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由于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固定、结构化的特征,让教学资源从单一资源转变为课程和教学等多方面资源,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从简单线性转向复杂化、网络化[1],因此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讨论[2]。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纷纷对其开展试点工作,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3-6]。但从现有文献看,从技术层面针对MOOC平台设计与实现方面的研究仍不多见。鉴于此,笔者结合本单位基于MOOC的实践,针对MOOC课程平台的功能设计进行讨论,以期为当前国内高校的MOOC实践提供参考。
1 MOOC课程平台建设背景
南京审计学院是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学校设有28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近15 000名,研究生127名(含10名留学研究生)。现有教学平台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功能体系,对学校相关的教学门户、网上课堂、教研活动、形成性考核、毕业设计等业务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但是随着南京审计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新型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现有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已逐渐无法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因此,南京审计学院适时提出MOOC教学平台建设项目,希望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解决现存的教学数据孤岛、教学体验不友好等问题,实现全网上教学与移动教学,并达到降低教学成本、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师生满意度的目的。
2 MOOC课程平台建设可行性分析
2.1 数据准备可行性
南京审计学院多年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使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教学资源,包括: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视频、教案、教学文档、题库等。这些教学资源的积累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准备。另外,南京审计学院已建设并使用的网络考试平台可有效解决线上教学过程的考评需求,正在建设的数字化校园公共数据平台、统一门户平台等可解决底层数据交换难题,为全网上教学平台项目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准备。
2.2 技术可行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3G/4G等技术的普及,加上学校现有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撑,人们随时、随地、随心进行网上课程教学已成为可能。特别是随着数据集成技术和SOA技术的发展,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提供了成熟的技术保证。
2.3 用户行为可行性
首先,南京审计学院的学生是具备完全自学能力和意愿的群体,而且多年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有较高接受度;其次,大多数在校学生都有笔记本电脑、IPAD或智能手机,为MOOC课程平台中移动功能的实现奠定了用户基础;最后,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师有着丰富的线上教学经验,为MOOC课程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2.4 人才准备可行性
近年来,通过大量信息化工作实践和探索,南京审计学院培养了一批既懂学校现状,又熟悉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3 MOOC课程平台功能设计策略
3.1 总体策略要求
考虑到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基础情况,MOOC课程平台项目除支持课程全网上教学模式之外,还需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为主+线下教学为辅或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因此,在平台功能设计上,需采取如下策略:
①功能范围需要支持全网上教学相关所有功能,可以给所有课程提供对应的功能支撑;
②针对不同课程,支持对各个功能点的灵活选择使用并提供不同的设置策略,从而为不同教学模式提供差异性的功能支撑。例如课程采用全网上教学模式时,可以选择使用平台提供的全部功能;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时,可仅选择使用其中的部分功能。
3.2 O2O线上线下一体化策略
对于某些课程,由于存在一定特殊性,某些教学活动无法通过网络或不适合通过网络进行,如课外活动、课后实践等,相关教学活动仍需通过线下进行。这些课程则需采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以实现O2O线上线下一体化。因此,线上线下相关的数据、规则等需保持一致性,包括: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课程章节目录、教学进度安排、院系数据、面授教师数据、学生班组数据、课程题库、课程考核标准等。
O2O线上线下一体化,还体现在线上和线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具体如下:教师根据线上教学统计数据(调查问卷、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测试情况、提问和讨论情况、学生评论信息、网上行为统计信息等),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背景信息、常见问题、学习难点等,然后针对性地制定线下面授辅导方案,以提升线下辅导的目的性和教学效果。例如可针对学生提问较多的知识点或错误率较高的测试题进行线下重点辅导。
教师通过线下的面授辅导,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在线上难以了解的信息,如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和特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和建议、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线学习的具体场景等。通过线下了解到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不断优化
在线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在线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
3.3 在线支付支持策略
学生用户在学习课程时还可以选择付费学习,系统需提供试学习功能,预览部分课程后再选择是否支付继续学习。若支付,系统能够保存试学部分的学习进度,同时,系统提供在线支付功能,支持用户将选中课程加入订单。
3.4 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系统可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具体要求如下:
(1)提醒服务:提供站内消息、邮件、短信等方式的提醒服务。
(2)相关支持服务,包括:①技术支持服务:主要提供平台使用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问题支持;②热线电话支持:提供电话人工支持服务;③在线客服支持:嵌入全网上教学平台在线人工支持服务。
(3)课程助学服务,主要提供课程学习方面的支持,包括:①即时助学服务:师生之间等通过Web IM工具,实现在线交流,教师向学生或学生向学生提供课程助学服务;②非即时助学 服务:学生在线提交问题,平台给教师发送问题提醒,教师登录平台回答学生问题后,平台再给学生发送回答提醒。其中,除教师回答学生提问之外,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回答提问。
(4)完善的线上帮助系统。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使用全网上教学平台时更加简单、方便,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寻求支持,获得帮助,从而消除了用户后顾之忧。
3.5 学习激励策略
网上学习因为缺少学习同伴和教师监督,对学生自制力和自学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需要设计一些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提升网上学习效果。一些参考的激励机制如下:
(1) 积分制度:学生通过网上学习的相关行为(访问次数、学习时长、笔记、提问、回答等)获得一定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升级。
(2) 奖励制度:学生获得的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奖励,可以是实物或虚拟物品,或是成绩加分及兑换学分。
(3) 竞争机制:设置各种学习排行榜(访问次数、学习时长、学习进度、作业/考试成绩等)并向所有用户展示。向学生展示其他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等),可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并对各种排行榜前若干名的学生提供实物或虚拟物品奖励。
(4) 词语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平台根据应用场景,向学生展示一些激励词语。比如学习完一章之后,显示:“恭喜,您已经学习完第一章了!您的学习进度打败了全校80%的同学!”
3.6 视频直播支持策略
全网上教学平台除视频点播外,也可以观看视频直播。通过南京审计学院提供的独立视频直播系统,给全网上教学开放视频直播接口,从而实现在全网上教学平台上观看视频直播的功能。
4 MOOC课程平台功能设计体现效果
4.1 体现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建设理念
MOOC课程平台在设计上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同
时兼顾管理者需求,与现有平台以管理者为中心的模式相比,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上突出面向学生的学习功能和面向教师的课程资源建设功能,给学生提供视频学习、学习动态、主题讨论、问答、笔记、WebIM等强大且系统化的网上学习相关功能,给教师提供简单、易用的可视化、渐进式的在线课程制作工具,教师不需要专业的IT知识即可很快上手。同时给教师提供强大的在线资源库功能,让其可以很方便地管理资源、建设课程。
(2)在界面和交互设计上,采用美观、简洁、统一、实用的风格,优化导航,减少页面信息层级及窗口跳转,并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统一的平台登录及功能操作入口,从而让学生专注于学习、教师专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减少其它不必要的干扰。
4.2 支持全网上教学模式
MOOC课程平台把线下教学的全套过程都搬到网上,提供网上导学、促学、助学、教学管理等完整的线上教学解决方案,真正实现教学过程全部上网:①教学过程全网上:包括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开课、课程选课、课程学习、课程笔记、课程问答、课程讨论、随堂测验、章节测验、课程作业、模拟考试、结课考试等;②学分认证全网上:通过网络提供学分认证的素材构成,包括课堂交互、课外资料、主题讨论、单元测试题、考核方案等;③综合成绩全网上:课程的成绩由各种网络教学活动的综合成绩组成,包括学习时长、互动情况、单元测验、结课考试、课程作业等;④支持服务全网上:通过网络方式(IM、微信、网页、短信、呼叫中心、邮件等)提供各种支持服务,包括:教学支持服务、在线督学服务、在线技术支持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李华,谢艺,等.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8-33.
[2] 王鑫,李磊.慕课MOOC在线教育平台技术架构研究[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215-216.
[3] 宋德清.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6):68-74.
