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内部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2日
在我国,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相比具有特殊性,它是由国家设置并进行经营管理的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单位。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单位的经营效率,很多事业单位通过采取各种改革措施来提高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逐渐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不过从目前现状看来,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对较为落后,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定持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种类众多,数量上则是国家机关的数十倍之多,为解决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的诸多问题,近几年我国正逐步加大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当符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能够为事业单位提供更加完善的经营成果报告以及科学合理的财务报告,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增强事业单位经营的规范程度,确保其合法性。想提高管理水平就一定要依托于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我国,2010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与之相配套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在企业中建立起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内部控制体系,而我国事业单位由于机构复杂,国际上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组织机构,没有先进的内控经验可以借鉴,至今尚未建立起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因此,大多数事业单位控制制度缺乏针对性,具体到每个事业单位则实用性就会减弱,无法真正有效地对内部进行控制。
(二)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去操作和实施,并且要对制度实施的结果进行审查评价,及时找出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明确制度实施的最终目标。而现在有一些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只是单纯的对财务预算进行控制来取代内部控制,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做不到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财务监督不严格,无法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三)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财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事业单位加快了信息化建设与收支改革的步伐,因此对单位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比较简单,所以原有的会计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水平较低,很多会计工作人员并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甚至有一些事业单位都没有对会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岗前培训,这些人员在财务理论知识方面的匮乏导致业务技能低下,直接影响到了会计基础工作的高效率执行,在日常财务管理中职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往往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不适应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制度的要求,核算方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同时,财务预算控制较为薄弱,相关的评价机制以及内部审查机制不够完善都影响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
(一)强化制度建设,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切实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加强宣传力度,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让每一个在职员工都能够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同时,要明确操作流程。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各部门各人员各司其职,各管其事,对不相容的职位定要彻底的分离。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当符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在对事业单位分类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的相关资产进行确权,明晰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对象,以明确资产的增值保值责任。
(二)优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可以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内容并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单位内部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增加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主动性,加强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经营文化,从而增加单位的凝聚力以及从业人员在精神层面的满足度,制定符合事业单位特征的人力资源政策。
(三)要注重财会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增强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手段就是完善会计处理程序以及加强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确保每一个会计工作人员都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要求其能持证上岗。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也可以依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各种公开招聘渠道开展招聘工作,招聘员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将道德素质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作为主要标准,确保事业单位能够选拔出各方面素质都优秀的人才。另外,尤其要注重财会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在加强日常业务经办、核算、记账、债务债权、资金财务、印鉴、票据保管等工作,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从根本上发挥出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最后加强人才的培训力度,做好岗前培训和岗位教育工作,提高在岗人员的素质水平,保证财务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加强政府审计力度。我国事业单位中的绝大多数资产都归国家所有,部分事业单位还履行着政府职能,这些内部审计存在的固有缺陷,对这些事业单位并不能仅靠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控制。对事业单位必须加强政府审计监督的力度,政府审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应该构成各类事业单位的外部监控主体,在政府审计力量不足时也可以借用社会审计力量完成对事业单位的外部监控。
综上所述,我国事业单位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的长久稳定发展。但是,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单位进一步改革,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并完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加深管理层以及工作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程度,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孔梅英.浅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4.14.
篇2
《会计法》第一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国家财产的交全稳定。财政部的《内部会计规范——基木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也相应地作出了明确规定。
事业单位内控会计制度认识、建立和执行的实际状况方面,总的来说还是较好的。但是,事业单位习惯用经验代替内控制度,对已建立的制度执行不力,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缺乏一定的约束力,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有一定随意性,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中约束力度不够。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势在必然。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意义
事业单位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旨在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纠错防弊,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促进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事业单位存在经营管理活动就必须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二、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有偏差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业务不够规范,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因领导重视不够,使制度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领导误认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人员的事,出了事以我不懂会计业务为由,一切责任由会计承担。
