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

篇1

1 顺应发展形势,用强劲的手段推进基地建设

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大势所趋。自2007年以来,铅山县政府坚持把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工作摆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用全新的思路抓谋划,用严格的责任抓推进,形成了系统、科学、高效的建设格局。

1.1 坚持把基地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来部署 铅山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基地建设作为一项富民强县的战略举措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县成立了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农业、畜牧、工商、质监、卫生、环保等10余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并及时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抓落实;相关单位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主动为基地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全县形成了齐抓共建,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1.2 坚持把基地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实事来办理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铅山县农业局制订下发了《铅山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先后建立完善了基地建设投入品管理及科技培训等一系列制度,多次召开全县基地建设动员会、推进会、协调会,强力推进基地建设,并在人员、资金、物资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同时,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从操作规程制定、科技指导培训、基地环境监测,到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与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每个标准化基地有责任单位、有联系领导、有技术指导力量,确保了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2 强化标准意识,用规范的生产推进基地建设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基础和保障。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过程中,农业局坚持健全技术标准,创新管理模式,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探索出了一条农业生产基地化、基地生产标准化的路子。

2.1 着力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 采取组织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等办法,着力提高农业科技素质和生产水平,促进了基地建设的标准化。一是教育培训促动。依托铅山县农业局科技下乡活动和阳光工程培训班,定期举办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农村科技带头人。2007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40场,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发放技术手册5万多份,保证了基地每个农户都是一个“明白人”。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通过示范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先后培育了典型的江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铅山黄岗山有机资源开发公司、铅山灿海农产品有限公司、铅山巨丰畜牧有限责任公司、宏宇农业开发公司、河丰芋豆专业合作社、紫溪红芽芋标准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汪二西瓜专业合作社、十里河白莲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先进典型,采取组织经验交流会和电视媒介宣传等途径,大力推广他们的典型做法,让广大农民学有目标、干有方向,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促进了基地建设标准化。三是干部帮带推动。建立了“一个基地,一套技术服务班子,一月一次技术”,铅山县农业局先后组织中、高级技术人员骨干,分别联系一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农艺农机新技术,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引领农民提高基地作业标准。在帮带干部的推动下,广大农户都自觉采用良种良法,实行标准化作业,提高了基地建设水平。

2.2 着力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农产品质量安全靠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来保证,标准化的生产靠规范的技术标准来支撑。几年来,铅山县农业局把制订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组织最强的力量,采取科学的方法,高水平完成了一系列的技术规程制订,并严格按照技术规模规范生产全过程。截至目前,完成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铅山县绿色食品原料红芽芋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西瓜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韭黄生产技术规程》、《葡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白莲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等15个栽培技术规程。此外,还制订了测土配方施肥、优质稻、双低油菜、西瓜、蔬菜等12个生产栽培技术标准,并印制了《铅山县绿色食品基地生产使用手册》4.5万份册,发到了每个基地农户手中,生产技术人员严格依照标准指导,基地农户按照标准化生产,基地采标用标率达100%。

3 突出质量安全,用严格的监控推进基地建设

保证基地产品质量是基地发展壮大的关键。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过程中,铅山县始终坚持用强有力的监控办法,加强基地建设全程监管,保证了基地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

3.1 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一是建立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按照有关要求,制订了农业标准化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通过铅山电台、科技下乡、宣传单等多种有效方式,向农民和销售商定期公布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指导农民科学合理选择和使用农药化肥,从源头上确保了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二是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探索基地投入品专营模式,在全县选定了10家资质好、信誉高、守法经营的商店作为基地农资专营店。以17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资商店为网点,实行生产资料许可证制度,统一供应生产资料,严禁剧毒、高残留农药购进和销售,从源头上切断了违禁投入品的购销渠道。三是加强市场整顿。坚持集中整治与经常查处相结合,对各农资经营摊点实行全面监管,从严查处经营限用农资产品行为。2007年以来共查获假劣种子3500kg、肥料300t、农药500kg,处理违法案件100起,有效控制了违禁投入品的使用。

3.2 强化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 一是健全检验检测体系。2004年6月成立铅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以来,不断加大投入,多次扩编增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名,农艺师4名,助理农艺师1名。完善检测设备,提高了检测能力。先后投资10余万元建有检测室100m2,购置1台CL—B111四通道农药残留检测仪、电子天平、电势恒温水浴锅、电脑、激光打印机、传真机、空调等检测仪器。二是严格规范日常例行监测。重点对河丰芋豆蔬菜基地、强龙蔬菜基地、清流顺达蔬菜基地、鲁赣蔬菜基地和 超市、学校、酒店实行严格的例行监测,检测结果以简报的形式及时发给有关部门和领导。2007年以来,共累计抽检农产品样品8160个,合格率均为97.2%。

3.3 强化基地环境保护 主要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乡村清洁工程。以发展沼气为重点,先后投资2700万元,建成沼气池9000口。二是测土配方施肥工程。2007年以来,全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1.9万hm2,减少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三是环境治理工程。全县新增造村1.28万hm2,管护公益村5.72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3.7%。先后依法关停10家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污染企业,对一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进行了限期整治,有效保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实施三大工程,努力改善标准化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净化了农产品的产地环境。

4 注重效益提升,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基地建设

农业标准化基地的产出效益是基地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近年来,铅山县调整发展思路,跳出基地抓基地,按照抓产业的理念抓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与做强龙头,引导加工搞活流通,叫响品牌结合起来,提升了基地效益,加速了基地建设。

4.1 支持基地与龙头企业发展相结合 坚持把基地建成为龙头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第一车间,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加价收购、利益返还等形式,反哺基地农户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互惠互补。目前,全县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标准化基地实现了对接,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升级。

4.2 坚持基地建设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相结合 针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要求与家庭承包分散经营的现实矛盾,铅山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降低生产成本,共担市场风险。目前铅山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85家,覆盖全县17个乡镇。合作社成员户数为1756户,出资总额3982.82万元,带动农户近2.2万户,占农户总数26.5%,户均增收2000余元。如铅山县紫文蔬菜专业合作社、河丰芋豆专业合作社、江天蔬菜合作社、天鑫绿化苗木合作社、汪二西瓜专业合作社、鹅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十里河白莲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在引导农民建基地、闯市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带动一方、致富一片的民间组织。

篇2

【关键词】低碳理念 城市环境 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中应用低碳理念的内涵

“低碳”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书中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其背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设计是一种目标性的指导方式,旨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规范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以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合理的科学技术手段,在不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提下降低碳排放总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①

从城市建设、生存、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城市基本形态、城市建筑格局中碳排放的成因及途径,以及碳排放过程中能源的传递过程,并且可以根据碳排放的影响总结出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中适宜的规划方式,从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进行城市环境政策制定以及规划实施,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生活环境。②

随着国内外环境与发展问题愈来愈引发公众的关注,国家也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以推行低碳理念,对我们开展城市环境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早在2007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就曾提出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能源的研发和应用等。

与此同时,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低碳的发展,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都明确提出低碳是解决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的重要努力方向。

