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辐射防护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辐射防护研究

篇1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药品 银杏叶提取物:由德国威玛舒培博士药厂授权,台湾济生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含量为3.5mg/mL。1.2 照射条件 使用国产X.S.S.205(FZ)型固定式X射线深部治疗机,电压180kV,电流0.5mA,剂量率为0.29Gy/min,照射剂量为2.0Gy,1.3 剂量与分组 微核试验与染色体畸变试验用昆明种小鼠各40只,分为4组,每组10只,适应性饲养一周。根据给人用剂量0.5mg/kg的标准,根据种属换算关系得到小鼠腹腔注射剂量为5.0mg/kg,设此浓度为低浓度,中浓度为10.0mg/kg,高浓度为20.0mg/kg;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4 微核实验 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周。在电离照射前1h给药,照射剂量为2.0Gy。照射后24h,脱臼处死动物、剪取胸骨骨髓、涂片、推片、晾干、固定、Giemsa染色,观察1000个PCE计数含有微核的PCE数。1.5 染色体畸变实验 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周。在电离照射前1h给药,照射剂量为2.0Gy。照射后18h后腹腔注射秋水仙碱4.0mg/kg,6h后脱臼处死小鼠。取股骨、生理盐水冲骨髓、低渗、预固定、固定、滴片、Giemsa染色。镜检200个中期分裂相,记录异常细胞中染色体个数、畸变类型及坐标。1.6统计分析 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微核试验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银杏叶提取物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各剂量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这三种浓度均有抗辐射能力,但可能达到药效的平台期,呈同等抗辐射能力,见表1。2.2 染色体畸变分析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在给药组中畸变率最低,生理盐水组最高。低浓度组与各给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讨论电离辐射可造成细胞内核酸分子的损伤。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的机理是它可以直接作用于DNA大分子,又能通过水分子的电离产生自由基,自由基在体内可引起DNA损伤[5]、造成单、双链断裂以及碱基损伤、DNA分子交联等。骨髓细胞对放射线十分敏感,受到损伤后可在分子水平发生损伤,可以引起染色体畸变、细胞微核增加[6]。染色体是包含遗传信息的核酸分子,而微核是核酸损伤后细胞内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这两项指标可以敏感地反映出电离辐射对核酸分子的损伤作用[7-11]。本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可降低受照小鼠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这可能与银杏叶提取物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拮抗氧化损伤有关。有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在体外和体内均有明确的抗氧化损伤作用,对于糖尿病和心脏疾病动物模型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另外,银杏叶提取物在临床已经广泛使用,主要用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细胞缺血缺氧状态。循环改善后,对于清除体内自由基有极大的协同作用[12-15]。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银杏叶提取液腹腔注射后,对小鼠的生存状态未有任何不良影响。动物饮食,活动自如,状态良好。整体状态,给药组明显好于对照组。且未见到明显的毒性表现。因此,本研究认为,可将银杏叶提取物作为辐射高危人群的预防保健用品加以开发应用。

作者:施雨露 刘照轩 陈强 张小楠 徐效义 单位: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 吉林大学药学院再生医学系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篇2

泰安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临床核医学诊疗中辐射剂量的研究,探索核医疗安全管理和辐射防护的具体方法,以保障患者、医疗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方法 针对最为常见的核医疗方法131I治疗,选取68例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由一名医师和两名护士负责治疗工作,一组采用常规治疗防护措施进行治疗,一组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并记录两组患者服用131I后的有效剂量和医护人员1年所受的总辐射剂量,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1年的治疗之后,采用常规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受辐射剂量为(59.63±0.56)mSv,医生和护士受辐射剂量为(4.692±0.056)mSv;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受辐射剂量为(50.21±0.69)mSv,医生和护士受辐射剂量为(1.216±0.037)mSv。结论 患者接受131I治疗所受到的辐射量大于公众照射年剂量限值,但比职业照射的年剂量限值低,但通过综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131I治疗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剂量,能够保障接受临床核医学诊疗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健康。

[

关键词 ] 临床核医学;辐射剂量;辐射安全与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a)-0001-02

核医学又被称为原子医学,它是指放射性同位素、由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束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核辐射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2]。在医疗上,核医学可以被用于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等多方面;在药学上,它可以用来研究药物作用原理、测定药物活性、分析药物成分以及对药物进行辐射消毒等。核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在医疗检查和诊治上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3-4]。但在实际应用中,临床核医学检测或治疗对患者、核医疗工作人员甚至社会大众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让他们有可能遭到辐射的威胁。当今,临床核医学高速发展,在我国各大医院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对核医疗安全的管理和辐射防治是医院和医学研究者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3]。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临床核医学诊疗中辐射剂量的研究,探索核医疗安全管理和辐射防护的具体方法,以保障患者、医疗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针对最为常见的核医疗方法131I治疗,选取68例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34例,包括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在29~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75±2.56)岁,体重范围在46~72 kg之间;观察组接受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34例,包括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在32~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2±3.34)岁,体重范围在49~70 kg。所有患者都经过了本院专科医生的详细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患者,适合并同意接受口服131I治疗。每组患者配备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的对比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仪器和药物:采用合肥众成机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DFM-96的放射免疫r计数器;将99mTc-DTPA溶液(批号为:S10950009 ,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3mL注入喷雾器中,使患者只经口含通气道管端呼吸,在安静状态下吸入雾化的放射性气雾,

将接受常规治疗防护措施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每一组分别由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负责治疗和护理工作。通过一年的观察和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经过131I治疗后全身有效剂量和甲状腺有效剂量。同时,对负责两组患者的医生和护士1年所受辐射剂量予以记录。

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是指在患者全身受到非均匀性照射的情况下,受照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HT)与相应的组织权重因子(WT)乘积的总和。它是对福射效应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反应了核辐射对人体的随机效应几率[4]。其表达式为:

