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政策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政策概述

篇1

限于篇幅,本刊选择3篇论文摘要。

■《美国老年人肢体残疾患病状况及趋势:对中国老年阶段残疾的启示》

发言者: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Man Guo

背景和目标 这一研究旨在探究当前美国老年人身体残疾的流行趋势,调查与美国老年人相关社会政策和方案,从而对中国老年人的残疾晚年提供潜在的借鉴指导作用。

方法根据美国国家调查数据,回顾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老年人的残疾趋势。根据国家2006年社区调查,提出了最近美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残疾趋势,及主要社会人口群体之间的差异。

结果现有数据表明,高龄人、妇女和只具备最低限度教育的人,身体残疾情况相对严重。

结论和推论调查当前美国老年人身体残疾流行趋势有助于深入了解两国老年人残疾问题的政策和研究。

■《论澳大利亚有关残疾人的社会政策和实践》

发言者: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Lesley Chenoweth

背景概述论文概述了澳大利亚有关残疾人及家庭的社会政策和规定。作为联邦制国家,澳大利亚分别由联邦和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包括直接或间接针对残疾人及家属和相关服务性措施。联邦法律明确规定反对歧视残疾人,国家法律规定应为残疾人提供相关的服务性工作。联邦法律及政策为残疾人提供收入保障系统,并支付伤残抚恤金、护理津贴,提供支持性就业服务及信息。国家负责为残疾人提供住房支持服务、家庭支持和临时托管照顾服务、社区咨询及娱乐服务。这些服务通过政府相关残疾部门承办给非盈利组织和私立机构。

论文核心内容不同领域政策和政府的协调困难,这种协调能确保残疾人获得持久而适当的支持。社会福利改革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为农村及偏远地区提供服务。在劳动力短缺情况下,残疾人服务的持续性。

■《论香港老年残疾人照料状况》

发言者: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Peter Chen

篇2

关键词:产业经济;公共政策;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时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需要进行积极配合,推动这一进程的发展。在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调和作用,扮演重要角色,为此,要理清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的和谐,在根本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一、对产业经济的概述

对于产业经济而言,其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讲,产业经济涉及各个行业,从生产到流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立足狭义范畴,产业经济中,工业占据重要地位,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很多时候产业经济更倾向于工业部门。在产业经济学中,研究的角度是广义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在当前的产业经济学中,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其次是以技术和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再次,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即产业结构。产业经济彰显应用性,产业的目的是满足产业分析的需求而产生的。

二、对公共政策的概述

对于公共政策而言主要是指政府发挥公共职能,推动经济系统与人、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本目标是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全面发展。公共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公共问题,目的是实现公共目标的达成,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由此可见,公共政策就是一种的决策,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政策的一种。其次,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较为突出。再次,公共政策是政治过程的体现,不断进行优化和选择的结果。它主要立足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可以以积极和消极两种形式呈现。公共政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能够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前提。

三、对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关系的分析

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发展的。是进行国家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关系到社会的进程。公共政策涉及的范围较广,涉及政治、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在纵向上分析,其主要是政策、基本政策以及具体举措等,而横向分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的关键和转型的时期,要推动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就促使公共政策而面临诸多调整,因此,要立足不同的产业,对公共政策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为促进各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四、如何运用公共政策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一)重视借助公共政策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规划和调整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也就是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投入中,各自元素比例发生变化,脑力投入比重加大,这也是产业经济发生变化的重要方面,知识因素的比重增大。因此,在公共政策中,要注重对产业政策的调整,逐步减少第一产业对自然和劳动力的需求和依赖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重视软产品的发展,避免利用其对传统制造业的改变,促使传统制造业的层次提升。要发展计算机产业,加大计算机服务,尤其是发展信息咨询业的相关技术行业,提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重视财政政策的变革

在各个产业经济的发展中,财政政策发挥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国家和地区给予的优惠财政政策,制定的相关补偿制度,对产业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财政政策中,主要包含一些教育经费、基础投资、产业扶持等。在这种财政政策的支持下,不同的产业会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获取其相应的财政优惠,获取强大的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的长远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

(三)发挥税收政策杠杆作用

对不同的产业类型,国家结合宏观调控,对税收政策进行差异化管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对高校技术产业的税收倾斜,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强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扩大投资领域。

(四)发挥公共政策中的金融手段的作用

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金融政策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产业,融资问题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融资方式,需要进行方式的拓展,强调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要积极发展内源融资和财政投资,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扩展外源融资方式,尤其是银行、证券以及外资等。

(五)积极发挥政府对产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在经济发展中,市场发挥了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政府的调控也不容忽视。首先,要重视对社会分工的细化。这主要是因为诸多高科技产业需要加大技术投入,私人企业很难全面满足需要。同时,智力因素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无形资产的投入增加,加大了对企业对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整个社会面临结构和利益分配到的调整。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引导,推动市场进程,发挥其灵活性的特征,集中进行模式的确定,借助宏观政策的调控,发挥更加有效的调控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经济呈现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各个产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公共政策的制定,结合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兼顾国情,更好地发现公共政策的作用,在根本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彤,李涵,宋瑞超.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下的产业现状与展望――“2014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双年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4,06:185-188+192.

