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及其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及其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设计及其理论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区域规划;城市设计

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入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于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一、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概念

1.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则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

2.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Urban Design),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其研究范畴与工作对象过去仅局限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狭义层面。但是,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较有历史传统的范畴类似点,城市设计这一范畴在20世纪中叶已经开始变化,除了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因而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

二、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交叉关系

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及各类工程设施,研究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及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叉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三、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各自的功能作用

谈到功能作用,两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范围广,两者在处理空间的层面上也存在差别,具体的差异如下:

1.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大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住宅及其环境问题是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美国社会学家佩里通过研究邻里社区问题,在20年代提出居住区内要有绿地、小学、公共中心和商店,并应安排好区内的交通系统。他最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被称为社区规划理论的先驱。后来建筑师斯坦因根据邻里单位理论设计纽约附近雷德布恩居住街坊,取得重大成功。雷德布恩式的街坊被视为汽车时代城市结构的“基层细胞”。邻里单位理论本是社会学和建筑学结合的产物。从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它不尽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因为城市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活动不限于邻里。邻里单位理论又逐渐发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则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

2.与城市规划不同,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的一部分”。非常常见的情形则是,城市设计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各个工作环节。当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功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予以选址之后,城市设计专业便得以接手城市规划未来更为详细处理的工作———在各个特定区块之中,建立其空间组织与其所属建筑量体的整体形构。

3.综其所述,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设计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连。城市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城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计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国家,甚至国际政经网络,而这些往往是城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举例而言,在处理城市交通系统时,城市设计所面对的问题经常是公交车站或轨道与社区的关系,例如社区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与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在社区生活中的服务功能与其他社会意涵,轻轨轨道与社区景观如何和谐地共构、公交车辆行驶对社区生活的妨碍与防范等;相对的,城市规划专业经常需要考虑大众运输路线所延伸服务的其他城市、郊区或乡村,以及这些地区透过大众运输路线与城市所串连而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有所差异:城市设计不需要在互相冲突的城市机能之间决定城市内各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城市设计专业则比城市规划专业者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城市规划专业者与城市设计专业者,都需要面对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其差别主要是在于对象、尺度、程度等的差异。

四、 结论

协调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两个尺度平台上各自发挥各自的最大作用,才是未来学科整合的方向。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吴迪.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心得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

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系统设计;施工技术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me engineering exampl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gh-rise building electrical system design and a few issue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install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electrical system desig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M7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高层建筑因其功能多信息采集密度高,对供配电系统设计和线路安装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而且由于智能化的需要使得用电设备越来越多。因此在电气设计和安装时,一定要将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摆在突出位置,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进行设计优化和施工,才能使建筑智能化从设计和安装上达到规范要求。

1 工程实例

某高层建筑,占地面积11152㎡,总建筑面积37825㎡。本工程供电系统按供配电一级负荷设计,采用三相五线制 TN-S 系统,双回路供电,10KV 电源一用一备。中心配电室设置在负荷集中的地下2层,两路电源均能负载100%的负荷。为满足高层建筑防火要求和提高变压器的过负荷能力,该工程选用二台1600KV干式变压器,变压器的负荷率平时保持在70%左右。

2 建筑各电气系统设计与验算

2.1照明系统

本工程的照明系统分为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正常照明主要包括餐厅照明,大厅照明,公共区域照明,客户照明等。为减小动力负荷频繁启动对照明质量的影响,特配置一台照明专用变压器为照明系统供电。照明主干线从酒店的中心配电室出线后进入配电竖井,经低压母线引至各楼层的总照明配电箱,然后由此分布到各区域配电箱。

应急照明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疏散及安全照明,在各公共区域及信道配置了具有蓄电池的事故照明灯具,具备在断电的情况下提供连续一小时的应急照明能力。第二部分为应急照明,由自备发电机组提供电源,电源从本层配电竖井应急照明切换箱中出线。

2.2 动力系统

动力系统设备包括正常动力与消防电源两部分。正常动力按其功能分为:电梯设备、给排水设备、制冷设备、锅炉房设备、洗衣设备厨房设备、办公设备、空调设备等。

消防电源包括:消防水泵,水幕水泵,消防电梯,喷淋水泵,排烟风机,正压送风机等。消防动力设备为双电源供电,一路引自由两路电源变压器供电的消防供电专柜上,另一路引自自备发电机组,两路消防电源分别由两回线路引到各个消防用电设备点上实行末端自动切换,以确保消防设备的供电可靠性及安全性。

2.3 防雷与接地

在高层建筑内,要求接地的设备非常多,有强电设备,有弱电设备,有一些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导电设备与构件,均必需采用有效的接地,本工程联合接地电阻阻值要求小于1欧姆,利用钢筋混凝土箱型基础做自然接地体。专设防雷引下线,按规范要求在建筑物外墙留有测试点。并将酒店铝合金钢窗均与圈梁内钢筋可靠焊接,作为均压环及防侧雷措施。

在智能化大楼内,三相负荷通常是不平衡的,单相用电设备比较多,且负荷比较大,因此在中性线 N 中存在大量的随机电流,另外,由于大量使用荧光灯照明,其所产生的三次谐波大量叠加在N 线上,加大N 线上的电流量,如果将 N 线接在设备外壳上,会造成电击或火灾事故。如果在 TN-S系统中将 N 线与 PE 线接在一起再与设备外壳相连,那么危险性更大,凡是接到 PE 线上的设备外壳均带电,会扩大事故的范围,如果将 N 线与PE 线及直流接地线接在一起,电子设备将会受到干扰而无法工作。因此在本建筑内设置了电子设备直流接地、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及防雷保护接地,利用总等电位及辅助电位的方式组成一个接地系统,其它接地干线在总等电位处连接,然后各自引出至各楼层及用电设备。

3 建筑物内线槽敷设安装施工

智能化建筑包含了建筑物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安全保卫自动化系统(SAS)和消防自动化系统(FAS),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CS),结构化综合网络系统(SNS),智能楼宇综合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MAS)。

要将这些功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布线设计方案就成为了电气设计的关键,它既要保证建筑内部的美观,又要满足设施智能化的要求,地面线槽作为一种成熟的布线载体,能够达到以上的要求。

3.1 地面敷设线槽的定义

地面线槽是一种封闭的、直接隐蔽于地面下的金属线槽,可以灵活方便地提供电源、电话、电视、计算机、话筒等线缆传输电能和信号接口。其设计是根据建筑物近期和发展需要布置线槽的纵横间距,根据穿线的根数、横截面积和工艺要求确定线槽的规格及槽数。按槽数可分为单槽、双槽、三槽,规格有 50 系列、70 系列、100 系列、230 系列、300 系列。线槽适用于 380/220 以下强电和弱电的线路敷设。性能特点:地面线槽可供单一或多用途线缆、多回路敷设,终端组件布置平整美观。地面线槽是由线槽、分线盒、各种连接件、密封件、附件及电源头等组成。

