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理财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的理财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和原劳动部曾于一九六年一月十六日发出了“关于技工学校的财务基建和生产计划管理工作的联合通知”,明确决定了有关技工学校基建、财务和生产计划的具体管理办法。由于技工学校在期间都被撤销,通知规定实际上没有执行。近几年来,根据四化建设的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办的技工学校又有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的渠道没有明确,许多学校缺乏必要的办学条件,学生生产实习所需要的原材料没有来源,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使技工学校今后得以正常健康发展,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我们认为,根据当前技工学校发展情况,对技工学校的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管理问题重新予以明确规定,是完全必要的。现作如下通知:
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直属企业举办的技工学校,其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均应列入各有关部门的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之内,并由各有关部门统一管理。
二、地方劳动部门和地方各产业部门及其所属企业举办的技工学校,其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均应列入当地的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之内,并由学校直接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三、各部门、各地区举办技工学校应贯彻勤俭办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讲求实效,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都要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停缓建的厂房、车间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建筑物,尽可能把学校办好。原有老技工学校被改为工厂或移作它用的,应尽量恢复使用。为解决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需要,应尽量结合工业调整改组,由主管部门从现有企业,特别是关停并转的企业及项目中调剂出一批设备和车间,划交技工学校使用。凡是通过上述调剂、联合等办法能解决的,就不要再单独新建实习工厂。
篇2
您可以写信、传真或发邮件与我们联系。地址:上海市钦州南路81号14楼《理财周刊》社,邮编200235,信封上请注明“理财信箱”。
E-MAlL:editor@amoney.省略 传真:021-64940492
上海中行增开6家“中银汇兑・出入境金融服务中心”
Q:中行上海市分行最近增加了多家“中银汇兑・出入境金融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哪些服务?(上海杨浦区 苏先生)
A:近期,上海中行出台了服务世博七大举措,其中包括中行种各网点受理美元、日元、欧元、港币等17种外币兑换及美元、日元、欧元、港币等12种外币购汇业务。
据了解,中行此次在浦东、静安、徐汇、长宁、普陀、杨浦同时增开6家“中银汇兑・出入境金融服务中心”。加上去年在外滩金融街中山东一路23号中行大楼成立的“中银汇兑・出入境金融服务中心”,中行目前已形成由“中银汇兑・出入境金融服务中心”、“国银汇兑中心”以及中银汇兑专柜组成的覆盖全市的中银汇兑服务体系。目前,上海中行全市200余家网点可受理外币兑换和购汇业务。
“出入境服务中心”是上海中行“中银汇兑”品牌下,一个集合产品、服务、渠道、信息及合作机构的有关资源。专门针对出入境人员的金融服务中心。其以“客户一站式服务”为服务理念,提供包括留学、移民、旅游、商务等在内的所有出入境金融服务。
投资大盘蓝筹有“基”可乘
Q:近期权重股表现显眼,哪些基金品种侧重于投资大盘蓝筹股?(深圳 陆先生)
A: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从本轮反弹的相对涨跌幅来看,部分蓝筹板块大幅反弹。汇丰晋信大盘股票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林彤彤表示,指数再度爬升到敏感水平,虽然短期市场有压力,但从未来一年的时间长度来看,日前仍然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时机。由于宏观基本面的回暖仍将呈现多变和反复的特征,并不是所有的大盘蓝筹股都存在价值投资的机会,一些行业景气低迷的蓝筹股还需谨慎观望。
理财专家表示,选择一只优秀的大盘股基金,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相对最方便,既省去了选股的麻烦,同时也可规避投资个股带来的风险。如正在全国发行的汇丰晋信大盘股票基金,就让投资者有“基”可乘。作为今年发行的第一只大盘股票基金,汇丰晋信大盘基金受到投资者的热捧。据悉,该基金将不低于80%的资金投资于国内业绩优良的大盘蓝筹股,以市值排名前30%的大盘蓝筹为主要投资目标。明确的高仓位和投资主题为那些钟爱大盘蓝筹、喜欢追求高风险收益的投资者带来极大的便利性。
广发希望慈善基金启动“捐助小学生”项目
Q:广发希望慈善基金“捐助小学生”项目启动,如何中请参与到这一项目中去?(上海卢湾区 姚先生)
A:广发希望慈善基金近日宣布启动“捐助小学生上学”项目,首阶段的资助重点为四川地震灾区贫困家庭的小学生。这是继2008年援建灾区组合教室和资助大学生的“圆梦行动”之后,广发希望慈善基金推出的又一项改善贫困家庭孩子教育的慈善计划。
该项目首阶段计划捐助100名四川地震灾区贫困家庭的小学生,为他们提供连续5年的学习生活费用,预计今年8、9月份完成首阶段援助计划。据介绍,仅需1000元即可资助一名孩子完成小学学业。“捐助小学生上学”项目将为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提供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为他们点燃人生的希望。
要帮助这些孩子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成功申请广发希望卡,持卡人即可通过拨打95508选择“一次性捐赠”或者“每月定额捐赠”等方式;当持卡人的消费积分每满1万分,广发银行还会向广发希望慈善基金捐赠12.5元。
混合基金进可攻退可守
Q: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进行混合基金的投资?(上海宝山区 田先生)
篇3
所谓财商教育就是指转变人们的理财观念,普及理财投资知识,提高人们理财智慧和能力的教育。它不是一般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而是从观念到行为贯穿在日常生活许多领域之中的全方位的教育。财商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和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商教育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就近年来国内外财商教育研究作一简要述评。
一、国外的财商教育研究进展
财商是由美国日裔学者罗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最先提出的,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财富以及财富增长规律的能力(即价值观);二是正确应用财富及财富增长规律的能力。财商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构成:一是财务知识,即阅读理解数字的能力;二是投资知识,也就是钱生钱的科学;三是市场知识,即有关供给与需求的科学;四是法律知识,即有关会计、法律及税收之类的规定。他认为财商实际上是才能和技巧的结合,财商可以要求人们不要为金钱工作,而要让金钱为你工作,要求人们必须真正了解金钱及其内在的规律。
西方理财教育萌芽于上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由于人们经历过经济的衰退,因而格外关注自己手头财富的保值。自50年代以来,美国绝大多数州政府就已经先行一步,先后在中学和大学开始经济学、管理学相关课程的改革,让学生获取最基本的理财知识。
20世纪70年代,美国理财教育进入初步形成期。美国学者尼尔?古德费雷在《钱不是长在树上的》中明确提出了少年儿童理财教育的目的:8岁懂得要挣钱必须要靠劳动,并且学会存钱;9岁学会简单制定用钱计划,买东西能够货比三家;10岁时懂得节省,以备不时之需;12岁时能够制定并执行稍长时间的开支计划,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这些内容最初只是本书作者个人的指导性建议,但后来被广泛运用于美国各所学校的理财教育中,并且带动了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理财教育进入了成熟深化期。20世纪80年代初,罗伯特?清崎在其《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财商的概念,从人的基本素质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理财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一方面促进了理财教育的发展,也为理财教育提供了正式的理论依据。同时期,美国学者安德森也系统地论述了理财教育概念。他认为理财教育就是能够让更多的人学会设立理财目标,认识收入的作用,制订、应用并不断调整理财计划的一系列环节。简而言之,理财教育就是教人们更大限度地积累财富、更加合理地使用财富,这为美国乃至国际理财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理财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成熟,进入了多样化发展时期,形成了以学校理财教育为主导,理财机构、社区、家庭为辅助,四者全方位结合的教育模式。而专家学者也从未停止研究,1997年,美国经济学教育国家委员会的专家道格拉斯和加内特就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对孩子成年后理财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儿时的理财教育对于他们日后更好地积累财富、更有计划地使用财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001年,美国立法把理财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内容。美国教育部资助发起了一个“为美国而储蓄”的计划,全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也参加了这项计划,普及财商教育。2002年2月,时任美联储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在国会发表讲话时,谈到需要给学校的孩子进行财务知识的教育,他说:“为了我们国家的发展进步,财商教育是世界第一的国家保持自己实力的关键。”
