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

篇1

【关键词】精神科实习;症状学;临床心理学培训;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2.3,R749.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3)005-0350-07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应的,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也逐渐进入系统化的阶段。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心理学家常常会遇到来访者表现出精神病症状,需进行转介的情况,如何对来访者进行观察以评估是否需要精神科医生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若没有及时建议来访者接受精神科治疗,延误了病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临床心理学家不仅需要掌握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还要掌握基本的精神科常识,以及积累与各类精神障碍病人接触的经验。

欧美各国在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上,均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需要完成相应科目的学习,还要在医院、咨询中心等机构积累一定时长的临床实习经验。如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则规定,学生必须在督导下积累1500 h以上的临床经验方可取得职业资格。学生通常是在大学的临床心理培训门诊,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APA指定的精神病医院,综合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等机构完成这一要求的实践。澳大利亚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在对研究生的项目认证中,要求必须在课程作业期间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硕士生要求1000 h的实习,而博士生要求1500 h。德国对于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分为理论部分、实践培训部分、临床实践部分、自我体验部分、其他理论学习及论文报告共5个部分。其中临床实践部分明确规定应包括精神病院工作600 h,占总培训时长的14.3%。

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关于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接受精神科实习的培训规定。然而,我国精神科疾病的患病人数又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数量。一项针对我国四省63004人的抽样调查显示,1个月内任一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7.5%(95%的置信区间为16.6—18.5),心境障碍的患病率为6.1%(5.7~6.6),焦虑障碍为5.6%(5.0~6.3)。如果临床心理专业人员对临床实践学习,尤其是对精神科疾病的实践经验缺乏,可能会导致在实践中存在不能及时甄别精神病症状或未能及时转介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在国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与精神科医生一样,是一个国家心理健康领域的主力军。例如在德国,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心理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占3/4之多,他们与精神科医生共同从事对各类精神障碍、心身疾病病人的治疗工作。而我国经过良好培训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加强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人才的培养。

从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培养情况看,我国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2007)规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应该包括心理针对临床或咨询心理学领域的实习(见注册标准2.08)等。对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实习及接受督导的情况提出了具体规定。此外,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对注册实习机构(见注册标准4)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陈红等对22所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培养课程及计划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在此方面与国际发达国家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存在明显差距。研究发现仅有21.4%的学校既包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习,也包括精神病学的实习;在实习时间方面的要求也很不一致,时间比较短或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等现象突出。在陈红等研究的学校中,许多是211重点大学,而全国众多的非重点大学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可能情况更为参差不齐。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参考国际发达国家的重要大学的情况,自2003年就开始制定对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方案,至2009年共进行了4次修订。事实上,从1990年代开始,进入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必须经历在北京大学或其他高校、中学等心理咨询或治疗中心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实习过程,并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提供个体或集体督导。鉴于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尚缺乏精神病学的临床经验,这一手册规定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需具备至少240~320 h的精神科临床实践和学习经验。自2002年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系教研室每年利用假期安排临床心理学低年级研究生赴精神科实习,此后逐渐固定到北京市安定医院进行为期6—8周的精神科临床实践和学习。

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临床实习的相关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近四年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系研究生进行赴精神科临床实习的情况进行总结,以探讨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接受精神科实践学习的效果和影响,并为以后培训的改进提供依据,为国内相关培训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进入精神科实习的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均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引论、心理测量等与临床心理学相关的课程。

样本1:为客观评估精神科实习效果,本研究选取2009~2012年间接受安定医院精神科实习培训的研究生共37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培训时的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1)岁,其中男生5人,女生32人。29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心理学,2人为临床医学,另有6人所学专业分别为护理、新闻传播、社会工作、动物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植物保护。除1人本科毕业后因考研耽搁1年外,其余均本科毕业后直接升入研究生阶段。在完成6~8周的临床实习后,所有受训者均参加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考试。考试题目由安定医院精神科第1年住院医师考试题库抽取,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同时选取2008年和2010年安定医院第1年住院医师共40人为对照组,均为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年龄24—28岁,平均年龄(26±1)岁,其中男生10人,女生30人。收集其在完成1年的临床实习后参加该考试的成绩作为对照组成绩。

样本203:为考察受训研究生对精神科实习培训的主观看法和感受,在2005—2012年间接受过安定医院精神科实习培训的人员中,选取36名受训者发放自编调查问卷,其中男生8人,女生28人,28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心理学,2人为临床医学,另有6人所学专业分别为护理、新闻传播、社会工作、动物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植物保护。受训者填写问卷时的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4±2)岁,参加培训时的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1)岁,至今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年限0—7年,平均工作年限为(1±2)年。

1.2实习培训内容

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实习的主要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个部分,具体方案由本文第一作者根据北京安定医院临床精神病学的教学大纲结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的实习要求而总结制定。

理论培训部分主要涉及精神科症状学诊断、常见精神科疾病的介绍等;临床实践部分包括实习研究生在医生的指导下与病人直接接触,积累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症状学的了解等。研究生要先在具备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随后被分入不同的病区,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临床访谈和学习,参与查房和案例讨论。理论培训部分的培训内容及要求见表1。

1.3工具

1.3.1精神病学考试题目

考试题目共包含100道选择题,所有题目均抽取自安定医院第1年住院医师期末考试题库,内容包括症状学、精神疾病的分类、表现、特点以及常见精神科药物的疗效和使用等。每题计1分,满分100分。

1.3.2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

共包含19个条目,其中2个为开放性条目。条目1~13均为实习培训的大纲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方法、对精神病人的访谈;条目14~17为心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治疗的应用等。调查问卷的条目的编制主要考虑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在精神病医院实习涉及3大部分内容:精神病学基础知识,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与精神科治疗,精神疾病的心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治疗。受训者根据自己对实习的看法和感受,对每条目进行1(完全没有收获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完全没有帮助)~7(收获非常大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帮助非常大)点计分。条目18和条目19为开放性条目,要求受训者补充其他收获和提出改进建议。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为单因素组间设计,描述性统计指标包括平均值和标准差计算,采用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被试在精神科症状学基础知识考试上的得分差别。采用软件SPSS13.0完成。

2 结果

2.1精神病学理论考试成绩

精神病学理论考试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样本1)所得分数的范围为65~90分,平均得分(81±5),40名第1年住院医师得分范围为62—96分,平均得分(7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38,P

2.2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得分情况

对样本2在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各条目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得分最高的3个条目是:“症状学相关知识”“精神疾病的精神科治疗原则”以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心理测量工具在精神科病人中的应用”“精神药物治疗后病程发展特点”以及“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表2)。’

对样本2在开放性条目上所填写内容进行整理,其中关于“其他收获”部分报告人次在3次以上的内容有“与病人直接接触,改变对精神科病人的偏见”以及“参与专家查房、案例讨论”。而关于“改进建议”部分,报告人次在3次以上的内容有“希望增加实习时间,接触更多科室”和“希望得到更多专家、医生的指导并参与案例讨论”等(表2)。

3 讨论

3.1培训的现况和改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参加精神病学理论考试的成绩略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在接受了为期6—8周的精神科理论知识培训之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生能够基本掌握精神病学基础知识,包括症状学、各主要精神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等。而从主观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感到“收获最大”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帮助最大”的3个条目也正是“症状学相关知识”、“了解精神疾病的症状特点”以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说明虽然培训内容偏重精神科基础知识而不是心理咨询的技巧,但是心理学系的研究生仍然感到有很大收获,其所掌握的精神科基础知识对他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以下分别从培训的日程安排、培训方式和教师选择3个方面详细讨论培训的现况和未来应考虑的改进。

首先,从培训的日程和内容设置来看,目前为期6~8周的培训基本能够实现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部分。从精神病学理论考试的结果来看,理论学习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主观问卷的结果显示研究生在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方法两个方面均感到收获很大。不过,主观问卷的结果也提示培训的安排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报告对于“访谈与心理治疗的应用”这一内容感到收获较小。一项对大学、精神科(精神病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负责人的研究发现,各机构负责人认为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具有扎实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职业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可以考虑加入精神科中的心理治疗应用这一方面的相关内容,具体应包括对精神科病人进行心理评估、心理测量、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原则和心理治疗方法等。

另外,在开放性条目上,许多学生报告希望能够增加实习时间,接触更多的科室和病人。故在今后的培训安排中,也可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并未明确规定具体的实习时间的要求,是考虑到目前的国情。国外发达国家临床心理学学生的实习时间通常为1年,根据我国的情况,可考虑将精神科实习时间定为1~3个月;进行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临床实习时间可以在3—6个月或更长时间。

其次,从培训的方式上来看,目前的培训采取理论与见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而受训学生在精神科症状学测验中得到良好成绩和主观问卷的作答情况可以基本反映这一培训方式的适用性。通过理论的讲授可使学生形成精神疾病症状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而通过在病房中与患者的直接接触,则可以增加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

