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交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交通研究

篇1

关键词:智慧交通;智能交通;发展现状;物联网;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 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07-3

0 引言

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交通的发展程度也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程度体现。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活、工作效率。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持续繁荣,使得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对原有的城市交通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当前全国大、中、小城市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严峻的生态和生存环境不断考验着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如何缓解并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成为关注热点。

1998年原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从而引发了将其概念应用到“数字城市”的社会信息化运动,2008年,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引发了世界上国家和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

1 智慧交通的特点

智慧交通是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通信传输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等有效集成,并运用到交通系统中,以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效率、提升人们的出行体验为目的,以更精确的信息在更广的时空范围内构建的智能化、人性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1 高效省时

智慧交通通过实时跨网络交通数据分析和预测,避免不必要的时间、能源等浪费,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使交通流量最大化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1.2 安全便捷

智慧交通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向各交通行驶主体及相关部门提供实时、有效的交通信息,使其避免产生交通事故,防患于未然,力图做到安全出行。通过移动通信提供最佳路线信息和车辆实时运行信息,以及一次性支付各种交通费用,为旅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增强旅客体验。

1.3 以人为本

智慧交通面世以来即秉承着以人为本、服务民生、需求引导、开放创新的理念,“智慧”落脚于人们的出行需求得到高水平满足。

1.4 节能环保

新能源汽车等智能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 智慧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国外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里程来看,各国交通发展均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大力增加公路通车/通航里程;提高公路/航道等级;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优化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信息化、智能交通/智慧交通。由于智慧交通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概念,是智能交通在新时期的趋势和最终目标,因此本文主要以智能交通的发展为主要论述对象。

1995年,日本的通产省、运输省、邮政省、建设省和警察厅五部门制定道路、交通、车辆的信息化方针,拉开了ITS系统研究开发和实施的序幕。日本心交通系统是实现智能交通的关键之一,在“日本ITS框架体系”的指导下,该系统有一个具有高性能的核心性综合交通控制中心和10子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包括:公交优先系统、交通信息提供系统、综合智能图像系统、安全驾车辅助系统、行人信息通信系统、紧急车辆优先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动态车辆导航系统、车辆行驶管理系统等。

英国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其拥有世界最多用户的SCOOT系统一直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英国交通信息高速公路(Travel Information Highway,TIH)和视频信息高速公路(Video Information Highway ,VIH)是世界领先的交通信息网络平台系统。

2.2 国内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在交通运输和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及自动控制技术,并在全国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使用单点定周期交通信号控制器和线协调交通信号控制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如英国的SCOOT系统、澳大利亚的SCATS系统等。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趋于饱和,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加大城市智能化交通系统建设,成为各地智力交通问题的首要任务。特别是结合了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举办需求,实施了国家综合智慧交通技术应用示范等重大项目,并且围绕国家高速公路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北京奥运智能交通集成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远洋船舶与战略物资运送在线智能检测系统五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科技引领是我国智慧交通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十一五”开始,“863计划”将现代交通技术列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来开展研究;2011年4月,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研发包括智能车载终端设备、公共交通信息采集监测于服务、运营监管和应急保障等城市智能交通关键技术。2012年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将智能交通提高国家战略地位,成为我国第一部以政府文件形式的智能交通战略。另据“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研究报告”统计,2008年至2013年期间,城市智能交通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2%,而受益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道路交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多项政策,预计未来10年内智能交通的资金投入将超过1700亿元。

从整体上而言,我国智慧交通未来的发展呈现三大态势: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给智慧交通产业创造巨大空间;二是世界智慧交通系统将进入一个创造新一代移动社会的崭新阶段;三是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方面,利用智慧交通技术来减少交通污染,发展低碳和绿色交通,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3 智慧交通总体构架

传统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交通管理系统、交通信息系统、公交信息系统、车辆管理系统、泊车系统、车辆控制系统六大子系统,其核心在于控制,即将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融入交通领域,形成完整的控制体系。

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的基础上,融入人的智慧,实施及时、便捷、安全、高效的交通控制。智慧交通的核心在“智慧”,即给交通安装大脑,使之能够及时看到、听到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安全事故频发、难以实时控制事态等难题,使城市交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智慧交通系统是将电子、信息、通信、控制、车辆以及机械等技术融于一体,应用于交通领域,并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交通状况,使交通发挥最大效能的系统。

智慧交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型系统,由许多关系密切的不同领域、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综合集成。其中,人、车、路和环境是交通的四大基本要素;管理者、行人与驾驶员构成交通中人的要素;公交车、地铁、出租车、自行车、商用车、特种车辆等构成交通工具要素;普通公路、高速公路、轨道、航线、公交站、停车场、综合交通枢纽等构成交通基础设施要素;自然灾害、天气状况等构成交通中的环境要素。这几者之间依靠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构成以车联网为中心的交通信息广泛采集、即时传输的网络,将交通流信息和气象信息等输送到城市交通云中心,利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对交通信息进行储存处理,并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交通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将结果输出给公众,向管理者、出行者提供随需而变的服务。最终形成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智能高效于一体的智慧交通体系,涵盖交通管理系统、出行者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智能车辆、自动公路、综合运输、紧急事件与安全以及车联网等系统。

4 智慧交通建设内容

智慧交通将先进的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和交通工程集成,形成各项建设内容,加强人、车、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将各种设施单元(车载设备、路侧单元、控制中心)、交通管理部门和出行者集成到一起,为提高运输系统的总体运输效率和安全水平提供基础和手段。

4.1 交通规划与管理

智慧交通在交通管理与规划领域的建设包括三方面,分别为: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系统、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其中,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是重点,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是基础,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则属于长期宏观类型的应用。

4.2 出行者信息服务

出行者信息服务领域包含的内容及分类方法较多,从系统建设独立性的角度分析,智慧交通在该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三方面:智能车流诱导系统、智能车载导航系统和多渠道信息服务系统。

4.3 车辆运营管理

智慧交通在车辆运营管理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公交系统、快速公交运营管理系统、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系统、出租车调度管理系统、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智能商用车辆管理系统以及特种车辆运输智能监控系统等。

4.4 电子收费

智能交通在电子收费领域的建设主要体现为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和智能停车系统。其中,不停车收费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中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建设内容。随着传感器技术和短程物物通信技术的进步,还将衍生出多种其他基于便携终端的自动收费系统。

4.5 智能车辆

智慧交通在智能车辆的建设内容包括智能防撞系统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先进的车载电子系统、车载传感系统以及车程无线短程通信系统,实现全方位的车辆避撞功能,包括:纵向防撞、横向防撞、交叉路口防撞以及碰撞前的车辆乘员保护等。

4.6 紧急事件与安全

智慧交通在该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和紧急救援系统。其中,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包括事件的预防、事件的检测与确认、事件的鉴别、事件的响应、事后管理、事件的记录等功能。紧急救援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机动车驾驶员、行人、摩托车驾驶员以及非机动车驾驶员等。

4.7 综合运输

智慧交通在综合运输领域的建设内容主要体现为智能客货综合联运系统。该系统利用部署在货物、车辆上的各种传感与识别技术以及旅客的便携智能终端的能力,结合运输路径所在范围内的实时路况信息,实现客货运信息资源的交换,大幅提升旅客联运服务和货物联运服务中的效率和质量问题。

4.8 自动公路

自动公路系统是智慧交通中最先进的应用领域之一,通过在公路系统上铺设路面磁钉车道,控制中心可直接对每辆智能汽车发出指令,调整其行驶工况。该系统通过与智能车辆系统进行信息交换来检测周围行驶环境的变化情况,达到行车安全和增强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

