环境变化。它们作为一次元件,连续的将变化着的信息转变成另一种形式,也就是说,传感装置检测被测量,并将其转换成系统可接受形式的信号,通常为电信号。整个系统的最大准确度由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其内部噪声干扰所决定。在测控系统中,任何参数的变化,不论是在被测量中还是在信号修整中,都会直接影响系统的准确度。传感器和变换器是现代控制系统(电,光,机械或流体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和变换器选用的程度取决于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复杂程度。要构成一个复杂控制系统,测量装置必须能够满足快速,灵敏和精确的要求。随着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感器的体积也不断的小型化,并通常将多个传感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合固定在一起。传感器的分类:根据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形式,电源,工作模式以及被测变量可将传感器分为以下两大类。模拟传感器:模拟是指连续的,不中断的一系列事件。典型的模拟传感器的输出与被测变量是成正比例的,输出信号以连续方式变化,根据其幅值取得信息,通常其输出要经过A/D转换后输到计算机。数字传感器:数字是指一系列离散的事件,各个事件前后分开,如果传感器的逻辑电平输出是数字的,则称其为数字传感器。数字传感器有着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的特点,与计算机监控系统相连时不需要任何转换器。
4A/D,D/A转换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主机输入数据或向外部命令,都是通过接口及输入输出通道进行的,完成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装置称为过程输入输出通道。这些通道是联系主机与被控对象的纽带和桥梁。生产对象的各种模拟信号,不能直接输入计算机,而要经过模/数转换,转换成数字信号,才能输入计算机进行加工处理。同样,经过计算机加工处理得到的数字信号,也不可能直接作用与被控对象。而要经过数/模转变成模拟信号,才能输出到被控对象。
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任务是将模拟量即连续量转换为数字量以便于计算机进行存储,计算和处理。由于绝大多数物理量都是模拟量。因而数据采集系统不但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系统,而且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如图3所示。其工作原理是作为系统输入的物理量(压力,温度,湿度,位置等),首先由传感器变成点信号,然后送到放大器和滤波器。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一般比较微弱,放大器的作用是将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放大到适当的大小。以利于进一步处理。滤波器的作用是消除干扰信号。然后,信号送到模拟多路开关,它在计算机的控制作用下对各个模拟通道进行分时处理,将各通道信号接到后面的采样保持电路和A/D转换器。采样保持电路在规定的时刻对送来的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并在A/D转换期间保持被采样的电压不发生变化。A/D转换器在保持时间内完成模/数转换后将数字量送到计算机。采样保持电路及A/D转换的定时和控制信号均由计算机产生。计算机对A/D转换器送来的各路数字量进行各种处理计算,然后用分时方法将处理结果送到各路D/A转换器变成模拟信号去完成各种模拟控制。有时为了提高速度和精度,数据采集系统不用模拟多路转换开关,而是每条通道用一个A/D转换器。
4.1 传感器的作用传感器是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环节。如没有传感器对生产过程的原始参数进行精确可靠的测量,那么无论是信号转换,信息处理,或数据的显示与控制,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没有精确可靠的传感器就没有精确可靠的测量系统。
4.2 A/D转换器的原理经过多路转换开关和采样/保持的模拟量必须被变成数字量才能送入计算机。完成这一转换任务的器件叫做模拟/数字转换器,简称A/D转换器。如图4是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原理图。由图4可以看出,由N位寄存器,N位D/A转换器、比较器以及控制逻辑四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当启动信号作用后,时钟信号在控制逻辑作用下,首先使寄存器的DN-1=1,N位寄存器的数字量一方面作为输出用,另一方面,经D/A转换器转换成模拟量Vx后,送到比较器,在比较器中与被转换的模拟量Vx进行比较,控制逻辑根据比较器的输出进行判断。若Vx≥Vc,则保留这一位;若Vx
4.3 D/A转换器的原理D/A转换器的作用是将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由二进制译码控制的电流叠加电路。通常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精密的电压基准;模拟二进制数字电压(或电流)开关;产生二进制权电流或权电压的精密电阻网络;提供电压或电流输出相加的运算放大器。其原理如图5为倒T型电阻D/A转换器。其输出电压表达式很容易用基准电流和响应的倍数表示出来。与权电流型的D/A转换器相比,倒T型电阻D/A转换器具有电路简单、转换速度快的优点,但其转换误差较大。在实际的D/A转换器中,开关S是电子式的模拟开关。为了减小转换误差,开关必须具有导通电阻小,截止电阻大的特点。
5机电一体化综述
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客房需求以及系统集成的技术环境。解决问题的复杂技术系统往往是一个具有数字或模拟形式并由复杂软件支持其硬件的机械、电子、液压和热动力部件的结合体。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使用传感器从技术环境中收集数据和信息。接下来的一步就是使用建模和描述方法的完善形式,以一种集成的方式来涵盖这个系统的所有子任务。这包括在初始阶段对子系统间必要接口的有效描述。数据经过处理和解释转化为执行器的动作。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中,有必要在不同的专家组之间协调知识和需要的信息。并行工程是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以特殊方式融合的一种设计方法。传统设计和制造间的障碍得以排除。
6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篇9
一、旅游科技研究简述
