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全身反应法,简称TPR 教学法,是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的教学方法。此方法是美国加州San Jose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詹姆士·阿歇尔指出儿童习得母语是输入大量听力信号随之发出对应的身体反应的过程。它有别于传统模式下枯燥、单调、单向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转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指令性语言,并期待学生通过这些指示而立即作出相应的口头和动作反应,在此过程中,教师贯穿一定的肢体动作,把语言转化为让学生乐于接受和喜爱的肢体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授课内容进行理解。学生在老师有目的的指导下,逐渐学习单词、词组,甚至句子。全身反应法是一种十分适应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印象。
二 全身反应法的理论基础
1.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种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全身反应法是建立在幼儿习得母语的基础上的过程。瑞士着名的心理学专家皮亚杰把这种语言习得过程称为“构建事实”。对婴儿或幼儿来说,只告诉或向他们解释事实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同样,翻译对幼儿来说也不会起到作用。幼儿必须根据自身的经历才能构建事实。詹姆士·阿歇尔认为:幼儿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口语的掌握和理解是要通过身体做出相应的动作而实现的,整个身体的动作反应是发展幼儿理解力的关键。
2.左右脑分工理论
美国着名的生物学家斯伯里指出,左脑是控制语言的,可以通过语言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右脑是非语言的,是相对沉默的,但是能在听到发出的指令后做出相应的动作,进而表达自己对言语的理解。詹姆士·阿歇尔非常赞同斯伯里的观点,他进一步指出,幼儿学习第二外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幼儿学习一个新单词时,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右脑先进行反应的,当指令引起幼儿行为变化时,幼儿就会使用右脑很快地理解和解码这个语言。
3.心理学的“记忆痕迹”理论
心理学中的“记忆痕迹”理论认为“记忆联系的追踪频率及强度越大,记忆联系就越强,所学习的东西也就越容易被回忆起来”。一般情况下,全身反应法中都是在简单指令基础上进而形成复杂的指令。在幼儿英语教学中,随着所学的单词越来越多,所理解和掌握的句子也相应变多,对之前所学指令的追踪的频率和强度就会变大,所以对之前学过的东西就特别容易记住也能及时回忆起来。全身反应法涉及很多的肢体动作,通过动作来理解指令,能加强幼儿的记忆,提高记忆的保持率。
4.人文主义心理学理论
全身反应法汲取了人文主义心理学关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全身反应法中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当学生在听到指令时要及时地配合教师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师也要注意理解要先于开口,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再进行教学实施。这样就能使学生普遍感到比较自由地做出动作来展示和表达,消除他们的焦虑感,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 全身反应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展示与模仿
幼儿的语言习得一般都是先模仿大人说话而展开的。幼儿在认知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的形象性和词汇具有的概况性,就决定了幼儿所掌握的词汇情况。也就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知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而理解和掌握词汇。全身教学法强调听力的作用,即理解领先,并且配合肢体对语言的反应来提高其理解能力。因此,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模仿是极其关键的一步。首先由教师来示范,幼儿进行模仿,最后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理解。如教师教授26个英文字母时,可以把提前准备好的字母卡片发到每个幼儿的手中,让幼儿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其次由教师通过韵律口诀和形体动作进行教学,在进行到字母“C”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发出标准的发音/si:/,然后让幼儿进行大声地跟读,接着教师可以用一只手做出“C”手势,加深幼儿对“C”的形状的记忆,进而做出写出“C”的笔顺,让幼儿进行模仿。最后,对学生提出课后思考题:“用身体还能怎样展现出类似‘C’动作”,再次发散幼儿的思维,加深和巩固对这个字母的学习。通过教师的展示与幼儿的模仿这个方式,学生不仅能记住字母的发音,而且对字母的形状和写法都能很好地掌握。
2.指令与动作
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并且注意力很难集中和持续,教师要把幼儿的这一特点与全身反应法相结合。通过在多听、多说英语的同时,还要让幼儿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这样就能把抽象的语言与具体的动作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加以干预与引导,进行指令与动作。如在教授“stand up”和“sit down”的单词时,教师先对这两个单词进行朗读和讲解,进而发出指令,让幼儿做出动作。教师要注意,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做出动作,在幼儿肢体进行反应的同时,要幼儿大声朗读“stand up”和“sit down”,加深语言与动作的理解。再如教授颜色词汇时,教师可以先以一个颜色为例,如学习“blue”这个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室找蓝色的物体,并说“This is blue”。再举一反三,说出其他颜色让幼儿去找。幼儿接着开始接受教师的指令,并进行动作的反馈,如在事先准备好的画板上画出相应的颜色。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要用英语进行教学。经过反复进行相应的指令练习,使幼儿逐渐理解所学单词或句子的意思。
3.情境互动与角色扮演
篇2
【关键词】全身反应法 基础英语 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7-01
1.背景
全省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是把话语与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并用肢体语言教学的一种方法,通过行为活动来教语言。这种方法由加利福尼亚州一所大学的教育学教授James Asher所创,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发展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学理论,还参考了由Harold和Dorothy Palmer在1925年提出的语言教学步骤。从发展观来看,Asher认为二语学习应该和孩子母语习得过程是类似的,孩子直接接收的就是简单的命令话语,他们首先用肢体动作反馈,而后慢慢地产生话语反馈,大人也能像孩子一样,通过获得第一语言的过程掌握第二语言。
2.理论基础
TPR反应了语言的语法观。Asher(1977)认为目标语言的结构和词汇学习是可以通过引导者巧妙地使用命令性的指令来实现的。他认为动词,尤其是祈使动词是语言使用和学习的重要部分。这种方法和心理学中“痕迹理论”联系起来,该理论认为记忆被追踪的越紧密越频繁,那么记忆之间的连结就越牢固,从而也就更容易被唤醒。“追踪”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动作形式的。
