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

篇1

福建鼓励和青年来闽创业政策之创业政策一站搞定

专业机构辅导创业

在创业形式方面,《意见》提出,青年以独资、合资或合伙等形式创办企业,在我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农业开发、高新技术等行业领域创业。

针对台湾青年亟须的创业辅导服务,团省委将收集汇总创业就业相关政策,通过平台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信息。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及设立基地的县(市、区)应选定一个机构负责台湾青年创业辅导服务工作,为台湾青年提供法律咨询、项目对接、贷款融资、办理工商(税务)注册登记等创业前期所需的各种服务和后期企业发展所需的配套服务。

福建鼓励和青年来闽创业政策之贷款有贴息

创业有启动金

两岸贷款利率高低悬殊的问题也将得到缓解。各地对创业资金不足的台湾青年可申请额度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第一年100%、第二年 80%、第三年50%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提供贴息最长不超过3年。对为台湾青年创办生产性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可按年度保额16‰给予风险补偿,对为台湾青年创办服务类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可按年度担保额10‰给予风险补偿。

此外,经评审对符合一定标准的台湾青年创业项目,各地可根据项目的科技含量、规模、经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等,给予5万~15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扶持。每年从省级人才专项经费中安排500万元,对经评审确定的重点创业项目和优秀创业项目,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和20万元的创业扶持。为了鼓励优秀台湾人才创业,被当地认定为创业创新领军人才或创业创新团队中核心人才,参加境内外培训,各地可给予最高不超过5万元/人的补贴。

福建鼓励和青年来闽创业政策之购房可申请公积金

子女就学享同等待遇

在经营场所保障方面,各地通过评估可根据不同业态、投资规模、企业经营情况,向台湾青年提供免费办公经营场所或租金补贴,并可根据不同条件对入驻基地的台湾青年提供每月500元-2000元不等的住房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在住房保障方面,允许在当地缴存住房公积金,并自缴存住房公积金当月起,即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贷款最高额度可放宽至当地最高贷款额度的2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或具有硕士学位的,且按居住证在创业就业所在地累计居住期限超过1年的,可按照引进高层级人才政策在当地申请购买限价商品房。被当地认定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购置自用住房,各地可给予30万元购房补贴和30万元/户的安家补贴;被认定为当地创新创业团队的,各地可给予团队中每人每年4万元生活补贴,每个团队支持人数不超过5人,累计年限不超过3年。对符合《福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办法(试行)》规定的资格条件,确认为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的,落地后即由省级人才专项经费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安家补助。

子女就学等也有相关政策出台。对来闽创业就业的台湾青年,其子女接受高中阶段(含)以下教育的,可享受居住地或工作地居民同等待遇,不收取国家规定以外费用。

另外,为了鼓励来闽实习就业,对于接收台湾大学生实习实训的用人单位,由省级人才工作经费分别给予博士、硕士(本科)每人每月3000元、2000元的补助,每人每年补助不超过6个月。

 

福建鼓励和青年来闽创业政策相关文章:

1.泉州市鼓励和青年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

2.福建省创业扶持有什么政策

3.福建省创业有什么政策法规

篇2

为了儿女有个安身之所,能够结婚成家,不少做父母的只好透支自己的养老钱,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甚至借债给子女买房子,搞装修。儿女结婚成家了,住上了漂亮舒适的新房子。可做父母的晚年生活却不好过了,和儿女一起当“房奴”,省吃俭用、想方设法赚钱帮儿女还债,还贷款。长时间生活在这种还债的压力和生活拮据引起的焦虑中,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损害身体健康。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父母该不该给儿女当“房奴”,做儿女的应为自己的“啃老”行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政府和社会又该对此给予怎样的关注,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买房:儿女在前方,父母在后方

现象一:

排队为儿女买经济适用房

每年春夏之际,北京许多申报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市民,都会拥到三环、四环路段排队等候摇房号。有的甚至提前两三个月就在售楼处外临时搭起帐篷,不分昼夜地守候,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排队等候摇号的,大多是为子女购房而奔忙的老人。儿女要上班,没时间去排队,做父母的退休了或是从农村来的,有的是时间去排队。

在排队的人群里,不乏操着南腔北调口音的五六十岁的父母们,大家的情况都有几分相似:儿女都是外地来北京工作的;儿女们大都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收入不高,没赶上福利分房,又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父母们大多来自农村或者小城镇,他们一生积攒的养老金都被迫拿来给儿女购买新房。

现象二:

“六一模式”支撑年轻人购房

班淼琦女士是北京零点调查公司负责人,她在售楼现场看到的情况是:买房的人越来越年轻,很多年轻人身后都跟着年迈的父母。其中,最热闹的场景就是小两口带着双方的父母一起看房。

在许多城市,实际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标准购房模式:首付款由双方的父母来出,小两口承担按揭款。有的小两口实际上连按揭也无法承担,必须靠双方的父母帮助支付按揭款。对此,有专家用“六一模式”来概括这一现象,即6个人出资,购买一套房子。

现象三:

儿女买房透支父母晚年福利

25岁的柳小姐,正忙着给即将到手的新房办理各种手续。月薪4000元左右的她,每月日常开销很多,比如交房租、打车、健身、购物、吃饭,根本攒不了多少钱。柳妈妈实在不忍心女儿“颠沛流离”地在长沙四处租房,决定拿出20万元积蓄做买房的首付,让独生女儿搬离租住的阁楼,住上新房……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87.9%的“房奴”年龄在35岁以下,而且他们买房的方式大部分是父母拿出积蓄付上十几二十万元的首付,然后再由买房人自己还剩下的银行贷款。

算一算,这些年轻“房奴”的父母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他们过去省吃俭用操劳了大半生,现在已开始进入老年病发作的高峰期,医疗保健的支出渐渐增多。因为要拿钱给儿女买房,只能又过起紧巴巴的日子来。

解析:父母缘何成了儿女的“房奴”

做父母的为什么要倾其所有,把自己的养老钱都拿来帮儿女买房,和儿女一起当“房奴”?社会学家解析,主要原因有四个。

其一,儿女没有支付高房价能力。

26岁的小孙从湖南大学毕业后,独自一人进京闯荡。北京的房子贵得吓人,一个月租房子的钱就花去了工资的一半。小孙觉得租房不如买房,但她根本没有首付款钱。父母听说后,倾其所有,并向亲友借钱,帮他们这个独生女首付30万元房款,在京西四环路段买了一套60平方米的新房。尽管现在小孙每月收入的70%都用来供房子的贷款,但实现了在首都买房心愿的她,心里仍然感到十分兴奋。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七成左右没有购买新商品房的能力,大多数买房者只能由父母支付首付款。

其二,儿女结婚成家需要新房。

送儿女上学,给儿女找了工作后,还要帮儿女完成结婚成家的任务。这似乎是中国父母的惯例。

刘大爷和老伴是长沙某企业的退休职工,两人每月养老金加起来不到2500元。这些年他们节衣缩食攒了些钱。去年,刘大爷的儿子要结婚,他一咬牙,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儿子买了一套大房子。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调查:1/3以上的父母认为应全力帮助儿子解决住房费用,15%的父母认为应尽全力承担女儿的住房费用。其中,部分50多岁的父母已为成年子女买房付出三四十万元。

其三,为找工作难的儿女先买房。

“大学毕业生面对的远远不是就业一道坎儿,接下去就是住房、婚姻等一系列问题。”老家在浏阳市的中南大学本科毕业生杨舟的父亲告诉记者。杨舟本科毕业后,至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父亲决定到银行贷款买一个50平方米左右的小居室给他,首付款和还贷当然都是由做父母的出。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从农村或小城镇来大城市读书的大学生,只要家庭收入勉强过得去,父母就会凑钱给他们在城里买套房子。

其四,儿女超前消费“逼”父母买房。

每一个人拥有房产的梦想都是合理的,而且对于独立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买房是追求和实现其他生活目标最基本的保障,如果居无定所,就很难去实现其他消费,比如买车、旅游等。

然而,在这种消费理念的诱导下,许多年轻人只想着如何更多地占有社会资源,不去考虑获得这些资源后带来的社会问题。由此,许多人心安理得地“啃”父母,认为租房“不幸福”,买房还追求“一步到位”,要大要豪华,让父母跟着自己当“负翁”、做“房奴”。

有专家指出,在欧美一些国家,年轻人一般在大学毕业十年以后才买房子,购房主力是35岁以上的人。而我国买房的不但大多是25岁到30岁的年轻人,而且是一毕业就买房,而且要买大房子。

反思:如何让两代人走出困境

很多身为工薪阶层的父母表示,为儿女买了房子,自己后半生的生活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那么,是不是做父母的就一定要为儿女买房?面对买房困境,做儿女的该怎么办?

