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精神病医院护士对医院感染的认知比综合医院护士差。精神病医院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基本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意识淡薄;在实际工作中,对防控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缺乏自身防护的知识,或在工作中操作不当,无菌观念不强,甚至有的护士在进行无菌操作时,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还有的护士穿着工作服随意离开工作区域;在做各种治疗及护理中,不洗手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器械或物品等的清洗、消毒不彻底,导致院内感染的现象屡有发生。
2原因分析
2.1护士对医院感染危害性认识不足:本次调查中护士对医院感染的总体认知方面,精神病医院护士较综合医院护士差,这与2组护士服务的病种人群有关,精神患者伴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比例小于综合医院患者,日常护理工作又注重精神疾病的护理,精神病医院收费相对较低、护理服务与收费不成正比有关;同时,精神病医院护士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对院内感染管理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职业防护意识淡泊;根据我国卫生部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医院感染率约为8.4%,据此估计我国每年发生医院感染病例约500万,医疗费用增加10亿元[4],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
2.2护士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够:本次调查显示精神病医院护士对医院感染基本知识的掌握低于综合医院护士,医院感染的定义只有23.7%护士能掌握、诊断标准仅有11.8%的护士能掌握,分析其原因:①护士缺乏系统的感染知识。②临床带教中,忽视院感知识的传授与教育。③在精神病医院主要涉及的护理服务也以精神疾病护理为重点,因此,从护理重点与护理实践上都忽视了医院感染。④精神病医院护士很少有机会参加医院感染方面的学习,知识陈旧老化,对医院感染的新进展了解不足等。
2.3护士对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学习需求积极性不高:由于种种原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不到位,提供学习机会很少、护士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标准预防的概念不清楚,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和应有的架构不健全,甚至没有设立专职的感染管理科,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医院感染监控落实不到位,没有及时检查、督促及整改。
3护理管理对策
3.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强化控制感染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对于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的重点在于手卫生、医疗废物的防护和管理、感染监测、灭菌药械、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应用监测、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等;护理部应与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密切配合,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使其在医疗活动中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对新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要在岗前培训中加入相关的院内感染知识,并要求进行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以进行上岗工作。考核制度可为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抽查,强化学习效果;为护士提供更多学习医院感染新进展的机会。
3.2加强精神科病房管理:精神科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改善精神科病房的管理,做好食品的管理检查工作[6],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加强康复训练,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机体免疫力。
3.3充分发挥护士长的管理作用:护士长是控制科室感染管理的关键。护士长应把预防医院感染、监督、指导管理工作作为日常基本工作来抓,并随时监督执行;采取多种形式的院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护士学习医院感染知识的积极性。
篇2
【关键词】男性;乳腺癌;心理;护理
男性乳腺癌(MBC)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约占乳腺癌的0.8%,约占男性癌症的1%[1,2],肿瘤转移早,预后差,目前多采用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以达到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命的目的[3]。对男性而言,在其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总是感到尴尬和郁闷,导致情绪波动而影响治疗,并对家庭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一定影响。有研究提示,良好的心理状况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好转[4]我科对2000年-2007年收治的11例MBC病人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性乳腺癌病人,年56岁~79岁,平均61.6岁; 11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其中改良根治术9例,保乳根治术1例,单纯乳腺切除1例。11例均行术后化疗,8例行术后放疗,10例EPR阳性行术后内分泌治疗。
1.2方法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y Scale,HAMA),共14个项目;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共24项;由护士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逐条讲明调查问题,有效问卷以病人清醒配合能正确理解和回答问题为前提。病人回答后由护士填写,按标准计算评分,评分越高,分别代表焦虑、抑郁程度越高。结果显示本组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
2心理护理
一般男性患者在本病诊断、治疗及康复的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很难接受自己患上了一种“女人病”。一旦确立诊断,会表现出惊讶、焦虑、恐惧或抑郁等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应正确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给予持续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正确的疾病治疗信息,使病人能尽快调整角色,积极应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不适及并发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5]。本组11例病人通过医护人员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明显减少,9例病人减轻了心理负担,6例病人消除了心理障碍。
2.1术前护理
2.1.1男性乳腺癌患者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旦住院后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规律,子女工作忙,无法守在身边,使病人茫然,无助而产生孤独感;其次患者住院后生活琐事往往由医务人员及家人处理,常常感到离不从心,失去独立感而感到悲观。会出现闷闷不乐、食欲减退、失眠、终日忧心忡忡。 对于固执、情绪不稳定、易怒的病人,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使其明确癌症病人心理健康状况能够影响病人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功能,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6],使病人自觉克服不良个性。同时争取社会支持,消除孤独感 做好单位领导、病人家属及周围人群的工作,动员他们常来医院探望病人,为病人提供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减轻或消除病人不安和孤独感。病人心情好转,食欲增加,每天睡眠6-8小时。
2.1.2乳腺癌诊断明确后,其治疗是以手术切除为主。在做术前进行健康教育时试探性地告诉病人手术的方式、切除的范围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当时病人出现的反应就是一连串提问:我能活多久、手术会不会成功、术后能不能恢复、会不会影响以后的生活等等问题。由此可见病人出现对死亡及手术的成功与否及术后生活质量下降,而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悲观、失望。对此要多与患者交谈,要认真主动、热情地回答患者的每一个疑问,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向患者详细介绍发病原因和目前治疗的新进展及取得的成绩,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谈及治疗和护理时,态度要严肃认真,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告诉患者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破坏人体的身心健康,而且对治疗、护理也可带来不利影响。病人情绪稳定,术前一天睡眠情况良好,手术成功。
2.2术后护理
2.2.1男性乳腺癌患者术后需进行化疗,由于病人对化疗药物缺乏认识和了解,化疗后出现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使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而出现消极负性心理,拒绝治疗。对此,护士要向病人介绍化疗方案及其优越性,列举化疗后康复良好的病例,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根据病情与其它药物配伍使用,以减轻药物的毒副反应,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安慰,取得病人家属的密切配合,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病人顺利度过化疗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康复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重视病人心理因素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引导、教育、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调动自我调节
能力, 消除不良心理 因素对MBC病人预后的不利影响。可以达到缓解疾病,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iordanoS,SharonH.Breastcancerinmen[J].AnnalsofInternalMedicine,2002,137(8):678-687.
[2]VettoWS,JohnMD,JunSY,etal.Stagesatpresentationprognosticfactorsandoutcomeofbreastcancerinmales[J].The American JSurg,1999,177(5):379-383
[3] 李树玲.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600-664.