4.9 汽车移动物联网

汽车移动物联网,简称车联网,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具体应用。在物联网的技术背景下,交通系统中的人、车、路灯组成要素的感知能力将逐渐实现。相当于提供了覆盖率极高的海量信息采集终端和信息终端。在物联网的环境中,以汽车移动计算平台为核心,利用泛在感知能力可以对现有的几乎所有智能交通系统进行升级强化,建设基于物联网的路网车辆状态监控系统、基于物联网的交通控制系统以及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服务系统等。

5 结语

在信息化浪潮与数据科学崛起的共同推动下,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下一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及基础支撑。智慧交通的实现依赖于技术与理念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是交通朝纵深、智能的方向发展;技术和理念的提升给交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延伸拓展空间,不但连通了各种交通方式和交通参与主体,使交通更加高效,而且将交通系统的末端渗透到智慧城市的其他领域,通过便捷的交通吸引大量客流、物流、资金流,给城市医疗、旅游、教育、安防、商业等领域带来巨大活力,极大地开拓城市的发展潜力,而城市的发展也会带来交通领域更大的繁荣,激发出交通领域更多更新的商业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418-429.

[2] 孙怀义,王东强,刘斌.智慧交通的体系架构与发展思考[J].自动化博览,2011,10:61-62.

[3] 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224-227.

[4] 张新,杨建国.智慧交通发展趋势,目标及框架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5,4:150-152.

[5] 苑宇坤,张宇,魏坦勇,等.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8):9-12.

[6] 尹方平.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71-173.

篇2

城市地下轨道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地面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地下轨道交通的重要性愈发明显。截至2015年末,我国地铁运营线路长达2 658 km,不少城市的地铁仍在新建或扩建中。从网络公开数据统计的我国各大城市地铁运营路线里程及站点数目可以看出,城市地铁在人们日常出行方式中占有极大的比例。地铁车站大部分位于地下数米至数十米,国外有的深达上百米。因深度等诸多原因,目前天然光还难以被广泛应用,国内外地铁车站大量采用人工照明。有研究表明,光在满足人们视看功能的同时对人的生物节律具有重要影响。地铁车站和车厢的人工光环境与工作人员及乘客的健康密切相关,既能满足视觉功能,又符合人的生物节律的光环境才是优质的地铁光环境。从我国不同光气候区的实际出发,确保地铁工作人员及乘客在地下也能适应地面光环境,应成为今后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光环境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获得的天然光差异较大。根据室外天然光年平均总照度值,将全国划分为I-V类光气候区,西北高原地区室外年平均总照度值达31.46 klx,西南及东北北部仅为21.18 klx。即使位于同一光气候区,天然光照度仍存在较大差异。    

天然光与室内人工光照度、色温等差异较大。就地铁而言,白天地面照度高于地下,夜间地下照度高于地面,且光谱能量分布也很不相同。工作人员及乘客除在视觉上需要适应外,在生物节律方面也需要考虑光环境对人的生理影响。相关标准规范仅考虑了视觉方面的基木要求,且全国地铁采用统一的标准值,没有要求不同光气候区的适应性。如果从人的生物节律与视觉相关性等方面考虑,现有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根据不同光气候区的特征,利用智慧系统对地铁照明进行控制,有利于塑造高质量的地铁人工光环境。

地铁车站照明标准及现状

国内外地铁车站照明标准    

我国标准规定,城市轨道交通各类场所正常照明的标准值为150-300lx,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标准中,地铁平均照度为50lx,北美照明手册中分A-G七级照明标准,地铁不同区域根据功能需求,照度值应符合A-D级即30-300lx。因此,我国标准的低值高于CIE和北美标准。

国内外地铁车站照明现状    

地铁车站主要采用人工照明,这也为光的调节提供了条件。国外地铁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了按照交通流量变化进行照明调光的实践,国内也做出过一些尝试,主要是从P能角度进行的照明控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城市如广州、南京、昆明等市部分地铁线路引入了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但多数仍以视觉功效及节能为重点。笔者调查了重庆市部分地铁站并进行了实地测量,在照度方面,站内部分场所米能达到国家标准,地面与地下照度对比的适应性等方面还有所不足。也许这是少数地铁车站的情况,但从光气候区特征出发,从人的生物节律等方面对地铁照明的理论及应用所进行的研究是欠缺的。目前地铁车站人工照明光源以荧光灯和节能灯为主 ,部分为LED。

地铁车站工作人员及乘客类型    

地铁车站使用人员大致可以被分为工作人员和乘客两类。地铁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地下进行间歇性日夜颠倒的工作,且人数众多。我国部分大城市地铁站点及路线统计表,各城市地铁站点从57个到367个,地铁工作人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76%的乘客为上班族,主要有企事业单位人员、政府职员和自由职业者。出行目的是上班和回家的所占比例为55%。地铁每天客流量中大致有一半为稳定职业者,会在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乘坐地铁。

视觉与非视觉光生物效应    

人眼可见光波长范围为380-780 nm,由视网膜的锥体和杆体两种感光细胞对光环境做出反应。光环境的照度、均匀度、色 温、显色性、眩光值等是衡量照明质量的重要参数并直接影响人的视看效果,不同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也与人的视觉相关。    

2002年,美国柏森(Benson)等人检测到了第三种感光细胞(ipRGCs),被称为非视觉细胞。ipRGC、控制人的生理节律、体温、心率、皮质醇、褪黑素的分泌以及警觉性等非视觉生物效应。有研究表明,人的生物节律受光的影响,光线通过控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进而影响人的睡眠和情绪,光照强度和光谱功率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褪黑素的分泌,人体相关激素变化及生物节律。1984年罗森塔尔(Rosenthal)提出了季节性情感障碍(SAD)的概念,指秋冬季节抑郁症状反复发作,春夏季节症状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光照的缺乏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有关学者提出光疗的方法,使患者的症状得到了一定改善。    

光与人体生物节律密切相关,天然光最符合人的生物节律,不同光气候区光辐射量有较大差异。地铁工作人员和乘客在一定时间内脱离天然光,人工光照强度、光源光谱等对人的生物节律会产生影响,这是地铁照明应当考虑的因素。

篇3

关键词:大数据平台;智慧教育;电力系统灾变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泛在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迅速普及,极大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创新改革,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上升到国家策略的高度。目前高校存在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例如慕课、翻转课堂等[1~3]。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借助信息化教育环境,探索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教学更加智慧。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互联网中的一分子,互联网时代正在迈向泛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技术让各种数据和社交信息的存储变得简单,大数据系统在物联网和因特网的贯通中诞生,为现实课题实现智慧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智慧教育在信息化技术在校园课堂中高度利用的必然产物,它赋予了比传统教育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教学手段[4]。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不仅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形式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这无疑促进教育改革。与传统教育知识灌输教育理论不同,智慧教育以数字资源为核心载体,更加注重学习者参与教育过程的师生互动。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也是问题的主动发现者和解决方法的探索者。由于智慧教学模式尤其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所以智慧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基于大数据平台云教育的优势

云教育将现代云计算技术有机的融入教育教学当中,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大规模、扩展性、可靠性、虚拟性等特征。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高校数据资源库,通过云计算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智能分类,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云教育大数据平台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大数据平台可以利用计算能力根据学习者学习习惯智能匹配教学资源,帮助学习者制订学习计划等。二是云教育大数据平台通过与互联网的连接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课堂学习环境;与其他现实学习环境相比,该平台具有软件多、资源丰富、互动频繁等优势。三是学习成果可以互相充分利用、平等共享,现在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学习者可以利用平台及时上传自己的Word、PPT、音频等学习资源,达到和学习伙伴深度互动的目的。