之一:做父母的要转变观念

当今许多做父母的都有种补偿心理,认为自己过去吃了很多苦,现在宁愿自己少吃点少穿点、苦点累点,也不愿让儿女没有房子住。这是造成儿女买房“啃老”的一个重要因素。

父母给儿女买房,并非天经地义,没有法律上的义务。有能力就帮,没能力不能强求。儿女的日子过得好不好,买不买得起住房,主要靠他们自己努力,不能让他们养成依靠父母的习惯。

之二:年轻人要学会自食其力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者易宪容告诫年轻人:买房一定要考虑房地产利息的风险,自己失业的风险以及父母养老和医疗保险的风险等。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支付高额的房款,就不一定非要一步到位买大房子,可以先租房,等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再买小房子,然后再买大房子。

易宪容认为,减轻父母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就是一种尽孝行为。年轻人应学会自立、自强,主动承担自己该承担的一切。

之三:政府应出台购房优惠政策

《中国青年报》就年轻人买房难问题调查显示,62.9%的人希望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购房优惠政策,51.6%的人希望银行推出首付比率低、贷款期限长、利率适当的按揭产品,45.1%的人希望就业单位或者地方政府给予适当帮助,42.2%的人希望开发商推出一些面积小、售价低的住宅。因此,国家在继续调控高房价的同时,要出台鼓励开发商建小户型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政策,出台鼓励银行、用人单位为住房困难户租房、买房、集资建房的相关优惠政策。

相关链接

年轻人怎样买房划算

买小户型二手房实惠

对于工薪阶层的年轻人来说,总价较低的二手房是不错的选择。记者在房产交易网上看到,小户型两居室二手房,总价一般在20万元~30万元之间,如果位置偏远一点,也可找到20万元以下的。这个价位一般工薪阶层还能接受。只要楼龄、地段、周边条件不是太差,两居室二手房再次转手也不困难。

公积金贷款买房划算

有工作单位的人一般都有住房公积金。以一笔20年期30万元的贷款为例,以公积金等额本息计算的还款额作为参考与商贷的等额本息进行对比,目前享受优惠利率后商业贷款的年利率为5.814%,而公积金贷款年利率不变为4.59%。可见,同样一笔贷款,公积金比商业贷款节省不少钱。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探索

[作者简介]莫明琪,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黄伟华,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高级实验师,湖南长沙41013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1-0165-03

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突破600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大学生的沉淀积累,需安排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将近有1000万。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创业已成为毕业生流向社会的一种全新的就业方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强调“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创新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这需要我们在借鉴吸收国外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经验基础上,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一、国外关于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成功经验

美国作为西方国家创业教育的发源地,在创业教育与实践两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特点可概括为:

(一)政府高校高度重视,并已基本形成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创业学已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创业教育已在美国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社会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许多高校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管理者在创业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职务。美国许多高校都要求所有教学科目都体现创业教育思想,所有教师要能够教授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至于商贸、财税、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更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每门课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培育出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素质。

(二)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障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美国高校大多配备了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如著名的百森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与研究的教师,共计开设33门课程。美国高校不仅重视教师的创业理论水平,而且非常关注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要求创业教育师资中必须有创业风险投资家、创业家、实业家和初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等实践性人才。

(三)注重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实践,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商业计划大赛(也称为创业计划大赛)。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创业计划大赛最具影响力。麻省理工学院的“5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影响非常大。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每年都有5~6家新的企业从这项竞赛中诞生。如今,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除了创业计划大赛,美国各大高校还经常组织创业交流会、创业俱乐部等活动。

(四)多渠道筹集创业资金,扩大资金来源,为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创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美国在此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讨,有以下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1)经费扶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机构,鼓励创业者积极创业。如小企业的创办者可以从联邦政府得到5万美金的拨款作为开办经费,继而可发行几百万美元的公共股票,州政府也以风险资本计划允许发行免税工业集资债券。以支持小企业的开办。(2)贷款援助。在美国,小企业局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担保方式诱使银行向小企业提供贷款,并对7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总贷款额75%担保,贷款偿还期最长可达25年。(3)风险投资。美国的风险基金遍及全国500多个“小企业投资公司”,美国80%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风险投资扶持发展起来的,如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苹果公司、谷歌公司等著名企业。在2006年获得风险投资的公司提供了1040万个就业机会,销售额达2.3万亿美元,占美国民间企业雇佣总人数的9.1%及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6%。(4)社会支持。美国有许多支持创业的基金会,如科尔曼基金会、考夫曼基金会、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这些基金会每年都以商业计划大赛奖金、论文奖学金等形式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业教育基金。目前,美国创业教育学科的资金已经超过了44亿美元。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认识及定位上存在偏差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如何进行创业教育在认识上也存在偏差。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教育,就是教学生会经商、能创立企业的教育,对创业与就业,对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涵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存在模糊认识。这些认识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似乎创业教育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或者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只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如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而这种未上升到理论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是无法完整地构建起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二)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性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目前高校兼具这两种素质的教师还十分缺乏。现在从事创业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是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老师。这两类老师都缺乏实践经验,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理论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的经验介绍,从而影响创业教育的成败。在美国,创业教育师资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实践经验丰富。同时,高校还十分注重吸收社会各界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采取短期讲学方式参与大学创业教育项目。企业家的参与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现实案例,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三)创业支持服务环境不完善,创业成本较高

目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务院、各省市州对如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在资金扶持、手续审批、费用税率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带动就业。但和国外相

比,差距仍然较大。根据2006年世界银行对85个国家和地区创业环境的调查:从注册一家公司到开业平均所必经的审批时间,加拿大需2天,中国内地则需闯过7道关,历时111天。注册审批费用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不到其人均年薪的1%,在中国内地则占到11%。

(四)创业投资融资渠道不畅

由于中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是私营企业,在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中,初创企业融资除了受到“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外,还要受到“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从总体规模上看,美国的创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为1%,而2006年中国创业投资占CDP的比重为0.025%。从结构上看,发达国家的天使投资总额与一般创业投资相当,2006年中国种子期投资仅占境内创业投资额总量的17%。创业投资的滞后发展,既不能为创业企业提供足够的融资支持,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分散风险的制度功能。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几点探索

(一)出台创业教育教学大纲,构建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

课堂教学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各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纷繁多样,虽各具特色,但缺乏纲领性指导,因此急需出台创业教育教学大纲来整合和规范课程建设,推进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明确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创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五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可考虑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选修课,也可针对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开设必修课。

(二)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的融合,探索创业教育全程化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所创之“业”与其所受到的专业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因此,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高校要注重将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使其相互促进,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创业教育系统。同时,创业教育课程应将创业学、市场营销、金融财务、运作管理、人力资源、数量控制方法等有机结合起来,不必过分追求系统性、理论性,而应注重实践性。通过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模拟企业管理、创业沙龙等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体验,又便于检验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情况。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制度创新,构建创业服务网络系统,传播创业信息,弘扬创业文化

我国2008年实行的《就业促进法》从产业政策、所有制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构建了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在此之前,2003年6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2006年1月,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另外,教育部在《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六项措施》中也做了诸多规定。在注册登记、资金支持、人事档案制度、创业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给予明确的优惠和支持。因此,在实施

(四)优化创业融资体系,提高创业融资水平,构建分散创业风险的有效机制

创业资金融资难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方面,政府更应担当起积极的作用。建议省级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专项款用于支持大学生创业,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引导性资金。各市、县(区)政府也要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和小额贷款担保资金,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解决困难。同时,大力发展小额贷款银行(试点成立民间银行),提高中小企业创业的外源性融资水平。通过政府引导,让保险、银行、社会资本都可以参与创投资金的设立。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家等先富人群投资创业板块类,优化创业投资结构。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成熟的投资、融资体系。在体制层面上,可从以下三方面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体系:

