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内部风险管控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强化内部风险管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强化内部风险管控

篇1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现状;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居多,且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相对较为落后,完善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中小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端正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态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

从COSO制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可以看出,从组成要素上看,两者有五个要素是重合的。从目标上看,风险管理目标不仅有内部控制目标的内容:即运营目标、财务目标、法律目标,还要包括战略目标。所以从内涵上看,两者是高度重合的,都是由中小企业全员参与,都渗透到中小企业日常管理和经营活动中,都为经济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所以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措施互为一体,相辅相成。中小企业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内部控制,而风险管理又是中小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措施的延续。若是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那么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无从下手,预期的目标更无法达成;若是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那么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形如虚设,毫无意义。对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来说,内部控制一直以来都是其发展的风向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能够对中小企业预期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防范于未然。

(二)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范围上看,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较广,包括中小企业对风险的测评、战略目标的制定、人员的任用以及中小企业日常的管理和相关预算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更多强调对自身内部的管控,内部控制实施的途径相对较多;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则更强调对自身风险的全面管控,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都要囊括其中。

从实现方法上看:风险管理更多强调采用预防性的策略和措施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而内部控制更多采用管理方法及手段,强调对既定现状采用管理方法及手段加强改进及控制,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嵌入自身各业务流程的具体业务中,融合在各项规章制度中,使中小企业能够做到正常运营过程中自发地修正并防止错误,提高效率,确保中小企业战略及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强调从面上来评估中小企业状况,而风险管理则更为独立,强调对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的分析、评估与防范,更强调点到点的方法。

二、当下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管理体系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不完善,滞后于中小企业日益竞争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经营策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安全,杜绝虚假财务报告,规避财务风险,降低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经营利润。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当下,对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更多的是靠企业决策层来进行,而忽视对基层员工意见的汲取,内部沟通方面还需要更加完善。

(三)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

当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使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市场变化,风险无处不在,传统的中小企业管理理念早已落后于时展的需求。然而对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了解不足,在管理的过程中,二者不能兼顾,顾此失彼,管理脱节,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两者必须同时兼顾,才能使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完善,风险降到最低,在稳定中可持续发展。

(四)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制约与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机制,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设不能够进行合理的优化,抑制了管理效果的发挥。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监督的重要性虽然有一定的认识,在内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内部监督,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这些措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落实,形同虚设,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给中小企业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三、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任何中小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健全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应对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所以中小企业必须在内部根据自身状况与发展环境,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与自身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例如:引进ERP系统,各部门负责相应模块,相互制衡、相互监督,从订单的生成到结款到入账,层级进行审批,保证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为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例如在新会计准则下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前提是不断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这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工作的核心之一。企业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好财务控制效益和控制成本之间的关系,保证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责任分明、规章健全、运转有序。一方面要强化和健全内部组织结构,也可以保障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完善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处理一项经济业务的时候,工作中的重点环节应该由相同部门以及不同部门的人员来分工负责,这样就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作用,避免出现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企业要对日常会计处理的手段和程序进行记录和汇总,努力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保证内控运行模式可以有效的运行。

应定期对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漏洞进行查、纠。从货币资金开始,规范资金收付款的手续、流程、结合三重一大的规定,并与其提供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比对,有无不妥。对所有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集中整治,针对呆账、逾期账款结合各部门、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清理和催讨,收款后才能提成。并及时重新调整客户的信用政策。

对工程项目、重大采购合同,查有无进行公开招投标,以及手续是否规范,依据是否充足可靠,有无利益输送问题。

存货、固定资产要求最少每季度盘点一次,并要求单位负责人、仓库保管员、财务人员一起盘点,签字盖章确认。

每月现金盘点表签字、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签字以保证资金、资产的安全、完整性。

(二)提高中小企业对风险的认识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内外资中小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竞争处处藏风险,提高中小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对中小企业管理者来说刻不容缓,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适应时展潮流,应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风险管理它不是摆设,它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延续,是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是中小企业管理方式的一种变革。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提前做好对风险的预测、评估,提前对潜在风险做好防范措施,结合内外部资源,及时应对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例如在中小企业内部建立风险稽核部门,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风险防范培训,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出纳不能直接录入现金银行凭证,记账人员不能审核凭证;办公电脑、操作系统登录权限设置密保等,防范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中小企业内部监督

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是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前提。中小企业内部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才能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加强对经营风险的日常防范与管理。例如在中小企业内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进行日常监督、绩效考核,对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进行定期的审核,对审计文件及时进行归档保存。

参考文献:

