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个体普遍具有的潜能,幼儿也不例外。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大量实际观察表明,儿童拥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几乎表现在他的所有的活动之中。其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本质特征:
1.不受规范,不受约束,彰显个性。
幼儿处在一个心理松弛的阶段,这为获得和发挥创造力量提供了最理想的先决条件。幼儿拥有得天独厚的体验能力,兴趣广泛,在接受外界刺激后有了自己的判断和反应,这使得幼儿以好动、好奇、好问的态度对待世界。而且此时,幼儿的行为尚未以成就定向,其兴趣的发展是自发的,没有外在压力强制和规定。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自发性较强,针对性较差,借以表现的活动及领域相当广泛,几乎对他们所接触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幼儿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没有有意的“尝试”,思维空间较大,他们可以真实、自由、无修饰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
2.创造机会 ,满足欲望 ,体验乐趣。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使儿童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从而导致他们个人或社会的良好调节。对于幼儿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他们完全靠自己创造出一些东西更令其满足了。因此,创造性思维成为儿童自我满足的巨大源泉。探索的好奇与欲望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创造性的巨大驱动力。在创造过程中,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欲望,又使幼儿在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二、利用一切活动形式,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认知图式,这种新的图式是具有创造性的。儿童越是积极,他们的学习就会越有可能成功。因此,通过孩子感兴越的各种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也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或手工做一件工艺品,也不是培养他们成为画家,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然而,幼儿不会凭空想象,我们会带领孩子投入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社会中,让孩子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己创作艺术作品,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孩子。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不要片面地看画得像不像,好不好,制作得像不像,好不好,更重要的是看看这幅作品中有没有独立创造的地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就应当给予表扬和鼓励。
当然音乐、舞蹈、文学、体育等活动也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通过让孩子创编舞蹈动作,仿编儿歌内容,续编故事,一物多玩等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要对幼儿的创作给予肯定与赞赏,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与热情。
三、家长转变观念,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由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常常是有意或无意地抹杀掉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使原本独具创意的孩子,变得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应变能力差。例如轻视孩子提出的“异想天开”的问题,不信任孩子,不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等等,时代在进步,家庭教育也面临着改革,作为家长应给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间,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在和谐环境中享受动手动脑的乐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给幼儿足够的自由空间,如把玩具拆开再装上,缠着父母问个没完。这时候,家长应采取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多鼓励、多支持、多欣赏,俯下身子,多倾听幼儿的提问或建议,多参与他们的讨论,那么孩子就不会因为担心出错而受到批评与责骂,让他们在创造的空间自由飞翔。
四、抓住随机教育,提供培养创造思维的机会
篇2
一 美术活动有利于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就是以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抽象思维和想象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美术活动则是一种视觉形象艺术,它既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客观世界,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美术活动的这些特点是非常符合幼儿天性的,他们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把画画看做一种游戏活动,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因为幼儿的语言较贫乏,所以他们更喜欢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外界的认识,抒发自己的情感、兴趣和愿望,如果教师能注意到美术活动的这一特点和幼儿的本质天性,在美术活动中能及时因势利导、耐心悉教,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美术活动成为教育者启迪幼儿心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最佳手段之一。
二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开放工具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开放的工具和材料是美术活动的支柱,也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源泉。美工区中所有操作工具,可以分类集中放置在高矮适中的架子上,便于幼儿按需随时取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也是多样的。如制作美丽的时,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吸管、碎布、彩带、橘子皮、橡皮泥等各种材料,请幼儿大胆想象,并运用各种技能,做出不同材料的。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且有利于交流的氛围去鼓励幼儿积极创造,用“你为什么这样做”来代替“你不应该那样做”“应该这样做”之类的话,积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2.开拓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美术活动多以观察——示范——操作——评价的过程进行。殊不知幼儿作画的动机就是出于游戏的愿望,看重于操作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多种途径,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提供多种材料、创新教学形式,使幼儿感觉美术活动就像做游戏一样有趣,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同时,在指导幼儿想象和创作时能积极创新,帮助和激励幼儿树立自信心及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使作品有新意、有自己的特点。