[4] 赵耕源,黄择香.医学心理学概论[M].广州:广东高级教育出版社,1991:43.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年龄在18~70岁的带状疱疹患者;皮损出现时间(定义为丘疱疹或水疱、红斑出现的时间)在5 d以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以下情况:某些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如伴脑、眼角膜或结膜、耳部受累者;患处出现血疱或局部坏死者;皮损局部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者;已知对泛昔洛韦过敏者;有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者;患有神经、精神疾病或严重内分泌疾病者;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治疗前4周系统应用过抗病毒药物;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共206例,其中男108例,女98例,年龄18~70岁,其中60岁及60岁以上者144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痛。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11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50例,年龄17~70岁,其中60岁及以上74例,平均年龄45.6岁,病期1~5 d,平均3.2 d;B组(对照组)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17~70岁,其中60岁及以上70例,平均43.3岁,病期1~5 d,平均3.0 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口服泛昔洛韦片(北京嘉林药业生产)250 mg/次,3次/d,连服7 d,同时半导体激光LHH-500(北京龙慧珩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局部照射,830 nm/500 mW,距离10 mm,每天照射10 mins,连续10 d。B组:口服泛昔洛韦片250 mg/次,3次/d,连服7 d。两组患者同时肌注维生素B1注射液50 mg/次、维生素B12注射液250 ug/次,1次/d,连续10 d;外用虎仗擦剂(我院制剂室生产),疼痛剧烈者服用富马酸异丙吡仑片(长春博奥生化药业生产),2次/d,疼痛缓解后停服。
1.3 疗效判断 痊愈:水疱结痂,痂皮大部分脱落,疼痛消失;显效:80%以上水疱结痂,疼痛明显减轻;有效:50%~79%水疱结痂,疼痛有所减轻;无效;水疱结痂低于50%,疼痛无减轻。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见表1。
2.2 两组症状消退时间见表2。
治疗组在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消退时间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
2.3 后遗神经痛见表3。
2.4 不良反应 4例患者出现恶心,1例患者出现腹泻,2~3 d后好转。
3 讨论
泛昔洛韦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喷昔洛韦,其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有抑制作用。病毒胸苷激酶将喷昔洛韦磷酸化成单磷酸喷昔洛韦,后者再由细胞激酶将其转化为三磷酸喷昔洛韦,三磷酸喷昔洛韦通过与三磷酸鸟苷竞争,抑制HSV-2多聚酶的活性,从而选择性抑制疱疹病毒DNA的合成和复制。泛昔洛韦抗病毒效价高,并能缩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时间[1],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属于低功率复合激光,它是由830 nm和980 nm复合而成,低功率激光的生物学效应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加和增强吞噬细胞的数量和活力,增加免疫球蛋白,并能扩张血管,提高血管通透性,加速血液淋巴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水肿,对创面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均有很好效果。同时亦可以减轻损伤部位神经末梢的化学和机械性刺激,调节神经末梢兴奋性,增强细胞活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有利于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消炎、消肿和镇痛作用,其中,830 nm激光穿透性强,止痛效果好[4]。 笔者用泛昔洛韦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110例,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相当,但在结痂时间、止疱时间、止痛时间方面占优势,在痊愈率、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国外文献报道单纯应用泛昔洛韦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1月及3月发生率60岁以下患者分别为8.8%、2.0%;60岁及以上患者分别为40.8%、13.0%[2]。国内文献报道经常规治疗后在40岁以上的患者中出现后遗神经痛的比例大于18%[3],明显高于本组的观察结果。通过本组的治疗观察,笔者认为对带状疱疹使用泛昔洛韦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可以缩短病程,促进受累神经的修复,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消除带状疱疹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屈冰心.病毒性皮肤病的临床研究新进展.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25(1):42.
[2] Helgason S,Petursson G,et al.Prevelance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fter a first episode of herpes zoster.prospective study with long term follow up.BMJ ,2000,321:794-796.
篇4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并发症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大部分子宫肌瘤是良性的,其癌变率约为0.4%--0.8%,手术剔除后有可能复发[1]。本次研究观察我院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选择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57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29例,年龄30--50岁,平均年龄(41.61±6.19)岁,肌瘤数目1--4个,直径2.3--6.7cm;治疗组患者29例,年龄31--50岁,平均年龄(41.79±6.47)岁,肌瘤数目1--4个,直径2.7--7.8cm。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肌瘤大小数目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行阴道超声、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等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2];②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肺、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及精神疾病;③所有患者均为已婚女性。
1.3 方法:①治疗组: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头低臀高,取膀胱截石位,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单,与脐孔处作一长1.0--1.5cm切口,用于放置腹腔镜,探查腹部情况后于左下腹及有下腹分别作一长1.0--2.0cm切口用于手术操作,置入举宫器以便充分暴露肌瘤,抓钳钳住肌瘤后,分离肌瘤与子宫肌层,剔除肌瘤,电凝止血,将切除物从左下腹开口处取出,较大的肌瘤粉碎后再取出,术后冲洗并吸出液体,缝合伤口。②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治疗,进入腹腔后直视下剔除肌瘤,常规消毒后逐层关腹。
1.4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排气时间、导尿时间、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热病、伤口感染、腹腔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病率。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数据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0.05,P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比较: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比较: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病率为10.34%,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21.43%,其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症状评分的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子宫肌瘤好发于30--50岁女性,大多数子宫肌瘤多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性激素及其受体、遗传因素等有关,初潮年龄小、母体妊娠期应用雌激素、肥胖、未生育、晚育等因素可增加子宫肌瘤发病率[3]。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据研究表明,现在广泛采取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特别是微创手术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本次研究对比观察腹腔镜手术和常规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从研究结果来看,腹腔镜手术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导尿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常规开腹手术,其对患者伤害小,术后恢复快。从治疗后并发症发病率来看,治疗组并发症发病率为10.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其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痛苦,安全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志. 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J]. 吉林医学, 2012, 33(7): 1464-1465.
[2]李兰弟.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007): 89-89.
