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体;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9—0063—01
一、“童蒙求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易经》“蒙”卦的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金锦芳先生认为:发蒙者与蒙者的关系亦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强调童蒙求我,不是我求蒙昧的童子,实质上等于说,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就是对“蒙”卦的继承和发扬。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改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角色。
二、“君子以果行育德”、 “蒙以养正”——中国教育概念的精髓
“君子以果行育德”。意译为:君子应该用果断的行动,培养教育人们的德行。这一句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这应该算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蒙以养正”出自《易经·彖传》,金锦芳先生认为:蒙需要得到养,方能保持他的天真纯正的品行。养蒙,这是圣人之功。养蒙与发蒙,含义是一致的。对于蒙,最理想的做法,莫过于时其可发而发之,不可发而置之,养其本质,待其自胜。“蒙以养正”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教育思想的共同渊源,不论是孟子的“我养我浩然之气”,还是荀子的“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都是“蒙以养正”的具体体现。新课改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改决不能忽视德育教育,若以牺牲德育教育为代价的课改,无疑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我们应围绕新课改目标,在教学中力求学科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
三、“包蒙,吉”——有教无类,面向全体学生
“包蒙,吉。”是“蒙”卦“九二”的爻辞。金锦芳先生直译为:“能够容纳所有蒙昧的童子,是吉祥的。”这就是说,学生的材质不一,不能一概而论,教师采取包容全体学生的态度,就会是吉祥的。后来孔子说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包蒙,吉。”新课改要求:积极消除教育差异,特别要积极接纳边缘群体,让每一个人依法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消除性别差异,确保女童及妇女受教育的权利;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正是对周易“包蒙,吉”的全面阐述,也是世界近现代教育史的主旋律。新课改示范校洋思中学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从现代科学教育的角度对“包蒙,吉”最好的诠释。“包蒙,吉”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两种不同的表述,虽然各有内涵,但比较之,不难发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从人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活生生的人,它们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本质的观点。
四、“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篇2
本文根据研究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联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参考资料来源为中国期刊网和学校图书馆。时间跨度为2005年至2010年,可以有效保证研究紧贴时代形势和现实需要,进而保证研究的价值性和实用性。整个研究都是建立在对相关研究文献和原始资料的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地搜集、引用、分析和综合文献,力求最大可能的保持文献的原有意蕴,避免断章取义。农村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是指农村教育目的应该是何种状态。近5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村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进行分析,其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类学者认为农村教
育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最终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吴志丽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知“农村教育也应是为了实现农村子弟的自身发展,为了更好满足农村孩子的发展需要,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1]欧剑和陈小伟建议将农村教育教育目的定位为“为农服务”,包括推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程、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培养各种适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服务。[2]这类从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角度来定位农村教育,希望通过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社会服务现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短期可以起到明显效果,但是也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农村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公民。这类专家是从农村教育的对象并结合教育本身目的来探讨农村教育目的定位问题。
农村教育的对象天然指向农民群众,而教育最初目的是“育人”,因此农村教育目的就是促进个体发展、培养合格公民。例如粟高燕提出农村教育是为“促进个体自然的、认识的、道德的、心理的、审美的全面发展”。[3]袁宇指出农村教育目的应该由“培养传统的劳动者和传授简单的农业劳动技能,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人,为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创业能力的形成服务。”[4]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完善的“人”,将农村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合格公民”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此举可以有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培养新型农民。庞守兴认为农村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新型农民”。[5]皮武从文化角度探究农村教育目的,认为“必须突破单纯升学考试的局限,回归教育的本源,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作为农村文化的承担者”。[6]这种观点认为农村教育目的主要是为农村服务,具体体现在培养新型农民。农村教育建立在农村实际生活之上,本就应为农村发展服务,培养新型农民;但这具有很大局限,应该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来探析农村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王剑和冯建军认为“城市主导价值预设导致农村教育目的异化”,提出农村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热爱农村的人”,[7]以此促进农村的发展。刘小红和尹清强建议将农村教育目的定位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人才。”[8]体现出各方学者不同层面认识和解读我国农村教育目的的现状,对于研究农村教育目的有一定启示意义。
篇3
一、数学概念的概述
概念通常包括四个方面:概念的名称、定义、例子和属性。以概念“圆”为例,词“圆”是概念的名称;“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是概念的定义;符合定义特征的具体图形都是“圆”的例子,称为正例,否则叫反例;“圆”的属性有:是平面图形、封闭的、存在一个圆心、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为定长(半径),等等。
1、数学概念的特点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种关系和形式是脱离了事物的具体物质属性的,因此,数学概念有与此相对应的特点。
(1)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并且都由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使数学有比别的学科更加简明、清晰、准确的表述形式。数学概念的这种特性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数学概念及其系统成为可能。