2大数据平台对电力系统灾害智慧教育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平台对电力系统灾害智慧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电力系统灾害认知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何种极端气象灾害环境会对电力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以及电力系统是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去解决各种复杂极端气象条件对电网造成的影响。学生对电力系统灾害情况的理解都来自老师的简单口头描述,因此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的印象不会很深刻。采用大数据分析平台直观为学生演示各种气象灾害条件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各种影响,例如风机大面积脱网、电网潮流影响等。之后加上老师介绍在极端气象条件下电力系统灾害机理,学生不仅能直观的了解到不同气象条件会对电力系统产生什么样的故障,同时也能深刻理解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本质原因。老师和学生也可以上传各种关于电力系统灾害的学习资料至大数据平台,学生可以从大数据平台上获取学习资料,同时通过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电力系统灾害的理解。

3电力系统灾害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构建

端云协同大数据平台是采用大数据平台架构搭建的智慧教学平台,它由数据集成系统、数据治理系统、平台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数据集成系统通过与监测区域内风机、储能电池、光伏逆变器等各种设备信息建立通讯,采集监测区域内各种设备的运行数据并上传至云端。数据治理系统基于分布式存储系统,根据不同数据处理阶段的数据特点分别存储于Hadoop平台、MPP分布式数据库、关系数据库集群,通过配置数据流入和流出规则,控制数据进出大数据平台过程,平台管理子系统通过可视化建模提供多层级结构可视化呈现能力和3D动画实时展示极端灾害下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变化情况。

3.1数据集成子系统

数据集成子系统作为端云协同大数据平台的基础层,它为大数据平台提供可靠的海量电力数据,该层包括等可控负荷、风力发电机、储能储热设备、光伏发电等一些具有边缘计算能力的终端设备。在万物互联和数据爆炸的环境下,通过分布式边缘终端设备协作完成边缘计算任务,对边缘环境中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高效分配,以实现任务及数据的动态部署,这种分布式数据处理架构相比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处理架构能显著提高平台数据处理能力和效率。

3.2数据处理子系统

数据处理子系统以关系型数据库MySQL承担对结构化的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建立数据仓库来实现对用于结构化数据和元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利用大数据应用框架Hadoop平台的数据仓库作为传统数据仓库的补充,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并对来自搜索引擎的海量数据查询提供支撑。通过定义数据质量清晰规则,系统执行数据质量规则保障大数据平台数据质量,数据获取过程需将原始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合并和装载等操作后生成新数据集提供数据分析使用。同时系统考虑未来的扩展性,为了便于与第三方系统快速对接,构建了数据共享平台体系。平台还兼容基于matlab、python、R语言开发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系统能直接对接学生开发的各种算法模型,便于学生进行仿真试验。

3.3平台管理子系统

平台管理子系统采用最新的窗口显示技术,提供的显示应具有诸如多窗口显示、滚动画面显示、图像缩放显示。提供区域板块可视化呈现能力,构建了从湖南省(湖南500kV网架结构)-湖南省六大区域-特定地点(邵阳地区电网结构),从大到小、从上到下的多空间尺度,以及包括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多时间尺度展示的集成地图电力GIS极端气象下(覆冰、暴风、暴雨等)分析展示系统,提供多层级结构可视化呈现能力,包括电力设备(源-网-荷)设施信息、电网运行状态信息、电力市场信息与交通、电网相关公路街道,以及气象等自然环境信息集中于平台展示。通过3D动画形象的向学生展示在一种或几种极端气象条件下电力系统运行的变换情况,提升学生对电力系统应对极端灾害的措施和方案的理解。

4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电力系统灾害实践教学模式

4.1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式

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目前已和校内多个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数据交互以及资源共享。课程组老师通过该平台为同学实际演示电力系统在各种极端气象灾害下的不同情况以及多种极端条件同时作用下电力系统的变化情况。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登陆平台进行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提升自己对电力系统灾害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平台还可以接入学生基于matlab、python、R语言等编写的优化算法模型,利用大数据平台分布式计算的特点快速验证模型的正确与否。学生只要在连接互联网的情况下都能够访问平台进行算法程序开发学习,因此在这种独特的优势下,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程序开发时间不再局限于老师的上课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连接平台进行开发完成项目。同时学生们的实践地点也不再局限于实验教学室,同学们可以在图书馆、教室等任何地方完成实践项目进行算法程序开发设计学习。这样学生们的学习进程不会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学们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时间和地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实践项目。这种教学模式想对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规划能力更有提升的效果,传统模式下学生都是跟着老师的时间规划下完成课题,老师会在指定时间节点完成哪部分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指导。

4.2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利用大数据平台与市面上现有的免费开放在线教育平台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互通。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自由注册和选课、免费学习,通过平台上课程相关考试还能获得考试合格证书。依托大数据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包括以下过程,首先是课程制作,在每个课程中教师需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深入分析,提炼每个问题的知识要点,拍摄录制成教学视频,连同其它教学资料一并上传到平台;然后,注册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观看视频、完成考核、获得证书;然后,教师利用大数据平台了解学生学习进度,针对学生普遍困惑的难题,集中重点讲解;最后:分析学生提出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完成课堂练习,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测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翻转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侧重于解决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探索最佳解决方案,教师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帮助者和合作伙伴,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让学生全心投入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只用少量时间集中解答问题,这种模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基于任务驱动的团队教学模式

在此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己擅长的模块个性化选择自己的实践题目,同时该课程还设置小组团队课题,学生分组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课题,学生之间分工合作,每个人都负责该项课题的一部分,因此学生都能够选择到自己感兴趣和自己擅长的模块,这就能有效激学生学习和参与项目开发的积极性。学生选择的题目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所出的题库,也不会出现全班同学完成同一个项目的情况,这就有效避免了学生之间出现互相抄袭的情况,确保了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这门课程中来,使同学们能够从这门课中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篇4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4-0075-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e collected from 416 employees in 21 enterpris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colleague promotion to knowledgeoriented staffs job burn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mparison, and chose episodic envy and face need as the mediated and moderated variable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ed that, perceived similarity and power distance positively influenced on episodic envy and knowledgeoriented staffs job burnout. Episodic envy mediated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similarity and power distance on job burnout of knowledgeoriented staff. Face need enhanced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similarity and power distance on job burnout of knowledgeoriented staff.