二、我国的财商教育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外理财教育思想的传播,理财教育日益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所关注,理财教育从理念走进了学校实践。我国自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将理财教育渗透到中小学课本中。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中有一个《花钱的学问》的专题,重点介绍钱是怎样得来的,如何花钱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在消费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问题,让学生掌握理财中的最基本知识,培养最基本的素质。作为国际金融城市的上海,在青少年理财教育方面也已经领先发展,在当地中小学教材中分别设有储蓄、保险、消费、理财等内容,一些学校还通过实践教学开展理财教育。另外,一些电视台、广播台、报社和网站也相继开设了青少年理财教育专栏响应理财教育。可以说,在我国作为国家或地方教育政府层面,理财教育也已经从一个教育领域逐渐渗透到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之中了,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其中一些零散的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以更好地发挥它们的效用。
近几年来,随着《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在我国的畅销,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对于财商教育的研究,总体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商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没有关于财商的统一定义,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观点是最为流行的,认为财商是一个人认识财富和驾驭金钱的能力,主要指个人在财富管理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是打理钱财的智慧。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财商是评价一个人财经素质的指标,是对个体的经济知识和经济能力在同龄人中相对位置的度量。
王志纲在其书《财智时代:王志纲的观点》中提出了“财智时代”的观点。他认为,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被西方人称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则处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并存时期,它有个更加贴切的说法――财智时代。它不同于纯粹的知识经济时代,也不同于以往以财为主、以智为辅的财富时代,而是一个“财智平等、以财求智、以智生财、财智相融的特别时期”。熊开辉在其《FQ财商:如何提高驾驳金钱的能力》中将财商观念的内容分为金钱观、价值观、学习观、职业观、风险观、未来观、成功观等。《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的刘俊彦社长认为财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对金钱的认识、如何发现并把握商机,或者说是如何创造财富、日常理财能力及消费素质等。中国财商教育的先行者――汤小明,也是《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在中国的推行者,他解释道,财商即财富智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运动规律的能力,它包括观念、知识、行为三个层次的东西……财商将决定一个人一生受金钱左右的程度和他的富裕程度。
(二)财商教育的内容
刘俊彦指出,一个人财商开发的关键是具有健康的财富观。主要包括合理合法地获得财富,有节制地利用财富和建设性地创造财富。林永乐在《试论财商》一文中提出了财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并比较了财商和智商的联系和区别。汤小明认为,在财商教育当中,对金钱与人生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课。何芳则从哲学角度提出了青少年财商培养的全新方法,她认为一个人财商开发的关键是具有健康和谐的财富观。她的题中应有之意是:指导青少年遵循对立统一原则,正确科学地认识财富;坚持实践的观点,合理合法地创造财富;把握“适度”原则,有节有制地支配财富。
(三)财商教育的目标
目前关于财商教育目标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有学者认为,财商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财务知识,理财原理、方法、技巧等财商方面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理财观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学者提出,财商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孩子正确对待金钱、运用金钱,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力,培养自立能力和责任感,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这两种观点尽管在表述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其实质内容仍有共同之处,即都强调财商教育要培养个体关于财富的知识、态度和能力,形成正确的财富观,最终让现代社会中的人能够健康发展,具有解决与财富相关问题的能力。
(四)财商教育的意义
已有研究对财商教育意义的探讨大多是针对学生群体展开的。有学者提出,对大学生实施财商教育,是适应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并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理性消费、科学消费。也有学者分析了财商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指出真正意义上的青少年财商教育,是从观念到行为贯穿在日常生活许多领域之中的全方位的教育――即不仅仅是教人如何挣钱、赚钱、攒钱,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们如何花钱、用钱,还要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分享钱,并从中得到快乐和幸福。但针对一般社会公众讨论财商教育意义的成果还非常少见。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财商教育应该是一种全员教育,财商教育的客体应该是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既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尚未进入学校教育系统的学龄前儿童,以及已经离开学校教育系统的社会成员。从短期效果看,财商教育可使人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看,财商教育将有利于人们及早形成独立的生存能力,使其在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这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社会的长远发展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五)财商教育的途径
学者们关于财商教育的途径探索,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在实施财商教育的途径方面却殊途同归。归纳之后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财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通力合作,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实施财商教育的途径不断拓展为编写财商教育教材、开设财商教育课程、开展财商教育实践活动、建设校园财商文化等。也有学者强调,家庭教育在儿童理财教育中具有特别突出的作用。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理财教育就是要改变儿童的经济生活方式,而儿童的经济生活是由家长主导的。因此,学校的理财教育观念首先必须要得到家长的认可,必须通过家长的财富观念、理财观念的改变来实现家庭经济生活方式的变化。”虽然大家一般都是从社会、学校及受教育者自身出发去谈实施财商教育的具体策略和途径,然而研究者提出的见解大多较为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具体可操作性。
三、展望
篇4
