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品消费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食品消费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982年,一项区域性的食品和营养调查显示,中国人口中7%超重,1992年这一比例增至15%,2002年23%的中国城市人口,即2亿人超重。2005年新华社报道,中国肥胖人口占全球肥胖患者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同时每年还有600万~1000万的成年人加入肥胖行列。如同它的很多西方同伴一样,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人们钱包鼓起来的同时也开始面临“腰围的扩张”。
中国极其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使得几乎在一代之间,中国人就经历了从饥馑到肥胖的转变,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来不及了解蜂拥而来的产品会带来什么样的潜在危害。而在众多致肥因素中,食品广告主借助媒体力量对人们进行的广告攻势常常为人诟病。
如今,在经历肥胖困扰的发达国家中,对于三高食品(高脂肪、高糖类、高盐分)、垃圾食品等的广告内容和方式都有着很多的限制,尤其注重保护儿童不受到非健康食品广告的影响。如在英国,在儿童电视节目中,不允许播放非健康食品的电视广告;在中国,很多快餐馆直接开在学校周边,这在英国是明令禁止的――人们的饮食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而且儿童相比成人来说,更容易受到广告影响,他们对诸如玩具等营销手段没有抵抗能力。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中的广告主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论是在食品菜谱还是广告宣传中,都会注意饮食的平衡搭配,给三高食品配搭水果和蔬菜。
但是,在这个商业时代,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政府强制性的法律条文,或者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而是消费者自身对健康产品的意识。中国广告主现在极少关注“健康”,绝大多数仍以“美味”等感官诉求作为宣传点,这一现象根本上是由中国消费者的意识和需求决定的,他们的需求还没有到达一个转折点,从而促使商家不得不调整他们的产品成分、宣传策略等来迎合需求,获得利润。
但是,中国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就是大城市的居民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不仅仅是肥胖问题,还有其他因为过快的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在经济条件提升后,他们需要改善生活质量了,包括更干净的空气、水,当然还有更健康的食物。尤其在这两年内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加上媒体的关注以及大范围的深度曝光,人们意识上的改变即将发生,对健康食品的意识临界点已经到来。
篇2
过去10年里,谷类食品市场缩水了,消费者转而用燕麦能量棒(Granola Bar)、酸奶和“得来速”(Drivethrough)这样的免下车速食店来解决早餐。最近谷类市场缩水趋势加速,尤其是那些挑剔的、对健康食品趋之若鹜的千禧一代,即便Cheerios等谷类品牌已经推出了蛋白质增强的全谷类食品。
亚当・菲尔斯迪恩(Adam Feuerstein)小的时候每天都在家吃早餐。今天已经是The Street财经记者的他说:“我是吃着玉米麦片和麦圈长大的,对谷类食品的感情非常深厚。超市里摆满这类食物的货架仍然很吸引我。”
谷类食品公司已经在试着激发人们的怀旧情绪。广告里面,几代人都在吃Cheerios的食品,小两口为谷类麦圈里加的棉花糖争得不可开交。但46岁的菲尔斯迪恩却不买账。现在他每天早上10时到11时才吃早餐,喜欢自己榨果汁。就算是吃谷类,也只是拿Trade Joe’s超市的自有产品“调剂一下”。
“你会意识到谷类只是糖的搬运工而已,”他说,“我们在选择食物时现在都多了个心眼,尽管有那么多的健康谷类食品,我还是不会吃太多。”
根据消费研究机构NPD统计,谷类的消费量在19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根据Euromonitor的统计,尽管去年仍然有大约90%的美国家庭会购买即食谷类食品,其仍占早餐食品的最大份额,但市场销售额已从2000年139亿美元跌到了100亿美元左右。欧洲监测公司估计,今年销售额仍将继续下滑至97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吃早餐,”Kellogg公司早餐营销和创新部门高级副总裁诺埃尔・杰弗洛伊(Noel Geoffroy)说,“早餐食品的绝对市场在扩大,随之人们也有更多早餐食品可以选择。”
谷类食品的销售长久以来受到阿特金斯健康饮食法(Atkins diet)和百吉饼热潮(Bagel mania)等食品行业风尚的影响。很多谷类都含有麸质,蛋白质含量也不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表现出对麸质的不耐受,更多的人则坚持“旧石器时代食谱”(Paleo diet,这种食谱排斥谷类、豆类、奶制品等食品),谷类食品也就显得不合拍了。
但投资分析师认为,当前谷类食品销售的萎靡,是很多恶性趋势发展的结果。荷兰合作银行食品农业投资分析家、《谷类食品杀手:革新美国人早餐的五个趋势》一书作者尼古拉斯・法雷迪(Nicholas Fereday)说,“对于食品加工企业而言,这是非常令人沮丧的事情,因为他们眼看着人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却搞不懂该归咎于什么。”
法雷迪提到,出生率的下降可能是原因,因为儿童一般是谷类食品的最大消费群体。其他的一些人口因素也起到作用,有很多调查显示拉丁裔和亚裔人口喜欢其他类型的早餐。当然也有14岁到32岁之间的千禧一代,他们是食品公司最头疼的消费群体。
“这些人更愿意吃零食,而不是有规律的一日三餐,因此可能不会吃传统的早餐。”专注千禧一代消费研究的FutureCast公司总裁的杰夫・弗洛姆(Jeff Fromm)说,“他们当中,有些非常积极,有影响力的人热衷健康食品,不喜欢加工食品,你要跟他们提谷类食品公司会怎样呢?他们会杀了你。”
雪上加霜的是,新的厨房用具使人们在家做奶昔和果汁变得容易,还有很多像华夫牛肉卷饼这样的快餐产品也来添堵。
咨询顾问丹尼尔・比昂松(Daniel Bjornson)喜欢在去工作的路上吃切碎的水果和涂抹着花生酱的吐司。“在家吃的话,那我会选希腊酸奶。我并非排斥谷类,但酸奶似乎更健康些。”
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的酸奶品牌正在不断挤占全谷类麦圈、肉桂吐司麦片、麦圈等产品的市场份额。通用磨坊谷类食品部Big G的总裁吉姆・墨菲(Jim Murphy)说:“我的好多生意的确都跑到负责酸奶业务的同事那里去了。”
Big G调整了广告策略,改变了产品配方,以应对消费者喜好的变化。例如,它一直在降低谷类中糖的含量,重新推出了Nature Valley谷类食品,2013年又推出了添加蛋白质的产品。
Big G也找到了其利用旗下Chex品牌的策略,自通用磨坊在1990年代买下这一品牌后,它的销量一直稳定,但鲜有增长。墨菲说:“我们曾经试过改变广告策略,推出新口味,并在营销中标榜它不含麸质,结果它真的奏效了。”
篇3
一、餐饮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近年来,餐饮业以其“行业门槛低,见效快、利润高”等特点迅速发展壮大,在传统服务发展中一枝独秀,年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20%以上。目前,全国已有餐饮网点400多万个,平均利润率在10%以上。
餐饮企业经营方式呈多样化发展。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以往许多在家里进行的消费娱乐活动,开始转向社会,更多的人都选择外出就餐,以解除在家用餐的劳作之苦,增加休闲、娱乐、聚会的情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宾馆餐饮、特色餐馆、快餐、餐饮食品等多种业态竞相出现,火锅店、小吃排档、休闲餐饮、各式饮品店和餐饮食品等大众化餐饮占据市场主流,快餐业成为一个发展迅猛的行业。
假日消费成为餐饮业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全年法定假日已达115天,不少餐饮企业抓住假日商机,发展大众化餐饮,取得了明显效果。餐饮企业节假日经营额比平日普遍增长20%以上。
二、当前餐饮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餐饮发展定位不准确,盲目发展居多。从目前餐饮行业的投入和市场定位看,缺乏鲜明的个性,无序发展较为突出。不少餐饮企业是跟风投资,没有明确的客源定位,产品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餐饮企业平均存续时间只有2-3年,真正留下来的餐饮品牌企业屈指可数。
(二)品牌意识比较淡溥,“跟风”现象较为严重。目前不少企业凭借的不是科学管理、菜肴开发、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资本运作来提高企业知名度,创企业品牌,而是靠盲目跟风、低价位、豪华店堂、新颖店名、特异包装吸引消费者,而在菜肴的品种质量和内部管理上下功夫的却不多见。现今的名店和强店,都很少有自己的当家名菜,没有著名品牌,已经成为许多餐饮企业继续做大做强的瓶颈。