Key words:colleague promotion; job burnout; episodic envy; face need; knowledgeoriented staff

知?R型员工是指掌握概念和技术,利用信息和知识从事生产的员工[1]。其成就取向较强,注重实现自我价值,被企业认可的心理期望较强,因此,职位晋升被知识型员工视为实现心理特质的重要因素,且当其得知晋升机会被同事斩获时,较大的心理落差会引发负面心理暗示,最终引发职业倦怠。在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职业倦怠对员工身心健康和企业绩效均会产生恶劣影响,因此,探讨职业倦怠的预测变量和诱发机理,对企业采取应对和干预措施意义重大。

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焦点集中于同事晋升对员工职场行为的直接作用,缺乏对员工心理和情绪反应等影响机制的研究。本文将探索同事晋升对知识型员工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并聚焦员工心理感受。认知与情感因素是影响员工组织行为的中介变量,本文基于社会比较理论和知识型员工心理特质,认为当员工察觉同事掌握自己渴望但却无法实现的技术、优势或能力时便产生妒忌情绪,这种敌意会导致员工情绪耗竭。因此,本文将情景妒忌纳入研究框架,进一步探究它在同事晋升与知识型员工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同时,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面子需要是支配和调节员工心理趋向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准则。然而,国内对此研究尚付阙如,本文将面子需要引入研究,探究它在同事晋升与知识型员工情景妒忌间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企业提供抑制因同事晋升而导致的知识型员工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的有效建议。

1 研究评述与假设

1.1 社会比较理论

Festinger指出,人类倾向于同他人能力、财富和社会地位做比较,以获得对自身的认识,此过程便是社会比较[2]。社会比较可分为平行、上行和下行比较三种类型,社会比较对象的选择则是通过引入归因理论和相似性假说进行解释[3],本文主要考量知识型员工与晋升同事间的平行比较。当平行比较对象的特定属性信息(如性别、年龄、努力程度等)被个体得知时,社会比较就会对个体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社会比较的动机和倾向性研究备受关注,如张鹏基于社会比较理论实证研究了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水平[4],牛更枫研究证实,社会比较倾向对个体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5]。社会比较是职场中的普遍现象,员工通过社会比较发现同事在得到自己想拥有却无法获得的东西时,会展现出负面情绪。本文将深层次归因引入同事晋升情景中,依据社会比较理论把知识型员工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归结为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关系密切度3个因素,探讨各因素对员工情绪反应和职场行为的影响。

1.2 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关系密切度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职业倦怠源自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它的降低会对员工身心和组织绩效产生负向作用。晋升机会的分配是造成员工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此过程中员工极易怀疑分配结果的公平性,继而后悔先前的工作热情和投入,以致产生倦怠情绪。员工在社会比较时倾向展现优于均值效应的心理特质,且知识型员工的成就取向、自我价值感以及晋升欲望更强,因此,同事晋升会对其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员工会强迫自己积极工作以谋求晋升机会,但当其工作压力大到无法缓解时,就会陷入倦怠的泥沼中。

现有文献通过研究职业倦怠的前因变量来探索其有效控制措施。其中,个体特征是其最重要的前因变量,由此,知识型员工与晋升同事间的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关系密切度等个体特征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可能原因[6]。其中,表层相似性指个体间在年龄、学历、资历和努力程度等显性特性上的相似度。王维江认为,员工与晋升同事的个人特质相似性越高,越易诱发职业倦怠[7]。当有类似工作经验和个人特质的同事职位晋升时,知识型员工往往展现出烦躁、埋怨甚至抑郁的倦怠情绪。

权力差距是指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状况,是用来衡量社会承认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平等的一种文化尺度。它涉及员工对企业内地位、权威和权力的认知,对员工的情感、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形塑作用。张建君实证研究了董事长―总经理的权力差距与组织绩效的关系[8]。本文认为,未晋升员工感知到与晋升员工间存在较大权力差距时会出现自卑和敌意等负面情绪,继而产生职业倦怠并导致未晋升员工拒绝与晋升员工直接交流,降低工作效率。

关系密切度是指同事间交往、沟通和联系的密切程度。知识型员工在做社会比较时,经常根据获得比较信息的难易性选择比较对象,且同事间关系密切度越高,员工越易获取同事晋升的有关信息,且同事晋升会对其产生激励作用;而较低的关系密切度会导致员工对晋升同事产生嫉妒心理,继而导致职业倦怠[9]。本文认为,与晋升同事的关系密切度会影响知识型员工职业倦怠。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

H1:与晋升同事的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关系密切度影响知识型员工职业倦怠。

H1a:表层相似性越高,知识型员工越易产生职业倦怠。

H1b:权力差距越大,知识型员工越易产生职业倦怠。

H1c:关系密切度越低,知识型员工越易产生职业倦怠。

1.3 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关系密切度与情景妒忌的关系

基于社会比较视角,妒忌是指员工感知到同事拥有自己渴望得到但未能获得的事物时而产生的不满、沮丧甚至憎恶等情感成分在内的心理冲动。对于知识型员工,引发其妒忌心理最本质的原因是欲望,即对晋升机会的渴望[10]。而情景妒忌是针对社会比较情境中的特定人员而产生的妒忌反应,受社会比较因素的影响。知识型员工晋升的社会比较因素中,表层相似性被认为是情景妒忌产生的最主要原因,被妒忌者与自己的相似性越高,妒忌反应越易产生。

情景妒忌针对的是企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同事,当得知同事获得晋升机会时,未晋升员工会感到自己处于劣势地位而导致权力差距感增强,这种负向的社会比较使员工产生主观不公平感,并引起对被妒忌者的敌意倾向。资源缺乏和社会地位分级是导致员工权力差距感的重要因素,职位晋升对知识型员工意味着拥有更多资源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而员工对权力和资源分配公平性知觉是造成情景妒忌的?P键[11]。本文认为,知识型员工权力差距的大小是其情景妒忌的诱因。

员工在做社会比较时,通常选择关系密切度高的同事以获得较全面且可靠度高的比较信息,且同事间关系密切度越高,彼此更愿意为对方考虑,并弱化社会比较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基于此,遵循反向思维提出研究假设:

H2:与晋升同事的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关系密切度影响知识型员工情景妒忌。

H2a:表层相似性越高,知识型员工情景妒忌越强烈。

H2b:权力差距越大,知识型员工情景妒忌越强烈。

H2c:关系密切度越低,知识型员工情景妒忌越强烈。

1.4 情景妒忌的中介效应

情景妒忌是员工发现自己与同事在某方面存在差距而产生的复杂情绪,对员工身心健康和工作表现都产生消极影响。情景妒忌中介于工作满意度及组织自尊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负向影响过程,强化员工的反生产行为倾向,即员工在情景妒忌下所体验到的不公正感会诱发其产生降低工作效率和减少对组织贡献的倦怠行为[12]。因此,提出研究假设:

H3:与晋升同事的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关系密切度经过情景妒忌影响知识型员工职业倦怠。

H3a:表层相似性经过情景妒忌影响职业倦怠。

H3b:权力差距经过情景妒忌影响职业倦怠。

H3c:关系密切度经过情景妒忌影响职业倦怠。

1.5 面子需要的调节效应

面子需要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对维持、增进面子以预防尊严丢失的心理趋向,其程度不同对个体心理及行为反应产生效应不同[13]。面子需要强调社会道德戒律和个人道德标准,能有效规范员工的态度和行为,然而极少有研究探索其对员工情绪反应的调节效应。本文认为,面子需要会影响知识型员工对晋升社会比较的看法,并影响其心态变化。因此,提出研究假设:

H4:面子需要对同事晋升与知识型员工职业倦怠间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H4a:面子需要程度越高,表层相似性对情景妒忌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H4b:面子需要程度越高,权力差距对情景妒忌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H4c:面子需要程度越高,关系密切度对情景妒忌的负向影响越显著。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文将是否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作为判定知识型员工的前提,选择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和诸如企业会计专业人员等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知识型员工代表作为调研对象。问卷设计借鉴了国内外成熟量表,并征询部分知识型员工意见,在综合专家评估的基础上正式生成。采用实地发放、纸质邮寄和电子邮件的调研方式,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成功回收451份,过滤漏答、误答及带有明显规律性答案的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416份。2016年3月至6月集中在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四省21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包括11家电子制造企业、4家星级酒店、3家旅游规划公司和3家零售型企业,并对问卷发放人员进行了为期2天的专业培训,实地调研回收得到有效问卷共169份,邮寄、邮件调研则通过校友会、社会关系等方式完成,共获得有效问卷247份,样本信息详见表1。

