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基金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保险基金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为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主要探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特点和会计核算体系等问题。
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满足广大劳动者社会保障的需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对象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情况。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相分离,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的会计活动也要区别开来,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性质和意义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为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满足广大被保险人的需要。从对象上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的专门反映和监督。这样就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与其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区别开来,从而可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会计是有区别的,社会保险会计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所有社会保险经济业务会计活动的总称。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一般基金会计也有差别,对基金会计有两种理解,一是特指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西方根据会计服务对象活动目的的不同,一般将会计分为两大类,即:企业会计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按照基金理论,采用基金会计工具进行反映与控制的,因而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也称为基金会计。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基金会计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者都以基金理论为基础,都以基金作为会计主体,两者的服务领域都是非营利性的等;但西方基金会计中的基金是隶属于政府或某一机构的,其运行和管理方式都不同于社会保险基金。因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在核算对象、核算原则等方面与西方基金会计有一定的差异。
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
由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相比较,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既有会计所具有的一些共性内容,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第一,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企业和单位为会计核算主体,而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是基金本身。所以,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等会计核算的主体分别为各项基金。
第二,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但是经营活动,以内部成本核算的,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考虑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以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防止社会保障预算虚收、虚支现象的发生。它与我国预算会计的一般记账基础也是一致的。
第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素的特殊性。企业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收入和成本费用。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要素虽然有些要素名称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相同,但其内容构成上有很大不同。
第四,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账户设置有其特殊性。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与完整,有计划地收缴与发放,防止挪用、侵蚀基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将社会保险基金视为财政资金纳入预算进行管理。基金收入形成的资金按规定全部划入财政专户,基金支出所需资金由财政专户划拨到支出户,由支出户再向保险对象支付或直接通过财政专户划拨。由于会计核算上体现了对保险基金管理的这一特殊要求,因此有“财政专户存款”账户。
第五,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核算有其特殊性。由于社会保险基金是保险对象的“养命线”、“保命钱”,政府对其最后余缺负有补充、填补作用,因此,对其实行预算管理,纳人社会保障预算,按年度考核。在会计核算上基金的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核算和反映当年社会保险基金的收人和支出,年度结束后,所有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的余额均需全部转入基金类科目,形成结余。
三、改进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议
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于他们及时了解社会保险的运行状况,评价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绩效,作出正确的决策,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依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基本理论确定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选择程序和方法。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核算的具体内容。要把各种社会保险基金业务信息变为会计信息,就要根据会计活动的特点,选择确定可以纳入核算体系的经济业务,并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划分归类。这样,不仅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而且对这些业务的性质、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它是设置会计账户、选择会计方法的基础。二是制定合理的记录与报告的程序与方法。确定核算内容之后,就要解决如何对其进行记录、报告的问题,即确定设置哪些账户、选用何种记账方法、设计哪些会计报表、采用何种核算形式等,从而准确的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
参考文献
[1]俞传尧.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8
篇2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法律规制
一、社会保险基金的特点
(一)强制性
社会保险基金在我国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物质保障地位,决定了强制性不仅是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同时也是社会保险基金的突出特点。强制性意味着社会保险基金从征缴到支付、管理运行及监督等全过程都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只有社会保险基金的强制性得到有效保障,才能确保社会保险资金来源的稳定可靠,进而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持续运行,也使得作为基金管理人的保险人具有了一定的生产资料,最终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保障目的。基金的强制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权力适用的范围,缩小了私权适用的自治空间,这也是社会法保障公民基本权益所要求的。有学者坦言:“今天,个人在经济上的保障,与其说依靠自己的努力以及由他们自己采取的预防措施,更多地靠的是某个集体、国家或社会保险公司所提供的给付。因此,对许多人来说,私法规则的意义已没有‘社会法’规则的意义大了。”①
(二)专用性
我国《社会保险法》第64条第2款规定:“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关键用途在于支出的特定性,即专款专用,不得作他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社会风险,其主要用途在于社会保险待遇的及时、足额支付,保障社会保险权利人的基本权益。社会保险还具有其他应对社会风险的用途,比如,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对第三人侵权造成伤病的先行支付行为,工伤保险基金还有用于工伤预防及康复治疗的费用支出。有些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具有长期性,如养老保险需要参保人缴纳较长时间的费用才能依法从社会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保险金,但该基金在将来是必须要支出的费用。社会保险基金在管理运行中尽管基于保值增值的考量,需要进行一定的投资运营,但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社会成员基本权益的有效保障及社会保险事业的持续发展。社会保险基金的专用性,对于受益人范围的特定性及基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也更为社会成员所信任和认可。
(三)平衡性
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来源相对固定,给付对象相对确定,尽管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仍需保持基金收支的自我平衡,如此才能保持社会保险制度的持续运行。社会保险基金要实现收支的自我平衡,一般需要通过参保人缴纳一定的社会保险费用以维持其支出,政府的兜底补贴通常只作为辅助资金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实现自我平衡的意义在于:一是使得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能够通过缴费认识到费用征缴和待遇支付间的关系,待遇支付的多少取决于费用缴纳的比例;二是对于已经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劳动者,鼓励其更加负责的足额缴费;三是鼓励被选出的代表更加重视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四是对社会保险制度的接受程度,不因其他不稳定因素而受到影响。为保证基金收支的自我平衡,实现社会保险制度的稳定性,通常需要利用一定的保险技术计算方法,合理确定社会保险费率。
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步加大。实践中,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行主要存在法律规制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基金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导致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违法事件屡禁不止,已对社会保险的管理秩序及参保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法律规制不完善
1.专门规范少
一是立法层面尚未出台专门的社会保险反欺诈规制。现行立法关于社会保险反欺诈行为的法律规范主要存在《社会保险法》第11章“法律责任”这一章节,无单独的社会保险反欺诈立法规范,且相关责任仅为原则性的概括规定,并无具体明确的责任细化;对如何预防和处理欺诈行为没有作出规定,缺少相应的救济机制,即使法条有规制,相关的保护力度还远远不足,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保护机制。二是部门规章多为各险种的单独规定,缺乏专门的社会保险反欺诈规制。除2012年《关于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监督试点的意见》及2013年《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中涉及了社会保险反欺诈的部分内容,其他规章多为单独险种的管理规范,且多为暂行规定。总体来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反欺诈规制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与两者本身的险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实践中,社会保险欺诈行为也多发生在医疗、养老保险领域,在工伤保险领域中的骗保行为也时有发生。
2.立法层次低
一方面,效力层级不高。我国现行社会保险法律规范中除了《社会保险法》关于反欺诈行为的相关规定外,其他多为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以及内部规范性文件,立法层次较低,对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有限,且只对本地区社会保险欺诈行为有约束力。即使是地方规范性文件,立法层级也有所不同。如《河南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规定》为河南省政府颁布实行,《江西省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暂行办法》为江西省人社厅制定实施,实践中,大多数地方立法是以省人社厅名义进行的效力规制,内部约束力较强,不具有普遍的法律适用效果。另一方面,欺诈行为标准认定不一。由于缺少上位法的统一规定,各地关于社会保险基金欺诈行为的认定也有所差异,重庆市2009年实行的《重庆市骗取社会保险基金处理办法》、杭州市2011年实行的《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违规行为处理办法》,有的将欺诈行为称为“骗取”,有的称为“违规行为”,对于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及欺诈情形的规定各不相同,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一体化运行。
