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新闻编辑创新对在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广播电视业务中,新闻编辑是其中的关键,特别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效的信息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强新闻编辑创新对广播电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编辑创新的关键在于提高新闻价值的识别能力。新闻必须具备时效性特点,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生等方面,内容千差万别,可以说包罗万象。正是由于新闻信息的广泛性,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媒体形式之一。同时,一些人利用网络媒体传播虚假新闻,以谋取私利。加强新闻编辑创新,提高新闻的识别能力,能够对新闻信息的安全保障。2)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同一种新闻充斥着众多的媒体。作为新闻传播的正统,广播电视承担着社会舆论引导的重要任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精神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新闻编辑创新,充分发挥新闻信息舆论导向的作用,弘扬正气,在满足社会大众欣赏口味的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 新闻编辑创新策略
2.1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广播电视是正统的新闻传播媒体,不仅承担着普通新闻信息的传播,还是党宣传舆论的喉舌与阵地,也是政府与民众对话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加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原则,在新闻选稿以及修改过程中,除了对新闻编辑本身质量严重把关外,还需要加强对新闻政治导向的把关。可以说,每一位新闻编辑者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需要能够通过敏锐的观察力,选择正确合理的新闻素材。
在新闻编辑创新过程中,需要从政治导向入手,注重新闻形式以及内容上的创新,通过正确的政治导向,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提供帮助。
2.2 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从物质追求向精神文化追求方向发展,民众的文化生活也不断的丰富。然而,民众的欣赏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新闻编辑需要能够满足不同欣赏层次民众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需要在新闻编辑创新过程中紧跟时代脉搏,了解各个层析人们的信息需求。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兴趣爱好、审美理念、欣赏水平等都在不断的变化中,紧跟时代脉搏正是对这些变化的关注与了解。新闻编辑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新闻信息必须贴近民众,满足人们对社会了解的需求,把握民众的思想脉搏,重视新闻编辑的服务性,更加关注民生。
另外,在新闻编辑创新过程中,要重视民众的需求,对各个时段观众关注点进行掌握,分时段的对新闻内容进行设计,以满足更多人的观看需求。同时注意把握新闻价值,并重视对新闻价值的合理利用,将日常普通性新闻价值充分的发掘,并重视重点新闻。在编辑新闻过程中,应该打破常规,回归新闻价值的本质,同时重视新闻播报过程中新闻链接与背景内容,让观众对新闻点有足够的了解,让人们认识到新闻的整体价值。对于时政新闻,加强创新还需要满足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应该坚持创新,具备特色;第二时政新闻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第三要能够挖掘新闻背景下隐藏的信息;第四应该能够弘扬正气;第五应该保证新闻内容通俗易懂。
2.3 加强对新闻编辑技巧的创新
新闻编辑技巧是新闻编辑创新的重点,也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前提。其中对新闻导语、标题、结构等编辑是技巧创新的关键,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听众听觉规律的研究,在新闻趣味性方面加强重视。当然,不同的新闻传播媒体,在新闻内容创新中也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其中,广播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等标题编辑,其标题编辑需要更加鲜明、实在,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提高观众的注意力,激起观众的阅读兴趣。在广播评论、通讯等标题编辑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将新闻内容进行概括,需要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提高新闻标题的新颖度,但也需要保证广播电视新闻标题不至于太过夸张。有时,为了能够更加吸引观众,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个副标题,对新闻标题的内容进行完善。
新闻编辑是一项心理思维,属于高智商的脑力活动,编辑者应当注重编辑技巧上的创新,保证新闻编辑结构清晰、内容生动、文字简洁。如果是多人采访新闻报道,需要在一个被访人介绍完后再介绍另一个被访人,结构的简洁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特点。
2.4 加强对不同题材新闻的创新
不同的新闻题材编辑创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民生新闻方面,加强创新需要坚持“大民生”路线,关心社会民众之间的交流质量,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其中民生问题包括社保、住房、养老、交通、教育、医疗、安全、就业等,这些问题与民众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2)在新[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闻评论方面,加强创新能够提高新闻整体的质量。一方面需要描述新闻事实,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有效的评论。现阶段,新闻媒体多种多样,人们不缺新闻内容,对新闻正确的解读是新闻编辑创新所缺乏的。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在新闻评价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山东电台的《热点评说》,打破常规原则,在评论时还将电影、小品经典对白、歌曲等穿插其中,别开生面、画龙点睛。
3结论
综上所述,新闻编辑是广播电视业务中关键的内容,加强新闻编辑创新是保证广播电视发展的关键,能够提高广播电视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每一位广播电视专业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加强业务训练,加强创新,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堂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31-02
由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科特点需要,课堂教学分为两大板块,其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及教师、讲台、黑板、学生组成的课堂,现在又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在这个模式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其二则是实验课堂,即通过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在这个模式里,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力图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新闻传播类专业是文科教学中较早开设实验课的专业之一。本文所指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是由以上两部分组成。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时代环境、传媒环境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的第一线——课堂更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创新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