Asher精炼出了三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学习假设:
(1)生物机制
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存在一个确定的内在的生物程序,这个程序可以确定一个母语或二语发展的最佳路线。他认为母语和二语学习的过程是平行的,是类似的。其中有三个环节值得注意:第一,孩子发展听力能力先于发展口语能力。因为在语言习得早期,他们可以理解十分复杂的语句,而此时他们无法自己说出来的,在足够的输入和练习后才可以掌握复杂的语言形式。第二,孩子们听力能力的获得是因为听到父母的命令,通过动作的反馈而理解后获得的。第三,一旦听力能力提高够,口语能力就会自然又不费力地获得。
(2)大脑侧化
大多种二语学习方式是左脑学习,而Asher认为TPR是右脑学习的。通过研究Piaget的认知理论,Asher提出孩子们是通过右脑半球的动作活动来习得二语的。右脑活动必然早于左脑对语言上的高级认知加工。简单地说,成年人应该通过右脑活动来接近语言,同时左脑对语言进行分析和加工。当右脑有了足够的学习之后,左脑的语言分析加工系统会被激活,从而对语言进行更高级、更抽象地加工。
(3)降低焦虑
对于成功的学习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过于焦虑。母语学习的环境就是一个宽松无焦虑的氛围,然而对于成年人学外语却往往有很大的压力。而解决这问题就要充分重视语言学习的生物机制。通过动作强调语言,而不是抽象地学习语言形式,学习者就能从比较紧张忧虑的情况得到放松了,把全身心的注意力放到了学习上。
3.课程设计
TPR课堂大纲是以句子为基础的,句式都有要强调的语法点和相关词汇。这种方法与把语法或结构作为语言核心要素的教学方法显著不同,TPR要求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意上而非是语言规则,而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以归纳的方式学习了语法。
祈使句形式的训练是TPR的主要课堂活动。课堂典型的画面就是一些学习者在按要求做动作,其他的一些活动还包括角色扮演或做专题讲说。其中,角色扮演的的情境都是日常的,例如饭馆、超市、加油站等等。
TPR的学习者开始的角色就是收听者和表演者。他们很注意听,然后用肢体动作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反馈。老师还会把之前学过的语言条目放到命令当中,而学生也会努力地理解并作出反馈。学习者监督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会鼓励学生们开口说话,当学生们准备好后,就内化了足够的语言基础。而老师在TPR中起到积极和引导的角色,老师决定教什么,谁来展示新的学习内容,谁来找些补充学习材料。Asher(1997)说“把你要使用的言语写出来是很明智的,尤其是新指令的句子,因为动作速度是很快的,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抓到抓全新的学习内容。”
Asher认为与其说老师角色是教外语,还不如说是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老师应该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以便学生能内化语言的基本规则。所以说,老师可以控制语言的输入,提供语言“认知地图”的初步材料,然后由学生自己建构他们理解明白的“认知地图”。老师也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步调发展他们的口语能力。
至于纠错,老师应该仿照家长对孩子们语言错误的反馈,那就是家长起初只是偶尔纠错,重视孩子的语意表达,随着孩子长大,错误就很少了。相似地,老师们起初不要过分纠错,而后可以有更多的纠错,因为学生语言可以表达了,已经到了要求语言形式准确的步骤了。
4.小结与启示
全身反应法(TPR)是20世纪末新兴的语言教学流派,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方法反对传统教授语言规则,忽视语意的方法。充分挖掘利用现代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作为其理论支撑,毫无疑问是进步的。观察模仿母语习得过程,利用命令、动作的关系,以语意为纽带,建立了很好的三角关系。这个认知过程的建立,也就意味着语言的掌握。
然而,这种方法在中国的实行还是有难度的:(1)师资力量不够,这种方法要求老师有很好的双语运用和灵活转换的能力;(2)班级人数过多,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3)班级学生座位排列成U型才能更好发挥该教学法的特点,而现在大多数教室座位还是传统的全部正对着黑板。
但是,随着我国教育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会成为实现新版《英语课程标准》的有力支撑,老师和学生会快乐、轻松地学好英语,不仅考试高分,而且应用能力会很强,再也不是“哑巴英语”。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0102-02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全称是完全肢体反应教学法,也就是“全身反应法”,这是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在1966年提出的概念。这种方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笔者对该方法的理解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口头表达(学生“静听”),教师辅以肢体动作的示范并说出英语(学生“动听”),学生边模仿动作边说出英语(学生运用“全身反应法”)。这样教学,不但减轻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压力,而且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开口说英语”的信心。
开展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英语教学,不是要把语言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侧重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听、说、读、写、游戏等课堂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对英语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学生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儿童具有活泼好动、心理障碍小、善于模仿、短时记忆好、学习以直接兴趣为主、接受能力强等特点。小学生拥有这些特点为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全身反应法”提供了实施条件与环境。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运用“全身反应法”,能使课堂气氛“热”起来,让所学内容“活”起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运用“全身反应法”辅助课堂讲解
众所周知,母语是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会对外语学习产生一定的负迁移作用。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用英语开展教学,避免说母语。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讲解时运用“全身反应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课堂用语的意思。也就是说,教师在讲课时应边说英语,边做动作。学生为了响应教师的动作,必须用眼睛紧盯着教师,几乎在看到教师的动作的同时听到语言。这样,学生在脑海中就会把图象和语言结合起来,无需教师用中文解释,也能理解教师说的是什么。运用“全身反应法”辅助课堂讲解,既省去了教师解释英语课堂用语的时间,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身上,让学生真正做到眼、耳、脑并用,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边进入教室边说:“Class begins.”学生能马上明白这是“上课”的意思。“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30.”教师边说边拿起自己的课本翻到30页并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立刻能知道教师所说的英语句子的含义――请打开课本的第30页。教师把手放在嘴唇上并发出“嘘”声,学生就能理解“Be quiet!”的意思……“全身反应法”与英语课堂用语配合使用,既达到了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目的,又扫清了学生听不懂英语课堂用语的障碍,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即使教师讲解时逐步取消动作,学生仍然能听得懂教师的英语课堂用语。