3.统筹“碎片化”
一方面,风险“分散化”。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各险种除了职工养老保险由省级统筹管理外,其他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基本上仍由市、县级的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管理,且不同险种间的基金管理实行“分别建账、分账核算、分别计息”的独立核算方式。也就是说,各统筹单位又会建立各自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这样一来,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实际上是由成千上万个统筹单位分散管理的“碎片化”状态。除了统筹层次不高外,如此繁多的基金管理机构所形成的风险点广泛,也更易产生多种社会保险欺诈行为。另一方面,管理“碎片化”。由于社会保险基金被“碎片化”管理,每个统筹单位的基金规模有限,难以形成统筹运作的合力,不利于对抗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综合性风险。加上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既要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纵向约束,又要受到同级地方政府的横向管理,交叉性的基金管理体制有时也造成了基金管理的混乱,不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化解。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1.反欺诈机构“不独立”
《社会保险法》及地方规范中涉及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反欺诈机构主要是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独立的社会保险反欺诈机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下属经办机构的监管通常属于内部管理,这种“自我监管”模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工作人员监管的积极性,容易造成“管办不分”的尴尬情形,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部分工作人员基于分享不正当利益的非法目的,在征缴、支付、管理运行及监督的过程中放松监管,甚至参与到社会保险基金的诈骗中去,严重危害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另外,我国社会保险反欺诈机制缺少独立的社会力量参与。对于一般大众来讲,面对社会保险的欺诈行为一般存在“事不关己”的放任心理,舆论监督也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仅靠行政部门的监督,力量会显得薄弱很多。
2.各部门缺乏联动
一是部门间联动性不足。《社会保险法》仅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缺少相关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如各地对社会保险费用的征缴做法不一,有的由社保行政部门征收,有的由税务部门征收,造成企业申报的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基数与职工工资标准不一,可能影响受益人权益的充分保护。二是部门内部缺乏联动。人社部门内部的社保经办机构、劳动监察、仲裁机构间的联动协调机制并不顺畅,有时会出现相互推诿或重复处理的情况。如近段时间大量出现的劳动关系“证明”,即是社保部门对于可能涉及到的保险“欺诈”行为要求“背书”的情况。不少地区社保经办机构对于劳动关系没有争议的社保费用补缴,也要求劳动者先到仲裁机构进行劳动关系确认的“证明”,这种将仲裁确认作为社会保险费用征缴阶段反欺诈“背书”的前置程序,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拖延,不利于劳动者费用缴纳的及时和便利性,也不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3.人员专业性不足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人员专业性不足,影响了基金管理的效率和行政部门的权威性。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主要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及内设机构的行政监管为主,但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有限,且其他业务相对繁杂,影响了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有效监管。有些基金管理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加上社会保险基金本身资金量大,涉及社会保险多个相关部门,业务流程较为繁琐,可能造成监管失误甚至监管真空。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50202亿元,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存13234亿元,个人账户积累6152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552亿元;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607亿元;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存564亿元①。如此庞大的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如果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加上现行的基金欺诈方式和技术手段不断的变化,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因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计。
(三)基金监管不到位
1.行政约束乏力
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中,对于损害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违法行为,主要以行政惩戒为主,但行政惩戒的效果在实践中差强人意,没有真正起到教育、强制甚至震慑的目的。如对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或缴费不足的用人单位,责令限期改正或者缴纳费用;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责令追缴或退回等处罚措施。但缺少处分、吊销执照等其他行政强制措施,约束性不强。事实上,行政惩戒只是在客观上起到一定的警示、威慑作用,经济处罚也因其自身的局限性作用发挥不大。如作为医疗保险服务提供者的医院,按照我国目前医院及医生主要由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评价的准则,即使查处医疗服务机构存在欺诈行为,一般也不会影响到医院的就业人数及经济效益,也不会因此降低医院的医疗服务等级,如此就使得社会保险欺诈的否定性评价大打折扣。
2.激励机制缺位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基本上遵循“重约束、轻激励”的运行机制。对于欺诈行为一般处以法律规制的否定性约束,如行政处罚、解除服务协议等事后的责任惩处,缺少事前或事中的激励机制,不利于社会保险反欺诈主体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提升,这也是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缺乏内在动力的重要原因。社会保险基于其自身的复杂性、隐蔽性及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其诈骗形式多种多样且不易发现,仅靠事后的行政惩戒不足以预防和减少层出不穷的社会保险欺诈行为。近年来,各地区也出台了社会保险反欺诈机制的奖励措施,主要包括举报奖励及监督管理,但各地规定的举报奖励金额普遍较低,有的还设置了上限。如陕西省实行的《陕西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奖励暂行办法》规定,“对举报社会保险欺诈行为的举报人按欺诈金额的3%奖励,一般不超过3000元”。这与美国法律按照追回款项的15%~30%的数额奖励分享相比,不能激发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险反欺诈机制中的内在动力,不利于欺诈行为的有效预防及及时发现。
3.信息技术水平低
一是缺乏统一的信息监控平台。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数据平台,各地对欺诈行为的预防和惩处措施各不相同,导致各地对反欺诈行为的认定及处罚有所差异。二是社保基金信息系统发展不均衡。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社会保险基金数据系统建设的监控能力方面有所差异,导致数据交换的可用性及准确度不高。通常来说,地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管理化程度高的地区,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的程度相对较高,反之亦然。三是社保机构内部数据质量良莠不齐。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相关部门间缺乏相应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或者共享机制质量不高,影响反欺诈机制的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及事后惩处。由于各数据系统间系统模式差异,造成了互相之间兼容性不强,各自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提供了条件。
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规制提升路径
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法律规制,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形成立法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健全、监督机制强力有效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制,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安全、有序运行,有效维护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一)完善立法体系
1.建立专门规制
“法律的目的不在于驯化民众成为制度的奴役,而是在最大限度内确保每一个人的自由。”①法律规制明确、具体才能对公民、组织起到积极的指引、预测作用。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安全运行,需要国家出台专门的社会保险反欺诈法律规范,以便更好地保证公民社会保险权利的自由行使,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能够事前有效预防,事中有序管理以及事后监督评价。从立法层面颁布实施《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管理条例》,细化欺诈的种类、情形,区分不同欺诈行为的法律后果等,同时,借鉴国外社会保险反欺诈机构完善的程序和方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险反欺诈机制。将各险种单独的基金管理规制整合为全面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规范,消除各类社会保险险种的欺诈风险,增强共同抵抗风险的能力,提升反欺诈机制工作水平。
2.统一立法体系
一方面,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律规范。目前,各地结合实际,已建立了适用本地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规范,可以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相应法律法规,由人大、国务院统一制定一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律制度,从而避免各地“各自为政”而结果各异的尴尬局面,形成“自上而下”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立法体系。“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行”,因此,各地在国家统一法律体制的基础上,可修订相应的基金管理规范,以更好地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持续运行。另一方面,会同相关部门签订《社会保险反欺诈机制公约》,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社会化广泛参与程度,筑起基金管理安全运行的防护网。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出台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全面保障,积极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健康发展。
3.统管疏堵结合
一方面,提升统筹层次,扩大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起全国社会保险一体化统筹的基金管理机制,解决社会保险基金的碎片化管理,减少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风险的“分散化”。提升社会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利用“大数法则”拓宽社会保险基金规模,提升社会保险待遇支付水平,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内部管理体系。规范经办机构的办理流程,预防社会保险经办风险,制定各项经办业务评价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有效预防社会保险基金内部风险。同时,建立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评价机制,对于可能涉及基金安全的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
(二)健全管理体制
1.反欺诈机构独立