在具体实践当中,国家也积极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落实到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建设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标准用以规范城市节能建设,包括《居住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成为开展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准则和依据。

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原则解析

国家关于低碳的相关法规、政策对城市环境具有导向性意义和作用,它所秉承的基本原则与低碳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所应遵循的相关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例如以厦门市的低碳化城市建设目标为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城市规划低碳理念运用的原则。

厦门市在城市环境规划中,以自身地理环境特点及地缘空间形态为依据,针对城市的经济生活、交通方式及建筑规划等领域深入挖掘低碳理念内涵,提出了相对科学的城市规划低碳发展目标。厦门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首先坚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对单位GDP能耗进行控制,逐年逐步降低城市碳排放总量的同时,重视景观生态学的科学应用,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细致规划,加大原有城市空间的土地开发利用率,依托原有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具有一定规模性的城市居住网络。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加强了斑块及廊道的景观生态作用及各个绿地系统之间的生态联系,尽量辅以乡土植物配置景观,从而维护地域环境生态多样性。

其次,坚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利用能源、材料、劳动力等相关资源,以优秀的规划设计使规划项目具有最大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利益,从而取得项目本身综合利益的最大化。厦门市在整体城市功能布局方面下大力气,通过完善工业、建筑、交通等方面的低碳产业链、发展可循环经济并大力提倡推广清洁能源。在依托厦门城市优势资源有选择性发展城市主导产业的同时,以生态化产业园区块模式为基础,将大型工业产业与生态产业园区集中布局,加快构建可循环产业并提高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率。

最后,坚持系统整体性原则。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厦门市打破了传统规划模式,对城市建筑、交通系统进行重新整合布局,减少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必要交通距离,创建出尺度适宜的社区,使得城市规划创建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以及各个子系统形成平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城市环境具有不断发展的动力。③

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策略

低碳理念应用于城市环境规划旨在降低城市碳排放量,使城市生活以低碳经济方式运行。依据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提倡新能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排放水平,从而使城市的景观环境在其使用周期内更符合低碳环保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在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从设计规划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使用及维护保养阶段,都要围绕低碳理念对目标环境进行细致的碳排放分析,从而改变传统城市景观的规划模式,创造以系统性、整体性、延续性为原则的新理论模式下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理论方法。

传统模式下的城市环境景观规划,往往没有将城市环境的规划设计过程、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使城市环境规划的各个环节成为相对独立的规划单元,每个单元只负责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缺乏整体性和大局观,没有明确的系统组织指导原则。此种模式虽然可以在规划单元内部较为完善、高效地解决内部问题,并且在规划单元内也会考虑低碳设计的因素,是一种相对科学的规划模式,但当把低碳理念作为系统指导性原则融入到整个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各规划单元之间就无法协调统一,在某些具体实施环节必然无法保证达到城市环境规划系统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造成了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中没有良好的应用效果。④

在当前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低碳理念是指导性原则,我们所进行的设计都要在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标准的框架中去规划和研究。笔者以北川县城的震后重建项目为例,着重阐述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汶川大地震后,因北川县城在原址复建难度大、成本高,北川县城就成为了震区中唯一进行异地重建的城市。国家高度重视北川县城的异地重建工作,并强调要以生态内涵为主,以低碳化、生态化城市建设为目标,高度重视低碳建筑的推广及应用。

以此为方针,低碳理念在北川县城重新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贯穿始终。从城市的整体规划、空间布局到城市的交通系统、工业区块规划,再到城市建筑细节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等,都充分考虑以低碳节能为目标,以保障实现新北川县城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北川县城的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低碳理念的实践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促使城市环境碳排放源头低碳化的策略。城市环境中碳排放源头可以分为固定和移动两类,其中固定碳排放源以城市建筑及附属人工构筑物为主,移动碳排放源则是以城市交通运输工具为主。通过降低固定、移动两类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就可以有效降低碳源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一方面,在降低固定碳源排放方式上,北川新县城的空间规划利用地理优势,对新址环境进行充分保护、利用。由于新县城位置四周环山,空气流动性较差,很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重新对区域内部生态廊道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微气候学的科学应用引入城市新鲜空气,缓解新城区的热岛现象。

北川新县城规划对城区基础设施、建筑规模及结构也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化措施。在基础设施规划过程中,以燃气及电网作为低碳运行基础,大力发展诸如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应用,对于材料的循环回收及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建筑细节也有了具体的参考指标体系。与此同时运用建筑学基本原理,在低碳化建筑满足基本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前提下,更强调低碳化建筑运行成本考量。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因素条件和拓宽低能耗建筑设计渠道两个方面,降低北川县城的建筑及其附属物的碳排放水平。

另一方面,在降低移动碳源排放方式上,通过参考人们的出行方式及出行意愿,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形态及布局城市空间功能分区,有效缩短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必要移动距离,协调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以增强城市交通便利性来降低城市移动碳源排放水平的目的。北川新县城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倡导绿色交通。首先,重新构建功能明确、尺度适宜的城市道路系统。交通系统中路网规划以加大道路密度、降低道路宽度等方式,满足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可达性。

其次,北川新县城倡导慢行优先的交通方式,通过绿化带对城市交通快慢进行分离设置,快行交通系统用以满足城市生活生产,慢行交通系统用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出行。通过减少快慢交通方式的互相干扰,形成区域内部相对化的人车分流,从而创造安全、舒适的区域交通系统。

最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化,以城市主要区域的功能节点为基础,建立城市交通枢纽,连接周边支线枢纽,从而形成网状结构,以满足人们出行要求。并且增加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综合服务区域,提供停车场、维修厂等必要交通附属设施。北川新县城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低碳化的交通运输是一个体系,从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以及交通工具的生产、使用、维护,人们的出行方式或运输消费模式等,都进行了相应的低碳化改造和优化。

促使城市环境碳排放过程低碳化的策略。城市环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对各类社会资源进行生产、分配、供给的同时,也会消耗能源并产生巨大的碳排放量。

北川新县城在城市规划初期就确立了工业产业的准入制度,并明确城市产业规划模式,降低高碳排放产业发展速度,以提高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从政策源头到产业规划再到城市规划,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推动城市发展低碳化。

在城市基础产业规划中,北川新县城以城市低碳化为目标、倡导可持续发展经济为原则,科学量化考核工业产业,对以土地利用高效、低耗能、低污染及科技型企业优先准入,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产业。并且,在北川新县城规划中,通过科学手段,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及空间布局,依照环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基本规律,降低城市环境自身对能源的需求的同时,高效、合理地配给社会资源,逐步实现城市内部资源供给平衡,从而减少城市自身在基本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促使城市通过自然环境进行高效碳吸收的策略。相对于人为改善城市环境,自然环境本身就具有调节作用。充分利用城市绿化空间,使其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也是降低城市碳排放量的一个重要方式。利用生态学、环境学、气候学等原理,有目的地塑造区域内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营造既蕴含高雅的艺术气质,又可减少城市碳排放量的城市绿色景观。

