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交通运输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化交通运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化交通运输

篇1

从智能交通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全国智能交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交通”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全国范围来看,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的智能交通发展较迅速,政府推动和企业运作相结合,充分调动交通运输企业应用智能化的技术设备及管理系统来实现运输服务智能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以陕西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的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由于发展理念、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原因,交通运输企业在推广应用智能化技术设备时面临很多阻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智能交通规划和推进机制相对缺失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智能交通在我国起步较晚,尤其部分落后地区对智能交通的定位不清晰,认为智能交通就是所谓的交通信息化,对智能交通缺乏系统的战略和思路,没有建立起政府引导与企业运作相结合的推进机制,缺少标准规范,企业推进智能化缺乏政策支持。

2.智能化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基础薄弱,交通运输行业总体务水平还有待改进和提升,现有的交通运输服务信息系统、GPS监控系统等智能化设施相对于规模庞大的交通运输基础线网及运营车辆明显不足,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智能化应用依然滞后,而且智能交通的资金投入远远不足。

3.智能交通相关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程度低交通运输行业包括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多个子行业,国家层面虽然已将铁路、民航纳入交通运输部实行统一“大部门”管理,但各地的现行管理体制仍是各种运输方式独立运行、分散管理,缺乏统筹协调,应用系统间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发挥;缺乏服务全行业的综合信息平台,数据资源难以互通共享,业务协同难度较大。

4.智能交通相关的科技人才比较匮乏智能交通需要通信、控制等高新技术支撑,需要研发关键技术和应用系统,需要既熟悉计算机、系统工程等技术,又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的全方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交通运输系统的人员结构有待改进,从事宏观战略管理和具体业务经营的专业性人才较多;但既懂得交通运输专业,又精通信息控制、车路协同等智能技术,且善于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难以支撑企业智能交通的推进实施。

二、推进智能化需要关注的领域和任务

纵观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和各类交通运输企业,需要在如下几方面重点推进智能化。

1.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城市公共交通是与老百姓接触最为密切、最为广泛的交通运输服务领域,要想使老百姓的公共出行更加便捷,公交、出租、轨道交通等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企业必须加快应用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来改进和提升服务。一是通过建立公交电子站牌和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实时滚动和播报公交线路、站点布局、到站时间间隔、车辆运行状态和换乘等信息,为乘客提供智能化公交出行引导。二是通过推广应用“智能一卡通”,实现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自行车等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间的互通、共享和刷卡支付。三是通过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监控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对公交车辆、出租车和轨道交通的智能化指挥调度。

2.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是公益性的服务行业,主要是为广大乘客、普通百姓、经营个体和驾驶员等提供服务,如何为乘客提供更加准确、实时的交通出行信息,则成为企业要研究探索的主要工作。一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联合移动通信、交警、气象等部门,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交通广播等为驾驶员和出行者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和交通事故、施工等阻断信息。二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联合交通传媒、旅游、移动通信等部门,利用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为出行者提供公路沿线旅游景点、餐饮娱乐等信息,同时提供公路沿线收费站、加油站、服务区、枢纽立交、出省通道等有关信息的查询服务。三是道路运输企业联合民航、铁路、城市公共交通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利用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实时查询、订制公交线路、出租汽车客运、长途班线客运、机场航班、铁路运行和高速公路收费等信息。四是货运物流企业及客运企业联合公路部门,通过应用智能软件为出行者提供交通出行线路的辅助选择、交通换乘和路径诱导;同时利用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登陆客运和物流信息平台,动态查询客运物流信息。

3.客货运输运营监督旅客和货物运输是交通运输行业的核心业务,客货运输站场和枢纽是运输服务交易的关键节点和服务场所。客货运输和站场经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通过安装GPS和北斗卫星导航等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实现对营运车辆和船舶的实时定位跟踪和调度指挥,增强客货运输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是运输企业通过为车辆、船舶安装自动报警及视频监控设备,实现突发异常情况下的自动报警,并同时向救援中心及有关部门发出求救信息。二是港站枢纽经营企业通过应用智能化管理软件实现站内车流的高效组织和调度;通过开发联网售票系统实现旅客跨区域、跨车站购票,推广网上购票、电子客票,方便旅客购票,并逐步推广使用智能手机刷卡进站乘车;探索应用红外探测、射频识别等智能化安检技术和设备实现旅客进站自动快速安检、车辆和乘客身份识别统计。三是货运企业可应用RFID和GIS等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实现货物运输途中的动态跟踪和运输服务查询;通过建立出租汽车电召服务中心,实现智能化的调度指挥和预约服务。

三、推进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的对策建议

1.紧跟行业发展形势,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在当前国家提倡通过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除了要加强内部管理以应对市场需求外,搜寻行业发展信息、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和形势也至关重要。因此,各交通运输企业要尽快转变传统的以提供基础服务为主的发展理念,在交通运输的智能化方面多研究、多探索,尤其对于从事城市公交、地铁等公益性行业的企业,应加快推进智能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2.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拓展智能化服务智能交通服务需要依托大量的技术和设备,交通运输企业作为智能交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应当在联网售票、电子支付、运输服务、车辆组织及运营调度方面拓展一些服务项目,尽快投入智能化的车辆和设备,加快推广应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出行者尽可能地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3.强化企业员工培训,引进智能化人才智能交通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技术,需要懂技术、精业务的专业人才作支撑。因此,企业要联合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建立企业内部研究或技术支持部门,不断培养建立企业的智能化人才队伍。