1 三级统筹规划体制。即建立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体,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全面参与的“三级统筹规划体制”。从制度层面,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建立这一支持体系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将全面参与这一体系建设的主体范围扩大为所有企业和社会团体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和社会团体作为人力资本的最终使用者,有义务从其“经济剩余”中补偿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期投入。

篇4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两型”社会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盘活资源,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引导居民合理住房消费,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人才创业发展和劳动力有序流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把推进旧城改造与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实现住有所居。

二、总体目标

把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以有效缓解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及外来务工人员的阶段性居住困难为目标,以高新区、经开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各区的产业园区等区域根据需要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加快推进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一)房源筹集坚持新建与盘活相结合。各区政府按照“统筹规划,各负其责”的要求,负责组织筹建公共租赁住房,满足各自行政区域内对公共租赁住房的需要。公共租赁住房以盘活存量住房为主,统筹多方资源,实行筹建模式多样化。

(二)资金投入坚持政府与社会相结合。在政府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专项投入的同时,要通过土地、财税、补贴、贴息等支持措施,引导、支持各类用人单位通过建设、租赁员工公寓或发放租房补贴等有效措施解决本单位职工的居住问题,并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公共租赁住房。

(三)保障方式坚持实物与补贴相结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要求,采取实物配租与租金补贴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对住房不同层次需求。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方式以实物配租为主,其他区域还可以通过实施公共租赁住房租金补贴的方式予以保障。

(四)租金补贴坚持财政与用人单位相结合。公共租赁住房租金补贴实行政府补贴和单位补贴相结合,以单位补贴为主。政府租金补贴资金要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分年度、按计划实施和发放。用人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租金补贴标准,并定期向职工发放。

(五)规划布局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新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应符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布局,开发区、工业园区以相对集中建设为主,其他区域以配建为主。

四、房源筹集

(一)培育专业机构。各区政府和高新区、经开区要组织和扶持1-2个从事公共租赁住房投资和运营管理的专业机构(以下简称“运营机构”),承担公共租赁住房融资、开发、筹集、运营和管理,并引导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投资和运营。运营机构应按公司法有关规定组建,具有法人资格,采取市场机制进行运作,以保本微利为营运目标,着重体现公共服务的功能。

(二)实行资格核准机制。拟投资和运营公共租赁住房的专业机构,需向所在地的区政府提出申请,经市住房保障部门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同意后,才能按本意见的规定享受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运营税费减免、政府补贴等优惠。

(三)多渠道筹集房源。公共租赁住房可以通过回租、新建、配建、改建、收购、合建、其他住房按规定转换等多种方式取得。

1、回租主要是由专业运营机构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市场长期租赁包括安置房、保障房、自建房、商品房在内的闲置住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由运营机构通过协议的形式与产权人或产权人委托的人就租赁期限、租金标准、租后管理等事项进行约定和规范,按照集中回租、完善配套、健全功能、规范管理的方式进行改造,再按政府规定的租金标准向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条件的保障对象实施配租,政府按标准对运营机构予以补贴。对集中回租的公共租赁住房实行“四统一”,即统一市场监管、统一租赁标准、统一物业管理、统一财政补贴。对按市政府第60号令和市政府第103号令组织建设和待建的村(居)民安置保障性住房,要采取政府引导、村(居)民自愿、村集体组织、专业机构营运、财政予以补贴的方式,积极鼓励和扶持村(居)民将空闲的安置保障性住房转化为公共租赁住房。已建、在建的村(居)民安置保障性住房,可以鼓励村(居)民相对集中腾空闲置房源,委托村集体组织统一完善配套、健全功能后转化为公共租赁住房;待建的村(居)民安置保障性住房,可以引导村(居)民选择住、租分离的方式,委托村集体组织按相关要求,先期对多余房源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从而直接转化为公共租赁住房。

2、新建主要有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建设,用人单位利用自有土地自建,政府供地引资筹建,以及在其他项目中配建等四种主要方式。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应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采取集中选址、园区供地、统一规划、政府支持的方式,引导公租房专业运营机构和用工单位等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常年用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大、中型用人单位可以利用自有土地的15%进行自建。自建必须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审批同意。政府供地引资筹建,主要是通过“建设-运营-转让”等方式,采取政府供地、公开招标、确定回报、限期经营、差额补助、到期回收的方式筹建公共租赁住房。在其他项目中配建,主要是各区政府根据需要,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安置保障性住房、新增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中,在立项或土地供应环节明确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赁住房。

(四)建设标准。新建公共租赁住房主要为成套小户型住宅或集体宿舍。新建成套住宅的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以及省、市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综合考虑住宅使用功能与空间组合、居住人口及构成等要素,以一居室和二居室为主,并要合理确定套型比例和结构。一居室每套建筑面积为30平方米左右,二居室每套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左右,单套建筑面积不得超过60平方米。新建集体宿舍的建筑设计,应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宿舍建筑设计规范》及国家和省、市的有关建筑标准、规范和规定。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应满足国家和省、市建筑节能标准,有条件的宜统一建设太阳能热水系统。

新建成套公共租赁住房的基本装修标准为:室内水泥地面,内墙面普通涂料,户内安装木质门,入户安装普通防盗门,电视、电话和宽带等网络到户,符合节能标准的普通窗户,普通卫生洁具,水、电、气三表出户,分户计量。公共租赁住房维修资金按有关规定缴纳。

(五)产权归属。政府投资或采用“建设-运营-转让”方式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产权归住房保障部门所有。政府与其他机构合作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产权份额按投资比例确定,使用权、管理权及收益权由政府和合作机构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利用自有土地自筹资金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按用地性质由用人单位拥有应有的产权。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建成后只办理新建房屋初始登记,不办理分户产权,并在房屋权属证书上注明“公共租赁住房”;属于共有的,注明共有人及共有份额。公共租赁住房的产权可依法转让,但不得转变用途、改变房屋性质,不得出售给个人及家庭。

五、租赁管理

(一)保障对象条件。实物配租的公共租赁住房分为定向配租和非定向配租两种形式,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用人单位筹集的公共租赁住房以定向配租为主。

1、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或通过改建、购买、租赁方式筹集的公共租赁住房,主要定向用于本开发区、工业园区单位职工,其认定标准由产权单位提出申请,报所在地的区住房保障部门备案,由产权单位安排符合标准的对象入住并办理相关手续。

2、各用人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或通过改建、购买、租赁方式筹集的公共租赁住房,主要定向用于本单位职工,其认定标准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报所在地的区住房保障部门备案,由用人单位安排符合标准的对象入住并办理相关手续。

3、非定向配租公共租赁住房,主要用于解决中等偏下收入的城市户籍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

中等偏下收入的认定标准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本市上年度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市户籍家庭(含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下同)是指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取得本市常住非农业户口5年以上,且在本市市区范围内无自有住房或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家庭。

新就业大学生是指具有大中专及以上学历、毕业不满5年、在本市就业并连续交纳社会保险一年以上,且本人及家庭在本市市区范围内无自有住房的人员。

外来务工人员是指在本市有稳定职业并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三年以上(含),且本人及家庭在本市市区范围内无自有住房的非本市户籍人员。

(二)配租管理。公共租赁住房只租不售,实行有限期租赁。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供应条件的家庭或个人,只能选择政府提供的实物配租或租金补贴其中一种方式。选择实物配租的家庭或个人,只能配租一套公共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实行轮候供应制度。同时,已取得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资格尚在轮候的家庭可优先配租,正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家庭或个人,承租公共租赁住房后可继续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对于孤老残疾、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以及重点工程符合条件的被拆迁人可优先配租。