[2]龚强,李涵,张彤.经济转型下的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2012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2,06:156-159.

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经济政策;政府职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前言

其实,公共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之一,其发展的状态一直受到政府方面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公共管理之所以拥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部门对其所制定的经济政策。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公共管理已经遭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政府为了实现对公共管理的调整和完善,开始不断转变经济政策,以便于适应经济的发展。如今,很多学者都在对公共管理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争论,并就政府所制定的经济政策进行分析。

一、公共管理概述

一直以来,公共管理的概念都会与公共事务等内容一起被提及。谈到公共管理,人们对其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公共管理主要是为了展示其公共性以及政治性;也有人认为公共管理比较注重管理,是一种管理行为;还有人觉得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突出管理的以及机构所存在的规章制度。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历程比较复杂,其所蕴含的理论依据也比较多样化[1]。通常,人们会将公共管理的发展与政治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从1887年开始,公共管理这一概念就已经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直到1980年,人们已经将公共管理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划分。

国外对于公共管理的理解以及认同比较复杂,但总体来说,人们认为公共管理的焦点应该体现在政府方面对于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政府按照国家的意愿所制定的公共管理政策则使公共管理拥有了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我国认为公共管理属于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尽管与行政管理有所差异,但其依然能够与行政管理并行存在。可见,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的研究人员都认为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含了其他的非政府组织。而公共管理保障了提供公共产品的质量以及处理公共事务的效率。当然,公共管理的这一部分是与政府方面所制定的经济政策相联系的。在管理对象方面,公共管理所包含的对象比较宽泛,其管理了政府以及其他的公共组织的内部行为和公共实践[2]。

二、公共管理的作用

公共管理对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其在很多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服务方面,公共管理本身就是为社会群体提供服务,而其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将收集最为全面的公共信息材料。公共管理部门利用自身的权益来调查社会环境,并对社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分析,通过对信息资料的整理来预测出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而评估出社会环境中所存在的风险。正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公共管理才能够为我国的政治、经济甚至是军事提供信息。从管理的方面考虑,我国的公共管理部门所执行的管理职能是与普通的企业管理不同。企业管理中所存在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技巧都不能盲目的用在公共管理当中[3]。公共管理是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对政府的内部管理进行监察,从中找出政府内部管理所存在的弊端,并督促政府对所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改善。公共管理的存在不仅提升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也抑制了政府内部官僚的腐败现象。从管理效率的角度考虑,公共管理不仅仅注重管理的效率,还在管理的过程中为职工提供比较公平的工作环境。普通的企业管理是为了通过对管理目标的制定以及对管理制度的实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如此,企业就能够在该种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公共管理则是注重协调。其不仅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协调资源与资源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达到效率的提升,并以此来提升社会效益。

三、公共管理的经济政策分析

政府部门为了实现公共管理的作用和职能,已经在公共管理的基础之上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策,以此来扩大公共管理的范围,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管理的职能需要进行重新的界定。政府部门为了给公共管理产品以及服务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不断的利用市场经济对公共管理进行调节,以此来保护公共产品,避免公共产品以及公共管理为社会群众所提供的公共服务遭遇社会冲突[3]。政府所制定的经济政策还确保了市场经济环境的稳定,降低公共管理将会遭遇的风险,为公共管理消除外部环境中所带来的压力,以便与公共管理内部资源的更加优化配置。其次,政府方面还转变了自身的职能,确保自身的职能更加市场化,以便于调节市场机制来为公共管理提供有效的供给。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公共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限制,其所拥有的人才以及资金都无法达到为社会群体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的目的。政府方面开放经济政策,积极为公共管理提供财政方面的支持,并调节市场机制,为公共产品提供补贴,促使公共管理的行为不再受阻。最后,政府督促工商部门协调转变市场外部环境。公共管理拥有更加完善的组织结构,并制定了高效率的管理机构,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4]。

四、结论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将在政府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引导下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公共管理对于社会管理非常重要,也对政府的内部管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政府提供的经济政策支持下,公共管理在市场中为社会群体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都将拥有更加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当中,公共管理将树立起完善的核算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而减少自身的管理成本,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新业,王晗,赵益卓.“省直管县”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双重差分方法[J].管理世界,2011,10(08):34-44-65.