(三)餐饮企业人才缺乏,管理薄弱。目前,从事餐饮行业人员以初、高中文化居多,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较少。尤其是中小型餐馆的从业人员,多数是低文化层次的群体,企业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短期经营较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餐饮企业卫生状况、经营环境亟需改善。多数餐饮企业短期行为比较突出,更新改造能力差,加之企业本身经营理念滞后,企业形象难以保持,加之服务质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很多企业在经营一段时间后便陷入困境。
三、餐饮业发展应洞悉的各种趋势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餐饮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结合当前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洞悉餐饮市场的各种趋势。
(一)舒适、安全。目前市民对健康饮食越来越讲究,营养卫生、食品安全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麦当劳公司之所以能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大约有13000个餐厅,成为全球最大的快餐乐园,与其舒适、安全的环境、食品有很大关系。
(二)健康、绿色。保持健康的身体、增强体力,是每个人的愿望。健康食品在餐饮企业中是一个发展趋势,绿色无污染、无公害食品日渐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时尚。
(三)经济、实惠。餐饮业应重视消费者的经济实惠导向。根据不同消费标准合理设计菜单,指导消费者“适量点菜,够吃正好,科学膳食,健康消费”。
(四)特色、文化品位。在今天,消费者对餐饮文化品位需求,已成为餐饮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趋势。“吃特色、吃风味、吃文化”,感性的消费者更注重的是吃的文化和吃的过程。企业只有融入了文化因素,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餐饮业发展定位
(一)以发展品牌战略、连锁经营、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餐饮业的发展。一是积极培育餐饮品牌。品牌经营是现代餐饮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政府有关部门应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国内知名餐饮企业。二是振兴老字号餐饮企业,培育扶植地方名牌,引导其开拓创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发掘传统美食文化,并融入现代消费理念,提升老字号的形象,提升消费者对本地品牌企业的信任度和认知度。
篇4
环境恶化决定了市场需求
2003年,“非典”疫情再次激发了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保健品市场快速回暖,当年销售额突破300亿元,销售额同比增幅为50%。2004年实现销售340亿元,销售额同比增幅为13.3%。
2005年,中国商务部相继出台《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后,特别以直销模式为主的保健品生产和销售企业,更具理性化发展趋势。
十二·五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009年市场销售突破683.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24%;2010年突破1000亿元,市场增长为30%,中国已成为全球保健品增长最快的市场;2011年市场销售突破1200亿元大关;十二·五期间将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南研究,健全食品监测和预警系统,重点发展健康食品,着力培育健康科技新兴产业,发挥保健品企业的主导地位,中国保健品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必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随着亚健康不断增长的态势,亚健康群体构成了促进中国保健品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大源动力。其次,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及居民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保健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第三,受老龄化社会的影响,以及老龄社会到来的速度加快,导致未来5年,中国保健品市场必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品牌化发展是必由之路
目前,国内的保健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缺少品牌管理体系,以及制衡和风险管理机制,企业缺少对市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盲目扩张和多元化,缺乏整体性的发展战略。中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必须走品牌化发展之路,从产品品牌提升到企业品牌,再从国内品牌提升到国际品牌,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保健品价格走向两极分化
未来5年,中国保健品价格总的趋势将会逐渐下降。一是保健品目前还属于奢侈消费品,随着消费群体的扩大和转变,价格随之下降是必然趋势。二是随着国外保健品的破冰而入,价格竞争不可避免。三是保健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大,针对普通消费者的大众保健品,价格将会往下走;而高端用户的精装保健品,将会有所上扬。
天然、有机、中草药成热点
未来5年,免疫调节、排毒养颜、减肥类保健品继续维持强劲的销售势头;而降血脂、降血糖、植物雌激素类产品将逐渐升温;天然生物、有机植物、海洋生物、中草药产品将成为热点。未来,保健品研发趋势将更有针对性。例如:女性、儿童、更年期、老人等。
“直销+专卖店”更值得信赖
未来,直销保健品的销量将占据保健品市场销售额的30%左右。专卖店将成为企业解决消费者信任的最有效途径。因而,专卖店模式将更加突显其独特的优势,从而,实现品牌优势的最大化,同时,专卖店更是企业综合实力、产品质量、服务诚信的最有力保障。
篇5
目前,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市场诚信的缺失。消费者无法辨别哪些是对人体无害的健康食品,而生产者由于分散经营,产品无标识,出现问题也难以追究责任。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我国食品加工的整体运作效率,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从生产、加工,贮运到销售全过程的食品跟踪与追溯体制和快速预警系统。
以商品条码为基础,建立能够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才能实现让消费者了解符合卫生安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而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
近年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与各地方分支机构一直致力于开发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并在我国食品行业推广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以山东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进行的追溯应用实践为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山东分中心联合当地龙头企业,采用“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开展了农产品供应链跟踪与追溯的研究。该系统提供了“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提取了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供应链环节消费者关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一旦发现问题,能够根据溯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利于扩大食品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标准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最终推动社会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该系统为生产者,检验者,监督者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公共信息交互平台,满足多用户,多角色,多权限的同时使用需求,为山东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出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商品条码为基础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山东分中心在协助企业开发内部生产管理系统和超市查询系统的基础上,借助山东“金质工程网络平台”,初步建立了全省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以商品条码标准体系为基础,为消费者提供动态的、权威的食品质量追溯信息,实现了农产品单品质量信息的跟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主要由企业端管理信息系统、食品安全质量数据平台和超市端查询系统三部分组成。
