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的防护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离辐射的防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离辐射的防护

篇1

1.1电离辐射的概念及特点

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中子、X射线及γ射线。其共同特点为: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人的五官不能感知,只有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照射到某些特殊物质上能发出可见的荧光;透过物质时能产生电离作用。每一种辐射来源都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它会给人类带来剂量,二是我们能够比较容易的采取一些措施影响此种剂量。

1.2电离辐射的来源

按辐射的来源可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来自地球本身的γ射线、空气中氡的衰变产物以及包含在食物及饮料中的各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人工辐射包括医用X射线,来自大气核武器试验的放射性落下灰,由核工业排出的放射性废物,工业用γ射线等。

1.3电离辐射的危害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2000年出版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所有人平均的年剂量约为2.8mSv,其中天然氡约占43%,天然宇宙射线占14%,天然体外来源占18%,天然体内来源占11%,医疗占14%,核工业占0.25%。

人类为了生产和保护健康诊治疾病的需要使用的α、β、γ、X及中子射线都能引起物质的电离,被我们所利用,但若无有效防护,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机体的全身性反应,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均发生病理改变。电离辐射一般来说都是以以下两种方式进入人体 ,即通过体外照射与通过体内照射。贯穿辐射、高能量和射线都可以以体外照射方式照射人体。放射性物质一旦进入体内就会发生体内照射,它在体内放出γ或β粒子,有的也同时放出β、γ射线。在电辐射作用下,机体的反应程度取决于电离辐射的种类、剂量、照射条件及机体的敏感性。人体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的一次或数次照射,可发生急性放射病,平时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病人。在接触各种射线的放射工作中,如防护措施不当,违反操作规程,机体长期受超容许剂量的体外照射,或有放射性物质经常少量进入并蓄积在体内,则可引起慢性放射病。

2个人剂量的防护

据统计我国辐射事故率是美国的10倍。因此,必须加强个人剂量防护,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免受不必要的照射或过量照射,保障其健康及相关权益。

2.1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防护体系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了以三项基本要求为基础的辐射防护体系: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最优化;适用个人剂量限值。在有些情况下,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减少人员受到的照射,ICRP推荐了以另外两项原则为基础的关于干预的辐射防护体系:干预的正当性;干预最优化。

2.2辐射防护措施

辐射防护一般因照射的方式不一样则采用的措施也不一样。使用封闭源的接触都是属外照射,从事开放源作业的危害主要是内照射,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的途径有外照射和内照射。

1)外照射的防护。单位作业中接触封闭源一般见于射线的机械探伤、射线自动测厚、自动对位、测密度等。做这些工作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和体检的,拿到上岗合格证。根据射线的强度面积越大辐射越小,时间越短辐射越小,必须要有防护措施:①时间防护:减少辐射地区的工作时间,如果电动操作突然发生故障,要用手摇安全轮复位而靠近辐射源;或者维修设备必须靠近辐射源时,应限制工作时间,将可能受到的照射剂量控制在拟定的限值之下;②距离防护:尽量让工作人员的工作位置远离辐射源,操作者要采用远距离遥控操作。在发生事故,如辐射源脱落,应在屏蔽条件下用远距离器械钳取,不得直接用手取源装配;③屏蔽防护:辐射源和工作人员之间应有非常可靠的防护屏障,屏蔽材料应根据辐射源的性质来选择。一般选原子序数比较高,密度比较大的材料。

2)内照射的防护。在从事开放源工作时,放射性核素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等途径进入体内,会对人体造成持续的照射。为保护在开放源地区的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要根据工作人员或居民能接触到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放射性活度的不同,对单位和工作场进行分类和分级。根据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性核素的等效年用量分为三类;根据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分为三级。对不同类、级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均有严格的要求。从事开放源作业的工种见于含防射性物质的矿石的开采、选炼、荧光涂料的制造和使用,医院的同位素室等作业。开放性作业有环境污染的问题,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工艺过程,如忽视防护均可将放射性尖粒带到生活区。因而对开放性作业场所应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和进入体内的问题。首先在厂址选址上要把好关,要选择地势高、地下水源低的下风向,尽量在水源的下游,在工作建筑区内不能修民位区。要采用活性区、过渡区、清洁区三区区分的建筑设计。要有废水的专用下水道及处理设施,空气净化的捕尘和固体废物的存放和处理设施。定期进行辐射监测和职业体检,以便及时发现防护工作薄弱环节,改善防护条件,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人安全

健康。

参考文献

[1]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辐射、人与环境.