目前国内对于旅游科技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旅游科技的作用、旅游领域的科技创新、旅游科技发展对策。不少学者对科技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述,认为:建立现代旅游目的地、打造旅游商品、建设旅游服务体系、保障旅游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科技支撑[1];科技创造了新的旅游消费方式、变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与政府的管理促销方式、促使旅游业规模加速扩展和产业竞争格局快速重组[2];在实践中,应对一系列产业发展的重大趋势,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难题,主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部分学者对旅游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有:现代信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节能环保和多媒体技术在旅游业中应用最为广泛、深入;旅游科技创新的领域和重点主要包括旅游生产力要素、旅游服务与运营保障体系、旅游促销和管理[2];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旅游业专利)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市旅游业发明专利特化系数值较低,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3];当前国内旅游研发正处于起步阶段,为数不多的旅游研发活动是在政府主导和扶持下进行的[4]。对于如何推进科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学者们以广东、广西、浙江、贵州、海南、宜昌等地为例,以生态旅游、旅游安全、旅游商品研发、旅游循环经济、乡村旅游、旅游信息化为重点,进行了探索,提出思想重视、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示范推广等方面的建议[5-6]。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依托科技企业、开发科技旅游产品的问题。综上所述,相对于其他领域,旅游科技是旅游科学中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部分,对旅游业引进、应用和创新科技的理论支撑不够。加强旅游科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旅游业发展中提出的现实命题。
二、西部地区强化旅游科技支撑的基本思路
结合旅游企业的结构和行为特性,根据技术扩散与创新的一般原理,考虑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条件、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西部地区强化旅游科技支撑的基本思路进行探讨。
(一)西部地区发展旅游科技的基础条件分析西部地区在实施科技兴旅战略、推进旅游科技发展过程中具有优势和机遇,同时也面临多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有利条件主要包括:旅游业涉及面广,可以与其他部门与行业共享资源;西部地区各级政府普遍重视科技与自主创新;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伴随技术转移与扩散;旅游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要求提高科技含量,旅游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开始注重旅游信息化与人才培养;建设部门开展重点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试点,各地积累了一定经验;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新疆、等地的扶持力度,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讯、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非盈利机构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条件,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多,科技人才有限,创新环境欠佳,技术能力较低;旅游企业散、小、弱、差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多数旅游企业科技应用意识不强,创新基础薄弱,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有限;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旅游技术普适性不如东部地区强;生态系统脆弱而独特,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要求高;原生态民族村寨、自然遗产和历史遗址较多,科技应用需要创新思路。
(二)西部地区旅游科技发展中的扩散与创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新水平与旅游科技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科技兴旅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所谓技术扩散是指创新的技术在其它经济领域和更大地域空间范围的应用推广;技术创新则是指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从经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重要的不在于技术创新的数量和本身价值,而在于这种创新性技术的扩散速度和规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对于某一地区经济或产业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创新成果在经济系统或产业体系中的扩散效果[7]。在旅游业中,技术扩散是很重要的创新方式[8]。通过技术扩散和转移来获取所需技术,可以节省西部地区旅游企业的技术研发时间和费用,减少技术研发风险,缩短技术差距。以技术引进为基础,以技术扩散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辅助,是一条符合西部实际的旅游科技发展道路。根据高新技术传播理论,影响技术扩散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创新技术本身、技术传播渠道、技术扩散所处的社会系统[9]。对于旅游业而言,组织特点和管理者的态度也是影响技术扩散和引进的重要因子[6]。在促进创新和技术扩散过程中,政府行为和技术政策起到关键作用,政府应制定鼓励旅游创新的产业政策,推广相关质量标准,配套补贴和减税措施,加强科研力量建设,加大培训力度[8]。旅游企业是技术引进和创新的主体,应利用技术引进机会培养技术能力,强化机会识别、引进决策、技术实施、运营与改造四个环节的管理,增强学习能力,培育消化吸收、改进创新能力[10]。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旅游连锁企业和“母体”依托型旅游企业则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机构设立关键技术研发或创新中心,并通过识别、调整、获取、创造、选择、实施、贯彻、学习、组织发展等策略不断提高创新管理能力[10]。此外,技术市场和技术中介在旅游科技扩散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现状不能满足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是科技兴旅中应该予以关注的重要方面。
