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形象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形象设计

篇1

关键词:城市形象;城市形象设计;虚拟现实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l the advantage of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in design of city image, and analyzel the dis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methods. On the foundation of those analysis, advances a set of specific work flow to 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ve city image system, and illustrates a great future of the application.

Key words: city image; design of city image; virtual reality

1引言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整体感知和综合评价;是城市景观形态客观的、集中的表述。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形象由城市建设理念、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形象设计三部分组成,其中城市形象设计是城市建设理念和城市规划的完善和延续,它可以把城市中可视的物质实体及环境视觉要素规范化、象征化、符号化,并通过整合构建城市具有识别性的形态[1]。

传统的城市形象设计方式一般为:方案工作模型、效果图和三维动画。在传统设计方式中,制作方案工作模型需要将城市模型经过大比例尺缩小,这样只能获得城市的鸟瞰图形象,无法让人们从正常的视角来感受城市的环境空间;效果图只能提供静态的、局部的视觉体验;三维动画虽然有较强的动态三维表现力,但不具备实时的交互性,在方案的修改及其路线的变化方面需要重新计算,这既不方便设计师的动态推敲和方案调整,也不便于客户对方案提出即时的、具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因此,在城市形象设计工作中,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具有易修改性和良好交互性的“真实的”表现手法,以满足设计师和用户的需求。为此,笔者从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探讨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和方法,并提出了基于模型的三维体验式城市形象立体交互工作系统。

2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型信息技术,也是一种计算机界面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如飞机驾驶舱、操作现场等),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环境直接地自然交互。

虚拟现实技术有三个基本特征: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其中沉浸感是指在VR系统中,用户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就像现实中人与自然交互一样,用户可以完全沉浸到通过计算机创建的环境中去;交互性是VR系统区别于传统三维动画的特征,用户不再被动地接受计算机所给予的信息,而是能够使用交互设备来操纵虚拟物体,以改变虚拟世界;构想则是指用户可以利用VR系统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环境中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深化概念、萌发新意[2]。正是对这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对超越现实的虚拟性的追求,推动了VR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VR技术已经在商业、设计、教育、军事、医学和娱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城市形象设计

3.1 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历史

将VR技术引入到城市规划和仿真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Skidmore和Merrill两个城市就在城市建设上应用了3D城市仿真技术,而始于90年代中期的虚拟洛杉矶项目和费城城市模型,则是当今城市仿真模型中最复杂、最成功的系统。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地将VR技术应用到了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北京、深圳、海口、广州、济南等城市开始应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进入90年代,更多城市进一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中,如深圳和上海分别为福田中心区和浦东新区建立了城市模拟系统,“虚拟城市”的研究和设计在我国开始起步[3]。

3.2 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较之于传统的城市形象设计方法,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具有以下优势:

(1)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可以以多种运动方式和从特定的角度去感受城市空间。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人们可以步行、车行甚至飞行等方式在运动中感受城市的形象,也可以从某些特定观察角度体验城市空间,如在城市制高点上俯瞰全城,在城市的入口处、主要景观轴线上、主要城市广场和街道上感受城市的形象。

(2)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可以进行三维空间的综合信息交流。利用这种虚拟环境,可以把人们对环境空间的感受,用不同的压力表示出来,通过头盔和数据手套等VR设备传递给观察者,从而拓展了设计师控制未来城市形象的能力[4]。

(3)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可以进行实时多方案比较。在虚拟的城市三维空间中,可以实时地切换不同的方案,然后在同一个观察点或同一个观察序列中感受不同的城市形象;当然,也可以对某个特定的局部要素,如建筑物的高度或色彩、行道树的种类、雕塑等小品的尺寸、广场铺地图案等做修改,并实时地与修改前的方案进行比较推敲,从而大大提高了方案的设计速度和评估质量。

(4)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设计,加强了宣传效果,可以辅助政府决策和促进公众参与。VR技术提供的实时互动的真实规划效果,使决策者、城市建设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和公众能够更好地掌握城市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理解城市的建设理念和规划意图,从而为政府和公众之间有效的合作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将VR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城市仿真设计,一方面,设计师可以将各种规划和设计方案定位于虚拟环境中,由此去考虑这些方案对现实环境的影响,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修改;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提前在虚拟环境中真实地感受空间设计的合理性、舒适性和实用性,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选择。这样,既避免了在实际建造中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资金,又能大大提高城市设计评估质量。

3.3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3.3.1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传统应用方法

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始于VR技术在建筑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建筑设计者用CAD或3DMAX工具对建筑物进行设计和建模,然后通过3DMAX制成动画。这样的虚拟现实技术虽然具有较强的动态三维表现力,却不具备实时的交互性,基本上不能及时辅助设计师动态推敲和调整方案。

3.3.2 VR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分类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VR技术发展迅速,种类非常多。它们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基于模型的三维体验式技术和基于照片的全景技术。

(1)基于模型的三维体验式技术。这种技术的思路是:首先制作一个矢量化的3D模型,然后开发一个实时渲染引擎,并传输模型文件以及在本地做实时渲染,最终显示具有交互性的3D图形和动画。这种技术立体感、空间感强,给人的真实感也就非常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VR开发方向。

基于这类技术的国外VR软件有: MultiGen系列仿真软件(Creator、Vega等)、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新一代的三维图形规范――X3D、Cult3D、Viewpoint、Atmosphere、B3D、Java3D、EON Studio等。另外,CityMaker 和Rocket3D Studio是基于此技术的两款具有代表性的国产VR软件。它们均具有简单易用、渲染效果较好、性价比较高的优点。

(2)基于照片的全景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通过图片或者相片的缝合,实现自由的风景环视和对物体的三维拖动显示。此技术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但由于它是图片模拟的,所以空间感不是很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它比之一般的三维体验式现实速度快,在计算机计算速度还不是很快的现状下这将是一种很好的虚拟现实解决方法。

实现全景虚拟现实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只要是能编写程序或缝合照片的软件,基本都可以用在全景制作的过程里面,例如:Java、Flash、QuikTime 等现在很流行的软件经常用于全景虚拟现实的制作,其中以QuikTime居多。目前国内外多数的全景软件只能完成柱形全景的制作,并且大多数都是基于Java技术而延伸开发的,如Ulead Cool360、MGI Photo Vista、VR Toolbox、PixMaker等[5]。

3.3.3 基于VR技术的城市形象立体交互工作系统

在对真实感、交互性要求较高的城市形象设计工作中,基于模型的三维体验式技术是我们的首选。本文将该技术与城市形象设计结合,首先把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包括城市内外调查分析和城市定位的信息资料、城市建设相关工程数据、设计规划等)进行整理和提炼,然后在3D建模软件或者建模语言中建立实物模型场景,再导入虚拟现实软件中给对象相应事件和行为来触发对象做出响应,得到可交互的虚拟现实场景,最后将此场景在互联网上或者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实现此城市形象立体交互的工作系统可以用图1来表示。

4 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示例

在一项九寨沟县城市形象咨询工作中,笔者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咨询方案进行了展示。

位于阿坝州境内北部之川、甘两省交界处的九寨沟县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该县中南部即坐落着驰名中外的九寨沟景区,因此将其城市形象设计的理念定位于“生态旅游城市”和“民族风情地区”。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此咨询方案,便于客户的理解和开展下一步的工作,我们运用了VR技术。

在此项方案的展示工作中,考虑到3DS Max具有快速、参数化的多边形建模和方便的材质调整等优点,并且与很多主流软件都有良好的接口,我们选择它作为场景建模的主要软件;在实现场景漫游驱动的软件选择上,我们选用了Cult3D,主要利用它能在低宽带网速上高质量地渲染3D对象、允许用户在线配置设计方案以及可以作为元素插入到Word和Acrobat等文档中使用等优点,以满足城市形象设计中多方案的实时比较和在各种多媒体上的展示需求;另外,在使用Cult3D的过程中还运用了Java Action Script(Java动作脚本,简称为JAS)进行程序开发,增强了Cult3D的交互性和扩展性,使其可以更好地满足具体工作中某些特定需求。图2所示为本展示方案的软件系统工作流程。