篇2

信息技术对我国交通运输管理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不断地深入发展使其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这将在另一种意义上说明信息技术将垄断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现如今人们只注意到信息技术对我国的交通运输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将垄断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根据调查显示,在我国一些偏远的、通讯设施不完善的地区人们出行的目的大多数都是进行信息传输,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时间观念逐步增强,这将意味着现代的通讯方式向社会化进行转变,当通讯技术手段信息传输的效果优于交通运输时时,大部分的客流将会从原始的交通运输转换成信息传输,这就意味着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收到了信息技术的制约,另一层含义也就是信息技术垄断了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据相关统计,随着年代的增长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使用量不断提升,这一现象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即是好的现象又是不好的现象。近几年,我国大兴公司出国进行会议的人数不断减少,这是因为大型企业在进行会议时多采用远程视频来会面,这将减少了出行的人数。近几年,随着电话电脑的不断普及,人们之间的交往将会采取电话沟通,电脑交流或使用电子邮件,这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改变城市之中的交通客流量。我国就业结构的改变减少了交通运输的客流量,城市交通运输的客流量基本上取决于城市的就业结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城市的GDP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这就意味着城市的就业结构要发生转变,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大多数转向信息技术产业,这就影响了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在信息技术为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前景的同时信息技术也制约了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

2.信息技术对我国交通运输的影响

2.1信息技术对我国交通运输的积极影响

我国科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发站也将不断向前发展。适用范围也在逐步的扩大。信息技术使用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将有利于建设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在智能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也将不断提升,智能化的交通运输将满足人们的需求,智能化的交通运输即采取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交通运输进行管理,特别是在智能识别系统中以及只能交通的系统中将不断被应用。这将有效的将交通、行人、道路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集智能化、信息化、社会化为一体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这将有效的环节大城市中因交通运输所带来的困难。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发展将有利于智能交通城市的建设,将有利于提升交通信息传递速度,这对于建设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管理有着不可估计得作用,是我国智能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这将对汽车行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信息技术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将有利于改善交通领域的发展状况,这将提升了交通运输的效率,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对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具有积极影响。

2.2信息技术对我国交通运输的消极影响

信息技术的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使用将使交通运输领域的要求变得更高。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管理理念已与现代化的节奏脱离,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就目前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说在一定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弊端。现如今一些交通运输管理单位在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时投入资金过少,尤其是我国的交通运输停靠站较多,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这将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落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交通领域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咋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然而目前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仍有些不足之处,而且资金的使用不到位,这一系列的困难对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技术已形成模型。然而比起其他的国家我国的信息化技术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在交通运输领域领域的发展也不够充分。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信息技术促进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

3.结语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管理;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U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61-01

交通运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步,国家很多行业都在应用信息技术,交通运输也需要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做出管理方面的创新。交通行业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信息技术爆发的时代,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于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度解剖,希望可以为推进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的信息技术正处于发展中阶段,很多应用性的问题还要完善,而人类的创新性思维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而逐渐的扩展,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是城市繁荣的标志,更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信息技术是将信息进行实物化的传递,因其传递形式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交通运输的特征与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运输的载体必须与货物进行空间移位,这样的方式对能量的损耗是巨大的,传递速度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传递载体也需要的空间,信息化的载体需要的空间相对于交通运输的传统模式小很多,这种优势是交通运输无法相比的。

二、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在车辆管理中

交通运输管理的内容包括很多,而车辆管理是首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项目,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车辆调度、行车收费以及导航管理等,信息技术在这些项目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举措的实施最早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施行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同时创新信息管理技术,使得车辆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其中车辆监控系统、车辆识别系统以及车道系统的设计都达到了节能环保、提升管理效率和力度的理想效果,对于我国交通事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交通管理体系的结合还体现在车辆导航,这是现代化的车辆检测技术,可以帮助车辆识别道路边界的标识以及车辆与车辆之间的行驶距离,加大的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为驾驶人员的安全出行提供保障,实际上,车辆管理服务性能的提升也减少了车辆通行的时间,减轻了城市交通高峰期出现的各种问题,更重要的是车辆废弃物的排放极大减少,为节能环保城市的建立做出提出贡献。

(二)应用在交通监管中

信息技术相比于传统的运输管理方式还拥有智能的监管系统,其不仅极大的提升了交通管理工作的效率,还为交通事故原因的查找提供有利依据,现在,我国很多道路的十字路口都设有信号灯和照相系统,能够记录下超速车辆的基本信息,对于维持交通秩序与社会稳定有现实的意义。

智能化的信号灯可以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开展车辆监控工作,也就是拥有自动记录与拍照功能,尤其是车辆拥堵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红绿灯的时间,帮助疏散拥堵车辆,尤其是报警监测系统更帮助交通管制人员高效、准确的完成运输管理工作。最后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定位交通指挥人员的位置,便于交通部门人力和物力的分配,及时处理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与交通安全。

(三)应用在交通事故现场还原中

在交通事故发生时,以往都需要人工进行事故现场情景的绘制,但是现在手工绘制已经被计算机信息技术所取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快更好地进行事故现场的绘制,而且对图形的比例进行清晰的标注。还可以进行交通事故现场的模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进行车辆碰撞试验。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建立出汽车碰撞的模型,利用信息技术,对事故发生的过程有一个清晰地把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帮助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快速的对事故进行处理。

三、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管理的影响

信息技术使用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将有利于建设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在智能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也将不断提升,智能化的交通运输将满足人们的需求,智能化的交通运输即采取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交通运输进行管理,特别是在智能识别系统中以及只能交通的系统中将不断被应用。

信息技术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将有利于改善交通领域的发展状况,这将提升了交通运输的效率,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对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具有积极影响。信息技术的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使用将使交通运输领域的要求变得更高。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管理理念已与现代化的节奏脱离,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就目前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说在一定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弊端。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技术已形成模型。然而比起其他的国家我国的信息化技术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在交通运输领域领域的发展也不够充分。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信息技术促进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受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影响,交通运输领域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促使我国交通运输领域迈入到国际先进行列。与此同时,国家也不能放松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带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丁月芬.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14(12).

