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积金政策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公积金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公积金政策

篇1

1.各家行、社在制度管理和信息网络建设上存在差异,为县支行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一是各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很完善,只需在原有信贷台账管理系统上增加一个接口软件,就可以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连接,完成数据的上报和下载。商业银行信贷台账管理系统发展比较早,系统较成熟,制度健全,业务人员操作熟练,所以出错少,易于管理。农村信用社以县为单位,在系统建设中相对被动,电子化水平参差不齐,征信系统建设起步晚,业务人员不熟练,系统建设主要靠人行县(市)支行引导和推动,系统建设落后。

二是商业银行的接口系统与人行征信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存在一定问题,造成各金融机构与人行数据库信息不一致,从而增加了系统维护的成本。

三是基层网络速度低,数据传输不畅,造成金融机构和人行两端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加大了系统维护的成本和难度。

2.社会公众对征信的作用不甚了解,个别金融机构大局意识不强、地方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社会公众特别是很多借款单位是为了贷款不得已被“征信”,但却不知道其信用状况已被记录在“案”。

二是个别金融机构特别是信用社大局意识不强。信用社贷款对象主要是自然人,企事业单位少,企业信贷征信系统对他们来说使用较少,使用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得不偿失”,有的运转不正常,有的系统停止运行,究其原因主要是仅从自身需要考虑,大局意识不强。

三是地方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征信作为信用环境改善的重要内容提上工作议程。

3.对违规行为缺乏硬性约束。

目前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的操作依据是《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借款人年审不积极,停产半停产企业因贷款无望不参与年审没有硬性约束,致使贷款卡年审率低,企业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

4.信贷征信缺乏其他资信的补充,其作用被打了“折扣”。

由于基层人行职能所限,信贷征信只反映了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经营状况等账面指标,缺失借款人的诚信状况、违纪违法等“软”信息,导致信贷征信系统在贷前调查中的作用有限。例如,某外地企业到泌阳县投资小水电,信贷征信系统显示其近三年经营业绩较好,企业提供的贷款手续齐全,但银行考虑到该企业的其他信息如企业法人的诚信状况、违规违法等情况无法了解,最终拒绝了其贷款要求。

因此,我们建议:

1.进一步加强人民银行的管理协调职能,增强信贷信息共享程度。

重点加强对信用社征信体系建设的监督力度,促其尽快建立和完善征信体系;各金融机构开发征信系统软件语言、功能及硬件配置标准有必要统一规范化,以利于增强数据网络传输能力,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及时入库,实现信息共享。

2.多措并举,提高社会公众对征信的认同感。

一是人民银行要加大对征信的宣传力度。人民银行要重视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新闻媒介的传播量大、范围广、影响面宽,通过新闻媒介宣传征信的意义和作用能迅速扩大影响;人民银行要通过举办征信知识现场讲解、征信知识竞赛等方式向特定人群如学生、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宣传征信的作用和意义,增强社会公众对征信的认同感。

二是人民银行要推进金融机构征信体系建设,要奖惩结合,增强金融机构的大局意识。

三是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征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人民银行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和交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将征信工作作为改善社会信用、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一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围。

3.健全法律法规,规范行业操作。

尽快明确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和查询使用的主体、范围、方式,并确定相应的权利义务。同时,应尽快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将征信方面的规章制度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使人民银行在推进征信建设工作中有法可依。人民银行要加大对征信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保证县级征信的健康发展。

4.联合工商、贸易,海关、公安、税务等部门,加快建立社会公众资信数据库,并与信贷征信数据库进行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包括信贷资信在内的信息在防范金融风险、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中的作用。

5.健全完善征信内容,加快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步伐。

一是增加信息采集内容。

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需求的扩大已成为必然,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十分必要。

篇2

(1.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摘 要:本文对某快速城镇化的郊区乡镇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蜕变过程,不仅包括就业方式、生活习惯、社会关系等现代性转型,还包括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自主意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政治认知不充分等因素,城镇化快速变革地区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表现出独特形态。应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各种条件,进一步增加制度供给,不断扩大参与路径,适度扩大农民政治参与规模,从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关键词 :市民化;农民工;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7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贵州省教育厅2014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立项课题(自筹经费项目)“贵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4ZC171)成果

一、政治参与度是市民化的重要视角

一般来说,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是指农民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特别是参加所在社区的投票选举,其目的在于表达、维护、实现个人或团体的利益。农民工市民化有很多路径,但作为市民生活方式的政治参与在市民化过程中的作用未得到应有重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把政治参与作为市民化的路径进行考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从理论上来讲,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涉及到户籍制度变迁,而且也涉及到市民角色认同转型、城市生活方式养成,更为重要的是内在的政治参与。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参与是政治文化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尺。一个群体从村民型政治文化向公民型政治文化转型,其重要衡量标准就是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从实践上来说,理清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过程与城镇化市民化之间的关系,对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实现地方社会的良好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有序推进社会治理必须切实解决好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以及完成初步市民化的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引导他们参加到社会治理当中来,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地方治理绩效,减少城镇化过程中的诸多管理问题,推进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进程。

二、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调查地情况

政治参与最具活力的地方应该是利益诉求最强烈、身份转化冲突最明显、新旧群体关系最复杂的地区。马克思认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①要了解市民化与政治参与的复杂关系,必须对最具典型的地区进行深入考察。本研究选择了贵阳市W区D镇作为考察农民工政治参与与市民化关系的重要场域。

D镇位于贵阳市东北城郊结合部,总面积73.67平方公里,有汉族、苗族、白族、仡佬族等13个民族,人口约31500,其中农业人口20741人,流入人口5432人。D镇是W区首批建设的三个明星乡镇之一,其特点是乡镇企业发展快,流动人口多,城镇化速度快。从整个贵阳郊区乡镇来说,其文化的多样性非常明显,同质性程度还比较低,市民文化和农民文化的交锋比较明显。就经济发展情况而言,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特有的工业园区,建材龙头企业和医药、电器、机械等骨干企业相继落户,使农民工的就业呈现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对于市民化研究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样本。但由于其城镇化过程十分迅速,群体结构还没有成型就迅速分化,就这一方面来说确实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调查对象情况

政治参与主体的结构越复杂,其反映出的共同的参与认知、参与路径、参与效果等就越具有指导价值。本研究中“农民工”概念要比传统研究所指涉的范围要大,是指在城镇没有固定房产,并且在城镇从事经济活动时间达到半年以上的农民。另外,由于征地,新移民在D镇的市民化过程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将他们列为调查对象。

从来源结构上看,D镇是一个新移民的城镇,虽然建镇较早,但规模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改革开放后城镇规模才逐渐变大。在调查中发现,移民主要来源于于省内县乡,约占70%。这些县乡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方式,移民是当然的。人员的流动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且收入差距与人员流动具有正相关关系。除了省内县乡移民外,本地农村的人员数量也不少(占18%),他们大都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征地的郊区农民。这个群体的认同感比较强烈,他们往往在城镇化之前便已经通过与亲属的交流、经济交流等逐渐熟悉了城镇生活,比起其他县乡的新移民认同感更强烈。

从收入结构上看,由于收入不稳定以及劳动技能在城市无用武之地,市民化过程中的农民工收入都普遍较低,且没有稳定来源。在被调查者中,大都收入在500元/月以下,比例占到54%;500—800元/月的占到了18%;800—1500元/月的占到16%;1500元/月以上的占到14%。经济收入的不稳定对政治主体的影响是显然的,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市民化的对象显然没有精力参与政治活动。同时,大量研究也发现,没有稳定经济收入,参与者的主体性是难以达到的,而这种主体性恰恰是政治参与的必要条件。

