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启发式教学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校文化;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校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有怎样的文化环境就会造就怎样的教师,学校文化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和谐”,和谐的学校文化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深层次条件,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导向、规范、激励和熏陶作用。因此,在和谐学校文化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特征。
一、和谐学校文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在和谐学校文化背景下,作为学校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教师专业发展必然有其新的内涵。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定向――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
和谐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独特理解,是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和期望。它影响着教师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体系:一是科学价值。给予学生科学系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学生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二是人文价值。高度关注学生的精神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把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个发展中的独特个体来看待;三是个性价值。体现学校独特的培养观,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自主,对普遍认可的教育存在进行卓有成效的突破。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
基于“和谐”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每一个教师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高品位的文化人,而这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如果没有文化的深层次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是没有生命力。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广泛学习上,还要不断拓展非专业知识,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反思日常教学行为能力的不断提升
反思文化是构建和谐学校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标志就是教师的教学工作达到圆润贯通、自由和谐的状态和境界,也就是教育智慧的形成。它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对教育实践的自觉感悟与反思。教师正是在学校和谐文化的浸润中,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工作的不断感悟和反思中,生成对教育教学规律性把握、灵活应对以至创造性驾驭的综合能力。
二、和谐学校文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特征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自己的专业自主,更离不开学校的文化环境。在和谐学校文化建设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时代的文化特征。
(一)专业发展的人文化
以人为中心,尊重教师心理发展需要和专业发展需求是学校和谐人文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其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人文化的特征:注重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以及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专业人格;崇尚和谐、维护和谐、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专业伦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专业个性。
(二)专业发展的科学化
科学有序是和谐学校文化的特征之一。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学校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制定目标,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层级,如将教师的发展阶段按“3、6、9”来划分, 即3年内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阶段,3-6年具有一定教学风格阶段,9年跨入成熟期。或从教师创造的角度,把教师发展划分为“合格教师、教育教学能手、专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等几个阶段。或对教师工作能力进行肯定,如骨干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并凸显每一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定条件和要求,使教师专业发展走上科学理性的轨道。
(三)专业发展的合作化
营造一种适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是学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学校常通过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听课评课、教师帮扶和专家引领等方式,帮助教师超越个人局限,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享资源,发展专业技能。在和谐学校文化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合作发展下的自主发展,教师队伍应该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关注每个教师的精神发展,使教师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相互承认、相互关爱的统一体,使每一个教师精神的健康发展都以其他教师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四)专业发展的情境化
学校是教师专业实践的情境,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目标与途径。教师专业素养中最为核心的实践经验和个人化的教育理想正是教师依存于特定的环境,以特定的教室、特定的教材、甚至特定的学生为对象,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形成的。在和谐学校文化建设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化得到突出与强调,呈现出特有的文化内涵。在“文化情境”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得以规范、确认与呈现,在建构中生成,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五)专业发展的多元化
文明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培养师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和文化批判力,是时代要求,也是学校构建和谐多元文化的需要。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呈现多元化特征。拥有多元文化意识、会用多元文化视角看待教育现象和不同文化传统中吸收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结语
长期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学校文化的参与。换言之,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心,以文化的意义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教师的发展达成学生的最大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没有和谐文化的重建,教师专业发展必将走向形式化,最终无功而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4.
[2]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71-74.
[3]史根林.学校制度文化的现时缺失和建设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32-34.
[4]邱伟光.科学把握和谐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J].思想理论教育,2007(5):42.
[5]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11.