篇4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交通;相同点;不同点;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U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6-0-02

0 引 言

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物联网”,并专门对“物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诠释。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2010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标准委召开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作会议”,明确将交通运输领域作为物联网推广应用的重点领域。

但是,究竟什么是智能交通(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和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发展物联网与我们以往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究竟有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行业内还缺乏充分认识。因此,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出现了“热”、“冷”并存的现象。一部分单位、群体开始积极“涉足”物联网,由此涌现出大量以物联网名义申报的科研课题、设备研制、系统开发、宣传报道,一时间事事与物联网相关,炙手可热。但另一部分单位、群体则对发展物联网持怀疑态度,认为物联网遥不可及,甚至认为物联网更多是炒概念。由此可见,正确认识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作用,准确把握物联网与ITS的异同,对促进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ITS的产生及内涵

1.1 ITS的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国家道路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路网通行能力已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寻求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交通运营的安全与效率是发达国家最先研究ITS的主要动机,而通讯传输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又为ITS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2 ITS的定义及内涵

在世界道路协会编写的《智能交通系统手册》中,ITS的定义为对通信、控制和信息处理技术在运输系统中集成应用的通称。这种集成应用产生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挽救生命、节省时间和金钱、降低能耗以及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ITS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交通运输的高效、安全、舒适和可持续发展。

2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传统ITS的异同

2.1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的相同点

从物联网与ITS的基本概念及内涵分析,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ITS的相同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目标之一和传统ITS的终极发展目标是一致的。特别是对交通行业而言,二者都是要应用通讯传输、控制、信息、电子传感等先进技术重构传统系统,实现交通的智能化,达到交通的高效、安全、舒适和可持续发展。

(2)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的支撑技术和ITS的支撑技术有很多是相同的。例如,各类感知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

2.2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传统ITS的区别

物联网的形成与发展在ITS之后,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主要存在三方面差异:

(1)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和ITS的着眼点不尽相同。ITS的着眼点是交通领域自身的智能化,而物联网的核心理念是建立整个物理世界的感知网络,对整个物理世界进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因此,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目标就不止局限于智能交通,还要考虑交通与其他行业的互联互通。特别是在感知识别网络平台搭建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交通的需求,还要考虑其他相关领域、部门的需求,不仅包含交通行业关注的信息,还要包含大量非交通行业需求的信息。例如,在考虑交通领域发展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制造、商业、公安、海关、金融、保险等领域的需求。2010年国家发改委在重庆开展的RFID试点工程中搭建的“车联网”,不光探索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还着力探索其在金融、保险、公安等领域的关联与应用。因此,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发展过程必须更加开放。

(2)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的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传统ITS强调从交通业务领域功能需求出发,搭建交通智能应用系统,其中每一个子系统围绕特定应用需求开发,通过子系统的集成形成综合系统,系统功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物联网强调从基础物理世界感知识别网络建设入手,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强调构建交通要素身份识别体系,搭建统一、标准的交通要素感知识别基础网络平台,以逐步扩展的交通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从而达到不断丰富交通要素感知识别基础网络平台应用的目的。以我国二代居民身份证为例,二代居民身份证系统可视为搭建了“人的身份感知识别网络平台”。在二代身份证发放之初,主要是为了公安部门户籍管理服务,但后来,二代身份证陆续被旅馆、银行、民航、高铁等行业业务管理和经营中使用。迄今为止,新的应用仍在不断出现。

(3)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的技术需求不尽相同。物联网应用要求发展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物联网的定义告诉我们:物联网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因此,物联网对感知的时空范围、精细化程度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认知程度要求是空前的。所以,虽然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传统ITS采用的技术类似,都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但是由于物联网应用与传统ITS相比,采集的信息量呈指数增长,网络接入时间和控制响应时间要求达到毫秒级,所以要求相关技术升级换代。以通信技术为例,现有通信基站网络的布局及通信组网技术还难以完全适应传感设备在道路、车辆上的大规模布设和高速行驶车辆与道路的实时信息交换要求,需要升级换代。

3 物联网与传统ITS发展的相互关系

3.1 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将给ITS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目前,许多已经建设的智能交通应用系统针对特定需要进行开发,并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现实环境中,以往的信息系统建设思路容易产生信息孤岛、重复建设,不同主体独立开发的应用系统基础业务指标内涵、核心技术不统一,导致系统集成共享困难,系统集合效率和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强调建立交通要素感知识别基础网络和更加开放的应用模式,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以往的信息孤岛,突破传统ITS发展中的瓶颈,促进ITS的发展在深度、广度上产生质的飞跃,为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地贡献。

特别是日前国家已将物联网列入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这意味着国家将调动各种资源,向与物联网相关的感知、传输和智能处理等技术产业集中投入,加快推进。轻型、多模、低成本、长寿命、高可靠、自适应芯片的诞生,不仅能感知信号、标识物体,还同时具有处理控制功能的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高速、带宽、高频谱利用率、高智能的各类信息传输网络的应用,将为交通运输要素深度感知和海量信息采集创造条件;分布式协同处理、云计算、群集智能等技术将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服务与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3.2 ITS的发展为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对交通运输业而言,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目标之一与ITS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应用通讯、控制、信息等先进技术改变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方式、运行机制,重构传统的交通运输系统。因此,ITS的发展首先为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培养了人们借助信息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工作、生活,从而引发更多新的需求等;其次为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相关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等物质与技术储备。

4 结 语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的ITS不是“复制”关系,也不是前者为工具或技术手段,后者为理想目标的关系。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ITS相辅相成。当把物联网“构建智慧地球”的理念和物联网技术有机融入到ITS具体建设技术路线中时,他们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交通行业智能化是ITS发展的理想,在交通智能化的同时,为国家智能化奠定充分的基础则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陆键,项乔君. 关于我国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 产业化发展方向的思考[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3):488- 494.