最后,从教师的选择上来看,目前的培训选择既有精神科背景又有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来带教,本文作者认为这一点对于保障培训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与患者的接触中,同时拥有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也能够更好地解答同学们的困惑,分享针对精神科疾病的心理治疗经验,指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与精神科的诊断评估结合在一起,综合的理解问题。这也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为什么规定注册实习机构中必须拥有已经注册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督导师和心理师的原因。因此,在实习机构带教老师的选择上,应选择同时具有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以保障培训的效果。

3.2培训的意义

目前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的数量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所占比例太少。而且这些心理治疗与咨询从业人员受训背景也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只学习过临床心理学相关知识而缺乏其他必要实践培训就直接从事临床或服务工作,或直接将所从事的精神健康或心理健康工作冠以临床心理的名义从事临床治疗的情况。如果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来推算,我国需要约86万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而这个理想状态目前还难以实现,心理咨询治疗领域专业人员的缺口仍然很大。

我国特有的羞耻感文化往往衍生出病耻感,许多病人及其家人在羞耻的情绪影响下迟迟不肯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其中一部分人则有可能转而到心理咨询门诊来寻求帮助。这就需要临床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精神科症状学常识。因此,规范而系统的精神科临床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对精神科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与病人直接接触的经验,提高临床实践的胜任力。

4 未来研究方向

篇2

“不知道什么缘故,我是这样的悲伤……”受过抑郁困扰的诗人海涅,在他著名的诗歌《罗蕾莱》中这样开头,形象地道出了抑郁人群的真切感受。抑郁症并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纯属一时想不开的心理问题,它属于生理性疾病,与遗传和环境刺激都有关系。很可能并无来由,人就被一种失望、沮丧、无助的心情所笼罩,挥之不去。轻度的病人闷闷不乐、思维行动迟缓,严重的病患连起床、进食这样简单的行为都无法完成,真正心如死灰、形如槁木。

历史上对抑郁症的认知,曾在荒谬与崇高、罪恶与时尚之间剧烈摇摆。绝望痛苦古今皆然,而人类认识自身的过程远非一蹴而就,一部抑郁症斗争史,莫不是社会、思想、科学、文化变迁的一道侧影。

恶毒―时尚―异类―美感

抑郁症,又叫忧郁症,这一现代名词诞生于西方。中医中也有与之接近的表述,是比较笼统模糊的“郁”“郁症”,既指忧思抑悒引起的情志致病,也指气血郁滞等生理反应。古书里不乏“郁郁而终”的“多愁多病身”,屈原、赵匡胤、李贺等人也曾被划归古代著名抑郁症病人之列,但追溯抑郁症的正统起源还得从西方说起。

忧郁的英文单词melancholy,词源出自希腊文的melainachol,意即黑胆汁。古希腊人认为人格受到四种体液的影响:黏液、黄胆汁、黑胆汁与血液,而忧郁就是黑胆汁过多造成的。黑胆汁当然是不存在的,不过在不同的文化中,的确都不约而同用黑色来代表忧郁,诗人荷马就将抑郁的心情称为“苦恼的乌云”。

公元前5世纪末,被尊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认识到忧郁是由内因外因混合而致。他对当时流行的祈天“神疗”不屑一顾,认为那都是骗术,提出服用曼陀罗花等通便或催吐的草药,达到重新平衡体液的效果。希波克拉底还建议国王帕迪卡斯二世与所爱女子结婚,来治疗忧郁症。不过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反对这种体液论,认为严重的精神障碍属于哲学范畴。柏拉图还提出了成长模型:一个人的童年生活会决定成人后的性格。他的学说深深影响了现代精神病学。有人因此提出,希波克拉底是“百忧解”的祖师,而柏拉图则可看作精神动力治疗的先驱。

中世纪时,基督教思想统治整个社会,忧郁症被看作是一种恶毒的病症。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就认为灵魂不会臣服于身体疾病,灵魂不在上帝的管辖之内便是受到魔鬼的诱惑。抑郁症患者连同当时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被认为是因灵魂犯罪而遭到天谴,因为不虔信上帝而无法争得救赎。现今把忧郁症视为耻辱的观念就是滋生于这一传统。最极端的时候,忧郁症患者会被当成巫师、巫女、异教徒,受到诬蔑和残酷的迫害。

中世纪把忧郁症道德化,文艺复兴时代则将其浪漫化。欧洲北方沿袭传统多把巫术与忧郁症相连,而南方把天才与忧郁症相提并论,这一源头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就认为忧郁不完全是坏事,“在哲学、诗歌、艺术和政治上出类拔萃的人”,都有忧郁的特质。这一时期诞生的伟大人物似乎也印证了他的话,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牛顿等无一不是忧郁的天才。南北两种观点竞争激烈,最后后者占了上风。

“忧郁”代表着深刻、复杂甚至天赋的观念席卷欧洲。弥尔顿在其诗歌《沉思的人》中高呼:“欢迎啊,最神圣的忧郁!”气质阴郁开始被视为有深度,脆弱的性格则被看成为深邃心灵付出的代价。上流社会流行这样的姿态――满脸愁容、沉默寡言、一头乱发,躺在沙发上,凝视地面或死盯着月亮,几小时一动不动……忧郁变成了一种时尚,是风靡一时的“贵族病”。有人记载,16世纪时一位理发师看完《哈姆雷特》后抱怨这本书让他感到忧郁,结果遭到众人的谴责。“忧郁?老天,说什么傻话,你这个剃头的哪有资格讲忧郁,忧郁是朝臣手臂上的徽章啊!”而以现代精神病学的视角来看,哈姆雷特就是一个患有反应性抑郁症的典型人物:自我厌恶,丧失一切兴趣,迟迟无法做出行动。

17世纪是欧洲的理性时代,生理学与解剖学领域不断涌现出重大成果,为人们对精神疾病的理解提供了唯物的依据。1621年罗伯特・伯顿的《忧郁的剖析》,就是对以往抑郁症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当时流行把人看作是一部机器,代表人物为哲学家笛卡尔。受其影响,对抑郁症也产生了很多科学解释:比如认为忧郁症是纤维失去弹性所引起的,或是归因于大脑特定部位的血液供应量减少等等。但在理性至上的时代,失去理性的抑郁患者受到歧视,被看作是放纵自我的异类。当时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也充满机械般的残忍,其中有一派就主张用身体痛苦来分散对内心痛苦的注意,常见的是让病人溺水,或是放到旋转的奇怪机器里让人昏厥呕吐。

当纯粹理性太过乏味,浪漫主义就开始抬头,18世纪末到维多利亚时期,忧郁也随之时来运转,被时人视为具有洞察力的心理状态。康德就认为“忧郁可远离俗世尘嚣”,“以规范为准的美德有个特点,它似乎是要与心灵的忧郁结合才能达到最高和谐。”疾病成为精神的高地,也不乏同例,就像19世纪前期肺结核就被认为带有特殊的美感,并与创造力紧密相连。

进入现代,对抑郁的认识主要来自精神分析理论和精神生物学。弗洛伊德说忧郁是一种哀痛的形式,因失去原欲、食欲或的感觉而生成,“失去欲望的人会倾向于忧郁”。现代精神病学的创始人、德国的克雷佩林,把忧郁症分为三种类型,从最轻微的精神的怠惰,到最严重的症状,包括“梦境般的妄想和幻觉”。他分析忧郁症的成因主要是有缺陷的遗传,外部环境的刺激占一小部分。这两种主流的观点,将抑郁症的认识纳入科学的轨道至今。

名人更易得抑郁症?

名人更易得抑郁症,这种观点很流行。不难想见,成功与声名的膨胀,孤独压力或许无形中也会放大了几倍,即使是像罗宾・威廉姆斯、憨豆先生、金・凯瑞这样生产快乐的喜剧演员,也难逃抑郁症的魔爪。另一种看法认为,拥有创造力的天才们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巴尔扎克就曾说“天才就是人类的病态,它就如同珍珠是贝的病态一样”。

抑郁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多病早夭的唐代大诗人李贺,一生郁郁寡欢不得志,这深刻影响了他奇峭苍凉的诗歌风格,诗中遍布枯木愁雨、残墟荒冢、哀猿啼乌等意象,人称“诗鬼”。抑郁的情绪往往会使画家倾向选择冷色调与弱色调,美术史家就认为毕加索阴郁冷酷的蓝色时期,与他当时的心理状态莫不相关。波德莱尔在《巴黎的忧郁》中更提纯了一个城市的气质。但严重的抑郁会摧毁生命的意志。作家伍尔夫在口袋中塞满石子自沉欧塞河中,歌手张国荣从香港中环的酒店24层一跃而下,著名数学家哥德尔甚至产生了幻觉,相信食物都被毒化了而拒绝进食,最后活活饿死。