一方面,构建独立的社会保险反欺诈机构,以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独立性。结合我国社会保险的实际,可以在各统筹地区建立由多部门合作的社会保险反欺诈机构,并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反欺诈组织机构。将各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仍然作为反欺诈机构的主要力量,加大公安、执法等相关部门的参与力度,形成多部门协作的联动处理机制,共同预防和打击社会保险反欺诈违法行为。同时,构建一套完善的工作程序,英国是医疗保险反欺诈机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其实行的七步骤程序可以很好地借鉴,即发展一种反欺诈文化—威慑—预防—检测—调查—制裁—追偿。另一方面,引入公共利益团体加大对社会保险欺诈行为的监管,积极落实公共利益团体的监督权限。根据《社会保险法》第80条规定:“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成立由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将利益相关方作为社会保险反欺诈机构的参与方,相较社会团体的监督具有更强的监督效果。
2.部门协作有力
一方面,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建立同公安、地税、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强化社会保险从征缴、管理、待遇支付及监督等全过程的联动,降低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欺诈风险,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安全性。2019年1月1日实行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将各项社会保险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降低了社会保险征缴阶段基数申报不统一的风险,有利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入口”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部门内部应明确职责,强化联动。人社行政部门内部各职能部门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明确各自职责,积极作为。《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第27条规定:“职工和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在处理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双方的劳动关系提出异议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依法查明相关事实后继续处理。”对于无争议的“劳动关系确认争议”,社保行政部门应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及时认定。减少劳动者不必要的诉累,节省司法和行政资源,避免重复处理。另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实行,也将大幅减少“欠费”“补缴”等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提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规范化及待遇享受的可保障。
3.人员技能专业
反欺诈是一项职业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社会保险欺诈行为的隐蔽性、手段多样化等特点,要求反欺诈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以有效应对实践中不断变化的欺诈行为。在预防、发现、调查、处理等各阶段,需要反欺诈人员具备专业处理的能力。在预防欺诈方面,反欺诈人员需要能够有效宣传并解读反欺诈相关政策,深入理解反欺诈政策与现实环境及采取的反欺诈措施之间的平衡性,以最大限度地达到威慑欺诈发生的目的。在发现、调查欺诈行为方面,需要迅速了解该欺诈行为的相关信息来源并不断开发自身发现问题的能力;了解该信息来源与欺诈行为之间的关联性;搜集证据并对证据依法进行评估其制裁欺诈行为的能力。在处理制裁欺诈行为方面,需要具有充分论证证据支持与制裁欺诈方面的因果关系论证的能力,以及采用适当的方式对欺诈行为进行制裁的能力。
(三)强化监督机制
1.落实监管责任
一是履行行政责任。徒法不足以自行,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法》及配套细则中法律责任的规定,维护社会保险基金的良性运转。除了罚款等经济处罚外,还可以采取创新措施对社会保险欺诈行为进行约束,如将涉及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违法违规行为,实行诚信检查的量化积分管理。对违法情形按规定进行扣分管理,达到一定扣分上限后列入诚信失信名单,严重的可按相应的等级确认责任,如警告、限期整改、通报、取消资格等。具体的量化标准同行政责任相结合,有利于相对人事先预期自己不当行为的法律后果,减少甚至消除社会保险欺诈行为的生存土壤,也有利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日常行政监管。二是增设刑事责任罪名。设立“社会保险基金欺诈罪”,在具体刑罚上高于通常的诈骗罪,以有效遏制社会保险基金的欺诈行为。对于征缴阶段的欺诈行为,可比照“危害税收征管罪”,增设“危害社会保险征管罪”。社会保险同税收一样,具有强制性特点,预防并及时处理社会保险在征缴阶段的欺诈行为,有利于加强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自觉性,维护社会保险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2.关注激励机制
为激发相关主体参与反欺诈工作的内在动力,有必要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立法层面增加社会保险反欺诈激励机制的相关内容,明确对反欺诈行为付出成本的适度补偿。相关行为主体的激励方面,对于社会公众,建立社会保险反欺诈举报奖励制度,可参考国外先进做法给予举报属实的公民重奖,同时设立举报人人身保护和公示制度,消除举报人惧怕打击报复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举报人的举报权利,增强其同反欺诈行为作斗争的内在动力;对社保经办机构,建立反欺诈行为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对经办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反欺诈行为绩效考核指标,定期通报统筹地区社保经办机构反欺诈工作情况,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评价,对积极参与反欺诈工作并有成效的机构、人员给予较高等级的评价,将评价等级与物质奖励、精神奖励、职务晋升等相结合,还可以通过地方立法建立相应的政策倾斜奖励制度,切实增强反欺诈行为的主观能动性。
3.提升共享水平
一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建立社会保险全覆盖的信息监控系统,将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基本信息如参保人、基金监管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审计等实时共享,保证信息数据平台的数据统一性,并定期进行汇总更新。同时,建立社保、公安、工商、民政、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涉及社会保险数据资源的共享机制,避免由于各部门信息不对称造成沟通不畅的情形发生。二是加强反欺诈信息管理。收集社会保险欺诈案件并进行数据的汇总整理,建立反欺诈信息数据库。运用反欺诈技术对欺诈行为进行数据的实时分析和有效整合,及时发现异缴及异常索赔行为并进行有效处理,按风险类别进行后续的重点关注。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实时监控和资源共享,可以及时发现社会保险欺诈行为并有效开展反欺诈活动。
参考文献:
1.储槐植,薛美琴.刑法谦抑:由一则建议稿印发的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3):3.
2.[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70-71.
3.柯木星.社会保险[M].三民书局,1993:70-71.
4.刘文华,白宁.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研究[J].中国劳动,2018(4):44.
篇3
为了有利于发展城镇集体经济,解除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根据国务院《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若干政策问题的暂行规定》(即国发[1983]67号文件)的精神,结合南充、内江等地的试点情况,经过各市、地、州劳动局长会议讨论研究,并与省税务局、省分行、省编委等有关部门商量,现对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试行老年社会保险的几个主要问题报告如下:
(一)关于试行老年社会保险的步骤问题。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建立老年社会保险制度,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鉴于我省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经济条件,在各地区、各行业之间,差异悬殊,建立老年社会保险,应当先选择少数集体所有制企业比较集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县、市先行试点。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今年下半年的安排意见是:南充、内江两市可在原部分集体企业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全市范围内的比较成型,比较稳定的各类集体企业(包括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等举办的大集体企业)中进行统筹试点;宜宾市、重庆江北区和个别有条件的县、市可在全市、县范围内的上述集体企业中进行统筹试点;其余市、县可先按行业、系统进行统筹,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全市、县范围的统筹过渡。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经济基础一般比较薄弱,单靠一厂一社解决老年社会保险经费,有不少困难,建立老年社会保险制度,其《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应当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筹的办法。统筹的范围越大、越广泛,老年社会保险就越能巩固和发展。因此,凡是目前 按行业、系统进行统筹的市、县,所采取的措施、办法,要有利于今后全市、县范围的统筹,不要设置障碍。
(二)关于老年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问题。
老年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国发[1983]67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在征收所得税前提取。这是国家对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老年社会保险的一个很大资助,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保险基金”的提取比例,鉴于当前我省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建立老年社会保险制度的工作刚刚开始,试点面也很小,对一些问题还在研究之中,加之,各地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也难以统一,因此暂不确定全省统一的提取比例,待通过扩大试点进一步摸清情况,总结试点经验以后再定。为有利于试点工作的进行,各地可从实际情况出发,本着国家、集体、个人三兼顾的原则,按照职工工资总额(工资总额的计算口径,以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为准),暂定一个提取“保险基金”的比例。在定比例时,应在稳妥的前提下,既要保证当年实际开支退休费的需要,也要考虑必要的后备金,以免保险基金统筹后,有的企业出现亏损,或者因保险基金的不足,导致整个老年保险金支付困难的被动局面。
对于职工个人是否交纳保险金问题,南充、内江两市试点经验证明,职工少出一点钱作“保险基金”,体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有助于“保险基金”的筹集,也有利于职工监督“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关心老年社会保险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同时职工个人交纳部分,所占个人收入比例很小,比如每月交一、二元钱,对生活也无大的影响。因此,个人少交一点保险金仍然是必要的。
“保险基金”筹集以后,要专项储存,专款专用。保险基金的银行存款利率,应当给以优惠待遇。原则上要略高于集体存款略低于个人存款的利率,以利于扶持老年社会保险的发展。银行要发挥监督作用。职工社会保险机构要与参加保险的单位签订合同,委托银行办理同城托收无承付结算,由银行按照合同,按期在单位存款帐上扣缴。凡不属退休费用的提款,银行有权拒付。
为有利于“保险基金”的筹集,支持和促进基层企业创造条件,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根据南充、内江等地试点经验,企业主管部门在利润分成、管理费、公益金等提取比例和使用上,作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各地区、部门都应这样办。
(三)关于制定适合集体经济特点的老年社会保险办法问题。
集体企业职工老年社会保险办法,一定要适应集体经济的特点。保险项目,可由少到多,目前应先搞老年社会保险制度,使职工在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时,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待遇水平,可由低到高,开始试点时,退休费标准可以略低一些,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可以逐步提高。对个人退休费标准,应按照职工本人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和本人缴纳“保险基金”的时间长短,适当确定,工作年限长,缴纳“保险基金”时间长的,可高一点,反之应低一点。
为了适应集体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特点,退休待遇可采取南充试行的“基本”加“补充”的办法,除由年老社会保险基金中发给退休职工保证最低基本生活的“基本”的退休费外,原企业单位,还可视其经济能力,发给适当的、可上下浮动的“退休养老补助金”,经济条件好的企业,可多补助,经济条件一般的,可少补助,经济条件差的,可以不补助。也可以采取内江市试行的办法,按照企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缴纳保险基金的多少,分别确定退休待遇的高低,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上下浮动,既能保障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也允许条件好的和比较好的企业的待遇略高一点。
