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1

>> 国内外学术期刊价格研究综述 国内外高校ESP教学模式综述 高职英语ESP教学研究 国内外学科教学知识研究述评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争议述评 学术英语(ESP)教学比较研究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ESP教学研究 国内外学术界对纳粹德国妇女政策的研究 ESP背景下护理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高职英语ESP教学初探 国内ESP研究10年综述 国内外学业自我效能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习动机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习风格与写作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生评教制度研究综述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英语ESP教学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的大学英语普通教学到ESP教学研究 ESP视角下通用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国内外英语读写整合教学研究综述 ESP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国内外学术英语(ESP)教学研究述评 国内外学术英语(ESP)教学研究述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ESP英语作为将来大学英语教学方向已经得到了多数专家和学者的认同。关于ESP教学的指导理论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比较多,但是并未形成系统。根据普遍语法理论、二语习得理论以及交际能力等理论,找到学术英语教学的范式,应该成为未来对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的目标。【关键词】学术英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2007年教育部颁布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来,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向成为外语界专家、学者和语言教师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大陆地区在学术英语教学方面走在前列的学校多为部属重点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在地方高校中,偶有学校进行学术英语教学尝试,但未形成体系。在学术英语教学方法研究方面,国外已经比较成熟,国内则刚刚进行探索。西方国家学术英语教学方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西方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最新研究的成果。这些理论中,在学术英语教学方法方面应用较多的有: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D.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M.Halliday的语言功能理论、H.Widdowson的交际能力二分原理、克拉申的输入理论、印度普拉琥( N. Prabhu) 的任务型教学理论等。在实践中,西方国家学术英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下面我们对西方主流国家的学术英语教学方法进行简要的梳理:(一)美国

美国对学术英语教学特点的研究领域比较宽、角度比较多,层次比较深。根据熊丽君、殷猛[6]的介绍,常见的学术英语教学方法有:读写互动法(interac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团队合作法(pair work)和过程评价法(process evaluation)。(二)英国

英国的学术英语教育主要由各个大学下属的语言中心或者私人培训机构来完成,历史比较悠久。根据柳君丽、范秀云[1]的描述,其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联合执教法;功能教学法;体裁分析法;批判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三)加拿大

加拿大的学术英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没有太大的区别。根据韦嵚[2]的描述,其学术英语教学采用的方法常见的有:.浸泡式教学法暨尽量多的创设语言学习环境,把学习语言知识和学习学科内容结合起来,使语言的学习因为有学科内容的负载而更有意义;支架式教学法类似于外语界广泛提倡的任务型学习法;抛锚式教学法暨由教师运用启发式理念引出教学内容,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的方法;合作式教学法暨类似于美国的团队合作法;随机通达式教学法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随时掌握,通过反复复习来进行教学的方法。二、国内外学术英语教学法背后的外语教学理论归结及不足

(一)国内外学术英语教学法背后的外语教学理论归结

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学术英语教学法的形式比较多样,但多数可归结为交际语言教学及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交际语言教学背后的理论为( M. Halliday )的语言功能理论、H.Widdowson的交际能力二分原理和D.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归结为受乔姆斯基(chomsky)语言学理论很大影响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关于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极其相似的思想。

国内的教学法中,张玲[3]提到“EAP教学策略的理论来源比较明显为卡纳尔(M. Canale)和斯威恩(M. Swain)的策略能力模式”。蔡基刚[4]教授对其“项目研究法”做了如下表述:PBI(项目研究法)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通过项目研究方式来解决一个学科上的问题。项目研究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相关学科内容的研究提高他们的学术语言能力, 而且还能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Beckett, 1999) 等终身受益的能力( Alexander,Argent&Spencer,2008)。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项目研究法”的基本精神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或者学习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所以笔者认为项目研究法为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方法之一,其理论归结从属于任务型语言教学。

(二)国内外学术英语教学法的评介

国内外的教学法比如团队合作、读写互动、浸泡式、抛锚式、支架式、项目研究等教学法虽然在理念上所体现的是国外最新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成果,但是在中国普通高校学术英语教学中没有广泛的适应性。对于英语为外语的中国普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浸泡式教学法缺少应该具有的语言环境;团队合作法因为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水平而大打折扣;读写互动法虽然有一定的适应空间,但是对学生语言听说方面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抛锚式教学法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成效显著,但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方面逊色较多;支架式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不符合中国普通高校的实际;“项目研究法”虽然适合英语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的学生,但对于普通大学的学生群体来说,因听说能力较差,明显的无法推行。

篇2

关键词:基础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意义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作为课改标志性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设置至今已有十余年,虽然我们的专家团队坚持不懈的摸索和探究,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念体系,但在基础教育现行阶段,推进这门课程实质是举步维艰。现结合古今中外教育家思想行为、国内外课程改革理念、先行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等,再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实践意义,以期望给各位坚守该课程的信念。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反应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课程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课程教学理论家布卢姆(Bloom.J.)开展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研究,提出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构建起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并对世界各国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产生深远的影响;2009年11月英国的《麦肯锡报告》强调,基础教育改革要致力于创造最佳的学习、卓越的教学、最优的教师,以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切实致力于英国国民的领导力、信息能力、共同操作能力、自主改进学习的能力等六大核心能力的形成。在研究21世纪的教育目标,日本定位为培养宽广胸怀与丰富的创造性能力,培养自主、自律精神,培养在国际事务中能干的日本人;韩国突出强调了自由、自主、自律精神,提出了“全人观念”,其内涵是:健康的人、独立的人、创造的人、道德的人。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一是强调国际意识教育;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三是回归生活,联系社会,突出学生主体需要;四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这一趋势下,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21世纪学校培养“顶尖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应对世界教育改革挑战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导方针》提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其要点是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决定。关于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特别强调了“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在我国,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责无旁贷。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帮助我国课程由单一化走向综合化的有效途径

