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范文

时间:2023-04-05 22:3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时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时代

篇1

一、信息系统归档的意义和含义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系统记录着大量的个人及组织的生活、工作信息,从各个方面反映着社会的运行情况。而档案则是人类社会在实践活动中的真实记录,从这个意义上,信息系统的归档必须纳入档案工作中,且应该是当前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信息系统的归档也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重要内容,各信息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基础资源,数字档案馆是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信息系统归档工作的质量影响了档案工作的发展和与时俱进。信息系统的归档就是将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管理和监管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载体的记录进行收集、整理并移交档案部门的过程。

二、信息系统归档的内容和方式

信息系统的归档内容主要有系统自身建设及运行管理、业务流程两部分。系统自身建设及运行管理归档应包含信息系统规划、审批、建设、验收、运行、维护、验收等过程文件和记录的归档。业务流程归档应包括具体业务流程建立、流转、审批、反馈、依据等文件和记录。信息系统归档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离线归档和在线归档。一般来说,如果具体业务信息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相关联,可采取实时在线归档,也就是在具体业务流程结束后及时点击归档;如果具体业务信息系统没有与档案管理系统关联的,采取定期离线归档,可按年、季度等向档案部门归档刻录好的光盘。

三、信息系统归档的实施方法

1.在系统规划的同时考虑归档功能。信息系统的归档应在系统建设时作为系统的一项功能进行同步规划和建设。在信息系统规划和建设时,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应与档案部门进行沟通,获取档案管理的相关要求,在系统建设时应考虑归档数据的完整性及归档功能实现的便捷性;档案部门应在系统规划时提出档案归档和管理要求,在系统建设时测试归档功能的有效性及归档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读性。在信息系统上线验收之前,应由本单位及上级单位档案部门专家对项目档案和项目归档功能进行专项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书。未进行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信息系统不得投入使用。

2.以业务的标准化为基础。档案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是档案管理的工作目标之一,档案的信息化以档案的标准化为基础,档案的标准化包含档案整理的标准化及档案内容的标准化。档案内容的标准化依赖于档案来源的标准化。因此,做好信息系统的归档应以业务的标准化为基础,包括业务流程、记录和文件格式内容的标准化、统一化。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样依赖于相关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统一的流程、统一的文件格式和内容是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能实现业务的标准化,就会造成系统中相关流程数量大、繁琐,最后系统将会非常臃肿,不便于应用,归档文件和记录给档案整理和归档人员带来很大的负担。信息系统归档的标准化还包括归档文件格式采用通用的文件格式,尽量减少专用格式,保证归档电子文件可读性。

3.实现业务系统与档案系统的无缝对接。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能减少档案人员整理档案等体力劳动的工作量,以便档案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做好档案内容的开发利用。那么,在业务系统中应保留向档案系统归档的接口,从而实现业务系统向档案系统的自动归档,这也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必备条件。实现业务系统与档案系统的无缝对接,需要档案部门、业务系统管理部门、具体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档案部门和业务系统管理部门共同确定归档接口的方式、数据传递方式以及在各自系统中的映射,保证归档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档案部门和具体业务部门共同确定归档数据的格式、内容以及元数据等的要求,保证归档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4.重视元数据的归档。在信息系统中形成的应归档文件一般为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的易更改性要求必须同时归档电子文件的元数据来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归档时应将电子文件与元数据一并归档,并建立电子文件和元数据的关联关系。元数据应包含描述电子文件内容、背景、结构及其管理过程的数据,能够真实再现电子文件的产生、修改和流转信息,具有可追溯性。对元数据的项目的设置和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应与档案部门进行沟通,并尽可能采取系统自动生成并伴随电子文件归档到档案系统中,减少人为对元数据的干扰,保障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为电子文件发挥凭证作用打好基础。

篇2

2011年既是汽车行业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同时也是国内汽车市场发生重大调整变化的一年,受国家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退出和汽车行业政策调整的影响,虽然2011年产销总体目标有可能达到1900万辆,但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国内汽车营销、汽车销售、汽车消费、汽车后市场及汽车区域市场都将产生重大调整变化。

可以说,2011年和2012年汽车市场机遇和挑战同在。国家政策收缩已成定局,但汽车行业如何应对,特别是汽车营销面对信息化时代如何发挥作用,是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和探讨的。

中国2011年汽车产销量也将超过1800万辆,仍可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1800万辆汽车产销靠传统经验和手段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其中电子化、信息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汽车营销也必将进入信息化时代。

目前,全国有6万家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其中15000家为4S店模式,其余45000家授权商正在以非4S店形式进行汽车营销。此外,全国有汽车园区、汽车交易市场520余家,2009年至今,各大中城市正在加紧筹建一大批新的汽车市场、汽车城、汽车园区、汽车主题公园。目前国内有30个大中城市,正在建设汽车园区或汽车公园,年销售新车达到50%的份额。

上述基本情况表明:国内汽车市场如此庞大,结构如此复杂,如果没有电子化或信息化手段,有效地组织起来发挥作用,推动汽车销售市场和汽车消费市场,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销售市场高速发展和汽车市场激烈竞争状态下,国内汽车营销的格局正在产生重大变化和调整。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国内超大型的汽车集团正在快速发展。其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甚至拥有三四百家至一千家4S店或专卖店。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资料显示,在2010年50强经销商集团的主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已经有11家。据悉,广汇、庞大未来几年的新店将会超过1000家,加之这些集团对二手车、精品、汽车金融等新业务领域的开拓,未来几年将会出现年营业额超过千亿的汽车经销商集团。其数量并不是很多,但其市场销售占有率较大,必将对汽车销售市场和售后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新兴的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不仅在极力扩张4S店的数量,而且像庞大、广汇、利丰、东升、圆通等大型汽车集团,正在全国范围内扩大汽车贸易园区的建设,包括汽车主题公园的建设,如此规模之大、影响之大的汽车大集团,无论是管理、服务和营销,如果不依靠电子化信息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具体到汽车本身而言,一辆汽车约有近30000个零部件,按照维修保养的需要,4S店必须设立零部件库,在现代化的社会,每一个4S店在大城市平均一年的销售量,都在上千辆至上万辆,如此巨大的保养维修量和零部件供应量,靠人工、靠账本来管理是无法实现的,只有信息化才能解决。