[2]彭晓珊. 关于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研究[J]. 科技与区域经济,2010(1):25- 30.

[3]颜志国, 唐前进.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J]. 警察技术,2010(6):22- 24.

[4]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篇5

我们在规划设计交通运输系统时,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应该定位在智能运输系统。智能运输系统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保效益。ITS的目标和功能为安全性、畅通性、环保性和舒适性。由于舒适性与其他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保持道路交通畅通;提高运输网络的通行能力;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并节约能源;提高交通运输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一、ITS所包含的内容

(一)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TIS)

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交通参与者可以通过装备在道路上、车上、换乘站上、停车场上以及气象中心的传感器和传输设备,向交通信息中心提供各处的交通信息;该系统得到这些信息并经过处理后,适时向交通参与者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停车场信息以及与出行相关的其他信息;出行者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的出行方式和选择路线。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能力和安全系数。由于合理地选择了出行方式和路线,从而使路网上的交通流获得平衡分配。如果车上装备了自动定位和导航系统,该系统还可以帮助驾驶员自动选择行驶路线。

(二)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

在这个系统中,有一部分与ATIS共用了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系统。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系统中的交通状况、交通事故、气象状况和交通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控,通过收集到的信息,对交通车辆进行有效的实时疏导、控制与处理等。ATMS包括的子系统有:在途驾驶员信息系统、旅行服务信息系统、事故处理系统、交通控制系统和排放检测与控制系统等。

(三)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APTS)

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公共交通的效率(包括:公共汽车、地铁、轻轨交通、城郊铁路和城市间的公共汽车等),提高公共交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提供便捷、经济、大运量的公交系统。

(四)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AVCSS)

从当前的发展看,由于AVCSS为驾驶员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碰撞和安全保障措施,改善了驾驶员对行车环境的感应和控制能力,通常把它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1.是车辆辅助安全驾驶系统。该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车载传感器(微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机、其他形式的传感器等)、车载计算机和控制执行机构等。行驶中的车辆通过车载的传感器测定出与前车、周围车辆以及与道路设施的距离和其他情况,由车载计算机来处理,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以强制车辆制动。

2.是自动驾驶系统。装备了该系统的汽车也称为智能汽车,它在行驶过程中可以做到自动导向、自动检测和回避障碍物。在智能公路上,能够在较高的速度下自动保持与前车的距离。智能汽车只有在智能公路上使用时才能发挥其全部功能,如果在普通公路上使用,它仅仅只是装备了辅助安全驾驶系统的汽车。

(五)营运车辆运行管理系统(CVO)

这是一个以高速道路网和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利用物流理论进行管理的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综合利用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及网络技术来有效地管理和改善客货汽车、公共汽车企业的行驶技术与设备,并组织运输,使营运车辆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使公路系统的所有用户都能获益于更为安全可靠的公路环境,提高运输效率。

(六)电子收费系统(ETC)

公路收取通行费是公路建设资金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收费站开始成为道路上新的瓶颈。电子收费系统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开发的。使用者可以在高速公路公司或银行预交一笔通行费,领到一张内部装有电子线路的通行卡,将其安装在自己汽车的指定位置,这样当汽车通过收费站的不停车收费车道时,该车道上安装的读取设备与车上的卡进行相互通信,自动在预交账户上将本次通行费扣除。这样就可以使所有地面交通收费系统实现自动化,以减少因用现金收费所造成的交通延误。如果在现有的车道上安装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则可以使车道的通行能力提高3~5倍。

二、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主要技术平台

(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由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接收系统三大子系统构成,是具有全球性(陆地、海洋、航空与航天)、全天候优势的导航定位、定时、测速系统。GPS导航系统与电子地图、无线电通信网络及计算机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车辆跟踪和交通管理等多种功能。

(二)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空间性数据库管理系统,除具备一般数据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空间查询和分析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一个应用分析模型,通过动态分析为评价、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因此它为ITS提供了数字化平台。

篇6

【关键词】城市;智能交通;大数据平台;无线通信技术

引言

城市交通是否畅通是考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解决好公路交通智能化问题是保障交通安全、有序、快捷运行的重要环节。交通是一个城市的脉络,脉络通,则发展畅。然而交通拥堵作为城市脉络的一个瘀结,给人们的日常出行造成了诸多不便,已然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症结之一。智能交通系统(ITS)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前途的方法,因此智能交通产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一、现代交通的智能化概述

(1)智能交通系统, 英文全称为“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简称ITS), 指通过高科技开发,使交通系统实现智能化。在智能化的情况下,整个交通系统都显得“聪明”起来,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动调整到最佳状态。借助大系统的智能,驾驶员对交通状况了如指掌,管理人员则对车辆的行踪一清二楚。ITS 体现了 “人―车―路―环境”的密切结合,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交通的安全性、系统的工作效率、环境质量以及能源的利用率。