一、创新的需求背景分析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新闻教育中应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则表现为:第一,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即以老师为主体,以灌输知识信息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第二,在教学手段上,要调动多种辅助手段。当今教育界特别重视建构主义理论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情境是便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情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1]。因此,在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创设情境是必要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行业的发展要求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后来居上,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行业发展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即需要既具备新闻业务也具备传播技术和前瞻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但要求学生对新闻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及业务有较深的认识,还要对新理论、新技术保持敏感的触觉,紧紧跟上传媒业发展的步伐。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高校更应该担负这一使命积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超前的专业观念和高水平的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新闻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截止2011年底,全国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各级各类院校总计188所[3],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造力,满足高速发展的传媒行业的需求显得特别迫切。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传统教学课堂
1.“学”与“术”的楚河汉界融合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由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分支构成。在长期的传统教学里,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新闻理论、史论教学如何与新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是一个挑战,即“学”与“术”的楚河汉界难以融合。
2.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对接难。新闻是“易碎品”,时效性强,要求新闻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而传统教学里,由于教学理念、手段、方法的局限,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新慢,难以跟上新闻业界快速变化的特点,造成了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对接难。
3.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在我国,传媒的分布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即本土特色。这点在各所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院校制定的培养计划里都有体现,而实际的情况则不尽然。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上几乎雷同,培养的毕业生能力结构同质化,缺乏特色竞争力,与本土就业需求脱节,导致最后新闻专业人才的竞争演变为院校知名度的竞争。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是摆在新闻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课堂
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在文科教学中较早开设实验课的专业之一, 实验课教学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仪器设备的使用、课程设置与评价等方面处在各自为阵的草创、摸索阶段,缺乏交流沟通和制度规范,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实验课教材匮乏。实验课教材是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指南,然而,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材建设对这个板块不够关注,导致了各校的实验课教学教材五花八门,一般都是任课老师自己编写各种实验教材和讲义,而这些教学资料没有经过一定的审核和评价,它直接影响了实验课的质量。
2.实验过程及仪器使用方面和新闻业界难以对接。新闻传播专业目前开设的实验课有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访、现场报道、电脑报纸编排等。其中所需的仪器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采访机、编辑机甚至卫星转播车等,如果以现有的有一定水准的广播电视媒体的设备仪器来衡量, 则高校很少有能达到如此专业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验过程及其仪器设备的配置难以和时下的新闻业界对接,实验课的价值受到了挑战。
三、创新的思考
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做如下思考。
(一)打通新闻理论、历史、业务三大分支的关卡,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与“术”的融合
新闻学专业的三大分支:新闻理论、历史、业务表面看来相互独立,在实际中却形成了三大专业课程群,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新闻理论和新闻史的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到只是关注基本概念、新闻工作规律、新闻人物、新闻历史事件和新闻经典作品的教学窠臼,一味地重“学”,使得课堂很“理论”化,而新闻业务课似乎又只是传授学生采写编播摄录的专业技能,一味地重“术”,使得课堂很“技术化”,这两种课堂似乎只能平行,也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于新闻专业人才的认知。作为教学主体,应力图打通三大分支的关卡,积极去寻求三大分支的重合点,通过教研活动、听课评教等方式加强各课程群任课老师的交流,深化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认识,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与“术”的融合,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二)密切关注新闻业界,实现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新闻时事的同步对接
新闻学专业要实现零距离授课,必须要密切关注新闻业界,实现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新闻时事的同步对接。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关注时事新闻,通过阅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手机报等多种渠道获取一周的信息,在上课时可设置5~10分钟新闻播报的环节,对学生掌握时事新闻的情况做考核;其次,作为专业课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关注时事,并选取热点新闻事件,和学生在课堂交流、评论,提升学生的新闻敏感,训练新闻思维。
(三)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新闻课堂
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程。例如,本专业老师制作的《广播电视概论》多媒体课件于2009年11月荣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优秀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如演示案例及网络视频,这些资源丰富了新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广播电视概论》教学中,当介绍到民生类新闻时,笔者即选取了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栏目新近制作的“雅培奶粉喝出半截”、“老酸奶是破皮鞋做的,可能吗?”等新闻节目视频进行课堂观摩,同学们零距离地接触新闻热点事件,之后进行交流,气氛异常热烈,且观点各异,实现了新闻课堂的生动化和立体化。这一教学经验与同行们分享之后很快有了联动效应,在《优秀新闻作品选读》、《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等课程中均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从细处着眼,凸显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
1.组织优质师资编写出版实验课教材,实现实验课教材的规范化。根据各专业课程群的特点,组织优质师资编写并出版实验课教材,为实验课教学开展提供保障,实现实验课教材的规范化。
2.使优化和重组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成为常态。当今的传媒行业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要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就必须紧跟业界发展的步伐,在教学理念上即要使优化和重组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成为常态,使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本专业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具备和业界对接的能力。
(五)与当地媒体联手,实现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联动
高校与地方联合办学的模式已不鲜见,新闻传播类专业具有强实践的特点,因此,与当地媒体联手,已成为该专业办学的必然选择。第一,请新闻一线的名记者、名编辑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精英的良好互动,为学生树立活样板;第二,将新闻课堂搬到媒体里,或是在演播室,或是在编辑室,或是在新闻现场采访,真正实现零距离接触新闻现场,使学生身临其境。这种办学模式使新闻专业培养的人才更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近,更能满足本土化的需求,从而根本上解决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建构主义[OL].省略 /view /79065 htm? fr= a la0_ 1.2010-08-02.