篇2
一、相关背景
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通过汉语和外语,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双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与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也就是说,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同步获取外语知识与学科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兼具语言习得与专业习得的两个焦点,且两者地位平等,不存在偏废任何其中一个侧面的问题。双语教学兼具政治与教育双重意义。一方面,双语教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从谋篇布局的“大手笔”阶段转向精耕细作、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阶段,同时对外语人才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需求愈发强烈,因为外语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该倡议的实施效果。现阶段,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的传统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能适应我国对外交流的实际情况,更不能服务于“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建设。因此,要想培养出兼具专业知识、复合外语能力的人才,其首要因素便在于双语“金课”的有效实施。在此背景下,顺应了时展趋势的双语“金课”的重要性便愈发突显,即双语“金课”可为“一带一路”供给双语人才,且服务于政治交往、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双语教学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与方向,且国际化教学和科研对双语教学也提出了挑战,这就更加突显了我国对双语教学的强烈需求。因为双语教学有利于高校师生了解国际动态、接轨国际前沿、加强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为教育国际化提供重要基石。2001年,教育部提出使用外语授课,以应对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2005年,教育部再次要求扩大和提高双语课程的数量与质量。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持续打造国际化教学科研土壤与环境,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增强对外籍师生的吸引力[1]。2021年,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提出,开放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谋划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而双语“金课”为其实现提供了具体的、可实施的现实抓手。另外,以“金课”为标准与指导,可以有效推动高校课程改革,振兴本科教育教学,优化高端、高质、高复合“三高”人才的培养方案。2018年,《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指出,要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明确提出了“金课”建设的内容与要求,以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与质量体系[4]。其中,高阶性指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创新性指向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形式[5],挑战度指向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这有机融合了学生、教师、学习这三方面的要求。蔡映辉[6]将“金课”定位为课程设计贯彻“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课程核心。在“金课”的标准与指导下,双语“金课”的现实意义更加突显。然而,目前双语教学效果未达预期,具体体现在学生满意度不高、获得感不强,教师课堂控制力不高、认同感不强,教材建设质量不高、不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等方面。相关原因涉及众多方面,包括双语教材、双语教师、学生水平、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故如何提高双语课程教学质量,打造双语“金课”,成为众多走在前沿、实行双语课程的教师需要面对的中心难题。学界对此的研究较为零碎,或侧重某一学科领域、某一专业方向、某一具体课程,或侧重实际教学的经验总结、体悟反思,鲜有建立框架而进行全面梳理者。因此,本文试图在“金课”的背景下,探讨双语课程体系及教师队伍、教学的建设策略,以期系统性地帮助教师提高双语授课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及“金课”质量要求。
二、“金课”视域下双语课程建设策略
(一)课程体系建设
“金课”视域下,课程体系建设是双语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设置、学时调整、教材建设、学生培养、质量建设五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既要开设外语等公共基础课,也要开设双语专业课程,从而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其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二,学时调整。因为专业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大多艰深难懂,加之双语教学与课堂互动的要求,教师需要增加学时数量来应对以上挑战。同时,教师可以合理取舍其他相关课程中重复的部分内容[7],形成课程群协同共进,以在有限的学时内提质增效。第三,教材建设。在内容上,当前多数原版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8]。因为原版教材语法词汇过难,所以学生多选择参阅中文教材,并形成了路径依赖,这就与双语教学的目的相背而驰。另外,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熟悉教材、梳理体系、构建教案,这对其要求较高。形式上,因为原版教材大多数内容极其丰富,所以分量极重、不易携带,且阅读量大、价格昂贵。因此,保留原版教材的核心特色,组织人力编写适应我国师生情况的精编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同时融合商务外语、学术外语等专门用途外语教材的编写经验,可有效提高教材的可读性与吸引力。第四,学生培养。高校学生在外语交流、学习方面仍然比较薄弱,加之专业课程内容高深、难度较大,在母语教学条件下,学生尚且感到吃力。因此在学生外语水平不高和前期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双语授课的成效便会大大受限,更容易导致学生心理排斥、厌恶双语课程,最终事与愿违。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方面,课前设立教改班级,吸收外语基础扎实的学生入班;课中注重教学引导,营造教学氛围;课后建立学生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可以在积累双语授课经验的同时,不至于让学生成为双语教学失败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可将双语教学贯穿四年学习始终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配套的高质量外语课程,辅助学生提高外语实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双语教学。第五,质量建设。改革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既决定了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成果,又体现了“金课”标准的落地生根。因此,学生测评应由线上成绩与线下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线上成绩应当包括视频学习、互动讨论等,线下成绩应当包括课堂互动、分组讨论、汇报展演及最终的期末测试成绩等。另外,通过兼顾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兼具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查,以多维考核系统为抓手,能够客观、动态、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现阶段,师资匮乏制约了双语教学的推广[9],同时师资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10]。因此,“金课”视域下,保障师资力量是基础,提高教学水平是核心。即双语教学团队既要注重队伍的稳定性,又要注重学科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方可以方可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师团队,进而打造学科优势与特色。另外,为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在教学前期侧重准备,优化授课教案学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对接专业课程术语将成为教师双语课程授课的核心。首先,培养方式上,要采取短期培养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短期培养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参加双语授课培训、出国留学项目、境外交流项目等。长期培训则可以依托现有校内资源,开展在职培养[11]。另外,学校不仅要注重对双语主讲教师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对双语助教的发掘。其次,增量师资上,要注重后续教师招聘。后续引进教师时,学校应将专业的外语表达能力作为考核标准之一,以提高后续人才队伍的双语教学能力。另外,学校通过聘请外国教师联合执教,聘用来华留学生担任助教,可以提升双语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此外,在双语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双语生态的土壤建设。一是环境建设。打造国际化交流环境,设置国际化交流平台,组织国际交流活动,以促进教师外语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制度建设,特别是激励机制。双语教学压力大于母语授课。国内多数高校通过调整学时系数的方式激励教师,但与教师的付出相比,尚显不足,难以激励更多教师广泛参与双语教学。因此,学校应从资金经费、任务数量、职称晋级、工资调整、出国研究等方面予以考虑。
(三)教学建设
教学是链接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关键环节。“金课”视域下,教学建设涉及理念建设、能力建设、模式建设三个方面。第一,理念建设。理念建设是教学建设的灵魂。“金课”的教学理念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此,教学的主要特点由“填鸭式”转向引导式,教师角色由信息传递者转换为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启发管理者[12],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即课堂不再是信息传递的场所,而成为师生分享知识、交流体验、互相激发、不断感悟的成长空间;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考独立性、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第二,能力建设。能力建设是教学建设的保障。各学科差异大,故各自的双语教学经验被认为不具有普遍性和复制性,难以标准化。但是根据基于CLIL4Cs理论的研究,双语教师通过持续提升专业知识能力、语言教学能力、环境建设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13],从内容、交际、认知、文化四途径入手,可以持续提高双语教学成效,增强双语教学感染力。即双语教学不仅旨在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在学生语言发展方面提出反馈与建议,方才符合双语教学的本质内涵。这就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语言、课堂语言,同时还要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与方法,具备较为深厚的语言功底。另外,双语教师要通过诊断式教学,对教学片段进行诊断,一对一分析、点评,以动态提高双语教学能力。第三,模式建设。模式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实施途径。即摒弃单一教学方式,由“满堂灌”变“满堂学”,从教师教变为学生学。基于此,方式由单一转多样,学生学习兴趣由低迷转高昂,氛围由沉闷转活跃,状态由被动转主动。①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如小组汇报、微课教学、实验参观、沙龙交流、主题讲座等。其中,沙龙交流以其独特的场域,体现了学缘共同体思维的复杂性、创造性和交融性,彰显了本真追求,突显了心灵交往[14]。②采用混合化现代教学模式,如综合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程等。课前,教师在学习管理系统上传授课视频、课件、学案等,布置课前自学任务,并在兼顾认知快与认知慢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使学生突破时空场域限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同时,特别注重规定学习的时间节点,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足,也能通过截止时间督促学生学习。课中,在线下面授时,借助雨课堂,教师可通过设计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综合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的引导性、互动性、实践性、思辨性;在线上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线上题目与线上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发问,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力和信心。课后,教师利用学习管理系统进行测试、引导讨论、布置作业,完成学习评价闭环,确保学生学习效果。此举既可以避免传统的权威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取学科教学之长,补双语教学之短,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在课后还可以发放反馈问卷,开展调查,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了解学生对于双语教学质量的评价与感受,以促进反思,最终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优化路径。
三、结语
篇3
1实践与研究
1.1衔接-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在继承原有的精品课程优质成果的基础上,将每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1)教学团队方面,原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中,有先进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依然是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教学团队的主力军。(2)教学内容方面,将原有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与基础医学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动态相结合,充分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和优势。(3)教学方法方面,根据基础医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4)教学资源方面,通过整合、规范原有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提升了教学资源的质量,实现了精品教学资源的共享[3]。
1.2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核心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集精品、资源、共享于一体的网络开放课程,精品是基础,转型是关键,共享是目标。我院在由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课程的过程中,始终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技术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和升级的内涵,同时加强规划和协调,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根据我院实际工作和高等教育教学的需求,结合基础医学课程的自身属性,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学习方式等方面打造“精品”,探索建设多种新型的资源共享课,以满足不同教学需要和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不同学习者的需求[4]。
1.3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关键
与以往的精品课程相比,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不仅只是简单的将知识点、教学录像等资源以WORD、PPT等形式简单的到网上。而是将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的表现形式及功能做了调整,根据基础医学知识的特点,重点强化实践教学。例如在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模块中加入病例讨论、自主实验、虚拟实验等,增加了习题测试模块,同时在网络平台中增加了交流互动模块,开设在线咨询或留言功能,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实现实时在线交流,及时解决疑难问题[5]。