[1]窦冰.风险管理方法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

篇2

强化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加强企业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于企业有效应对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风险,保障企业健康有序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环境多变,风险较多,但较多的企业缺乏针对性的内部控制与之相对应,也没有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和部门去控制风险,对风险防范与管控不够有效,这都成为企业失控的潜在因素。强化对风险因素的有效管控,就需要明确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类型,做到对财务风险的实时管控,关注自身的经营环境,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要重点关注下面几个财务风险:筹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一般跟管理层的决策以及市场因素直接关联,使得企业筹资活动难以实现预定目标;收益分配风险,指的是企业在收益分配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分配而对企业未来经营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资金回收风险,是指企业在资金回收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导致资金回收的时间和金额难以按照预期实现;投资风险,是指企业的投资回报率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财务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部分管理者难以全面把握企业面临的风险,只看到其中的部分风险,忽视了另外的风险。这就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难以全面应对所有风险,进而难以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风险管控上缺乏联动,行动不统一,架构不健全。部分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上存在偏差,看不到风险管控的重要性,更看不到其内涵外延,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落后阻碍了风险管控在实践中的应用。不少企业对风险的管控和识别大都依靠经验,且由于自身专业技能的约束,风险的识别量化模型较少,这就使得企业难以及时有效地对风险进行预警,管理层难以把握所有风险因素,风险管控体系不够全面、系统,难以及时有效应对各种市场风险。不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监督控制,难以做到对财务管理的实时监管,不能有效地全方位监管相关管理工作,又没有有效的内部监督,领导层难以及时准确把握企业财务状况,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监管工作比较薄弱。部分企业认为风险管理只是走形式,根本无任何作用。正是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财务管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管理职能,不能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导致管理层在做决策时常会出现偏差。许多企业对财务风险难以及时把控,遇到迫不得已的时候,从会计岗位或出纳岗临时抽调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业务上不了解,机构不健全,导致了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部分企业在日常风险管理中对于资金的流动和资金的管理监控不能齐头并进,风险管理监管不到位,存在潜在财务风险。不少企业倾向于扩大规模经营,因此企业之间常常互相拖欠应收账款,债务关系难以理清,导致企业应收账款难以及时收回,形成财务风险,影响企业发展运行。企业要维护自身企业的资金安全,保证企业应收账款债务权益的可靠性,切实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将应收账款的资金风险降到最低。长时间、大金额的应收账款不仅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也会形成较大的资金风险,给企业的发展经营留下巨大隐患,成为不少企业的潜在财务风险。企业身处经济全球化浪潮,全球范围内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甚至致命影响。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也会增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压力,计算机系统极易受到外来攻击,或者系统本身出现问题故障,这些问题出现时就会导致相关的会计信息丢失,甚至系统瘫痪,对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极大干扰,极易造成大面积的影响,极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产生不利影响。强化内部控制,可以帮助管理层理顺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及时发现和规避潜在风险,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经营。

二、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下内控体系建设的建议

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解决财务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保证财务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就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职责分工,将财务风险管控工作逐级逐项落实,最大程度上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中要不断加大对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理念教育,培养其财务风险意识,并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及时加以解决。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管理层缺乏风险管控意识,没有有效的风险管控手段,有必要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防控水平,强化企业管理层财务风险管控意识和水平。强化系统内制约,实施职责分离,通过实施职责分离可以有效增强内部控制力度,要实现会计信息系统内的有效的控制,可以在会计信息系统内设置操作和监管两个不同职位,相互牵制,对进行的每一个经济业务都做备份,会计人员的每一笔账务处理所产生的数据信息都会实时传输到监管岗位的计算机中,监管人员可以实现实施的监管。严格落实会计信息系统内的职责分离,来强化系统内的制约监督,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和权限,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保证各个岗位既相互制约又明确分工。积极发挥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积极作用,只有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规避各种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冲击和影响。企业应当积极结合自身企业及行业特点,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要界定清楚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财务管理工作要注重公平和效率。科学制定财务管理目标,完善强化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要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根据财务管理的要求设立相应的管理岗位,以此进行财务管理和控制。企业应当依据行业内外风险及企业生产管理特点,建立健全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防范体系。要预防并及时发现、纠正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风险为导向,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继续深入开展公司治理自查工作,推动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和改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要不断强化内部和外部审计的强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公司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以此来确保各项制度实现有效执行;并及时根据公司的经营发展情况和市场变化随时评估和分析各类风险,加强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突发事情应急处理机制的建设,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 风险管控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内涵及表现

作为企业管理行为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内部审计在为企业组织提供风险管理咨询的同时本身也存在着不可避免但可适当管控的风险问题。从内容及维度方面来看,内审风险主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错报或者漏报会计报表,二是在审计报告中含有不恰当的审计结果或意见。从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方面来看,国企审计风险的外在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根据A企业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如下:

一、国有企业改制残余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推进中往往出现行政干预,影响了内审工作的独立性,进而导致系列审计风险事件。

二、虽然有一个规模可观的内审团队,但职业化程度偏低,风险意识缺乏,职业道德方面老好人意识严重。

三、与集团公司的内审建制相比,下属子公司及控股公司的审计岗位严重缺乏,和省公司内审部门多未形成有效沟通合作机制,缺乏起码的胜任能力。

四、主要以已发生的事项为审计对象,多集中在财务会计方面,审计范围意义上的覆盖面不够,有大量审计盲区。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问题动因分析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系列审计风险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而明显的因素如下:

首先,体制方面的因素。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一开始由国家审计机关开展,而后是三种审计形态并存共生,内审定位不如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那里明确,内审工作涣散容易致使审计风险事件的发生。另外,国企改制过程中,董事会等治理机构在很长时间内或很大范围中是残缺的,内部审计工作甚至由管理层的非主要领导分管,这样很难保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容易从根本上纵容审计风险的出现。

其次,意识方面的因素。在国有企业治理层尚未起到实质作用的情况下,管理层主要领导的认识是决定性因素,但是相当一部分国企领导对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没有足够而充分的重视,甚至基于业绩追求的考虑而故意虚置;国有企业内审工作开展往往过多地仿效国家审计过去的经验理念,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汲取和把握度不足,在整体上相对滞后;另外,国有企业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往往都是在比附过往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完成基本任务的消极心态进行,缺乏主动性和风险识别发掘意识,极其容易致使风险事件的发生。