课程是育人的图纸,实施什么样的课程就能培养出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追求课程的综合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打破各门课程的分割,使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点。新课程改革推进了课程的综合化,新高考政策的出台更进一步表明了综合素养的重要性。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图打破各门课程的分割,把语文、数学等各个学科分支领域的知识综合起来,用以解决生活中的若干实践问题,进而把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到综合素养。

四、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形式出现的国家并不多。我国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一门新的课程形态,更是一种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普适价值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被定位为标志性课程,是针对现行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出的。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有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实验、设计、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这些方式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实开展这门课程能够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五、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之核心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对社会、对自我的品德认知和观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改变生活的态度,为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服务,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体验和运用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信息能力、社会生存、动手操作等实践能力等。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发展学生的实践智慧,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突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激发、引导和培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六、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是国内外教育名校的课程特色

篇3

1、区块链技术概述

区块链概念最早于2008年提出,它是在已有技术上进行的独创性的组合创新,其核心技术包括P2P网络技术、非对称加密、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技术特别适用于具备多方协作、节点共信、信用透明等特征的场景,天然具有降低信任成本、实现数据主权、提升运行效率等优势。产业界和学术界都不断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但当前区块链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主要集中在技术、场景以及顶层设计方面。

2、国内外区块链发展现状

1)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块链的发展,先后出台系列政策

从2016年开始各国政府已经关注到区块链的价值,2017年亚洲各国加快布局,2018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国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涌现。美国、英国和中国在应用方面布局较早,并在金融、供应链等行业领域形成丰富的应用案例。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区块链应用方向上较为聚焦,政策上较为开放。在经费支持方面,美国政府直接给予研究人员和区块链公司科研经费,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主要以投资区块链项目为主。

2)国内外巨头纷纷布局区块链产业,推动技术与应用发展

国内外巨头企业于2015年便开始关注区块链技术,更多关注于技术研究与概念验证,部分企业于2106年开始进军区块链行业,2017年国内外各巨头企业动作更加频繁,纷纷开始落地应用探索,2018年则涌现出了一大批区块链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国内外互联网企业非常关注区块链底层平台研发,推出区块链即服务(BaaS)平台,并在供应链金融、溯源、数字版权、物流追踪等方向积极探索应用。百度基于区块链开展百度百科数据上链、图腾存证,腾讯开展供应链金融应用及BaaS服务,阿里推出食品溯源、跨境结算等应用。

3)开源是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外社区活跃

开源是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式,涌现了以太坊、超级账本、DFINITY、BCOS、安链云、DNA等一系列开源平台,开源社区、企业界、高校经过积极探索在智能合约、分片存储、网络优化、跨链交互等方向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但以太坊等平台也经历了多次拥堵事件、安全事件,所以性能、容量、安全的优化提升是各个平台的关注点。另外,通过分析国内外区块链开源平台的关注度和活跃度,明显看出国内区块链开源平台的活跃度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国内区块链开源平台的研发投入。

4)人才培养是区块链创新的关键,国内外高校积极布局

当前全球范围内共计29所高校已开设区块链相关课程和培训,大力培养区块链专业人才。我国总计10家高校开设了人才培养课程,位于全球之首,这表明中国在人才培养意识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其中上海地区已有4家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占中国高校总数的近一半,这四家高校中有三家位于杨浦区。

3、上海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发展概况

1)上海已形成完备的区块链产业生态,底层平台全国领先

上海目前已经形成了从理论技术研究到底层平台研发再到行业应用创新的完整生态体系,复旦、交大、同济、财大等高校都在开展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海拥有工信部认定的微众银行、万向区块链、矩阵元联合打造的BCOS,众安研发的安链(AnnChain)等区块链开源平台,分布科技的DNA也通过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的《区块链参考架构》符合性测试。在金融、供应链、航运物流等领域有一大批企业在开展应用研发,也成立了一些行业联盟、研究机构,在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2)上海出台了系列政策,高校、联盟协同推动区块链技术与应用

上海从2016年开始推动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下图为上海市区块链相关政策出台时间,截止目前上海各政府部门已出台近10项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上海自2016年4月开始,各企业机构纷纷成立了一系列联盟机构推动区块链技术的联合研发与应用,下图为相关联盟成立的时间,截止目前至少已有7家企业、机构和高校成立的联盟机构开展区块链的研究。

从2016年2月开始,上海高校已经开始推进区块链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先后成立了研究机构、联合实验室等。

3)上海培育了一批技术创新企业,在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

根据工信部信息中心的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3月底,全国有区块链企业456家,目前上海有区块链企业95家位列全国第二;从国内区块链融资事件地域分布来看,上海有73轮次,排名全国第二,上海区块链发展有一定基础优势。从上海区块链企业注册地域来看,浦东新区数量最多,为27家,杨浦、松江、奉贤、宝山、虹口、黄埔等地区也是块链企业注册较多的区域。上海的万向区块链、分布科技、金丘科技等技术公司位于虹口、杨浦等地;同时,杨浦、浦东等区都有着高科技园区和高校分布,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都位于杨浦五角场。通过杨浦区的配套政策,相信杨浦将成为后续推进区块链发展的重要创新区域和基地之一。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我国已公开的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达到了2077件。上海申请数量为170项,与北京、广东、浙江有一定差距。目前,区块链的技术专利主要集中在数据技术、加密技术、共识技术、智能合约、区块链应用等方面,区块链应用的专利最多有700多项。上海区块链专利申请主要以企业为主,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区块链专利合计15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区块链的研发集中在企业,高校在中间的作用发挥还不明显,有必要鼓励高校在区块链理论技术方面做重点突破。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上海已经在供应链金融、保险、电子存证等行业领域有了试点应用,并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为区块链的应用落地和推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通过对上海近百家区块链企业调研和深入分析,编写组收集掌握了一手素材和典型案例,其中有特色的案例包括:万向区块链打造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基于汽车产业核心企业数据,为中小企业供应商提供信用背书,开发供应链中的“长尾客户”,缓解多级供应商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众安保险采用区块链存储处理健康险电子保单21.27万份,涉及保费收入3736.36万元;连陌科技利用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打造的全球首个区块链科技养殖项目“步步鸡”,获得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组织的第二届中国区块链开发大赛特等奖;电子数据存证产品-法链已为法大大等合作伙伴的150万/日电子合同提供存证后端。