(2)“城市智能交通”作为国际上公认的治堵方案,完全的照搬到国内并非是良策。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在交通运输和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2000 年后,我国开始跟踪国际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并通过召开国际性研讨会、成立试验室和研究中心等方式,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不断提高ITS 技术研究水平,正式开启了现代交通的智能化之路。根据国家“十二五”交通规划,中国城市(道路)智能交通行业投资额预计将继续快速增长,2013 年总体市场规模达 459.5 亿元。

二、智能交通系统和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

(1)城市化与城市交通智能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模也会随之不断扩大,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出现了很多在世界上都享有声誉的特大城市,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的人口聚集中心部位,聚集了全国大部分的人口,这就给城市的居民的交通出行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针对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也应当根据时代的变换做出相应改变,以便与满足城市交通正常运行的需要。

(2)智能交通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

目前应用广泛的智能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是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和欧洲,智能交通系统的最著名的代表就是美国的智能车辆道路管理系统这一智能交通系统。所谓智能交通系统,实质上指的就是利用不断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来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使得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不断向新型智能化的模式靠近,最终实现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智能交通系统管理模式。

三、我国城市智能交通战略规划

(1)设置发展目标

在我国传统的城市交通运输的管理系统的管理之下,我国的城市交通运行是在一种粗放的管理模式之下运行的,这种城市交通运行的管理模式是依托于我国对于交通运输行业所投入的巨额管理资金为依靠保障的,这样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做不到对城市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的正确反映,也难以对城市交通运行之中行人和车辆的基本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统计处理,其主要的发展模式只能依靠政府机构的投资来完成。这就需要依靠在城市交通的战略规划之中采用先进的UITS 智能管理模式,通过这样的智能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对城市交通各种交通信息的集约化智能管理,通过对城市交通运输各种车辆和行人信息的登入实现有效的管理发展。

(2)城市交通实时诱导系统借鉴了欧美、日本等地先进的智能交通诱导技术以及上海、北京等国内各大城市交通诱导系统的优点,以GIS电子地图为基础导航平台,结合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优化方法、交通工程理论等先进理论和技术,实现前端多源交通流数据采集、信息融合,在中心管控平台、路网情报板、全文字情报板、电台广播、网站、车载导航设备等媒介进行诱导信息,为出行者提供了交通状况及行车线路选择的信息服务,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集中综合管理的平台。

四、城市交通智能化中大数据平台的应用

(1)优化资源的集中管理调度

目前,涉足智能交通领域的企业众多,产品鱼龙混杂。虽然很多产品价格便宜,但普遍存在性能不稳定、后期运维费用居高不下等缺陷。而且很多前端产品与后端平台难以兼容,专业化生产程度低,这些都让智能交通的集成管理调度成为了难题,也影响了智能交通进一步的发展。

(2)基于这些考虑,通过技术研究

发动智能交通向“高清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端到端的智能交通整体解决方案。方案不仅涵盖了丰富的前端产品,如免维护卡口、微光电警、四合一电警、道路监控云台摄像机等,还有着丰富的后端产品,很好的解决了智能交通中难以集中管理调度的难题。不过,对于有些城市的前端产品和后端平台并不属于同一厂家的情况,其兼容性的要求就更为凸显了。而凭借着新一代平台的高兼容性,新一代智能交通综合管控平台与第三方商产品实现很好的融合。

(3)快速实现可视化指挥调度

可以快速实现基于拼音首字母的检索,输入即可检索相关资源和切换,实现交通资源的一键调度,提供丰富的交通资源调度快捷方式。如要了解一条道路上的所有的卡口、电警等监控资源,不需要经过繁琐的逐个选定操作,只需要选取该道路,即可查看该条路上的所有视频资源,非常方便快捷。

(4)、最为全面的交通管理

该平台不仅可以提供实时分析道路的拥堵状况,有效保障交通秩序,还可提供交通拥堵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将海量的交通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保存,作为交通组织措施的评估、反馈以及后期的交通信息研判分析,形成交通管理知识库,对于后期的交通管理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交通的日益拥堵,如何实现我国城市交通的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本文之中,笔者通过对城市智能管理模式的解读,简要的说明了目前我国的城市智能交通战略规划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岷竹. 大连城市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

篇7

关键词:GPS系统;公路;交通运输工程

中图分类号:U4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80X(2015)11-0059-02

作者简介:王平(1980-),内蒙古喀喇沁旗人,大学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运输工程

1GPS技术特点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在“子午仪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上发展而来的全新技术,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天候性等特点,具备导航定位、定时、测速等功能。GPS系统有三大子系统构成:一是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二是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三是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目前国际上,GPS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应用广泛,我国在这方面的网格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不具规模。实时智能车辆监控系统GIS、交通智能化管理ITM都需要借助GPS数据的基础作用,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把相关的交通道路信息发往控制中心,信息在经过处理后再传输到各监控中心,监控中心通过电子地图实时把控道路的运输情况。

2交通运输工程中的GPS支持技术

(1)电子地图技术。电子地图是对道路空间信息的可视化产品,在时下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电子地图是整个GPS系统成型的基础,是对电子数据信息的直观反映,方便用户查看周边的道路交通环境,是智能化交通运输工程的数据输出终端。

(2)智能导航技术。智能导航,是在电子地图的基础上,对道路交通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建模,建立多种不同的信息组织机制及流程控制机制,并根据用户的选择,实时引导车辆在经济方便的道路上行驶,部分替代人们的主观作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依然是GPS智能导航,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发展当中,对于实现导航、电子地图、语音提示、测速等功能具有进一步的技术支撑。