(四)关于建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老年社会保险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问题。
建立老年社会保险制度,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老年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以后,没有一个专门的保险机构进行管理,社会保险工作也无法开展。因此,凡是在全县(市)范围内进行集体企业老年社会保险制度试点的市、县,都应建立老年职工社会保险公司,由劳动人事部门领导。根据退休职工的多少配备适当的专职干部(目前可暂配五人左右),纳入国家事业编制,由地方财政预算开支。职工社会保险公司的主要任务是:(1)贯彻执行有关职工社会保险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职工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2)研究职工老年社会保险的发展,审批职工老年社会保险方案,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3)负责本市、县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保管、使用;(4)做好退休职工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
在“保险基金”统筹以后,还可以相应成立保险基金理事会或保险基金财务监督委员会,协调和监督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审核保险基金会计帐目和统计报表。理事会或监督委员会均为兼职,由劳动人事、财税、工会、主管部门和退休职代表组成。
(五)关于加强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工作的领导问题。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并组织各有关方面的力量,认真研究制定方案,切实解决有关的具体问题。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有关部门研究试行。
篇4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35―02
从1999年7月1日开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开始正式执行,并规定收付实现制为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方式,借贷记账法为会计记账的主要方法。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主要目的是把社会保险基金考虑到国家社会保障的预算之内,从而将国家保障预算的基本情况完整的反映出来,避免发生预算虚假支付和虚假收取的情况,但是这种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
1.1对于负债情况不能准确反映
目前我国采用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和职工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两者分别采用的制度是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期中现收现付制的特点是下一代人提供资金来供养上一代,属于代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而基金制包括所有的社会保险费和投资所获得收益,其特点是“同代自养”。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主要把现金的实际收付看作收入和支出的依据,能够把用现金支付的财务支出明确的反映出来,但是,如果债务没有采取现金支付的方式,这种制度就很难将这一部分财务支出明细反映出来,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隐性债务,从而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状况,不能通过报表和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完全的反映出来,造成基金风险的防范能力下降。
1.2对于社会保险基金活动的结果不能真实反映
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最低生活需求,是由法律强制规定的。主要原理是先进行基金的收集,再返还给劳动者,实现分配和使用。一般来说,收付实现制在入账时按照会计期间款项的收付为依据,这样一来,一旦收益实现与收到款项的时间存在差异,那么会计记录所显示的收益就无法准确、真实的反映活动的结果。而且,如果费用的发生和支付的时间也存在差异,那么当期业务活动所支付的代价也就无法通过会计记录反映出来。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当中明确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操作模式,规定统筹的基金一定要处于盈余的状态。如今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空账”问题,导致养老保险的支付过程陷入困境,而收付实现制将基金的实际运行状况掩盖起来了,因此,并不能将社会保险基金真实的运行结果反映出来。
1.3影响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
按照相关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结余不准实行各种类型的投资,只能在购买债券时使用,或者存入银行。但是自从21世纪以来,我国停止了针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特种国债的发行,国债投资方面已经失去了经济效益。因此,经办机构工作效率的高低对社会保险基金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
基于收付实现制基础之上的会计核算,无法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和绩效水平完全的反映出来,不利于绩效管理工作的进行。另外,如果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在使用时采用共同的会计核算基础,那么既影响成本的节约和绩效的考核,又不利于利息和成本的合理计算。这样一来,对于基金的管理和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都存在着消极影响。因此,收付实现制与社会保险基金成本核算的要求已经不相符合,对社会保险基金中采用“基金制”管理业务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会更有利于社会保险基金使用效率的提升。
1.4阻碍会计改革的顺利推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提高绩效、使信息透明化以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等,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但是因为收付实现制本身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所以无法为新公共管理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也无法将财务绩效和财务运行情况完整的反映出来。
政府采用权责发生制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报告能够对政府的运营绩效和财务运行情况进行真实地反映,从而提供了有效的评价信息,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第二,权责发生制能够为量化活动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其效率水平,并且使政府的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提高,竞争力加强。第三,权责发生制能够让政府部门在管理理念方面发生转变,加强管理者对于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视程度,提高财务绩效管理效率。第四,权责发生制更加符合如今公众受托责任的需求,更加适应新公共管理环境,使财务的透明度获得提升。第五,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为政府提供财政支持能力方面的信息,帮助政府制定好相关决策。
2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改革措施
2.1弥补收付实现制的弊端
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能够有效的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点。其具体的核算方法是:第一,在转存协议存款时,借记项目为财政专户存款和协议存款,贷记项目是财政专户存款和活期存款。第二,当按照协议存款利率计算利息时,财政专户存款和协议存款记为借记项目,待结转利息记为贷记项目。第三,当按照承诺利率进行个人账户的利息计算时,借记项目为待结转利息,利息收入和个人账户利息是贷记项目。第四,协议存款到达限制期进行转回时,将财政专户存款和活期存款记为借记项目,贷记项目是财政专户存款和协议存款。
采取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能够将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成本和结余的实际情况完整的反映出来,又能够弥补将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时所出现的弊端。
2.2真实反映社会保险基金财务运行的状况
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不仅能够促进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成本的计算,还能够将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运行情况以及财务结果准确的反映出来。另外,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能够把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绩效和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职责紧密联系起来,让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结构逐步实现向更高管理目标的转变,从而促进社会保险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将社会保险基金中的隐形债务信息全面的反映出来
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能够把社会保险基金目前和以后的隐性债务更加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来,并且使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得到增强、可信性得到提高、完整性得到保障。另外,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能够将社会保险基金的持续性作用良好的反映出来,有利于政府发展战略的制定和风险的预防,也能够为政府长久的发展策略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
2.4做好社会保险预算和会计制度的改革
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能够使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难度有效降低,从而明确反应出政府活动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将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整个过程串联起来,有利于财务信息的提供,从而使政府更好的完成绩效管理工作。
那么怎样做好社会保险预算和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呢?《关于实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的颁布代表着社会保险预算改革的又一次进步,有效增强了社会保险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独立性。在此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政府部门在进行社会保险预算工作时的职责,对预算的具体项目也进行了详细说明。比如在最常见的养老保险中,基金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是养老保险预算的两个方面。其中,基金收入包含基本养老保险费、利息、财政补贴等收入,基金支出包含基本养老金支出、医疗补助金支出、丧葬抚恤补助支出等。我国的省级政府在整个基金预算的统筹工作中起着统筹平衡作用,而中央财政则起着最终的平衡作用。
3结语
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要完成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向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核算基础的转变,要在对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报表进行修改的基础之上,协调好培训和立法方面的工作,还要做好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从而推进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使社会保险基金的效益得到提升。另外,还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使其符合实际会计核算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曾丽.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探讨[J].审计与理财,2010,(04).
篇5
关键词:新时期;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发展趋势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的历史背景之下,我国基层普通民众群体的收支不均衡问题依然长期存在,因而切实构建科学系统且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在现阶段我国具体组织实施的基础性社会保障事业体系的改革过程中,社会保险基金要素,正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体系的综合性实践路径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财力储备作用。从社会保障基金要素的管理控制工作实施机制角度展开具体分析,切实做好其基础性的会计核算业务实践工作,是确保其能够顺利实现最优化的管理工作效能和应用实践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展开简要阐释。