3.科学地评价幼儿作品,培养其审美能力,树立其再次创作的信心
幼儿作品是幼儿心灵的写照,它反映了幼儿的认知技能和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幼儿美术作品具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特点。因此,运用美术作品特别是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美术作品来借题发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也是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良好的途径。如,在泥工小鸡、小鸭中,当幼儿做出小鸡、小鸭的基本形象后,教师可及时启发幼儿:小朋友,小鸭、小鸡要去哪儿?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时,幼儿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下雨了,小鸭要背小鸡过河”“小鸡迷路了,小鸭要送她回家”,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具体形象的画面在幼儿的脑海中展现,在老师的启发下,幼儿又制作出小河、雨伞、花等形象,这样由原来单一的形象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而且对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4.采用趣味教学法,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集中、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采取幼儿喜欢的趣味教学法,逐步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1)儿歌、故事法:幼儿非常喜欢儿歌,因为儿歌短小,有韵律,好记易背,朗朗上口。将儿歌穿插到美术教学中,幼儿就可以边诵儿歌边画画,通过儿歌可以帮助幼儿把绘画形象画得更完美。如在教幼儿画金鱼时,就可以用这样一首儿歌帮助幼儿记忆绘画形象:金鱼金鱼真美丽,圆圆的身体大眼睛,长长的尾巴在后面,游来游去真欢喜。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故事加深幼儿的印象,将其特征概括出来增强绘画的兴趣,掌握绘画的技能。(2)游戏法: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绘画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比如美术活动“画飞机”,先让幼儿用不同的积木搭飞机,再让幼儿模仿驾机起飞的动作,玩驾驶飞机的游戏,通过一系列游戏让幼儿知道飞机的基本结构,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设计出自己的飞机。(3)情境法:情境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幼儿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中,让幼儿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小班涂色“大萝卜”,创设了小兔子生病了,伙伴要去探望他,想让伙伴帮忙画萝卜的情境,激发了幼儿涂色的兴趣。
5.积极探索开展美术活动的新方法
篇3
而谈到幼儿的创造力培养,父母首先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发现幼儿的创造性?对幼儿来说,创造意味着什么?这实在是个重要的问题。怎样看待它,会涉及我们对幼儿的观念和态度,从而影响我们的教养方法。
一、 幼儿的创造力是什么
在心理学界,创造力是一个仍有争议的概念。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将其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一个成人,如果没有制造出某种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新产品(即外显的创造力),我们就很难认为他有创造能力。而幼儿呢?幼儿显然不能像科学家那样创造发明。但历代称颂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破缸救人”,人们能因为他们没有创造出新产品,而否认其具有的创造力吗¡
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事实上,幼儿的这种创造行为可表现在幼儿的动作、语言、感知觉、想像、思维及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
那么,创造力对幼儿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1、幼儿的创造是一种“心向”。
通常,我们把创造当做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大人们干什么事都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们看重的是活动的结果也就是“产品”。但这样的标准不能简单地搬到幼儿身上。试想一下,生活中哪一样东西对幼儿来说不是“新”的?当我们对语言的掌握达到了把它当成工具时,幼儿却会为刚学到的一个新词激动;当我们在炎热的夏天采用种种方法灭蚊时,幼儿却可能会为了弄清蚊子有几条腿而四处寻找它们……当幼儿学到一个新词或兴奋地告诉你蚊子有几条腿的时候,您会把这些当做是真正的创造吗?对幼儿来说,创造不等于发明,不等于制造出“新产品”,而只意味着一种对任何事物都抱有的“敏感”,一种了解和接触新事物的“心向”。让幼儿保持这种敏感和心向,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最重要的一环。
2、幼儿的创造是没有惰性的。
这里说的惰性并非有关勤劳的问题。而是指心理上没有惰性,即善于突破各种各样的框框和模式。幼儿的认识从零开始,他们有一个从无序的反应到形成自己认知习惯的过程。如果这些习惯与成人没有差异,长大后恐怕也就没有多少创造性可言了。可见,没有惰性,就是形成个人独特的认知习惯。因为创造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超人性的东西,而恰好是人在生活的早期所具有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特征。因此,幼儿创造力培养也就意味着帮助幼儿形成一些个人化的习惯。
3、幼儿的创造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
不同的幼儿会吸收不同的经验,他们的感官和脑的优势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有些幼儿善于听辨,有些善于观察,还有的善于对自身的运动觉进行控制。这些自然会形成他们自己的独特经验。因此,创造力的培养也就是引导幼儿善于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组织这些材料。但在很多情况下,成人是不太容忍幼儿的个人经验的。比如,当幼儿用画笔勾勒出美妙图画时,你可能会惊叹他的创造天赋。但当幼儿用棍棒和沙石演出了一场令人生厌的游戏时,你还会看到其中的创造性吗?当孩子们凑到一起谈论自己在时光隧道中追杀宇宙恶魔时,你有没有想到,爱因斯坦这样一个本世纪最伟大的创造者的最为动人的“思想”,也只是“看见自己与一束光线同行”。因此,每个幼儿的个人经验都是丰富而独特的,只要这种经验的组织具有新意,那就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真正的创造。
二、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性
1、创造力培养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创造力素质是个人得以终身发展的保证,而只有终身发展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2、创造力培养是幼儿整体人格和谐发展的需要。
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指向。幼儿已具有思维能力,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有求知好奇、创造的需要,这是幼儿人格发展的需求。无视幼儿这种发展需求,则很容易使幼儿的想像和创造被抑制或弱化,形成人格障碍和人格分裂。具有创造力的人应具备下列人格特质:
(1) 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求知欲旺盛;
(2) 思维灵活,善独辟蹊径,想像力永不枯竭;
(3) 兴趣广泛,善于从各种角度收集信息,观察敏锐;
(4) 意志品质出众,具有冒险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努力精神。