3.2 地面线槽规格型号设置与布线参数要求内外均热浸镀锌,出线口处采用无螺纹接口,线槽标准长度为 3m(可特殊加工),线槽出线口开孔尺寸:<48mm, 线槽开孔间距分 :3000mm、2400mm、1800mm、1200mm、600mm 等。

主要配件有:线槽分线盒:线槽分线盒起到导线的工艺与设备相接、转弯交叉、屏蔽等作用。其中二槽、三槽的分线盒内设有屏蔽分离板,以保证强电、弱电的隔离与屏蔽。线槽支架:分为单槽、双槽、三槽支架,它是用于线槽的支撑及高度调整,高度调节范围一般为 20~150mm的热镀锌件。其它还包刮弯头、封头、出线圈等配件。

3.3 地面线槽的敷设安装工艺

3.3.1 弹线定位:根据设计图纸确定线槽走向,从始端至终端找好水平线或垂直线,用粉线袋在线路的中心外进行弹线,按照设计图要求及施工验收规范规定,分别找出分线盒、分线口及支架的具置,用铅笔分别标注。

3.3.2 线槽敷设:线槽每隔 1~1.5m 处应有固定支架及调节支撑。分线盒、插座盒、出线口均设有调节支撑,调节支撑的底板应跟结构层固定,防止土建施工时移动地面线槽的予定位置。线槽表面混凝土保护层应达到20mm 以上,多槽敷设表面混凝土保护层应达 35mm,同时采用敷钢丝网进行浇筑,否则地面易开裂。连接器、分线盒、线槽接口处应有专用密封胶涂抹密封,防止土建施工时泥浆渗入。予埋分线盒、出线口时应安上塑料防护盖,浇筑混凝土时设专人看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3 跨接地线焊接:依据施工规范,确定跨接线规格。地线两端焊接面不小于该跨接线截面的6倍,焊缝均匀牢固。

3.3.4 出线口、分线盒安装:安装过程中一定要纵横平直,确保室内整体效果美观。导线除分线盒、出线口可以有接头外其线槽内不得有任何接头。分线盒、插座盒、出线口底座在安装时应低于完成地平面 3~10mm,以利于盖板的正常安装。

3.3.5槽内配线:首先清扫线槽,可先将带线穿插至出线口,然后将布条绑在带线一端,从中一端将布线条拉出,反复多次可将线槽内的杂物和积水清理干净,也可用空气压缩机将线槽内的杂物和积水吹出。放线前应先检查管及线槽连接处的护口是否齐全,其放线和导线连接部分与其它管路敷设形式大致相同.。敷设线缆应注意以下基本原则:a.同一路径不同回路绝缘导线设计于同一线槽内,但同一槽内强电回路必须能同时切断电源b.线槽内导线总截面不应超过线槽内截面的 30%;c.强弱电回路应分槽敷设;d.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在分线盒处采用金属隔板隔开。

3.3.6 线路检测:线路检查及绝缘遥测按相关规范操作。

3.3.7 面板安装:配合装修,依据各出线口用途,安装相应的终端面板。

3.4 地面线槽安装时具体注意事项:

3.4.1线槽内外应光滑平整,无棱刺,扭曲、翘边等变形现象;

3.4.2 支架与调整螺栓调整线槽高度一般以30~50mm为宜;

线槽整体连结完毕后,应按设计检查确认,无误后对线槽及附件连结处用密封胶密封,对线槽首、末、分线盒、出线孔和未用出线孔用专用塑料防护盖封堵。

4 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市政工程建设;重要性;监理;现状;对策

为了调节建筑市场的实施力度和规范操作,确保政府工程的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认真做好监理,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加强项目管理,完善市政工程的建设监理作用势在必行。

1 市政工程监理工作的重要性

1.1促进市政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市政工程建设虽然是国家的基础工程建设,但也和其他工程项目建设一样,需要对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以有效促进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市政工程建设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促进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从而实现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并促进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以为工程建设节约成本,减少浪费,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满足多样化需求。市政工程项目建设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与市民的生活、工作、出行及企业生产经营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工程建设的质量也对市民的生活.工作及企业生产经营等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难以满足市民及企业生产经营等的需要,那工程建设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加强市政工程监理,对于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满足市民生活、工作、出行及企业生产经营等的需求,促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市政工程监理的现状

2.1建设单位和监理部门的目标不相同.通常建设单位容易忽略对市政工程质量的管理,过于关注市政工程的建设周期。这主要是因为建设单位的投资大多数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建设单位并不承担任何责任。而能够充分反映出建设单位业绩的一个标准就是建设工期,因此,建设单位只关心工程建设的进度问题。监理部门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实施质量监控,而监理部门所反应出的质量问题往往被建设单位忽略。

2.2过多采用行政手段管理。实际市政工程监理中,行政手段应用的太多:首先,监理企业都是建设单位出钱所委托的,它的工作都应该服务建设单位,造成建设单位过多干预监理部门的工作。其次,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履行义务。虽然在合同当中都明确规定了监理人员和委托人员各自的权利、义务等内容,然而,却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去执行。再次,在支取监理费用时,没有按照合同要求支付,这些都是由建设企业统一规定的,常常是不催不交,不按时支付,甚至拖欠很长时间,严重影响了监理单位开展工作。此外建设企业一般比较大,并且企业的人员结构过于复杂,过多的进行行政管理,从而干预监理部门的正常工作,有时也会对施工企业发号施令,再加上,建设单位和监理部门的质量标准大不相同,因此导致施工单位不知该听哪个部门的。

2.3监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偏低.市政工程最主要的也是最多的工程就是道路工程,但是,和它相配套的工程,比如:给排水、暖通、管线布置等工程其专业性是非常强的,这样一来,要求监理企业必须要高素质的监理人员。然而,由于监理标准低、监理人员流动性大等因素,高素质的监理人员较少。再者,有些监理部门为了节省开支,没有安排专业人员及时在施工现场进行旁站监督,从而导致市政工程质量逐渐降低。

3 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监理的措施

3.1建立完整的监理制度。监理制度要坚持依法办事,坚持原则,灵活运用,实现多赢。首先,市政工程进行实际监理的工作中,应当根据相关的监理程序、监理措施及方法、规定标准、具体要求等进入现场进行检查和监管,对于工程材料、构配件以及工序的质量等要严格检查并进行验收。其次,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从业主、监理以及建设单位等多角度去考量,防止出现片面性的思维。当施工中出现了问题,应当从本质上去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具体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避免刻板,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客观的实际情况多方面考虑,避免脱离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处理。对于工程的监理工程师来说,不光要在常规情况下按照相关法律条文处理问题,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具备处理一些突况的能力。