(3)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用于实现GPS数据信息与用户终端的实时数据传输,是信息传递的桥梁。目前,GPS系统采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多是较为成熟的公共移动通信网络,该网络覆盖范围广且技术成熟,可靠性高。GPRS网、CDMA1X是较为先进的无线通信网络,传输速率更高。GPRS网的理论传输速度100kbps,CDMA1X网络是世界各国采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中,技术最成熟、商用化最快的,该网络采用反向相干解调、前向快速功率控制等技术,理论带宽可以达到300kb/s,目前实际应用中采用双向对称传输,带宽在100kb/s左右,传输速率高于GPRS,在中高速数据传输方面更有优势。

3GPS系统在交通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道路网络的完善是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基础,在道路工程建设运行中,GPS系统主要用于建立工程控制网,测定航测外控点。GPS技术较之常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在各测量站中间无需通视,使地点的选择更加的灵活。其次是定位的精度高,在小于50km的道路基线上,GPS技术的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2×10-6,而在100~500km的道路基线上可达10-6~10-7。除此之外,GPS技术在测量时可以提供各个站点的三维立体坐标,耗费的时间也较短,20km的道路基线测量一般只需5min左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如火如荼,时常需要穿越山脉或者人口较少的地区,路网线路多、长,对道路环境的了解偏少,常规的测量手段不仅给道路的布网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在精准度的要求上也难以达标。在我国的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已经在技术层面进行革新,运用GPS技术建立首级高精度控制网。在沪杭高速公路的上海段就是采用GPS技术建立首级控制网,再以常规的测量手段进行导线布设,进一步的加密。上海段的建设,点位误差达到了2cm,这是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准度。由于GPS技术不需要通视,具有较高的点位精准度,减少了常规方法的中间环节,在桥梁、隧道的建设中应用广泛。

4GPS技术在交通运输及管理中运用

(1)GPS系统的网络化。交通运输智能化的发展,需要GPS技术的网络化运行。GPS与互联网的结合,可以构建统一的信息控制平台,提升信息数据的实效性。交通运输工程的良好运转,需要对道路交通进行实时的监测,如果由各个物流公司自行构建控制平台,其成本较高,会成为GPS技术推广的障碍。GPS技术的网络化,可以同时接入多个用户群体,实现用户对数据的实时实地查询,简化操作,也提升了效率。

(2)GPS导航作用。GPS导航是与用户密切相关的,是交通运输中最直接的体验。导航是在GPS技术上发展而来的,汽车、飞机、轮船等各种运输工具都可以通过GPS导航接收器进行导航,方便了用户对道路的识别。GPS导航是由GPS接收器接收GPS卫星信号,至少是三颗卫星以上的实时立体数据,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经纬度坐标、时间等信息。为提高导航定位的精度,通常采用差分GPS技术。GPS导航的首要功能是实现对交通线路的合理规划,在道路网络日益密集的今天,合理道路的选择可以大大节省运输的时间成本,提升效益。导航还可以实现对交通工具的实时跟踪,语音指挥,方便用户对信息的查询,对于停车场、宾馆、医院等信息实时更新,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此外,GPS导航对于紧急救援更具重大指导作用,通过GPS导航及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对事故车辆地理位置的准确定位,第一时间联系救助人员赶赴现场,发挥出救助的时间作用。

5结语

篇8

创新机制,统一规划,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以规划统一为引领,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标准规范为手段,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协调发展,促进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大力发展“综合交通”。2014年,山东交通将围绕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继续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加快12个在建项目进度,力争3条高速公路年内建成通车,确保莘县至南乐、蓬莱至栖霞等6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大力建设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12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大型物流园区和港口物流示范区建设,努力实现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互联互通。

科技创新,信息引领,建立现代智慧交通

围绕发展智慧交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运行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鼓励引导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改造传统货运枢纽站场,努力推进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运输装备现代化、管理服务智能化、物流人才高端化发展。加紧全省统一的交通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省市两级交通数据中心,完善覆盖全省的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继续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与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实现不停车收费联网。

节能减排,集约高效,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将绿色交通发展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推动交通运输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2014年,山东交通将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电动、油电混合、天然气等新能源车辆推广使用力度,加快淘汰营运黄标车,年内新增1万辆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营运车辆,淘汰3万辆营运黄标车,加快布局形成全省高速公路LNG加气站网络。将积极争取省级区域性试点,大力实施结构性、技术性和管理性节能减排,加快青岛、烟台低碳交通城市试点建设,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加快推进青岛港低碳港口建设,加强京杭运河航运水污染防治工作,建设京杭运河绿色循环生态示范航道。

篇9

1.工程概况

随着广州市城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先行官的广州市公共交通运输能力同步迅速提高,线路网覆盖面增大,大大方便了乘客出行。但是如何将公共交通使用更有效率,用以提升整个交通系统,乃至城市的运行效率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一个高效、方便、简捷的换乘系统是公共交通系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布局合理的枢纽站是换乘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公交线网优化调整的重要结点。

以往,因为科学技术的日常应用问题,公交场站或枢纽站采用的是分散调度模式,场站使用情况主要通过人工现场观测评估。近几年,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加强了以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交通工作。如在南洲路综合交通枢纽站,就采用了统一管理、集中调度的新型运营调度管理模式。南洲路综合交通枢纽站智能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车辆自动识别、通信、数字图像监控等技术,结合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枢纽站及进出站的公交车进行集中调度、统一指挥,使枢纽站的吞吐率最大化;枢纽站还采用电子显示和自动广播技术向乘客提供发车、换乘及其它综合信息服务,极大的方便了乘客。