还有一种抑郁的情况属于躁郁症,这种疾病在1899年被正式定义。顾名思义,患者的情绪在狂躁与抑郁之间来回切换,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亢奋到顶点,转眼间可能又坠入抑郁的谷底。医学上把躁郁症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为单相)。牛顿、贝多芬、梵高、瓦格纳、费雯・丽等许多名人都患有这种疾病。狂躁来袭时,牛顿会不舍昼夜地工作,不知饥饿,没有耐心坐下来吃一顿饭。2014年自杀的罗宾・威廉姆斯是典型的躁郁症患者。他的本行是说单口相声,据说现场表演的舞台风格近乎疯癫,他自己承认一上台就会变成一个疯子,一回到生活中立刻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想跟任何人说话。

抑郁的原因多种多样。作家川端康成是因为身世悲惨,2岁父母双亡,14岁所有直系血亲都离他而去,超越年龄所能承受的悲哀,其人其作一生都贯穿着忧郁悲凉,终在73岁声名巅峰时含煤气管自杀。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是因为深受刺激,写作《》一书时每天直面历史的血腥,由失眠噩梦发展成精神的严重抑郁,最后也走上了绝路。还有人是追求完美。女作家乔治・桑描述伴侣音乐家肖邦,“在要谱曲时,思虑过重,为无法达到尽善尽美的构想而遗憾,这使他陷入绝望。他整天整天地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啜泣,来回走动,折断他的笔,把一个音重复一百遍或是修改一百遍,写好又涂掉……”第二天重复这一过程,“在一页纸上花上6个星期”。说起音乐,据有人统计,听过匈牙利那首“自杀圣曲”《忧郁的星期天》后赴死的人,加起来将近200人了。

“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写出《老人与海》中这样经典句子的海明威,在1961年端起双筒猎枪伸进口中,一枪炸破了头颅盖。那么热和冒险的作家,晚年无法摆脱抑郁,在书桌前面对手稿一坐数小时,不能完成任何事情。他的父亲、妹妹、弟弟、孙女等7名家族成员先后自杀身亡,美国公众将其命名为“海明威魔咒”,这种普遍的抑郁很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还有学者将抑郁症当作文化课题研究,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提到忧郁症与殖民主义有关系,是殖民统治者统治阴谋的一部分。

摆脱抑郁靠工作?酒精?药物?

因抑郁而自杀的比例相当高,但也有人终身勉力像踩高跷一样维持着平衡,最终渡尽劫波。丘吉尔说“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不过他也活到了91岁高寿。还有人在痛苦中找到奇特的慰藉,比如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他的抑郁症或与遗传有关,曾陷入不可克服的忧郁,认定自己无法享受家庭的幸福,而与深爱的女子解除婚约,终生未娶。克尔凯郭尔认为快乐会令他衰弱,他写道,“我的悲伤是我的城堡,在我最忧郁的时候,我爱生命,因为我爱忧郁。”

苏联作家左琴科以讽刺和幽默小说闻名,1926年他的写作生涯正处于顶峰,选集总销量达到495万本。“在我的书中有笑,在我的心中却没有。”他在年轻时吃药来治疗忧郁症,“两年内吞下了半吨重的药丸”,但收效甚微。“一定发生过什么事,才使我这么忧郁。”左琴科开始用弗洛伊德和巴甫洛夫的理论分析自我,回忆童年,据他说用这种方法治好了自己。

另一种摆脱忧郁的方法,即如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所说:“劳动吧!不要绝望!”严重的抑郁症使达尔文“三天内就有一天什么都做不了”,他对自己这种精神上的虚弱深感失望,曾写道:“适者生存,或许我应该满足于看着其他人在科学研究方面大步前进。”很显然,著作等身的他绝非一事无成。他在信件中无数次提到工作的救赎作用,将其称之为“唯一一件使我还能够忍受生活的事情”。叔本华也赞同这一点――工作可转移人对与生俱来的忧郁的注意力。“如果世界是个华美又舒适的天堂,”他写道,“人类就会无聊至死或自杀。”弗洛伊德甚至认为轻度的抑郁最适宜工作,能让人多产,专注地致力于某一项事业。

英国散文家德・昆西用鸦片麻痹抑郁的痛苦;拜伦先是用鸦片,后来偏爱酒精;剧作家奥尼尔则在每每随剧本完成而到来的抑郁期间喝得醉醺醺。美国总统林肯曾服用一种19世纪常见的药物“蓝块”来治疗抑郁,因其中含有大量水银而导致神经兮兮、暴躁易怒。意识到这点后,他在1861年总统就职典礼前毅然停用,内战期间以超强自制力顶住了巨大压力。在20世纪早期,对抑郁症的唯一药物治疗是鸦片与安他非命,但容易使人成瘾。电击疗法的发明者之一、意大利精神病学家切莱蒂,发现电休克治疗对重度抑郁症患者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也挺大,严重的还会导致失忆。

据现代生物学家研究,抑郁症是由于大脑中缺乏一种或多种神经递质所致。抑郁症药物的开发,都集中于增加神经递质的浓度或活性。第一个专业的抗抑郁症药物异烟肼诞生于1952年,一群肺结核病人试服刚合成的异烟肼药物治疗肺病,却发现令他们莫名地狂喜起来,于是歪打正着被用在抑郁症上,后因出现肝损害等众多副作用而被停用。最著名的“百忧解”于1988年问世,它是第一个被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抗郁剂,此后的左洛复、赛乐特、喜普妙、来普适等类似药物相继问世,逐渐被人们接受。

进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物质追求至上等等,都让压力和焦虑无处遁形,难以排遣的抑郁已成为这个时代突出的一种精神症候。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对于这个时代的抑郁症,曾下过一个诊断――“自我的失常”。他认为当今个人主义猖獗,人们把自己看作世界的中心,面临失败只会变得更加沮丧。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积极临床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96-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使心理学从只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一转以往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临床心理学于1866年L.Witrmer向美国心理协会(APA)提出,临床心理学的成长与发展与心理测量、心理治疗,心理卫生运动关系紧密。临床心理学对医学模式的侧重强调对病人的治疗,而忽视了对人的力量与美德的促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临床治疗并非以消除来访者的症状为首要目标,而是注重发动来访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积极临床心理学在心理治疗的同时兼顾人的自我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积极临床心理学概述

1.1 积极临床理论主张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美德与使个体完善的积极社会,这三个层面人类的力量与美德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减轻和预防心理问题,是人们构建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基点。在过去几十年里,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成为治疗创伤的学科,人类积极的力量与美德未受到重视,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以力量与美德为出发点的积极临床心理学治疗模式和干预措施,将可以帮助个体建构那些有利的人类品质,更好地预防精神以及躯体疾病的发生。以人类的力量与美德为核心取向的积极临床心理学模式下,研究者们将更加关注如何获得持久的幸福。

1.2 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现状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让许多人认为除积极心理学以外的其它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必定都属于“消极心理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传统的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针对精神疾病建立了良好的科学体系,对许多临床心理症状有细致的分类以及可靠有效的测量评估方法;并且发展出了有效的药物及心理干预措施,使得许多无法治疗的精神紊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有的甚至是痊愈。精神病理学模式下的临床心理学现如今发展势头良好,从而忽视了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因此,发展积极临床心理学不是也不能够取代传统的临床心理学,而是要成为必要合理的补充,促进完整的临床心理学体系的构建。

积极临床心理学要建立成熟完善的操作体系需要更多努力,建立的力量与美德分类目录以及编制的调查问卷已初具规模,但要成为有效可靠的测量工具,满足以力量与美德为取向的病因学与干预体系研究的需要,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心性修养理念,认为美德能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和寿命,美德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在美国开展的积极临床心理学研究,也将为我国的相关研究带来启示。

2 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临床心理学

2.1 内核思想的转换

临床心理学自建立就以病理思想,医学模式为核心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其的衍生学派的理论便在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精神分析理论对内隐心理过程、性,积极冲动的重视也给了病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公众认为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对“精神疾病”或“意识疾病”的医疗实践。病理思想把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人看的很被动,而忽视了人们寻求自我完善的积极主动性。积极心理学思想强调的是目标、幸福感、满意度、幸福、交际能力、坚持、聪明、智慧、个体责任感。关注的是怎么使生活更加精彩,帮助人们更加的自主。这些目标给心理学的功能提出了一个概念,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人们的优势长处。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临床心理学应该赞同精神失调是个体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以及对完美的关注应该优先于脆弱。

2.2 心理诊断与测量方式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出版的《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手册》―DSM,到1980年的第三版后,DSM的影响力突飞猛进。DSM-Ⅲ中许多的精神诊断的标准都是基于医学模式。例如:精神失调被定义为具有临床意义的行为与心理综合症。DSM上的所谓的疾病诊断分类可能只是症状现象的堆积;性格力量与临床心理问题的病因之间有可能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种特定的力量能减轻一组特定紊乱的发展。2000年美国心理协会(APA)在Mayerson基金会的资助下, VIA(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s)项目开始,经过五年的时间,《性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的出版对人的24种积极特质进行了分类;分为智慧、勇气、人类、正义、节制、卓越,六大美德。以人类的力量为核心,界定了人类力量与美德的概念。