我们截取了展示方案中某道路局部场景的几幅图片:图3为九寨沟县某道路原始景观;图4和图5为应用VR技术后该道路景观的两个设计方案。在此道路的虚拟现实场景中,用户可以随意漫游,从任意角度观看城市风貌,体验自然、古朴、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态旅游城市”和“民族风情地区”的设计理念。两个方案之间的切换,或者某局部要素的单独修改(建筑物高度、路灯样式、行道树种类、公路护壁花纹、铺地图案等)仅需通过点击鼠标或键盘按键,非常便捷。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城市形象设计中的优势和具体方法,并通过一个城市形象设计的实例,体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广阔前景。

随着V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将进一步和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Web技术相结合,实现多用户环境的虚拟城市;在输入工具和演示设备方面,会更加广泛地运用到3D位置跟踪器、传感手套、触觉和力反馈的装置、立体显示器以及3D声音生成器等交互设备,真正实现自然交互。21世纪将是虚拟现实的时代,在城市科学的领域中它将向人们展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1] 吕文强. 城市形象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定方,罗亚波等. 虚拟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刘晓艳,林珲,张宏. 虚拟城市建设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户外广告景观;城市形象;形象设计

广告最初是一种推销商品以及服务的基础手段。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户外广告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告最主要的体现形式之一。针对户外广告景观的研究,一直是广告领域的主要课题。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户外广告景观与城市形象设计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通过对户外广告景观的运用,能够实现对城市形象的有效设计,从而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提升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户外广告景观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一)户外广告景观是城市形象的直接体现

户外广告景观,主要是指设置在城市室外空间中的广告景观,其可以用于信息、文化等内容的有效传达,并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为城市的形象设计带来积极的影响①。户外广告景观是一种实体广告,因此,其在空间的设计以及结构、色彩等元素的掌握和处理上,均需要充分考量当前的城市形象,以及有关城市形象设计的基本要素。户外广告景观可以使人们对于城市形象的了解更为直观,并可以从广告景观中获取更多的城市信息,提高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深入理解。除此之外,由于户外广告景观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因此也成为城市形象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形象。

(二)城市形象是户外广告景观设计的依据

户外广告景观的设计离不开城市形象的引导,在户外广告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城市内部交通、建筑以及绿化景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考虑到城市形象的树立②。相关学者在针对户外广告景观进行研究时,发现户外广告景观作为城市形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发挥出独有的视觉功能。同时,通过对户外广告景观的时间有限性、人工可塑性以及效益性等多种景观特质的充分利用,可以发挥出户外广告景观对城市形象设计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城市形象设计中户外广告景观的规划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城市形象设计当中,户外广告景观的规划必须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设计保持一致,体现出城市内的人文价值以及风格定位。相比而言,户外广告景观不同于其他媒体宣传方式,其是一种价值观念以及文化思想的物化形态展现。户外广告景观作为城市形象设计中的核心元素,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整合性原则,彰显出城市目前的文化、经济水平③。除此之外,户外广告景观规划的整合性原则,还体现在户外广告景观与城市形象之间的协调性和一体性等方面。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对景观的构建,都需要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尤其是针对城市目前现有的建筑、交通等元素的综合考量,都使户外广告景观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规划必须遵循整合性原则。

(二)控制性原则

控制性原则作为城市形象设计中户外广告景观规划整个流程中的核心原则,主要是指针对户外广告景观的规划,必须确保其符合城市形象设计的整体方向。通过对户外广告景观的合理控制,使其在规划以及设立的过程中更符合城市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可以在不损害当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对城市居民的积极引导,发挥户外广告景观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为促进城市形象设计水平的提高做出积极的贡献。城市形象中的户外广告景观规划控制性原则,还体现在广告景观的色彩、形态以及造型和亮度等多个方面,应当在城市形象设计的基本要求下,实现户外广告景观与整体视觉环境的整合性。

(三)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主要是指针对户外广告景观的数量控制。针对每个区域的功能特点以及街道性质的不同,户外广告景观的数量也应当符合城市形象设计的基本需求,体现出错落有致的特点。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当注意对交通要道区域的处理,尤其是针对交通枢纽集散地,应当尽量摆放可以引人注目的户外广告景观,确保内容的简练,避免对驾驶人员视线带来干扰,或分散驾驶人员的注意力④。其次,针对商业中心区的户外广告景观规划,应当提高设置的数量。这主要是由于在此区域范围内的居民通常以步行为主,且具有人流密度大的特点,丰富户外广告景观的形式将有助于提高其关注度。

(四)色彩性原则

色彩作为户外广告景观规划中的核心,也是城市形象设计中户外广告景观规划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一方面,户外广告景观的色彩规划应当符合城市形象的整体方向,尤其在主色调的选择上,应当尽量符合城市的传统文化特点。另一方面,设计师应当找寻更多的户外广告景观色彩规划灵感,针对其高度、风格等进行综合性考量,在不破坏原有城市基本色彩的基础上,实现对色彩的创新,打造出更为独特的城市户外广告景观。

三、城市形象设计中的户外广告景观应用对策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在城市形象设计中,户外广告景观的规划应当主要遵循整合性、控制性、合理性等原则。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户外广告景观的应用对策,以期为促进城市形象设计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性的支持与帮助。

(一)加强户外广告景观的设置规划

户外广告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核心载体,对于城市形象的提升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⑤。在针对户外广告景观进行设置规划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充分确保其符合城市形象的树立方向,并在城市地域性文化以及风俗的基础上,实现对城市户外广告景观的规划。户外广告景观可以通过与所处地区景观环境的有效融合,发挥出更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实现对城市形象的全方位展现

针对户外广告景观与城市形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户外广告景观是城市形象的直接体现。因此,在城市形象的设计当中,应当确保户外广告景观可以有效实现对城市形象的全方位展现,尤其是城市经济文化的相关细节⑥。第一,确保户外广告景观数量的合理规划,以免过多的户外广告景观造成城市视觉污染的现象。第二,适当利用不同的设计手段和方式,挖掘出户外广告景观所拥有的更多价值,使户外广告景观与城市的整体个性相符合,并在视觉以及色彩的应用上凸显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特色。第三,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城市氛围,在符合城市居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城市居民的积极引导,使其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发挥出户外广告景观独特的精神引导作用。

(三)实现户外广告景观与城市形象相协调

城市形象是户外广告景观设计的依据,户外广告景观的应用必须符合城市形象设计,并与之相互协调,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伴随人们城市化意识的不断觉醒,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我国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为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⑦。在此背景下,城市形象的设计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设立更为环保化的户外广告景观,在给予人们美好享受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户外广告景观设计必须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发挥出独具特色的媒体优势,实现城市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涵的协调发展⑧。

结语

篇3

(一)阐释城市性格与文化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文脉和城市记忆,都会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独属于这个城市的故事。因此,不同的城市应当用不同的视觉符号来阐释。而作为不同城市之间相互区别的关键,城市的视觉符号无疑扮演着核心角色。城市视觉符号的表现元素也正是来源于一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城市展现出的这些多元化的特点经过凝练得以提升,从而汇聚出独属于这座城市的视觉符号。从本质上讲,不同的城市符号所展现的就是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当我们把握住一座城市的文化脉搏、文化走向以及整体的文化氛围时,我们就可以依托这些因素提炼出属于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视觉符号。由此可知,城市文化是城市视觉符号诞生的根基,也是城市视觉符号需要表现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一座城市的发展与进步通常牵扯到这座城市的很多方面,对于城市发展路线的规划,往往不得不考虑到城市的历史脉络、人文情怀、生产力现状等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混合前进,就展现出了一座城市的性格。城市性格是城市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社会大众对于城市印象的一个主要内容。而城市性格很多情况下正是通过视觉符号进行表达,进而传递到每一个与城市息息相关的社会大众的思维中,形成对这座城市的独特印象。良好的城市性格有利于社会大众树立对这座城市的美好形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视觉符号来诠释城市性格的内涵和城市文化的韵味。可以说,城市视觉符号是对城市文化的综合展现,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具体表达,城市的性格、形象、特点以及文化氛围都能够通过恰当的视觉符号得以展现。