篇3
实践中,电视新闻缺乏趣味性与吸引力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电视新闻编辑在选取新闻素材的过程中,虽然考虑到了受众者的需求,但其报道新闻消息的方式却存在程序化与单调性的特点,趣味性不强,同时缺乏一定的视觉审美感,不能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电视新闻的收视率。[2]主要原因是电视新闻编辑受到单位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政治理念意识较为严重,将简单的新闻资讯往往与国家政策相结合,有时完全成为了对于政策的单调解读,缺乏趣味性,而人们的闲暇之余收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获取一定新闻消息的同时,能够放松心情。如果将其新闻报道编辑工作趣味化,则会吸引更多的受众者。
2、新闻内容缺乏创新性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个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电视新闻编辑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的手段与方法需要与时俱进,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时代性。实践中,许多编辑工作人员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品质,同时不能有效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新闻内容缺乏时代性与创新型,固定不变的排版格式、节目报道形式,每档节目均以完全相同的程序化方式进行,难以吸引观众的兴趣与积极性。部分电视编辑只是在办公室、通过网络、微博等搜集新闻素材,为了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而重复、夸大事实的报道,不能体现出新闻的实际价值。
所谓有志者要学到老,电视新闻编辑更是要具备学习的积极性,电视新闻是一个走在媒体前端的工作,新闻编辑必须要具备统筹和把好关的作用,能够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加快学习的脚步,提供编辑的创新性,除了编辑稿子时要统筹全局,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结合社会客观需要,还要增强编辑内容的趣味性,捕捉受众的观看心理,提供新闻播报的收视率。[3]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驾驭能力是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例如对于突发性事件,编辑人员应当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短时间内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思路,以独特的角度阐述事情的实质,作到及时、有效、准确的为观众提供新闻资讯。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走出办公室,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发现、提取新闻素材,同时通过了解百姓生活,可以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加生活性与趣味性,更能吸引广大观众,因为电视新闻的受众绝大部分是普通群众。电视编辑在新闻传播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信息搜集、整合、及反馈的实施者,在传播过程中,编辑要判断新闻价值、体现编辑意图,实现最佳传播。[4]电视台可以为专业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提供定期、专门的培训与经验交流的机会,培训进行的同时是一个加强学习、积累编辑经验的过程,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分享电视新闻编辑的成功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新闻节目播出后对于观众心理与需求方面进行的研究,从实效性、价值性、政治性等方面予以评级。以此可以不断的总结,提高电视新闻的品质,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1、增强创新意识,转变工作流程,提升新闻的互动性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大量的出现,为人们获取新闻消息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电视新闻与“自媒体”特点的相互结合,可以创新电视新闻的亮点,增强吸引力,微博、微信的评论观点可以作为电视新闻的素材来源。要转变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在对新闻稿件进行采集、编辑过程中,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插入精彩的网民评论,其时长、篇幅的大小应在严格控制的范围内合理安排,从而加强电视新闻的互动性。所以,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养成广泛阅读网络评论的习惯。[5]
2、增强网络观念,转变受众意识,吸引受众群体
篇4
一、新媒介主要特征
随着大众需求的不断更新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新媒介也不断地涌现和发展,加上各种技术的进步,使更多人习惯了应用新媒介进行信息传输。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在传播途径和方式上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首先,新媒介最大特点传播中表现出及时、快速。由于受到实际状况的影响,传统媒介在传播的空间和时间上都不能充足的表现,有一定的延后性。而新媒介则加快了信息传输效率,能够使实时信息得到及时。尤其在网络平台之中,各类突发事件或者重要新闻都可以更加迅捷的。其次,新媒介体现了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新媒介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民众可以通过各种交流平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起讨论,为更多人提供了阐述的机会,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是单纯让部分人控制话语权。第三,新媒介还有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传统媒介采用的为单向传播模式,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只能被动接受信息,传播方与广大受众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而在新媒介之中它们的作用是相互的,可进行多向传播,广大受众还可以就信息展开讨论,具有大众传播特点。第四,新媒介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庞大,更新迅速,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讯。因此,广大受众在应用新媒介的时候,可以根据本身的爱好选择信息,并切与自己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群进行信息交流,使信息网络系统构成完整的信息圈。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影响
新媒介逐渐融入了民众生活,在新媒介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首先有着更多的传播途径。例如,电视新闻节目可以通过电视台的官方网站、大型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节目主持人、评论员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广大观众进行交流与互动,还可以在交流中收集更多节目素材。第二,电视新闻节目可以运用网络平台与受众进行实时交流,受众将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感受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反馈,这些方式可以为电视新闻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为了更好地收集新闻素材和加强与受众的交流和互动,如今很多电视台以网络的形式开设了互动平台,群众既可以与新闻采集人员直接交流,也可以在电视台的网络论坛上发表评论,成为新闻素材的重要来源。第三,电视新闻节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上的网络电视、视频网站等进行,观众可以随时点击观看未看过的新闻,使新闻生命力得到充分延伸。
三、新媒介对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模式的改变
(一)使电视新闻节目语态达到有效转换就传播本身来讲,人们之间面对面沟通最为直接。在媒介介入后,为达到良好的效果,应尽可能的贴近此方向。由于传统媒介之中,话语权仅仅为少数精英所掌控,因而完成大众传播面临困难。新媒介下,为优化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应有效转变语态,在同受众沟通交流过程中,应尽可能创建形成同受众进行对话的综合平台,营造更为理想的人际交流环境。播报电视新闻过程中应深化大众需要,以平等姿态讲述新闻。主持人则可利用形象生动语言凸显新闻节目的亲民性以及娱乐性。