2.2 研究工具

本文中各变量问项均参考权威量表,且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数据统计。信度检验均使用内部一致性检验方法,Cronbachs α值大于0.70时证明信度较理想。

(1)表层相似性。借鉴Brockner的量表设计11个题项,包含“我认为自己与晋升同事的工作资历较接近”“我认为自己和晋升同事的工作努力程度相似”等,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790。

(2)权力差距。借鉴Farh的量表设计5个题项,包含“上级做决策无需咨询下属的意见”“无论上级作何决策,员工都无权质疑”等,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26。

(3)关系密切度。借鉴Chen的量表设计7个题项,包括“往常当该晋升同事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他(她)”“我对该晋升同事的家庭情况比较了解,与其家庭成员关系较好”等,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11。

(4)情景妒忌。借鉴Smith的量表设计5个题项,包括“当得知该同事获得晋升机会时,会产生挫败感的心理反应”“当得知同事获得晋升机会后,我会向其他同事抱怨该晋升同事的不端行径”等,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744。

(5)职业倦怠。借鉴李超平的量表设计5个题项,包含“职场劳作让我感到身心俱惫”“怀疑工作的意义,对待工作不像之前努力”等,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62。

(6)面子需要。借鉴Zhang的量表设计5个题项,包含“我非常在乎上级对我的夸奖和称赞”“我渴望拥有其他同事没有但渴望获得的东西”等,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12。

(7)控制变量。性别、年龄、学历、企业性质等人口学变量往往对知识型员工职业倦怠产生影响;另外,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也影响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会对员工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本文将上述变量均作为控制变量。其中,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的测量借鉴Rizzo的量表,设计5个题项,量表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21和0.810。

3 数据分析和结果

3.1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本文运用AMOS17.0进行效度检验,并借鉴Hui的做法,对超过3个题项的变量采取打包方式使其只包含3个题项。该环节参照因子分析结果,合并各变量构念中载荷最低和最高的题项,合并载荷次低和次高的题项,递推直到题项为3个时终止,结果见表2。

基本模型的TLI和CFI均大于0.900(标准值),且RMSEA低于0.080(标准值),相比其他嵌套模型,其数据拟合程度更高,且其所有题项与潜变量间的因子载荷均显著,表明各变量间区分效度较好。

3.2 同源方差的控制及检验

同源方差源于相同的?稻堇丛椿蚱婪终摺⒉馐狱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25.html" title="环境论文" target="_blank">环境、题项语境和题项本身特征?导致的预测变量与校标变量共变,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所以本文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同源方差。首先,问卷提示语和题项的设计尽量采用中性语境和意义隐匿法来降低框定被调研员工作答的可能性。其次,分两个时段发问卷,于3月份率先发放自变量和中介变量问卷,间隔1个月再发放调节变量和因变量问卷,纵向控制同源方差。本文采用Harman单因素检测来分析同源方差,累积解释方差仅为21.417%,因此同源方差较小且单因子模型拟合度很差,不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相关性统计结果(见表3)显示:变量间相关性与研究假设的预期方向大致吻合。其中,表层相似性与情景妒忌(r=0.392,P

3.4 假设检验

本文运用SPSS19.0逐一检验各研究假设,结果见表4。模型1将控制变量作为自变量,模型2自变量又引入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和关系密切度。结果显示,表层相似性(β=0.314,p

在中介效应检验中,模型3结果表明,情景妒忌对职业倦怠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虽对职业倦怠仍呈正相关,但显著性明显降低,关系密切度对职业倦怠正向影响的显著程度未变。模型5结果表明,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对情景妒忌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关系密切度对情景妒忌的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均通过情景妒忌影响职业倦怠,假设H3a、H3b得到验证,H3c未通过验证。

在调节效应检验中,模型7结果显示,表层相似性(β=0.204,p

为更清楚地显示面子需要的调节作用,本文运用Cohen交互效应分析方法绘制面子需要对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与情景妒忌关系的调节作用示意图(如图2),清晰显示面子需要加强了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对情景妒忌的正向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1)知识型员工与晋升同事的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对其职业倦怠产生正向影响,情景妒忌对此影响具有中介作用,且表层相似性越高、权力差距越大,越易引起情景妒忌,增强职业倦怠;面子需要对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与情景妒忌具有调节作用,加强表层相似性、权力差距与情景妒忌的正向关系。

(2)知识型员工与晋升同事的关系密切度越高,员工的情景妒忌程度越高,且职业倦怠越强烈。?@与个人特质、价值观念、心理需求等因素相关,知识型员工对于自我价值实现具有强烈欲望,并极其重视职业成就,而晋升机会的稀缺往往导致其在内心深处将同事视为竞争对手,而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是浮于表面,而存在这种“密切”关系的同事较易成为社会比较的对象,获得比较信息继而导致情景妒忌和职业倦怠。情景妒忌对关系密切度和职业倦怠正向影响的中介效应,以及面子需要对关系密切度与情景妒忌的调节作用均未能验证。

4.2 企业发展建议

(1)企业应高度重视与晋升职员表层相似性较高的员工,并给予更多的鼓励,积极挖掘其潜能,提高员工自信,有效遏制情景妒忌的消极作用。(2)社会比较未必导致比较者的情景妒忌和消极的情绪,企业管理者应当引导知识型员工进行科学、谨慎的比较,以此激发员工上进心,疏导员工因社会比较而导致的消极妒忌情绪。(3)企业管理者应给予积极的赞许、认同及特定的行为激励,使未晋升的知识型员工摆脱面子需要的束缚,对员工进行辅导、沟通使其清楚认识自己,更好地激发员工上进心。

篇5

关键词:脑梗死;天丹通络胶囊;中药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影响生存质量。因此,提高脑梗死的疗效,对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观察天丹通络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门诊或住院的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龄48~82岁,平均 67.5 岁;病程15~90天,其中~30天28人,~60天10人,~90天2人;其中脑血栓形成12例, 脑栓塞4例,腔隙性脑梗死24例;合并高血压病者32例,合并糖尿病者21例,合并高脂血症者34例。对照组40例,男性20 例,女性20例;年龄49~83岁,平均 66.6 岁;病程15~90天,其中~30天27人,~60天11人,~90天2人;其中脑血栓形成13例, 脑栓塞4例,腔隙性脑梗死23例;合并高血压病者31例,合并糖尿病者22例,合并高脂血症者33例。

    两组患者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提出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张廷模,邓家刚,周祯祥,等编著.临床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4-318.