二、运用“全身反应法”开展单词教学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在教学单词的过程中运用“全身反应法”,促使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识记单词的效果。
例如,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出版的小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中的动物英文名称时,可以通过师生共同模仿动物的声音或动作使课堂“活”起来。笔者教学单词tiger时,首先出示图卡,让学生大声读出该单词。接着,笔者模仿老虎吼叫的声音和老虎直立后张牙舞爪的动作,边做边说:“Tiger!”然后,让全体学生跟着笔者一起做动作和读单词。用同样的方法,笔者教授了lion,elephant,monkey,panda等新单词,还复习了dog,cat,bird等已学单词。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笔者安排了以下教学活动:首先,开展“One by one”(即“开火车”)的游戏,要学生任选一个动物边演边说,全班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表演,防止有边缘人的存在,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其次,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一名组员模仿某个动物的动作(可加上动物的叫声),其余三名组员操练表示该动物的英语单词。要求组员轮流充当模仿者,反复操练。最后,进行“大动”,即组织Bingo猜词活动,让12人小组选派一个代表观察小图卡,模仿图卡中的动物的动作(可伴随动物的叫声),让同组的组员猜词。猜词又快又准的小组为优胜小组,该组的所有同学均获得一枚小红星。在活动中,学生相互教授单词、模仿发音、纠正错误、巩固单词,其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体验到了英语学习的乐趣。这样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真正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小主人。
三、运用“全身反应法”开展句子教学
在教授新句型时,教师可以先用身体动作把句子的含义演绎出来,然后说出句子,再让学生跟读,从而让学生同时从视觉和听觉上体验新句型。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模仿,更能让学生直接地领会和感受新句型。
例如,教学外研社出版的小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Module 3的Playground,学生需要学习句型“I like/don’t like…”。上课时,笔者开心地说:“I like football.”同时做出踢足球的动作。看到笔者的动作,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句子的意思。接着,笔者请学生站起来,模仿笔者,边说句子边做动作(加上开心的表情)。然后,笔者边做出无力踢球的动作,边沮丧地说:“I don’t like football.”接着,要求学生模仿。用这种方式,笔者顺利教授了本课的全部内容。用“全身反应法”来教学句子,不但使抽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动作联系起来,还利用“边做边说”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加深了学生对新学内容的记忆。
在新内容教授完毕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4人小组合作活动,要求各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列出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并用“I like/don’t like…”句型记录下各个组员喜欢和不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笔者鼓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使用动作演示句子和开口说英文。6分钟后,请其中两个小组的汇报员用动作来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其他学生共同说出句子。看到这两个同学的成功演示,其他学生按捺不住了,他们纷纷举起手来要求上台表演。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操练了新句型,又复习了新单词和已学单词(basketball,table tennis,morning exercises,swimming,skip-ping,riding bikes等)。在课堂中使用“全身反应法”,学生们不仅能快速牢记新学的句型,而且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真正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还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4
关键词:英语歌谣法教学
一、英语歌谣的特点
歌谣深受儿童的喜爱,因为它所具有的特点非常符合儿童的天性。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具有想象力丰富、爱玩好动的天性。歌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有意义的语言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及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在小学进行英语歌谣教学,能让小学生通过聆听、唱诵儿歌的形式兴趣盎然地学习英语,同时,通过综合运用活动性、直观性、讲授性的教学方法达到其独有的学习效果。
1.词句简单。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此时小学英语语句简单、语法结构单纯、语汇贫乏,因此,语言浅显的英语歌谣把正确的语法、语汇与少年儿童的口语结合起来,形成优美的、规范的英语口语,适应了学生语言发展的水平,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英语歌谣中使用的词汇主要有动物、食物、日常用品、交通工具、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颜色、形状、大小等,这些词反映的事物及其属性比较具体,契合了少年儿童的思维特点。英语歌谣中简单句的大量使用,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和掌握。
2.内容生动。英语歌谣的语言特别强调形象性,着力于对人和事物的生动描绘,突出它的形态感、色彩感和动作感。所描绘的人和物,使幼儿念起来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学生接受外部事物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器,进入大脑的许多信息中,画面给幼儿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所以图画能引起幼儿的听觉直感,唤起他对事物的注意、想象和理解。
3.音韵自然和谐。英语歌谣大多节奏明快,押韵巧妙有趣,并且常可伴随着动作、节拍进行朗诵表演,所以受到活泼好动的儿童的欢迎。而且歌谣与音乐密切联系,儿歌有的悦耳和谐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能使幼儿产生愉悦感。有些歌谣在内容上没有多大意义,但其和谐的韵律、铿铿的音响都从听觉上给幼儿以愉悦。因而儿歌的语言不仅要求浅显、口语化,而且须有严格的韵律、明朗的节奏,常形成有规律的反复。