4)上海区块链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但后续发展还存在不足

上海在区块链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拥有万向区块链、众安、分布科技、金丘科技等一批区块链技术研发企业,底层平台技术国内领先;区块链天然适用于多方协作、多信任主体间建立信任机制,上海拥有金融、航运、供应链等众多潜在应用场景;上海各大高校纷纷成立区块链研究机构,开展区块链教育与培训,具有一定人才储备。

但是上海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从前面分析可知,区块链技术起源于国外,国内在核心技术方面还不完善,许多底层平台依赖于国外开源项目;在产业应用方面,联盟组织发挥的作用还有待于挖掘和进一步加强,需要协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推动应用落地;上海区块链企业还是较为分散,产业各方很难形成合力,需要打造专门的集聚区,在顶层规划方便也需要进一步强化。

4、上海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发展建议

上海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发展将紧密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总体战略,抓住“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发展升级的契机,培育具备全球规模和影响力的平台经济、全球规模和竞争力的行业巨头,不断创新应用新模式、探索产业新业态,服务上海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建设。

上海在区块链底层平台研发方面相比国内其他地区有一定优势,结合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建议从基础理论、技术平台、共性技术三方面进行投入和布局。基础理论方面:由于区块链是一项集成创新技术,目前的加密、共识算法等其核心技术,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若要推动上海区块链技术能级的提升需要从基础研究开始培育,我们重点考虑区块链共识算法、智能合约形式化验证、抗量子隐私保护、跨链交互等;技术平台方面:解决当前区块链技术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重点考虑区块链技术平台的性能优化和安全管控;共方面:我们建议重点推动行业应用过程中的区块链功能、性能、安全等测试、验证服务环境建设等,帮助企业降低应用难度和成本。

篇4

一、 前言

在当前形势下,“体教结合”的概念应该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而构建的和谐体系。

“体教结合”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既要解决好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的问题,又要解决好不断提高运动竞技水平的问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于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相应的运行模式,因此,对“体教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国内外经验表明,只有“体教结合”,才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正确关系的真正体现。随着人文奥运在我国进一步深入,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将会更加密切,竞技体育必将向课余化、人性化和社会化发展。

二、研究现状与方法

(一)研究现状

目前,我县唯一的一所体育学校―建平体校和国内千千万万同类体校一样,虽然实现“三集中”办学模式已经三个年头,然而,许多关键环节处于急待完善之中,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分置状态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体育学校原有的优惠条件早已丧失殆尽,其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随之终结。

现在,建平体校生存受困,曾经的冠军摇篮现在“招生难”,“招生难”问题的严重程度无以言状。因此,“体教结合”已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 , 体校“招生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出口窄”,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再送孩子进体校。以前是城里人不愿送,现在连富裕起来的农民也不愿送了。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研讨中,参阅了国内外版本的《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中有关论述,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和有关文件。

2.访谈调查法。 对建平体校和省内部分同类体校以及部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层、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进行访谈,甚至对关注竞技体育的社会有识之士、学生家长进行走访调研。

3.数理统计法。对搜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教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

“体教结合”作为一种对体育和教育具有同等意义的发展模式或理念,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体育要与教育相结合,运动员要受教育,学生要参与体育运动。

“体教结合”问题的提出源于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分置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源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由于历史遗留的体制问题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体教结合”问题麻烦多多,困难重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脱离教育体系的运动员队伍出现的“就业难”、“出口窄”等诸多问题,已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其表现形式必然是“招生难”。

.(二)完善“体教结合”的措施

1.观念需要创新。人们普遍缺乏对顾拜旦奥林匹克教育思想体系的正确理解。奥林匹克运动其实就是一场人文理念的教育运动,而“体教结合”恰恰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体现。顾拜旦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根据顾拜旦一生的伟大业绩和渊博学识,我们可以称赞他为教育家、体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和人文主义者等,但归根结底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确切地说,他是一位教育改革家。教育是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核心,其教育思想中的运动参与精神、竞争奋斗精神、“费厄泼赖”精神和爱国主义、“和平、友谊、进步”的国际主义思想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严肃起来说,我们的“体教分离”,是对顾拜旦奥林匹克教育思想体系的误解和偏离。

2.体制需要创新。“体教结合”的有效运行要尽快走出困惑,只有建立和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实践证明,“体教结合”的呈现方式必须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动员多方面力量,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从真正意义上共同构建完成协调配合的“体教联合体”。 3.机制需要创新。① “体教结合”有赖于政策扶持。“体教结合”的重点是如何保障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难点在于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协同配合,即如何建立体教部门间的合作机制。“体教结合”过程中,招生政策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规范。我们必须依靠有关部门的决策者和管理层,尽快建立和完善招生的运行机制或奖励机制,以解决“招生难”问题。② “体教结合”有赖于学校重视。竞技体育必须依靠学校体育的资源优势,调动双方面力量,切实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价值,切实加强人文体育观的复兴,切实落实“体教结合”训练体制的连贯性,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协调好校际布局,以确保畅通出入、及时分流。我们应该尽快找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基地”这两大模式的结合点和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案,争取相关经费的合理投放,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发展成效。

四、结语

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只有“体教结合”,才是目前切实拓宽运动员“出口”的有效途径,才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最好办法。

体育学校要走出困境,要发展壮大,只有依靠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共同构建“体教结合’的和谐体系,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参考文献:

[1]黄松峰;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库;2006年

[2]许龙;“体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3]李善华;学校体育落实体教结合的发展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年04期