再次,审计管理方面的因素。国有企业虽然普遍有相对可观的审计团队,但在素质提升、绩效考核和内部激励等方面的力度缺乏,致使审计团队职业化水平偏低,胜任能力不足,容易致使审计风险问题出现;相对于国家审计及社会审计,国企内审发生风险事故时候,相关部门对责任人的问责追究力度特别轻,甚至在意识和制度上尚未形成起码的问责共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纵容国企内审风险事故的发生。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活动发生形态及财务管理模式日新月异,部分国企在内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步伐缓慢,相应审计技能和方法开发力度滞后,也是国企内审风险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管控国企内审风险管控水平的路径探讨

面对国有企业的系列审计风险,我们应该在遵循审计工作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从国内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从多维度探讨提升管控水平的路径,

首先,构建独具中国国企特色的现代企业机制,探索国企内审发展模式。在考虑内审工作独立性的基础上更要立足国有企业的现实情况,探索独具中国国企特色的内审发展模式。对此,在构建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相关治理结构的同时,部分行业探索出来的审计委派制是站在国企土壤中确保审计机构及其工作独立性的成果,值得肯定和推广,当然各行业各企业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探索实施。

其次,强化国企内审的服务职能,构建各相关方携手管控审计风险的动力。在审计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强化服务意识,治理、高级管理层及宣传部门应该强化审计服务的宣传和认识,适当淡化其监督纠错的色彩,藉此推动各相关方改变对审计工作带有敌意的态度,形成自觉积极配合审计工作推进的动力和机制,缓解审计项目开展的压力和困难,携手提升审计风险管控的力度。

再次,巧借信息化时代之东风,利用信息系统的客观性克服人为主观风险。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国企在资金费用方面的优势主动推进内审工作信息化建设,以电算化的速度和效率克服胜任能力不足问题,以信息系统非人为干扰的客观性克服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问题。当然,在具体工作实务方面,要根据特殊企业组织的审计信息系统的具体情况,探索、积淀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开展需要的方法、技能及其他相关事项,以切实发挥信息系统审计的作用。

最后,强化国企内审事故问责机制,以经济处罚甚至刑事处罚的威慑力倒逼提升内审风险管理力度。从成本效益分析理论来看,最有效的问题当属提升审计风险成本,对国企内审事故强化对责任人的问责力度,倒逼提升审计团队的职业审慎及道德水平,以经济处罚甚至刑事处罚的威慑力尽量绝对化地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事件发生。

四、关于内审风险管控局限问题的思考

虽然内审风险是可控的,不过其绝对性的特征又从终极意义上制约了其可控的力度及局限。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给予内审风险管控过多的压力负载,而应该借用外力解决问题。对此,主要解决途径有二,在微观方面完善国企内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之间的合作机制,利用其它两种审计形态弥补国企内审自身的局限性;在宏观层面探索完善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监管机制,以董事会、监事会、财务总监派驻制等方式遏制因审计风险事故导致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香焕.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研究.山东经济学院.2010.

篇4

关键词:风险管控;内部控制;重要性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

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为防范控制经营风险、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大部分国企的内部控制管理初见成效,主要体现在:各业务管理领域基本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业务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实施了风险控制活动;设置了监察审计部,对主要业务领域初步实施了内控制度监督评价惩处;各级人员对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升。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照国内外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理论和实践,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体系,突出表现在内控基础尚不牢固,内控运作机制不健全,没有实现信息化支持等,内控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内控基础尚不牢固的具体体现在:缺乏系统的内控政策和制度;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管理组织体系和明确的管理职责;缺乏内控管理绩效考核指标和流程体系;没有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风险分析和预控;尚未形成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内控管理运作机制不健全的具体体现在:业务管理领域缺乏明确的风险自我控制机制,目前只停留在零散内控管理阶段,管理水平和内控效果参差不齐;缺乏风险战略管理机制。未设立风险战略管理机构,无法统筹管理各部门内控管理工作,无法对全局性重大风险进行综合分析控制。内控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内控效率不高,无法实现在线精细化管控。内控管理的缺陷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完善、高效的内控体系,提升内控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三、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攻坚阶段,如何搞好企业内部控制,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问题。因此,建立以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为目标,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企业五要素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迅速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四、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

国有企业要按照依法从严治企的各项要求,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依法治企、规范经营的意识,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加强企业风险防范,处理好内控与发展、效率与风险等方面的关系。加大企业经济安全文化的引导和灌输,强化员工风险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内控意识的培养;规范员工行为,使其深刻认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的、意义、方法和途径;明确各单位的风险管理职责,建立风险管理的考核机制,进一步巩固风险管理初始阶段的成果,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实现规范管理和经营安全的企业目标。

五、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内部控制重点

企业要想完善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不可或缺,企业必须将风险管理的思想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做到时时进行风险管理,事事想到风险存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是整个企业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适应的组织机构。通过组织机构制定完善的风险制度以保证企业在日后行事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企业借助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可以及时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所处的风险阶段,及时不断地调整企业的应对策略,以降低企业风险。此外,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预测风险的存在,使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准备,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六、风险管控的平台和载体是内控运作的保证