(2)数学概念是具体性与抽象性的辨证统一。一些数学基本概念是一类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具有明显的直观意义,但通常以形式化语言来表述;数学中有许多概念是在抽象之上的抽象,是由概念所引出的概念(如1、2、3是对真实事物的直接抽象,而那些较大的数则是建立在已有概念的抽象分析之上:对于“已知x,则可得x+1”的理解使人们可以获得自然数的无限序列:1,2,3,…,n,n+1,…);数学中还有许多概念是“思维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的产物”,它们与真实世界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如“虚数”、“n维空间”等。所有这些都说明,数学是高度抽象的。但另一方面,数学概念又是非常具体的,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背后都有许多具体内容支撑着。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概念的定义,同时又能够举出概念的具体事例,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概念。
(3)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前已指出,数学概念往往是“抽象之上的抽象”,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从而形成了数学概念的系统。公理化体系就是这种系统性的最高反映。数学概念的这种特性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必须做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值得指出的是,数学概念的特点不能与个体所掌握的数学概念的特点相混淆。个体所掌握的数学概念是与他本人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相适应的,即同一个数学概念,由于认知结构水平的不同,存在着不同水平的理解。例如“函数”概念,初中学生只能作“对于给定区间上的每一个x值都有唯一的一个y值与之对应,则y就是x的函数”之类的直观理解,而高中学生就可以用集合的语言,从映射的观点出发来理解,大学生则可以用“关系语言”来理解它。这种抽象水平的层次性反映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水平对概念掌握的制约性,这是教师把握概念教学要求的依据之一。
二、数学概念的获得
1、概念获得的不同形式
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例如,学习“棱锥”这个概念,就是掌握:凸多面体、底面是多边形、侧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等这几个关键属性。同类事物的关键属性可以由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概念获得的方式叫做概念形成;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向学生直接揭示,学生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化。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是两种基本的概念获得方式。
通常,由于数学学习是掌握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知识,把前人的数学活动经验转变成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工具的过程,因此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方式。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学生所掌握的概念系统也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未分化到分化、从分散到统一地连续不断地获得发展,相应的,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年龄越小,认知结构越简单而具体,概念形成的方式就用得越多。
2、用概念形成方式教学概念
篇4
函数概念是全部数学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纵观300年来函数概念的发展,众多数学家从集合、代数、直至对应、集合的角度不断赋予函数概念以新的思想,从而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但正是由于函数概念的抽象性与层次性,学生往往不习惯用集合、对应的观点去解释函数关系,缺乏用函数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拟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发展与比较的研究,对函数概念的教学进行一些探索。
1、函数概念的纵向发展
1.1 早期函数概念──几何观念下的函数
十七世纪伽俐略(G.Galileo,意,1564-1642)在《两门新科学》一书中,几乎从头到尾包含着函数或称为变量的关系这一概念,用文字和比例的语言表达函数的关系。1673年前后笛卡尔(Descartes,法,1596-1650)在他的解析几何中,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但由于当时尚未意识到需要提炼一般的函数概念,因此直到17世纪后期牛顿、莱布尼兹建立微积分的时候,数学家还没有明确函数的一般意义,绝大部分函数是被当作曲线来研究的。
1.2 十八世纪函数概念──代数观念下的函数
1718年约翰·贝努利(BernoulliJohann,瑞,1667-1748)才在莱布尼兹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对函数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由任一变量和常数的任一形式所构成的量,贝努利把变量x和常量按任何方式构成的量叫“x的函数”,表示为,其在函数概念中所说的任一形式,包括代数式子和超越式子。
18世纪中叶欧拉(L.Euler,瑞,1707-1783)就给出了非常形象的,一直沿用至今的函数符号。欧拉给出的定义是:一个变量的函数是由这个变量和一些数即常数以任何方式组成的解析表达式。他把约翰·贝努利给出的函数定义称为解析函数,并进一步把它区分为代数函数(只有自变量间的代数运算)和超越函数(三角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变量的无理数幂所表示的函数),还考虑了“随意函数”(表示任意画出曲线的函数),不难看出,欧拉给出的函数定义比约翰·贝努利的定义更普遍、更具有广泛意义。
1.3 十九世纪函数概念──对应关系下的函数
1822年傅里叶(Fourier,法,1768-1830)发现某些函数可用曲线表示,也可用一个式子表示,或用多个式子表示,从而结束了函数概念是否以唯一一个式子表示的争论,把对函数的认识又推进了一个新的层次。1823年柯西(Cauchy,法,1789-1857)从定义变量开始给出了函数的定义,同时指出,虽然无穷级数是规定函数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对函数来说不一定要有解析表达式,不过他仍然认为函数关系可以用多个解析式来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突破这一局限的是杰出数学家狄利克雷。
1837年狄利克雷(Dirichlet,德,1805-1859)认为怎样去建立x与y之间的关系无关紧要,他拓广了函数概念,指出:“对于在某区间上的每一个确定的x值,y都有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值,那么y叫做x的函数。”狄利克雷的函数定义,出色地避免了以往函数定义中所有的关于依赖关系的描述,简明精确,以完全清晰的方式为所有数学家无条件地接受。至此,我们已可以说,函数概念、函数的本质定义已经形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经典函数定义。
等到康托尔(Cantor,德,1845-1918)创立的集合论在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之后,维布伦(Veblen,美,1880-1960)用“集合”和“对应”的概念给出了近代函数定义,通过集合概念,把函数的对应关系、定义域及值域进一步具体化了,且打破了“变量是数”的极限,变量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其它对象(点、线、面、体、向量、矩阵等)。
1.4 现代函数概念──集合论下的函数
1914年豪斯道夫(F.Hausdorff)在《集合论纲要》中用“序偶”来定义函数。其优点是避开了意义不明确的“变量”、“对应”概念,其不足之处是又引入了不明确的概念“序偶”。库拉托夫斯基(Kuratowski)于1921年用集合概念来定义“序偶”,即序偶(a,b)为集合{{a},{b}},这样,就使豪斯道夫的定义很严谨了。1930年新的现代函数定义为,若对集合M的任意元素x,总有集合N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则称在集合M上定义一个函数,记为y=f(x)。元素x称为自变元,元素y称为因变元。
函数概念的定义经过三百多年的锤炼、变革,形成了函数的现代定义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函数概念发展的历史终结,20世纪40年代,物理学研究的需要发现了一种叫做Dirac-δ函数,它只在一点处不为零,而它在全直线上的积分却等于1,这在原来的函数和积分的定义下是不可思议的,但由于广义函数概念的引入,把函数、测度及以上所述的Dirac-δ函数等概念统一了起来。因此,随着以数学为基础的其他学科的发展,函数的概念还会继续扩展。
2、函数概念的横向比较
函数概念,作为世界各国学生必修的内容,各国对其分配设置、处理方式不尽相同。下图对中国与各个西方国家的函数概念作一横向比较:
函数概念引入──学习──深化的过程比较
中国
初三时引入函数概念,强调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形式化定义,用“变量”来描述函数概念。
高一时用“映射”来刻画函数概念。
法国
四五年级学生认识和使用小数集上定义的数值函数。
七年级,用图表表示情景,通过消费、发展、环境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函数。
八年级,能用图、表或解析式等多种方式表示函数,但不给出严格定义。
九、十年级,用表格、图表处理一些其他领域的问题,定义处理十分谨慎。
高中时,大量增加函数内容。
日本
小学四年级开始接触函数关系的初步概念,对两个相依变化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并用图表来表示,用式子简洁的表示数量关系。
中学在数量关系领域把函数概念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渗透函数思想。
美国