1.4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目标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坚持实施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核心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将微课、MOOC、翻转课堂、移动公开课等优质的教学资源及创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共享开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辅导,而不是简单的放一些教学材料和视频。这个平台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整体,老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到网络平台的资源,学生线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6]。
2取得的成效
2.1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参与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提升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但能够熟练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而且创新了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新理念,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的设计、组织及实施能力。
2.2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学生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真正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2.3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充分发挥互联网共享与协作的精神,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了我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享受高质量基础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7]。
3存在的问题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增加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发展的局限性,使其建设的步伐及质量受到影响。
3.1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没有促进其快速、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如:经费保障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以及监督评价机制等。不能更好的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3.2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存在冲突
在大力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同时,教师如何保护自己网络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如何保证自己在他人作品时不侵害到他人知识产权?是目前建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篇4
关键词:物理化学;速课平台;难点突破;并行教学
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教育部教技〔2018 〕6 号)要求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1]。该行动计划的推出,对教学资源建设、网络学习应用、教育治理能力、智慧教育创新、信息素养提升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思想。如何践行该行动计划,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每位一线教师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华南农业大学的物理化学(公共)课程是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在大学二年级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物理化学是在物理和化学两大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它集物理、化学、数学于一身,是整个化学科学和上述各专业的专业课程的基础[2]。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这些不仅是后续培养方案中学生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同时也对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的技术与科研工作都有着深远影响。
一、物理化学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物理化学(公共)课程的教学方式基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然而,由于物理化学的学习涉及高等数学和物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存在一定的学习门槛,加之课时有限,物理化学的课堂讲解存在很大的挑战,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的学习难度大,存在“教师教的累、学生听的晕”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知识难点和疑点,即便教师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优化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每届学生的期末试卷分析中发现丢分点、混淆点都基本一致。比如,热力学中熵变的计算和自发性的判定,化学势、不可逆相变等概念;电化学中电动势的计算,标准电极电势和活度等概念,以及动力学中速率常数的计算和动力学方程的近似处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也进行了其他途径的尝试,比如在教授知识难点之前,要求学生做到课前必须预习、课后必须复习,每章的知识难点作为平时作业布置以及考前重点答疑。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交流途径,上述手段的效果十分有限,单是平时作业就发现雷同现象较为普遍。加之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大部分课下时间被网络“占领”,据教育部《在校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长5 小时以上的人群占比为67.9%,为了预防手机上网成瘾,学校为此也采取了上课手机统一保存的措施,甚至打出了“走下网络,走上操场”的口号。上述局面,使得课时有限、课堂难点教授不充分,而课下学生时间被手机网络霸占,不能被充分利用在学习上的矛盾尤为突出[4]。如何能够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知识,提高物理化学知识难点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与信息时代对接,转弊端为优势,将导致学生堕落的工具转变成督促其成长的有利武器,成为需要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线上并行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
在大力提倡教师信息化能力与教学融合以及移动信息化发展趋势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5],实现移动教学,利用移动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来解决上述物理化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本研究的出发点。91 速课网(https://91suke.com/)是免费为学生、老师、管理者提供轻便、高效的教学应用与管理服务的移动教学平台,满足MOOC、SPOC等教学理念,强化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即时推送技术,实时向学生手机推送课件、资料测试等学习内容,并可通过签到、点名、作业等教学任务,促进师生交互,打造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使老师从经验驱动教学向数据驱动教学转变。老师可利用其提供的轻便、强交互性的教学内涵建设服务,进行创作型课件、PPT转换课件、速绘微课、轻课件等多种资源建设(图1 )。本研究可利用速课网提供的上述技术支持,轻松的建设线上知识难点、疑点微课堂并实时追踪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比如:可在知识难点课堂讲授前,将该课程的“PPT转换课件”推送给学生预习,通过手机微信即可追踪每位同学的预习情况,并根据讨论区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针对性的讲解和提问;对于课后每个知识难点、疑点的线上强化和补充,教师可在电脑端通过制作“轻课件”和“创作型课件”微课堂完成;对于知识难点、疑点的答疑和习题讲解则可轻松的随时随地在手机端制作“速绘微课堂”实现。每类课件微课堂都可以插入难点、疑点强化试卷,通过后台数据统计掌握每位同学的完成情况,并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到每个班级中的需要督促的学生名单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微课堂可以辅助优化教学环节,有效突破难点、疑点,提高教学质量。有时一堂课所要突破的难点用那些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很难讲清楚,但微课可以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等方式传递信息,把复杂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样既优化了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这类微课可以帮助学生课后重复学习,不断再现知识形成过程、难点突破过程,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学习难关,进入后续的知识学习,避免出现较多的“困难”学生[6]。本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每章的知识难点、疑点、易混点和必考点提炼出来的,具体分析每个知识难点课堂讲授的困难点和学生学习的纠结点的具体成因和线上的针对性解决方案;然后基于每个知识难点的特点在速课教学平台上将其做成视频类微课、交互式微课、测验型微课和混合型等不同类型的微课堂,在教学前和教学后通过即时推送技术,实时向学生推送预习课件、补充资料和测试等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立体化数据分析与线上师生双向交流途径,掌握学生每个知识难点的学习实况,使教师从经验驱动教学向数据驱动教学转变,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并打造更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技术路线见图2 。如上建立的系统移动端微课程并行教学体系,在对串行教学内容不做大动作调整的情况下进行课后知识难点强化补充,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线上时间,扩大师生交流途径,建立更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最后,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理论从而助力教学变革、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强化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以及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看,本改革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可助力教学变革,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强化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对于项目建设、教学成果积累、学校品牌塑造等工作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改革的初步成效和展望
本改革模式在2019 年第一学期针对19 级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并行教学的初步尝试。第一次上课,让学生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加入到速课班级群里,教师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所上班级学生总数和详细信息,无需依赖纸质版点名册,如图3 所示。速课平台支持密码,手势和定位三种签到方式,每次上课前让学生拿出手机签到,教师可以即刻看到考勤情况,该方法避免了大班上课点名浪费时间和学生冒名签到的情况。每次上课前,我会将本次课的PPT提前推送到班级,学生手机会接收到推送信息提示并进行预习,预习情况可以查看数据,对于没有预习的学生,我课堂上会作为提问的重点,督促其改进学习态度,如图4 所示。上课期间,我不容许学生再看手机,因为手机带入课堂会对现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秩序造成影响,并严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大班教学,课堂上等所有学生拿出手机做题,再监督其放好手机,很难做到整齐划一。针对预习时学生在速课网上的提问,我会针对性的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课后对于本次课涉及的重点知识,我会及时推送重点内容补充课件和相应的试题,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应测试内容推送给学生后,学生成绩排名,题目出错率等一目了然,见图5 。通过数据分析,我能及时掌握学生每个知识难点的学习情况,并对出错率高的题目在速课平台上讲解,不占用课堂时间。针对知识难点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讨论区提问,我的回答所有学生都可以看到,避免了相同问题多次提问,多次回答的重复工作,和学生的交流效率大大提高。速课平台对总的签到率、课件学习完成率、测试达标率、作业提交率、讨论覆盖率以及学生综合排名都有数据统计,教师可以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难点的理解程度,并在后面的总复习中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把速课微课堂应用于物理化学难点、疑点并行教学当中,我们发现线下补充式的并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当前传统物理化学教学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考勤和课前、课间与课后的良性互动,扩大和加深了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课前推送学习内容,并加强对学生预习的监督,可针对性的增加一些重难点知识点的讲授深度;课后重点知识内容和测试的补充可以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并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应用,证明利用速课微课堂辅助物理化学课程重点、难点教学,学生评价较好,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相对于需要较高的技术条件、可观的经费支持和制作过程较为复杂的慕课建设,本研究将现有的91 速课移动端教学平台引进我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以简易的方式构建PPT转换课件、速绘微课、轻课件等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及时将教学难点、疑点微课堂推送到学生手机微信的公众号上。同时,本研究着重于课前和课后知识难点、疑点的线上补充教学,并不要求将手机带入课堂从而对现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秩序造成影响。通过91 速课教学平台提供的立体化数据分析与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时掌握学生对知识难点、疑点的掌握情况,提升教学效率并解决课后师生交流不畅问题。今后,我们会进一步完善物理化学知识难点、疑点速课微课堂并行教学实践方案,形成一套完整的物理化学知识难点、疑点教学网络资源,并覆盖所有的公共物理化学课堂,逐步推广到其他课程和专业。成果还将推广到当届数字化学习网络资源中,强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通过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任友群.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解读之一[J].电化教育研究,2018 ,39 (06 ):27-28 ,60.
[2]徐佳.化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 ,5 (05 ):129-131.
[3]张义娜.新时期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 (13 ):112-113.
[4]马献力,刘汉甫,李芳耀,等.翻转课堂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教育教学坛,2017 (06 ):237-239.