开展风险管控工作以及风险战略管理、业务风险自控、监督评价奖惩、信息沟通等是内控运作机制的核心平台和载体。运作原理是: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任务,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各业务部门每季开展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制定部门风险自控计划;内部控制办公室审核汇总各部门季度风险自控计划;召开内控委员会季度工作会议研究审批后下达计划,将管控责任和具体任务落实到部门和岗位;业务部门按照计划开展风险自控改进工作;内部控制办公室每月跟踪,每季末开展监督评价,通报各部门当季风险管控完成情况,并纳入绩效指标考核;凡未完成管控任务的部门除在通报及绩效指标中予以公布外,在下一季继续实施。通过这一内控常态工作机制,有效实现风险管控的落地,形成了风险管控PDCA闭环管理,确保内部控制运作持续良性循环。

七、风险管控有效开展依靠监督评价

篇5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思维与信息技术被大规模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对业务和信息系统的管控需求,尤其是审计人员在面对由ERP系统生成的海量数据时已经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将企业管控、风险管控与企业信息化进行高度融合,形成一套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的、有效的风险管控落地模式,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但如何真正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风险管控落地,是业内当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审计行业正面临技术革命

在中国,传统审计领域一直采用的是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体系。上述三种审计形式从技术方式、方法演进的角度看,每年都会有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审计手段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了应对新的挑战,政府审计领域率先引入计算机审计技术,启动了“金审工程”,投入了大量资源,并要求所有政府审计人员学习计算机技术,这也拉开了审计技术革新的序幕。早期接受计算机培训的审计人员在面对ERP系统时能够应对自如,并且能够在审计思路上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主动创新,尤其是能从数据角度考虑问题。但是比较可惜的是审计技术的革新没有传递到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导致二者的审计技术和手段严重落后于政府审计的发展。

早年,笔者曾经参与了审计署“金审工程”与财政部监督检查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也参与了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技术等相关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当中就涉及了大数据审计模型和数据监控。在笔者看来,国内整个审计行业在推动大数据思路转变方面,审计署的贡献是最大的。中国的金审工程是2002年7月开工的,距离《纽约时报》2012年2月发表那篇代表“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的专栏早了十年时间。所以,甚至有人说,国内的大数据应用最开始是从审计开始的,而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为了让审计监督实现从事后到事中、从静态到动态、从现场到远程的总体监督目标,“金审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在线审计系统、联网审计系统。其中,联网审计系统实际上就是当下大数据监控系统的雏形。

审计署原署长李金华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审计人员不学计算机,将失去审计资格。”当时给审计行业带来的震撼非常大。现在,面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给审计行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控和审计人员不了解大数据技术,将失去对企业风险管控的能力。

中国企业,要想真正形成风险管控能力,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风险、内控、审计手段的融合,第二是在大数据技术构建的环境下探索风控技术手段的创新。而审计行业在大数据技术构建的环境下,必然面临技术上的革命。

风险、内控、审计融合成为必然

毋庸置疑,风险、内控、审计融合的业务模式是未来企业管控的大趋势。但三者如何融合呢?

针对企业管控,风险是事前预判,内控是强化过程管控,审计是业务事项的确认,三种手段正好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和维度,对业务事项进行管控,形成三维一体的全过程管控。其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在风险管理方面,风险是指可以识别的不确定性,识别风险是一个事前预判的手段,而到了抓取风险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从分析外部和内部的风险源出发。外部风险源分析可以识别企业和业务的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进而形成管控风险的预判机制;内部风险源分析可以识别企业管理与业务的内部风险征兆,从而发现企业管理层面风险、业务层面风险和专项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外部行业数据和企业内部数据,与内控、审计相同。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这些管控风险的手段整合,形成管控企业的合力。

其次,在内部控制方面,企业内控目前采取的有效措施应当是“以评促建、以审促评”。传统的“内控构建、内控评价”循环模式经过实践证实效果甚微,所以需要针对企业内控体系采取两种新手段进行循环:第一是内控评价,第二是内控测试(也即内控审计)。这两种手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会针对企业业务流程和业务结果进行穿行测试和审计,使用的数据源也都是企业内部数据。据此思想,华博风控在内控系统中全面融入了评价、测试、问题、疑点、工作底稿等功能,实现在做内控的同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将内控和审计做了高度的融合。

最后,在内部审计方面,内部审计的实际作业过程主要是锁定审计区域、搜集审计证据。内部审计所使用的数据源与风险、内控相同,由于近几年审计技术和方法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可以通过将审计方法进行高度复用形成智能化的监控模型,实时地对企业数据进行监控,有效地形成企业监控的自动化,这种创新的审计手段同样也是实现风险管控落地的手段,也证明了审计、风险、内控在工具上是可以复用和整合的。风险、内控、审计的有效融合,改变了企业因同时使用各种手段后陷入的各自为政、功能互相重叠、风控落地效果不佳的状态,不仅提高了企业风险管控的能力,也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投入成本。

大数据技术颠覆传统审计方法

篇6

一、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当今世界经济日益融合,竞争越来越激烈,变化越来越快,企业所处的环境不确定性越来越大,面临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处于高风险之中,因此风险预防与管控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制定内部控制就要本着防范风险的目的去操作。一般来讲,企业常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战略风险、决策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这些企业内外风险都对企业的管理、生产、经营增加了压力,带来了不确定性,处理不好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以园林绿化行业为例,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园林行业调控带来的经营风险、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导致的偿债风险、市场竞争风险、工程业务结算方式对公司营运资金安排的风险、应收账款比重较大导致的坏账损失风险、质量控制风险等。总之,企业不仅应将风险防范与控制作为内控的首要任务,而且还应作为企业内控的核心要素来对待。管理层应强化意识,将风险管控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执行、监督等整个过程中,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与控制,及时预警并化解企业内外风险,保障企业正常运行。