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一《经济生活》里面就是指货币。《经济生活》里讲“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教育高中的学生正确对待金钱。虽然作为学生现在基本没有什么收入,但仍需要有正确的理财观念。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念:理财是成年人的事,或者说理财是有钱人的事情,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人们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不少人把理财等同于炒股票和炒楼等。理财其实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生一世的事,从三岁顽童到耄耋老人,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根据当代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国内外学者研究并提出中国青少年理财活动应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具备正确的理财价值观,涉及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第二、掌握一些理财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的经济金融常识;第三、具备基本的理财技能,包括存钱的习惯,馈赠的习惯,合理消费的习惯。教材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涉及理财,但讲的过于简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到对于学生的要求,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补充,特别是从理财的思想理念上给予引导。
第一,要理财先学习。学习理财的简单理论知识,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每个人的性情、生活观念、价值观等等都有所不同,理财的方向、选择也当然有所不同,要采众家之长,客观评价。高中生没有时间也欠缺一定看专业理财书的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投资理财导读类的书。这类书都简明扼要的介绍了一些国际上知名投资人的理财观点和理财哲学。罗伯特・C・莫顿在他的《金融学》里面说:“你可以在对Finance(理财金融)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有成就吗?也许可以,但如果你彻头彻尾地一无所知,那你也许会同金钱迅速分道扬镳。”2006年至2007年10月,中国股市一路高歌猛进,伴随着的基金也成为老百姓发财致富的途径,各家银行门口聚集了太多连基金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老年人,拿着自己的养老金去买基金,结果到现在那些老人也没有拿回自己的养命钱。这样的报道在电视里看过好多。只想发财而不去学习相关知识,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二,理财不是有钱人的事。理财知识人人都该学,没有钱就更需要学习,高中生应该先做好理财基本知识的储备,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小试牛刀,把理论用于实践。马丁・舒华兹在他的《交易冠军》里说“敢于做梦。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现在在哪里,而是你要往哪里去。或者就像我祖父说的:‘如果你连梦都没有,哪儿来的美梦让你成真?’”。高中生是最应该有梦想的人。有了梦,才会有方向,才会有前进的动力。理财的梦想也一样。
第三,明确理财包括的内容。不要认为理财就是炒股、买基金,炒房地产等。常见的理财方式里面包括:有计划的消费、储蓄存款(活期储蓄、定期储蓄、通知存款、教育储蓄)、银行理财产品(保本型的和非保本型的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股票基金)、债券(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黄金、商业保险(保障型保险、储蓄型保险,投资型保险)、房地产、收藏品等等。高中生可以从有计划的消费和储蓄存款开始。如果消费没有计划,花钱无序无度,那样就会无财可理。有计划的消费可以通过消费记账的方式不断改进和实现。储蓄存款的种类现在也有好几种,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搭配使用,最终要使利益最大化。说到储蓄存款,就要提到货币市场基金,它的功能和活期储蓄的差不多,但收益要高很多,甚至超过一年或两年定期储蓄利息,所欠缺的就是货币市场基金不能随时到账。
第四,要有风险意识。风险与收益同在,高收益意味高风险,但高风险未必有高收益,不要只看收益无视风险。为了控制风险,“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当然也不能“把鸡蛋放在过多的篮子里”,那样照顾不过来。不能贪恋不切合实际的收益。就是被奉为股神的巴菲特,他所管理的资产在几十年里平均收益也就是百分之二十几。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试图超越他,甚至在股市大好的时候还嘲笑他管理的基金收益差,不配称为股神。可是正应验了巴菲特的一句话:“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就是强调理财中的风险。
第五,正确认识保险。现在有许多人认为保险公司是骗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判断。保险业固然有很多待改进的地方,然而不能因此而否定它。没有保险,保障从何而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保险是针对风险的投资,保的是“万一”而不是“一万”。作为消费者,在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以前,自己要搞清楚权利和义务,搞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不能只听业务员说。保险相当于给我们的财富围了一个保护的屏障。当你遇到意外事故的时候,保险会给你提供补偿性的资金,帮你渡过财务危机。保险分为好多类型,要先选择基本的保障。国内著名理财专家刘彦斌说过:“一个人没有保险就如同一个人没有穿衣服,我称之为财务。”
最后,要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家庭,最大的投资理财就是不断的学习,储备越来越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在,特别是孩子的学习。给孩子的教育投资也是投资理财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投资是最应该,最有前途和希望的。高中生现在的努力学习就和积攒零钱一样,不断的积累,等着有一天的飞跃。 (上接第287页) 但实际的消费现状却不尽人意,存在“高知低行”现象。
3结论
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的体育消费意识很强,但实际的消费现状却不尽人意,存在“高知低行”现象。影响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体育消费的原因为:余暇时间、经济收入、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价格。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的体育消费支出较少,在总消费中的比例总体呈较低水平,并具有普遍性特征。消费形式以个人消费、实物型消费中的运动服装、鞋帽等生活必需品为主,总体消费理念比较传统,首先考虑的还是对生活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王雏琦对焦作市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与分析[J].焦作大学学报.2009.3
[2]熊勃.甘肃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篇5
关键词:金融教育 印度金融教育 国际借鉴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68-02
一、调查数据显示世界各国居民的金融常识欠缺,而农村的情况更不乐观
OECD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国家国民的金融素质都比较的低,包括部分发达国家。表面上,人们金融知识的高低与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关。但是事实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收入的消费者在金融知识方面可能与教育程度较低的低收入的消费者一样无知。增强消费者对金融素质的兴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加拿大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部分加拿大人认为为退休计划作出正确的投资计划是艰难的事。在对印度民众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60%的调查对象的积蓄是用现金存放在家里,这些人同时又借有高利贷。
二、印度中央银行多渠道加强对农民的金融教育
印度储备银行为印度中央银行,在全国农村的金融教育方面起着主导、检查和督促的作用,印度储备银行不断完善组织建设,保障金融教育的有效实施。
1.为农村金融教育的开展制定系统规划。一是由银行的高层领导直接参与,由执行董事、各部门的高级官员、外部专家领导的指导小组,由具有创意和写作才能的银行年轻官员组成的工作组,为实施全国范围内金融教育推广方案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发动政府机构、教育设施、村务委员会、银行网点,广泛利用现有各种资源开展金融教育。三是重视现场考察。高层领导在每个省至少实地调研一个村庄,高层领导主要是通过直接到村庄了解金融教育的事实情况,通过对实地的考察来检验有关政策、方案的实施情况,并认为通过实地考察比阅读报告和参加会议了解效果更为详实。四是督促商业银行制定和实施金融教育计划。央行要求每个地区的牵头银行在2010年3月前提交了计划,确保在2012年3月2000人口以上的村庄都有银行的营业网点提供金融服务,在2010年3月前国内所有国营商业银行和私营商业银行制定三年内的金融包容计划(Financial Inclusion Plans ,即FIPs)。以印度联合银行为例,印度联合银行为了帮助农村人口发展创业能力,已建立201个“乡村知识中心”、13个“农村自我雇佣训练机构”、90个联合中心以及1个“金融扫盲及信用咨询中心”,此外,印度联合银行还通过设立“联合银行社会信托”计划捐款60万卢比给儿童基金、捐款以改善农村基建设施,致力于农村金融扫盲,推行社会责任。
2.聚焦农民,开展前期调研,明确教育对象,重视孩子和弱势群体的教育。针对信用卡知识、银行储蓄或支票户、无担保品债券、金边债券、回购利率等知识点,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国民金融常识状况,明确教育的目标对象。印度金融教育的目标对象是普通人,普通人被定义为不具备金融知识,在银行业务、金融和经济方面缺乏操作技术知识的人。印度重视金融教育从孩子抓起,认为教育越早越好,同时关注弱势群体,聚焦农民、贫困人口、妇女、老年人等弱势群体。
3.结合印度的国情,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教育活动。印度语种复杂,有23种官方语言、2000种方言,印度金融服务覆盖面有限,至少有3亿人口没有银行账户。金融扫盲材料以多种语种印刷,为了分发金融教育资料,还配了运输金融教育材料的专列。央行通过开办展览、为学校的孩子举办作文竞赛、在偏远的村庄建立金融扫盲营地、请外部专家、为大学生设立奖学金等多种形式,开展金融教育。此外,还设立了货币博物馆、咨询中心。咨询中心在特定区域促进金融扫盲,促进和指导农民使用金融服务,为农民资金周转困难提出解决办法。