2.智能化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2.1枢纽站智能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南洲路综合交通枢纽站是集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长途客运、的士和社会车辆于一体的多种交通方式汇集场站,线路众多,人流、车流密集。因此,通过加强运营组织和管理,使其有序、高效、安全的运行,是非常必要的。而枢纽站信息化、智能化是实现提高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针对南洲路公交枢纽站的建设规划,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的建设主要需完成以下3方面任务:1)提升枢纽站场站管理水平。即通过各种智能化系统的有机结合,给出场站的合理使用方案,使场站各项功能设施静态利用率达到最大化;通过对车辆进出站和占用到发线的监控调度,避免因车辆到发混乱而造成的拥堵,使场站使用达到动态优化。2)提升公交线路调度水平。公交枢纽站是多条线路的始发站。通过开发人机结合的行车计划编制系统,将线路、客流、运力等数据输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行车计划的优化和有机衔接,同时通过对车辆的监控调度,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改善公交服务质量,并自动进行行车记录,生成各种报表,提高运营管理水平。3)提升乘客使用信息服务水平。通过信息屏、查询机、广播系统,为乘客实时动态地提供运营服务信息和其它相关信息;通过引导标识和图表方式为乘客提供线路信息和换乘引导信息,使乘客迅速准确的选择目的地线路,换乘时快速换乘。

2.2枢纽站智能系统需实现的功能

为达到上述建设目标,智能化系统所需实现的功能如下:

(1)车辆自动识别。在枢纽站的各个车辆出入口安装电子感应读卡器,在进场的每一部公交车上安装对应的电子标签,实现车辆与运营调度管理系统的信息交互,即车辆出入枢纽站时。能自动感应、自动识别、自动记录,如车号、线路、所属单位、具体车道、时间等,这是信息管理、智能调度的基础。

(2)枢纽站场使用动态监控。在车辆识别系统的支持下,能够对到发线上车辆的到、发和驻站进行实时监控,并可以预报车辆的集中到达时点,以便场站调度人员根据场站资源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3)停车场智能控制与自助寻车。在车辆识别系统的支持下,能够对进入停车场的车辆进行空余车位指引,同时,对回到停车场需要取车出场的驾驶员进行原停车位的信息指示和方向指引以便寻车,使资源利用更加有效率。

(4)发车信息显示与动态乘客引导。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以LED显示屏、发车显示屏、触摸式查询机等方式,调度信息、运营信息和其他公益信息等实时信息。在每个到发站位安装一块电子发车显示屏,与调度系统联接,用于播发调度命令和引导乘客上车。如:显示即将出发的车辆号、发车时间,预报待发车辆及发车时间等。

(5)安全防范。在车道、场站出入口、人流集散点等多处管理要点安装摄像头,通过画面,实现枢纽站调度员对人流、车流的直接监控指挥,每个分调度台均能灵活切换画面而互不干扰,同时监控画面上传至上级管理单位,上级管理单位可通过显示大屏对枢纽站进行远程监控管理。同时,对枢纽站大楼及周边区域关键部位采用自动化防盗报警系统进行防护。

(6)自动语音和人工广播。采用CTI/IVR技术将自动语音播报、有线广播有机地结合,最大限度地保障调度信息的。

(7)微区域通信。每个站台配备无线对讲机,用于站台协管、司售人员主动与调度员联系和语音调度命令下发。同时,覆盖程度需满足停车场管理人员、地下室工作人员与枢纽站管理人员的语音信息沟通。

(8)局域与广域通信。为了完全实现整个运营调度系统的自动化调度,解决“电子路单”的问题,采用技术手段实现枢纽站和线路调度室、枢纽站和总公司间的信息交换。

3.智能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系统设置原则

针对现代化综合公交枢纽在智能化系统建设方面的功能需求,结合实际情况,系统设置遵循以下原则进行系统配置设计:

(1)专业性、开放性、安全性、集成性和经济性。

系统设置强调实用性,技术上应是先进并能够兼容技术发展趋势,在体现南洲路公交枢纽站整体特性的同时注意系统设置的经济效益。

系统设置应注重公交枢纽站使用功能的专业特点,同时满足其先进性,超前性要求,采用与技术发展潮流相吻合的产品,建立一个可扩展的平台,保证前期工程和后继先进技术的衔接。

系统设置应综合平衡,主要系统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准,例如:车辆自动识别与引导系统,多媒体信息显示与人流引导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系统设置除考虑建设时的一次性投资外,还应充分考虑到系统平时运行的运行成本,并使之最小化。

(2)系统设置必须满足高度的集成性要求。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公交枢纽站,根据要求及设计规范,应能实现智能楼宇管理系统(BMS),实现集中监视、控制与综合管理等多种功能。

(3)智能系统整体上以甲级智能建筑标准进行设计,智能系统配置设计应按本公交枢纽站各分区功能互相结合进行设计。

(4)智能系统设计应遵循全面规划和分步实施原则,设计应全面、周到、注意预留预埋到位并有充分余量,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5)除了系统的配置设计必须依照国家和广东省、广州市的有关标准外,还必须根据本智能系统的总体结构要求进行子系统的配置设计,各子系统必须为结构化和标准化系统并综合体现出当今的先进技术。

(6)智能系统必须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容错性。

(7)系统设置应能适应公交枢纽站使用要求,创造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达到节约能源和人力的目的。

(8)在实现先进性,可靠性的前提下,系统的配置设计应达到最佳性能价格比。

3.2系统构成原则

南洲路公交枢纽站智能化工程中所采用的系统以及系统的构成应符合以下原则:

3.2.1 可靠性 系统应具备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技术文件规定功能的能力。应具备系统长期和稳定工作的能力。