二、企业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来看,企业对风险防范与管控不够有效。尽管企业面临的环境多变,风险较多,但却缺乏针对性的内部控制与之相对应,也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和部门去控制风险,这都成为企业失控的潜在因素。一是风险管控体系不够全面、系统。部分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上存在偏差,看不到风险管控的重要性,更看不到其内涵和外延,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落后阻碍了风险管控在实践中的应用。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风险管控上缺乏联动,行动不统一,架构不健全,难以应对复杂多样的风险因素。二是管理层难以把握所有风险因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部分管理者难以全面把握企业面临的风险,只看到其中的部分风险,忽视了另外的风险。这就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难以全面应对所有风险,进而难以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三是风险指标难以量化。当前企业对风险的管控和识别大都依靠经验,且由于自身专业技能的约束,风险的识别量化模型较少,这就使得企业难以及时有效地对风险进行预警。

以园林绿化行业为例,大多数园林企业都能够根据自己所在环境的内外风险及企业生产管理特点建立健全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防范体系。但不可回避的是,现有的风险方法体系及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在公司经营的投标、预算、施工、结算、收款等各个关键环节和关联交易、对外担保、重大投资、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等各个方面发挥全面有效的管理控制作用。要预防并及时发现、纠正公司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风险为导向,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保护公司资产的安全。

三、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一套相对明晰、稳定、完善的控制程序,以确保风险控制机制顺畅运行。为及时应对企业内外风险,企业管理层在制订年度目标时应当充分考虑企业当前及未来所要面临的种种不确定风险,对于潜在困难及时发现并通过分析总结采取各种技术手段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力争将风险最小化,尽量减少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同样地,企业在决策重大投资项目时也要充分论证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公司内部要制定《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度》,确保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得到及时与妥善的处理,从而有效防范各种可能风险或尽可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公司遵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的要求,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管理控制,按照要求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并强化对会计系统的控制,完善财产保护的日常管理控制、预算日常运营的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绩效考核控制和运营分析控制等。不断加强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学习和培训,提升规范运作意识,提高规范运作的水平;继续深入开展公司治理自查工作,推动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和改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要不断强化内部和外部审计的强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公司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以此来确保各项制度实现有效执行;及时根据公司的经营发展情况和市场变化随时评估和分析各类风险,加强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突发事情应急处理机制的建设,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

以园林绿化行业为例,公司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业务管理规程、投标控制程序、工程立项工作细则、合同管理程序等。对业务承接、组织投标、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和项目结算等各个环节做出明确的规定。要对主要客户的资信分析、与各客户单位的应收账款余额的核对、向设计及工程部反馈各客户的款项结算情况、督促未决款项的催讨处理程序及坏账损失处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园林绿化材料采购流程上,公司要制定《采购管理制度》,对材料采购、采购订单、采购计划、实施采购、物料验收、领用、退货处理、仓储等环节做出明确规定;公司采购相关制度的执行要保证所订购的物料符合订购单所订规格并减少供应商欺诈和其他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同时确保所有收到的物料及相关信息均经处理并且及时供设计、工程及其他相关部门使用,保证物料采购有序进行。同时,要制定《工程管理制度》,规定设计及工程人员工作职责和管理标准、设计出图制度、设计业务的操作规程、安全文明生产管理、相关绿化工程质量考核制度、水电工程质量考核制度、园建工程质量考核制度等一系列涉及设计及工程流程的管理制度标准,确保公司能够按照既定项目计划进行设计及工程施工并保证在安全及有效率的情况下进行,同时提供的设计和工程服务要符合相关质量控制标准。

篇7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正在面临资金回笼速度减缓、商业信用风险加大、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加大的情况。因此,以现金管理为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应运而生,并被大多数人接受。企业的现金流就像企业的血液一样,只有具备充足稳定的现金流,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为了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很多的企业选择组建集团企业,并开始重视资金的管理和关注集团资金管理中的风险管控。但是由于集团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其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纵向的管理层级过长,这些问题为资金的集中管理制造了困难。比如很多的集团企业资金混乱,资金预算工作不到位,资金的整体管理缺乏应有的监管,从而加大了财务风险和营运风险。因此,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的核心应当是资金管理的相关内容。加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风险管控有助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利于及时的发现资金活动中的问题,及时化解和规避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故加强集团资金管理中的风险管控对我国集团企业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二、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筹资方式不当引发的资金管理风险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工作的问题将引发多种风险隐患,对企业集团正常经营与发展形成恶劣影响,甚至使企业面临破产风险。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工作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并且关系到企业较多业务实践活动。由于企业的自有资金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企业经营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筹资风险,如果筹资方式不当,则会由筹资风险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面临筹资困难的问题,筹资金额有限,筹资渠道狭窄,同时筹资资格审核严格且困难。大多数企业集团的筹资方式有债务筹资与股权筹资,其中债务筹资的数额占据多数。大量的债务筹资为企业的资金管理增加较大的风险,比如企业会面临较高的利息偿还以及难以偿付本金的债务风险。当企业集团投资的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报酬率时,企业则无法及时偿还债务筹资金额,不仅损害了企业集团的信用等级,同时面临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经营风险。因此,筹资不当引发的资金管理风险需要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加以重视和防控。