此外,汽车是一个高科技集合体,仅电脑系统就是其中一个子系统,因此汽车故障的判断,靠经验型是无法应付的,必须靠电脑库,汇集制造商关于车辆的技术、质量、故障、案例和对策,特别是汽车已经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局面,远程保养和维修问题只能靠电子化和电脑库提供帮助和指导,真正解决维修保养问题,因此离开电子化和信息化,中国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将处于无法应对的局面。

事实上,欧美日等汽车大国早已在几十年前就形成了汽车营销电子化、信息化、互联网化,我国大的汽车行业已经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管理,但全国6万多家汽车授权商中,真正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的不足50%。将电子化、信息化广泛、常规、重要基础式地应用仍有较大差距。

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息化;发展;沟通

【中图分类号】 G2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274-01

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广播电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究其原因就是网络本身所具备的自选和交互功能更迎合当今人群。那么就需要通过将网络引入广播电视的制作,播出及储存系统,将传统电视发展成为更顺应时代的数字信息化电视,从而让用户能更加自由随心的收看电视节目。

广播电视至今仍是传播范围和接收人群最多的传媒方式,电视更是已走进千家万户,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在传媒界的霸主地位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牢固,网络传媒作为信息时代的新生产物,正越来越普遍的融入我们的生活,甚至有要超越广播电视的趋势,那么广播电视想要顺应时展,不被淘汰的话,进行数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就势在必行,这不仅仅是关系一个广播电视部门,信息化的发展给这个地区和国家所带来的都是一种信息的飞跃,一种划时代的标志。

广播电视信息化时代化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一电视信息格式的转换

使用信息化之后所产生的计算机软件,将采集回来的文字,视频及音频信息进行处理,转换成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从而利用计算机庞大的数据库进行储存和高效查询,以及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将信息进行大范围的传输。

二电视信息的更新速度

在高速发展的当代,信息的产生及更新周期日益加快,同时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也要比以前强烈得多,而电视是作为大部分人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最为普遍的途径,那么广播电视信息的制作也必须要随之加速,在实现信息化之后,有了的计算机帮助,就能给广播电视的制作速率带来可观的提升,在保障了广播电视的即时与高效的同时,还节省了原有制作方式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三广播电视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简单的说就是广播电视在信息化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管理方式,其本身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首先,它能将多方的信息进行汇总,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最后达到资源一体化,方便查找与运用;其次,还能使用计算机建立起广播电视的专用功能模块,在制作、播出和储存广播电视信息时使用,通过设定好的程序让计算机自动工作,不但方便快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在制作时的人为失误可能性。

四广播电视制作的无纸化

广播电视信息化之后,其制作流程就趋向于电子办公,可以将收集到的素材全部保存于计算机之中,摒弃了原本硬件的保存方式,以前需要很大空间才能安置下的资料现在用一台小小的电脑就能保存,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空间与资源,而且这些资料还由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类,不仅在调用时更加高效与便利,更重要的是还大大降低了现有资料的保存难度,保障了资料在保存时的长期性和安全性。

一个制作完成并成功播出的电视节目就是宝贵的财富,如何将这笔财富转化成为实际效益,这就需要广播电视信息化的支持,通过将以前的经典的节目以数字电视的形式再次搬上荧幕,让更多人可以重复、自由的选择观看这些节目,那么这个平台的动态管理就将给该广播电视部门产业带来可观的效益。

广播电视信息化就是观众在收看节目时的自选性,通过将节目信号转换为数字格式,自动储存于每个用户都能登录的公用信息平台之上,让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观看正在播出或已经播出的电视节目。这样的观看方式一举打破了传统电视的束缚,让观众从单一的接收变为可选择的接收,而且不受播出时间的约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随意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节目,不再是电视播什么我们就只能看什么,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播出的灵活性。

观众在使用信息化的广播电视之后,通过网络的传输,每个用户的信息及收视喜好都将直面而准确的送到工作人员手中,这样一来,就构建出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听众数据库,有了这样一个数据库,广播电视系统就能做出最适合大众的调整,更新大家感兴趣的信息,还能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自我推荐新产品,在创造更多利益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为广播电视受众服务。

通常观众与广播电视部门虽然只隔着一层玻璃,但实际上双方是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用户问卷调查一般又不够准确,但是当广播电视信息化之后,与传统电视之间就会发生不同,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电视上的附加功能在网络上直接与广播电视部门交流,例如实时对节目内容提出意见与建议,或是对于服务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投诉,等等一系列实际作用,这样,广播电视部门就能第一时间听到观众最直接的声音,并及时作出相对应的反馈。

普通的个人家庭电视在接受专业人员的一定调整之后,就具有了与网络有了一定结合的能力,例如能够登录广播电视平台点播电视电影,以及在电视上自主浏览最新的新闻,网上购物等诸多功能。数字化电视与网络的结合不仅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感受,代替电脑独有的一部分功能,也给广播电视自身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了自身能顺应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不被时代抛弃。