4.富于动作感。小学生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但大多数学生还是保留了直觉行动性思维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英语歌谣动作性的要求。在英语歌谣作品中,富于动感的语言能有效地唤起幼儿的注意,增强他们对内容的理解。正因为英语歌谣具有这些其他英语文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独特特点,因此在小学的英语教育中我们提倡用英语歌谣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开启他们的心智,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发展。
5.英语歌谣能增强儿童的记忆力。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其内容之多、范围之广是众多小学英语教师觉得难教的原因之一。但如果我们能好好地利用书本上的歌谣来配合我们的教学,应该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让学生边学、边唱、边做动作,那会减轻了孩子们对句子记忆难的心理负担,而实际当他们能唱这首歌曲时,他们的无意识记忆已把句子记牢了。
二、英语歌谣的教学方法
1.全身反应法。全身反应法( Total Physic a Response 简称TPR) 是通过身体动作教语言的方法,强调言语与动作的协调配合。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加里福尼亚圣何塞(San Jose)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创立。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Asher指出,针对小孩的语言大多是命令句,小孩一般先用身体反应,而后再学会用语言进行反应,强调理解先于开口,因此,“听──做动作”是全身反应法的最明显的特征。教授的语言多以祈使句为主。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由于这种方法对幼儿的言语输出不作严格的要求并带有游戏的性质,因此可以减少幼儿的学习负担,培养他们愉快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的效率。把歌谣的内容用动作或表情表现出来,即边说边做动作,学生喜闻乐见。
加动作是为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轻松愉快,所以并不要求动作像跳舞那样优美。所以有一些歌谣的内容不那么好加动作,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加上一些简单的、与节奏协调的动作就可以了。
2.情境教学法。情境指的是情和境的统一体,情代表人及其所有行为、心理,境则强调客观世界的构成和自然性。情与境的结合使幼儿处于一种宽松、自由且贴近幼儿生活的氛围中。情境教学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新的英语儿歌通过情境进行教学和操练,学生在情境中兴趣高、理解快、记得牢。运用情境教学法,关键是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让学生能有兴趣地主动学习并学会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创设情境。
篇5
关键词:TPRS 教学模式 高职外语教学
一、TPRs教学法概述
1.TPRS定义
为帮助学生习得第二语言、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美国著名西班牙语教师Blaine Ray于1990年创立了TPRS(Teaching Proficiency through Reading and Storytelling)教学法。它基于美国心理学家James Asher提出的“全身反应法”,把故事讲述和角色扮演应用于外语课堂教学并大获成功。
2.TPRS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新型的外语教学模式。TPRS受到越来越多外语教师的关注。这种新型教学法是以James Asher的“全身反应法”及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ames Asher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TPR教学法(即全身反应法)。这种教学模式建立在言语和动作协调的基A上,使大量听力信息的接受与肢体动作反应相结合,有助于二语习得。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理论”认为,人类对信息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实现的。对于所输入的语言信息的难易程度,可以用“i+1”来表示,即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教授语言最好的方法是听力先行原则。最终帮助学习者自然而然地获得口语表达能力。
3.TPRS教学模式
Blaine Ray提出了TPRS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即:确立意义、故事询问、阅读与讨论。TPRS教学法在外语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学习者和教师共同参与发展故事环节。并通过对学习者循环提问故事细节。让学习者不断重复目标词汇及语法点,保证学习者注意力的集中,最终实现学习者习得目的语的目标。课堂提供给学习者个性化的生活故事情境是不断扩展的,因此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和重复量都是动态逐渐发展的过程。阅读与讨论环节,基于前面所编故事,教师引导学习者阅读、翻译和讨论教材中的相关阅读内容。以便学习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讨论与写作练习,使学习者所习得的语言点最终得以内化并能达到自然输出的效果。
4.TPRS教学原则
TPRS教学过程包括大量输入原则。语言的学习和习得都需要大量丰富的有意义的材料作为可理解性输入:主体性原则,在课堂上应该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个性化问题的设计和追问中。使故事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关注每一位学习者;真实性原则,教师所创设的各种话题和问题需要贴近生活与真实的实际情境相联系:反复性原则,学习者通过不断回答教师的各种问题,实现了语言的反复却有意义的重复,完成对情境的补充;动态性原则,在故事的推进和构成方面,教师、学习者共同合作,故事内容是课堂的临时性生成。总之,TPRS外语教学课堂使学习者主体在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真实信息中。通过对语言进行动态地反复复现和巩固,实现了语言习得的内化和输出。
二、TPRs教学法在高llP,外语教学中的优势
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须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为依据。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调动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者的外语应用能力,突出外语向职业技能提供服务的特征。TPRS教学法无论是在教学模式、教学原则还是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可行性。可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充分发挥:
1.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最佳学习状态。TPRS教学法的课堂上,重新塑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有利于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高效学习。