(三)供应程序。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实行申请、审核、公示、登记和轮候制度。申请非定向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有工作单位的个人,由单位统一报所在地的区住房保障部门审核,申请单位必须对其所出具的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无工作单位的个人,向户籍所在地的居委会提出申请,由居委会统一报区住房保障部门审核,居委会必须对其所出具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区住房保障部门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由区住房保障部门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为7日。对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作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报市住房保障部门审批。对审批合格的予以登记并发放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证明。区住房保障部门应对取得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的对象按住房困难程度、收入高低、申请顺序等因素排列轮候顺序。轮候到位的申请人凭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证明与公共租赁住房产权或管理单位以及所在地的区住房保障部门签订三方租赁合同。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文本由市住房保障部门统一制订,租赁合同应当载明租金标准及支付方式、租赁期限、物业服务费缴纳、退出约定、违约责任等事项。

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用人单位自建自用的公共租赁住房,分配方案由产权单位制定和实施,报所在区住房保障部门和市住房保障部门备案。

(四)提交申请材料。除定向配租的公共租赁住房外,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个人,须向区住房保障部门提交以下材料,并提交原件供查验:

1、《市公共租赁住房申请表》;

2、身份证、户口簿或居住证复印件;

3、婚姻证明复印件,以及户口或工作单位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中等偏下收入证明;

4、市住房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住房状况证明;

5、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五)租金标准。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原则上不高于同地段同类型住房市场平均租金的70%,由市物价部门会同市住房保障部门制定不同地类最高限价,报市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原则上每两年向社会公布一次。产权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政府最高限价以内自主确定租赁价格,报市物价部门和市住房保障部门核准后实施。

(六)政府补贴。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政府补贴条件的保障对象,可以自行租赁普通住房,并同所在地的区住房保障部门和产权人签订由市住房保障部门统一印制的租赁合同。公共租赁住房政府租金补贴资金不直接支付给保障对象,由各区住房保障部门按照规定直接支付给住房出租方。公共租赁住房政府租金补贴对象的条件和标准,由市政府另行制定并公布。

(七)租金支付。承租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合理使用住房,按时交纳房屋租金和房屋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水、电、气、通讯、有线电视、物业服务等费用,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申请提取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用于支付房屋租金。用人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的有关规定,向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职工发放相应的租金补贴。用人单位集体安排承租的,应配合运营机构建立租金支付或租金汇集交付制度。租赁合同期满后承租人仍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续租。公共租赁住房一次租赁期限最长三年,续租须在合同期满前三个月提出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可以重新签订租赁合同。

(八)退出管理。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租人可解除租赁合同,收回公共租赁住房:

1、采取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欺骗方式取得公共租赁住房的;

2、转租、出借公共租赁住房的;

3、改变公共租赁住房结构或使用性质的;

4、承租人无正当理由连续空置6个月以上的;

5、拖欠租金累计6个月以上的;

6、享受了其他住房保障政策的(不含享受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

7、在公共租赁住房中从事违法活动的;

8、不符合公共租赁条件的;

9、其他违反租赁合同约定情况的。

对承租人拖欠租金和其他费用的,可通报其所在单位,从工资收入中直接划扣。对承租人按合同约定应腾退住房而不腾退的,出租单位可要求用人单位协同督促腾退;对确有特殊困难的,可给予不超过三个月的过渡期;期满仍拒不腾退的,严格按合同约定履行,并采取在用人单位公告通报、纳入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5年内不得享受本市住房保障政策等措施,必要时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九)档案管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公共租赁住房档案管理制度,做好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收集、管理及利用工作,保证档案数据完整、准确,并根据申请人变动情况及时变更住房档案,实现档案动态管理。

六、资金管理

(一)资金筹集。公共租赁住房资金筹集,主要有以下渠道:

1、中央、省公共租赁住房的专项补助资金;

2、市、区财政年度预算安排的资金;

3、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及住房公积金贷款;

4、土地出让净收益安排的资金;

5、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收入;

6、社会捐赠及其他渠道筹集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资金。

(二)资金使用管理。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全额缴入非税收入账户,再由财政部门全部转入市安居工程资金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有关规定执行。市财政部门会同市住房保障、审计、监察等部门制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建设(筹集)资金拨付、使用、核算及各项管理费用监管。市住房保障部门每年依据当年租金标准、租金收缴情况及规定的支出范围,编制下一年度公共租赁住房收入和支出预算,报市财政部门批准实施。

七、政策支持

(一)土地供应。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实行计划单列、专地专供,予以重点保障。政府和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以财政投资方式新建公共租赁住房的,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土地。用人单位利用自有非住宅用途的土地新建公共租赁住房的,由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依法依程序办理改变土地用途审批手续(工业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途的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作为配套用房的,不需要办理土地改变用途的审批手续)。用人单位和其他社会机构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用地以协议出让、租赁或作价入股等方式有偿供应。

(二)资金保障。积极探索通过设立公共租赁住房发展产业基金等方式,拓宽和加快公共租赁住房资金的筹集。政府和开发区、工业园区经批准组织新建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积极争取纳入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范围。社会机构参与政府或开发区、工业园区组织的定向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的,市政府审定的租金回报标准高于政府制定的同类公共租赁住房最高限价的差额部分,由区政府或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在运营期内予以全额补差,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政府组织面向社会的非定向配租公共租赁住房的补差资金由市、区政府按7:3的比例分担。补差资金最高限额计算公式为(租金回报标准-政府同地类公共租赁住房最高限价)×市政府公布的届时人均住房保障面积标准×保障人数。

(三)鼓励投资新建。鼓励各区政府和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市政府实行以奖代补制度,具体办法根据中央和省相关政策另行制定。

(四)完善配套政策。政府或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资金缺口较大的,按“一事一议”原则报市政府批准后,可适当增加商业用房的比例。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水、电、燃气等设施的建设和收费标准按照居住类房屋标准执行,实际使用量按照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标准计价。结合实有人口管理要求,相关部门应对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的户籍管理、就学和就医等问题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公共租赁住房集中连片达到一定规模的地域,确保开通公交路线。

(五)税费优惠政策。对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运营给予税收优惠,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88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服务性收费的减免,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相关政策执行。

八、责任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工作,并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市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为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提供优质服务;要为项目审批开设绿色通道,做到特事特办,努力缩短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

(二)明确工作职责。各区政府和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为责任主体,负责完成本区域范围内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筹集)、分配和管理等工作,要把公共租赁住房的筹集纳入经济和社会年度发展计划,落实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把资金安排纳入年度预算。

发改部门负责将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规划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做好项目的审批、监督管理工作,按照申报计划争取中央和省专项建设资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全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家庭住房状况的认证,指导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负责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备案和牵头组织项目联合验收,负责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

公安部门负责全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的居住证管理、家庭人口数的认证及房屋出租治安管理等工作。

民政部门负责建立居民经济收入比对系统,科学评估、审核公共租赁住房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等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市本级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资金预算、筹集、拨付及资金监管等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全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的参保登记及社会保险管理等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全市公共租赁住房用地指标的落实和土地使用监督等工作。

城乡规划部门负责全市公共租赁住房整体规划、布局选址及配套设施设计规划等工作。

统计部门负责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牵头组织对全市住房保障对象及住房存量进行统计,并定期公布相关统计数据。

物价部门负责全市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的制定和审核监督等工作。

住房保障部门负责制定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规划、政策、操作细则和年度计划编制,以及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规划、审批、建设和运营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税务部门负责落实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租赁、运营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工作。

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公积金贷款的审批、核算及贷款资金使用监管等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相关工作。

(三)建立问责机制。将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实施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管理,实行问责制。对涉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工作的各级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实施方案规定,、、、索贿受贿或者侵害公共租赁住房申请人、承租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擅自改变公共租赁住房的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单位,依法没收其违法所得,追缴其已享受的政策优惠等价款,并依法追究其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九、附则

篇5

论文关键词:放水,养鱼,小企业,实施,结构性

多年来,政府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速度。据国税局官方网站消息,2010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77390亿元,增幅达22.6%。税收增长与GDP相比,高出12.3个百分点;与城镇家庭年人均收入相比,高出11.1个百分点;与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相比,高出6.2个百分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议》的最大亮点就是从强调“强国富民”转变为关注“富民强国”。国力衰弱,“民富”没有可能;反之,只有“国富”,老百姓生活改善不快,也不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必须把“国富”与“民富”统一起来。