当下,一场关于广播电视信息化的革命正在进行,这不仅是广播电视的挑战,也是广播电视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不断进步的数字化电视将会彻底取代传统电视,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张弛. 新媒体影响下的广播电视传媒业经营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被不断发展应用,大数据运算方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我国传统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主要以纸质文件作为数据储存途径,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从客观上来看,受近几年教育政策的影响,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增大,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高校应当根据时展背景,选择更为便捷高效的储存方式进行档案管理。

1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高校自我发展的要求。在数据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信息量规模不断增长,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与目前高校管理需求不匹配。同时,数据化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纸质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局限性不仅在于交流共享功能的缺失,也在于其工作步骤的繁琐。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主要通过人工完成档案收集、归纳工作。工作量巨大且缺乏效率,易出现工作错误。在数据化背景下,采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文件收发,智能化记录入归档档案,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1]。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对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整体工作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2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工作被应用到社会各方面。但目前许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仍然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将纸质档案管理作为主要工作内容,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2]。同时,大部分高校通常将学校建设的重点放在提升教学质量上,而不注重对档案的管理。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意识的缺失,不注重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订。

2.2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少资金投入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复杂性,而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要优化工作形式,也对现有管理工作提出挑战,需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投入的资金和设备,特别是高校各类档案较为复杂,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以及软件设备作为开展档案工作的基础。但目前许多高校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不注重资金设备的投入,影响了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管理工作的需求,也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

2.3缺乏专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

近年来,受我国教育政策的影响,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许多高校都采取扩招策略,导致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也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但在目前的高校管理系统中,一些高校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大多为兼职人员,他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培训,缺乏与档案管理相关的知识,不具备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大部分高校中,档案管理部门与教学、人事部门融为一体,不仅不能体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也使从业人员难以发挥自身的价值,导致档案专业人才流失。

3实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有效策略

3.1强化对档案管理的认识,设计具体发展方案

为进一步适应现代化高校管理工作,高校必须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加以重视。首先,要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断重视档案部门的作用,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与高校的发展规划相结合,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总体方向。其次,要从档案管理部门入手,采取合理措施,增强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从实际工作出发,设计出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案[3]。为强化相关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需要高校管理部门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校方可以从教学的总体管理层面出发,分析档案信息化建设对高校总体布局发展的重要性,使学校管理者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次,采取合理措施,建立员工交流会或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深刻理解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再次,提升高校总体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进步打好基础。

3.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扎实开展档案管理基础建设

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首先,要有先进技术设备作支持,才能进一步开展工作。在管理人员具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的前提下,要优化落后的档案设施,通过应用先进管理设施软件,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保障。为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首先,档案管理部门要提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争取高校的建设资金;其次,要注重计算机设备的更新,充分利用建设资金,更新优化档案管理信息化设备,保证资金的充分利用;再次,要秉持科学化、效率化、实用化理念,对档案管理信息化软件进行升级,构建起符合数据化时代要求的现代化档案管理系统。要重视网络建设,通过流畅快捷的网络技术,保证档案传输与保存的顺利进行。最后,档案管理部门在争取资金与设备投入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资金的利用效率,避免出现资金浪费、滥用的情况发生,有效地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4]。

3.3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培养优秀档案管理人才

为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适应数据化时代的要求,高校必须将专业队伍建设重视起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档案人才。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档案人才队伍,才能不断优化档案管理系统工作。在数据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进一步重视档案人员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的提升,适应时展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5]。为了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采取合理措施,充分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中。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管理部门必须先了解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选择多种培训方式来帮助档案管理人员提升专业知识。如档案人员对总体信息技术不了解,难以正确操作相关设备时,档案管理部门就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培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当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缺失时,可以引进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保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篇5

摘要:管理会计是信息支持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的集合体。信息化时代来临,企业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在管理会计领域积累了丰硕成果。但信息技术在为企业管理会计发展提供助力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借助信息技术,管理会计将在理论层面和技术方法层面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文章在阐述信息化时代管理会计的积累探索及面临的挑战基础上,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信息化 管理会计 发展趋势

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已悄然来临。财政部在2016年颁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提出单位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管理会计应用落地。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深化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信息技术在为企业管理会计应用助力的同时,也使企业需要面对更高额的投入、更海量的数据、更多的责任及更大的风险等一系列挑战,这将对管理会计的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冲击和影响。

一、信息化时代的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是信息支持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的集合体,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指出管理会计应主要应用于单位的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等领域。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无疑为管理会计在上述领域发挥职能提供了新的契机。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依靠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功实践,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企业经营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渐渐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信息技术在预算管理领域的应用已迫在眉睫。以大数据为依托的财务业务一体化趋势,使得企业各部门协同作战,都参与到预算的编制、控制、分析过程,形成了完整的预算体系,使预算管理更为全面、科学、合理。企业在预算管理领域不断尝试着运用信息技术,如ERP中的预算模块、专业的预算管理软件以及企业自行研发的预算软件等各类预算管理信息化工具,中国黄金、深圳航空、烟台万华、神东煤炭等多家企业已依靠用友、金蝶、东华厚盾、Oracle、浪潮通软等国内外专业软件建立起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我国企业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案例值得国人欣喜,但总体来看,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预算管理领域的应用并不普遍。中国会计学会的《中国会计信息化应用调查(2015)》(以下简称《应用调查(2015)》)显示,仅有45.24%的企业在预算管理领域采用了信息技术,而这45.24%的企业中信息技术在预算管理领域的作用水平也参差不齐,这说明我国企业要想将信息技术与预算管理完美结合仍是任重而道远。