2.夯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TPRS课堂教学有助于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课堂教学内容来自于学生的个性化经历。学生课堂专注度有所提高。学生愿意为自己或他人的个性化故事锦上添花,因此更加乐于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堂活跃度有所提高。TPRS教学法有助于发挥外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素养
一直以来,高职外语课堂对于学习者的培养注重读写能力,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TPRS整个教学环节是通过教师的反复提问和追问。实现学习者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内化,最后实现无压力状态下的口头输出和对文本的理解。学习者主动参与,共同合作,促进了学习者社会性的发展,合作学习的获得。对于听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高职外语学习者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篇6
关键词:“全身反应教学法”(TPR);TPR的实际运用;TPR的局限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Education must be fun,所以日常英语教学的内容必须得让学生喜欢,让他们产生兴趣。TPR全身反应教学法的优势是强调身体的互动性、教学的生动性,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在游戏中学习,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做到快乐有效学习。以TPR教学法贯穿的课堂,是以“listen and do”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这是TPR教学法最明显的特征。在学习中,教师用目标语发出指令,先通过自身示范,等学生理解后,然后边说边做。这种教学法的确有其独到
之处:
一、TPR是有趣的教学法
1.TPR的心理学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思维较活跃,感知较敏锐,记忆较牢固,想象较丰富。TPR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愉快因素,使英语教学活动化、交际化、娱乐化。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乐起来、动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直接感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注重语言学习中的互动
曾有位专家引用父母教授儿童学习语言的例子来解释TPR教学法的原理。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佳;而紧张、焦虑的情绪是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动的舞台,把他们的思维和身体从疲劳、紧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涣散的注意被吸引过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3.TPR教学法的特点
(1)听力理解领先。首先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口语表达。
(2)学生应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动作来提高理解力。这种身体反应应由教师用有计划的口令来控制。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感知并掌握语言。
二、TPR教学的课堂实际运用
1.演示教学
教师通过生动的表演,即运用身体语言来阐明口中不断重复的语言信息。比如在教到walk,talk,listen to,look at,touch,kiss,hit等语言表达时,教师辅以本身的动作示范,在要求学生重复同样的动作,短短几分钟内学生就可以自如地对指令做出完全正确的反应。
2.卡片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更直观地教授,我们会把一些学过的单词写在不同的卡片上,在理解之后的操作环节让学生每人手持一卡片,通过不断重复单词的发音,学生记住后教师可以念单词点名,持相应卡片的学生可以举起卡片以示理解。学生不断交换卡片,再用同样的方法训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发音,同时更能专注于课堂教学。
3.绘画教学
小学生对直观的图画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图画来讲授内容来牵引学生认知语言。出示图画,让学生说出单词,或让学生说出单词,并出示相应的图画。最好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绘画活动,把自己想说的、会说的用图画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再通过解说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一幅幅富有创造力的绘画给学生带来了成就感,并且在愉快的情境中记住了所学内容。
4.游戏、竞争教学
一般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学生会倍感兴趣。同样,教师设计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学习,可以大大激发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在游戏、竞赛中训练语言技能。比如,可将学生分为“coffee”组,或“chocolate”组,还可进行“boys”与“girls”之间的竞赛。特别是在词汇的复习课上,如在用图片教授完一组动词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先说出一个动词,让分成的两组各派一个代表来做动作,哪一组的同学先做出来,就可以加一分。团体合作的游戏竞赛会使学生的热情高涨,使枯燥的单词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语言的反馈与体现也会显得更直接、更真实,效果也更佳。
三、TPR教学法的局限性
1.不足
该教学法有时只局限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其动作与言语大都是简单的动作,不可能单靠这种方法学习深入的内容,必须同其他的教学法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2.适用范围
适合小班教学,TPR教学法中包含了大量的游戏活动、小组
竞争、角色扮演、小学生自制力较差,手舞足蹈、叽叽喳喳,需要教师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时刻注意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分寸,让学生明白不能“为游戏而英语”而应该“为英语而游戏”。没有好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再好的教学方法,再丰富的教学活动,一旦课堂控制不好,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3.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用TPR来表述,这种教学法不适合于中高级外语教学
在我们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单独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法。TPR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兼容性,因此,把它和传统的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一定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Enjoy English,Enjoy life一直是我们英语教学的宗旨,总结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与劣,语言的教学必能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措施
