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销售工作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销售工作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销售工作内容

篇1

一、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工作目的

通过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工作,全面摸清我市农业系统非法集资活动的基本情况,加大非法集资风险处置工作力度,确保在我市不发生大的非法集资案件,不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不发生被媒体恶意炒作的案件,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非法集资风险排查的判定标准与内容

(一)非法集资的定义。非法集资是指企业、组织和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二)非法集资线索的判定标准。只要具备如下非法集资活动的基本特征,不管采取何种合法形式作掩护,即可认定是非法集资活动的线索,必须纳入此次风险排查对象和统计范围。

1、未经有权机关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或超越审批权限批准的集资项目。

2、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还本付息的形式除货币方式以外,还包括实物、股权或其他形式。

3、向社会不确定对象即社会公众公开筹集资金的。

(三)排查内容。此次农业系统风险排点是辖区内农产品销售和种植、养殖行业。各县(市、区)农业局,局属各单位要严格对照非法集资的12种主要表现形式和8类涉嫌非法集资广告(见附件)进行排查。对已发案件要逐案摸清风险状况,对群众举报和监管中发现的非法集资线索要逐条调查核实。通过全面排查和重点排查,摸清本辖区、本行业案件数量、区域分布、发案特点、主要方式、风险状况、危害后果,提出处置预案。

三、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工作实施主体和分工

各县(市、区)农业局,局属各单位是此次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工作的实施主体,负责组织本辖区、本行业的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各县(市、区)农业局对本辖区的非法集资进行全面排查;根据有关单位请求,协调排查单位开展对涉嫌非法集资的调查取证、性质认定等工作。

(二)市农业局市场科排点农产品市场销售企业。

(三)市农业局农经法规科排点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市粮油站排点粮油生产加工销售企业。

(五)市种子局排点种子生产销售企业。

(六)市植保植检局排点农药生产销售企业。

(七)市土肥站排点肥料生产销售企业。

(八)市经作站排点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生产销售企业。

(九)市能源站排点农村能源环保产品生产销售企业。

(十)市畜牧局排点畜禽与饲料兽药生产销售企业。

(十一)市渔业局排点水产养殖销售企业。

(十二)市果业局排点果品生产销售企业。

(十三)市农机局排点农业机械生产销售企业。

四、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工作实施步骤

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分为四个阶段:

(一)2011年6月30日前,市农业局制定印发本系统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工作实施方案,报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7月12日,各县(市、区)农业局,局属各单位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开展风险排查工作。

(三)2011年7月13日至7月15日,各县(市、区)农业局,局属各单位对风险排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书面材料报市农业局计划财务科。

(四)2011年7月16日至20日,市农业局计划财务科对各县(市、区)农业局,局属各单位的风险排查工作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工作报告,报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农业局,局属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非法集资活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把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对具体排查方案的制定,一定要加强调查研究,从维护稳定、突出重点、宽严相济出发,防止出现负面影响,确保风险排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讲究工作方法。针对本次风险排查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特点,各县(市、区)农业局,局属各单位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齐抓共管,保质、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篇2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通过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提高农民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粮食品种优良化,提高粮食产量和商品率,实现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的目标。

基本原则:补贴主要粮食品种;按优质粮食品种实际种植面积补贴;补贴资金向产粮大户倾斜;财政资金直补方式兑现到户。

总体思路: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推广良种,自愿种植,直补粮农,增产增收。

二、补贴对象范围

种粮直补以24个街镇乡为单位,实施面积37万亩(以各街镇乡**年水稻种植面积为基数,按比例规划直补面积),其中优质稻27万亩、普通高产稻10万亩,直补资金总额440万元。玉米直补规划在万古、国梁、回龙、智凤、龙岗、棠香、三驱、高升等8个镇(街)高产示范片中实施,计划补贴面积2万亩,直补资金总额10万元。拟与测土配方施肥、稻田免耕、秸秆还田、旱育抛秧、玉米肥球育苗移栽、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配套实施。

根据直补规划,本县农户在本镇直补品种供种网点购买的水稻直补品种,种植面积达到1亩的农户;玉米直补规划区内种植直补品种达到1亩的农户均属补贴对象范围(杂交水稻用种量按0.7公斤/亩计算,杂交玉米用种量按1.3公斤/亩计算)。凡补贴品种实际种植面积不足1亩的农户,不纳入补贴范围;县内农户在县外购买的水稻直补品种和县外农户在本县购买的直补品种以及玉米直补规划区外种植的直补品种均不属于补贴对象范围。

三、补贴标准

根据《**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市分行关于完善对种粮直接补贴办法的通知》(渝农发〔**〕552号)的有关规定,优质杂交水稻每亩补贴10—15元,普通杂交水稻每亩补贴8—12元,杂交玉米每亩补贴5—8元。同时,根据直补资金向种粮大户倾斜的原则,对种植直补品种面积达到20亩的农户和业主适当增加补贴(补贴标准根据最终统计数量确定)。补贴资金按农户分别计算和兑现。

四、补贴品种

1、优质杂交水稻

宜香9303、渝优1号、丰优香占、Q优6号

2、普通杂交水稻

川丰6号、准两优527、II优416、金优725、为天9号、合优3号、K优88、辐优802、金优117、西农优7号、渝优11号、Q优1号、川香稻5号、II优21、N优2号、II优602

3、杂交玉米良种

东单60号、三北六号、蠡玉10号、蠡玉6号、渝单7号、蠡玉168、中农2号、鲁单661、辽单27号、登海11号

注:以上水稻品种根据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渝品审〔**〕9号)公布的适宜区域,适宜在稻瘟病非常发区种植的,不能在我县稻瘟病常发区种植;