篇5
关键词:睡眠障碍 临床诊断 治疗措施 新进展 探讨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52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56-02
伴随着各种生物研究技术方式的出现,睡眠障碍研究水平获得持续提升,睡眠规律及觉醒相关结构等基础理论逐一得到确定,推动睡眠医学走上迅速发展道路。我国临床睡眠医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齐物论》、《晏子春秋》等文章里都涉及到失眠、睡眠、梦等现象,而现代睡眠临床研究的兴起较迟[1]。1960年,美国睡眠精神生理研究协会(APSS)召开成立大会,并制定了睡眠分期的标准方法。1972年欧洲睡眠研究会(ESRS)成立。1975年,由5个睡眠障碍中心组织联合,创刊了《睡眠》(Sleep)杂志,大大地促进了睡眠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1987年,美国睡眠障碍中心协会与临床睡眠学会合并为“美国睡眠障碍协会”(ASDA),美国睡眠障碍协会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睡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研究工作。1988年世界联合睡眠学会(WFSRS)成立。1994年6月,“中国睡眠研究会”与日本和印度的睡眠研究会共同于日本东京筹建和成立了“亚洲睡眠研究会”(ASRS),每隔3年举行一次“亚洲睡眠大会”(SARS Congress)。我国于2010年9月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睡眠科学技术大会,迄今已成功召开四届,每届参会人数、其他国家代表、地区专家学者及企业数量之多,表明睡眠障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公共问题。
1 常见的几种睡眠障碍类型
临床医学领域常见的几种睡眠障碍情况如下:①长期失眠,30分钟内无法进入睡眠状态,或者容易惊醒、早醒、睡眠质量不高,经常做噩梦;睡眠时间持续减少,每天减少量在少4~6小时左右,每周发生频率在3次以上。②睡眠过多,每天睡眠时间高于9个小时,白天睡眠时呓语、磨牙、打鼾,而且嗜睡情况较严重,年龄较高患者打鼾频率较高。③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在夜间睡眠阶段时常感觉到腿部区域有蚂蚁、虫类爬行,或者针刺现象,由此影响平稳情绪,进而引发焦虑、失眠,一般在活动后获得改善[2]。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睡眠障碍疾病,由于患者整夜反复打鼾、呼吸暂停、憋醒,整体睡眠质量不理想,白天头昏脑胀、嗜睡、口干舌燥、记忆力减退,这种人易患心脑血管病和老年性痴呆,呼吸暂停时间过久,还可导致猝死。⑤发作性睡眠,这种睡眠障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睡眠,而且不可抗拒,也就是说患者一旦出现发作性睡眠,无论处于任何环境或者正在进行任何工作都不能停止进入睡眠状态,这种人不能驾驶机动车、操纵机器和从事任何有危险的工作,情况严重时尽量避免单独外出。
2 睡眠障碍病发机制
睡眠觉醒周期是中枢特定结构活动的结果,这些结构包括脑干的中缝核、孤束核,它们能够诱发睡眠。位于脑桥背内侧蓝斑头部的神经元轴突被认为对维持觉醒有作用。控制生物钟的结构位于视交叉上核,能使内源性昼夜节律系统与外界的光――暗周期吻合。另外大脑皮层、褪黑素、丘脑也是睡眠觉醒周期的重要构成因素[3]。睡眠障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存在多种絮乱的睡眠结构,睡眠难以正常启动与维持,且有白天嗜睡等行为障碍,与其孤束核、蓝斑核、中缝核、丘脑、脑干、下丘脑泌素、褪黑素等方面发生的改变存在密切联系[4]。
3 睡眠障碍临床诊断措施
《国际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统计分类》(ICD-10)认为睡眠障碍主要分为睡眠失调与睡眠失常。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将睡眠障碍分为三大类:原发性睡眠障碍、与精神障碍相关睡眠障碍、其他睡眠障碍。《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第3版将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定义为由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的睡眠与觉醒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
睡眠障碍与很多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精神症状会加重睡眠障碍,其病理过程之间降低睡眠质量,而失眠则是精神症状的高危因素。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患者最常见和最突出的症状,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有睡眠障碍情况,抑郁症的治愈从改善睡眠障碍开始,睡眠障碍具体情况是抑郁症病情发展的重要指征。焦虑症与睡眠障碍联系密切,其基本特征是难以入睡且不能维持良好睡眠状态。患者主要受到某些事件影响,精神紧张无法正常睡眠而引发过渡焦虑情况,还可能导致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头晕、震颤、心悸、口干等症状。
睡眠障碍临床诊断方式有:①评估量表方式,评估量表是主治医生站在客观角度对患者睡眠障碍情况进行合理评价的一种方式,能够充分结合其症状特征、各项检查结果、相关量表评估进行全面判断,能够获取具有较高准确性的量化数据,帮助医生正确分析多种睡眠障类型[5]。②多导睡眠描记评估方式,多导睡眠描记评估方式能够获得患者最全面、清晰的睡眠相关数据,是一种可以在整夜睡眠过程中,根据需要连续并同步的监测与记录多项生理指标的检查方法。这种诊断方式首先由仪器进行自动分析,再由工作人员逐项核实,以便对睡眠的结构与进程、监测睡眠期的异常脑电、呼吸功能和心血管功能作出正确分析。③睡眠日记方式,睡眠日记诊断方式的使用步骤非常简便,可以用于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帮助主治医生了解患者某个阶段中的睡眠模式及其他相关情况,还可以获得患者睡眠障碍的性质、频率、强度等方面的信息,以及夜间睡眠的变化情况和使睡眠障碍持续存在的因素。主治医生通过整合这些信息,可以使治疗前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变得清晰明了;可以更好了解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睡眠模式的变化;还可以较好的观察睡眠治疗的进展[6]。睡眠日记是判断睡眠障碍症状最经济实用的手段,也是目前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措施。④活动记录仪方式,人们的主观感受同客观现象有时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活动记录仪的使用同多导睡眠描记评估方式一样,可以全面记录患者的睡眠状况。
4 睡眠障碍的科学治疗方案
如果忽视睡眠障碍带来的危害且不及时进行治疗,将会为内分泌、免疫系统、心血管、神经等方面疾病的出现提供可能,情况严重甚至会直接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在最初发现阶段就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治疗策略。
4.1 心理指导。一般情况下,睡眠障碍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家庭、工作、学习等各种压力导致其精神方面受到创伤,因此必须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帮助脱离感情及负面情绪的影响[7]。可以要求患者家属配合来引导患者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讲座、视频观看等方式让患者掌握睡眠障碍相关知识。若患者在自身调节作用下无法获得理想效果,应要求心理医生协助。
4.2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到规律学习、工作、生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有益于放松精神,促进睡眠。调整饮食结构,戒烟戒酒,少饮浓茶、咖啡。临床医学最根本的治疗原则就是排除疾病影响因素,睡眠障碍的治疗也必须满足这个要求,患者应该下意识的注重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不良睡眠行为并积极改正,例如在睡眠前服用一些具有兴奋性质的药物等。只有从源头上进行抑制,才能彻底解决睡眠障碍问题[8]。
4.3 物理及药物辅助治疗。物理治疗手段包括电针、音乐、水疗、磁疗、光疗、针灸、直流电离子导入等内容,其中光疗方式较容易开展,在特定时间内让患者处于在7000~12000Lux强光中,一般2~3天其睡眠觉醒节律就会发生相应改变[9]。如果患者睡眠障碍情况没有获得缓解,应酌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失眠症药物使用应满足最小剂量要求,间断服用且一周不应超过4次,疗程控制在3~4周左右,停药应逐步降低剂量,避免药物立即停止引发反弹。下面是几种临床上常用的睡眠障碍治疗药物:①抗抑郁药,主要用来缓解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或其他因素引发的抑郁症失眠情况,如多虑平等,初期阶段应选择最小剂量至发挥药物作用为止,可以连续服用数月。②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氯丙嗪等,一般用于改善精神疾病引发的躁狂症及分裂症,这种药物对缓解失眠等睡眠障碍问题也有显著疗效。③褪黑素,药物由松果体分泌而成,主要作用为调节患者生理节律紊乱,进而减轻周期性失眠症状,但是这种激素在治疗非周期性失眠方面的说法未完全统一。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药物在发挥抗过敏作用时会引发嗜睡不良反应,这种药物不良反应却对失眠情况起到改善。⑤唑吡坦,这种咪啶吡啶类药物只要在正确的剂量条件下就能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现象,无成瘾性且不会对呼吸等循环系统产生影响。⑥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增加患者睡眠时长,减少觉醒次数及频率,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种睡眠障碍改善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分为短、中、长效类,去甲羟安定、咪哒唑仑、三唑仑等短效类用于难以入睡,氯氮、氯羟安定、羟基安定、阿普唑仑、舒乐安定等中效类用于易醒、睡眠浅,氟硝安定、氯硝安定、硝基安定、氟基安定、安定等长效类用于惊醒后难以入睡与早醒[10]。苯二氮类药物的优点是使用安全、起效快、耐受性好等,缺点是精神运动性损害,记忆障碍。滥用或长期应用可产生药物依赖及撤药后反跳性失眠。按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规定,苯二氮类药物作为催眠药使用不宜超过4周。