2.3 心理疾病预防模式的变化

哲学家Wartofsky认为:在高级水平上,我们可以通过三种科学途径区分个体和人类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对美德的理解、达尔文或进化的观点,社会和文化历史或的观点。这些主要观点都代表不同的关于人类的本性和人的发展的先验基本假设。他们的理论并没有在当今被忽视,反而代表着当前科学正在进行的重要项目。积极心理学不赞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然而,以“积极的个人特质、个体自我提高的愿望以及根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潜能”为基本观点的积极心理学代表亚里士多德的传统理论。积极临床心理学模式,将成为传统临床心理学的有益补充,二者的融合可以满足人们减轻与预防心理问题的需要,而且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及社会的发展。

3 积极临床心理学的实践运用

积极心理学发展由理论方面探讨进而重点转向应用领域,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方法研究。临床心理学对积极心理学发展迅速做出的反应,整合了一些主要积极心理学干预理论与方法。

3.1 感恩练习

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情绪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一种人格特质。McCullougy(2004)等学者将感恩定义为一种道德情绪,感恩情绪预示着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但感恩产生的互惠动机不同于由债务和不平等引发的动机。作为道德的增强剂,感恩表达能增加恩人在未来再次助人的机会。McCullough等开发的感恩问卷(GQ)-6(六个项目,感恩性格的自陈式量表),发现该感恩特质与积极情感、幸福、亲社会行为、特质与宗教性,精神呈正相关。

3.2 宽恕的临床干预

宽恕是指被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的转变过程,它有助于被冒犯者消除愤怒情绪,提升积极的情感体验。Lawler-Row和Scott(2007)分对宽恕进行了三个维度的界定:宽恕的指向、宽恕的方向,宽恕的形式。Engrith等人的研究建立的宽恕的过程模型。该模型包含体验伤害、决定宽恕、实施宽恕,深化阶段等四个阶段。帮助来访者树立宽恕意识,改变来访者对冒犯者的消极认知,促使来访者真正地宽恕冒犯者。临床运用上对宽恕治疗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3.2.1 宽恕冒犯者就是和冒犯者和解;

3.2.2 宽恕治疗会导致道德化和宗教化的倾向;

3.2.3 宽恕只是治疗的工具,不是治疗的目标。

3.3 创伤后成长的临床治疗

创伤后成长是人们与主要的生活危机斗争后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改变。其概念已经应用于表示创伤后成长现象,包括积极心理变化,与压力相关的成长,积极情绪,健康发展,欣欣向荣。积极的处理模式和应对变化方式使人们从逆境中获得力量。因为,创伤后成长比低水平压力出现更强烈的严重危机感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创伤的新认识强调不应只从负向的病理学角度来看待,更需从“转化”的角度来认识,将创伤看成是一种契机,个体可由此学习到如何克服困境,增强自我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3.4 身体运动

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建立不仅帮助个人和团体忍受压力并且生存下去,但也要健康发展的特质”。身体活动是一种人类的行为,它将有助于个人和团体的生存和发展。从个人的角度上看,身体活动可以防止精神疾病,建立积极的情感,缓解个体对生活的压力。从团体的水平上看,身体活动使团体可能更健康,从而增加团体社会资本。从心理功能的角度看,最有力的支持身体活动作用的证据来自于抑郁症。所以经常性的身体运动,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有很好的作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作为亲近大自然的力量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手段。

4 总结与展望

构建积极临床心理学的同时,我们要适应一种全新的方法与价值观。积极心理学思想强调的是幸福感、满意度、交际能力、坚持、智慧、个体责任感。关注的是怎么使生活更加精彩,帮助人们更加的自主。这些目标给心理学的功能提出了一个概念,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人们的优势长处。更确切的说,积极临床心理学关注人类幸福感的程度和减轻心理压力都一样。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临床心理学对完美的关注应该优先于脆弱。基于病理思想的临床心理学与积极临床心理学的不同点并非是治疗方法的不同,而是关注点的不同。积极临床心理学是强调关注扩大人类力量并不断探究什么对于人类行为是重要的,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哪些行为是重要的。因此,对于临床心理学的这一主要转变,不仅是方法上的简单变化,而是观点与任务上的革新。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朱晓红,龚继峰.转型与建构:积极心理学历史与沿革[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1): 7-11.

[2] 苗元江,陈燕飞. 感恩:积极心理教育新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 (9):4-8

[3] 张田,孙卉,傅安球. 宽恕治疗中的几个误区及其应用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1,(4)

[4] 姚树桥,朱雪玲,王孟成。临床心理学领域积极功能评估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

[5] 陈虹,张婷婷. 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

[6] James E.Maddux.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Illness Ideology:Toward a Positive Clinical Psychology[J].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8, 57,54-70

[7] P.Alex Linley,Stephen Joseph.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M]. John Wiley&Sons,Inc.2004

[8] McCullough,M.E.,Emmons,R.A.,&Tsang, J.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82.112127.

[9] McCraty,R.,&Childre,D.(2004).The grateful heart:The psychophysiology of appreciation.In R.A.Emmons&M.E.McCullough(Eds.),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篇4

医路漫漫

人体的构造是相当精密和复杂的,这就注定了医学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苦的。一般医学本科学年制是五年,很多高校近年来设立了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本硕连读),甚至是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本硕博连读)。五年制的本科生活可以分两个大阶段,前四年在医学院度过,进行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进行临床实习。在医学院的四年基本上是在考试和准备考试中度过,课本的数量已经不能用多少来衡量,而是用垒起来有多高来计算,每学期累积一米多高的教材绝对不算夸张,也不枉医学院与数学、物理、化学等院系并称为我校“四大苦系(院)”。

经典的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是每个医学院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这几门课程解释了人体从微观(分子和细胞),到宏观(组织和器官)的构造和基本运转过程。而不同的院校还会开出一些具有自己院校特色的基础医学的课程,像协和医学院开设有微生物、神经精神病学;北京大学开设有法学概论、医学史;复旦大学开设有社会医学、卫生法、影像诊断学、卫生统计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开设有微生物学、肿瘤医学、急救医学;四川大学开设有现代针灸临床学、老年医学;中南大学开设有分子生物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神经病学以及临床技能实验学等。

总的来说,基础医学的课程以理解和记忆为主,但注重逻辑和分析能力,对生物和化学要求较高,这也是为什么临床医学专业只招收理科生的原因。虽然我们的学习内容很多,不免有些枯燥,但乐趣和插曲也有不少。“深夜解剖室的脚步声”“老实验室的惨叫”等毛骨悚然的故事一直被其他专业的同学津津乐道,但医学院的同仁们都明白,那不过是师兄师姐们最平常普通的工作和学习。在医学院,最胆小的女生也会在解剖课时跟同学“抢尸体”,最高大的男生也会在功能学实验时被一只小鼠弄得束手无策。

经过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就到了临床课程阶段了。在这两年里要学习最基本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耳鼻喉科等,我所在的医学院甚至要学习口腔科、法医、预防医学等,这就是基于人体是一个整体的理念,不管你将来要做哪个科室的医生,在本科阶段都是需要系统的学习。临床方面的课程与基础医学课程相比就要有趣得多了,因为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一般是大医院的医生,在课本之外还会讲很多关于医院里有趣的事情,即便如此,考试仍然是残酷的,这也是为什么医学院的学生直到大四仍活跃在通宵自修室的原因了!

虽然医学院的生活简单忙碌,但其中的乐趣和满足感也是无法比拟的。“生命所系,性命相托”,当每个医学生穿上白大褂那一刻起,就明白今日所学的点滴都有可能在日后用于救治他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医学是科学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了。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人体构造的精细与复杂,内科学的严谨思路,外科手术的紧张缜密,这些都等着你去一一发现、学习和体会。

医途选择

经过四年的医学课程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习,大家对临床医学这个专业和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独到的看法。在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首要的选择是要不要继续读临床医学,是否把医生这个职业当做最终的职业目标。千万不要认为在本科五年学了临床医学毕业就只能选择当医生,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很多其他的出路和方向。

1.医院代表和医药代表

医学生中很多在本科毕业之后都去做了医院和医药代表,简单地说就是做药品的销售,一般像强生、默克、拜耳等大型的医药企业,对于有医学背景的毕业生还是比较青睐的。在目前医疗环境欠佳的情况下,不管是从薪水还是晋升压力各方面来说,去做医药代表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做销售要求你有良好的口才和沟通能力,学长的建议:如果你厌倦了学医的枯燥和乏味,那就果断跳槽吧!

