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特点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quality dete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construction, detec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 project quality testing work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to ensure engineering quality.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we must adhere to carry out quality inspec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s of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quality detection,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inspection, and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expounded on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quality detection.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V5
引言:水利工程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工程质量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结构安全,满足运行管理的使用要求,而且必须在非常情况下(如洪水、强降雨、大风等)经受住考验。所以,如何检查与控制好工程质量,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施工监理工程师的重要职责所在。
一、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指对水利工程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的诸如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的合格情况而进行的活动。工程质量检测就是经过“测、比、判”活动,从而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情况作出处理,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情况作出安排。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施工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计划的会审,是否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2.原材料、外购材料、半成品及工程实体的质量检验,提供正确的检测数据,做出评价结论,并参与工程质量事件的分析处理。
3.工程所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检测。技术审定和推广工作。
4.通过科学检测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建设是大型的综合性产品,造价高且使用期长,涉及人民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其质量的优劣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已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并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工程质量工作的技术保证。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各级领导和广大建设者增强了做好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检测视为建设工程质监、安监、检测3大体系之一。
三、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特点
1.科学性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一项科学、严密、重要的工作,必须要有规范的程序和严谨的态度。在质量检测的实践中,应重点注重: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严密的规章制度、科学认真的态度是搞好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保证。工程质量检测项目,需要专业试验室组织优秀检测人员并设专门的质量负责人,才能使质量检测工作的权威性得到有力的保证。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国家标准和部颁规程规范、技术质量标准、批准的设计文件是检测工作的依据。有了这些规范、规程、标准和文件,才能使检测工作的实施、数据分析和结论有据可依。另外,在检测前或检测过程中,收集被检工程的相关资料对检测的数据分析和结论是有用的和必要的。
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和先进的检测设备是保证检测成果质量的重要因素。检测人员应具有丰富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经验,最好还直接参加过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检测过程中的质量。在检测设备上,所有仪器设备都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计量认证,这些先进的仪器才能够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检测费用。检测费用的专项列支是检测结果真实性和公正性的有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批复概算并没有该项费用开列,有的不得不挤占其他费用,使这项工作很难开展,即使开展了,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也很难保证。认真做好抽检工作。工程竣工验收前的抽检工作十分必要。目前只有堤防工程有明确的要求,而混凝土、土方、石方、金属结构制造、启闭机及机电产品安装等工程并没有抽检的方法、数量、种类的具体要求。
2. 公正性
检测工作应以法律为准绳,以技术标准为依据,检测结果遵循以数据为准的判定原则,客观公正。施工企业、监督和监理单位使用的检测方法都相同,对同一检测对象,检测的数据结果可对比,具有唯一性。检测结果唯一性是检测公正性的保证条件之一。政府质量监督单位、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必要时可以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第三方)进行质量检测,第三方质量检测单位与被检测单位不存在任何经济利益关系,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行实事求是的检测,作出不带任何偏见、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和公的评价,这体现了检测的公正性。
3. 及时性
工程施工进度有严格的时间要求,需要检测工作适应施工进程,及时进行检测,保证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检测资料。根据检测资料控制施工质量,改进施工工艺,评价工程质量。如果检测不及时或失去检测机会,就可能使施工质量处于失控状态,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便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4. 权威性
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具备相应资质,工程质量检测人员持证上岗,检测工作以法律为准绳,检测的过程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过程,检测结果具有法律效力,这就要求检测工作要有权威性特征。
四、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科学的态度是搞好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保证。工程质量检测项目,需要组织优秀检测人员,并设专门的质量检测机构的负责人,保证质量检测工作的权威性。国家标准和部颁规程规范、技术质量标准、批准的设计文件是检测工作的依据。只有按照标准执行,使检测工作有据可依。
2.检测资金的保障
检测费用是检测结果真实性和公正性的有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批复概算并没有该项费用开列,有的不得不挤占其他费用,使这项工作很难开展,检测结果的公正性难以保证。
3.建立质量责任制
建立和健全保证工程质量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各机构各部门的各环节从上到下都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职责范围。建立各级质量管理人员的岗位质量责任制。执行经济奖罚制度,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态。组织各种形式的质量检查,及时分析工程质量的改进情况及存在问题。建立质量回访制度,做好工程保修工作,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严肃处理质量事故。
五、结束语
作为一个转变中的比较特殊的行业正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在入世后遇到的挑战更大,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树立起质量意识、强化人才意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检测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085-02
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在于造福社会,以达到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目标。建设水利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群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设者应当将质量作为水利工程的首要任务来落实,做好质量的管理控制,促进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提升。
1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现状以及必要性分析
首先,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质量意识较低是质量控制的难点,很多单位在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的时候,并没有从思想深入认识到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在施工质量和工期以及费用等方面产生矛盾的时候,施工单位往往就忽略了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进而会给水利工程的安全带来很多的隐患。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但目前来看,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目前水利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不是施工的工艺和施工技术上的问题,而主要是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施工程序上的问题,缺乏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些共同造成了水利工程的质量隐患。从上述分来看,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2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措施分析