三、我国农村居民金融常识欠缺抑制了金融的深化发展
1.不能充分利用金融产品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资金缺口问题。由于金融知识的欠缺,大部分农村居民在经济生活中不能充分利用金融产品解决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境。对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业务不了解,不了解自己拥有的哪些资产可以用于作为贷款的抵押品和质押品,在生产生活中遇到资金紧张的局面,难以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可能寻找高利贷或是让计划搁浅。部分农村居民手持存单,但不知办理存单质押贷款,又因为存单没有到期,也不想损失定期存款的利息提前支取,而受到资金面的捆扰。
2.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能否优化配置直接与金融知识密切相关。金融知识不足可能直接导致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减少。由于金融知识的局限性,一些农民的资产配置不尽合理,如:大部分农民将全部积蓄存到银行的定期存款账户,或是定期存款加国债的配置,甚至还有一部分农民将收入用现钞放在坛子里,埋在家里;有些农村居民常年将大量的资金存放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上,既不办其他理财业务,也很少支取使用。由于金融常识的不足,相当部分农村居民对证券、基金、黄金交易知之甚少,几乎不涉足这类业务。居民金融知识的不足也不利于农村居民提高财产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不利于农村金融的深化发展。
3.缺乏金融操作的常识与技能。
(1)不能运用网银业务。由于网络知识、电脑知识的不足,部分农村居民不能使用网络银行办理银行业务、进行理财,在金融方面的需求,都依赖于到营业网点,而农村交通不便、网点布局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居民参与金融的深度和广度,大量新开发出的金融产品难与农村居民见面。
(2)由于用卡知识有限导致对各类银行卡存在排斥心理。由于用卡知识有限,特别是在信用卡的使用方面知识不足,不利于自身利益的保护和银行产品的推广,导致部分农村居民对各类银行卡存在排斥心理。诸如在保护个人身份信息,识别电话欺诈、密码设置与保护等方面缺乏常识性知识,或在在ATM机上的使用、银行自助终端的使用、银行卡转账、异地存取款、异地POS机消费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或产生的费用认知有限,导致了对银行卡的一种心理畏惧,限制了银行卡业务在农村的发展。此外,由于信用卡更多的知识点,如透支、透支期限、宽限期、信用卡还款、逾期还款、滞纳金、逾期还款利息的计算等知识点,在办卡之前大部分消费者是不甚了解的,可能在被收了滞纳金、逾期还款被银行收了罚息后,才渐渐有所了解。由于保证办卡时营销人员都告知办卡申请人有关情况,也难以保证办卡申请人都仔细阅读了银行的信用卡用卡手册,导致了部分消费者对银行的不满,部分农村居民用卡客户甚至出现了情绪化倾向,甚至部分持卡人对信用卡避而远之,办理信用卡销卡手续。
四、加强我国农村金融教育的措施建议
农民在我国人口占比高,农民的金融教育是我国国民金融教育的重要部分。结合农村特点,农民居住地比较分散,文化程度差异大,金融机构网点少而且分散,开展金融教育有一定难度,需要发挥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针对性,以保障效果。
1.通过调研明确农村居民需要补缺补漏的金融知识。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基本知识对农村居民的重要性日显凸出。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是最基本的传统业务,但是存款、贷款也存在不少知识点,存款有定期、活期,定期中还有通知存款,通知存款又有七天和一天之分,这些品种涉及起存金额、预约时间等问题。贷款涉及抵押品和质押品、贷款期限、偿还方式等问题,让农民正确认识什么可以作为银行的抵押品和质押品,就可以办理贷款,获得资金,解决经济生活中的资金需求。证券、保险等基本知识对农村居民合理配置家庭金融资产具有重要作用。对金融产品的认知是农民成为金融产品消费者的前提,这必将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农民的资产呈多样化配置,财产性收入增长,生产生活有更多保障,同时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得以扩大,金融产品的结构得以优化升级,金融发展的后劲得以增强。
2.以政府、央行为主导,联合商业性金融机构、教育系统开展金融教育。
(1)政府、央行督促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教育。针对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督促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践行社会责任。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的欠缺,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点优势、人才优势,定期安排员工下乡宣传,宣传农村创业小额贷款知识,引导和帮助农民使用ATM、自助终端设备,认识并正确使用网银和各类银行卡,引导农民在其现有的财力、资产的条件下理智地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金融产品进行家庭理财,了解资产配置组合,能够正确测算不同资产组合的收益与风险,了解在遇到金融问题时需要什么样的抵押物可以办理信贷业务,以解决在资金缺口问题,增加财产性收入,帮助贫困的农民走出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针对农村高收入群体,可以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本身的盈利性动机的作用。在金融领域里存在帕累托法则,也称二八法则――即金融机构80%的利润来自20%的重要客户,其余20%的利润则来自80%的普通客户。农村高收入群体是农村金融机构零售业务利润的重要来源,高收入群体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是金融机构高端理财的对象,金融机构的许多金融产品也是专门为高端客户打造的,是银行高端理财的对象。农村人口居住比成是分散,针对高端群体,金融机构更需要配备专业的理财顾问,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农村金融机构有足够的动力去重视实施对高端客户群体的金融教育,结合特定客户的特点,宣传基金产品、跨国投资、外汇买卖、黄金交易、期货期权、保值增值、避险等内容。
(2)发挥教育系统的作用。理财从“娃娃”抓起,中小学生的知识、习惯对一个人成年后的思维模式、良好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金融教育应从根基抓起,中小学生好奇心强,记忆力好,不仅是一个人一生中金融教育的起点,也是金融素质培养的重要启蒙阶段。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可以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编写相应的课程、制作音像资料等素材,如漫画书、幻灯片材料、专题短片、学校专题演出等形式,使金融教育寓于生动的丰富的日常经济生活中,生动形象地宣传储蓄、财务、证券等金融知识,潜移默化地灌输理财的正确观念;另一方面在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再增补一些金融专业的课任教师,使中小学生有机会从小接触到系统的金融基础理论知识,学会一部分金融操作,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从小培养理财的观念,这必将对成年后的理财意识理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有许多球星、电影明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到晚年可能靠领取救济金度日,主要原因是没有妥善地理财。理财的概念包括范围较广泛,包括从超市采购到银行储蓄、购买基金、投资国债、公司债券、股票、银行贷款等内容。
(3)对农村大中专生进行重点培训以发挥该群体的辐射作用。农村教育程度有限,在农村进行金融教育难度高于城市。发挥农村中大中专生的作用,文化层次相对高一些的群体,只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就能够较快地熟练运用一些金融产品,并可以在亲朋好友和邻里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发展客户群体,可以将经验传授到更多角落,提高特定群体在金融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农村中起到宣传示范作用,通过农村固有的地缘、血缘关系,将金融产品服务范围扩展到金融机构员工难以办到的“空白”地带,发挥辐射作用。
(4)政府、央行牵头组建农村金融扫盲志愿者服务队。国民金融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教育系统、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尝试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志愿人员发挥的积极性,践行志愿精神,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通过选取不同专长的志愿者组合成团队,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进行现场金融知识宣讲和普及,商业银行的教授实用银行课程、为基层群众进行解惑答疑,指导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对家庭资金余缺进行合理安排,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员工志愿者可以教授证券投资、家庭财产保险、人寿保险方面的基本知识,宣传金融知识,志愿者队伍的努力付出有助于帮助基层群众提高金融素质,增强金融产品的运用能力、操作能力。以福建省为例,福建方言复杂,方言差异大,沟通存在语言障碍,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懂方言又熟悉业务的志愿者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且福建部分居民,居住地较为分散,还可以通过志愿者回家乡探亲的机会,分配任务,将探亲与志愿工作结合,延长回家乡探亲的总时间,携带宣传手册等资料,进行金融知识的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范.印度银行业的“另类”社会责任[N].21世纪,2010.8.20