(二)人员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人员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水平不一,其具体表现为:一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正规教育还是继续教育,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没有提到重要位置,导致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知识掌握的少,执行制度困难;二是有的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水平,但由于忽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更新,风险防范意识较弱;三是有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出现贪污、娜用公款等现象,给单位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三)会计信急失真
一些事业单位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或者为了谋取小集体利益,往往采取随意处置固定资产、偷逃应缴国家税费等办法,要求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甚至采取欺上瞒下的做法,向主管部门或外界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应有保证、同时由于会计人员随意进行会计处理,不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随心所欲地进行错误的会计核算,导致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口径不统一会计指标的可比性极差。
(四)会计核算不规范
有些单位对原始凭证审核粗糙,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如有的发票内容笼统,甚至没有售货单位盖章;手续不严密,购买实物的凭证只有领导签批,没有验收人签字,而且有的领导签字过于随意;一些单位甚至自制原始凭证,格式和内容都不规范。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上有但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而实际使用着的某些固定资产却尚未作价入账,形成账外资产。另外也存在着不同单位的资产转移,却未办理相应手续,也未反映到业务台账中的现象。
三、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措施
(一)健全法规、保障督核体系健康有效
原始凭证是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载明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合法证明,是明确各级经济责任而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依据,在事业单位现实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原始凭证问题并不少见:一是白条白纸或其他非法凭证;二是虚假无效发票;三是原始凭证内容不全手续不完整甚至出现无日期、无经济业务内容、无经办人的发票。因此要改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管理就必须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稽核制度。要从制度上和管理体系上严格把关:一是要建立明确的各级稽核岗位和稽核人员普核责任制,执行对各种凭证的稽核工作,凡需进人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凭证都须首先由楷核员审核并加盖(合规凭证)或(不合规凭证)印章单位规模小会计业务量不大的稽核职能可以由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履行;二是要明确责任凡属经稽核员审核并加盖(合规凭证)的原始凭证如被财政部门和其他政府监督部门查出为不符合非法凭证而受到的经济处罚应由稽核人员负责,责令稽核人员负责协助追查原始凭证问题原因。
(二)明确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
根据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的权限与责任,并根据各自的任务与特点划分岗位,即对每一个部门和人员在授予其权利的同时,必须明确其相应的责任,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利,并且要做到责任与利益挂钩、过失与处罚对等。要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配,杜绝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三)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各单位在制定制度时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做到制度切实可行。要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控制产出效益之比,只要对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控制。对那些只在局部发挥作用、影响特定范围的一般控制点,其设立只要能起到监控作用即可,而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防止由于一般控制点设立过多、手续操作繁杂,造成单位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正常、迅捷地运转。
(四)实施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既包括预算编制,也包括预算的执行、监控以及事后对预算的考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价值和行为的双重管理。多年来,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对预算的要求和管理都不到位,特别是事业单位更是没有实质意义上的预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部门预算的要求逐步提高,逐渐到位。单位的总体目标要靠各项计划去完成,各项计划中预算又是重中之重;单位的经营活动要在收入的预算中得到反映,各项业务活动要在支出的预算中得到落实。
(五)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实践表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它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原始凭证、记帐凭证、会计帐薄、会计报表等,实施内部审计又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单位领导,以便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一、我国国内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也是我国的建国初期,对于内部控制的概念也是处于萌芽阶段,内部控制的作用也仅仅是账目核对和职权的分工方面,还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内容上。并且只有少数一些工作单位才会建立起内部控制,效果可见一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政规定于1996年12月下发的《独立审计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正在不断的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规范建设,明确了内部控制的意义,也使得我国正式步上了现代内部控制建设的道路。第一部关于内部控制要求的法律颁布于2000年7月的新《会计法》,严格规定了,工作单位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2008年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在次年开始在上市公司推行。2010年五部委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2年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年全面施行。这些制度的一步步完善都体现出了我国不断的推进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我国在从建国以来,一直在建立、健全关于内控制度的规范,这些做法都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不足
尽管国家如今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真正落实到各个行政事业单位里还是远远不够的,行政事业单位却没有对内控制度有着充分的重视态度,仍只是停留应付在我国制定的制度上面。
1.任职会计岗位的人员资格不够专业
如今,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任职的会计人员,并没有依照我国有关《会计法》规定的要求而担任了会计。主要是因为会计人员的缺乏,再加上如今有些单位上的预算并不需要会计的集中核算,单位只能临时向其他单位调任其他非会计人员任职,因此很多任职人员的会计资历都还达不到会计师的专业标准,这必然会给会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例如会计账簿书写不规范,重要凭据缺乏妥善保管等等。
2.内部审计的缺陷
内部审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息息相关,也是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有些公司里的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即使存在内部审计部门,也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然而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也缺乏财政局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未能在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有效实行进行评价和监督。与此同时,与事业单位的领导不加以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即使建立了内控制度,在执行力上也较弱。制度存在却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形同虚设。
3.缺乏完整的监督机制
内部建设需要靠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才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建立。在我国对内控制度建设不断得重视下,代表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有着良好的外部环境,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都纷纷对内控制度建设提供较好的支持,这些是属于外部监督的,也属于事后监督的。但是这对于内控制度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事前和事中的完善一整套的监督体系,更能从源头规避风险,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三、对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对策