做好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包括了在整个项目准备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以及相关的作业活动的控制和监管。水利工程项目的实践也证明,只有经过多方面的协调和努力,才能够有效的保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
2.1建立健全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是整个水利工程顺利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水利工程项目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而且多方参与的较为复杂的建设项目,这过程中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每一方都应该健全自身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且在落实的过程中要实时监督,这样才可以有效的确保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各方都可以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有效的提升水利工程的质量,确保水工程按时保质完成。
2.2建设各方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做到各尽其责
水利工程建设开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多个单位共同参与,关系较为复杂。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升水工工程建设的效率。各参建方应该严格按照合同来进行建设,明确自身在整个工程中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出现混乱,减少各种人为的危险因素,协调好各方在建设中的关系,保障水利工程的各个项目可以顺利完成。
2.3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增强工程质量
作为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劳动人员的素质对于保障水利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好岗前培训,采取一定的奖惩制度来进行人员创新积极性的调动,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人员的建设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2.4对新技术进行合理的使用,提升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同样需要引进新的技术和一些好的管理理念,这样能够较为有效的促进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提升。但是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管理理念的时候,一定要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认真研究技术的适用性,反复推敲成本收益,切记在建设中盲目使用导致成本的浪费。同时还要注意工程技术人员是否能够对这些新技术熟练驾驭,这些都是应该进行认真考虑的事项,否则会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带来非常大的损失。
2.5加强对施工材料的控制,确保材料质量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要达到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必须具备一定的检验合格证书、说明书和其他技术性的材料。对于实行许可制度的材料,需要有相应的许可证编号以及有效日期。对于所使用的电器产品必须具备详细的电路图,其他所购买的配件产品在出厂时,也应该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的合格标准,具备相应的产品标号以及文字说明等等,在固件上应该明确的标明产品的出厂合格的标志,同时也应该具有检查编号和出厂日期等等。
2.6合理进行机械设备的控制,提升工作效率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应该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各种条件以及机械设备的性能等因素来综合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机械化的施工方案,以达到合理、配套的目的,力求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更为充分的发挥出机械的各种效能。从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来讲,对不合格的机械不能将其混入到施工现场,以免操作人员误用而造成难以控制的危险。
对于施工机械设备的选型,一定要考虑所选择设备的适用性,力求达到技术先进且操作安全、简单,同时也要从确保施工质量的角度来进行选择。对于混凝土的施工工程,在进行振捣器的选择的时候,应该充分的考虑工程结构的相关特点以及振动器的功能来进行选择。
3结论
水利工程的项目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来进行协调配合和共同管理,只有不断去探索水利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思路,才能更好的实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继红.论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在监理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
[2]马建会,张瑞香.论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2010(21).
篇3
关键词:水利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60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现代化社会的代表,具有高度的应用价值和时代象征,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重视对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可有效解除水资源灾害现象,注重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水利工程调度系统的自动化控制,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都可借助信息化系统来予以控制,可大大提高水利建设管理水平,为水利工程项目的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1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概述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带动了我国各类经济的稳步增长,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被我国视为重点发展的项目,关乎着我国的水资源调度情况、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的发展[1]。防洪防汛工程、农田水利系统、水利发电工程、供水及排水工程等都是典型的水利工程项目,能对水资源进行及时的调节和调度,以保证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既不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也不会出现水资源过多导致汛期的产生,水利工程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特点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相较于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等特点[2],是建筑行业的难点和重点工程,且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贯穿在整个系统之中,管理起来存在很大的难度。由于水利工程的规模较大,涉及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参数众多,控制与管理工作遭遇困难,传统人为机械式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管理效率低下,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3水利建设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
3.1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主要包含网络拓扑结构、网格化结构和信息采集与处理的信息化等,都具体应用了网络技术平台,实现了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同时,数据库技术是借助信息化环境下庞大的数据库,记录着工程建设规划系统、进度控制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多种资料,将建设的相关资料保存其中。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可建立信息处理系统来加强对水利的控制,自动化设备的不断出现,可将其应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之中,实现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现代化,建立基于平台软件的模块化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实现操作模式的交互式等,将信息化技术充分融入其中,可大大提高应用价值。