(二)传播主体的改变传统媒介之中,大众通常处在被动地位,仅单纯接受信息。新媒介下,大众多少掌握了解了一定的高新技术手段。因此,该背景中,传播电视新闻节目应由单一面向多元化方向进行转变。制作新闻节目阶段中应扩充信息来源,在开通热线、设立节目网站基础上,还可通过官方微博、开设论坛等形式紧密同受众进行联系,使他们由以往单纯被动的观看发展为积极主动参与。电视新闻节目传播阶段中,应借助丰富的新媒介做好推广以及宣传,丰富节目内在功能,提升传播实效性,打造电视新闻节目成为大众交流思想、分享心得的综合平台。
(三)受众视觉的改变传统时期,寻找电视新闻素材通常为电视人直接进行把关,这样一来媒介将享有更多的电视信息控制权,较多信息内容由记者、编辑首先筛选后方能播出。而在新媒介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显现出了明显的交互性特征,大众意见反馈以及资讯交流均能够快速及时的反映于电视终端。该环境之下,需要电视新闻节目更新定位,使之由以往的宣传视觉合理的转变成受众视觉,更加贴近广大受众。选择电视新闻节目具体内容,应密切的联系大众日常生活,进而展现出他们密切关心的新闻内容。再者,应积极发挥新闻评论员在电视节目之中的有效作用。他们不但可紧密的联系大众,还可为受众提供更为精准的舆论导向。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受众需求;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策略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我国电视新闻媒体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尽管相比网络新闻,电视新闻节目具有真实、严谨的特征,但是网络新闻节目更加贴近受众生活,因此,一部分受众偏向于在网络上收看各种新闻节目。另外,各种各样娱乐节目的出现,也直接影响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想要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情况,就必须克服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的问题,并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对电视新闻进行编辑,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
1.1时效性较差
当前一些电视新闻在编辑时为了满足相应的时长,会将一些时效性较差的新闻也编入其中,尤其是在民生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类似“前不久”“、最近”这样的词,新闻的时间模糊。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节目还会借用其他台的新闻,进行“炒冷饭”,降低了新闻节目的可看性。
1.2重复播出
新闻节目的重复播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新闻节目会在第二天进行重播,二是某条新闻会在几个类似的新闻节目中进行素材的反复使用。这种现象也降低了新闻节目的可看性。
1.3缺乏新闻性
新闻节目最重要的就是新闻性,可是现如今有些新闻节目将一些非新闻的内容也编入节目中,影响了受众对于新闻节目的认知,也没有考虑到受众对于新闻节目的需求。
2受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需求
2.1内容的需求
受众选择观看电视新闻节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取真实、快捷、最新的新闻内容。对于受众来说,在重要的新闻方面,他们会率先选择相信电视新闻节目,其次才考虑从网上搜索相关的新闻报道。因此,电视新闻应该担负起真实新闻源的责任,给人们提供真实、及时有效的新闻信息。尤其是当人们能够获取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多时,电视新闻节目就越需要丰富和完善自身,从而提供给受众符合他们要求的新闻节目。
2.2形式的需求
传统的新闻节目就是对新闻的一个串联、播报以及评论,而现如今的受众希望能够获得更深入、更多样的新闻形式。也就是说,在电视新闻的编辑方面,需要编辑人员对新闻素材进行筛选,针对不同的新闻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3从受众需求出发来创新电视新闻节目编辑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新闻节目也需要随着时代、社会、受众的需求进行不断创新。电视新闻节目创新主要依靠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来进行,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素材采集之后,由电视节目编辑根据记者、素材内容来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编辑。
电视新闻内容的编辑首先应从选题入手,在纷繁的新闻信息中选择符合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电视新闻节目的题材可以根据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来进行选择,但是除了电视新闻纵览或者快讯之类的新闻之外,一些重点新闻应该进行更为深入的报道。因此,在电视新闻节目编辑上就应该增加信息量,满足观众对于重要新闻的内容需求。另外,电视新闻的内容应遵循新闻的基本特征,但要关注受众的需求,选择最新的、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和受众密切相关的新闻来作为新闻节目的重点内容。在新闻内容编辑上,可以增强新闻内容的故事性、可看性、感染力,向受众播报更易理解的、更吸引人的新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电视新闻内容的创新必须以新闻的真实和及时为前提,新闻记者和编辑要在第一时间内为受众提供最新的一手资料,在编辑时不能影响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编辑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度,将最值得挖掘的新闻点展示给受众。
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应该突破传统的新闻口播形式,可以融入一些新的动画形式、评论形式、搬演形式等,这样新闻节目也变得具有层次感,改变了之前枯燥的节目形式之后,受众在接受起来更容易。另外,电视新闻节目在编辑时可以设置不同的版块,不同版块可以设置不同的节目主持人。不同版块播报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形式风格也会随之变化,受众就可以更好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节目版块进行收看。电视新闻形式的编辑说到底还是要寻求一种新颖性,尤其在同类节目竞争激烈的前提下,新颖的电视新闻节目形式能够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也可以将一些有意义的新闻传播给更多的受众。比如有些地方台探索方言说新闻的方式,获得了比较好的收视率;有些新闻节目采用虚拟演播室的方式,以便于后期增加特效。这都丰富了受众的观看体验。
4总结
总之,电视新闻节目有着广泛的受众,但是新闻节目不能故步自封,应该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提供给受众真实、有效、及时、准确的电视新闻内容,并在编辑时进行多样化的创新尝试,带给受众更丰富的新闻体验,以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焰.以受众需求视角谈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3,14:56-57.
篇6
作为一档新型的新闻节目,《新闻聊吧》并没有拘泥于某一媒体,从原来浅显的内容互动,到利用互联网、热线电话与受众进行沟通,真正实现受众主动的参与到新闻节目的选题、制作、反馈等多个环节。
从《新闻聊吧》的表现形式来看。节目传播渠道包括了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种传播网络。在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和被邀记者就一个选题进行访谈时,节目内容通过广播和互联网两个传播通路实现音频直播,并在网络上进行现场图文传送。
受众可以通过广播和互联网来收听节目,并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论坛互动对节目进行深度参与。而电视新闻将会派记者现场采访到场的嘉宾,在第二天的珠海电视新闻栏目对节目中的精彩访谈进行追踪报道。而整个节目制作过程的内容、花絮、照片将会在珠海视听网的《新闻聊吧》节目组博客进行保存,网友可以随时访问互联网,了解《新闻聊吧》的节目内容。如图所示
从《新闻聊吧》的传受互动过程中,整个节目紧紧扣住媒体融合这一思路,通过把广播、电视、互联网三者相结合,催发了新节目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形成了电视、广播、互联网三种媒体的传播合力,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覆盖面,提升了新闻的到达率。广播媒体作为一种伴随型媒体,容易受到驾驶汽车等忙碌人群的喜爱。电视媒体是一种典型的家庭媒体,常常是一家人坐在一起面对的大众媒体。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体,以其海量存储、实时在线、互联互通等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电视、广播、互联网三种媒体在传播覆盖面上存在互补的特性。《新闻聊吧》自从创办以来,跨媒体运作的思路渐渐得到了珠海市民的认可。《新闻聊吧》及相关评论平均每期都能达到五六千的浏览量。