E=∑WT·HT

对患者全身有效剂量的测量要依据成人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来进行估算。甲状腺辐射剂量估算先根据由NaI晶体和光电倍增管组成的甲状腺功能测定仪和石蜡人体颈部模型检测的甲状腺吸碘率计算甲状腺内131I的放射性活度,根据文献提供的内照射剂量估算办法计算出甲状腺辐射当量剂量[5-6]。对患者外照射辐射吸收剂量的测量的主要通过451P-DE-SI型电离室巡测仪,在患者颈部1 m处进行测量。对临床医护人员所受辐射量的检查可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和FJ-377型热释光剂量读数器进行检测。医护人员工作时将计量器放在工作服左胸前口袋内,累计一年所受到的辐射量。

1.3治疗的防护措施

1.3.1常规治疗防护措施 常规治疗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医护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穿戴防护设备,并携带报警式辐射测量仪;②操作结束后要对个人表体和防护用品进行辐射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③出现相关工作人员辐射超标现象应予以详细调查,并及时向卫生部门通告[7]。

1.3.2综合治疗防护措施 综合治疗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内照射的防护,其主要方法是要减少进入患者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在辐射治疗前要做好室内通风;②对外照射的防护主要包括屏蔽防护(安装防护屏,穿戴防护装备)、时间防护(缩短查房时间)和距离防护(与患者距离保持1 m以上);③医护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在工作期间不仅要穿好防护设备,还禁止饮食、吸烟等;④食用蘑菇、木耳等防辐射食品进行防护;第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发生辐射超标引起身体疾病的情况要及时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x±s)表示,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甲状腺有效计量和全身有效剂量的检测结果

对照组患者有效剂量的使用量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甲状腺有效剂量使用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医护人员工作一年所受辐射剂量检测结果

见表2。

经对比,患者所受甲状腺有效剂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全身有效剂量和医护人员所受辐射剂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核医学诊疗技术在各大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131I治疗法,它是核医学治疗的典型代表之一[5-7]。131I是一种口服的同位素,患者通过口服的方式,使131I进入人体,随着时间流逝,131I会在人体内发生衰变,发射出射线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射线。131I具有较大的活度、能量和组织穿透力,能很好地对甲状腺细胞起到抑制作用,是甲状腺疾病的主要临床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清楚地观察患者在1年时间内受辐射的全身有效剂量,以及医护人员在一年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

本文通过两组观察对象的数据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全身有效剂量为(59.63±0.56)mSv,医护人员1年所受辐射剂量为(4.692±0.056)mSv;观察组患者的全身有效剂量为(50.21±0.69)mSv,医护人员1年所受辐射剂量为(1.216±0.037)mSv。在治疗中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及医护人员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采用常规防护措施的患者及随组的医疗人员。本次研究结果与柳朴[8]在“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Ⅰ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中的结论基本相同,表明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所受的辐射剂量,保障其安全。但是,在本次研究中,医护人员工作1年接受的辐射剂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差异幅度明显高于陈新悌[9]“福建省部分临床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分析”在中的研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工作年限和所选取的随想数量有限,存在一定的弊端。

综上所述,患者接受131I治疗时,为了保障患者和临床工作人员的安全,应该采取积极的防辐射措施,尽可能的降低辐射使用剂量,保障其生命安全。

[

参考文献]

[1] 贾会.浅谈临床核医学辐射[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0):960.

[2] 易艳玲.临床核医学诊疗中的辐射剂量与防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2.

[3] 邬仁会.临床核医学辐射的防护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5-936.

[4] 赵进沛,刘志鹏,许泽.热释光辐射剂量探测技术在医疗照射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13,29(16).

[5] 张永锦.一起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污染事故的教训[J].科技致富向导,2013(13):56.

[6] 张晓懿.甲状腺疾病131I治疗中患者受照剂量及其防护的研究[D].2013:45-50.

[7] 李雪.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I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J].现代养生B ,2013(8):51.

[8] 柳朴,卢建祥.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Ⅰ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70.

篇3

关键词:金属腐蚀;腐蚀速率;黏附速率

1 概述

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通过炼油装置改扩建工程,原油加工能力从150万吨/年上升至500万吨/年,催化裂化加工能力从60万/年提高到260万吨/年。随着炼油装置加工量的提高,炼油厂循环水的使用量也从6000m3/h提高到16000m3/h。众所周知,采用循环冷却水是工业节约水资源的重要途径,高浓缩倍数运行的循环水,不但满足生产要求节约用水,而且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循环水腐蚀速率的控制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循环水中换热器设备、循环水管线、凉水塔等的使用寿命,研究循环水腐蚀设备机理,研究如何控制好腐蚀速率,如何选择防腐材料、防腐隔离层,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对搞好炼厂循环水设备的腐蚀与防护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炼油厂循环水腐蚀机理

循环水系统是炼油厂的重要系统之一,对循环水腐蚀速率控制不好,由于系统腐蚀造成设备或管道的泄漏,将直接会导致炼油厂全部停工,严重影响炼油厂的生产安全及经济效益。

循环水对设备的腐蚀主要是指钢铁材料与水的金属腐蚀,金属腐蚀是一个电化学过程。

水是极性分子,溶解能力很强。水中的阳离子有K+、、 Na+、Mg2+、Ca2+等,阴离子有Cl--、SO42--、HCO3--、CO32--等,水中的溶解气体有O2、CO2等,同时还含有有机微生物、有机油脂、悬浮颗粒泥沙胶体等。

由于种种原因,钢铁的金属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当它与水接触时,会形成许多微小的腐蚀电池(微电池)。其中活泼的部位则成为阳极,腐蚀学上把它称为阳极区;其中不活波的部位则成为阴极,腐蚀学上把它称为阴极区;

阳极反应:FeFe2++2e 阴极反应:1/2O2+H2O+2e2OH-

沉淀反应:Fe2++2OH-Fe(OH)2 总反应:Fe+1/2O2+H2OFe(OH)2

水中的阳离子还会与OH-离子产生其它的副反应:

Ca2++2OH-Ca(OH)2

Ca(OH)2+Ca(HCO3)22CaCO3+2H2O

Ca(OH)2+Mg(HCO3)CaCO3+MgCO3+2H2O

Mg2++2OH-Mg(OH)2

MgCO3+Ca(OH)2CaCO3+Mg(OH)2

炼油厂循环水中金属腐蚀加入各试剂的目的:

使用缓蚀剂的目的是对金属进行钝化,在金属表面形成耐腐蚀层,隔断与水的接触,从而达到减缓水对金属腐蚀的目的。

水垢是水中的溶解盐类结晶析出沉积在金属表面的物质,随着循环水温度升高和PH值升高,将导致盐类溶解度下降,水垢成垢量增加。水垢增加将阻碍热交换器的热传导效率,降低水流量,严重时将堵塞管路或换热器,不但增加垢下腐蚀,而且增加能耗和维修费用,因此必须在水中加入阻垢剂。

污泥和生物粘泥是水中的悬浮物尘粒,由微生物残骸、油等沉积而成,容易为结垢提供晶核堵塞管路或为由微生物成长提供条件。可用加入分散剂、旁滤或在线过滤等方法减少污泥和生物粘泥。

循环水中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藻类。循环水中细菌主要有异养菌、自养菌、霉菌、酵母菌等。即以有机物为食物来源的细菌都称为异养菌,自养菌是以二氧化碳,碳酸盐作为食物来源的细菌。霉菌、酵母菌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真菌对金属并没有直接的腐蚀性,但它产生的粘状沉积物会在金属表面建立差异腐蚀电池而引起金属的腐蚀,并且粘状沉积物覆盖在金属表面,加快金属的点腐蚀而形成锈垢。死亡的藻类会变成循环水系统中悬浮物和沉积物。在换热器中,恶性循环,为细菌和霉菌提供食物。在新鲜水中,一般来说细菌和藻类都较少,但在循环冷却水中,由于养分的浓缩,水温的升高和阳光的照射,给细菌和藻类创造了迅速繁殖的条件。藻类形成的团块容易堵塞换热器中的管路,降低循环水的流量,从而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因此,必须要控制微生物生长,破坏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合理使用氧化性杀菌剂和非氧化性杀菌剂。

3 炼油厂循环水腐蚀速率的控制

循环冷却水中影响管内壁面腐蚀的因素主要有水流的流速、溶解氧、二氧化碳、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硬度、电导率、pH值、温度等。影响管外壁面腐蚀的因素有湿度、pH值和导电性能。通过对炼油厂一循循环水系统进行长期调研和摸索,研究确定出炼油厂循环水系统的三个主要腐蚀影响因素是氯离子、PH值和钙离子, 它们的波动范围分别是:氯离子为500mg/L以下、PH值为7.5~8.5、钙离子为200ppm以下。

4 炼油厂循环水设备防护

①刚建好的炼油新系统由于没有经过运行,设备内部一般比较干净,因此必须对循环水系统进行预膜处理,通过挂片实验表明,未预膜的试片的腐蚀速度至少是预膜试片的2~5倍,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完整而耐蚀的保护膜,是循环水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步骤。

②定期根据实际情况对在线 冷却循环水系统进行化学清洗,杀菌灭藻、粘泥剥离,酸洗除垢、中和排污,重新预膜,直到转入正常的循环水处理。

③换热器是炼油装置与循环水有关的关键设备之一,合理选用换热设备管束材料和厚度,将会减少腐蚀,延长换热设备使用寿命。

④对换热器管束内壁刷涂料进行防腐。如涂料成份为环氧与氨基树脂的合成物,该材料属热固化型由高分子组成。在耐弱酸强碱及水中氧化剂腐蚀特别好。防腐后的管束可以在壳程入口温度小于160℃使用,基本解决了管束内壁金属表面腐蚀问题。

⑤由于水相换热器中腐蚀介质中多为碱性介质,将化学镀镍技术应用于换热器管束,由于化学镀镍的优异耐碱腐蚀性,不但使使用寿命显著提高,而且还能抗水中硫介质延缓冷却水的结垢速度。

⑥在检修换热器管束时,用高压水射流技术对管束内壁进行清洗锈垢层,该技术清洗能力强,属于机械清洗方法之一。

⑦如炼油厂二循的风机叶扇原先采用普通碳钢和防腐漆,因循环水药剂中含有酸性和碱性等气体,且使用环境湿度太高,使用寿命仅有4个月左右(发生脱漆和氧化腐蚀断裂)。改为橡胶或玻璃钢衬层防腐后,使用寿命延至两年左右,保证了安全生产,又节约了资金。

⑧宁夏石化炼油厂地下循环水管线,因为循环水水压较高,非金属管强度不够,一般是采用碳钢管外加氧化煤沥青作为防腐隔离层。

5 结束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据各个炼油厂循环水设备的腐蚀及结垢情况不同,应该采用“因地制宜、区别情况、对症下药”的治病方法。但是炼油厂循环水设备的腐蚀机理和处理方法都大同小异。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去研究、试验,不断地总结经验,把循环水设备的腐蚀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黄新泉,伊学飞,祁世民.炼油厂循环水水质改进研究[J].全面腐蚀控制,2002,04.

篇4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腰肌;腹肌;康复护理;复发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lumb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prevention of recurrence of

LiuShiJu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waist and abdominal strength training to improve lumb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ommunity intervention to reduce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effective way. Methods: 56 cases treated and cured and markedly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t the time the end of trea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mmunity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s, community intervention group lumbar abdominal strength training, the control group only for the waist protection health education. 1-year follow-up recurrence rates were observed,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6 and 12 months for assessment of lumbar function. Results: The community intervention group 1 year recurre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x2 = 7.16, P 0.05) Community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6 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lumbar function score than the real-time increased, the difference significant (t = 1.86,1.89, P 0.048);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6 and 12 months of the lumbar spine score and treatmen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to immediately after (t = 2.09.1.79.P 0.05); community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6 and 12 months of lumbar funct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ame period in control inspection team score,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sex (t = 2.69,2.56, P

【Keywords】 Lumbar; disc displacement; psoas; abdominal muscles; rehabilitation care; recurrence