3.2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水利工程的建设环节决定着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具有必要性。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更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从水利工程项目进度、质量、资金三大方面着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工作之中,构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下分多个子系统,各部分分工协作,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在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分为项目工程进度管理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和资金管理子系统,在每个子系统下又分为多个内容,呈阶梯式分布,运用计算机系统来收集、整理和分析各项数据,可通过对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实现对整个工程的信息化控制,能利用信息化技术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并及时作出适度的调整和调度,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环节的管理,对工程施工建设环节中的生产要素、技术等都要进行全面而系统性的管理,运用信息化技术参与管理,更具高效性。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对原始数据的采集、地图数据的采集、社会经济数据等都应用到了信息技术,除去进度、质量、资金三个方面外,在水利工程项目计划、档案、组织、招投标等方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利建设管理中,是顺应时展的重要体现,为水利建设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为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添砖加瓦。实现水利建设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水利建设工程的特点相结合,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与管理的信息化,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采集手段等的应用,为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发展契机,实现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参考文献
[1]丰景春,高佳旭.基于AHP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项目模糊综合评价[J].项目管理技术,2012(11):38-42.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要性;原则;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科学的进步,水利工程建设正在向生态工程和生态水利上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已经成为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必然选择。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还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使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1.1生态化建设水利工程是保护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要求
当前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逐步的恶化,这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如何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就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其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土地淹没、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小气候的形成、库区移民等等。水利工程建设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利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治水思路,走生态水利的道路。
1.2生态化建设水利工程是“生态城市”的内在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城市的品味也随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水利工程,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2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2.1经济性与安全性原则
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中必须遵循效益最大、风险最小这一经济性原则。我们都知道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风险是因为生态演替的过程与结果无法预先知道而导致的。正是这种风险的存在提醒我们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重视生态系统的评估与监测。而考虑到效益最大化,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可以充分利用河流的自我恢复规律,使投入最少,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性,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不仅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同时也要符合水利学原理。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及遵循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建设好的水利工程应该能够承受干旱、冰冻、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为了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必须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对河势运动的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
2.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很多的相关专家对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都显示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存在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体现了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间的耦合与依存关系。河流生态系统生境的特点主要包括: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水DD陆两相与水DD气两相的联系紧密性;河流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河流纵向的蜿蜒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等。第一种生境特点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第二种生境特点形成了比较开放的生境条件;第三种生境特点表现为浅潭与深潭交错;第四种生境特点形成了缓流与急流相间;第五种生境特点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因为河流形态异质性导致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的形成,这些生态因子的异质性主要包括水质、水深、流速、河床材料构成等等,而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就导致了生态多样性的形成,进而形成了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因此要提高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首先应该提高河流形态异质性。
3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因素
3.1施工对陆地生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砂石料场开采,施工设施的布置,修扩建公路,修建临时及永久性建筑,施工场区及生活区的布置等施工环节。此外,施工噪声惊扰周边动物,对其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坝基、围堰、截流等施工过程均向水中投入大量的砂石料,料场开采对植被的破坏使局部区域的水土流失加剧,使一部分泥沙进入河道;若弃渣场位置选择不当,遇暴雨或大洪水冲刷时,亦可能挟带大量泥沙入河,污染河流。
3.2对周边生活环境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施工放炮,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在居民集中点用药量过大,炮声震动使部分民宅受损,正常生活受到干扰。施工弃渣,在施工中大部分承包商是按规定将弃渣倾倒到渣场的,但也有部分承包商不按规定将施工弃渣乱堆乱倒。生产废水未达标就直接排入河道,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倾倒在营地周围,施工机修场地附近油迹斑斑,存放机械设备的地方随处可见油迹。部分施工营地周围废纸、烂塑料袋在树丛中乱挂乱飞,卫生状况堪忧。
3.3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原有的地貌形态和岩土体的天然结构,从而产生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如开采石料时,岩土剥离后会加速风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人工开挖基坑和高陡边坡时,岩土体会产生临空面和裂隙,可能造成滑动破坏。弃石乱堆乱放会引发泥石流,基坑排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
4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措施
4.1提高水利工程规划水平
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地面和地下水资源的控制、开发和使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做到安全、经济、高效。水利工程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根据需要确定各种治理和开发目标,按照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选择合理的工程规模,制定安全、经济、运用管理方便的工程布置方案,做好被治理或开发河流流域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4.2因地制宜,确定适当的开发目标
水利工程在规划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少、生态环境问题少的河流,可以100%地开发;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多、生态环境问题大的河流,可以放弃部分河段的开发或采取70%~80%开发率。对能源的开发,不可仅仅盯着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应该着眼长远,对整个生态系统负责。应按照“大水利”思路制定总体规划,彻底改变“技术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4.3完善有关法律
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应真正把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水电建设项目,应该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对于大型水利工程项目而言,业主不可能对工程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