(三)西部地区发展旅游科技的路径选择鉴于以上理论分析,西部地区旅游科技的发展应采取分类推进的方法。对于通用性强的技术,如IT技术、GPS技术、智慧景区、智能酒店、新能源技术、展陈技术等,宜采取引进扩散的策略;对于具有一定地域特殊要求的技术,如适用于西部高原山地生态脆弱型旅游地的环境技术,宜在引进的基础上,利用本地的科研与技术力量加以移植型创新和本土化改造;对于地域特征明显、其他地区未有的技术,可以采取以本地研发力量为主、与其他地区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加以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扩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西部地区旅游科技发展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资源整合、示范带动的原则,构建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合作交流机制、市场交易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在科技兴旅实践中,应制定积极的激励与约束政策,引导科技、教育、研发机构、行业协会及相关结构形成合力,整合利用科技、环保、科研、建设、国土、文化、旅游等部门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加强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大自然协会、保护国际、自然之友等国际民间组织的资金与技术援助,培育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鼓励大型旅游集团和母体依托型旅游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强旅游科技人才与先进技术应用培训,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中注意企业的技术水平,推行旅游环境、旅游服务与管理质量及相关领域的国际认证,遴选一批旅游科技应用与创新示范企业,推进智慧景区、智能酒店、数字化旅游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推进旅游科技引进、扩散和创新。
三、云南省推进旅游科技发展的个案研究
云南省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旅游产业得到政府重视并取得了明显成就,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以云南省为例,对西部地区旅游业中科技应用的情况进行个案研究,具有较好的典型性。
(一)云南省旅游科技发展条件与现状分析2000年4月,时任云南省科委主任的林文兰在谈到西部大开发时提出要依靠科技进行高质量的景点建设;同年6月,当时的副省长邵琪伟指出:云南旅游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云南旅游科技含量亟待提高。2003年,《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中提出实施科技兴旅战略。2004年8月,云南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云南旅游教育和科学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对资源与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后来,配合旅游业“十一五”规划编制了《云南旅游业“科技兴旅”规划》。2008年8月,云南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提出转变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方式,巩固提升优势、特色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根本改变总体创新能力落后的状况。近年来,科技兴旅的理念逐步受到旅游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重视,科技在云南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云南旅游政务网、旅游外宣网站(英、韩、泰文版)、旅游资源及服务信息数据库、卫星账户、景区项目库系统、网络营销及12301旅游服务热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旅游项目开发中逐步采用高科技展示文化内涵、建设娱乐项目,如世界恐龙谷的景观制造与互动娱乐、《云南映像》为代表的现代旅游演艺,以及溶洞通风设备与灯光照明技术等;旅游商品开发中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如植物精油、普洱茶膏、火山矿泥膜;低碳环保技术逐步得到应用,如石林高科技生态旅游厕所、仙人洞荷塘水生植物净化与漂浮生态修复技术等。总体而言,云南省旅游科技应用与创新水平不高,区域与行业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中心城市水平相对较高,各州市水平较低;酒店、旅行社、景区水平相对较高,其他环节较低;遗产地和5A景区水平相对较高,其他旅游区(点)较低;具有第一、二产业依托的企业水平相对较高,其他企业较差;新建旅游企业水平相对较高,传统旅游企业水平较低。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既与旅游企业力量弱小、认识有限、人才不足有关,也与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适用技术不足、新技术研发力量薄弱有关。这也是《云南旅游业“科技兴旅”规划》实施效果不太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云南省旅游科技扩散与创新状况调研摸清云南省旅游科技扩散与创新状况,明确现有的科技扩散渠道与创新能力,是确立旅游科技发展路径的基础。在现阶段,云南省旅游领域应用的科技主要来自于外部引进,其次是自主创新。