1.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要求
在人员聘任方面,首先是严格遵守我国的《会计法》要求,坚持只聘用具有专业会计资格证的工作人员,至少能保障会计在基本的工作上有着规范性,能确保会计基础工作的顺利进行,会计工作不受到影响。其次是不断对我国颁布的内控制度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等等进行认真的学习,积极配合我国的制度改革,加强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对员工的再教育就一个加强对会计专业性的有效手段,把握好我国对内部控制制度改革的新动态,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
2.改善内部审计
必须保证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得审计部门不受到其他的制约,能真正发挥出审计部门的作用,真正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审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有着很大的了解优势,并且以内部控制作为审计的对象,这一做法能有效的对内部控制的每一工作过程进行针对性的审计作用,及时追踪内控的动态,发现所在的问题,并加以控制,降低风险。在监督机制上应该建立健全监督岗位责任制制度,达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员工关系,避免某一人员的潜力过重,不利于对内控的监督。凡是涉及到重大的决定,需要员工进行集体审批。
3.完善一整套的监督体系
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时,必须要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共同协助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外部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定期、定时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事后的检查和评价。内部监督主要是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事前、事中的内控工作的监督。确保事前、事中、事后整过程的有效开展监督工作。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内控工作进行监督,监督事业单位是否依照内控制度规范开展内控工作,提高执行力度,规避国有资产的浪费的风险。
四、总结
内部控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发挥出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事业单位必须加大对内控的重视程度。只有完善内控制度,才能对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起到推进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使得管理更加科学化;提高内控制度建设,有利于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的有效管理,确保财务使用的规范性,提高财政资金的合理化运用,避免国有资产浪费。
篇4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业务的发展、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制度的完善,事业单位对于财务内部的管理已越来越受重视。内控是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组织,可直接体现出单位内部的管理能力;内控体系的完善也是遏制腐败政策的有力措施。当前事业单位中的内控并不完善,范围的实施不够全面。笔者依据其重要性与工作经验相结合,对目前内控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总结及解决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的自我建议及解决方案。
一、内部会计控制所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体系控制不健全
财务控制在内控中占主导地位,对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诸多事业单位仍存在财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其中人员配置、执行效率以及制度体系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难以将控制职能完善到位。事业单位设立的财务部门主要负责资产与经济业务往来款项核算,而部分单位则将监督、审计职责归入到财务部门操作。此外我国事业单位对于财务控制体系的运用仍旧沿用过去的方法,所以财务控制对资金的管理与会计工作的安排比较片面。跟随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发展,大多事业单位逐渐趋向市场化,常规财务控制体系已难以适应其要求。事业单位将内控全权交由财务部门负责,单位管理因层缺乏对于内控体系的关注与执行监督,导致控制制度得不到实际贯彻与施行。
(二)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
因单位员工深受常规体制影响,对内部会计控制缺乏足够的认知,继而致使其忽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多数事业单位以为会计内控仅是对会计内部施行相关控制措施,由财务部来负责完成,而财务部主要由财务信息与会计管理等手段进行控制,仅占内控的部分,还未能达到对其完整控制的要求。其次,大部分事业单位主要将控制的重点归于会计核算与财政资源管理等方面,控制水平较低,仍处于初级的阶段,不能满足于经济环境的要求。最后,在事业单位中虽设立了内控制度,由于领导对制度认识尚浅与不够重视,导致一系列制度变成一纸空文,使制度中应有的效力无法充分发挥。
(三)预算管理与风险控制体系的不完善
预算管理和风险控制,是设立健全的、保持完整的内控所实施的必要手段,每个事业单位都应拥有一套适合自身经营的管理方法与控制体系。但是,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未设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因而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强。目前,事业单位通常依照上年期的收支情况对比当年的财务状况用来编制部门的预算,随后结合单位自身的业务量与特点进行调整。由于单位内部存在各类预算外的追加项目,这就表示事业单位的预算内容不能够顺利的执行。同时,风险控制也是一样的,通常只能实现在事中控制或是事后控制,并不能做到事前风险评估与实施监督准备,因为不能避免风险。
二、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可对会计核算操作产生直接影响,而内部控制力度不够可使相关会计信息产生严重问题,继而导致经济实体部分财务工作出现误差,相对情况下若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则可直接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设立。改善内部控制体系需先从财务管理体制着手,设立监督管理与内部稽核制度,并完善、优化资金收支处理,致使其内部工作趋于独立化与专业化,严格遵循不相容的岗位分离标准配置财务岗位,确保会计信息可靠真实,明确相关负责人权责。除此外事业单位需按照新会计体系标准一致,保证群众能通过公布的相应财务报告清楚单位内资金收支状况,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信息透明,事业单位还需通过管理层面来构建内控体系,从而将财务内控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强化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管理
因事业单位旧式体系存在较多漏洞,对内部会计控制不严而致使诸多事业单位缺乏内控意识,因此加强内部控制理念与意识对各事业单位内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型的会计体系条件下,第一责任性主体为单位相关负责人,该项明确规定可显著提高管理层领导与单位职工的内部控制性意识,同时单位需安排职工尽快掌握新会计制度相关内容,财务处理程序则根据新式制度进行调整,创建合理科学地财务处理制度,将相关责任落实到个体,显著降低人为因素。此外事业单位应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着重认识到内控所发生的变化,并将控制重点由传统的财政管理及对会计凭证的控制内容等,转变为对单位内部的整体控制活动,继而有效提升内部的控制水平。
(三)加强单位内部预算控制
实施预算控制措施是增强事业单位资金控制的重要条件,通过设立预算岗位制度且明确相关岗位与部门职务,形成以内容为综合预算、方法为零基预算及形式为部门预算地预算编制制度,而预算于年初确立,单位各部门需严格执行落实,若遇特殊状况需进行调整,应上交书面报告并汇报于预算实施部门进行审批,以便资金预算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对于目前的预算执行状况可予以绩效评估,通过定性、定量方式对预算使用、配置以及决策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预算编制决策方面,需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单位往年财政支出情况以及财政支出的均衡水平,明确各项目方案的优先次序与轻重缓急,继而通过预算评估决定是否可行。
(四)完善内部会计核算体系
我国诸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存在较多缺陷,而优化会计核算体系是改变会计制度执行状况的重要条件,促使固定资产方面的会计核算完善,并借鉴相关企业会计体系规定,对单位内固定资产按照其使用期限与原始价值进行计提折旧,便于真实反映单位内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以及使用状况。创建财产物资管理内控制度,于办公用品的领用、采购、管理以及固定资产上制定规范地操作流程,维护单位资产安全、定期清点财产,改善单位内部会计报表制度,根据相关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形式适当调整单位内部资产负债表,将其中的支出类与收入类项目取消,增添现金流量表格,便于掌握其现金流动状况。
三、结语
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与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财务体系实施规范化的过程中,要依据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去执行,从而使单位财控的活动范围可逐步改进。在新会计制度之下事业单位逐步完善内控,不仅能加强单位内部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并且能够明确单位内部的责任,使单位相关内控成员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使单位的预算工作逐步完善,使资金的管理和运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能准确的对单位资金与经济业务等进行监督,提高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平.新会计制度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6(07).
