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

篇1

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好的重要职能。

近些年来,我省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和供水工程建设,加强供水调度和水质监管,城乡饮用水得到较好的保障。但是,局部地区仍然存在水源短缺、水污染加重、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存在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的隐患,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亟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4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基本目标。到2010年,全面完成城乡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率大于85%;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区域集中供水工程,每年新增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100万人;加快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全面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农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城乡饮用水供给水量满足生活需要,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实现安全保障

组织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由水利部门牵头,会同发展改革、建设、环保、国土资源、卫生等部门,抓紧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或实施方案,明确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2006年各市、县(市、区)要完成当地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或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全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或实施方案由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深化落实各专项规划。环保部门要牵头编制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地,界定保护区域。建设部门要牵头编制城乡给排水专项规划,综合布局城乡给排水系统,统筹安排供水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供水管网。水利部门要牵头编制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规划。卫生部门要做好相关规划的卫生学评价及水

质卫生监督监测方案。编制实施各种涉水规划,必须坚持把保障饮用水安全摆在第一位,加强相关规划的衔接。

二、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综合防治水污染

认真实施水(环境)功能区划,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落实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在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可能污染水体的行为。在二级保护区内,禁止超标排放污染物,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禁止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力度。2006年完成中心镇以上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任务。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其他乡镇和农村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创建工作。各级环保等部门要定期开展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治并挂牌督办。对违法违规建设的项目,要责令停建并限期治理整顿或拆除。对排污超标的企业和单位,要责令限期达标排放或搬迁。

全面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实施水源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依法及时查处破坏生态涵养林和水资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全面推进水系、主要湖库、河网以及地下水水源地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生态环保型产业。大力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跨行政区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管理制度,落实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水环境保护责任。继续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力度,限期实现整治目标,对不达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治理,达标无望的要坚决予以关闭。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排污行为。

严防城乡饮用水有机物污染,饮用水源上游不得建设生产和使用高毒高危原料和产品的项目,现有的相关企业要限期关停搬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2007年前,畜禽禁养区内现有养殖场全面完成关停转迁;限养区内猪存栏300头以上、牛存栏3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完成治理任务,畜禽存栏量削减到控制范围以内,同时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畜禽养殖小区,全面实施其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加快现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无害化改造,加快形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机制,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快实施种植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工程,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实施水产养殖证制度,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严禁施肥养鱼。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严禁投饲养鱼,在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严格控制投饲养鱼,鼓励发展保水渔业。加快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强农村小流域综合整治。

三、加快城乡供水工程和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供水保障水平

继续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适应城市化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的需要,按照多库串联、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原则,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建设。加快综合利用水库、供水水库建设和已建水库的供水配套,发挥水库在城市供水中的积极作用,宁波、温州等以水库为主要饮用水源的大中城市要积极研究和实施联库、多管联网供水,嘉兴等平原城市要加快研究中远期引水水源方案。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供水水厂、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完善配水系统,减少供水漏损和管网二次污染,增强集中供水的稳定性。加强制水工艺改造,提高常规处理能效,推广深度处理和膜处理技术,提高供水水质。凡饮用水水源水质不符合标准的,应当提出强制性的技术措施,制定水厂技术改造规划,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进水处理工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试点推进分质供水。水源建设和引水有困难的海岛及沿海地区,要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工程建设。

加快实施区域集中供水,以城带乡扩大农村受益范围。经济比较发达、城镇化程度比较高、具备相应地理条件的地区,要制定并实施城乡一体的给排水规划,结合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快区域集中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不断提高区域集中供水的人口覆盖面。城镇集中供水企业要在提高供水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供应半

径,通过延伸供水管网将自来水直接输送到周边农村。要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注重提高集中供水设施运营的规模经济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区域集中供水同网同质同价。

加快建设农村分片、分散式供水工程,因地制宜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现有简易水厂和供水设施的改造,提高规范管理水平,落实各项净水措施,确保供水水质。有条件的丘陵、山区和海岛地区,在人口集中的单个或多个乡村要加快建设小型水源工程、配套净水和消毒设施,建成一批独立的供水体系,并尽可能实现供水网络的互联互通。要优先解决资源性缺水、取水难度大等地区的供水问题和高氟水、高污染、介水性传染病高发地区农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饮用水困难的边远山区和小岛地区,要积极通过下山脱贫和“大岛建、小岛迁”等办法,彻底解决饮用水问题。对人口相对集中、短期内无法迁移的地区,要通过雨水集蓄等供水设施建设,解决饮用水

困难问题。

四、加强监管,确保城乡饮用水水质安全

对饮用水取水、制水、供水水质实施全过程监管。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城乡各类用水点的水质监测,并建立定期报告和城乡集中式供水出厂水水质公告制度。环保、水利部门要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的要求,优化监测站网设置,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具有饮用水功能水库的水质监测。建设部门要加

强对城镇和区域集中供水的监督管理,督促指导供水经营单位建立以水质保障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国家标准,建立严格的取样、监测和化验制度,落实保障水质的各项技术、工艺和管理措施。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下水水源地的水环境监测。卫生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严格实施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和涉及饮

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许可,加强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和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各级都要抓紧建立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网络,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定期抽测。对城乡饮用水日常监测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处,督促有关单位限期整改。

五、进一步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广泛开展节约用水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水工作。保障城乡饮用水供给,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要进一步理顺节水管理体制,完善节约用水各项制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发展节水型产业。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废水资源化和零排放技术、中水回用和海

水利用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各种节水设备和节水产品,强化节水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在水资源严重不足地区严禁建设高耗水项目。

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非居民用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和高耗水行业的差别水价政策。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确保应收尽收,适时提高征收标准,尽快将集中供水覆盖范围内地下水的水资源费调整至高于供水价格。加快落实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制度,促进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促进

企业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2006年,全省所有市、县(市、区)都必须开征城镇污水处理费,并尽快将收费标准调整到合理水平,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保本微利、正常运营。加快建立按企业排污浓度实行分档计价的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办法。

六、加强储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

加强城乡饮用水储备体系建设。全省水资源及饮用水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由省水利厅牵头负责。要合理选择部分大型水库和江河作为区域性战略储备水源,并制定特殊情况下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联合调度方案。县以上城市要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规划建设备用水源。沿海平原地区要结合承压地下水禁采限采工

作,保留和改造一批应急开采井,作为饮用水应急水源。具有供水功能的水库和河网地区,应制订枯水季节的用水方案,优先安排饮用水,限制其他用水。

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水资源条件,制定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指挥机构,建立健全技术、物资、人员保障系统和值班、报告、处理制度,形成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水域周边的化工、医药等重点企业,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储存的企业,要严

格防范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并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处置,把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供水单位应当摸清取水口上游及周边地区存在的污染隐患情况,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当原水、供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或供水水量严重不足时,供水单位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请当地人民政

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政策体系

篇2

根据市、区财政局相关布置要求,对区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行了绩效评价,严格对照绩效评价指标完成了自评。

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20年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农村居民9217人饮水问题,其中贫困人口1267人,计划总投资881.3万元,其中省级投资357万元,地方投资524.3万元。工程项目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发挥效益,到2020年底我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1.4%、水质达标率为99.5%。

三、自评情况

(一)自评结果

我区对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管理年度评价指标进行了自评,自评得分为99.97分。

(二)分项情况

1、项目投入情况

根据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皖发改投资〔2020〕116号《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关于下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专项2020年省水利基建投资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上级下达我区2020年计划总投资357万元。对规划内标准偏低、规模偏小的已建供水工程进行改造、配套、升级、联网,适当新建供水工程,开展水源保护、水质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我区实际投资支出881.3万元,其中:省级投资357万元、区级配套524.3万元。区水利局通过招投标,委托合肥湖滨水利建筑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区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通过了区发改委、区扶贫局、区水利局等单位人员组成的专家组的评审,并以裕发改审批〔2020〕55号文下达了实施方案的批复。实施方案编报设计质量、深度满足实际使用,设计变更严格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项目资金严格按照专户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区财政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资金专户,做到专款专用。

