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学科基础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学科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心理学是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一。心理学以个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而课程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心理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对课程研制产生着重大影响。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案的制定都要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作为依据。
2001年,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规模空前的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借鉴了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作为当代具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对此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及其课程观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是心理学发展史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后来在维果茨基(Vygotsky)、奥苏贝尔(Ausube1)、布鲁纳(Bruner)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流派纷呈,主要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论、控制论的观点等。然而,这些理论有着共同的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与一般人们所认为的“外部输入—— 内部生成”模式相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心灵的,而是在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其次,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的、客观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或更新,而非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具体的问题中,人们还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境对知识进行重加工和再创造。而且每个人都从自己特定的经验背景出发来建构知识,给世界赋予意义,由于各人的经验背景不同,建构出来的知识也必然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独立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另外,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建构.人们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要受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并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协商,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世界。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是以其知识观为指导思想的。
1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所谓主动建构性是指学习的目的是要实现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去探究和创造新知识;所谓社会性是指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与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交流互动来丰富自己的认识,从而构建起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而情境性是指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建构意义,获得知识。因此,学校课程不仅要关注知识体系,更要突出知识获得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累积陛的,因为一切新知识的建构都是建立在原有经验背景的基础上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课程内容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经验脱节,不能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而应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选择真实性的任务,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景,体现课程内容的实用 陛、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3弱化学科界限。建构主义者重视问题情境的意义,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多次进行,并且保证每一次学习的问题情境都不同,而且教师要呈现给学生整体性任务,让学生尝试着去解决完整的问题。由于这样的问题往往要涉及多方面的概念和理论,所以建构主义者要求弱化学科界限,主张学科间的交叉。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知识建构活动。在他们看来,学生并非直接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现象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应该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经验,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因而,在这里,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指导者和协助者,引导学生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整现有的教学资料,适当布置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反省和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要进行互动、协调,以不断丰富和更正各自的认识,这也即我国传统的“教学相长”思想。
5.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观。建构主义者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因而,评价应该立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注重对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考查而非学习成绩;评价类型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而不仅限于传统的纸笔考试。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符合时代的要求,因而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受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中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的变革和评价体系的改革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课程目标的变化。我国以往的教育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课本知识被奉为“宝典”,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等的培养。针对以往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建构主义者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解释或假设,并非问题的最终答案,因而学生没有必要对课本知识顶礼膜拜,而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可见,新课改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受到了建构主义的一些影响。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长期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删除了原有课程内容中偏深、偏难的部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这与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的“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相一致。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我国以往的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而且强调学科本位,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但是,学生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由各种现象组成的错综复杂的综合体,而非以专门的学科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将来能够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相应地,学校课程就应该突破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将各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也反映了建构主义主张的“让学生尝试解决整体性任务,弱化学科界限”的观点。
(四)课程实施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占绝对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平等的合作和交流,教学以教师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这难免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下,由于对创新教育的提倡和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关注,使教育工作者从建构主义心理学中去寻求启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主张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倡导合作学习。鉴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课程评价的改革。我国以往的课程评价存在好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重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单一,多采用纸笔考试。此次课改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提倡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纸笔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小组讨论、研究论文等综合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这改变了以往“纸上论英雄”的局面,将评价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与建构主义所提倡的“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观符合。