首先,企业端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农产品单品质量信息的跟踪。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在整个蔬菜供应链环节中起到主导作用。蔬菜生产企业采用商品条码标准系统对蔬菜贸易项目,加工原料的来源、包装信息,物流信息以及企业基本信息进行标准化的编码,从而实现对蔬菜从种植,收购到加工包装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这套系统不仅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程度,方便企业管理,还能为追溯服务信息平台提供关键的安全信息。企业通过实施追溯提高了产品的品牌形象。
第二,食品安全质量数据平台主要接受企业端,检验机构和认证机构的各种信息,并对其进行监督,分析和过滤,为消费者提供权威的信息,为追溯体系提供基础数据,形成基本信息库,构成监管平台的核心内容,最终为企业,监管部门和消费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
第三,超市作为消费者购买食品的主要渠道,超市端查询系统主要为广大市民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每包蔬菜上的追溯码,准确了解蔬菜的种植过程、施肥和用药情况、加工企业,加工日期、检验信息等各项数据,为广大市民提供真正的“放心菜”:同时,消费者、企业及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现代通讯手段,来查询食品的相关质量安全信息。
山东食品安全追溯网络初具规模
山东是我国食品生产和农产品出口大省,食品工业销售收入位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农产品出口的四分之一,出口量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因此,“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在山东的实施对于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山东分中心开发的食品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具有食品追溯,预警及召回,消费导航、政府监管等多种功能,可用于对蔬菜、水果、禽肉,水产品等领域的食品安全追溯。
以蔬菜为例,在种植过程中全面推行田间档案管理,施肥用药、采摘时间、检验化验、经销商等信息都记录在册。借助于智能电子标签技术,上市蔬菜都被赋予了一个唯一标识作用的追溯码,相当于产品的“身份证”。消费者可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或超市终端查询机,查到自己购买的蔬菜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从而实现食品全过程生命周期的“可追溯”。截至目前,山东“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已在青岛、济南、寿光等地的数十家禽肉、蔬菜、水产等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并在部分城市超市装有配套的食品安全追溯终端查询机。山东食品安全追溯网络初具规模。
山东寿光田苑果菜生产有限公司共有20多家农户为其提供蔬菜,统一以
“田苑果菜”品牌在超市销售。公司为每家农户分配了一个代码。各家农户的蔬菜分开包装。农户将蔬菜送到公司,公司首先扫描农户卡上面的条码,然后为该农户分配蔬菜产品批号。该系统已经在寿光田苑果菜有限公司正式运行,并在潍坊佳乐家超市的两家门店安装了超市查询机。通过培训其员工,田苑果菜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管理逐渐步入正规化,提高了蔬菜进销存的管理效率。超市查询机运行正常,能够正确识读追溯码。消费者对于贴有追溯码的蔬菜非常感兴趣,都表示更倾向于购买可追溯的蔬菜。
寿光田苑果菜生产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为主的食品企业。是国家质监总局在全国设立的蔬菜安全质量追溯系统的试点。公司自有基地200亩,与农民合作500个蔬菜大棚共同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对蔬菜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购买及消费的全过程逐级编码,保证在各环节中能唯一标识某一包装单元蔬菜,做到数据从起点到终点的一致性,从而达到无公害的全面质量控制。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也受到了国家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赞扬。2005年,国家标准委,国家农业部等领导分别参观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示范单位田苑果菜有限公司。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院长钱恒表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在于市场诚信的缺失。消费者无法辨别哪些是对人体无害的健康食品,而生产者因为分散经营,产品无标识,也难以追究责任。在当前情况下,消费者无法辨别哪些是对人体无害的健康食品,而生产者因为分散经营,产品无标识,也难以追究责任,企业作为明确的市场责任主体,可以以自己的信誉来监督生产者,并以此向消费者担保。我们应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
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食品生产、经营纪录制度,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猪,牛,羊耳标管理,实现食品安全的可追溯,在蔬菜,猪肉等“菜篮子”产品中要推行“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屠宰场与养殖场”的对接与互认,建立食品安全承诺制度。
蔬菜安全质量追溯系统是基于商品条码统一标识系统创建的蔬菜标识编码管理体系,以条码,射频等自动识别技术为数据采集手段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将能够使蔬菜的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购买及消费的全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绿色蔬菜的质量控制。
此外,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在其他食品追溯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如在牛肉产品追溯上,和山东寿光蔬菜基地的成功经验相似,牛肉产品的安全追溯同样卓见成效,引来众多良好反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同有关专家在借鉴了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追溯指南》。该《指南》为牛肉制品生产企业提供质量追溯的解决方案,指导企业在牛的屠宰,分割等过程中建立标识体系。每个牛的主要部位在分割后都会贴有一个条码标识。通过该标识就能快速查询到该块肉的一些信息。如:分割时间、牛的品种。产地,检疫情况等。目前,牛肉“身份证”已在国内外通行,备受关注。为牛肉加贴”身份证”,不仅可以优化养殖条件,更有利于突破国外相关绿色壁垒,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质量管理控制。
采用国际统一的商品条码成为大势所趋
从国际的形势看来,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同样是刻不容缓。欧盟,美国早已率先提出建立一个系统,对出口到当地的食品进行跟踪和追溯。欧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欧盟内销售的牛肉制品和生鲜水果。蔬菜都要具有可追溯功能,以保证饮食安全卫生。同时要求出口到欧盟的肉类产品从2005年1月起必须具备可追溯功能,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该法令实际上对食品制造业形成了新的技术壁垒。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也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国外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向该局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