(二)预算管理不当引发的资金管理风险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需要规范的预算管理为前提,资金的预算管理有助于合理的分配资金用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资金无辜浪费现象的发生。但是,根据文献分析发现,很多集团企业的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不够到位,比如有些企业忽略了资金预算管理环节,无法实现对资金使用的约束与控制。有些集团企业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虽然存在,但是资金预算管理工作不够认真,有些只是应付检查和监督。当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不善将引发财务信息失真,甚至于对企业决策管理形成严重误导。总之,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问题将会导致资金管理风险的发生,进而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增强集团资金管理中风险管控的措施

(一)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筹集资金前,应当测算资本成本,预防筹资决策不当引起的财务风险。为了优化资本结构,企业集团应当根据科学的目标资本结构筹集资金,依据资金的需求明确资金的用途,从而便于降低资金管理中的风险。在企业集团筹集资金时不能以财务风险的提升来获取筹资成本的下降。企业集团筹集资金时应当重视审查资金的使用用途以及投资项目的预期报酬风险,不能盲目的筹集资金,以至于难以实现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投资和经营失败。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者应当逐渐优化资本结构,设置科学的目标资本结构,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防范筹资不当带来的风险。

(二)完善信用评级政策

企业集团应收账款的管控是资金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企业集团应当在销售业务发生之前设置科学的信用等级评估,创建适合自身企业业务销售特点的信用评级政策。在设置企业集团的信用评级之前,相关人员应当对企业的资本结构、筹资模式以及企业的市场份额等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使得企业集团的信用评级政策在实现一定销售量水平的基础上,及时的收回资金,提高资金运转的周转率,降低资金的机会成本。

(三)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强化资金管理的风险管控必须做好预算管理,企业依据自身的资金需求针对性对资金预算进行管理和事前分析。在对不同筹资途径进行选择时,企业管理者应当权衡不同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在筹集资金之后,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合理的使用资金,保证资金筹资时的资金用途,防止资金的使用不当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另外,企业集团应依据投资项目的可实现的收益比率、可回收期,参照项目可行性进行资金的应用与投放,从而实现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企业集团资金的强化,建立合理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很有必要。在构建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之后才能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从而实现资金管理中的风险防范。企业集团应当强化资金机会成本意识,控制闲置资金的增加,并将存在的资金灵活运用,同时不断的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控制财务费用。

(四)加强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

企业集团应当逐渐完善信息共享体系,及时的传递和沟通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落实资金的使用方向,对有关企业集团的资金决策提高警惕性和敏感度,从而提高资金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质量。企业集团构建完善的信息体系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设计共享平台,并对信息共享平台中需要改善的地方做出及时的调整。企业集团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有助于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按照“看得见、管得住、可调用”的要求,企业集团的信息共享平台中建立反馈资金动态的相应版块。资金预算管理范围从原来的总公司逐步扩展到全资子公司以及基层管理相关部门。首钢集团在资金集中管理中,就是这样做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企业集团在加强资金管控的过程中应当防范资金风险,同时鼓励员工树立机遇意识、风险防控意识、责任归属意识,进一步改善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方法的效率,从而最优化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

四、结束语

篇8

摘要: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管理优势,强化财务内部管控,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正确面对市场冲击的必然途径。本文从财务信息化和财务管控的涵义出发,从不同纬度论述了财务信息化对提升财务管控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 :财务信息化;财务管控;作用

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主要是面向企业外部的会计核算,负责处理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信息;而管理会计涵盖了部分非财务指标,主要是面向企业内部的分析管理,从价值的视角管理企业整个经济活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加强财务信息化的研究,从而使财务管控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使企业正确面对全球化竞争。

一、财务信息化的涵义

财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综合和集成财务活动的所有信息,建立财务分析、核算、监督、控制和决策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实现财务管理数字化,并最终实现管理信息化。财务信息化统一规划会计和财务工作,比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内涵更广,它强调与企业其他系统的整合,把财务管理发展到决策支持的层次,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财务信息化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是同步的,具有实时性;包含业务流程、实务工作、核算和决策等,具有普通性;信息需求者可以自行获取所需信息,具有共享性;集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部和其他部门、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具有集成性。

二、财务管控的涵义

财务管控指的是财务部门为了保障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财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控制财务风险而制订和实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财务管控的内容不但包括狭义的会计控制,还包括为保护财产安全和对资产进行有效控制而实施的内部管理。财务管控是规范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质量,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财务信息化对提升财务管控能力的作用

1.加强财务部门的信息沟通

财务信息化全面集成和协同处理各种信息,建立起开放的沟通管理渠道,财务人员能够随时查询业务进度,及时、精准地获取企业内外部的各种财务信息,更加便捷地反馈、沟通和交流。通过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唯一性和实时性,就能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加强财务分析和监控的力度。通过整合处理企业内部的信息,分析反馈外部信息,企业在应对市场变化和运营转变的时候,就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对应的政策。这种将业务和财务一体化处理的流程,充分发挥了信息化的优势,让财务管理由事后的静态核算转为事中的动态核算,还让财务部门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并肩合力,共同实现对企业的全方位监督和控制。