北川新县城在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条件、文脉传承等因素,通过适宜的生态修复和重建,保持当地水土及人文特征,对当地的自然水系、湿地系统充分利用,注重当地环境系统的生态性发展,协调当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创建宜居的城市环境。

北川新县城的景观规划在力求不突破人均用地标准的条件下,提高人均绿地占有率,并建立更多的城市亲水空间。北川新县城的城市内部环境及景观规划,突破了传统城市绿地作为建筑与道路的辅助作用,而是把城市绿地系统、城市蓝道与大地景观结合作为城市主要生态网络节点。在保护当地已有生态斑块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乡土植物,通过扩大绿地面积、增加城市绿地密度等手段加强了城市绿地系统之间的联系。

北川新县城以城市内部交通路网及水系为主线,以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及环城山体绿化为主体,构筑城市生态网络,真正让城市绿地系统起到了以风廊形式传递空气、平衡气温的作用;以绿地作为城市热岛切割的作用以及防风防沙和降低噪音的作用,从而达到城市环境自身高碳吸收的目标。

北川新县城的城市规划在低碳理念的实际应用上下足功夫,做到各环节环环相扣,充分利用自身地域优势,实现新城区环境的生态化发展,为城市低碳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不止于当下宜人的城市环境的建立,而更多的是在城市环境可持续的生态化发展的道路上予以指引。⑤

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低碳理念的引入必将改变现有的城市环境规划方式方法。低碳理念引入到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导向,把规划目标转移到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道路上来。低碳理念为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从多层面、多方位为其提供规划指导性目标。低碳理念的引入也必将改变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目前的评价体系,为国家环境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视野,是我国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10053】

【注释】

①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08年第2期,第33~35页。

②④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6期,第1~6页。

③林树枝:“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建筑节能》,2010年第 38期,第1~4页。

篇3

一、工作目标及基本原则

工作目标:拆墙透绿、增绿工作要以《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制定的“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为目标,力争3至5年内对城区所有主干道沿街单位实施拆墙透绿。通过坚决有效地开展拆墙透绿、增加城市绿地活动,增加城市园林景观,美化市容市貌,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形象,全面加快梅州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基本原则:拆墙透绿、增绿工作要按照整体推进,确保实施效果,政府组织帮助,单位具体实施的原则,工业沿线各单位应自觉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尽快开展围墙改造,并及时拆除临时违章建筑,做好配套绿化工作,对拒按规划实施拆除的临时违章建筑,政府将依法强制执行。

二、工作内容及任务

拆墙透绿、增绿工作内容包括:实施路段沿线进行拆墙透绿、拆违建绿、拆临扩绿、见缝插绿、退地还绿,积极推广建筑物墙体、屋顶等立体绿化。具体任务为:

(一)凡临街的实体围墙、到期临时建(构)筑物及违章建筑,原则上应全部拆除,按规划审批的建筑红线位置设置透视墙,墙内建设绿地,墙外尽可能增补绿化。建设中凡涉及占用城市道路的,需持规划部门审批文件,再到市政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二)临街实体围墙改造应与庭院绿化统一设计、同步实施,沿线各单位、居住区和个人按照审批的绿化方案完成各自的庭院绿化美化工作,确保透绿部分做到整齐美观、树木花草生长良好,绿化景观效果显著。

(三)新建、改建项目的施工围墙应按相关设计标准实施,加强绿化效果控制,在保证人行道正常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在文化墙外建设临时绿化。在项目建成后原则上不设置围墙,如确有必要设置,必须是通透式围墙,且在工程竣工之日内按规划审批要求拆除所用临时设施并完成透视墙建设。

(四)严格控制城市主干次道临街临时建筑的审批,禁止利用临街房屋,破墙、破窗开店的行为。

(五)城区主干道两旁沿线闲置3个月以上、且6个月内不能开工建设,面积在XX平方米内且实施条件较好的待建闲置空地,业主应按规定自行或委托实施绿化,并负责养护管理。业主不按规定实施绿化,造成闲置土地卫生脏、乱、差影响市容市貌的,以市国土部门组织实施、园林主管部门代为绿化的方式进行处理。

(六)按照“在绿化上多做文章”的思路,对道路沿线实施插绿补绿,墙内外同时建设绿地,增加绿量,形成道路绿化、街头绿化与庭院绿化有机结合的景观效果。同时积极尝试立体绿化,对实施路段沿线的单位选点进行墙体、屋顶绿化。

三、组织机构及责任分工成立梅州市拆墙透绿、增绿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梅江区政府、梅县政府和市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分管领导担任。各部门职责如下:

(一)市拆墙透绿、增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全市拆墙透绿、增绿工作,市拆墙透绿、增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编制下达全市拆墙透绿、增绿工程年度实施计划,核准拆墙透绿、增绿工程项目的实施方案,组织拆墙透绿、增绿工程项目的检查、验收及奖励。

(二)拆墙透绿、增绿工作以梅江区政府、梅县政府、梅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为实施主体,负责辖区内拆墙透绿工作组织与实施。主要职责是:对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对辖区内城市主干道沿线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找出差距,查遗补漏,编制各自3—5年工作实施方案并确定年度实施计划,同时负责组织实施项目沿线实体围墙的改造及拆除后的建绿工作。

(三)市城乡规划局和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对涉及项目沿线范围内违章建筑、临时建筑的摸底工作,对违章建筑和超越期限的临时建筑下达拆除通告,对逾期不拆除的建筑,由市城监支队强制拆除。

(四)梅江区政府负责临街房屋破墙、破窗开店行为的整治工作,市城监支队配合完成。

篇4

关键词:社区公园;景观设计;方案创新

Abstract: the sparrow lake park is a community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community park rul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park, it can not only satisfy the would people lives and work, also can provide abundant facilities to enrich the life of the surroundings, its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leading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pursue the spiritual life of meaning smooth driving force. The sparrow lake park community of theme is YaYi finches an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Keywords: commun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Schem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雅雀二字,部首皆为隹(鸟),五行属木,寓意吉祥。

有公园名曰雅雀,虽无悠悠岳麓,完仞巍峨之雅量高致,亦无滔滔湘水,千里奔逝之雅景深致;但有林森树碧,连岗接陌;已得鸟鸣花幽,藤缠丝萝。清晨,闻腰鼓阵阵,见红腕高舒,时而如风送芦花,时而犹灵蛇弄珠。倏尔鼓停,只余月琴铮铮,芦笙萧萧。日间,有闻书声朗朗,凭栏御风,诵少游之章,歌容若之词,桃李庭芳,竹菊高洁。入夜,欲随苏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献重霄胜景于万里,乘人世桃园与四方。

虽名雅雀,可居,可游,可闻,可赏,小者至于燕雀,达者甚于鸿鹄也。

1.工程概况

1.1雅雀湖社区公园项目背景

长沙市社区公园建设项目是长沙市委市政府“八件实事”之一,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长沙老城区增华添绿,为社区百姓实实在在谋福利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公园建设以“宜居宜业、共享共建”为核心思想,努力创建一个生态美观、经济,集运动、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着眼于服务周边社区居民的综合型社区公园绿地[1]。