2、实施过程

为了把这项民生工程实施好,我区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区里部署要求,对项目实施严格按照“四制”要求规范管理。为了更好地做好我区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按照区里要求,安排2020年农饮项目由各项目点所在乡镇作为项目法人,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建设管理,具体负责项目的招投标、工程建设质量与进度、资金拨付等具体建设管理工作,区水利局负责技术指导和业务监管。我区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按照上级下达的投资计划和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并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按照民生工程要求实行项目公示制,对已确定实施的农村饮水工程项目,根据年度实施计划在项目覆盖范围内对建设内容等信息到实施地行政村进行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按照农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进行资金使用和管理,区财政将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到各项目法人乡镇专户存储,由乡(镇)政府监管,根据工程进度情况进行工程款的拨付。各乡(镇)政府作为项目法人,及时规范地搞好招投标、合同管理等工作,为严抓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乡(镇)政府具体负责人深入工地现场,一方面进行实地放线、验槽、抽检并对供水管网的焊接工艺、管道沟槽的开挖深度、管道的回填要求等提出强制性质量要求,一经发现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立即要求进行返工,另一方面强化对入场设备、管材的质量监管和管材质量抽检工作;同时强化对监理单位的监管,促使其履行职责,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区水利局为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和进度,通过召开专门会议,布置要求,积极推进工程建设,同时区水利局联合区民生办、区扶贫局等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到乡镇工地现场进行督查、指导;通过实行“阳光计量,多方监管”来控制工程实施建管质量,从工程开始实施到最后完工计量验收等实施全过程由建设方(乡镇)、施工方、监理方、运管方(水厂)四家进行联合监管,阳光操作,确保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3、项目产出

各实施项目点已在上级要求完成的时间节点前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和发挥效益,解决了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户的饮水问题,充分发挥了安全饮水的社会效益,彰显了安全饮水在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4、项目效益

为了更好地做好我区2020年贫困户的供水覆盖,不管贫困户住的有多远、有多偏僻,保证我区实施项目村贫困户都能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区里决定对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行免费接水入户,区财政对贫困户按户均700元落实入户费用和材料等费用,保证所有贫困户免费用上自来水,实实在在的解决了贫困户的难处,确保实现我区实施项目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目标!我区2020年共解决农村居民9217人的饮水问题,其中贫困人口1267人,完成供水管网覆盖我区3个乡镇4个村等农饮巩固提升建设任务。为强化对已建的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先后出台了《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要求》、《区乡镇供水章程》等文件,对于农村饮水工程的日常管护进行了明确要求和规定,确保农村饮水工程项目运行具有持久性;为保护农村饮用水安全,结合我区实际,对全区乡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了划分,明确了水源地保护区的范围,防止水污染;全区千吨万人水厂均建立水质化验室,配备水质检测人员,进行日常定期检测,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水质化验中心,对全区农饮工程的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定期检测、动态监测,以保证农饮工程供水安全;我区大部分水厂均已推行“两部制”水价;区里建立了农饮工程年度维修养护资金制度,每年区财政根据年度投资计划数的1%提取运行管理及维修养护经费,专户存储,并列入到区财政预算中;为保障供水安全运行,区水利局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并报区政府批准,各供水单位也相应制定了供水应急预案,报区水利局备案。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3

关键词:城乡供水一体化;现状;制约因素;建议中图分类号:TV674文献标识码:A

一、城乡供水基本情况

该市的城乡供水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慢到快、由追求量到追求质、由追求质到追求优的发展过程。目前,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市、比较完备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一)水资源情况。该市多年平均年降雨量601毫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0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73亿立方米,地下水3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0.67亿立方米。

(二)供水水源地情况。该市饮用水源地共分地下饮用水源地和地表饮用水源地两部分,分别是云山丈岭井群和崮山井群。云山丈岭井群位于云山镇丈岭村东北,小沽河西岸,年供水量为1150万立方米;崮山井群位于原崔召镇沙梁、鱼脊山等村,年可供水量为580万立方米。平度市现有地表饮用水源地7处,分别是尹府水库、黄山水库、黄同水库、大泽山水库、双山水库、淄阳水库和双庙水库。其中,尹府和黄山两座水库主要为城区兴平水厂供水,年可供水量分别为7380万立方米和830万立方米;双山水库为店子镇供水水源地,年供水量为615万立方米,主要为店子镇供水。其它4座水库均为备用水源地。辖区大部分乡镇供水水源以及农村饮用水主要取自地下水。此外,该市还有为青岛提供饮用水任务的大沽河饮用水源地,通过近年来水质监测结果发现,除因农业生产面源污染造成总氮超标外,PH值等20余项指标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

(三)供水设施设备情况。目前,该市城乡供水主要有南村、兴平、云山、崮山等较大水厂4座和1处高位水池,日供水量为500立方米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15处,累计日供水能力达18.45万立方米;各大水厂均建有比较完备的水处理设施、水质监测设施设备和预警监控系统,为城乡集中供水提供了安全保障。

(四)镇村供水情况。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镇村供水工程主要分为集中供水工程和单村供水工程,其中:集中供水的1337个村庄,单村供水的441个村庄。

(五)供水体制机制情况。根据不同的供水形式,该市供水管理分为3种形式:一是市自来水公司管理,这类村庄直接使用城区自来水,其水费收取和管网(村外或小区外)维护均由市自来水公司负责。二是镇水利站管理,这类村庄使用城区自来水水源或本镇集中供水站水源,其城区至本镇的城市供水主管道由市自来水公司负责维护管理,本镇内供水管网由镇水利站负责维护管理,水费收取实行保本微利、本镇定价原则,各镇水费价格不一,一般在3-5元/立方米。三是本村管理,这类村庄主要是指单村供水村庄,其水费收取和管网维护均由本村负责,各村水费价格一般为1.5元/立方米。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情况

近年来,该市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供水工程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西四镇供水、村村通自来水、农村除氟改水、农村规模化供水、城乡供水管网改造等一批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累计解决了1214个村庄、79.1万人的吃水困难问题。截止2012年底,全市城市供水管网已经覆盖了城区及蓼兰、兰底、白埠、门村等13个镇(原区划),达到了日供水量2.3万立方米的规模;全市1788个村庄累计有1781个安装了自来水。今年正在实施的总投资2915万元的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和古岘镇规模化供水工程,可解决96所学校、9个村庄、7.7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工程正在实施中。同时,总投资1.24亿元的农村规模化供水二期工程已经进入招标程序,工程竣工后可使双山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0.8万立方米,将店子镇原有集中供水管网61个村庄(3.4万人)并入规模化供水管网,并新增解决18个村庄、1.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明村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1万立方米,将明村镇原有集中供水管网80个村庄(4.46万人)并入规模化供水管网,并新增解决35个村庄、3.9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开展供水工程建设的同事,强化供水管理。一是抓好水源供应。坚持优先使用地表水的原则,加大了对尹府水库、黄山水库、双山水库等地表水的有效利用。二是抓好水质检测。各供水水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坚持定期对水源地水、进厂原水、出厂水、管网水进行规定指标检测,并随时进行水质抽检;各镇集中供水站一般每半年或每季度化验1次水质,确保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三是加强水源地保护。严格划定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明确规定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从事开山采石、排污、集中堆放垃圾等活动。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对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内的污染源和企业排污口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实现了对污染隐患的动态管理。四是抓好应急管理。编制了《平度市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饮用水源地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等预案,建立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报告制度。同时,实行24小时供水应急服务制度,对城区供水发生的漏水、爆管、水质变化等事件,随报随修,最低限度地减少不利影响。