2.植凤寅.危机下的金融教育[J].中国金融,2009(4)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理财 教学方法 实践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的普及,人们对理财的认识和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现代生活中,能否进行科学的理财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富收益率的高与低,不同的理财规划,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收益,大学生学习理财课程是刻不容缓的,能够不断改善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能力,以便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这一背景下,许多学校也开设公共课《大学生理财》。如何使大学生真正提理财观念和能力,能够学以致用有利于完善个人理财教学,不断提高大学生财商水平才是最主要的。
1加大力度开设大学生理财课程的重要性
美国经济教育国家委员会主席说过一句话――对大学生进行经济学和个人理财教育是建立一个拥有深谋远虑的投资者和储蓄者,有见识的消费者,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力,负责任公民和全球经济有效参与者的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1个人理财需求增长较快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和金融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个人及家庭对金融投资工具的了解不断增加和提高,使得更多的人愿意使用金融工具来为自己的原有的资产增值或者是保值,金融市场不断的发展壮大,相应的融资工具不断的增加,理财产品市场不断扩大。据调查了解,我国中高端消费者人群中半数以上人群需要理财服务;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愿意为理财服务支付费用。市场金融投资工具的增多加大了人们对专业理财服务的需求,培养大学生具有理财规划方面的专业眼光和视角也是成为高校理财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1.2当今大学生理财能力有待提高
人的一生,从出生、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到老年各个时期都需要理财,而对于大学生而言理财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理财教育的现状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在我国85%以上的孩子不懂得理财,而财商时间是现在社会人们必备的素质之一,很多人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不富裕,不具备理财的条件,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纯消费群体更是无“财”可理。实际上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财观念,生财并不是理财的最终目的,它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长期规划,学会使用理财使个人与家庭的财务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大学生面临结婚、买房、生育子女、子女教育、养老等现实问题,所以大学生更应该具备必要的理财知识来提高自己将来生活质量和品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里,他们没有经济来源,却有一笔稳定的“收入”,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大量现金,但是由于我国理财教育的落后使得大学生存在消费无计划、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品相互攀比、生活奢侈浪费等问题。随着高校理财课程的增加,当代大学生已不满足于基本生活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希望通过一定的投资渠道为富余资金找到保值增值的门路,有70%大学生表示,需要通过高校开展的公开大学生理财知识课程来更好的获取理财知识。
2大学生理财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并且有着重要意义
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公民的基本素质包括我们熟悉的智商、情商、还有我们现在将来最为重视的财商,财商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理财智慧。财商、智商与情商是现在人应具备的三大基本素质。可以这样理解,财商是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财商越高,人管理金钱的能力越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如何科学的使用金钱”就成了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大学生而言,学会消费和理财与掌握其他主要知识同样重要,所以在大学开设理财教育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
有关调查显示,由于理财知识的匮乏,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现象: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家中的独身子女,而且在物质丰富又溺爱的环境中长大,钱是会花不会挣,存在总是不够用的问题,这几乎是所有大学生的问题,由于大学生不善理财部分学生很快花光生活费、学费而影响了学业的完成。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不理性消费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关系到其他学业的顺利完成,所以合理地分配资金完成学业,是家境较为贫困的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部分大学生懂得一些财务知识,所以用各种方法去寻找赚钱的渠道,大学生已经成人,自食其力本无可厚非,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本末倒置,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经济创收上,从而成绩下降、不及格最终导致不能按时毕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金钱的认识扭曲,唯利是图,不惜用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获取经济收入,从而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这些现象的发生表明,必须加大、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让他们更好的认识金钱,更好的善用金钱。在当今的市场(下转第80页)(上接第72页)经济和商品经济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理财师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时时刻刻都在和金钱打交道,谁也不能避免,所以如果能够在大学或者是更早的时候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掌握理财知识,对一生的规划都会有帮助,大学生生活学习在校园中,如果能在这段时间中学好理财还有培养好理财的好习惯,才能够在以后的,在走向社会更好的处理好自己将来的财务问题,过上自己梦想的幸福生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大学的理财教育。
科学的消费观,不但表现为会花钱,而是会花钱和敢花钱的统一,在消费实践中,敢花钱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会花钱,后者实际上是很多社会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讲也是最欠缺的,很多大学生存在高消费、乱消费的问题,结果导致自己收支失衡,经济拮据,陷入困境。这与理财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欠缺紧密相关,大学生没有固定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有很多学生会说“我无财可理”,但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理财”这个词,不能局限在对已经拥有的资产,更应该包括科学地获得资产的方式,对于理财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获得财富,通过对这些财富的正确使用已达到财富的增值。也就是说,大学生理财,既要“节流”,对口袋里的钱适当地使用,也要“开源”,科学地创造收入。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理财的起步阶段和学习理财的黄金阶段,对于没有收入的在校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的理财培养只是训练和演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药学习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学会理财,从自己的每月生活费用开始,要知道从小钱开始理,以后大钱就会得心应手了,这是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前应该做好的一项准备工作,也是为进入社会生存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邹晓涓,严飞.大学生投资理财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4(01).
[2] 孟德锋,张瑞.高校个人理财课程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2).