1.2雅雀湖社区公园经济技术指标

雅雀湖社区公园总面积11286.71平方米,绿地率69%。其中,绿地面积7787.83㎡,广场面积1300.46㎡,游步道面积706.80㎡,儿童游乐场面积525.27㎡,健身场地面积966.36㎡(见图1)。是一个注重生态效应、服务功能完善的社区公园。

1.3设计标准

雅雀湖社区公园从项目筹划和设计阶段开始,就始终严格依照国家相关建设法规来统筹规划,综合性的设计方式在既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又满足居民实际使用要求,总体来说,公园设计理念先进,标准规格高,落成效果有保证。主要设计依据有:《城市居民区规划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

图1 总平图

2.场地分析

2.1区位(如图2)分析

雅雀湖社区公园择址于四方坪立交桥西北角,周边社区环境良好,居住人口稠密。公园主要服务对象为雅雀湖小区区居民和四方坪小学师生,辐射服务范围含金帆小区、四方小区以及胜利村社区。四方坪小学校内景观以及东北侧高尔夫球场景观,在设计中采用借景手法,使其融入公园整体景观;限于四方坪立交桥以及汽车修理厂对整个景观设计美化程度上的影响,采用适当的障景手法,将其进行有效的视线遮挡设计。

图2 区位分析图

2.2现状分析

2.2.1场地现有景观劣势分析

现有场地在于其他同类型的公园比较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劣势。一,地形缺乏起伏感,景观过于单调。二,由于公园内的人流量非常大,草坪被践踏严重。三,灌木层植被已经越来越老化,形式和色彩都比较单一,生长状况不好。四,游步道设计缺乏引导性,为充分达到人性化需求。五,整个空间设计缺乏整体性的引导性,错综复杂容易迷失方向,导致部分地段人流量过于集中,但是另外一些地段则是少有人问津[2]。

2.2.2场地现有景观优势分析

虽然说本社区较其它同规模社区存在劣势,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第一,整体空间开阔明亮,给人十分舒适的感觉,同时期巨大的面积能够为大量的休闲娱乐场所提供场地,进而为社区添加了整体性的多元结合感。第二,场地上现在生长的乔木都比较高大,而且整体修直,给人俊朗向上的气息,同时还能够给社区带来充足的绿荫。现场这些高直的乔木完全可以予以保留。

3.方案设计

3.1设计风格

雅雀湖社区公园在设计风格上追求和谐舒逸。其在建筑和植物配置等方面表现手法突出,由于与长沙市开福区胜利村社区公园、月湖公园处于同一本体环境中,相互之间可以映衬。故本公园对月湖公园以及胜利公园在建筑和植物等方面的整体风格进行借鉴,打造和谐的建筑与生态特色,形成整体城北风貌[3]。

3.2设计方法

雅雀湖社区公园以“宜居宜赏,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进行建设,公园以周边辐射范围内的社区居民核心需求为中心,通过与街道工委、社区办公室相互衔接配合的方法,以上门沟通、集体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先期落实周边居民群众的期盼与需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在设计方案中逐一落实。这一手段更好的促进了本公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但实现人文寓意于自然的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公园服务功能的完善。

3.3分类设计

3.3.1风格构成

公园平面构图以“灰头雅雀”(洞庭湖特有的过冬鸟类)为原型,仿佛一只从东南方振翅飞来的一只雅雀,建筑设计采用后现代主义装饰风格,用现代化的材料与工艺来表达对中国风的理解。在植物方面,注重其季相变化规律,落叶与常绿,观花与观叶的合理配置,以及集中于分散的原则,建成不仅符合自然生态,多种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植物群落,而且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

3.3.2交通设计

小区公园道路系统根据用地红线范围、地形特征、环境景观、使用特征、安全健康性原则等因素组织,符合人们的游览习惯,追求合理、美观、经济、健康的宗旨,从美学角度将各景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各景点以及人们的行为习惯,交通分为两级游步道:一级游步道,宽1.5至2.5米,与主要景点相结合;二级游步道,宽0.8至1.2米,主要视为小型休闲游步道[4]。

篇5

关键词:居住社区;建筑设计;设计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Chengdu City Pixian in western new city residential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mainly introduced high-quality residential community design idea and design method, detailed analyzes the Spanish style building design practices. It is providing reference the 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building design.

Key words: residential commun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规划用地概况:

西部新城项目地块位于成都市陴县新城,陴县新城距离成都三环约14公里,是成都卫星城的重点发展版块,其西北面临近陴县县城,东北面仅1公里即为陴县新规划的行政办公区。且项目靠近成都高新西区,近200家高科技企业进驻,为区域经济提升和区域人居环境优化创造了优越条件。基地现状平坦,基础配套完善,建设条件良好。

地块北侧15宽城市绿带外为40米宽西区大道,南临40米宽城市绿带,西侧为集中商业用地,东侧为25米宽规划路。地块中间被30米宽高专路划为东西两个地块。其中西侧地块为A地块,净用地面积为74215.92平方米;东侧地块为B地块,净用地面积为51921.26平方米。

鸟瞰图

二、总体规划构思:

1.规划原则:

1.1通过立体绿化改善高层住宅的生活环境,让地面绿化与立体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型的社区环境,亦同时营造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1.2项目的规划和单体户型调整令最多的单位享有周边城市景观或小区内特色的园林景观。

1.3高层住宅组团于地块东西两侧围合向心,在中间部位设置电梯花园洋房,布局整齐而错落有致,形态配合风向布置,保证小区内良好的自然通风,使住户享有舒适的室内外环境。提升整体居住品质。

1.4 项目分五期进行, 前两期以A,B两地块电梯花园洋房为主,后三期

以A,B两地块高层住宅为主,户型种类多样化,可提供不同阶层人士需求,

同时配合商业及公建配套,方便住户日常使用。

2.规划结构及功能布局:

2.1本发展项目由两块相对较独立的地块组成,中间为30米宽高专路。

在A地块中,西侧与北侧排布34层高层建筑,在东侧安排多层电梯洋房;在B地块中,北侧与东侧排布34层高层建筑,在西侧安排8+1层多层电梯洋房合院;由此,形成东西两侧围合向心,中间低的半聚合形态,既具备社区自身的中央环境和人文氛围,对于城市又呈现一种开放的态势,提升周边城市景观形象。

AB两地块在高专路两侧的带沿街商业的两栋点式高层住宅形成“门”的形象。

2.2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本项目将人的活动空间与周边繁忙的城市交通进行了立体分离——在与街道相平标高的这一层设置了架空层,把社区绿化安排在架空层上面,而在架空层内设置汽车车库。从而将社区内居民的生活空间能够脱离车辆、尾气、噪音以及安全上的困扰,为居民提供一个可以安静享受生活的场所。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城市景观视点。入户大堂设置在平台上,车库出入口设置在平台下,实现了人车分离组织。架空层外立面与小区设计风格保持一致,与街道绿化形成良好的城市道路景观。