[2]清华大学.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教材.

篇2

关键词:核能技术;电离辐射;环境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随着电离辐射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据有关实践证明,电离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损伤,过量的辐射照射会给人的身体带来危害。电离辐射和一般的污染不同,电离辐射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客观存在的污染,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恐慌。因此,要加强对电离辐射知识的宣传,让人们对电离辐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对电离辐射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电离辐射概念分析

所谓的电离辐射,指的是一种波长短、能量高以及频率高的射线。电离辐射可以从原子、分子以及其他束缚状态放出一个或多个电子。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辐射的总称,电离辐射的种类有很多,高速的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线、γ射线。

(二)电离辐射效益的分析

电离辐射在照射人体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生物效应,根据生物效应个体不同对其进行划分,可以分两种效应,一种效益是躯体效应,一种是遗传效应。电离辐射照射在生物个体本身的效应叫做躯体效应;由于生物的生殖细胞受到损伤,遗传到后代身体上的生物效应称之为遗传效应。按照辐射引起的生物效应发生的可能性来划分,又可以将其分为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

(三)电离辐射类型

电离辐射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即天然辐射和人造辐射。人类接受到的辐射主要是来自天然界的辐射,天然界的辐射主要来源于太阳、宇宙辐射以及地壳中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太空来的宇宙射线主要包括光量子、电子、x射线以及y射线,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铀、钍、钋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人造辐射主要是指医学领域和工业领域的电离辐射。人造辐射主要运用在医学设备、教研机构、教学机构以及核反应堆、核反应堆的辅助设施。在这些设施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放射性废物,有一部分会向环境中泄露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放射性材料也被广泛的运用到了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如夜光手表、人造假牙等都是由放射性材料加工而成的。

二、电离辐射污染的危害

电离辐射会影响细胞化学的平衡,在细胞化学发生改变的过程中,有些变化会引起癌变。过量的电离辐射会损伤到人体体内细胞物质DNA,并且这种影响很有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导致下一代产生畸形、先天的白血病等。二战中的日本在遭受到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以后,在很多年以后,受到电离辐射的人们都存在着大量的畸形和各种先天遗传病。在大量电离辐射的照射下,生物在几小时或者几天以内就会引发病变,严重者会直接导致死亡。

(一)对电离辐射照射危害的分析

电离辐射可以对人体释放能量,造成人体细胞损伤或者死亡。在少量的电离辐射下,不会对细胞造成伤害。在有的情况下,细胞不会死亡,而是变成了非正常细胞,非正常细胞就有可能发展为癌变细胞。如果人体受到了小剂量的电离辐射照射,人体或人体的部分器官会存活下来,但是被损伤的细胞很有可能发生癌变,致使癌症发病的几率增加。如果人体受到了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会直接引起人体大量的细胞死亡。人体受到电离辐射的照射损伤影响范围主要是根据电离辐射照射源的大小、电离辐射照射的时间长短以及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组织来确定的。如果人体受到低等或者中等电离辐射照射,危害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表现出来,而是要在几年以后才会表现出来。例如由于电离辐射引起的白血病要在两年以后才会发病。在电离辐射照射以后发生的病变和发生病变的几率大小,主要是由受电离辐射照射的类型决定的。

(二)对慢性照射危害分析

慢性照射主要是在长时间内,断断续续的向环境发出低水平计量的电离辐射,慢性照射的危害,只有在被照射者接受很长一段时间的照射后,才能被发现。慢性照射会让人体DNA发生变异和诱发各种癌症。