[3] 陈瑜.高校理财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探讨――基于对大学生理财行为的调查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9).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 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结构等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根据对无锡地区大学生消费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其中一个主要特点便是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呈现出不平衡状态。下面以无锡地区大学生的消费为例,作进一步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1.城乡大学生消费水平不平衡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除去学费、住宿费等大笔固定开支外,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平均月消费在600元~1000元,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平均月消费则基本在250元~500元,两者消费水平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消费上更追求时尚性,购物、娱乐方面的支出占了全部支出的一半左右,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消费上更注重实用性,80%以上的开支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必需品。
2.贫困大学生和家境优裕的大学生消费水平呈两极分化
在高校里,“贫富差距”日趋扩大。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无锡高校中,有15%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平均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最低的平均月生活费为230元。与此相对的是,有23%的学生平均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这其中又有将近一半的同学月均消费在1500元以上,最高的平均月生活费达到了2500元。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群同学:追求高消费,追求名牌,追求高科技产品,手机经常“与时俱进”、电脑、MP4、数码相机等一应俱全,吃饭动辄下馆子。而在这些同学过着“潇洒”、奢侈的生活的同时,却还有一些贫困学子正在为下个月的生活费而发愁,有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只能借助国家助学贷款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生活十分拮据。这样的消费差距,不难说明贫困大学生和家境优裕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而由此造成的后果便是部分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和生活上的压力,造成自卑心理,甚至有少数同学心态失衡,不顾自己的经济状况而过度消费,加重父母经济负担。
3.新生与毕业生的消费差距较大
新生作为一个刚脱离父母管束独立生活,能独立支配自己的生活费的群体,在消费中虽然也呈现出不善理财,盲目消费的特点,但总体消费水平还是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在电脑、通信、交际等方面的开支比较小。而毕业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交际面拓宽,消费观念改变,加之交友、找工作等诸方面的原因,其消费明显攀升。调查显示,新生的月平均生活费一般为400元~600元,毕业生的月平均生活费则为600元~1000元不等。再从手机、电脑等一些高档产品的消费来看,新生中购买手机的人占87%,购买电脑的人占22%,而毕业生中手机已是全部普及,购买电脑的人也达到了56%。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毕业生消费明显高于新生消费。毕业生的这些消费有些是合乎实际需要的,有些则属于盲目消费。
4.消费结构不平衡
当前大学生消费日益多元化,我们大体上可把它划分为日常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交际消费、娱乐消费和通讯消费等几个方面。日常生活消费主要包括吃、穿、行方面的消费,学习消费主要指除学费之外在学习上的投入,交际消费主要指用于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的消费,娱乐消费包括旅游、上网还等各种娱乐活动方面的消费,通讯消费则主要指电话费方面的开支。这些消费所占比重不同,构成了一定的消费结构,但目前这个消费结构总体不平衡,各项消费所占比重不合理。如学习消费,只占到大学生总体消费的15%,而娱乐消费则高达28%,基本是学习消费的两倍,交际消费也超过了学习消费,占16%。娱乐消费和交际消费所占比重偏高,而学习消费所占比重则明显偏低。
二、造成大学生消费不平衡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家庭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庭,因此城乡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和家庭间贫富的不平衡也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不平衡。同时,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市场日益繁荣,产品琳琅满目,扩大了大学生的消费范围,一些高价值消费品如手机、电脑、数码产品等也逐渐进入大学生的消费圈。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的自发性也导致消费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增多,一些无计划消费、趋同消费和虚荣消费呈上升趋势,导致消费结构的不平衡。而就业压力则直接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消费增大,并出现一些不合理消费,一些学生为了在就业中占得先机,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有的则盲目考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另外,崇尚金钱、崇尚奢华等不良社会风气和不良消费观也逐渐侵袭到大学校园。一些学生曲解或弱化我国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将勤俭看成是小气,将朴素认为老土,盲目跟风,追求高消费。
2.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因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是对学生成长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两个方面。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很多学生从小备受呵护,独立生活能力较弱,缺少理财意识。尤其是比较富裕的家庭,父母对他们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导致他们在消费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节制,盲目追求高消费。同时,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缺乏消费教育和理财教育。一些国外的学校早就意识到消费教育的重要性,如英国将“教孩子学会花钱”的消费教育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日本也在高中课程中开设大量消费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合理消费,而我国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基本还是个空白,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缺少正确的引导,不利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走向成熟而又没有真正成熟的阶段,他们逐渐走向独立,却又在经济上信赖父母。很多同学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甚至很多学生不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他们缺乏自立意识,觉得花父母的钱天经地义,他们缺乏劳动的锻炼,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不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因此在消费过程中自然就很容易出现过度消费的现象。一些学生对于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盲目跟风,一味追逐时尚,追求名牌,追求高消费,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开支,导致非理性消费、无计划消费、趋同消费占很大比重,也使消费呈现出结构和水平上的不平衡。一些大学生虚荣心作祟,盲目攀比,不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出现超支、透支等情况。
三、调整大学生消费不平衡现象的对策
1.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
健康的消费观是指在消费过程中要适度消费、有计划消费和合理消费,避免盲目消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社会要通过媒体等舆论手段,让同学们了解现有的消费误区和由此导致的不良后果,积极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学校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勤俭节约、自立更生的优良传统。曾几时,勤俭节约和自立更生的优良传统逐渐被抛诸脑后,奢侈浪费之风在大学校园里大行其道,因此学校要花大力气扭转这种局面,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通过思想教育课、专题讨论、党团教育等多种渠道,对奢侈浪费现象加以挞伐,对勤俭节约的现象大力宣传,在校园里真正树立起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的消费观念。并引导学生自力更生,积极参加勤工俭学,从劳动中体会金钱的来之不易,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且要加强消费教育,如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消费生态意识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等,帮助他们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消费方式。家庭要加强对孩子的生活费的控制,要从“无私奉献”转变为“适度供给”,同时家长自己也要勤俭持家,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大学时代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时代培养理财能力,能帮助学生在大学时代就养成一个好的理财习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使消费结构保持平衡。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是学会记帐和预算。这样可以了解自己每个月的收支情况,从而对症下药,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把钱花在刀刃上。二是可适当参加一些兼职,一方面可以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使自己的理财“增值”。
3.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引导,开展相应的经济扶持
对于一些过度追求高消费的学生,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过度高消费的危害和科学理财的好处。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学会在艰苦的条件下去克服困难,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正确看待贫困,把贫困当作是对自己的磨炼,努力发展自己,学会多角度评价自己。同时,要积极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他们寻找兼职工作,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
参考文献:
[1]欧定余: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消费经济,2007.(4):50-53
[2]吴运兰曹文超:浅谈大学生的理财之道.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5):62-63
篇8
物质是生活的基础,你怎样利用“可支配收入”为自己赢得更美好的生活呢?我们先来看看世界各地的小孩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吧。
美国
你知道向银行贷款,除了还清所贷款项外还要偿付利息吗?你是否想过等自己老到不能工作的时候,如何支付生活开销?