可见,幼儿创造才能的发展与培养幼儿个体形成多侧面完整人格的整个过程是分不开的。
三、 幼儿创造性行为的外显特征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天然的创造性行为,父母可通过以下四个外显特征来识别其创造力的状况。
1、对身边的事物寄予强烈的关心,有很强的求知欲,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而且“打破砂锅问到底”。这种好奇心是创造的巨大动力,是创造力不可缺少的条件。
2. 常显露出一些独特的思想或表现出出人意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示出求异思维的倾向,如幼年的文彦博树洞取球、世界闻名的高斯对“求1到100的和”的特殊解题方法等。有创造力的幼儿往往会干出一些奇特的事情来,可谓“想得出奇,淘得出格”。
3. 善于动脑,发散性地思考问题,很少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是指过去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对同类的后继心理活动有定向的作用。如一个小孩,把香烟倒过来装在烟盒里,就避免了手上的细菌粘到过滤嘴上,为此他获得发明专利。
4. 有丰富的想像力。由于幼儿主客体尚未完全分化,常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感情和意志,呈现特有的“泛灵性”思维方式,从而给幼儿联想、想像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也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开辟了道路。
综上所述,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像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了解了上述特征,父母应重视幼儿的这些行为表现,善加引导,从而促使幼儿创造力的充分发展。
四、 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具体途径
培养幼儿创造力,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向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这里,我们主要论述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两个重要途径: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创造性艺术活动。
(一)提供适当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也是创造力的核心。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包含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这两种思维形式。发散性思维,指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集中思维,是通过逻辑分析,按问题解决的要求筛选出一种最优化解决方案的思维。
1、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 一形多物的扩散。请幼儿尽可能多地说出同一形状的物品,如圆形的东西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有哪些等等。
(2) 一物多形的扩散。请幼儿敞开思路,说出同一物品尽可能多的用途,如水有什么用、绳子有什么用等。
(3) 一因多果的扩散。带幼儿玩“如果……将来会发生什么”的游戏。例:如果世界上的树木都是蓝色的,将会发生什么;如果你会飞,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将会发生什么等等。
(4)一物多变的扩散。让幼儿把东西变换一下,他们会更喜欢去思考。如什么东西小点更好看、什么东西跑快点更有意思、什么东西大些更使人感到愉快等。
(5) 一题多法的扩散。设计一些具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活趣题,让孩子思考。如请幼儿10秒钟内,想出10种以上使热汤很快变冷的方法;设想如果在商店里走丢了,有多少种回家的办法等等。
2、集中思维的训练方法
(1) 归类法。向幼儿提供画有常见的物体的卡片,要求幼儿进行分类(如分树木、蔬菜、野兽、家禽等四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这样的分类标准可有许多,如颜色、形状、季节、用途等。
(2) 排除法。找出混在一堆东西中不同类的一个,即把这个异类物排除在其他同类东西之外。
(3) 类比推理法。用图形、数字、语词等呈现排列的规律性变化。如让幼儿在横线上填合适的图形。
(4) 下定义法。要求幼儿用自己的话给概念下定义。如说出下面的词是什么意思:碗、梳子、信等。
这些活动均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水平,包含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面的思维能力。这种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二) 开展创造性艺术活动。
文学、音乐、美术都属创造性艺术活动,这其中,创造想像尤为突出,而创造想像正是创造思维的支柱。
1、文学与幼儿创造想像的培养。
引导幼儿参加文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想像力的极好机会,聆听一个故事,幼儿需要调动想像,在脑海里再现故事所展示的图景。在编构故事时,幼儿更需要张开想像的翅膀,按照提供的故事线索用语言来结构故事的图景。家庭中父母为幼儿选择结构较短小的、多重复的诗歌,引导幼儿进行仿编讨论。如讨论“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地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地翻,鱼宝宝睡着了……请幼儿照此进行仿编。此外,向幼儿提供图片,要求幼儿根据图画编故事或创编故事结尾,编得越多越离奇越好。
2. 音乐与幼儿创造想像的培养。
通过音乐、舞蹈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想像能力。家庭中随意播放中外名曲或儿童歌曲,让幼儿想像乐曲表达的意境,并随音乐舞蹈。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自编歌曲。例如,我们曾在一次幼教科研中关注过一个女孩,她5岁时偶尔创作了一首歌曲,并自弹自唱:“大海是鱼儿的朋友,花园是蝴蝶的朋友,好朋友,多快乐……”在众人的鼓励中,她自编的歌曲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级。
3. 美术与幼儿创造想像的培养。
给幼儿各类几何图形,请他添上几笔成为一些形象。让幼儿听音乐绘画,如听“喜洋洋”和“伏尔加船夫曲”,画“快乐与悲伤”的画,幼儿们的画会令人感叹。有个6岁男孩,听“伏尔加船夫曲”后画的画凄凉悲伤: 几座新坟上竖着十字架,旁边还有枯藤老树,整幅画均是用凝重的咖啡色画成。可见通过美术手段发展幼儿的创造想像是完全可行的。
为幼儿创造力培养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除上述方法外,丰富的物质环境、知识环境、优化的心理环境以及培养幼儿冒险精神、合作意识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并非就是要让他们达到科学或艺术的最高峰。即使在普通的生活中,创造也能让幼儿的未来变得更加丰富。对幼儿来说,“创造”不应该具有“职业”的意味,而应该只是他们的生活本身。
文/谈亦文
篇4