在年龄结构上,调查发现:年龄结构还是以20—30岁的青壮年为主,占到被调查者的52%;20岁以下的占到12%;30—50岁的占到28%;50岁以上的占到8%。部分50岁以上的农民工基本丧失技能更新的可能性,处于收入结构的底端。而随着大量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从福建、广东、浙江沿海等地返乡)增多,30~50岁之间的农民工收入比较丰裕,基本能够适应劳动技能的更新速度。而且大多数这部分调查对象对未来生活往往有憧憬,有通过市民化来改变命运的动机。而同样是这群人,由于有一些参与经验,成为扩大政治参与的主要群体。

从文化结构上来说,大专以上仅占到2%,高中或中专占到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被调查对象的60%,小学及以下占到30%。这也就决定了考察对象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且这部分人年龄大约在20—50岁之间。正如我们上述指出的那样,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希望通过市民化来改变命运,他们的政治参与愿望也不低。但是他们对自己能够影响政治系统的自信力往往不够强,挫折感也较强,所以政治效能感非常低,这会造成很多积聚性的社会矛盾。

三、市民化进程中的政治参与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市民化中的政治参与具有独特样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以外部环境为前件的政治参与

任何政治行为都不仅是行为主体自我封闭式的行为,它同样受制于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决定了农民工政治参与在市民化过程中的模式。从驱动力方面来看,市民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动的市民化,一种是被动的市民化。除了工业化早期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所带来的市民化过程外,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市民化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动选择的结果。现代中国出现的市民化大多是城市化的结果。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周边农村不断地被迫进入到这个历史进程中。与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不同的是,经济欠开发地区的城市化过程给进入城市的农民更多冲击,农民收益更少;反过来,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成本更小。这是因为发达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因地价高、企业密集而获益更多。他们会因为地价高而能够在周边地区购买住房,会因为企业密集而很容易找到工作,在较快时间内适应城市角色。在这两方面,经济欠开发地区的农民市民化处于不利地位。从短期来看,失地农民尚可以依靠一次性安置补偿费维持生计,实际生活水平不至于迅速下降。但从长远来看,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失地农民将可能失去基本生活保障,从而给社会留下诸多隐患。

(二)先天营养不良的政治参与

亚里斯多德等古典政治学家认为,人是政治动物,政治参与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规定,人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实现自身。马克思也认为政治共同体是人实现自由的根本前提。但政治参与不是一个孤立的变量,必须要求参与主体有足够的能力,否则如亨廷顿所言,过度的、无序的、无理性的政治参与只能带来社会动荡。从这个方面来说,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的政治参与所表现的先天营养不良,还没有准备好,就被迫卷入政治过程,他们必须在学习中提升参与能力,在摸索中探索实现自身利益的路径。传统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理论均有一个经验的假设,即经济发展带来人均识字率提高以及中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这些都有助于政治民主化和政治参与扩大。但我们对D镇的研究却有另外的发现,即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程度对政治参与愿望却没有多大的相关性。具体来说,经济发展的某一个水平的确会造成政治需求的输入急剧膨胀,政治参与的规模、路径也因此有相当大的进展,但是这种相关性只有到人均月收入达到1000元,政治参与的规模才有所上升。另外,剩下的大多数市民化的农民工主要在镇上从事临工或者经商,与D镇各社区的联系密切,尤其在卫生管理等方面更是如此。他们在内仍认为自己属于外来人员,对迁入地的政治参与并不热心。但是当经济收入突破一定量后,这部分农民工对政治生态的认同和关注就明显提高了。D镇临近贵阳市W区近郊,为中心城区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他们的工作以农业为主,但非农产业要占23.7%,收入水平长期徘徊在800—900元左右。由于生活重心在工作地,他们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并不热心,一般通过所在企业中的政治参与来获取经济利益和心理的满足感,这种现象可以被看作是“参与替代”。

(三)政治认知极不成熟的政治参与

通过对D镇的调查发现,大约有10%的农民工认为是否把户口迁到D镇对他来说无所谓,有20%的希望迁来,有70%的并不希望迁来。认为城镇户籍很重要的缘于城镇的社会保障。在他们看来:(1)户籍制度本身不是阻碍市民化的主要因素,只有真正具备城镇生活方式和收入才能成为城里人,获得城市的高品质生活。(2)对预期的生活充满了担忧。大多数市民化过程中的农民留恋农村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上也仅限于熟人社会中形成的简单的关系,对于以契约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生活,他们不能有效应对。总的来说,市民化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与市民化、城镇化进程所具有的变动性、复杂性特点具有很大关联性。也就是说,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具有自身独特的形态和样式。

四、结论

本调研归纳出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政治参与形态与一般理论假设具有较大差异,这决定了解决农民工政治参与需要变革思维,另辟蹊径。基于此,我们提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质量和水平,以期减缓农民工非制度化参与给社会治理带来的震荡。

(一)重新评估政治参与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实践价值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不仅仅是给与农民工社会保障,也不仅仅是给农民工一个城镇户籍,甚至也不仅仅是培养农民工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农民工的市民化还必须通过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城镇的政治过程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农民工的社会意识,还可以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增强他们的效能感,把积聚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各种被剥夺感逐渐消解。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对待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政治参与的作用,用积极的心态对待这种现象。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让农民工全面参与所在社区政治生活的城镇化才是丰满的、可持续的城镇化,也只有如此农民工才能彻底地实现自身现代转型。

(二)加强以促进政治参与为目标的制度建设

随着农民工权利意识的增强,为了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他们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制度供给。为了仔细考察制度供给的必要性,我们需要考察他们的政治参与意愿。作为行政管理者的政府在逐渐扩大的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面前不应该也不是毫无作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政治参与的特点,积极增加制度性的供给,以便积极稳妥地促进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热情。

客观来说,随着经济交往的发展,城乡交流也在发展,农村人口流动也逐渐突破了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尽管城乡户籍人数的比例仍然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但其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了。比户籍的获得更为困难的,还在于城市的一些特质,尤其是在城市生存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处于这样一个转型时期的农民,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因此,为了刺激他的政治参与愿望,政府必须提供有效的公共物品,尤其是培训和社会保障,让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不再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参与当中来。

(三)在提升权益中不断拓展政治参与途径

维护农民工政治权益,必须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提升参与度和扩大参与范围。一方面农民工远离户籍地,不仅无法参与到一些实现自身政治权利的政治生活中,同时也无法参与城市社区管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政治诉求;另一方面,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农民工参与政治的方式主要是参与人大选举、村委会选举以及村委会自治管理等。但从现实来看,农民工最需要的权利应该是参与他工作、生活所在城市的社会管理,增加在城市社会中的发言权,更好的反映自己的意愿,维护自身权益。

受制于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相关的附加制度,大多农民工游离于城市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之外,缺乏反映自身合理诉求的途径。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农民工表示社区的选举和管理跟他们的联系不大,认为这是本地人的事,跟外地人无关。因此,拓展农民工的参与渠道,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农民工的政治权益,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民工参与当地公共事务;通过强化有序的政治制度建设来激发、容纳、消化农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注 释:

篇3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REITs;完善体系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住房基金进行强制储蓄,并由政府集中支配定向用于住宅建设和住宅融资的管理制度,它具有社会性、互、保障性、政策性的特点,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住房公积金政策始于1991年,最初制度是在商品房市场不发达、住房信贷不发达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其目的是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然而,当今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加之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过程中暴露了多种问题,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受到了公众质疑。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中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公积金制度覆盖面不够大。国务院2002年3月24日修订版《住房公积金管理条理》规定,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在建金管[2005]5号《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中又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城镇单位聘用进城务工人员,单位和职工可缴存住房公积金;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可申请缴存住房公积金。虽然政策上扩大的了公积金制度的覆盖范围,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并没有对城镇单位聘用进城务工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的公积金缴存做强制性的规定,因此许多地区仍然是将这一群体排除在公积金制度之外的。另外,对于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他们把公积金看成是对企业的一种负担并不把为职工缴存公积金当成一种义务,有些企业是能不开户就不开户,能迟缴就迟缴,能少缴就少缴。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甚至有些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会明确告知不为员工缴存住房公积金。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9月,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5亿,其中城镇新增就业的90%以上都是私营企业解决的,而这部分人正是最需要解决住房问题的人,是公积金政策应该要倾向的中低收入家庭,而现实中他们却排除在住房公积金制度之外,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二)新形势下低收入家庭不能或者仅能获得极少的公积金贷款。当前的中国,面临两方面的新形势,一是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规模日益增长,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方,以北京为例,每年新增54.3万,其中70%是流动人口;二是八十年代婴儿潮所产生的适婚人口增加。有研究证明在未来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时期,婚龄人口对于住房的刚性需求将会持续增加。这样,新增迁移人口与适婚人口重叠,构成住房的刚性需求,也构成了低收入家庭的主体。然而,这部分刚性需求主力往往不能受惠于住房公积金政策,原因有二:一是住房公积金贷款实际可贷额度要根据职工还款能力、实际缴存情况等因素计算确定,对于刚性需求者而言,他们收入相对比较低,缴存时间短,所以他们能够享受到的公积金贷款并不多;二是封闭运行的规定使得公积金不能跃出各自的行政区域,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省支持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而且还仅是省内支持,因此想跨省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是不可能的。这样,在人口迁移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分处两地的父母想支持子女购房,却不能有效利用自己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或是工作在一个城市,想定居于另一城市的人不能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拟居住地的房子。住房公积金制度本是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需要而设立的,因此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但最终反而是一部分收入较高的家庭能获得较大额度的公积金贷款,而真正的低收入家庭反而只能去寻求利率较高的商业贷款,不免会遭受劫贫济富的质疑。

(三)公积金归集难,运行效率不高。正如前文所说,公积金覆盖面有限,很多群体排斥在公积金政策之外,即使公积金政策覆盖之下的企业也存在迟缴少缴的情况,并且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政府公积金归集压力不及解决就业压力和GDP增长压力,因此对于公积金的缴纳没有强制性措施,随意性很大,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以不缴纳住房公积金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作为缴纳主体职工而言,不少职工的住房已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有了较大的改观,他们对将每月强制缴纳住房公积金用于“互助”其他未解决住房困难的职工的兴趣已不大。这些因素交替作用,便造成一个现象,即全国大部分地区住房公积金的归集率都在60%以下。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积金贷款需求过猛,大大超出各个城市住房公积金中心的资金供应能力。不少城市纷纷出现了“存贷倒挂”、资金严重供不应求,产生“流动性紧缺”问题。

由于目前公积金短期贷款利率低于其在银行沉淀所采取的存款利率,所以公积金存在惜贷现象,另外,由于公积金投资渠道单一除了发放贷款就只能投资国债,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因此公积金运行效率不高,研究表明全国公积金的使用率为58%,大部分在30%~40%之间。

(四)公积金运行存在安全隐患。住房公积金运行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中心的职能定位模糊。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独立的事业单位”的法律定位,与其实际负责公积金的运作、保值和核算等职责不对称,难以具备独立承担公积金存款支付、贷款呆账等金融风险的能力,也难以承担住房公积金经营风险;二是一些地方由于行政干预和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措施,或者挪作他用,或者作为普通资金来源对企业发放贷款盲目审批,导致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不仅严重影响职工住房抵押贷款及职工购房和支付离退休职工公积金的资金来源,形成了兑付风险,而且因违规的资金使用形成了“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的正常发挥,挤压了住房公积金安全运作的空间。

二、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措施建议

针对公积金政策实施中暴露的各种问题,结合当前的形势和政策,很有必要对制度进行改进,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住房公积金应打破封闭运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由于现有住房公积金政策要求公积金必须在每个行政区内封闭运行,因此出现了住房公积金使用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很有必要。所谓统一管理,就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资金调度中心,以利率作为调控杠杆,实现住房公积金全国流通,这样既能有效改变过去那种一部分城市对住房公积金“轮候”使用,另一部分城市住房公积金被闲置的不平衡现象,最大限度地提高全国的住房公积金使用率;同时,也能消除因分散管理带来的风险,从而提高全国住房公积金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明确公积金制度目的,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扩大受益群众的范围。公积金制度具有保障性特点,解决住房困难的城镇家庭,因此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是本制度的根本目的,因此一方面要杜绝惜贷现象,对于购买自住、小户型、低总价的低收入家庭,应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要进一步创新、丰富贷款品种,使其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障性金融的作用,加大公积金抵押贷款力度,重点支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同时,鉴于当前房价仍然过高,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购房力度不强,建议进一步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多为买房人创造条件,增强城镇居民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归集力度、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渗透,扩大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使其真正服务于大众,而非成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大型国有垄断企业职工的专有福利。同时,通过制度设计和完善,防止一些高收入企业和垄断行业的员工以公积金为避税和享受高福利的通道。

(三)推行公积金证券化,明确公积金中心职能,提高公积金运作效率。正如前文所述,公积金社会性、互、保障性、政策性的特点使得某些已有住房的职工失去对公积金缴纳的热情,因此在吸纳公积金缴纳的时候,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可以吸取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经验并加以改良和运用。REITs是一种以发行收益凭证的方式汇集特定多数投资者的资金,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种信托基金。目前已有一些城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引进REITs,继天津之后,北京和上海已经准备了几种不同版本的REITs试点方案。而海南亦开展了保障性住房REITs的方案准备。可以看出,相关城市和部门已经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REITs的结合上做了试水性的工作,住房公积金的一大重要功能便是解决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来源,同时住房公积金本质上又是一种基金,因此在功能和本质上和REITs有重合之处,可以吸取REITs的成立和运作经验,建立“谁缴存,谁获利”的公平住房金融制度,逐步提高公积金缴纳率,扩大公积金缴纳人员范围,扩大资金来源,并建立稳定的公积金存款利率机制,减少利率风险,提高广大职工缴纳公积金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公积金的证券化。当然,前提是需要对公积金中心在整个资金运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风险作出明确的界定,理清公积金中心、银行、储户、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监督审计机制,确保资金不挪用,对公积金储户的利益负责。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杰.住房公积金的流动性危机[J].中国房地产,2010.2.