九年级以上的各类代数课本中,都首先定义“有序数对”、“关系”,再将函数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关系。
德国
初中由机器运算寄存器的有关知识展开所熟悉的简单算法,让学生在编写简单程序的同时开始学习变量、函数。
英国
由实际情景得到表达式,再得到数据,描点作出图象,利用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引入函数概念。
2.1 函数概念引入方式上的差异
我国教材函数概念引入方式为:实际例子(问题)数学解答从过程中提炼出函数概念。这种方式更注重函数概念引入的系统性,从两个阶段入手,多层面,多角度地向学生介绍了以“变量”为基础的函数古典定义以及以“集合”为基础的现代函数定义,所呈现的函数概念结构较系统和完整,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但学生对“对应关系”往往缺乏充分的理解,并且函数概念引入时间较晚,定义方式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函数思想的实质,以及自身辨证思维能力的发展。
西方各国函数概念的引入一般较早,函数概念引入方式为:实际例子(问题)数学概念实际问题。它更注重函数概念背景知识的铺垫,重视函数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淡化函数的形式化定义,大多没有给出具体的函数概念,而是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以问题解决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函数内容,应用数学的意识比较突出。
2.2 函数概念与信息技术结合程度上的差异
我国函数概念教学中加强了函数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并且结合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常常局限于用计算器进行简单求解,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内容,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自主学习。西方各国大部分函数概念教学都与计算机技术教育相结合,涉及“寄储器”、“算法”等诸多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图,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即数学不仅是书本上呈现的知识,而是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空间,拥有非常丰富的信息载体,学生应通过自主的学习行为去领略书本以外的数学世界。
3、函数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3.1 注重函数概念的早期渗透
函数概念的培养在小学已经开始了,进入中学,随着代数式、方程的研究以渗透了这一观念,任何一个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就可以看作它所含字母的函数。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相关内容向学生渗透函数的思想,如代数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量与量之间的依存性;通过数的概念的发展,积累学生关于“集合”概念的初步思想;通过数轴和坐标的教学,渗透关于“对应”概念的初步思想等。通过这样的铺垫,学生在接触到严谨而抽象的集合函数概念时,易于接受。
3.2 注重学生学习函数概念的心理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生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在函数概念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引导讨论,注重分析、启发、反馈,先从实际问题引入概念,然后揭示函数概念的共同特性:(1)问题中所研究的两个变量是相互联系的。(2)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发生变化。(3)对第一个变量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第二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同时从阅读、练习中巩固概念,再从讨论、反馈中深化概念,让学生自己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避免概念教学的抽象与枯燥,使学生深入理解函数的实质,从而让学生较好地完成函数概念的建构。
3.3 注重函数概念与信息技术的适时性、适度性结合
由初中刚进高中的高一学生,思维较为单一,认识比较具体,注意不够持久,并且高中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普遍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些知识情境,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需求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适时使用,并且运用要适度,掌握分寸,避免过量信息钝化学生的思维。函数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现代教学工具辅助教学,鼓励学生上机操作,观察函数图象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函数。
3.4 注重函数概念的实际应用
抽象的函数概念必须经过具体的应用才能得到深刻理解,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而通过解决的,因此在函数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函数性质比较大小,求解方程、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等活动加强理解,同时引入具体的函数生活实例,如银行的利率表、数学用表、股势走势图,让学生记录一周的天气预报,列出最高气温与日期的函数关系等等。这样学生既受到思想方法的训练,又对函数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使学生相应的数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1-4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981;
[3]吴泽菲等。中国与英国初中数学课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1998,1:11-16;
[4]章以昕。中美两国中学数学教材中函数概念的比较[J]。数学通讯,1996,2:16-19;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随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开始不断推陈出新。面临着实施新课程的要求与任务,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是当前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掌握现代先进教育手段,认真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改革之中,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以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素质化的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目标的理解
1.全面而完整的认知体系。这里不是知识体系而是认知体系。知识体系是客体,小学语文知识体系客观存在于小学语文的大纲和教材之中,认知体系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学生应当具备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体系的能力。这类目标是小学语文的核心目标,它是由国家规定和社会检验的。
2.一般学科能力。各门学科都有一般学科能力,而小学语文的一般学科能力更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这种一般学科能力同第一类的认知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说它们有联系,是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很高,往往相辅相成;说它们之间有区别,是因为这种能力不等于认知能力。但它们恰恰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3.动机、兴趣、态度、意志等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两者相随相伴,贯穿始终,认知和情感互为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经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三类目标归纳起来,小学语文素质化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二、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得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要紧密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通过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的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 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 持正面教育和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负担,产生越学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三、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辨证教学思想。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方法,是学生终生收益的事,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和突出这个观念,这也 体现了由应试教育的短期行为转向素质教育的终生行为。如看书、归纳、小结、观察思考等。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措施、有目的的实施培养,在步骤上可采取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分内容实施。在方法上,一是紧密 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知道学法;二是必要时专门组织学法知识讲座,集中解决一两个学法问题;三是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促使他们相互借鉴学习方法。