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等理论中虽然不失过激的看法,但它给传统的教育以有力的冲击,也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当代,建构主义理论无疑会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李建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新创意[J].教育发展研究.2002.(3).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5]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吴维宁.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1注重心理训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不仅有自尊的需要,而且更具有激发自身潜能的需要。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思想意识里,更加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有点,从而充分激发自身的潜能[2]。如果教育者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教育决策。因此,作为外科手术学基础课教师,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对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强的意志和丰富的情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便要求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进行备课,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稳重的举止,坚持穿着整洁,用语恰当,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把控每一个操作步骤。同时,还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力、严格谨慎的性格和协调的意识。
2促进成就感与竞争意识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外科操作练习知识点之后,便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动物犬的手术操作练习。其中,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给学生轮流安排不同角色,每个学生都可以扮演手术主刀医生、医生助手、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及器械护士的角色[3]。在手术模拟教学过程中,基于手术的不同类型,重点示范和考核学生结扎、缝合、止血、切开等基本操作技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在模拟手术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或小组成员;对于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具有一定的紧迫感和压力。通过采取褒扬的方式,能够较好的完成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3注重教学语言艺术
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语言适应艺术,以此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保障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秩序,有效提升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通常情况下,教师个人素养、为人处世、专业技能等均是通过使用语言表现出来,这便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应用规范化的语言,而且还需要准确把握语言的使用时机[4]。现阶段,培养学生医德是临床教学的重点,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医德语言。只有教师注重语言艺术的使用,才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讲者与听者形成一个统一体,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状态,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总之,教员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接触较为密切,其言语行为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激发学生情绪中正性积极力量
在人的日常情绪中,存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5]。这两种因素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时,便可以转化成为人日常思维及行为活动的重要力量,以此来干预人的实际行为。其中,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中,主要强调的是人们情绪中的积极因素,能够充分激发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正能力,从而帮助人们能够更好的克服困难。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手术动作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导致一部分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还会造成学习动力的缺失。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老师在严厉批评学生所犯下的错误,或者冷嘲热讽的挖苦学生,便很容易给学生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从而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6]。因此,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便需要老师尽量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耐心辅导学习动作较慢的学生,一旦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及时进行纠正,以便削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决心。同时,老师还可以适当插入一些外科手术学者们在以往艰苦环境中勤学苦练的事迹,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热情。
5师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大幅度提高老师与学生的学习成就感[7]。其中,在以往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老师对学生技术动作的要求较高,但是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细节的完美,从而造成整个外科学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紧张,让学生感觉自己不论做什么都是错,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将教育心理学适当引入到外科手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尽量采取赏识性教育和启发性教学方法,尽量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效,全面观察学生在每次操作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及时表扬学生,帮助学生逐渐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起自信性。通过启发性教学方法代替老师直接指出学生错误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提升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教育心理学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和问题。本文通过合理的将教育心理学引入到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为医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坚持的基础。
作者:魏锦来
参考文献:
[1]董薪,杨喜珍,吕宪玉.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实践[J].医学教育,2012(1):52,21.
[2]刘洪,曹萍,明英姿,等.积极心理学在外科手术学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3):411-412.
[3]赵静.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9):87-88.
[4]秦竹,马定松.高等中医院校医学心理学综合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4):90-92.
[5]刘琳琳.教育心理学在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4(26):151-152.
篇3
【关键词】 任务驱动 合作 自主 评价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49-01
随着新课程教材的到来,笔者在网站上、学校里发现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发出这样或是那样的抱怨声。笔者也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刚刚拿到新教材时,也曾跟以上的老师一样颇有同感,不过,当笔者仔细地翻阅了一遍教材后,发现新课程里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多方面了解信息技术,更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当新课程来临的时候,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和创新,真正让新课程在我们的教学中“新”起来,“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效率更高;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浅谈一下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1 创设情境,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我认为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学习中,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以往避免教材中单纯的技术传授的现象。我在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内容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涉及天文、地理、科技和社会热点现象等各科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在信息技术学习时,通过师生的层层任务设置,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挑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且锻炼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如我在讲Excel的函数与排序时,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并填好各人的成绩(随便填)。上课时,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然后要求学生在看清老师的示范操作后,完成表格,看看自己在班级中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老师示范一结束,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做起来了,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大力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通过学生与电脑开展人机探险式对话,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信息技术学科的优点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如在学习版面设计时,让学生制作奥运专刊,学生对此比较有兴趣,以6人为一组,考虑小组协作学习的特点和组间平衡,每组既有优秀生,也有成绩较差的学生,由成绩好的一名任组长,组长及各成员一起讨论具体内容及设计方案,组长负责版面设计,其他组员从网上资料收集,老师在一旁也可作一些指导。制作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好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比较、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当板报合作完成后,笔者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比较、讨论,评出优胜小组。最后让优胜小组组长讲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及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操作技巧,并且给予操作演示的机会,使学生间能互相学习。