在2005年1月20日召开的国际物品编码协会顾问委员会会议上,“建立一个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物品编码系统,以有效地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进行跟踪与追溯”这一议题得到了参会各国编码组织代表的普遍响应,并很快达成了一项重要共识,这对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6
一、实现传统食品产业现代化是大势所趋
2013年,我们在全国做过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万份,回收有效问卷9000多份。据统计发现,近十年我国居民的消费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这个变化仍在继续。比如对西餐的态度,十年来喜欢西餐的人群增长了7.8%,不喜欢、拒绝的减少了14%,年轻人则更喜欢。西餐已成为中餐的重要补充。
对烹饪方式的态度,67.1%的民众认为做饭比较麻烦,尤其是年轻人,很少愿意享受做饭的乐趣,越来越多的人不愿花那么长时间做饭。
对加工便利食品的态度,尤其是速冻食品,现在90%以上的民众吃速冻食品,而在这些民众中有5.5%的人每天都在食用;另外,拒绝的占9.9%,大多是有时间、守传统的中老年人。从期望看,消费者第一要求是不用自己做、方便,第二是口味好,第三是便宜。速冻食品、速食食品的比例未来还会增加,可以满足消费者对食品不同层次的需求。将来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一日三餐?只能是现代化的食品产业。
从我国传统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其现代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中餐主食的工业化、现代化。主食是中餐的主要组成部分,主食工业化、现代化是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把工业化和现代化分开谈,是因为二者中间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工业化未必是现代化。比如水饺,我们现在普遍吃的速冻水饺,最早是手工包的;随着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和饺子机的改进,饺子机包的饺子质量已超过了人工,包饺子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这只是现在的状况,将来的自动化程度会更高。中餐主食品种非常多,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食品仅仅靠大厨和面点师来传承是不够的,要尽快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
中餐菜肴的工业化、现代化。菜肴跟主食密不可分,在现代中餐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中餐菜肴主要靠大厨烹制,煎、炸、爆、炒、炖、煮、烧、烤,烟熏火燎的工作,未来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做大厨?因此,菜肴也需要工业化和现代化。现在很多菜肴可以用炒菜机炒了,尽管大多还是间歇式操作,但已经是机械化和一定程度的自动化了,将来还会发展到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流水线连续生产菜肴。中国菜肴有名称的就有18000多种,实现这些菜肴现代化生产的任务非常艰巨。
餐馆食品工业化、餐饮业连锁化。比如兰州拉面,拉面过程就像艺术品创作,但著名的兰州拉面店和优秀的兰州拉面师傅并不多,难以满足全国甚至全世界对高品质拉面的需求。还有一种拉面,叫“味千拉面”,它的面、汤,既不是店里的师傅拉出来,也不是店里的大厨炖出来的,而是工厂里做出来的。味千拉面如今应该发展到七、八百家连锁店了。而它在中国只发展了十年左右。还比如大家熟悉的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他们店里百分百的食品都是工厂里制作出来的,之所以能风靡全球,靠的就是餐馆食品的工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生产。
玉米、薯类食品主食化。我国玉米产量很大,但真正作为口粮的只占3%左右。科学研究发现,玉米很有营养,是健康食品,但吃起来口感并不太好。消费者时常嘴上讲健康食品,但真正吃的时候还是先看好不好吃。如何改善玉米、薯类食品的口感需要我们下大功夫研究。薯类食品,不管是土豆还是红薯,在各地民间已经有很多主食化的食品,既好吃,营养又高,还健康。如何将民间这些食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生产,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普通食品功能化。我国功能食品或称保健食品的种类已经很多了,但保健食品不应只是药片、胶囊、口服液的形态。许多普通食品可以成为保健食品的载体。举一个红牛饮料的例子,它是饮料,也是保健食品,因为有“小蓝帽”标志。但是像枸杞荞麦馒头这些食品,尽管没有“小蓝帽”,但具有保健功能,类似这样具有保健功能的普通食品是发展方向。
二、我国食品产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传统食品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一些人对食品加工制造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做饭”层面,认为会做饭就能做食品,食品没有高科技,用不着现代化。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和大部分省市对食品科技非常重视,但也有一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主要是观念问题。中国食品工业化、现代化刻不容缓,没有食品工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中国人很重视“饭碗”,有些情况下“饭碗”也意味着工作,意味着生活有保障。“饭碗”里的饭是厨房里做的,食品厂是工业化的大厨房。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大厨房――现代化的中式食品制造产业。
二是对洋快餐本土化的深远影响认识不足。肯德基快餐店的食品都是工业化生产的,我们看看肯德基的早餐可以吃些什么:油条、豆浆、皮蛋瘦肉粥、烧饼,还有老玉米、紫薯,已经完全本土化了。中国餐饮食品现代化的工作不管我们做不做,国际一些大食品企业都要做,很多国外企业早就在做中国传统食品了,还有的把我们的品牌买走了。这对我们应该是个促动,我们决不能促而不动。餐饮食品工业化和中餐连锁化是客观需要,我们必须做好。
三是对食品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尽管食品工业的产值已经超过GDP的十分之一,但在国家“973”、“863”、支撑计划等重要科技计划中,食品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资助领域,食品科技的投入无论是相对比例还是绝对数量,与其他领域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对食品科学技术问题的认识也存在很大误区,比如同样是发酵产品,有一些人觉得来自西方的干红是高科技产品,而出自中国的白酒就没有科技含量。其实,中国白酒是自然接种、多菌种固态发酵、固态蒸馏,远比葡萄酒纯种菌发酵不蒸馏要复杂的多,许多科学问题尚未解决。
四是我国传统食品制造装备落后。我国一些传统食品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但还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主要是制造装备没有跟上去,这样的食品厂只能算大作坊。我国传统食品现代化制造装备做得最好的应该是方便面,全部装备实现了自动化、国产化。一条普通方便面生产线,一个班次8小时,能产30万包,从和面开始到包装完成,所有生产环节都在一条生产线上自动完成。但中国方便面产业这几年发展得并不好。从2006年产量突破500亿包,到2013年还是500多亿包。不是方便面不好,而是很多人觉得方便面不好,甚至有的人说方便面是垃圾食品,其实任何食品都不是垃圾食品。“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食品企业、食品产业还有一个责任,就是教育引导消费者如何科学、合理饮食。
五是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不足。这些年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受到了很大打击。造成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信心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国食品产业自身首先要反思,食品科技领域的专家也要反思,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由于产品不合理的标注宣传、专家不科学的解读,造成了多少消费者的误解和恐慌?食品产业要履行好正确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恢复消费者对国产食品安全的信心。