5 结束语
目前睡眠障碍在我国临床医学领域的关注力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越来越多学者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进行相关探索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诊断、治疗措施等方面可能会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仍然需要给予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此外睡眠障碍疾病所涉及到的因素及范围都非常广泛,想要获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需要考虑各种各样复杂情况,并且必须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身体条件、个性特征等方面,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并根据各阶段影响因素的改变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赵郝锐.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与方法[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23(2).369-370
[2] 陶名章,李慧,陈少周,李海涛.人工空气负离子疗法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32(2).964-965
[3] 潘集阳.睡眠调节机制及睡眠障碍分类[J].实用老年医学.2007.25(1).1023-1024
[4] 陈彦方.ICD-10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在中国的应用情况与修改建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7(7).427-428
[5] 孙振晓,于相芬,孙波.睡眠障碍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33(2).642-643
[6] 臧照辉,雷志勇,陈虹,张建军.睡眠-觉醒的神经调节机制[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29(1).602-603
[7] 陈朱莹,何国金.失眠症的临床治疗与展望[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36(3).552-553
[8] 慈书平,包亚军,吴占敖.常见睡眠疾病基层诊断标准相关问题的探讨[J].实用医药杂志.2008(2)
篇6
【关键词】普鲁卡因 静脉封闭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因患者年龄大,免疫力低下;大水疱型及疤痕型的带状疱疹;未及时正确的治疗(病程前3天效果最好,超过1周效果差)等原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治疗方案及效果复杂和多变,目前没有任何方法能满意地缓解疼痛。作者采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联合vitB1、vitB12混合肌肉注射治疗PHN,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11年1月云南省文山州皮肤防治所住院部PHN患者120例,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36~83岁,病程1月~3年。所有患者均符合PHN的诊断标准:带状疱疹原发皮损消退后,只遗留轻微色素沉着,但仍有持续性刀割样神经痛或疱疹发生后局部疼痛持续性刀割样神经痛或疱疹发生后局部疼痛持续1个月以上[1]。入选标准:①临床诊断明确;②年龄在36~83岁;③入选前1 周未系统使用过止痛剂及免疫调节剂。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疾病者;②患有神经、精神疾病或严重内分泌疾病者;③已知有严重的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④磺胺药过敏者[2]。剔除标准:未按要求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按收治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其中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36~83岁,平均(67.4±9.69)岁,病程1~30.5个月,平均(9.40±8.14)个月,发病部位:头面部8例,颈肩部3例,胸背部24例,腰腹部13例,四肢12例;观察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36~82岁,平均(66.33±10.89)岁,病程2.3~36个月,平均(9.80±7.34)个月,发病部位:头面部6例,颈肩部4例,胸背部22例,腰腹部14例,四肢14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2组患者均>6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为VitB1_50mg、VitB12_500Ug混合肌肉注射,1日1次。(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静脉封闭普鲁卡因320mg(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1022154),每分钟50滴,1日1次。2组患者均治疗10天为一疗程。
1.3 观察项目
(1)疼痛改善情况:一疗程结束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价,向患者充分介绍VAS的相关知识,记录相应时点的VAS值。评分标准为0分:无痛,10分:强烈疼痛。1~3分:轻微疼痛,能耐受,4~6分:疼痛并影响睡眠,能耐受,7~10分: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3];(2)比较2组患者止痛时间(以疼痛消失或较前疼痛明显减轻,不需服用止痛药为准)。
1.4 随访
1个疗程结束后每月进行电话随访,观察疼痛范围及疼痛程度,随访时间6个月。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JMTJFX简明统计分析10.34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疼痛情况VAS评分为(6.58±0.62)分,观察组VAS评分为(6.82±0.46)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疼痛情况VAS评分为(3.70±1.15)分,观察组VAS评分为(1.23±1.06)分,观察组疼痛减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造成的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严重病变,临床表现为外周神经痛和感觉异常,多数患者因疼痛剧烈而影响正常生活。PHN的发病机制复杂:神经损伤后初级传入伤害感受神经元的病理性致敏和异位冲动产生;周围神经干炎症;因伤害感受器变性而使中枢突触再生;伤害感受器功能亢进使中枢致敏[4]。另有文献报道PHN不仅与急性期神经损伤有关,还可能与供养神经的动脉发生硬化所致局部缺血、神经营养障碍和疤痕形成有密切关系[5]。正常情况下,神经组织所需的能量几乎全来自糖代谢,机体缺乏VitB1时,糖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影响神经的恢复,VitB12具有重要的亲神经性作用,它与中枢及周围的有髓纤维代谢有密切关系,可保持上述纤维功能的完整性[6]。所以该类药物有助修复受损的周围神经,这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增强疗效。另外PHN的病理变化十分复杂,每个患者的神经损害部位和程度不同,个体差异大,约40%~50%的PHN对各种单一治疗措施缺乏敏感性[7],治疗上十分困难,所以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普鲁卡因静脉滴注是治疗皮肤疾病的传统方法,它具有阻断恶性刺激传导、消除神经系统遭受强烈刺激的作用,同时又能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改善各种原因所致的营养障碍,恢复组织的正常功能,尤其能通过中枢性镇静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烦躁及焦虑状态,避免恶性循环[8]。基于以上机制作者将普鲁卡因静脉封闭联合vitB1、vitB12混合肌肉注射用于治疗PHN,发挥二者的中枢外周效应,发现二者有协同作用,可明显缩短止痛时间,改善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在治疗期间亦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而且远期疗效稳定,未见复发。提示普鲁卡因静脉封闭联合vitB1、vitB12混合肌肉注射用于治疗PHN疗效确切,安全可行,且价格低廉,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但需注意普鲁卡因作为一种局部麻醉药,用量过大,滴速过快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副作用,临床表现为头昏、心慌。如果出现以上表现,只需减慢滴注速度即可,还可口服50%葡萄糖40ml加速排泄,多观察生命体征;另外,由于使用普鲁卡因存在过敏的可能,因此用药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者放弃治疗,以免发生意外。此疗法应在医院病房使用,此药对人体的毒性不大,但也有个别患者因特异体质而引起严重超敏反应。
参 考 文 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53-5.
[2] 吴志华.皮肤性病学[M].第3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53.
[3] 卢欣欣,于兰贞,魏代艳.疼痛评估现状及新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B):57-58.
[4] 黄贤文,梁大干,黄英,莫惠飞,骆智宇.硬膜外神经阻滞联合药物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的临床观察[J] .徐州医学院学报,2005,5:23.
[5] 高地,李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其防治[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2002,28(3):182-184.
[6] 魏建房,张媛媛.皮内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注射液治疗眼部带状疱疹2010,3(5):55.