经过调查:现在,我国企业承担税种包括增值税或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等,还有其他附加税以及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还要缴纳残疾人保障金等,合计约占到全部营业收入30%—40%左右。我国税负偏重,特别是小企业承担的税负过高是不争的事实。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促进市场繁荣的重要力量。小企业占据企业总数的95%以上,吸纳劳动力占就业人数接近80%。长期以来,我国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负担重、竞争能力不强等困难,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为小企业减轻税负,可以刺激小企业生长,促进它可持续发展;可以带动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可以增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我们认为:小企业纳税缴费必须要动大手术。政府要善于放水养鱼,为小企业结构性减税,这是实现“提高二个比重”是根本途径。

为此建议:

一、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增值税按条件和标准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约占全部增值税纳税人的80%左右。据调查:目前,一般纳税人从事产品制造业的平均税负约为1.57%,从事批发零售业的平均税负约为0.78%。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则是3%,适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大中型企业税赋却低,适用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小型企业税负则高,显然很不合理。增值税条例规定对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给予起征点下的免征待遇。月销售收入为5000元以下免征增值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税务部门可以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考虑对缴纳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也设定起征点,使其一定数额的销售或劳务收入享受增值税的免征待遇。在一定程度上使小企业的税负少于大企业。

二、我国现行的营业税分行业设置税目和税率。部分行业税率偏高。例如服务业包含饮食业、旅游业、旅店业、租赁业等营业税率为5%,酒吧、歌厅、音乐茶座等行业营业税率为20%,从事这些行业的一般都是小企业。目前,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统一适用3%的征收率,二者相比,从事服务业的小企业的营业税率普遍偏高,服务业的应税税率应由5%降至3%,娱乐业中酒吧、歌厅、音乐茶座等行业应税税率应由20%降至5%。

篇6

我县从工作实际出发,着力健全三种机制,在培养、管理和使用上下功夫,努力为大学生村官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健全培训帮带机制。一是坚持“乡土化”培训。积极开展岗前培训,组织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农村政策、农村法律法规、农业产业化知识、农村实用技术、村务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和工作方法。二是坚持“走出去”学习。注重发挥他们文化基础好、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快的优势,先后组织他们到北京昌平、陕西洛川、**夏县等地参观新农村建设和果树管理,让他们把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引入当地,指导工作。三是坚持“手把手”帮带。全面实行了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干部帮教和村委干部帮带的工作机制,采取“一帮一”、“一带一”的办法,带领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掌握农村情况,了解农村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增强解决农村矛盾和问题的本领。四是坚持“交流式”提高。定期召开大学生村官工作会议和工作座谈会,让他们交流思想和工作经验,探讨、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健全管理考核机制。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主要任务,突出三个环节,不断加大管理考核工作力度。一是突出创业承诺。根据所驻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让大学生村官和其他村干部一样,确定自己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创业目标任务,公开进行创业承诺,真正做到工作有内容,肩上有责任,有干劲,有动力,形成学比赶超的良好互动机制。二是突出创新载体。围绕产业发展、农村民主管理、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出题目,提要求,让大学生村官牵头发展一项主导产业,牵头负责一项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牵头进行科技培训,牵头办理一件案件,让他们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锤炼自己。三是突出“信任投票”。坚持实行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和村委联合考核,同时通过“信任投票”方式让群众来评价大学生村官,看他们是否真正融入了群众,是否扎实开展了工作,是否赢得了村民认可。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注重落实大学生村官各方面的福利待遇,协调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改善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在工资福利上,参照全额事业单位人员标准,按月足额给他们发放工资,并及时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对群众认可、工作成绩突出的,由县、乡、村三级分别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发展党员、评选先进、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优秀大学生村官。及时采纳他们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大力宣传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努力拓宽出口渠道,对任职满一年,工作成绩突出且群众认可度高的,推荐担任村级组织主要领导职务;对有才干、有事业心、有较强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报考乡镇公务员提供服务,开通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弥补了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陈旧的缺陷,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入村任职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作用,通过互联网、会议宣传、专题讲座、举办夜校等形式,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了农村。他们在如何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上,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为乡镇和村委会出谋划策,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寻求致富门路,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当事人对当地村干部普遍存在一种戒备心理,担心他们顾及乡里乡亲情面,调解时有个亲疏之分,一碗水端不平,处事不公。我们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让他们发挥专长,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化解、灵活处理农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大学生村官观念新,文化高,才艺多。他们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他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广播,坚持每天播放新闻和农村节目,组织群众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要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必须在加强管理、科学考核的同时,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便利条件,让他们放手、放心、大胆地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有所作为。

一要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追踪评估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度,切实加强监督管理、检查指导、评估奖惩工作。通过有效机制让他们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农村发展。同时,要加大“后期投入”,加大关注力度,不断创新载体,创造各种条件,提供生活、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让他们真正在所驻村拥有一种归属感,在工作中拥有一种成就感,得到认可,实现价值。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进城农民住房问题为目的,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原则,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力争到2012年末,使我市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二、目标任务

(一)按照“全面覆盖、应保尽保”的要求,加快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争取到2012年末,通过新建、配建、改建、购买、租赁等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8632套,建筑面积62万m2。(年度计划详见附表)

(二)以改善棚户区、沉陷区居民居住条件为出发点,扎实推进矿务局棚户区,林业棚户区、采煤沉陷区住宅建设工作。计划到2012年底安置17005户,建筑面积109.4万m2(其中:矿务局棚户区安置15848户,建筑面积95.7万m2;林业棚户区安置170户,建筑面积1.7万m2;采煤沉陷区安置987户,建筑面积12万m2)。

三、政策规定

(一)廉租住房。廉租住房供应对象为城镇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由政府主导,采取新建、收购、改建及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房源。套型面积控制在50m2以内。

(二)公共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对象为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来解决住房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大学生、新就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以政府为主体投资建设,通过新建、改建、收购、在市上长期租赁住房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也可通过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调动各类企业和其他机构投资经营公共租赁住房的积极性。实行谁投资谁所有,投资者权益可依法转让。套型面积控制在60m2左右。

(三)经济适用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为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与进城落户农村居民,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相衔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住房参与的方式筹集房源。套型面积控制在60—80m2左右。经济适用住房购买5年内不得以出售出租等各种方式进行转让,确需转让的,一律由政府按原价回购;5年后出售时,须缴纳土地收益等价款,政府优先回购。

(四)限价商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供应对象为城镇中等收入家庭,重点解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特别是基层乡镇干部、教师、医务工作者的住房问题。采取委托开发企业承建、插建、配建等方式筹建等方式筹集房源。在限房价、限套价的前提下,通过面向市场招拍挂方式取得建设用地和确定开发建设单位。限定的房价按照既能满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需要,又要给开发企业留出合理利润空间的原则确定,并以此为土地出让前置条件。套型面积控制在80—120m2。限价商品住房5年内不得转让。

(五)优惠政策。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电力、通讯、市政公用事业等企业要对保障性住房适当减免入网、管网增容等经营性收费。其它各项税收按照国家规定就低征收。

(六)建设用地。廉租住房、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政府划拨;其他方式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可以采取出让、租赁或作价入股等方式有偿使用。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应不低于年度房地产用地指标的30%左右。限价商品住房建设用地应不低于年度房地产用地指标的10%。

(七)建设要求。

1.保障性住房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和进城农村居民住房为目的,选址放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和公共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的区域,以方便群众工作,就医和子女上学。

2,保障性住房采取统一规划。集中成片的方式进行建设,结合实际,合理确保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限价商品住房配建比例。

3,棚户区、沉陷区改造实行原地和异地安排相结合,确需异地建设的,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在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安排。

四、筹资渠道

(一)积极争取中、省、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补助资金。

(二)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计提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余额,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

(三)将土地出让净收益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四)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

(五)鼓励各类企业和其他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产管理局)、经济发展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审计局、物价局、监察局、公安局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建立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设立住房保障中心专职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拟定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真正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几年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产管理局):负责牵头协调保障性住房工作的组织推进和监督检查工作,编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制定和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方案,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并对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进行合理选址布局。

经济发展局:负责将保障性住房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积极向上申报。

国土资源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土地供应,根据保障性住房年度建设计划,制定相应的土地供应计划,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用地。