篇5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74

1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自国内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首次招收从事管理科学研究的硕士研究生以来,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逐步发展与完善,截至2015年,全国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已多达289所。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集管理、经济和、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科学交叉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但现今社会仍面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不对称的“尴尬”状况,所以,让管理科与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实践相一致变得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期望进一步揭示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统一性,对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2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划分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工程方法及社会科学知识,结合信息技术,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体系划分在国内外略有不同,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3国内外典型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3.1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比较

通过查阅国内外高校官网资料及相关文献,整理综合得出表1所示的国内外典型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近年来,国内外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均趋向于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学校综合实力或院校特色的不同,致力于培养全面或专业人才,课程特征总体都贴近现实,考虑到社会需求,注重社会实践,但国内高校仍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子;在考核方式上,国外高校较之国内高校更加多元化,国内高校对学生考试成绩较为看重。故国内高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仍有很大完善和发展空间。

3.2国内一般院校与“985”、“211"高校的比较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各高校官网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表2所示的国内一般院校与“985”、“211”高校关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比较,“985”、“211”高校在经费投入、教学设备、学术交流等方面较普通高校有着较大优势,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对普通高校起着引领的作用。“985”、“211”高校放眼于国外高校,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经验,为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积极探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3国内重点综合类大学与同层次财经类高校的比较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的专业类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国内一般偏理工类大学多把管理科学与工程划为工科,对于财经类院校或偏管理类一般把管理科学与工程划为管理学门类。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国内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学科培养模式有两个显著特点:(1)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更注重编程技术的教学,偏工程应用,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为发展重点方向;(2)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更注重管理类知识的教学,偏财经应用。此外,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会略有不同。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注重农林信息的教学,偏农林信息应用。

4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分析

4.1学科范围广,但不深入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管、农、工、理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交叉性的学科特征导致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概念及其关系没有明确的界定,像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情况,外加教学时间的限制,导致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出现“范围广,不精”的误区。

4.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离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社会需求对其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通过我国部分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大多数学校与企业缺乏一定的交流与沟通。社会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我国高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实践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校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以致人才市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供需”不等,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4.3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平台建设起步较国外晚,由于教学经费及师资、学术交流上的限制,导致大多数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设备不齐全,或存在功能单一、运行封闭、低效性等诸多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4教学模式单一

通过与国外高校对比,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课程较国外高校更为看重传授理论知识,教学模式较单一,不能很好地践行实施“多元化”目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一定力度。而国外高校大多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设置实践课时和课外实践课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5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认知度、认可度不高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即该学科学生既学习管理类知识,又学习计算机技术。这是一个学科优势,然而,却也形成了一个“误导”疑惑,不同的高校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专业根据学校侧重点不同设置在不同的学院,有的设置在管理学院,有的设置在信息学院,还有的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故导致大家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认识存在一个普遍的困惑,到底它是属于管理还是属于技术呢?再者,企业招聘时,也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产生了疑惑,有的企业甚至没听说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在社会上很低,很不利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5关于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5.1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应以社会需求为基准,结合发展环境,科学定位,加强学生对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故建议各高校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下所属专业特色,打造不同的专业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科的知识创新与科学定位。例如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医学信息系统或企业信息管理等为特色,培养具备管理与专业知识的实践性人才。同时,各高校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要求其阅读一定数量的相关课外专业书籍,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5.2与时俱进

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及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起步慢,使得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一直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其研究问题和研究背景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在不断变化与发展。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称问题也需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故建议各高校积极与社会企业、业内专家及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多举办一些学术交流会或实训讲座,把握最新研究进展,用最新的知识与技术来进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完善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校方,要想拓展学生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视野,就得不断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与经验,引进新思想、新理念。

5.3加大教学平台建设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知识涉及计算机技术,因此很多课程要求我们实际上机操作,并要求设置一定时间的实践课时,因此加大教学平台建设,保障教学设备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故建议如下:(1)作为校方,学校须得积极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国外高校进修,或参加相关培训课程并为其提供一定补助;再者,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时,继续进修博士学位或者积极参与实践项目。(2)作为学院或者相关负责人,须得积极争取政府和学校资金,建立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室,像沙盘模拟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高质的教师资源和优质的教学设备。

5.4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网络信息一体化,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要求,故建议各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发展MOOC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优化教学模式。实现网络化教学与课堂式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共享教学资源,还可以节省老师的备课时间,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还通过MOOC网络资源实现学生在宿舍也可以上课。其次,建议各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构建校内平台与校外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同时不断跟进企业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的需求,进而培养出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最后,不断加强师资建设,通过企业调研丰富教学经验,充实教学内容。

5.5脚踏实地,注重宣传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科学体系不断完善,培养出来众多优秀的管理人才,但现今国内高校普遍上存在一些共有的问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国内知名度不算高,最近几年就业竞争激烈,但政府和各大高校对外交流时,积极宣传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正确阐述该学科下各专业的定位和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公众和各企业提供正确的视听,尽量消除之前的“误导”疑惑。同时,也建议各高校积极设立该学科相关比赛,通过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打开一定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科技创新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科技创新园涉及高校、科研院所、当地政府、企业、民间机构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的先进技术可以快捷的被引用到企业生产中,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按需提供给入驻企业,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方便、快捷服务,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2.有利于推动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由于科技园区可以享受到地方政府提供的比较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便利的行政服务,很多企业不断地被吸引聚集,扩大了园区科技创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费用和成本,创造出了外部经济。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城市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有利于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发展平台。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来园区创业,提高园区企业的科技创新力,为区域的长远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项目支撑,科技创业园已经成为创新企业的孵化基地。