三、如何推动我国传统食品产业现代化
食品工业是从家庭厨房走出来的。我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的。首先是理念创新,然后是技术创新、装备创新、产品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一些冷冻食品家庭烹饪方式也要创新,比如速冻水饺,可以煮着吃、煎着吃、蒸着吃,也可以油炸了吃。这也是推动我国传统食品现代化的一个方面。
理念创新。全聚德的挂炉烤鸭,最早是用果木烤的,但现在全国各地很少用果木烤了,因为根本没那么多果木。所以全聚德发明了用电烤箱做烤鸭,虽然有的消费者感情上不接受,但电烤箱推动了北京烤鸭的普及是客观事实。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现在很多是工厂里做出来的、速冻的,尽管那个工厂叫做“中央厨房”,实际上就是食品厂。之前新疆也推出一个口号,“让新疆的馕走向世界”,但是新疆的馕能从馕坑里走向世界吗?还是要用烤箱烤出来。塔里木大学就研究过用烤箱烤馕,色香味都很地道。
装备创新。都知道油条是用锅炸出来的,很少有人想到针对油条的生产流水线已经研制出来了,尽管这条生产线看上去并不完美,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油条一旦流水生产,油就变成活油了,老百姓长期担心的油条锅底油安全问题就不存在了。
产品创新。还拿油条举例,现在有的油条已经是工业化的了。思念公司做的速冻油条非常好,肯德基早餐的爱心油条也是速冻的。速冻油条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炸一炸吃,煎一煎也可以,蒸一蒸还可以,在微波炉转一下吃也没问题,很方便。但这个创新产品还存在一个问题,速冻油条口感上比传统油条还有差距,这是努力的空间。如果不努力,将来没人炸传统油条了,未来孩子第一次吃油条就吃了肯德基的爱心油条,觉得油条就是这个味,传统油条可能就失传了。
产品包装创新。天津市的放心馒头工程非常好,我自己这么多年到超市一般不买馒头,主要因为前几年超市里馒头是用塑料袋手工装的,是谁装的、怎么装的、装了多久我们并不知情。陕西大荔有家企业生产保鲜馒头,常温下保鲜期三个月,不加任何防腐剂,主要是通过无菌密封包装实现的,这是开创性的成果。传统食品工业化过程中,可以通过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创新解决传统食品的保质问题,不一定要加防腐剂。
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要“固本培魂”。营养健康是食品之本,色香味是食品之魂。传统食品未必都是营养健康的食品,有的也存在不健康的因素,比如王致和腐乳是“老字号”产品,但盐的含量太高,按照现代的健康理念消费者就有顾虑,所以腐乳现代化的一个任务就是要降盐。
篇7
Impossible公司的愿景在于将不含胆固醇但同时具备传统动物味道和食感的美食变为可能。该公司通过长期的研发,在几千种植物原料中筛选得到了适用于提取高价值的天然蛋白质的原料,并通过高效方法提取,运用生物分子科技及食物工程等技术,制造出营养价值高、色香味均能迎合消费者需求的汉堡、奶制品和芝士等食物。Impossible公司的产品降低了人类对畜牧业产品的依赖,因而对于环境的保护也具有很大价值。
斯坦福博士致力研制“人造食品”
Patrick Brown曾在斯坦福大学任教25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医学博士学位。长期的科研实践让他看到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国家饮食和消费的不可持续性。Patrick Brown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生产肉类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且长期进食高胆固醇的肉类已经对西方国家的居民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地球陆地面积的30%被专门用于动物养殖,这些动物占世界陆地动物生物总量的20%还多。此外大规模的畜牧业占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18%以上,畜牧业还是水体污染的最大来源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
以美国为例,美国人类对畜牧业的依赖都十分严重,每年有100亿只的动物在美国被饲养以及屠宰。目前美国人均每天吃肉约240克,一年超过90千克,美国人均消耗卡路里的量是每天3750卡(当时的人口数为3.03亿),而印度人的平均消耗量则为2500卡。美国人消耗的肉类,相当一大部分被加工成快餐吃进了美国人的肚子里。由于猪肉、牛羊肉等红色肉类都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长期进食肉类,导致美国人的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高胆固醇血症等发病率居高不下。目前,68%的美国成年人和近33%的儿童现在都超重,畜牧业中使用抗生素以及产生抗药性的风险也成为全美国公共健康专家所集体担心的问题。
不仅如此,生产肉类需要消耗大量的饲料,为此又得开垦大片土地。Patrick Brown 介绍说,目前美国有一半的谷物产量都是用于畜牧业的饲料。计算后发现,喂动物的谷物而丧失的卡路里,若直接将谷物当作人类食物来代替,一年中多出的卡路里将满足35亿人所需。实际上,美国的饮食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现象已经对世界范围的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满足人类越来越多的对动物食品的需求,畜牧业在全球的占地面积已经从10年前的26%提高的30%,相当于整个美洲的面积。但同时,畜牧业却成为影响环境的重要源头。统计显示,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比交通工具排放总量还要多。生产一磅汉堡肉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一部汽车行驶60公里的排放量;同时畜牧业需要大量用水,仅仅生产四份一磅的汉堡肉所需的水资源,就可供一个美国人饮用两年。
生产肉类浪费能源,畜牧业的工业化经营又会破坏环境,加上过度使用玉米和大豆等谷物来饲养动物,所以畜牧业正成为科学界对人类未来的担心的源头。正因为如此,Patrick Brown誓言要用技术手段将人类从不可持续的消费文化中解脱出来,也让世界畜牧业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中解脱出来。这就是他致力于研制“人造食品”的缘起。
来自于植物的美食
Patrick Brown博士分析了目前人类的食物发现,胆固醇的主要来源是动物的内脏、蛋黄、奶油及肉等动物性食品,长期进食这些食物,就造成美国人体重增加、心血管病高发的局面。由于自然界中的胆固醇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之中,而植物,虽然存在结构上与胆固醇十分相似的物质――植物固醇,但植物固醇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所以,选择含淀粉和纤维素高的食物,如干豆类、燕麦、大麦等,不仅可以清除胆固醇,也可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减少体重,降低血压,减少压力,提高心血管功能。
不过,Patrick Brown博士也发现,由于西方国家的居民仍然喜欢肉食及奶制品的味道和食感,普遍对粮食食品缺乏食欲,且长期的饮食于烹调习惯让普通人难以很快接受粮食食品。“营养不是全部,因为对我们来说,很大的乐趣在于吃的这种感觉,而不仅仅是获得营养。”Patrick Brown说。
实际上,早在一个世纪前,包括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内就开始出现一股“素食”的潮流,这种潮流就是用植物和粮食作物加工为色香味与目前的肉食食品相似的食品,以代替人类对畜牧业的依赖。可以,虽然其提供的热量和蛋白质足够与真正的肉食媲美,但是却由于其在质地和口感上无法复制出真正肉类的的颜色、香味和风味而导致长期以来这些产品主要吸引的是已经致力于素食/素食主义有限的消费群,但都未能吸引习惯吃肉的大消费板块。
“把这个肉的模数变成一门科学。为什么世界上面没有其他任何地方尝起来跟肉一样,吃过肉的人都知道,不管你吃的是什么,无论是牛肉、猪肉或者说是鸵鸟肉,只要是肉,吃下去就知道这是肉,肯定在肉当中有一些味道是确定了,或者明确这是一种肉,决定是一种肉。事实上我们就要了解到底是什么让肉吃上去像肉”,Patrick Brown说。
Patrick Brown博士所要做的,就是制作一种能够模拟动物来源的肉产品的颜色、味道和质地的植物性产品。这种产品不含胆固醇,却能够提供足够营养成分,这种食品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还能满足喜食肉类和奶制品的人的需求。
Impossible公司为了达到将不含胆固醇的美食变为可能这一愿景,不断地从人类的各种植物来源食物中去寻找相关原料,经过从小麦、菜豆、大麦、燕麦、黑麦、玉米、芝麻、绿豆、大豆、胡萝卜、向日葵、油菜籽等近几百种食物进行筛选实验、验证,终于找到了模拟动物食品的色香味以及包括食物的质地的原材料,而这种原料又要保证安全性。