篇6

关键词:资源价值流转会计;财务会计;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2日

一、资源价值流转会计基本思想和原理

资源价值流会计作为管理会计学的新兴分支,其基本思想是以会计理论为基础,根据企业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相协调的要求,以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导向,以流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吸收工业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资源流转视为一个综合系统,将其中每一个生产环节或工序视为一个资源流转中心,对其中的资源(包括正产品成本和负产品成本)和价值,寻找废弃物转变为资源的生产节点,据此挖掘改善措施,优化企业的环境保护技术,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其核心是将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资源流转以流程为导向进行核算和控制。

二、资源价值流转会计核算原理与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原理比较分析

一般财务会计对资源费用按一定的成本标准进行确认、计量、归集、分配和报告,并最终构成产品成本组成部分的核算方式。资源价值流转会计根据流量管理理论,从数量(物质流)和成本(价值流)两个维度跟踪企业资源流转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实物数量变化,进行资源流转过程物量和价值信息的核算。

而资源价值流转会计将企业资源流转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划分为若干个成本核算中心(又称物量中心),按照资源的输入、输出平衡原理(原材料+新投入=输出端正制品+输出端负制品),沿着资源流转在不同物量中心之间的顺次移动轨迹,对材料、能源流向进行分流计算,分别核算各物量中心输出端正制品(合格产品)和负制品(废弃物)的数量和成本,追踪从投入起点至输出终点的全部数量和成本。其中,正制品成本代表资源的有效利用成本,负制品成本代表资源的损失成本。从其核算原理可以知道,资源价值流转会计将输出端的废弃物作为负制品核算其数量和成本,从而确认了废弃物的成本损失,这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的数量、地点和原因与其成本联系起来,可以从价值的角度判断废弃物的成本损失。

三、资源价值流转会计对建立节约型企业的作用与意义

资源价值流会计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从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特征,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在微观层面,它要求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其结果使得资源物质流路线得以优化与升级,单位天然资源所产生的产品质量显著增加,而环境污染物数量则明显减少,起到了节约天然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与此相对应,这一过程必须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不仅需要投资,还会发生运行成本,形成物质、能源、资金、成本等要素在时间与空间上流动的一体化。如果将此过程中的产品价值分摊至各个环节的资源物质的不同流向中,将会产生资源价值流的改变,形成与不同物质流路线相匹配的价值流信息及图式。资源价值流会计正是依据这一原理构建的,它与传统财务会计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有如下优势:

(一)提高资源利用与损失的信息透明度,满足循环经济决策与评价需要。传统产品成本核算是将生产现场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废品损失、资源浪费等均计入合格品产品成本,由合格产品来承担,并不反映废弃资源及不合格品所发生的成本损失。而在资源流转会计核算方法下,会计能合理确定各生产环节的资源有效利用成本与废弃物损失成本,以满足决策与评价的需要。资源流成本会计认为废弃物应该作为一种“负制品”进行单独反映,它将输出端资源分为正制品和负制品两部分。这种成本划分及分配方法使企业从数量和金额上明确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成本和废弃物的损失成本,使所有损失更加可视化,促使企业自觉自愿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满足循环经济决策与评价的需要。

(二)全面系统地反映资源消耗及浪费,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资源流转会计核算前提下,企业追求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要求会计能同时提供企业内部资源消耗、损失与外部环境损害成本。这种成本核算方法充分揭示了在传统产品成本核算法下被掩藏起来的各项浪费,细化了资源损失结构,也有利于企业从技术、工艺、管理对象等不同角度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和改善管理效果。同时,资源流成本会计还突破了现行成本会计忽略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的状况,通过资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来确定外部环境损害成本。而基于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中将废弃物作为“负制品”从数量和价值两方面的反映,为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物量分析的基础。

(三)及时反映与分析循环经济实施前后的价值流信息,有利于企业挖掘潜力。资源流成本会计迎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设置物量中心和全流程核算方式识别各流程不同物量中心的资源消耗与废弃成本信息,明确各环节的有效利用价值与损失价值,帮助企业寻找废弃物的产生源头及生产管理过程的控制盲点,有助于企业实施技改措施和挖掘潜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篇7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traffic accident. Methods: Select disability patients in 232 cases of traffic accident, 46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s the study group, and 186 cases without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s control group; us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an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to evaluate them.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depression after traffic accident was 19.80%. The factor score of the E dimension and L dimens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关键词: 事故;抑郁;人格特征;社会支持

Key words: accident;depression;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social support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203-02

0 引言

交通事故造成患者躯体损伤,心理受到巨大冲击,处于抑郁状态[1]。早期症状表现为饮食减少、情绪低落、失眠、头痛、烦躁、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比较严重的会有反应迟钝的表现,并且会产生幻觉,有自杀企图,据报道抑郁发病率为20%~30%。交通事故致残后抑郁的病因可能是患者自身的心理状态、社会和生物学等各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进一步研究交通事故致残后患者的抑郁症状,本文现针对交通事故致残患者的抑郁症状及人格、社会支持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①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交通事故中肢w伤残患者共232例。其中男性134例,女性98例,年龄18~65岁,平均35.91±5.22岁。②入组标准:1)伤残后1~5周;2)神志清醒,知情同意,能配合进行心理量表的评估;3)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4)患者既往无严重躯体疾病发病史。

1.2 研究方法

所有量表由两名精神科主治医师进行评估,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8。采用单个测试方法,患者入院后第4周末通过抑郁症测试量表来观察其抑郁症表现。①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检测,两名测试者通过与患者交谈,在交谈过程中观察其症状表现,检查结束后针对患者表现分别评分。通过观察得出评分的项目主要包括第8、9及11项,其余各项通过患者口头叙述进行评分。其中,第1项必须两者兼顾,第7项和22项,需要结合患者家属或病房工作人员的意见给出评分;第16项须重点查看患者的体质量记录,或者参考患者主诉及其家属/病房工作人员的意见进行评分。②艾森克个性问卷(EPQ)[3]:共88项条目,正向计分条目下,答案为“是”计1分,答案为“否”计0分;反向计分条目下,答案为“是”计0分,答案为“否”计1分。选取其E(内外向)、N(神经质)、P(精神质)、和L(掩饰)四个维度作为个性评价指标。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4]:1986年问世,编撰者是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有十个条目,其中客观支持条目以及对社会支持的条目分别有3条,另外还包括4条主观支持条目。

1.3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1.5统计软件开展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交通事故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

本研究共有效完成232例,采用HAMD评定,根据HAMD评分>17分诊断为有抑郁症状,共计46例,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9.8%。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EPQ各因子评分比较

为了探究交通事故致残后抑郁症状与其个性特征的关系,分别对比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EPQ因子,从表1所示对比结果来看,两组的E维度、N维度、L维度因子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研究组的E、L维度因子分值比对照组(P

2.3 研究组与对照组SSRS各因子评分比较

针对交通事故致残后抑郁症状与其社会支持的关系,将研究组与对照组的SSRS维度因子进行对比分析,从表2所示的对比结果来看,两组的客观支持因子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分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相对于对照组(P

3 讨论

交通事故致残后抑郁是患者康复期的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5]:表现为情绪消极、烦躁、忧郁,对生活感到乏味,缺乏信心。自我封闭,拒绝向家属亲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抵触向医护人员或其他人透露自己的病症,总是独来独往,习惯通过面壁发呆等独处方式来消化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交通事故后致残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19.80%,与国内重性抑郁症在慢性疼痛人群中发生率的研究结果[6]基本一致。可,交通事故致残患者罹患抑郁症的概率在逐渐升高,相应临床医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现象。

相关研究指出[7],人格特征对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都有显著影响。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心绪敏感并且拥有内向性格特征的患者经历交通事故致残后,罹患抑郁症的概率较大。因为其本身心里承受能力较弱,心绪敏感,其思想和情绪容易被外界因素左右,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细节在其思想认知中会被不断放大,进而造成其情绪波动,加之患者本身内向偏自我封闭的性格特征,患者无法向家属亲朋主动表达情绪或困惑,面对一系列新出现的问题,比如身体的突然残疾,心理准备不充分、自身人格成熟度不够等,患者容易产生心理压抑,但又无法向周围亲友诉说、疏泄不良情绪,所以容易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

国外研究表明[8],在强烈的应激状态下,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出现心理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缺乏主观支持及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差的患者更容易产生交通事故致残后抑郁症状。一般来说,夫妻关系不和,交通事故后家属对患者关心程度不足,经济负担能力弱,家庭关系紧张,自身对身体的康复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迷盲等,都容易造成患者精神的紧张和压力,从而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提示,交通事故致残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其与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黄荣招.循证护理在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7):1159-1160.