二、大连科技创新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大连科技创新园的发展现状

大连科技创新园成立于2006年7月,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铁山街道,是大连市重点经济区之一。园区以低碳经济和高端科技服务为发展重点,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和科研机构,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保健康复为重点的科技研发服务业。园区管辖总面积65平方公里,规划建筑总面积18.5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5.8平方公里,已布局产业区、研发孵化区和生活配套区三个功能区。现已布局了中科院产业园、中石化大连石化研究院园、理工科技产业园、交通大学科技园、生物医药科技园、研发和孵化园等8个分园。现已引进高成长型企业58家,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共39家,引进博士生导师6名,博士39名,硕士87名,研发科研人员600余名。

(二)目前大连科技创新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区定位笼统,缺乏产业关联性。目前大连科技创新园区的定位比较笼统、宽泛,难以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条,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注重眼前经济效益,缺乏整体产业战略规划;重视投资额度等数量指标,忽视产业间的关联性,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链;另一方面难以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链,园区缺乏与高校等纯粹的科技研发机构的互动渠道,难以形成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创新源头,导致企业在科技源头、成果转化、高新技术推广及扩散等环节难以形成紧密的关系,园区企业稳定性不强,从而降低园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科技园区内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配套产业比较欠缺,还未形成包括技术、资金、法律、人才、管理等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体系。同时,科技园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自然环境条件较好,但生活服务设施极不完善,缺乏成熟生活社区的现状难以吸引到高层次人才。

3.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各地科技园区存在的共同问题。除了被大多数地方政府所看重的项目总投资数和上缴利税额度以外,其他影响大都难以用数据精确量化。

4.园区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受宏观形势的影响较大。一个科技园区的建设至少要需要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这就需要有一个长效机制来确保园区建设的持续推进,需要在历届政府之间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园区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依赖也比较大,容易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融资政策等影响。

三、对大连科技创新园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1.推动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园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鼓励和支持企业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加快传统技术更新的步伐;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支柱产业,以科技创新园为载体,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高附加值、技术密集的新兴绿色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同时加大科技招商力度,要大力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2.积极推动国际国内科技合作。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同国外先进的研发机构合作,派遣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实施国际科技项目的合作。同时,加大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科技技术合作,加强同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的合作,鼓励他们到园区建立实验室或者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3.完善服务配套体系。科技园区除了要加强主导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以及研发平台之外,还要大力加强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这样才能吸引高科技企业人才入驻。要把科技园区建设和地区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成为有创造力的就业场所,还要变成具有活力的生活场所。

4.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专利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的专利保护意识,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的制度和体系。加大专利申请力度。对在企业范围内的合理化建议、技改、科研及其他技术成果和发明创造,对具备专利申请条件的要积极申请,特别是鼓励和引导企业申请境外专利,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水平和能力。

5.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专业化人才培训,激励和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完善各种服务体系和配套措施,不断提高人才的配置效率,大力实施创新型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内外各种高级人才来园区进行创业,营造一种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园区高级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缉慈.中国产业园区现象的观察与思考[J].规划师,2011(09).

[2]郑柯.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为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作贡献[N].镇江日报,2010-02-12.