课堂中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学生之间能主动展开对话,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潜能,对人的认识、情感、技能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互相比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增强学习者的团队协作意识,对团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归属感;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协作技巧,人际交往能力。
3 创新教学方式,开拓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们应避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英语;教学;管理
中国分类号:G633.41
前言
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国家队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于英语教师的培养以及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下大力气进行了投入,但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哑巴英语”、“应试英语”、“中国英语”等等,都在对我国的英语教育进行着讽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以及国人整体英文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基础上,面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新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真正会说英语、会用英语,提升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1新课改后的教师主观问题分析。课程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变化,目的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这无疑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益处,但是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英语科目的教师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在一些初中学校,许多英语教师有着常年的教学经验,且通过这种教学经验教育出的学生,其应试能力相当高,教师面对英语课程改革的态度一般是:只要学生的成绩能够提高,就是好的教学方式,而学生真正的英语应用能力则放在了其次。这使得英语课程改革在一部分地区很难推行。
2 新课改精神领会不深入。一些初中英语教师在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中,没有对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课程新标准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属于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必须吃透其中的内容,并能够深刻的体现在教学之中,学校可以将英语教研组作为一个学习单位,定期进行新课改的学习,并且在平时教师可以互相听课评课,以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3师生课堂定位不准确。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流程上,要根据学生进行设计。新课改的精髓是调动一切拥有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还是根深蒂固,教师过分强调“教”,而学生依然被动的去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非师生之间的配合,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显现出来。
二、改革教学理念
英语学科一直以来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学科之一,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印象也停留在“背诵”上,这对于英语教学与英语在我国的发展是一种悲哀,也直接导致了英语课堂的死气沉沉和枯燥无味。对英语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推陈出新,不再是“一言堂”模式,大胆且积极的将学生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英语教学的主体,每节课可以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有组织、有纪律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够避免课堂出现沉闷的现象,如果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则可能导致课堂的秩序混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一些生活场景方面的课程,可以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并且分角色进行对课程的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入语境,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本原是应用而不是背诵,学生也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此外,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学生也不会产生反感;学生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加深彼此的友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音乐教学法
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引入音乐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单词进行总结,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英文歌曲给学生播放,学生在哼唱歌曲的同时,就能够熟悉英文单词。实践证明,多数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法,能够掌握英文单词的发音,并能够拼写出单词,还能够了解单词的基本用法和语境。此外,一些英文俚语以及一些英文的习惯用法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全面构建。
3.重视学生预习环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分段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留出预习作业。我们以“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一单元为例,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收集身边人的生日,比如父母、朋友、老师、同学等等,还要掌握生日的表达方式,这些情况在课余的时间,分为小组完成。教师在布置任务中,还要要求学生将新的句型进行标准,对于不懂的知识点与表达方式,学生要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研究,之后在课堂由老师统一讲解。
3.拓展课外活动
学习英语的本原是为我们服务,是工具学科。所以,在进行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立体的英语教学环境。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以英语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是值得推广的办法,比如英语角、英语沙龙等,这些形式都可以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英语交流和使用的平台,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
小结
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够使课堂学习的效果得到提升,学生与教师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也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教育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同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峰,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教育管理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年06期
篇5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初中计算机教学应该做出一定的创新与突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初中学生计算机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进步。总的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的事情。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采取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的效果并不那么理想。凭空讲“2l世纪是计算机学世纪”,并不能激发初中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欲望。相反,初中计算机教师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善于思考的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时刻都为学生着想。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一,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学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兴趣。其二,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多动手实验、操作,来提高课堂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是学生喜欢计算机课程。其三,计算机教师应该多多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经过学生自主思考的问题才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地印象,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