4.4研究和完善移民政策,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
将淹没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价设施进行评估,加上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作为股份,参与水电开发建设,使移民和开发方形成利益共同体,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建设期安置移民的费用通过预支若干年的工程收益来解决。移民区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为股东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管理。这一建议值得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篇5
1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从表面上来讲,农田水利建设是保证粮食生产量的需要,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拥有足够水源是最根本的需要,没有充足的水源,农作物将无法正常生长,粮食产量自然得不到保证,而从长远来讲,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则可以为农村人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提升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维持农村甚至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而且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在防洪防涝、提供饮用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由此可见,农闲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存在着很多的优点,应该引起的高度重视。
2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谓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其和以前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促进了我们国家农业的发展,也在国民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
前文已经提及,改革开放前期是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集中建设时间,由于当时的是施工技术不够先进,为建设投入的资金不十分丰厚,工程建设标准不够高,配套率较低,加之维护维修跟不上,所以,水利工程设施运行了几十年的时间之后,其已经严重老化,老化主要体现在其在工程蓄水方面的能力已经大不如以前,渠道灌溉能力大幅萎缩,泵站排涝能力日益衰减等。最终无法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水源,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危害,甚至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
2.2 缺水与浪费现象并存,节水农业发展滞后
各种大型、中型和小型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是提高农业抗旱减灾综合能力的必要举措。与此同时,节水灌溉农业的发展也是提高农业抗旱减灾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我国以上2点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即农业的发展同时存在缺水和水资源浪费,阻碍了节水农业的发展,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农业发展缺水现象雪上加霜。
2.3 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稳定增长机制
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国家重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将工业用水保障、城市用水供应放在较高的位置上,但是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却不够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属于“公共品”,需要集体投入,但现实情况是原有的“两工”等体系被取消后没有相应的替代机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公共投入缺失,甚至有些农村原有的沟、塘、渠、堰等因无人管护而荒废。
2.4 管护机制不健全,管护主体缺位
税费改革后,乡镇、村集体统一的功能不再像从前那样明显和突出,大部分由集体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仅仅流于表面的形式,管理不到位、职权不明、产权不清是其中存在的明显问题,大部分管理人员缺乏足够高的综合素质,管理技能不够高,使得最终的管理效果极其有效。
3 对策措施
3.1 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增强农业发展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保障农作物的顺利生长、为国家的工商业以及其他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而要想切切实实的发挥其作用,应该从思想中、意识里、内心中以及脑海深处予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要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个正确、充分的认识,不要一心追求政绩,而是在如何更好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方面下足功夫,切实为人民谋福利;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认真听取人民的需求和意见,在人民的共同智慧下会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2 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问题
对于当前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来说,其面临的主要难点就是怎样建立新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以保持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与良性发展。对于这一问题,应该对农田建设与管理维护主体予以明确,前提是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功能的分析确定,在此基础上明确建设和管理主体。从功能来划分,公益性工程、经营性工程和生产性工程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3个类型。政府机关是公益性工程的建设主体,其主要特点就是公众性和非排他性,这种类型的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全体社会公众来共同承担;经营者是经营性工程的建设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得水利工程供水已被界定为经营性行为,所以,经营者负责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农业生产人员是生产性工程的建设主体,以此促进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3.3 构建多渠道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经常性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发改、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要整合资金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农田水利建设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是分散的农户无力担负的,必须依靠集体力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氛围,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使农田水利建设、经营、管理更具活力,发挥持久的、最大的效益。
篇6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 建设措施; 方式
水利工程属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工程领域,在国民经济占据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其建设的好坏能够影响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稳定发展,可以帮助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种植和生活条件。
一、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在改善部分地区由于沟渠、池塘等潮湿易涝地区的恶劣条件的同时也防止了其他干旱地区的旱情扩大,不但最大成本的节省了水资源的同时,降低了农民的耕种成本,而且响应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号召。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维持我国农业大国可持续发展。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情况下能够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增长[1]。因此,政府相关需要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提供支持,从而拓宽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
二、当前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1.河坝设施老化失修
农村现有河坝大多是修建时间过长,设施简单,排水的管路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要求,往往是哪里有问题哪里临时采取措施,有的不能及时维修,造成积水无法排除,庄稼不能得到有效灌溉,甚至被洪水淹死,卷走,土壤被破坏等等。
2.农村小型水利无人关注
田间的一些小型水坝,池塘和沟渠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废弃不同,随着家庭承包制的发展,一些家庭承包制单位开发新的水利设施。这些设施混着之前的设施很容易出现废弃不管的现象,没有相应的责任人承担修缮或者拆除工作[2]。
3.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存在不兼顾工程技术、社会经济效益及现实地理因素的情况,当建设资金不到位和技术手段跟不上的时候,容易导致枯水季节缺水灌溉和风水季节水泛滥成灾的现象发生。
4.农村小型水利半拉子工程多
因为半拉子工程缘故,造成规划无秩序,施工无质量,管理没力度,因此存在了很多隐患,工程做了一半停工了也无人问津。
5.工程建设缓慢