篇7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徒制研究实际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由制造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变,中国最强的本土酒店品牌华住酒店集团正在迅速崛起,国外酒店集团在中国逐步退出,确立具有本土化的的“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业初中级管理人才匮乏问题、激发高职院校的活力问题以及缓解酒店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高职同类院校酒店专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和高职酒店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为我国酒店服务业的持续发展贮备人力资源。国际酒店集团逐步退出中国市场,随着旅游者消费升级和经济的腾飞,中国酒店管理人才正在走出国门为世界酒店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持,酒店服务业的改造升级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参与,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必将化解我国当前酒店发展的人才“瓶颈”,为新一轮国有酒店集团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第二,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密切产教融合,激发高职院校的魅力与活力。随着酒店行业对人才争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将逐步向学徒制转换,单体酒店或者酒店集团最终将会成为主体,企业将会对教学方式、教育培养目标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使高职院校适应服务经济的发展,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实践意义。第三,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业难,大学生就业更难已经成为了社会不争的事实。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必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实现高职大学生与酒店管理层的“零”对接,从内因上根本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读秀、国家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GoogleScholar等学术数据库或资源平台进行检索,以及对我校图书馆、资料室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并对检索和查阅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国内外学者对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如下相关研究:第一,国内外对比研究。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姜国华指出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四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代表:一是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在该模式中,学徒、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参与方有各自特定的责任;二是英国“三明治”模式,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践再进行学习,以从学习到实践再到学习的工读交替的模式实施人才培养;三是澳大利亚模式,国家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或培训标准,企业或行业根据实际需求增开特色内容,校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了国家、地方和企业标准的有机衔接;四是瑞士“三元制”,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企业提出具体内容要求,行业与学校负责制定标准,校企合作实施教学,行业监管。第二,两大板块: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南京旅游学院汪亮指出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较早的是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与英国洲际酒店集团进行合作,尝试“23446”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与千岛湖洲际、喜来登两大酒店品牌合作,成立了洲际实验班与喜来登实验班,以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监管为突破口,培养人才;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酒店管理专业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下宁海开元新世纪大酒店合作“冠名班”;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也在积极地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洲际酒店集团合作成立“洲际英才学院”,以“校中厂”的模式积极实践现代学徒制,努力实现“校企合一”“师资合一”“课程与培训合一”等校企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三,三个层次: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四川省蚕丝学校侯静敏研究了我国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施行现代学徒制可以采用的一些方法,从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具体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方式方法;广州市从化区职业技术学校黎艳晶指出大力推进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徒制教学模式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政、校、企三方联动,构建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王显成从做好系统顶层设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标准化管理体系、改革学校教学组织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思考和建议;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贾皎从师资创新、课程创新、培养手段创新以及文化渗透等方面,研究和探索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常州工学院陈晓艳指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探索,构建了现代学徒制创新培养模式、“产业导师+学业导师”的双导师制。第四,三个层面:地区与政府层面、院校与企业层面、专业与行业层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秦炳旺指出酒店管理专业的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必须明确各方利益诉求,政府要明确学徒的准员工身份,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酒店要寻求更多权力与责任,酒店和学校要发挥学徒沟通桥梁的作用,第三方机构要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路径,能够平衡各方利益,保证现代学徒制项目顺利实施;《现代学徒制“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一文基于现代学徒制为酒店管理专业提出“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期破解酒店管理专业招生困境,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酒店专业对口就业率,为酒店行业的良性循环提供新鲜血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思考》提出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做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企业明确自身社会责任,为培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第一,起步阶段,搭建人才培养要素。我校捕捉市场热点,了解企业需求。依据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住酒店集团实际情况与需求,共同制定招生招工办法,规范招生招工流程,形成学徒制招生简章,建立专项班级,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及上岗;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专业、基础类、实训类课程教学与改革小组,构建以职业能力养成教育为基础、工作能力培养为核心、集团化实训基地为平台、教学和实习管理为手段、职业能力培养质量监控为检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研讨课程标准,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学生的学业与职业教育;通过学校基础教育和企业实训的毕业生能够快速胜任工作,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目标,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华住酒店管理集团自2005年成立后迅速扩张,密布全国31省市的酒店急需值班经理与店长,企业的高速发展为旅游人才带来了红利。抓住这一时机,通过实地调研、企业高层访谈等形式,掌握用人规格与人数需求,创建“现代学徒制试点——华住班”,培养目标定位为值班经理和店长,培养人数为每届两个班级,每班建制45人。采取“1.5+1.5”学制,即在校一年半期间以校方教师为主,以企业师傅为辅;在企业一年半以岗位工作为主,同时,采用校方教师定期赴企业、线上课程等形式为学生授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酒店管理技能。第二,规范阶段,深化课程改革。对校企合作的酒店部门经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负责人做了深度访谈,掌握酒店、学校、学生三方对核心课程设置的设计要求。选择一家或多家酒店(例如对湖北地区酒店)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方向包括酒店的品牌管理、营销管理、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人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物流管理等任一或多个等多方面,运用不同的调研方法进行调研,然后撰写了商业计划案例库,为教学提供较为真实的背景材料。依托基地完成了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华住酒店管理集团共同开发酒店核心中基层管理课程。①入职教育课程需要涵盖认知职场、团队协作、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等模块。②自我管理课程需要涵盖压力管理、工作效率改善、沟通技巧、心态调整等模块。③酒店销售课程需要涵盖大客户销售、销售技巧、客房分析、销售服务等模块。④管理者岗位能力需要涵盖角色认识授权、管理技能、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等模块。⑤领导力提升需要涵盖角色战略与创新、项目管理、目标管理、谈判技巧和危机处理等模块。第三,升华阶段,推进社会服务。联合华住酒店集团,成立酒店管理研究中心。下设培训部、战略研究室、标准认证部、产品设计部。培训部的职能是开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并以华住酒店管理集团为依托,开展针对中端酒店企业的管理层及员工培训;战略研究室的职能是研究酒店发展战略、酒店投融资环境、酒店规划筹建等方向,为酒店企业发展提供智库支持;标准认证部的职能是研发企业岗位规范,制定质量标准,并以华住酒店集团为依托,开展岗位执业资格认证,最终将认证标准向社会推广,与国际标准对接,提升国内酒店岗位能力标准化水平;产品设计部的职能是研究酒店产品发展规律,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结合酒店产品休闲化、健康化的发展趋势,打造符合消费者新需求的酒店产品并向市场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国华,陈春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探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5).

[2]汪亮.校店一体化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J].江苏商论,2016(11).

[3]李佩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

[4]郭贵荣.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南北桥,2017(11).

[5]侯静敏.浅析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J].教师,2018(01).

[6]黎艳晶.浅析现代学徒制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09).

篇8

关键词 职业标准;“双证”融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16-02

1 引言

为了满足企业对职业劳动者的需求标准不断变化的现实,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值得我们高职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将职业标准引入日常实训教学,实现与我国职业标准良好衔接的“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应是新时期高职教育的探索方向。

2 国内外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教育模式现状

国外此项研究起步较早。英国实行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VVQ)”制度,现行的职教课程、教学及考试均围绕这两种资格开设,实现了职业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相互对应、相互交叉、相互转移。德国的“双元制”培训体制是一种实现了与职业(行业)标准良好衔接的“双证”融通的职业培养模式。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生,既获取了职业标准要求的理论知识,也掌握了职业标准要求的操作技能,体现了职业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良好衔接。

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是结合本国和当地具体情况,以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为中心,突出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双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模式。

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晚,但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即对临床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引进国际行业标准,与国际合作院校学分互认、学制互通,建立以行业专家为主的专业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将职业标准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通过改革,该专业毕业生直接进入国际护理人才市场参与竞争,美国注册考试合格率达80%以上,成果喜人。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重庆31家汽车维修企业进行岗位能力调研,与行业技术人员共同确定了与职业标准相匹配的157个能力标准。学生通过31个工作学习情景的学习,逐级累积初、中、高级汽车维修工的操作技能,通过能力标准鉴定,合格者可直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些教学成果也使该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获得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同时也为我国高职教育探索出一条依据职场岗位能力标准指导实训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

3 推行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教育模式的理论意义

目前以能力为导向、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实训教学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多少专家、教授能够亲临各行业的第一线,亲自了解各行业的人才需求和用工标准。通过推行该教育模式,有利于形成满足职业标准的教育模式,为构建与职业标准良好衔接的“双证”融通的高职教育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4 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教育模式的实践价值

推动了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双证融通”培养模式的实施 通过实施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训教学,使学生在接受正常的实训教学训练就能够掌握实际岗位要求的操作技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推动了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高了专业教师对职业标准的重视度。有利于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形成一支“双师”素质突出、专业技能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