篇5
关键词:肺炎疫情;中小企业;企业管理
疫情突击,国家也及时出台一些政策作出调控,快速果断采取一系列有利于恢复经济的财政措施,这些政策对愁云惨淡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企业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是不足以稳定发展的,只有跟随环境变化寻找创新管理模式,才是立足长期发展的根本之道。疫情的发展,是最考验企业管理者的时候,如何在“非接触”或者说“少接触”的情况下开展业务,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营?传统的线下业务如何与线上业务进行对接,现有的一些企业管理模式如何变革?中小型企业会将未来的发展定在哪些方向?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管层思考,并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面对疫情,首先最主要任务是控制疫情的传播,各地方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阻绝人与人的来往,就能减少病毒的传播,随后确实取得明显效果,但没有人员的流动就没有消费,使得许多企业在短期内都没有经济来源,发展困难。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总体来看比“非典”要大,不仅阻断产业链,改变进出口,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外部动力减弱,病毒出现在消费旺季等众多因素都使国内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不断降低。学习哲学,我们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道德经》中也有提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机遇和挑战总是共生。人类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将“危”转向“机”。如今发展最快的电子商务就孕育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阿里巴巴、京东等一大批线上交易平台由此产生,一直到今天这些电商平台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次疫情中,一些企业也能够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开拓新的发展领域。
二、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
(一)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的困难。疫情之下,以朱武祥教授等人对995家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8.47%的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下降。只有不到10%的中小企业可以凭借现金流维持半年以上。比起大企业,中小型企业自身就是弱势群体,无论是对抗风险的能力还是资金储备能力都比较弱,也没有自己的较为全面的生产线,往往在市场的边缘寻找经济来源。在这场疫情中,很多企业都是在无收入的状态下硬撑,有的撑不过去而倒闭,有的靠压缩预算延长发展时间,想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中小型企业必须创新自己的经营方法。疫情使多数企业工厂停工歇业,复工时间也延期,我国一、二、三产业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企业无法正常经营,那么员工就无法回归岗位,没有收入就没有支出,于是购买力下降,经济增长缓慢。企业没有营业也会支付房租,甚至会承担订单违约的风险,只出不进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开,财政状况很糟糕。在肺炎疫情期间,客户可能同样身处财务危机之中,中小企业的赊销收入可能无法收回,坏账风险大大增加。
(二)疫情期间各行业面临的危机。1、对各行业的总体影响。疫情期间可以看到受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工厂,除了战役期间所需要的医药类工厂生机勃勃,大多数工厂都处于停产状态。除此之外,线下实体店也被要求暂停营业,物流行业流通速度变慢,与之相关的各行业成本增加,病毒蔓延加速了行业的更迭换代,各行业都遭受不同的波及。2、对制造业的影响。我国制造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疫情导致很多员工都隔离在家中,无员工就会无生产,产品供应链中断资金无法回笼,很多常年合作的客户在此期间终止合约,去国外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产品,长期如此会导致我国制造业与全球制造业脱离。3、对旅游业的影响。旅游业是一个集体性的活动、人员流动性大的产业,人员聚集便是疫情的温床,全国景区应疫情控制措施必须停止营业。旅游业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动一发而牵全身,一个景区复工,附近的酒店、交通、餐饮等产业必定也要复工,所以旅游业独自复工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将会是最后恢复正常的行业。4、对餐饮业的影响。我国春节的习俗就是走街串巷,亲戚好友在饭店聚聚餐,餐饮业收益的高峰时期就是每年春节这个时候,但遭到疫情的突袭,杜绝人员活动,人人都在家隔离,餐饮店不得不关门,只有少部分饭店以外卖这种网上订餐的形式勉强运营,连海底捞、西贝等餐饮巨头企业也会出现严重亏损、现金流短缺问题。总体而言,第三产业影响最大,特别是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电影娱乐等行业。其次是第二产业,各地延迟上班招工难、交通出行受限,居民消费需求锐减,很多跟随季节出品的货物大量积压,面临着错过时令,不得已大批降价清仓甩卖的局面。第一产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过年期间本是农产品销售的好时机,中小企业在农产品销售中占比颇高,但疫情原因猪肉、蔬菜等价格上涨,人员不能外出流动,缺乏市场等问题。
三、疫情带来的机遇
(一)开启我国影视业的先河。即使遭受疫情的袭击,也阻止不了创新企业发展的脚步。例如,大家都期待2020年春节上映的《囧妈》,就改为线上免费观看,这一创新模式给人印象深刻,可以说是开了中国电影业的先河,冲击着传统电影行业的盈利模式。很多酒店餐饮企业也相应出现外卖套餐、外卖宴席,由自己专门的送餐员送餐,肯德基、美团等也推出“无接触配送”方案等,值得同行借鉴。教育行业在疫情期间蓬勃发展。各大高校因为疫情而被延迟开学,开学时间可以延迟,但是学生的课程需要在一定时间完成,很多学校就选择在线教育,学校利用学习通、腾讯课堂、企业微信等线上教育软件给学生们传播知识,这就对传统的线下培训企业影响甚大。如果企业此时积极地引入线上教学模式,甚至将发展线上教育作为未来的战略方向,可能就会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
(二)新型营销模式崛起。不管疫情多严重,人们总还是要生存,有生存就会有需求,有需求自然会出现市场。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各大知名品牌商开始直播带货,快手、抖音、淘宝等软件都可以看到网红、明星在直播卖货,可以说疫情孕育了新的售货模式,也正替代着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直播带货,顾名思义是指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向广大消费者进行商品展示,以及对商品的全面解说来导购消费者购物。这种卖货方式凭借薄利多销,实现商品直接和消费者对接,避免中间差价的优势迅速崛起,而且还增加了消费者和卖家的互动性,主播会耐心的回答顾客的每一个问题。有些消费者会效仿自己喜欢的主播,只要是他推荐的产品都会“剁手”、“秒杀”等手段同样吸引消费者。
(三)口罩行业的迅速发展。任何一次萧条,都是企业的自我发展机会,此次疫情最火爆的行业应该就是口罩行业,疫情期间为防止病毒蔓延,人人都要戴口罩出门,减少疫情传染,全球人手都要有口罩,需求一下子暴增,导致短期口罩短缺,口罩的价格一下子翻了好几倍。2009年“禽流感”的爆发,使口罩成为当年的焦点行业,供应量达到了19.6亿只,2011年口罩产量达25亿只,2012年达到30亿只。2013年,环境污染严重,导致雾霾久久不能散去,口罩需求再次增加。2019年突破50亿只,预计2020年中国口罩总产量将突破1,000亿只。疫情防控长达一年之久,口罩的需求远远超过供应,导致口罩价格不断飙升,应国家政策要求,比亚迪、富士康等公司通过联合供应商改建生产线的方式转产口罩,跨界加入生产防护物资的队伍,这些及时调控自己的企业将会为企业带来更长久的发展。
(四)数字化发展的机遇。这次“疫情”多多少少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人人都在家隔离的春节长假中,基本上都是通过网络关注疫情的变化,通过线上购物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这无疑不是在增加线上模式的价值。国家也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了解全国各个地区感染疫情的人数,更好地帮助政府对各个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防控疫情政策,数字化必然成为未来整个社会运营的基础设施,企业应抓住这次机遇,及时做出调整,让自己的商业模式和组织运行模式往数字化这个方向发展。5G已经出现,网络速度的提升也在加快人们生活的速度,催生着线上教育、远程办公等行业的发展,抓住数字化转型将是企业立足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中小型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因为隔离期间禁止人员外出流动,所以餐饮业、旅游业、影视娱乐业等这些开放式的产业不得不暂时关闭,进而消费服务业等这类辐射行业也受到很大影响。同时,春节假期很多工人都在家休假,隔离期间禁止人员外出,那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大规模用工企业因为缺乏工人而停产,工厂停工也就意味着工作人员没有收入来源,从而消费需求会降低,消费水平则下降。我国市场正处于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此次疫情冲击着中国市场经济,经济发展中三驾马车之消费随之受到很大的影响。从战略学的角度看,外部环境会对企业造成很大影响,这时才是企业做出战略调整的最好时机。“选择”则是企业战略最重要的一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此次肺炎疫情便是我国企业做出战略调整的时机。疫情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的企业来说就是非常大的外部环境影响,这将是很多企业的转折点,如果不能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企业则将面临被市场筛选出局的风险。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能确定的只有企业自己,保持自身的灵活应变能力,是现代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特征。疫情来袭时,只有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主观能动性和各种有利资源,采取创新性的经营策略以及综合性、极限式的财务管控,才可能掌握主动,战胜危机。广大中小型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靠的就是主动、积极、广泛的创新,在面对疫情这样的外部环境,国家更迫切一种创新的生产运营模式,让各行业恢复正常运营。于是,很多企业为了能正常经营,选择了非集中式灵活办公,利用远程技术开展线上办公,这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也让企业动态地应对变化,更高效地创造价值。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为国家增加税收收入,还为城镇居民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对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疫情下,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扶持,还需要公司每一位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克服困难,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华为公司基本法第二条: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的最大财富。认真负责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要实现高效协同,除了技术,管理也必不可少。管理是否有效对企业和员工是双方面的要求,意味着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只有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管理有效———企业要寻求有效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员工,员工的行为也需要受到约束,要接受企业有效的管理。企业最大的财富代表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一种尊重,变革管理模式,必须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和从业者的服务效率。面临疫情,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者应发挥自己的管理能力,带领整个企业员工走向胜利,在本次战“疫”中,管理者的决定影响着公司的发展进程,呆板的管理思维会阻碍工作进展,有卓越创新能力的领导力则带来了发展成果。除此之外,能力作为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关注的重点并未被强调,意味着企业内部的能力牵引机制非常重要,组织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组织内部的机制必须对员工能力成长有牵引的作用。
五、中小型企业的未来发展
这次疫情的发展,并没有将企业全方位的扼杀掉,有的企业从中看到新的发展机会。懂得从新环境中总结经验并把握机遇的企业,将会得到更长久的发展。这场疫情中,我们看到许多新生事物,包括远程办公、在线生鲜、在线娱乐、环保行业等,而在这其中,大健康产业下的生物科技行业是最有潜力的行业。
(一)积极开展网络推广。疫情防控期间,大部分工厂停产,员工延迟复工,可工作停止需求并未停止,有的企业就为了顺利开工利用互联网选择线上办公,不仅可以树立企业品牌,还可以吸引市场需求往企业倾斜,在业务市场上占领优势。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企业,上帝关了一扇门总会留一扇窗,此次疫情虽然有挑战但也是有机遇的,看企业会不会灵活运用网络势头,精准定位未来发展方向,实现订单转化以获得长久发展。
(二)企业应做好市场定位。疫情期间,医疗物品消耗很大,特别是一次性口罩的消耗,短期来看,这给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环保型的小微企业要快速调整运营方式才能立足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这对环保产业的创新发展也是一个机遇。小型和微型环保企业创新发展,快速找准自己的市场地位,才能立足长期发展。
(三)优化办公模式。在日常办公中,除了面对面集中开会办公等传统模式外,企业应灵活运用远程定位、会议视频等方式,运用钉钉、腾讯会议等软件,开拓多种办公模式,实现异地办公,提高办公效率。
六、结语
2003年的“非典”对于阿里和京东等电商企业的崛起产生了关键作用。2020年的肺炎疫情必将推动医药医疗、电商、物流、短视频、网络游戏、虚拟社交、在线教育、知识付费、在线医疗、智能办公、智慧城市、5G、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无人机配送等行业的大发展。企业只有做好规划和管理,提高自身创新,从危机中寻找新的发展契机,才能得到更长久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伟立.F公司管理模式创新路径研究[D].华侨大学,2019.