一、前言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前进,教育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和建设者,是教师的义务。“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方式,使英语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文化及英语语言本身,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性和对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
(一)创设和谐、民主、积极舒畅的环境氛围。
课堂教学要有自然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实现课堂的教学互动。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进行语言交流、沟通情感,以及人际交往和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积极舒畅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式。教学气氛是指师生在教学交往中的气氛。活跃的教学气氛不仅是指师生外部活动的活跃,而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互动,即处于积极主动的外语学习状态中。真实,是指情感的真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灵活处理教材,特别在处理对话练习材料时,尽可能不要让学生机械地直接套用课本材料,最好稍加改写某些可以替换的部分或增设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更加积极主动,而不是机械重复课本设定的场景和内容。
(二)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诚相待才会有可能培养真实的教学气氛。而且,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处,这一方面的重点是科学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或者错误,而当学生指出这些错误或者质疑时,我们不必因爱面子而否认或采取漠视的态度,而应该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疏漏,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和质疑。我们应该以此把自己严谨的治学作风言传身教给学生,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信。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和知识应用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合作,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并理解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融多种教学法于一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全身反应法、交际法、口语情境法、听说法、社团语言学习法、自然法等。
以“全身反应法”的教学方法为例,这种教学法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阿歇尔(Asher)。他认为,学外语要像幼儿学母语那样的轻松愉悦、无拘无束。在课堂上,教师先发口令,并用动作把口令的意思表达出来,学生理解后,也跟着做动作,再学着把口令做出来。然后学生发口令,教师做动作;学生发口令,学生做动作。直到全部听懂了,初步学会了,再教授书面的记忆,进行书面练习。例如学习“现在进行时态”时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老师擦黑板,在此过程中问学生:“现在,老师在干什么?”学生先用汉语和老师进行交流,懂得现在进行时态的用法,进而掌握这个语法,这样做不仅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能给课堂带来许多有趣的东西,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打下基础。当然全身反应法只限于语言学习的起始阶段,而且对少儿更加合适一些,所以在教授高年级学生时,我们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或者将几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从而为课堂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
三、结语
高效率的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进行英语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我们要注意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能力,充分体现英语的交际能力,不仅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而且培养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英语,通过英语角,与外教进行交流,学生自发组织地进行一些英语学习活动,例如进行英语比赛的形式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法。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英语这种语言交际作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出真知,只有增加英语练习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自然、真实、平等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积极大胆地学习外语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无论课内课外,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与其能力相适应的练习机会,通过这些练习提高其能力。如此良性循环,积极大胆的外语学习倾向就会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篇8
TPR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由曾在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的James J. 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TPR教学法在中国被翻译为全身反应法,并在儿童英语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笔者在安徽省合肥市抽样调查了三家儿童英语培训机构,三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均表示,TPR教学法是其用于指导儿童英语教学活动的核心策略。
顾名思义,TPR教学法是一种使用动作来辅助教学,建立在言语和行动和谐一致基础之上的语言教学法。Asher认为,“人脑中有习得世界中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生理机制”,外语学习可以效仿母语学习过程。儿童完全可以像学习母语那样通过“内化”和“解码”去学习外语,而且这样的学习效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儿童也更容易对带有肢体动作的教学活动做出反应。与沉闷死板的课堂语法、词汇教学相比,TPR教学法能够营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轻松课堂氛围,也更容易激发儿童的课堂参与热情。TPR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涉及二语习得理论、左右脑分工理论、心理学中“记忆痕迹”理论和人文主义心理学理论。
二、TPR教学法的三种课堂教学应用误区
笔者从2012年3月开始,每周末参与澳方英语的儿童英语教学活动,观摩了多名中教、外教的授课方式与流程,记录了各种采用TPR教学方法的课堂活动,从中发现有些教师,特别是中国教师在TPR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误区。