[2]熊爱宗.公共债务管理:金融危机的挑战与未来改革方向[J].国际金融研究,2015,10(08):44-52.

篇4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创新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我们引入了信息化社会,对于档案管理而言,也必须在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自身管理策略。由于在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合肥市档案馆的档案查全率由之前的36.7%提高到了现在的100%,档案查准率也由之前的13.7%提高到现在的100%,档案查找的平均时长也有原来的5分钟降低为了现在的不足1秒钟,可以说,在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能够有效的提高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降低档案信息的使用成本,进而催生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有必要对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2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的理论概述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全世界的日益推广,全球目前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阶段,在档案管理中也是如此,档案管理也已经进入了信息化阶段。所谓的档案信息化就是将现代化的信息科技应用于在原本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的档案管理活动中去,以实现从管理模式上对于档案管理过程进行优化,将档案管理的重心从档案实体转移到档案信息上去,以实现在信息化社会中,更高效率更持久的对档案资源进行管理,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简单概括,就是指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条件下,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对档案管理进行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并最终也依靠信息化的方式来服务用户的档案管理全过程。因此,必须要在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必须要创新档案的管理策略,以便于档案信息化进程能够顺利推进,档案的价值和作用能更加充分的得到利用,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3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的基础

3.1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管理策略的信息技术基础

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也必须以计算机以及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才能够发展起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不仅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相应的数字化技术、检索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都为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管理策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便于社会对档案资料的查阅与使用。

3.2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管理策略的社会环境基础

信息化已经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网上订餐、网上订票、网上购物、网上娱乐,可以说,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已经处处离不开信息化。因此,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管理策略,目前已经具备相当广泛的社会环境基础,人们已经日益意识到信息化所带给我们的好处。因此,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下,档案信息化能够真正提高档案资源的共享范围,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信息高效沟通机制。

3.3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管理策略的人才培育基础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档案管理人才培育体系也逐渐变革,在高等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档案学学科已经逐渐并入信息资源学院里,并且学界也普遍认可档案学是信息资源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档案管理人才的培育中也逐渐重视对于计算机技能、网络技术以及档案学知识的综合培养。可以说,我国目前已经培育出了一大批具备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素质的档案管理综合性人才,为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培育基础。

3.4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管理策略的相关政策基础

政府和有关部门近些年来出台了诸如《信息化社会建设条例》等一系列的普及和推广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政策;特别在档案管理方面,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规条例,促进在档案管理中不断的创新和变革,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其中,实现档案信息化。国家直属的一些档案部门也率先以身作则,积极推广档案信息化,不断开发和创新管理策略,取得了明显的信息查阅效率和管理效率提高,为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管理策略奠定了充分的政策基础。

4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的具体内容

4.1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管理理念创新

想要在信息化时代真正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要调整自身的管理理念,适应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要始终以提高档案的信息利用效率为首要目标,时刻都要保证档案的规范化和开放化。特别是,要注意随着信息时代流动性和开放性的增强,必须要时刻保证重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创新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的管理理念,注重开放性、规范性以及安全性理念意识的提升。

4.2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管理技术创新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就离不开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一方面,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当结合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工作的实际状况,不断的学习新的便捷的信息管理技术,并将其有针对性的运用与档案管理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管理技术创新必须也有大量的管理技术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够更好的对档案更好的进行信息化的创新管理,为档案的管理技术管理创新做好充分的铺垫。

4.3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管理手段创新

首先,就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特色优势,为档案档案馆建立专门的网站,利用网络来更加便捷的提供档案信息查阅与使用的服务;其次,通过网络来建立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力求做到收集档案资料的及时性规范性和便捷性,并以统一的格式在专门的档案管理信息服务器上归档;最后,要结合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形势,建立专门的档案信息化数据库,信息化的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各项档案信息,既能够保证档案服务的覆盖范围,又能够充实档案管理的内容以及提高档案利用服务的效率。

5 结论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档案管理事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会与巨大挑战。据此,本文主要对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进行了理论概述;其次,从信息技术基础、社会环境基础、人才培育基础以及相关政策基础四个方面来具体的介绍了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的基础;最后,从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技术创新以及管理手段创新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的具体内容。受时间、本人的知识储备以及研究能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本文仍然存在一些分析的不够透彻的地方。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必将在继续完善充实自己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同客观实际的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立新.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J].管理科学,2011(04).

[2]赵子孺.档案管理信息化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05).

[3]陶红.浅议档案信息管理创新[J].档案管理,2012(04).