三、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虽然在城乡供水一体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工程标准低,资金投入较少。近年来,该市通过投融资建设了一大批自来水工程,但受设计水平、建设标准等历史条件限制,再加上资金等问题制约,2004年底以前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农村自来水工程,经过三十多年的运行,大多数已经达到了设计年限,部分村庄自来水已停止运行或报废,存在用水安全隐患,这类村庄全市共有259个,广大群众迫切要求进行维修改造。城市供水配水管网因老化失修等因素影响也经常出现爆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居民正常生活带来了不便。同时,当前国家对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还是实行补政策,有一半的建设资金需要地方和群众自筹解决,这部分资金很难筹集到位,对工程建设质量、标准和范围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管理难度大,制度建设滞后。自来水工程面对着成千上万的用户,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大锅水思想,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这就给水费收缴带来一定的困难。上万公里的自来水管网铺设在地下,生产建设活动极易造成设施的破坏和水量的流失,甚至有部分群众为了一己之私,私接乱拉供水管道,也给自来水工程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破坏和损失。同时,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农村自来水管理缺乏法规、政策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正常管理。

三是水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工程正常使用寿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导致地下水超采,水源污染加重,从而降低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了农村自来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加剧了工程的报废速度。该市胶莱河、泽河两岸,如明村、同和、李园等区域,自来水工程建设起步较早,但吃水困难现象有增无减,原因多为水源地枯竭或水质变坏。采矿和生产生活污染也是近年来造成吃水困难的主要因素,其中石墨、石材开采、蔬菜淹制、化肥农药的滥用以及生活垃圾,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比如该市田庄镇因石墨开采加工,造成了大面积的水源地污染,新河镇因海水入侵逐年扩大,原新河镇区域内很难找出一处合格的水源地。

四是水源供应不足,影响供水保证率。受经济发展、城镇扩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因素影响,城乡供水需水量持续增加,致使水源供应与水厂净水处理能力不相适应,不能有效满足供水需要。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兴平水厂,现有净水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日,而水源供应能力仅为4万立方米/日,远远不能满足水厂生产需求,急需增加水源输送能力。

四、意见与建议

为进一步抓好城乡饮水安全工作,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下面四项工作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进一步完善规划,提高建设质量。供水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全市小城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工业园区的发展,对供水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对原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规划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完善,以满足新的供水需求。

(二)制定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合理确定水价,强化水费计收和管理。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供水价格。集中供水水价由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二是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供水管理办法,使供水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增强供水管理的实效,特别要为查处破坏供水设备设施、污染水源水质、私拉乱接水管、不交水费等行为提供处罚依据。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供水管理模式,加快以明晰产权为主要内容的供水管理制度改革,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制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检测制度,促进水厂规范化管理,确保饮用水卫生安全。

篇4

1.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剩余人口多

定陶县辖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49个行政村、1044个自然村,耕地总面积93.35万亩,人口6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8万人。根据2004年全县农村安全饮水普查结果,截止2004年底,全县共建成单村浅井农村自来水工程36处,日供水能力10800m3,共解决9个乡镇,61个自然村46566人的吃水困难和612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2005年以来,随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逐步实施,饮水问题得到极大改善,2005—2013年全县共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处,解决12个乡镇308个村241015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根据《定陶县农村饮水工程实施方案(2014年—2015年)》,解决全县146个自然村、121607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通过调查核实分类,截止到“十二五”末,定陶县还有9个镇、街道办事处、179个自然村、149793人需要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1.2地方财政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少

由于农村饮水工程投资较大,涉及面广,国家补助资金有限,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地方财政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较少,建设标准的饮水工程困难很大。

1.3水源水质差

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深层地下水含氟量高,采用深层水源需要进行降氟处理,加大了工程建设运行成本,所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水源水质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难题。

1.4工程运行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大多数群众的“水商品”意识正在提高,但还有部分群众存在喝“大锅水”的旧观念,所以在水费收取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同时,县级还没有建立维修养护基金,县级农村供水专管机构虽然成立,事业编制人员120人,但均无财政拨款,需要自筹资金。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采取的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保证完成“十二五”规划剩余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和县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水利的县领导任副组长,发改局、财政局、水务局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指挥。为有效激励和调动各级各部门提高自来水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由两办督查室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促进了工程的顺利进展。

2.2细化目标任务,确保资金投入

根据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把2014—2015年需解决人数、建设任务、实施重点、水质保障等内容逐项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到县、乡、村及农村学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农村饮水安全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组织和引导受益群众筹资投劳。为用好上级补助资金,定陶县切实加强了对工程建设资金的监管,饮水安全工程资金由县财政集中核算中心管理,实行报账制,资金结算由财政划拨中标企业账户,做到了专款专用。

2.3重视水源选择,确保供水安全

水源选择是饮水安全的关键,自2005年实施农村自来水工程以来,多选用深水井作为水源,但深层水源需要进行降氟处理,造成了工程建设投资大,运行成本高。计划利用在建的刘楼平原水库,根据“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把“十二五”规划剩余人口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任务中,确保了供水安全。

2.4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良性运行

坚持建管并重,不断完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体制,确保每一处工程都能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依据《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建立相应的管护机构,管护单位具有法人资格,结合实际,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工程建成后,水源工程和主管道部分的产权归国家所有,在市水利局的监督指导下由组建的供水公司进行管理。户内管网工程产权归投资人所有,由投资人负责经营管理。按照“补偿成本,公平负担”的原则,由县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并制定了工程运行维护经费定额,建立工程维修养护基金,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3取得的成效

3.1前期工作扎实有效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和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四个转变”的精神。一是转变规划思路。转变小型、分散、低标准、低层次的规划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中解决与分散解决相结合,近期解决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注重发展集中供水,注重扩大供水规模,注重加快解决进程。二是转变发展理念。转变过去仅重视满足水量,忽视水质的模式,坚持水量水质统筹,把水质达标放在首位,实现由饮水解困“有水喝”向饮水安全“喝清洁水”的转变,大力推进供水入户。三是转变管理模式。千吨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严格推行“四制”,明晰产权,分类确定运行管理模式,明确管护责任,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持证上岗,专业化管理。四是转变运行方式。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企业化经营,建立健全经济责任,按照成本加微利的原则核定水价,实现以水养水,良性运行,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2后续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基本健全

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各类规章制度和相应的考核办法,主要有水库防洪应急预案、汛期值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水源保护制度、水质管理制度、工程供水维修服务管理、技术培训制度、职工考勤制度、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基本达到了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目的。

4结语

篇5

关键词:饮水安全 工程建设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DF417文献标识码: A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s ofRural Drinking Water Security Projects of Yinan County

(Bureau of Water Resources of Yinan1-3, Zhangzhuang township water management station of Yinan4)

Abstract: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ject in Yinan county has caused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the rural drinking water security. Realization of rural water supply urbaniz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had been improved. Stimula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ic.

Key words: drinking water safety; management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suggestion

沂南县共有15个乡镇(街道办)、1个县级经济开发区,572个行政村,90.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3.78万人。自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以来,我县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强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把我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建设情况

沂南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以“政府牵头、水利主抓、部门参与、全程监督、严把质量、创建精品”为总体思路,通过精心组织,全力攻坚,科学实施,狠抓落实,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6012万元,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574处,解决了规划内15个乡镇176个村14.9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6%。目前,所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运行良好,供水正常,已实现全部通水到户。

1、组织实施和责任落实情况

我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良好契机,县发改、水利、财政、卫生等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切实抓好落实。对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有集体筹资筹劳为主、政府依法予以补助建设的供水工程,其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有个人(企业)投资为主、政府依法予以补助,或者以股份制形式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其所有权归投资者所有。对运营工程进行管理的单位,运行管理和生产经营,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运行方案,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范围,认真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水农[2003]503号文)。依据《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对本工程水管单位定岗定员。

我们在搞好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行政首长负责情况进行了落实,对全县的每一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登记造册,明确责任人,细化指标,一是对沂南县5-10万人(含5万人)或跨乡镇农村饮水工程责任进行落实;二是对沂南县1-5万人(含1万人)或跨村农村饮水工程责任进行落实;三是对沂南县1万人以下单村饮水工程责任进行落实。并于2011年6月30日以沂水发【2011】13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

2、筹措资金和资金使用情况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县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在保证国家投资足额到位的情况下,想方设法配足配齐地方配套资金,同时,积极要求受益村进行投工投劳、筹集户内配套费,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完工。