[2]邱雁笙.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内控相关问题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6(22).
[3]杨惠.高校新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实施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4).
[4]铎.新会计制度下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相关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21).
[5]魏巍.论新会计制度下高等院校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2).
[6]原朝晖.对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5).
[7]冷耀世.专利管理与内部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6(08).
[8]徐朝辉,周宗放.内部控制、过度投资与公司信用风险[J].北方药学,2016(09).
[9]张苏豫.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创新[J].中国商论,2016(25).
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核心,在单位管理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事业单位建立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防控财务风险。
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涵义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为: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在日常具体工作中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如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
2.财务管理弱化
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牵制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基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不够完善。会计人员的工作就是记账、算账、报账,不了解本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不能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和监督。财务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不健全,出现延期上缴收入,挪用公款问题。
票据管理不到位。事业单位的票据分为来自财政部门的票据和单位自购或自印的票据,主要用于非税收入的收取及往来方面的收款。事业单位在票据管理上有时存在混乱,主要表现在随便认购、领用、核销票据。
3.岗位设置不合理
一些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上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保管人员之间没有实行职务分离,或实行了职务分离而没有相互制约,出现管理漏洞。
4.固定资产控制薄弱
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是采用政府集中采购方式,在购进这个环节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在使用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如有的单位重钱轻物,不遵守定期财产盘点制度,购置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入帐,固定资产明细账种类或品名不全、不细、不实,不制作实物卡片,造成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
5.预算资金的使用缺乏计划性
一些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比较粗糙,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上,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在具体执行中不能做到统筹安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有时还导致资金使用超支,影响事业发展。
三、内部会计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完善和顺利运行的基本前提是事业单位要有良好的思想认识。但一些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安排,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只要按规定编好预算、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便可以了,而忽视加强对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主要针对企业,对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有的单位把建立健全内控机制简单地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订、汇总, 虽然做到了建章立制,但却没有严格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往往是行政命令代替制度政策,只强调上下级行政关系,忽视了权力的相互制衡;只重视资金使用的去向,不重视资金使用的程序和所达到的效果。
3.会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
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相对较简单,造成许多人认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简单,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也不很高。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势必导致他们业务不精、内控意识淡薄,竞争意识差,缺乏创新精神,对控制方式、方法、手段缺乏整体认识,难以满足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的要求。
4.外部监督体系不健全
目前事业单位的主要由财政、审计部门进行外部监督,工作中从本部门业务角度进行单方面监督,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财政部门偏重于是预算资金使用的监督,审计部门只重视对会计核算资料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较少对被审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有效性加以实质性检查。
四、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
1.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事业单位领导应通过不断地学习,熟悉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时应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道德行为规范,保证这些规范在单位内部得到沟通和落实,使负责创建、管理和监控内部控制的人员严格一致地保持诚信行为和道德标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可以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控制的整个业务流程,明确职责权限,正确行驶职权;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内控结果相关人进行奖惩。
2.加强财务人员素质,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事业单位应提高财务人员录用标准,财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定期接受会计人员继续再教育,熟悉掌握工作中各个基本环节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具备过硬的技能,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规范会计行为。
事业单位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设人、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坚持会计岗位分离,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相容机构和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以便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例如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上具体要求: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全过程;出纳人员不得登记现金总账;保管支票簿的人员不能负责现金支出账目和银行存款目的调节;货币资金支出的审批人员与出纳人员、支票保管人员和银行存款账目、现金账目的记录人员应当相互分离;支票保管职务与支票印章保管职务应当相互分离。
认真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做到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单位内部应将会计处理程序制定成册,包括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帐簿的设置与记帐要求等内容,做到原始凭证、记帐凭证、会计账簿等每个环节的审核。例如在凭证和记录控制的要求是:凭证预先连续编号;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及时编制凭证并记录;凭证应简单明了,格式合理;所有作废的凭证都必须妥善保存;已登账的凭证应依序归档。
会计部门建立严格的独立稽核控制制度,独立稽核能够保证记录正确可靠,避免发生差错和舞弊的重要控制程序。进一步完善单位稽核制度,明确工作规章、程序、质量控制等规定,加强稽核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
3.健全预算管理体系,提高财务治理水平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制度 重要性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现如今,事业单位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趋势等的变化,事业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因此,必须对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不断加以完善。所以,针对此情况,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提升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内部加强控制制度建立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会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然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加强事业单位的规范管理,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提高事业单位资产安全性。除此之外,又能够减少经济漏洞与腐败现象出现,避免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一)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完整