篇4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住房公积金制度,兼有住房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双重意味,在人民的生活中日益发挥其关键性的作用。哈尔滨市作为全国较早试点开展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城市,在二十余年住房公积金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仔细观察,仍然可以透过现象,发现其中存在的隐患,大致来看,主要涉及缴费标准、贷款规则和信息披露等制度。本文重点即在针对这些隐患进行分析论述,提出可能的改进思路。希望能够进一步保证哈尔滨、乃至全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住房公积金;哈尔滨市;问题讨论

中图分类号:F293.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52-02

住房公积金,指在职职工及职工所在单位按照规定比例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互和保障性的特点。住房公积金制度于1991年在上海首创,199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将公积金制度全面推广,1999年国务院通过《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将住房公积金制度规范化、法制化。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福利分房制度的继承者,经过20多年的运行,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截止2011年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达到1.33亿人,覆盖率高达80%,累计缴存3.9万亿元,缴存余额2.1万亿元。i

哈尔滨市是较早推行公积金制度的城市之一,早在1992年11月20日,就有《哈尔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颁布出台,提前进入住房公积金时代。截止2011年中旬,哈尔滨市住房公积金缴存覆盖率已达77.14%,累计归集公积金216.07亿元。全市(不含铁路分中心、中省直、电力和农垦系统)公积金已开户 9611个单位,职工81.54万人。累计发放个人贷款7.06万户,计118.14亿元,贷款余额65.07亿元。个人贷款率为61.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个人公积金贷款逾期率0.045%,低于全国0.356%的平均逾期率水平。ii在这样一些可喜的成绩面前,居安思危,也应该发现,在哈尔滨市住房公积金政策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缴存标准

哈尔滨市规定:单位和职工按照不低于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8%比例缴存住房公积金,最高可以达到12%。2001年1月1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单位按照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25%比例缴存,职工按照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15%比例缴存。iii初看,政策的出发点无可厚非。2001年之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由于福利分房制度的影响,提取公积金的可能性将明显降低,缴纳意愿不足,这一部分公积金有较大可能性留存在个人账户中用以互助流动;2001年之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由于没有能够享受福利分房制度,按照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要求,以货币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补偿,同时,这部分人购置住房的可能性偏大,对住房公积金的需要程度明显提高。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分级的住房公积金缴纳政策。

然而,在这里,有以下几点必须要重新加以考虑。第一,应该明确,2001年之前参加工作的职工,仍有一定比例没有参与福利分房。根据以上政策,按照最低标准,他们的个人账户中每月只能获得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6%的住房公积金,按照最高标准,这一比例也不过提高至24%,相比2001年之后40%的比例有着天壤之别。对于这一部分人,这种近乎于歧视的待遇,无疑是不公平的。第二,即使是2001年之前参加工作,在福利分房中收益的职工,在政策出台时的2010年,住宅也要有十年以上的房龄,况且,用作福利分房的住宅,房屋情况一般较差,与目前市场中销售的房屋不能同日而语。对于这一部分人,将存在住宅的改善性需求,按照目前的缴费方案,单纯提取公积金进行改善性住房投资将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对于2001年之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职工,15%的缴费比例负担过重。粗略计算,如果按照新参加工作职工平均2000元/月的工资标准,住房公积金将达到300元,扣除后仅余1700元,不可避免地,单纯住房公积金一项,就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较大压力。这样一来,他们缴纳住房公积金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不合理之处,可以考虑以下解决方案。首先,将该政策中单纯通过参加工作的时间进行分级调整为通过是否参与福利分房进行分级。其次,提高第一部分人群(即参与福利分房的职工)的单位缴存比例,可以考虑在原比例上上调100%,即16%~24%,同时维持个人缴存比例8%~12%不变。再次,提高第二部分人群(即未参与福利分房的职工)个人缴存的灵活性,可以考虑采用浮动机制,将缴存比例调整至8%~20%。以上调整,充分按照个人需求,考虑个人实际情况,使得住房公积金的缴纳不再有失公允,不再成为职工的负担。

二、贷款规则

哈尔滨市规定:一、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最长年限为30年。二、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最高额度为40万元,组合贷款最高额度为75万元(其中:住房公积金贷款为40万元,商业性银行住房贷款为35万元)。三、购买首套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含)以下的普通自住房,首付款比例不低于全部购房款的20%;购买首套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普通自住房,首付款比例不低于全部购房款的30%。四、购买第二套普通自住房,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全部购房款的50%,贷款利率为同期首套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利率的1.1倍。五、停止向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iv初看,这一贷款规则考虑了公积金的贷款福利,明确了限购制度,兼顾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居住性需求与改善性需求),预防了需求过热的风险,的确可见其用心良苦。

然而,仔细分析,这一贷款规则仍有值得推敲之处。首先,在个人贷款的上限额度方面,40万元的住房公积金贷款上限似乎估计不足。据粗略统计,2010年8月,哈尔滨市房屋销售均价即突破7500元/平方米,这一政策则在2010年12月1日正式施行。如果考虑首付款20%,按照7500元/平方米的价格,单纯通过公积金贷款,可购得建筑面积为67平方米的住宅;考虑首付款30%,按照7500元/平方米的价格,通过组合贷款,可购得建筑面积为143平方米的住宅。这一设计似乎恰到好处。不过,要知道,2008年末,哈尔滨的住宅价格仅为4300元/平方米,短短一年半时间内涨幅高达75%。幸而,哈尔滨的住宅市场自2010年开始突然保持稳定,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没有太大变化,始终在7500~8000元/平方米之间徘徊。如果这三年内哈尔滨的住宅市场同全国其他大城市相似,哪怕维持2008~2010年的增长速率,必然将造成公积金贷款的失灵。所以,防微杜渐,势在必行,对于这种风险的不确定性,不妨采用浮动的贷款上限制度,即将公积金的贷款上限与住宅价格挂钩,每年年初对公积金贷款上限予以调整,调整幅度与上一年住宅市场的价格波动相一致,以保持原设定中投资者的可购面积相对稳定。

其次,在二套住房的限购力度方面,这一政策明显缺乏约束力。假设40万元的住房公积金贷款、30年的贷款期限、以等额还款方式还款,按照现行4.5%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计算,月还款额为2027元;按照1.1倍之后的贷款利率(4.95%)计算,月还款额为2135元。这一变动后,每月还款额仅仅增加了108元,全部30年下来也仅仅不过3.9万元,不足以对二套住房进行有效限制。至于50%的首付款,购房者可以考虑通过其他形式贷款的方式进行筹集,间接演化成组合贷款。针对这一问题,不妨可以考虑限制贷款年限来进行抑制,上例中,仍然按照4.5%的利率水平,如果将贷款期限缩短为20年,则月还款额将骤增到2531元,效果无疑非常明显。

三、信息披露

哈尔滨市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信息披露混乱问题,详细来讲,似乎有以下方面需要加以改进。

首先,历史信息公开不足。不难看出,哈尔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网站于2012年3月14日建成,所以,在建成之前的一切有关住房公积金的内容全部没有包括在内,造成大量珍贵信息的缺失,甚至缺乏对于历史变迁沿革的必要说明。对于一个政府机关来说,这些历史信息的缺失,无疑是不严谨、不规范、不合理的。

其次,政策法规公布混乱。在哈尔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网站上,仅仅区分了政策法规的机构(国家、省、市、部门),却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使用或废止情况对各项政策法规进行排列,相反,则是全部堆积在一起,统一注明2012年3月14日,不知哪个政策在先,哪个政策在后,哪个政策已被废止,哪个政策仍在使用。这一混乱的做法,导致非专业人员了解哈尔滨市住房公积金制度难上加难。对于政策法规的公布,应该本着公开化、明确化、透彻化的原则,而不应给读者制造困难,使得读者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这样的政策法规的公布,无疑是失败的、不负责任的。

再次,政务工作披露迟缓。在哈尔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网站上,几乎没有关于住房公积金执行情况的有效统计信息,如缴存覆盖率、个人贷款率、公积金贷款逾期率等硬性指标,在政务公开方面,财政信息的记录数甚至为0。应该认识到,除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没有渠道能够获知有关住房公积金的详细统计数据,最新的一条消息还是上述远在2011年8月19日在哈尔滨日报上刊登的统计资料,迄今已有两年有余。这一不透明的信息披露体系,使得群众不能有效知悉哈尔滨市住房公积金工作的进展情况,知情权和监督权受到严重破坏,对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群众缴纳住房公积金的积极性将形成冲击。

还有,基层意见缺乏反馈。在哈尔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网站上,政民互动一栏的记录数同样为0。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群众对于公积金制度的关注程度不高。第二,政府机关对群众的反馈披露不及时。缺乏与群众的交流,缺乏对基层的了解,对于政策的制定和改良来说,将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消息披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哈尔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该引起重视。这里,不妨借鉴一下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经验,参考北京住房公积金网的思路,切实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四、小结

哈尔滨作为一个北方边陲上的城市,尽管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人口已突破1000万大关,城市化率也已突破50%。但是,就中国而言,学界对于这个城市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许多应有的建设、规划、调查、统计都没有施行。古语云:见微知著。作为较早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城市之一,哈尔滨市住房公积金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可能不止在这个城市中发生。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共性缺陷,应该可以为全国所参考和借鉴。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以至全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能够进一步有序规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艳青.住房公积金政策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6).