[6]王雯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内涵[N].光明日报,2007-4-25:11.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启发式教学 基本内涵
当前教育正处在积极改革发展的阶段,在旧的教育体制的影响还没有完全退去,而新的教育体制还没有确立的情况下,我国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为将立足于这种社会背景,对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的主体意识不强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存在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他们认为语文是自己的母语,自己一出生说的就是汉语,因此没有必要学习语文;二是语文课本的设计有些比较枯燥,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语文学习的进步是比较慢的,学生就会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数学、外语这些提分比较快的科目上。因此语文课听不听、学不学都无所谓,语文课成了学生调节休息的时间。
(二)教育观念存在问题
受几十年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体制形成的长期影响,素质教育观念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或者说并没有全面的落实。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一些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虽然有课堂讨论教学方式的存在,但是整个课堂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依然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这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十分的不利,也是不利于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的。
二、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通过对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分析,我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问题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逐步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容
1.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预见,也是教学大纲设定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之所在。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学习兴趣,或者是学习兴趣很低,他是不可能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就是通过死记硬背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也是不可能会灵活运用的。因此,我们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就要充分地考虑这些问题,在教学目标上要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要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教学目的真正可以实现。
2.科学的授课模式
在启发式教学的理论范畴中认为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授课模式,因此启发式教学还有授课模式的内容。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在学习中逐步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二)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启发式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授课方法上一改纯粹由教师授课的模式,而是讲求以学生自身的积极思考为主;二是启发式教学所需要的问题都是由教师在上课前准备的,不会导致教学中遗漏教学问题的存在;三是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四是启发式教学相对于普通的教学方式来说还可以做到针对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需要对学生在自我研究中不明白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启发就可以了;五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接受还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创造比普通教学方式更高的价值。
三、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上文对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一)教材运用策略
在启发式教学实践中,教材的作用不再是被老师照本宣科的工具,而是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良师益友。因此在教材的运用上,我们首先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初中生的接受水平,合理的设定应该由学生来思考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主的钻研教材、学习教材。
(二)学生针对性策略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因此不论是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设定上,还是在课堂模式的选择上都要以学生为中心,都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的目的。
(三)问题设计策略
在启发式教学的问题设计上我们一定要做到问题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相一致,与所要教学的内容相符合,但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做到我们所设计的问题要新颖,有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调整以前的那种以老师讲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积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为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双向教学。只有采用双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才符合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结论
总之,当前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克服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启发式教学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搞好初中的语文教学。
【参考资料】
篇3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体育与健康教学;传统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010-02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和现代新型教育理念的兴起使启发式教学方法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而被提出。面对现代自主学习、素质教育等新兴的教育理念的提出,传统的以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为主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通过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容易理解的实例,激发和启发同学们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自发的思考问题,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的方面并最终悟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由内而外的教学和思维活动能够使同学们在认识问题和获得知识上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充分的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这种教育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转为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入手,不再将知识的强行灌输为重点,而注重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
近些年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已近逐步的为许多教师所接受和使用,尤其是中学阶段的教师们。然而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还少有教师将启发式教学法付诸实践,即使某些付诸实践过但却不得领会,不能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因此我如何将启发式教学方法适当的运用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的教学中是近年来体育教学方式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
二、传统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优劣比较分析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注入式,即使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也是如此,这种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是运动技巧和要领知识的掌握和身体运动规律的形成,而往往忽视了在体育与健康的教育中的教育主体——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我要求的目标的提出。在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学的环节是是偏向以教师教为主,过分强调了老师在同学们的学习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教师在上课之前备课,在上课时严格按照已经有的备课参考书和教案按部就班的讲授,这不仅使得整个教学的过程枯燥无味,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由此可见一斑。