四、贯穿因材施教的原则
基础教育既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有用人才,又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从这个目标 出发,就决定了培养人才的多层性。再则由学生本身的性别、年龄、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也客观造成一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智能水平的千差万别。这也就决定了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 因材施教的原则。再次从教材内容来讲,也设置了许许多多的反映智能的层次性的问题。综上所述,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因而课 堂教学必须抛弃一班学生、一本书、一样要求的统一的教学模式。但因材施教决不是歧视或变相忽视差生,而是要求教师在班级式教学情况下,如何辅导差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 要求,使教学不偏离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另外也要采用相应的方法来使优等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进一步提高智能水平的问题,从而达到在一节课内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不同程 度的收获和进步,继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理想效果,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内在潜能。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五、科学的把握和实施每一教学环节
科学的把握和实施每一教学环节,是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是达到课堂高效益、高质量的必经之路。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减轻学生课 业负担的有效途径。这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精通或熟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必须从每一节课着手从提高自身素质着 眼。一是加强自身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和理论储备,注意收集整理多种教改信息,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总结提高。二是要从每一节课做 起,在备课教课中,认真审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程序,看其是否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知识上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在智能上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各 种能力,在情感上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1.抓根本――提高认识能力
(1)钻研教材,把握要求。
(2)遵循规律,探求方法。
①串“联点”,在语言环境中教学字词。
②借“撑点”,于读写重点训练中学方法。
③寻“空点”,循作者思路拓展思维。
2.讲落实――强化基本功训练
实践告诉我们,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与作业是抓基本功训练的一个依据。因为课后作业是教材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编者的意图,体现了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内容、序列与层次。它揭示了教学的重难点,告诉我们教学的步骤与方法,揭示课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依据作业 去组织教学,能教的准,学的快,双基训练也落到了实处。
3.辟渠道――提供个性特长发展场所
篇6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上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3、狭义上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乐学”教育理念;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学习型社会的不断形成,成人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一直以来,成人教育受师资、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制约成人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乐学”教育理念及其重要意义在基础教育中已成为共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对成人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基于基础教育教育改革的经验,吸纳“乐学”教育理念来改革成人教育教学策略,有助于优化成人教育教学实践,激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改变成人教育自身的形象,最终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乐学”教育理念的内涵
“乐学”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大学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漫,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这段话集中论述了课内和课外、劳和逸在教育中辨证统一的关系,指出课外是课内的必要延伸,逸是对劳的积极调节[1]。其中,“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中的“兴”是喜欢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如果不喜欢这种技艺,就不能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它,明确指出了只有具有兴趣,才能主动学习,这便是中国古代乐学思想的萌芽。
中国的乐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将学习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乐之”为学习者的最高境界,属于生命的情感体验。此后的教育家们不断完善“乐学”教育理念,从不同角度阐释和丰富“乐学”教育的内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乐学”教育理念。乐学是要把学习当做乐趣,并且以这种兴趣爱好来促使自己在学习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其教育思想的价值旨归应该指向教与学的自由、个人发展的自由和个体生命的自由[2]。乐学也不再局限于学生的学,而是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乐教乐学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正如李如密教授所指出的,“乐学思想实践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实践证明,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就得首先具备‘乐教’精神”[3]。“樂学”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使教师以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全身心投入教学,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将学习情感提升到愉悦的情感审美层次,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乐教乐学。