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快速找出事业单位存在的各种财务问题,并且及时找出更为合理的对策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避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与此同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对资产安全性发挥巨大作用,能够从源头控制与减少各种腐败现象出现。
(二)确保信息准确性
对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来说,必须由信息源头加以合理控制,确保信息的完整与真实。并且,会计人员应该熟练掌握信息识别和核算方法,从而快速找出在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加以修正。如果在经济行为中出现违法乱纪现象,那么必须进行抵制,必须严格按照控制流程加以控制,进而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大量真实会计信息。
(三)充分发挥出事业单位资金价值
现如今,大多数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都不是非常明确,这样一来,会直接影响其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获得,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这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有效控制资金,特别是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准确的记录,这样一来,才可以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价值。
三、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分析
现如今,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运行分析,虽然在质量管理上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是,依然存在大量的问题,以下是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详细阐述:
(一)未对内部控制制度引起高度重视
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知识认识不够充足,有些事业单位把内部控制和预算控制同等看待,但是,内部控制还不够完善,这主要是相关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一定认识,再加上,会计人员无权参与到事业单位管理中,这样一来,使得管理工作存在一定漏洞,将财务监督形式化。
(二)缺少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现如今,大多数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相对比较缺乏,特别是对岗位工作了解偏少,有些单位根本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这样一来,使得管理工作盲目性与随意性较大,尽管有些事业单位已经建立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是,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由此看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也只是流于形式。
(三)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较混乱
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未按照规定要求对财产加以清点,出现了严重的假账与错账问题。同时,资产管理责任不够明确,并且债权与债务管理不能同步。除此之外,有些部门在预算执行工作上,大部分事业单位都缺少刚性较硬的约束政策,这样一来,不仅会直接影响预算结构权威性,而且又会预算约束控制力。
(四)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的年龄都普遍偏大,并且学历也不是非常高,因此,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过于陈旧,再加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针对此情况,只依靠财务人员力量是难以制定出完善的内控制度的。
四、事业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遵循的原则
针对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现状问题,作者提出了几点关于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适应性
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制度所涉及到的内容,都取决于事业单位工作特点以及具体的管理要求,包含机构设立以及事业单位所采用的协调方针与对策。
(二)全面性
全面性原则指的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格规范诸多经济活动,是否包含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全面管理。
(三)及时性
关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必须随着事业单位环境以及国家法规以及政策环境的变化而加以完善。
(四)有效性
各个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加以认真检查,一旦发现薄弱的环节,要及时加以修改,认真处理存在的问题,确保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落实与发挥。
(五)成本效益
对事业单位来说,要利用最小的控制成本获得更大控制成果,所以,在控制花费成本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要保持一个更为合理的比例。
五、事业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对于事业单位领导者来说,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对事业单位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及时采取有效控制对策,确保财产安全与完整。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还应该不断增强单位领导控制意识,加大宣传,这样一来,才能真正认识到单位内部控制必要性,从而有利于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说,会计控制制度对事业单位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对各个不同职位要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减少各种腐败现象的出现。特别是要对事业单位的资金事业情况要有一个明确记录,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三)加强内部设计工作,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从整体上来分析,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审计各种,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时掌握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诸多薄弱环节,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大控制力度,这样一来,有利于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目的性采取对策,从而更好的帮助事业单位领导进行决策,确保事业单位的收支平衡。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务队伍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那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对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必须要持证才可以上岗;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从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水平,紧跟时展的步伐,始终都充实自我与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
(五)对资产管理进行全面控制
对资产进行全面的控制与管理,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强化对资产实现审批,对于有些项目来说,必须要严格遵守政府采购流程,假设是大宗物品,还应该办理入库审批流程;第二,要建立完善的授权批准制度,针对每一项经济业务来说,都要严格遵守授权审批程序,进一步指出所要遵循的责任,以便增强职工的责任感;第三,健全资产处理管理制度,指出相关的处理程序和权限,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进而提高资产管理质量与效率。由此看来,对资产管理进行全面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六)认真做好部门预算工作
提高部门预算工作质量,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断扩大部门预算范围,认真审核收支额度,将各项资金支出以及使用情况要进行全面了解,可以逐步细化项目,特别是对追加项目要进行严格的管理;第二,把部门预算和事业单位各个科室经费预算紧密结合在一起,健全责任预算考核制度;第三,强化部门预算执行刚度,不能随意更改预算计划。
三、小结
总体来说,各个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能够大大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质量。并且,又可以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一个全面认识,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从而不断加快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然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国家、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可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可以从事业单位的内部以及外部环境开始着手,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一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更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潘玉梅,万伏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8).
[2] 李晓雪.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19).