3.2设置完备的监理组织机构。项目监理机构一般由监理单位派员驻工程项目地,履行委托监理合同。一般称为“项目监理部”、“监理公司分部”“监理公司分处”等。少则两三人,多则数人,一般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总负责,接受企业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监督与核查的。机构属于临时性质,完成监理合同约定后,相关组织即行解散。

3.3挑选合适的监理人才。监理行业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擅长管理,懂经济合同,又有法律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国监理人员大多是从不同的行业转换而来,很难满足行业的需要。因此监理单位应加强专业培训和行业知识、行业法规的普及,使监理师一方面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工程管理水平的同时,学会处理协调各种关系,与建设单位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能在监理工作过程中应采用事前控制监理,并秉公办事、公平合理,既满足业主的委托要求,也要对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予以维护。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业主的信赖以及施工单位的尊重,树立起监理的威信。

3.4确定合适的检查、监督和应急反应机制。制度是根本,监督是保障。监理工作的本身还是需要第三方进行一定的检查、监督。此项工作可以由派驻机构、合作方、施工方、主管单位等多部门完成。同时还需要提前做好应急反应机制的建设。市政工程在实际施工的阶段,因为设计上存在缺陷,施工材料不达标,施工的条件比较恶劣,施工的技术和方法使用不当,施工人员自身的素质较差等一系列因素必然会产生一些无法预见的状况,一旦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处理,或者是不及时,很可能对工程施工的质量造成影响,另外还可能造成一些危险的安全事故。为了防患于未然,针对有可能发生的状况,事先预见避免其出现,要比之后的补救好很多。

3.5加强安全、环保监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安全、环保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市政工程主要在居民聚集区施工,安全、环保就显得格外重要。保持施工周围环境的清洁、安静将给施工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加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有助于保证施工周围人群的安全。监理在施工过程中应把安全、环保作为自己份内的工作,对每个工点的安全防护设施先进行检查,才准予开工,对开工工点的扬尘、噪声、安全防护设施随时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施工现场清洁、安全。

4 结束语

市政工程建设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及企业生产经营息息相关,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的执法力度,同时也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促使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但是,市政工程质量监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就市政工程建设监理现状及其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图示思维;建筑设计;作用

图是建筑师的沟通灵魂,也可以说建筑师用来表达语言的方法。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经常用草图进行构思记录,所以图示思维一直都受到了建筑师的重视,图示思维的表达方法在我国早期设计史中就出现了,经过大量的实践与尝试,并且通过科学性的分析方法使图示思维达到另一个新的水准,以下结合图示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

一、图示思维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建筑师通常在创造过程中通常是这样的,信息搜集可以形成直观的对比,然后在脑海中针对建筑物的基本信息进行拼接组装,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建筑体系。在进行各种图示处理时,中途会出现多种模糊的并且抽离的想法,虽然不能及时给设计初步阶段带来什么意义,但是可以以用某种形式记录下来,时刻带着笔和纸,遇到比较好的思维就立刻勾画出来。这种以草图的形式记录来就是图示思维的基本核心。通常图示思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来表示。

(1)客观表示:对事物存在的客观事实,即是建筑师在思维创作中对事物的搜集原理,也是最初累积信息的阶段。

(2)知觉表示: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主观的反映后,也是建筑师在搜集资料时的主观分析和判定阶段。

(3)理性表示:对客观事物要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建筑学的原理规律,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客观的分析,形成新的建筑体系阶段。

(4)表达新型形象:将理性的建筑学词语表达出来,要利用抽象的思维进行转变阶段。总体来讲,图示思维过程总就是靠不确定的基础,从不断模糊中摸索到情绪,从保密到公开的过程,使建筑师的整体思维在草图中得以充分的展示,通俗易懂。同时还可以提高建筑师对建筑的整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意义

在建筑设计当中图示思维对设计人员来讲通常具有两个意义:①视觉冲击思考;②视觉交流方式。现代的建筑设计通常都讲究视觉给予的冲击,具有能够瞬间激发的特征和现象。视觉交流的意义中都包括对内或对外的交流,在建筑师进行初级阶段的设计时可以利用图示思维的草图进行自我交流。在交谈的当中,设计师可以通过纸、笔将藏在脑海中的残碎记忆在草图上进行勾画,然后反复的更改,循环次数越多,脑海中出现的创意就会越多。

二、图示思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作用

图示思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分成六种阶段:即是表现、抽离、手法、发现和检验以及鼓励六个阶段。

1、表现

图示思维的形象即是建筑设计的表现。手工绘制草图模型,在细节部分中的造型,是建筑设计中经常会出现的图示思维表现方法。其表现与设计是密切关联的,在建筑整个设计之前,需要从各个方面去进行勾画和交待,是不能缺少表现的。在建筑物创造之前,必须先用草图画出其大概的形象,要让规划师清楚的看到其具体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城市规划的需要,要让建筑师知道在设计时是否需要注意哪方面的施工技术要求等等。也可以说是,在使用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之前要事先想到最后的结果和发展的程度。例如:在制作一个箱子时意味着容易,并且在操作当中也比较简单,但是,要想制造出一个金箱子就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能量,因此,在准备动工时,必须要做好箱子的设计图和制定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以图为主要思想,不仅能够准确了解最后的施工结果,还能有计划的使用人和材料的合理分配。当然,在设计草图时各个方面都是有局限性的,即使自身有着非凡的技巧经验,图纸也不能完全的取代建筑中的整体环境效果。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图示思维的草图一定要包含着建筑中出现的实际内容。

目前运用常见的手段有四种:

①制作模型。模型是为了能更好的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更直观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设计方案达到更加完美,其目的是为了能观察到周围的地理环境,可以给建筑师更加准确直接并且切实际的效果感觉,有些草图反应出的效果可能就是表面的,而模型可以之间反映出建筑的整体形象,其模型制作起来也是非常简单的。

②计算机系统能够辅助设计方案。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快速的做草图,可以直观的快捷全面性的反映出建筑外观的形体。

③手工草图。把大脑中所想到的想法都用笔来画出阿里,从而制出一个比较简单的草图,通过研究分析综合探讨,逐步形成建筑设计的方案。它还可以更加形象的对图解进行分段分析。

2、抽象

将建筑设计制定出来的方案进行抽象化的理解,使建筑设计的图示思维转变成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即是语言那一定会出现于语法相关的词语,切记,在进行建筑设计方案时要用统一的语言来标注,最图纸和建筑的本身否存在着一定的美感。要与各种装修材料的色彩和质量进行对比,最后确认方案。