二、改变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利用系统的方法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进行整体、全面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预期达到什么效果进行适当的策划。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机教学设计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计算机教师也应该相应地对计算机教材的呈现方式、计算机教学的具体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不断提高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计算机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计算机学知识的能力、分析与处理计算机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技能。不仅看学生期末考试中的计算机成绩,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平时计算机作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对待计算机学习的态度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首先,计算机教师应该设计好导入环节。导入环节要求计算机教师,在上新课题时应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计算机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视频等因素,巧妙地制作出各种问题情境的具体课件,从而达到以上要求,并导入各个环节。如此创设出的情境就会具有较强的真实感,从而更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有利于激发初中学生对新知识强烈的兴趣与意图探究的想法。
其次,计算机教师应该设置好教学新授环节。在进入新知识学习之后,计算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学到新的知识与技能,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后,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与背景。优化课堂教学并不知识在于应该上好一堂课,而是应当让教学成为一种创造性地活动,让学生不仅在学习中学到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其综合能力。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对不易观察以及难以再现的现象等进行信息处理及图像输出,从而保证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等效果的实现,为学生的探索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
最后,计算机教师应该巩固好应用与迁移环节。学生在获得新的知识以后,还需要将所获得的新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进行应用、迁移。计算机教师应该利用计算机设计好多种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应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传统、单一的问题情境,保证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四、培养发散思维,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主要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者一条线索,二是应该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地向周围的各方向拓展,并且在这种扩散与辐射的思考中,得到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能够得出多种结果。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以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其将实践当中的新发现与新见解表达出来,并且允许学生之间有相互讨论与辩论的机会。唯有如此,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所得的相关结论,印象将会更为深刻,计算机学习也会更具激情。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学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计算机教学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初中计算机教学作为计算机学教育的启蒙与初始阶段,更是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同时,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探索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式是必须和必要的。因而,在以后的初中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应当努力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积极改变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与机械学习的现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初中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爱娟.浅谈初中计算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J].金色年华(下) 2011(2)
[2]于金华.浅谈初中计算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J].商情,2009(41)
[3].浅谈初中计算机信息课程教学[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11)
[4]蔡玉娟.浅谈怎样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0)
篇6
一、计算机基础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1.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让学生能够处理日常事务问题并在专业领域中得心应手的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这个教学目的决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即加强应用能力,提倡创新精神,注重网络教育,着眼培养人才,把计算机教学作为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积极推动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针对课程特点,笔者建议精简理论课时,实行精讲多练;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验教学学时,把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例调整为1:1或1:1.5;采用案例引入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去学习,通过实例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一一演示操作步骤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还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引导,反对注入,突出创新教学环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活泼且善于动手,但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自控能力较差,传统的以“知识点”为线索的教学方式不适用于他们。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采用了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节使学生在“互动”中获取知识,在“互动”中激发求知欲望。
3.因材施教,合理化教材和授课内容,加快教材改革和建设。教育改革以内容改革为先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三句话: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以基础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原则。授课中应删减一些陈旧的知识,将反映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内容及时引入课程;淡化概念和理论,加强应用内容的讲授,特别是计算机的有关概念和理论,对于缺少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来说理解是有困难的,可以结合日常学习活中的事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说明。其次,目前还没有适用于独立学院的统编教材,独立学院使用的是一本二本院校的教材,类似教材知识深理论性强,甚至涉及很多计算机专业课程,学生难以接受。建议组织一线教师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知识全面、理论通俗”,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还必须体现本科层次,符合当前创新教育的要求,恰到好处地服务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
4.重视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人才最主要的素质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计算机网络形式,能极大地调动人们在学习、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促进各种思维活动的有效整合,提高思维活动能力。利用学院的网络平台,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将教师的课件、布置的项目、安排的案例、作业、习题及资料等都放在网上,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信息量,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而且还能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所创新。
5.改进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评价虽然只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但如何评价学习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评价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强的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也就是说,从应用出发,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落实在应用上。这就要求我们在考核方式上多元化,既要体现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应用能力,还要加大平时在计算机实践过程中的比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评价学习效果中的作用,以促进学生转变观念、注重实践教育,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二、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型人才的时代,没有创新型人才,就没有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也就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的创造。已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应顺应时展,切合自身实际,转变思维与视角,在教育教学领域引入创新的理念, 按照创新的理论和方法, 实现整个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找到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特色的路来!
参考文献:
[1]游俊.构建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5(6):80-82.