“乐学”教育理念要落实到实际教育教学中,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并非易事,需要打造一个从“乐学教育”到“乐学课程”再到“乐学课堂”的乐学体系,同时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基于“乐学”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乐学教育的目的。乐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关注学生认识方面的发展,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更关注学生终身的发展。通过教师的乐教和学生的乐学,使参与教育的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乐学教育目标的核心追求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努力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人才。”[2](2)基于“乐学”教育理念,设置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只有当学生的内在动机成为驱动学生学习的关键动机时,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才能产生以学为乐的学习体验。因此,要基于学生的求知欲、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学习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3)基于“乐学”教育理念,选择使课堂教学生命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乐学教育要从“学生乐学”和“教师乐教”两个方面构建教与学的双向沟通体系,这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达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态度投入教学,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以生命式体验和生活化理解为基础,选择与创设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营造乐学课堂,以达到学生学有所获的目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成就感,达到以教为乐。(4)基于“乐学”教育理念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评价具有激励性功能,乐学教育的评价理念要求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出发,通过全面的、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一方面,乐学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要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理念,督促教师善教乐教。
二、“乐学”教育理念审视下的成人教育课堂教学
目前,成人教育虽受到重视,在办学经费、办学条件、办学方向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课堂教学中也开始关注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但从“乐学”教育理念出发来审视,成人教育的课堂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代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知识传授已难以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2018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要“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4]。这是一场从形式到内涵的变革,意味着成人教育教学目标的改变,信息化学习能力将成为成人学习的重要学习能力,也必然成为成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信息化学习的策略性知识,提高信息化学习能力是成人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成人教育担负着提高成人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满足成人学习者个人娱乐、休闲等精神需要的任务。然而,由于对成人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功利性比较强,成人教育教学仍停留在过于关注学习者的技能证书获得和文凭学习上,缺少对时展所带来的新要求的应对,缺少对成人学习者终身发展能力的重视。成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成人教育仅仅成为成人学习者获取文凭的途径,而不能满足成人学习者多方面的学习需求,也就难以使成人学习者产生以学为乐的体验。
(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情境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成人教育教学中最主要的授课方式,即使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仍以讲授方式为主。大多数教师沿用普通教育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授课方式缺乏针对性,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考虑到成人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特点,也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成人学习者能够利用空余时间在学习平台上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学习情境。
成人学习者主要是社会在职人员,他们参加成人教育主要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或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他们与全日制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如理解能力、自控力较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有自信心不足、容易焦虑、自卑,理论接受能力较差等缺陷,因而,传统的讲授法并不适合成人学习者。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教和学脱节、学和用脱节,造成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教学开始走上线上线下结合甚至于完全进行线上学习的教学变革之路,这对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还要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网络学习所面临的困难与阻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成人教育教学要更多地关注成人学习者学习力的提高,立足教育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的新发展,在教学中重视培养成人学习者的“数字胜任力”,发展成人学习者的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帮助他们形成终身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
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因材施教都是其基本原则之一。成人学习者务实的求学目的必然会对教学的实用性有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学习者在课堂上接受的仍然是理论教育,这不仅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故而难以满足成人学习者学习的需求。成人教育教学方法一方面要关注到成人学习者的共性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到成人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要利用信息化教育的智能化,为成人学习者创设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情境,如此才能增强成人教育的吸引力,使成人学习者走向乐学。
(三)教学评价不利于激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分数为评判标准的,虽然在全日制学校中这种现象正在发生变化,但在成人教育中却未有太大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充分调动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说明了目前的成人教育教学评价未能充分重视成人学习者特有的学习特征。
相对全日制教育而言,成人教育的教学形式应更为开放、更为灵活,成人学习者也因其不同的学习特点,对学习有独特的理解。而对于考试,大多数成人学习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以分数为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很难激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反而会导致他们不在乎课堂学习,将成人教育看成是一种获得更高学历或证书的形式化过程。若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不足,教师的教学激情必然受影响,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成人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乐学”教育无从谈起,从而影响整个成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乐学”教育理念对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乐学”教育理念的目标指向是教学双方达到共赢共进的状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再到教学评价都呈现出与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契合状态,从而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成人教育达成满足成人终身发展需求的理想目标。基于此,成人教育教学改革应从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变革。