3、手法

图示思维在对建筑设计中通常用以下几种手段处理:①敞开的形象,用不完整的草图进行下面方案设计构思,这种手段通常是建筑师思维比较敏捷的做法,其要确保图形在不受局限的情况下可以实施。②转化的形象,在不更改图示思维的条件下,通过对某种常见的物理进行分析并创造出全新的图案。③要在有调序的形象下,采取各种规律去分析并将其具有逻辑性的组合拓宽思路。

4、发现

通过对建筑物的周围进行客观的分析观察,并找出内部存在的规律为上升的科学依据。许多设计师在创作设计中会发现工作的要点,因此,发现是建筑师创作的重要作用。从图示思维中发现,可以寻找不同的灵感,从以往的建筑设计中也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经过反复的比较和研究,从中寻找做好的设计方案。其中,对于比较相似的方法,是根据自然界内部的规律吸收灵感,运用到建筑设计当中。

5、检验

在建筑师对设计方案进行揣摩推敲的过程中,检验也可以用图示思维的方法技能型解说,从而使设计方案能够更加的明确清晰。建筑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应用,而图示思维恰好是实现创作的好方法。在建筑设计创造中需要注意的是理论方法和可行性的操作,同时,随着我国的时代科学不断的发展进步,在建筑设计实际施工当中可以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从而提高图示思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创作能力。

6、激励

草图经常是建筑师手中不可缺失的意象图,是激励因素可以使设计方案达到更具有吸引化。在一定程度上建筑师经过会受到附近或周围人或事物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对设计师的草图发生改变,包括草图的整体风格和思路方向以及创新的思路都会出现不同。

三、总结

建筑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人们创造出更舒适的人居环境,为社会设计出更具有标注性的建筑物,要想创造出新型的空间就要有一些独特的思维和方法,图示思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熟练的运用可以对建筑设计实践操作达到很大的帮助,因此,要不断的继续推广并发扬这个留下来的思维法宝,为日后在建筑设计方案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思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鑫.真实建筑――瓦尔斯温泉浴场[J].建筑,2010(17).

[2]成长.图式思维的意义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建筑,2010(1):80-81.

篇5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形态;力系

现代城市设计是二次大战后在传统城市设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综合解决日趋严峻的现代城市环境建设问题的学科领域。王建国先生所著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剖析比较,从方法论的角度,澄清了现代城市设计及其相关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概念,系统地探讨了现代城市设计的多种应用方法及其在中国实践的可行性,构件了一个从城市形态到城市设计的分析操作过程,提出了城市设计是一个由“设计探寻”和“参与决策”双重过程共同构成的复合体的重要结论。1 目的规划性形态与自然生长性形态

王建国先生在该书第二章中提到:“在一般意义上,城市形态虽然直观上表现为一种显形形态的存在,但本质上却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隐形形态的物化载体,‘城市形态总是受着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它是上述诸方面的影响因素合理使用的结果。”纵览历史上中外城市形态的发展过程,无非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即按照一定的规划和设计意图演化而来的“目的性规划形态”,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自上而下”的方法,这种城市设计过程近乎格式塔心理学方法,他为知识和信息所驾驭,是一个整体式的设计,着重体现社会组织的特点和结构的要求,他常常是有少数人制定标准而要求少数人执行,故它更多的体现了理性组织和秩序的观念。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形式好比我们通过制定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当然,有法律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也有道德这个无形的力同样可以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这就是我们要提到的第二种形式,即不按人们的主观意图,没有像设计规划图表达的那样去发展,而是依循自身的社会结构、经济力量、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呈现为有规划和无规划生命交替发展的“自然生长式形态”。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自下而上”的方法,这是一种近乎行为主义的方法,其特征是在联想、重复和频率的作用或接近性的基础上寻求连续性。即回忆过去的建设经验和特征,反复尝试、逐步改正的随机性,条件反射及按习惯一致行动。

2 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的力系同构关系

我们通常把城市形态的形成分为以上两种,而事实上影响城市形态的动力因素是及其复杂的,从最初的受自然形态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影响。如何在诸多因素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即合适和恰当的解答正是城市设计者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的。王建国先生在书中精辟的指出:“根据物理学,力具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而城市社会诸动力因素对形态的作用同样具有这三要素。它们的综合作用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空间共点力系”。生动形象的比喻很好的说明了影响城市形态的各动力因素与城市设计的关系。所谓空间共点力系即不同方向和不尽同大小的力作用在同一作用点上,而在城市设计中,方向是影响城市形态的各因素,如社会、经济、政治等,即属于“类”的问题;大小是各因素对城市设计影响的程度,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即属于“量”的问题;而作用点也就是城市、都市本身了。在这一点上,城市设计和力系是具有同构关系的。当然,我们的类比必须是限定在力作用的空间范围内。与物理力系不同,城市形态运动的“共点力系”还有着时间这个第四维度。同样大小和同样方向的力,作用时间不同效果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力的大小一定,则城市规模愈大,形态变化所需时间就愈长。时间短,力能大,形态影响变大;时间长,力能小,则形态呈渐进特征;时间长,力能大,多见之于建新城;而力能小,时间短,则看不出形态整体有明显的变化。由此可见,时间维度在以形态为对象的“共点力系”中举足轻重。

3 城市设计的临界空间状态

我们都知道一个建筑物的结构承受一定的荷载,这些荷载在“类”上是不同的,有来自不同部位传递而来,各部分荷载在“量”上大小也不尽相同,当然,我们最后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它的合力和方向,从而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条件来进行设计能够抵挡住这些荷载的构件。在这个当中我们会提到两个有关结构的概念,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是指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状态,此状态一旦出现,后果十分严重,会造成人身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指机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制的状态,当出现此状态后,其后果的严重程度比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轻一些,因此对其出现的概率控制可以放宽一些。这将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城市设计中是否也存在或者有必要树立这样的临界状态的概念呢?城市是一个母体,一个作用点,它承受来自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甚至人口、交通各个不同大小和方向的作用力,什么是城市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或者是“临界空间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可能是一个范围,但这个范围如同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一样一定存在,并且这种临界空间状态是对影响城市形态的诸要素各力之合力作用的结果的解答。正如王建国先生在书中指出: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其结果可以较经济、较有效的利用城市建设中的合力来很好的促进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的综合发展,形成一定条件下相对合理的城市的“临界空间形态”。但也可以因为建设决策失误或设计本身的问题而导致有悖城市整体正常运转和发展的不良形态,不能认为一切城市形态都是合理的,有的形态本身就是畸形的。