[2]汤毓华,张明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16-218.

[3]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96:1-49.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5]韦美先.特大交通事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康复干预措施[J].吉林医学,2010,31(5):693-694.

[6]闻洁曦,邢国刚.慢性疼痛与抑郁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7):436-440.

篇8

关键词:智慧云录播;专递课堂;远程评课;教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94-03

一、建设研究背景

1.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目标。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最终实现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目标。通过在名校、偏远山区多家学校之间建立云录播系统,实现同步课程“专递课堂”、一校带多校,解决教育资源不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难题!

《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继续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普及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应用,新增参与活动中小学教师200万名,新增“晒课”200万堂,评选年度“优课”2万堂。明确以“专递课堂”形式推动为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提供免费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共享优质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淮安市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淮安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全市九个县区均通过了江苏省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验收,硬件基础设施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各县区均建成主干达万兆、互联网出口达千兆的教育城域网,全市中小学实现光纤连通,建成校园网络管理中心以及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备课、教研及日常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建成符合省规定标准的网络教室;实现“班班通”,每位专任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班班建成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然而我市义务教育发展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与农村小学之间的办学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名师与农村教师之间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却很少,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专业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只能以非专业的兼职教师代替,或者改成其它科目。如何以“信息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如何提高农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他们的教学观念,改进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如何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名校、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促进全市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问题,2015年底,淮安市电教馆开展了一系了调研活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讨,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录播教室,构建淮安市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拟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远程评课、教研活动”等模块功能,推动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一校带多校远程教研,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二、建设四大原则:多、快、好、省

多:即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可同时支撑师生在线数量多!可同时超万人在线。

快:即学校应用部署方便快捷,教师上手操作快,网速好,直播传频传输快。

好:融合教学工具多,高拍仪、微课笔等,无限接近实际教学环境,师生体验好。

省:后台管理省事,家长省心,投资成本节省。

三、教学系统架构

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建设是为教育局、学校提供备课、录课、晒课、评课等功能的综合解决方案,帮助教育局、学校深入推进 “三个课堂”建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形成资源共享体系,沉淀本地名校名师资源,为“翻转课堂”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帮助建设网络教研系统,做到远程评课。给教师制作精品课程或微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环境,使得教师可以对教学工作进行反复学习和研究,提升教研水平。根据实际需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提出三级搭建模式:一在全市层面建立淮安市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中心(见图1),二在城市名校建立智慧云录播系统及在线授课、资源上传等平台(见图2),三在乡镇学校、教学点建立网络直播、点播、远程教研平台(见图3)。

四、应用研究

淮安市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是依托互联网和市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与公司合作,整合全市中小学云录播硬件、教学硬件、教学软件,搭建的软硬件一体化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平台。它包括资源共享模块和远程评课、教研活动模块。

1.资源共享模块的功能及应用特色

资源共享模块主要包括三种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和教学软件等云存储服务功能。

(1)三种课堂

三种课堂是利用网络直播或点播的方式,通过精品课程或微课程,向农村中小学师生,特别是边远的“开不起课、开不齐课”的教学点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的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推动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一校带多校,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在淮安市电教馆的组织下,淮阴师范第一附小、淮安市实验小学、淮安小学、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学校、淮阴中学、清江中学、淮安中学等名校先后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名校网络课程课题组,利用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录制名师、骨干教师的精品课程、微课程,每年有近14000名教师进行网上注册晒课,建设“特色教学模式”系列数字资源近100G,供全市中小学广大师生共享。2015年,在教育部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淮安市遴选精品课例经省市逐级推荐、网络投票和专家在线评审,共有79位教师获得部级“优课”。其中,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共有17位教师的精品课例获得部级“优课”,优课数名列江苏第一,全国第六。

(2)教学软件等云存储服务

资源共享还加载了淮安市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为教师提供备课、授课所需的各类教学资源,解决了教师查找资源困难、资源分类不清晰等问题,方便教师快速完成素材查找、课件制作、教案编写等备课工作。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利用教学软件,点击课件页面“微课录制”可以随时启动、停止课程的录制,所录制的视频文件作为校本资源自动上传到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共享平台上,如图4所示。

2.远程评课、教研活动模块的功能及应用特色

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中的远程评课、教研活动模块是为了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研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途径和方法,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在线教研”网络平台,构建市、县(区)、校教研共同体而搭建的,其操作流程如图5所示。

淮安市电教馆通过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系列在线观摩研讨活动,每年有近200位教师上了观摩课,8000多名教师参加在线观摩研讨。2016年1月5日,由淮安市电教馆主办的“互联网+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分教学展示、互动研讨和专家点评三个环节,淮安小学朱海英老师执教了一节六年级英语课,全市近千名教师远程观看网络直播,部分教师利用云平台在线进行文字点评和提问,并重点与车桥小学、马坝小学和长江西路小学教师网络视频互动与教研,还邀请淮阴师院朱风云教授和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丁海英老师分别进行了远程视频点评和现场研讨,取得较好评价。

参考文献:

篇9

巴勒斯坦裔英国学者亚希尔·苏莱曼(Yasir Suleiman)最近出版的新书《阿拉伯语、自我与认同:冲突与移置研究》(Arabic, Self and Identity: A Study in Conflict and Displacement,以下简称《冲突与移置》)围绕阿拉伯语的象征功用对当代阿拉伯社会与海外阿拉伯移民社群的思想与心态变迁进行了细致分析,是一部从语言和文化视角解读当代阿拉伯政治与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

近期的阿拉伯政治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政治活动进行结构和因果分析,鲜有对语言政治属性的关注。苏莱曼试图通过《冲突与移置》打破学科偏见与壁垒,对阿拉伯语的象征功用及其政治效应进行合理的定性研究。

《冲突与移置》涉及了现当代阿拉伯社会与政治变迁的诸多方面,反映了语言的象征功用在阿拉伯政治生活中的丰富表现,主要通过阿拉伯语同阿拉伯世界的内部矛盾、对外冲突和社会变革的三个层面做出论述,并比较了移居海外的阿拉伯知识分子与阿拉伯语相关的个人经历或态度,分析他们对阿拉伯语采取不同立场的原因。

其一,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世界的内部矛盾。

苏莱曼重点讨论了阿拉伯世界所存在的标准语和方言这两大语言变体,同泛阿拉伯主义与国家主义这两种阿拉伯集体认同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穆斯林而言,阿拉伯语标准语是真主降示《古兰经》时所用的语言。对阿拉伯人来说,标准语是古代阿拉伯游牧人智慧的象征,也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遗产的载体。由于这种宗教和民族的双重属性,标准语被阿拉伯人认为是连接各阿拉伯国家和全世界穆斯林群体的主要纽带。因此,重视并使用标准语往往带有同情或肯定泛阿拉伯认同的象征意义。苏莱曼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在2004年至2008年间,他本人在集训阿拉伯各国教师时,坚持使用一种不带方言发音特性的现代标准语,并刻意隐瞒自己的巴勒斯坦出身和在约旦的成长经历,使受训教师无法猜透他的背景。在书中,苏莱曼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对自己当时的行为作了仔细剖析。他提到,他对标准语的强调是出于他对泛阿拉伯主义在当代阿拉伯政治中被日益边缘化这一现状的不满。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在进行政治决策时主要考虑本国的利益,而非作为整体的阿拉伯民族的利益。