其次,实现了新闻的多次传播。从《新闻聊吧》的选题来看,许多选题都是珠海电视新闻报道的社会热点问题。在电视新闻报道的时候已经形成了新闻的第一次传播。《新闻聊吧》则是第二次传播,主持人通过与嘉宾和新闻采访记者之间的对话,对电视新闻所无法展现的深层次原因和新闻背后的故事进行访谈和探讨,并在节目过程中,与受众形成互动,对受众在接受新闻过程中产生了疑问进行解答,从而实现传受之间的双向互动。第三次传播发生在互联网上。珠海视听网开通《新闻聊吧》节目博客组,不仅实时在网上论坛进行图文直播,同时还把整个节目和节目花絮放在网上,供网民浏览和点击。第四次传播又回到了电视传播。电视新闻部门针对《新闻聊吧》节目中的精彩内容再进行报道。最初的新闻素材在经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多重传播,扩大了受众的覆盖面,提高了听众的达到率,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最后,弥补了广播、电视的线性收听的缺陷。广播、电视都是属于线性收听媒体,这也成为广播电视传播效果受限的重要因素。《新闻聊吧》通过珠海视听网的网络空间保留了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表现形式,借三网融合的平台优势,把新闻消息、新闻访谈、新闻博客等节目形式结合在一起,丰富了新闻的传播样式,在信息量和新闻角度上丰富了受众的选择,又方便了受众的收听和观看。受众还可以通过登陆珠海视听网,在《新闻聊吧》BBS、博客上表达意见,确定选题,与下期节目形成预约、提前介入等良性互动,提前唤起受众的约会意识。
随着公民自我意识的觉醒,现代传媒正在进入一个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的传媒时代。从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受众的话语表达欲望空前强烈。让受众表达自己想法,与节目进行互动成为许多成功新闻节目的共同之处。从受传模式来看,开展多种渠道沟通受众。强调与受众的互动。把节目的主导权交到受众手中。变革原来的大众媒体信息传播的单向模式,变为双向交流。《新闻聊吧》的每一期节目后面,都有一位免费的工作人员――“受众”。《新闻聊吧》从节目播出就得到了许多珠海市民的关注。他们不仅可以通过热线电话、互联网等渠道参与节目,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互联网来主导节目的选题。从《新闻聊吧》节目选题的确定来看。每期节目,节目负责人精心选择3-5个选题,通过广播、电视、视听网宣传,由受众点播选择,点击数或点播数量最高的话题为当期选择话题。当然,节目也有第二套确定选题的方案。面临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议题,广播、电视、网络新闻方面负责人将共同确定选题。在整个节目直播结束后,受众还可以访问《新闻聊吧》在珠海视听网的新闻博客,对《新闻聊吧》的节目进行点评和提出建议。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总是容易关注自己的想法和事情。这些勇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受众虽然并不是很多,但他们的观点却反应了社会各个群体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通过这样的节目选题运作机制,《新闻聊吧》的选题能够更贴近市民心理、市民生活,市民的参与热情更高涨。2007年8月26日的一期关于“珠海义务反盗抢联盟”的话题,得到了网络留言和热线电话四十多条,网民纷纷发帖表达自己的意见,将近一万多人浏览这些帖子。
《新闻聊吧》从节目前的选题过程到节目中间的参与过程,都重视倾听受众的想法,让受众的意见参与到整个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改变节目负责人自说自话的传播状态,从而形成节目独有的市民风格。这种做法与整个节目立足本土化的操作思维互相契合,珠海的老百姓都亲切地把《新闻聊吧》成为“自家节目”。
参考书目:
1.王 菲.《媒介大融合》.北京.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5
2.晨 曦.《一个不一样的电视栏目 一个不一样的金话筒――《城事特搜》及其主持人成长轨迹解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8.
3.陈素华.《电视栏目选题策划浅析》.《东南传播》.2007―11.
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直播;语言
长久以来,电视新闻的直播语言已经形成了一套自有的特点,分析它的语言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电视新闻直播语言应具备的关键因素,并找到在未来工作中,对其进行培养提高的方法。
一、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直播语言是电视传播信息最主要、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和手段,那么语言就成为电视新闻直播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它决定着电视直播新闻的质量和收视。电视直播语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按语言特色区分
1.具有连贯性和即兴性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首要特征是具有连贯性和即兴性,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事件性的新闻直播中。这类新闻主要分为突发性和预知性两类。两种不同的新闻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对于突发类新闻事件,记者或者主持人只能在现场即兴组织灵活、随意的语言。这就是新闻直播语言的即兴性。有些新闻事件是可预知性的,这样的直播需要主持人事先做好功课,了解事情梗概,做好充分准备,让直播中的语言有准确性和连贯性。
2.具有准确性和简洁性
简洁、准确是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第二大特征。新闻直播语言必须准确,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新闻直播语言运用不准确容易给受众造成歧义。电视新闻直播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才能让直播紧凑、清晰、有逻辑、有层次。
3.具有舆论性和监督性
电视直播受众面广、时政性强。随着媒体形式的发展和受众素质提高,电视新闻在批评报道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受观众欢迎,电视新闻直播批评报道方面的空间也越来越大,电视新闻直播中的舆论性和监督性的力量也日益强大起来。面对巨大的受众需求和社会压力,电视新闻直播中在阐述新闻时不仅要有话说,而且要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即具有较强的舆论性和监督性。
(二)按新闻事件形式区分
1.常规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特点
常规类电视新闻包括央视新闻、地方新闻等按时播报的新闻节目。主要内容包括内容提要、导语及评论等。在播出形式上,以播音员出境口播和画面配音相结合。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直播语言都是新闻直播的一个关键部分。常规类电视新闻的直播语言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要的语言形式是宣读和讲解。因为新闻内容主要是国家大事、政策公布以及民生新闻等,所以在播报中需要有一个严肃严谨的态度,多采用宣读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常规电视新闻直播具有较强的交流感,在直播过程中声音配合画面,要求有较快的语速。
2.突发事件新闻直播语言特点
突发事件新闻的直播语言主要采用告知和阐述的形式,这类新闻的主要内容是记者的前线采访以及直播间里的主持人与记者的连线互动。因此,这一类新闻的语言会带有一些口语化的特征,并且具有连贯性,同时要做到语言准确、明晰。突发事件新闻直播语言更强化交流感,语言上比较灵活,语气也更加多变,这类新闻语言带有比较鲜明的个人色彩。
3.仪式类新闻直播语言特点
仪式类新闻直播语言的明显特点是规范简洁。因为这类新闻的内容都是国家大事,带有严肃的政治色彩。这类新闻的直播语言必须要做到准确规范、简洁流畅,尽可能避免出现错误。
二、分阶段培养电视新闻的直播语言
(一)注重基础教育
电视新闻的直播报道是以口语的形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新闻播报工作者有优秀的口语能力。一个人的口语能力是从小养成的,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语言学习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
(二)加强专业培训
可以说,电视新闻播音员的语言是社会语言的标准和模板,所以新闻播音员的专业培训必须严格、全面。电视新闻的直播语言不同于日常用语,需要播音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能够熟练转化语言风格,符合新闻直播的要求。对口语的训练要培养声音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注重对声线的控制,细化到对吐字和气息的掌控。先做到对自己声音的完全掌握,才能在新闻直播中游刃有余。声音是播音员形象的一部分,只有良好的声音才能塑造播音员的成功形象。
(三)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实践锻炼
电视新闻直播的主持人在上岗之前应该经历新闻采编的锻炼。因为主持人既要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有评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相当于要求直播主持人具备编辑、评论员和记者等多方面能力。有些能力在专业学校的培训中是无法获得的,只有在相应的岗位上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提高。
(四)在新闻直播中提高能力
一个新闻直播员走上岗位后,才是检验其语言能力的开始。我国在选拔播音员的时候都是从记者、编辑中选拔,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拔方式。在一个新闻播音员上岗之后,对其的要求要更加严格,建立妥善的筛选制度,以收视率作为衡量标准,督促其时刻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
结束语