(二)增强大众对城市形象的直观感知度

感知,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方式。以视觉文化传播为主导、视觉符号为传播媒介的城市形象建设,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受众通过眼睛观看,通过大脑感知看到的信息,进而产生符号联想,分析信息结构,这在城市形象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的性格、内涵、本质等多重因素,都可以利用城市视觉符号作为展示媒介传递到大众眼中,可以说这一效果是其他展示媒介所不能替代的。这一作用就传播效果而言与很多大型展会或运动会十分类似,我们可以理解为:城市符号对于城市而言就如同展会logo对于展会的作用一样,logo是我们接触展会的第一环节,也极有可能是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譬如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对于其举办城市而言便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如此的体坛盛事往往能够吸引很多的焦点关注。这样一来,当届奥运会的logo便会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媒体舞台上,形成一种独特的奥运文化,其logo设计不仅能展现出奥运精神,而且能展示出举办地的文化特质。多年后,当人们想到这届奥运会时,自然会联想到它印象深刻的logo,而城市视觉符号对城市文化推广的作用以此类似。通过对城市文化的把握,提炼出特定的城市符号,营造出别致的视觉效果,从而将城市文化直接传递到大众的眼中。这一过程,无疑展现出了城市视觉符号无可比拟的直观性,也使得城市视觉符号比其他城市文化推广方式更具优势,一旦为大众所熟知,单凭视觉符号大众就可联想到与城市相关的多个方面,清晰地鉴别出该城市的独特之处。

(三)唤醒城市活力

城市形象通过城市符号的感染和催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市民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城市发展中生产力的集结,有利于城市社会环境的稳定,有利于唤醒一座城市的活力。在传播城市文化的同时,优秀的城市视觉符号具有很强的对外吸引力,更容易把外界的优质资源吸引到自己的城市中来。我们不难想象,优秀的城市视觉符号能够体现出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在招商引资中的竞争力,对于一个投资者而言,毫无疑问会倾向于城市形象及综合素质较好的城市。视觉符号的提炼成型,也时刻刺激着城市的文化发展。当城市某些文化特色并不被人们所熟知,或是文化发展状况并不繁荣,此时一个优秀的城市视觉符号的作用就会显得十分关键。优秀的城市视觉符号会对城市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让城市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在这一环节中,城市视觉符号便是提升城市文化发展的强心剂。它的出现,增加了城市居民对自己城市文化发展的信心,唤醒了大众对自己城市文化精神的认识。综合来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城市更加需要对视觉符号语言加以有效运用,向世界提供高质量的城市形象,为城市长远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视觉符号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趋势

(一)传统艺术和现代符号相结合

城市视觉符号的提炼,首先需要筛选出城市文化的代表性元素。譬如具有独特城市魅力的建筑、民俗工艺、美食等。这些元素往往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充满了传统气息,在它们身上映射了这座城市所历经的过往岁月和发展轨迹。例如北京故宫、南京中山陵、西安大雁塔、郑州二七塔等等。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历久弥新,是推广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文化焦点。从艺术层面讲,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充满了古朴的艺术气息,往往都是传统艺术的精髓所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工艺加工为这些传统艺术文化赋予了新的意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使得其传统的形象在文化推广的路上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通过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全面把握,抽丝剥茧般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内容,精炼升华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视觉符号,无疑是对传统艺术的最佳继承和提升。城市视觉符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十分主流的一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包装。这一形式能够十分有效地继承传统艺术文化的内涵,使人们面对城市视觉符号不会感到陌生。并且,现代化的加工使得传统艺术文化更加符合现代需求,提升美感和时代感,满足人们的审美诉求。

(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在以人为本的时代,设计越来越趋于人性化,符号更倾向于人情味、亲和力以及趣味性。城市视觉符号未来的发展要求不仅是功能方面的完善,而且要增强其人性化。从美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出发进行视觉设计,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诉求,并被人们所接受。人性化的视觉符号有利于培养和维系城市与居民的情感联系,使居民与城市建立共鸣。如:设计师NicholasPereslegina和AlexanderPershikova设计的莫斯科新形象,令人耳目一新,他们用热情奔放的红色作为主色调,强调“微笑+惊喜=Wow”的城市新面孔,这一设计又被命名为“莫斯科的微笑”。虽然这并非莫斯科官方设计项目,但这个既充满人性化又不失创意的形象设计已经出现在了莫斯科街头,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这个标志希望让人们转变对这座城市古板、严肃的固有思维联想,一个微笑便是对这个城市的最好诠释。这个视觉符号的设计既增强了城市亲和力,又带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三)向三维和多维的视觉样式发展

篇4

(一)提炼核心价值重塑城市定位

合肥应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出发,站在建设文化名城、幸福合肥的高度,着手开展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和提升工程。重塑合肥城市定位,需要提炼城市核心价值,确定合肥城市宣传定位,推出城市形象标识。城市视觉识别要素的核心价值是地域文化,它是城市其他识别要素联系的枢纽,提炼城市文化精髓是打造有形的视觉形象的基础。每一特定的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特征和地理环境,也造就了大众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思想,要想使受众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精髓,就需要对其地域文化进行归纳分析,展现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合肥素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浓烈的地域文化支撑了合肥这座古城的发展,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传承合肥悠久历史的同时塑造全新的视觉形象,是合肥发展的必要步骤。作为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合肥想要不断地发展进步需要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包公故里的地域特征融入到有形的视觉形象设计中,使城市的发展以地域文化为依据,向公众迅速准确的传达城市形象。

(二)突出城市文化特色的标志图案

标志是展现城市特色,把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最直观的表现。北京的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四川的大熊猫等这些都是城市特殊的代表,在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城市标识,晋升为城市不可磨灭的图腾象征,蕴含了一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和品牌特性。合肥城市标志设计既要体现包公故里,旧国古都的文化特征又要与突显其历史文化特色,将文化和历史融入到其标志设计中,既体现合肥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又能突显合肥作为历史名城的特色。其标志设计可以利用图形标识赋予合肥新的解读,让合肥城市更有文化气息,运用包公的月牙图形元素,将合肥的文化运用到标志之中,使其具有标识性,构成具有合肥传统文化的标识系统,厚重的文化底蕴、清晰的历史文脉构成城市鲜明的古城特色。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蕴藏着整个城市的悠久历史文化,通过城市标志设计、色彩设计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体现出内在的精神和气韵。合肥的古城文化历史与现代视觉形象设计的完美结合需要围绕色彩、图形、文字等要素,注重城市符合与图形的运用,注重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运用文化底蕴的支撑,彰显城市的个性,打造专属于自己的城市品牌。城市名称是城市的名片,将城市名称融入到标志图形之中可以更好地展示城市的特色,将文字图形化,让标识的内涵更加丰富。良好的城市形象必将有力地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激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合肥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上,从图形上选择月牙元素,使传统图形、民族元素相融合,将月牙图形和城市名称融入到标志图形设计之中完美结合,树立城市品牌的文化价值。

(三)历史厚度和清新魅力的城市色彩

人们通常在看到城市形象标志时,视觉反应最迅速的是对色彩,其次是图形,最后才是其它文字部分。其中,不同的元素在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色彩不仅能够提升视觉美感,更能让人对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赋予了形象另一种生命,另一种神秘气质和另一层存在的意义,使得色彩也可以展现视觉上的审美印象,成为视觉语言的一种。城市设计中的色彩往往是以城市文化为出发点,使其与文化内涵相适应。合肥作为古城,保留了很多文化历史,文化的色彩应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但是这并不代表只能用厚重的颜色堆积起这座古城,浓墨重彩的合肥不仅要展现历史,更要在历史上画出重重的一笔,用刺激的色彩来给城市带来生机,在厚重上加上一丝清新。在合肥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在沉稳中求创新,在传统元素中加入新鲜的色彩和活力,将清新的视觉感受打造成城市未来的新名片。例如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其标识设计以绿、蓝、红、橙等四种颜色作为东莞城市的主色彩,以“活力”作为东莞城市核心价值,东莞有三个最核心的内容需要通过“活力”来演绎和传递。“活力”准确反映东莞的发展轨迹,充分提炼东莞的城市精神,有效引领东莞的未来方向。标志一是展现东莞独有特色,二是寓意东莞发展轨迹,三是符合莞人气质,四是体现莞人精神,五是代表东莞开放贸易传统。