2.3 A地块由6栋共11个单元34层高层住宅,1栋共1个单元的5+1层电梯洋房,7栋共11个单元的7+1层电梯洋房,10栋共17个单元的8+1层电梯洋房,沿高专路商业和公共配套设施组成。

B地块由4栋共7个34层高层住宅,1栋共2个单元的7+1层电梯洋房,14栋共21个单元的8+1层电梯洋房,沿高专路和沿东南侧规划路商业及公共配套设施组成。

沿街效果图

3.交通系统规划:

3.1小区两个地块的主入口在地块中间的高专路上对位设置,既加强了两个地块的整体感,也有利于形成温馨亲切的生活气氛。A地块次出入口设置在地块西北侧高层建筑之间,B地块次出入口设置于地块东侧高层建筑之间;两个次出入口均便捷的进入架空的停车库,方便人车的分离组织。

3.2停车场入口同时设于各个出入口处,与人行入口实现立体分离,避免影响小区内环境,从而形成便捷安全的交通体系。

3.3各住宅大堂均连接到地库停车场,方便住户。地下一层车库结合景观设置采光天井,使其能够得到比较充足的自然采光,避免通常情况下车库阴暗潮湿的弊病。

4.景观绿化系统:

4.1外部景观

沿地块北侧为15米代征城市绿地及河道。

沿地块南侧为40米代征城市绿地。

4.2内部景观轴线

景观设计中以东西向的景观轴线将A,B两个地块连为一体。两地块隔高专路相望的集中绿地相互联系,从入口广场伸延至内部中央绿地。

4.3 立体庭院空间

立体的庭院空间是本居住区的一大特点,

下沉庭院,平层花园,二层平台花园,屋顶花园等一系列不同高度的庭院给予住户新鲜丰富的空间体验。

大尺度花园景观与小尺度庭院景观相得益彰,实现层次丰富的空间景观效果,把传统园林“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造园手法进行运用,塑造城市中的微观园林。

三、建筑单体设计:

建筑外形变化丰富,尺度亲切;体现了温馨浪漫的西班牙风情。高层住宅与多层电梯洋房所形成的空间上错落有序,具有层次感。在花园洋房的户型设计中提出“亲地”的设计概念,将花园资源最大化,传统的花园洋房一层仅为两户,在户型设计时,我们考虑将每户一分为二,并上跃至二层。所形成的四个户型即拥有各自的负一层的下层庭院,又满足一层花园入户。跃层户型可以在空间上将住宅功能有效区分,在洋房中体验别墅般的空间乐趣。我们同时为三层住户设计有在一层的入户花园,位置在建筑的背立面,花园内有直通二层的景观楼梯,由二层的户内楼梯上跃至三层。

户型中设置的空中花园宏观上增加小区内外视觉及空间的通透性,改善通风和采光,保证自然舒适的环境;微观上可将绿化环境带到高层住户,提供一处半公共的室外休憩空间,种植管理上亦能较有效地控制,使大部份住户可享用,空间上与部份入户花园或阳台相互联系,扩阔室外空间。

建筑物的高度变化使屋顶花园可分布错落其中,亦能更有效地使用,部份可作为私人室外平台花园,提供多种户型选择。

于较低层设置花棚,让植物攀爬其中,作为地面绿化往上之伸延,美化小区环境。

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外立面使立面设计变化丰富,尺度亲切;外墙材料多样化,主要采用石材,涂料,木花架,玻璃及木/金属百页等材料,通过丰富的凹凸变化及虚实对比体现建筑物本身具有的美感。同时在外立面的细节设计上也充分反映西班牙风格,弧形阳台,露台的木构架,铁艺栏杆及朱红色瓦屋面使建筑立面细节丰富,变化多样。

户型建筑面积从87m2至260m2。大面宽的平面设计使大部份户型拥有优越的景观面,良好的通风及采光面。 除空中花园外,阳台及入户花园的设计,提供了更多室外起居空间,使住户生活更贴近于自然,为家居生活引入更多阳台与空气,连通了室内外空间。功能合理,动静分区,污净分离,户户阳光。活动区,休息区,服务区三大主题居住空间,功能分区明确。起居厅、餐厅拥有各自独立空间。卧室休息区相对独立私密性较强。

花园洋房立面图

建筑节能设计:

本工程按照GB50178-93《建筑气候区划标准》,成都属于夏热冬冷地区,根据《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进行节能设计计算

小区由7+1和8+1多层建筑及34层高层建筑组成。建筑平面较复杂,体型系数较大,住宅外墙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外墙材料选用40厚胶粉聚苯颗粒,外窗采用铝合金中空玻璃窗,部分采用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满足节能设计要求。节能设计中对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措施进行性能化设计分析,通过验证后,其各栋节能设计满足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五、结束语

成都市郫县"西部新城"居住社区的设计过程,无论是在总体规划亦是户型设计方面,都充分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反复的设计讨论及修改调整打造出具有高档居住环境和别致生活空间的西班牙风格住宅小区,项目建成后得到业主和住户的肯定和好评,为我们将来对住宅建筑设计的探索和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项目实景

参考文献: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93)

《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篇6

摘 要:沈阳作为一个北方城市降雨相对集中,由于排水设施标准低、排水体制不合理、排水设施管理养护不到位等原因经常出现严重内涝。该文主要介绍了沈阳市主城区排水系统的基本情况,分别从城市排水规划、排水管理体制、排水设施养护以及城市排水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排水系统 污水系统 雨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075-03

沈阳是降雨分布时间极为不均衡的北方城市,降雨相对集中,且多为短历时高强度暴雨,由于排水设施标准低、排水体制不合理、排水设施管理养护不到位等原因,夏季经常出现较为严重的内涝现象。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汛期300 mm以上的积水区域达到100余处,严重威胁城市的运行安全,给市民出行造成了极大不便。因此,解决城市排水防涝问题迫在眉睫。

1 沈阳市主城区排水系统的基本情况

沈阳市现代意义的排水设施始建于1903年,城市排水设施经过不断地投资建设和改造,排水管渠和泵站均具有较大的规模和数量。排水设施按产权划分可分为市、区两级管理。截至2016年底,主城区内排水管渠总长3 688 km,其中市管排水管渠463 km,区管排水管渠3 225 km,最大管径3.5 m,现有排水泵站95座,其中市管泵站50座。

浑北主城区共分为5个污水系统,分别是北部系统汇水面积约为121 km2,主要汇入北部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40万吨/日;仙女河系统汇水面积约为33 km2,主要汇入仙女河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42万吨/日;南部系统汇水面积约为77 km2,主要汇入南部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64万吨/日;西部系统汇水面积约为45 km2,主要汇入西部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8万吨/日;东部系统汇水面积约为22 km2,主要汇入满堂河和河口湿地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5万吨/日,合计污水量约159万吨/日,处理后分别排入浑河、新开河、细河、辉山明渠和满堂河;浑南主城区共分为6个排水分区,污水主要排入夹河污水厂、产业区污水厂;浑南新城,分为2个排水分区,污水分别排入白塔堡污水厂和桃仙污水厂。