4 城市设计的延续性

大多数城市是“长寿”的。我国许多城市都已有一千多年甚至两千多年的历史,今天还在不断更新,延续着他们的生命。城市不像一栋建筑那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建成,城市建设的时间跨度往往很长,而且始终处于新陈代谢之中。这就要求城市设计师与建筑师不同,城市设计师要求具有更为长远和前瞻的目光以及良好的预见能力。在方法上,注重综合性和动态弹性,体现为一种城市建设的连续决策。同时,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地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因为城市设计以多重的委托人和当地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地反映公众利益和意志,远远超出功能、造价、美观等内容。其主要领域是建筑物之间的城市空间,它研究建筑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城市空间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同时起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桥梁作用。各个时代、各个年代的设计者,建造者一代又一代地塑造着城市空间。城市好像一部有许多作家合作撰写的长篇小说,一章接着一章延续着。如果把城市比做一部交响乐,每个时期的设计者、建造者都为它谱写新的乐章,也许是好的,也许是坏的。对整个城市是如此,对局部的建筑群也是如此。

5 总结

城市设计与城市形态在受力这点上是同构的,只不过城市形态是力系作用导致的最终结果,而城市设计则是具体承受这个力系,并指向特定的城市形态理想一个干预过程。亦即城市形态是社会诸力作用多棱折射后的成像,而城市设计就是这面棱镜,它起一种能动地过滤中介作用。同时,它比形态更加现实具体,也更先一步受到社会诸系统合力作用。由此可见,从历史上城市设计活动的受力情况分析入手,进而探寻城市形态的受力状态,特别是临界空间状态,将是一种具有显示意义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篇6

关键字: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定义;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城市面貌、规划布局、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其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界、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城市设计并不直接设计建筑,但是却对其区位、布局、功能、形态,包括体量、色彩、质地及风格等提出合理的控制与引导要求。对于城市设计的定义,很多人也存有不同的看法,也有部分人认为城市设计是人类诸般设计行为的一种,其目的不外在将构成人类城市生活环境的各项实质单元,如住宅、商店、工厂、学校、办公室、交通设施以及公园绿地等加以妥善的安排,使其满足人类在生活机能、社会、经济以及美观上的需求。但是目前被人民普遍接受的说法还是前者。

建筑设计的定义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开始建造之前,设计者依行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全面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并用文件和图纸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建筑设计侧重基地范围内建筑形体的详细处理,包括使用功能、三维造型、内外空间、体量、材料、色彩等,对基地之外的城市空间的考虑较局限,既有设计要求、资料条件等的客观原因,更有设计思维和方法的主观原因,另外,从社会现实情况看,建筑设计是向业主或开发商提供的一种服务,实现私人利益的首要性往往限制对公共利益的深入考虑

二、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分析

(一)共通性

从物质这一层面上看,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比较关注实体、空间两者的关系,但是其中也有细微的区分。建筑设计的工作范围是建筑立面以内的实体和空间效果;城市设计则侧重建筑立面以外的外部空间环境。因此,建筑立面既是建筑的外壳和表皮,又是城市空间的“内壁”,所以,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是内外交融、隔而不断的,两者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如果用一张城市设计的平面图来观看,我们不难发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好比图、底的关系。环境建筑是城市空间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在城市中,建筑物的材料、体量、尺度、比例、造型、色彩、空间等对城市空间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通常,建筑之间只有组成一个有机群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空间作出贡献。而城市设计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设计,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应与规划设计一起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项完整的工作,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同时,建筑包围着城市空间,城市空间也围合出建筑形态,它们是互相衬托、相互围合的关系。

(二)本质上的差异性

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城市设计是解决“线”和“面”的问题,而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城市中“点”和“面”的问题。建筑设计是对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或一些建筑群体进行考量和设计,而且必须考虑建筑自身的功能、形式、建筑的使用者以及和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文化环境,更倾向于建筑形象的自我表达,以突出建筑师和业主的形象。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作为主要对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们协调好,因此是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把握。

(三)发展趋势上的结合性

1.建筑设计向城市化、巨型化、公共化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人们不断追求更方便快捷的生活和更高品质的生活,因此随着人们的生活需求的改变,建筑设计中出现了多样性的建筑功能单元。在城市中,建筑是城市社会生活的物质化表现形式,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多样性及其内在联系决定了城市建筑功能单元之间的多样性及其必然联系。20世纪60年代起各种建筑综合体在欧美城市复兴运动中兴起,给需要综合解决多种功能问题的使用者带来了不少方便。综合体的建设从简单的功能叠加(如居住商店)发展到以职能体系划分的各种主题综合体(如交通枢纽综合体、文化娱乐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等)。我国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北京国际贸易中心,就是一座集商务办公、会议、商城、展览、酒店、公寓、娱乐、停车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商务办公综合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出租率。各种综合体主题建筑的兴起,导致了在建筑设计中,单体和类型的概念被日益突破,建筑愈来愈多地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建筑的尺度也日益加大,由人性尺度渐而向超人性尺度转换。高效率的工作状态给人们带来越来越沉重的工作压力,使人们迫切要求提供大量的城市交往空间,以消除乏味、枯燥,从而也为建筑设计不断提出了新的、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建筑应突破其自身功能,日益接纳原本属于城市的职能。例如,在建筑空间中引入城市街道,中庭成为城市的集散枢纽,屋面成为城市广场,使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互相咬合、连接、渗透。因此建筑设计在社会环境形态上表现出了更多的城市化,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界限也在逐渐模糊。

2.城市设计向室内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

城市设计室内化是立体化城市设计的必然结果,许多大型公共建筑早已将各项城市设计的分项系统纳入其中。香港万国宝通银行大厦,它是其中环地区最后的可供大规模发展的地段。其设计思想一方面考虑建筑形态对周围建筑的呼应关系,另一方面在建筑内部,考虑整个城市公共活动领域的衔接与连续,使其成为真正的“城市连接体”。法国巴黎德方斯新城东区,在占地750平方公里的地域上,采用了车辆与行人完全分开的规划。在东区的至西到东的轴线上,建设了三层交通通道。地面层是一块90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板块,将过境交通全部覆盖,板块上面是人行道和居民活动场所,板块下面是公路,再往下是地铁。其德方斯新城东区在设计和规划上不仅是对城市与建筑职能协调发展的大胆尝试,使人们能够通过便捷的各类交通方式直接进入建筑内部,而且对地面创造出了四通八达的步行系统,为人民提供了满生机的休息娱乐空间。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城市设计正向建筑设计的方向深化,而建筑设计也向城市设计的方向上扩展,开发出一套城市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综合系统,成为城市领域和建筑领域间的一种“中间领域”,通过这个中间领域,可以使建筑与城市之间默契结合、相互作用。冯金龙、韩冬青在《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一书中写到:“整体设计意味着城市与建筑的功能和空间设计过程是不可分离的,建筑和规划应该成为城市发展计划中一项完整的程序。城市·建筑综合体系的内在联系即整体的内部结构是多样的,因此也必须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待其形态设计过程。”在这里,多层次意味着建筑师、规划师、城市设计师三者的协同运作,同时也保证了各角色广阔的创作领域。

在设计领域中,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是两个有着共同交集的设计集合,它们在许多观点和理论上是有共通性的。但是,由于二者在城市建设中,处在不同层面,担当着不同角色,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往往会产生矛盾。只有认真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相互合作,实现建筑、环境、城市一体化的现代化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 袁怡.看不见的城市——解读辛克尔的城市设计及其建筑设计的城市性[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9.