项目资金使用实行设立专户,专款专用,采取报账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强化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并严格按有关制度进行审计。目前,各专项工程资金均已全部足额到位,并全部完成投资。

3、工程质量情况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把质量监督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确保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监理单位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程序把关质量,建设单位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实地监督工程质量,凡出现质量问题的,一律返工,绝不留情,真正做到层层把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工程的竣工验收严格按照《农村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县水利主管部门要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项目完成后,县有关部门在自验合格的基础上,向省、市水利和计划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省市水利和计划部门组织正式验收,验收按有关规定主要针对组织领导、任务完成情况、工程质量、资金投入和工程管理五个方面评分、验收定级。

截止目前,我县未存在有工程质量问题,也未存在重大饮用水安全事故的现象,总体运行平稳。

4、水质检测和水源保护情况

我们明确规定:一是农村集中供水管理单位要建立水质检验制度,日供水1000立方米或者供水人口10000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供水管理单位应设立水质检验室,配备必要的水质检验仪器、设备和专业检验人员,对水质进行日常检验。因供水规模较小,未设水质检验室的供水管理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定期检测供水水质。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水质检验,应做到每一年不得少于两次水质检验,并向县水利、卫生部门报告检验结果;二是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村集中供水管理单位不断加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统一管理,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对工程供水水源保护区和工程管护范围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经常巡查,及时处理影响水源安全的问题。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并设置明显的范围标志和禁止事项的告示牌。因突发性事故造成或存在饮用水水源污染或隐患时,责任人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或隐患,并报告县水利、环保和卫生防疫等部门,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三是全县1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应急供水机制,并制定了农村公共供水应急预案,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正常运转。

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运行管理情况

单村供水工程基本由村委会委派或承包给专人进行管理,管护费用从水费收入中支付,不足部分由村集体承担。跨村集中供水工程基本由供水协会或水源地所在村的村委会负责管理,聘用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维修和管理,管护费用从水费收入中列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日常管理主要是以各乡镇的农业综合服务站进行监督。

(1)设置县级专管机构

根据省水利厅和市水利局《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县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办法进行了认真研究,深刻领会,结合实际,着力从水质监测、水源地保护、供水管理机构、政策扶持机制和应急机制等五个关键环节强化供水安全保障,组织技术人员制定了详细、操作性强的《沂南县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于2010年9月,经县政府研究批准印发。该办法的出台,是指导我县农村公共供水工程建设的法规性文件,标志着我县农村公共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为加强农村公共供水工程的管理力度,于2011年1月成立了沂南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能是:对全县农村公共供水进行规划和建设、供水管理、用水管理、安全管理、水质和水源保护监督执法。

(2)运行管理模式

一是工程管理由所在地的村委会成立管理机构或落实管理责任人,负责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和征收水费;二是个人承包,承包人与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承包人负责正常供水、工程维护和水费收取;三是大的集中连片供水工程由水利部门单独管理。例如寨子水库水厂是万吨水厂,设计供水人口为11.2万人,组建了“沂南县香山湖供水协会”,隶属水利局,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管理、维修运行,在工程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3)维护管理费情况

工程运行管理费用基本从收取的水费中提取,不足部分大多由村集体负担和垫支。基本能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正常运转运行和供水,每个工程都落实了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设备操作规程、定期维修保养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保障供水工程设施安全运行。

(4)供水水价核定和水费计收情况及补偿机制

目前供水水价由村集体和各供水协会参照供水成本自行制定。水费计收方式很多,有的按方收费,有的按户收费,有的按人收费,每方水价在0.4元至2.5元之间,国家和村集体没有补贴。

(5)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用地、运行用电、税费征收等情况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用地牵扯国土、建设、规划、环保等职能部门,办理手续复杂繁琐,仅凭水利部门或供水管理单位难以协调,造成供水建设用地审批困难,难以落实。用电电价较高,优惠缺乏政策依据。

(6)受益群众对供水服务、水价和水质等方面的评价

受益群众对供水服务基本满意,对水价总体满意,对水质评价较高,普遍认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希望国家继续加大投入,搞好工程建设管理。

三、主要经验

1、县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扶持、优惠政策情况

县政府每年都出台文件,支持和鼓励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在资金上、政策上予以倾斜和扶持,并给予优惠的政策和宽松的环境,为加快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突出规划引领,抓好水源保护

工程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工作理念先行。从检查的情况来看,不少地方都反映自然村太多,管网过长,建设成本过大的问题。因此规划一定再论证、再优化,要有在城市化进程中统筹城乡的指导思想和近、中、长期安排,要和区域城乡布局的总体规划相衔接。建设水厂和管网要高起点、上规模和相对集中,要充分考虑水源应急互通互备,要有应急深度处理设施。旧的水厂也要尽可能通过维修、维护、改造、扩建,延长寿命,发挥作用。要避免分散财力和造成新的浪费,使新一轮改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3、保障配套资金,强化政策扶持。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上,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一是在工程建设上建议减免税收或先征收后返还;二是指导与规范各地、各水厂的农户用水水价;三是水厂用电按农用电价格收取;四是免收卫生检测费;五是优先优惠安排建设用地。

4、严格建设程序,确保工程质量。

对该项目工程实行了项目“四制”管理,严把程序关,确保不出问题。

一是实行了项目法人制,由项目法人对项目策划、建设、实施全过程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二是实行了招投标制,对主要材料设备和施工企业,分标段向社会公开招标。三是实行了合同管理制,严格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四是实行了工程监理制。通过招标选择监理企业对项目施工进行监理,全面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篇6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水利暨三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省、肇庆市水利与三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年全市水利与三防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部署今年水利与三防工作。刚才,曾泰副市长作了很好的报告,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好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增强做好水利与三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水利、三防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抓好水利、三防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年,是我市水利、三防工作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一年来,我市成功抵御多次台风、强台风和西江、北江较大洪水来袭,夺取了“无水库垮坝、无大堤围溃堤、无群死群伤”的重大胜利。各项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特别是省、肇庆市重点水利项目景丰联围加固工程、大旺围*段加固工程以及我市新城区防洪达标工程进入了全面大规模施工阶段。同时,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议案工程如期完成,机电排灌议案工程建设全面开工,部分项目已经完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局良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任务。去年我市水利、三防工作总体是好的,得到了上级水利部门的充分肯定。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在水利建设上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省人大机电排灌议案工程建设进展相对较慢,水利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水利资金投入渠道仍然比较单一,个别地方存在畏难思想等。我们必须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予解决。

2009年,我市面临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千载难逢的机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中央、省、肇庆市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和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政策措施,水利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2009年,省级水利资金规模达135亿元,是历史上投资强度最大的一年。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增强做好水利、三防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牢牢把握中央、省和肇庆市加大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新机遇,全力以赴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早启动、早建设、早受益,全力推动我市水利、三防工作再上新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障。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做好今年水利与三防工作

今年我市水利、三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肇庆市水利、三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贯彻中央、省和肇庆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水利工作全局,抓住以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落实措施做好“三防”工作,确保中小型水库、堤围的安全度汛,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夯实防灾减灾工作基础,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㈠加强水利建设和管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打一场水利建设攻坚战。一要加快堤围达标建设和水库除险加固,保障防洪安全。着力加快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上新的台阶。特别是要加快景丰联围*丰乐段征地拆迁、截洪渠建设和仓丰围加固、彭冲湾改河工程建设。作为省重点骨干项目的景丰联围加固工程,力争汛期结束前完成截洪渠的立项和初步设计的报批工作,年内完成工程国家级立项工作,为其它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作出榜样。要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今年上半年完成所有项目的前期工作。对已建成的工程项目,要加快办理工程验收手续,确保到2010年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二要按时完成省人大机电排灌议案工程建设任务。34宗省人大机电排灌议案工程已于去年10月底全面开工,现离省要求完成的期限剩余时间不多,随着汛期到来,施工条件越来越不利。因此,要实行倒计时工作计划,逐项落实责任和工作措施,保障施工条件,增加施工力量,加强指导和监督,千方百计把进度往前赶,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三要加强江河、水库岸线管理保护。要切实加强对河道、水库岸线开发利用、河道采砂等活动的监督管理,防止盲目开发、滥占乱用,积极推行水域占补平衡制度。继续抓好“依法治河”工作,严厉打击乱采滥采偷采河砂行为,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和通航安全。四要加强水利项目审批、监管工作。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跟踪做好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工作。严格设计资质管理,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和规定开展项目审批审核,把好工程质量关,使工程能经得起洪涝的考验,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经得起群众的考验。加强水利资金管理,严格实行专款专户专用,严禁截留、挪用。