[2] 刘延瑕.住房公积金运用现状及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3(17).

[3] 刘述波.哈市公积金覆盖率超七成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N].哈尔滨日报,2011-8-19.

[4] 哈尔滨市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规定(哈房公委发[2010]2号)[R].哈尔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2010.

篇5

【关键词】 住房公积金 制度基本架构 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为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日前有关部门联合发文就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金对合理住房消费的支持作用作出规定,标志着2010年以来收紧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的结束。

政策响应及时,但由于经济环境与调控方法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效果暂难预料

与2010年相比,本次政策调整最大的特点就是对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反应及时,但由于经济环境与调控方法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效果暂难预料。

一是,政策调整的动因仍乃外部因素。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至今,住房公积金政策跟随国家宏观房地产政策,经历了一个由放开、收紧、再放开一个完整的周期。政策因应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调整是必要的,也因此当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时,如何把握住房公积金这个变量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东部地区诸多城市住房公积金使用率已达90%以上,少数城市接近100%,放开或松绑有关政策,影响有限;西部地区大部分城市住房公积金使用率历来普遍不高,放开或松绑有关政策,刺激作用不大;为缓解2010年尤其是2012年以来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迅猛增长产生的流动性紧张状况,部分城市如广州等在提取、使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因政策走向反转而难以为继。“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种外部推动的调整,“知彼知己”的基础不够扎实,恐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二是,政策调整的标靶仍然不清晰。严格讲,有关政策调整指向首套自住住房与改善性第二套自住住房,属于“定向调控”“定向施策”,这与政府近几年的政策思路一致,即克服 “一刀切”式调控的弊端,充分发挥政策调整的效能。问题在于自住住房概念存在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既表现在面积上,也表现在套数上。90平米以下的自住住房与90平米以上的自住住房差别何在,这是其一;其二,改善型自住住房为什么就是第二套,200平米的首套自住住房该当何种定性。这是有关政策应当界定但却没有界定清楚的。政策调整是需要“靶子”的,但这种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却极易导致有关政策的施放“脱靶”、“跑偏”。同时,对首套自住住房与改善性第二套自住住房这类刚需群体的规模,包括将来的增长水平,以及相应的住房资金需求,均需较为可靠的预判,因为这与住房公积金能提供什么程度的资金供给水平密切相关。定向调控、定向施策,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定向发力、发力定向,否则仍然难逃 “一刀切”式调控的窠臼。

把握规律,完善机制,促进住房公积金健康持续发展

住房公积金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关键在于如何满足相应的住房消费资金需求。对此,仁智不一。但从决定事物发展变化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看,“打铁还需自身硬”,住房公积金只有内涵清晰、制度基本架构合理、政策齐全配套并能合力培育出强大的内生力,才能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促进健康持续发展。

第一,重新认识并正确理解、把握住房公积金制度内涵。一项制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制度而存在,归根结底在于自身的特质。住房公积金的特质就是互。互主要表现就是政府制定行政法规调整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与使用。首先,规定单位与个人按照1:1的比例出资筹措有关资金;其次,规定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城镇居民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消费外,不得挪作他用,而不得挪作他用就意味着部分有资金需求的住房公积金缴存人,可以合理使用暂时没有资金需求的缴存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任何一个单位、城镇就业个人,只要缴存了住房公积金,就是对该互的认可。这一认可首先是一种合意,即单位与个人共同达成的合意。虽然政府制定行政法规予以强制保护,但是法律的强制性并不掩盖其内含的合意性。

第二,调整住房公积金账户管理方式,完善制度基本架构,规范有关资金运作。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核心是制度的规范性。为此,有必要改革现有的资金管理方式,完善制度基本架构。具体就是将目前住房公积金单一个人账户管理方式,改为单位与个人账户分设、双重管理的方式。

将现有的住房公积金账户分设为单位账户、个人账户,前提是承认并保持有关资金的属性不变。在此之下,单位帐户的资金,除符合法定情形得以提前提取外,直至缴存人退休不得提取,这样将不会发生现行管理方式下缴存人使用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致使账户资金基本归零,甚或由于房价较高、贷款金额较大时个人账户资金事实上“永远”空转的现象,防止出现“寅吃卯粮”、资金可能枯竭等问题。相应的,个人账户内的资金,只要符合法定情形,住房公积金缴存人均可以提取而不受限制。

第三,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归集体使用的配套政策。首先,要明确住房公积金支持下的自住住房的概念。住房公积金互决定了应当对缴存人的住房消费资金需求予以支持,但是作为一项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渠道单一仍然是其不可逾越的障碍,资金来源不足决定这种支持不是无限度的,而是有节制的。限度,就是自住住房;节制,应当是基本的自住住房。基本的自住住房应当既有面积限制,又有套数限制。从目前的情况看,面积尚有研究的余地,但套数只能是一套。住房公积金缴存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进行住房消费,贷款的次数可以不限制,但是住房面积、套数必须有严格的限制。其次,简化、规范提取政策,丰富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政策。简化、规范提取政策,就是与住房公积金账户分设相对应的,凡是发生与住房相关的支出,住房公积金缴存人可以个人账户内的实有金额为限,提取个人缴存的部分;丰富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就是要区别账户资金多寡、收入水平、还款能力、首次购房与首套房、首套房与非首套房等不同情况,制定并执行相应的贷款政策。前者,将有利于避免当下有关政策“五花八门”、参差不齐的状况;后者,则有助于增强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的针对性,实现差别化管理,并提高有关政策的预期性,即最大限度为缴存人在基本的自住住房消费范围内提供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支持,该种支持不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仅取决于住房公积金基本住房消费的需要,进而提高住房公积金的普惠性与公平性。

(作者单位:中央国家机关住房资金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篇6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之发展现状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积极功能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在推行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为解决城镇职工住房消费问题而推行的一项强制性的长期住房储金制度。作为住房实物分配向货币分配机制转换的重要形式,它已成为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制度创新,已经初步形成“单位资助、个人缴存、互助贷款、廉租保障”的政策体系,住房公积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低收人家庭住房问题,改善了居民消费结构,促进了住房消费。

(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态势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住房公积金制度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日趋密切。首先,住房公积金通过个人缴纳、单位资助、长期存储的方式,建立的职工的自我保障机制。其次,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改革住房分配制度,把住房实物转变为货币化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后,住房公积金制度为城镇职工积累了一笔长期、稳定的政策性住房储金,提高了职工的住房保障能力,促进了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的建立。