[2]周琼芳.肺炎疫情下企业财务管理策略研究[J].财务管理研究,2020(04).
[3]黄保才.疫情考验企业管理[N].台州日报,2020-02-17(005).
[4]魏晓玉,安勇.突发疫情下的中小型企业管理应对[J].时代经贸,2020(05).
[5]赵彬彬.双元式创新对企业转型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20.
[6]杨蕙馨,高新焱,孙孟子.突发疫情下制造业小微企业持续成长的应对之策[J].人文天下,2020(03).
[7]翟露斐,陈岩.防疫常态化时期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辽宁经济,2020(08).
[8]张允.多重政策助力民航业克服疫情影响[N].中国民航报,2020-08-20(001).
篇6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工作室;新媒体建设;创新创业
1 工作室基本情况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依托于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前身为2008年成立的“108工业设计工作室”,经过6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场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有办公桌椅50套、台式和手提电脑30余台、手持式3D数字扫描仪1套、3D打印机4台、数字投影机10套、讨论用电子白板3块等,并拥有1台大型熔融挤压快速成型机、1台非线性编辑计算机、1台图像工作站和1台全自动胶装机等共享设备。
目前,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核心管理团队现有工作人员10名,专业方向创业导师15名,大学生74名。工作室通过新空间建设和新媒体建设,如设立创吧、微信群、微信平台和网络讲堂等,为创业学生创造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不仅使他们了解到创业形势和政策,同时也加强了对他们的培训,增强其创业能力。
工作室通过充分发挥学院设计优势和合理配置软硬件资源,聚焦于产品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展示专业领域,与校外项目孵化、创业教育、投融资服务等机构进行对接与合作,通过创业导师为设计专业本科生及本校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服务,实现学生带项目就业或自主创业,产出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设计驱动型创业企业,将工作室建设成为一个适合本专业、本地域,在国内设计相关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化、联合式培养模式创新基地。
2 工作室运营机制
2.1 组织机构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适用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传媒企业运营模式,采用新型创新服务模式,实行创业导师制,本着提供便利化、开放化、低成本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的理念,采用矩阵式企业管理模式,由学院相关领导及系主任成立指导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下设技术指导部门、策划营销部门、设备实验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以及行政管理等职能部门。根据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的专业门类将项目组划分为产品设计、动画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以及展示设计等项目组,各专业组成员由在校学生兼职构成;兼有职能式和项目式划分的优点,加强了横向联系,专业设备和人员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弹性共享;具有较大的机动性,促进各类设计专业人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发,相得益彰。
2.2 运营模式
模式1:活动聚合型
以活动交流为主,定期举办想法或项目的、展示、路演等创业活动聚合。
模式2:培训辅导型
旨在利用学院的教育资源和校友资源,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体系为依托,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运营机制特色一:采用的矩阵式管理运营模式适用于当前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发展情况下,建立以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使得整个工作室组织机构的管理更加柔性化、机动化、扁平化,使信息传达和决策效率得到提高。运营机制以项目运营为核心,临时组建依托孵化项目所需要的相关管理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项目组独立决策与核算,既实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络和资源共享,又实现了项目组决策的相对独立性。
本运营机制特色二:针对各艺术设计专业协同作业所产生的交叉性、复杂性,每一个设计专业项目组都有专门的营销策划监测人员,从项目成立到运营后期做到全程监测与指导。
该运营机制实现了创业导师人力资源的集中和效率最大化,同时招募在校学生以实习形式进入项目组,并保证其参与度,从而全面提高项目孵化的可实现性。
3 工作室可提供的服务内容
工作室的核心服务不在于办公场地的提供,而是在于其提供的辅助创业创新的服务,主要服务内容有:
3.1 教育科技资源对接
充分利用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各系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创新创业资源,为创业项目提供创新创业资源信息平台,协调使用学校所包含的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图书、期刊、报告、论文、专利和技术标准等资源。面向创业项目充分开放共享;采用无偿的方式,面向创业项目对接校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及省部级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仪器设备、试验平台及测试手段。
3.2 专家专项辅导及培训支持
空间人员的主体,主要由各级管理人员及创新创业专家导师构成,定期举办沙龙、路演以及训练营。
3.3 项目辅助管理
空间在运行过程中,对承担各级各类实践育人、创新创业项目以及空间自行设置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度,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实现预定目标。做好项目前期规划、督查项目实施节点、重视项目后期评估,实现科学的项目管理。空间具体实施项目的行政、财政、人力资源、督查等职能。
3.4 活动组织宣传推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高校来说,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空间通过建设自媒体,以及通过与西安媒体合作,为在孵团队提供宣传报道。
4 工作室已取得的工作成效
4.1 团队孵化情况
目前,该工作室已累计孵化团队6个,其中成功孵化团队3个,在孵团队3个。例如,陕西克米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已孵化成功的团队之一,创办人为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产品设计工作室成员程锋、2011届本科毕业生;公司前身为2007年创办的随风视觉工作坊,正式创立于2016年1月,是一支融交互、创新、视觉设计于一体的专业UI设计与策划团队,鼎力为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平台的服务解决方案。
MG动画创业小组为在孵团队代表之一,创办人为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现动画工作室成员2013级学生张咏,创业小组的主要业务及功能以互动性模式发展及推动商业动画广告、活动宣传动画、企业会议动画、网络动画短片的策划与制作,以及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宣传册、(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网页设计、空间设计、企业VI视觉设计等。目前合作的客户包括万科、中海、金地等全国20强地产集团,北京青牛技术有限公司,西安楼观文化景区、西安城墙景区、西安海洋馆等旅游企业,西安智讯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陕西卫视、西安2台等网络电视传媒企业,以及外婆印象、国力仁和、长安小调和毛公湘菜等餐饮企业。
4.2 开展创业交流和导师建设活动
(1)创业辅导。近5年来,工作室每年组织近10场创业相关活动,包括讲座、沙龙、基地参观、学生项目展示以及校友论坛等多种模式。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讲述生动的案例,分享真实历程,解析创业政策,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如“互联网+”、“梦想与创业”等报告深受学生的好评。
(2)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为了给西安科技大学创业学子提供专业的创业辅导,工作室积极组建创业导师队伍,目前已经基本建立起由学院领导、系主任、学院骨干教师组成的健全的创业导师队伍共计15人,后期将不断发展壮大。
4.3 取得创新成果情况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在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5年来,工作室入驻学生共获得国际级奖项4项,其中德国红点设计奖3项、德国iF奖1项、国家级重大奖项32项,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艾景杯・中国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环境艺术学年奖、全国高等学校景观设计大赛、“河姆渡杯”中国小家电创新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事,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发表文章2篇。
4.4 与企业合作情况
为更好地帮助创业成果转化,空间积极邀请创业专家、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大赛评审、讲座嘉宾参与到日常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活动中,帮助创业团队熟悉创业政策、完善项目设计、发现创业问题。目前已与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深圳深装装饰有限公司、西安美度装饰有限公司、深圳深装总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杨凌习飞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杭州唯艺景观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涉及产品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以及展示设计等多个行业。
5 工作室下一步发展方向和计划
为让工作室最大限度地物尽其用,工作室以需求为导向,注重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和素养培育,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一是健全从课堂到市场全程服务。建立“一体两翼三支撑”服务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线上、线下双效平台以及政策、人员、资金一站式服务。如可尝试拓展与投融资资源的对接,努力争取与高新区风险投资公司、高新创投、西部证券等公司合作,拟建立西科天使基金,让部分项目获得一定融资,促使雏形团队的快速成长、成熟。
二是完善“互联网+服务”。在进一步完善线下实体基地的基础上,建立线上创业云平台,使得学生创意或创业项目可以随时或求助,云平台的另一端及时对接的是大批合作创业扶持机构以及校内外创业导师。
三是加强融入式服务,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完善学科安排、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教育资源分配,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将创新创业项目培育融入不同专业核心课程,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多措并举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
孵化多少家企业不是工作室的核心任务,关键是通过它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创新智慧和创造活力,进而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升级换代。
总之,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专业工作室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院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和开展小规模创业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工作室将会继续以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投入,完善建设,实现制度和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文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人性化建设探讨――台湾艺术设计专业的启示[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5(3).