Patrick Brown博士表示,模拟肉类食品最大的障碍,在于模拟其中的颜色。动物体内有血红蛋白,但植物中的类似物质却不丰富。Patrick Brown博士通过在几千种植物原料中进行筛选,最终在低成本的大豆根系原料中,找到了这种明星分子,就是亚铁血红素。这种分子完全可以模拟肉类的天然颜色。据了解,亚铁血红素来源于植物根瘤中的豆血红蛋白。豆血红蛋白可以从固氮植物,如豌豆和蚕豆的根部和许多其它类型的植物根部提取。这些具有固氮功能的植物被根瘤菌感染后,就形成了根瘤,其中形成了大量的豆血红蛋白,以帮助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豆血红蛋白具有与动物血红蛋白非常相似的化学和结构。
但找到了豆血红蛋白还远远不够,Patrick Brown博士要做的,就是要利用血红素和各种不同的植物基化合物,来复制出肉的香味、肌肉纤维和组织形态,以及动物性脂肪特有的纹理。最终,团队将这种植物版本的血红蛋白与其他几十种蛋白质分子一起,经过提纯――前处理――分子重组――成型――粘结――熟化――包装――杀菌――成品等科学加工方法,对天然植物蛋白质分子的球状结构实施重组,将植物蛋白质分子的球状构象(三维空间构象)解体而变成完全伸展的多肽链,在分子内力的作用下,重新排列组合成像动物肉似的纤维状结构,而呈现出具有动物肌肉纤维的组织形态和文理。后来,又加入了糖和氨基酸等物质,才最终成功复制成这种只有天然营养元素,没有人造的添加剂,又不含胆固醇的植物肉。
迎接素食产业链的巨大商机
近年来,世界各国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竞相开发出许多不同类型的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物美价廉的“人造食品”。这些食品或从营养、或从风味、或从形状上模仿天然食品,旨在满足人类日益流行的“素食餐饮”的趋势。尽管该行业还有不少障碍,但素食餐饮的商机在很多国家都在不断凸显,素食餐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营养过剩之时,消费者的饮食习惯也开始回归,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素食餐馆的商业机会正在来临。
在“科技夹子”的舞台上,Impossible公司让专业厨师烹饪了人造的“牛肉饼”,并用这个牛肉饼制造了汉堡包来让大家品尝。
一位志愿者试吃了这种肉制成的汉堡后说,它不但切开后能流出跟真牛肉一样饱满的肉汁,而且咬上去还能明显感觉到肉类特有的筋道质感,味道则介于牛肉和鸡肉间。
另一位代表众人试吃的孙冶方基金会主任李剑阁表示,“我个人认为,看操作的时候就发出了牛肉的味,吃了以后不仅有牛肉的味,还有我们江苏人比较喜欢吃的红烧狮子头的味,确实很香。”
“我妻子是素食主义者,这肯定会改变她的生活”,另一位嘉宾则表示。
据悉,目前Impossible公司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主要有二种消费群体:一是因为而使饮食受到限制的人群,同门以食用植物蛋白食品代替肉类;二是由于期望更加健康合理的饮食而寻找代替肉的类似模拟物的人群,这些人想要寻找价格更加低廉、对健康更有好处的蛋自来源。
目前,北美地区对不含胆固醇的人造蛋白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Impossible公司的产品正在被用来替代传统肉类制作的食品,如汉堡、片状午餐肉、火腿、热狗等。面对这一片市场的蓝海,Patrick Brown博士对自己的产品依然充满希望说:“我们将运用我们的技术把植物变成肉和奶,我们有这样的技术,但这样的技术并不是最好的,我们希望研发出完全新的系统,更加的高效、更加物美价廉的方式,来提供给大家色香味俱全的产品”。
人造健康食品正在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2013年末,英国食品科学家埃玛・戴维斯在最新一期的英国《科学发现》杂志发表文章,总结近两年食品领域的研究成果,认为汉堡有望变成一种健康食品。因为里面包括环保的不含胆固醇人造牛肉饼、具抗炎作用的紫番茄、不致敏的奶酪、有助治疗糖尿病的生菜等。
上世纪30年代,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未来想吃鸡胸肉或鸡翅时,不必大费周折养鸡,只要把肉品分别放在适当器皿里培养就可以。而如今,Impossible公司正在将丘吉尔的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也正是因为这类食品风味独特、食用方便、有利于健康,所以也成为众多风险投资追逐的对象。比如Impossible公司就获得了来自比尔・盖茨、谷歌风险投资公司、维港投资等公司多达7500万美元以上的风险投资。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人造健康食品也正在获得世界范围内投资者的青睐。
比如李嘉诚就对食品领域颇感兴趣,近年来通过维港投资对多家食品初创企业进行了投资。2014年2月,李嘉诚和雅虎创始人杨致远通过风险投资基金,向食品创业公司Hampton Creek Foods出资2300万美元(1.8亿港元)。该公司使用植物性原料生产出了口感与鸡蛋极为相似的产品,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人造蛋”。此外,Hampton公司还获得了微软创始人盖茨的投资。2014年6月,由Hampton Creek Foods开发的使用豌豆、高粱、葵花籽等混合调配的人造蛋产品在香港百佳超市旗下Great超市正式发售,共有四款口味上架,每瓶237毫升。人造蛋的营养价值比市面鸡蛋多1/4,且不含麸质与胆固醇,保存时间更长,但售价仅约为鸡蛋一半,每罐蛋黄酱在美国的售价为2.99美元,在香港售价19.5港元。有食用过的网友评价,人造蛋的味道非常像豆腐。按计划,“人造蛋”不久或将进入内地市场。
在环保的影响下,风投基金都已经注意到减少对工业化畜牧业的依赖将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仅以美国的工业化畜牧业为例,这个产业为3亿美国人提供了丰富的肉食食品,但是也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其对美国的环境损害包括:由于饲养牲畜需要大量的谷物,所以目前美国的农业已经变成了单一种植,50%美国的农地都让位于大豆、玉米的生产。每年有8600万亩的土地是用来生产玉米。相比之下,只有430万亩的土地是用来种植蔬菜,而这只占美国所有耕地的1.5%。美国每年大豆、玉米的生产加起来需要使用1.22亿吨的杀虫剂以及95亿公斤的化肥。农田中流出污水给美国的成千上百运河水道造成污染,同时工厂化的农厂向美国饮用水进行30%氮和磷的排放源。
美国人当然不想让这种生态灾难在美国继续。所以目前众多投资者都十分看好人造肉的前景,比如比尔・盖茨、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泰尔、李嘉诚和谢尔盖・布林。
对于中国来说,Impossible公司的产品也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因为突飞猛进的中国畜牧业,目前正在被品种依赖、蛋白饲料依赖、兽药依赖所驱动。目前中国的鸡蛋消费占到世界的1/3,肉类消费占到世界的60%以上。Impossible公司不含胆固醇的美食,其未来价值不仅在于为人类提供更加有营养且可持续的食物,也在对减少对工业化畜牧业的依赖上做出贡献。
[ 对 话 ]
《新经济导刊》:研制这种“人造肉”的目的何在?
Patrick Brown:我们的企业由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化学研究人员创办,主要研究由植物血红蛋白中含有的分子制造食用肉及乳制品的技术。我们研制这种“人造肉”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人们对普通肉制品的依赖,因为畜牧业消耗大量土地和水资源,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有了这种替代品,人们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不需要牺牲环境了。
《新经济导刊》:“人造肉”的核心血红素有什么特点?
Patrick Brown:血红素含铁,一旦与氧气接触就会变红,并且能产生与肉接近的味道,这也是植物制作的“人造肉”在卖相和风味上与肉类如此接近的关键因素。血红素恰恰是让肉产生独特味道的核心,牛肉等红肉比鸡肉等白肉含更多血红素,所以人们往往觉得肉味更浓郁。
素食者与素食食品浪潮
风味独特、食用方便、有利于健康的素食食品,在绿色和环保的宣传过程中,也吸引了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用户。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上的研究结果显示,素食者比肉食者因为心脏病而住院或死亡的风险要低32%。此外英国Southampton大学的科学家对8170实验对象研究后发现,素食不仅有助于人们的健康,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智商。正因为如此,在发达国家有更多的肉食者正在转向素食。
篇8
在过去的5年中,全世界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大大地增强了,这主要是由于媒体对健康问题的不断聚焦以及政府方面对健康专案的投资增加。很清楚,消费者对健康状况的日益关心明显影响了诸如包装食品和非处方药(OTC)保健市场,然而,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发现这也成为了一个对化妆品市场发展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因素。
在过去10年里,化妆品生产商利用全球迅速发展的健康趋势,推出了过多的含有多种维他命的护发护肤产品,以至于现在富含维他命的产品成为了主流。(欧睿信息咨询有限公司Euromonitor供稿)
健康和美丽――是一回事吗?