篇7
论文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跌倒的发生率。方法 对102例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中发生过跌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跌倒原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发生率为14.7%(15例),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跌倒(20.0%),跌倒原因自身和环境因素(33.3%),其次为药物不良反应(46.7%)。 结论 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患者在医院住院时间,少则数月,多则几年,甚至数十年。很多长期住院患者由于与外界环境接触少,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机体功能状态明显衰退,另外,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所致副作用,特别是老年病人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反应慢,更加容易发生跌倒,导致严重的身体损伤和自信心受挫。因此,探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及护男理干预措施,对避免纠纷,提高老年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我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102例。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老年精神病诊断标准。(2)年龄≥60 a。共入组102例,其中15例发生过跌倒,发生率为14.7%。
1.2 方法 对发生过跌倒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跌倒原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2 结果
2.1 跌倒患者资料 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60a~76a,平均68a;疾病种类:阿尔茨海默3例(20.0%),精神分裂症6例(40.0%),器质性精神障碍1例(6.7%),心境障碍?躁狂发作2例(13.3%),心境障碍?抑郁发作2例(13.3%),癫痫性精神病1例(6.7%);服用药物:氯丙嗪、氯硝西泮、喹硫平、利培酮。
2.2 跌倒后损伤情况 左股骨颈镶嵌性骨折2例,右手桡骨骨折1例,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或皮下血肿。上述骨折病例男性骨折1例,女性骨折2例。除1.例愈合不良需要轮椅外,其余无明显不良后果。
3 跌倒危险因素分析
3.1 病区环境因素 病室陈旧环境布局不合理,病室内无厕所,卫生间置于走廊的一角,走廊内扶手,地面较光滑,浴室内无扶手,在集中洗澡时工作人员配备不足,这些因素都极易引起跌倒的发生。
3.2 生理因素 老年人由于下肢髋、膝、踝的退行性关节炎,导致步态和肌肉关节僵硬,腰背脊柱的劳损退变使脊柱对下肢的重新调整代偿能力下降,老年过程导致的骨质疏松是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女性患者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和代偿性骨质增生,易引起跌倒。
3.3 药物因素 老年患者服用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药,影响平衡功能,容易跌倒。如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常会引起性低血压,抗癫痫药易发生共济失调,扩血管降压药导致血管扩张,心排出量减少,脑供血及供氧不足,容易出现头晕跌倒。老年人由于下肢髋、膝、踝的退行性关节炎,导致步态和肌肉关节
3.4 疾病因素 精神症状不稳定,兴奋、冲动、行为紊乱及木僵均易导致患者跌倒。
3.5 其它因素 住院患者每日进餐、洗澡、洗脚等集体活动时间段,较易因拥挤而致跌倒现象增加。有些患者夜间上厕所,往往没睡醒,时睁时闭着眼睛走路,容易跌倒;智力受损亦为跌倒的重要因素。
4 护理干预措施
4.1 评估危险因素 确立高危人群 对高龄体虚能活动,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视力下降,排尿排便频繁,经常卧床及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在患者入院时即填写跌倒高危评估表来确立高危人群,并在患者一览表、床头做醒目的警示标记,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避免意外受伤。
4.2 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 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病室的光线要充足,夜间病房开小夜灯。地面材料应防滑、平整、干燥,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合适,病区做清洁工作时及时提醒患者注意行走安全,厕所、洗漱间、浴室需增设防滑垫,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浴室安装竖向抓杆,便于站立时借力。
4.3 安全管理
4.3.1 对护理人员进行防范跌倒的教育,树立防跌倒意识,并通过真实事例敲响每个人的警钟,增加主动护理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范,提高判断力和预先性,不定时巡视病房,及时观察每个患者的动态变化。
4.3.2 发现患者步态不稳、地面滑,应及时给予扶助病负责交班,特别是对高危病人,应给予特别关注,及时检查病人衣着,如鞋子能否防滑,裤子是否过长,夜间使用护栏。
4.3.3 做好就餐管理,组织病人有序就坐,由工作人员分配食物,禁止病人四处走动,防止病人拥挤抢食,防范出现跌倒、噎食。
4.3.4 洗漱管理,病人洗澡时,为病人调节好水温,协助擦洗,防止病人烫伤、跌倒,晨5晚洗漱时,安排专人守护,及时托干地面。
4.3.5 就寝前提醒病人先排便,减少因夜间如厕未完全清醒时可能发生的跌倒,易尿床的病人由夜班护士定时叫醒,协助如厕。对于夜间行走不稳或躯体情况差的患者,可安置在靠近厕所的房间,必要时配备便椅或给予搀扶。
4.4 用药护理 服用氯丙嗪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并嘱咐患者改变时动作缓慢,对服用降压、降血糖及镇静催眠类药物时做好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对于遵医嘱使用有跌倒危险的药物及意识模糊的患者,需要有人陪伴左右,并放置护栏,调低床的高度。
4.5 健康教育 向高危人群讲授跌倒不良后果及预防措施,并将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张贴在每个病区的醒目位置,指导病人行走时抓好扶手,穿合适的鞋子,变换要慢,生活起居要做到3个30s,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后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研究表明,预防跌倒意识越强,则预防跌倒的行为越好,指导病员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做操、晒太阳,增强体质。
5 小结
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不仅要遵循一般护理原则,而且更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加强生活护理,密切观察早期用药反应,正确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积极为其创造一个安静、舒适、优雅、安全的疗养环境,同时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防护及相关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减少住院期间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帕金森病;睡眠;普拉克索;高压氧舱
[中图分类号] R7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a)-005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ramipexole combined with hyperbaric oxyge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combined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nd sleep disorder. Methods 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PD) and sleep disorders admitted in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xiang City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30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Pramipexol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ure Pramipexole Dihydrochloride Tablets, and patients in the hyperbaric oxyge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hyperbaric oxygen alone, while those in the joi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ramipexole Dihydrochloride Tablets combined with hyperbaric oxygen. The related scores of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Epworth sleepness scale (ESS),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 (UPDRS-Ⅲ) and H-Y classificat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related monitoring indicator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such as bed in time, total sleep time, sleep efficiency, sleep latency, arousal times, phase I-IV sleep time, slow wave sleep (SWS) time and rapid eye movement (REM) time.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PSQI and ESS in the joi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Pramipexole group and hyperbaric oxygen group (P < 0.05), while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the UPDRS-Ⅲ and H-Y grade between the joint group and the Pramipexole group, hyperbaric oxygen group (P > 0.05). The bed in time, total sleep time and sleep efficiency in the joi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an those of the Pramipexole group and hyperbaric oxygen group (P < 0.05), while the arousal time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P < 0.05). After treatment, no differences of the sleep related scale scores and the related monitoring indicator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Pramipexole group and the hyperbaric oxygen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Pramipexole combined with hyperbaric oxygen has effective effect for patients combined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nd sleep disorder,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s' bad sleep state and sleep quality, and it is help for patients' recovery.