(二)成本管理:粗放与精益并存

在当今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保持成本领先优势成为众多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大法宝。但是,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产品种类的日益复杂,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往往难以满足企业实现全方位保持最优成本的需求。而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协调、计划、监控和管理企业全方位的各类成本,逐渐成为帮助我国企业由传统成本管理转变为精益成本管理的有力武器。例如,太阳纸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划小核算单元,进行精细核算,监控企业内部细微运作,助力管理效益提升;宝钢集团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在整个集团范围内实施生产和管理的“流程再造”,建立起包括整体产销管理系统及主要生产线控制系统在内的信息系统体系,有效落实了战略成本管理;深南电路则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了控制流程成本“极限成本控制”、控制采购成本的“网上竞价采购平台”和控制质量成本的“精益六西格玛领航员项目”,有效强化了企业的成本控制。从上述成功案例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对成本管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与这种巨大推动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成本管理领域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据中国会计学会的《应用调查(2015)》显示,仅有61.74%的企业在成本管理领域采用了信息技术,且信息技术的实施主要集中在作业成本管理领域,在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等其他领域,信息化实践较少且大多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除企业自身条件限制外,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成熟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绩效管理:单维向多维转变

财政部在2017年颁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以深入实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为抓手,进一步发挥会计工作在绩效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绩效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管理思想的演进不断变革和完善。现如今我国的绩效管理即将迈向全员参与全程监督的新阶段,但若想成功完成这一转变并非易事。企业需面对信息量巨大、考核对象难以沟通以及不同部门考核方法不同等一系列挑战。采用传统的方式,无疑解决不了这些基本的问题,企业亟需一种灵活的、可配置的、可随时适应企业实际需要的考核工具,而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无疑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行为和活动信息都将得到精准的记录,管理者可以利用更多的数据信息多角度全方面地对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目前,我国已有部分企业成功地在效管理领域采用了信息技术。例如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依靠大数据技术建立了云中心数据库,并基于数据库构建了领导综合看板、业务运营支持、考评、测算、宏观分析等统一视图,有利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更全面地进行绩效管理;中石化集团建设了数字绩效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突出对KPI、360度、MBO等考评技术的运用,形成了全方位、标准化、透明化的考核模式,实现了绩效管理信息化及系统化。除上述企业之外,我国还涌现出其他成功建立绩效管理信息化体系的企业,如海尔、华润、神华等大型的企业集团。但总体来说,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领域的应用多集中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因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对绩效管理信息化的推行积极性相对较低。

(一)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普及

中小企业是我国数量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2016年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36.5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97.4%。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中小企业在我国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因此管理会计要想真正在我国蓬勃发展,不可忽视其在中小型企业的推广与运用。但从管理会计应用现状来看,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应用状况并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管理会计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获取难度大、成本高。而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各类信息技术大行其道,可供中小型企业用以推行管理会计的技术手段明显增加。云计算便是其中之一,云计算因其成本低、效率高、可定制性强等优势受到了中小企业的广泛青睐。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云计算模式能够满足其灵活的业务需求,在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效率的同时,信息化成本也能够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总体来说,虽然目前在中小企业广泛推行管理会计仍存在观念、技术和资金等一系列限制,但愈发成熟、安全和完备的信息技术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逐渐由大企业普及至中小企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层面:由战术层向战略层延伸

随着商业环境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管理会计运用于战略和日常决策之中。目前,我国企业在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及绩效管理等管理会计不同领域中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上述领域的管理会计实践往往是孤立而单一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企业管理的现实需求,促使管理会计不断提升其发挥职能的层面,从日常的战术性决策向长远的战略决策拓展,从战术管理向战略管理延伸。财政部在2016年颁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强调,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做好相关信息支持,参与规划拟定,从支持战略定位、战略目标设定、战略实施方案选择等方面,为单位合理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支撑。这一要求充分展现了管理会计职能向战略层面延伸的趋势。战略管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获得的相关管理会计信息,而信息化时代,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无疑是获取信息的有力武器。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可以更迅速更容易地访问和搜索大量数据。而当海量的数据被收集起来之后,企业又可通过信息技术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确立不同生产经营流程中的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信息技术对数据强大的搜集分析功能,满足了企业战略管理的信息需求,支撑管理会计的职能由战术层面向战略层面的拓展和延伸。信息化时代,管理会计不再仅仅关注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单一领域,而是更加注重从战略的高度渗透于企业的决策、规划与绩效评价等一系列环节。管理会计将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通过对现有管理会计职能的完善和延展,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助于战略决策的相关信息,帮助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美好愿景。

(三)管理会计的处理技术:由“信息孤岛”向“信息共享”变革

麦肯锡公司201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企业财务部门用于业务处理的时间为60%,只有不到10%的时间用于决策支持。而世界级企业的财务部门用于决策支持的时间已超过50%。可以说我国企业若想达到世界级水平,就必须努力缩短业务处理时间,实现信息共享。财政部2014年C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不难看出,打破信息壁垒是未来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浩如烟海的数据被收集起来之后,如何将有价值的数据筛选出来并确立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是落实管理会计的重要环节。但是,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无论从规模和结构上,还是处理速度和加工精度上都渐渐无法满足管理会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仅能完成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各管理会计领域单独信息系统的建立,无法实现各信息系统彼此间在功能上的关联互通。在信息化时代,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中间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完美实现了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提高了各子系统间信息的共享性,从源头上消除了“信息孤岛”现象。此外,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也逐渐成为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核心驱动力。据《应用调查(2015)》显示,66%的企业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过程中会自主创新或积极地应用成熟新技术,22%的企业正在进行技术升级,53%计划在未来1―2年进行技术升级。总体来说,在信息化时代管理会计已逐渐摒弃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通过对新兴技术的运用,逐步实现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的集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集成、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集成。底层数据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子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将渐渐成为现实。

当今社会,大数据的积极尝试、云计算的落地应用、移动互联网的全面覆盖,各类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姿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为企业管理会计实践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管理会计若想在信息化浪潮中稳步发展,就必须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依靠新兴技术手段突破自身桎梏,酝酿出一场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多维度全方位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改革,以消除传统会计片面、狭隘的种种弊端,为新时代会计的发展绘就美好蓝图。Z

参考文献:

[1]林琳.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安全与风险控制研究[J].商业经济,2017,(03).