事态在去年有了进一步发展。受消费者日益热衷于协调食疗与美容趋势的鼓舞,欧莱雅(L'Oréal)和宝洁(Procter & Gamble)公司分别与雀巢(Nestlé)和Pharmavite公司建立联盟以扩大OTC健康食品生产。宝洁和Pharmavite联手推出了玉兰油(Olay)维生素补充剂,雀巢、欧莱雅也宣布即将联手推出活肤锭(Innéov Fermeté,一种抗衰老药方)。更近的消息,本月的角色有些颠倒,位于海峡群岛根西岛的针对英国市场的维他命邮购供应商――Healthspan,推出了面向45至60岁女性的一组专用的化妆品和护肤品。
欧睿信息咨询有限公司Euromonitor供稿
模糊化妆品和药物的界线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预计这种发展情况会越来越普遍。化妆品分析师卡林・皮耶(Karine Peyre)评论说:“在Euromonitor我们看到交叉市场发展的潜力开始增长。一部分是因为许多保健品领域的撤销管制使消费者越来越熟悉更多种类的OTC产品。另外媒体对健康问题的深度聚焦也非常重要,因为这不断地改进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并激发他们更强的兴趣。”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提出,化妆品特别是护肤品领域技术的日益尖端以及更明确的面向消费群体,都会增强这种交叉发展的可能性。Karine Peyre解释说:“当生产商推出针对特定群体的产品,他们就越来越集中精力于特殊问题,比如衰老或者敏感肌肤的结果。因此,药用和化妆用的界线就随着更先进产品的开发而变得模糊。” (欧睿信息咨询有限公司Euromonitor供稿)
美国化妆品市场关键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研究表明,美国消费者越来越相信美从“健康”开始,所以这一趋势在美国市场很普遍。零售商越来越多地把他们的美容产品和非美容品联系起来,把健康产品比如维他命定位于接近化妆品。制造商则推出系列化妆品并声称具有某些OTC产品的功效,就像萨利・汉森(Sally Hansen)的“迅速完美地恢复美丽”(Healing Beauty Fast and Flawless)美容品,其中一些产品以含有抗皱和治痤疮成分为特色。很明显,对于这些与健康有关的化妆品,现在一般都含有维他命,并且越来越多含有天然草本精华的化妆品,市场需求强劲。
欧睿信息咨询有限公司Euromonitor供稿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欧睿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info@euromonitor.省略, 021-63352808
Increasing interest in health and wellness drives innovation in cosmetics and toiletries - 11 Jan 2005
The rise in consumer health awareness is driving innovation in the global cosmetics and toiletries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search from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consumer health awarenes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round the world, thanks largely to a growing focus on health issues in the media and an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health initiatives on the part of governments. While it is clear that increasing consumer concerns for health and wellness have obvious repercussions for markets such as packaged food and over-the-counter (OTC) healthcare,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has also found that it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factor in the cosmetics and toiletries market.
Over the course of the last decade, cosmetics and toiletries manufacturers have taken advantage of the burgeoning global health and wellness trend by launching a plethora of hair care and skin care products containing a variety of vitamins, to the extent that vitamin-enriched products are now mainstream.
Health and beauty - one and the same?
Things went a step further last year when L'Oréal and Procter & Gamble forged joint ventures with Nestlé and Pharmavite respectively to expand into OTC dietary supplements, encouraged by trends indicating that consumers are increasingly keen to co-ordinate health regimens with beauty practices. The Nestlé/L'Oréal joint venture heralded the launch of Innéov Fermeté (an anti-ageing formula), while Procter & Gamble and Pharmavite jointly launched Olay Vitamins. More recently, this month roles were reversed somewhat as Healthspan, a Guernsey-based mail order vitamin supplier for the UK market, launched a dedicated range of make-up and skin care products which target women aged between 45 and 60.
Blurring the line between cosmetics and medicine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expects that these developments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Karine Peyre, cosmetics and toiletries analyst at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comments, "At Euromonitor we see that the potential for cross-market development is set to increase. This is due in part to the deregulation of many healthcare sectors, which has made consumers increasingly familiar with a wider range of OTC products. Intense media focus on health issues is also crucial, as this is continually refining consumer health awareness and stimulating increased interest."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suggests that the likelihood of such developments will be bolstered by the increasing 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of cosmetics and toiletries products, particularly in sectors such as skin care, and by the more explicit targeting of consumer groups. Karine Peyre explains, "As manufacturers introduce products aimed at specific groups, they are increasingly focusing on addressing specific matters such as the effects of ageing or sensitive skin. Consequently as more advanced products are developed the line between medical and cosmetic application becomes blurred."
篇9
日本现代药店综合了个人经营药局、化妆品店和日用杂货店里的医药品、健康食品和化妆品,是顺应消费者对健康、美丽和低价的追求而获得快速增长的业态。2006年日本经济产业省调查的商业统计显示,2006年度门店数约15,000家、销售额为4兆6774亿日圆,同比增加34.4%,并且销售增长呈连年增长趋势,约有1万5千家店。日本业界预计随着各种政策法规限制的放宽,到2012年门店数将会增至30,000家、销售额将达到10兆日圆。 日本现代药店其最大的增长因素并不单单是以“健康与美”为关键词的医药品,而是得益于包括健康食品、化妆品、美容品的丰富的商品构成。