[Key words] Parkinson's disease; Sleep; Pramipexole; Hyperbaric oxygen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PD的临床研究在国内外一直以来以运动障碍为主,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PD患者在发病早期及相关药物治疗之前,患者生活质量更容易受非运动症状的影响[2]。PD非运动症状主要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及感觉异常四大类,其中,睡眠障碍是PD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是神经学与睡眠学关注的焦点[3]。目前,PD睡眠障碍最为有效和常用的方法为药物治疗,服用一定量的普拉克索能明显改善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行为障碍的发病频率和严重程度,并且临床治疗效果持续时间较长[4]。高压氧使机体对氧的摄取和利用方式改变明显,使血氧含量增加,血氧弥散能力增强,全身缺氧状态得到改善,对多种缺血和缺氧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均较好[5]。但普拉克索联合高压氧舱治疗睡眠障碍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选择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PD合并睡眠障碍患者90例进行分组对比,观察普拉克索联合高压氧舱的治疗效果,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PD合并睡眠障碍患者90例,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50~78岁,平均(62.42±11.98)岁;病程1~7年,平均(3.78±2.62)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普拉克索组、高压氧舱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0例。普拉克索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0~77岁,平均(61.18±10.54)岁;病程1~7年,平均(3.26±2.13)年。高压氧舱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2~76岁,平均(60.95±11.36)岁;病程2~8年,平均(3.96±2.02)年;联合组,男、女各15例,年龄51~75岁,平均(61.75±11.18)岁;病程1~8年,平均(3.69±1.93)年。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不公开,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PD诊断标准[6];②所有患者同时合并睡眠障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总分≥7分;③帕金森病Hoehn-Yahr(H-Y)分级评分在3级及以上。
排除标准:①严重帕金森异动症、帕金森叠加综合征;②认知功能障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MMSE)评分≤24分(≤20分为文盲及小学文化);③精神疾病类型为脑器质性或原发性;④并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⑤依赖酒精或药物,患影响睡眠的其他疾病,无自理生活能力,患前列腺增生并且夜间排尿频繁(≥3次);⑥使用非法或违禁药品。
1.2 方法
入组后所有患者先给予常规处理,普拉克索组患者给予盐酸普拉克索片(商品名:森福罗,盐酸普拉克索片,生产企业:Bo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批准文号:H20110355,规格:0.25 mg×30片/盒)口服,2片/次,3次/d,连续治疗2个月。高压氧舱组患者给予国产NG240/750A中型多人高压氧舱治疗,加压压缩空气至0.2 MPa,戴面罩吸60 min纯氧,中间间隔10 min,同步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每次2 h,在治疗过程中保证患者处于清醒状态,连续治疗2个月。联合组患者采用普拉克索口服联合高压氧舱治疗,方法同上,连续治疗2个月。
1.3 评价指标
1.3.1 睡眠相关量表评价 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睡眠相关量表评分情况,包括PSQI评分表[3]、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ness scale,ESS)[3]、帕金森病综合评分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 Ⅲ,UPDRS-Ⅲ)[3]、H-Y分级[3]等。采用PSQI评价患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最低为0分,最高为21分,总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PSQI总分≥7分评定为睡眠质量差。采用ESS评价患者日间嗜睡程度,共有8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0分为从不打盹,1分为偶尔或有时打盹,2分为经常打盹,3分为极易打盹,总分为24分,得分越高,表明嗜睡程度越重。采用UPDRS-Ⅲ评估PD患者神经精神症状、运动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及治疗并发症等病情程度,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重。H-Y分级用于评价疾病受累程度,分为0~5期,分期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1.3.2 睡眠相关监测指标 3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连续进行2晚睡眠,采用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联合视频监测录像观察患者睡眠运动状况,并结合睡眠分期以确定性质。①卧床时间:从上床关灯睡觉到第2天早上起床的时间,并将夜间下地时间刨除;总睡眠时间:所记录的真正睡眠时间总和;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卧床时间×100%。②睡眠潜伏期:从上床关灯到第1个任何睡眠时段出现的时间。③睡眠中觉醒次数:从开始入睡到睡眠结束这一时间段内清醒的次数,觉醒必须持续15 s以上。④Ⅰ、Ⅱ、Ⅲ、Ⅳ期睡眠、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和REM时间。Ⅰ期睡眠:在30 s时段内,脑电图显示低波幅混合频率的脑电活动,频率主要3~7 Hz,α活动频率少于50%,存在较慢眼球运动,偶尔出现标记性顶尖波;Ⅱ期睡眠:在30 s时段内,脑电图显示出现睡眠纺锤、K-复合波和指数在20%以下的δ波;Ⅲ期睡眠:在30 s时段内,脑电图显示高波幅δ波出现的概率为20%~50%,波幅75 V以上;Ⅳ期睡眠:在30 s时段内,脑电图显示高波幅δ波出现的概率为50%;REM:在30 s时段内,脑电图显示,和Ⅰ期睡眠类似的低幅混合频率脑电活动出现,下颌肌电检查提示肌张力消失,眼电图提示出现周期性锯齿样快速眼动波;SWS也称深度睡眠,为Ⅲ+Ⅳ期睡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治疗前后睡眠相关量表评分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睡眠相关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联合组PSQI和ESS评分与普拉克索组和高压氧舱组比较降低明显(P < 0.05),UPDRS-Ⅲ和H-Y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普拉克索组和高压氧舱组治疗后各项睡眠相关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3组治疗后睡眠相关监测指标比较
治疗后,联合组卧床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与普拉克索组和高压氧舱组比较明显增加,觉醒次数与普拉克索组和高压氧舱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间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PD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的一种,在中老年人群中多发。PD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恶化而逐年上升,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中脑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残存神经元细胞合成多巴胺能力下降和乙酰胆碱失衡[7-8]。PD合并睡眠障碍的发病率较高,属于PD非运动症状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病情转归造成严重影响[9]。睡眠障碍可发生在PD任意阶段,但睡眠障碍的强度和频度随PD病情进展而进一步增加,这就提示疾病进展与睡眠质量有密切关系[10]。有研究报道,PD同时具有REM异常的患者,其病情随患病时间延长而加重,提示PD病理变化和REM异常有关[11]。相关研究认为,具有REM异常的PD患者通常同时具有多个非运动系统功能受损,并且临床特征和不伴REM异常的PD患者不完全一致,因此推测它们的病理基础可能不同[12]。另外,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PD本身带来的震颤、强直、肌阵挛等一系列症状也严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13]。
现阶段,临床医师主要还是重点关注PD运动症状的治疗,而对患者睡眠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普拉克索属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中的一种,与多巴胺受体D2亚家族结合使其选择性和特异性极高,并具有完全的内在活性,对其中的D3受体有优先亲和力[14]。普拉克索通过兴奋纹状体的多巴胺受体来减轻PD患者的运动障碍。相关研究已证实,普拉克索治疗PD后,患者抑郁、尿频和睡眠障碍发生率和非普拉克索组比较明显较低[15]。提示普拉克索对改善PD患者伴发的非运动症状有一定疗效。高压氧为自然疗法中的一种,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有助于抵抗和消除疾病,使形成的病理状态发生逆转,最后回归正常,而且对机体并无不良反应[16-1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普拉克索和高压氧联合治疗后,患者睡眠相关生理指标得到了改善,其中,PSQI和ESS评分与普拉克索组和高压氧舱组比较降低明显,卧床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与普拉克索组和高压氧舱组比较明显增加,觉醒次数明显减少。提示普拉克索和高压氧舱联合治疗可以提高睡眠效率,延长睡眠时间,减轻白天嗜睡程度,使睡眠状态保持稳定。有研究显示,联合治疗使SWS和REM时间延长,睡眠结构得到了合理改善,最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18-19]。
近年来,PD合并睡眠障碍检测的电生理项目较多,本组研究采用普遍应用的PSG研究睡眠状态,但由于PSG监测结果容易受样本量、监测时长、入选标准和分组标准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使检测结果存在较多问题[20-24]。为此,本组研究为了保证结果的客观性,设定了PSG监测具体时段,还将患者进一步分类细化等。之前对于PD合并睡眠障碍的相关研究均只停留在药物治疗方面,本组研究将普拉克索和高血压氧舱联合起来治疗PD合并睡眠障,这在临床上尚属少见,使本组研究较其他相关研究有一定临床优势。
总之,PD合并睡眠障患者采用普拉克索和高血压氧舱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不良睡眠状态,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高,有助于进一步恢复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胡瑾.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临床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4,36(9):1318,1319.