【中图分类号】R5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79-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约30%的患者在治疗后6~12个月内复发[1]。复发的患者治疗难度大,治疗时间长,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家庭进行腰腹肌肌力训练,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预防复发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1年2月本科室住院和门诊行非手术治疗并得到治愈或显著改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按患者治疗结束的时间随机分为社区干预组和对照组,社区干预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8~62岁;病程3d~12年,其中单间隙和双间隙突出分别为12例和16例;在本科治疗时间为10~26d,治疗结束时的腰椎功能评分为(24.23±0.76)分。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19~64岁;病程5d~11年。其中单间隙和双间隙突出分别为13和15例;在本科治疗时间为9~29d,治疗结束时的腰椎功能评分为(25.93±1.08)分。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突出间隙,治疗时间及治疗后的腰椎功能评分等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训练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治疗结束后只进行腰部防护知识的健康教育,社区干预组患者于治疗结束时除进行腰部防护知识健教外,还指导患者应用腰部肌肌力训练体操长期进行腰腹肌训练。具体方法如下[1]:半俯卧撑:患者俯卧床上,双上肢伸直支撑,先抬头,再撑起上半身,使脊椎腰段尽量后伸并维持5~10S,重复10次为1组;俯卧抬腿:患者取俯卧位置,交替抬高两侧下肢,并维持5~10S,10次为1组;半桥运动:患者仰卧位,用头、双肘及臂部支撑于床上。挺起胸、腹部(脊椎胸腰段后伸)并维持5~10S,重复10次为1组。每组动作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少到多,由易到难进行。训练2次/d、下午各1次。早期腰背肌功能训练时避免肌肉再次损伤,必要时佩戴腰围以增加腰部力量,稳定脊柱[2]。观察指标 腰椎功能评定,随访1年后复况于治疗后6和12个月各进行1次腰椎功能评定。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制订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估腰椎功能[3]。

1.3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均数以x±s表示。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即时的腰椎功能评分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t=0.70,p>0.05);社区干预组治疗后6、12个月时腰椎功能评分较治疗后即时增高,差异有显著性(t=1。86,1。89,p>0.05),6、12个月后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t=0.73,p>0.48);对照组治疗后6、12个月时的腰椎评分与治疗后即时相比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2,09,1.79,p0.05);社区干预组治疗后6和12个月的腰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2.69,2.56.p

与治疗前比较,ap

在随访中发现,对照组有15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3,5,9个月时出现腰腿痛症状,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而社区干预组有3例分别于治疗后5、8个月时复发,其复发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经x2检验,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6.69,P

3 讨论

腰部的肌肉既是腰椎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稳定脊柱、保持腰椎平衡的重要结构,同时,腹部肌肉在维持脊椎腰段的稳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4]。而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腰腹部屈伸肌力常出现明显下降,并以腰部伸肌的肌力下降更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屈伸肌力下降的原因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产生疼痛,疼痛导致肌肉反射性抑制以及患者由于活动受限导致较长时间的肌肉静力性负荷不足及运动缺乏,引起不同程度废用性萎缩,进一步导致肌力的下降。至于患者伸肌肌力降低甚于屈肌,可能与患者存在神经根受压,导致支配腰伸肌的腰神经后支外侧支的营养作用失调而引起伸肌萎缩有关[1]。

虽然腰腹肌肌力的改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因还是果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但腰腹肌力的下降可导致患者原有的肌肉痉挛加重,关节韧带僵硬,脊柱活动异常,进一步可能引起椎间盘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细微损伤,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患者的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因此,加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腹肌肌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本研究采用的腰腹肌肌力训练方法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伸肌力量下降较明显的特点。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的随访发现,社区干预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即时的腰椎功能评分差异不明显,但在治疗后6和12个月的随访评估时发现,对照组腰椎功能评分与治疗后即时相比明显下降,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结束后如不注意加强腰腹肌训练,以维持腰椎结构的稳定,则有可能出现腰椎功能的下降,继而使复发的概率加大。

综上所述,腰腹肌肌力训练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改善腰椎功能,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法,应将其作为非手术治疗的后续手段,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长期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高晓平,刘彤,陈和本,腰腹肌肌力训练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及预防复发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9,7(23)3220-3221。

[2] 蔡敏,宋晓玲,刘金凤,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术后康复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8,6(14)79-80

[3] Yu WH, Hao S.A assessment method of lumbar funcation.Zhongguo Kangfu Yixue Zazhi 2008;13(5):214-5

[4] Huang QM,Annersson E, Thorstensson A.Myoelectric activities of lnmbar dorsal and abdominal muscles and their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n stabilizing spine.Zhonghua Guke Zazhi 2009;23(5):303-7

篇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赵兰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孙全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尉可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任天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研究所研究员曹兆进

特别鸣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科技处研究员 范瑶华

辐射是广泛存在于宇宙和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自然现象。从古至今,人类就是在天然辐射环境中发育、繁衍、进化和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生存已经离不开辐射。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辐射渗入到国防、能源、医学、工业、农业、地质等各个领域,各种电子、电力设备、设施及建筑装饰材料等大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现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此带来的环境辐射污染可能存在的健康危害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和关注。

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辐射有哪些?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影响?在享受辐射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如何做好防护措施尽量降低辐射危害?最近,本刊与新浪网合作,开展了一次广泛调查,并就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4大常见辐射――氡、装修建材、医疗X射线检查、电磁辐射,请国内权威辐射防护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调查发现

70%的人对辐射和放射性的基本概念具有正确认识。

关于宇宙射线这样日常生活和公众媒体中很少涉及的概念,除去20%的人不能确定外,各有约40%的人选择宇宙射线对健康有影响和无影响,说明“射线”这一字眼本身不一定具有强烈的负面暗示作用,公众对辐射的认知主要还是受到媒体的影响。

90%以上的人,对于医疗照射及防护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但CT检查作为一种使用X射线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诊断技术,因为名称中不含有X射线或放射这样的字眼,只有不到60%的人能够正确判断其性质。

篇6

一、基本情况

医院,是一所于年9月建立的由个人筹资48万元合伙经营的综合性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位于城大道号,现有业务用房平方米,职工人,设置病床张。

放射科设置于医院综合业务楼二楼右侧,从事放射工作用房三间,共计70平方米,分别设有照射诊断室(40平方米)、工作人员操作室和值班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人,其中:医师1人,主管技师1,技士2人;主要设备和设施有:北京万东frk302-1·200ma·光诊断机1台(属于ⅲ类射线装置),cr1台,阅片灯箱1个,微机1台、打印机1台。