篇7
一、创设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在实践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情境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不断学习理解文本内容,也可以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情境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讲授“难忘九一八”这部分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在松花江上》,让学生在悲怆的歌声中感受到“九一八”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以及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听完后,教师问学生:这首歌曲的背景是什么?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想?以此引入教学,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灾难深重的年代,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充分利用辅助手段,帮助消化理解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较好地配合了文本内容,一些较难记忆的历史内容通过插图的形式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记忆。由于教学中的插图很多,限于课堂时间,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经过教师的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所以,利用课本插图和教学挂图以及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如“商鞅舌战图”的讲解,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
三、认真钻研,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一)课堂语言表现能力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教师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心理学知识能力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构建课堂结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遏制了课堂上学生的自我思考,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构建读、说、析、悟、练五环节的课堂结构。
1.读。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读是教学的开始部分,时间控制在6至8分钟。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章、节、段、句之间,特别是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教师列出的问题。初步读懂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标出疑点,理清线索,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解惑释疑。教师可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读书,独立思考,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2.说。在读书的基础上,选几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使学生感到我在学习中受益,在参与中快乐。
3.析。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四)激发学生情感能力
篇8
【关键词】 “讲学稿”;集体备课;备研结合;和谐发展
新课程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每名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教师的个人知识、经验和理想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 新课程视野中的课堂是以教材为载体,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就可能生成不同的课堂,说明新课程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专业化成长. 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素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呼唤集体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备课如何有效操作呢?现在结合我校“讲学稿”备课模式谈谈新理念下初中数学备课的模式:
一、我校实施以“讲学稿”为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数学集体备课模式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操作程序和严格的备课制度
(一)集体操作程序
1. 有教师主备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置教学程序. 将备写好的“讲学稿”草稿交给备课组组长进行初审. 讲学稿可以是主备教师手写的,还可以是电子文档形式.
2. 在主备的基础上集体备课
每周星期三教研会上,主备教师将备写的讲学稿交给备课组成员进行讨论,经过集体的评议对其中不妥之处进行修改. 主备教师最后将备课组讨论通过的讲学稿交给数学学科主任进行最后的审查验收,如果没有问题定稿后统一交给打印室.
3. 对学生预习活动的反思
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在预习指导课上通过预习完成一部分内容,上课前教师过目讲学稿,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哪些是学生能学懂的,哪些是难点,教师做到课前心中有数,课上有效地点拨和指导,增强教学效果.
4. 师生学(教)反思
上课时师生共用这份讲学稿,课后师生通过教(学)后在讲学稿规定的地方写课后记. 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以备在教研会上提出讨论.
(二)落实教师备课的要求
数学讲学稿备课模式要求主备教师课前要对照课程标准通读全册教材,了解全册教材内容的各章节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每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认真组织和处理好教材内容的设计,确定达到上述目标要求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
(三)落实备课组的要求
备课是整合教材的一项系统的工作,靠教师单兵作战是难以进行的,必须以集体的力量互相合作共同完成. 因此规定每周备课组活动一次,将理论学习、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起来. 在个人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备课,分析教学情况,研究和精选练习,合理控制作业负担,交流研究教法、学法经验,提高备课质量,以确保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二、我校数学“讲学稿”备课模式把教师备课和学科教研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促使数学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般来说,每个教研组都是既有多年工作的有经验的老师,又有刚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由于水平不同,经验不同,教学质量也会不一样. 我们采用讲学稿,搭建了集体备课活动这一交流平台,让教师们在这一交流平台中取长补短,接受新思想,感受新理念,迅速快乐成长为教学骨干.
备研有机结合提高了年轻教师的工作能力,像我们学科组去年后季刚调入的两位教学新手,虽然没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他们参加我们的课题教学实践,课堂教学采用“讲学稿”,参与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这两位教学新手成长很快,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他们的备课能力,课堂教学艺术,领悟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不断增强.
备研有机结合缩小了科任教师教学成绩的差距,以前传统备课方式下,教师教学活动各唱各的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次考试下来,同级同科成绩差距太大. 像我校有一位工作已将近10年的老师他以前代课,不论与谁排在同一级,教学成绩总是落后于别人,但实施讲学稿以来,他好像变了样似的,消除了与别人的大差距. 数学讲学稿集体备课弥补了他自己教学的不足,提高了他的专业水平.
数学“讲学稿”集体备课模式的实践,提高了教师们对集体备课活动的认识. 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不分长幼彼此,各自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一部分的重点是什么?我们班的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难点是什么?可能产生的基本学习过程是什么?针对这一基本的学习过程,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去解决?你的想法是不是还需要作这样的调整和完善?大家用相互赏识的眼光看待对方对教材的看法、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关注. 对教材的设计,不强求形成统一的结论. 通过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教法的共同拥有与互相启迪. 在一次教研组例会上,我们探讨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对教材中的难点,你通常是怎样处理的?看看大家的看法,首先了解难在哪里?为什么难?如何突破?加强集体备课组的力量,确定难点,着重讨论如何突破难点,取长补短,优化处理策略. 根据这一教研活动的调查分析说明新课程理念下的集体备课活动已深入人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已认识到“闭门修炼,不利于自身发展”,“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 这样的集体备课让大家合作意识强起来了,教研活动开展的效果明显了.