以上玉米品种感矮花叶病的,不能在我县直补实施街镇乡种植。

五、签订项目监管协议

合法经营补贴种子的企业须与县农业局签订项目供种监管协议,明确监管方和供种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供种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申报并备足分品种供种数量;使用的品种名称必须真实、规范,不得使用非审(认)定名称。

2、种子质量必须达到国家标准(GB4404.1—1996)二级以上,包装、标签标识符合相关规定。

3、销售的“两杂”种子必须进行种子包衣,并符合相关规定。

4、直补品种中优质杂交水稻种子每公斤最高零售价不得高于28.5元、玉米不得高于17元,同一补贴品种不高于上年的最高零售价格,在我县范围内销售价格一致。

5、填写售种凭证内容必须真实,并按相关要求建立销售档案和填写供种清册。

6、销售种子的同时应分品种配送栽培技术资料,且不得有虚假宣传。

7、在销售直补品种时,必须向农户出具直补品种销售凭证。

8、严格履行售后服务职责,具体的售后服务内容为:免费提供品种栽培技术资料、产品说明书;设立技术咨询与质量投诉电话,及时解答农户咨询,妥善处理质量投诉;在大田生产的各个关键季节派专人到各乡镇进行质量跟踪和技术指导服务;在各街镇乡召开生产技术培训会,重点指导农户按照植保部门的病虫测报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等。

9、对签订供种监管合同难以履行售后技术服务的供种企业,供种企业可以委托农技服务协会进行售后技术服务。其收费标准为每公斤水稻0.8元、玉米0.4元。代销商在农户购种时发放售后服务卡(此卡委托县农技服务协会制作)。

(二)监管方的权利和义务

1、介绍农业生产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特殊生态区域的情况,方便企业计划安排供种品种。

2、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直补政策、补贴品种的特征特性、补贴标准等,为供种方供种提供有利条件。

3、统一印制“大足县**年种粮补贴供种专用凭证”、“大足县**年种粮补贴供种登记清册”,其成本费用由供种方承担,分发到各乡镇(街)网点如实填写,作为兑现种粮农民直补资金的依据。

4、监管方有权抽查直补品种质量、销售数量和企业自主开展售后服务的情况等,有权委托实施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对直补品种的供应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

六、供种办法

(一)供种企业必须提前申报并提供企业资质证明材料,办理经营品种备案,签定供种监管合同和售后技术服务合同。供种企业于11月20日前向县直补办分品种书面申报可供种子数量和价格,县直补办根据所申报的数量进行平衡。供种企业证明材料在规定期限内交县直补办存档,并到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备案。供种前,供种企业与县直补办签订供种监管合同,与街镇乡代销商或农技服务协会签订供种售后技术服务合同(委托农技服务协会行使售后服务的供种企业),明确责、权、利关系。完善以上手续后方能供应直补品种,否则县直补办不予认可。供种企业、种子经销商在经营过程中要接受县农业执法部门和街镇乡直补办的监督检查。

(二)销售方式

1、供种企业的营销网点供种。

2、自愿委托县、街镇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设点供种。

3、自愿委托县种子行业服务组织供种。

以上三种销售方式,由供种企业自愿与当地农业部门协商。

(三)供种管理

1、为促进我县优势农作物的区域布局和产业化生产,直补水稻品种最低供种任务每个品种不得少于5000公斤、玉米品种最低任务每个品种不得少于500公斤。直补品种应在符合规定的区域内销售,否则取消直补品种供种资格。

2、供种企业必须向购种农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技术服务,若供种企业自身不能提供优质的售后技术服务的,可委托农业技术服务协会代为行使售后技术服务工作。

3、为便于种粮直补工作的正常进行,尽量减少失误,本县**年直补品种供种网点由县级商在规划乡镇设立代销点1—3个,设立的代销点必须到各乡镇直补办公室和县直补办公室备案,并履行其相关职责。县级直补种子商不得零售直补品种。

4、供种企业每到一批种子,必须向县直补办提供相应的种子质量检测证明,不能出具相关证明的,可委托县种子管理质量监测站进行抽检,证明质量合格并到县直补办备案后,才允许发往乡镇代销点进行销售。

5、供种企业必须制定直补品种销售进度计划,报县直补办。县直补办对不能完成销售进度计划的企业,县直补办有权在直补品种间调剂供种计划数量。

6、种子代销商在售种时必须如实向农户开具种子销售专用凭证。票据要求:如实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镇、村、社或组)、联系电话、购买时间、所购品种名称、企业名称、数量、单价、金额等。对违规虚假出具此凭证的企业或个人,其后果自负。本票据一式三份(经销商存根联、农户发票联、直补办公室登记凭证联),票据由县直补办公室统一印制(全部连号),街镇乡直补办公室在县直补办公室领取,街镇乡涉及直补品种的经销商在当地政府直补办公室按成本价购买。

7、种子代销商在销售直补种子时必须发放供种售后服务卡,卡上注明:企业名称、所供种子名称、售后技术服务联系电话、联系人姓名、投诉电话等相关内容,(此卡委托技术服务协会统一制作),并登记供种清册。包括家庭地址、姓名、身份证号码、购买品种名称、水稻玉米种植面积等内容,具实填写。

8、直补种子代销商在销售季节必须每月28日前报送一次直补品种销售情况动态表给当地政府直补办公室(销售旺季每15天报送一次即:1—3月13、28日各报送一次),当地政府直补办公室汇总后报送县直补办,以便掌握供种进度。