(三)对急性照射危害的分析

急性照射指的是,人体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到的大剂量的电离辐射。大剂量照射主要发生在事故或者医疗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人体在接受到大剂量的照射以后,会对人体产生立即损伤,引起急性放射病,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大面积出血、贫血以及细菌感染,后期可能会导致白内障、癌变以及DNA变异等情况,极端的计量的电离辐射会导致立即死亡。

三、电离辐射防止措施分析

针对以上所述的电离辐射危害,为了防止放射性的污染、保护好环境和人体的健康,对于防治电离辐射最基本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减少接触电离辐射的时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照射,人体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时间越长,人体接受到电离辐射的计量也就会越多,其对人体的危害也就会越大。因此,要防治电离辐射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就要尽量的缩短从事放射性工作的时间,达到减少受电离辐射照射计量的最终目的。

第二、加大和电离辐射放射源的距离。人体距放射源的距离越远,人体所接受到的剂量率也就越小。因此,从事电离辐射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尽量的远离电离辐射的放射源,起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第三、在人体和放射源之间设置屏障。射线在穿过原子序数较大的物质的时候,会被物质吸收掉很多的剂量。因此,在人体和放射源之间设置一道防护屏障,就会减少人体接触电离辐射的计量。

总结:

总而言之,核能技术的运用和电离辐射的运用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对人体也是具有危害的,因此,在对其进行利用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人体的保护,减少人体接受电离辐射的剂量和减少接触电离辐射环境的时间,在人体和电离辐射源之间增加保护屏障,尽量的减少电离辐射给人体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韩宝华. 评价电离辐射对环境危害的方法――欧洲ERICA项目简介[J]. 辐射防护通讯,2010,05:6-12.

[2]刘河.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研究现状(综述)[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02:107-108.

篇3

[关键词] 晶体损伤;电离辐射性;调查;原子弹试验

[中图分类号] R818.8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4-117-02

我院对重庆市1965~1973年间参加我国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复员军人进行全部的普查工作,我科重点检查电离辐射性晶体损伤,现报道如下。

1检查与诊断

1.1检查方法

1.1.1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远近视力,远视力不足1.0者,需查矫正视力。40岁以上者不查近视力。

1.1.2按照解剖顺序,依次检查外眼,借助裂隙灯检查角膜、前房、虹膜及晶状体。

1.1.3非接触眼压计检查眼压,除外青光眼。再以复方托品酷胺眼液快速散瞳剂充分散瞳,用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及眼底,然后用裂隙灯检查晶状体,记录病变特征,并绘示意图。

1.2诊断标准

按中华人民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95-2002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1]。

2结果

以下结果排除年龄因素并且晶体损伤不能排除与电离辐射性有关,见表1。

3讨论

重庆市1965~1973年参间加我国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复员军人中,本次检查人数为3569人,结果显示晶体损伤不能排除与电离辐射性有关84人,占总人数的2%;晶体Ⅰ期损伤56人,占晶体损伤人数的67%;晶体Ⅱ期损伤28人,占晶体损伤人数的33%;无一例Ⅲ期、Ⅳ期损伤,说明当年我国电离辐射性晶体损伤防护措施非常不错。

电离辐射性晶体损伤发病机制:射线粒子也可以引起细胞内的水分子发生电离,产生大量的H2O+、H2O-和H+、OH-等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与细胞内的有机化合物相互作用,形成氧化物而破坏细胞的代谢过程,引起晶状体细胞染色体畸形、核破裂及变性。这些受损伤而变性的上皮细胞移行和堆积在晶状体后部,借裂隙灯检查,可见点状和颗粒状混浊[2]。