2.医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

此类工作一般也是在医药和医疗器械公司,主要负责药品的研发和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试验等工作,不过很可能会和药学院的PK哦,当然还是那句话,临床出身的人还是有很多优势的。

3.基础医学

如果你致力于科学研究,又能耐得住实验的重复和枯燥,基础医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大多需要继续读研,毕业可以在各大研究所或高校的基础医学部任教。

4.深造

如果你致力于临床医学并想在医生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读研会是最好的选择。我的同学中大部分还是选择继续读研,研究生阶段就开始细致到专科,你可根据兴趣和自身条件选择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为成为一名专科医生做好准备。当然有条件和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选择出国,毕竟国外的科研环境和氛围还是有目共睹的。

医者仁心

篇5

  护士进修个人心得1

  今年,我很荣幸到县人民医院眼科进修。在县医院眼科主任和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使我在思想和业务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对眼科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能力,特别是感悟了眼病和其他科室疾病的联系,使我受益匪浅。

  在进修期间,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科室的安排、积极参加科室举行的各项活动。在工作中坚持学习,不断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工作能力,扩大知识面,虚心向老师及同事们请教,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独立完成一些觉见眼病的诊治,较好地完成了眼科的学习任务。

  特别是眼科科主任··在工作中的严谨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我,他不仅知识渊博业务精湛,而且为人和善,对我们进修医生的工作和生活上都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爱戴,对我们提的问题从不厌烦,耐心的为我们讲解并手把手的教我,要求我们认真对待每个病例,绝不敷衍了事。并在进修期间很荣幸听到刘平主任的眼科知识讲座。从他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的学问和技术,也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使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护士进修个人心得2

  我是消化科的一名护士,带着对心理学的热爱与美好的憧憬走进了首届精神科专科护理培训班。转瞬之际培训已接近尾声,这次培训让我结识很多新的朋友并且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医学科这个大家庭,感受到她们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她们的辛苦。

  我在学习中对精神疾病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意识到精神科护理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有句话说的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首先是对精神病学有了正确的认识对精神病护理学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实践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在此次授课中,老师们不辞辛苦在百忙之中精心准备了课件,为我们讲授了精神病学、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临床表现、专科护理及观察要点、正常心理健康及异常心理的区别、发生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讲的案例贴近临床,尤其是精神科病人安全的护理及日常工作中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很大的启发,最让我感动与值得学习的是,她们每一个患者和护士之间的护患关系处理的非常好,即使出院了在大马路上也能叫出护士的全名,这点非常难得。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家庭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深渊中不能自拔。比如: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有时候各自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气氛很是紧张。现在我不断在学习中成长,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不良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这些情绪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我们之间辛苦建立的一段关系,这些事情都源于我们对事件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家之间缺乏沟通。

  实践课既有趣又生动,印象也比较深刻,能让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和放松,调动激情、活跃气氛,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团队的重要性。比如:公娱治疗里面的放松疗法,能让人真正的融入其中,感觉大自然的美好与舒适,还有团体活动,激发我们的沟通能力及团队精神。

  虽然这次的培训课程已经结束,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领悟,去体会。感谢老师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将此次所学知识正确的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去。今后我将会继续关注心理学、继续学习心理学,真正达到学有所用,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护士进修个人心得3

  花美美在外表,人美美在内心。争当排头兵,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努力创建一个和—谐、温馨、舒适的人性化诊疗环境。科主任和护长以身作则,对病人嘘寒问暖,态度像春天般温暖,工作像夏天般火热。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我们眼科的精神面貌也在悄悄发生了变化。对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不厌其烦地搀扶他们进行大小便及各项相关检查,虽不是亲人但更似亲人。当班时,我们积极巡视病房,掌握病人病情和思想动态,及时为他们送去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让他感觉到我们医院的护士不只是一个身着白衣手持针筒的扎针者。记得今年二月的一个中午,急诊收入了一名车祸致眼外伤的患者,患者入院是没有亲人陪在身边,全身都是血迹,眼眶周围烂得血肉模糊,当医生为他冲洗伤口时,痛得猛一下抓住了我的手,指甲掐入我的手心,痛得我直冒汗,但我没有叫他松手,直到维持完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清创缝合术,当我用这只麻痹的手帮他檫净身上的血迹,换上干净的衣服时,他说了句很普通但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欣慰的话,他说:我一直都认为,护士的手是最脏的,但今天却是这只手给了我一生中最大的力量。是的,我们不是伟人,没有丰功伟绩。更不是圣人,不能随心所欲。但我们是: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的医务工作者。所以我们会用自己的热情,真心、耐心的给予患者最需要的帮助。

  只有漂亮的砖瓦才能建成夺目的大厦,只有奉献才能撑起美好事业的蓝天。我感恩生活,因为生活磨砺着我。我感谢大家,因为大家鼓励着我。我感激工作,因为这工作充实着我。我自豪,因为我在平凡的工作中没有辱没自己的使命。在护士岗位争当排头兵,对病人不仅仅需要热情,更需要的是熟练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虽然我是年轻护士,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记得被调到支援肿瘤科时,看着被癌症折磨得躺在床上,痛苦的病人时。发现自己有很多东西都不懂,忙得措手不及。但我不急不躁,虚心请教前辈和同事,以争取在最断的时间内掌握了各项专科操作技能。在抢救病人的关键时刻,我毫不畏惧,一直到陪伴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

篇6

这段离奇的诉述来自一位普通的母亲之口,令我震惊。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典型的“行为”故事!可以肯定,这孩子今后的发展不容乐观,因为他自幼的生活经历遭受太多的曲折:家庭崩解、父爱缺失、教养方式的错误、同伴交往不良、社会化过程体验的痛苦……

行为是儿童精神病学领域对品行障碍表现的一种描述,这类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如说谎、逃学、流浪不归、纵火、偷窃、欺骗行为等。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来看,行为一般是习得的。这位母亲的诉说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孩子需要的东西不能得到孩子大哭大叫众人围观买玩具迁就他孩子学到满足需要的大哭大叫方式。同理,孩子的行为也是这样,由于错误的“强化”或“鼓励”而一步一步学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认为,父爱的缺失在行为的形成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儿童在早期的性别认同上情感被忽略,需要未能满足,会使之陷入一种慢性挫折的心理状态,形成无意识的内部冲突,为了应对挫折,会用攻击行为和行为作为应对挫折的一种反应方式。行为的孩子看起来很狂妄自大,其实心理内部极端自卑,他们恐惧惩罚,恐惧他人对自己的漠视。因此,从儿童心理的层面分析,行为的根本原因,依然在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早期的体验上。

面对这位母亲,我提出三点建议供她参考:

其一,改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应实施及时、必要的惩罚。犯错误后若该惩罚时不惩罚或是延迟惩罚,都会起到“表扬”的强化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惩罚不是体罚,不能滥用。要选择好惩罚物,多用社会性惩罚物,如控制交友时间等,调动孩子的羞耻感。还要注意对其良好行为的表扬,以此逐步替代那些错误行为。处理孩子错误行为的另一种方式是采用“消退法”,即对那些故意惹人注目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孩子这种行为的目的不能达到,他就会“自讨没趣”,今后这类行为就会减少。“消退”不是纵容错误,而是避免错误的强化,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改正错误。

其二,促进孩子社会化发展。儿童在3岁左右能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6岁左右应能认识到自己在家庭的地位和任务,小学阶段能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这位母亲需要加强对孩子社会化发展的培养措施,如再组家庭,让孩子感受家庭的人际温暖,注意亲子间的情感互动,提供良好的行为示范,并让孩子走出家庭,与正常儿童多多交流,相互学习。对孩子的行为应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和要求,在孩子情绪平稳时讲清道理,培养孩子自知与自控的能力。当然,家庭教育还要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使孩子在优化的社会环境中良性发展。

篇7

关键词:偏执型人格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咨询一、典型的个案资料

1.来访者基本情况

来访者,女,汉族,24 岁,某高校大二学生,身高1.57m ,体重42公斤,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来访者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父母及两个弟弟。来访者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优越感较强。自进入大学以来,与宿舍其他同学难以共处,已换了七八间宿舍,每一次住宿时间不到两周,就开始与他人对立,矛盾重重,最终暴发冲突,但都发生在一些小事上,如开始是一般的争吵,后来发展到把宿舍同学的衣服铰烂,往同学的碗里放不好的东西等过激行为。

2.来访者主诉

“我觉得其余几位舍友总是联合起来欺负我,我很可怜,总是很被动,我晚上睡不好,第二天没有精力听课,作业不会做,学习成绩下降,且体重减轻不少。我很烦恼,她们搞得我心力交瘁,我觉得自己好无能,我现在整天就想着如何收拾他们。我现在情绪容易激动,睡眠也出现了严重的障碍,体重也下降很多。”

3.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身材较单薄,脸庞消瘦,面色苍白,眼圈发黑,低着头,话不多,也不主动,但言语尖刻,且遇到不愿谈的话题,常会有意绕开,反映出待人不够真诚,敌意较强。在与来访者的接触中,咨询师发现她上进心强,学习认真。她并不认为自己存在什么问题,有极强的自我中心意识,遇事多“我”字当头,敏感多疑,一直在强调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造成的,自己是受害者,表现出很委屈。