[2] Peeraully T,Yong MH,Chokroverty S,et al. Sleep and Parkinson's diseases:a review of case-control polysomnography studies [J]. Mov Disord,2012,27(14):1729-1737.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4, 43(6):428-433.
[4] 刘桂云.老年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6):4459-4460.
[5] Hammer MJ. Aerodynamic assessment of phonatory onset in Parkinson's disease:evidence of decreased scaling of laryngeal and respiratory control [J]. J Parkinson Dis,2013,3(2):173-179.
[6] 韦春英,韩敏,莫颖敏,等.普拉克索治疗晚期帕金森病32例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7(8):717,719.
[7] Whitworth SR,Loftus AM,Skinner TC,et al. Personality aspects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rkinson's disease via psychological coping strategies [J]. J Parkinson Dis,2013,3(1):45-53.
[8] 张克忠,袁永胜,宋春杰,等.盐酸普拉克索改善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 15(14):11-14.
[9] 黄载文.美多巴联合盐酸普拉克索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1):74-75.
[10] Leentjens AF,Moonen AJ,Dujardin K,et al. Modeling depression in Parkinson disease Disease-specific and nonspecific risk factors [J]. Neurology,2013,81(12):1036-1043.
[11] 潘燕,罗梅,王新源.普拉克索联合高压氧舱治疗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2):125-128.
[12] 牛晓波,缑元冲.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23(5):353-358.
[13] 李胜利.高压氧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10(3):261-263.
[14] Schrempf W,Brandt MD,Storch A,et al. Sleep disorders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J Parkinsons Dis,2014,4(2):211-221.
[15] 朱其凤,莫国焕,蔡志玲,等.盐酸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35例[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18(4):21-22.
[16] 祝雅静,刘卫国,于翠玉,等.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情况3年半随访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6):434-438.
[17] 蒋雨平.普拉克索缓释片:帕金森病优化治疗的新选择[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5,23(4):439-444.
[18] Schenck CH,Boeve BF,Mahowald MW. Delayed emergence of a parkinsonian disorder or dementia in 81% of older men initially diagnosed with idiopathic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s disorder:a 16-year update on a previously reported series [J]. Sleep Med,2013,14(8):744-748.
[19] 王玉宁.多巴丝肼片联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44例帕金森患者的效果分析[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7):60-61.
[20] 黄德,邹俊民,李赣东,等.喹硫平治疗帕金森病合并精神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4,4(4):100-102.
[21] 阳敏燕,孙红斌.普拉克索添加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1):73-75.
[22] 张允旭,刘隆熙,王涛,等.恩他卡朋对异动症大鼠行为学及其纹状体区FosB/FosB 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4,9(9):1378-1382.
[23] 刘忠伟.晚期帕金森病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4):31-34.
篇9
关键词: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临床护理;探究分析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继发病变的一种,多由于外力作用头部所致,具有病情急、发展快、治疗复杂的特点,因此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致死率[1]。就目前临床治疗情况来看,首选血肿清除术进行临床治疗,并结合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效果,控制死亡率[2]。在本组探究中,通过选取自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清除术治疗的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120例,采取对照护理的方法,评价针对性护理的临床价值。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13-62岁,统计患者致病原因,其中交通事故58例,跌伤22例,坠落伤20例,击打伤10例,其他伤害10例。其中50例硬膜外血肿,38例硬膜下血肿,32例脑内血肿。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颅内血肿诊断标准,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的患者,事先告知患者或其家属本次探究的方法与目的,征得其同意后,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进行准确诊断后,均采取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进行麻醉后,采取开颅置管引流的方法清除颅内血肿,期间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各项体征指标。护理方法:手术治疗期间,采取对照护理模式,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意识清醒的患者进行术前宣教,同时建立静脉通道,使用甘露醇进行颅内降压,并在术中配合术中进行手术治疗,及时告知术者病人的体征信息,术后做好体征监测,进行用药护理、引流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指导等;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术前做好临床资料调查,结合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必要时进行专人护理,术前采取心理护理与临床宣教,术中采取预见性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完善常规护理步骤,并加以呼吸护理与恢复护理[3]。观察评价方法:首先统计两组患者血肿清除效果,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之后根据预后效果,比较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情况,最后采取自制问卷,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采取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的评价标准,其中满意度包括满意与一般。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1.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取手术治疗和对照护理后,两组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死亡出现。其中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观察组91.7%显著优于对照组78.3%;而且观察组一期愈合率91.7%显著优于对照组78.3%,P<0.05,在护理中,观察组患者并未出现并发症,而对照组有4例并发症,其中1例颅内感染,3例术后出血;之后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观察组也显著占优(96.8%,3 讨论
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病率较高,多数患者是由于交通事故、坠落伤或摔伤、以及暴力伤所致,因为产生的血肿会压迫脑组织与血管的正常运作,因此对患者生命威胁极大[4]。并且该类患者往往会合并其他病症,如果不做好有效的预防措施,很可能会对手术治疗产生影响。目前临床治疗中,主要采取颅内血肿清除术加针对性护理的治疗模式,而且经过本次探究,也对针对性护理的临床价值予以肯定。笔者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是通过开颅手术,安置引流管的方法将血肿清除掉,因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且如果抗感染护理不到位,就会引发颅内感染,最终影响手术疗效。因此临床护理的有效与否就成为治疗的关键之一。在本组探究中,观察组患者所采取的针对性护理就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首先通过心理护理与宣教护理,可以使意识清醒的患者减轻心理压力,这对保证术中心率、血压等监测指标的稳定性有显著意义;其次在手术时,加强抗感染和预见性护理,避免诱发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再者术后完善常规护理的方法,提高引流管的无菌护理,确保饮食护理与药物护理的针对性,并结合病情观察,确保患者恢复效率;最后还要进行健康指导,以及康复训练,逐步恢复患者身体机能,而且笔者发现,经过有效的康复训练,多数患者的身体机能都有显著改善。而且根据本组探究的结果也不难发现,采取针对性护理的观察组,其各项监测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这对减少医疗纠纷有显著意义。
综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效果,对保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有显著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龚启慧,翟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护理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06(10):198-199.
[2]苏洁静.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2):220.