二、当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房公积金的用途受限,职工权益受损。《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职工和职工单位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但公积金的贷款和提取却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现行政策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政策出现很大差异。特别是我国住房公积金在用途上仅限定与住房相关的消费、维修等,与新加坡公积金除与住房相关的消费、维修等外,还包含医疗、失业相比,其使用效率大为降低。同时,按照现行政策,职工在公积金的贷款和提取时,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是否给予贷款、是否允许提取都存在不确定性,这实际上侵犯了住房公积金储户的所有权权益。

二是对住房公积金管理监督不力,挤占、挪用住房公积金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住房公积金存在风险隐患。目前,全国未收回的项目贷款和挤占、挪用住房公积金仍有数百亿元,这些存在风险隐患的资金,很多是由于的决策体制不完善、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造成的,如不及时消除这些风险隐患,不仅会危及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基础,甚至成为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三是住房公积金的互作用难以发挥。住房公积金设立目的之一是帮助中低收人居民解决住房问题。但目前,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借款人占参加缴存公积金储户的比例低,约占5%;且多位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属于收人中等或高收人人群,低收人者申请住房公积金的家庭较少,造成大多数中低收人者用自己的公积金储蓄为少数中高收入者购房提供补贴的局面,实际上背离了住房公积金建立的最初目的。

四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公积金筹集率和贷款发放低的问题同时存在。一方面由于对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认识不足,部分单位未按照规定为职工办理公积金缴存手续和匹配应由单位承担的公积金,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公积金贷款的使用率明显偏低,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余额占公积金余额全国平均为.30%,个别地方仅为14%,致使住房公积金的运用率偏低,造成大量的资金闲置。

三、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对策建议

篇7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归集覆盖面;资金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60-02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已经步入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新时期,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促进住房建设、扩大住房需求、解决中低收入职工住房难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发展、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我国住房制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城镇居民买房、建房资金问题。所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是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益的根本保证,只有努力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资金安全,搞好资金运用及其风险防范,才能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作用,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

一、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

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实行“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运作、银行专户存储、财政监督”的管理原则,同时,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所在省住房公积金管理的监管部门,设区的市设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其所属县(区)可以设立公积金中心管理处或分中心,设区城市成立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目前,全国在343个设区城市设立直属城市人民政府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绝大多数都实现了分部、分中心与本部之间的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核算。

二、住房公积金运营管理现状

住房公积金资金的主要运营方式包括:住房公积金的存储、个人贷款和购买国债。资金运用状况是考察公积金制度是否充分发挥住房融资功效的重要指标。截至2008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累计缴存总额为20 699.78亿元,同比增长27.54%;缴存余额为12 116.24亿元,新增余额2 511.13亿元,增幅为26.14%;实际缴存职工人数为7 745.09万人,同比增加557.18万人,增幅为7.75%;累计提取总额为8 583.54亿元,占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的41.47%;年末提供廉租住房建设补充资金总额为191.93亿元。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优势日益显现。

住房公积金银行专户存款余额为5 616.27 亿元,扣除必要的备付资金后的沉淀资金为3 193.02 亿元,沉淀资金占缴存余额的比例为26.35 %,同比上升3.59%,大量的住房公积金资金沉淀,使住房公积金难以保值、增值,甚至造成住房公积金资金的贬值,严重制约了住房公积金的发展。

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覆盖面不广

2008年末,全国应缴职工人数11 184.05万人,实际缴存职工人数为7 745.09万人,仅占在岗职工人数的69 %左右,全国有近3 500万城镇在岗职工还未参缴。大部分非公企业人员、私营企业人员、下岗职工、个体劳动者和自由职业者以及进城务工人员,还没有覆盖。大部分有强烈改善住房需求的城镇居民因为没有建立公积金,而无法获得住房公积金贷款,而已经建立公积金制度的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因住房条件相对较好而缺乏贷款购房的内在需求。覆盖面狭窄,全国各地总体覆盖率不高,是造成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低的直接原因。

(二)制度施惠欠缺公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消费难以得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积极支持

住房公积金在贷款环节非常注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高收入阶层,他们获取公积金贷款的几率较高,而低收入者无力购房,自然无从享受住房公积金低息贷款优惠。全国七千多万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却只有九百多万职工能够享受公积金低息贷款政策,惠及率仅为12.41%,且贷款职工也以中高收入职工为主。因此,缴存额的两极分化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造成公积金制度施惠面欠缺公平,形成了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用低息存款向高收入阶层提供补贴的扭曲局面。

(三)资金运用效率低且地区差异明显

从全国范围看,由于受就业人口分布、地区经济发展和职工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住房公积金的资金运用效率和使用效率较低,融资渠道狭窄,住房公积金在缴存和贷款方面还存着地区性差异。

通过对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和贷款情况统计调查发现,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和辽宁省这六省市缴存额占当年全国缴存总额的一半之多;全国住房公积金使用率为72.81 %,住房公积金运用率为53.54 %;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资金运用率更低,仅20%~30 %。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率为50.30%,其中,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和浙江省的个贷率超过了70%。由此可见,住房公积金资金运用效率在总体上呈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东部及沿海地区发展迅速,内地及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的特征。

(四)管理体制不健全,外部监管薄弱

现行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管理制度缺乏系统化、具体化。条例所规定的管委会民主决策及财政等多方监督无法真正落实到实际管理活动中。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没有自有资产,既非金融机构,又非政府机构,而是完全依赖公积金增值收益维持其运行费用的事业单位,但其存贷业务性质实质与银行类似,对照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4%~8%的基本要求,管理中心根本无法承担住房公积金运营风险。全国上万亿的住房公积金资金,实际上是由各地管理中心作为商业银行的超级储户方式调度运作,而这部份巨额资金却不在直接金融监管体系范围内。目前,全国各省市的监管力量比较薄弱,外部监督与管理仅仅限于管理中心书面情况报告和一些数据报表,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

三、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对策

(一)扩大住房公积金归集覆盖面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住房公积金政策的认知度

可以采取报纸、电视、宣传资料、会议、上门讲解等多种形式,对住房公积金优惠政策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的在职职工了解住房公积金政策,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重点是提高企业领导的认识,宣传的重点是填补政策盲区,解决企业领导缴存责任意识不强问题,形成有利于扩面工作的舆论氛围。

2.借助政府部门配合支持,督促未建制单位依法维护职工权益

由于住房公积金制度及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和机构有一定局限性,因而在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时,仅凭自身力量是不够的。要借助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把属财政供养人员的住房公积金补贴如同工资一起列入预算,保证他们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享有同等待遇,为非公经济单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起表率作用。

(二)根据不同收入的群体,制定差别化的贷款政策,取消贷款限制条件

住房公积金积贷款是中低人群体改善住房条件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申请资格要求过于严格以及贷款限制条件苛刻等原因,把许多有住房需求的人群挡在贷款大门之外,这也是造成住房公积金使用率低的主要因素。目前住房公积金良好的贷款回收数据表明,应当通过修改相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限制条件,特别是对中低收入群体贷款申请资格的要求要适当降低,还可以通过贷款品种的变化,对低收入职工家庭给予实质支持;对于高收入家庭应实行相应的限制措施,如果已享受住房公积金优惠贷款政策,要对同一缴存人贷款次数进行限制或者限制贷款总额度。总之,应该体现住房公积金优惠政策的公平性。