二、合肥城市视觉形象的设计特色

合肥虽为古城,但是文化历史脉络不明显,虽为科研城市,但是并未运用到城市建设中,虽为滨湖新城,但是没有构成园林城市系统。需要明确城市定位,大胆创新,为合肥量身定做城市独特形象,塑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内涵的标志图形,改善合肥这座城市的视觉形象。

(一)明确区域性历史城市定位

如何打造合肥特色的城市标志,而不是再造一个“二手的上海或北京”。打造独具合肥特色的城市标志需要找准合肥城市的定位,“一招鲜,吃遍天”是商场上永恒的法则,城市规划也不能跟在发达地区后面亦步亦趋。以建国后县城格局起家的合肥,如何才能在规划建设上与南京武汉平起平坐,找准定位是唯一的出路。明确区域定位会让人们将城市视觉形象与这座城市自然的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这座城市之中。合肥长期以来以包公故里、三国故地著称,我们应该以此为基点,立足合肥的区域特色,通过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将其引申为文化城市、历史城市、创新城市。

(二)注重文化地域的体现

相同的现代建筑,相同的街市,相同的城市色彩,相同的城市功能……相同的已经让我们分辨不出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区域特征,形象而又神像的城市如同孪生姐妹,穿梭其中已经不能让我们对其产生鲜明的个性形象认知,也缺少了历史文化和区域特征。城市标识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城市文化、历史、特征的综合体,是向广大市民和外界来客展示城市形象的首要窗口。合肥,如何展现其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悠久历史,就要立足合肥本身,寻找地域文化与特色,从地域文化及内在精神中挖掘,将其融入到城市视觉设计之中。合肥作为包公故里,这是一个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他不会和其他城市的地域文化重合,又能突显合肥特色,对包公的视觉元素进行重组和变形是合肥打造城市标志的重要一步。

(三)图形与文字巧妙结合

以“合”为设计元素,经过字体的变形和元素的提取展现合肥的地域和文化特征,糅合合肥包公故里的背景,用月牙元素来展示其文化性和地域性,造型刚柔并济、充分张力,寓意无限变化和广阔发展。标志选取包公故里的文化定位,将图形元素进行变形,加以自然风貌展现合肥滨湖城市的特色,整个图形倒看犹如“合”字,既展现了合肥的文化历史又将合肥的城市名称融入标志之中,让标志的识别性增强,独具合肥特色。合肥城市标志一是展现城市特色,运用月牙图形来体现包公故里的特色,在推广过程中很自然的和合肥联系起来。二是寓意合肥未来,标志犹如海平面一轮明月,寓意生机勃勃和美好明天。三是体现合肥精神,传承历史迎接挑战。由于合肥是中部文化城市,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沧桑感,标志赋予合肥鲜活的生命力。打造独一无二的合肥城市视觉形象需要立足合肥城市文化历史,将合肥独特的特色展示出来,标志采用城市名称与图形的结合,月牙图形犹如城市名片让人一看到就联想到包公的形象,展示合肥朴实公正的城市文化特色,体现地域特征,整个标志犹如一轮明月挂在海平面上,预示着合肥冉冉上升的未来。一个成熟的标志应该具有延展性,从单一的视觉符号里跳出来,对合肥城市标志进行色彩提取、切割、变换,采用提取标志元素的方式,使标志具有丰富的延展性,做到标志与图形相呼应,强化、丰富和延续标志,以满足城市视觉系统的多样化需求。设计展现了合肥整体的城市形象,不仅像一本历史书翻阅合肥历史,又像是一幅画展现合肥未来,为合肥带来新的生机,增强了城市的视觉魅力和城市间竞争力,从而有效的促进合肥城市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篇5

关键词:东北地区;城市形象;视觉传达设计

就一个城市而言,从视觉传达方面而言,构成城市形象的因素主要涉及城市色彩、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等。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视觉传达设计,能够实现城市形象的全面塑造及提升。本文以东北地区城市为例,总结了其在城市色彩视觉、城市公共交通视觉、城市公共设施视觉等方面的传达设计研究现状,从而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1 东北地区城市色彩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城市色彩直接关系到其形象,每一个城市的基本色调,在城市形象塑造中起着关键作用。城市不同,其在民族历史,具备不同的民族历史方位,不同地区的城市,因民族、历史、风土人情的不同,城市色彩上也各具风格。有东北地区城市而言,受地域以及气候因素(寒地城市)影响,这城市的色彩教为单调。夏季,主要为绿色,冬季较为萧条呈灰色。当前状况而言,需要借助视觉传达设计途径来丰富城市色彩,使其呈现个性化以及独特化。

在对城市色彩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首先,设计的基础应当建立在服从城市功能上。城市环境具备社会化以及公众化,在设计时一定要关注协调性以及统一性。每种设计风格都应该充分呈现城市自身的地区性色彩特点。地区有众多的城市,功能上存在区别,例如商业城市、旅游城市以及文化城市,我在对其色彩进行设计时,就应当突出差异性。

此外,就城市不同区域而言,比如行政区、商业区、文化区以及居住区,其在色彩呈现上会存在稍许的区别。为此,在对城市色彩,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城市色彩规划,即设计好基于城市视觉色彩的规划方案。这就需要调研整个城区,做好相关方案设计,以此来明确城市色彩的规划主旨思想,确定色彩基准以及色彩体系。然后,确定各项建筑分区色彩控制标准,主要涉及色相、明度以及彩度等,是确保执行效果。通过以上城市形象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的实践工作,基本能够妥善东北地区(寒冷区域)各城市的色彩问题,从多元化的色彩上,树立具有一定特色的城市形象。

2 东北地区城市公共交通的视觉传达研究

就一个城市而言,公共交通也是体现其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公共交通工具是城市的一种动态宣传工具,能够呈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整体视觉形象。对比国外的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国东北地区现行的,公共交通工具,视觉设计方面处于落后状态,视觉形象较差。

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涉及公共交通工具、公共交通设施等。包括公交车、出租车、轨道交通、站台、道路、天桥等导向系统。这几项是北地区城市形象塑造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主要工作。首先,应当明确公共交通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则。即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原则、与城市文化相协调原则、色彩搭配原则、色彩心理原则。其次,做好东北地区城市公共交通视觉传达设计框架。对公交车色彩进行设计时,结合东北地区较为寒冷的气候特点,应当主要选择暖色调,以此来缓解城市中存在的寒冷氛围。此外,为了丰富城市色彩,线路的主色调应设计出区别。同时,需要确保车顶、车身广告以及公交车底色保持协调性与融合性,避免产生突兀感。对东北地区的对轨道交通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要做好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做到一线一色,提高辨识度,公众出行提供最大方便,同时又充分呈现出一所城市自身独特的文化形象。对公交站台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应当遵从人性化以及协调化原则,并以此为指导,参照所设计城区的主色调以及文化内涵,来设计公交站台色彩,使其融入站台设施外观形象设计中,构成独具特色的视觉传达效果。

3 东北地区城市公共设施的视觉传达研究

公共设施为一个城市的主要构成部分,其视觉传达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形象。在建设公共设施时,大多数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通常仅关注城市公共设施的物质性以及功能性,而没有充分重视这些设施的识别性以及亲和力。城市公共设施的视觉识别程度不但能够呈现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同时,还能够由此,对城市的人文情感以及文化品位作出科学评价。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在内的形象视觉传达系统,如果其具备合理化、现代化、人性化以及科学化,能够帮助城市树立良好的国际品牌,通过良好的视觉形象,提升其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

通过对东北地区城市照片的采集以及公共设施视觉设计资料的广泛收集,发现,在公共设施视觉传达设计方面,东北地区城市还存在诸多的不足,需要加以不断完善与改进。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对东北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视觉传达设计。因环境、语言等因素,城市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独特性特点。东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醇厚的民风民俗。城市公共设施同城市文化保持协调,构建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从而充分呈现出城市形象的鲜明化以及特色化。从造型要素设计,需要从城市独特文化元素、历史遗迹以及相关器物中挖掘到设计灵感,包括民谣、传说、绘画以及雕塑作品等。就某一城市而言,公共设施中融入历史文化因素,能够提升城市居民对自身居住区域的感情以及凝聚力。通过公共设施有的文化符号,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勾起其对生命以及历史的感悟。在色彩要素设计方面,在对公共设施做财经设计时,一定要借助以及依附公共设施自身造型,实现形状与色彩的高度统一与协调,使公共设施具备极强的感情意识以及表现特征,起到精神影响作用。此外,因为城市公共设施具备数量多、分布特点,故而,在设计其色彩时,还需要关注城市环境,实现两者的协调。在材料要素设计方面,充分借鉴国外城市建设的成熟经验,积极选用创新型材料,将设计以及造型的创新,使城市呈现出具有一定创新性以及生命力、活力的形象。

4 结语

在城市形象视觉传达方面,相比于国外成熟国家,虽然东北地区城市发展较为滞后,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其具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经济发展趋势良好,此外,相关部门也充分关注城市形象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借助以上良好的发展平台与优势,相信东北地区城市形象会日益完美。

参考文献:

[1] 朱雯.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动态化研究[J].艺术科技,2015(08).