(一)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打造成人教育乐学基础
人的学习需求能够最大可能得到满足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成人教育改革应始终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从而激发成人学习者对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设置成人教育的相关课程时,一定要把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作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关注成人的生存境遇,关注社会对成人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关注互联网时代成人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制订出符合成人学习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学习目标。
成人学习者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素质而来,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自学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能够主动地将所学知识与经验进行关联与整合。因此,成人教育的课程目标应着力关注专业性和实践,关注成人学习者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自身潜能的激发,使成人学习者能明确感受到成人教育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进入到混合学习时代,也就是将传统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结合起来,学习方式呈现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等新的特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做到关注差异,以人为本,以课程的合理性和灵活性打造成人教育的乐学基础。一方面,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遵循适应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和补充专业发展的前沿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模块,开发关于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模块课程,以满足成人学习者提升其职业能力的需要;同时,可开设提高成人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技能型课程,培养他们适应网络环境、信息搜集筛选等数字化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字化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在课程方案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和职业特点,适度增加成人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多样性,突出成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利用MOOC、小程序、APP等互联网技术创设成人学习平台,为成人学习者设置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以适应成人学习者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等的特殊要求。
(二)变革课堂教学形式,践行成人教育乐学理念
成人教育是对全日制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随着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科技发展对新型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变化越来越快,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观念,将成人教育教学与全日制教育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的重视,在成人教育教学中践行“乐学”教育理念,努力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氛围。
长期以来,我们对成人教育的忽视使得社会对成人教育存在偏见,认为成人教育教学就是“教师随便教,学生马虎学”,成人教育教学流于形式。因此,要使学生乐学,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成人教育的教學观念,重视成人教育教学,让成人教育的课堂真正成为成人学习者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拓展兴趣的学习型课堂。要从成人教育教学的特点出发,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重点,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如利用APP、QQ、微信等可以传送声音、图片、视频等的技术优势,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课堂,创造具有生命活力的优质课堂,更好地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期待。
成人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成人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带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教学创新的新思路以及课堂改革的新路径必然会给成人教育教学发展带来新的视角[5]。根据互联网时代成人学习者所呈现的新型学习方式组织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利用成人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发挥成人学习者的个性潜能,将课内教学与课外网络交流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乐学、乐教。如:基于成人学习者经验丰富、群体交流意识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创设对话情境,紧密联系成人学习者的工作生活实践,利用网络等现代多媒体资源为成人学习者创造切磋交流的机会,开发移动学习平台;突出成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充分被尊重的心理状态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不断的对话沟通中挖掘自身的潜能,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以有效地促进其知识结构的更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各种心理需要,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来促进教学过程的积极化,这也是乐学的内涵之一。
(三)创新教学评价机制,激发成人教育乐学动力
长期以来,人们都是以分数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人教育同样如此,这样的标准显然忽视了成人教育本身的特点和成人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成人学习者有着很强的学习动机,但同时也存在自信心不足、学习信念不坚定等心理,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法容易增加他们的焦虑情绪,不利于成人学习者形成乐学态度,也难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全日制教育中所提倡的多元评价机制同样适用于成人教育教学评价。
首先,在教学评价标准上,教师不仅要关注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成人学习者的努力程度、进步程度、学习状态等。成人学习者参与成人教育时的基础有很大差别,教学评价应基于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对他们的学习状况给予个性化的评价,从而更有效地对其学习进行反馈,进一步明确学习者的努力方向,满足学习者的成功体验需求,使其乐学。