X、γ射线和中子等照射眼晶体后,可致放射性白内障。Chalupeck于1897年首先发现X射线可引起家兔眼晶体变化[3],我国汤喜成等[4]用25和50cGy 60Coγ射线一次照射兔眼后,后期用透射电镜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晶体组织及形态学变化。结果发现TEM观察到25和50cGy照射后早期均有明显晶体上皮细胞损伤,表现为胞浆内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氏器等膜性结构水肿及空泡变,细胞间和胞浆内明显水肿,大量空泡形成及层状小体增多。50cGy组更明显。一般认为X线和γ线导致白内障的最低辐射量,一次照射量为2Gy,3~12周内累积照射量需4Gy,超过12周,累积照射量则需5Gy。如果照射总量超过11.50Gy,则不论所受照时间经过多长,均引起白内障。中子致晶体混浊的相对生物效应为γ或X射线的2~4倍。快中子致白内障的阈剂量在0.7~1Gy之间。电离辐射引起晶体混浊的潜伏期,最短为9个月,最长为12年,平均为2~4年。年龄愈小,潜伏期愈短。剂量愈大,潜伏期愈短[2]。

晶状体有明确的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大剂量的外照射,或长期超过眼晶状体年剂量限值的外照射历史(有剂量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记录显示累积剂量在2Gy以上(含2Gy),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晶状体开始混浊;具有放射性白内障的形态特点;排除其他非放射性因素所致的白内障;并结合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分析,方可诊断为放射性白内障。

排除其他非放射性因素所致的白内障:起始于后囊下型的老年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高度近视、色素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与全身代谢有关的白内障(糖尿病、手足搐搦、长期服用类固醇等);挫伤性白内障;化学中毒及其他物理因素所致的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

然而并非人们一接触X线就必然引起放射性白内障。接触很小剂量X线,不会引起白内障,比较大的剂量 (一般在200拉德以上)才有可能引起。但对放射线的防护工作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尽量减少接触放射线的时间。②增大与X线的距离。③设置屏蔽。④戴铅防护眼镜。对接触原子反应堆、高能加速器、放射性元素等的人员,都应当加强防护。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S]. GBZ95-2002,2002.

[2] 刘家琦,李凤鸣. 实用眼科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94-595.

[3] 张积,问清华,唐华,等. 大亚湾核电站工作人员眼晶体情况的调查[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9,19(4):282-283.

篇4

据《生活报》报道,2005年10月20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达3个月的崔某因医治无效死亡。在崔某的死亡诊断书上写着:“放射病,骨髓型极其重度”。她是哈尔滨市“7・13”辐射事件的第一名死亡者。经初步调查,崔某的孙女把一个类似“轴承”的金属棒捡回家,致使100多名附近居民受到辐射,放射源名为铱-192,主要用于焊接等领域,是一种工业探伤用的放射源。

在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中,如防护措施不当,违反操作规程,人体受照射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则能发生有害作用。在电辐射作用下,人的机体的反应程度取决于电离辐射的种类、剂量、照射条件及机体的敏感性。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机体的全身性反应,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均发生病理改变,但其中以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统的改变最为明显。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可分为急性放射性损伤和慢性放射性损伤。短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机体的急性损伤,平时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病人。而较长时间内分散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损伤,如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白细胞减少、生育能力受损等。另外,辐射还可以致癌和引起胎儿的畸形与死亡。

放射源包装容器种类很多,大多为球形和圆柱形,一般用铅、铸铁、钢、塑料、石蜡等材料制成。非技术人员,应远离现场,既不要接触也不要移动这些物品,更不要因为好奇而打开容器。如发现类似不明物质应立即拨打环保举报热线报警。急性放射病是人的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和内照射都可能发生急性放射病,但以外照射为主。外照射引起急性放射病的射线有γ线、中子和χ射线等。放射源主要包括医院使用的CT、亚氦刀、骨密度测量仪等医疗器械,以及科研单位、生产企业使用的测厚仪、测重仪、密度计、料位计、液位计等设备。我国1989年10月出台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规定,在从事生产、使用、销售、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前,都必须向有关部门登记备案。条例还规定,放射性同位素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放在一起,其贮存场所须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泄漏的安全防护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必须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物相符。