由于很多的工程在施工的时候没有在相应的政府部门备案,建设的体系不完备,出现了问题没有合理的解决渠道,工程的工期比较长,对农业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6.工程管理滞后管理粗放
农林个体经济意识较强,在水利工程管理上个体会存在只知道用水,不懂得后期维护和管理,只为了满足一己之私,破坏性利用水资源,造成水利工程寿命有限。
7.水利建设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有专项资金支持农村水利建设工作,但是后续的维护运营成本,国家的关注度不够,地方又无力承担后期的费用,只使用不维护和维修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策
1.明确管理责任加强法律监管
水利行政部门是负责监督检查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主体部门,理应发挥其职能,做好从根本上的把控工作,其他部门管理水利工程重在对资金使用和资产管理进行有效的监控[3]。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为百姓做实事,管理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为百姓造福。
此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强化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安全管理的实现途径是加强知识宣传,对于安全管理工作要抓好预防,碰到了人为损害时,要积极的找寻原因,对相关责任人要坚决处理,重视每一生产关节的安全工程,尤其是配套实施的建设要提到日程上去,努力形成好监督体系。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金投入
国家在财政拨款上应该向小型水利工程有所倾斜,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在拨钱的同时明确管理人员,谁主管谁负责的态度,确保初建的小型水利工程顺利建设[4]。另外要有一部分的资金用于改建使用,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掌握第一手材料,确保水利工程配套实施的运行,逐步的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政府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有计划性的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权合理的安排, 让农民都参与到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去,这样提高其自觉维护的积极性。
3.完善规划审批手续建立耗费补偿机制
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一定要完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和审批手续,以保障工程快速进行。合理规划是就是要完善工程建设的资源利用体系,要求向地方政府及时的报备,对工程规模和点信息加以说明,同时要在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进行施工[5]。还要加强工程设施安全保障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健全工程设施的管理制度,打击偷盗、毁坏水利工程设施行为,提高看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保障水利设施安全。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典型的公共服务产品,其运行费用补偿完全应该由政府承担,相关部门需要建立耗费补偿机制,对在水利工程中使用的费用加以补贴,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营和发展。
4.严格执行设计资质制度和工程招标制度
审批工程时,把握好设计和承包单位是具有一定资质的从事资质的单位,对于无资质单位和个人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取从事水利工程的要严格禁止。小型水利工程必须经过行政部门招标办招标,招投标制度要符合现今实施的规定,依据设计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投标,在招标时要在事前或者事后对投标单位的资质进行再次审查,发现问题的要及时整改。
5.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拓展基层水利人员管理水平,培养他们水利工程方面的专业技能,对于学习效果进行实时监控,增强他们在农村基层水利工作中的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不断提升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是农村经济的命脉和血统,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施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生活,只有科学的规划、建设和运营难能保障农业丰收,人民丰衣足食,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代巍.如何有效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J].吉林农业.2014(12):66
[2]张延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2012(04):58-59
[3]汪德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11):72
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070-021 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
1.1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很重要的惠民工程,要发展农业就免不了发展水利业,而对于发展水利业来说就需要很大的投入,而且农田水利建设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是一项基本的设施,因此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明确的了解水利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明显,但其在社会上的间接效益要远远超过投入。农田水利的工程量大,因此管理起来十分困难,想要整体重视起来必须由上而下,从领导开始加强认识,提高重视水平。
1.2 农田水利工程是一项大工程,每年加固湖堤、水库整险、渠道改造、塘堰改造、挖井建窖、节水灌溉等需要发动近亿的劳动力来进行整改。正确引导广大农民投工投劳,形成公私经营水利并存,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事业。
1.3 农田水利工程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工程。水利工程既能调节农田灌溉用水,还可以进行水产养殖,为农民提供另外一项收入,在兴建完水利工程的同时也解决了一些地区的用水问题,保障了农民的饮水安全,从而侧面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农民生活质量的坚实基础。由此得知其百利而无一害。
1.4 能够应地制宜的采取相应对策进行农田的水利建设。目前大部分农村劳力大量外出打工导致了农村的劳动力不足,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工程量要合适该大就大,该小则小,不拖沓、不犹豫。
1.5 农村水利建设是发展现代化农业必不可少的一环,水利工程的实施保证了粮食的生产,与此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的生产能力。
1.6 农村水利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因此水利工程能够促进人水和谐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2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来改变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服务,从而提高产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问题也就慢慢的被人们所发现,以下是一些我的观点:
①县市之间、乡村之间农田水利建设进度不平衡,部分地区行动迟缓。
②工程建设之前没有好好的进行策划,在设计中存在的很多理论值,与实际存在很大差别,设计工作应当详细的列出结构图、工程量以及工程费用计算等细化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多数单位仅仅是在设计方案完成时就进行了工程,导致了工程建设完毕后使得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很多方面不能互相兼容,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③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没有自始至终的认真完成农田水利工程,有一些工程甚至还有很多工程隐患,一些半吊子工程,其原因还是存在于施工队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监督机制不完善,施工管理中的风气不好,影响了工程的质量。
④在管理工程建设中粗枝大叶,维护管理方面不到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其工程的建设标准极低,这也使得工程的使用率大大下降,导致今后需要重修等,费时费力,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⑤工程建设完毕后往往缺少人员的管理或者没有相应的技术去指导。绝大部门工程建成后丢给当地农民管理,所谓谁受益谁管理,美其曰“好”,实际上多数上老百姓根本不能管理,只知道用,这就导致一些本应能存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水利工程往往只十几年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工程的设施老化严重,管理非常混乱,这也导致了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灌溉区域的农业产品出产率和经济效益。
⑥农田水利工程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我国目前对于水利工程的投入机制尚未健全,同时工程建设也面临着多头投资而缺乏统筹规划的局面,国家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农工作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各个部门也通过相应的渠道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因多头投资造成小型水利遍地都是但却缺少形成系统的统筹规划。
⑦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存在着“面子工程”,其存在往往是为了形象和政绩才出现的。在项目的规划中,小型水利工程往往注重路边形象而轻视了水利建设本身的目的和工程的隐性效益。小型水利工程的规划随着领导的意图转,从而缺乏了必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其经济性和使用性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很多需要工程的地方没有,而不需要的却一堆,形成了水利基础设施的两极分化。