[2] 付百学,刘耀玉,杨林,王兴彬.艺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5 (2).
篇7
一、小学全科教师:未来卓越教师的发展走向
发达国家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小学教师作为小学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直接影响小学教育质量,所以小学教师的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怎样培养优质的小学教师?培养什么类型的小学教师?这些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
推进我国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需要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共同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基于“小学教师是一种综合性职业”的理念,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学阶段一般不实行分科教学而采用小班制、包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其小学师资普遍采取全科培养方式。如美国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有4年制模式、“4+1”模式和5年制模式三大类别,各个教育学院所要求的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主要是根据各州小学所开设的课程来设置综合性专业课程。针对英国小学教师培训的教育学学士课程,要求学生同时修习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小学教师还要能够胜任全国统一课程中任一学科的教学。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分科教学模式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我国的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更需要全科型教师。虽然我国一些师范院校正在探索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但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
乡村教育对优质师资的现实诉求。我省农村教学点广泛存在,且点多面广,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偏远山区,与城市师资相比,愈发呈现出优者越优、差者越差的“马太效应”。调查显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教师配置失衡,“被全科”现象普遍。乡村小学教师数量不足,体音美等课程教师结构性缺编较为普遍。若将现有分学科模式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补充到乡村小学,通常只能胜任一到两门学科,解决不了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的问题,而培养小学阶段各个科目的全科教师,能帮助乡村小学教师从“被全科”到走向真正的“主动全科”,解决教师配置失衡问题。二是农村教师流动无序,稳定性差。由于农村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异,乡村学校教师涌向城镇,无序流动现象较严重,导致一些学校的优秀教师不断流失,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教师学历低,专业素质偏低。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乡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师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目前乡村教师普遍学历不高,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优秀、年轻的教师大都在城镇小学或者被调至初高中从事教学,这样层层“掐青苗”,使教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本科层次的全科小学教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地区教师专业素质偏低和“断层”等问题,从整体上提升小学师资的专业水平。
教师培养体系转变的历史缺失。本世纪初,我国原有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逐步向两级甚至一级师范体系过渡,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培养格局。而原来由中师承担的培养文理兼修、体艺兼备的小学全科教师任务却无处落实,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也多是进行分学科教学的培养。另外,由于教师职业吸引力的下降,使师范生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因此,恢复免费师范教育是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的重要尝试,从2007年起,6所部属师范大学开始作为试点招收免费师范生,毕业时均按国家政策在教育系统就业。2013年就业单位分布统计显示,他们中的60%到省会城市、直辖市市区、地级市以上城市任教,到县级地区就业的占33.98%,鲜有到乡村小学任教的。优秀师范生高位选择就业学校,“下乡难”“下不去”成为优秀师范生就业选择中的常见现象。乡村学校得不到高质量的新鲜师资力量补充,导致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不断下滑。而小学教师全科培养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符合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应对农村教育实际、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基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国情,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未来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是“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全科型小学教师队伍,不仅是我国当前农村教育的应时之需,也是培养未来卓越小学教师的需要,更是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洛阳模式: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探索
坚持师范特色,创新“洛阳模式”。洛阳师范学院在2016年率先以单独招生的形式,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向服务”的原则,启动实施高中起点专科层次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在洛阳市农村地区招收150名专科学生。这在河南省创立了定向招生培养的“洛阳模式”,产生了广泛影响。恰逢当年河南省招收小学全科教育本科层次教师,我院又积极承担了100名本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任务。从培养的情况来看,本届免费师范生素质较高,职业意识较强,职业认同感较高。2017年4月,洛阳市教育局局长带领各培养县的教育局局长和部分小学校长对我院小学教育免费师范生工作进行调研,对培养情况给予了高度认可。2017年,河南省专科小学全科教师招生推行了“洛阳模式”,目前已完成全省的专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招生和录取工作,国家教育部对此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建立“三位一体”培养机制,实行定向公费培养。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我们建立师范院校、教育局和小学合作培养的“本土导向、免费教育、全科培养、定向就业”的新机制,采取定向招生、进编定岗、定期服务的方式进行招生和培养。在具体实施中,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优化录取标准,按需培养。由当地教育局按照各县乡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定向培养招生需求计划,与当地考生签订初步意向书。师范院校负责考试、招生,考生通过严格、规范的笔试、面试程序,择优录取,公示后与报考的设岗县(市)和培养高校签署培养就业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师范学院负责全科培养。二是公费培养,定向服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并与同类学生享受各项奖助学金同等待遇。学生毕业后,地方政府和教育局按照协议规定安排进入乡村教学点就业,服务期为6年。相关部门将为其办理录用、入编、工资等手续,确保有编有岗,保证毕业生能够回到当地,安心执教。
创新培养模式,突出全科专业化特色。一是重建目标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体现全科、公费、卓越的培养特点,突出小学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积极探索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新模式。二是体现知识整合与课程平衡。为培养小学全科定向师范生“量身定制”课程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模块,突出全科性和综合性,打造“综合培养+学科特长+实践教学小班化”培养模式,采用网络课程、慕课等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三是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结合小学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要求,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定期举办各类比赛,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建立了20多所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提前进行职业角色体验,保障教育实习的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四是实行大学和小学合作育人模式。邀请当地教育局领导、小学校长、优秀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思想教育、课程设置、职业技能指导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参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形成高校教师和小学名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五是强化职业体验。为了保障小学教育全科师范生乐于从事师范教育,愿意到农村任教,我们非常重视专业思想教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情绪稳定,学习刻苦,职业意识强,职业认同感较高。
三、发展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育的长远规划和最终愿景
完善资源配置体系,形成乡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建设的需求,需要有长远和统一的战略规划。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培养学校等单位应通力合作,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各种力量的多措并举,恢复免费师范生教育,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改善师范生生源质量,严格招生选拔环节,全力打造全科教师培养的良好环境。同时,要解决好教师资格证书、职称晋升方面的分科限制与教师全科培养要求之间的矛盾。
形成范生跟踪培养和评价工作的长效机制。为确保免费师范生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教育行政机构应与培养院校通力合作,确保培养高质量的免费师范生。培养院校要定期向生源所在地教育机构通报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和思想状况,使各县教育部门知晓学生的发展培养情况。同时,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到培养院校,听取培养院校的意见和建议,既发挥行政督导作用,也起到支持服务的作用。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基础;考核评价;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方法之一,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促进完善评价体系的构建,有效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活动的过程化,能对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做出相对客观准确的判断,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调整,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因此新时期在对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准确的定位,采取合适的方法促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评价效果,为学生深入学习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知识提供良好的支持。
1转变考核理念,落实“理论、实践、能力”一体化考核
教育评价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希望能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关注学生职业性和社会性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因此为了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社会人和职业人的高度统一,在实际构建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对考核评价的理念进行调整和优化,从专业能力考核转变为综合职业素质的考核,从理论知识的考核转变为“理论、实践、能力”一体化,确保能突出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系统性,为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出指导。在实际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点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未来岗位工作需求进行分析,对岗位群进行准确的定位,在考核标准设定方面提出技能型特点和实用性原则,确保能发挥考核的辅助作用促进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中对人才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对考核理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按照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中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向,可以在构建一体化考核体系的过程中,将《营销师国家职业标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等作为参考标准,从而对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确定,将学生职业发展考核评价结果作为综合化考核的参考依据,确保能通过考核理念的转变和一体化考核体系的构建,促进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学生考核评价作用得到全面系统的发挥[2]。
2构建考试大纲,设定统一的学生考核评价标准