若供种企业违反以上职责,除承担相关责任外,县直补办将取消该企业直补品种供种资格。

七、实施程序和主要内容

(一)分工负责、归口管理

1、街镇乡政府向农户宣传种粮直补政策和规定,监督本镇乡直补经销商销售情况,报送本镇乡直补品种销售进度,核实农户购买品种和实际种植面积,填制并上报《种粮直补品种登记(核实)表》、《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汇总表》(见附件六、七),协助金融机构兑现直补资金。

2、农业部门负责种粮直补工作牵头、指导协调供种和种植工作;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规范种子市场;检查验收实际种植面积;收集、审核、汇总《种粮直补品种登记(核实)表》;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

3、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管理。负责按照县农业部门核实的直补资金资料进行资金审核、拨付和预算安排,负责与委托发放直补资金的金融机构(以下简称代办机构)签订委托发放协议、结算资金等工作。

4、金融机构兑现直补资金。代办机构收到资金后,在规定期限内按直补资金发放清册兑现补贴,同时向县财政局反馈发放情况。

5、粮食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自身收购网点多的优势,按照市场价格签订收购合同、优先收购订单粮食,多掌握粮源。

(二)补贴资金申报、审核和兑现程序

1、农户凭身份证购买直补品种;种子经销户向农户开据种子销售专用凭证,发放供种服务卡,登记供种清册。为避免虚假宣传损害农户利益,农户购种时可按预计的直补金额向种子经销户赊欠,待直补资金兑现后付清欠款。种子经销户在种子销售结束后(4月底前)应将种子销售专用凭证、供种清册移交当地街镇乡政府(办事处)种粮直补办公室(简称乡镇直补办)。

2、街镇乡直补办在供种结束后1个月内应组织工作人员和村委会人员依据经销商提供的种子销售专用凭证、供种清册,分户核实农户购买品种和实际种植面积,分村、社填制《种粮直补品种登记(核实)表》,由当地村委会和街镇乡政府(办事处)参与核实人员签字上报街镇乡直补办。街镇乡直补办对收到的《种粮直补品种登记(核实)表》核实无误后进行汇总,填制《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汇总表》,由街镇乡政府(办事处)主要领导签字、加盖公章后报送县直补办(报送文字报表一份和软盘)。在核实品种、种植面积时,应与农户的购种发票和供种清册进行核对,特别注意身份证号码的核实,深入到农户实地核实种植面积,并与理论用种量进行对比,确保数据真实、准确。街镇乡直补办应在5月底前核实结束,核实结束后分村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3、县直补办根据各街镇乡上报报表,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实地抽查或复核,复核时间为15天。县农业局对街镇乡上报的《种粮直补品种登记(核实)表》复核无误后,县直补办填制《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汇总表》,经农业局长签字、单位盖章后送县财政局审查。县直补办在7月15日前将全县的《种粮直补品种登记(核实)表》、《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汇总表》一并报县财政局。

4、县财政局对县直补办报送的《种粮直补品种登记(核实)表》、《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汇总表》进行审查,必要时可到街镇乡实地抽查。审查无误后由局长签字、单位盖章,报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后拨付直补资金给代办金融机构,并将上述报表送发放直补资金的金融机构。县财政等有关部门审查工作在7月底前完成。

5、金融机构根据《种粮直补品种登记(核实)表》、《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汇总表》办理银行存折,交街镇乡政府发放到户。种粮直补工作力争在9月底前结束。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委、县政府高度种粮直补工作,成立了种粮直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府办、农办、农业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县监察、审计、财政、农业、粮食、农村信用联社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并下设种粮直补办公室具体负责直补日常工作。各街镇乡要相应成立种粮直补办公室,切实加强对直补工作的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种粮直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具体抓,负直接责任,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把直补工作做细、做实、做好,要对直接参与种粮直补工作的人员,进行政策和业务培训,吃透政策,掌握要领,在工作中不出现失误和偏差。

(二)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种粮直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种粮直补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采取发公告、宣传单,设咨询电话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种粮直补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为种粮直补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篇3

第一条为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活动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

第三条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支持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科学研究,推行科学的包装方法,推广先进的标识技术。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农产品包装

第七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用于销售的下列农产品必须包装:

(一)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的农产品,但鲜活畜、禽、水产品除外。

(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需要包装销售的农产品。

符合规定包装的农产品拆包后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可以不再另行包装。

第八条农产品包装应当符合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及保障安全的要求,便于拆卸和搬运。

第九条包装农产品的材料和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物质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

包装农产品应当防止机械损伤和二次污染。

第三章农产品标识

第十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包装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在包装物上标注或者附加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

有分级标准或者使用添加剂的,还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或者添加剂名称。

未包装的农产品,应当采取附加标签、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形式标明农产品的品名、生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等内容。

第十一条农产品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标识标注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晰、显著。

第十二条销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志使用权的农产品,应当标注相应标志和发证机构。

禁止冒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志。

第十三条畜禽及其产品、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标识。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对其销售农产品的包装质量和标识内容负责。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包装和标识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十八条、四十九条、五十一条、五十二条的规定处理、处罚:

(一)使用的农产品包装材料不符合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的;

(二)农产品包装过程中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的;

(三)应当包装的农产品未经包装销售的;

篇4

关键词:植物检疫工作;植物检疫市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S4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89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安顺市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迅速化的特色,各种植物、植物种子及植物产品大量涌入。再加上随着快递、物流等运输渠道的发展,人为或自然因素造成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安顺市的风险大大增加,这导致安顺市的植物检疫管理工作呈现出难度大、范围广的特点,对植物检疫管理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