(2)他人反映

同宿舍的几位同学一起来到咨询室谈该同学的一些行为表现,均反映该女生做事很自私,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与所有的同学对立,不信任别人,对人不真诚,行为有些怪异,很难相处。

二、诊断偏执型人格障碍

1.《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的诊断标准:

(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2.诊断

(1)排除精神病。在本案例中,来访者能主动就医,对自我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有正常的感知,思维逻辑清晰,具有完整的自知力。

在本案例中,来访者外显的行为表现与自述的内隐的心理过程具有一致性。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对来访者排除患有精神病的诊断。

(2)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①通过会谈,咨询师认为来访者具有狭隘、多疑、嫉妒、报复心理的人格特征。符合诊断标准的第1、2、3、4、5、6条。

②对来访者进行SCL-90测验人际关系敏感分为3分,超过临界值2 分的标准(一般以为高于2 分者心理不健康)。

③还对来访者进行MMPI 测验,其中Si,66 分,超过临界值60 分,高分者临床诊断为固执,不善交际。

综上分析,来访者应属于偏执型人格心理障碍。

三、治疗此例偏执型人格障碍采用的方法

1.认知领悟法

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对来访者自我中心意识的形成,有其家庭影响的原因,在她的家庭中缺少尊重、信任与关爱。基于此判断,先给她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让她体验到爱,体验到温暖,再调整她的认知,让她知道与人相处要以尊重、信任与关爱为前提。渐渐地,她开始有了反省的思维,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虚心向别人请教。

2.行为训练法

培养来访者为同学服务的习惯。鼓励她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

真诚相见,以诚交心。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采取诚心诚意的态度积极地交友,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 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患难中知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增强友谊。例如,让来访者主动为同学提开水,打扫宿舍卫生等,当宿舍同学反过来帮助她时,又强化了来访者的服务意识。

多参与宿舍同学的集体活动。要求同宿舍的同学帮助她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积极帮助她融入集体的生活中,周末一起去逛街,看电影等,使她有归属感,逐渐培养集体意识,学会与大家共同的生活。

3.疏导疗法

是指对来访者的心理障碍进行疏通诱导,缓解心理矛盾,正确对待自我,积极观察、客观评价他人的言行,从而排除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来访者在与人交往中,不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觉得是他人故意孤立自己,从而产生敌对情绪。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观察舍友们和睦相处的过程,分析其中的原因,再对照自己的行为,找出差距,先从认识上入手,改变其认知,再从方法上探讨,改进其行为。慢慢地,来访者与舍友们能够较好地相处,她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建立了自信,通过几次成功的交往体验,逐渐改变了以往交往中存在的错误认知,情绪有所好转,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四、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自我评估

心情轻松,情绪稳定;如果把第一次求诊时痛苦程度看作100%,现在能降低到20%;睡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每晚基本能睡7 个小时;体重已达52 公斤;能与宿舍同学比较融洽地相处。

2.咨询师观察评估

来访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谈话情绪稳定,抑郁症状消除;对自我有比较客观的评价,与舍友能比较友好地相处。

3.他人观察

通过了解,舍友反映来访者能较好地融入集体,能参加集体的活动,并主动帮助同学。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抑郁因子,1 分,低于临界值(2分);与初诊时2分比,有了比较明显降低,表明来访者抑郁症状已基本消除;人际关系敏感,1 分,低于临界值(2)分;与初诊时的3分相比,有了明显好转,表明来访者与人交往能力有所提高。

MMPI:D,42 分,低于临界值(60分),与初诊时的65 分相比,明显降低,表明来访者抑郁症状已完全消除,低于临界值(60分);与初诊时的61分相比Pt,40分,低于临界值(60 分),与初诊时的61分相比有了明显降低,表明来访者精神衰弱已得到明显改善,恢复正常;Si,35分,低于临界值(60 分),与初诊时的66 分相比,有了明显降低,表明来访者人际交往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心理测验结果与来访者自述及咨询师观察基本吻合,咨询目标基本实现。

五、结论

由此案例可知,人格因素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要缓解人际关系矛盾,首先要调整来访者的认知,对其人格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对于本案例来访的偏执型人格障碍,一般以认知提高疗法和自我疗法为主,即使其首先认识到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使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逐步在咨询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下慢慢克服,是可以得到纠正的。但对于一些病情较重者,由于已发展至极端,甚至有妄想倾向,则要针对其具体情况辅之以较长时间的心理治疗方法了。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篇8

一、深层的、潜在的模式

作为需要模式来说,总是要通过赋予感觉要素以形式,来满足需要。但是由于人们的心理结构不够完善,以及意识、情感和经验等方面的干预、影响,人们往往不容易找到这种对应形式,或者说,这种赋予形式的活动常常会受到干扰。而真正找到这种对应的形式,往往是在大量的探索和学习中无意中发现的。可见这种深层的、潜在的模式必须是在排除了意识等的干扰之后,通过心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在潜意识层次中才能找到的。

根据精神病学的研究,有的有精神障碍的人,意识能力不健全,但恰恰使其潜意识充分发挥作用,这样的人往往有意无意地画出很有个性、很有真情实感的画。而其中有的人精神恢复正常以后,反而失去自信,什么也画不出来了。美术史上也有不少被认为精神不太正常的“疯人”、“痴人”、“怪人”,成就了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创举。表现主义先驱凡・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富有表现性的杰作,大都是患精神分裂症以后作的,如他的一些风景画都是一种超常的内趋力的自然流露。

二、艺术表现的直觉

这种潜在的感觉往往在意识比较放松的时候显露出来,所以也难怪很多艺术家、理论家、心理学家都比较重视梦的作用。在梦中,意识处于休息状态,潜意识最容易活动,很多在白天注意不到的感受和体验,在梦中则会显现,而这些东西有很多正是我们所期待和关注的。这种潜层的东西在精神分析学那里就是一种潜意识,在表现主义美学家们来看,则是所谓“直觉”。事实上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潜感觉”的过程。

潜感觉是潜意识的一种,与潜意识略有不同。潜意识是所谓阈下限刺激的产物,由于这种刺激达不到觉知程度,因而这种意识总是潜伏在内心深处。而潜感觉几乎不需要什么刺激,而是靠感觉能量自身的功能充满而产生,因而是一种“不自觉的感觉”。

人的潜意识、潜感觉在需要模式转化为视觉形式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人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常常由于一些感觉复合体的作用而变得不自觉,这是因为在感觉复合体中,组成世界的那些要素已经和主体的“自我”融为一体了。

对于现实中的各种要素,主体的内在需要会本能地进行筛选、扬弃,并推动其不断积蓄,直至升华为显感觉。也就是说,潜感觉本能地、自动地呈现,也是基本需要的作用的结果。在这里,基本需要已不仅是物质和生理的需要,作为一种基本动力模式,基本需要是代表完整人性的,因而也是精神性的。潜感觉的积蓄并不只是自然中感性要素的积蓄,同时也包括整个人类精神成果的积淀。正因为如此,在艺术家的感觉世界里,潜感觉不仅仅是属于感官的,而更是属于精神的,心灵的。

这是一种偶然,更是一种必然。之所以说是偶然,是因为我们意识不到它什么时候会出现,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之所以说是必然,是因为我们始终在努力寻找它,而且这不是盲目的努力,因为基本需要本身就具有有关它的基本模式,而且在基本需要的积极作用下,这种潜感觉一直在不断地蓄集着,当它达到功能充满的程度,即自动上升为显感觉,最终即是使必然的过程产生似乎是偶然得到的结果。

显然,人们不能什么都不做,随时都能等来潜感觉的显现,或者每天都能在梦中梦见所需要的东西。艺术创作并不只是潜意识、潜感觉的事,首先要有一种强烈的需要,没有需要就不会有任何的艺术感觉。同时也要有意识进行参与和控制,若没有意识的控制,不作积极的探索,即使有了有关的潜感觉也没有机会显现。这本身也体现了内在需要的消沉,没有了内在需要的动力和扬弃作用,潜感觉的积蓄也难以进行。也就是说,整个人处于一种麻木状态,什么感觉也都无从谈起了。

三、潜感觉到显感觉的模式转化

潜感觉一经显现出来,就成为显感觉,而这也就是表现主义美学强调的所谓“直觉”。不过直觉并不是潜感觉的简单转换,直觉形态往往隐含在潜感觉的积蓄过程中,为潜感觉所遮蔽,因而也可以说,潜感觉是一种现象,直觉是其实质。不过通过对潜感觉的认识,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所谓直觉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只是一种迅速达到成功的感知。

艺术中的直觉与科学中的直觉相同之处就在于瞬间达到了真实。只不过艺术中的真实是精神方面的,是以潜感觉升华的形式达到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而科学中的真实是数理化方面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真理的直接显现。两者形式相同,性质却不相同。