(一)误区一:过度单一重复
第一个误区在于过度单一重复。例如在一堂教授面部器官nose, mouth, ear, eye等单词的课堂上,授课对象为6-9岁的中国小学生,所有授课对象为第一次接触以上词汇,授课教师为一名来自美国的外教。互相打招呼引入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开始结合PPT图片展示教学nose, mouth, ear, eye等单词,并结合“point to your nose”, “pull your ears”, “touch your mouth”等指令,教师配合表情进行动作示范,并鼓励学生跟着做。在教授完核心单词之后,教师通过发出指令“point to your nose/mouth/ear/eye”,引导学生用手指向正确的面部器官进行复习。最后全班玩Simon says(我说你做)游戏,同样是引导学生用手指向对应的面部器官。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持续半小时,而整个课堂基本从头至尾在重复相同的“指令”性活动:用手碰鼻子/嘴巴/眼镜/耳朵,教学方法较单一。
(二)误区二:游戏性大于教育性
第二个误区在于游戏性大于教育性。孩子喜欢游戏,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应的TPR游戏并适当地引入竞争意识,不仅可以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还可以密切师生间的关系。然而据笔者观察,玩游戏中的误区在于游戏性大于教育性,课堂可能会走向失控。例如中国TPR教学中常用的“锤卡片”游戏,即学生每人手拿一只充气小锤,地上摆放着英语单词以及相应的图片,教师发出某一个单词的指令(例如Egg),学生就要找到地上摆放的Egg卡片,用小锤敲打一下该卡片。这个游戏能锻炼学生将学到的单词与脑海中的意象进行对应,巩固对单词的记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小男孩争强好胜的个性,学生争抢着要第一个敲打到卡片。于是过程中出现推搡、追赶、争执、喊叫等行为,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同时当学生完全进入了游戏情绪,英语课仿佛成了体育课,那么这堂课的教育性也大打折扣了。
(三)误区三:忽视学习者性格与教学法的关系
第三个误区在于忽视了儿童性格与对TPR教学法接受度的关系。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儿童英语教学中使用TPR教学最严重的一个误区,即默认所有儿童适合TPR教学模式。通过笔者的观察,性格内向害羞的小孩在TPR教学模式下容易感到紧张、尴尬,这与TPR教学法追求“放松”的学习过程理念相悖。同时在一群活泼的小孩中间,内向害羞的小孩会明显感觉到同辈压力。例如当其他小孩均在积极地跟老师一起做动作的时候,内向害羞的小孩便显得局促不安,但又不敢跟着一起做动作。此时如果教师继续催促甚至批评,可能会导致其情绪崩溃甚至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心理阴影。曾有学者做过关于性格与语言学习策略关系的研究。Ehrman和Oxford曾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性格影响语言学习策略。外向者喜欢社交策略,与他者合作或者问问题,喜欢功能实践策略,积极寻找语言训练的机会。另一方面,内向者喜欢独自一人,避免社会接触和频繁的交流。(张芸,10)
三、TPR教学法使用不当导致的教学结果与反思
以上总结的三个误区在中国儿童英语教学实践中真实存在,而这些误区可能造成的不良教学结果值得教育从业者引起注意并深刻反思。
过分单一重复导致的直接结果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对肢体动作的模仿不经大脑。笔者通过观察课堂发现,重复机械的肢体动作使学生的积极性显著降低,跟读和做动作只是敷衍了事,年龄小的学生甚至完全走神。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在同一堂课内进行单一重复的教学,应当适时搭配讲故事、简单拼写或阅读等其他教学内容。重复的另一个弊端是教师取代了学生进行逻辑思考。例如教师一边指着鼻子一边说,“This is my nose”,那么学生通常也会模仿这一动作和语言。类似地教法贯穿始终。这种教法往往会导致学生(通常是初学英语的儿童)认为只要模仿便是对的,对所说的话语本身似懂非懂,没有自己的逻辑思考。笔者曾与一名习惯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学生交流,指着自己的鼻子问“What’s this”,而学生的回答同样是指着自己的鼻子重复笔者所说的话语“What’s this”,而非回答“This is my nose”。过分单一重复的弊端可见一斑。因此,在TPR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重复的艺术性,有技巧地进行知识巩固而非死板地重复;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以弄懂话语的意义为先,模仿话语和动作次之。
游戏性大于教育性的弊端在于教学效果的大打折扣。孩子天玩耍,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课堂的纪律性和教育性必须保证,这样才能让教学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因此规避这一误区的首要对策是对学生进行规范、规则教育,教导学生在课堂要使用“室内音量”,不能追打、奔跑、推搡等等。其次在游戏的设计上要考虑到活动的幅度和范围,要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预期,并做好相应准备。
忽视儿童性格与对TPR教学法的接受度对特定儿童群体的影响不可估量。如果忽视不同性格的年轻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一味将同一种教学方法推而广之,对内向型儿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笔者亲眼观察到有教师在课堂上给予积极参与动作的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嘉奖,而忽略了往往为数不多的内向型小孩,与其互动较少甚至敷衍。而这种情况下内向型的小孩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逐渐失去信心乃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针对内向型儿童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对TPR教学方法做适当调整,例如可以从一些简单的小幅度动作开始,多使用言语鼓励,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敞开心扉。
四、总结
TPR教学法作为一种已经盛行了几十年的教学方法,有其科学性亦有其局限性。它所提倡的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语言,强调在真正的情景里面来进行教学是有理论根基和实践成果的。然而肢体动作表达的意象有局限性,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和水平的学习者。同样,值得注意的是,TPR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误区,而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基层教育工作者对TPR理论的理解不透彻,职业责任感不强。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儿童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素养,严格把关,让孩子接受到专业科学的英语启蒙教育。
参考文献
[1] Asher,James J..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M].California:Sky Oaks Production Inc.,2009.
[2] 龚晓丽.全身反应法(TPR)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2011.
[3] 胡铁秋.TPR――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外语教学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0,13(1).