(三)拓展住房公积金增值投资渠道,提高运营效益

在我国,住房公积金较少参与资金市场,大量闲置资金沉淀于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为此,将资金的投资结构进行变革,开辟新的投资渠道,突破传统国债范围,参与到金融机构特别是资本市场,将对提高我国住房公积金的运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拓展债券投资品种,投资信用等级高的政策性金融债券、商业银行债券以及利率较高的国家中央企业债券,在我国资本市场足够成熟时还可以考虑投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在具体的投资操作中要注意规避债券的利率风险,可通过研究人民币汇率调整、利率变化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做长、短期配合组合投资,分散债券的利率风险和再投资风险。

其次,要探索证券投资基金模式,为保证资金投资安全,应选择以债券投资为主,股票投资为辅的基金投资模式,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通过基金的有效组合与管理,实现最大收益。 与此同时,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专业性的基金管理人,其主要职责是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负责资产的财务管理,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四)完善立法,实现管理法制化

新加坡住房公积金制度成功之处在于立法明确、法制健全。《中央公积金法》是新加坡归集、管理、使用公积金的法律保证,并不断完善执法和监督职能。此项重要经验启示我们,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稳步有序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深入开展的基础。我国虽然颁布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但属于行政法规,法律层次较低,与之相配套的各项法律制度仍须健全,因此,住房公积金的立法工作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从诚.中国住房和公积金制度发展大纲[M].北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2] 法律社法规中心.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关联法规精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4-25.

[3] 庄玉斌.住房公积金知识问答[M].南京:红旗出版社,2008.

篇8

Abstract:The housing common reserve fund system is an item of housing system of safeguards which Our country Government implements, has established staff's self-safeguard mechanism, accumulated long-term, the stable policy-type housing savings for the cities staff, is advantageous in the housing fund accumulation, turnover and the policy-type mortgage loan system's establishment, enhances the cities staff to buy constructs the housing ability. The article through to our country housing common reserve fund system's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will aim at the existence the question to propos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By solves the cities low income community's accommodation well, the promotion society is harmonious.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制度 现状 趋向

Key words:Housing common reserve fund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07-02

一.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管理体制日趋完善,监管体系基本确立

自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实施以来, 全国343个设市城市中有341个成立了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 制定了管委会章程、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民主、科学、自主的住房公积金决策机制正在形成。人员素质和管理效能明显提高。按照“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核算”的原则, 管理中心基本建立了对分中心、管理部的内部授权管理制度, 初步健全了住房公积金归集、提取、使用、核算和内控机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3年3月, 经国务院批准, 建设部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司成立(和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合署办公) , 此后各省市也陆续成立了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办公室, 明确了监管职能, 完善了监管制度。国家建立了由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11个部门组成住房公积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就有关住房公积金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住房公积金年度审计制度普遍建立。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正加紧建设。我区按国家要求, 对各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和管理中心的管理目标考核工作正在展开, 对住房公积金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二)管理运行日益规范, 业务发展迅速正常

绝大多数管理中心能认真执行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办法, 实行增值收益分配方案和管理费用预决算报财政审核、管委会审批制度, 进一步规范公积金银行专户设立,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规范公积金管理和使用。同时, 大多数管理中心建立了公积金个人查询系统, 有些地区开通住房公积金网站和投诉电话, 实行定期公告制度,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设部2006 年1季度统计表明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和贷款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已突破1万亿元。住房公积金缴存率为60.53%。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缴存余额比例(个贷率)为44. 93%;贷款逾期率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全国平均逾期率0.125%。住房公积金运用率为52.05% ,全国住房公积金银行专户存款占缴存余额的27. 27%。项目贷款和挤占挪用资金较去年初减少了2.35%。

二.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覆盖率较低,融资渠道窄

住房公积金在实施中扩大覆盖面难度较大,如一些民营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还未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大量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要在城市买房或租房居住,但目前住房公积金并没有覆盖到他们身上。由此可见我国尚未建立自愿式住宅储蓄制度作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补充,公积金筹集渠道过于狭窄。

(二)缴存比例不规范、分配不公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住房公积金由财政负担,而一些财政困难的地方,有的则不能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对于企业职工,由于近几年不同行业、企业的收入差距拉大,各地执行的住房公积金占职工工资收入的比例由5%到20%不等。由于企业单位负担的住房公积金是作为成本费用在所得税前列支,个人获得的住房公积金收入也不计入个人应缴所得税基数。因而,一些效益好的单位提高缴存比例过大,使得人工成本失去控制,企业合理避税。而另一些单位工资尚不能如期全额发放,按比例缴存住房公积金更无从实现。造成新的分配不公,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三)制度使用不公平,保障功能单一

参与公积金缴存的购房人可获得优惠利率贷款,而购房人多是中高收入者,较低收入者购房因贷款所需数量大而不能满足需要。虽然住房公积金作为政策性低息贷款,比商业银行发放的住房贷款利率低1 个多百分点,然而部分中低收入者,却难于通过这个渠道获取融资购房。全国住房公积金的个人贷款率一直徘徊在50 %左右,公积金作为政策性住房金融作用受到限制,国家现行政策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自行出台的政策存在很大差异。公积金可以用于购房或维修住房,但不能用于租赁住房,导致无力购房的低收入家庭享用不到缴存的住房公积金;而低存低贷实际上是让这部分家庭蒙受了利息损失。

三.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未来走向

我国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绝大部分中等以上收入家庭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理想。但由于住房保障政策不到位,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住房问题成为压在中低收入居民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医疗)之一。为了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国家建立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住房公积金等住房保障制度,前两者属于政策性住房开发,以增加政策住房的供给,后者属于政策性住房消费保障,然而它们之间缺少支持与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彼此的保障功能。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国外不乏成功的经验,但在我国由于就业压力大、就业不充分、用工不规范,另外我国房价收入比比发达国家要高很多,中低收入家庭很难得到公积金带来的实际利益。鉴于住房公积金制度保障功能发挥不足,现行的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改良,以完善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

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借鉴美国经验,强化政府责任,发展政府支持力度更大,政策优势更加明显,以住房抵押贷款担保和低息贷款为核心的政策性住房金融。美国实行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核心的公共住房金融政策模式,就是以住房这种不动产作为偿还债务的担保获得贷款的借贷行为。在美国购买住房一般首付比例为房款的20%左右,余款运用贷款解决。为了解决贷款风险问题,美国建立了别具特色的抵押保险机制,为住房抵押信贷设立专项住房抵押保险。为了实现“人人享有良好住房”的政策目标,联邦住房管理局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抵押贷款提供100%的保险,同时根据全国住房价格的变化和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确定抵押贷款保险数额的上限,这样既体现了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和扶持弱小阶层的政策取向,也防止了利用政府担保的抵押贷款购买过于奢侈住房的倾向。公营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机制的建立,大大增强了住房抵押贷款金融机构的信心,降低了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贷款门槛。此外,美国还成立了专门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即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低息贷款,为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我国尚未有直接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低息或无息贷款,还未建立完善的政策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担保机制,低收入家庭贷款缺乏担保主体,住房金融机构放贷条件苛刻。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金融的支持力度,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抵押贷款提供风险担保,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贷款提供贴息,从而提高中低收入家庭购房融资的能力,降低购房成本。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良好的环境和适宜的住所是所有居民的基本人权。政府作为公共福利的实现者对城市住房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中政府主要扮演政策制定者、组织者、倡导者的角色,并通过减免一定的所得税给予间接的财政支持,没有深层参与和直接财政支持。随着对住房这一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国家财力的增强,政府有必要也有可能在政策性住房金融中扮演更加积极、负责的角色,投入更多财力,使中低收入家庭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结束语:

总之,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 是一项正在不断开拓创新的事业, 这项事业需要一批热爱人民、忠于职责、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有志之士为之奋斗。

参考文献:

[1]董振国.吕福明.济南.千呼万唤的经济适用房为何成了“弃儿”[N].经济参考报.2008.