篇5

关键词:社会整体利益;经济法;作用

经济法产生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垄断时期,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垄断情况严重,使得经济运转滞缓,这时需要国家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法律手段压制资本主义,以此缓解社会矛盾,因此经济法应运而生。

一、社会整体利益与经济法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法中的社会整体利益概述

目前,我国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范围内的社会整体利益特征,做具体的划分,其主要的特征包括:社会性、整体性、目的性、长期性以及公共性等,其中社会利益的整体性特征,得到了经济法界的肯定,这一特征要求经济法要保障全部个体的利益,但是不可以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个体的利益。

(二)经济法概述

经济法的制定是以保证社会整体利益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中的社会整体性利益,主要表现为在承受不确定风险因素,加之“适者生存”这一定律,不能适用于解决这一问题时,为了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确保每个个体的生存,基于现代社会的需要,为“失败者”提供享有生存权和尊严、人格自由等权力,利用制度来保护这些权力,给“失败者”提供重新参与竞争的机会。

(三)社会整体利益与经济法之间关系

经济法是一种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基本法律,并且已经界定经济法,其在推行过程中,要以坚持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利用法律手段干预经济活动,并且需要做好管理与调控社会经济关系工作,201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白皮书,重新界定了经济法,这不仅表明了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使得经济法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法律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表明是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作用,得到了经济法学界的认可。

二、利用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措施

(一)发挥经济法律保护作用

经济法已经将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纳入到法律条款中,使得社会整体利益,得到了法律的保护,是通过明文规定来保护社会整体利益。譬如:《政府采购法》与《反垄断法》中,在阐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时,使用了“维护”和“社会公共利益”等词语,就此而言在经济法中,已经将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作为法律推行的主要目标。虽然经济法中,没有明确表述这一目标,但是已经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放在了主体地位,将加强宏观调控,保障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健康的发展,作为法律法规中的基本条例,因此经济法中,已经将维护社会整体经济纳入在内,经济法对维护社会整体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作为政策基准宣示

政策基准是向人民表明国家立场,并且积极引导人民不断地向国家立场靠拢,政策基准给社会整体利益,带来的影响比较大,是由政府部门以政策基准的形式,将社会整体利益,转化成具体的法律要求。由于我国法律部门机构比较复杂,并且法律范围较为宽泛,使得不同的部门都有机会接触与其相关的政策基准,这样则增加了法律部门的工作量。但是经济法不同于其他法律,其主要的任务就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因此经济法更加重视政策基准的制定,譬如在《农业法》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将发展农业,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任务,在这一法律中,还明确规定了全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并发展农业,同时在该法律中还明确提出:要不断地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与效益,以保证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与质量,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发展农业的基本目标。

(三)将社会整体利益纳入经济法权义结构中

权义结构指的是:合理地分配并组合法律,以此约束对象的义务与权力。经济法是国家利用宏观政策,干预社会经济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为了解决经济失衡问题,进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就此而言在建立经济法权义结构时,必须要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将社会整体利益纳入到权义结构中,由经济法将其中的个体利益,转变为是基本权力,前提是这些个人利益可以代表着社会整体利益,但是经济法的权义结构和民法中的私权,存在着不同之处,经济法是以私权为基础,将其转化后,干预并且维护市场经济,以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由此可见经济法制定的相关条例,使得国家干预并裁判经济纠纷,有了具体的法律依据,极大地维护了社会整体利益。

(四)发挥经济法责任制度的作用

经济法中的责任制度,主要指的是:若部分民众或者团体等,存在着违背经济法相关条款,或者已经损害了社会利益,那么其需要对承担着一定的后果,这一法律手段起到了维护社会利益的作用,因此国家若想有效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则需要建立经济责任制度,包括在经济法责任制度中,应用民事责任制度与刑事责任制度等,以此来约束民众的经济行为,进而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若出现损害社会利益的情况时,要采取强制制止的方式,防止整体利益损害的范围继续扩大。同时国家还需要建立责任形态,用来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譬如:在《食品安全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企业要召回不合格食品,保证民众的安全。建立经济法责任制度,不仅可以促进经济法的完善与发展,还可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法对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有着重要的作用,经济法的推行,使得社会利益多了一份法律保障。文中对社会整体利益和经济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经济法,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措施,做了简单的论述,意在为推动经济法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卢代富.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J].现代法学,2013(04)

篇6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

一、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所使用的会计政策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加。因为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结果可能会千差万别,出现大量具有不确定性的财务信息。可见,会计政策及其选择的研究刻不容缓,只有企业在合理选择会计政策的情况下,才能保证经济继续蓬勃发展,从而创造出优越的生活环境。

二、会计政策的相关概述

1.会计政策的含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表时遵循的相关会计原则、方法及程序。当然,会计政策仅有在对同一项经济业务应采取的会计处理手段和方法提供了各种选择时,才有其真实的价值。企业在选择这些会计政策时,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因而会计政策是构成企业会计制度必不可少的部分。