篇8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有明确和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词条,其内涵有诸多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就是成功地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作品的见解,即由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以下称《赵著》)的见解。该作品在公开出版后就受到高教界一些知名专家,如周满生、周文斌、陈金明、陶梅生等教授的好评,他们的评议共同特点就是指出了《赵著》成功素质教育中“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诸项评价关键词就在于《赵著》中提出和强调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而使其成为得到较大成功的教学成果。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的,因为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作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四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成长”、“成人”的德、智、体、美等基础素质,而大学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这里“高级”和“高素质”的人才必定具有特定的“专门性”素质,既是“专门”的,则其教育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特点;又因为是“高级”的人才,其教育性质是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所以,其培养目标是在“成长”、“成人”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成才”、“成功”的要求,这就要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是指人们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品格和专业观念等。而“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备专业特性,但对人的成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的素质。它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综合素质的提法,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拼搏、创新等特征)、品格(志向、胆识、心态、意志、性格等)、知识(专业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能力(如思维、创新、预见、适应、应变、沟通、协调等能力)、方法(主要指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在这五大素质体系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方面。这五项素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非专业素质体系,又与专业素质相辅相成综合构成为一个具有更高层次性的成功素质体系。这两大类素质结构的教育活动,就是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对这两者予以同等重视、同步推进,就构成《赵著》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特色内容。
“非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本质要义”和作为实践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可以从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予以认识。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念;高职;英语;改革
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出适宜社会发展的人才,开始注重全面化的培养方式。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多元化革新,由此让学生在走进工作岗位以后能够更加自信,能力更加突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其他多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增多。由此可见,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高职院校要以职业教育的理念来深化英语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培养出更加优秀出众的学员。
1.关于高职院校英语改革的相关论述
1.1对改革现状的分析
英语教学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进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也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英语改革首先从课程框架出发,对英语的局部和整体都有所变动,有限的删减和改变了一些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教师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提高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质量,给予学生更加开阔的知识面。但是这些改革依旧没有解决我国目前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根本矛盾,例如,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目标没有定位,没有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对英语学习较为注重基础而缺乏对职业英语的考虑,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足够的应用性,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学无所用。
1.2对改革目标的分析
职业教育以培养人才的实际能力为目标,那么面对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和定位,找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和面临的种种挑战。职业教育在英语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以语言能力为本,将课程和工作进行有效结合,正确构建既培养职业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素质的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不断变化英语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不但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还能学以致用,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第一生产战线的人才,很多专业倾向于技术型,因此需要对生产设备和生产工具进行熟悉。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就应该倾向于生产和工作的需要,而学生学习英语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实际工作岗位的调查为依据,听取相关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实际。我国经济的发展使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大力发展,这样企业的生产设备也更加先进,通常有些设备是从国外引进,这样大量的英文说明书、使用须知等等就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翻译和解读,如果这其中出现错误,那么便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英语教育体制方面、教学内容方面、教学目标培养方面都必须与时俱进的作出调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英语的使用能力。
2.职业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英语改革的内容
2.1课程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参考依据
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把传统注重理论教学的方式变为现论实践双管齐下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练习使用英语,在联系中学习英语,这样课程教学中能够把知识和能力融为统一的整体,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被贯穿到课程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按照高职院校的英语的课程设计讲,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可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推动职业英语教学任务的进行。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围绕课程知识教学的同时,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且在英语的学习上还要加强反腐训练,优化教学设计,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学与用[1]。
2.2教学内容改革以项目为基础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向着职业教育方向迈进,需要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基本目标。把学生的日常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来作为英语教学知识点的选取依据。在不同的项目中,要有不同的学习情景,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真实情境。英语和课堂和真实工作相结合,学生在掌握英语方面会更加熟悉,不仅工作技能得到提高,英语使用能力也更具有经验价值[2]。
2.3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教师把学生带到模拟的情景中进行实际工作和英语运用的演练,在演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学习弊端和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和比赛等方式进行口语交际,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4技能考核作为职业英语的考核改革依据