一、激发兴趣,为幼儿培养创造性思维搭建平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情绪状态,在语言教学中更应该引起重视,引导幼儿由被动的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首先,要为幼儿乐于学习语言创设良好的环境。我们知道幼儿的特征是爱美、喜新、好奇、求趣,一切美新奇趣的东西,都能引起幼儿极大的注意,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表达欲望。如动画片是幼儿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而多媒体课件鲜活的画面、逼真悦耳的音响,就像动画片一样最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善于表达、乐于交流。我们教师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要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语言兴趣。其次,要在趣味性和真实性上下功夫。教师在为幼儿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使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活动气氛中产生兴趣。通过大量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情境去吸引幼儿注意。这样,幼儿的求知欲望得到了保护,他们就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学习兴趣而主动提问,学习语言的激情就会高涨。再次,要积极开展探索性活动,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兴趣形成。要让幼儿自己开动脑筋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强幼儿对学习的自信心,当幼儿的好奇心产生之后,他们就会主动地探索问题答案。所以教师应该对这种探索精神予以赏识和鼓励,并为其提供探索的条件,使之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联想,为幼儿丰富语言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爱迪生说:“应当习惯地密切注意他人成功所采用的新奇有趣的创意,只有在解决本身的问题时,你才需要独树一帜的创意。”所以,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想象力是创造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象的发展对幼儿以后创造性的发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通过讲故事和做游戏等形式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首先,在提问中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散发开去,找出更多更新的答案,如多说类似这样的话:“水除了能喝还有什么用途?”“下雨天如果没带雨具怎样才能不被雨淋湿呢?”允许幼儿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帮助幼儿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鼓励幼儿去探索选择,发现新途径,而不应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不断地鼓励幼儿去思考、想象、发现。其次,在鼓励中激发幼儿好奇心的形成。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多角度、深入地提问,让幼儿想象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讲出不同的内容,幼儿的构思各自不同,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培养。还可让幼儿展开自由想象,帮助幼儿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活跃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为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唱好戏,搭好台”。再次,在喜闻乐见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这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要巧妙地设计问题,要以形象生动语言、活泼丰富的表情、鲜活生动的图象、栩栩如生的音响以及直观形象的实物等方式将幼儿引入情感的殿堂,让他们充分去感知、体验、品味生活,不断丰富幼儿脑海中积蓄的表象,从而不断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三、改进方法,为幼儿学会运用语言的能力提供保障
篇5
一、教学中应结合幼儿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地实施
一般对3岁前的幼儿来说,只要不是过分嘈杂、悲伤的音乐,他们都会产生愉悦的感受,对3~6岁的幼儿来说,一些节奏鲜明、曲风愉快的旋律更受他们的青睐,常可以听到幼儿对熟悉的旋律的模仿,这种模仿可以满足他们对音乐的需求。三岁幼儿的脑重量已经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85%,四岁时,与成人的脑重量基本无差异,大脑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基本完成,意味着此时幼儿的脑内部结构已经成熟,是开始学习钢琴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注意到幼儿仍处于身体发育期,个头不高、手臂短小、手腕、手掌及手指的骨骼和肌肉相对来说较软,力气较小,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教学计划。比如鉴于幼儿手臂短小,在学习弹奏音阶时,先学习一至四个八度,以便让幼儿适应钢琴的学习,避免产生抵触情绪。还有,弹奏的音程、双音、和弦等一定要控制在幼儿可以胜任的范围内,对于部分有难度的钢琴曲,在不影响旋律的情况下适度简化教学,挑选适合幼儿弹奏的乐谱,基本练习中的音阶转指,比起五指原位弹奏更难一些,涉及手腕、大拇指的横向移动,一定要在五指练习熟练后再学习。因此,在幼儿的教学中,钢琴教师要灵活对待不同儿童,在年龄特征、生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因材施材,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学中注重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倾向于逻辑思维,右脑倾向于艺术思维,音乐的训练可以促进右脑的活动,增进大脑的功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学习钢琴的意义不仅是学会弹奏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耐力、毅力和吃苦精神,培养做事严谨、认真、完美的作风,培养追求进取、向上的精神,全面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内容。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观念和方法,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使得愉悦身心与学习艺术二者相得益彰。如果只是死板枯燥地按乐谱进行指导教学,必然会扼杀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教师应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分析旋律所蕴含的情绪与思想,激发创造性思维,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比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己去认识各种节奏谱。因此,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至关重要。
三、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培养
钢琴的教学过程从某一层面来讲,是感受美的声音、体验美的情感的过程。结合钢琴教学的规律,应把审美教育贯穿于钢琴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演奏本身就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审美的教育包括声音技巧和情感的表现两方面,它是一种心理反映,在掌握了钢琴演奏技术之后,不能只停留在演绎音符的机械化操作层面,还要懂音乐,去表现和创造音乐,提升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的想象力,可以通过一些乐曲,训练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自由想象,感受他们听到的乐曲,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情景再现等方法,引导他们理解和领悟乐曲的深刻内涵,体会曲中的思想内容、风格体系、精神特征等。比如贝多芬的音乐常被称为“英雄性的音乐”,肖邦的音乐被冠以“诗一般的音乐”,教师除了讲解有关作家的经历和音乐创作的背景外,还可以通过观看图片、影像资料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幼儿的视觉和听觉。当然,幼儿的表现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有限的,但不管表现如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以保护幼儿的创造力。
四、结束语