而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可以说它更具有长远的效益,启发式教学关注的重点不在于目前的知识和要点学生掌握了多少,它更注重通过一天或者一节课的教学,学生锻炼了哪些能力,培养了哪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无疑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既没有忽略学生对不同知识的好奇和兴趣,也没有放任这种兴趣将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打乱,而是遵循了认知的客观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到一般的科学认知和人类认知规律,也使得启发式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是现代的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课堂教学相对封闭的环境,体育课的教学环境更动态化,这就更需要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只要求学生被动的参与,那么不仅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且也容易导致体育课的“放羊”式的教学。将启发式教学法运用到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其要领在于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组织、启发、引导的作用,使学生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充分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觉的培养对于体育的兴趣。以下是几种具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1.直观启发
直观启发是最常见的一种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在实施上往往从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理解的事物出发,结合具体的事物和实例的过程中利用已经相对熟悉的知识给学生进一步讲解和示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充分联想,这样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对于教学内容将会有更好的把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材料包括图片、幻灯片等手段,也可以在户外教学中让同学们亲身体验教学内容,在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讲解动作要领,例如篮球课的教育活动,可以在讲解动作要领之前,让同学们亲自试一试他们自己的不规范动作和规范动作之间的区别,然后再来讲解规范动作的优势在哪里,这样通过亲身的比较,同学们对于主动掌握篮球动作的要领的就更有兴趣,也更愿意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效果会事半功半。
2.提问启发
提问启发法是另一种卓有成效的启发式教学法,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大家思考的问题,只要能够适合同学们来解答,学生往往会乐于思考并积极解答。提问式的启发方法就是合理的利用了中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讲授体育课的一些动作要领和原理的过程中,有些重点和难点的问题需要同学们重点把握,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思考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例如在讲解“前翻滚”这一动作时,可以问问同学们什么样的动作能够使得这一动作的完成更顺利?车辆的轮胎为什么都是圆的?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的方式使得同学们自发的思考,并且在这种思考中逐渐的领悟到“前翻滚”的动作要领,相信通过这要的教学方式的掌握,知识在脑海里也会有更加牢固的映像。
3.多样化练习方式的启发
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让同学们在各种各样的练习中逐渐地加深对知识要领的把握,同时通过对同一个动作不同方面的练习,使同学们对于要掌握的重点难点有更立体的认识,这样的启发方式往往能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不会让学习的乐趣在枯燥、无聊的练习中蹉跎掉。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应当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的安排练习,由于中学生在抽象思维和注意力集中方面远不及成年人,因此练习的设置应当避免抽象的概念理解和机械的动作重复。在游戏中设置动作的练习是非常好的方式,游戏的设置不仅能够保持学生高昂的激情,也能够使得学生自觉自愿的参加到这样的体育练习中来。
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是完善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容易达成,也更有助于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意识。我们的启发式教学也能够使同学们对于枯燥的动作要领的识记和练习不再心生畏惧,既使同学们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保持了同学们对于体育运动和课程教育的热情,可以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是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现代教育理念起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丽.浅谈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的改进策略[J].才智,2011(8).
[2]阚广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5)
[3]李林,刘靖南.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面临挑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篇4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思想政治 政治教学
中学思想政治效果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更需要学生在感情上、行动上自觉的加以运用。因此,对中学思想政治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更高,近年来,我们一直试着把启发式教学法引入到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使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变得很有活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学生更愿参与到政治课堂中来。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是著名教育家孔子倡导的施教原则。从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上说,启发式教学是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领会知识,陶冶品德情感,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有深刻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理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或观点,即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他们的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听而应主动地思考。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理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原则或要求,而教学过程作为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区别就在于他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间接”认识过程。正因如此,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理解,启发式教学方法则是一种带有指导意义的根本方法,它的运用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即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统帅和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原则、一种具有统帅作用的根本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能够把知识讲明白,使学生能够听明白,更重要的是要讲究教学艺术,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利用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学习。但实践表明,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并没有广泛应用,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启发式教学尚未引起政治教师的足够重视
有些思想政治教师认为,只要知识理论好,不用启发式,照样可以上好课。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肯定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知识。但是,只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不去学习和研究以启发式为重点的教学法,仍然很难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所以,不具备启发式教学法的精髓,掌握的理论知识不管多么深奥,也不可能教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无方,教不得法,学生不知所云,满头雾水,自然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好思想政治课可以从教学工作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方法。
随着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入,依据一般教学理论,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必定还会不断创新和涌现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启发式教学体现的是思想政治课一切教学方法的基本精神。把启发式教学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认为不用启发式照样上好课,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二)启发的针对性不强
许多中学政治教师都在不同程度地努力运用设问启发、演绎启发、比较启发和事例启发等方法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针对书本理论知识启发多,联系国际国内实际启发少;针对教师自身感受启发多,紧扣学生思想脉搏启发少;针对日常生活小事启发多,引领开拓创新思维启发少。