1 加强对植物检疫管理工作认识和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宣传

1.1 加强对植物检疫管理工作认识

植物检疫管理工作是保证农业生产环境安全的主要措施。因此,加强植物检疫管理工作者对植物检疫工作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促进植物检疫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农业生产中可能传入的有害生物进行科学防控,最大限度保证不出现重大检疫性病虫害事故,从而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1.2 加大对种苗繁殖、生产或销售企业的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宣传

在平时的植物检疫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种苗繁殖或种子生产企业的检疫监督管理,重点宣传植物检疫法规及生产或销售过程中要采取的检疫措施,让其对于植物检疫管理工作有切实的认识,增加企业对于植物检疫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楔形,让企业在实际经营建设中严格执行检疫措施,并积极配合植物检疫管理单位工作。企业都能够自觉接受植物检疫管理单位的检查,是保证植物检疫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

2 加强种子市场植物检疫规范化监督管理,维护植物检疫秩序

2.1 加强种子市场植物检疫规范化监督管理

种子销售主要在市场上进行,那么,抓好种子市场的植物检疫管理是做好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植物检疫机构主要以《植物检疫条例》和《贵州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作为法律依据开展工作。种子销售企业或经销商需要在辖区内植物检疫机构进行查验登记,植物检疫机构再根据查验登记情况将各销售企业按代销级别进行分类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在相对集中的种子市场内,对植物检疫工作比较规范的企业或经销户进行挂牌管理,在店内张贴检疫相关的宣传资料和管理文件,从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2.2 规范种苗检疫行为,维护植物检疫秩序

规范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行为,提高安顺市植物检疫管理机构工作质量,这就要求植物检疫管理工作者要对植物种苗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的程序充分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开展工作。

安顺市在对种苗及植物产品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的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植物检疫条例》和《贵州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相关条款规定,并督促各县区植物检疫机构认真执行并定期开展内部档案及市场检查,从而形成良好的植物检疫管理环境。企业所需要调运的种苗或植物产品,如果没有获得辖区内植物检疫机构发放的调运检疫证书或产地检疫证书,将不能将种苗或植物产品合法调运。

3 加强对于植物检疫鉴证管理,发挥植物检疫管理职能

植物检疫管理工作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即将生产或调运的植物种子及产品进行检疫管理,让检疫后的种子都有专属的检疫编号。检疫后的种子在取得检疫编号后,在实际销售过程中,种子购买人员就能够通过检疫编号了解种子的检疫信息。种子检疫编号已经成为植物种子规范化管理中的重点内容,是植物检疫部门工作成果的证明[3]。

4 结论

植物检疫管理工作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及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强化植物检疫,防止出现重大植物疫情,降低农业经济损失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安顺市植物检疫管理工作中的日常工作进行了整理论述,希望能促进植物检疫工作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晓勤,马荣,朱银飞,温俊宝.试论进出境植物检疫和国内植物检疫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10(12):257-260.

篇5

姚贵远,1999年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农业学校,后在兴化市陈堡镇农技站工作。在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几年中,所见所闻让他一直在思索:怎样改变农民种植效益低的现状,怎样走高效农业之路,怎样去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

2002年,针对该镇番茄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尤其育苗以一家一户为主,姚贵远提出:由农科站牵头搞一个育苗工厂,既能得到农民的欢迎,同时农科站自身也能在服务中取得经济效益。他的想法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赞成。于是,由他领头,农技人员投股创建,一个集种苗供应和产业化经营的红富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通过边探索边发展,公司运行良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申请注册了“红富堡”商标,并认定了9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红富堡”番茄、草莓相继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效加快了番茄产业的发展。并成立了兴化市绿松果蔬稻谷专业合作社,姚贵远任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兼销售经理。现已形成260亩的高效设施农业园区,每年产值在320万元以上,常年聘用农民30多人,公司总资产达159.47万元,年利润近30万元。

2011年11月,姚贵远参加了由兴化市团市委、兴化市农广校联合举办的阳光工程农村青年创业培训班。培训班的培训内容立足引导、强调实用,在这里他学到了包括政策法规、企业创办、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与创业相关的系统性知识,特别是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发展规划方面的内容,让他受益颇多。校内学习结束后,他又到相关产业园区、基地观摩学习,了解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材料的集成示范效果。理论学习和基地实训让姚贵远开阔了眼界,更拓展了理念。在农广校实训老师从品种、技术到市场的全方位帮扶下,姚贵远又牵头5家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海润果蔬产销专业合作联社,任合作联社理事长。合作联社本着服务成员合作社的宗旨,以解决生产及销售中的问题为工作目标,重点加大销售力度,解决合作社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合作社于2011年成功注册了“姚长松”农产品商标,以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合作联社统一采购农用物资、销售农产品,将大大增加合作社的种植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篇6

第二条在本省范围内从事农药生产(含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和分装,下同)、经营和使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的农药登记和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各市(地、州)、县(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监督管理。其农药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管理机构负责。

省人民政府化学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内农药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技术监督、工商行政、公安、供销、林业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做好农药管理工作。

第四条农药生产企业应当在产品生产前到省农药检定管理所申请办理农药登记手续,取得《农药登记证》。(申请农药登记时,申请者必须提品化学、产品标准、毒理学、药效、残留、环境影响、标签等方面的资料,并提供农药样品)。未经批准登记的农药产品不得生产、销售和使用。