[2] 毛刚,胡月萍,龙海凡等.从总体规划到建筑设计的全程解析——以遂宁市安居区规划建设为例[J].规划师,2010,26(4):47-51.

[3] 张淑娟.论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谈当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社会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4] 布正伟,范强.高度整合中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临沂市新城核心区三位一体设计案例的运作与启示[J].建筑学报,2009,(12):7-9.

[5] 王迎霞.浅析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篇7

关键词:城市设计;设计导则;基本功能

Abstract: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re the core of the preparation for urban design project, and are an important way for urban design to take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preparation work for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design and its control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their basic functions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preparation for design guidelines to be followed.

Keywords:urban designp;design guidelines;fundamental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66-02

1引言

随着我国20世纪90年代早期将“城市设计导则”引入部分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其作用已逐渐得到认可,并作为实施城市设计的有效工具被广泛推广。但是,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设计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作用与价值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与作用,并在编制与表达上适应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2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与分类

2.1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

“设计导则”一词由design guideline和design guidance翻译而来,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设计指南”、“指导纲要”、“设计指引”。本文将其翻译为“设计导则”,是因为在汉字的解释中“导”即引导、指导;“则”即规范、准则,两字的组合更能反映其本质,体现出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双重作用。城市设计导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从人的行为、心理诸如艺术性、可达性等出发,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城市环境品质之间的关系。从工作的深度看,导则可以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精细化,尤其是对于某些特定地段( 如传统商业步行街) 和特定要素(夜景、商业招牌等)的设计。导则是在定性、定量和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是对未来城市形体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是为城市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

2.2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与表达应该有所区别。总体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级城市设计、分区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从宏观层面把握有关城市发展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设计原则抽象概括;而详细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为具体项目建设提供直接的管理依据,相应导则也表现为在对城市局部地段进行详细研究后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建议与规定。城市设计导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关系上看:大体分为总则与通则。总则指开发设计项目的设计目标与用途,即一个总体思路,特别是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价值理念和宏观要求;通则是在总则指导下的具体要求,两则的关系类似于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具体内容①。从设计导则管制的深度上看:大体可分为绩效性导则和规定性导则对城市加以管制。绩效性导则主要采用过程描述的形式,按照作用的方式刻画事物,提生具有希望特征的事物的方法。遵循这一思路,绩效性导则并不限定设计采用的手段,而只提供设计必须达到的特征与效果,并通过“为什么”、“怎样做”的原因与方法鼓励达到设计效果的多种可能途径。对于绩效性导则而言,其限定的最终设计效果而不制约设计方法和过程,为设计者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会过多的禁锢设计思路,相反还能提供设计思路。这就是导则中“导”的含义所在。相对于绩效性导则,规定性导则明细标准的管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师的创作和发挥。这种制约的目的不在于制约建筑师的思路,而在于更多的维护公众的利益,避免少数个体为了私人利益损害大众的利益。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建设城市环境提供一种有理性的弹性控制。

3城市设计导则的基本功能

城市设计导则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是一种保障,对整个城市空间也是一种整合;而且在城市设计的实施中,在城市整体和局部地段的改造与建设实践彰显出强大的功能。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承上启下

从城市设计的过程而言,设计导则为上一层次规划与设计的目标与原则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奠定基础;并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划拨土地等其他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3.2 保持城市特有风格、城市文脉的延续

文脉设计是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城市设计重在特色,把握“源”与“流”的关系。城市设计应抓住“源”加以梳理、提炼,保持并发扬,形成特色。设计导则不仅保护城市现存的风貌,还要促使城市新的成长和发展的和谐。例如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改造,其设计导则的建立目的在于确定传统商业街区独特的风貌,并力图确保进行的改造有助于风格的保持。“改善的途径不应当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机更新,即保存完好的,修缮半好半坏的,拆除最坏的加以重建。”②

3.3保证公众的利益

城市设计导则重在以“人”的活动为中心,重在考虑人的行为人对空间的感知,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是为广大市民而设计。城市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市民创建一个宜居的空间环境,而不是让城市设计师自己画着看的,设计导则不仅要研究建筑的高低和空间的大小,更应真正从市民的角度去考虑究竟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环境。例如不解决好市民依法所提出的日照间距问题,即使再好的空间设计理念也难以实现。通过制定设计导则还可以避免少数个体一味的去考虑经济因素,造成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品质的破坏,从而达到保障公众的利益。

3.4保证改造开发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

“城市规划没有更多的去试图去创建整体性。它只是忙于执行某些法律条文。建筑学也没能这样做,因为建筑学更多的是关注建筑单体本身。因此,城市设计是最应当负责城市整体性的。”对于城市设计来说,最大的危险在于,只把它看作是不同的零碎的建筑单体之间的拼接。城市设计追求的是城市环境的连续性。一个传统中心商业街的改造开发由许多过程组成――新建筑的建造、建筑方案的投标、开发商的利润追求等等。他们的活动是无序的,完全不同的动机促使他们行为的各异。目标的多重性,最终使得该商业区的发展建设不是由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导,而是被各种动机不同的大杂烩指导。传统商业街改造后的大部分建筑不像原来的设计,因为大多数项目被分包给几个开发商,导致支离破碎的开发,缺乏设计上的整合。城市设计导则的建立,是从整体入手,着眼于局部要素,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控制,在一定规模内统一秩序,从而保证其中每一个较小组成要素的合理与完善,并形成城市(或建筑)的总体特征。设计导则的目的不是得出最终的结果,而是保证“在成长中构建环境的相对整体性”。