篇7
首先,满足了建设廉洁高效、服务人民的政府要求。党的十明确指出应建设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可以从根源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有效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加快了廉洁政党的建设进程。其次,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益。管理好单位的资金财产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有章可循,避免了很多情绪化、主观化思想的影响,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科学化管理。再次,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内控机制的主要作用便是规范财务会计工作流程,控制会计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保障会计信息采集、记录、归类以及汇总的顺利进行,确保真实、全面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最后,有利于增强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健全单位的内控制度可以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确保对财务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
2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现状
2.1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过于重视自身的政绩而忽略了对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甚至有的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在于对公共事业进行管理,而非生产,因此不需要进行核算工作,内控也就无从谈起;还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内控制度,但执行力较差,制度条文仅为一纸空文。这都是因为缺乏对内部控制的基本认知,对内控制度存在误解。加之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同时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正常参与培训工作,导致工作人员内控意识薄弱,内部控制工作停滞不前。
2.2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认为自身的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自身很少参与经营活动,不存在经营风险,因此只注重业务的拓展而忽视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缺乏相应的风险预警、识别、评估以及分析机制,使财务工作得不到全面的监督与防范,单位的日常行为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与损失。
2.3会计核算不规范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会计凭证的不规范,很多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例如购票凭证缺乏开票日期、数量金额模糊不清等。其次是记账凭证填写过于简单,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没有按照标准的会计准则设计填写。最后是会计人员的不专业,甚至有的单位的财务人员并没有取得从业资格证,这势必会影响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严重阻碍了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2.4沟通机制不健全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主要难题便是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信息存在滞后问题。沟通不畅会使得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例如,某些单位人员为了一己私利,擅自改变资金使用用途,但没有将此情况及时告知上级领导,很容易造成国家资产的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应要求会计部门与行政部门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以保证账务与实物的有效对接,如果沟通欠佳,会使单位的运营情况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映。
2.5内部监督不到位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工作并不到位。一方面体现在内部监督机构的设置不合理,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主要体现在内部管理中,很容易形成一种“自己监管自己”的不合理模式,加之单位领导的忽视,使内控监管机构设置并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单位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很多监督制度只流于形式,同时内部审计工作往往伴随财务工作进行,审计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导致审计人员在工作时无法独立有效地执行内审制度,使审计结果缺乏专业性。
3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3.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提高单位人员的内控意识可以使内控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强化单位的内控行为。加强内部控制意识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控工作的有效前提,是健全内控体系的有效保障。目前很多单位领导的内控意识薄弱,认为内控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控制度的学习活动,定期培训单位的全体员工,深化负责人对内控制度的了解,提高全体员工的认识度,同时负责人应带头参加培训活动,使内控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3.2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体系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地识别、预防风险,保证内控体系的良好运行。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借鉴企业的SWTO分析法,通过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明确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职责;通过了解外界民众的意愿,考虑自身的生存发展机遇,全面评估未来将要面临的一系列风险。同时实施过程中还应考虑外部环境的易变性,根据各部门的风险偏好,及时做好支出与收益的平衡,以保证可以随时应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风险。
3.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首先应确保会计凭证的正确合理性,单位会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填制凭证,并对外来凭证进行严格的审查监督。同时,单位的领导也应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管,定期举行会计人员培训活动,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加大财会队伍的建设力度。
3.4健全沟通体系
篇8
前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已实施,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是《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制度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内容、关键岗位及内部工作流程,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概述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单位,其在履行社会合同,又称为契约、协议、是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依法成立的合同从成立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及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管理职责,提供公共服务或从事民事法律行为时签订的经济合同正在逐年增加,单位面临的合同风险也日趋加大,合同管理已经成为单位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合同管理指单位为实现合同目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合同从立项、谈判、起草、审批、生效、履行、变更、纠纷解决以及合同归档的整个工作流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行为的统称。从工作实践角度来看,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立项、合同谈判、合同起草、合同审批、合同签约、合同文件、合同执行、合同结算、合同变更等一系列环节和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是指由单位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单位合同目标、有效维护单位合法权益、降低合同风险、有效提升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防范合同舞弊、预防腐败的过程。
二、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
1.确保合同立项民主科学,合同订立事项须经过决策层的集体科学决策并履行授权审批程序,防止遗漏应订立合同的经济事项,防止以口头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担保、代替书面合同办理经济事项,防止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签订合同,或者违反投资及借贷合同
2.确保合同订立周密严谨,合同订立前经过公平有效的谈判或协商,确保起草的合内容完整,合法有效,无法律漏洞或权利义务瑕疵;合同文本措辞严谨,逻辑周密;正式合同订立前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防止因合同文本失当而导致单位利益受到损害。
3.确保合同履行有效监控,时刻关注合同履行情况,遇有特殊情况造成履约困难,
或发生合同纠纷、变更、解除等情况时,确保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维护单位合法权益。
4.确保合同档案安全完整,确保与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事项相关的档案能够及时整理留存,确保合同档案安全完整,保密,防止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商业秘密。
三、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内容
1.职责分工控制。明确划分各职能部门在合同管理方面职责分工,确保单位部门
职责明确,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顺畅沟通。
2.决策机制控制。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合同订立决策制度,确保合同立项合
理合法能够有效满足单位的管理要求,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合同风险。
3.订立审批控制。建立合同文本订立审批流程,将与合同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均
纳入审签流程,确保合同文本周密严禁,无重大法律或专业疏漏。
4.履行监管控制。重视合同履约监控,在合同订立后及时关注合同履约进展,发
现隐患及时处理,防止签订后因缺乏监管而失控。
5.考核追踪控制。与合同岗位责任制结合,健全合同管理考核追踪制度,定期考
核合同管理情况及合同履行效果,切实实现合同风险防范问责。