本办法未涉及的有关农药登记的事项,按照农业部的《农药登记资料要求》办理。

第五条农药登记证有效期满后,需要继续生产、销售的,必须办理延长登记手续。

第六条农药生产应当符合国家关于农药工业的产业政策。开办农药生产企业(包括联营、设立分厂和非农药生产企业设立农药生产车间),应当具备《条例》规定的条件,并经省化学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国务院化学工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领取营业执照。

第七条生产农药必须具有农药产品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农药产品,必须制定企业标准,并报技术监督部门和化工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农药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生产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农药的,应当向国务院化学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农药生产许可证。生产尚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但已有企业标准的农药的,应当经省化学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化学工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给农药生产批准文件。

第九条农药生产和产品检测记录必须完整、准确,不得涂改,所需的一切原材料及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农药标准要求。

第十条农药包装上必须贴有中文标签或附具中文说明书,并包括下列内容:

(一)农药名称;

(二)农药含量和剂型以及有效成份;

(三)农药产品的登记证号、生产许可证(批准文件)号、执行标准号;

(四)毒性标志及解毒措施;

(五)使用说明,包括注意事项及使用技术;

(六)生产日期;

(七)有效期;

(八)净重量或净容量;

(九)生产厂名、分装厂名、厂址(含邮编、区号、电话号码)。

第十一条农药产品出厂前必须经过质量检验,并附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不得出厂。

第十二条禁止生产国家禁用和已撤销登记的农药。

第十三条下列单位可以经营农药:

(一)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

(二)植物保护站;

(三)土壤肥料站;

(四)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

(五)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

(六)农药生产企业;

(七)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经营单位;

禁止个人经营农药。

第十四条从事农药经营必须申领《农药经营许可证》,凭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经营的农药属化学危险物品的,许可证由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发放;经营其他农药的,许可证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发放。省贸易、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须根据上述规定及不重复发证原则,具体协商确定并公布各自发证范围。

《农药经营许可证》的收费标准(限工本费)必须经省物价局会同财政厅审查批准,验证换证周期不得少于两年。

第十五条禁止经营无农药登记证或临时登记证、无生产许可证(或批准文件)、无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质量合格证以及检验不合格的农药。禁止经营国家禁用和已撤销农药登记的农药。

第十六条农药经营实行上岗证制度。直接销售农药的工作人员须经农药技术培训合格后,取得省劳动厅统一印制的《技术等级证》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农药经营上岗证》才能上岗。农业系统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培训和发证,非农业系统的由该系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培训和发证。

销售卫生杀虫剂的人员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七条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媒介农药广告,必须在前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取得农药广告审查、批准文号。未经审查批准,不得。广告者必须按审查批准的广告内容农药广告,并注明广告审批文号。经批准的广告内容、形式需作修改的,应按原报批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八条使用农药必须严格遵守安全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有益生物,防止人畜中毒。禁止使用农药毒杀鱼、虾、鸟、兽等。

禁止将高毒、剧毒农药用于水果、蔬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作物上。

第十九条农药使用者应严格按照标签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和施用。

农药的箱、瓶、袋、标签等应集中处理,禁止与农副产品或其他食品混放混载。

禁止在饮用水源处清洗施药器械,清洗的污水不得排入江河、水库、塘堰、农田等,要选择安全地点妥善处理。

第二十条农药使用者不得使用国家禁用和已撤销登记的农药产品。

第二十一条禁止生产、经营和使用假农药。

下列农药为假农药:

(一)以非农药冒充农药或以此种农药冒充他种农药的;

(二)所含有效成份的种类、名称与产品标签或者说明书上注明农药有效成份的种类、名称不符的。

第二十二条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劣质农药。

下列农药为劣质农药:

(一)不符合农药产品质量标准的;

(二)失去使用效能的;

(三)混有能导致药害等有害成份的。

第二十三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监督检查安全使用农药的规定和标准的实施,并做好农副产品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工作。

第二十四条对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依照《条例》第七章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个人经营农药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予以取缔,并处以其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额不得超过30000元。

未取得《农药经营上岗证》而销售农药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下岗,并处以当事人1000元以下罚款。

篇7

第一条为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活动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

第三条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支持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科学研究,推行科学的包装方法,推广先进的标识技术。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农产品包装

第七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用于销售的下列农产品必须包装:

(一)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的农产品,但鲜活畜、禽、水产品除外。

(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需要包装销售的农产品。

符合规定包装的农产品拆包后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可以不再另行包装。

第八条农产品包装应当符合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及保障安全的要求,便于拆卸和搬运。

第九条包装农产品的材料和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物质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

包装农产品应当防止机械损伤和二次污染。

第三章农产品标识

第十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包装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在包装物上标注或者附加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

有分级标准或者使用添加剂的,还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或者添加剂名称。

未包装的农产品,应当采取附加标签、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形式标明农产品的品名、生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等内容。

第十一条农产品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标识标注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晰、显著。

第十二条销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志使用权的农产品,应当标注相应标志和发证机构。

禁止冒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志。

第十三条畜禽及其产品、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标识。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对其销售农产品的包装质量和标识内容负责。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包装和标识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十八条、四十九条、五十一条、五十二条的规定处理、处罚:

(一)使用的农产品包装材料不符合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的;

(二)农产品包装过程中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的;

(三)应当包装的农产品未经包装销售的;

(四)冒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质量标志的;

(五)农产品未按照规定标识的。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农产品包装:是指对农产品实施装箱、装盒、装袋、包裹、捆扎等。

(二)保鲜剂:是指保持农产品新鲜品质,减少流通损失,延长贮存时间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三)防腐剂:是指防止农产品腐烂变质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四)添加剂:是指为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加工性能加入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篇8