㈡切实抓好防汛备汛工作,强化应急管理。汛期即将到来,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落实各项防御措施,扎实做好防汛准备工作,早研究、早准备、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争取防汛抗旱和防台风工作的主动权,做好度汛准备,积极应对汛期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确保度汛安全。一要组织好汛前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落实好防汛责任制,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建设,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为安全度汛打下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对险工险段、新建重建未经历过汛期考验的堤围、泵站,要逐一检查,确保安全度汛。二要抓好在建工程安全度汛。我市目前在建水利工程约有48宗,汛期越来越近,这些工程建设进度要抓紧,确保在汛前具备防洪能力。同时,要重点抓好马房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协调管理,督促马房电站抓好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完善上游防护工程的整治,确保上游防洪工程安全度汛。三要抓好河道、山塘水库安全度汛。我市河道、山塘水库量多面广,是防洪保安全的薄弱环节。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河道、山塘水库的汛前检查,全力以赴做好山塘水库和小水电站安全度汛工作。四要确保各项应急预案措施落实到位。要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到思想、组织、物资、队伍、措施“五落实”。要加快实现防灾减灾应急指挥决策的信息化目标。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完成水利与三防工作任务

当前,我市水利与三防工作的目标任务都已十分明确,关键是抓落实。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水利与三防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㈠加强领导抓落实。各级领导要关心支持水利与三防工作,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三防责任制,积极协调解决水利与三防工作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健全考核制度,把水利与三防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职责,狠抓措施落实,促进水利与三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㈡筹措资金保落实。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尽可能增加预算内资金对水利的投入。要继续收足用好水资源费、堤围防护费、河砂开采权出让费等水利规费,多渠道增加水利建设投入。要加大“三防”资金投入,保证应急物资储备,保证防汛防风抗旱需要。要争取金融信贷,吸收社会资金,形成水利投融资的良性机制。

篇7

宁夏地势南高北低,三面为沙漠包围,国土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全区国地面积全部属于黄河流域,黄河干流横贯北部,流程397公里。中部有清水河、苦水河等黄河一级支流,南部有泾河、葫芦河、祖厉河等二级支流。

宁夏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89毫米,年蒸发量1250毫米,平均干旱指数达4.3。当地地表水资源量9.4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0.73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资源量28.5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1.6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21.53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的资源量1.5亿立方米,加上国家分配的黄河水指标可耗用40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41.5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696立方米。

按自然地理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北部引黄灌区面积占25%,当地水资源总量3.69亿立方米;中部干旱区面积占42%,当地水资源总量2.14亿立方米;南部山区面积占33%,当地水资源总量5.8亿立方米。引黄灌区由于引黄灌溉便利,用水总量占全区的90%以上。中部干旱带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严重,人均占有当地可利用水量仅51立方米,资源型、水质型和工程型缺水并存。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法规健全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从法律法规上保障管理力度。面对水资源的枯竭,自治区相继出台了《自治区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制定了《关于加强我区河流及湖泊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同时加大了水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在出台的《宁夏节约用水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宁夏湿地保护条例》、《爱伊河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银川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意见》、《银川市城市供水节水管理条例》、《银川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银川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条例》。为了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减少地下水开采,银川市通过建设黄河水厂,利用黄河水替代工业企业自备井地下水,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去年以来,银川市对城镇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打桩界定,设立了水源地保护警示牌。

(二)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并重

一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完成了《自治区水资源综合规划》9项专题报告,开展了《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完成了《宁夏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宁夏地表水功能区划》等报告。

二是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建设。自治区政府十分重视城乡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加强水资源地保护和建设,并把开展以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作为10件为民办实事之首,进行了一些系列保障饮水安全专项活动。提出了保护措施,要求在2009年底前取缔了城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工业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污口,2009年底前关闭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所有污染源排污口。组织人员普查登记了全区195个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理“关口”前移。目前全区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基本符合标准。本着“优化优用”的原则,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的用水秩序,合理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利用现有水利工程体系,实施多水源联合调度和优化调度,保证城乡供水水量和水质,在地下水超采地区,不准开采地下水。

三是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从2009年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宁夏行动》以来,积极配合自治区人大专项行动,形成了区、市、县三级联查行动,水利、环保、监察、经委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工作机制。银川市实施了清洁能源行动计划,石嘴山市实施了碧水蓝天工程,吴忠市大力整治造纸废水,固原市加快治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中卫市积极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2009年全区COD排放量为13.7万吨,比上年削减2.09%。

四是实施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提高雨洪水资源利用率。以提高防洪能力,提高水资源效率及城市品位为主要目标,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整治靓化了唐徕渠穿银川市城区段。通过建设艾依河(青铜峡河西总排干)实施防洪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使防洪工程、排水工程与湿地保护系统联用,地表水综合利用与地下水有效补偿相结合,实现洪水、沟水、湿地资源化,变害为利,既变污染排水为清污分离,又有效利用了城市排水及雨洪水资源,恢复了湖泊湿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

五是健全取水许可制度,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至2009年底,全区发放取水许可证1100多户。2009年8月1日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对2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水资源论证,新上项目水资源论证达到100%。

六是强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宁夏水环境监测部门于2009年6月4日深夜进行了宁夏水环境历史上的第一次突发水污染事件处置和暴雨洪水测报应急综合演练。演练单位反应迅速、上报信息及时、数据准确,为今后实战中,做到为领导决策和相关部门及时提供信息,降低水污染危害和损失打下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七是建立预警机制。建立了突发性水污染月报制度和快速反应应急机制,颁布了《自治区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制定了《宁夏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处理决定》,大大提高了处理宁夏重大污染事件快速反应能力。

(三)节约用水管理发展快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启动试点建设。自治区专门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完成了《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确定节水型社会试点期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先期开展了综合试点工作,一是启动了灵武市、平罗县两个县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二是首府银川市开展了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活动;三是启动了中卫市、海源县和灵武市三个节水型灌区示范区建设;四是启动了银川市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五是初步完成了三个水权转换试点项目。

2、以水权转换为突破口,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按照黄委会批复的《宁夏黄河水权转换总体规划》,一是制定了《宁夏黄河水权转换实施意见》、《宁夏黄河水权转换实施细则》和《宁夏水权转换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二是将初始水权指标按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部门分配至各县市和灌区;三是加快试点项目节水工程建设,完成黄委会批复的三个水权转换试点项目,合同资金1.51亿元,并建成宁东供水工程向马莲台、灵州电厂和甲醇项目提供,有力支持了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四是开展了水权转换相关配套技术政策和专题研究,提高水权转换的科技含量;五是初步形成了“农业综合节水—水权有偿转换—工业高效用水”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3、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率。截至2009年,建成和正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15座,基本覆盖沿黄各市县,设计总处理能力68.5万吨/日,全区综合污水处理能力、集污管道总长、污水处理问量,2009年底比2000年分别增长633.3%、64.53%、215.8%。污水处理率达到62.4%,减少了污水直接排放黄河,使得黄河水质逐年好转,大武口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替代了原地下水源,有效保护节约了地下水资源。

4、改革水价和水费收取制度,促进各行各业节约用水。深化农村水费改革试点工作,实行“三位一体”的水管体制,“三费合一”的水价机制和“一费开票到户、一票收费到户”的水费收缴方式,自流灌区成立协会860家,注册率85%。2009年调整引黄自流灌区水价,农业用水由试点前的每立方米1.95分提高到2.45分,企事业用水水价整体标准比试点前提高了3-5倍,为每立方米2元,其中水资源费每立方米0.1元,水资源费征收率达到90%以上;银川市、石嘴山市推行了居民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的超定额加价政策,特殊行业超定额每立方米达到8.50元,有效地促进了各行业节约用水。