篇9
关键词:人文精神;情感;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人文主义(humanism)起源于14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然后扩大到整个欧洲。人文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师,特别是语言教师,在关注学生认知(cognition)的同时,不应忽视学生的情感(affect),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a whole person)来对待,在努力帮助学生扩展语言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对其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的培养。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外语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心理是具体的、变化的,因此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关注对以学习者本体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近代和现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让人以独立于上帝的视角自由地审视自然现象,它以文学、诗歌、戏剧、绘画、音乐等形式,反对基督教神学统治,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提倡认识自然,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肯定人的价值,借此把人文主义思想推广和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近代人文主义构建了人作为自然旁观者的形象,将超自然力量和神秘实体从科学研究中清除出去。现代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对举地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
中国的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如道家强调“法自然”“为无为”;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尚同”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以“仁学”为表征的人文精神的高扬。孔、孟、荀以“圣人、至人、仁人、君子、大丈夫”当“人”的理想,不但提出了为“仁”的主张和原则,而且铺垫了一条具体可行的达“仁”之途。王树人认为: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就是要“把人当人看待”。换句话说,不能把人当作非人的东西,不能把人当作牛马一样役使,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三、外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解读
(一)外语教学法中人文精神的解读
20世纪是外语教学蓬勃发展、教学法研究硕果累累的世纪。除沿袭16世纪建立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和19世纪末建立在改良主义和联想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直接法(direct method)外,随着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语言测试学等学科的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法应运而生,如:40年代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70年代以来建立在人文主义基础上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method)、沉默法(silent way)、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社团语言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暗示(suggestopedia)等等。
上述人文主义教学法虽使用了全然不同的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他们都将学习者看成是既具有智慧又具有情感的完整个体,重视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来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教学中,教师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摈弃“师本位”的观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朱风云 2003)亦认为:人文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人文精神的解读
2004年4月起,教育部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在教学性质和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凸显了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条件下的自由学习等。
与1999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不同,《课程要求》明确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目标是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学生学习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进一步拓展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转向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
《课程要求》中的一般、较高和更高要求分别与中学“新课标”中的七、八、九级相对应,既照顾到那些刚达到或尚未达到七级要求的学生,又照顾到那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分级教学遵循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各高校之间英语教学水平的差异,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可根据《课程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这种灵活的选择和操作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目标设置的民主性和人文性。
新的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此外,《课程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符合新时期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要求。通过灵活设计课程体系,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大学英语课程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四、人文主义精神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个人情感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等,其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高校普遍扩招的形势下,学生间的水平差异、能力差异、策略差异、动机差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主学习中心或校园网最大限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适时做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师角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他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学生求知的“顾问”、课内外活动的“协调者”、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同时教师本人也应是学习者和研究者等。
(二)灵活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个层次的“要求”是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朝较高或更高要求迈进。大学英语教学可实行分级教学,分别对应三个不同层次,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英语水平的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积极增设选修课程,如:世界文学史、中西方哲学史、欧美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电影与文化、美学概论、商务英语、科技英语等。对于文科的学生要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理工科的学生加强人文知识的熏陶,通过对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三)加强师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门语言课的讲授者,大学英语教师更应勇挑重担,弘扬校园人文精神。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如: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美学等,加强自身人文修养;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和追求真理的氛围,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学的整体设计和建筑应该有美学思考,学校应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程和系列讲座,扶持和加强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等等。
(四)创新评估体系,促进人文主义的英语教学
《课程要求》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学生的阅读和语法能力的状况,重视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师应创新评估体系,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改变以往由一份试卷决定学生最终成绩的方法,采用讨论、辩论、周记、读书报告、学期论文等方法进行评估,加大人文知识的权重,利用科学的评估体系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沉淀。
五、结语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呼唤富有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历史的丰厚土壤和崭新的时代特征是人文精神生成的基本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人文文化的培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强弱、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涵养深浅和思维智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的要求,两者相容则利,相离则弊。只有坚持两者的交融,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的思维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状态,才能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郝苑, 孟建伟. 论西方科学的人文背景[J].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6) 129-136.
[2]尤西林.“人文”的科学性与现代性[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 , (5) 50-53.
[3]王树人. 关于人文主义的几点思考[J].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 (1) 9-12.
[4]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4-127.
[5]周星. 国外现代语言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5) 34-36.
[6]朱风云. 论英语教学的人性化与英语学习的人文教育化[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5) 139-141.
[7]Stevick, E. W. Humanism in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4-25.
[8]教育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4. 1-9.
[9]教育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1-13.
[10]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10.
篇10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不仅仅是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思维,还是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过独立的思考,产生新的见解。如不同于教师、教科书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的新颖的方法等都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明确被当作重点任务。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该重视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著名心理学家洛巴特的“创造力的多因素理论”,可以得知这样的结论。环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也可以抑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良好氛围的创设。一方面,要精心准备好每一个课堂,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教学用语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并适当地开展游戏、唱歌等娱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与学生真正融为一体,让学生快乐地享受英语学习。另一方面,绞死还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之间要互相有爱,团结合作,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只有平等相处,心情舒畅,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英语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因为没有相应的语境,所以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思考,从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上到“A busy day”时,可以通过做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让几个学生站到教室前排,根据教师所报的时间,用动作表达自己所做的事情。然后,让在座的学生评出哪位同学的一天最繁忙。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增,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游戏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都在思考自己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这无疑为培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里、心理等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一,儿歌法。把教学内容编成儿歌,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如“白色white 雪花舞,黑色 black 像泥土,红色 red 不能忘,蓝lue 要记住”。这样把表示英语颜色的单词和实物联系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二,TPR全身反应法。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在小学英语教学英语过程中,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达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26英文字母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字母像什么,并且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C”像人的耳朵,用大拇指和食指可以表示出来。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中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创新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布置“An English friend”的课后作业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向自己的friend 发邮件或者是写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如何完成这项作业。在努力思考与写的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结语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老师是不完全的老师。”因此,要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特别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纳入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相信,当一个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独树一帜的创造力时,他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宫照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研究[EB/OL].http:///news_view.asp?id=3114,2009-7-11.
[2]王姚兵.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培养[EB/OL].http:///20010830/210119.shtml,2009-7-11.
[3]白继梅.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5).
- 上一篇: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要求
- 下一篇:广播电视编导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