在幼儿时期便开始对钢琴学习的人数在不断攀升,钢琴教学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已经成为研究幼儿钢琴教学的一条新路径。幼儿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心理的变化对音乐学习的影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心理变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作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钢琴启蒙教学,不但要教会弹钢琴,还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去感知音乐的美。如果有可能,每个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学习钢琴,那必定会推动建设一个真正文明的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由于个人知识储备及研究水平有限,肯定还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实践将该课题的研究进行完善,探究更多更好的适合幼儿钢琴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幼儿钢琴教学的需要。
作者:林辉玥 单位:张家港市少年宫
参考文献:
[1]钱丽萍.幼儿钢琴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问题探析[J].职教通讯,2012,(23).
篇6
一、掌握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幼儿由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创造思维也具有自身的特点。(1)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限制,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意志力都较弱,因此幼儿的创造活动不易持久,他们的创造愿望来得快,也去的快,常常是瞬间即逝,如果有成人及时的引导和鼓励,幼儿的创造能力就会向前发展。(2)幼儿喜欢幻想,富于想象,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常常是由创造性想象引起的,但他们的心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受兴趣的影响较大,兴趣可以振奋幼儿的智力,激发创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保持幼儿的兴趣和调动幼儿的兴趣。(3)幼儿由于环境、教育、遗传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有的幼儿擅长创编故事,有的幼儿擅长美工创作,如果这些幼儿的创造才能能够得到尽早的发现和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是很有益的,在一般的情况下,只要有环境和教育起积极的作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都会有较大的发展,但不能根据幼儿的一时表现,就断言其创造能力的高下。
二、努力营造促进幼儿创造性的氛围和环境
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基的幼儿教育,必须强调营造有利于形成幼儿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等动力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时,最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展和表现。首先要努力让幼儿了解老师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的,没有恐惧和不安,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并在活动中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少对幼儿说“不”,这样容易使幼儿产生消极的情绪,处在这种氛围中的幼儿,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抑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用学校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我们要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欣赏,要多给幼儿创造的气氛。其次是培养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能使幼儿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情感,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幼儿的巨大创造潜能发挥出来。最后,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是极其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创新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教师对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不断进行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对形成和维持积极的、有利于幼儿创造的环境气氛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引导幼儿敢想;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办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牛顿,爱迪生都是从异想天开到发明大王。
让孩子敢想,首先要让孩子说‘不’。如:“有轮子的都是汽车,”孩子肯定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挖土机,压路机也有轮子,但不是汽车。其次,要培养幼儿的求异性思维,如“0”孩子可以想象成音符,太阳。。。。。还要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如:小乌龟不高兴,怎样让它高兴呢?孩子会想出很多种办法。2、导幼儿敢问;经常有孩子这样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这可怎么办?”“老师,这是什么呀?”这些问题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可以开展“小问号”活动,给孩子发问,向事物提问,向现象提问,提问的内容不只是“怎么办呀?”“是什么呀?”“干什么呀?”而要能问一些深层次,有探讨意义的问题。善问的孩子知识面广,从小养成爱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引导幼儿敢做;任何设计方案,发明构思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思想,理论,方案的正确性。所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必须着重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要提供手脑并用的学习材料,要少提限制性的要求,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摆弄操作,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对幼儿的动手结果要给予表扬,从不同的角度去肯定每一个孩子,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增强他们下次进行创造活动的自信心。
4、引导幼儿敢说;有人曾说:“如果你有一个点子,我有一个点子,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点子,甚至多余两个点子。”可见敢说也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三、营造自由、宽松的创造氛围
篇7