5、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田间节水。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每年财政拿出近2000万元资金,调动全区开展声势浩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了灌排设施整治、中低产田改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建设和高效节水补灌等重点建设项目。

6、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完善节水型社会体制保障。全区共成立了17个水务局,5个地级市全部成立了水务局;相继成立宁东、太阳山、宁西水务公司,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和农业的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石嘴山市初步实现了工业、农业和生活统一供水,并实行供水、用水和排水的一体化管理;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3个水管单位开展了改革试点。

7、健全节水科技支撑,推进自主创新。开展了《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制度设计与专题研究》、《宁夏水权转换价格体系研究》、《水权转换项目区节水监测分析》、《中石油宁夏石化分公司工业综合节水示范》及《全区工业用水与节水研究》、《宁夏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资源化研究》等节水型社会建设课题研究。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共同成立“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为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与试点提供系统的科技支撑。

三、几点启示和想法

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关键是要把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去,转变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断创新的工作方法、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转变观念,按照市委“专业、认真、务实”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科学调度、优化利用、合理开采、节流与开源并重、依法行政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科技投入,继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积极开展各项水资源项目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对水资源管理工作重点投入,为科学研究、优化调度、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做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性、完善性、永续利用性的工作,做好水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利用,城市环境绿化的长远发展规划。

(三)管理和保护并重,加强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我市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威胁是水质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资源型水资源的补给是我市被动性接受的,难以操控,今后的水资源潜力重点应放在城市节水和防止水质型缺水方面。怎样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生态绿化工作,是水利及环保、城建、绿化、环卫等部门的共同责任,应共同做好我市经济发展、生态绿化、资源和人文建设、城市规划联合协调执法机制,其中水资源管理重点做好水资源论证和节约用水工作。

篇8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水利工作取得的新进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水利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发展目标,不断优化完善水利改革与发展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大局,着力提升水利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各项水利改革,不断增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全县水利进入了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新的发展阶段,水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突出抓防汛抗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通过不断加强水利工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防汛防旱工作预案,切实提高洪涝灾害的预测预报水平,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近几年来,多次战胜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强台风袭击和干旱灾害,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提供了安全保障。二是突出重点,着力提高水利的工程保障能力。2003年至2009年全县共完成水利投入8903.32万元,投入劳动工日39.76万个,完成土方22.95万立方,石方3万立方,砼1.2万立方;渠道防渗39.9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0.7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7平方公里;维修加固水库8座。三是突出民生水利,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00年以来,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大规模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农村饮水安全,着力加快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有力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人饮工程146座(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10万人。四是突出转换职能,着力构建水利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着力构建水资源的保障体系,积极理顺水资源管理职能,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同时,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迈出了水利改革新的步伐。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渠道开门纳谏,共征求到40条涉及25个方面5大类问题的意见建议。我们认为,这些意见建议都是十分中肯和富有建设性的。在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汇总、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经局党组反复讨论研究、综合归纳,认为影响和制约**水利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民生水利保障体系与人民群众的期盼、水利体制机制与促进水利科学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病险水库数量多。全县注册的38座水库工程中,除已完成的8座水库除险加固外,还有20座病险水库有待除险加固,占水库总数65.79%。二是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数量多。全县仍有10万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三是农田水利设施依然薄弱。全县现状总有效灌溉面积2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3.85%,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四是农村水利管理体制问题突出。国营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虽已基本完成,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职责不明,严重缺乏维修养护投入等问题,农民的分散经营和农田水利设施集体受益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五是主动深入基层调研解困不够。对基层情况了解还不是十分透彻,调查研究还不够深入,提出的政策措施针对性还不是很强,及时提出改革建议不够。六是局属困难单位存在较多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局属困难单位往往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职工工资待遇、医疗养老保险等问题较突出。七是体系建设存在“四个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体系不到位,班子分工不尽合理,职能有所交叉,办事效率还不高;二是职能体系不到位,权责不一致,科室的职能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扯皮、推诿和拖拉现象还时有发生;三是责任体系不到位,各单位的目标还不够明确,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局面没有真正形成;四是制度执行体系不到位,近几年,我们虽然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但制度的执行力还不够,以制度管事、以规章约人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上述存在问题,有的属于长期积累下来的老问题,有的属于水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有的是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有的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形成的,有的是工作不到位导致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主观上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博大精深,我们必须结合水利实践,全面深入地学习,才能深刻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虽然我们按要求多次认真组织了学习,但学得还不够深入,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还不够全面,还没有真正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全面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联系实际、指导解决水利发展改革的突出问题上还做得不够好,需要进一步下功夫;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上还略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如何科学发展还没有充分思考,研究当前工作多,研究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少,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的水问题研究不深;虽然已经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但治水思路的创新还没有真正通过水利规划创新、投资政策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充分体现出来。

二是推进水利改革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在思想上和工作中存在求稳怕乱的思想情绪。我们认识到,水利事业要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水利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这几年来,我们也致力于推进水利改革、创新水利管理、拓展水利服务,但总体上力度还不大。特别是在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水管体制改革等水利重点难点问题上,过去比较习惯按老经验办事,新办法和新举措不多。此外,在加强水利行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农业用水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事关行业发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创新措施上,胆子不够大,力度不够强,存在求稳怕乱的思想情绪,进展比较缓慢。

三是抓工作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近年来,为推动水利发展改革,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及时全面进行安排和部署,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但是,在实际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出现工作部署多,检查督促少;一般性的要求多,跟进指导少的情况。随着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对大量的面上水利工程项目还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

四是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强,主动下基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做得还不够好。基层是水利行业的窗口,也是水利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对基层水利发展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虽然已引起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已开展了不少调查和专题研究,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主要还是基层反映什么问题,我们就设法解决什么问题,过多地忙于具体事务,在积极主动深入基层调研、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帮助解决问题上做得不够,特别是在支持基层发展、指导和帮助局属困难单位解决问题方面,力度还不够大。

五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思想不够解放。随着水利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触及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难度越来越大,但传统的观念、思维、办法还有一定的基础,在工作中还有一些顾虑和担忧,对新的问题如何用新的办法解决,思想还不够解放,偏重于求稳求安全,开拓创新劲头不足,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举措不够多、力度不够大。

六是推进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后劲不足。工作中我们比较重视处理应急的工作任务,过多地忙于具体事务,对水利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和全局性工作的研究不多,对加强现代水利发展课题攻关工作抓得不紧,对水利科技创新和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主要共识

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水利工作的指导方针,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联系**水利工作实际,我们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形成了以下五点共识。

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创新完善治水思路。这是水利改革发展始终把握的根本方针和基本原则。推进我县水利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县情和水情,认真领会和执行中央、自治区的治水方针,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水利工作的安排部署,把水资源问题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抓重点、求突破,才能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二是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项目带动促发展。这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抢抓当前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一大好时机,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争取中央、区、市的支持,以项目带动城乡发展,以项目提升服务功能,努力增加投入,保持全县水利投资的稳定增长态势,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推动水利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是必须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水利工作的更为突出的位置。这是水利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多年的治水实践表明,现代水利在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科学发展、服务民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把水利行业发展完全融入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大局之中,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水利需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赢得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我们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集中围绕提升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切实改善和保障城乡居民的饮水用水需要、加强水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和农田水利建设等一批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水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入调查研究,以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务实有效的措施,在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四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构建保障和促进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是水利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发展的活力源泉。我们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努力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机制、水资源管理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水价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改革促进水利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同时,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有机统一起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围绕中心工作,发扬优良作风,打造过硬队伍,支撑水利发展。

五是必须坚持

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办水利。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考虑,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引导和激发民营资本、社会资金和群众自愿兴办水利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推动水利工作的开展。