三、数学“讲学稿”备课模式的实施建立了和谐的教与学关系,促使了老师和学生观念的更新
数学“讲学稿”集体备课模式的教学,培养了亲和的师生情感,实践表明,和学生关系好的老师,他讲课学生爱听,他教的学科学生愿学,他的教学效果就好. 亲和的师生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冰心老师说过一句话“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作为教师,只要有了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就有了做教育工作的基础. 作为学生,只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在这门知识的学习中找到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任这门学科的教师有了感情,就会下大力气来学习好这门功课,仿佛不学好这门课,就对不起这位老师似的. 师生间有了爱,就会增进相互间的理解、相互的信任. 记得那是2009年6月20日这天早晨八年级(7)班的一节数学课,随着上课铃声刚刚响后,我和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和学生相互问候结束后,我用压得很低而且带点沙哑的声音让学生坐下,接着我说:“同学们老师昨天做了咽喉炎小手术,今天上课讲课声音会很低,你们能原谅吗?”紧随而来的学生呼声是:“张老师,这节课干脆提出自学提纲让我们自学,你还是别讲,休息吧!”听到学生一个个暖人心腹的话语,我最后还是强忍着用很低的声音给学生耐心的讲解,这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特殊四边形——正方形”这一节,上课时缺了我平时较高的讲课语调,多了学生高调的学习氛围,他们以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配合着老师,他们以自己感人的师生情感温暖着我的心!
篇9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简单谈一谈改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做法。
一、实验内容的选择要合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物理实验内容不再受教材的束缚,内容更加多样化,那些与教学目的有一定联系、操作性强、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同时提高、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习惯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实验内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此外,教师还要在认真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二、实验教学要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在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物理实验,只有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只有表现出强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在实验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习“大气压的存在”时,可以借助于试管和水来进行;学习“惯性”时,可以借助于惯性演示器来表现等。当教师在演示这些有趣的实验时,学生会被深深地吸引,进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现象中所包含的深刻的物理规律。学生没有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以轻松的心态来学习,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实验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简单化,使学生易于理解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缺乏更加深入的认识。如,学生早已经十分熟悉“水沸腾”,可是对于水沸腾的满足条件却理解不深。在不少学生看来,水的温度如果达到沸腾的温度就一定会沸腾。针对这一错误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专门的实验,使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果。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在一个大烧杯内放入适量的水,然后将盛有水的小烧杯放入大烧杯之内,然后要求学生仔细思考一个问题:当大烧杯内的水沸腾后,小烧杯里的水会不会同样沸腾?这时候,很多学生认为小烧杯内的水一定会沸腾起来的。可是随着对大烧杯的持续加热,学生惊奇地发现,尽管大烧杯内的水沸腾得很厉害,却总也不见小烧杯内的水开始翻滚,但是温度计却显示着两个烧杯内的水温都为100 ℃。学生立刻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烧杯的水温已经达到沸腾的温度,为什么却不沸腾呢?”教师这时候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可见,实验能够使抽象的物理现象变得很简单。
四、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
其实物理并不只存在于课堂内,生活中也包含着无数的物理现象以及物理规律。如,在学习“内燃机”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采取图形的方式使学生仔细观察摩托车的发动机,了解它的大体结构,并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认识摩托车发动机的内部结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去摩托车维修店参观,了解摩托车发动机的真实情况。这样,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仔细观察,不仅对内燃机有了基本的认识,还激发了学习内燃机的兴趣,由此更好地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
五、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有些实验难以演示,尤其是当这些物理知识十分抽象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多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展现,还能使复杂的图形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而且,学生在观看形象模拟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实验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使实验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六、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性和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恰当的物理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而这一点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物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的实验态度,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此外,通过实验,学生也能够了解中外许多物理学家在发现定律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拼搏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努力奋斗、不畏艰难的良好品质。例如,焦耳定律的发现者焦耳潜心研究三十多年,尽管条件异常艰苦,却从未想过放弃,经过四百多次的试验后,终于到达了胜利的彼岸。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改进实验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还要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物理教师一定要从根本上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并不断改进物理实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政治积极性生活化
目前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新教材在以往教材成果的基础上,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以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在结构体系、语言文字、版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求新、求实、求活,其中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把基本理论观点与较为丰富的感性材料相结合,把"教材"变为"学材",这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从政治课程的特点出发,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结合现实生活实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上好政治课。