农业科普期刊滞后因素与面对的冲击

发展滞后的各种因素。农业科普期刊由于长期地受地域条件和原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使农业期刊的出版者已经习惯了自上而下编辑出版计划的安排模式,加之大多数农业期刊出版技术落后、编辑出版者与经营发行者的理念高度分散、编辑的信息来源于管理部门的计划和任务;每一期出版的内容为谁服务,怎样遴选文章和设定栏目布局,都由出版宗旨所定或上级安排,编辑们更关心的是编校多少文字不出错,文字量愈多,个人利益也就愈丰厚;文章不求科技含量,发行不求数量、期刊不求影响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农业科普类期刊还没有彰显出新创举。

由于各个期刊社环境的原因,农业科普期刊出版者所具有的前沿科技素质普遍较低,驾驭市场的意识缺乏,对国际上期刊经济运行机制又不太熟悉。加之完全市场化后,没有固定、可靠的发展渠道取代原政府职能为农业期刊出版者提供的发展模式,使他们获取发展的支撑条件十分有限,配套的政策也很落后,发展程度与他类期刊相比显得格外滞后。此外,他们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预测,不断变化的策略,应该及时作出决策等,都很是困难。经常表现出的是市场主宰他们,而不是他们主宰或驾驭市场。以至于自2004年以来农业科普期刊出现增加出版周期不增效等现象,且日益严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面对的冲击。近几年,纸质的农业科普期刊面临的最大对手是数字化期刊、光盘、网络,以及与农民之间的信息化鸿沟。据河南省农调队最新的调查显示:在河南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已有90%基本实现了信息化,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6%的大型企业都已经上网。在农业方面,国家最大的农业信息中心网络系统显示,河南41.6%的国有农场、46.8%的畜牧场和52%的乡级农技中心都装备有计算机网络,可以进入或独立设在各种农业网络上。农村电脑普及率方面,河南已经达到平均每10万户29台。截至2007年12月,农民用于生产上网的用户人数约250万人。在全球网络风靡、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发行农业科普期刊,现有的编辑出版农业科普期刊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更不能从容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因此,提高农业科普期刊信息化程度,加快信息发展进程,转变编辑生产、经营体系已变得格外必要。

发展变革的转变要素

职能的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农业期刊出版者仅有出版好期刊的热情和积极性已远远不够,传统的勤快和懒惰,似乎已不是刊社富裕和贫穷的主要原因,他们或贫或富,更多的则取决于市场,市场的主体已成为农民读者和涉农企业。因此,要促进刊社经济的发展和编辑增收,刊社必须转变角色,从过去的“三拍(拍马屁、拍文章说大话、拍大发行量)”、“催编辑催订数”进行宏观调控,必须主动主宰或驾驭市场,从政策上规范读者市场秩序。延伸和扩大农业科普期刊的服务领域,为农民读者、联办企业提供科技、信息、资本、组织中介、示范等微观的服务。

设立必要的研发体系。计划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普期刊没有研究开发体系,由理论到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都是文字表白,这样编辑出来的期刊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左右,而农业科普期刊为其所做的贡献率是个未知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农业科普期刊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从未见报道过。难道农业科普期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时代中将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吗?所以,笔者认为设立必要的研发体系可以为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服务。

编辑思想有必要转变。据2006年河南统计资料显示,随着大批农村务工人员的流动,河南省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呈现新低,文盲或半文盲率又返回到15.88%,小学程度仍是35.42%,中学程度占37.27%,其中受高中教育的仅占11.61%。同时农村还存在一支数量可观的文盲梯队,每年大约有160万人不断地“充实”着本应呈自然递减的文盲大军,而且原已脱盲的人口有20%的复盲率。与此同时,政府部门每年实施“阳光工程”向外输送有文化知识、有技能的劳力160万人。虽说农村人口众多,其识文断字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发展致富从业渠道也因自身素质低而受到限制,种种因素又使其难以在农业上、生产上提高收入。还有一种迹象是,目前农业职教体系的落后以及农业教育教材的陈旧,已经出现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来解决将来的问题,农业院校学生流失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些现象,必须成为我们农业科普期刊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比如,针对农村现状,期刊不以文字就以图释形式出版,是否更为畅销?

期刊出版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农业科普期刊出版模式是:刊社按照农业系统的推广体系思想进行技术、知识和信息的传输,用于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是建立在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基础上的一种职能。基本上按“作者来稿――编辑出版――推广人员――农民”的途径进行“扩散效应”。这种推广模式有很多局限性,编辑出的推广内容,对基层推广人员来说,可能就面临着接受这些研究成果的问题,如何劝说那些农民去学习的问题;对农民来说,这些内容或许脱离了农民生产的现时环境,与实际所需相去甚远的问题。或许对农村现有的群体没有吸引力的问题。科普期刊单一的出版模式也难以适应多元化、复杂化,以及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实需要。必须吸引企业、农协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来共同参与期刊的出版工作,我们的期刊才更有活力。

期刊发行理念的转变。目前我国的报刊发行渠道存在“包袱中”(读者的信息全然不知)、“卖药不开方”(发行杂志管不了内容)、期刊社对发行市场反应欠灵敏。而且邮局渠道和自办的发行渠道发出的杂志很多都棚架在乡村基层领导手中,农户读者很少、学用的读者更少。并且,读者在订阅杂志时,从未考虑到是在买技术,使得知识贬值,杂志的价值体现不出来。期刊的时效性差、服务不到位现象大面积存在。农业科普期刊社必须改变过去的发行理念,在杂志发行成本上提高销售知识技术以及产权的理念。在过去的邮发、系统发行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和农协组织等专业从事者的共同参与发行,把长期读者用户列为我们的会员,加上我们对出版市场反应灵敏些、期刊针对性更强些,发行才有扩张的活力。