一、社会保险基金及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概述
所谓社会保险基金,是在严格遵照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条文体系的强制性规范控制条件下,借由遵照社会保险缴费数额比例提取的业务实施方式,向特定的单位或者是个人征缴款项,或者是借由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直接进行款项资金要素的拨付,从而为充分保障和支持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缴纳主体,能够及时获取到充足的社会保障待遇而集中提取的专项资金。社会保险基金要素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从其具体的内部组成结构角度展开分析,具体涉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素、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要素、生育保险基金要素、失业保险基金要素,以及工伤保险基金要素五个具体表现门类。所谓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指的是以切实提升社会保险资金资源要素的运行使用效益为主要目标,借由对现代会计事业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引入运用,在充分发挥基础性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工作的业务实践职能的前提条件下,而专门性针对社会保险基金资源要素,以及社会保险资金资源要素的运动变化路径而具体规划形成的专业性会计学科。
二、收付实现制业务背景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现存问题
所谓收付实现制,就是要在具体参与处置企业或者是独立社会组织内部基础性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要以各类款项的实际收入数据和支出数据发生规模为基础,针对企业或者是独立社会组织内部实际发生的本期性收入和支出规模进行核算,并且具体计算企业实际发生的生产经营性经济盈亏(收付实现制的实质,就是企业内部一切以现款形式支出结算的费用项目,不论其具体指向的费用内容是发生在本期历史阶段,还是在过去的某一历史阶段,都必须作为本期应计费用项目来具体组织实施会计费用核算处理;企业内部一切以现款形式收入结算的收入项目,不论其具体指向的收入内容是发生在本期历史阶段,还是在过去的某一历史阶段,都必须作为本期应计收入项目来具体组织实施会计收入核算处理)。在以往发展实践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要素的会计核算业务处于相对简单发展状态,因而运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开展社会保险基金要素的会计核算处理工作,本身能够较为科学精确地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要素实际收支变化表现状态的计算分析处理,确保实际组织开展的社会保险基金要素会计核算实践工作,能够顺利获取到最优化的预期效果。现阶段,随着我国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指导理念和基础实践职能的不断变化,在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要素管理工作实践覆盖范围不断扩展的背景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业务活动,在保持对社会保险资金资源要素收支状态和结余状态充分关注的实践背景下,对基金在实际财务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债务、债权、保值,以及增值等运动变化状态均施加了充分关注,导致收付实现制背景下现有会计核算业务流程的缺陷特征,也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第一,无法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要素的收支实现状态和结余实现状态的科学反映。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工作基础方法的应用实践过程中,如前文所述,通常是以当期实际发生的财务资金要素的收支运动行为作为会计核算工作基础的,而在资金要素收支行为的发生环节和实现环节,费用性资金要素支出行为的发生和实现,在时间节点表现层次处于不同的会计核算业务周期的实践条件下,通常会导致基于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业务程序应用背景下形成的会计核算工作成果,将会无法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要素在特定会计核算业务周期之内真实性经济业务发生状态的全面准确反映。第二,无法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事业领域,债务要素和债权要素实际发生规模的高效充分控制。在会计核算业务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收付实现制本身具备鲜明简单易行的特点,且在针对社会保险资金要素的经济活动,进行计算处置过程中本身能够获取到准确清晰的数据信息成果,然而,一旦社会保险基金资源要素在具体化的组织运动实践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预付款项业务行为,或者是暂欠款项业务行为,比如社会保险资金资源要素的缴纳者或者是缴纳单位发生了一定表现形式的保险资金要素预先缴付、保险资金要素拖欠缴付,或者是组织开展社会保险基金清欠业务管理等实践行为,通常将导致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资源要素的会计核算工作无法顺畅有序开展,给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综合管理性和应用性效能水平造成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
三、收付实现制业务背景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趋势
在收付实现制业务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不言而喻的,其基础性的业务发展实践活动目标,就是在确保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要素在实际发生一切表现形式的经济活动行为过程中,都能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资源要素发生的一切收入业务行为、支出业务行为和结余表现状态,运用适当表现类型的会计核算业务方法实施完整准确的核算业务处理,最大限度规避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成果质量不良和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和蔓延,更重要的一项业务控制点是,要切实采取适当类型的干预处置手段,针对收付实现制在具体化的业务实践运用过程中展现的问题和缺陷,展开适当的改善优化。要切实做好社会保险基金资源要在收入业务实践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工作。假如社会保险参保单位或参保人员是以月份为周期的方式,缴纳社会保险费资金要素,则社会保险基金要素的收入业务行为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行为,在实际收到款项资金要素条件下,要立即登记收入账。假若社会保险参保单位或参保人员具体实施社会保险费资金款项的一次性预提或者是多年性预缴业务行为,则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业务行为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业务,在其相应的预提、预缴的年度内分别确认适当数量的社会保险基金资源要素收入,对于已经被确认为当年会计核算周期之内的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要素,借方应当登记资产类会计业务核算科目,贷方应当登记与之直接对应的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会计核算科目。
四、结语
针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问题,本文围绕社会保险基金及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概述、收付实现制业务背景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现存问题,以及收付实现制业务背景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趋势,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董海松,徐豪.关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发展趋势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5(06).
[2]编辑部.财政部全面规范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J].中国总会计师,2016(12).
[3]桑鸿利.浅谈社会保险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8).
[4]王婧.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基础研究[J].中国市场,2016(29).
[5]吴国辉,李宏卓.关于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11).
篇6
[关键词]社会保障 会计监管 会计核算
一、社会保障会计的定义
社会保障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社会保障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社会保障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和反映,为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提供财务信息。
二、社会保障会计的监督职能
社会保障会计监督就是审查业务活动中的种种问题,弄清是非,区别违法或违纪,为此必须有明确客观的标准。所谓明确,是指标准必须明白、清楚,确定的会计规范如政策法令、财经法纪、会计法规、规章制度、公认的会计原则等可用来做为判断的准绳。所谓客观,是指标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并可用来做为检验的依据。
三、社会保障会计的核算特点
(一)以资金收支为主要业务。这是由社会保障事业的性质决定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都是政府行为,政府将财政资金拨付给民政部门,再由民政部门向外支出。因而这部分会计具有明显的经费收支的特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会计,也同样从国家财政领取事业费,再由其支付各种费用,当然也具明显的经费收支特点。
(二)利息核算占有重要位置。社会保障会计的核心部分是社会保险会计,社会保险会计的核心部分是基金会计,基金会计的重难点部分是利息核算。因为社会保险基金数额巨大,时间跨度长,利息计算较有难度,而且涉及成千上万的缴费者,因此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利息核算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利息的多少取决于记账利率和计算方法。记账利率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每个年度定值确定,计算方法则应根据个人账户记载的特点来确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上的本金总额在职工退休前不断增大,而在职工退休后则逐渐减少,这就决定了其利息计算方法的不同。
(三)以个人账户为管理重点。我国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个人账户数量巨大,记录频繁,使用时间长达几十年,而且同时要有本金和利息的计算。个人账户的记录和管理是整个社会保险工作的基础,必须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在程序设计上要特别注意防丢损功能的设置。
三、社会保障会计监管对策
(一)社会保障会计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会计队伍建设离规范化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其人员绝大部分是由其他岗位转岗而来,没有系统学习过有关社会保障及其会计的相关知识,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加强社会保障会计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加强社会保障会计队伍建设,首先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社会保障的有关理论,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其掌握社会保障会计的法规与方法,以加强工作的规范性、法制性,从而为社会保障工作增加一道安全保护屏障;对其进行计算机知识强化培训,使其能够自觉、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业务考核管理,建立起人员流动机制,加大会计委派制的实施范围和力度,减少社会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行政干预,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
(二)社会保障会计核算监管对策
1、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的核算
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费有两种征缴方式:税务部门代征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两种征收方式下的基金流程不同,其会计核算方法也不同。
在税务部门代征方式下,社会保险费由税务部门直接存入财政专户。收到社会保险费时,借记“财政专户存款”科目,贷记“某某社会保险费收入”(下级上解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利息收入、转移收入、其他收入)科目。月末将上述收入科目发生额全部转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基金科目的贷方。
2、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核算
按规定社会保险费的支付只能从“支出户存款”科目支出。“支出户存款”科目在接到财政专户拨付的资金时,借记“某某支出户存款”,贷记“财政专户存款”。“支出户存款”除接收财政专户拨付的资金及该账户的利息外,不得发生其他收入业务。在由支出户进行各种社会保险费的支付时,借记“某某社会保险支出”科目,贷记“支出户存款”科目。