美国Charles Schwab基金会发起了一项叫做“钱是大事”的针对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22%的人不知道向银行贷款在偿还本金之外还要偿付利息;33%的人认为老了自有政府养。这家机构认为,青少年的理财知识的多寡,不仅仅关系到下一代人的生活,还关系着家庭和社会财富的传承。
日本
日本青少年问题专家山本教授提出,孩子通过零花钱的使用,学习怎样建立和维持与周围人的关系。“金钱仿佛是一种很有魔力的东西,父母给孩子一些钱,意味着向孩子传递了这种‘魔力’,因此他们会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如何使用这种‘魔力’。”
父母对孩子零花钱的控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安排开销。第二种是根据孩子的要求或愿望来给孩子零花钱,每一次都和孩子协调或者控制孩子的要求。
山本发现,在日本,后一种方式意味着对孩子的强力控制,它否定了孩子的独立性。
新加坡
新加坡的大人和小孩都是存钱狂。据统计,新加坡全国中小学生参加储蓄的百分比超过53%,平均每名学生大约有1144新元存款。新加坡的学生如此会存钱,有一部分原因是教育部和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的校际储蓄活动。在这种环境下,许多孩子都成了储蓄迷,他们为了防止自己大手大脚花钱,连提款卡也不申请。
法国
很奇怪,一家专业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法国女孩子的零花钱每月平均为16欧元,而男孩子的高达28欧元。法国人重男轻女吗?调查还显示,钱并不是这个浪漫国度的孩子的主要话题,三分之二的孩子从来不和伙伴谈钱。
比利时
比利时的家长很少依据考试成绩来决定给子女多少零花钱。而且比利时的小孩很善于计划买大件物品,他们十六七岁就开始做汽车梦了。
中国
篇9
关键词:阅读享乐化;高校图书馆;阅读习惯
1阅读享乐化对传统阅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源于西方的消费主义观念渗透到巾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也开始受到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传统的精英式大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后,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义心理意识,大学生的阅读越来越多地呈现}n一种消费主义属性,阅读开始呈现出享乐化的发展趋势.
1.1阅读享乐化消费特征对阅读方式的影响
阅读享乐化的直接影响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图书、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阅读的选择减少。《华盛顿邮报》在不到3年的时间订l划人数下降了6%,从77万人下降至72.01万人。美国在线出版商协会调查示:l8—34岁的人,46%的人喜炊网络浏览阅读,只有l1%的人选择读书、阅报、看杂志。在中国,m版科研所主持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中,2003年中国国民保持图书、报纸、杂志等平面文献载体阅读习惯的只有5%左右。其次,以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崇高的学习型阅读心理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休闲、消遣和娱乐主导了人们的阅读心理,阅读者开始追求视觉感观上的刺激,艺术的通俗主义和图文主义盛行。阅读兴趣集中在影视明星、旅游观光、健身养生、减肥化妆.园艺、烹饪、求职、理财等缺乏深度的生活时尚类图书、报纸和杂志上。
1.2阅读的浅层化和意义泛化
阅读呈现出享乐化发展趋势后,阅读的本质不再是一种纯精神的陶冶,它已经变成一种大学生多重消费融合的消遣方式。文化阅读的意义正在淡化,以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阅读掺杂了越来越多的娱乐和消费主义的异化物。如声讯阅读、视频阅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重要阅读方式.学生们在交通工具上阅读、存餐厅里阅读、在影视里阅读、在网络中蒯读,这种与休闲、消遣和娱乐相结合的享乐阅划读方式使大学生的阅读意义泛化,阅读者的阅读行为也由“读”转变“肴”,阅读开始变得浅层化,读者不再在阅读时产生应有的思考,文字所表达的知识和语言艺术的审美不再在阅读时产生应有的情感共鸣。
大学生阅读浅层化和意义泛化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文木阅读和学习兴趣的下降,而争业化学习又不可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图文和通俗化阅读,专业理论更多的是在枯燥的文本阅读过程巾实现的。这样,阅读的享乐化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本文的研究试图要解决这对矛盾。
2阅读享乐化对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
大学生阅读需求的享乐化已经是一种不可同避的现实趋势,在全方位、全天候、多元流动的网络信息供给状态的冲击下,在网络媒体视频化的影响下,图书、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逐渐向图义化方向发展大学罔书馆的管理工作也必须去适应这种需求的发展要求,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阅读方向。
2.1阅读享乐化对文献采访的影响
阅读享乐化直接导致图书、报纸和杂志等平面文献载体需求量的下降。随着读网,读陶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本义献的装帧、版式过时,不能适应浅层化、读图化阅读方式的要求。文献采访部门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图书、报纸和杂志复本采购量,注重对装帧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义本文献的采购,协调文本文献和超文本电子图书、专业数据库的采购比例,电子版、网络版文献载体替代学生阅读兴趣相对集中的影视明星、旅游观光、健身养生、减肥化妆、园艺、烹饪、求职、理财等生活时尚类文本载体这样既能节约罔书采购经费,又能在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图书馆阅读的习惯,避免学生在公共网吧阅读。有利于学生的管理。
2.2浅层化和读图化阅读方式对大学生文本文献使用的影响
浅层化和读图化阅读方式会使大学生语言艺术的审美能力弱化,用轻浮、玩味和厌烦的心理状态对待文本阅读。过分追求图像的感官刺激导致传统的文本文献阅读兴趣下降,不仅使文本文献的使朋率下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形成。
阅读享乐化是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一种阅读特征,高校和图书馆不可能用行政的方法和手段去改变这种阅读习惯,只有通过积极的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在多年阅览管理实践中,我们通过举办“读书节”“主题读书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文献的阅读兴趣,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建立积极引导大学生阅读的学习型数据库
阅读享乐化改变了大学生的蒯读行为习惯和文献需求方式,特别是对网络和电子文献需求的上升直接导致了大学图书馆电子文献采购经费的急增。据统计,国内大学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经费比大约为l:l,电子文献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但电子文献的质与大学生阅读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大学校圃网上运行的数据库的知识点重复牢太高,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容易造成大学生知识审美的疲劳,还会对学生的文献阅读兴趣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大学图书馆必须满足学生的“信息阅读”(信息阅读的要求是不重复阅读和超文本的比较阅读)需求:学习型数据库正是对这种阅读需求满足的一种尝试,它克服了文本文献和全文数据库重复率高的缺点。
3.1全文数据库对大学生学习的利弊
目前,在大学校园网上运行的大多数是全文数据库。如中国期刊镜像站、数字化期刊网等。这些数据库对师生员丁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些全文数据库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的不便。Windows虽然能为学生提供多视窗的比较蜊读,但全文数据库并没有文现超文本链接,且多数数据库是全义扫描,内容良莠不齐,相当数量的劣质义献和重复文献影响着学生的正常阅读。
3.2学习型数据库
篇10
我国现处于社会的整体转型期,市场经济正在全面推进中。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提高,然而大多数人尚未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因而出现了一些信仰危机。经济的快速转型与社会文化价值系统重构的滞后性的矛盾是造成价值观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1],而以社会经济为依托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经济素质的培养。
一、我国学生经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是教育基本的经济功能之一。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就业岗位,离开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现实要求而奢谈教育,其意义是有缺陷的。在教育领域重视和加强经济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经济知识普及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意识和参与市场经济生活的创新精神、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科学培育和合理发展经济方面的工具理性来促成其正确的价值理性的生成,最终实现二者和谐发展,这是我国当代教育无可回避的责任和必须肩负的使命。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却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应需求,其主要表现为:
(一)学生经济素质落后、经济意识淡薄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学生的经济素质明显落后于西方,大学生的经济意识与国外大学生相比至少落后3年以上,只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高中生的水平。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超常消费现象,千奇百怪的消费方式闯入了学生们的生活,如:“红色消费”(生日大操大办、考试庆祝)、“灰色消费”(无节制地泡网聊天、打游戏)、“黑色消费”(赌博、吸烟、喝酒、吸毒等)[2]。这些现象的出现暴露了我国学生理财能力的欠缺和经济学知识的严重不足,缺乏正确的消费观,直接导致了许多“大龄婴儿”的出现。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市场经济生活的影响和冲击。但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独立性过强,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很少理解和参与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活动,致使学生根本没有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念、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的经济意识不断觉醒,但由于法制建设滞后等原因,特别是缺乏对于国民进行必要的市场经济教育,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日渐膨胀,一些人奉行一切向“钱”看,把赚钱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可见,“唯钱论”思想也在校园内日益流行。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