[2] 李文婷,等.文化创意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5(11).

篇6

关键词:城市;旅游形象设计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从城市旅游形象内容看,可分为物质表征和精神表征。物质表征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及其产品、旅游交通、旅游配套设施、环境卫生、旅游人才等。精神表征包括旅游的口号、宣传、旅游标志物图徽或图腾,还包括当地人对旅游的认识程度以及旅游管理措施、旅游服务等;精神表征进一步升化可以成为城市精神,这是一种长期旅游文化积淀的结果。

总之,城市旅游形象是对旅游城市的无形价值的提升,是城市的一笔宝贵无形资产,也是城市的旅游品牌。在城市旅游形象不佳时,就必须进行城市旅游形象的创新,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二、旅游形象设计――以武汉市为例

(一)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应当是解决城市旅游的基本定位问题,即城市将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并传播怎样的一种形象,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旅游城市,这种形象如何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动力源泉。

(二)对武汉城市形象设计与推广的具体展开(结合城市的具体景观与功能)

1、以武汉现有的金融街和规划中的商务区作为创造城市全新旅游价值的平台。该区域作为武汉聚集现代服务产业,打造国际商务平台,创造全新城市价值的热土,对武汉市进一步发展都市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城市形象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汉口原租界区的租界历史风貌旅游。(1)汉口租界区的介绍:目前汉口租界区北抵汉口旧铁路线,南至长江,西起江汉路,东至一元路,面积为2.46平方公里,街区内分布着一系列重要的历史性建筑,经过数十年的建设,该历史街区成为武汉市的商业中心和对外的窗口。(2)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环境的延续结合起来,也是历史街区整治的突破点。通过传统城市风貌的更新,将沿街的历史建筑更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3、继续丰富建设江滩的亲水平台,使得水上都市名副其实。

4、以汉阳琴台的古建筑群,结合汉水,月湖等6个大小不等的湖泊,使得武汉给人留下丰富水上景观的印象。

5、武昌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100多个省直部门和中央在汉单位在武昌;第一枪在武昌打响,形成了武昌独有的首义文化;武昌背临长江,怀拥东湖,具有优越、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

上述的风景名胜区,城市园林以及现代建筑群是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载体,是树立其形象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城市出入口是城市对外的窗口,它给城市旅游者以该城市的第一印象,因此,机场、车站、码头等的选址应精心考虑其周围的环境,通过对它们的规划布局,可以烘托出该城市的第一旅游印象,让游客一进入该城市就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氛,或古朴,或现代,或雄伟,或秀丽等。当然,这要和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相呼应,否则,就会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2、城市道路具有双重作用,即城市各旅游景点的通道和城市景观走廊。旅游者往返各个旅游景点的途中,必然会观察沿街的市容市貌。可见,城市道路景观长廊的建设也是城市旅游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景廊表象来看,主要涉及到道路两侧建筑单体的造型和群体的组合,天际线和地平线,建筑物的后退和纵深,凸出和凹入及尺度的设计。

3、在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关键是要安排好不同档次设施的比例关系,坚持以场为导向的原则。从目前市场发展来看,高档需求在迅速发展,但仍以中、低档为主。

(四)打造城市旅游形象特征

结合刚才具体分析的景点在遵循注意原则的情况下,讨论如何打造城市旅游形象特征的问题以符合形象设计的核心。

1、要立足于当地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构成城市旅游形象的骨架,是城市旅游形象个性表现的基础。因此,弄清自身旅游资源特色,确定城市旅游形象所表现的内容即主题,对创造城市旅游形象的个性是至关重要的。

2、把握城市的性质功能,打造城市旅游服务的特色。城市性质为确定城市旅游形象定下了基调,依此,我们就有了所谓“海港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商业贸易城市”等等各种风格迥异的城市旅游形象。就武汉而言,要多做水上的文章,朝着水上之都的方向迈进。

三、小结

目前,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不能单纯依赖孤立的旅游景点,而必须推出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通过旅游形象的定位、主题口号的提出、视觉形象的设计与推广等基本形象战略来全面发展城市旅游。这也是我们前面结合了武汉具体的景点为例,提出建设不同主题的风景旅游区的原因。相信通过进一步的形象设计和建设,武汉一

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动感之都”。

参考文献:

1、柳意云,贺文龚.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策略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1998(6).

篇7

关键词:儒文化;城市空间;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通过对于儒文化的深入理解,在对久泰坝片区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创造了通透舒适、个性鲜明、生机盎然、美轮美奂的空间形态。准确把握了城市文化精髓和自然山水脉络,借以充满想象力的设计构思,营造了一座充分彰显地域文化、展露锦绣河山,宛如一幅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卷般的个性滨江新城,良好地诠释了城市文脉传承与蝶变的科学发展理念。

一、儒学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仁、义、礼、智、信、中庸观念深深地渗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儒学思想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中“礼”思想体现在有序的城市空间结构,即中国城市多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围绕中轴,按照秩序组织城市空间;“仁”思想体现在包容的城市功能,即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城市功能多样性和具有活力的文化精神生活;“智”思想体现在城市与科技发展相适应,即随着社会发展,信息技术愈发重要,城市因发达的信息技术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的概念深入人心;“中庸”思想体现在以人为本,即城市建设重在实现人、自然、城市三者间的高度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富顺县儒文化特色

富顺文庙位于四川省富顺县城中心,始建于北宋,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是中国保存完好、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宋代建筑。在四川省所有文庙中,富顺文庙以其建筑规模、保存完好以及独特的建筑、雕刻艺术而独树一帜。富顺文庙还有两项第一:棂星门全国最高,超过山东曲阜孔庙;崇圣祠屋顶男童更是其他文庙所没有的。富顺文庙保存完好,独特的建筑、雕刻艺术在川内文庙中独树一帜,富顺文庙的“五绝”更是文庙建筑中绝无仅有的瑰宝,使富顺文庙享有川内儒学圣殿的美誉。

三、久泰坝片区空间现状

久泰坝片区位于富顺县城南部,设计片区呈东西长南北窄,基地北至沱江沿岸,南至规划二环路,东至东大街,西至规划晨光大桥,设计面积约6.50平方公里。沱江穿过整个设计基地,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本片区未来的空间打造提供了先天的优越条件。山体主要集中在西面和南面,给片区开发造成一定影响,但也给本片区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原始基础。良好的山水环境,加上富顺地方独特的儒学文化氛围和宜人的传统空间尺度是久泰坝片区未来环境营造、空间塑造、品牌形象打造的利用和借鉴的重要原始资本。

图1 久泰坝片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四、儒文化在久泰坝片区空间形象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如今学习儒文化已成为全球一大主流,富顺应借势以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文庙为导引,积极放大当地儒学的影响力,提高富顺在中华儒学中的地位。久泰坝与富顺文庙隔江相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儒文化,是该片区空间形象设计重点思考及运用的核心元素。

为了在久泰坝片区延续儒学思想,打造直观表现儒学特色的空间环境。其具体空间形象设计方法为:

1、构建整体空间形象设计框架

1)延展儒文化空间环境

打通文庙前的广场使文庙与久泰坝片区可以形成直接的空间联系。以此,通过沿沱江南岸原址复建字库塔;建设一处儒文化情境公园(眷儒园);结合打造儒文化特色活动广场,保证打造的特色文化空间与沱江北岸文庙具有良好的视线对景关系,形成直接对话。