启发性针对不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知识不“博”不能启发。它要求教师应该博学多识,视野开阔,并且理解社会本质,把握未来趋势。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能仅固在现存的专业领域.还应掌握一些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使自己具有网络结构的知识,才会很好的使用启发。教师只有用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在启发式教学中运用灵活,驾驭自如。另一方面,教师知识不“精”不会启发。它要求教师必须在“博”的基础上做到“精”。“精”就是对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精度。而要做到“精”,就需要抓好科学研究工作,把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在启发式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出神入化,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从而取得良好的启发效果。
(三)启而不发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时常听到某些政治教师抱怨学生水平低。存在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在课堂内外、课前课后未能创设必要的启境,未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启发式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出发,从学生思维水平出发。同时,它又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师生双方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过程。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求学生要尊重教师,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在课前和课后要通过作业、谈心、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社会调查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这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依据和材料来源。只有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社会经历和思想状况等做到全面了解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引导。
三、优化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了能使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于政治教学中,需要采取优化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优势;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又要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情况,研究和改革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使之发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特色的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此,笔者提出三种策略。
策略之一:把启发式教学放在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普遍存在人们过分相信教师的作用,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把教学思想转变到提高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结合的高度。这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政治教师需要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完善学生完满的人格,就应该重视启发式教学。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要从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出发,把启发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让这种思想和方法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广大一线政治教师应该不断加深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高度认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积极大胆地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探索,实施启发式教学,弘扬启发式教学思想,使启发式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能够紧随时代的节拍,永远生机勃勃。
策略之二:重视和研究不同的教学模式,丰富和发展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展开,出现出了大量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发现式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在不同程度上都包含着启发式教学的要素,他们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启发式教学思想,给启发式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启发式教学更富有生命力和活力。中学政治教学的着眼点从教上转到学上,教学模式发展重心发生了转移。而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性为教学目的的,它强调教学民主,强调师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研究、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实际,大力挖掘启发式教学的内在潜力,对其予以发展或创新,使启发式教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发展。
策略之三:从教学实际出发,优化启发式教学的各种模式。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里指出,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有二:一是看效果,二是看效率。具体而言,优化教学过程就是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等方面,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合理的发展,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用最少的时间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行启发式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最后提高教学质量。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情景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并根据本学科性质以及教学条件,探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来,从而使启发式教学不断丰富、完善,并得到创新,以实现启发式最优化教学。
四、结语
总之,现代与未来的教育,是寻求知、情、意,完满人格的发展,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完满的教育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育教学思想能得到世人的钟爱和青睐,其根源就在于它的教学思想和科学的规律性。只要我们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能充分认识启发式教学的历史作用,同时与时俱进,采取优化启发式教学的措施,并不断创新,相信启发式教学必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白.运用启发式教学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6,(09).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启发式 教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篇6
1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①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于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②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2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3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课堂上巧妙灵活的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 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为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到了全世界。今天的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篇7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老师起到了绝对的主体作用,学生近乎在被动中完成了学习。呈现在课堂上的现象大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呆若木鸡。课后学生便是机械地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讲过的,自己恰好又记住的,那学生便是一成不变地完成,然后课上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便也甘于受到这样的表扬。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学生一味依赖老师的思想,包括了学习方法的依赖,学习习惯的依赖等多方位的依赖。试想一下,学生各方面都依赖老师,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而小学生这个群体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基础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奠定,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想为主,而现在的学生依赖心理与之完全悖逆。另外一方面,如果课后学生偶尔有了自身对题目的新思维,在作业中进行了表达,但换来的不是老师的认可,而是一顿臭骂,认为学生自以为是,不听老师讲课,这样学生便会觉得自己不该这样做。这样一肯定和一否定的鲜明对比,对学生来说便造成了心理上的一种冲击,造成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认识。总之,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呈现的一种大趋势是老师的主体地位过于强势,学生完全是被动的状态,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完全不符,不利于未来教学的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也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二、启发式教学的意义与必要性分析