按照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综合分析专业委员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考核大纲进行设计和应用,确保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师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并设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课程知识进行学习,从而突出考核指向性,在考核评价标准的支撑下,对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3]。如在实际结合考试大纲对学生考试评价标准进行统一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按照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从过程性评价维度、总结性评价维度对评价标准进行设定,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在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中,可以在过程性评价中设计每节课相同的指标,以出勤与纪律、学习态度、情感一级指标作为基础,在相异指标设计方面,可以按照不同的模块对评价标准进行设定,具体可以划分为:(1)电子商务概述;(2)电子商务模式;(3)电子商务支付;(4)电子商务物流;(5)电子商务安全;(6)网络营销;(7)移动电子商务;(8)跨境电子商务;(9)电子商务的应用几个模块,然后结合不同模块的学习内容对评价标准进行设定。以“电子商务模式”模块考核评价标准的设定为例,结合B2B电子商务、C2C电子商务、B2C电子商务、O2O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主要教学内容,将评价标准设定为:观看阿里巴巴的纪录片,写个性化的观后感,教师和小组长对此做出评价,评分为3分;在B2C网站上完成账号的注册和登陆,并参与一次购物,对购物的流程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描述,教师对此做出评价,评分为3分;在B2B平台上,基于平台功能模块开展B2B电子商务交易活动,教师对此做出评价,评分为2分;在C2C平台平上完成一次交易任务,将交易流程作为实训内容,填写实训报告,评分为1分。这样构建完善的评级标准体系,就能促进学生考核评价标准的贯彻落实,能够为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促进课程教学活动的全面优化。
3解析岗位诉求,促进多种考核方法融合应用
对于电子商务基础课程考核工作而言,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能促进课程教学的创新,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加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因此在学校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对于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将对学生群体岗位诉求的分析作为前提条件,按照岗位诉求设定多元化的考核方案,保障借助多种考核方法的融合应用,提高课程考核评价效果。按照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面向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岗位工作诉求,在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从销售主管、销售内勤、部门经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电子营销策划等方面岗位工作入手,对学生专业知识培养需求、技能训练需求、素质培养需求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积极探索多种考核方法的融合应用,将线上考核与线下测评融合在一起,争取能有效发挥多种考核方法的重要作用,在构建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引领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化开展,使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能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助力,加快电子商务的现代化建设发展综合进程。
4创新课业考核,增加技能训练考核比重
对于电子商务基础性课程教学而言,引入课业考核的方法,能按照学生实际工作背景选择课业问题,并对学生在课业中的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针对性,能对学生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的学习效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在创新课业考核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能够发挥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完成课业并取得个性化的课业成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范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等进行考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通过创新课业考核模式,能让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平台,通过实验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增加技能考核的比重,确保通过考核能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做出判断,为学生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创新奠定基础。一般情况下,按照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内容,在引入课业考核的情况下,教师要重点对技能训练考核比重进行管理和优化,并对不同考核权重进行分配,增加技能考核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技能训练方面的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发挥学生考核评价的作用,在完善评价体系的支撑下提升评价效果,为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助力,循序渐进的促进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人才培养工作科学系统推进。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按照时展需求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现实需要,尝试有意识的引入学生考核评价理念,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建设和完善,从多角度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和指导,能促进完善评价体系的构建,也能借助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推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从而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使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实现预期目标,可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鹏.电子商务法课程互联网多元化教学模式考核及效果评价[J].东西南北,2020,33(4):95.
[2]张波,王岩.项目化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4(2):28-30.
篇9
[关键词]现代职业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职业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再是职业的教育。就高职教育而言,人的教育体现为素质教育。课程是教育实施的载体。因此,建设合理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是“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的重要保障。
一、研究背景
在时代的驱动下,现代职业教育目标不止停留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上,而是呼唤更深层次的教育归宿,即“为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2],将“完满职业人的培养作为终极的目的追求”[2]。“现代职业人”[3]的养成,离不开高校的职业素质教育。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普遍而言,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推进下,目前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体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提高、重要性凸显,国家、省级教育部门从政策层面上鼓励高校和学者进行相关的专题研究和实践示范推广。综合分析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实践的现状和实际情况,主要有这四方面不足:(1)有些学校十分重视第二课堂,如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人文讲座等,但概念混淆,将这等同于素质教育课,未见课程体系。(2)有些学校开设了职业素质相关课程,如企业管理、社交口才、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但课程零散、选修为主,课程缺乏整体规划和标准、应付上级政策任务。(3)有些学校由专门部门牵头建立了课内课外结合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体系成型但是“课程结构设置并非以学生为本,而是有多少师资用多少力,课程内容存在拿来主义、本土化需求不足”[4]“缺乏职业性”[5]。(4)有些学校既建成了课程体系,又运用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理念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育,课内外、校内外、多维度的体系相对成熟,但是落实过程和后期保障不足。比如缺乏学生职业素质发展评价机制创新导致课程教育虎头蛇尾,政策上没有对专职职业素质教育课教师的认定,导致专职师资匮乏等。总之,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成型,但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适应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需要对其进行改革,透过“现代职业人”视域,打造一个多元、系统、发展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综合素质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人。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高校的使命和目标主要有培育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创新四个方面。“现代职业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应紧紧围绕这个宏观目标,旨在更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职业岗位需求、学校长效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四个目标维度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紧紧围绕《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改革目标及原则。就课程体系结构而言,符合时空规律和特点。课程设计是渐进式的,以学期为时间线、符合学情发展规律,螺旋式上升、前后呼应,课程覆盖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合理利用不同空间和平台进行全方位教育,如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就课程体系内容而言,内容模块的选择“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课程中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礼仪、并高度融合职业精神,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1];内容设计在符合普遍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本土化特色,如训练内容应适合本区域经济行业和岗位需求、案例选择应符合本校本专业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就课程改革实践而言,善用多方资源。如政府、行业、企业、其他高校等,“深化校企协同育人”[1],比如与优质的企业、大学合作开发课程教材、评价标准、培养职业素质教育师资,将企业岗前教育和员工素质拓展引进课堂;改进教学方式,提倡实践性教学、善用信息化平台,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教学成效。
二、高职院校“现代职业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一)体系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
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教育部重要文件精神为依据的。职业素质教育研究多结合美国知名心理学家David C.McClelland的能力素质理论———胜任力模型(Competence Model)、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霍兰德人职匹配理论等,“现代职业人”(Modern Business Employee)理念[4]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整合创造出来的、一个专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而提出的育人理念。所谓现代职业人,是指以追求实现自己职业生涯最大成功(最大价值)而进行活动的主体。这一理念源自于“以人为本”的育人宗旨,也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总体发展的趋势,把人从“经济动物”转视为“自我实现人”,特称谓“现代职业人”[6]。把现代职业人理念引入职业教育领域,可以说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理念的再诠释:即“在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政治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的培养”[3],并引导学生知己知彼、终身学习规划、寻求人格和潜力的最大发展,最终自我实现。因此,培养现代职业人可以通俗理解为帮助个人(学生)实现岗位职业化,使其成为具备“现代职业意识、现代职业能力、现代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礼仪和现代职业精神”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人才[6]。在这一高职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二)课程体系内容设计
高职院校现代职业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见表1)以“现代职业人”课程为依托,以学期发展规律为主线,制定职业素质教育专题模块,每一个模块中精选了多个知识项目,并根据学情编写内容和案例,四个学期共设64学时,与入学教育、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体育基础等基础课构成公共必修课体系。每个学期以这些模块设计的主题为基础,课堂内以相关选修课为补充和延伸,课堂外开展各种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和实习实践项目作为辅助,并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线上的互动和教学管理。该体系教学内容丰富,集“学业、职业、就业、创业”教育“四业一体”,着重现代职业人的现代职业意识、现代职业能力、现代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礼仪和现代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锤炼,课堂不再是教师想教什么上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教什么、课上未尽的线上补充。必修内容本土化、选修内容职业化、拓展内容更是应学生所需、强化学生所能。该体系教学形式多样,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可能随着知识点和情景的不同变成咨询师、评委、教练、职业指导师、面试官、礼仪培训师、创业顾问、朋友,而学生不仅作为个体在学习、寻求自我发展,也作为不同团队中的一分子在实践、体悟竞争与合作,更在职业素质课程和活动创设的情境中提前体验学习者、指导者、组织者、执行者、参与者、聆听者、发现者、创造者、应聘者、成功者、失利者等不同角色的感受,学生从入学起就进入了“职业人”的角色并贯穿始终,通过体验式、实践式学习练就职业人的本领。 该体系总体上体现了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性、发展性、差异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和特点,实现了校园资源结构的整合和优化,更体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三)实施与保障