幼儿诗歌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诗歌。包括儿歌、儿童诗、古诗、谜语、绕口令、散文诗等。幼儿诗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和记忆,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一个好的幼儿诗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儿童诗歌的特点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时机,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在幼儿园诗歌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儿童的视野越来越广。现在的孩子,好奇心强,好学好动,创造性想象从开始萌芽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给幼儿提供的诗歌就不应只限于幼儿园语言教材上的内容,而应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接近幼儿生活,题材广泛,为幼儿所喜爱的;以及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启发幼儿思维和想象,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等内容。
二、诗歌教学的创造性目标必须具体可操作
我们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懂得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并可操作的诗歌教学目标。如诗歌教学中,不能只注重道德教育目标,而应通过诗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不能片面地注重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理解、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三、 在诗歌教学方法上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方法,把幼儿从机械的朗读背诵活动中解放出来。其实诗歌的特点决定了诗歌教学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发展幼儿想象,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只要肯于下功夫,设计出生动活泼的、发挥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诗歌教学方法是不难做到的。
1. 朗诵是幼儿学习诗歌的再创造过程
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诗歌的语言情感可跨性大,这就要求朗诵应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朗诵诗歌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身姿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同时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诗歌的艺术感受。例如《春天来了》,朗诵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把握语调、语气同时,必须借助于画面的描述,调动幼儿的所有感官,五口通商,去感受春风的柔和、芳香和和悦,让幼儿不知不觉中走入到诗的美妙境界中,此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此外,在朗诵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也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是创造的开始。问题是引导幼儿开展想象力和思维的一把钥匙,只有设计得恰到好处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可发散的余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是多向性的,有多种可能,多种结果。教师应让幼儿充分地想象,充分地说,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3.将诗歌教学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相结合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进行综合性主题活动,即围绕某一诗歌作品,结合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途径开展活动。如以某一首诗歌为中心,开展欣赏、朗b、表演、制作、绘画、音乐等创造性活动,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儿童诗歌与儿童歌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歌唱的儿歌就成了儿童歌曲,好的儿童歌曲也常常是在好的儿歌基础上谱曲而成的。如诗歌《谁会飞》,既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又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边打拍子,边教幼儿有节奏的朗诵;还可以带领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自由创编动作表演;或用幼儿熟悉的歌曲曲调,填上诗歌歌词唱出来,利用音乐的表现因素和手段丰富儿歌的表现力,增强幼儿的审美感受。诗歌教学也可以同美工活动相结合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有积极的作用,使幼儿通过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捏一捏、讲一讲、玩一玩等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浓厚的兴趣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诗歌。
四、 在创编活动中,激发幼儿创造火花
创编诗歌是一种融思维、语言发展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只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幼儿的创编水平就会有所提高。这种提高不仅标志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更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的学习多从模仿开始,逐渐过渡到有初步的创造意识。仿编诗歌很符合幼儿的这一学习规律。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不同难度的创编活动:小班、中班幼儿可以进行简单的诗歌仿编,即幼儿能模仿原诗的韵律、格式、词语、节奏等,仿编出简单的诗歌。大班、学前班幼儿可以进行难度大一点的仿编和续编活动。
篇8
幼儿时期是人类大脑成长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节,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关键期,为新世纪造就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
一、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这里所谓的素质,不仅指观念、技能水平的改进和增强,更是指教育者自身人格的塑造。
教育是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同儿童进行交流的一种行为,教育对人的意义由教师承担,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承担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对教师职业有了自觉意识,明确自己作为人类文明传递者和灵魂塑造者所肩负的使命,并身体力行,树立起教师应有的职业形象,才可能摆脱工作中的盲目被动状态,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体,才能在育人中加强自我教育,改进人格;教师只有具备独立完善的人格,才可能升华主题精神,不是只停留在观念上认识而行动上消极应付,而是要积极实践、探索、创造,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赢得社会尊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但要立足现实,而且要脚踏实地,朝着既符合社会进步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幼儿教育迈进,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
幼儿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这已得到社会的共识,那么打开其潜能的秘密是什么呢?