调动学生主动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由于实训教学的每一个训练模块都是从职业标准中细化、分解、设计的,与企业的实际岗位相贴近,满足就业的需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通过推行与职业标准良好衔接的实训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掌握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专业技能,符合行业的岗位需求。同时降低了用人单位对职工进行职后培训的成本,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度。

5 结束语

总结国内外研究经验,不难发现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教育模式是今后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强化职业标准对高职教育的指向和标准作用,科学地将职业标准要求渗透到实训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与我国职业标准良好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与岗位“零距离”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主流企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显著区别之一在于:高职的实践性定位。这一定位凸显了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而高职实践性教学的研究,是我国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难题,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各行业内部的中专院校或子弟学校升格而来,实习工作原来由所属企业或部门统管,脱离了行业管理体制之后,高职院校的实习质量、时间、资金和安全等方面都难以保证,造成了实习质量的下滑,极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为此国内外对此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北美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教育体系。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CO―OP教育宣言》中指出:该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能获得一定报酬的工作实际,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和思考。这种教育体系和模式,可以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的高度统一,为学生积累厚实的准职业资源,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率,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创造办学效益,也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人才储备,并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有利于企业赢得政府的支持。[1]

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是以职业需求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课程内容涉及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有的课程都始终是围绕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展开的。课程的选择都是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综合编排的,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双元制教学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

加拿大提出了高职教育三方伙伴关系顶岗实习模式,三方即学生、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和用人单位。在这种合作关系中,顶岗实习的时间至少占学生整个学习时间的30%;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设的专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对每个实习岗位进行认可;顶岗实习的学生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而不仅仅是观摩学习,并在工作中得到报酬;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由企业评估和管理,并受顶岗实习教育管理机构监督,确保学生的实习环境和实习质量。[2]

澳大利亚VET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澳大利亚以国家行为的VET对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国家资格体系、国家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和培训包。三者分别从结果控制、过程控制和培训实施等角度,统一国家职业教育标准、贯通教育与职业,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建立起以行业为主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深度培养企业行业所学的合格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3]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健全弹性学习制度,完善学分制,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2 当前轨道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困境分析

2.1 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客观上要求最好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是最理想的选择。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必然对企业的运输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埋下一些不安全隐患因素。很多企业单纯追求效益和效率,不太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不大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重者甚至影响校企合作关系。

2.2 实习实训的安全管理问题

人身安全是生产安全中的头等大事。由于学生不是企业员工,无法严格按照员工的考核标准对其进行有效经济制裁和其它处罚,所以人身安全问题是困扰企业管理实习学生的一个难题。另外,由于企业往往远离学校,作为学校方,由于师资和经费的紧张,也难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派驻老师进入企业监督管理学生实习工作,致使学生实习管理存在“真空”。

2.3 实习实训的考核评价问题

由于校企双方管理的缺陷,学生的实习质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教师和企业专家由于各自工作的性质,按照以往的实习管理模式,不能做到随时指导学生实践,无法随时监督管理学生,对实习的全过程考核流于形式,造成实习质量不高。

3 面向主流企业典型岗位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以基于主流轨道交通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行车值班员、调度员)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在企业的指导下,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的研讨、设计,拟采用加拿大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分阶段、分层次的体制来进行研究,旨在提高高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岗位竞争力。

3.1 实习单位定位选择主流企业

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旺盛表现在其就业率,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缩短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标准之间的差距,学校在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就必须根据就业的专业对口单位,以及所辐射的地区经济区域,有选择性地确定一到两家校企合作的主流轨道交通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校企双元立交实践教学管理机制,重点培养合作关系,互帮互助,打造行业企业战略联盟。

篇10

关键词:MOOC;慕课;高校图书馆;图书馆

一、MOOC定义及发展现状

MOOC或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主要特征是学员数量巨大(Massive)、课程对全球每个用户开放(Open)、老师在线授课答疑(Online)。

MOOC这一术语是在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布赖恩・亚历山大( Bryan Alexander)和戴夫・科米尔( Dave Cormier) 提出。2011年,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三门大规模免费开放的网络在线式计算机课程,MOOC由此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2011年12月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了第一个非营利的MOOC平台--MITX,2012年5月与哈佛合作改成EDX平台,与后来的Udacity和Coursera形成了最有影响力的三个MOOC平台,吸引了美国众多高校乃至全球名校的加盟,掀起了全球性的 MOOC风潮。

2013年是中国的 MOOC之年。先是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相继加入国外的 MOOC平台,接着北大、清华又相继推出自己的MOOC 中文平台;此外,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近两年创立的中式MOOC平台加快发展,打破校际和区域壁垒,以承认学分的方式为国内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优质课程。另外,网易公开课、果壳网等商业网站也与著名MOOC平台合作,开通了公开课入口,网易还和国内包括北大、复旦、浙大等高校在内的十六所大学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而果壳网的MOOC讨论社区已有超过50万的MOOC用户。

二、国内图书馆界对MOOC研究现状

本文以“主题=((MOOC+ MOOCs+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为检索式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和CSSCI库进行检索,截止2016年6月18日,共检索出文献138篇,对这128篇文献的研究内容分析,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制作MOOC课程、版权清洗、课程支持、信息素养、课程资源存储及其它方面,比如MOOC时代馆员素质提升,MOOC推广,学校各机构人力资源整合,图书馆作为场所提供者等。需要说明的是其它项为有文献简单带过,但未做主要内容研究。由此可见国内图书馆界对MOOC时代图书馆作用(定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素养,版权清洗、技术支持、资源存储和制作MOOC课程等,而详细阅读这些文章后发现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对于MOOC时代的服务研究还处于对国外同行的介绍与总结,缺少对国内MOOC用户进行分析。但正如Bernd W.Becker说:虽然MOOC可以超越政治、国界,但各国学生仍然受制于自己国家的法律允许访问哪些网站。而且S.Hoover也表示,参与一门MOOC课程,将为馆员带来从学生视角直接体验 MOOC 的机会,有助于了解老师的挑战和学生的需求。由此可见,基于国内MOOC用户体验分析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作者在coursera平台注册并选修了国内外课程,同时注册成为国内最大的MOOC社区果壳网MOOC讨论区的成员,在全面体验MOOC课程,并对果壳网用户报告分析的基础上,对MOOC时代高校图书馆角色定位提出自己的浅显的看法。