篇10
【关键词】去骨瓣减压术;迟发脑梗塞
【中图分类号】R65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06-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本组病例36例,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3~70岁:其中3~20岁8例,21~40岁17例,41~60岁7例,61~70岁4例;所有患者均有明确头部外伤脑挫裂伤史。
(2)主要临床表现:不同程度伴有头痛、眩晕、呕吐、失语、烦躁、精神症状、意识障碍等症状;呈浅、中昏迷状态。入院时GCS评分
(3)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MRI扫描, 8例在24h左右出现梗死灶,12例在48h后见低密度梗塞灶改变,15例在3d-7d复查CT出现明显梗塞灶,1例7d后复查CT出现。梗塞灶大小多在4cm以上,以枕叶为多,累及基底节区,波及单个甚至多个脑叶,以幕上为主。并经CT证实,动态观察到脑梗塞范围进行性扩大,脑梗塞范围波及2至3个脑叶者23例,单叶者13例;主要以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塞为主者23例,伴有大脑前或中动脉供血区梗塞者13例。CT检查主要显示梗塞动脉供血区片状低密度影,中线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同侧脑室受压变小或闭塞,侧裂池及脑沟消失,环池、四叠体池显示不清、脑干受压;其中有7例梗塞灶内有点状出血。术后72小时内复查CT,所有患者中线均明显回复,环池、四叠体池显示清楚,脑干受压解除。
1.2 手术方法:全麻插管下手术。 患者取平卧位,病侧朝上,手术采用大骨瓣开颅。额颞顶部马蹄形或倒问号形切口, 前方位于发际内近中线,后方达顶结节,向下延伸达中颅窝, 切开头皮时沿颞浅动脉后缘切开,保留颞浅动脉主干及前、后支,切开颞肌,逆行分离颞肌,尽可能保护颞肌下骨膜,连同皮瓣-颞肌向下翻转,去骨瓣并咬除颞骨达中颅窝底水平, 形成骨瓣10×10C以上,于骨窗缘悬吊硬膜以防硬膜外血肿,放射状剪开硬膜,即见到向外膨出的缺血水肿的脑组织,如见碎裂灭活脑组织应吸除并冲洗,梗塞灶内点片状出血不作特殊处理。连同头皮与颞肌贴附于缺血的脑组织上,缝合颞肌,不缝合颞肌筋膜,分层缝合帽状腱膜和头皮。考虑术后短时间无法清醒者,同时行气管切开术,以改善呼吸道通畅。
1.3 术后处理:(1)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早气管切开,避免出现低氧血症,加重脑水肿。(2)保守治疗:多数采用此治疗,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提高脑灌注压,在脱水降颅压同时,积极补液,维持一定的血液稀释度,并应用激素、活血化瘀、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3)注意防止感染,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反复多次腰穿,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以减少其对颅内血管的刺激,防止和缓解脑血管痉挛。(4)此外,待病情稳定后尽早功能锻炼及高压氧治疗,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2 结果
经上述处理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36例中32例存活,4例死亡。32例幸存者中随访3-6月,其中ADLⅠ级15例,ADLⅡ级8例,ADLⅢ级4例,ADLⅣ级5例。梗塞面积大或原发脑挫裂伤严重者则预后较差。其跟影响预后的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梗塞部位及大小、年龄、有否系统性疾病,以及行减压术的早晚等有关。
3 讨论
脑创伤致迟发性脑梗塞较少见,随着CT/MRI的临床普及使神经外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日益增多并得到高度重视。
3.1 发生机制 考虑与下列几方面有关:
(1)血管机械性损伤:外伤性机械性损伤血管内膜,血管内膜与中层产生撤离出血,形成壁内血肿或夹层动脉瘤,引起血管狭窄导致脑梗塞;同时血管损伤释放组织凝血活酶,启动凝血系统而形成血栓,导致脑梗塞,这种梗塞常在伤后1~3d即可出现,但应与原发性脑挫裂伤灶鉴别[1]。
(2)大脑后动脉血栓性闭塞较常见,大脑后动脉主要分出枕支、颞支及脉络膜后动脉,供血区主要是枕叶、颞下回及基底节区后部,颅内压增高可将大脑后动脉压闭于天幕缘引起枕叶、颞下回、基底节区缺血坏死。
(3)大脑中动脉血栓性闭塞,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主要是基底节区,其供血到豆纹动脉、穿支动脉,走行成直角或接近直角且走行细长迂曲,属终末动脉,侧支循环少。一旦闭塞后果严重。
(4)脑血管痉挛: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引起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其在早期即可发生;外伤后血管内膜脂质过氧化反应性增强,造成血管内膜的炎性损伤,也可引起血管痉挛[2]。这类原因引起的脑梗塞常发生于术后或伤后2~7d,如能及时发现,采取积极措施,则预后较好。
(5)颅内压增高:原因为颅内压增高及脑灌注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由于脑血管直接受压、拉长、屈曲、痉挛收缩致供血区缺血,引起缺血改变。这类缺血梗塞灶常为多发,且面积较大,预后差。
(6)局灶占位效应:脑创伤后血肿及脑水肿等引起的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脑疝,使供血动脉受压、牵拉、扭曲。
(7)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脑损伤后血液呈高粘滞状态,使脑血流淤滞,循环阻力增加,加重了脑微循环的障碍,引起脑梗塞[3]。
(8)儿童和老年易发生脑梗塞:儿童的脑动脉纤细、迂曲,侧支循环少,血管的内膜发育不完善,血管调节能力差,一旦发生痉挛,无足够的侧支循环。老年人存在生理性脑萎缩,大脑在颅腔内活动度增大,受伤时不能缓冲暴力,易出现严重脑挫裂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且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硬化致血管痉挛,硬化斑块易脱落栓塞血管[4]。
3.2 临床特点:(1)头部外伤史,多为闭合性颅脑损伤。(2)外伤距脑部症状出现有间隔期,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体征在伤后一度好转又迅速加重或在恢复过程中出现新的症状和体征,多数24h内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少数在伤后第2周;(3)病情持续,无预期的改善,多发生于少年;(4)脑CT/MRI扫描,可以帮助诊断。
3.3 影像学特点
(1)头颅CT:常在外伤后6~12h,在CT片上见低密度区,其形态和大小取决于受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2)头颅MRI是诊断脑梗塞的主要手段,在T1加权像上,缺血区呈现为低信号强度;在T2加权像上,成高信号。T2加权像对显示亚急性和慢性脑梗塞病灶更为敏感,表现为明显异常的高信号区。其中DW1作为脑梗塞的超早期诊断具有临床意义,在DW1上急性脑梗塞为高信号,表现为局部水分子的弥散活动减弱;而陈旧性脑梗塞灶在DW1上为低信号,表现因软化灶形成,局部水分子的弥散活动明显加快。
3.4 手术时机与预后的关系:当病情经积极内科治疗后,仍进行性加重,且处于脑疝早期,头颅CT直接征象:大面积低密度影,中线结构移位>5mm,基地池受压,颅内压(ICP)>30mmHg,年龄
3.5 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
(1)手术早晚:昏迷时间较短者,一般经手术治疗愈后较好;时间长者,易发生并发症,死亡率高。(2)梗塞的大小和部位:大面积梗塞较局部梗塞严重,不仅可引起脑的多处梗塞,且伴发血肿发生较多,预后差;脑干梗塞出现去脑强直和丘脑下部梗塞伴有昏迷高热者,病情多较重。(3)并发症:合并胸、腹重要脏器病变者多较严重,故预后差。(4)年龄:年龄较轻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年预后较好,老年人预后最差。文献报道:大面积脑梗塞合并脑疝的发生率为15~20%,死亡率高达80~90%[5]。综上所述,脑创伤致迟发性脑梗塞,多由血管损伤、血管痉挛、动脉闭塞等因素所致,CT/MRI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其中DW1作为脑梗塞的超早期诊断手段具有临床意义,治疗上除内科保守治疗外,应熟练掌握手术治疗时机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才能合理有效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4 结论
脑挫裂伤并发迟发性脑梗塞病情较重,进展较快,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部分病人保守治疗有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在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条件下及时行去骨瓣减压术往往可迅速改善缺血脑组织供血,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所以,去骨瓣减压术是抢救大面积脑梗塞所致脑疝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叶伟,康军,杨立庄.大骨瓣开颅术在大面积脑梗死所致脑疝中的应用.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J],2002,7(6):34
[2] 侯熙德.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的新进展.临床神经病学杂志[J],1992,5(1):1
[3] 刘翠芬,王艳玲,胡生.大面积脑梗死34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J],2000,20(5):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