四、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业务流程
(一)合同管理牵涉的部门及岗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管理同时牵涉单位内部外部的多个部门及岗位,外部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技术及法律领域专家等。内部包括:合同事项发起部门(合同执行部门)、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审计、纪检及财务部门,单位决策层及各部门内部的相关岗位工作人员。
(二)合同管理业务流程
1.合同管理业务流程图
2.流程节点简要说明
五、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
狭义的合同风险是指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的过程中因行为不当给合同当事人造成的利益损失,如合同对象选择不当造成履约困难,合同文本不严谨造成单位合法权益损失,合同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规定造成合同无效等等。合同风险种类多样,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总体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风险主要存在于合同调查、谈判、起草、审批、签订、履行、变更及合同保管等环节。
1. 合同调查立项环节。合同调查立项环节,单位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前期未对合
同事项作出恰当的可行性评估,未对合同事项做出科学决策,立项重复或者不合
理,无法满足单位管理要求;或者是在对合同对象进行背景调查时,·对被调查对象的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未给予恰当评价,将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对象确定为准合同对象,将具有履约能力的对象排除在准合同之外,无形中加大合同违约风险。
2. 合同协商谈判环节。协商谈判环节的风险主要包括:忽略合同关键条款、对合同
中的关键、重大问题做出不当让步;泄露与合同谈判相关的单位机密。比如:对合同标的物的数、质量、技术标准。价款、酬金支付方式、履约期限、地点、违约责任、争议的解决方法等涉及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核心条款做出了不当的让步或遗漏。最终损害单位利益。
3. 合同起草审批环节。在合同文本起草及审批环节,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风险
包括:合同文本内容存在的不合理、不严密、不完整、不明确、表述不当或者可能引起重大误
解的条款;合同文本内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导致合同无效;在合同审核过或国家产业政策导致合同无效;在合同审核过程中没有发现并纠正合同不当内容和条款。
4. 合同签署生效环节。合同签署生效环节的风险包括:空白法人授权书管理不当,
超越法人授权期限或事项签订合同;合同印章管理不当,为未经过审批流程的合同加盖了合同印章;签署后的合同被篡改;已签署合同未妥善保管,发生合同纠纷时无法举证等。
5. 合同履行环节。合同履行过程汇总的风险主要包括:本单位或对方没有恰当地履行
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发生合同纠纷处理不当损害单位利息;危机时发现对方的违约行为并采取补救措施;对方违约时未及时追究其违约责任。
6. 合同变更、终止环节风险。此环节包括:应当变更合同内容或条款但未及时给予
变更;合同变更未履行内部审批手续至合同变更不当或无效;未达到终止条件的合同终止;合同终止未及时办理相关的手续等。
六、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明确职责分工。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内控制
度,明确设置经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并根据需要设置合同审核部门,同时应明确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在合同管理各个环节的职责。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负责组织合同订立会审、合同档案管理等工作,配合合同执行部门监控合同履行,在发生合同纠纷时协调相关部门介入处理;合同订立事项的发起部门(执行部门)应负责开展合同项目可行性研究、
合同履约对象背景调查,经济事项谈判、合同文本起草、对重大合同提出会审申请等工作,同时也应对部门牵头订立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在合同发生纠纷时介入处理;合同审核部门负责对拟定的经济合同进行审核,重点关注合同的合法性、可行性、经济学和严密性。
2. 建立科学民族的合同决策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合同订
立决策制度,合同订立事项立项前应充分论证项目的必要性,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合订立决策应坚持民主、回避原则、对于部门影响重大或者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组织技术、法律、财会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讨论决策,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以确保合同订立周密严谨,最大限度地保障单位单位的合法权益。
3. 完善合同订立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经济合同订立审批制度,明确合
同在订立。签署、变更、解除等环节的授权审批权限,将单位的审计、纪检、财务等职能部门纳入合同订立审批流程中,与合同事项发起部门(执行部门)及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一并作为合同审签的环节;明确合同的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印章和空白法人授权书,明确法人授权的期限和事项,防止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签
订合同或者是无权越权情况出现。
4. 加强合同履行监控,有效防范违约风险。单位应建立经济合同履行监管制度,明
确由合同执行部门跟踪合同履行情况,遇合同履行困难或合同纠纷由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协调解决;确保合同当事人遵循诚信原则严格履行合同,发现履行隐患时及时反馈,并采取保护性措施;确保在发生合同违约或合同纠纷时,能够迅速反应,在规定时效内依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防止因履约监控缺失损害单位权益。
篇9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一、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制概述
(一)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内部控制是企事业单位为了确保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避免和降低各种风险,促使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实现单位既定的目标,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所属单位和人员的行为进行制约和规范,对所拥有的资金和财产进行维护和有效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制度的总称。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开始加大了对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我国在1999年10月颁布了《会计法》,并在2000年7月的实施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我国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求的法律;在接下来几年,我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定的内部控制相关的条例和规范,在2001年6月,我国财政部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两项规范,2002年6月中注协制定并且了《企业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并于2003 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条例,2003 年证监会颁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自此,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企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运行中有关于内部控制制度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在环境控制方面,对于一些敏感职位之间的职责分离还不明确;此外,企事业单位内部审核制度也不健全,存在重效率轻管理现象。这些情况在事业单位更加凸显出来。由于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较少且业务量小的特点,就出现一人兼数职的现象,例如像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缺乏一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缺乏专门的审计人员安排,完全依靠职工的诚信行为来自我约束,这样一来,使得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工作显得很是被动。
(2)在风险评估方面的意识淡薄,并且缺乏对绩效、获利及保障资产安全方面的风险意识。
(3)企事业单位内部信息沟通不顺畅,缺乏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系统制衡机制。
(4)企事业单位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提高对人员素质的审核,尤其是对于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审核及专业能力的审核。
二、内部控制的内容及目标
(一)内部控制的内容
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筹资、采购和付款、实物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等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
(1)在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方面,应当建立健全授权审批程序,对于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的岗位必须分离出来,不能统一办理。为了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性,企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形式。
(2)在企事业单位筹资方面,应当加强筹资方面的管理体系,确定合理的企业筹资规模和结构,使用恰当的筹资方法,确保企业筹资顺利进行,保证筹资款项合理充分的利用。
(3)在企事业单位采购和付款方面。确立相关的部门和岗位,建立健全的完善企事业单位有关采购和付款内部控制程序,对采购和付款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确保采购决策透明。
(4)在实物资产方面,建立健全的实物管理资产管理体系,委派专门的工作人员,保证企业实物的申报、领取、保管等过程都有章可循,按照一定的企业规章程序来实施,防止出现偷盗、滥用等现象的发生。
(5)在成本费用方面,首先企事业单位要有一定的成本费用预算、核算标准,制定一定的成本核算程序过程,对成本费用的核算和分析体系。了解成本的组成,提出主要的成本费用项目模块,对其进行特殊管理。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确保成本费用的真实性,确保费用有单可查。对于滥用和不法现象应加以严惩。确保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6)在销售政策方面,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当有明确的定价制度和收款方式,对于销售业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明确的职权界定,加强对销售环节的管理工作。