2.会计政策的作用。会计政策可以增强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按照相关规定,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要求选择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创建与企业操作实务相一致的会计核算系统,因此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就更具有可靠性,更加便于利益相关者知道其实际经营状况。还有,企业采取相应的会计政策,能有效地保护和扩大自身利益,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

三、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

1.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会计政策的选取提供了可能性。当然,企业选择会计政策也主要受限于其周围的环境。我国企业的自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善。政府对会计体制的革新,使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逐渐形成,企业可以从其特点和相关利益出发,在一定的范围内,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

2.利益的共享性。企业必须向利益相关者完全披露其财务信息。并且,大部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可能不相同,也就存在行为和思想上的偏差,其中政府和企业的相关性特别低。因此政府在平衡利益关系的同时,也希望各个利益相关者都能接受其颁布的相关规定,并使实施后的履行成本下降,故政府便会扩展规定中财务处理的限制,从而提供更多可以选取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3.会计操作的多样性。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小和经营条件可能不相同,为了让企业所披露的财务信息能从其所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各方面经济状况,相关准则和制度就必须要具有可变性来适应不同类型的企业。这就使企业会计人员在不同会计操作进时选择不同的会计原则、处理方法和程序,也给会计人员带来更多的可选择项。

4.会计计量和报告中的主观性。会计计量和报告过程是以日常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将货币计量作为手段,采用相应的方法,从而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的过程。可见,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财务人员自身的臆断,表现为企业会计人员对同一个经济事项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产生出不同的选择,最后也就逐渐出现了各种会计政策。

四、会计政策的选择

1.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在众多可供选取的原则、方法和程序中,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发展情况,选出最有利于企业获利和发展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以此确定会计政策并实施的方式。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体现在整个会计工作流程,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否合适,关系到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关系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进步伐。

2.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每个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在相关规定范围内,并要考虑到诸多对经济利益挂钩的情况,这也就使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出现不同结果。

(2)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资本的组成结构。企业的组织形式有几种,其中上市公司则要求对财务报表进行完整披露,这必然导致上市公司与公开度低的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出现差异。企业资本的组成结构不相同,导致其所面临的风险不同,从而需要顾及的利益相关者也就不同,使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产生差别。

(3)会计人员素质及其能力。企业财务信息操作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有相关会计知识及能力,并且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的会计人员才能为企业选取出一系列符合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并将相应会计政策运用到工作中。

3.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1)合法性和独立性相综合原则。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在可供选择的范围中,才可以确保其的财务信息的确定性,否则应该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是,在企业选取的会计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出现不符时,会计政策应该在合法性的指导下,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从成本和收益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财务信息正确的情况下,选择出利于执行的会计政策,并适度降低运行成本。

(3)适用性原则。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为了让会计政策更好的展现其效果。企业在选取相应会计政策时,应当结合企业真实情况进行选择,选出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

五、结论

会计政策对财务信息的影响是不可消除的,为了减小财务信息不确定性的出现,企业应在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各种影响因素和选择原则进行分析与衡量后,从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出发,通过采取合理的手段,确定出切实可行的会计政策。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家族企业 代际传承 债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化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我国家族企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私营企业中,大约占90%的企业都是采用家族式管理、家族式组织。受在任者决策能力、知识结构、精力、以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进入一个高峰期。本文针对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及债务特征进行分析,望给予家族企业提供参考,促进自身发展。

一、家族企业概述

(一)家族企业概念

从不同角度看家族企业,其定义也是不同的,从企业资本所有权的角度来看,家族企业是指企业的所有权为一个家庭;如果经营控制权的角度出发,家族企业是指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或者一个人家庭间接或者直接的掌握一个企业的经营权;如果从家族成员参与程度的角度出发,家族企业是指,掌握大部分企业股权家庭成员与经理人员保持着紧密的私人关系,并且将主要的决策权保留,尤其是人才的选拔、资源配置以及财务政策等方面权利。

(二)家族企业的类型

家族企业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街边小店,还是上市公司,都有可能是家族企业。规模上可以小到一个家庭作坊,也可以形成一个家庭帝国,具体的类型如下:

1.家庭式企业。这是一种非常极端化的家族企业,企业中的股权以及产权全部都掌握在家庭成员手中,并且主要的管理岗位也是由家庭成员来担当,企业控制权、管理人员、管理岗位、财产权全部在家庭成员手中。

2.泛家族企业。泛家族企业也叫做准家族企业,其和纯家庭式企业不同,其会有引进外部专业人才,但会权衡企业机密信息分享以及引进权益,为了使外来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能够减少,企业会尽量从同事、战友、同学以及朋友中找合适的人员。