外部引进主要是技术较为成熟、市场化程度高的网络信息、智能管理、展示陈列、节能降耗领域的先进技术,如酒店房务管理软件、票务预定系统、旅游网站建设、景区门禁系统、太阳能路灯、餐厅点菜器、卡拉OK自助服务系统等。云南省新兴技术创造、新兴技术扩散、传统技术扩散、人员技能培养、技术发展水平、环境指数分别居于全国25、24、27、30、29、29位,科技创新能力落后[11]。这决定了旅游科技创新比重不大,但是具有一定潜力,其主体包括:(1)科研院所:与科技或旅游有关的科研机构,有的已经开展旅游业务,如中科院云南植物研究所;(2)高等院校: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工艺美术设计、计算机与信息系统、自动化、新兴能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等专业的院校;(3)旅游企业:特别是具有第一二产业或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依托的新兴旅游企业,如华曦生态山庄(依托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依托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藏龙酒店(依托香格里拉藏龙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此外,明确相关部门对于科技的需求状况,是确立旅游科技发展方向与战略的前提。经过初步访谈,云南省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各类旅游企业和第三方组织对于科技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下列领域:智慧景区建设技术、智能酒店建设技术、旅游电子商务技术、旅游娱乐设施建造技术、旅游展示陈列与解说技术、旅游安全监管与救援技术、旅游公共信息与查询技术、旅游电子政务技术、旅游网络营销技术、旅游行业智能化管理技术、旅游商品研发技术、卫星定位与自驾车导航技术、旅游远程教育培训技术、旅游资源保护技术、旅游低碳与环保技术、旅游生态恢复与建设技术,以及自助旅游服务系统、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溶洞、湿地、森林、地质公园)等。
(三)云南省推进旅游科技发展的路径与构想根据以上分析,云南省旅游科技应用状况亟待提高,旅游系统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需求大于供给能力。因此,云南省推进旅游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外部引进为主,自主创新为辅;政府积极引导,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协调机制,调动科技部门和教研机构的力量。亦即,必须克服“大众观光旅游属服务行业,不需要科技”、“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不需要高科技”等错误认识,在了解具体需求类型和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并推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整合省内科技创新力量,引导其为旅游科技创新服务;促使旅游企业积极主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云南省在推进旅游科技发展、构建旅游科技支撑方面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包括:(1)制定《科技兴旅工作条例》,出台相应的奖励办法,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2)建立旅游与科技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在云南省科技协会下成立旅游科技分会,征集与科技兴旅相关的科研与示范项目,定期举办研讨、考察与交流活动,整合旅游与科技部门的力量共同推进旅游科技发展;(3)云南省旅游行业先进适用技术目录、技术引进指南、技术创新指南、旅游科技理论研究指南,引导旅游企业、中介机构、科研部门的工作方向;(4)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云南分院立项支持旅游科技引进、应用与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5)利用饭店、景区、旅行社、车船等行业协会的力量,加大先进适用技术调研、引进和推广力度;(6)配合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昆明)举办旅游科技展览、交易与推广活动;(7)实施旅游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由省旅游局人事部门、培训中心和旅游院校共同负责,为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各类企业培养懂科技、能操作、会管理的专门人才;(8)在条件成熟的企业和地区推进智慧景区、智能酒店、数字化旅游城市建设工作,先期在世界遗产地、5A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五星级酒店开展试点,为其它地区和企业积累经验;(9)实施旅游低碳与环保技术推广工程,以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开展工作,在5A景区、五星级酒店以及新建酒店、申报5A的景区中开展试点;(10)推进全省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工程,实施数字云南旅游营销网络建设工程,提升旅游部门的科技应用与管理水平;(11)实施旅游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工程,在具备条件的地区、院校或企业,成立旅游商品、旅游演艺、旅游设施、旅游软件研发基地,先期建设云南省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推进旅游商品创新与成果转化;(12)培育一批创新型旅游科技示范企业,实施旅游科技应用(创新)示范企业评选工程,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一定物质奖励;(13)推进旅游科技产学研合作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科技机构、旅游院校、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特别要重视发挥理工类、科技类院校的作用;(14)建议重点旅游城市与省科技厅建立厅市(州)会商制度,共同推进旅游信息化、特色旅游商品研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保护。
- 上一篇: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
- 下一篇:农村安全供水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