3、社会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的核算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按规定,这两部分基金的核算应分别设置“统筹基金收入”和“个人账户基金收入”两个科目进行核算。而且“个人账户基金收入”科目下应按缴款人明细设账反映基金收支情况。
(三)社会保障会计电算化建设
建立既符合社会保障基金财务管理特点、又能代替手工操作的会计电算化体系,不仅是一个计算机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会计理论问题。在对会计核算工作流程、数据流程、用户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保障会计制度规定,按照电算化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研究,形成逻辑模型,经反复论证修改,最后生成机制凭证、审核记账、自动产生会计报表、信息储存检索方便的社会保障会计电算化系统。
当然,如今市场上已经有多种现成的社会保险会计软件,不再需要重新开发。不过,了解其基本原理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论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会计监管对策,有利于维护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行,预防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各种风险,并有效地制止和纠正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完整,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社会保障基金会计与会计监管问题浅析 李丽 会计之友 2005/01
篇7
【关键词】社会保险;保值增值;政策建议
1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研究现状
社会保险基金资产要求安全性和保值增值是基金资产管理的第一要务和至上原则。各学者研究了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首先,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基金投资和增长面临风险。杨长汉(2011)根据统计数据比较,直观反映出社保基金保值困境,从数据来看,2010年城镇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及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额不到2.5万亿,而当年CPI指数已超过5%,同时期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益仅仅为2%,可以看出,当前的基金投资和增长情况面临巨大风险。庞波(2011)从我国社保基金总体投资现状出发,得出我国社会基金的投资属于传统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基金在宏观管理上存在问题;第二,基金的投资领域相比较国外其他发达国家投资来说过于狭窄;另外也没有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监督和制约,很容易出现问题。其次,研究养老保险“三三制”投资策略。胡萍(2012)在分析我国资金运营现状后提出完善资金投资应从参保者个人基金账户、基金运营委托制度、我国金融市场等几方面出发,通过“三三制”投资策略,例如拿出社会养老保险的三分之一进行安全谨慎性投资,目的是实现资金基本保值;再拿出三分之一资金购买安全系数高的社会基金,为资金增值提供保障,另外三分之一投放在股票市场上,为基金带来高额利润回报。三三制原则基本可以满足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要求。最后,分析了中国社保基金在保值增值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赵伦钧,石金明(2010)认为,问题有:一是基金的统筹层次比较低,以养老保险为例,实际的统筹仅仅局限在市一级,阻碍了基金投资规模效益的实现。二是,相关部门人员对基金保值增值缺乏认识;基金在管理上受到制度的制约影响大。因此国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基金运行计划,提高基金的统筹层次,改变基金运行管理模式等。杨良初(2011)认为,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基金投资也已丧失“人口红利”带来的好处,如果不改变社会基金的投资形式,将使社会面临巨大风险,因此从决策机构到基金管理部门都应关注这一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发挥“人口红利”后期作用,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机制,尽量在中国老龄化高峰来临前做好充分准备,以保证基金的良性循环。
2国外社会保险基金模式
智利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是依靠私人主体来运营。智利政府仅仅发挥着监管的作用。其主要模式是以市场为基础,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使市场上各金融管理公司竞争,由此为受保人提供优质服务,基金管理公司也会通过价格区分出优质客源,双方互惠互择,为了保证客源稳定,基金公司在基金投资运行上必然会做充分的投资分析,以实现较高投资收益。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作用主要是对基金公司监督管理,对保险投资项目管理等。通过市场运行大大增加了智利社会保险基金的回报率。瑞典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允许管理人参与账户的管理,政府扮演基金管理者和资金委托人的中间角色,目的是将二者分离开来以便节省不必要的成本。政府的具体工作包括基金个人账户的登记和结算,当参保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政府将其账户资金全部购买保险公司的产品,在通过市场竞争选择合适的保险公司,以实现资金的增值。一般购买的投资组合有股票、政府债券以及公司股票等多种形式。新加坡是属于强制性储蓄型的资金模式。社保基金又被称为中央公积金,公积金存款利率一般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政府设定。公积金的投资渠道比较广,可以购买股票、也可以购买债券、可以购买公共住房做投资,甚至可以购买储蓄保单等将资金投放在二级市场上。英国社会保险基金属于现收现付形式。注重当前资金筹集的横向收支平衡,社保资金的投资一般由政府监督,投资相对比较谨慎。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缴纳的所得税以及国民保险金,资金的投资运营是由控制着500亿英镑国民保险金的“国债消减委员会”负责,当年征收的社保基金支付当年社保开支,剩余的部分全部购买国债,或者存入银行。可以看出资金投资渠道比较保守。
3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
3.1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的“委托-”
关系“委托-”出现在社保基金筹集到使用的各个环节,涉及的部门也比较多。为了抵御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等各类风险,社会公众拿出自己一部分所得参加社会保险,即出现投保人与基金管理者的一级委托-关系,投保人将自己的保障权委托给资金管理运营部门,以保障自己在遭遇各类风险时,能够有能力应对,社保基金的管理人可以在管理权限范围内对资金进行投资。因为在我国,参加社会保险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一级委托-关系也是具有强制性的。社保基金的管理者仅仅是对资金收集和发放过程中的管理,基金的运行则是交由专业经理人代为投资。因此社保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投资人之间又形成了“委托-”关系,称为社保基金二级委托-,相比较一级委托-关系来说,二级委托-具有明显的市场性质。截止2010年底,全国个人账户金额达566亿元,全部交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代为托管的。可见,“委托-”下社会保险基金要实现保值增值,必须规避“内部人控制”的风险。
3.2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
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是基金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险制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在国内周小川最先提出应该增强对基金的管理和风险防御。李珍、刘子兰强调应该实现养老金的多元化投资,同时还分析了各种投资工具。并且提出要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应使养老金入市,对入市的规模和途径做了分析。郑秉文(2004)借助国外经验,分析了美国补充养老计划运行模式,在完全积累制下的财政支付能力,其投资运行的持续性,投资策略等。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我国的社保基金“部分积累制”必然会发展成“完全积累制”。而对于养老金入市的呼声,郑秉文认为并非长久之计。为了实现基金可持续发展,应该将养老金变成一个“国际风险投资基金”,这类基金与国家基本保障制度分离,成为“补充制度”。
3.3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的特殊状况
农村在社会、经济、人口文化等方面处于欠发达阶段。对社会保险的认知度较低以及对保险的不信任使农民参保意愿不强。农村居民收入低,致使对参加农村社会保险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运营、监督都存在很多问题。以农村养老为例,陈文满(2011)指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问题是资金来源缺乏,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不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因此他提出,要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良性运转。华雯文,范融泽(2011)从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的现状出发,总结出农村社保基金的问题,基金没有独立预算、收支不明确、权利与责任划分不清、城乡间基金差距比较大等。所以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改善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基金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机制。蒲小红,成欢(2012)鉴于西部地区新农保人口流动性大、对基金需求增长快、基金波动大的特点,政府应该发行符合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债券。为了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以及实现农村基金的增值,其利率应该高于银行利率。
4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建议
4.1完善法律,加强制度的约束力
按照我国的机构设置,各个层次的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属于政府的垂直管理部门,又是管征收和发放的社保基金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双重身份加大了监督的难度,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资金被借用或挪用的风险加大。另外,作为投保人,相比较资金管理者来看比较分散,委托人与人的力量不对等,委托权容易弱化,委托人对人的有效监督无法形成。因此基于这些因素,应从国家层面制定系统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各方面主体,以保证社保资金的正常使用。
4.2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
个人能从各类社会保险中获得的好处与参加社会保险时的支付额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充分会使投保人出现“搭便车”的行为;另外逆向选择也会改变地方政府的一些行为,导致地方政府对基金投资不积极,对投资渠道的扩面不主动等,自己不造血而依靠中央政府输血。即使是基金有结余的基层政府也不会用盈余来弥补资金缺口。针对在社保基金筹集中的问题,一些学者建议应借鉴他国经验,开征社会保险税,税的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篇8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
社会保险基金作为国家社会保障资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区别于其他营利性专项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会计核算的内容为全面核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专项基金。
(一)核算主体与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不同
企业和行政事单位会计核算主体为会计核算主体,具有经济主体和业务的统一性。而社会保险基金核算主体为基金本身,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时核算单位经费和各项社保基金。
(二)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方式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政府财政资金核算方法一致,能及时准确的反映核算当期基金的收支余情况,防止基金虚收虚支空账现象。
(三)社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金收支核算和资金账户设置有其特殊性
1. 社会保险收支涉及财政、税务和社保经办机构,税务机关征缴收入从国库收入户划入财政专户,待遇支付时由社保经办机构列用款计划从财政专户拨款至支出户,再由支出户支付到具体享受待遇的人员,会计核算体现了对社保基金核算的特殊性。
2. 根据会计制度要求,社保基金收入户、财政专户和支出户需分开设置。收入户、财政专户、支出户之间的关系为,收入户归集当月基金征缴的在途资金,次月由财政管理基金部门将收入户资金划入财政专户,只收不支,支出为社保经办机构按用款计划由财政专户拨入资金,只支不收。
二、现行社保基金收支运行中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方式单一,“收付实现制”存在缺陷
实际工作中部分参保单位存在补缴和预缴社会保险费,以及医疗保险协议医疗机构未按时结算医疗费用的现象。
1. 在现有会计核算制度下往往将补缴和预缴的社会保险费确认为当期收入,造成当期入账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收入虚高。