发行工作策略的转变。当前农业科普期刊发行很难,邮发与自办都是盯着村级组织的“八百元”在努力工作。因为僧多粥少,产生出地区之间封锁和部门之间封锁的状况,且比较严重。在农村,虽说是农业科普期刊,但很难获取大的发行量。现行的出版模式的期刊社很难独辟新渠道。由此,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刊社有必要培育扶持联结新型农户和优秀涉农企业,发展或探索贸工农一体化发行经营模式,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行杂志的模式。比如,杂志与农资产品捆绑配送、杂志出版的内容与市场动态、农资使用、良种种植、良种养殖技术等从细节上吻合,引导企业介入。与农协组织联合办刊、针对所需出版、把长期读者用户列为我们的会员,由农协发行,是值得我们尝试或探索的。

出版理念的转变。由于现有的农业科普期刊基本上是以国有单位为经营模式,原来的资金投入多数是国家资金。农业科普期刊由于完全市场化先天不足,对银行、信用社以及企业对期刊的投入在出版理念上也受各方环境的制约,农业科普期刊社的人员不敢用规模化或产业化的模式发展农业科普期刊社。这种观念必须转变,从实践中扭转。

信息来源与扩散的转变。农村现有的农业生产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市场意识缺乏、获取信息滞后、营销办法落后,加上没有固定的、可靠的渠道为其提前、产后服务,他们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信息,技术变化,农资应用、相对价格等信息上,并作出决策时,感到很是困难、很不适应。因此,农业科普期刊社应建立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系统,逐步实现农业科普期刊信息化数据库,完全介入互联网。科普期刊信息、发展农业科普期刊社。

关于构建农业科普期刊出版新体系模式的构想

基于上述观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普期刊如何更好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的快车道,构建农业科普期刊出版新模式和新体系已十分必要。

建立基于期刊―企业―农户―产品―市场互联网络的信息化农业科普期刊出版模式的构想。

构建期刊信息采编中心:成立网络编辑体系,主要职能是采集、整合、分析、处理政府信息、媒体信息、行业协会信息、市场信息。主要工作是,建立市场动态、市场行情、农业技术等数据库,为客户、为期刊出版流程和经营提供垂直的个性化服务。

构建农产品销售指导服务中心:主要工作是,在杂志和互联网上搭建信息系统,让生产者与经营者能直接在杂志上和网上供求信息,并建立农产品业务平台,打通读者用户、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通道,在他们之间建立无缝式链接。该中心的职能是整合资源、中介、提供平台及认证服务。

构建优秀农资推广销售中心:主要职能是,产品采购、检测、认证、宣传、包装。主要工作是,筛选中外农业生产资料厂商及其产品,并为读者或客户提供服务。

通过以上三个中心的建立,并进行产品与企业的强大品牌的再造、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的建立、雄厚的资本运作。内部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外部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系统,形成期刊总部管理、控制中心,并外延设立省级联合储运物流中心和县级工作站。

省级储运物流中心。刊社应联合社会现有的物流储运单位协作。刊社的主要职能是协调总部及县级工作站的工作,进行产品的调配。主要工作是建立并筛选县级工作站,为县级工作站进行统一的CIS服务、利用强大的技术力量培训支持,组织科普推广员队伍的建立与储备。

县级综合工作站。是利用现有的农业服务体系直接为读者用户进行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产品销售,并成立以下服务中心:联合成立县级信息中心,在县级信息中心的基础上设立在线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立农产品销售指导中心。

新机制的建立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出版期刊具有前瞻性: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很好地整合起来。发挥集约化期刊的大优势,做大做强期刊。

运行机制具有适用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住矛盾,制定出操作性强的方案,通过努力可变成现实的步骤,稳步实施,力争尽快见成效。

新出版体系要解决的有关问题。

运作前:对会员出版什么(编辑内容)?一般的编辑无法把握,难以分析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对市场前景的预测更难以把握,需要组织多项专业研讨会进行编务会议论证。积极解决农协组织与刊社联合发行运作的利益事项。

运作中:期刊和刊社拥有的互联网怎么配套服务?一方面既要考虑配套政策和配套的服务,又要考虑杂志以及企业产品的配送与销售等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考虑种养技术的服务费用的解决问题,以及资金投入与运转经营费用保障问题。

运作后:会员产品卖给谁?需要解决渠道的问题,需要组织、中介、运销的信息;农产品加工信息,需要解决项目来源和市场销售问题,以及利益分配问题。

归纳以上问题,关键是要解决一个信息反应问题、一个技术落实问题、一个农资产品配送和会员产品的销售问题。农业科普期刊社运用互联网的建立实现信息化、参与电子商务,有着良好的前景,是期刊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刘静平:《探索新型首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潮》,2007(6)。

2.伊佳:《为了农村信息化》,《通信产业报》,2006年9月10日。

3.李苹:《树立科学发展观探索科技服务“三农”新模式》,《科技成果纵横》,2007(1)。

4.李军:《河南阳光工程调研报告》,《农业经济问题》,2006(7)。

5.余世春:《从科技110到农技110》,《中国新闻出版社》,2007年12月7日。

篇9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个中心,以推广合法、合格、优质、放心、高效的农药产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农药市场监督为主向事前管理与日常监管并重转变,进一步加强农药市场源头追溯管理,规范农药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切实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农药产品经营备案工作,从源头上防止不合格的农药产品进入农药市场,实现优质合格放心农药产品的全覆盖。