四、今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

围绕局党组确定的“发展水利、改善民生”这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载体,联系新时期**水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们在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刻剖析问题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水利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横**战略目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治水方针,以解放大思想促进水利大发展,突出农田水利、民生水利、重大工程建设,着力构建防洪、供水、水环境三大体系,强化农业、工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强化各级政府在水利建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水利建设和社会力量支持水利发展的积极性,推动我县形成新一轮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农村发展,确保我县粮食安全,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提供可靠有力的水利保障。

按照**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我们将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水利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推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为抓手,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为途径,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上下功夫,深入实践科学发

展观,推进水利事业统筹协调发展;在着力发挥水利保障作用上下功夫,抓好防汛第一要务,切实履行水利管理职能;在加快水利建设上下功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防洪保安工程、水利生态治理等“五大工程”,推进防洪、供水、水环境三大体系建设,掀起水利建设新;在深入推进水利改革上下功夫,着力寻求水资源管理、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水利建设与管理、农村水利建设、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水管水等方面的新突破,努力实现加快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水利建设新目标。

为此,我们在深入调研、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原则,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全县水利建设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目标是:一是全县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5万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二是全县20座病险水库基本得到除险加固。三是新建县城城区防洪工程,保护受洪水威胁地区人口5万人。四是新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解困人口10万人。

为保障这些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全县全民动员,开展水利建设大会战。我们也明确提出,要以大力实施**水利科学发展三年计划作为我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实践,在具体工作中贯彻边学边改精神,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加强领导班子自身能力建设,切实提高领导水利发展的能力。局领导班子是**水利改革与发展的火车头,因此,必须加强班子的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治水管水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引领者、实践者。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局领导班子带头加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修订完善局党组集体学习计划,每月进行一次中心组理论学习,同时,局领导班子成员制订个人自学计划,确保学习时间和效率。在学习内容上,把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与学习水资源、环境、经济、现代科技、法律法规知识等有机结合起来,紧密联系**水利发展实际,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努力做到增加知识,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提高科学思维、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发展目标,列出事关**水利发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领导班子成员将牵头,组织专家开展系统性调查研究,努力提升领导班子驾驭现代水利发展的组织领导能力。三是增强落实本领。党组成员按照集体决策、分工负责的原则,把全局工作的重点任务逐项分解到领导班子的每个成员,实行定期检查、汇报交流、年终述职考评,建立组织考核与民主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保证事关全局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要下决心精减会议,精减行政审批环节,切实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加强深入基层、深入重点工作、深入重点工程抓落实的能力。四是率先廉洁自律。坚持不懈地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干实事、求实效、作表率,带头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恪守局党组作出的廉政承诺,始终保持清正之气。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快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反对奢侈浪费,带头与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真正做到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发挥模范表率作用。

(二)认真抓好防汛抗旱工作,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科普宣教,提高防患意识,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强化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安全度汛。一是继续完善各类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规范各项防汛工作。二是抓好台风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完善台风灾害防御预案,建立健全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三是加强水库防洪安全工作。落实防汛责任制,确保防汛安全。四是抓好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和应急度汛工程建设。结合今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和应急度汛工程建设,提高水利工程自防能力,确保工程安全。五是继续加快水文测报、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提高汛情、旱情监测、预报、预警和指挥决策支持水平。

(三)加速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确保水库度汛安全和供水安全。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

(四)突出以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的民生水利工作,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快实施人饮安全和困难工程。

(五)以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把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再上新台阶。二是突出抓好灌区节水改造,全面加快3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作步伐。

(六)依法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建设。一是加强水利规费征收力度。2009年内,全县水利规费征收力争完成80万元。二是加强水资源规范管理,优化取水程序、强化取水许可监督和水资源保护。三是全面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篇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政〔20**〕3号)精神,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示范生态创建为载体,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重点搞好农村饮水安全、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总体目标。通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农村环境监管能力、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等措施,力争到20**年,全市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遏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摸清全市土壤污染与农业污染源状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以上,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均提高**%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健康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用2—3年时间,完成国家级生态县(市)创建任务,**镇成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4个乡(镇)成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0—20个村成为**市级以上生态文明村。到20**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着力解决农村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各乡(镇、区)要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制订切实可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市水利部门负责抓好农村供水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做好村民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变化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市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对集中饮用水水源要划定保护区,重点抓好环境保护、水质监测与管理,严禁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对分散供水水源要加强周边环境的保护和监测,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市卫生部门负责做好村民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卫生技术评估工作。

(二)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各乡(镇、区)和市新农办等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引导农民开展村庄绿化,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居住环境,逐步消灭“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市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小城镇和农村污水治理的指导,在有条件的乡(镇、区)和村庄开展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市建设、农业、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垃圾污染治理的指导,积极引导农村建立垃圾站,实行生活垃圾定点存放,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镇、区)运输、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市卫生部门要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通过开展改厕,逐步推广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市发改和农业部门要把农村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提高建设标准,实行“一池三改”,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三)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各乡(镇、区)要制订和完善村镇环境保护规划,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和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村镇工业企业布局,按照村镇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合理布局发展村镇

二、三产业。坚持有计划开发矿产资源,严禁私采乱挖行为,对生态已遭到破坏的矿区要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市发改、环保、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工业企业监督管理,新上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标准和水土保持标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水保方案审批、“三同时”制度和入河排污口设置同意制度,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严防污染严重、工艺设备落后的“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死灰复燃。工业园区同类企业、同类行业要实行集中建设,农业园区特色产业要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循环化生产建设,努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四)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市发改、环保、畜牧等部门要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市环保部门要会同畜牧部门对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规范的环境管理,对新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现有超标排污企业,必须限期治理到位。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市农业部门要在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摸清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农村生活产生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量及其去向。摸清农业污染物排放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掌握农业污染的动态变化趋势,为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积极推行秸秆还田和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秸秆生产饲料肥料等,严禁露天焚烧。

(六)防治农村土壤污染。市环保部门要做好全市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摸清土壤污染现状,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市农业部门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和生产基地灌溉水源、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对矿产、交通、水利、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等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管,防止出现新的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现象。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街道绿化、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加强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

(八)大力开展创建示范工程活动。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一批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实力强的乡(镇、区)、村率先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区)、生态文明村,推动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开展。从20**年起,市政府将把环境优美乡(镇、区)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实行目标考核。对完成创建任务的乡(镇、区)和村庄,比照**市政府奖励资金同等给予奖励。

三、切实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各乡(镇、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把农村环境保护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乡(镇、区)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的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二)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力度。农村环境保护是公益性事业,各乡(镇、区)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无公害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以及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同时,要研究制定乡(镇、区)、村庄投入及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完善农村环保基层队伍建设和农村环境监测监管。完善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覆盖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各乡(镇、区)要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分管环境保护工作,并逐步建立环保监察员制度,制订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把环保工作职责落到实处。市环保部门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预警监控体系,重点做好环境监测站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和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全面开展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管理“三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定期公布区域农村环境状况。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项目立项。开展污染物与健康危害风险评价工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新晨

篇10

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直接关系到水质的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多年来,市人大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市政府也一直坚持把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水源地保护的整体规划、监控管理和综合整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到去年年底,我市共有484个饮用水源地,其中市级和县级7个水源地日取水量约50万吨,占水源地总取水量的60%,水质达标率达99%以上,受益人口在153万人左右。在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科学制定规划,为饮用水源地保护提供依据。20__年,