[2]陈东玲.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

[3]毛元青,刘梅玲.“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第十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学术年会主要观点综述[J].会计研究,2015,(11).

[4]徐光华,沈弋,邓德强.环境嬗变下的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专业委员会2015学术年会暨首届中国管理会计高层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5,(12).

[5]王满,王越.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J].财务与会计,2015,(07).

[6]王满.信息化加速管理会计应用[N].中国会计报,2015-03-27.

[7]Ghorbel J.A,Study of Contingency Factor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in Tunisian SMIs[J].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2017,(12).

篇6

[关键词]挑战;信息化时代;创新;优化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041-02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已变成重要资源,医学图书馆作为医学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和中介机构,已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不断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医院现代化图书馆的实力标准已不再是馆藏量和规模,而是信息拥有量和信息的处理加工及利用能力。现代医院图书馆逐渐由以馆藏为中心、以保存为目的旧模式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目的的新模式,馆藏文献数字化、文献检索网络化、读者服务电子化,已经成为医院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显著特征。积极探索新时期信息服务方式,做好医学信息服务工作,满足广大医

务人员临床、教学和科研需求,是摆在广大图书馆工作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

1服务理念的创新

信息化时代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医学图书馆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图书和期刊的“借借还还”上,更要提供实用性知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要提供高质量服务,首先要创新服务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在工作中真正实现以用户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和中心,对用户需求信息进行调查、分析、提炼,及时调整服务方式与内容,提供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服务,为用户直接利用、研究、开发创造条件。这种新管理服务理念对提高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起到积极作用。

2服务模式的创新

所谓服务模式创新就是运用因特网,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检索工具,充分利用局域网和互联网的信息进行局部范围和全球范围的文献检索服务,实现信息服务的综合化。也就是利用现代技术将图书馆和网上资源通过馆员服务提供用户,创造资源与服务的协调机制,有效地提供快速、及时的信息服务。

2.1实行开放型服务:即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整合各科专业资料,与其他医院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彼此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并通过收藏信息资源来满足本馆用户乃至网络用户信息需求,为用户全面、系统、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使医学信息服务真正被纳入跨时区、无边界、全球化运作和交流之中[1]。

2.2开展针对型服务:医院图书馆要实现服务创新,就要以“用户个性化需求”为服务目标,馆员应努力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认真分析读者的信息需求,区分不同种类需求,以满足各类读者,迅速及时、提供读者所需要的医学资源。

3特色性产品的创新

3.1创新服务下的特色馆藏建设: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医院图书馆应注重重新认识和调整原有的馆藏结构,摒弃“小而全”的藏书观念,突出本单位特色馆藏,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优质产品。首先,明确馆藏建设的学科方向。结合本单位医疗、科研和专业特色,有侧重地收藏,压低复本量,特色书刊的征订应尽可能达到品种齐全,同时,在创新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方式和技术。

3.2注重电子出版物的质量:慎重选择和扩大电子出版物的收藏量,也是资金短缺情况下扩大信息收藏量的一条有效途径,电子出版物宜数量与质量并重,网络资源分布广泛,内容庞杂,搜集难度较大,结合馆藏建设的特色慎重选择,从网上获取所需要的大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多方面收集和严格筛选建立医学特色的数据库,作为馆藏的有效补充。关注医学研究与课题开展的进展状况,对所需的临时性文献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予以解决。这些也应作为医院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的一部分。

3.3建立完善的文章查询系统:多功能检索系统应该遵循文献著录的有关标准,确保文献资源入库后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建立良好的网上检索界面,人机对话尽量简捷方便;尽量增加文献标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检索点,如主题词、责任者、题名、分类号、关键词、ISBN、ISSN等,并在一定检索结果的基础上实现多次循环检索。应强化特色文献交流的通用性,避免因考虑不周而导致疏漏或差错,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网络化提供充分保障。

3.4建立信息导航系统,完善信息服务平台:21世纪的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知识信息服务将是多元化、全方位的,须全面使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要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的医学图书馆网站,并把国内外图书馆及热门网站链接起来,建立信息导航系统,使用户随时随地就能迅速进入学科网站查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节省了用户的时问,提高了检索效率。通过对网络搜索引擎、搜索软件技术的研究,提出二次开发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实现网络医学信息资源自动搜集、自动更新和自动分析功能,促进资源的集中和有序化[2]。

4馆员素质的创新

4.1图书馆员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新世纪图书馆并不能完全摆脱传统图书馆所形成的科学理论和一些完善的工作标准,而是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其服务手段是传统手段和现代化服务技术并用的结合,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具备更扎实、更全面的图书馆基础理论知识。

4.2图书馆员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图书馆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即日常操作技术、信息存储与检索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操作技能等。图书馆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和树立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加工、整合,把信息在最需要的时间传给最需要的人,创造出信息的最大价值。

4.3图书馆员应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学科知识:世界上的最新科技与最新信息多是以英文发表的,因此图书馆员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才能最快地获取最新的信息。图书馆员除了具有上述综合性知识外,还必须懂得所在单位从事的主要学科专业,结合本馆信息资源,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中筛选、组织和生产出新的信息产品提供给用户。

篇7

>> 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助力技术创新的策略 信息化时代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探索 校企联合的合作技术创新探析 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 探索校县科技合作的创新模式 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技术创新分析 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创新 校企合作与技术创新研究 信息化时代如何推进科技档案的创新服务 基于知识发酵理论的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机理研究 信息化时代科技期刊使用IT技术的思路探讨 信息化时代网络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浅析 信息化时代独立学院家校合作育人机制探析 基于技术创新的校企联合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专语文信息化教学策略 探究信息化时代“3S”测绘科学技术的创新型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信息化时代的管理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体育管理创新 浅谈信息化时代广告设计的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罗秋菊,李博雅.试论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7(1):910.