篇9

(赣南医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医学生学制长,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有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医学专业学生。本文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和解决方案,旨在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10—03

收稿日期:2013—12—28

作者简介:郑亚楠(1983—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心理治疗主管技师,硕士,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

龚茜(1982— ),女,江西抚州人。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是高校的育人目标之一。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学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发严重,应该引起高校工作者的重视。而医学生学制长,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有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非医学专业大学生。[1][2]尽管已有很多关于精神心理疾病发病原因的分析,但众所周知,目前尚无一种公认的对精神心理问题发病原因的权威解释。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代表性的观点为:心理疾病多是由具有一定人格基础的个体在社会心理因素作用下诱发的;而对于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或难以矫正的心理障碍(如同性恋)多偏向于遗传作用。本文就目前医学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心理干预对策。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导致心理问题

我国医学生的选拔主要依赖高考成绩,对学生自身的理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点未予考虑。对于部分医学课程,如《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机能实验学》等涉及动手或难以适应的课程,部分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甚至可能出现回避行为。如,有研究表明,在关于医学动物实验的个别访谈中,有42%的医学生在动物实验中产生放弃学医的想法,在不同程度上流露出对未来工作的担忧;[3]在解剖实验中,38.5%的学生表示,经过一个学期的解剖实验课之后依然难以适应,甚至有个别学生为此放弃学业。[4]

(二)考研、就业、学业压力及考试焦虑等导致心理问题

医学生基本培养模式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基础课”,这些课程内容过于宽泛。一方面,部分课程之间确实缺乏联系,却要求医学生完整掌握,另一方面,部分医学课程延续性过强,任何一门课程掌握不好都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这就要求医学生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且必须精确;而目前社会对医学生的期望较高,各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求较为严格。如赣南医学院规定医学生在大学期间累计挂科六门以上便不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医学生课程任务更为繁重,更容易在学业及考试方面感到压力,产生焦虑等负性情绪。而目前我国医学专业岗位需求量未见明显增加,各医学院校招生规模较过去有所加大,因医学专业特殊性导致医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5]多数二甲及以上级别医院对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已提高至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医学生相对于其他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而言,更容易感受到学业及未来发展的压力,在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诱发心理问题。

(三)人际关系方面及新生适应问题导致心理问题

从以往研究来看,不仅医学院校,几乎所有高校的心理咨询主要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6]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人际交往需求较其他阶段更为强烈。但在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无暇关注自我的交往能力,因此,进入大学后更为关注人际关系问题,由此诱发的心理问题也较多。而进入高校后,因大学的学习特点、生活习惯及方式与之前有所不同,要求大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生活等能力,相对于之前的高中阶段有明显不同,少数同学因个人性格问题、家庭环境、自主能力欠缺等原因产生新生适应不良的现象。

(四)网络成瘾问题

研究表明,医学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全国常模,[7]其原因可能在于医学生学业压力大,课业负担重,校园生活与其他非医学专业相比不够丰富。因此,在对医学专业课程感到枯燥的情况下,就更容易比其他专业大学生被丰富的网络世界所吸引,产生网络成瘾。

(五)心理咨询中心作用有限,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认同

因高校自身的特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辅导、支持、疏导、干预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咨询持回避态度。其原因可能在于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和误区、对心理咨询教师水平不信任等,[8]甚至有学生认为去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人就是不正常的人,这种偏见很容易误导大学生,错过解决心理问题的最佳时间。因此,因缺乏合理的心理疏导途径,使原本通过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的负性情绪、错误认知逐渐积累,在生活事件的诱发下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即使在医学院校,对精神病学有一定了解的医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医学生前来进行心理咨询时,反复强调不要让室友知道,以免对自己产生偏见和歧视。

二、干预策略

(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除主管部门支持以外,教育部门及各级领导均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保障心理咨询中心的场地和活动经费。同时,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高素质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是保障心理健康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均为青年教师,相关工作经验较为欠缺,其专业技能与学生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心理咨询水平较低的咨询教师不仅难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有可能使其心理问题恶化。因此,除引进专业化水平高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外,学校还应有计划地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必要的培训、进修,开展教师发展工作,提高其心理咨询及临床诊断水平。

(二)加强心理健康工作宣传,提高医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以笔者的高校心理咨询经验来看,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有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欲望并前往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医学生只是在校生中很小的一部分。究其原因,既有学生对自身状态的认识偏差,也存在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宣传的缺失。因此,通过心理健康讲座、校园广播、宣传板、社团、校内报刊杂志等载体宣传心理健康的含义,同时,合理安排心理健康征文活动、心理情景剧剧本创作及表演比赛、心理影片展、心理健康主题签名、主题班会等,真正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意义、精神疾病与心理疾病的联系与区别,才能让更多的需要心理疏导与支持却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工作存在误区的学生走进心理咨询中心,更好地维护心理健康。

(三)合理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好地发挥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大多数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考查课,设置在第一学期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新生的适应、情绪调节、学业预期、对心理障碍的认识等方面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随着年级的增长,医学生的课程任务逐渐加重,面临的考试、就业及课程本身的各类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但学校往往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根据不同学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的不同,开设有针对性的专题内容教学,以利于医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例如,可以在第一学年开设新生适应及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概述、人际交往心理概述和考试焦虑等方面的专题;第二学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解剖实验课的适应及负性情绪调适等方面的专题;第三学年开设因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存在的备考焦虑、备考压力及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等方面的专题;第四学年开设挫折教育、睡眠特点及失眠调节等方面的专题;第五学年开设考研、学习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实习及毕业阶段开设就业方面的专题,从整体上改善医学生对生活的认识、适应和满意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四)在实验课程学习前,进行心理知识宣传及心理辅导

初次接触解剖实验课尸体、器官标本、机能实验课程中解剖实验动物的医学生,因过去缺乏相应经验、动手能力差、个人性格特点等原因易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及回避行为。除加强相关科目专业知识教育、操作技能训练,学生自身进行心态调整外,建议在实验课程学习前进行心理知识宣讲和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反应进行解释,并安排解剖、机能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全程指导,以减弱其不良心理反应。对于部分难以调整心态的医学生予以单独心理辅导,使其更好地适应医学课程学习。

(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相关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这类医学课程中,大部分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有关,通过适当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心理干预章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松弛训练;在异常心理章节教学内容完成后,布置考试焦虑、网络成瘾、失眠等案例治疗方案的作业并进行课堂讨论,以帮助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进行自我调试;在心理评估章节教学中设置SCL-90、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等心理测量实验,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性强,受益面广,[9]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和心理问题。

(六)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成心理档案的建立

新生入学后因生活、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容易产生敏感、多疑等心理问题,应尽可能通过新生心理讲座、入学教育、小组训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10]同时,在新生入学后完成心理档案的建立,筛选出存在人格偏离和危险因子较高的个体,对其进行心理排查,做到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11]

(七)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医学生课程门数多,学业任务重,课程内容相对枯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业余文体活动,丰富医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维护心理健康;同时,在团体活动中,要让学生尽情施展才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中培养尊重他人、关心集体的品质,改善人际关系。[12]

(八)全面培养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强,就业范围相对狭窄。因此,应提高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在校期间,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就业方向,准确定位,[13]并根据情况,安排就业心理辅导,减轻医学生的就业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九)建立完善的医学院校心理监控、干预体系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心理干预体系多为单一模式,而完善的心理监控、干预体系应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及朋辈辅导、心理档案建立,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院系配备经初步训练能够简单判断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辅导员,全方位、多角度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转介体系,有效处置学生的心理危机,避免问题扩大化。[14]

参考文献]

[1]于辉.地方本科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教育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3).

[2]龙梅,孟丹,张玉霞等.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心理健康调查[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1).

[3]赵阿勐,郑亚楠,刘海燕等.医学生动物实验困境的心理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7).

[4]郑亚楠,赖月月.医学生解剖实验课心理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

[5]李锋清.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2(10).

[6]周婷.高校心理咨询现状分析——以某校449例次心理咨询记录资料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张静,齐玉龙,李军华等.安徽江苏医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11).

[8]赵杰红.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遇冷原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9).

[9]李长瑾,谢晓丹,舒丹.《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医学与社会,2010(2).

[10]司林梅,鞠晓辉.山东省民办高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8).

[11]祖丽菲娅·尕衣提,艾海提·依米提.试析当前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3).

[12]王广震,李玉远.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1).