财政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各项财政支持政策的落实,加强对保障性住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监管。

审计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审计工作。

物价局:负责保障性住房价格审核工作。

监察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监督工作。

公安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环境保障工作。

(三)建立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实行家庭收入和住房情况审查制度,严格保障对象的审查,建立保障对象信息库,及安全保障对象公示、轮候、动态管理和社会监督机制,构建住房保障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为住房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信息化保障。

篇8

一、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年龄日趋偏大

目前,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属于补员、顶职和民办教师转正的。他们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尽管他们的学历现在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但第一学历大多是初中甚至是小学毕业,他们缺乏系统的师范专业学习和培训,在知识体系、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未得到相应的提高,只是凭借自身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许多人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法落后,难以满足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此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近几年许多农村学校基本上未补充过新教师,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难以正常维系。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导致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年龄日趋偏大。

2 农村教师学科结构不尽合理,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当前,农村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许多学校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劳技、综合实践等学科课程的教师不足,英语、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更是奇缺,不少学校音、美、劳技、综合实践、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甚至没有专任教师。为了满足教学需要,一些学校的课程也只能由“略知一二”的教师来“客串”,一个专业毕业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也不少见。一些农村学校,虽然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没有专任教师执教,课表形同虚设。有的农村学校干脆实行“包班制”,由一名教师负责教授一个班所有课程,导致有些课程教学对学生来说,只是镜中之花,可望而不可即。

3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农村办学条件艰苦,教师工资待遇低下,农村教师在生活条件、福利待遇、家庭孩子教育、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与城镇教师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因而,农村中小学长期处于“要人难,留人难”的尴尬境地。许多教师,尤其是不少学校致力培养出的骨干教师,千方百计要往城镇流动。而前一阶段为加强城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了自由招聘选调政策,产生了剜肉补疮的消极效应,城市学校招聘教师,县城学校选调教师,往往使优秀农村教师流动到城镇学校,导致农村教师队伍中骨干教师数量不断减少,村里的好老师流到乡镇,乡镇的好老师流到县城,而县城的好老师都往市区和省城走了,“就像割韭菜,长一截就割一截,最后就矮化了”,使得原本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更是雪上加霜。没有走成的教师埋怨自己“不仅贡献了青春,而且贡献了子孙”。反过来,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去,或者勉强到农村就业,也只是抱着“镀金”的宗旨,将来也要设法流回城市。总之,优秀的教师留不住,“只出不进”的教师单向流动已经影响到不少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城乡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4 农村学校教研培训经费短缺,影响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开展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是提高现有农村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这一途径却遇到经费短缺这一“瓶颈”。由于财政困难,教师培训经费无法真正落实到位,致使教师无法参加较高层次的培训,即使省、市减免了培训费,但一些农村学校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的住宿、交通费用也无法承担,为此,一些学校甚至将较高层次的培训和校际教学研讨,如省、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校长培训和省、市级的学科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等都放弃了。再则,目前教师培训班虽多,但较为多见的还是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名师研修班”等为优秀教师开设的培训班。一般教师的培训多为县、区级的,而且培训机会也少。这导致农村教师的素质难以得到提升。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思考

1 优化结构策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优化农村现有教师队伍结构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为此,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农村教师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严格控制农村学校教师向城镇学校流动。教职工调动坚持相对稳定、按编制需求配制的原则,在农村中小学服务没达到规定年限的一律不予调动,以保证农村学校留住一批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其次要坚决贯彻《纲要》精神,“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师资格的“准入”制度。要借助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坚持择优录用,把公开考录的优秀师范类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及时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再次要加强农村教师编制管理,完善落实农村教师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引导城镇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任教;完善实施《福建省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实施办法》,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以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 资源共享策略――扎实推进城乡教师交流,促进城乡师资资源共享

城乡教师队伍资质不平衡是当前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也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可利用的一种资源,首先,办法就是《纲要》中所提出的“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以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其次,要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的工作制度,定期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通过支教挂职、带徒结对、送教下乡、走教兼课等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的力度,同时,对支教教师在晋升职务、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引导城镇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缓解农村骨干教师不足的问题以及缓解农村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无法开课的矛盾。再次,实施“城乡联动”教育帮扶工程。通过“手拉手”、“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开展城乡教师互派、教科研互动、名师送教、校级领导挂职锻炼、信息资源共享等对口支援和帮扶共建工作,让城市教师定期下乡轮岗任教、农村教师定期进城在岗锻炼,推进城乡教师互动的双向交流,让城乡教师同步学习提高,推动优质师资资源共享,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3 提升能力策略――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纲要》明确要求“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

算。”因此,一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各地政府应落实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的有关政策,按教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和从地方教育附加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培训,中小学校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本校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二要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鼓励农村在职教师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带薪学习或通过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开展学历培训。同时,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以不断满足农村学校紧缺专业教师的需要。三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开展高水平的农村师资培训,不断解决工学矛盾,减轻教师负担。四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篇9

合作建房的本质是个人建房。试想,如果个人没有建房的欲望和要求,哪里谈得上个人之间的合作建房?个人为什么要建房子呢?这个问题如同问一个人为什么要自己做饭、缝制衣服或者找对象一样。因为居住是人类自身需要的正常需求,属于衣、食、住、行、婚姻五大需求之一。不过,选择自己亲自盖房子,还是请专业的建筑设计单位建设,这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范畴,而后者则属于商品经济的正常交换。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经济就一定是落后的形态吗?答案显然不是这么简单。在英美这样的发达国家,许多大学教授甚至包括一些世界知名经济学家,都热衷于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住房,难道他们不懂得市场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的道理吗?因为这里不只有自己建房更能满足个人细致入微的需求偏好,还有劳动本身给他们带来的额外快乐。在其他领域,例如婚姻领域,自主恋爱的影响远远比专业化的婚姻中介机构要大得多;在一些人享受餐厅的专业化服务的同时,还有多得多的家庭主妇在主理自己的烹饪。可见,即使是在现代社会,自然经济仍然大行其道,在一些领域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当然,对于建房这种工程浩繁的事情,不是所有人都有兴趣、有精力亲自动手的。在欧美国家,只要你拥有了一块土地,发出招标信息,就会有数不清的建筑设计公司和你联络,提供设计方案和建筑预算,银行也愿意为你提供信贷,你可以轻松拥有属于自己的住宅。这种由个人出资,由专业化的建筑设计企业建房,就属于典型的市场交易的范畴。对于理性的公众而言,不管是选择亲自建房,还是选择建筑公司建房,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和经济承受能力,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合作建房多是由于地价升高,出于降低单位建筑面积价格的考虑,是一种节约的本能使然。由于合作建房建筑面积大大超过了个人建房,且建筑结构也更加复杂,一般宜采取委托建筑设计单位建设的方式,而银行的及时跟进成为房屋顺利交工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进一步加深,在服务业领域出现了一些专门整合生产资源以降低成本,同时便利消费者选择复杂技术产品的一种商业形态――在运输领域出现了物流公司和旅行社,前者以货物运输资源整合为业务模式,后者以整合旅客运输、酒店、旅游网点资源为主业,他们的作用是在经营上获得了高附加值,在服务上为公众和社会提供了低成本和高质量兼有的产品,从而为自身的业务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在建设领域,也逐步出现了一种整合建筑公司、银行资源的房地产开发商,依靠比公众建房成本更低的价格、更高水平的房屋建筑质量和更加专业的服务为自己寻找一个发展机会,逐步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模式。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中间服务组织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的依据,在于在同等的房屋质量的条件下,开发企业提供了比公众自主建房、合作建房的机会成本更低廉的价格;或者说,在房屋售价等同于公众自主建房或合作建房的机会成本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了更高水准的质量。因此,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一种排他性的生产模式,而是通过各种模式的并存,以更高效的模式取代传统的模式,但又不排除传统模式生存的多元化格局,这是市场经济的本意所在。

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建立了10多万个合作建房组织

总体来说,个人建房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都是一个拥有古老传统的现象。合作建房的出现要晚于个人建房,主要出现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地价的不断上涨,个人购买土地越来越昂贵,而房地产开发商为追求利润多开发高档楼盘,于是组建住房合作社、建设中低档住房的活动也就应运而生了。