浑北主城区共分为5个雨水系统,7个大的汇水分区。雨水经泵站提升或自流方式排入浑河、新_河、细河,部分雨水系统不完善地区散排至周边水体;浑南主城共分为9个雨水分区,雨水排入浑河;浑南新城区分为2个雨水分区,雨水分别排入白塔堡河和沈抚灌渠。

浑河以北三环以内336 km2,浑北主城现状排水体制分为合流地区93 km2占28%,分流不彻底地区162 km2占48%,分流地区43 km2占13%,散排地区38 km2占11%。浑南主城和浑南新城现状排水体制为分流制地区,还有部分边缘地区和城市绿地由于缺少排水设施处于散排状态地区。

2 存在的问题

该市中心城区排水管渠的建设标准目前普遍采用的设计重现期为0.33~0.5年,明显低于国家现行的设计标准的3~5年。经过多年来的防汛工作统计,该市中心城区大部实际的排水能力均小于15 mm/h,仅能达到该市防汛的三级预警标准(指灾害性天气预报中雨,24 h降雨10~25 mm,浑河流量1 000 m3/s以上,2 500 m3/s以下),大到暴雨时给该市城市防汛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特别是2016年7月21日和25日两场大雨,全市主要交通节点公铁桥和立交桥区域,积水平均都在1.5 m左右,有些地区甚至超过2 m,造成道路交通瘫痪,严重影响了该市的交通出行状况。

据了解,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哈尔滨、长春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与该市大体相同,均为截流式合流制,新建区域的排水体制为分流制,原有排水管渠的建设标准也相对较低,设计重现期同样为0.33~0.5年,为提高抗洪排涝能力,近几年各城市均加大了排水工程的建设力度,明显提高了排水管渠的建设标准,设计重现期采用1~5年,雨水排放能力远高于该市目前的排水状况。

通过归纳分析,排水系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在规划设计方面,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太低。该市排水管道网的设计重新期平均为0.33~0.5年,明显低于国家现行的设计标准的3~5年,主要原因是该市老旧地下管网比例较高,原有排水管渠建设标准低,泄水能力明显不足;雨污混流分流不彻底地区雨污水管道混接错接现象严重,污染城市水系;汇水面积扩大,硬覆盖增加,径流系数由0.5提高至0.6~0.7,单位地表面积雨水径流量增加20%以上;地面雨水收集设施位置和数量不合理,地势低洼处易形成积水;排水出口河道断面较小,例如:细河、新开河等都存在排水出口断面不足,汛期高水位时造成管道内的水无法排出,造成市内积水;缺少强排泵站,汛期无法强排造成市内内涝严重;大量的铁路地道桥和立交桥等低洼地带设计重现期标准低,汛期积水严重。

(2)在管理方面,该市中心城区污雨水合流区域占28%,分流不彻底区域占48%,混接严重,汛期雨水管渠混入大量污水,对流经的河道均由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主要是由于全市排水管理和建设审批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缺少监督机制,各区的排水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存在相互掣肘的情况,思想不统一,因此,雨污分流工作很难实施;缺乏精细化管理,在进行道路施工时常常因为管理不到位对地下排水管线破坏严重,或者在施工时没有按照设计图纸实施,存在大量断头、缩管径、倒虹、混接管道等情况。

(3)在养护方面,排水设施养护力量薄弱,机械化程度低,清扫不到位,淤堵严重,影响排水能力;政府监管不到位,养护效率低下,受体制制约无法引入市场化竞争。

(4)在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方面,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

3 对策与建议

3.1 运行管理方面

(1)制定符合沈阳实际的城乡排水管理条例,做到城市排水管理有法可依,在执法时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理顺排水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议整合有关部门职能、确定全市唯一的排水管理部门,进一步理顺管理、建设机制,彻底解决疏通、维护管理协调难以及部分管网建而不管的问题。

(3)完善养护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提高现有管渠排水能力。按照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规范开展排水管网和泵站设备维护工作,加强排水管网疏通清掏,确保设施稳定运行、管网通畅无阻;规范排水防涝项目建管交接工作,加强管养维护机制,制定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加强检查督导,保证管养标准和质量。

(4)提高排水养护机械化水平。采购先进设备,提高管道养护清扫效率,进而提高管道的排水能力,同时,加强对管道通沟污泥的现场处理处置,配备抢险排涝设备,提升抢险应急能力。

(5)对现有养护机制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如目前该市冬季清雪和市政道路的清扫实现了市场化,市政管道、河道运河的养护等建议进一步放开,进行市场化的探索。

(6)出台与新方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为改革后的新机制保驾护航。

(7)推进雨污混接排查和分析工作。采用“逐街逐路逐井”的方式进行调查,按系统和区域分析不同的混接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

(8)推进排水信息化建设。实现排水系统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基础数据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决策信息化,建成国内领先的特色“智能排水”综合体系。

3.2 在规划设计方面

(1)从城市的整体发展出发制定城市的排水管网规划,要合理解决规划期限、设计规模、功能分区等问题,使城市的排水网规划与整个城市的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城市排水管网的投资费用和后期的维护费用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城市排水管网的设计建设应充分考虑管网的维护成本。

(3)加强源头雨水控制,按海绵城市要求建设居住小区、道路广场等,减轻市政管网排水压力,建议建立健全海绵城市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档案备案、维护管理、绩效考核等规章制度。

(4)实施管网改造,按照雨污分流,摘除混接污水,消除污水直排水体,提高雨水管网设计、建设标准。

(5)拓宽末端水系出口,提高新开河、细河等出口水系过水能力,提高水系排洪防涝能力。

3.3 工程建设方面

着眼于解决水体污染和城市内涝两大顽疾,综合采用黑臭水体治理、雨污分流改造、低影响开发等措施,以系统工程和试点工程作为主要建设方向,全过程、多角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4 结论

(1)恢复和保护城市生态本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全面恢复和保护生态本底,以现状及规划城市“山、水、林、田、湖”为重点生态修复与保护对象,城市水系和绿地面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只增不减。

(2)按照海d城市建设理念,源头上构建绿色雨水设施,就地消纳部分雨水,减少初期雨水径流污染。

(3)细化雨水分区,提高设计标准,完善常规雨水管网和泵站,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4)新建深层调蓄隧道及排涝泵站,与河湖水系共同构建排水防涝系统,确保洪水行泄通道畅通。

参考文献

[1] 康丹.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4,30(20):51-53.