二、打开其潜能的秘密――开发右脑,培养创造性思维
198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获得者斯佩里博士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秘密:左脑主要是用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称为语言脑),右脑主要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称为图像的脑)……他的大脑功能专门化的理论发现对教育改革影响极大,不仅纠正了人们认为左脑是优势脑,右脑是劣势脑的传统观念,而且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进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右脑革命。从80年代开始,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均衡的运用整个大脑的新教育方法。他们认为,如果人们的左脑与右脑能得到平和协调发展,人类的创造力,潜在智慧将得到空前的开发,着力开发人的右脑领域,是人类最终打开潜能秘密的钥匙。
21世纪将是一个以创造性为特征的世纪,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这是摆在每个幼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人们在创造过程中,关键在于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它需要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并常常伴随着灵感状态,可见创造性思维在形象思维中起着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右脑起着关键作用。这样也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创造思维教学法。
(一)绘画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最佳手段之一
人们习惯地把幼儿绘画看作一种技能训练,忽视对幼儿思维训练,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绘画有助于发展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健全幼儿的思维,提高智力素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绘画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力、认知能力,绘画能激发幼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欲望,发展幼儿的独创性,个性;绘画能培养幼儿想象力。因此,绘画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最佳手段之一。
(二)美术教学重点在启迪幼儿的创造意识
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应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我们幼儿园实行“跟班制”,也就是从小班一直带到大班,这更为我们进行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幼儿美术教学培养目标按小、中、大班分为三个层次
1. 小班:以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特别是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探索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为主,丰富幼儿头脑中的形象积累,让孩子多听、多看、多记,强化幼儿的形象记忆。
幼儿头脑中大量储存表象,以表象记忆,联想为主,训练幼儿默画,先画单个人、物为主,在组合人、物,进而再到由简单的情节创作。如教幼儿画小鸡,我先让幼儿到饲养角里观察小鸡、喂小鸡、与小鸡交朋友,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画小鸡的一家。这样幼儿画起来非常得心应手。
2. 中班:以培养幼儿类比、联想、发展思维即在绘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为主。
教幼儿听故事、寓言后,再造想象。如听《龟兔赛跑》故事后,让幼儿画故事情节。培养幼儿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并掌握学习方法,会举一反三。如《龟兔赛跑》中,兔子的姿态有几种:跑、睡觉、难过,让幼儿学习画一种姿态的动物后,想出其他各种姿态的动物,人物也是如此。还可以自编自画故事,这样大大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在我班的图书角就有幼儿亲自制作的图书。
3. 大班:以培养幼儿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为主,让幼儿异想天开,幻想未来,创造未来。
鼓励幼儿的奇思妙想,好奇心,探索精神,兴趣倾向,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有一次上“我设计的机器人”一课,目的让幼儿幻想设计一个未来能为人类服务的机器人。幼儿有的设计了像船浆一样手脚的海里机器人,有的设计了带翅膀的空中机器人。我班韩啸小朋友还专门设计了为幼儿园服务的机器人,不但三头六臂,而且可以随便走,下面两只手可以浇花,手掌是喷头,五个手指是喷水管,上面的四个手拿着各种多样的工具,可以种树。这样具有创造精神的孩子,应得到肯定和鼓励。
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思维性的培养
篇9
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幼儿手脑齐参与,能极大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利用绘画教学,培养幼儿个性,开发幼儿创造想象力呢?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激发对绘画的兴趣
幼儿绘画的重点应放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重点要培养儿童对绘画的兴趣,激发创作欲望。
刚入园的幼儿由于手部肌肉及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大部分不会画,甚至不敢画。我们首先要鼓励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用肯定的口吻对幼儿说:“我知道你肯定能画出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开始时,我们不急于让幼儿画出什么东西,而是让幼儿拿起蜡笔,在纸上任意涂画,在涂鸦中认识画笔和纸的性质,感受到画的神奇,我们让幼儿欣赏老师和中大班小朋友的作品。在组织教学中,我们多采用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创新活动的情境,有了绘画的兴趣,幼儿就会主动投入到绘画气氛中。
二、提高技能
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这样才能使想象有所表现,使想象插上翅膀,给孩子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提高孩子绘画技能中,我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这种形象思维就是让孩子们记住老师教过的图案和周围事物的特征,学会用圆形组图、组物等,给幼儿命题图,以已有的经验和记忆作画,把趣味绘画、拼图、组画、形象观察有机组合在一起,从而在形象的记忆中形成形象的联想,培养和训练幼儿的绘画技能。因此我们把训练儿童直觉感受,形象的联想、想象、创作和训练幼儿的绘画技能作为重点。我们在绘画教学中,以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带动幼儿技能技巧的提高,先教幼儿会想,再教幼儿绘画。
三、激发幼儿创造联想
观察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对季节特点的观察,让幼儿身临其境,观察体验。春天,让幼儿在树林里玩耍游戏;秋天,沐浴温暖的阳光,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感受冬季的寒冷,回来后,让儿童把自己画进美丽的画幅。
四、发展学生个性特点
在幼儿教学中,要先教会幼儿做人,再教会作画。例如,我们在画《妈妈的星期天》时,李达画“帮助妈妈洗衣服”,李达妈妈笑得合不拢嘴;朱文画“帮助妈妈洗碗”,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些都反映了儿童学习做人的美德。
注意幼儿在美术教学中的再创作,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通过美术教学指导和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必备美术知识和技能。如掌握一些点、线、几何图形的画法,掌握一些人物和动物的画法,认识颜色,根据图画的内容会使用各种颜色,学会恰当地安排画面,幼儿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驾驭想象的翅膀。有了这些技巧,通过想象幼儿就能创造出《龟兔赛跑》、《三只蝴蝶》等美术作品,使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创设良好的环境