2. 协议医疗机构未按时结算医疗费用,根据我县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政策,协议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超定额部分年底经考核后一次支付,费用支付时间为下年度,因此不能准确的核算当年实际发生的医疗费,造成当期实际支付费用少次年费用虚高。
(二) 基金债权债务无法准确核算,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1. 根据社会保险法相关规定,延期缴费业务只有在实际缴费发生时确认收入,不能在会计报表上确认债权,在社保费所属期间内也不能分摊确认。
2. 对长期欠缴的社会保险费不能在基金收支报表中得到真实反映。相关业务数据和信息只能在社保业务系统中查询,财务系统没有任何信息,造成基金欠缴保险具体信息查询和核对困难,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和真实性,不利于基金管理。
(三) 基金实现收支两条线,存在财政专户资金和社保经办机构社保基金账账不符现象
1. 实际工作中,当月缴纳的社保基金收入当月入账,社保经办机构根据国库收入户对账单金额确认收入,作财政专户存款增加。财政专户资金收入根据收入户次月归集财至财政专户,有时也因为经办人员操作原因不能及时归集费用导致财政专户存款余额账账不符。
2. 根据基金会计核算要求,养老、医疗等险种的基金转移收入从异地转入财政专户,社保经办机构核算异地转移收入需和财政对接方能入账,存在会计核算期间不一致现象,最终导致账账不符。
3. 经办机构设置收支分离,部门对接不畅导致账账不符。我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基金征缴和支付设置,分别设立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中心和待遇支付中心,征缴中心经办基金缴纳和转移收入,支付中心经办基金待遇支付。月季未由支付中心根据征缴中心提供的基金收入汇总编制基金报表。由于征缴中心不编制基金会计报表,只编制基金科目余额表,同时对上级单位不要求上报报表,没有严格的报表上报时间和准确性要求,经常出现经办机构会计核算数据信息沟通、传递不及时,造成账账不符。
(四)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存在重编制轻执行情况
基金预算作为财政资金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规范预算编制过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管。但实际操作中各项基金的预算重编制轻执行,对预算执行不到位的没有考核监督机制。
(五) 基金监管手段落后,监督机制不健全
各级社保基金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内控制度均对业务操作层面进行控制,对财务会计核算方面的监督只是要求按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考核量化指标。
(六) 加强基金财务管理,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当前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主要为财政专户存款,保值增值只能来源于定期存款,支出户存款保值增值来源于银行活期存款优惠利息收入。大量基金存量资金存在贬值的风险。
(七)基层财务专业化人才匮乏,重业务轻财务现象时有发生
受基金内控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对基金征缴、待遇支付等业务经办较为重视,普遍认为基金财务管理只是收付账款基础性工作,导致社保单位负责人对财务管理重视力度不够。目前基层社保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缺少业务钻研精神,工作中不能把各项基金业务政策和基金财务有机结合,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社会保险基金核算明确纳入政府核算体系,基金预决算统归政府会计体系
从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看出,当前社会保险基金核算工作主要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但是每年编制预决算报表时由财政和社保部门共同负责编制财政、社保两套报表,不仅加大社保经办人员的工作量,也造成了由于编报口径不一致来回重复调整数据的现象,建议由政府牵头,财政、社保统一报表编制方法、口径,整合成一套报表,便于政府统一编制预决算。
(二)加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基础工作,加强社保经办机构整合
应建立大部制机构,规范基金财务经办流程,提高会计信息流转速度。社会保障部门应根据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特点科学合理设置社保经办机构,减少基金财务经办流程,使业务和财务数据高度统一,数据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基金会计核算工作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和账实相符。
(三)采用收付实现制和采用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
单独采用收付实现制,难以做到基金收支核算准确,资金管理上也很难做到相互牵制,同时为使基金统计和会计报表数据相一致,建议采用两种核算方式相结合。
(四)部分险种核算改单一会计主体为双会计主体的核算模式
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核算由统筹和个人账户基金构成,可以分别设置为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管理,在财务系统内一个险种列两套账。
统筹基金设置征缴收入一级科目,将每季收到的银行利息分为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利息收入,设置为二级科目核算,支出设置一级科目和根据支出项目明细设置二级科目。基金结余核算统筹基金收入扣除支出的滚存结余。
个人账户基金宜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方式,真实反映基金收支情?r,具体核算方法为,征缴收入设置为一级科目,收到的利息收入按基金征缴比例划分计入个人账户基金利息收入部分,作为二级科目核算。支出设置一级科目和根据支出项目明细设置二级科目,核算个人账户支出和转移支出。基金结余核算个人账户收入扣除个人账户支出的滚存结余。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分开核算,使个人账户的收支费用能通过基金收支表准确、及时的反映出来,有利于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及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积累情况。同时统筹基金收支余核算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基金结余和支撑能力。
(五)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应重视岗位专业知识培训,扭转社保经办重业务轻财务的现象。社保基金财务管理为基金管理中的核心管理,领导需着重加强基金岗位专业人员知识培训,鼓励参加职称考试提升基金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篇9
关键词:社会保险;会计;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1 简述社保内涵以及当前我们国家的社保体系
对于社保来讲,其内涵是当社会成员临时的或是永远的不具有了工作能力的时候,国家以及社会为其提供基础的生存保障。
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保障保险对象的社会保险的实施,由缴费单位和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的专项社会保险资金。在我国,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单位以国家规定的职工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基数。
社保会计特点分析
由于社会工作在不断的发展,此时的社保会计就顺势形成了。社保会计具体的说是对社保内容开展的详细记录以及分析的一类专门的会计,主要有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和健康经济学等几个主要的理论渊源。
该项会计核算本身具有独特性,和单位以及行政机构比对来看,它的特点有如下的几个。
1.1 主体多样化
通常来讲,单一的经济主体本身只存在一个会计主体。但是在当前的制度中,社保基金和经办组织是不一样的。基金是前者的主体。同时经办机构亦是单独的实体。所以,该基金和经办组织会生成多个主体。
1.2 会计平衡公式及会计要素的特殊性
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资产=负债+资本”,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基金”。社会保险会计要素的选择,更能确切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特色。
1.3 收入和支出核算的特殊性
普通单位在银行的账目是可以收取同样还可以支取的,有着一定的结算性,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法规定,银行存款账户既要开设“收入户”又要开设“支出户”。“收入户”该户除按将各项社会保险收入按月划入财政专户存款外,只收不支。“支出户”核算有关基金的支付及有关费用支出,该户从财政专户存款中拨入款项外,只支不收。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银行存款”账户分别设置了“收入户”和“支出户”,对收支分别列支,这不同于企业会计的银行存款可同时“收”或“支”。“收入户”核算收到的社会保险费及有关收入,除按期将养老保险基金划入财政专户存款外,一般只收不支。同样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及有关费用支出应该计入“支出户”,除从财政专户存款中拨入款项外,一般只支不收。
1.4 核算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则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在实际账务处理中,根据当期实际收到的社会保险费编制基金收入分录,并根据当期实际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编制支出分录。而对企业应缴而未缴、少缴的社会保险费及社保机构应付而未付、少付的社会保险金不作账务处理。
2 当前社保会计面对的不利现象
当前我国的社保改革工作获取了很多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保险事业的进步。总体上来讲,社保制度还面对着如下的一些不利现象。
首先,制度混乱,十分落后
当社保管控体制实现统一之后,在之前的背景下存在的社保制度早就不能够适应如今的改革规定了。具体的体现在如下的几个层次中。第一,报表的填报标准是不一样的。其次科目设置存在欠缺,还没有形成单独的科目来核算养老等账户,这就干扰到社保革新工作的开展。第三,核算不合理,记账措施混乱。最后,由于落后导致管控活动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不断的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等,不过有关的会计制度并未颁布。
其次,社保基金的管控不当
如今我们国家的社保制度在整个国家范围之内大体上实现了统一,不过相关的管控工作却很落后,之前的多头管控体系还存在,此时就导致国家无法强化基金管控力度。如今,成体系化的社保基金管控模式还没有生成,还面对着社保基金还不合理的占用等现象。因此形成综合的合理社保制度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第三,税制改革的步伐过慢
关键体现在对社保费用的统筹管控上缺少立法根据,如今还未颁布综合化的社保法规。此时的社保费用征收通常是靠着协调来实现的,其征收的尺度很软,存在较大的弹性,所以使得管控工作没有实际的意义。单位不愿意缴纳,延缓缴纳等现象经常性的出现,导致资金的统筹面对着很多的问题。
第四, 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弊病较多
社保资金放到财政专户中,开展收支两线路管控之后,它的安全以及完整都有了保障。不过,这同时会使得管控责任模糊,收支意识淡漠,运作费用变多等一些问题。因为单位制度革新工作的深化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调节,基金在收缴运营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总的来讲,社保的会计制度方面的问题是所有问题的基础,假如不处理好这个问题的话就无法从基础上确保社保工作顺畅开展。
3 针对问题提出的应对方法
第一,将社保会计的科目以及制度统一
第一要处理的社保会计制度太过于落后的问题。严谨的管控模式以及健全的会计体系是革新的必然发展方向,同时还是带动社保发展的重要内容。
社会保险会计具体可依据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需要,按照资产、收入、基金、支出、负债等设置类统一的一级科目,然后在一级科目下按险种设置二级科目。
第二,做好社保基金的管控工作
要想确保社保基金的管控工作具有实际的意义。第一要秉承着权力与义务相结合、公平与效益相统一、各方共同承担责任的原则拓宽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将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和社会保险会计制度的合理设置进行统一,有序地开展。其次,加大社会保险基金运营力度。在当前的模式中,社保基金已经无法有效的增值了。这些资金绝大多数存放到银行中,只有很少的用来购买国债。虽说此举可以带来一些利息,不过站在通货率的层次上来看,我国物价指数的上涨水平高于国债利率和银行利率,社会保险基金就不能保值增值了。
第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
社保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对于带动革新,维护社会安稳等都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银行存款账户分设了“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在所有的账户中,除了基金之外,都有一些活期资金,这些资金无法综合使用。此时就导致资金的成本变多了,无法实现保值。
4 实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
因为社保基金本身的独特性以及业务的独特性所在,假如单独的使用权责体系的话就会导致账户资金虚假。单独的使用收付实现制式无法体现自己的债权状况的,对于管控来讲很不利。为了合理的区分各类基金的性质,并且精准的获取资金的筹措以及运行状况,对社会保险基金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方案。
5 社保基金公开
要适时的创建社保基金披露体系,以此来确保群众获取基金的权限,同时还有助于社会监督工作的开展。在披露信息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比如广播网络等等。在开展基金公告的时候,要确保审计报告一同公开,只有这样才可更好的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任小菲.我国社会保险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5).