篇7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园林绿化设计的技术、设计者的才智及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设计存在着设计论证、思路、特色、功能、绿化指标、树种配置等效果不理想,生搬硬套等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和加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

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杜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杜会发展是相互

影响的,在杜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杜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二、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1、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设计整体园林绿化

城市的风貌、分布特征、景观布局都是由城市总体规划决定的,而在我国城市总规划设计中,城市规划人员以及建筑人员往往是主要参与者,绿化设计人员往往被忽略。这样,我国乃至世界所推崇的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优先、绿色城市的设计想法不更好地体现。进而导致我们的绿化设计人员无法把所要进行的绿化设计与城市原有的地形相结合,不能真实、准确、有效的表达景观所要表现的思想,无法与城市的整体设计融为一体。

2、设计标准豪侈

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景观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只注重视觉上的宏伟,气派,高贵及堂皇的形式美,而不顾工程的投资及日后的管理成本。

我国目前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算高,在园林建设上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同西方发达国家攀比。近几年兴起的草坪热,各大中城市都曾有过,终因其管理维护成本太高而纷纷流产,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这个教训也是深刻的。

3、设计理念不够先进

作为一座城市,首先应做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然后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精心设计好每项园林工程和其他城市建设工程。然而,城市建设由于受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城市建设大多是“改造发展型”模式。这种模式给现代化城市建设带来了极大难题,园林景观单调、呆板,观赏价值不高;绿地总量不足,缺少大型绿地。环境标准要求城市的绿地面积应达到城市总面积的3O%,才能维持城市的环境质量,目前能达到这个指标的城市并不多。

三、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结束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妍婷.浅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J].广东建材,2012.

篇8

摘要:论述了城市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城市园林设计的建议。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1 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1.2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2 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2.1 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2.2 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世俗。2.3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2.4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2.5 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2.6 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2.7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2.8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2.9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3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3.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3.2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3.3 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3.4 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3.5 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3.6 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4 结语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2]曹华同林设计走向深绿时代[J]湖南林业,2004(10):1 1.[3]陈妍婷.浅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J]广东建材,2006(5):1 35—1 36.

篇9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理念;设计思路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and peopl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nvironment that occupy the home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urban complex building is a new form of construction, it is to satisfy the consumer one-stop consumption the ideal place, for this, this paper based on east hope tensho D5 plot project construction design practice, and mainly large complex architectural design idea and thinking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the city complex architecture; Design concept; Design idea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城市综合体建筑是集高档住宅、酒店式公寓、甲级办公楼及时尚艺术展示、商业于一身的大型建筑。它为消费者提供的独特服务是其他商业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其设计理念往往都是从休闲消费出发,具有良好的建筑外观和人文氛围,主要为人们打造一个住宅、办公、购物和休闲为一体的理想场所。

1.项目概况

东方希望天祥D5地块项目位于成都市高新区大源组团、商务核心区的东南角,西侧、北侧为区内规划道路,东侧紧邻天府大道北段,南侧紧邻德赛一街。地块西侧南部隔规划路与建筑面积26万m2的蜀都国际广场相邻,西侧北部隔城市绿地公园与西北面规划的保利国际广场相望;北侧与地铁OCC相邻;南侧隔德赛一街与通威大厦、中信广场相望;东侧隔天府大道与棕榈泉国际中心和成达大厦相望。本项目建设为集高档住宅、酒店式公寓、甲级办公楼及时尚艺术展示/商业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总建筑面积约50.3万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40.8万平米,地下约9.5万平米。地上建筑由2栋住宅塔楼,1栋酒店式公寓,2栋甲级写字楼,以及商业裙房组成;地下建筑由地下商业、设备用房、非机动车停车库及机动车库组成见图1。

图1东方希望天祥效果图

2.设计理念

本方案设计理念整体形象定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以时尚文化为主题的时尚生活地标;目标群体是讲究生活情调、生活方式的成都人、居住在成都的外籍人士以及到达成都的中外游客。成为目标群体交流和聚会的一个地点。本项目类似上海的新天地,但不照,而是成都文化和精神与本项目的灵魂自然结合,达到水融的境界。

3.总体规划设计

3.1.总平面布局

整个项目地上由5座塔楼和商业裙房构成。其中,地块西北部两栋塔楼为住宅塔楼,地块沿天府大道北部为SOHO办公塔楼,地块南部和东南部两栋为甲级办公塔楼见图2。

图2总平面

3.2.交通流线设计

项目根据功能沿天府大道为规划绿化带,设有该区域地下环道出口,主要车行出入口设置于项目西侧经一路,机动车进入地块后可直接进入地下车库,或沿基地内地面环道绕行,与人流基本分流。人流组织根据性质不同,分别在沿天府大道和大源IV线设置了商业人行主入口,SOHO办公人行主入口,甲级办公人行主入口;住宅主入口先对独立地设置于经一路地块西北侧;沿经一路中南部还设有商业人行出入口。另外,本项目还在地下一层与区域地下环道设有机动车入口和出口各一处;与地铁站在地下一层设有人行出于口一处。总体上,本项目各部分都具有较好的到达性,流线组织的采用多方位,立体化,符合城市综合体的客观需求。

3.3.竖向设计

项目±0.00=486.7,地下设置3F地下室。A栋住宅楼首层楼面标高为0.500,地上46F,总高度149.4M。 B栋住宅楼首层楼面标高为0.500,地上46F,总高度149.4M。 soho办公首层楼面标高为0.500,地上46F,总高度149.8M。办公楼首层楼面标高为±0.00,地上46F,总高度199.35M。

3.4.绿化设计

项目绿地率为15%,总绿地面积5178.09平米。其中:临街集中绿地面积776.71平米,位于项目西侧A,B栋住宅楼之间。

4.建筑设计

本项目为大型城市综合体,功能复杂,体量巨大是建筑本身的一大特点。越是复杂的使用功能,在建筑设计上越是要用便捷的流线组织和明晰的功能分区来处理,这将是项目最终在使用中的舒适性的最基本保障。因此,以此为设计指导思想,我们将项目西北部作为住宅功能区,西北作为SOHO办公复合小型零售商业区,南部作为集中商业及甲级办公区(裙房商业,塔楼办公)。各功能区既有独立出入口,又有便捷的内部联系(住宅相对对立,便于管理和品质提升)。

整体上建筑塔楼尽量按照航空限高做足,一方面符合城市新中心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在高容积率的项目中,尽量的减少塔楼覆盖率,使项目内外部公共环境更为疏朗。

4.1.住宅设计

A栋住宅由2栋46F板式169.4M超高层组成,户型面积区间为180-220平米,东西向布置,以朝向西侧绿地。户型为双流线设置,以独特的建筑设计、高端的硬件设施以及完善的配套标准满足住户家庭核心成员的生活舒适性,构造一个展示、容纳个性、品位;彰显身份及"高贵而不奢侈"的生活方式的专有空间。

B栋住宅由2栋46F板式169.4M超高层组成,户型面积区间为110-160平米,户型有别于普通住宅户型,营造大的空间感,突出居住舒适度。

4.2.4SOHO办公楼设计

SOHO办公为一栋149.8M高超高层,窄进深大面宽的设计,使得室内空间明亮舒适,具备高品质酒店专业服务,同时拥有生活私密性和个性生活方式的空间 置身于此,将深感办公的自由和乐趣,生活的方便和安逸,再加上室内环境的自主设计,使SOHO空间充满个性化的表现。

4.3.甲级办公楼设计

甲级办公楼采用双塔设计,两栋塔楼平面完全对称,体量造型一致,凸现群体建筑气势。办公楼标准层面积约2400平米,共46层,设置2个消防避难层。办公平面方正,交通组织合理便捷,使用空间尺度适宜,平面利用效率较高且舒适度高。整个塔楼部分采用20部客用电梯,2部消防电梯,竖向上分为高中低3个区;疏散上设置了一部剪刀楼梯和一部普通楼梯。

4.4.商业设计

本工程地下一层沿地铁有局部商业,层高7M。地上为2~4F其中西侧住宅区域为2层,SOHO和办公楼下为4层,其他为3层。一层层高5.5M,2~4层均为5M。负一层商业为精品超市和精品店,地面南区1-3层为精品百货,4层为影院和餐饮,北区西侧为两层精品店,北区东侧1-3层为精品店,4层为休闲会所。我们考虑到商业在满足合理流线及布局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商业临(内)街面的经营面长度,提升价值,有较多可利用的户外、平台等空间要素。充分利用西面公共绿地的景观资源,餐饮业尽可能有面向的立面及附属平台,增加商业价值,同时充分考虑绿地与本项目商业设施的整体性及易达性.