(7)在企事业单位的工程项目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建立健全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确保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评标等工作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来完成。除此之外,企业还有具有严格的监管体系,防范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出现。
(8)在对外投资方面,企业应当有专门的投资分析部门,制定相关的投资决策程序,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管理,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的内部组织结构,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
(2)制定科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104-02
建立并组织实施适合事业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监督和约束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防止发生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事业单位制度贯彻执行,有其积极重要意义。目前,事业单位内控会计制度在认识、建立和执行的实际状况方面,已经有了较很大的提高。但是,也有事业单位对已建立的制度执行不力,认识不足,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现象较为突出,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缺乏一定的约束力,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有一定随意性,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中约束力度不够,存在走过场现象。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势在必然。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既关系到会计系统对单位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可靠性,又涉及到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性。完善适合事业单位管理和控制本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制度,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和准确,改善事业单位管理不严的现状,十分必要。也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
一、何为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保护资产完整,促进事业单位良好地运转,而在单位内部制定的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内部管理需求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管理与控制财务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基本目标定位是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
1.合法合规性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保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能在本单位有效施行。
2.全面性原则。全面规范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建立健全会计基础,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应涵盖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及各个岗位的每项经济业务、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3.岗位责任制度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科室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4.动态性原则。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制度不是僵死的教条,与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已修订,单位的工作范围发生变化等情况,都会引起制度的改变,单位应根据这些变化,与时俱进地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监督和控制作用。
三、内控制度建设之途径措施
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各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也针对会计控制的目标、原则、监督、检查作出明确的规定,内控这一管理手段正逐渐成为单位管理的核心与重点工作。
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可以通过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学习以及各单位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适时宣传等多种形式,使单位负责人真正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会计岗位的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在内部控制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充分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如:(1)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2)授权控制制度;(3)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审核批准控制制度;(4)预算控制制度;(5)财产保护控制制度;(6)会计系统控制制度;(7)内部牵制制度;(8)信息技术控制制度。
3.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内部审计要以本单位的经济活动作为监督的对象。实践表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必须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工作。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审计对象主要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等,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单位领导,以便领导及时调整决策,改进工作,完善制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
要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者的行为,使相关的每个岗位、每个人、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第一,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监督,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实行源头控制的重要环节,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要有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完整的账簿登记制度、严格的核对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以及科学的预算制度;第二,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建立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第三,建立定期盘点与不定期清查相结合制度,可达到防微杜渐的最佳效果;第四,会计岗位定期轮换,并建立严格的交接制度;第五,定期进行会计会审,将内部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进行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控制。
4.加强会计核算监督和财务收支控制。会计核算监督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控制,主要是会计核算的程序、方法等应当符合会计法规政策的要求;二是会计核算具体业务的控制。是指在办理具体会计核算业务时直接地与会计对经济业务过程的记录紧密联系,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真实、完整的记录和披露。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一个十分严密的系统,本身就具有牵制和监督的功能。
财务收支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对财务收支权限的控制应当是收支的重要控制点,其基本要求是:一是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二是权限统一。财务收支权限的授权应当体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不能将单一的财务收支审批权经办权同时授权多个人。应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三是职权分离。指财务收支的审批人与经办人必须职务分离。
5.完善单位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任何单位的内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包括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影响会计的意识控制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它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是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一个重要因素。(1)完善单位的治理结构。内控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通过实施内控,使内控制度成为“单位之法”,事业单位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执行不好,就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说明内控制度的建设,更需要完善的治理结构。(2)提高管理者及职工的素质。管理者的素质在单位的管理中起着绝对的作用,素质不同,对单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完全不同,直接影响到单位的业绩,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管理者的素质不仅指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操守、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方面,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全体员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竞争和激励机制、绩效评价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为内部控制培育良好的环境基础。
6.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单位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并予以执行,以帮助管理层为达到其控制目标的实现,用以辨认处理风险所必须采取的行动能有效落实。控制活动存在整个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绩效、保障资产安全等多种程序。
7.电子信息技术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信息的安全性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电算化控制势在必行,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