最早的合作建件出现于英国,早在1775年,全球第一个住宅合作社就在英国的伯明翰成立。1864年罗奇代尔合作社在英国建造了36套合作公寓。 19世纪的纽约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合作社雏形的公寓。1889-1913年,德国政府为房屋合作社立法并且出台低息贷款和土地政策。1916年斯德哥尔摩房屋合作社协会在瑞典建立。同年芬兰住宅建造协会在美国纽约成立,为在纽约的芬兰移民提供合作社住宅。20世纪初,一些犹太组织和工会支持在纽约建设了几个合作住宅公寓区。早在1933年就成立的瑞典HSB合作住宅联盟,最早是住房储蓄银行,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个人住房合作社。1936年加拿大大学生在多伦多大学成立校园合作社为学生提供住宅。1965年纽约皇后大街的服装工人建立了美国第二大的住宅合作社――罗奇代尔村。日本政府1967年成立了勤劳者住宅协会,它集储蓄、融资、建房、分配、维修和向社外出租或出售房屋等功能为一体。1972年在工会的支持下,美国最大的合作社住宅CO-OPCity在纽约的布朗克斯建成。1973-1995年通过对国家住宅法案的修改,加拿大联邦政府首次启动了开发住宅合作社的项目。1976年英国的住宅合作社开始接受公共赞助;1992-1995年年加拿大联邦政府推出了对于新的合作社房屋的资助。20世纪90年代由于一些住宅建筑立法的修改和废除,美国开始了大量的合作社房屋建造运动。

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建立了10多万个合作建房组织,其中仅美国就有4.7万个,会员1亿多人,占美国人口的1/3。合作建房在住房市场中的比重,美国是10%,在德国甚至达到了30.9%,1996年瑞典合作住宅占到了住宅总量的40%,西班牙25%的住房都是由遍布全国的1.1万个建房合作社建造的。合作建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房地产建设开发模式。

中国个人合作建房遭遇理论模糊和政策缺席

合作建房在中国遭遇了极大的困难,与对合作建房理论上认识的模糊,以及现行体制、政策的不完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房地产开发的功能设计和产业体制存在根本痼疾,房地产开发经营逐渐变成了一个损害公众利益的不合理的企业模式。

根据我国的政策,城市住宅建设鼓励由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成片开发。随着城市土地的招拍挂制度的推行,以盈利为目标的房地产开发逐步成为我国最主要的住房供应模式。早期的房地产开发业还面临着单位福利分房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其利润水平局限在一定范围,还没有对社会造成多大危害。但从1998年下半年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加之住房消费贷款政策的放宽,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消除竞争对手、直面庞大的住房需求市场(包括由开发商直接推动的拆迁市场),并且可以自主定价而不受任何约束的条件下,迎来了开发业有史以来的黄金时代。

作为房地产开发业的上游,地方政府实际上承担了一个垄断的土地供应商的角色。为了获得高额、稳定的土地收入,地方政府往往打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统一开发”的幌子,将土地提供给房地产开发商;对于合作住房尽管没有从法律上禁止,但土地竞价政策和数目繁多的税费,实际上将合作建房排除在房地产开发活动之外,使营利性房地产开发成为唯一的模式。

作为房屋建设开发重要支持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不能为合作建房提供必需的信贷支持,致使大量的合作开发活动夭折。而金融机构也丧失了对这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活动的市场开拓机会。

来自理论界的一些错误观点也误导了政府部门和公众对合作建房的看法。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也提出自主建房、合作建房违背了专业化分工理论,说什么协调、非专业的成本永远高于开发商的成本,自主建房是一种社会浪费等等观点。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合作建房的成本与开发商的成本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用合作建房的成本与开发商提供的价格进行比较。可惜很少有人对于这个道理认真品味,以至以讹传讹、人云亦云。

首先应当确立个人合作建房的法律地位

当前,合作建房方兴未艾,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前景,完全有可能成为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并存的一种开发模式。央视《东方时空》栏目一次网上调查的结果显示,95%的被调查者都赞同合作建房。大多数民众的意愿足以说明一切,对于一个人民的政府来说,还有什么比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更重要的呢?

那么,应当从哪些方面解决合作建房的政策问题呢?我认为首先应当确立个人合作建房的法律地位。个人合作建房是一种关系直接民生的合作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让公众本身成为开发商的制衡和竞争对手。尽管1991年、1994年、1998年、2003年国务院关于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以及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文件都明确鼓励和支持合作建房,但由于缺乏操作规范,使合作建房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其次,应当设法给予土地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个人合作建房与营利性房地产开发不同的是,它是直接解决居民生活的一种非盈利建设形式,因此,地方政府不能像对房地产开发商一样采取土地拍卖和征收高额税收的做法。可以根据城市规划,在规划居住区划定一定范围土地用作合作建房,政府实行免收土地出让金、免除税收的政策,使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可以以很小的代价解决住房问题。

篇10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住房方式 影响因素 趋向

一、引言

当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西部地区迫切需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增大人力资源总量,因此对高校毕业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然而西部地区虚高不下甚至持续上涨的房价却令众多毕业生望而生畏,这是由于毕业生群体就业初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而我国现行的保障住房供给层次划分标准不科学,住房保障准入条件较为苛刻,使他们成为“夹心层”被现有住房供应体系所排斥。住房消费问题对西部地区人才流动、经济建设及和谐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因此了解影响这类群体认可的住房消费方式的因素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基于对西部重点城市成都、兰州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软件EViews7分析探讨影响其认可的住房消费方式的一些主要因素,并以成都市为例,利用GM(1,1)灰色模型和马氏链对其未来房价进行预测,在2013年1月1日起绝大多数银行执行新贷款利率的基础上,探索我国西部高校毕业生目前的购房前景,从而为将来解决此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问卷调查设计

为了使本次调查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出西部高校毕业生住房消费方面的信息,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咨询有关专家学者并对个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从西北和西南各抽取一个人口、高校、科技最为集中的城市――兰州、成都的毕业5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设计出包括毕业生的性别、受高等教育年限、毕业年限、个人月收入、户籍状况等基本信息和住房消费认可的方式、倾向、住房消费水平、购房心理、动机等住房信息的调查问卷,采取典型调查的方式,深入毕业生相对集中的高新科技园区、人才市场等地区,以发放问卷调查为主、个案访谈为辅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了解他们的住房状况与心声。

三、数据分析

本文研究采用的资料来源于笔者2012年7―8月的调查,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发出问卷200份,调查人员在现场对被调查者进行协助,并注意保证性别等特征具有较好的分布。本调查收回问卷162份,其中不规则填写和漏填等无效问卷14份,问卷回收率为81%,有效率为91.36%。样本影响因素的分布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有80.4%的人择业时考虑居住,70.9%的人认可的住房消费方式是买房。

1、计量经济模型

要了解影响西部高校毕业生住房消费方式趋向的一些主要因素,可用受高等教育年限、性别等变量来解释其决策。故本文选择建立线性概率模型(LPM)、对数单位模型(Logit Model)、概率单位模型(Probit Model)来说明决策主体选择一个特定选项的概率取决于哪些因素。

用Y表示高校毕业生的二元选择,认可的住房消费方式是买房时取值为1,是租房时取值为0;用X1表示受高等教育年限,X2表示毕业年限,X3表示月收入,X4表示计划购房总价;用虚拟变量D1表示性别,若为男性则取值为1,若为女性则取值为0;用虚拟变量D2表示家庭户籍状况,若为城镇居民则取值为1,若为农村居民则取值为0;用虚拟变量D3表示现是否本市居民,若是则取值为1,若否则取值为0;用虚拟变量D4表示择业时是否考虑居住,若是则取值为1,若否则取值为0。运用EViews7软件得到如下估计结果(见表2―4)。