[2]蔡昌.简论社会保险会计〔J〕.广西会计,2001(4).
篇10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维护我国社会保险政策的实施及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全国各地社保经办机构逐渐探索、研究社会保险的内部控制工作,逐步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社保基金内控工作积极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内部控制体系尚不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待完善,危害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的案例时有发生,给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探索研究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管理,以促进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工作的加强,从源头上遏制社保基金违规现象的发生,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促进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1.社保基金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社保基金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较晚,内部控制体系尚不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以后,各地社保基金管理部门逐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及措施。但在很多地区,当地的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地区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也是直接照搬其他地区、机构的制度,并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导致制度与实际工作无法接轨。有的把内部控制理解为汇总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以现行规章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关于内部控制的制度陈旧,没有根据目前的业务情形进行更新和修正。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会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危及社保基金安全。
2.社保基金内部控制执行力有待加强
(1)社保系统人员不足,制约内控制度落实
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积极推进,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参保人数快速增长,基金收支结余规模越来越大。而社保从业人数受编制限制,人员少、业务环节多,不能满足业务内部控制需要,这种现象在基层社保机构尤为明显。按照社保基金内控管理相关规定,对于养老保险申报、个人账户管理、待遇核准、待遇计发等业务关键环节的操作权限必须严格分离。而目前 基层社保机构正式编制人员少,却承担着多个险种的经办业务,导致部分关键岗位经办人员业务操作权限过大,重要岗位存在编外用工问题,部分业务环节存在“一手落”现象。
(2)社会保险工作人员内控意识不强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社保工作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处理日常工作,把关注点放在业务处理是否完成上,忽视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授权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方法在业务办理中的应用,违反单位基于内部控制要求制订的规章制度,实际操作权限过大。这样一来,内控制度变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社保案频发。
(3)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问责机制缺位
对于一些在内控专项检查及日常内部稽核中发现的差错,其中大部分由于经办人员工作不仔细、责任心不强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实际操作中经常以口头提醒为主,而没有采取进一步的问责机制,导致一些问题整改好后又重新出现,由于震慑力不足,也导致社保基金业务经办人员内控意识薄弱,内控流于形式,导致风险识别不足,社保基金管理存在漏洞,给个别人违法违规以可乘之机。
3.社保基金内控风险防范机制有待加强
(1)未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判断的机制
目前,社保基金管理部门还没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识别和判断的机制,没有一个风险识别和判断的标准,面对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风险,不能够梳理出哪项工作有风险,风险具体在哪个环节,风险的内容是什么,风险的危害程度和可能性有多大等,使得内控工作不能有效的深入开展,只能浮于表面工作。如承德社保案利用河北省省内转移没有实际缴费转移,无需基金科确认的社保漏洞。
(2)缺乏对社保基金动态风险的有效管控
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社保业务不断发展变化,随时会出现新的风险点,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风险点,没有对应的风险控制流程,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每个风险采取具体有效的防范,必将给社会保险基金带来潜在的风险,危及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尤其是信息化管理的不断发展,社保基金转变为“数据”,数据即基金,社保业务数据、社保基金财务数据成为社保基金管理风险所在。
4.社保基金内控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1)社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力量薄弱
近年来我国推行全民参保,参保人数不断增多,社保基金收支及结余规模也逐年增大,但受人员编制的限制,社保基金管理人员的增加远远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工作人员忙于业务操作,专业监管人员配备不足。
(2)社保基金内部监管独立性不强
由于专业监管人员配备不足,使业务经办与基金监管分离不彻底,经常会出现业务部门自己监管自己的现象,导致日常内部监管独立性、权威性不够。有的社保基金经办机构虽然设立了专门的监管部门,但由于监管部门属于社保基金经办机构内设部门,监管工作的独立性大打折扣。
(3)社保基金外部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
长期以来,在社保基金外部监督管理方面,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实施统一管理,外部监督一直处于“多头、多门”管理的混乱状态,同时参与社保基金监督管理的各职能部门都是独立工作,相互沟通、协调十分缺乏,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个健全的外部监督体系。
三、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议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操作流程
(1)完善社保基金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做好社会保险内部控制工作的前提条件。制定基金运行内部控制各项制度,明确各个环节操作规程,确保社保基金经办机构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社会保险内控制度。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在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分析风险隐患,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有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等内部控制基本方法,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 、基金财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制度,并将制度有效实施。
(2)规范社保基金经办机构内部操作流程
把业务流程、工作程序、权限控制、授权审批等内部控制的具体规定设置在系统程序中,不符合内部控制规定的经办行为无法在操作系统中进行操作。利用计算机系统将业务与财务部门间的业务形成相互制约和复核关系,推进社保财务一体化建设,建立业务与财务间更紧密的系统关联控制。
2.不断提升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1)加强社保队伍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
按照社会保险内控制度的要求,征缴岗、转移岗、待遇核定岗、出纳岗、会计审核岗等,应由不同的操作员负责经办,并设置内控岗,但由于人手不足,造成有岗无人,必然使内部控制制度无法落到实处。为满足内控管理的需要,确保基金安全,一方面增加人员配备,充实社保队伍;另一方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社保财务业务一条化建设, 全面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社保人员的工作强度,在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和授权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下,将岗位在工作人员中调剂分配,并实行定期轮岗制度,解决人员不足内控制度无法落实的问题。
(2)强化社保基金管理人员内部控制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积极推进,社保基金的管理环境不断发生改变,社保工作的每一个变化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点,社保基金管理机构应提高风险意识,深刻认识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通过加强内控宣传,组织员工进行内控培训,强化基金安全的内控意识,创造良好的内控文化,营造内控文化氛围,使内控观念深入人心。只有使社保基金管理人员认识到了内控的重要性,才会积极主动的推进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使内控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3)建立社保基金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执行,为确保各项内控制度的切实有效落实,社保部门应制定《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在日常内控检查中发现的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内控问题,要坚决启动相应的问责机制,并与个人考核相结合,以问责方式推动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
3.加强社保基金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风险评估工作机制
社会保险基金业务经办存在着政策性强、业务办理环节多等特点。加强对业务风险点的把握,进行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对社保基金各项活动流程进行梳理,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各环节风险,识别风险点,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社保基金安全的影响程度,进行风险评级,实行分级监控管理。建立基金风险监控、识别制度和基金风险预警机制,对存在风险的关键环节实施监管,最大限度减少可能造成的后果。
(2)加强对风险的动态评估监管
近年来社会保险政策频频出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医疗保险合并,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合并等变革,各险种统筹层次的逐步提高。业务处理方式由最初的卡片账到单机版软件操作,再到现在网络业务办理。随着外部环境、社保基金业务经办模式的变化,风险点会随时发生变化,尤其在实现“社保数字化”的今天,风险的及时识别更为重要。因此,建立风险的动态评估监管机制,及时对新发现风险进行评估规范,对不当的风险控制措施及时进行修正,构建事前预防体系,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效果,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内控风险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
(1)加强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
一是充实社保人员队伍,从组织上保证社保队伍的稳定性,为内控提供坚实的基础,解决业务经办与基金监管分离不彻底的问题,避免监管人员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二是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本基金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指出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整改意见;三是建立独立的内部控制监督队伍,并保持内部控制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2)加强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
由于内部监督的独立性的局限性,社保基金外部监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加强外部监督。外部监督的原则应该是公开、透明以保证基金的安全性。《社保法》中规定了人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并设计了监督委员会这个组织,进行外部监督,但未规定各部门监督的相互关系,所说的监督委员会实际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要真正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必须对监督委员会的组成、运行机制进行明确的规定;理顺而人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督委员会各监督职能部门的相互关系,加强各监督部门的协作,同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构建严密的、健全的社保基金外部监督体系。
四、结语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保基金经办机构应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但社保基金案的时有发生,警示我们社保基金内控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规模庞大的社保基金,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从全方位、全过程完善内控管理体系。探索完善社保基金内部控制,对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健民.基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财务内控监管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2):50-51.
[2]谭凤玲.社会保险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及完善方向[J].财务学习,2015,(17):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