篇10
据记者了解,田红燕教授长期从事周围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周围血管、肺血管及代谢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擅长周围血管、心血管内科和肺血管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诊断、介入及综合治疗;尤其擅长肢体和内脏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急性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的诊断、介入和综合治疗。她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Park医院进修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并率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开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肺栓塞及其他周围血管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和内科治疗,涉及病种有主动脉夹层和胸腹主动脉瘤、肾动脉狭窄、慢性肢体和内脏动脉闭塞性疾病、急性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慢性肺动脉栓塞、肺动脉高压、大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成功开展的周围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动、静脉闭塞性疾病的各种血栓消融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且在此前不久,因其领衔的科室成就突出,田红燕教授所在的医院被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授予血栓防治示范基地,这也是我国首个国家级血栓防治示范基地。
鉴于上述成就,本刊记者围绕我国周围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深入采访了田红燕教授。
合作交流,搭建平台谋求共同发展
采访一开始,田红燕教授首先提及了前不久闭幕的第六届西北血管论坛暨第12届长安血管论坛。她介绍说:“这次会议继续传承了历届大会精神,秉持‘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共同发展、技术扶持’的理念,遵循‘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互动交流、面向基层、服务患者’的宗旨,分享了血管病领域的新发展、新举措和新未来,为血管界同仁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与会代表奉献了一届精彩的学术盛会。”
据记者了解,5月5日上午举行的大会开幕式由田红燕教授主持,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学组组长王深明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教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戈小虎教授、陕西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安海燕分别致开幕词。符伟国、谷涌泉、郑月宏、张福先、金辉、张望德、袁r芳、赛力克、陈泉、闫波、胡志鹏、张理、刘亚民、罗建方、陆清声、何菊、叶志东、张建、覃晓、曹文东、杨涛、祁光裕、龚昆梅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教授出席了开幕式。
田红燕教授接着介绍说,西北血管论坛是中国西北5个省份十余家医院积极参与、共同举办的一个学术会议。本届大会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承办。会议针对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最新理念、技术与成果展开专题讨论,交流血管病防治、诊断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血管疾病领域热点问题进行面对面深入探讨和经验交流;累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参与讲课、主持共计213人次,参会代表682人;共开设了1个主会场,7个分会场,内容涵盖基层医生基础知识培训、主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外周静脉疾病、透析通路专场、多学科VTE防控一体化建设专场、护理专场等,针对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最新技术与成果做专题讲座,从多角度交流血管病防治、诊断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本次大会还设立“华山论剑”疑难病例分享、青年医师病例演讲大奖赛等专场,为中青年医生、基层医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为血管专业人才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会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教授带来了《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放手术的比较与分析》的学术报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伟国教授介绍了《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的腔内治疗现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谷涌泉教授讲解了《EVAR术中保留髂内动脉技术》,北京协和医院郑月宏教授就《颈动脉体瘤的现代外科治疗》进行专题报告。
田红燕教授感慨地说:“血管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碰撞、融合才能完成超越。我们医院周围血管科将继续努力前进,为西北地区血管疾病知识的普及、专业人才的培养、诊治水平的提高、急危重患者救治观念的更新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求实敬业,创下多项第一成就卓越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临床骨干科室。科室成立于2006年,以著名血管介入专家田红燕教授、刘亚民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拥有一批博士、硕士为骨干的中青年医师,在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方面,位居全国领先水平,是西北地区诊疗实力最强的周围血管专业医疗团队,目前是国家卫生计生委首批授予的外周血管介入培训基地、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颈动脉支架植入技术培训基地,首个国家级血栓防治示范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博士学位授予点。经过他们的开拓性努力,在西北和陕西地区开创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开展糖尿病足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达99%;第一个开展死性肺栓塞的介入治疗,成功救治千余例肺栓塞患者,使肺栓塞死亡率下降到国际领先水平(死亡率降至1%,全球肺栓塞死亡率7%~15%);第一个脑血管狭窄的支架置入治疗;第一个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第一个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第一个开展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介入与外科结合的镶嵌手术治疗;第一个开展透析通路的介入治疗;第一个开展髂静脉闭塞的介入治疗……他们是同行业中并发症最低的专业团队之一;多年来,他们为数以万计的患者去除病痛,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如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在西北地区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品牌,在全国也有相当的影响力,深受患者及业内同行的赞誉。对此田红燕教授坦率地说:“我们科室始终以‘团结、进取、求实、敬业’为科训,平时在科内特别强调团结的重要性。这使我们科室人员能够团结一心,形成合力,逐渐成长为富有战斗力的团队。我们一直很清醒地认识到,要在强者如林的血管病界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提倡进取精神。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使科室发展具有后劲儿。求实,是我们执业的根本,因而我们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用良好的治疗效果塑造最好的科室形象。敬业,是我科每一个成员事业的根基,因而我们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医疗卫生事业,进而以极为负责的态度完成医疗工作……”
鉴于这一团队的卓越表现,2016年1月24日,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授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栓防治示范基地,这也是我国西部地区首个国家级血栓防治示范基地。
谈及这一话题,田红燕教授谦逊地说:“这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工作的巨大肯定,促进我们通过基地开展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学术交流、医护人员的培训、患者教育等,进一步推动我国血栓防治工作的开展。”
多方合作,
建设VTE一体化防治体系
在采访中,田红燕教授还介绍说:“作为全国首批挂牌的血栓防治示范基地,我们为提高基层医院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防治知识,对省内521医院、汉中市中心医院、安康市中心医院等40余家医院进行了VTE专业知识讲座,建立了VTE多学科诊治的双向转诊机制。同时针对区域内最大的骨科专科医院西安市红会医院、最大的肿瘤专科医院陕西肿瘤医院等VTE高发的专科医院,开展了多次VTE防治培训专题讲座,并协助进行VTE防控体系的构建。对省内兄弟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唐都医院、西京医院等10余家医院医护人员进行VTE知识培训。与省外多家医院郑大一附院及甘肃省、山西省等近30家医院进行VTE防治培训及VTE防治交流。此外,我们还肩负着VTE防治的艰巨任务,参编了《中国血栓防治指南》等4部国家级血栓防治指南……”
然而,谈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VTE一体化防治体系的成立背景,田红燕教授锋一转说:“其实,在住院患者VTE防治方面,前些年我们医院也曾有过惨痛的教训――2005年至2008年,我院医疗纠纷受理系统结果显示,有多例为外科、导管手术后猝死,患者院内发生非预期死亡引发严重的医患纠纷。经院内专家讨论或尸检,发现这些患者死亡原因均为肺血栓栓塞症(PTE)。对此,患者家属难以接受,引发了严重的医患纠纷,最终以巨额的经济补偿收场。这些事件的发生,无论是对患者家属还是医务人员,都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为此,医务部组织了多次全院专家委员会,分析查找原因,最后经过讨论分析,认为造成PTE患者术后猝死有如下原因:我院医护人员普遍对VTE相关知识缺乏系统认识;对于住院患者VTE防范意识淡薄,重视不够;医院在管理层面上,对医护人员培训不到位,VTE专业知识匮乏;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控指南;工作开展不规范,能力有限等等。”
田红燕教授接着诠释说:“VTE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位居第三位。患者住院期间VTE的发生几乎波及所有临床科室,贯穿于从入院到出院所有医疗活动当中,其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低诊断率的特点,对患者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近年来我国已开始重视医院内VTE防治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院内VTE防治工作不仅已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同时将其提高到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及患者安全管理的高度。”
她接着说:“在上述背景下,我们医院深刻认识到了VTE防控是多学科参与的一项医院内系统工程,是管理者和医学专家共同的责任。为了解决实施层面出现的各类问题,我院成立了多学科的专业VTE防治团队――周围血管科。这不仅是集心血管内科、呼吸科、外科、超声科、介入科为一体的周围血管疾病专科,也是我院VTE预防、评估、诊断、治疗及管理为一体的多学科VTE专业化诊治团队,负责规范我院VTE患者的诊断治疗,院内VTE防治工作的持续推进,我院院内VTE防控体系的构建。”
田红燕教授继续介绍说,该院周围血管病科建立起来后,首先制定了详尽的工作方案,继而开展定期培训,并对VTE高危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建立了住院患者VTE预防方案路线图,形成自己的评估体系;同时对所有药物预防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防止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他们高度重视多学科VTE专业化诊治,同时由周围血管科承担全院VTE相关急会诊,负责急诊科肺栓塞、股白肿/股青肿患者的救治。多学科专业团队的组建,明显提高了VTE的救治率。此外,周围血管科还建立了疑似急性肺栓塞急救绿色通道救治流程、确诊急性肺栓塞急救绿色通道救治流程、股青肿或股白肿急救绿色通道救治流程等,便于急性VTE患者的救治;同时还完善了后期治疗规程,由周围血管科对血栓栓塞后综合症(PTS)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进行长期管理、治疗随访,预防VTE复发,降低出血风险……
“如今,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拼搏,我院周围血管科在血栓防治方面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行列,能为VTE患者提供预防、诊断、治疗、管理、随诊等全方位的一体化诊疗措施。”田红燕教授欣慰地说,“所以,2016年1月24日,中国医疗健康促进基金会才会授予我院血栓防治示范基地,并成为了西部首个国家级血栓防治示范基地。”她还介绍说,目前基地通过线上(远程会诊、媒体、血栓在线、报纸等)和线下(CMB项目、陕西省基层骨干医师培训等)相结合的宣传辐射模式,已经切实地起到了引领带头作用,脚踏实地地促进了我国血栓疾病的规范化诊治,造福广大患者。
谈到未来学科发展的愿景,田红燕教授满怀信心地展望说:“为了全面提高院内VTE的防治水平,深化VTE防治一体化的建设,未来我们将凝心聚力,继往开来,立足于已有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充分学习VTE专业知识,通过多层面的防治管理体系、多学科合作、制定规范的VTE防治流程及院内全面落实规范的防治方案,充分发挥我院的优势,以一流的医疗技术,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团队管理,竭诚为广大周围血管病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推动血栓防治事业的发展和保障患者安全贡献最大的力量,为其他兄弟医院做好表率,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 上一篇:安全保障措施及应急预案
- 下一篇:初中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