与之相对的是,方言则往往被用作压制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并彰显地域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元素。书中提到了埃及裔旅美学者、哈佛大学教授莱拉·艾哈迈德的主张:埃及人首先应该有埃及认同,埃及人有权利使用自己的母语—埃及方言。

其二,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世界的对外冲突。

苏莱曼花了很大篇幅讨论了旅美巴勒斯坦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其自传《格格不入》(Out of Place)中,所描述的他个人同阿拉伯语和英语之间的纠葛关系。他少年时代在埃及上学时,曾饱受学习阿语标准语的煎熬,在流亡海外多年之后,萨义德逐渐开始向阿拉伯语回归。

书中认为,1967年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的失利,对整个阿拉伯社会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创伤。对于萨义德这样流亡海外的巴勒斯坦知识分子而言,回归阿拉伯语是一种在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境遇下固守自己民族身份与认同的方式。

就全球化而言,苏莱曼也指出,英语已渗透到阿语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不少阿拉伯人心目中,英语往往同进步、财富和高贵联系在一起,而阿拉伯语则代表了落后、贫穷和低人一等。

其三,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世界的社会变革。

阿拉伯语的象征性功用在诸如女性解放、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等社会变革问题上也有丰富体现。苏莱曼在书中提到,莱拉·艾哈迈德认为,在穆斯林社会,解释与传承伊斯兰教经典的话语权往往为男性的宗教学者所掌握。

标准语和方言之间的矛盾不仅仅被用来凸显两种认同之间的冲突,也被用来推动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化变革。

埃及裔旅法学者穆斯塔法·萨法沃恩的态度就是一个例子。他认为,标准语精英色彩强烈,不易为普通百姓所掌握,因而成了特权阶级的语言。而方言是日常生活的语言,只有使用方言才能使这些阶层获得政治话语权,才能推动中东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篇10

关键字:智慧交通系统;镇江市;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目前,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全球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十年,我国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增长量是2005年汽车数量的7.7倍,而城市道路每年仅增长3%~5%,车辆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造成运输效率低下、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又带来了中国城市大气质量持续恶化。在我国,交通的发展还无法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推进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智慧交通系统概述

智慧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ITS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提出。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交通的理念。智慧交通指将先进的智能监控技术、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地集成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综合应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智慧交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交通理念。智慧交通的发展模式更加着重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探知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式决策信息和高效精准的管理信息。智慧交通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是智慧交通信息获取和传递的基石,构建全方位的智慧交通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避免因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共享不充分而造成错误决策。智慧交通系统利用高科技技术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提供各种综合通方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改善交通状况,使得交通控制更及时、方便、高效和安全。

二、智慧交通的研究现状

中国智慧交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研究围绕交通流理论、城市路口自动控制数学模型等工作展开;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车辆动态识别等;到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原先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交通状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为智慧交通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再加上人们出行理念的变化,使得智慧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建设智慧交通,各方面专家学者积极致力于智慧交通与新兴科技结合的研究中。例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认为,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动下,智慧交通系统将会进入全新快速度发展时代,而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统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车联网的构思可以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行驶路线的优化,让交通更加畅捷。

三、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近几年,镇江市城市人口已达311万,私人汽车保有量接近34万,交通流量以每年9%的幅度逐年增长,城市交通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造成的交通拥堵、运输困难等交通问题亟待解决。

从表1可以看出镇江交通流量年年增长,为缓解交通压力,镇江市政府大力发展智能公交项目。智能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将智慧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工具相结合,通过公交车及公交车站的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输到智能运行中心,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实现车辆位置信息实时化、可视化,出行者也可根据公交车站的站牌信息,准确掌握公交车到站距离。截至目前,市区已完成1000多台公交车GPS设备和车内监控设施安装,完成100多条线路的地理信息采集和车辆、人员基础数据录入,完成200多座智能公交站台的改建任务,智能公交已覆盖主城区主要道路和公交线路。

由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镇江市智慧水运建设工作尤为重要。2013年开始投入使用水上ETL系统(不停航缴费系统)免去船员上岸来回奔波,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另外水上应急系统通过智慧海事电子动态监管中心的实时监控,全面提升水上安全应急能力,减少水上交通事故。

虽然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已经初具成效,但根据调查显示镇江市目前建设的智慧交通系统并没有彻底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增强交通管理智慧化,合理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建设。

(二)镇江市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各部门相互独立,互联互通程度低。我市交通部门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重叠,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造成相关的交通信息传递不及时,降低了交通运行效率,阻碍了交通信息准确及时的。

2. 基础设施不完善,获取信息不全面。镇江市城市公交基础设施不足,公交专用道缺乏和站点设施未得到有效保护,使得快速增长的社会车辆随意停靠、挤占公交站点,扰乱了公交车的安全运行和有序停靠,造成交通控制中心获得的相关交通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反应实时的交通形态,交通网络各个节点的接收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信息分析处理的难度。

3. 技术水平较低,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当前,由于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引进时间限制,信息采集手段单一,数据累积量少,数据加工处理和应用分析能力较弱。镇江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采集的融合、云计算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

4. 数据源质量不高,信息安全隐患严重。由于数据质量不高,导致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等需要实时准确交通流量数据的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智慧交通具有移动特性和无线通信两方面特点,但当前对于智慧交通的研究只偏重于其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容忍性等安全问题。

四、对于镇江发展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政府需要从上而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范,成立专门的智慧交通管理部门,建立适应镇江城市发展、“一城两翼”市区空间布局的交通管理体制,对影响交通信息资源的各方面力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实现智慧交通系统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二)大力开发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

保障镇江交通协调发展,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交通科技进步,提高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和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构建智慧交通的技术支撑推动城市交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比如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的融合、挖掘和分析,建立交通动态信息处理和管理控制平台,使海量数据得到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帮助交管部门更加宏观调控包括陆路、水路等系统在内的整个交通体系。

1. 公路建设。镇江冬季室外温度较低,高架桥路面易结冰,可以利用智能化自动除冰系统,当桥面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启动加热系统,自动保温,避免结冰,造成交通事故。同时在国、省干线重点路段安装监控,与公路智慧交通指挥中心进行实时数据、语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2. 公交建设。4G网络的发展让智慧交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集调度、视频监控、信息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安装在公交车内,及时记录车辆信息传回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同时便于公众出行信息及时变更。利用车内视频监控,可以实时抓拍、调用历史视频,为智能公交调度和公交车内纷争等案件提供有利的图像信息。

3. 水运建设。镇江位于长江之滨,水路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加快构建船舶与航道运行环境的感知平台,在提高水运效率的同时,积极响应生态城市号召,减少环境污染。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的公众参与系统,作为公众参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的平台,例如“实时路况”、“公交线路查询”、“出行导向”等信息。另一方面,“掌上公交”、“智慧镇江”等相关系统可以与QQ、微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扩大适用范围,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加强相关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包括数据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其次需要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时感知整个系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最后要加强从业人员和群众的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五、结语

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信息与交通的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推进智慧交通系统进步,城市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必要手段。镇江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将促进与之相关的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镇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

[2]王维民.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2010(07).

[3]涂晓晖.未来城市交通的智能中枢[DB/OL].义乌新闻网,2014-06-21.

[4]张叶.浅谈我国智能交通及问题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

[5]镇江市交通运输局.镇江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DB/OL]. 镇江市交通运输局网站,2012-10-31.

[6]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交通工程,2013(06).

[7]王谦,代佳欣.成都市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