3.5促进公众参与的推进

城市设计过程,已逐渐成为一种要求公众参与性的过程,即最终的使用者或其代表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城市设计中所用的理念或者概念,可以通过推论过程,参考一般理论产生,或者由一个诱导性逻辑过程的论据产生。”但是,这些理论听起来和街道上生活的人们非常陌生。城市设计导则将城市设计的理念通过必要的图示、数据和文字进行表述说明,为公众参与提供了一个框架,公众可以此为基点,对设计改造建设进行评论和评估,从而提出自己的设计和改造想法,真正做到公众参与。

4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坚持的原则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采用整体着眼系统控制的方法,不能孤立地针对设计范围内的每一个个体及每一个元素作出明细的规定,而是跃出个体层面,将研究对象看成是处于一定联系中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找出影响设计的关键部分加以限制。结合上述讨论的城市设计导则的内容及基本功能,可以认为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4.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是人,是对人的关怀,重视人的感受,设计者要从城市中受益人的角度去设计,旨在为城市中受益的人提供一种人性化的设计。在导则的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公众的意见,理解公众对环境可能做出的反应,并将这种对公众的理解融入到导则中。

坚持以人为本,在设计导则中就要关注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对城市硬件、软件环境的改造,都应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还应强调市民参与,引导市民关心城市建设,以此来达到改良街区环境的目的。

4.2坚持弹性制的原则

城市设计中导则的弹性制原则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导则的控制要素,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在特定内容上是不同的,如在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对建筑的高度、屋顶形式、色彩等有更深入的要求;不同的用地区位,也产生不同内容的设计导则;不同的时间和环境条件,设计导则的编制重点也不同等,在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中,应坚持弹性制的原则,适应不同特定条件下的要求。

4.3坚持动态性的原则

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分配城乡空间开发权利的政策工具,必须反映不同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声音,社会利益格局随时在调整,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动态的,及时应对,与时俱进。

任何一个城市设计导则都是相对于某一时段和设计目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与层次目标的实现,又会激发出新的矛盾,从而产生新的设计导则。

5结语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公众参与、政府管理、规划师衔接等多方的努力。作为城市设计由设计语言转译为管理语言的主要成果, 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导控作用得以发挥的媒介, 它将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美好预期与日常的规划管理联系起来, 其作用效果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品质。因此, 深入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涵义与作用, 通过导则的编制有效地将规划师、管理机构、公众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我国城市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冬晖,金广军.城市设计导则的再认识.城市建筑 2009年.

[2]吴松涛,郭恩章.论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城市规划 2001年.

[3]刘涟涟,边界.对城市设计导则的认识.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

[4]陈振羽,朱子瑜.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城市规划 2009年.

[5]高源,王建国.城市设计导则的科学意义.规划师,2000年.

篇8

关键词:城市设计;静安寺;地下空间;整合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出现了诸如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环境品质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病”。同时,城市的蔓延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占用了大量农田,极大浪费土地资源。为了缓解大城市中心区的功能衰退,吸引力下降等“边缘化”问题,提高城市功能运转效率,切实保护耕地,节约土地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实现城市的“真三维”立体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目前,以地铁轨道交通建设为龙头的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正在国内悄然兴起。以地铁为发展轴的地下空间线性开发,结合以地铁站为枢纽的综合节点开发,必将带动整个城市地下空间网络的形成。然而在大规模地铁建设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在规划设计之初未能预料到的问题,以及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结合静安寺地铁站及其周边的开发,从城市设计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地铁站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鉴戒,为以后此类地区的开发积累经验。

2上海静安寺地铁站及周边开发简介

上海静安寺地区位于南京西路的西端,是集商务、商业、高档住宅、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魅力都市副中心。地铁二号线在本地区设静安寺站(如图1所示),共有5个出入口。其中在静安公园下结合5号出入口建设静安寺下沉广场。地区内南京西路与华山路交叉口车流量较大,人车混杂,是本地区的交通瓶颈。远期规划中的地铁6号线与地铁7号线分别在华山路与常德路设站。静安古寺结合轨道2号线同步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地区内城市九百广场等一批商业建筑业已建成,商务写字楼宇、高级宾馆淋漓,其地下均已被大规模开发,配建了一定数量的地下停车库。地区内规划建设的大型地块正在加紧开发之中。

3城市设计的理论

3.1概念

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作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不可逆的演化过程,以及城市设计尚未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当前对城市设计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内涵。综合各家所长,概括地讲,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体型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城市设计贯穿城市规划的始终,即从总体规划阶段到详细规划阶段都要进行城市设计。

3.2内容

城市设计内容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工程设计型和政策过程型。前者是以具体方案设计为成果,一般都以规模比较小、内容比较具体的空间地段为对象,例如局部地段的城市设计;后者则以政策导引为成果,一般是规模范围较大的地区或者是整座城市,例如某某地区城市设计或者某某市总体城市设计等。当前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地段上述两种类型的城市设计都要用到。城市设计根据设计对象的不同,其内容、深度也略有不同。以静安寺地区的城市设计为例,属于局部城市设计,其内容包括用地功能整合、道路交通系统、开放空间(地下开放空间)、步行系统、绿地保护、历史保护、整体建筑形式、街廓设计、城市形态等九个方面。

3.3理念

城市设计的理念概括为以下五点:

(1)体现城市性质,注重文化传统;

(2)设计尺度应与城市规模相适宜;

(3)突出城市特色,重塑城市形象;

(4)强调以人为本,满足市民社会生活需要;

(5)注重资源节约,构建友好环境。

3.4原则

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为:

(1)文脉性:城市设计首要考虑的是该区域的背景。

(2)社会性、公众性:每一项设计成果都要求有公众、社会的参与。

(3)过程性:要注重合理的创造过程,而并非引导某种固定的产品结果。

(4)累积性:最终完成一个优秀的城市设计,需要几代人沿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4地下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静安寺地铁站在开发及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在开发地铁站时首当其冲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下面简要概述静安寺地区地下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1下沉式广场规划设计使用中的问题

当前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市民对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又很大,这就导致了下沉广场的大量产生。同时,下沉广场作为采光、换气、集散以及紧急疏散的公共空间,被大量运用于地铁站出入口。下沉广场产生了新的城市三维广场空间,是集交通、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多功能高效叠合空间,为市民提供了较好的私密性,塑造了“城市客厅”的新形象。但是,就静安寺下沉广场而言,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不足:

篇9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引言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如何有效落实城市设计的相关概念,保障规划控制对城市形态的良性指导,不仅是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难点问题。现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两者之间有明显的不同,同时两者又是相互交融与互补的,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建设专项规划中都包含了城市设计的内容。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的城市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即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国有土地的有偿出让与转让、房地产市场的出现、住房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各方关系更加复杂,众多矛盾不断出现,我国旧有的城市规划工作方法不再适应需要。在规划上,总体规划急需下一层次的规划来对它进行深化解释。而传统的详细规划着重于总平面布局和空间形体组织,缺乏整体性,无法深化总体规划,导致总体规划与传统的详细规划不论是时间上还是内容上的跨度越来越大;在管理上,规划与管理严重脱节,规划设计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于是,我国规划界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承接总体规划与修建设计,联系规划与管理的全新的规划类型。