3.混合式家族企业。此类型家族企业在我国家族企业中占有主流地位,企业中的人员,不仅包括家族成员,还包括社会招聘人员。

二、我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及债务特征

(一)我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

1.代际传承的概念。是指企业经营权以及所有权由企业现任继承者传递给下一任继承者的过程。

2.我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主要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1)表层继承者,也就是指一种职位上的传递。

(2)深层传承,是指将经营权、控制权以及所有权进行传递。

(3)核心传承,是指在对整个事业的传承。

3 代际传承的对象。在代际传承的对象上,我国家族企业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子女一定会成为代际传承的首选,在西方国家,父母通常不会将自己的企业传递给子女,而是多鼓励子女自力更生,如果子女成功会视为自己的骄傲,但不会将子女的成功视作自身的成功。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比较深,将子女不仅视作自己生命的延续,同时也视作自身事业的继承者。其次,职业经理人员也是代际传承的主要对象。我国很多家族企业将子女视作自己首选的代际传承人,但是很多企业都因此而导致经营不善,逐渐衰退,在此种情况下,职业经理人是一个良好的选择,也就是将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进行分离,将职位传递给职业经理人。

目前来看,我国家族企业正处在第一代向第二代转变的过程,因此代际传承也会呈现多样化的结果。代际传承关系着企业自身实力与竞争力的发展,值得我国家族企业注意。

(二)我国家族企业债务特征

我国家族企业债务特征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征:

1.随着各企业代际传承的实施,家族企业债务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目前呈现出低风险、更为保守的债务特征,在资产负债率上与之前相比有明显的降低。在代际传承之前的负债制度安排上,负债比重上更大,流动比率更高,因此可以判断,我国家族企业债务处理整处在向好的发展的状态。

2.正处在代际传承实施期的企业,在债务方面,呈现出偿债能力强的特征。将资金贷给正处于代际传承实施期的家族企业风险更低,不同的家族企业甚至是同一家族企业不同时期的信用水平不完全相同。

三、总结

家族企业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形式,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家族企业有其独有的特征,子承父业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代际传承关系着企业自身实力与竞争力的发展本文从家族企业概述出发,再对我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及债务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对我国家族企业的深入化发展与进步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永斌,惠男男,郑秀田.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与债务特征[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12.

[2]郭瑞军.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关键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3]黄李沁心.中国家族企业非效率投资及其动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现代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应用问题;策略

在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的现代化技术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帮助人们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受到各行业的重视。因此,各行业积极运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更新发展观念,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但是,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时间较短,仍存在着核心技术不足、发展战略不足、缺乏平台建设途径等问题需要我国改进。在这种情况下,各行业积极探索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而且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自动化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现代化技术概述

1.1现代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技术有效的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进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在我国各个领域,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外,现代化技术在我国经济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1.2技术缺陷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现代化技术也不例外。我国现代化技术由于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较为典型的案例为产品设计缺乏创新意识,并且很多较为先进的技术都引进于国外,现代化核心技术较为匮乏,以至于我国现代化技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其次,我国现代化技术产业在电子信息工程行业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而致使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市场较为混乱,导致了盗版等侵权行为的发生。

1.3发展方向

现代化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由于现代化技术对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必须科学的选择现代化技术发展的方向。另外,现代化技术要想迅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效支撑,我国政府部门应立足我国现代化技术发展现状,加大政府资金投放力度,使我国现代化技术能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取得十分重要的发展成效,从而极大地推动我国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

2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核心技术不足

我国现代化技术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在核心技术上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现代化技术发展大多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出于对自身利益保护的目的,在进行技术引进的过程中会特别的保护其核心技术。由于我国缺乏对核心技术的科研能力,严重依赖于引进外国核心技术,使得我国电子信息在发展中严重缺乏自主性。甚至在一些特殊领域,核心技术的缺乏对我国产业的发展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长期稳定的发展。

2.2发展战略不足

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现代化技术发展战略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加速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进程,很多企业也在电子信息发展中发现了商机,并将其视为重要的机遇。但是,由于作为电子信息工程重要支撑的现代化技术发展战略存在严重的不足,使得我国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受到了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企业无法创造技术科研的良好条件,不利于企业现代化技术长期发展。

3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策略

3.1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中必须加大对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3.1.1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企业要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管理者要意识到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并立足企业现状,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强化技术人才的特长,并借助社会实践不断的将被培训者自身知识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便有效提升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3.1.2整合教学资源

国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具有先进性的特点,但是并不一定符合我国现代化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既要认识到国外技术的先进性和可取之处,也要考虑是否适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本情形,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结合国外技术优势与国内教学资源,摸索出符合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培养方案。