2)打造文化型生态走廊

通过保留山体,打造具有儒学特色和川南园林环境的山地公园;结合冲沟打造优美湖景和具有传统特色的观光塔,使字库塔文化公园、儒文化情境公园、特色山地公园、湖景游园形成儒文化特色生态走廊。

3)打造体现儒文化特色的城市轴线

以儒文化特色广场为核心向南延伸城市发展轴,沿城市发展轴打造秩序井然且具有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群,并直接延续至特色观光塔,形成具有儒文化秩序、和谐的空间发展轴。

4)构建文化型空间框架

通过文化空间在沱江南岸的延展,在城市轴线和重要生态走廊中注入儒文化特征,使文庙与沱江南岸空间相互呼应。并结合片区内文化特色空间的塑造,使儒文化空间环境形成系统,构建极具特色的文化型空间框架,在久泰坝片区充分延续富顺千年儒文化特色,直观表现儒文化意境。

图2 儒文化整体空间框架构建示意图

2、标志-轴线-节点相辅相成的空间结构形式

空间结构采用标志-轴线-节点相辅相成的形式。新地标建筑设置在儒文化特色广场处,是一座集酒店、会议、商务、贸易、办公、会展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综合体。除标志建筑外,设置以文庙为基点延伸至富州大桥东侧绿地,贯穿赵家山公园、礼-仁-智主题形象区,最终通向富顺火车站的历史时光主题轴。生动的演绎富顺历史情境――当代精神传承、环境蝶变――高瞻远瞩的城市气魄。此外,根据空间组织,在主要道路转换处,主要生态空间交接处,打造儒文化节点空间。根据各个城市节点的位置,设计表现礼-仁-智-中庸主题的儒文化符号的系列景观构筑物和视觉元素(如铺装、景观小品、植物造景等),以汇聚各类主题要素,集中表现、展示城市意象。

图3 空间结构形式示意图

3、以“儒”定义空间形象主题

片区内部的功能布局结合“儒”文化的核心思想,在规划区内组织为“礼.秩序” 、“仁.包容” 、“智.智慧” 、以及“中庸.和谐”四大片区 ,打造山-湖-江-城相辉相映的空间格局,实现久泰坝片区内部商业商务、文化娱乐、科研教育生活居住的多元相融。

“礼.秩序”主要体现儒学的“礼”的思想,整个单元的空间主要采用对称的布局形式。借鉴富顺老城“文庙+广场”的空间组织模式,单元空间自北向南由城市活动广场串联起来,以城市特色文化广场为触媒打造城市轴线,围绕广场和轴线有序布置文化、商务、酒店建筑,形成秩序井然的城市公共服务单元。

“仁.包容”主要体现儒学的“仁”的包容思想,整个单元空间在借鉴老城西湖的模式的基础上,围绕新城人工湖、自然山体对空间进行组织与活化,公共空间背山面水而生,形成面向外界广泛的无界限特色滨水休闲商业空间,实现城与山、水的自然交融,沿湖设计点状、面状、条状相结合的空间组织形态,创造多样、丰富的湖岸空间,给人无限惊喜。

“智.智慧”是儒家思想中才情的重要表现。富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才子之乡,并设有布局严谨的文庙供才子祭拜。在新城中“智.智慧”思想主要体现在科教产业园的空间塑造中,采用严谨的布局形式和现代高端的空间形态,塑造科研的精细、严谨、与时俱进的现代智慧型城市形象。

“中庸.和谐”旨在创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现代与传统和谐的空间环境。在改进原规划居住区的大街区形式的前提下,延续富顺老城区的小街区的空间布局形式,增加新城路网密度,使新城更适合步行出行,利于打造新城的休闲舒适的慢生活空间,并结合街区组织公共活动空间,促进居民交流,营造和谐的邻里的关系。借鉴老城的街区密度,又可在现代的城市环境中体现传统的空间意境。将山水空间融入城市组团,创造“天人合一”的空间形态,使自然景观最大限度的走进居民生活。

在空间形象设计中总体采用新中式建筑风格及新山水主义建筑风格,建筑立面借鉴传统建筑注重细节处理、关系组合和环境协调的构造方式,不宜简单粗糙的采用成片的玻璃幕墙,以避免造成较大的光污染,并且体现建筑生态节能和的城市发展理念,塑造城市环境特色与个性,促进现代与传统的和谐。

图4 空间形象分区示意图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城市空间设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城市空间设计过程中会存在着千城一面、功能布局失衡、过度形象化、缺乏城市特色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城市在规划设计时要根据自身城市的文化特点进行设计,使得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结构整合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良性发展。使其对我国城市健康发展起到正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龙.浅谈城市空间形象设计与美学的相融性[J] .《活力》,2013,(21).

篇8

关键词:行动导向 教学设计 施工组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1 “施工组织设计”教学目标

1.1 课程培养目标

1)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课程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职业情境、学习情境,以工程案例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以行动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以提高学习者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宗旨,围绕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强化职业技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满足未来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2)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熟悉建筑施工组织概论及施工准备工作的内容,掌握施工准备工作的编制方法;熟悉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参数及分类,掌握流水施工的编制方法;熟悉网络计划的概念和组成,掌握网络计划的绘制方法和参数计算方法;熟悉施工组织设计的分类和内容,掌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熟悉施工组织总设计的概念和内容,掌握施工组织总设计的编制方法。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培养学生具有合理选择施工方案,组织工程项目的流水施工,绘制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的网络计划,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表,并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图的能力。职业素质目标:运用教学手段密切联系工程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1.2 课程职业能力培养意义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施工的组织方案,是指导全面施工的技术经济文件。坚持施工程序,重视施工准备,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按计划组织全现场的施工活动,使建筑施工活动尽可能处于良好的管理和控制状态,对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工程进度,降低成本及改善经营管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 职业标准要求及行动领域模块设计

2.1 职业标准要求

施工员岗位职责要求施工员必须熟悉施工图纸、能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能编制各单项工程进度计划及人力、物力计划和机具、用具、设备计划,能合理规划布局现场平面图。

2.2 行动领域模块设计

采用行动领域模块设计,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以企校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创新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设计。在“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置四个行动领域模块,下设若干个学习情境和职业情境,并针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四个行动领域模块分别为基础施工组织模块、主体施工组织模块、屋面防水施工组织模块、装饰装修施工组织模块。

3 教学方法、手段

3.1 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现有教学模式也不应完全脱离,在某些具体环节,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引入多种行动教学法,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特点,引入的主要教学法为: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依据现有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计划,同时根据教学改革有关文件要求,完善课程标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施工过程组织设计能力目标,施工过程组织设计知识目标,协同工作社会能力目标。

3.2 教学手段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1)多媒体技术运用。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制作条理清晰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枯燥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认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课程网页建设。建立“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网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课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向学生推荐类似的课程相关网站,并提供学习该课程的系列参考书目,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教学资料和课程最新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3)教学资源共享。“施工组织设计”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实训指导等已发至“施工组织设计”精品课程网页,使他成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学习施工组织课程的一个公共资源。

4 教学实例

以基础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为例,基础工程施工为一个行动领域模块,下设土方工程、混凝土独立基础、阀形基础、箱形基础四个学习情境,利用课内、课外、施工现场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法进行教学。1)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步骤:①收集与组织方案有关的信息;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③制定行动计划;④评价行动效果。针对不同学习领域,方法还需灵活使用。2)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步骤:①学生收集资料;②学生演示课件,教师点评、指导;③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小组自评、互评指导教师评。3)实训环节:①获取相关工程施工过程、信息;②与现场工程师讨论方案可行性、优缺点,完善施工方案。

5 课程考核、评价

1)考核标准 基本建立了理论与实际并重的课程考核体系,根据并且完善课程标准,考核标准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2)考核内容 根据行动领域的内容不同,考核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生训练表现、训练内容质量、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有条件要求企业专家对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用效果评价。

6 结语

行动为导向教学模式结合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建立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单元领域。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分层次地给学生下达行动导向。编写适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材及多媒体课件,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今后不断对比分析、研讨、评价、论证、调整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孙薇.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

篇9

关键词:试析;安阳;城市形象识别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72-02

安阳是一座拥有优秀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城市,城市建设在发展,城市视觉形象方面却不尽人意。如何将城市优秀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融合在有特色文化的城市形象中;如何在趋同化的现代城市中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成为我们目前正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城市形象识别定位分析