电视新闻直播是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电视新闻的直播语言也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工作者以及有志向成为新闻播音员的群体,应该善于分析掌握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文学素养、口语能力,让观众感受到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罗佳.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2]周占武.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D].暨南大学,2015;
[3]李勇.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研究[D].武汉大学,2012;
篇8
关键词:融媒体背景;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与实践
一、引言
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是电视新闻领域中的重点研究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在融媒体背景下媒介方式快速发生转变,必然对电视新闻传播途径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使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对以往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相关的研究进行深入研究表明,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转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长时间的积累与推动下不断融合、演进[1]。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多种媒介载体,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形成资源融通的融媒体。根据融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各种特点,必然会对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提出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研究,致力于在融媒体背景下,创新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并通过实践的方式证明该创新路径的有效性,为促进电视新闻传播途径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二、融媒体背景
融媒体指的就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又能够结合不同媒体,由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共同构成具有资源互通性的新型媒体。在融媒体时代主要针对宣传、人力以及内容进行整合,能够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媒体整合到一起,实现资源融合的最大化。融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为:具备成熟的媒体市场、大众传播途径广泛、媒体与利益不存在直接关系以及信息传播具有明显针对性,由此可见,相比传统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具有信息多样化、受众范围广的优势,基于此,本文进行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与实践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文所示。
三、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
本文从三方面入手,创新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一方面是媒介方法引导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媒体形态引导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第三方面是传媒人群扩大化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针对这三方面的具体研究内容,实现对传统电视新闻的创新。
(一)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独立媒介到综合平台
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实现了从单一到综合的演变。在以往的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中,传统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主要依靠独立媒介实现,导致其在媒介传播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结合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已经完全能够实现构建信息传输方与接收方之间的信息互通,逐渐演变为综合平台[2]。结合谭天教授在谈论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演变过程中指出:“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已经实现从传统媒体向多媒体融合平台中的重大转折”。由此可见,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独立媒介到综合平台与融媒体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结合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不再是线下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线上传输的方式,打造个性化的电视新闻传播综合平台。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已经从独立媒介到综合平台的演变,能够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速率[3]。总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在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同步传输以及有效性数据的传输,并且在当下社会时代社会背景下,支持多个终端媒介对相同新闻进行传递,此种方式更是激发了大众对新闻的热爱,并做到了对电视新闻用户的拓展。
(二)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静态到动态可视化演进
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不再局限于电视或报纸期刊,而是将电视新闻采用一种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可视化处理[4]。在融媒体背景下以UGC为核心,针对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静态到动态整合内容。通过融媒体背景新媒体资源的充分利用,以UGC为核心整合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并利用融媒体背景下的多种媒介,为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提供资源数据。例如,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对交互信息的三维建模等手段,将记者多渠道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融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电视新闻传播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仿真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即便无法对事件重演,但同样也可使人们在虚拟场景中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5]。例如,周杰伦与邓丽君的同台演唱,这一事件的原理便是动态可视化技术的应用,通过此种方式使人们感知事件,做到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静态到动态可视化演进。
(三)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专业采编到大众参与