二、防护设施

(一)环境安全防护:照射室墙壁屏蔽厚度为30厘米钡沙砖混墙。辐射监测点三个,分别是放射操作人员观察窗、病人出入门和操作人员出入门。放射操作人员操作观察窗为120080020的铅玻璃,病人出入门为50毫米不锈钢铅门,放射操作人员出入门为木铅门。

(二)辐射防护设备:大号铅衣1件、大号铅围脖1条、大号铅手套1双、中号铅眼镜1架。

(三)辐射监测设备:oslnlight个人胸章剂量计5个、辐射监测仪1台。

三、管理措施

(一)健全管理组织。医院高度重视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成立了以医院法人代表同志为组长、分管放射安全工作的副院长同志为副组长、放射科主任和工作人员、同志为成员的“放射性安全防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医院内部放射性安全防护管理工作,组织对含射线装置设备、使用、贮存、应急处理、废弃物回收,培训教育放射工作人员,宣传放射防护知识,监督执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检查放射机器设备及其场所环境,及时排除放射故障和安全隐患。

(二)建立和完善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放射科线机操作规则》、《北京万东专用透视机操作规程及维护措施》、《放射科质量控制制度》、《辐射防护制度》、《辐射设备维护维修制度》、《放射科事件报告制度》、《放射科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放射科人员健康及个人剂量管理制度》、《放射科岗位责任制》、《放射科定期自查和监测制度》、《放射科应急控制和保障措施》等。

(三)应急处置。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放射事故,确保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事故和紧急情况造成的影响,避免事故蔓延和扩大,维护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制定了《发生放射线事故应急预案》,成立了以院长同志为组长、副院长同志为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明确了可能发生事故应急处理的职责、组织指挥、工作程序等。

四、日常管理。

1.为增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从事放射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放射工作人员采取了多途径多种形式的培训,并承诺我院全部放射工作人员参加省、市环保部门举办的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培训。

2.定期监测辐射防护效果和检定监测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正常运行。2010年6月德阳市同佳环境检测有限公司进行了“医用光机周围环境-γ辐射课题率监测”,2010年7月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对“x、γ环境水平剂量率仪”进行检定合格,分别报告了监测结果和检定结果,出具了监测报告和检定证书。

3.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一是上岗前健康体检,上岗后定期体检。二是工作人员上岗必须佩戴个人胸章剂量计,并定期由蓝道尔个人剂量监测室进行检测。

4.环境监测,购置安装辐射监测仪,建立日常监测台帐。

篇7

关键词: 320排螺旋CT;维护保养;辐射防护

320排螺旋CT是医院开展疾病诊断工作的重要设备,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型医疗设备,其诊断技术水平较高。为了确保设备正常使用,医院对维护保养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院内维护保养人员应在短时间内修复设备并做好辐射防护管理工作,以便提升设备的应用效率,同时避免因检查所带来的身体辐射伤害[1]。现将对320排螺旋CT维护保养与辐射防护的研究报道如下。

1 320排螺旋CT的应用现状纵观我国医疗设备的市场,当前本士生产精密医疗设备的市场占有率较低,约70%由国外企业所供应,导致国内在开展医疗设备维护保养与辐射防护工作时主要依靠国外的技术力量,因此出现了医疗设备维护保养费用高、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以320排螺旋CT为例,其是目前医院采用的最精密的X线成像设备,在扫描成像过程中,X线会在人体内发生康普顿散射和光电效应,给人体带来电辐射危害,但是,其适用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检查,因此,需要展开对设备的防辐射管理,尽可能减小辐射影响,提高设备的临床应用效率[2]。

2 320排螺旋CT维护保养与辐射防护的意义2.1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20排螺旋CT在现代医院的各项诊疗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采用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有利于增加设备的使用年限。320排螺 旋CT是一种精密度、功能性很高的医疗设备,若在设备出现故障后再维修,则容易导致一些不可逆转的损耗,致使设备使用寿命缩短;与此同时,若能够提前做好设备故障的预防和处理工作,进行充分的维护保养,则能够保障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如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及诊断效果,减小设备对人体的辐射影响[3]。

2.2 降低医院的成本

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医疗机构始终都将成本控制作为管理目标。在医院的成本控制活动中,医疗设备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院经营所需要的大型医疗设备数量越来越多,性能质量越来越高,而这些大型医疗设备普遍存在造价成本高、维护保养支出大等问题,若能够做好对设备的提前保养和故障问题防护工作,则能够有效降低设备的突发故障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因此,医院必须重视对320排螺旋CT的维护保养和辐射防护

工作,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建 设提供支持[4]。

3 320排螺旋CT维护保养与辐射防护存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医院的经营管理逐渐实现了市场化、竞争化发展,大部分医院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虽然在采购、管理医疗设备时采用企业管理理念,但缺少对设备的专业化养护和管理。医院在应用320排螺旋CT中亦存在重使用、轻质量管理的现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缺乏对设备维护保养与辐射防护的重视

320排螺旋CT是医院常用的大型医疗设备,其拥有专门门独立的机房及使用管理机制,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辐射影响,加之每家医院所拥有的设备数量并不多,导致医院的CT室一直处于高频使用状态,存在对320排螺旋CT重应用管理、轻保养管理的现状。

3.2 缺少专业的维护和管理人员

320排螺旋CT具有造价及精密度高等特点,常规的医疗设备维护知识和维护措施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该设备的故障等问题,但事实上,医院对此类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大型精密医疗设备的养护仍参照对普通医疗设备的养护标准,相关从业人员甚至对设备结构等的认知不够清晰,且医院缺少对设备维护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3.3 设备的保养方式单一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虽然已经逐渐拥有一系列的医疗设备维护管理部门门和管理人员,但是在具体的维护管理工作中却仍采用传统老旧的观念和方式,导致无法满足信息化、智能化医疗设备的养护需求,如医院的医疗设备维护仍采用聘请第三方展开事后维护的方式,即只有当设备出现故障后,才会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设备的维护管理,这不仅无法保障设备的使用效率,还会导致设备的损耗严重及维修成本偏高。