⑧农民参与工程讨论的意识较低,所推崇的“一事一议”也难以实行,农村中的留守妇女与老人也缺乏决策能力,往往造成村内的议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受益范围比较大,一般会辐射周围的几个村,如果不能商议妥协,那么工程就不能及时的进行,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⑨农业生产水土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沿袭以往的方式,这样不仅是对水资源的浪费,是对用地的浪费。全国每年的土壤流失量比较大,由于水土流失,造成成片成片的土地沙石化,平均每年要损失100万亩以上,同时农业用水也没有相应的处理,而是直接排入江河湖库,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3 建议与对策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自然水文循环环境;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政府民生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政府都加大了财政投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各地遍地开花。大量兴建的水利工程满足了人们的用水需求。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水文循环环境不相协调,直接影响就是改变了地表径流。因此,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了许多负面的效应。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干旱的发生,给人民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些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迫使我们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进行深入反思。如何既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又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实现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和谐,成为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以“三峡水利工程”为例分析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水是一种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宝贵且有限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距大,气候条件差异大,水资源分布极不合理。东南部沿海多雨,水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缺乏;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缺雨。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合理性决定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建设从古至今,从未停止。古有汉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今有葛洲坝、三峡等大中小型水利枢纽的建设。它们起到的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防洪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约有35%的耕地、40%的人口和70%的工农业生产经常会受到江河洪水的威胁,并且因洪水灾害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居各种灾害之首。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进行有效的蓄水、防洪,尤其是对防御普通洪水、保证重点地区和城市的防洪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的作用。
从汉代以来,长江已发生大的洪水灾害为200多次,1954年的洪水使1800万人受灾,1998年的特大洪水损失高达2500多亿元。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有221.5亿m3防洪库容,能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的洪水。不但可以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减轻对江汉平原、洞庭湖地区和武汉的威胁,还将提高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使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从防l0-2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防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大大减轻长江中游抗洪抢险的压力。
(二)灌溉、供水
针对冬春缺水的情况,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进行蓄水并在干旱时放水灌溉。针对城市缺水的情况,我国启动了多个城市引水战略,像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工程,有效解决了城市缺水的情况,保证了我国城市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三)发电
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蓄水发电,带来经济效应和生态效益,同时还能改善电荒的困境,保证生产和生活用电,保证经济健康稳定长远运行。
三峡水利工程完工后,可以利用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000多万kW的电站不仅能为华中、华东、四川等地区提供电力,对长江沿岸的经济繁荣也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功能外,还具有航运、治沙等功能。可以说,水利工程的建设满足了国民需求,对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关系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慎重对待。
自然水文循环环境
(一)自然环境中的水文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主要形式是地表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变成水蒸汽,悬浮在大气中,并随着气流运动,由一个地区被输送到另一个地区,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雨、雪、冰雹的形式降落,变成地表径流,汇入江河湖海。水文循环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循环,径流、蒸发、输送、降雨、再径流,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二)自然环境中的水文循环的作用
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在自然条件下,水文循环运动就从未停歇。水文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运动、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重要方式,它对自然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调节气候变化
水文循环通过循环,径流、蒸发、输送、降雨、再径流的形式影响地球的气温和湿度,进而影响地球环境的干燥和湿润,对地球的气候变化进行调节。
2.塑造地表形态
水文循环中的降水径流对地表形态产生很大变化,降水径流会冲刷、侵蚀地表形态,把山地搬平,把低地填平,径流中夹杂着大量的泥沙可以堆积成冲积平原。渗入地下的水还可以溶解岩层中的物质,形成岩溶地貌。“沧海桑田”就是说的水文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提供再生资源
水文循环通过水资源的循环运动,可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可重复使用的永不枯竭的资源,为一切动植物提供不可缺少的水分。除此之外,通过降水,水文循环还可以给植物带来所需的氮磷资源。
虽然,水文循环有着这么多的好处,但是并不代表它们有百利而无一害,反常的水文循环会给人类带来洪水和干旱,仅这两项,就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三)影响水文正常循环的几个因素
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主要包括气温、气压、蒸发和降水等因素,对水文循环施加影响。
2.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表现就是维度的不同以及各地洋流的影响不同,造成不同地区降水存在差异。
3.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各种程度的改造,其中就包括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本身想法是好的,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不合法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植被破坏,直接影响了地表径流和降水,水文循环的正常进行受到了干扰。
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水文循环造成破坏
水文循环是自然本身的行为,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它就已经存在。如果外界介入,尤其是不合理、不合法的水利工程建设,肯定会影响其正常的循环。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会有不利影响。一是会破坏原来的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总体上会改变建设区的水文循环环境,水文循环环境会受到影响甚至彻底改变。最终将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甚至还会导致人类的灭亡。
大型水库的建设会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温度、风速、湿度等。水库的降雨量将会显著上升,夏季大气对流较弱,而冬季大气对流较强。
但是,水文循环所带来的洪水和干旱又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又必须对水文循环施加一定的影响,改造水文循环不利的一面。所以说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好的水利工程建设,功在千秋,造福万代。从这个意义上,其实就是提倡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应与自然水文循环环境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以“三峡水利工程”为例说明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水文循环环境的相协调
三峡工程从1919年提出设想到1988年完成可行性论证,再到1992年完成通过人大审议,历经73年。新西兰学者Morgan等人2012的一项发表于《水文学》杂志的研究认为三峡工程开建后50年内,“除了当地文化可持续性受到损害外,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该文结论是:“三峡工程理应开建,并且正在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应是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水文循环环境的相协调的成功案例。