篇9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制度;资金管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一、前言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各级单位必须依法履行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以及单位为其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实行专户存储,归职工个人所有。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筹集、融通住房资金,提高了职工的商品房购买能力。发展住房金融是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得以推行的动力。

二、住房公积金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

作为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工具,福利住房制度结束后,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经发挥了低息个人购房贷款的重要功能,为城镇住房体制市场化顺利转轨、引导住房观念转换、提高住房消费支付能力、培育促进住房金融服务业发展、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按照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住房公积金体现了以下四个特征:(1)保障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设立,为职工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了基本保障;对于离休、退休,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户口迁出或出境定居等情况,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将返还个人;(2)互,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能够有效地建立和形成有房职工帮助无房职工的机制和渠道,体现了职工住房公积金的互;(3)普惠性,只要是城镇在职职工,都必须按照《条例》的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而且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利率低于商业性贷款,具有普惠性质;(4)强制性,住房公积金是对单位和个人的强制性收缴项目,所在单位同时负有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基本义务。

基于上述特性,住房公积金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1)安全性。住房公积金由国家指定部门代管,是对广大职工的实际负债,资金安全是资金管理的根本要求。(2)流动性。按照相关规定,住房公积金要为职工购房提供一定金额的购房贷款,保持资金一定规模的流动性也是日常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3)收益性。住房公积金由广大企事业单位职工按月汇缴,资金总额庞大,托管方可以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开展某些低风险的投资业务,以获得增值收益。

总之,住房公积金由于其政策性的特殊要求,在资金管理中尤其要注意防范和控制好风险。

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住房公积金资金管理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指各种不确定性导致的可能损失。住房公积金资金风险就是内外部的各种确定性因素,造成公积金资金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损失的机会和损失程度的大小。

(二)住房公积金资金管理的风险因素

住房公积金的资金管理虽然有比较严格的制度,但在制度执行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存在较多变数的情况下,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风险。按照风险因素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类: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前者通常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无法事先采取某针对性措施于以规避或利用;后者通常由内部因素导致,可以通过技术或管理手段进行规避。

1.系统性风险

(1)政策性风险:国家宏微观经济政策、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市场利率的调整,所引起的对公积金资金管理的风险。(2)市场性风险:主要指房地产市场上存在的供需矛盾,之间矛盾所导致的销售过程中对公积金。(3)体制风险。主要是由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中由于制度设计、监管漏洞导致的风险。

2.非系统性风险

(1)违约风险:由于消费者购买商品房过程无力支付贷款本息而违约产生的损失。(2)管理风险:内部管理漏洞或者,由于信息不实导致的住房公积金冒领或违规支取公积金的造成的损失。(3)其他风险。除了上述风险外,公积金资金管理还面临其他形式的风险,如投资不当造成资金损失或灭失。

四、风险防范对策

要防范住房公积金资金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需要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范。

1.完善机制设计,加强内控措施。加强制度创新,要研究新的经济形势下职工住房需求变化,提高制度的适应性;在完善制度设计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的内部管理,逐步完善住房公积金的使用的相关规定,杜绝违规支取等现象,切实发挥公积金对职工住房的保障功能。

2.强化信息披露和核实,加强诚信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住房公积金信息管理系统,对公积金管理单位内部加强内部信息披露和政务公开,实现对资金管理的全方位监管;对于申请公积金贷款的职工,要将职工个人信息、缴费记录、个人征信信息进行统筹分析,确保贷款风险的最小化。

3.做好贷款风险监控,提高风险甄别能力。控制好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三个关键点:一是落实贷前调查工作;二是严格贷时审查,充分利用央行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资源进行征信查询,建立集体审批、审贷分离和责任追究制;三是做好贷后跟踪。既要发挥住房公积金对广大职工购房的保障,又要切实做好贷款中的风险防范工作,足额提取风险准备金,避免形成呆坏账。

4.提升专业人员道德和业务素质。住房公积金管理人员的道德和业务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公积金资金风险的重要因素。要建立严格的用人制度,全面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树立学习型组织的观念,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及时掌握最新的金融风险防范的理论和方法,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技能。

五、总结

加强住房公积金风险防范与控制,是住房公积金资金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核心。由于住房公积金资金作为政策性制度的特点和要求,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既有政策性主体参与,也有商业化主体参与,增加了风险控制的难度,这需要进行机制创新,严格做好合规性检查,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有效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廖宏涛.浅谈住房公积金的资金管理与风险防范措施[J].品牌,2012(6).

篇10

关键词:政策性住房;银行;建议

一、政策性住房银行的优势

现行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既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金融机构,却在日常运行中行使和政府及金融机构相关的职能。若将其改为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金融机构――住房银行,赋予住房银行金融企业法人地位,就可统一住房公积金管理模式,统一建立住房公积金归集、贷款、会计核算、内部控制操作规范,从而全面提升住房公积金资金运作水平。政策性住房银行通过全新的公司化方式进行高效运作,能够为广大有住房需求的公众提供更为专业精准的服务。通过对住房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对其会计审计、信息披露、内部风险管理和外部监督机制的进一步规范,加之组建专业的人才管理团队,可以大大提高住房公积金的运作效率,也有利于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

住房银行可以为公众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改变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强制储蓄的限制,提升管理水平,充分体现公平、自愿原则。多项选择方式能够体现我国城乡居民的存款意志,广开住房储蓄之源,为住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组建住房有利于住房公积金保障功能的发挥。住房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满足政策性住房储蓄的政策目标、服务对象及借贷基本原则。政策性住房储蓄在资金的可得性上有政府的政策作为依托,在资金的运用上可以更好的体现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为购房客户发放抵押贷款、利用低息优惠与商业银行开展同质化竞争。住房银行能够根据政府制定的政策目标,根据不同时期特定的扶持对象,制定具体的信贷计划,发挥其金融导向功能,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

组建住房银行有利于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住房银行是以住房公积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国家政策性银行,行使国家有住房公积金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职能。在国家层面成立国家住房银行总行,负责政策指导、内部监督以及各地区的资金调剂,并借鉴银行同业拆借、异地存取等业务的运作模式,实现住房公积金在不同省、市之间的调用或拆借。各城市将住房公积金余额按一定比例上交至住房银行总行作为准备金。总行将准备金和上存资金用于全国贷款资金调节,充分利用各地的沉淀资金。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的制定更加灵活和宽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满足广大住房公积金缴存人的住房需求,调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参与者的积极性。

二、组建政策性住房银行的实施步骤

综合考虑目前实际情况,全国的住房公积金管理在运作模式、归集运用规模、收益状况和员工队伍素质及软硬件设施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建议在组建政策性住房银行的过程中按步骤实施。第一步,开展调研,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分析研究各地住房公积金运用情况的报告,充分借鉴国外经验,为决策层提供可行性报告,为组建政策性银行奠定理论基础。第二步,将具备条件的其他地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改组为住房银行,条件不成熟的要积极创造向成立银行方向做准备,待条件成熟时再组建。

成立住房银行后,一方面,可以积极运用被赋予的金融功能,健全住房金融体系,强化风险控制,强化作为资金行业的规范化和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利用住房银行的优惠政策,以住房公积金为资金基础,进一步放大住房公积金功能,吸收社会公众闲置资金,推行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证券化,实行低存低贷,大力支持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降低建房成本,平抑房地产市场价格,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实现住房保障的政策性目标。待条件成熟时组建国家性的住房银行,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