在融媒体背景下,传播媒介和传播形态的颠覆性变化,伴随新闻采编手段与编辑技巧的广泛普及,造就了群众广泛参与的新闻传播途径。不同于传统的专业采编组,融媒体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人人也可以成为一个热点新闻的助推节点。大众生活中的任何一点新鲜事,不再需要专业记者的猎寻,事件的亲历者、围观的热心群众都会用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当作简易摄录设备记录下新闻发生的全过程。大众参与的新闻传播具有及时性与真实性两大特点。及时性体现在,新闻发生的同时,大众充当的“采编组”就已经就位,实时的记录下了事件的全过程,并且是从多个视角同时记录,再通过近于同步的方式到各个新闻传播平台,用实况转播的方式记录着身边事,能够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互动参与新闻评论,甚至能够左右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是传统新闻产业难以做到的。真实性体现在,新闻报道员不再是第三者视角的专业记录人员,而是变成了新闻事件的亲历者或者参与者,报道新闻时的措辞组句都带有了事件相关人的情感因素。由于是事件相关人,对事件的了解和理解就更为深刻,传达给受众的新闻信息就会更深、更远,同时,新闻受众得到的是第一手的资讯,感受的是讲述者真实的情感倾诉,这样的意境更为容易形成共鸣,将新闻受众带入到新闻事件中,仿佛亲历者一般读取新闻事件。这个真实性特点也是融媒体背景下广泛传播特质带给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深刻创新。融媒体的广泛参与普及了新闻采编的专业技巧,拉低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技术门槛,新闻稿件的编制得以大众化参与,拓宽了新闻传播的途径。融媒体的到来,拓展了新闻传播的平台,丰富了新闻传播形式,拉近了新闻传播机构和受众的距离,颠覆了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实现了从理念、展示方法甚至观众参与方式三个维度的创新。
四、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实践
根据上述在融媒体背景下,提出的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将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应用在实践中。例如,在早期人们仅依靠电视获取新闻信息,但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可直接使用终端手机设备实时接收或发动信息。并且在融媒体背景下,人们也可以在终端媒介上利用了解新闻事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此种现象便表明了新闻主体已经发生了转变。除此之外,在融媒体背景下,每一人都可以称自己为“记者”,社会群体将其自身看到的信息上传到网络媒介中。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后,从而在社会中产生热烈讨论,此种舆论现象也称之为新闻效应,也正因新闻传播主体对象的增多,当下时期也称之为“自媒体时代”。在这种时代下,社会群体、媒介平台、新闻产业三者之间的信息能够充分实现在网络中交互。针对某个发表的新闻,多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这也使得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的面向主体更加丰富。为了确保在多元主导社会背景下新闻的积极效益,应尽量降低在新闻前的“审核人”,降低新闻的议程,并重构新闻在市场传播的主体格局,接收大众对新闻的点评,从而使得新闻传播覆盖面更广。但是作为职业媒体人,还需要有足够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发现融媒体蓬勃发展造就的新闻广播事业繁荣背景下同样存在着短板甚至风险点,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才是职业媒体人的职责所在。问题表现为融媒体的广泛参与性导致新闻稿件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观点不正甚至道德水准低下的稿件充斥其间,污染了观众的视听,也容易形成新闻误导。在新闻传播途径创新的实践中,需要对所有融媒体平台中播送的新闻进行审核把关,建立稿件审核发表的标准化规范,明确分类以及审核要点,用严格的条框筛选掉质量低下的新闻稿件,推送积极向上、质量优良的新闻稿件,才能为观众奉上有品质、有内涵、有意义的佳作。由此可见,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在实践中的优势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受众能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多种媒介获取信息,同样新闻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上述媒介传播新闻信息。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研究,明确融媒体背景为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所赋予的价值,能够明确融媒体对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与媒体背景的变化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已经尽可能地对本文研究进行了完善,但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针对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主体方面进行详细研究,这一点在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希望通过上述研究,能够为促进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专业性建议。
参考文献:
[1]韩舒宜.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20(03):43-44.
[2]霍学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创新途径[J].中国报业,2020(16):32-33.
[3]张威.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创新理论[J].西部广播电视,2019(04):76-77.
[4]阳.融媒体背景下电视传媒的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有线电视,2019(08):87-89.
篇9
整体流程:
在电视节目制作的系统工程中,从节目选题、采访摄像、画面剪辑、节目组合到编排播出,形成了一条连续的生产流水线。如果以开始剪接工作开始为界,可以把这条流程分为前期和后期。在这两个阶段中,电视新闻编辑的具体工作如下:
(一)制订报道计划
报道计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策划几个层次,宏观计划是整个电视台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宣传总的指导思想;中观计划是具体的部门在不同阶段的报道重点;微观计划则是某栏目每周、每日甚至每一次重点活动的报道计划。
在新闻来源越来越共有的情况下,对同一新闻素材不同的报道方寨和报道的角度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最后的效果的差别。好的新闻报道计划是在激烈的新闻战中出奇制胜的法宝。
(二)筛选新闻素材
电视台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的新闻来稿,这些文稿从形式上看,一类是电视新闻解说词,一类是供口播的文字稿。对这些来稿,要精心选择。电视新闻由声画两种语言组成,对一条电视新闻价值的判断应该综合考虑到解说词和画面两种元素。
电视长于展示、短于说理、顺序播出、难以保存等传播特点,决定了编辑需要对某些新闻信息进行语言和文字上的弥补与突出,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做以下一些文字编辑的工作:
1.撰写新闻提要
在每期电视新闻栏目播出开始,把最精彩的新闻镜头与最凝练生动的语言将本期新闻的核心内容预告给观众,用来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锁定观众的遥控器到节目完全播出的最后一分钟。
2.撰写新闻串联词
串联词是通过主持人的话语来穿针引线把一个栏目中的各条新闻很好地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新闻之间承上启下的黏合剂。是对上一条新闻的简要评价和对下一条新闻的简要提示。串联词要按各条新闻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因果、转折、承接等方式将新闻连缀在一起。
3.撰写标题
新闻标题是新闻主题的浓缩和概括。电视新闻标题由于版面有限,相对报纸标题简洁明了,无须制作引题,也没有必要增加副题,要精心提炼一个简洁明了反映新闻内容的主题。对于某些重要的新闻,编导也会在新闻节目中撰写编后话及电视评论等,帮助加深新闻节目的思想深度。
(四)剪辑合成节目
电视新闻编辑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剪辑,是根据新闻事实叙述和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选择、判别、取舍素材镜头,并按剪接原则将它们连在一起,辅之以制作手段和技巧,形成新闻的结构、层次和节奏,完成电视新闻的报道。
(五)编排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播出前的编排组合工作是一种“再创作”。它包括确定本期新闻节目采用哪些稿件及这些稿件所占用的时间,新闻内容的分布,新闻之间的组合和排列次序,整合提要、配发评论等。新闻编辑在编排节目时,要注意掌握节目编排的“峰谷技巧”和编排节奏,使节目自然流畅,保持生动活泼的编排形式,以增强电视新闻宣传效果。
(六)审看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完成后,要由相关负责人审看、把关,以决定能否播出或做出修改,防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审看过程主要是从政治思想到语言文字、音响画面等方面把关。例如,节目内容有没有与现行的法规、政策冲突之处;重大新闻有无遗漏;新闻的具体事实如人名、地点、职务等有无差错;主持人串场、新闻提要以及解说词中语法修饰有什么不当之处等。另外,通联工作是新闻编辑的重要任务之一。它主要负责对外通讯联络,加强同通讯员和受众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杨璐,贾艳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2]魏珑.电视编导.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1.