4 320排螺旋CT维护保养与辐射防护的有效措施4.1 加强对设备维护保养与辐射防护的重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医院应扭转重使用、轻管理的理念,将机械设备的保养管理纳入医院的常态化工作中,为各种大型精密医疗设备管理提供专门的机构、管理制度、工作条例,同时在医院的成本造价中为医疗设备的养护和防辐射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能够自.上而下地提升全院对320排螺旋CT维护保养与辐射防护的认知水平,如要求320排螺旋CT室的操作人员能够严格遵照设备的操作规定,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及开展对设备结构功能的再学习和再应用工作[5]。

4.2 建立、健全设备维护保养与辐射防护机制

建立、健全320排 螺旋CT的维护保养和辐射防护机制主要是指各医院都能够基于自身的诊疗水平、诊疗规模等,制定设备使用的详细规章制度,如制定医院CT室的日常维护机制,要求每天7:30开启设备,在使用设备时,启动设备自检程序,若发生异常,则不可强行操作,应及时通知设备工程师,做好设备的故障检查和维护工作;为设备设定定期保养的时间和内容,如要求每月10号为设备的保养时间,展开对设备的数据库处理、各个安全部件的检查及对机械设备进行处理等;此外,在设备的养护中,要求遵循“多种维修养护方式整合应用”的原则,即需要根据设备所出现的事故问题,制定最灵活、科学的维修方式,在不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的基础.上,保障正常诊疗工作的展开。

4.3 培育专业的设备维护保养与辐射防护技术人员,

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影响医院对320排螺旋CT维护保养与辐射防护优劣的重要因素。医院应开展对320排螺旋CT技术人员的培训,在院内组建一支专 业的设备保护人才队伍;此外,开展对CT室人员的培训,一方面是要求医师能够谨慎开具CT检查的申请单,避免患者一次性接受辐射的剂量过高, 另一方面是要求CT室的技师能够写清检查的部位,对非受检部位进行必要的掩盖和防护。

综上所述,不论是着眼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医院都应该做好对320排螺旋CT的维护保养和辐射防护管理工作。基于医院320排螺旋CT的应用管理现状可知,该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辐射防护管理尚不容乐观,-方面受到了医疗设备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专业知识等的限制,另-方面受到了医院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制度的影响,这一现状不利于设备的可持续应用发展。我们参照国内外医疗设备的养护和管理经验,通过建立、健全医疗设备养护管理机制,将320排螺旋CT的养护管理工作纳入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和人才支持;此外,我们也在为能够培养一批属于自家医院的医疗设备人才而努力,以便尽早实现对320排螺旋CT养护维修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冯美燕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及一般管理[J].医疗装备 ,2020,33(5):76-77.

[2]梁立义.在手术室医疗设备维护保养中应用新常态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探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5):174-175.

[3]朱垫.医疗设备辐射超标的电路整改方向研究[J].日电器,2019(8):93-96.

篇8

[中图分类号] R14[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160-02

自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来,X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X线的发现和发展对医学科学的进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除普通X线外,又发展了CT、SPECT、PET及X刀、介入等,这些设备都已广泛应用于人体各脏器系统疾病的检查、诊断与治疗,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准确的信息。但是,X线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X线是我们教学中必须传授的基本知识。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学生掌握X线成像设备工作原理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他们日后使用这些设备打下必要的技术基础。二是鼓励学生参与有关X线成像科研进展题目的讨论和认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学生们的视野。

1 了解X线的产生

1895年,伦琴发现,当高速移动的电子撞击金属靶时,金属靶会产生穿透力极强的辐射[1]。由于当时还不清楚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辐射,因此称它为X线(X-ray)。这种射线可以使某些荧光物质产生荧光,也可以使胶片感光。它和电离辐射(如α,β辐射)不同,在电场和磁场通过时不会发生偏转。撞击金属靶电子的能量越大,所产生的X线穿透能力就越强。此外,金属靶所产生的X线强度与每秒钟撞击它的电子数量成正比。

经过几年的研究后记实:X线具有某些辐射波的性质,如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而且最后确定它的波长要比紫外线的波长还短得多。除了电磁辐射理论外,还可以用量子理论来描述X线,即它是由单个的称为X线光子或量子构成的辐射。这些X线光子能量的大小与它的频率高低成正比。由于X线辐射的频率比可见光大得多,因此,它的穿透力要比可见光大得多。

X线最重要的两个性质是它的穿透力极强并能使胶片感光。X线的发现者伦琴就是利用X线这两个性质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张人手的X线照片,也就是从此刻开始,人类进入了一个用X线产生人体影像并进行医学诊断的伦琴放射学的新世纪,后来又将伦琴放射学改称为放射学。

X线成像就是利用X线通过人体形成可见影像的一种成像技术。现今,医学成像这个概念一般是指包括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热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在内的,使用各种能量产生人体可见影像的所有技术。

2 掌握X线成像系统的构成

X线成像系统是由许多元器件组成的,这些元器件为产生X线影像各自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中,放射技术员最直接的责任就是安全地使用这些设备并利用它们产生最佳质量的影像。因此,放射技术员必须要弄清这些元器件自身的工作原理及它们在整个成像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典型的X线成像系统由下述元器件构成;X线源、被照射体、X线信息检测装置和记录装置、X线影像处理装置、X线影像显示和阅片装置、X线高压发生器、X线控制台(控制器)(图1)。

X线具有四大特性[2],即穿透性,荧光效应,摄影效应以及电离和生物效应。临床上就是利用X线的这些特性进行检查和诊断的。而X线的电离和生物效应又能使任何物质都发生电离,电离程度与所吸收的X线的量成正比,X线进入人体后,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改变,从而使人体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一系列副作用。

3 培养合理使用X线和优化防护意识

X线在穿透人体的过程中,引起机体内生物大分子及水分子等发生电离和激发,从而产生一些有害的效应。如果照射剂量超过了一定范围,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碍,出现白细胞下降、放射性皮炎、生育能力下降、眼晶状体浑浊等副作用,还可诱发白血病,恶性肿瘤和遗传性疾病。这些都应当提醒学生注意,让学生树立起防护意识。