2、结论

由以上三个模型的参数估计值的大小及符号如线性概率模型中DW统计量的值等可以看出,其在经济意义上是合理的,整个模型通过了检验。三个模型都显示高校毕业生的月收入、购房总价最为显著,毕业年限、家庭户籍状况也有一定的显著性,但其余变量并不是影响高校毕业生认可的住房消费方式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样本中70.9%的高校毕业生认可买房,说明其整体的购房意愿是比较强烈的,而事实上购房意愿还是与月收入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不同的人群由于工作地点、个人偏好等的不同,购房意愿亦有所不同。由于工龄等会影响劳动的熟练程度进而影响收入,且一般而言,城市居民家庭的经济状况比农村好,中国住房代际消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毕业年限、家庭户籍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毕业生认可的住房消费方式。

四、毕业生住房消费能力实证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在打算买房的毕业生中,计划在3―5年内购买的所占比重最大,在考虑性价比的同时,多数毕业生热衷于50―90平米的中小户型住房。由于2012年央行两度降息,5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至6.55%,在2013年元旦之后,房贷年利率执行6.55%的新标准。因此,基于调查数据和相关资料,在不考虑未来政策变化、国际局势变化等市场突况影响的假设前提下,我们可以按调查后的4年即2016年,以平均住房面积S=70平方米,在所购商品住宅首付比例为30%,高校毕业生剩下的70%全部靠银行贷款,采取等额本息还款法30年还清的条件下,来计算高校毕业生每年的还贷情况,分析其购房支付能力。

本文试图通过成都2011―2012年商品住宅均价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GM(1,1)模型和马氏链来对成都2016年商品住宅均价进行预测。

1、数据统计

从《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和百度文库中,我们得到成都2011―2012年商品住宅均价的统计数据,见表5。

2、模型建立

运用灰色GM(1,1)模型和马氏链对2016年商品住宅均价进行预测。

由灰色GM(1,1)模型有:

记x■为原始数列:x■=(x■(1),x■(2),…,x■(n)),

记x■为生成数列:x■=(x■(1),x■(2),…,x■(n)),

如果x■与x■之间满足下列关系,即:

x■(k)=■x■(m),k=1,2,…,n

x■k)=■x■(i)-■x■(i)

称x■为序列x■的一次累加生成。

在这里n=12,

x■=(1648,1775,1908,2224,2870,3499,4198,4778,

4864,5827,6801,6577),

x■=(1648,3423,5331,7555,10425,13924,18122,

22900,27764,33591,40392,46969),

有微分方程■+ax■=u,其中a为发展系数,u为灰色作用量,又有■■(k+1)=[X■(1)-■]e■+■,k=0,1,2…,n

■■(k+1)=■■(k+1)-■■(k)

再将数据带入模型进行计算可得2013―2016年成都市商品住宅均价的逐年预测值,如表6所示。

基于上述灰色模型预测,我们引入马氏链及其状态转移概率矩阵:设有随机过程 {xn,n∈T}(T表示时刻的集合)和离散的状态集I={i0,i1…},若对任意的整数n∈T,条件概率满足:P{xn+1=in+1|x0=i0,x1=i1,…,xn=in}=P{xn+1=in+1|xn=in},则称{xn,n∈T}为马氏链,并记P■■=P{xm+k=j|xm=i},(i,j∈I),表示在时刻m,系统处于状态i的条件下,在时刻m+k,系统处于状态j 下的概率。

Pij=Mij/Mi(i,j=1,2…,m),Mi为状态Ei的样本数,Mij为状态Ei转向Ej的样本数,Pij反映了系统各状态之间的转移规律。

转移概率矩阵为P(m)=P■ P■ … P■… … … …P■ P■ … P■

通过P(m),我们可以预测系统未来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

考虑到计算的方便,我们将相对误差分为四个状态:E1:[-9%,-3%];E2:[-3%,8%];E3:[8%,15%];E4:[15%,21%];计算相应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为:

P=■ ■ ■ 0■ ■ 0 0 0 0 0 1 0 ■ 0 ■

因为2012年处于E3状态,所以可令其初始状态为V0=(0 0 1 0),则有V4=V0・P4=(■ ■ ■ ■),表明2016年的相对误差为E2状态的可能性最大,故最有可能为12300.5797÷(1+■)≈12000.5656(元/平方米),即在调查的4年后成都商品住宅均价约为1.2万元/平方米。

3、高校毕业生购房支付能力测算

按照平均住房面积S=70平方米计算,4年后购买一套商品住宅平均需要84万元。若能一次性付清30%的首付且剩下的金额全部依靠银行贷款,则贷款总额P=58.8万元,若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法,按照现今的5年以上贷款年利率也就是房贷所对应的利率i0=6.55%,换算成月利率即为i≈0.546%;还款年数为30年,假设月还款额为A,则第一个月所欠银行贷款为P(1+i)-A,第二个月为[P(1+i)-A](1+i)-A,以此类推,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后可得第n个月为P(1+i)■-A■。由于第三十年即第360个月要还清房贷,故P(1+i)■-A■=0,即A=P・■,将数据带入后得A≈0.3736万元,即高校毕业生按照等额本息还款法每个月需要约3736元来支付房贷。

从笔者的调研数据分析来看,多数毕业5年内高校毕业生月收入在1500―3500元之间,取组中值2500元,则夫妻二人月总收入多数在5000元左右。而月支付房贷却高达约3736元,占了月总收入的近四分之三。一方面,由于月收入×55%为最大的住房消费额,即月收入×55%?叟A。尽管到了2016年工资会有所提高,但要达到使月还贷额占收入的55%以内还是比较困难的。另一方面,生活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即为恩格尔系数,消费占家庭收入比例=1-恩格尔系数;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得到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则其非生活基本消费比例=1-36.3%=63.7%,所以对于高校毕业生,房价相对其2016年的还款系数?姿还是偏高。总之,支付房贷会严重影响这类群体其他正常的生活消费支出,甚至会使今后其子女的教育投入问题还有父母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如果每月还贷仍靠父母支持则加重了全家的生活负担,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障矛盾。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对多数高校毕业生而言,买房显得不太现实,而在样本调查结果中,认可买房的住房消费方式却达70.9%。因此,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应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五、政策建议

1、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从以上分析可知多数高校毕业生选择买房的住房消费方式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应引导其树立以租房为主的住房消费观念。从调查的购房动机上来看,为了结婚而购房的人数最多,可见许多人仍然有着较为严重的“有房才结婚”的思想。随着毕业年限的延长,青年人也逐渐独立自主,故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租房等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并让其梯度理性消费,正确认识其住房消费方式,不要急于购房、购大房,尽可能地减小家庭经济负担。

2、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1)完善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住房保障体系。据调查,目前高校毕业生既无租住廉租房的资格又无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能力,市场租房不仅价格高而且混乱,只能寻求公共租赁房,故可结合其特点积极探索专门为其设计的毕业生公寓模式。如采用建立毕业生住房公积金等措施来为其筹集租住毕业生公寓的资金,并加快在其工作地点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合理住房或提高毕业生公寓到其工作地点的交通便利度。

(2)基于保障体系的辅对策支撑。由于高校毕业生的月收入、购房总价、毕业年限、家庭户籍状况对其认可的住房消费方式有着较高的显著性,且还款系数?姿与这些因素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应提高其收入,完善住房消费的金融、税收政策,如税收调节、给予一定住房补贴等,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西部地区优势产业,让西部经济区率先发展,从而吸引更多人才来西部就业以促进西部发展。同时还要考虑到大多数农村毕业生的家庭收入偏低,依靠父辈家庭出资购买商品房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从再分配的公平角度考虑,应加强农村籍毕业生城市住房保障措施。目前我国城市化仍在继续,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后其户籍可以迁入城市,这样一方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村人口转移途径。而如果突破地权流转的限制,允许农村宅基地、承包地换取城市保障性住房或给予其相关的购房优惠,甚至出台一些金融政策如让银行信贷为其提供帮助或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他们用“地票”换“房票”,不仅可以提高农村闲置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吸引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在西部城市安居乐业,增加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本存量。

(注: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编号:201210511044。)

【参考文献】

[1] 邓宏乾、王贤磊、陈峰: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并轨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5).

[2] 夏学文:商品房价格预测模型及其应用[R].海峡两岸应用统计学术研讨会,2008.

[3] 程松林、何穗、杨选:武汉市商品房均价的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