[7] 王珊,王会举,覃雄派,等.架构大数据:挑战、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1(10):17411752.

[8] 王志鸣.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J].中国集体经济,2009(7):1417.

[9] 王凤杰,曲国禹.企业信息化与技术创新[J].辽宁工学院学报,1999(3):3739.

[10] 李翠娟,宣国良.集群合作下的企业信息流动分析[J].情报科学,2006(5):659662.

[11] 陈昭锋.国外高校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社会化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2):4448.

[12] 彭玮,葛新权.国外产学研联盟运行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992.

[13] 傅兆君.中国发展道路的创新驱动特征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429.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EB/0L].(20120504) [20140524]..

篇8

2010年10月,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和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的书写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新篇章。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是公司治理应对信息化时代下激烈竞争的必然举措,会计信息化将满足公司高效治理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同时也必将导致会计职能的变革,突出发挥会计的管理效用。而会计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信息化时代下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会计人员是否还应遵循稳健性会计原则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将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分为两种观点:替代观和互补观。我国学者倾向后一种关系,即完善的公司治理能够促使管理层提供稳健性的会计信息。鉴于会计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的深远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较传统会计模式下是否得到提高受到公众高度关注。传统会计模式下,信息使用者取得会计信息的方式主要通过会计人员的核算、,信息使用者与会计人员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主要依靠监管和职业道德,因而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日常业务时不预计任何不确定的利润,但预计所有可能的损失(bliss,1924),从而谨慎地提供企业当期好消息和坏消息。然而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各方所需的各种信本文由收集整理息均能通过系统迅速取得,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信息技术与公司治理的融合,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会计信息的手段和效率越来越便捷,对信息的二次加工愈为便利,外部监督的力度加大,公司提供稳健性会计信息的动机愈发活跃。

(一)二者相互替代

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管理层与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为严重,管理层有较大动机追求更好地完成业绩指标。筹资成本大于投资成本的情况下,管理层倾向于损害债权人利益过度派发股利,将债权人的利益转移给股东(jensen and mec-

kling,1976),债权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则会对会计人员遵循稳健性会计政策提出更高的需求。遵循稳健性会计政策将有效避免过度派发股利,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效防范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损失,从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此外,基于公司成长周期和股权分配的角度,发现在公司尚未成熟阶段,治理体系必然存在缺陷,稳健性政策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强烈要求下被较好地遵循;而在股权较为集中的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大于其他公司,中小股东为保护自身利益将强烈要求会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严格履行稳健性会计原则,尤其当会计信息使用者发现由于股权集中和盈余管理导致较差的公司治理时,会增加对稳健性会计信息和良好公司治理的需求。

因此,传统观点认为公司治理越好的企业越有能力遵循稳健性会计原则,提供稳健的会计信息。事实上,外因的监督和控制能够促使稳健性会计原则的实施并促进公司有效治理,会计信息技术对公司治理措施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信息化时代下外部监督和控制将更为严格,稳健性原则将得以更好地实施。

(二)二者互为补充

公司治理往往被认为是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越完善,公司内部对管理层及会计人员的监管力度越大,提供稳健会计信息的自觉性越大,向会计信息使用者瞒报利空消息的概率越低,舞弊的概率越低。会计信息化时代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公司提供稳健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如何取决于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完善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公司治理越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此外,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减少错误和舞弊,降低债务契约成本和机会主义行为,管理层乐于提供稳健性会计信息以规避高诉讼风险,压缩盈余管理空间。

二、会计信息化时代下的会计稳健性

理论需要数据作为支撑,本文通过对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较为显著的150家企业进行调查,分析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稳健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一)研究过程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会计信息化环境为研究背景,以会计稳健性为研究对象,对会计稳健性原则是否得到一贯运用进行分析。本文共发出问卷150份,回收148份,有效问卷148份,问卷回收率为98%。

(二)结果与分析

1.会计人员依然遵循会计稳健性

调查显示,有87.5%的会计人员认为,it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可实现如全面分析、实时监控、准确预决算等功能,可进行有效预测,降低决策风险;有84.3%的会计人员认为信息系统的建立可缩短数据传递时间,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89.6%的会计人员认为其在衡量资产、收益或负债、费用时,依然要遵循稳健性原则,选择会计政策或会计方法时尽量全面地考虑可能的损失,谨慎考虑可能的收益。判断资产是否出现减值应结合企业自身及外部经济环境,尽量恰当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确认收益时必须严格遵循会计准则中有关收入确认的条件,不得随意高估收益;确认负债或费用价值时尽量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具体做法是:会计人员通过系统过滤相应数据,获取并传输低风险性数据,披露高稳健性会计信息。

2.信息使用者更加需要会计稳健性

会计信息化时代下,信息使用者通过信息系统可更为直接地获取大量信息,进行各种分析。调查显示,有94.3%的信息使用者认为稳健的会计信息能够贴近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剔除相应风险之后的数据,能够帮助他们有效规避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决策。有93%的信息使用者认为计算各种财务指标、进行预决算及比较分析时,稳健的会计信息能够比不稳建的信息更为准确地体现真实情况,他们更需要遵循了会计稳健性原则的数据。