启发式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客观实际,选出最佳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且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来制定最佳的启发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方法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学生学起来自然很轻松,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定位。
三、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且老师绝对主体的教学现状,启发式教学的提出可以有效解决,但对于如何实施的方法策略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与探索,此处笔者就小学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肯定学生主体,保证启发有效实现
启发式教学中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改的角度来说就是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也应当把这一点作为基准,以保证启发的有效实现。启发的前提就是有东西可启,就是在启发现有的事物时应当有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物的标准,在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才能进行有效启发,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准备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对课本内容进行剖析,以寻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思想或是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启发。关键一点就是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想、学生的习惯作为出发点,完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进行启发式教学,最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与教学资源的利用。
2.确定老师引导,确定启发有效进行
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自我控制和自主学习能力都相对欠缺的情况,要确定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进行,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启发,如何进行教材内容的发散启发都与老师的课前准备与课上的老师教学方法紧密相连。这样的一系列教学就需要我们在启发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确定老师的引导,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指定出老师具体的实施细则,对老师进行专门的引导启发教学培训,从思想上让老师首先接受启发式教学,体会启发式教学的真谛与内涵,让老师从根本上完全吸收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继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以确保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进行。
作者:庄建森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启发式教学 积极思维 学习兴趣
一、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和优势
启发式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从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个体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为核心和目标,这种教学方式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平等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启发式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它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任务,反映和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启发式教学方式能在正确调和师生关系的同时,采用一些新颖、有趣、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启发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乐于学习,能让学生高效的理解和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启发式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启发式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拥有独立思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方式的优势,将它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作用,建设一个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
二、如何正确有效率的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要让启发式教育方式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工具,让其发挥最大功效,教师就要正确利用这种方式,让它在课堂中的运用变得有效率和恰当,充分调动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启发式思维进行教学。
1.正确认识和接受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师应紧跟新课标的步伐,接受新型教学方式,转变固有错误教学理念,结合启发式教育理念,创建一个教师为课堂引导者,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发散思维。
2.营造适合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环境。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的情景对话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合的对话情景,让学生体会对话任务的心理活动和环境特征,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还可以缩短学生和对话的距离感,还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话内容和含义,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对话和文化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变得积极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和对话的理解和记忆。
3.正视文化差异进行启发式教学。英语和汉语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来自于语言、文字和语法的差异,最主要来自于两国的文化差异,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不同的历史和教育环境导致文化差异,要学好一门语言,就要先正视文化差异,并尊重别个国家的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比如“rice”从字面上是米饭的意思,但在英语文化中,“rice”还是一个姓氏。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提问中感受到西方文化的不同,并尊重西方文化。
4.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习惯进行启发式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对英语学习或多或少的有排斥心理,教学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首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英语和汉语一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意愿的一种工具。就像中国有春节,西方国家有圣诞节一样,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让学生不必太惧怕英语学习,英语知识一门语言,并不是一种科学。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两个英语学习重点,一是在掌握中西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学习英语,只有了解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更佳的学习这个民族的语言;二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只是一门语言,用一颗平常心去学习英语,不必太过紧张和惧怕。只要学生认识到了这两点,教师才能高效率的运用引导性教学。
由此可知,引导式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引导式教学方式的前提下运用它,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建立一个师生平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良好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兴趣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启发式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篇10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宽高长底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 上一篇:智慧城市建设设计方案
- 下一篇: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