三、MOOC时代图书馆角色定位

根据果壳网连续两年的用户调查显示,国内MOOC用户主要集中在粤、北京、沪、苏、浙教育发达省市,2013年对中文用户的调查显示80%的用户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由此可见,国内MOOC的发展并没有如大家期望的那样:开放、均等教育资源,而是更好的资源仍然集中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手中。之所以没能够达到教育均衡的目的,除了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个人受教育程度及自我学习与提高的意识有关外,作者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国内的MOOC宣传与推广还不够,而且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桥梁的作用在这里还没有得到应用和体现。所以,本文从资源建设、课程支持、信息素养教育和线下讨论几个方面阐述了MOOC发展时期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和作用。

1.资源建设:加大联盟力度

MOOC的最大特点是向所有人免费开放,MOOC用户数量巨大,而高校图书馆是向有一定权限的用户开放,而且各高校文献资源又和本校专业设置相对应,所以,可以说目前没有任何一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能够满足MOOC用户的需求,这就为高校图书馆为MOOC用户服务形成了不小的阻碍,只有建立一个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ibrary)才能满足MOOC用户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建立更大的共建共享联盟,这个联盟应该打破固有的高校联盟、地方联盟或全国平台思维,建立基于国际视野的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大联盟,这样不仅能够促进馆际间专业文献的交流与MOOC学习平台的推广,也可以使各高校更加注重自身特色资源的建设,同时与共同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的联盟合作也让教育资源均等接近现实。

2.课程支持:寻找最佳切入点

对国内外图书馆界MOOC文献研究发现,同仁们觉得高校图书馆能够很好的为MOOC老师提供课程支持,包括资源搜集和课件制作中的数字技术问题,讨论社区引领和回答学生讨论,但现有图书馆员的数字信息素养真的能够完全做到这些吗?在伯克利大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课程在图书馆没有学习相关专业的馆员,尽管考虑到课程创新,采用了在线学习,图书馆也很难参与到相关课程。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分析自身优势及课程特点,寻找最佳嵌入点,无缝嵌入课程。

从果壳网2013用户报告看,MOOC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是人文类课程,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知道人文类学科较易掌握和融入,而且人文类师生的数字资源及其获取工具的应用能力相对薄弱,所以,图书馆可以以人文类学科为出发点,从资源导航入手,再在MOOC课程制作过程中给予数字技术指导,逐步深入嵌入课程,这样既能在师生中建立口碑效应,又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然,图书馆如果想要全面嵌入MOOC课程,最重要的是加快调整馆员专业结构,积极推进馆员自身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培养馆员的创新服务意识和观念。

3.信息素养教育:因材施教,差异化辅导

由果壳网2014用户报告可知,MOOC在国内发展的趋势来看,增长最快的是18-22岁和46岁及以上的用户。前者为伴随网络出生的“数字原住民”,后者则是被数字化“边缘化”的一代,二者的数字信息获取能力、软件应用能力以及对课程的需求有很大差别,同时有研究表明,MOOC用户中有超过40%的用户为非注册在校生,这就要求MOOC能够提供适合不同信息层次用户的需求,但由于MOOC出身的高大上,提供课程多是各专业领域顶级名师的顶级课程,较少关注基本的数字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图书馆可以在联盟的基础上进行分工合作,依托学校学科优势,为不同信息需求层次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素养课程,既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推广了学校的MOOC课程,又提升了学校的声誉。

4.线下讨论:哪里有学习哪里就有图书馆

MOOC的特点就是网上授课、答疑和讨论,而果壳网2014报告显示,近80%的学习者希望参加学习小组,超过90%的人希望和老师交流,而且在这90%的人中有超过七成的喜欢老师实时交流答疑,但参加过MOOC课程讨论的用户会发现线上答疑时“老师只是个传说”,老师很忙,实时答疑时间少,再加上学生太多,老师的回答很快被淹没,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在MOOC讨论社区里又因为各自信息获取能力及加入课程的先后不同,基本上大家在自说自话,所以,线下学习讨论小组在MOOC学习中不可缺少,而且WISE也指出对MOOC学生成绩影响最大的是是否参加线下讨论,由此可见,MOOC线下讨论的必要性。

线下讨论的场所对于在校生而言相对方便,可以相约到图书馆的IC共享空间或研讨室,而对于校外用户适合学习和讨论的空间最好的去处非公共图书馆或社区图书馆莫属。所以,在图书馆大联盟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和这些公共图书馆或社区图书馆联合举办线下讨论活动,让校内外的MOOC学生真正的联通交流、互通有无,可以利用真人图书馆日,选举校内名师或学有专长的学生和大家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既开阔了在校生的视野,又让校园外的MOOC用户有与名师亲密接触的机会,使虚拟大学触手可及,真正做到哪里有学习哪里就有图书馆,哪里有学习哪里就有MOOC。

四、结语

MOOC平台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可以学到任何知识,这是教育公平的实质,但现阶段国内MOOC用户仍然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为主,所以,作为资源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在做好MOOC课程导航员的同时,更应做好课程推广工作,让MOOC走进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真正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参考文献:

[1]陈肖庚,王顶明. 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2]秦鸿.MOOCs的兴起及图书馆的角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02:19-26.

[3] Bernd W. Becker. Connecting MOOCs and Library Services. Behavioral & Social Sciences Librarian, 32:2, 135-138, (2013).

[4][6]罗博.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与高校图书馆角色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4,03:130-136.

[5][7][8][10] MOOC学院.2014年慕课学习者调查报告[EB/OL].[2014-9-20]. http:///opinion/437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