1986年8月,建设部在兰州召开了全国城市规划设计经验交流会,会上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介绍了虹桥开发区规划,规划将整个地区分为若干地块,采取国际惯例对每个地块提出了八项指标,本次规划已初具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雏形。此后,清华大学与同济大学分别在对桂林、厦门的规划工作中进行了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引导规划建设的探索。而广州市在街区规划中通过了《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两个地方性城市法规,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街区规划的权威性。这些都对当时我国的城市规划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传统的详细规划有了本质上的区别。1988年,《城市规划》编辑部和唐山市建委联合举办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题研讨班,广泛交流了国内的实践经验,系统介绍了国外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理论体系正式建立,并在此后的应用中不断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概念也被建设部在1989~1993年的城市规划工作纲要中明确提出,并列入1991年10月1日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

2.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控规在规划体系中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控规初期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解决总体规划与传统的详细规划之间跨度大、不好衔接的问题,因此当初的讨论焦点就集中在了控规的衔接作用上.有专家提出总规应为控规提供该地区在总规中的性质、地位等总体要求,及居住人口的大致规模和周围道路、工程管线的规划来帮助控规起到衔接作用;而有的专家从理论上论证了控规必须具有衔接作用,认为总规是一种粗线条的规划,而传统的详细规划着重于总平面布局和空间形体的组织,需要控规在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强度、城市设计等方面进行控制;还有专家从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建筑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之间的联系和约束,联系实际详细论证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该起到的衔接作用。上述观点都强调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大重要作用,即深化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意图,把土地使用性质、各项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具体落实到每一块开发建设的地块上。又把各项重要的规划设计要素抽象成明确的指标和设计要求,以作为下一步修建设计、建筑设计和建筑管理的依据。

3.城市设计的概念

有关现代城市设计的定义及其在城市建设各个层面中的内容,国家尚未出台有关城市设计层面的相关规范。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城市设计定义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与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笔者尝试着给城市设计做出如下表述,城市设计是根植于社会和环境的脉络,为公众创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景色优美,且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城市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整体环境设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城市建设应富有动态与弹性,视其具体情况可随时进行合理的调整与补充,从而保证城市整体艺术水准和环境质量。

4.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主要是对城市局部地区的空间环境作进一步控制与整合,将同地与空间转化易于限定和控制的符号、文字、数字,用分析和规划控制引导指标形成对不同层次间的界定与表达、并要近远期结合,针对不同地段的城市空间做时序上的统筹安排,并提出不同的控制意见,同时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地块划分较为机械,小地块之间互联不够,运用整体城市设计的手法可解决控制性详细规划系统内部无法克服与协调的病端。

在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首先进行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运作,即城市设计的深层内涵研究,以此确定其具有决定意义的“依据”内容。如构建适宜的布局结构、整体景观设计等,宏观层面研究工作内容是城市设计运作的核心工作。控制性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结构骨架构思、绿化及步行系统设计、景观视廊的组织、城市结点系统的构思等。

结构骨架是宏观层面城市设计研究中的重点内容。结构骨架属于该阶段城市设计的精髓,良好的结构骨架具有潜在的价值作用。景观视廊的设置,保证了城市空间环境中,主要景观与最佳观赏点之间的有机联系,扩大了城市空间界限,赋予了城市空间层次与特色,是城市设计重要的组织手法。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主要视廊通道应在局部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得以深化和具体化。局部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应根据环境条件进行景观视廊组织。

微观层面城市设计内容是相对于“宏观层面”而言的,这部分内容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叠合。它是对城市特定元素的设计,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化,应归入“引导”控制的范畴之中,涉及内容列举如下:空间组织、景观组织、建筑群体形态、环境设计、轮廓线组织、重要“节点”等。微观层面城市设计中尤其要注意设计的弹性,以便于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衔接。

城市设计的研究成果,应通过抽象、概括转译成控制指标体系,具体落实到相应的建设地块上进行控制,以便作为土地招议标底条件和融入修建I生详细规划,在建设中付诸实施。相关研究应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并进行优化选择,确定相关的定量数据。

在具体的运作中,通常先确定规划区域的结构骨架、各地块的用地性质、道路绿化系统;再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不同空间序列的关系,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进行反复调整修改、使两者互相融合;最后以指标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具体设计。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尤其应注重整体的有序性,避免在细枝末节上进行过多的雕琢。

5.总结

篇10

城市空间当中的硬性空间应当具有一定程度的有可变性,并且适应城市的经济结构、自然地域、生态资源、视觉舒适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需求,从而为城市生活方式提供丰富的选择。在具体设计的过程当中,城市空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功能空间的设计。这方面的设计理顺界面、核心、轴线、网络以及群体等群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城市空间综合功能让城市活动实现交替,同时使得城市空间具有适宜性以及多样性。第二是尺度设计。人在城市空间当中活动,院落、街巷、广场等城市空间,都蕴含并体现着人性尺度。在人们评价、品味以及体验日常工作生活的空间环境是否舒适、方便以及适宜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空间的尺度。城市设计一个容易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空间尺度,从而导致尺度混乱而夸大商业空间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空间,这就要求将人的尺度来作为城市空间量度标准,将人的运动作作为组织城市空间的依据,探索城市空间当中要素之间的组成比例关系,从而努力协调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5]。第三是界定领域。领域感指的是人要求界定活动空间的本能,个人、家庭活动以及社会群体活动都发生在特定的物质空间环境当中。城市空间设计能够通过划分空间来界定城市空间领域感,并要求人们发挥空间元素的价值,这就要求重视自然元素在城市空间当中的关系,提高城市空间的层次感以及识别性,从而让人们的城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城市空间分析

图底理论可以说是城市设计当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质疑,同格式塔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德文当中的格式塔指的是形式或者形状,简言之是代之人们心理现象当中所具有的超出部分之和的整体性,也就是格式塔性。任何城市空间环境都有着同格式塔心理学当中图形跟背景之间关系的元素,其中建筑物是图形,而城市的外部空间属于背景。图形受到背景的衬托,业绩是格式塔关系,又叫做图底关系。图底理论出现于18世纪的诺利地图,通过将墙、柱以及其他实体标注为黑色,将外部的空间留白,罗马建筑同外部空间之间的关系就非常显眼。图中建筑物的覆盖密度要显著超过外部空间,所以公共开敞空间容易通过完形创造出一气呵成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