中国在99年由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将社会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利益来追求经济利益,灾害频繁发生已经给这些利令智昏的行为敲响了警钟。
我们应该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考虑,停止这些利令智昏的行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恪守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水文循环环境相协调。同时,我们也应当在工程建设前,必须做好考察和评测,尽最大努力防止不合理的水利工程的建设。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吧,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保障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水文循环环境相协调。
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是为了我们人类更好的发展,保护自然水文循环环境也是为了我们人类更好的发展,这两者有着极大地统一性,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样的。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进行全方面的考察和评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坚持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水文循环环境相协调。实现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的永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
0.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建设管理发展比例失调,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水利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将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进管理有机结核起来,实现“建管结合、无缝交接”,对于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以及水利工程功能的充分发挥都有积极意义。
1.水利工程的建管结合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建设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和建设阶段进行建管结合非常重要。
1.1从资金流通方面看,任何一个工程都是一个整体,资金在建设阶段进行投入,资金的收回及工程效益的发挥都要在运行阶段得到体现和实现,故在可行性研究、设计、建设阶段对工程的管理体制、运营方式、管理机构、人员结构、资产配置、运行期投资等加以考虑是可行且必要的。
1.2从工程本身来看是一个有机整体,项日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是不可分割的,运行阶段可看作是建设阶段的后序阶段,不能说工程建设完成后就结束了,几乎所有工程尤其是水利工程,其效益的发挥是在运行阶段,在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建管有机结合对于水利工程运行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正常发挥提供前提。
1.3从运行管理工作的体现讲,如果水利工程运行期的管理得小到重视,其功能、效益得不到发挥,那么水利上程建设的必要性就没有一了,其前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成了无用功,相应地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所论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都无从谈起了。
2.可行性研究阶段建管结合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指在项目决策前,通过对与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经济等各方面条件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对各种可能的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并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进而评价项目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经济上的盈利性和合理性,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水利工程项目具有很明显的公益性特征,对水利项目的评价,从一开始就以公共项目评价为基本方法。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从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考察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依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建设管理方案论证的同时完全可以对运行管理进行方案论证。
2.1管理机构方面的结合
中的第八部分工程管理,要求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工程管理机构设置的初步方案,初步确定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和生产、生活的用房规模。”和“提出水利工程管理办法,初步确定工程管理和保护区的范围。提出土地征用和管理的初步意见,研究库区、行蓄洪区、滞老洼地等土地利用原则、管理办法和主要措施。”这就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有机结合提供了依据。
2.2投资方面的结合
新建水利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经费进行测算分析,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阶段可能发生的费用进行测算,与水利工程建设投资一起考虑,工程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和生产运行投资,并且将运行管理资金与建设资金一起考虑筹资方案,哪一级部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部门就要负责建设投资的落实和运行经费的筹划,达到从项目的前期解决了项目建成后运行经费来源不明、经费短缺的问题。
3.设计阶段的建管结合
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经审批后,依据项目法人的决策,如果决定建设该项目,就进入了工程的设计阶段,根据我国当前情况,习惯上将设计分为高阶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从狭义角度划分设计阶段我国目前分为二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设计方案优劣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和建成后的运行效果,目前项目管理注重设计方案的优化,在投资一定的情况下采用“限额设计”既可以满足建设要求又能满足资金的限制,管理单位是工程最终的使用者,运行单位要在设计阶段了解设计意图,设计单位要为最终用户一管理单位的设计思想服务,达到用户满意,这一时期运行管理单位参与进来运用丰富的经验指导,可以形成设计与实践的结合,及时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实现优化设计。
实行招投标制度后增加了招标设计这一过程性阶段,此时工程有关的图纸、技术说明、工程量清单等资料与工程后期的建设和管理有密切的关系,设计阶段和建设阶段相接紧密,建设前期的监理、施工招标工作要依据,设计阶段的设计概算、施工图纸和技术条款等。设计阶段运用风险原理对工程建设过程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应对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就能很好的保证工程的按期完成和投入使用,同时也体现设计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运行管理单位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工程设计对于建管结合的实现意义很大,管理人员参与设计阶段的工作,从工程产品的初期提出用户需求和完善化意见,尤其是参与主要设备的招标文件的编制、参与招标评标,可以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在设计阶段检查产品的性能、条件、使用环境技术等与未来使用条件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查找设计疏漏,分析设计缺陷,及时提出优化意见,消除运行中的安全隐患,不但可以方便运行管理而且可以节省部分技术改造投资。
4.建设阶段的建管结合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运行管理者与工程建设者在工程招标、合同执行、安装调试、检查验收等过程方面紧密结合,实现生产准备与工程建设的顺利交接,在工程建设阶段完善、改进技术方案。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实行的是统一管理、分级管理和目标管理,逐步建立水利部、流域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建设项目法人分级、分层次管理的管理体系。项目法人的职责就包括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运行管理机构、管理方案、人员培训等,做好生产前准备工作,对工程的生产经营、还本付息以及项目风险负责,对资产的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项目法人不仅要负责建设期的管理还要对运行管理负责。
4.1运行管理单位参与工程建设参与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对于设备的建造尽量参加设备选型、监造、出厂验收、协助控制设备质量。这种以最终用户的身份全方位参与建设过程,使得在工程建成前消除缺陷,更有利于控制质量,即能减少运行阶段的工作量,又有利于工程的良险运行管理,减少运行管理费用。从质量角度讲,下一道工序运行管理是上一道工序建设管理的用户,只有产品优质才能达到用户的满意,用户才能满意。
4.2运行管理单位参加工程的阶段性验收工作,参加有关设备现场安装、监理、调试,尽量多的掌握工程技术信息和收集相关资料,参与关键项目的实施工作,这是建管结合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参与工程阶段验收、安装调试不仅可以及时掌握有关设备信息、熟悉操作技能,而且为以后设备稳定运行打下良好基础,可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尤其是隐蔽工程的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将隐患消除在工程完工之前。
4.3运行管理单位参与工程结算、投资控制,竣工验收和结算工作,以及生产试运行阶段,这样可以实现工程建成后顺利交接运行管理单位,使得运行管理单位对于新建水利工程的资产来源和结构心中有数,对于运行投产的管理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敬正书主编.中国水利发展报告.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7.