在授课过程中,既要强调对患者的防护,又要强调对自己的防护。实际工作中,一些患者认为,医生多检查,检查时间长就是对自已负责,但自身所接受的X线剂量已超过了安全范围。医生应根据患者年龄,检查部位和所达到的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和条件。比如,用B超能解决的诊断不用X线,用摄片能解决的不用X线和CT检查。因为一个被检者透视一次比摄一张X片接受的X线剂量多20倍,做一次头颅CT扫描,接受X线的剂量达到5.43 R,体部扫描为9.76 R。也就是说,每做一次X线检查,机体都会接受相当剂量的X线。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患者,包括工作人员根本不了解X线的危害,再三进行X线检查,有时短期内进行多次检查,这既不利于健康,又浪费了卫生资源。所以,X线的使用必须正确、合理。

3.1 X线使用的合理化

目前,由于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追求经济效益的影响,一些临床医生不顾患者的利益,多开单,开大单,本来一项检查或普通检查能解决的诊断非要用多项检查或贵重检查来解决,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应该的。应传授学生在进行X线检查时权衡利弊,必须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X线检查,杜绝一切不必要的X线照射。比如,患者在其他医院带来了X片或CT片,就诊时就不必进行重复检查。

3.2 优化防护意识

辐射安全防护有证据表明, 即使是很小的辐射剂量也会对人体产生生理性损伤。因此,放射工作一个总的基本目标就是在检查过程中防止一切不必要的X线辐射。减少不必要的X线辐射的方法有很多, 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时间防护, 屏蔽防护和距离防护。时间防护:由于X线辐射剂量与曝光时间成正比,因此为了将X线辐射剂量减至最低程度, 应尽可能使用最短的曝光时间。屏蔽防护:指用铅衣(围裙)将人体非检查部位遮盖住,防止X线照射。例如,X线检查时,用铅围裙将性腺区屏蔽起来,就会大大减少性腺的X线辐射剂量,这样就会把X线辐射的遗传效应减少至最低程度。距离防护:由于X线辐射剂量与X线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 被照体距X线源越远,其所受到的X线辐射剂量就越小。

X线设备的使用设计必须要符合国家和国际辐射防护组织机构的相关规定。按照美国辐射防护委员会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规定,X线设备必须要配备辐射防护装置, 以便将X线对患者和操作者造成的辐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例如,束光器就是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利用它限制原发X线辐射的照射野,从而减少原发X线对患者的辐射损伤。对X线束的滤过处理是对患者X线辐射防护的另一种方法。在X线诊断工作中,滤过器多由铝板构成,它设置在X线管与被照体之间,它的作用是吸收掉原发X线中那些能量较低的辐射,而这些低能量的X线辐射在X线成像中不起什么作用,却极容易被人体吸收,造成人体辐射损伤。使用滤过器可以减少原发X线对病患的辐射损伤程度。X线管和X线设备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在提高X线发生效率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所谓优化防护意识是指要将不必要的照射控制在最低水平,选择最合适的防护,最大程度地降低工作人员和患者的照射剂量。要重视妇女,儿童的X线检查,特别是孕妇应禁止X线检查。因为胎儿受X线照射后会产生非随机效应。植入前期,受精卵受照射可导致胚胎死亡;胚胎在器官形成期受照射,可造成胎儿畸形;胎儿期受照射可引起发育障碍,智力迟钝。胎儿对X线最敏感的时期是妊娠头两个月,所以在此期间应避免X线照射。对儿童的检查要求技术熟练,缩短照射时间,遮盖敏感部位,并注意选择X线检查的适应证。人体中对X线最敏感的器官是甲状腺、眼晶状体、乳腺、性腺和骨髓,检查时应注意防护,使射线尽量避开敏感器官。

4 X线防护操作规则

有关X线辐射防护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放射技术人员如何切实地落实好辐射防护规则。这些辐射防护规则提供了有效的辐射防护措施和办法。在工作中时时都要注意有关辐射防护组织机构提出的相关规定和建议,例如美国辐射防护委员会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规定:放射技术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合理地使用束光器,使胶片上的曝光区域仅限于人体被检查部位。

目前X线检查工作中一些特殊造影检查,比如脑室造影、脑血管造影、椎管造影、断层、介入、全消化道钡透、钡灌肠等特殊检查,被检者受照射剂量大大超过防护要求。幼儿入托,中小学生升学,老干部体检,结核普查,征兵查体,计划生育透环等各种X线检查,应严格加以控制。由于透视剂量太大,所以,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很少再用透视,而改用摄片来取而代之。

综上所述,在影像教学中,灌输学生对X线使用的合理性及防护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轵贤,高元桂.中华影像医学-总论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7.

[2] 刘玉清,李铁一,陈轵贤.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4.

篇9

1.1介入设备与材料

本研究采用东芝Infinix型、GEInnova2000型以及岛津DIGITEX2400型血管造影设备及介入治疗系统。该类设备均随机配置有穿透电离室型剂量监测系统,设备X射线球管位于诊疗床下,影像增强设备位于诊疗床上,并且均配备有床上铅屏和床侧铅帘等固有设备。剂量元件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自制的LiF(Mg,Cu,P)粉末。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61例心血管患者在介入手术中防护措施与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了监测与评价。使用热释光剂量计(thermoluminescentdosemeter,TLD)元件对心血管介入手术中的第一术者、第二术者和护理人员所穿戴的铅衣屏蔽效果进行测量,将TLD元件分别布放在铅衣内侧以及铅衣外侧,采用固定手术岗位不固定人员的方法进行监测。心血管介入手术设备上固有的防护设施,包括诊疗床上方吊装铅屏与诊疗床侧铅帘。防护效果通过在床上铅屏内侧(远射线处)、外侧(近射线处)、床侧铅帘内侧(远射线处)及外侧(近射线处)布放TLD剂量元件进行测量。

1.3剂量监测

将计量元件LiF粉末密封于外径为3mm的塑料管中,壁厚为0.5mm。测量仪器为FJ-427A1微机热释光剂量仪,退火装置为HW-2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仪器刻度使用经中国计量科学院标定过的241Am源。测量条件:预热温度为140℃,测量温度为275℃,预热时间为5s,测量时间为5s;将每个剂量元件的LiF粉末分为3个平行样进行测定,每次测样8mg,取其测量平均值。