篇10

【关键词】艾滋病疑病症; 森田疗法; 5 -羟色胺; 去甲肾上腺素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suspected AIDS patients and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therapyDU Derong1, YANG Xian2, ZHANG Xue1, HUANG Shaokuan1, LIU Ruqing2. 1.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DongshengHospital of Guangzhou City, Guangzhou 510120, China; 2.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Guangzhou Red Cross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ty, Guangzhou 510220, China; 3.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8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suspected AIDS patients, and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therapy like Sentian Treatment on patients. Methods: Using the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and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to assess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60 suspected AIDS patients, and Sentian Treatment was used for treatment. The 5-HT and norepinephrine (NE) level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pectively as evaluation indexes of its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According to SCL-90 scores, the 60 suspected AID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44 cases of mixed type, 8 cases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4 patients with hypochondriasis type, 4 cases of phobic disorder; the cure rate, effective rate and total efficiency was 30%, 51.7% and 81.7% respectively. After treatment, the SCL-90 and HAMD scor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5-HT and NE leve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Key words】Suspected AIDS patients; Sentian treatment; 5-HT; Norepinephrine (NE)

【中图分类号】R167【文献标志码】A

艾滋病疑病症是一种神经症,俗称艾滋病恐惧症,是随着艾滋病的流行而产生的一种继发性疑病症[1]。患者大多有过高度危险的婚前或婚外,他们了解到一些与艾滋病相关的知识,但又对艾滋病一知半解,因而夸大艾滋病的传染性,或把疑似艾滋病的症状看作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将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号入座,从而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随着性传播疾病的流行,艾滋病疑病症发生率明显升高 [2,3]。为了弄清楚该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分型,帮助解决治疗上的困难,我们拟采用两种人格量表[4]-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艾滋病疑病症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分析,同时采用“森田疗法”[5]为主的心理综合疗法治疗艾滋病疑病症患者,以探讨此治疗方法对艾滋病疑病症的疗效。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和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收治的艾滋病疑病症患者60例,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所选患者具有以下临床表现:(1)有符合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类似经历,如不洁史,或共用剃须刀、美容、接受输血等其它不安全行为;(2)符合神经症的诊断;(3)对艾滋病的担心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极不相符;(4)主观地对正常的生理现象或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释;(5)疑病观念牢固,临床诊断依据缺乏,但不是妄想的;(6)有反复就医且多次要求作 HIV 抗体检测的经历,且多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但医生的合理解释也不能打消疑虑。并且排除强迫症、抑郁症、偏执型精神病等其他心理疾病的诊断。患者艾滋病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为阴性,并且排除由于其他疾病而引起的精神异常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精神障碍等,接受治疗前一个星期患者必须停用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物。

12疾病分型

根据患者填写的SCL-90评分结果,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疑病症型:仅躯体化项目得分为重度或中度,而其他项目为轻度或无;(2)强迫症型:仅强迫状态项目得分为重度或中度;(3)恐惧症型:仅恐怖状态项目得分为重度或中度;(4)混合型:多于两个(含两个)项目的得分为重度或中度。

13方法

131SCL-90表及HAMD表的填写于治疗前、治疗后3周、6周、9周和12周,让患者完成SCL-90的填写,由医生填写HAMD。

132治疗方法结合本次研究的实际情况,跳过森田疗法的前三期(即绝对卧床期p轻作业期以及重作业期),直接进入第四期(即社会康复期)。由富有经验的医生实施改良森田疗法,疗程为12个星期,治疗期间,要求患者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患者自己动手整理病房内务。吩咐患者坚持每天阅读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书籍,医生采取一对一的交谈方式向患者讲述森田疗法的原理,令患者能够正视负面体验,积极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客观的现实中,做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并向患者讲述森田疗法的成功案例,每周进行1次,每次持续30~50min,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同时,增加社交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的时间,所有患者都要参加医生举办的森田疗法沙龙,让患者相互讨论并交流各自想法,由医生进行分析和点评,每周举办羽毛球、跳绳等低难度的体育活动,多鼓励患者周末请假出院,让患者真正回归社会,要求患者返院后向医生讲述个人的经历和内心感受。此外,督促患者晚上睡觉前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让患者记录每天的活动心得、对自己病情和森田治疗的认识,并且在第2d上午交给医生批阅,医生据此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133检测5-HT水平以及NE水平的浓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周、6周、9周和12周,取患者外周血,充分离心,然后取上层清液,接着加入所需试剂进行振荡,振荡充分后吸取下层水相提取液,分别向提取液中加入相应试剂,最后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上述二者的浓度[6]。

14判定标准

141参考现有文献[7]疗效分为4级:①治愈:症状彻底消除或仅轻微存在,可适应社会及家庭生活;SCL-90单一项目分数(下文称作F)下降大于3个标准差;②显效:症状明显改善,对社会及家庭生活几乎不造成障碍,F下降大于2个标准差;③好转:症状有所改善,对社会及家庭生活有一定的障碍,F下降大于1个标准差;④无效:症状无改善,对社会及家庭生活造成很大的障碍,或完全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会及家庭生活,F下降小于1个标准差。总有效率的数值等于治愈率与显效率之和。

142判定疗效的标准①HAMD评分:将HAMD得分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得分的差异有否统计学意义。②实验室结果:检测患者血液中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水平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变化。若以上两个标准判定不一致时,以HAMD评分为准。

15数据处理

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均采用±s表示,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分数据均采用配对q检验,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数据用t检验,设定α=005。

2结果

21根据两种量表的评分以及疗效的分析

60例患者艾滋病疑病症的分型及疗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17%。见表1。患者治疗前、后的SCL-90的得分呈逐渐递减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分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艾滋病疑病症患者具有复杂的心理障碍[8-11],此病的分型尚未有统一标准,临床治疗方法混乱,为了提高临床疗效,我们引入SCL-90表和HAMD表对艾滋病疑病症进行分型研究,主要施以“森田疗法”对病人进行临床干预,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

科学工作者常常将SCL-90表以及HAMD表用于心理科的研究,其中SCL-90是包括90个题目的精神症状自评表,患者的心理情况由该量表的得分来判定;另外一个由医生填写的量表,HAMD量表包含24个项目,该量表除了可以对各种精神症状作出定性,还可以判定分级。二者结合,病人的心理状态便可以通过这两个量表客观而全面地反应出来,有助于对病人进行分型,进而对病人实施个体化方案的治疗。此外,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症状与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的水平密切相关[12-14],如果二者降低时病人便会表现出精神症状,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检测5-HT和NE两者治疗前后的浓度水平作为患者病情变化的客观评价标准之一。

经研究,患者分型有四种,即疑病症型、强迫症型、恐惧症型以及混合型。艾滋病疑病症属于性病恐惧症其中的一种,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心理基础的疾病,应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况及其特征,予以相应的心理治疗[15,16],对于以上四种分型,行森田疗法的同时,对于恐惧症型患者实施一些放松疗法治疗;对于强迫症型患者还要结合疏导疗法治疗;对疑病症型结合暗示疗法治疗,即予以安慰剂能使患者自己理解成为一种药物治疗而具有心理暗示成分,且可明显降低药物依赖性,要求安慰剂的选取要有针对性而且对人体无害,如给予“安慰剂”;混合型的话,则需多法并用,灵活使用上述多种方法。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情况好转显著:SCL-90各项得分随着治疗时间的推进呈逐渐下降趋势,总有效率达到817%,治疗后SCL-90和HAMD两表的评分均有显著性下降(P

综上所述,通过SCL-90和HAMD两表的测评以及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的水平的检测,可以真实地反应患者心理状态,说明采用“森田疗法”为主的心理综合疗法治疗艾滋病疑病症是可行而且有效的。不过,本次研究的病例数较少,还需要做更大样本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娟娣,刘斌,郑真. 1例艾滋病疑病症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 中华男科学杂志,2012,18(12):1135-1137.

[2]李芳梅.性病恐惧症患者心理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观察. 中国性科学,2013,22(6):79-80.

[3]Verma KK, Khaitan BK, Singh OP. The frequency of sexual dysfunctions in patients attending a sex therapy clinic in north India . Arch Sex Behav, 1998, 27(3): 309 -314.

[4]沈渔.精神病学.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813-818.

[5]李艳青. 中国森田疗法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429-1431.

[6]张燕,王洪斌,杨海霞,等.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报,2010,41(1): 93-96.

[7]杜德荣,郭庆,刘汝青.性病疑病症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综合疗法研究.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7,14(4):211-214.

[8]Li YL, Li TS, Xie J, et al. An analysi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ty-six AIDS phobia patients. Zhonghua Nei Ke Za Zhi, 2011, 50(8):650-653.

[9]赵建蕊. 艾滋病疑病症患者的心理疏导.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6):1519-1520.

[10]李现红,何国平,王红红.艾滋病相关羞辱与歧视的研究.中华护理学杂志,2007,42(1):78-80.

[11]严谨,肖水源. 艾滋病歧视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102-104.

[12]王学铭.精神与精神病的生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50.

[13]Gonzalez MM, Aston-Jones G. Light deprivation damages monoamine neurons and produces a depressive behavioral phenotype in ra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8, 105(12): 4898.

[14]Won JJ, Kim NY, Ryu V, et al. Dexamethasone reduces food intake, weight gain and the hypothalamic 5 -HT concentration and in -creases plasma leptin in rats. Eur J Pharmacol, 2008, 581(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