(二)现有的经济教育知识过于宽泛,许多方面亦游离于现实之外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未开设过独立的经济课程,仅有的一点经济知识的教育亦挂靠在其他学科(如社会课、政治课)之下,置于从属地位。小学、初中仅有少量的经济教育内容,在小学三年级的“社会”课中简单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初二的“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中涉及了一些经济知识,高中阶段的经济教育主要集中在高一的政治课上[3],此外,高中政治课程中亦包含有经济学常识选修模块,然而因为是选修,所以也就变成不修了(简单地把经济知识划入政治课,笔者认为不妥)。时代赋予教育以新的内容,亦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们的教育实际却在很多方面脱节于经济现实,教育的社会化责任并没有履行妥当,有些地方甚至在与社会化责任相背离的跑道上奔驰,这一切都为教育亮起了红灯。
(三)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及创业致富的理念和能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创业教育、致富和理财能力培养以及金钱和消费观念教育等一系列经济素养教育。尽管学生从小生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但由于我们的教育相对独立和封闭,而且存在着重视知识教育轻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且现有的那一点经济教育实效性差,根本不能满足现实生活需要,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就业择业观念落后,而且,一些毕业生迷恋城市舒适生活,不愿到农村就业,不能做到勤俭节约和合理消费,金钱观念和理财意识不足,鄙视吃苦耐劳、勤劳致富,甚至梦想一夜暴富。所有这些无不说明,我国学生的经济教育严重落后的事实。
二、学生经济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轻视经济教育的传统教育认识论根源
传统的教育认识论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塑造人———理想的人、纯粹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完人”。总之,就是要培养塑造出不受社会污染的,纯洁高尚的,甚至祛除了私心杂念、七情六欲的“圣人”和“真人”。在此认识基础上,一方面,把教育看作是一种认识活动,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专心致志地“追求真理”的人,甚至不惜“朝闻道夕死足矣”!把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把知识视为客观、永恒的真理而加以灌输,故此,教育完全可以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研读书本知识。这种专一“求真”的知识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实践中注重文本知识的传播,而不是以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另一方面,曲解“德育为首”的思想,把教育仅仅等同于德性教育,“德育为首”变成了“德育唯一”。把教育的价值追求锁定在价值理性的灌输和塑造上,甚至把工具理性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工具理性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防范和压制。可见,价值取向上的偏颇导致经济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和有效实践。
(二)文化传统对经济知识的轻视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文化传统对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中,强调重义轻利,“君子谈义,小人言利”,很大程度上割裂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道德压抑着个人需要。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物质追求合理化,且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始的,具有一定的突变性,这直接导致人们在长期封建禁锢下的思想,致使个人主义有泛滥之趋、拜金主义有盛行之势。令人叹惜的是,我国的教育仍片面地固守着这种已有些不合时宜的文化传统,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鸵鸟精神”坚持到底。同时,与文化传统相承,我国现在还没有给经济教育以正确的“名分”,在某种程度上还未予其“合法”的地位,这在时代面前难免有所缺憾。
(三)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缺失#p#分页标题#e#
一方面,学校自身灵活性低。受内外部人事制度制约,学校不能自主地根据市场需要做出有效反应,及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方向,实用性强的专业建立不起来,过时的专业又取消不了。学校教育的自足性、封闭性、矛盾性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惰性明显,社会责任感不强。很多学校只管培养学生,无心过问社会需要,课程设置过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学校的任务以学生的毕业而告终,对学生能否符合现实需要的关心度不够,致使社会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直接增加了社会负担和不稳定因素。这一切都使我们不得不对教育进行反思。
三、市场经济时代下学生经济教育的初步探索
我国现处于经济市场化的社会全面转型期,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国际竞争加剧,竞争的关键就是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从而也使我们认识到经济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然性,否则我国的经济将难以保持长足的发展劲头。因此,教育应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只有培养出具备经济素质的现代人,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经济知识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然而这门课我们修的并不及格。为此,我们必须合政府、社会和各级学校之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能力。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教育离不开政府的调控
由于我国教育对政府的依赖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相关部门可以据此在各级学校系统中推行经济教育。也许有人会担心这会使教育功利化,背离教育的主旨。其实这有点忧之过度,使教育具有一些经济特征不但不会改变教育的方向,而且是对教育的一种充实。只有具有经济成分的教育才算是合乎时代特色的教育。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樊浩老师认为教育对经济的过度趋附,与社会的过度亲和使当代教育迷失了自我,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导致“教育祛魅”[4]。这种担忧是必要的,但同时笔者也在思考我国的教育与经济的“亲密”真的已经过“度”了吗?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育表面上看似距离市场经济很近,实则离其相当遥远。马克思认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而我们的教育并没能使学生真确理解这项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更没有使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真正合理内涵,也没能使学生懂得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应具备的经济素养。一句话,我们的教育并没有使学生具有真正的能力去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使学生若即若离地徘徊于市场经济之外。教育要回归本真的现实生活世界[5],而非理想化的世界,现实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经济知识教育,而切实可行且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各级学校中普及经济知识。
1.在中小学开设独立的经济课程。对学生进行经济知识的教育,但切忌大而空的理论知识,我们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企业家或经济学家,故应注重学生实际理财能力、正确消费观念等一般经济知识和经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合理的理财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使其终生受益,更利于净化某些社会不良风气。
2.给大学生进行经济知识“补课”。大学生马上要步入社会,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必将有助于他们务实精神的养成,利于就业,快速适应社会。大学生已无法从头再受经济教育,对他们也许只能“拔苗助长”。当然,拔要拔的合法、适度,否则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负面效应。近年来,北京等地某些高校假期开设的经济短训班(包括炒股、理财、基金等知识的培训)报名火爆,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大学生经济意识的觉醒,要求教育予以满足,给予正确指导;“全民”炒股的热潮、各式基金的涌现,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经济现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谁又能逃离于经济之外?那么就应该真诚地面对!教育要努力使学生们具有冷静分析这些经济现象的能力,不落后,亦不盲从。
(二)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教育不能没有学校的支持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等特点。同时,学校也是学生的一个亚文化圈,学生早晚都会离开这里而进入真正的社会文化圈,故学校应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1.增加对现实经济生活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我国学生经济意识淡薄、理财能力欠缺、消费观念不成熟,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接受相关知识的实际教育。故此学校在进行经济教育时切忌大而空,应多增加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教育,如设置有地方经济特色相关的校本课程,个人、家庭理财方案,股市、基金知识讲解、通货膨胀表现及原因分析等,贴近生活,易引起学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对经济现象做出清楚认识和正确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