3.2加大国家支持力度

3.2.1加大政策支持

当今社会任何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效支撑。因此,在发展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过程中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现代化技术进行适当的扶持和保护。政治政策的扶持不仅能够为现代化技术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还能够极大的吸引足够的人才。经济政策的保护可以极大的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并使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发展核心技术。

3.2.2营造良好环境

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良好的外界发展环境。它可以为现代技术开发、应用和创新提供良好的外界条件,因此我国政府应对电子信息工程现代技术发展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便保障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良好发展。此外,政府还应借助自身权威有效的规范市场,使得现代企业能够在相关政策的扶持和约束下形成良好的竞争风气,为推动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进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3.3保护知识

产权知识产权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应更加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1)政府应积极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使企业出现违背法律条规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顺便整顿我国现代化科技支撑下的电子信息工程市场。(2)严厉处罚盗版产业。政府应对盗版产业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以便在对盗版行为进行威慑的同时,为现代技术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侯留洋,郝昌臻.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探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1).

[2]王杨帅.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8).

篇9

一、概述

县国税局以学习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不断探索政府信息公开新的途径和办法。加大宣传、培训和落实力度,有效地增强了国税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监督面,为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能,营造社会各界满意的税收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明确思路,加强领导。县局党组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确立了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强化依法治税,规范行政管理,全面打造“阳光国税”的工作思路。在年初国税工作会议、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安排部署。成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县局局长为领导小组组长,由办公室分派二名同志分别为专、兼职工作人员,严格考核和审批。同时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列入重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进行量化考核,有效地加大了推行力度。

(二)广泛宣传,形成共识。采取会议培训、网络转载、在内外网开设解读专栏等形式,详细解读《条例》内容以及上级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文件精神,使广大国税干部进一步掌握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与要求,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

(三)制订办法,编制目录。县局在认真学习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县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原则和要求、内容和程序、范围和形式、时间和期限。同时,根据国税工作实际,在全面梳理、逐项排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区国税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主要从机构信息、法规公文、政府政策、行政执法、社会监督等10个方面,设定了20余项公开目录。

(四)突出重点,全面公开。县局不断丰富和拓展公开内容,加大公开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重点公开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多层面的查询功能,全面、及时、准确地公开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方便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快捷了解和掌握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重点公开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规定。结合税收纳税服务,在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资格认定、涉税事项审批等方面,公开税收管理服务的规范标准、办税程序、办税时限、岗位职责等内容,确保各项涉税事项方便快捷地办结。三是重点公开税收执法规定。针对信息不对称以及容易引发征纳矛盾等关键环节,全面公开税收执法的主体、权限、程序、依据、结果和救济途径,公开税务检查、税务行政处罚、税收强制执行等规定,有效地规范了执法行为。四是重点公开纳税人普遍关心的税收热点问题。如全面公开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程序和标准、税收减免审批、税务行政复议及诉讼、税收法律救济,公开税务机关负责人和办税人员联系方式和岗位职责、公开首问责任制等工作要求,密切了征纳关系,维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五)创新形式,丰富载体。一是抓网站公开。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指导思想,立足税收服务,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我们先后建成了内部办公业务网站和对外门户网站,较好地发挥了网站建设在电子政务公开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在栏目设置上,我们设置了“职能简介”、“机构设置”、“领导班子”等栏目,实行了基本情况的全面公开;设置“领导讲话”、“工作计划”等栏目,设置“政策法规”、“行政审批”、“办税指南”等栏目,实行了税收服务的全面公开;设置“税收征管”、“国税稽查”、“发票管理”等栏目,实行了税收执法的全面公开。二是抓窗口公开。县国税局通过在办税服务厅设置电子显示屏和电子触摸查询系统、编印《办税指南》或《涉税事项手册》等宣传资料,采取现场咨询以及信函、电话等形式,为纳税人提供办税程序、涉税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和辅导,既优化了税收服务,又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三是抓媒体公开。县国税局通过在本地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抓好日常税收宣传,及时解读各项新的税收政策,宣传依法诚信纳税的典型,适时公开纳税信誉等级企业评定条件、标准及名单,欠税企业名单以及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等社会关注的涉税事项。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公开的主要内容

1、主动公开信息总数

年,我局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站、新闻媒体和办税服务中心公开目录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总数达50余条。其中,通过新闻媒体公开信息20条,通过政府网站公开目录公开信息5条,通过办税服务中心公开30条。主要公开了机构设置、法规公文、工作动态等内容。

2、公开形式

(1)县信息公开站点下开辟目录4个专栏,公开信息40余条。

(2)服务窗口。按照服务内容、窗口设置、业务流程、服务标识、办税指南、服务制度、自助服务、文明用语等“八统一”标准,狠抓办税服务厅窗口公开的规范化服务。

(3)税收宣传月。我局把每年四月份开展的“税收宣传月”活动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载体。在税收宣传月期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税收知识普及和送税法活动,畅通纳税人了解税法的渠道。