3.经济后果更为注重会计稳健性

会计人员有诸多会计政策和方法可供选择,调查显示,在会计信息化时代下,信息不对称和成本被显著降低,资本成本和债务成本凸显。这是由于信息系统的启用加速了信息的流动,时间和机会成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关心的重点,会计信息的质量成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因素。稳健的会计信息在反映业务实质时体现谨慎原则,备受信息使用者青睐,而不稳建会计信息带来的经济后果如投资失败、资本成本过高等使其丧失了存在的动机。

4.会计管制更加强调会计稳健性

会计管制包括外部管制和内部管制。外部管制通常体现为会计准则或法律法规,通过干预会计工作,确保其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内部管制通常体现为内部控制,通过企业自身的办法和措施,防范、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从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目标。纵观会计准则、会计法的变迁,不难发现稳健性原则已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项有效机制而应用于实务,信息化环境下更是如此。

5.公司治理显著影响会计稳健性

公司治理的目的即通过公司的正常运转,保证公司战略顺利实施,确保公司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王鹏等(2010)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董事会特征、管理层持股和股权结构会影响会计稳健性,董事会越独立,会计稳健性越低;管理层持股与会计稳健性显著负相关;股权结构越集中,会计稳健性越低。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导致公司治理力度显著加大,治理手段显著增强,股权集中度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降低,这有效缓解了公司管理层与股东的矛盾,使管理层愿意遵循会计稳健性原则。而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也成为衡量会计信息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的情况下,稳健的会计信息在财务管理、预测决策等工作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会计信息的取得和使用变得更为方便和快捷。

第一,会计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使得会计信息的采集、整理、传输变得便捷有序,会计人员的工作流程得到简化,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由日常会计核算、对外报送报表转为财务分析、预测决策及风险规避。

第二,会计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会计信息更为直接,会计信息使用者与会计人员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显著降低,会计人员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变得更为透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稳健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需要根据剔除风险的数据作出决策,从而有效防范风险,减少机会成本。

篇9

关键词:信息化 测绘成果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用户的数量飞速增长,网络技术在测绘成果应用方面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测绘也逐步进入借助地理信息数据的人数每年都在成倍增长,地理空间数据借助浏览器能方便的被用户查询信息化测绘时代。于此同时,地理信息成果的管理问题也逐渐显出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应用需求。如何利用已有资料建立各类数据库,提高数据存储和信息管理水平,是巩固市场优势、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1 研究背景

1.1信息化测绘

信息化测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依托从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到输出的数字化测绘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快速获取与更新、智能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网络化生产管理和分发服务,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和增值服务,为社会提供多尺度、多方位、多形式的服务。

1.2测绘成果

测绘成果,是指通过测绘形成的数据、信息、图件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料。测绘成果分为基础测绘成果和非基础测绘成果。

下列测绘成果为基础测绘成果:

1)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的天文测量、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卫星大地测量、重力测量所获取的数据、图件;

2)基础航空摄影所获取的数据、影像资料;

3)遥感卫星和其他航天飞行器对地观测所获取的基础地理信息遥感资料;

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5)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等。

1.3 信息化测绘阶段研究基础测绘成果管理的意义

随着测绘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我国的测绘体系经历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的转变,目前正在向信息化测绘过渡。信息化测绘是测绘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高效的作业模式必然会给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巨大的便利。

在长期的测绘工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测量技术提高,积累起来了大量的测绘成果。这些数据成果不仅是人类的财富,也是地球的档案。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这种基础地理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分布在多家单位和不同区域,且每天都在不断地更新和积累。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地理空间数据,成为进入信息化测绘阶段后,测绘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如何利用已有资料建立各类数据库,提高数据存储和信息管理水平,是巩固市场优势、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 传统测绘成果管理方法的弊端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广先进的测绘技术也不断进步和,与之相对的是传统测绘成果管理方式,在这种形势下显得捉襟见肘,传统文件管理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人们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与传统的测绘成果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显现出来。

2.1 纸质成果难以保存及使用不便

早期的纸质地图和档案,需要占用很大的存放空间,文件和资料的查找也需要耗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众多的资料被束之高阁,难以利用。而且长期以来对于纸质成果的防火、防潮、防盗工作也需要花费测绘单位一笔不菲的开支。而在投入使用中也极不方便,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化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地理信息的需求。

2.2介质存储隐患众多

电子成果的管理主要采用硬盘存储、光盘存储。这种硬盘共享的方式在数字测量时代被广泛采用。时至今日,随着测量成果的日积月累,成果的流通利用日趋频繁,硬盘共享方式已不再先进,反而成为数据安全存储的极大隐患:

1) 硬件损耗严重

硬盘共享这种管理方式的核心在于作为存储介质的硬件,而硬盘作为非热拔插性设备,对于计算机主机、电压和人员操作有过强的依赖。一旦由于断电或者操作造成硬盘的损坏,可能给用户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

2)查询不方便

传统的存储方式采用的是在存储介质上贴上标签,以便进行区别。但是这种办法在信息化时代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对于成果的查询、统计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成果泄密

采用介质存储,如果存储介质遗失,将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泄密事件。

4)对外提供服务不便

传统的对外提供数据的方式为打印制图或拷贝电子版本的数据,这样容易导致数据的泄密和用户使用不便,更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使用需求。

3信息化时代的测绘成果管理办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对成果的管理办法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信息化时代,测绘成果的管理也有了大的发展和进步。

1) 依靠计算机技术管理

将成果资料进行分类、加工、整理,将成果资料矢量化,并建立统一的格式和编码,建立成果数据库,存放在数据中心,建立成果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在测绘成果的管理。并建立虚拟档案柜,模拟现实环境,一遍查找一些无法入库或者尚未入库的档案资料。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能对成果数据库进行更行,能进行查询浏览,能进行地图分发和统计等业务,从而大大的减少人工操作,降低工作量。