安阳因殷墟而闻名,其殷商文化又以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等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我国青铜文化分布广泛,安徽阜南商代中期遗址,四川三星堆商代遗址,也有辉煌的青铜文明。近年,郑州商城早期遗址的发掘,更动摇了殷墟的都城地位。只有甲骨文成为安阳城市独一无二的名片,源远流长、独具魅力。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安阳也在逐渐向国际的旅游和区域经济城市发展,其城市行为模式与信息需求出现较大变化。在继承占有优势地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保护历史风貌基础上,形成具有以甲骨文为主体的殷商文化特征,同时体现城市功能和现代文明新变化的安阳城市形象。

二、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基础部分分析

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标志、标准色彩、标准文字、辅助图案、标志和标准字体的组合等,本部分元素对城市形象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徽标分析

城市徽标是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代表着安阳以殷商文化为主体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文化识别。殷商文化元素采用具有代表性甲骨文字和青铜器及其纹饰两个要素,甲骨文字是一种完整的记载语言,具有一定严密规律的体系,城市文字之都的文化定位使甲骨文字成为徽标的最佳选择元素。甲骨文字是历史文化符号,它的形成经历了特殊的历史过程,受到特殊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将典型甲骨文形象作为城徽,能保留其传统形象,具有持久的文化功能。

城市徽标从甲骨文字发掘时间和文化价值角度出发,目前出土整理可识别出的1500个左右,没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字;从徽标与安阳城市名称联系角度出发,“安”、“阳”和“殷”字都有甲骨文字形式。城市“安阳”之名,始于东周时期的战国末期。“安阳”在甲骨文中以单字出现,作为徽标内容或形式,城市的历史文化本质特性体现不足。安阳的简称也为“殷”,《尚书·盘庚》中记载了商盘庚迁于殷,其中的“殷”为现安阳。“殷”字在体现安阳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历史性的同时体现城市的唯一性,也是安阳城市独具的特色。同时,因而“殷”是安阳城市徽标内容和形式的较佳选择。甲骨文“殷”字至今仍有争论,可以暂时使用现有为周盂鼎和臣辰卣中的金文“殷”字,其中,臣辰卣中的“殷”形态特征更具符号性,可将其作为徽标的主体图案。

(二)标准与辅助文字分析

标准文字的使用也要体现城市的殷商文化特点,殷商时期文字形式中的青铜器的铜玺字迹,已出土的三枚精细铜玺字图,字迹古朴,但是文字至今不能识别。殷商甲骨文结构已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五种造字形式,虽有殷商文明特征但不够稳定和规范,整理出了单字四千五百个左右,可识者仅有一千二百个左右,异体字较多,不适合直接作为标准字体规范(全称和简称中文标准字体)使用。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中的标准字体设计可依据殷墟甲骨文字特点与规范字体结合,在体现城市文化特点的同时传达信心,起到引导的作用。此外,标准和辅助字体要与城市徽标组合使用,遵循殷商艺术性的特征。因徽标形式疏放,有古朴多姿的情趣。根据艺术形式美原则体现统一和对比的关系,文字设计形态需稳重、雄劲瘦劲、端庄谨严;文字间距整齐规范,有大有小,参差错落有致;行文程式采用从左到右,符合现代阅读的习惯。同时,形体结构和笔画对比差异不易过大,象征历史与现代的对比与融合。

(三)标准与辅助色彩分析

城市色彩在视觉识别系统中分为标准和辅助色彩,设计方法通常有采集、装饰和构成三种。对于安阳这座拥有丰富的文物和遗址的城市。进行历史文化色彩的采集,从而再现历史,凝结的城市文化。在此采集色彩的基础上,运用自然色彩的采集、归纳概括和构成的设计手法体现城市的现代功能性。

安阳城市地形复杂,西部为山区,森林茂密,东部为黄土平原,自然生态保持良好;城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自然色彩呈现色相分明、纯度饱和与明度明快的特征。

安阳历史文化不仅有代表性的殷商文化,还拥有小南海文化、周易文化、佛教寺庙文化、建安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以殷商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化文化色彩表现可以丰富和塑造城市形象。殷商文化色彩从参考文献和考古文物两方面采集获得,殷墟发掘出土文物共500多件,种类繁多,有青铜器、甲骨文、玉器、陶器、象牙等国宝级文物。殷虚遗址中甲骨片,分别呈现淡金色、褐色刻痕和朱色字迹;青铜器物的铜绿和红锈色彩;殷都内的宫殿宗庙遗址白灰面墙的残墙上发现了有红色花纹和黑色圆点组成的对称图案的漆皮装饰壁画;殷墟出土的贵重白陶陶器。其中以甲骨和青铜为主的文物考古发现的色彩主要有淡金黄、赭石色、铜绿、锈红。据《易经》文献记载,殷商定天色为玄,殷商祭祀甲骨文记载“惠二黑牛”。《尚书》的《商书》、《诗经》的《商颂》、《史记》、《礼记·明堂位》、《礼记·檀弓上》和《尸子》记载殷崇拜白色,有易服色而上白,白天朝会,戎事乘翰时牲用白等行为。殷商祭祀甲骨文中记载“用白豕九”。根据以上考证,殷商文献采集色彩为黑和白。

殷商文化中的(红)赭石、黑和白均为早期人类多使用的的色彩。河南仰韶文化中有黑、白和(红)赭石颜色出现,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就有外涂朱砂颜料,此后,江浙的良渚文化、西北马家窑文化、四川广汉三星堆、河南仰韶,殷虚等遗址都曾发现用朱砂颜料。可见,具有代表性特征的色彩是白,、淡金黄、铜锡铅混合黄、铜绿、锈红。

安阳众多殷商之外的历史文化色彩有众多的文物进行考证,从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到民国时期存有文物和文化遗址,色彩主要有青灰色,黄、绿、蓝,桔红,白等多种色彩。色彩的鲜明华丽和朴素淡雅色彩构成都体现出了和谐统一,纯净为上的民族色彩审美特征。民间传统艺术色彩大胆泼辣、单纯和鲜明,呈现雄强、阳刚之气的地域特点。

殷商文化色彩在采集为白,、淡金黄、铜锡铅混合黄、铜绿、锈红,殷商文化之外的色彩有土黄,绿色,青灰色,黄、绿、蓝,桔红,白。安阳城的标准色由城徽颜色而来。殷墟文物甲骨文采集和提取色彩是主城市宣传的徽标用色。其他采集色彩作为辅助色彩使用。殷商文化之外的色彩关系(土黄,绿色,青灰色,黄、绿、蓝,桔红,白)也纳入城市识别色彩体系里,作为城市局部识别形象使用,起到文化的对比补充作用,更能体现殷商色彩文化的与传统色彩时一脉相承的延续的性。

(四)辅助图形分析

辅助图形是城市识别系统中的辅助元素,能统一和丰富视觉系统,记忆和还原相关信息,补充和阐述城市徽标的信息,传播城市理念,增加沟通和交流。安阳殷商文化中甲骨文字包涵具象、隐喻和会意的东方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以其传承的核心。殷墟甲骨文字典对照释读约1200字,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等内容,可以分类使用。由于甲骨学日前尚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索,文字有较多异体字,系统性较差,可以独立字体形式作辅助图案使用,体现字体的结构照应、疏密的井井有条的特点。

殷商文化中青铜文化同样具有代表性,青铜器纹饰内容丰富,类别清晰,形态各异,形式多样。青铜动物纹和几何纹饰简化处理后形成连续纹样,以线的形式出现,呈现直线的精美、对称和均衡的装饰图案美感。

三、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应用部分分析

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应用部分包括包括道路铺装、栏杆、围墙、指示标牌、公交车站、广告栏、电话亭、书报亭、邮箱、垃圾桶、座椅、花坛等城市设施视觉识别,对城市形象起着丰富和引导的作用。