2.提高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性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增强了财务内部管控的检查、预防、反馈和纠正功能,强化了财务控制手段的有效性、高效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财务信息平台上传输处理各项财务数据,有利于财务工作科学化、透明化、规范化。财务软件信息覆盖面广,信息量庞大,信息流灵活快捷,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部门可以实时有效地监控资金的流转情况,从技术上保证了企业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宝贵的资金得到了合理调配和有效利用,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有利于转变管理模式,使财务部门可以有效地进行财务预测,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降低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从而调整和改善投资决策。

3.提升财务内部管控的效率

财务管理信息化把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做账和核算中解放出来,可以及时采集各方面汇集的信息资源,自动生成各种会计报表,对财务数据进行多次修改,简单、快捷地进行会计核算,明显减少账务处理的差错率,并且提高工作效率。财务人员通过网络几乎能够完成全部管理工作,而不需局限于上班时间及空间内,许多财务数据都可以通过网上申报系统快速申报,节省去银行、税务以及上级部门的麻烦,提高了财务内部管控的工作效率。在财务信息化的影响下,财务内部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使财务管理的责任更加明确化,这样就可以加强财务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的联系,使财务内部的控制层次更加合理化,加强了资金管理的效率,也从总体上提高了财务内部管控的效率。

4.强化财务的风险把控能力

财务管理信息化改变了以往风险评估的内容、方法和准确度,系统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数据处理系统能减少错误、防止舞弊,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财务的风险控制水平。企业建立网上银行系统后,财务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划拨款项,避免了来去银行途中可能发生的钱款盗抢、票据丢失等事故,既安全又方便。网上交易都有详细的交易信息,每一笔收支的去向记录长期保留,这些证据有力地保障了资金的安全性。信息化使财务部门及时发现和了解预算的执行情况,实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产负债情况,了解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程度,进而及时发出预警,实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核算的全过程控制,最终保证财务目标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5.规范财务内部的监控机制

信息化系统平台能够相对完整地保存企业的财务数据、流程,使得财务管理程序化、规范化,降低内部监控的成本,保证内部监督报告的可靠性,从而更加规范企业财务内部管理的监控机制。实施财务信息化之后,财务人员的工作过程被动态、详细地记录在系统中,对人员的监控力度大大高于传统的管理方式,财务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转移到规范的程序化控制,防止出现徇私舞弊,使财务工作得以正规、高效、透明、有序地开展。企业利用网络进行财务监控和会计处理,加强了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可规范筹资、投资决策行为,排除重大财务风险带来的隐患;数据集中管理可及时获取各种信息,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解决,从而充分发挥财务监控的功能。

四、结语

财务管控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与各部门管理息息相关,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信息化显著提高财务管控的水平,在未来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建设财务信息平台是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基本规范的迫切要求,它最终有利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建春.简析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J].企业家天地,2011,(5):47-48.

[2]马德宝.信息化系统软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2010(1).

篇9

一、引言

在企业实践管理中,管理者往往更偏重于企业战略、品牌、经营方面的管理,而忽视对风险意识。例如,企业财务造假,加之企业对风险管控的不够重视导致*ST博元被启动强制退市程序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由此看来,风险管控和企业价值的关系一直都比较密切,风险管控的核心功能不是“管控”,而是企业价值的“增值”。

二、我国风险管控的现状

目前,虽然我国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陷、尚未成熟。

(一)企业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管理者更加侧重于生产经营活动,因而忽视对风险的重视,不能及时预测和识别风险的到来。由于缺乏对风险管理的意识,管理者很难在风险来临时,能够正确的对待风险、处理风险,极易使企业陷入困境。

(二)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不成熟

目前,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形同虚设、不健全、缺乏整体性,基础管理相对薄弱。由于企业风险管控组织机构的不成熟,造成风险管理机构在正常监管中不能充分发挥其监管的职能。同时,风险管理组织的不成熟导致企业中各个岗位人员对风险的理解不清晰,使风险管理缺乏有效性和约束性。

(三)忽视系统风险的评价

由于所有者缺位,而管理者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而非所有者,通常只顾追求短期利益,而往往忽视企业的战略化发展。管理者做决策时忽略衡量项目的整体系统风险,而做出单一的决策,不仅有损企业的长期良好发展,而且由于对风险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三、加强风险管控对提升企业价值的影响

企业风险管控帮助管理层通过协调风险和机遇,使企业可以自如应对复杂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并将风险管理视为一种竞争优势。企业将风险管理的应用范围拓展到提升企业价值等方面,促进管理层寻求更佳的发展机会,帮助企业抓住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的机遇,使企业的风险管理逐渐提升到战略性的水平。

(一)风险管理可以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风险管理策略目标的基础之上,建立的针对于企业战略、市场运营、财务信息、内部审计等各项业务流程内部控制体系。从企业战略管理层面而言,风险管控的实施不可替代,而内部控制则配合着风险管控的实施。总而言之,基于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风险管理可以逐步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并达到增强企业价值的目标。

(二)风险管控以改善企业投资实现最优决策

企业风险管控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对风险的识别、防范和规避的意识。企业通过风险管理可以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解决的对策,这样既可以减少成本和损失,还可以避免重大风险事件导致企业走向破产。管理层在做出战略决策时,如果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管控系统,风险意识淡薄,没有考虑风险因素为企业带来的损失,在进行投资和融资活动时,没有执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程序,那么将无法做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看待风险,导致决策失误。