2) 服务转变

传统的测绘部门对外提供成果服务的方式为提供纸图或者电子光盘数据,容易造成数据的遗失和泄密事件,并且对长远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信息化测绘的情况下,逐步转变服务模式,由提供数据向提供数据服务转变,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技术平台和共享机制,建立成果信息目录,广大的对地理信息需求用户可以访问的信息服务,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服务,根据不同需求,不同用户可以访问的数据服务有权限设置,暨满足了用户需求,也避免了泄密事件的发生。从而使地理信息服务由提供数据向提供服务转变,对政府服务向大众服务的转变,单一的公益向盈利转变。

4 前瞻

国土资源部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部门,肩负着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大历史使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国土资源信息是基本国情的反应,基础地理信息搭建起了国土资源信息的空间框架,地理信息作为一种基础性、战略性的资源将会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广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一、信息化给审计带来的不适

(一)传统手工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的需要。前审计署长李金华曾经说过“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了解信息技术,也将失去指挥资格。”。随着国家一系列“金字工程”的建设,以文字记录形式的文档逐渐消失。审计人员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纸质账簿,而变成了种类繁多的财务软件,各式各样的数据库系统,结构复杂的数据表格。目前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达到了G和T的数量级,万亿条记录的数据表比比皆是,传统的查阅账簿审计方式如同大海捞针。

(二)现有的审计软件在应对大数据时捉襟见肘。当前审计系统正在使用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以下简称AO)应用软件已经经历了三次升级,从原来的AO2005到AO2008,直到现在的AO2011,数据接口增加了很多,后台数据系统也从Access升级到SQLServer2008R2数据库。由于被审计单位财务软件种类繁多,现有的接口远不能满足当前审计的需要,且数据接口开发困难,导致审计人员有时会为了将数据导入AO系统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数据接口的缺乏己成为计算机审计的桎梏。另外尽管后台数据库从Acess升级到了SQLServer2008R2,但由于其最大仅能支持10G的备份数据,在当前海量数据模式下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三)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弊端日益显现。目前,审计系统人员多数为财经类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仅限于word、excel等基础操作,对数据库知识掌握较少,大数据的出现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懂财务、知审计、会计算机,还要能熟练应用各种数据库软件及编程操作。审计时,审计人员更擅长从账簿上找问题,对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提不起兴趣,导致对业务系统审不清,查不透,审计风险明显提高。

二、信息化时代审计发展趋势

(一)组织方式由审计小组向审计分析团队转变。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大数据出现以后,多数审计人员对于计算机审计对象缺乏了解,在面对以电子数据为主的新型审计环境时无法应对。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由各处室人员为审计单位的审计模式,整合审计资源,综合分析各审计人员的专业审计领域、计算机审计水平、审计工作经验等情况的基础上,成立由宏观分析人员、行业审计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组成的审计分析团队。行业审计人员根据具体的行业政策和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审计思路。数据分析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分析转换,根据行业审计人员提供的审计思路运用审计数据分析技术,构建数据模型,开展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最后由宏观分析人员进行宏观分析和制度执行效果评价,对宏观经济、制度执行等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审计资料由“信息孤岛”向信息资源全共享的转变。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基础是数字化”。长期以来,审计人员对采集的审计财务、业务数据都存放在处室或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或移动存储设备中,处于简单无序的管理状态,信息资源之间缺少彼此交流,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审计人员也只能针对“信息孤岛”中存在的信息进行查询分析,无法形成不同系统间的关联查询,大大降低了数据的利用价值。例如常见的“低保人员开奥迪”、“死亡人员领养老金”等问题都是多系统之间关联查询实现的案例。大数据的到来为整合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它可以将离散的电子数据按照统一的数据规划处理后集中存储、处理和共享,不同系统间通过关键字段能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互查,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提炼出有价值的审计疑点,提高审计宏观分析和总体把握的能力。

(三)审计思路由“单点分散独享”向“全面辐射共享”的转变。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长期从事审计实践的总结。目前,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过程中形成了不少具有借鉴意义的审计思路,但大多数仅限于单个项目或个别人员使用,大量的审计方法、审计思路得不到交流共享。随着审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发展和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审计思路可以通过计算机语言分门别类地转变成不同领域的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固化到系统中供其它审计人员使用,由原来的“单点独享”逐步转变为“全面共享”。审计思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整理归纳总结,在推广应用中不断优化和更新,探索建立审计方法模型知识库,发挥聚合分析优势,以促进审计数据分析方法的深入发展。审计方法模型知识库的建立,是更深入更全面开展行业审计的需要,同时也能为不同行业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提供引领,降低了行业审计间的门槛。

(四)工作方式由“属地办公”向“移动办公”的转变。随着审计信息化不断发展和云计算、虚拟桌面技术的不断完善,部分审计机关已经开始尝试建设审计移动办公系统,打破了原有的“属地办公”模式。通过审计移动办公系统审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及时上传,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实时查阅、实时监督和实时指导,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和提高了审计质量,同时也畅通了审计现场和审计机关之间以及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交互渠道,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移动办公”的出现可以使审计人员无论何时、身在何地都能够开展审计项目,对于缓解目前审计力量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数据资源和审计手段不足等矛盾提供了帮助。

三、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审计相关制度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审计法》中还没有明确计算机审计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计算机审计的合法地位,就谈不上依法审计。此外,《审计法》的规定在审计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第十二条也仅要求“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电子数据”,对电子数据所进行的采集、分析方面的操作规范等制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