[2]水利部重点科研项目课题组.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5.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 建筑 设计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现代程度的加深,人们对水利工程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其防汛等基本使用功能,还希望设计者能够充分考虑工程的周边环境,设计出满足生态发展的现代化水利工程,从而改善水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出,水利工程也开始实行生态化建设。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指,在遵循生态平衡的要求与发展下,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设计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水利系统,以便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当今社会,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化发展是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理由如下:第一,水利工程的生态化建设是保护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迫切要求。工业社会一来,全球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冰山消融、海平面上升、动植物灭亡、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等。同时还伴随着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水等频频发生。这表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逐渐恶化,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与生存。由此可见,如何有效的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成为当代人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不是一个人、某一方面的事情,需要我们全面人类的共同努力。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其的设计和建设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其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如淹没土地、影响生物的迁徙和多样性,在工程周围形成小气候,库区移民等等。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利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建设生态化的水利工程建设。第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对水利工程建设更高层次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因而对水利工程的提出了更高的发展。在目前经济社会水利工程可以划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供给、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这5个层次最终都体现以人为本。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已经发展到了生态环境阶段了。因而,在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突破传统的河论河、以水论水思想的束缚,重视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水和生态、文化、景观等的和谐。第三,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其审美观和价值观逐渐提高,对城市的品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逐渐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水利工程作为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我国生态城市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改变观念,冲破传统,建立生态型水利工程。
2 生态化水利工程的特点
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必须满足自然性、可持续发展性、社会性及经济性。
1)自然性。自然性是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的基本特征征,因而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保证其适应自然环境,做到各种功能的协调统一,同步发展,合理的设计空间布局,保证水利工程所在地生态的稳定。建设生态化水利的中心环节时在自然循环和地理因素等的综合作用下,保证其的循环利用再生性。因而生态化水利工程符合了自然的系统的发展,维护了生态系统自身的平衡。
2)可持续发展性。建设生态化水利工程必须在实现现代人的要求的同时.还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这也是和谐社会对其的要求。
3)社会性。建设水利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以人为本,为促进社会发展而服务,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必须具备防洪、运输、灌溉及美化环境,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观光游览等特点。
4)经济性。从能源角度出发,水利工程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电能。促进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的国民经济收入。同时生态化的水利工程除了能给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电能,还能有效的改善周边环境,一定程度上节省环境治理开支。
3 加强生态化建设的措施
1)在设计生态化水利工程之前,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分析,权衡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评估水利工程的经济技术及生态效益,转变传统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方式。
2)选择多样化的河流形态保证水利工程的生物物种多样化。经研究表明,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因此,在布置堤线过程中,应计量保留江河湖泊原始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设计堤防间距过程时,尽可能的遵照宜宽则宽的设计原则,要处理好防洪防汛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好土地开发利用工作,从而使得河槽和河漫滩在实现洪水行洪作用的同时,还能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宽阔的栖息地,实现河流自动净化作用。同时,在选择堤型的过程,不仅要保证工程渗透和滑动的稳定性,保证工程安全,还应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可能的选择当地施工材料和缓坡,给植被提供一个生长的环境,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3)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问。因此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避免河道平坦化和流场均一化,实行非规则断面。
4)岸坡防护。在治理河流过程,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是冲击生态系统的最大因素。这是由于水陆交错带往往是植物发育最为繁茂的地带,是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的地方,同时还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所以,设计岸坡防护时,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出发,尽量不破坏周围的自然景观,实现结构和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要选择反滤性能良好的堆石,采用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以便给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5)景观建设。治理水域景观过程,要尽可能的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美学形态。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要营造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和谐的状态。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还要给公众提供一个广泛参与,及保护水资源教育的良好环境,例如水生态公园等。
6)工程施工。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过程,注意施工工期,避免在生物栖息繁殖的时间施工。对一些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合理处理取料场的开挖,尽可能满足人们对美观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此外,还需要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平整地形,给植被生长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料场区需要技术进行植被恢复处理,使其与周围景观保持和谐一致。
7)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实现工程效果,增加生态化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必须对水利工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养护,使其实行定期维护,监测,并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和经验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