3.2.2 实用性系统应具备完成工程中所要求功能的能力和水准。系统应符合本工程实际需要的国内外有关规范的要求,并且实现容易,操作方便。

3.2.3 先进性 系统应是满足可靠性和实用性前提下最先进的系统,特别是符合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最新发展潮流并且应用成熟的系统,要为南洲路公交枢纽的发展创造条件。

3.2.4 开放性 系统应遵循开放性原则。系统应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硬件、通信、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诸方面的接口与工具,使系统具备良好的灵活兼容性,扩展性和可移植性。

3.3系统构成

综合公交枢纽站智能化建设主要包括三部分:通信网络系统、弱电系统及与枢纽中心运营和服务有关的系统。

3.3.1 通信网络系统 1)综合布线与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结构化布线新技术,统一管道,统一介质的电缆进行配管、配线,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弱电系统的语音、数据等通信线路,以使该布线系统能够方便地、灵活地与相关系统的终端设备进行连接,组建电话、电脑等网络。同时也便于与外界进行联网,从而实现办公自动化和通信自动化;2)程控交换与微区域通信系统。设置程控电话交换机系统及微区域通信系统,通过有线通信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接驳多种不同的通信设备、网络设备,连接计算机网络以提供先进的数据服务,满足建筑物通信的需要;

3.3.2 弱电系统 1)视频监控与防盗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由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等系统组成,组成枢纽中心大楼、户外广场、建筑物区域和重要房间及设施的多层次、立体的安全防范体系;2)自助寻车与停车场管理系统。采用集感应式IC卡技术、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控、图像识别与处理及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停车场的车辆全自动化管理、区域引导功能、自助寻车功能等功能;3)公共广播与背景音乐系统。公共广播与背景音乐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了播放背景音乐、事物广播、客运动态信息、业务信息、特别通告和紧急事件等。广播方式由人工播音与数字语音合成播音两种组成;4)机房工程。在机房内设置各弱电子系统控制终端、管理单元。弱电机房工程建设包括机房设备、机房装修、机房监控等几部分。

3.3.3 与枢纽中心运营和服务有关的系统 包括电子信息显示与引导系统。建立电子信息显示与引导系统,实现对旅客入站、候车、获取资讯、上车等全过程的信息引导。

4.结语

总之,建设一套功能完备、技术先进、智能化控制的智能化信息系统是公交枢纽站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实现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交通,加快实现交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经。论文结合广州海珠区南洲路公交枢纽智能化系统建设的实例,主要对系统的需求、方案、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通过公交枢纽站智能化建设,提升交通管理与运营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国伍. 论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协调与发展[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01).

[2] 广州市交通运输研究所.《广州市公交站场布局规划修编研究》,2010(12).

[3] 肖冬玲、杜建. 浅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 交通标准化,2006(09).

篇10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困境;机遇

公路是交通运输行业中的一种,如何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当下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公路交通运输的顺利发展,有利于加快资金运转,提高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起到便民的作用。新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也为公路交通运输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但公路交通运输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改善。

一、公路交通运输的特点和作用

公路交通运输的特点:第一,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物品不易损耗,运输的速度比较快,相对来说要比较灵活,可以实现点与点之间的运输;第二,公路交通运输的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并不太多,所需要的技g含量也低于其他的运输方式;第三,公路交通运输与人们的生活更近。

公路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速发展的公路交通运输业,能够解决人们的货流需求,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可带动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发展。除此之外,公路交通运输可将各个地区相连,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公路交通运输的困境

(一)人们对公路交通运输的信任度降低,污染问题要关注

人们越来越关注交通运输的安全问题,面对重大的交通事故和货物运营事故的频发,使得人们对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失去了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就显得困难重重,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此来改善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状况。

另外,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我国力求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科学地节约资源。这种形势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于公路交通运输的环保问题。公路交通运输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噪音污染、尾气污染等。因此,在当代的发展过程中,公路交通运输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二)城乡一体化的公路交通运输受限

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一直致力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公路交通运输在连接城乡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受到地理形势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受到了限制,需要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三)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多丘陵山地,部分地区的地势环境很难建设一条公路交通运输道路,其在建设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十分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而当前公路交通运输业正处于资金短缺时期,以至于在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当前经济形势下公路交通运输的机遇

(一)创新科学技术,保障公路交通运输效益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越来越快,公路交通运输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在面临着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发展机遇,对公路交通运输的效率、安全性、质量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新时期下,科学技术不断地创新,将新型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公路交通运输中,有利于提高公路运输的效率,保障其生产质量,使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根据当下的交通需求和实际情况,来调整和优化公路交通运输布局,完善公路交通运输建设,将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性放在首位,是新时期下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确保公路交通运输的及时性,推动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公路交通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以科学技术为指导,拓展城市道路网,优化产业结构,可为公路交通运输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其社会效益。

(二)城乡结合,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立起交通运输线路,增加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在这种形势下,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其可以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制定完善的乡村公路运输发展计划,规划城乡公路交通运输线路,以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城乡经济的发展水平,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城乡公路交通运输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明确规模效应的意义。

我国公路运输交通体系除了城市道路之外,也包含了县乡、农村的公路线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可忽视。要从三个方面来巩固公路运输交通体系:首先,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建设系统化的高速公路网,让公路交通运输的结构更完善;其次,要推动乡村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乡村公路硬化工程的开展,从行动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最后,则应当确保公路交通运输主干线的安全性,以为人们的生命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大力发展智能交通运输

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各行各业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下,公路交通运输业也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系统。一是可以利用网络、广播等来了解当时的交通状况;二是可以利用传感器、视频等技术来掌握道路上每一个车辆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作为调整交通信号的有效依据。推动公路交通运输智能化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国建,张玮.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简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2)

[2]王昌盛.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