第一,立足现实生活,制定教学目标。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立足生活,制定出具体的、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要讲"近、小、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尤其要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新世纪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如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观念、民主意识等,把"小课堂和大社会联系起来"。。例如,在设计高二经济常识《生活消费和消费观念》一课的教学目标时,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把学会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树立文明的消费观,为自己家庭编制半年的消费计划表、进行家庭消费的自我诊断等写入教学目标,这既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二,注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培养,活跃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一堂课就是一段生活,一段教师和学生相依共进、交流互动的生命里程。理想的课堂生活是"开心果",学生乐在其中,兴味盎然;是"创造坊",给学生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是"助推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民主性、趣味性、鼓励性、实践性、探究性相结合。把学习的自利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独立的人格。我们还可以从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生活情境,创设人人参与的情景,"活动是孩子的本能,游戏是孩子的天使",创设情景教师可以让学习各尽所能,或唱或跳,小品、相声、诗歌、绘画等形式,情趣连连,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让学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成才的满足,在表现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表现欲和学习欲,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兴趣对思想政治课来讲更为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感动学生,受到学生由衷的欢迎。我们的政治课堂将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
第三,教学中要尽力丰实教学内容,以增强吸引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既脱离社会发展实际、也脱离学生个体发展实际,对中学生缺乏吸引力,甚至对此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尽力丰实教学内容。改进、丰实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多利用本地乡土资料。
中学生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很亲切,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引入乡土教育材料的正是符合了中学生的乡情需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以现行高一思想政治课为例,在讲授"恩格尔糸数,可以让学生自已回家和父母一起测算一下自已和同边邻居消费情况,得出第一手资料,也可结合在当地采访,调查等,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选择家乡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2、多精选选修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以前中小学,选修课的开设一直不多,尤其是思想政治课,以前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近年来,我省政治课教学开始引入选修课的教学,我们要积极利用选修课给我们政治教学开带来便利,精心选取教程,吸引学生。如我们学校开设《中国国际生存形势》《生活中法律常识》等选修课,使思想政治课面貌一新,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第四,用实际生活中相关问题创设情境,点燃思维的火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可以在问题上下功夫,做到精心设计、巧于提问,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注意的是,在设立问题情境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原则来合理地设置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看书找答案上;在组织教学程序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发现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问题情境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当学生明确肖像权及姓名权等基础上,这时教师抓住时机问: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侵害过他人的肖像权或姓名权?如果他人侵害自己的肖像权或姓名权,我们应该怎么办?以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可以有不同见解,只要有道理,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能解决自身问题的就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
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以生活化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生活实践贯彻到底。
思想品德科的宗旨是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对知识充分体验,感悟,运用。这就要求老师多设置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无形中淡化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体验意识,积极开展生活化活动教学。起初学生不适应,我便不断采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体验知识,现在学生已经踊跃参加。例如在教学《老师伴我成长》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些与老师不能沟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后谈论解决方法,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动中深化了解知识。就这样,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生活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宣泄的过程,行为有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特别可信的。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教师必须设置生活实践题目,让学生在动手做中内化知识,并经过长期训练让这些好的行为固定在学生的头脑中,固定在他们的人生中。例如在教学《我与父母交朋友》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为了让学生知行统一,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每次外出、回家都要跟父母说一声,每天要帮父母干一件家务活,每周与父母谈一次心,并要求家长做好记录,每周一次反馈给我,装进学生的成长档案。通过这些方式,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内化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另外,我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展一些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生活技能与生活经验。
第六,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
政治是开卷考试,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惟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
- 上一篇:消防安全救援应急预案
- 下一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