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法。我们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幼儿模仿,否则压抑幼儿的创造性。以前我们教幼儿画画,往往先向幼儿出示一张范例,然后向幼儿交代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实验后,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喜好去创作,这样的活动效果就会与以前大不一样。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儿童把美术活动看作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老师的事情。例如在《圆形娃娃变魔术》一课中,教师启发幼儿圆形娃娃都能变出什么,鼓励幼儿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幼儿经过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画出车轮、电扇、自行车、不倒娃等许多的有趣形象。无论好不好,我们都不可以指责,只要能画出来就是好的,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感,觉得是一种享受,我们把鼓励幼儿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原则。
六、客观公正讲评作品
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把评价作品看成是一个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
篇10
一、优化创造环境,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心理空间
首先,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如教师组织幼儿在浇花,小朋友都接来了凉水浇,有一个小朋友却接来了热水,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每天都喝热水,为什么花儿不能喝热水?”老师接下来让这个小朋友每天用热水浇这一盆花,其他的小朋友用凉水浇自己的花,然后让小朋友观察,到底哪一盆花长得好。小朋友们很感兴趣,经常跑去看,结果可想而知,用开水浇的花枯萎了。但这个小朋友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让自然结果的反馈来改变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方式幼儿既容易接受又能激起探索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我们应该学习这位教师的做法――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给幼儿出错的权利,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究环境,让幼儿大胆地探究。我们假设这位教师不这样做,而是把结果告诉他,就不仅打击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而且阻碍了他创造力的发展,并且幼儿有了想法后就不会再说出来,不敢再做了。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其次,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幼儿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让家长和老师难以招架、陷入尴尬。实际上,幼儿的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家长和老师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幼儿的问题,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回答孩子,要避免:1.拒绝、厌烦,不要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说:“你哪来的那么多问题呀?”“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你怎样问这样傻的问题”,等等,以免伤害幼儿的好奇心。2.敷衍、欺骗。对于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不回答可能会觉得丢了面子,于是就会敷衍或者胡编滥造一些答案告诉幼儿。这样做是十分错误的,不仅影响了幼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而且降低了家长或老师自身的威信。3.给予过难的答案,让幼儿听不懂。这三种错误的态度都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发展。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就必须鼓励幼儿多提问,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更多地关注世界,更多地发现和探索问题。
二、把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各项活动中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创编歌词,可以让幼儿为歌曲自由地创编动作。幼儿好动,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动起来会使幼儿感觉到“如鱼得水”般的快乐,而在幼儿快乐活动的同时,发展了创造力,提高了能力。我们要避免那种一句一句教的机械的教育方法,否则会使课的本身失去了活力,幼儿也只是一味地机械地模仿,调动不起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在一次美工活动中,当我出示范图后,幼儿按范图画了一个小朋友,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我问:“这是什么?”幼儿回答说:“那是小朋友的影子。”“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听完我的提问,那位小朋友二话没说就要把那影子擦掉,我立即制止了他并就他的创造性给予肯定。又如一次户外活动时,一幼儿发现地面上有许多轮胎花纹,问另一幼儿:“看这车印都是花,真漂亮,车轮上刻那么多花干嘛呢?”另一幼儿说:“好看呗?”教师听后问他们:“你们的鞋底有没有花纹?”幼儿齐声说:“有啊?”教师又说:“如果鞋底下一点花纹也没有,你们知道会怎么样呢?”教师启发幼儿思考、争论、演示,使孩子们知道鞋底有花纹穿上不容易摔跤。同样的,汽车轮胎上要是没有花纹,行不行?为什么?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轮胎上的花纹引起幼儿的好奇,又因教师积极地引导而使其成为一次有益的科学活动。
三、在家庭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家庭是创造型人才诞生的摇篮,但并不是说,任何家庭都能培养创造型人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一)营造氛围,创造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是幼儿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条件。要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就要为其提供一个可表现创造性并能使之正常发展的家庭环境。在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中,成人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爱幼儿但不骄惯,使幼儿感到轻松自如,没有任何精神压力,这种环境会使幼儿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创造活动之中,这对幼儿独特个性的形成、创新意识的萌发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家长不能因为幼儿小,需要成人照顾就把他看成是成人的依附品,需要由成人支配。幼儿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和空间,对幼儿创新的要求给予支持和鼓励,对表达创新思维的行动和产品给予承认和赞扬。如:对幼儿自己制作的手工和绘画作品,对于自编的舞蹈和看图编讲的故事等创造性活动,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掌声。这种积极的强化,将使幼儿产生再创造愿望。
(二)丰富知识,开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