[3]黄匡宇.当代电视新闻学. 上海:复旦大
篇10
近年来,电视新闻巧妙地运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朴素哲理,以一份“平民意识”、平常心态、平实的手法,显示出一种对时代、对生活、对现实的尊重,体现着新时期广播电视顺应时代的崭新审美。新闻界一直强调“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电视新闻类的节目尤其以关心群众为出发点,反映群众的生活。所谓平民意识,就是处处为百姓着想,为百姓服务的意识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就是为百姓拍新闻,为百姓做节目的意识。而从严格意义上所谓的“平民意识”,就是指电视记者摒弃因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的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自觉地关注平民并和他们平等交流。
电视新闻记者要有平民意识,这首先是由新闻传播规律和电视新闻的特点决定的。电视作为一种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声情并茂、语言通俗易懂的电子传播媒介,尤其是有平民化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由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决定的。电视新闻记者采集、选择、制作电视新闻,目的是满足电视观众的需要,其产品的优劣要由受众评说。受众是新闻的主人,新闻传播者是受众的公仆,以提供新闻的方式为受众服务,同时,新闻传播者又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有自己的责任和权利。这种既是公仆又是主体的地位,决定电视新闻记者只有自觉地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心中时刻装着观众,才能创作出为广大电视观众所喜爱的新闻作品。
那么,在日常采编工作中,如何树立和体现电视新闻记者的平民意识呢?
1.选题:镜头对准百姓及其关心的人和事
到何处寻找新闻?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实质反映的是记者为什么人的问题。几年前,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和评说“大众话题”的《焦点访谈》为标志,我国的电视新闻开始将镜头对准百姓和他们心中的焦点,其受欢迎的程度最有利地反衬主题先行的灌输式电视新闻报道的缺憾以及观众对高高在上的空洞说教的反感和淡漠。《东方时空》的成功启示每一个电视新闻记者:电视属于老百姓,当你肩负起贴近百姓、反映百姓生活的责任时,就能在无论平凡的人性还是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可贵的灵感和创作源泉。
在我们台的电视新闻节目定位中,老百姓被放在了重要地位。其中栏目设置,有《新北方》、《生活导报》、《大海热线》等民生类的栏目,民生记者采访制作的一个个百姓所关注的新闻节目构成了民生新闻的特色,成为民生新闻得以生存并受观众喜爱的原因。当然,面向百姓的选题,应尽力在对受众收视需要的分析、对百姓的了解、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基础之上,应当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2.方式:用人情味代替冷面孔
《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采用了纪录片的方式,用平视的目光、平静的心态讲述生活真实的老百姓的故事,观众看到这些拍摄时正在发生的“故事”感到格外真实、格外可信、格外亲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用电视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事物细节,不用形容词来提高什么,贬低什么,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观众,而是让观众从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中去琢磨、感悟出点什么。在电视新闻中,这不仅仅是表现形式的变革,也是平民意识的体现。
主题鲜明突出是以往做节目的要旨,但生活并非如此简单,有许多时候同一事件可能具有多层次的含义,不同层次的观众也可能会有多角度的理解,这就很难用几句话来简单概括你所表现的生活的全部涵义。纪录片的形式恰恰能够避免主题的单一性,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触动观众的心灵世界。与说教灌输、直抒胸臆的方式相比,淡化创作这主体意识的纪录片方式更多地体现了对生活的尊重、对人的尊重,更具有人情味。但是电视新闻并不排斥纪录片之外的其他形式,评论、话题、消息等电视新闻还要大量运用蒙太奇思维与技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论哪一种形式,只有电视新闻记者首先动之以情,去真心感受生活、真诚对待观众,观众才能透过你的画面细节、你的解说词、你作品的形式和结构,真正领会到你所要传递的信息。反之,不管百姓痛痒的冷面孔说教只能令观众生厌,更无艺术性可言。
3.站位:找准记者位置,与观众平等交流
电视新闻记者肩扛摄像机或者手持话筒,工作在众人之间,在不少人眼里真的很风光,又因为电视新闻记者似乎具有让人是否上镜头的权力,所以电视新闻记者如果不是时时用观众服务者的角色告诫自己,会很容易出现居高临下、摆布摄像对象、把自己放于众人之上的情况。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有损于记者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会直接影响采访结果。电视新闻与其他新闻采访不同,除了弄清楚新闻事实本身,还会将采访当时的环境,分为通过画面和声音带给观众,有些事实和观点需要通过被采访者亲口传递给观众,那么,如何营造一种和谐的交流氛围,使被采访者乐于并无拘束地表达,就是电视新闻记者的一种功力。
除了与人交流的能力外,电视新闻记者的“站位”在其中非常关键。电视新闻记者是具有“采访者”的主体地位,但完成好采访则需要记者在采访时候有意淡化、甚至在表面上放弃采访者的地位,而站在平等的位置,全身心与人交流,以至于如同面对老朋友而忘记摄像机镜头的存在。虽然在采访和拍摄中存在技巧,但在这里记者应该强化的是平民意识,需要丢弃的是个人的名利心。只有这样,镜头记录下的才能是接近真实的生活和被采访者的心里话。
此外,与人平等地交流还应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和传播效果。比如,对一些难以用语言或者画面表现的内容、对一些需要引起观众注意或加深记忆的问题,恰当地使用字幕、图画、表格、照片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述,以达到观众理解和视觉艺术的良好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为观众着想,就是为电视新闻本身着想,电视的平民性和艺术性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