(三)风险管控可以增强企业资金链的管理

从以往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破产的案例来看,大多数原因是由于对风险管理不够重视。企业对待风险的不谨慎态度,使企业在面临风险时,错过风险处置的最佳时机,对风险的处理不当将会导致资金链断裂的严重后果。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研究分析和应对各种风险,并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防范和转嫁风险因素。而且能够帮助企业在进行融资或者投资时,充分协调资金的供需比例,为企业的正常经营运转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流。

四、加强风险管控提升企业价值的措施

(一)提高管理层和员工的风险意识

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应该时刻对风险保持高度重视,意识到风险存在于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并将风险管理贯彻到企业战略管理中,以及企业的经营生产全过程。首先,管理层应不定期的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变化时刻关注,在面对国家政治改革、投资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变化时能够及早预测,及时应对政策的变化做出战略调整的措施。

(二)组织专业人员建立风险预警评价体系

企业应组织专业人员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的最佳风险预警体系。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能够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收集相关政策信息和竞争情况,帮助企业在遇到可能危害企业利益的危险因素时,事先发出预警提醒管理者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使管理者即使采取措施应对风险,规避风险。此外,风险预警体系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决策时,筛选方案,帮助管理者规避风险较大的方案,选择最优方案。

(三)加强控制环境的建设

篇10

本文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含义,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措施等方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问题;分析研究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含义

商业银行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受到若干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银行产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管理层在制定银行战略过程中一直贯穿于银行各项经营活动中,用来识别对银行经营活动可能产生影响的未来事件中的不确定因素,根据银行经营的目标,将经营风险控制在银行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管理活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采取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的全面风险管理方式。

2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

2.1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在经营活动和交易过程中由于借款人或者交易对象违反合同的规定或者信用质量降低,而使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的持有者带来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是:信贷比较集中,中长期贷款比重大,资金的使用、投向和行业集中性强;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放慢,企业经营遇到了困难期,使商业银行经营和资产质量出现下滑的风险概率在增加,信用风险会逐步加剧;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配比不合理,突出的表现是中长期贷款占定期存款的比例逐年增加,定期存款到期可能出现兑现的困难,银行的存款活期化与贷款的中长期化的矛盾比较明显,使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会出现潜在的风险。

2.2商业银行的市场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来自于利率和汇率的波动给银行未来收益产生的不确定性。我国对利率和汇率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废除管制制度,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制度逐步形成,商业银行的经营自在不断的放开,如果市场利率和汇率在短时间内产生大的波动,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市场经营方面的风险。

2.3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依据国家《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论述,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管理系统、工作流程以及发生的外部事件而引起的各种风险统称为操作风险,也就是说操作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各个过程中。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比较多,主要有:商业银行违规操作;优质客户不断分流,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加剧;银行机构规避监管等都会加大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2.4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金流动不足产生的风险,按照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分为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种类型的流动性风险。其表现形式有两种情况,一是商业银行缺少资金不能及时足额的满足储户的平常取款的需要;二是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按照预期调配在其他项目方面投放的资金,会造成银行暂时的支付困难和流动性风险,甚至于会造成商业银行出现极端的情况,而被清算破产。

3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措施

3.1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方面要有整体规划,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银行内部控制环境、银行内部风险分析、识别与评估、银行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传递与反馈、监督评价。商业银行应按照风险管控要素的要求和银行内部管理流程设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内容,其具体路径的走向展开:建立健全银行内部风险管控的组织体系、内部风险管控的部门责任体系、银行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流程体系、银行内部控制的方法措施体系、银行内部控制的风险分析考核评价体系等。在具体的风险管控体系设计时,应该考虑管理的层级以及要始终保持与相关法规的协调一致,确保风险管控体系能够体现银行内部绩效考核、内部审计管理和外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协调统一性。

3.2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平台建设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平台可以划分为银行内部业务流程、银行内部管理流程和银行管理环节的控制风险点。在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银行内部的岗位责任制的要求来实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控体系平台建设。使其发挥能够根据风险管理预警信号提示管理者采取风险规避的具体实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及时调整管理策略,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平台也需要不断优化管理流程,使其在风险管控过程中更加有效。在具体的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银行金融产品线进行设计,必须做到对银行的金融产品的品种全覆盖;内部控制操作体系完全独立;做到计量科学,预警灵敏。

3.3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责任体系建设

确定商业银行各部门责任,是确保风险管控质量的重要方面。它是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和银行全面风险管控的具体内容。在设计中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与银行业务管理平行进行,管理的效率性、协调性、内部不相容职务的牵制性以及各种管理程式的定位性。根据各层级确定职责权限,设计不同层次的风险管理岗位,成立风险管理机构,领导银行风险管控工作。对各部门、各层次进行业务风险监测、登记、提出报告和进行分析考核。

3.4改善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环境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影响着风险管控工作的质量,改善银行内部控制环境,会提升风险管控工作的效率。首先创造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氛围,必须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银行董事会需要将风险管控作为银行战略管理的重要工作来进行强化管理,提高银行内部各层级的风险管控的认知程度。银行内部的高级管理层,应该认真执行银行发展战略,必须将风险管控作为内部管理的重点来抓。不断创新管理方法,调动风险管控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使大家始终保持风险管控、人人有责的工作理念的思维状态。其次要加强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的相关工作,对表内信息例如:银行资本信息、利率风险、银行信用风险等应该按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披露。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银行资产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而对于表外的相关信息需要建立统一的衡量和检查测试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胜文.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