我市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了《扬州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报告》,对全市53个水域进行了水环境功能界定区分。20__年,经省政府批准,明确了我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68个,其中重点水功能区30个。按照国家、省水利部门的要求,我市对水功能区进行确界立碑,在长江、大运河、仪扬河等流域性、区域性河道的醒目位置共设置了35块标志牌。通过按规定分级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从而为开展水行政执法、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20__年,我市开始着手编制扬州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经过1年多的努力,目前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已编制完成,待专家评审通过后即批准实施。此外,市政府还先后制定了《扬州市城镇供水资源管理办法》和《扬州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组织编制了《扬州市水功能区划》、《扬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扬州市重点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意见》等水资源保护规范性文件,制定了取水口水质恶化的应急预案,有力地推动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2、加快治污工程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硬件水平。“十五”期间,市政府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多方筹集资金,加大项目进度督查力度,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新建污水处理厂9座,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43万吨,其中市区建成日处理10万吨的汤汪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5万吨的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江都、高邮、宝应、仪征四县(市)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并相继投入使用,江都临江四乡镇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初步建成,年内可投入使用;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3座,日处理生活垃圾1090吨,新建危险废物处置场所2座;组织实施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东线23项治污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完成14项。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从“九五”末期的14.4%提高到目前的71,全市列入地表水功能区划的64条河流、湖泊109个水质断面达标率已从“九五"末期的30%提高至目前的70%,其中列入国家监控的3个断面水质达标率从20__年的44.4%上升至20__年的83.3%,干流水质有所改善。

3、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去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市政府专门成立由12个职能部门和7个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建立重点、难点问题联席会办制度,制定了《扬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对全市范围内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分布、水源构成、水质状况以及污染源分布和污染排放情况全面调查摸底,对日供水500吨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进行认真排查,同时对存在环境问题的1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逐一开展重点整治。一年来,全市共依法取缔了水源保护区内有污染的企业、垃圾场、围网养殖场和砂石码头8个,限期整治企业14家,其中10家已完成,4家正在整治过程中。

4、加强饮用水源地监管,建立完善水源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市政府组织环保、建设、水利、卫生等部门,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监督、检查和管理,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一是严格项目审批,从源头上强化污染控制。加大项目开发管理力度,严禁在水源地保护区内开发新建项目,近几年全市共依法否决或劝阻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的项目201个,从源头上控制和防范了环境污染。二是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多方位监控。制定城市饮用水源管理办法,对万福闸和四水厂两个水源地划定三级保护区,设立标志牌,对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定期巡查监控;加大对保护区内污染源的监管力度,对重点排污企业实行许可证和总量双线控制管理,实行重点工业污染源“一厂一档”制度,对化工重点水污染行业开展专项整治,积极防治水环境污染;加大船舶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危险品船舶专项整治,加快船舶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着力整治保护区内码头、造船厂等违规建设项目。三是严格水资源管理。推进计划用水和用水定额管理,开展企业节水示范项目建设与水资源节约利用、保护工作,同时实施河道调水冲淤、城乡河道整治等工程,增加水样水质的送检频率和检测项目,调度河流生态流量,优先保证人民生活用水的水质。四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水体的问题,重视发展高效农业、特 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下发了《“十五”期间控制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污染的意见》,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70项,全面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人工拦截生态系统、农药减量控毒等控制技术。近几年来,全市共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294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l6个,绿色食品100个,无公害食品214个。五是加强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建立了水质监测系统,通过对全市84个国家、省、市(县)级流域监控断面,46条主要河流湖泊,26个重点水功能区的33个监测断面等地区的水质进行定期、全方位监测,及时、全面地监控全市的水质状况。另外,市自来水公司每天还对市级2个水源地水质进行l8项水质项目检测,每月进行46项水源水质全分析,确保了自来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为了提高水质监测的现代化水平,我市建成了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2座,并计划在主要饮用水源地长江四水厂取水口与仪征化学工业园之间新建水质自动监测站,逐步完善监控网络,实现重点水源地不间断实时监控。

5、大力推进农村改水、区域供水,确保广大城乡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把农村改水纳入“农村八件实事”的重要内容,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完成全市农村改水任务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农村改水工作,按照由分散到集中、由以地下水水厂为主转变为以地面水水厂为主的原则,改造扩容地面水厂,控制新增地下水井,共撤并村级小水厂34个,逐步实施集中供水,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卫生问题。坚持将实施区域供水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20__年组织编制了《扬州市区域供水规划》,制定了全市区域供水的中长期规划目标,通过推进乡镇区域供水,发挥规模供水效益,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城乡群众生活质量。20__年,我市将西北10个乡镇区域供水工程作为国债项目立项建设,工程概算投资1.1亿元。今年年初,市政府把西北6个乡镇实现区域供水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市人大也专门就“确保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提了1号议案,我们把落实人大1号议案和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作为推进市区区域供水的难得机遇,专题召开了落实办理市人大1号议案暨市区区域供水工作会议,并结合全市村庄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对全市城乡水源地保护、改善城乡居民饮用水质量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为了切实解决市区区域供水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多次组织召开了市区各乡镇党政负责人座谈会,听取意见,寻求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工作的办法和措施。经过多方努力,到目前为止,市区已有9个乡镇实现并网供水,有近20万农村居民受益。

虽然我市在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有许多问题和不足有待改进。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目前全市特别是各县(市)的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主要是由建设、卫生、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进行管理和实施的,由于责任主体和责任人不够明确,没有形成比较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普遍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现象,导致组织不力、推进不快。二是农村饮用水的水质问题得不到有效保证。根据对全市日供水量500吨以上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监测显示,与地表水水源地水质87.8%的达标率相比,地下水水源地的达标率较低,只有77.2%左右。而在我市159个日供水量500吨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取深层地下水的占了绝大部分,达__个,特别是各县(市)乡镇供水主要还是以地下水为主,全市农村居民饮用水不安全的在64万人左右,仍在饮用浅层水、沟塘渠池水的约1万人。此外,大多数农村饮用水源地还未划定水源地保护区,没有实施比较严格和规范的管理。三是农村水厂民营化的负面影响目益显现。目前,全市绝大多数农村水厂都是以私人承包经营为主,许多水厂在经营过程中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投入,水质监测、化验的设备和手段落后,运行管理也不够规范。分布在农村地区的400多个小水厂,80%靠采地下水,其中只有50多个小水厂有净水设备,300多个小水厂为直接采水供应,加上大多数小水厂是第一次改水时兴建的,管网已经开始老化,渗漏严重,水质难以保证。上述问题,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

二、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作为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第一责任主体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的职责任务和目标要求,通过明确水源地保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理顺管理体制,推动这项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同时建立完善监督考核、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将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实施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和部门进行考核的内容,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近期,市政府将专门组织开展一次专题调研,就如何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从体制机制上保障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继续加大区域供水工程的推进力度。实施区域供水是解决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维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将根据省建设厅编制的《宁镇扬泰通区域供水规划》和《扬州市区域供水规划》的要求,结合村镇建设规划,继续加大农村改水、区域供水工作的力度,把这件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抓实抓好。对布局不合理、运行效率差、群众反映强烈的小水厂,坚决进行撤并、联网。同时按照“水到井封”的原则,逐步关闭自备水源和地下深井。今年市区将在9个乡镇实现并网供水的基础上,年底前再争取有5个乡镇,明年有7个乡镇实现并网供水,从而使市区所有乡镇全部实现并网供水。

3、严格现有水厂和水源保护区管理。在加大区域供水工作的同时,对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实施区域供水条件还不成熟的镇、村,我们将通过理顺农村水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责权利对等的管理关系;狠抓水厂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指导水厂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操作规程;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水质监测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水厂的监管,不断提高农村水厂的管理水平,对水质化验不合格的水厂,坚决依法予以整顿和关闭。突出饮用水源地的管理,严格控制水源地工业污染,严把项目审批关,严禁新上国家明令淘汰和禁办的项目和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影响水源保护区水质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对集中式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及建筑物组织清理,依法取缔排污口,清除码头、垃圾堆放场、畜禽养殖场和网箱(围网)养殖。有条件的保护区逐步实施封闭管理。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超标排放的企业责令限期达标排放,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和单位,坚决予以关停和搬迁,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4、加强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治理。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直接危害到饮用水的水质和安全,市政府将在组织编制《扬州市现代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同时,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业,着力提高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预报率和准确率,推广无公害综防技术,科学进行防治,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加快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推广,强化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禁用农药的执法和管理力度,从源头抓好农药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在控制化肥的施用上,积极研究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高效施肥技术,努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时大力提倡应用生物有机肥,减轻化肥对土体 和水体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