1.4质量控制

所测剂量的准确度与精确度主要由剂量元件的布放和剂量元件的测量决定。剂量元件的布放应严格按照事前规定的位置布放,所有参加计量元件布放者事前均统一培训合格,减少布放元件的误差。剂量元件的测量条件经多次与国际比对均取得满意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整理使用MicrosoftExcel2003,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11.5forWindows统计软件,参数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或ANOVA方差分析。

2结果

2.1铅衣辐射防护效果监测结果

心血管介入手术操作者中,胸部铅衣外侧与内侧辐射剂量测量结果显示,第一术者与第二术者胸部铅衣外侧与内侧剂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P<0.05),胸部铅衣外侧剂量高于内侧剂量;护理人员胸部铅衣外侧与内侧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P>0.05)。经计算,心血管介入手术操作者防护措施—铅衣,对射线的衰减率第一术者为91.1%,第二术者为88.6%,护理人员为22.1%。

2.2设备固有防护设施的辐射防护效果监测结果

对心血管介入设备固有的防护设施,包括诊疗床上方吊装铅屏与诊疗床侧铅帘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在床上铅屏内侧(远射线处)、外侧(近射线处),床侧铅帘内侧(远射线处)、外侧(近射线处)布放TLD剂量元件,监测辐射防护效果。

3讨论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为本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共370人。

1.2 方法

1.2.1 仪器 采用北京康科洛电子有限公司提供的TLD2000C型LiF(Mg,Cu,P)热释光元件(TLD),直径4.5mm,厚0.8mm;TLD 2000B型远红外精密退火炉;RGD-3B热释光剂量仪。

1.2.2 剂量计发放 剂量计元件发放前经240℃、10min退火后装入TLD 469型剂量盒内。放射工作人员佩戴在左胸口位置,每2个月1次收回并发放新的剂量计元件。

1.2.3 实验室检测 剂量计元件收回后用热释光剂量仪进行检测。测定条件:升温速率为15℃/s,第一恒温温度135℃,恒温时间8s,第二恒温温度240℃,恒温时间12s。所得数据经刻度系数校正得到佩戴期间累计剂量,计算年累计剂量,以mSv表示。

1.3 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监测质量,热释光测量仪、退火炉和热释光剂量计均定期经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和刻度,热释光剂量片经过灵敏度筛选,分散性控制在5%以内。历次参加上海市卫生系统个人剂量热释光比对,均取得合格评定结果。不定期检查各单位人员佩戴剂量计的情况,对个人剂量较高的人员进行调查,排除异常照射的情况,保证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 结果

2.1 不同工种工作人员年剂量

本区2007―2008年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从低到高排列依次为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和介入放射学,其中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接近,介入放射学工种偏高,为前几种工种的5~8倍(表1)。

2.2 年有效剂量分布情况

370名放射工作人员中,年有效剂量<2 mSv/a的有327人,占总人数的88.4%;年有效剂量在2~20 mSv/a的43人,占11.6%,其中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8人,占总人数的2.2%,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35人,占总人数的9.4%;年有效剂量≥20 mSv/a的人数为O(表2)。

3 讨论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规定,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年平均有效剂量水平不超过20 mSv的限值。本区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水平均符合标准的规定,表明本区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防护措施比较完善。介入放射学工种人均年剂量偏高,为其他工种人均年剂量的5~8倍,这与介入放射学工种的特殊性有关。

辐射防护的基本要求包括实践的正当性、剂量限制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制、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的约束。对于任何实践,只有在考虑了社会等各种因素之后,它对受照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利益大于其可能引起的危害时,该实践才是正当的。进行医用放射诊断工作时,首先要进行正当性判断,评估实践对受检者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利益,是否可以用其他的非辐射检查方式替代,并尽量利用过去检查中的有用信息,避免重复检查;其次,要遵循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在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医学影像的前提下,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减少曝光时间,使受检者受到的照射剂量在尽可能低的水平;第三,对受检者非检查部位和陪同人员进行适当的防护,减少不必要的照射。外照射的防护主要采取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物质屏蔽,即缩短照射时间和增加与照射源之间的距离,对于X射线和γ射线可以用原子系数高的物质(例如铅)进行屏蔽,对于B射线可先用低原子系数的材料(例如有机玻璃)阻挡,再在其后面用高原子系数的物质阻挡激发的X射线。α射线穿透能力较弱,但内照射危害特别严重,因此对于α射线的防护主要考虑进入人体造成的内照射危害。

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X射线电视或其他影像导向监护下进行插管操作或穿刺,与普通的放射诊断可充分利用隔室、遥控手段不同,工作人员需在开放的X射线辐射场近台操作。由于需要多角度观察,X射线机固有防护设施少,缺乏专用的个人防护用品,传统的个人防护用品比较笨重,影响操作的灵活性,不利于介入手术,使介入放射的防护比较困难,操作者和受检者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下,都接受了较大的辐射剂量。据报道,介入放射工作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比从事常规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接受的辐射剂量高数倍至数十倍。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尚未被定为放射工作人员,脱离了常规的监督与管理,对他们的健康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影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辐射剂量的因素众多,如X射线机的防护性能、曝光条件及曝光时间、操作的熟练程度和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等。为降低介入操作人员照射剂量,建议:①加大介入放射学卫生监督管理力度,对开展介入放射学的医疗单位加强国家放射法规和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对介入放射学工作者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和法规培训。②选择适当的x射线机及曝光条件,使用漏射线小、X射线管在床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可大大降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操作时射野应适当选择,不宜过大。在满足医学应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减少曝光时间。③提高介入手术的熟练程度,减少操作时间,进而降低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④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降低受照剂量,如铅玻璃屏、可移动式铅板防护推车等,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铅衣、铅帽、铅围脖、防护眼镜等。

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是辐射防护的重要环节,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用人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以及检测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4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徐孝波.介入放射学防护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1):103-104.

[3]翟仁友,魏宝杰.介入放射学[J].科技术语研究.2001,3(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