安阳城市应用系统中徽标、标准文字、辅助图形等基础识别部分应用于城市公共配置中,首先,起到城市公共信息系统导向的作用,公共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和整体性,功能的完整视觉识别、导向、指示和象征等方面的功能。对于大众需要主动认知的信息,组织合理、简单高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从而满足城市人的出行与生活需要。道路铺装、栏杆、围墙、指示标牌、公交车站、广告栏、电话亭、书报亭、邮箱、垃圾桶、座椅、花坛等城市设施标识必需健全,清晰,简洁、易读。辅助图案使用青铜纹样可分南北街道为龙纹,东西街道为凤纹,主要以线的形式出现,使用甲骨文字作为辅助图案,以点和面的形式出现。根据城市的环路选用不同的图案以主次干道为原则来确定图形的布局,取得统一的城市风貌。其次,城市视觉识别元素的造型、字图组合和色彩设计以符合环境特点,融入环境、兼顾地方特色和文化特点,起到准确传播信息和宏扬城市地域文化的作用。依据城市公共设施体的规格,功能,空间位置做不同做横、竖、大小等编排设计,借鉴甲骨文和青铜文化呈现的错落整齐规范,直线为主的造型和对称视觉美感做形式变化。城市公共信息视觉应用部识别系统形成导向的点线面呼应连贯与城市中,凸显和强化城市形象城市文化,整体的展现城市文化特点。

项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ZX-196)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自行车道路系统;尔湾市;低碳出行;道路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2001年上海市政府制定并颁发的《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对于城市慢行交通的概念进行了最初界定,慢行系统是一种针对行人或骑行人的需求,以“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的交通”为基础,配以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为适用人群提供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进而引导居民更多的选择低碳出行的方式。而自行车道则是慢行系统中重要的一环。美国加州尔湾新城在自行车道路系统建设方面做出的实践十分值得借鉴,因此本文将结合尔湾新城对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进行研究。

1.自行车道路系统的定义

自行车道根据与道路交通系统之间不同的组织形式,分为一级自行车道、二级自行车道和三级自行车道。一级自行车道为自行车出行提供的与街道和高速公路完全分离的具有独立路权的硬质化道路。二级自行车道为在马路上为自行车出行开辟的一条单行的街道内自行车道。三级自行车道为与行人或机动车交通共享的自行车道。

2.自行车道在道路交通系统中的规划功能定位

一级自行车道一般情况下是与公路并行的自行车道,或是独立存在的自行车道,用于连接城市的主要地区和活动区域。二级自行车道设置在道路被铺设好的区域之内,与机动车共板。二级自行车道是为了给骑自行车者和驾驶者划定路权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可能的活动条件。三级自行车道的功能是连接自行车道系统。应沿着不具备以及或者二级自行车道服务功能的自行车道进行设置。三级自行车道设施是共用设施,与街道上的机动车辆共用或者与人行步道上的行人共用,而且在这两种情况下,自行车的使用都是次要的。

3.尔湾市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尔湾位于加利福尼亚以南50公里处,占地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1万,属于橘郡管辖范围,是美国最大的规划城市社区之一。尔湾市拥有51.4公里长的自行车专用道,以及较为完备的相关设施建设,该市已于2009年5月被美国自行车骑友联盟认证为“自行车友好型社会”。因此尔湾市的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3.1.一级自行车道规划设计研究

一级自行车道是为自行车和行人提供完全独立的道路使用权的道路设施,可使自行车与机动车和行人对于道路的交叉使用量最小化。当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或人行相邻时,应在其间设置具有障碍物的隔离带,适当的障碍物包括栅栏或者灌木。当与人行道相邻时,应设置缓冲区。在机动车交叉路口和自行车交通流量大的地方,进行立体交通是解决交叉路口冲突的理想办法。在不能使用立体交通的地方,应考虑采用交通信号的方式来分配行路权。自行车行驶穿过交叉口时可能会借用人行道,在明显的位置应设置让行、停止等信号。

铺就双向自行车道,最小宽度应为2.5米。单向车道最小宽度为1.5米。与铺面相邻应提供至少0.6米宽的缓冲区。建议与电线杆,树木,墙壁,栅栏,护栏,或其他边侧的障碍物间提供一个0.9米宽的缓冲区。在对自行车道进行设计的时候,适合自行车道最大的坡度率是5%。如果通行量大,则持续坡度应限制在2%。为了向骑行者提供对突发事件进行反应的机会,设计自行车道时,应当具有足够的停车视距。即在弯道或障碍物前的行驶路线上不应具有遮挡视线的障碍物。

3.2.二级自行车道规划设计研究

二级自行车道是被设置在公路的被铺设好的区域之内的,一般为单向路。典型的二级自行车道分三种。第一种是标出停车区的道路。自行车道位于停车区域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自行车道的最小宽度为1.5米。第二种是没有标出停车区但允许停车的区域的道路。对于允许停车的自行车道,最小宽度为3.3米。第三种是禁止停车的道路。这种自行车道最小的宽度应为1.2米。在任何情况下,自行车道的最佳宽度应为1.8-2.5米,以确保更大的安全性。

3.3.三级自行车道规划设计研究

在以下特殊情况下,可考虑利用人行道设置自行车道:提高沿着高速或者交通繁忙公路设置的车道,及在较长而狭窄的桥梁上。由于自行车道的可行宽度要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装载容量及其特征,行车速度,纵横排列,可视距离,和停车条件,因此没有规定三级自行车道所需的最小宽度。

3.4.自行车道设施规划研究

自行车服务设施是本市为骑自行车的人群提供的增强安全性、美观性和娱乐性的有形实物。

3.4.1.标识设施

自行车道路系统中应在合理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标识设施。如在每一条自行车道开始的地方及在方向改变的地方设置自行车道标识;在要求骑行者停止的地方安置停止标识等等。一般有如下几种标识:停止标识、慢行注意让行标识、自行车道标识、禁止机动车通行标识、禁止自行车通行标识、禁止停车的自行车道标识、转弯标识、自行车行驶路面条件警告标识、自行车路径导引标识、自行车停车区域标识等。

3.4.2.标记设施

一般一、二级自行车道都具备有比较完善的道路标记系统。道路标记为道路使用者指示各种车道之间的分隔,帮助骑行者识别已设定的骑行路线,为交通指示信号指示正确的位置,为车辆转弯以及穿过马路预先提供信息等等。

3.4.3.自行车道辅助设施

在自行车道的入口处应设置车挡,这样可以阻止机动车辆的进入。这样的设置仅应用于容易出现紧急情况的地方。

自行车道的照明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夜间骑行的地方应当考虑照明的问题,如服务于大学,或者社区,以及在公路交叉路口的自行车道。也应考虑在地下通道,或者涵洞,以及当夜间安全成为问题的时候,安装照明设施。在存在特殊安全问题的地方,应考虑较高的照明水平。照明灯的标准(灯柱)应当符合推荐的水平和纵向间隙的规定要求。灯具的亮度和规格应当为适合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适当规模。

3.4.4.自行车停车设施

一级自行车架为固定的停放架,只需自带挂锁即可固定自行车车体与两轮。另外,封闭的存车室、配备管理人员的停车场、仅对指定人员开放的无人管理停车场,或任何其他配有锁车机制、无须骑车者自带车锁的设施,都可被视为一级自行车停车设施。《尔湾市分区条例》将二级自行车架定义为通常直立的环形或柱形固定自行车架,需要骑车者自带挂锁和链绳锁车。

3.4.5.停车节点设施

包括存车室、停放架、储物柜和浴室等骑车者可能要求目的地具备的设施。停车节点设施对骑车上下班者来说尤为重要,通常公司都会为其提供。其他停车节点设施包括厕所、停车位、指示牌、垃圾桶、凉亭或有顶广告牌以及安全照明设施。

3.4.6.休息设施

包括直接服务于街道内或街道外自行车道系统使用者的饮水口、长椅、野餐桌和草地等设施。休息设施对使用自行车道路网的新手、携儿童骑车的家庭、行人、慢跑者和老人来说更为重要。

4.结论

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中同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间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同时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虽然美国加州尔湾市的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与中国的自行车道路系统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仍然能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简单地研究了尔湾市的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希望能对今后的慢行系统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甘霖, 从伯克利到戴维斯:通过慢行交通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J]. 国际城市规划, 2012年05期

[2] California Manual on Uniform Traffic Control Devices,2003

[3] Bicycle Transportation Plan: City of Irvine, A Bicycle Friendly Community,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