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需要进行考核,否则无从知晓学习和教学效果。根据高职院校课程的特点,需要采取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的双重标准,并且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同时还需要多个教师互相考核的评价方式。集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师生互评等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全过程的考核,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更加细致、更加准确,也能促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3.职业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3.1专业群的确定
高职院校要改革自己的英语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需要参考学生的具体专业和工作性质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需要确定学生专业的就业岗位群,通过分析和调查,查看在就业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到的英语知识,明确的进行专业岗位中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和专业目标定位[3]。
3.2企业参与英语教学
要实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就需要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这样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与交流的关系,二者共同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条件和环境。在企业专家的参与下,对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分类和记录,然后找出一些常见的工作,进行重点英语知识的学习。在对工作特点和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着重找出工作中会涉及到的语言和技能,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凸显现代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特点。
3.3以工作为导向设置英语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英语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际应用上,所这就要求完善英语课程体系。从内容到教学方式都需要变革,主要采用的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内容设置方式,从单一到综合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和模拟教学相结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和考核。
3.4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流程
高职院校英语向着职业化英语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把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制定出调研的目标人群、调研路径的设计等。然后按照设计书进行工作任务的分析,制定相关的英语学习标准,并且根据高职院校的课程计划进行课程分析。其次,在完成课程标准的编制以后,需要对高职院校的英语学习项目进行分析和设计,按照调研结果编写学生的学习教材。最后,实施课程设计,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按照职业英语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着重构建新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体系,让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一种突出的专业技能,相信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能够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增添一份色彩,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增强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浩冬.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与发展携手—护理人才培养中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2):13-14.
[2]杨鹏.浅谈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3,(8):140-141.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探索;质量提高
一、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有所偏差,即更多的教师意识到了新课改的新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也就是说,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管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对学生不够了解,所制定出的教学方案可信性和实用性并不高。
第三,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并不重视课堂评价工作,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和进展,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新课改理念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用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新课改理念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地把握新课改的新要求、新宗旨和新内容,并能够将其投入到日常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去;其次,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本位”“应试教育”等教育理念,以新课改的理念为基准,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三是要敢于并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改变那种带领学生读文章、从文章中找问题的答案、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想,并引导学生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伟大的中华文化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用新课改的理念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改理念下强调有效课堂和高校课堂,所以说,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在仅有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是需要一线语文教学者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在备课方面精心设计,内容的选择要在符合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课程的设计一定要精心,选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效、科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教学情境、利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还要通过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作业题目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并配合完善的评价机制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能够使得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3.用新课改的理念创新既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方法的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新课改标准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地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不足和问题,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中完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习的力度,善于借鉴国内外其他学校、其他年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用新课改的理念打造和谐的小学语文教学环境
- 上一篇: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 下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