(4)新闻媒体。我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关注高、受众广、传播快的特点,及时重要税收政策信息,年共制作24期光泽国税动态及4期政策专报,以专题宣传的形式拓宽宣传、公开渠道。

篇10

关键词:成本核算 经济管理 电力企业

一、概述

(一)成本核算概述

成本核算是以专业的财务管理方法,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成本进行核算,是完成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未来企业做好成本预算和制定决策的参考依据,提供管理人员制定企业战略方针的重要成本数据支撑。企业的生产经营最直接目的是要获得最大的收益,而减少成本是除了扩大销售额的关键。常被采用的成本核算以会计核算为支撑基础,以合法性、相关性、全责发生制、实际成本计价等为原则,主要采取分批法、逐步结转分步法以及作业成本法等方法。

(二)成本核算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成本核算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层次:首先,成本核算是企业进行成本决策、预算、分析、核算的重要依据,能够提供一切有关成本的基础数据,给企业发现客户的贡献率提供依据,让企业能够识别出更有价值的客户,形成对客户的科学筛选机制;其次,成本核算能够作为企业考核业绩的参考依据,企业可根据成本核算的结果对每个工作人员的业绩进行考核,形成定量的考核指标,形成更加公正、公平的考核结果,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成本核算是企业控制成本和提高利润的基础和保证,在成本核算更加科学、合理之后,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企业运用的成本问题,可根据成本核算的结果对企业经营方针进行调整。

二、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表现

(一)有助于提升总利润

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尤其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获得利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和保障。虽然大多数电力公司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能够获得垄断市场的利润收益,但是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开放,需要电力公司更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采取措施,占领市场。电力企业实施成本核算,是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大利润的。一方面,电力企业通过成本核算,能够对全面的生产经营成本有把控,能够认识到企业面临的形式,不断缩减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由于电力企业的销售产品――电力的价格是国家控制规定的,所以电力企业只有通过成本精细核算,才能够实现利润收益的保障。

(二)有助于控制生产经营成本

电力公司通过实现全过程的成本核算,可以对生产电力的费用支出、人工费用支出、材料购买费等有明确的了解,从购买原材料形成的主材料费用、生产工人的耗费等形成总的生产经营成本,提供给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详细的成本费用表,提供企业控制成本的基础。只有在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前提下,电力企业才能实现获益。

(三)有利于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要以获得收益为基础的,电力企业更是如此,摒除电力企业的国家行政职能来看,电力企业会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产品市场,会面临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会有不断进行技术开发的需求,会有保障员工福利待遇的任务,所以电力企业必须获得收益。获得收益的前提是要能够在产品市场价格一定的前提下,实现成本的有效管理。成本核算后,电力企业可随时调整经营战略,制定新的发展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企业发挥社会职能

一方面,作为社会企业的电力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职能。企业生存和发展是在大环境下进行的,企业收益于有利的环境的促进,所以企业需要完成社会职能,吸收就业、缴纳税收、维护社会产品的供需平衡,才能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电力企业更作为政府管控分量大、政策支撑偏向的企业,需要完成履行更高层次的社会职能,经过完成成本核算,电力企业需要保障社会发展所需的电力需求,既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完成社会职能的发挥。

三、保障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成本核算路径

(一)以专业人才为保障

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有效实施,需要成本核算的支撑,在电力企业中,成本核算的完成需要有专业的人才为保障。首先,通过引进专业的财务会计人才,建立起企业的成本核算运作方案,专业化开展电力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其次,要选用专门的工作人员,从事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可通过在财务部门任命具有成本核算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最后,要对从事电力企业的成本核算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提升,要保障人才具有更加专业的知识,不断提升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进程。

(二)以核算政策为规范

国家为了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制定实施了相关的财务、会计政策,电力企业必须在实际的工作中,严格以成本核算的相关规定、政策为日常工作的规范和准绳,不能发生逾越规范行为发生。从公司的管理层到实际的成本核算工作人员,都必须认真学习、宣传核算政策的规定,严格执行,强化制度观念。同时需要建立起合适的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和方案。

(三)以制度落实为依托

从国家政策到企业制度,都为保障电力企业的成本核算有效施行,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实际上很多电力企业成本核算的工作人员也认真贯彻了制度规定,但总体成本核算制度落实还不够,仍需要加强落实。加强制度落实要以重视成本核算问题为基础,做到及时发现成本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发生重大的问题。还要对成本核算的结果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核算,避免因核算结果失真带来风险。

参考文献:

[1]杨绍军.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6)

[2]陈洪霞.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知识经济,2015(04)

[3]赵伟萍.简析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