三、工作内容和重点

(一)明确备案范围

凡在我县市场销售的用于生产、加工植物类产品的农药产品均在备案范围之内。

(二)方法步骤

1、搞好现有品种的自查摸底。2012年10月1日前,各经营单位对目前经营的品种逐一自查摸底,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分类核查登记,对自查中发现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尽快联系批发商或厂家进行整改或清退。

2、农药产品经营备案。各单位在搞好自查摸底的基础上,自2012年10月1日起,对准备在我县市场经营的农药产品,持相关证件到县农业局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进行经营备案,对备案的农药产品质量仍由生产、经营企业(单位)负责。登记备案农药产品有效期为1年,有效期满前30天,各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单位)持相关材料到县农业局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重新办理经营备案。

3、跟踪检查。从2012年10月1日起,县农业局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对已取得备案登记的农药产品,进行跟踪抽样检测和检查,对存在问题或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缺陷,导致农业责任事故的产品,或发现备案资料虚假的,要撤销备案登记,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备案登记时需提报的材料。见附件1。

(四)办理程序。由农药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单位)将上述材料送县农业局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由工作人员受理登记备案。

四、几点要求

一要加大落实力度。一是各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单位)要从保护农民利益的高度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对待农药产品经营备案工作,切实搞好农药产品的自查登记,按时上报各种材料。二是对不按要求备案或备案品种不全,不落实“一票通”制度或“一票通”购销清单填写不规范的,按照《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第五十五条“农业投入品经营者未建立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或者伪造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三是对自查中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农药产品,不及时进行处理清退,仍继续销售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严惩。

二要加强备案管理。县农业局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执法人员要严格执法,秉公办事,对填报登记备案的产品严格把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依法追究责任。

篇10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作用;浙江龙游;湖镇镇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346-01

1 湖镇镇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湖镇镇现已建成的信息化体系:1个镇农技110服务中心,39个村科技服务站和远教管理站,5个开放式远教示范点,浙江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2 640个之多。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以农村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湖镇镇农技110是农业信息化主平台,依托镇农业产业化技术服务中心,以市、县农技110为技术龙头,村科技服务站为基础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覆盖了全镇39个村。村科技服务站是最基层的信息点,成员包括村科技组长、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等。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是辅助平台,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传播农业信息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湖镇镇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被称为送科技的“及时雨”、传信息的“小灵通”、促致富的“好帮手”,在加速新型农技推广、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疑难问题、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减少农村社会纠纷、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1-3]。

2 农业信息化服务“三农”多方面的作用

2.1 在农村政务方面的作用

镇机关利用浙江农民信箱将手机号码绑定,向农户信息。主要应用于党的政策和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和收缴、农业普查、农机安全教育等工作,还将农民信箱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各类会议通知、文件流转、信息上传下达、沟通联络更加便利快捷,节约了纸张、通讯、邮寄等费用支出。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湖镇镇启动了“万村联网”工程,进入页面,有乡村新貌、领导班子、村规民约、信息公告、村级“三务”公开等栏目,可在本村网站上传通过审核后的图片,相关农业信息[4]。

2.2 在农产品的种、养、加、销等方面的作用

镇农技110主要通过浙江农民信箱向广大农民用户农产品种、养、加、销等方面的信息,为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户和个人搭建一个很好的供求和致富信息平台,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副产品销售,为探索农副产品营销新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前几年,整个衢州市柑桔滞销,镇农技110通过浙江农民信箱把柑桔种植专业户、贩销大户的柑桔买卖信息发送给广大消费户,并在农民信箱平台设立了免费摊位,拓宽销售渠道。据了解,通过农技110的帮助,湖镇镇金秋红柑桔专业合作社销售量达850 t,主销长春、宁川等大城市,产值达200余万元,为农民实现增收50余万元,大大地促进了柑橘销售。

2.3 在农业生产管理上的作用

按照农业生产季节,农技110农业生产管理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工作,在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期间,通过手机短信病虫害发生情况和防治方法,指导村农技服务站和农民进行农业生产。2010年,龙游县稻飞虱大暴发期间,上级农业部门通过浙江农民信箱定期、不定期地向农户稻飞虱暴发时期、防治时间、防治方法等信息,远教平台以视频形式向全镇广大农户稻飞虱防治影像资料,村科技站人员多方位指导防治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粮食产量的减产,保证了农业的丰收。

2.4 发挥学用相结合的作用

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将农业科学技术、农村政策、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主推品种等制作成视频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和教育培训,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先进的信息,培训实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镇远教办根据上级远教中心的教学安排,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收看农业相关节目,村远教站每月至少组织1期专家讲座。涉及内容丰富多样:有农副产品的种、养、加及产、供、销等方面的培训,也有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灾害性天气与防灾减灾常识指导,还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专题讲座,而且可收看“远教影院”、“直播课堂”、“红色文艺进农村”等影视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充实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截至2013年底,湖镇镇农技110服务中心通过电话咨询、浙江农民信箱、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和“万村联网”工程等信息平台共收集农业信息3万余条,农业信息近1万条,接受网络访问264人次,农产品促销、订单和招商累计成交7 872次,为湖镇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3 参考文献

[1] 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 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EB/OL].[2014-06-17].浙江农民信箱网,http:///?zid=61XT80TBJLR3NXVW 1HVB0WQRGCLRKKUTUCO.

[2] 梁保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信息化建设[EB/OL].[2014-06-17].浙江农民信箱网,http:///?zid=61XT80TBJLR3NXVW1H VB0WQRGCLRKKUTU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