在整个行业容量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近来日本大型现代连锁药店的增长却开始减缓,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度的门店网点扩张以及通过低价销售日用品、化妆品来吸引客源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作为全国连锁生存下来的只有五、六家公司。”日本医药零售业界人士都作出这种判断。虽然过去是以“大企业”吞并“小企业”为主流,但今后大型连锁药店企业之间的大型并购发生的可能性会很高。
目前日本现代连锁药店的业态发展趋势有“低价”和“专业”两个方向,在销售额前十位的上市企业中,主要分为两股潮流:“低价型药店”和“专业型药店”,其中“低价型药店”其销售以降价销售为主,所以毛利率比较低,因此通过削减成本降低销售管理费来确保利润;“专业型药店”(如衫药局)的着力点在咨询指导等待客服务方面,因此销售管理费比较高,需要通过提高毛利率来创造利润。
目前日本最大的5家连锁药店企业都在为提升销售额而发愁,未来其门店的一个重要经营方向是要把利润率较高的健康食品和营养品作为商品构成的轴心。根据日本连锁药店协会(JACDS)的调查数据,2006年度日本全国的现代药店(Drug Store)的销售额中医药品约占30.3%、日用品和家庭杂货为22.7%、化妆品为24.9%、一般食品及其他约占22.1%。医药品销售方面,由于药事法修订、限制放宽后便利店开始经营大众药品,因此在同行竞争上又多了与便利店的竞争。为了与便利店对抗,现代药店企业要在门店配备药剂师和营养师来提高专业性。
日本现代药店真正发展期的经营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积极进行各种业态的探索,跨领域・复合型药店开始不断出现。比如日本最大的药妆店企业松本清除了都市型门店、郊外型门店、调剂并设型门店、网上药店外,甚至还发展建材中心与现代药店结合的复合型跨领域药店,其业态发展主要来自目标客户的成长及其。而衫药局在传统的调剂并设型门店之外,开发了“S-PLUS”的商业中心型药妆店,店内设计明亮而富有魅力,其主力商品为女性常用的健康美丽类商品。
(二) 由于低价竞争导致毛利率不断降低和部分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因此预计日本连锁药店可能会迎来一轮倒闭高峰,这类似1962年以后超市业的倒闭大潮。在倒闭高峰期来临之前如何提高毛利率就成为日本药店企业面临的课题,怎样采用那些能产生利润的商品、高品质商品非常重要。对毛利率降低抱有危机感的现代药店企业在认真推行利润管理技术之一的“毛利MIX”(即对不同种类商品按购买频度、毛利率的不同,以“集客贡献度”、“利润贡献度”的高低确定商品定位,保证经营收益)的同时,也在结合高利润商品或是高品质商品调整商品构成。维持“毛利MIX”的方法之一就是开发PB(自有品牌)药品,并以低于NB(全国商品)的价格销售,从而实现更高的纯利率。 (三) 通过密集开店方式和多业态复合型门店以及“大型基地店+标准店”的组合来实现开店速度的加快,比如松本清的门店90%分布于东京及周边的一都六县,其郊外型门店就是标准的大型基地店,独立选址建设并且有品牌形象非常鲜明的VI,如同麦当劳肯德基一样,顾客一看就知道会得到标准和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 (四) 最大的竞争业态就是便利店,消除便利店那样的高价格成为日本现代药店发展的条件。Drug Store(现代药店)原本就不是一般的零售商店,而是为了呵护顾客的身心、满足其需求才成立的业态。因此,消费者对现代药店的要求主要是“专业性”和“便利性”,并要通过商品构成体现出健康与美的专门店这一特征,否则就无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健康与美容方面的销售额是否占到60%以上、有没有优于其他企业的品类、有没有PB(自有品牌)等差异化商品、食品的经营比例是否得当、有没有设置配药部门等都是重要的考虑方面。具体而言,日本现代药店企业的重要考虑点包括:(一)专业性的交流,如在医药品、化妆品等专业性较强的商品方面,有没有配备药剂师、是否积极地与顾客交流,另外,在生活杂货等方面是否具备广泛的商品知识并致力于“提案型销售”。(二)明确门店的理念,即“本店为什么而存在,采取何种方式为顾客服务”。其重点在于在对周边的现代药店、药局、药店以及便利店、超市等竞争业种、业态店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明确本店的理念,并实现差异化。(三)根据理念和目标而制订切实的经营计划。如¬是否设定商圏、制定确保市场规模、份额的经营计划,并运用了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具体战略、战术。
目前,日本现代药店企业面临的五大课题主要为: (一)价值观・理念的课题
虽然现代药店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药店已经有所不同,但现代药店仍然是和人的生命、健康以及医疗息息相关的工作。因此商业模式必须构筑在这一基础价值观之上,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必须具备为了当地社区居民的医疗和健康不断努力的坚定信念。
(二)专业性的课题
对于现代药店,除了商品之外,提高健康医疗信息和客户服务的专业性从而满足地区内生活者的各种需要也是很重要的课题。重点在于要形成一个囊括了自我管理、专业机构介绍、行政信息等医疗健康各方面的支持体制。
(三)便利性的课题
随着日本生活方式的不断现代化,日本顾客晚间的活动和消费均有所提高,这就需要相应的商品构成和服务来应对。在医疗方面,现代药店的一大职责就是作为“救助站”,能够跨越白天和夜晚、平时和休息日的界限随时提供服务。
(四)培育方面的课题
为了承担起新的职责功能,日本现代药店企业还面临着如何开展各个方面的培育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材的培育、商品的培育和服务的培育,这三方面培育的有机结合,可能会创造出美好的未来。例如在人才培育方面,松本清的领导者就认为“只有爱人者才会为人所爱”,把松本清推上“日本现代药店第一”宝座的还是每一位员工的力量,以其新职员的教育为例,进公司后的45天是新人进修,之后的3,6,9,12个月分别进行集中进修。从第2年开始是不同工作种类的进修以提高专业性,到进公司第3年以后的店长资格考试合格为止。这种耐心踏实的培养,体现了企业对人材培养的基本态度。
篇10
郭铱:请您谈谈中国保健食品市场需求的现状以及消费者主要对哪些保健品有需求呢?
李鹄鸣:根据我们的调研――保健食品市场需求分析显示:目前我国部分亚健康(肥胖、超重、高血脂、失眠、糖尿病等)人群统计约占2.5亿人;消费者对保健品种类的需求,主要是对补充营养元素的需求为最高,还有补脑益智、抗疲劳、调理肠胃、减肥、美容养颜、增强体质等。
郭铱:现在,保健品充斥市场,要想在此行业立于“不败之地”,在产品研究、开发中,你们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李鹄鸣:我们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础研究:产品要通过长期发展,还必须有原始性创新。
第二、新产品开发:首先要经过市场调研,其次要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再就是研发新材料,以求开发新产品。
第三、产品改良要考虑的是现有的产品体系结构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郭铱:湖南炎帝生物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方面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呢?
李鹄鸣:立足市场、求实创新是我们的基本思维,在研究、开发工作中,有六点因素需要重点考虑:
第一、产品寿命:保健品行业产品寿命有下降趋势,相应产品价值就会下降。
第二、技术创新: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技术创新复杂化、壁垒化,突破技术瓶颈是重要的课题。
第三、投入资源:人力、财力、物力的选择性和与众多科研院校的友好合作。
第四、世界技术动向:具备世界性的眼光,了解业界的动向。
第五、科学、技术、市场必须合而为一。
第六、与企业远景、事业价值和目标相一致。
郭铱:湖南炎帝生物的新产品研发策略又是什么呢?
李鹄鸣:我们与美国L.Y公司、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湖南中医研究院、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中心、湖南省林产化工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我们的策略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生物转化技术(如微量元素有机化工程) 对微量元素和特殊生理活性物质进行转化,从而拓展产品在人体的吸收途径,提高人体吸收利用率,并消除或降低可能的副作用。
2、公司作为新开办的企业,在产品研发和保健品营销方面都未取得相应的经验积累,为迅速切入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将采取“引进、委托开发、自主研制相结合”的策略。
郭铱:目前公司产品的研发方向以及开发重点是什么?
李鹄鸣:研发方向主要是两方面――药品和健康产品。
药品:抗病毒药品 (如治疗艾滋病病毒的中研Ⅱ号)和抗癌药物(治疗白血病的高三尖杉脂碱 )
健康产品:健康食品(改善亚健康、延年益寿)、健康护肤品(天然、温和)。
开发重点是:
1、生理活性成分生物转化产品。以灵芝和虫草等药食两用珍贵药材为转化载体,对硒、锗等对人体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稀散元素和特殊活性成分进行生物转化,使之“有机化”和“食品化”。
2、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采用药食两用药材为原料。研发心脑血管患者专用保健食品、糖尿病患者专用保健食品、抗氧化保健食品以及贫血专用食品、孕妇保健食品、儿童保健食品、减肥食品、抗疲劳食品、增强体质及免疫功能食品、预防骨质疏松食品等。
3、利用国外技术和品牌,以中国传统中药材为原料,开发有特殊功能的护肤品。倡导中药护肤新概念。
4、紧跟西方潮流,以小品种维生素为主要原材料的系列产品开发。
PQQ:48年以来人们首次发现的新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