5.无障碍设计

本工程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进行无障碍设计,建筑主要入口和通道有高差处设置坡道和扶手,门内外高差均满足轮椅通行需要。电梯设置无障碍按钮,能够到达建筑所有使用楼层。公共卫生间均设置无障碍厕位,残疾人专用厕所内设求助呼叫按钮,厕所门外设呼叫信号装置。

6.消防设计

本工程为塔楼超过100M的超高层综合建筑,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和高层消防全喷淋的要求和规定进行设计。平面周边设置消防环道,塔楼不小于1/4之一边长且不小于一个场边的边线直接落地,塔楼设有消防扑救登高面。同时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防火分区,根据功能性质不同,各防火分区面积和疏散的设置均满足规范要求。为人们提供生命安全系统保障。

7.节能设计

在节能设计方面我们参照成都市地理气候条件及《公共建筑节能标准》GB 50189-2005;《冬冷夏热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01进行,其气象参数见表1。外墙及屋面均采用保温材料隔热处理,使外墙及屋面总热阻满足规范要求。玻璃和窗框选用按照规范要求的热阻和遮阳透光系数等进行选用。

表1成都市气象参数

年平均气温 16.2℃ 最冷月平均温度 5.4℃

极端最低温度 -5.9℃ 最热月平均温度 25.5℃

极端最高温度 37.3℃ 冬季平均相对湿度 85%

夏季平均相对湿度 80% 全年日照率 28%

冬季日照率 14% 年平均风速为 1.35m/s

最大风速 14.8m/s 极大风速为 27.4m/s

年平均风压力为 140Pa 最大风压力为 250Pa

主导风向频率 33%

8.结语

篇10

关键词:建筑节能;能源;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紧张,将严重阻碍人们未来的正常生活、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现代文明将付诸东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人们都在想尽办法发展节能技术,作为人们基本日常生活“吃穿住用行”的一部分,客观形势要求建筑领域的节能技术也要迅速发展。所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建筑节能科技都得到了巨大发展。

建筑是能耗大户,建筑节能是科学发展建筑业的必然需要。建设节能型建筑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改善人民生活工作条件、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根本措施。

所谓建筑节能,就是在保证居室温度舒适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技术进步、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经济结构合理化等途径;采用新型保温材料,把居住建筑在长期使用中的采暖能耗降下来。建筑节能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的朝向

建筑布局应考虑朝向与节能的因素,正确选择房屋的最佳方位,从而充分利用太阳能。结合河南的地理位置,居住建筑的主要立面应向南,受条件限制时,偏东偏西不超过15°,以尽量避免房屋本身或其他房屋对太阳光的遮挡。通过朝向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结构构造的巧妙处理,使其在冬季能够采集、保持、贮存足够多的太阳能。这不仅加大了对太阳能的自然利用,而且也节约了常规能源。

二、建筑体形

合理的建筑体形能够减少建筑物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体型系数(建筑物护面积与其所包围体积之比)越大,单位面积散热量也越大,对节能就越不利。因此,正确处理建筑形式多样化和节能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中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一般来讲,6层左右的建筑物对建筑节能较为有利;另外,建筑物的外形越简单,其外壳的表面积越小,热交换量亦越少。因此,建筑物的造型宜简洁、完整,尽量避免复杂的轮廓线。

三、建筑物的平面布置

建筑平面的巧妙布局常能获得较为满意的节能效果。利用自然通风降低温度、改善居住环境是炎热地区节约空调用电的重要方法。恰当的平面布置有助于形成理想的通风作用,通过建筑物门窗的合理设置,形成通风口,组织并诱导自然通风,既起到节能作用又克服了空调室内空气质量差的缺憾。

四、建筑构造节能设计:

1、 建筑物的门窗 在建筑围护结构中,与墙体、屋面相比,门窗的保温隔热能力较差。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门窗的气密性,采用适当的窗墙面积比,增加窗玻璃层数,采用百叶窗帘、窗板等措施来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

2、墙体节能 墙体是护结构的主体。我们可以采用保温性能好、蓄热能力及强度较低的砌块墙体,如加气混凝土砌块;也可以采用复合墙体的形式,如内保温复合墙体、外保温复合墙体、夹芯复合墙体等。但是内保温复合墙体由于热桥对保温的影响较大,国家已经开始限制使用内保温复合墙体使用。从长远来看,外墙外保温的效果明显高于内保温。由于复合墙体能满足围护结构各种功能的要求,因此这种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与砖砌的复合墙体,有着更多的优越性。

3、 屋面节能 在不断改进建筑外窗、外墙的保温性能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屋面保温隔热的研究。我们可以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作为屋面的保温层,也可采用架空型保温屋面或倒置式屋面等方式来达到提高屋面保温隔热性能的目的。

五、采暖系统的节能设计

城市供暖实行城市集中供暖和区域供暖,因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热效率。在管网系统中,安设平衡阀,可以使管网系统达到水力平衡,与未安平衡阀的不平衡系统相比,在保证所有房间满足规定室温的条件下,可以降低所供暖区域的相对平均室内温度,从而节约能源。

六、绿化与节能

近年来由于城市绿地不断减少,加之空调的大量使用,导致“热岛效应”;空气环境日益恶化,给建筑节能带来负面效应。1块草地和1块沥青地面的表面温度差可达14℃以上。绿地每天蒸发大量水分,带走大量热量,不仅美化了城市,改善了空气质量。而且为建筑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条件,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庭院绿化、创造优美小区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

除以上几种途径外,我们更提倡用高科技手段来改造传统系统能效的产品,例如:

1、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燃料能源, 如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的利用。

2、运用高技术成果开发高效节能的建筑设备;如高效供冷供热装置,高效电光源,高效介质输送设备,确保高效运行的节能调控设备等。

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策划、实施及取得实效的长时间过程中涉及规划、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维修等诸多环节。作为从事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的同时;应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并且应建立寿命周期成本观念,按建筑寿命50年内发生的各项费用,取其总和较低者作为选取决策的依据,不应只考虑一次消费最低者。同时,我们更应重视综合设计过程这个新观念,在方案之初即组织相关专业工种介入,统筹考虑相互影响,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