由于放射病的损伤涉及全身各器官,所以仍以综合治疗为主。一是加强护理,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鼓励病人多进食,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并易消化的食物,极重度病人可用静脉保留导管补充营养。二是保护造血功能,延缓和减轻造血损伤,可口服多种维生素,重度病人可少量输血。三是预防感染和预防出血。

篇5

问辐射为何物

无线路由器到底有没有辐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无线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无线路由器可当做一个中转器,将宽带网络信号通过天线转发给附近的无线网络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支持Wi-Fi的手机等。Wi-Fi全称wireless fidelity,是一种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简单说就是把有线网络信号转换成无线信号,Wi-Fi无线信号通过路由器天线这一媒介向周围空间辐射出去。无线路由器的辐射主要来源于收发无线上网信号。

不过,不同的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差别也很大,那么Wi-Fi无线上网是哪一种辐射呢?

Wi-Fi无线网络的无线路由器工作频率一般是2.4GHz到5GHz,属于非电离辐射。公众产生恐慌,主要是不了解“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的区别。

例如,我们就医时接触到的CT、胸透等属于电离辐射,电离辐射过强的话可能致癌、致畸、致突变,危害较大。而我们通常说的“电磁辐射”则属于非电离辐射,包括手机、电脑、无线路由器、高铁等。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的数据显示,非电离辐射能量较低,不足以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香港大学临床肿瘤科教授和香港辐射管理局成员邝丽云也曾举香港为例,她提出:香港无线服务覆盖率很高,且人多地狭,但香港并没有发生癌症高发。

无线路由器辐射到底有多大

我国对辐射限值的规定比较严格,目前我国环境电磁辐射国家标准最常用的是198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以下简称《规定》)的标准。根据《规定》,工作频率在30MHz-3GHz这一频段范围内的设备,功率密度标准限值为40μW/cm2,即辐射限值为0.4W/m2,而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辐射安全上限是10W/m2。辐射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与辐射量的大小是成正比的。

《新京报》等媒体的实验则发现,无线路由器在工作状态下,辐射瞬间最大值为0.2W/m2,待机时辐射量为0.01 W/m2,半米之外,无线路由器的辐射量锐减。香港电讯管理局也曾测量了香港市内餐厅、图书馆、住宅、办公室等地62个Wi-Fi无线路由器周围的辐射强度,发现测量值只有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的安全上限10 W/m2的0.03%到0.3%。在站点没有那么密集的地区,辐射测量值还可能更低。实际检测都表明,无线路由器工作状态下,辐射量微弱,对人体的影响基本都在安全范围以内,远没有达到破坏人体组织的程度。

多种实验也显示,电磁辐射量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真正该担心的是无线上网时距离人体较近的笔记本电脑。无线路由器的天线和笔记本电脑里的天线收发信息时,笔记本电脑发出的辐射比无线路由器的要多。有研究指出,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的辐射吸收比率SAR值只有手机接听电话时候的1%,但考虑到不同的使用时长,实际上两者的辐射量大致相当。SAR值,是指每公斤人体组织容许吸收的辐射量,据公开信息报道,美国的标准是1.6W/kg,欧洲的标准是2.0W/kg,我国虽尚无定论,但较微弱。

由此可见,离无线信号发射点越近的地方辐射就越强,所以即使这个伤害或许不大,我们也可以尽量避免,例如把无线AP、无线路由器等摆放在离人远一点的地方,离卧室也要尽量远一点;尽量避免老人、儿童和孕妇等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无线AP等设备;在晚上睡觉前,应关掉无线设备的电源;另外,还要注意避免无线产品靠近音响、电视等电子设备,从而防止相互的干扰而产生其他辐射。

如果辐射有害,它怎么“害”

辐射量的大小虽然是一个关键问题,但人们更关注的一个重点是辐射安全上限和限定发射功率是否就能保证辐射不对身体造成伤害。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对无线上网波段的电磁辐射与某些疾病发病率的关系进行过很多研究,其中有些认为有因果联系,或者联系微弱,但目前大多只是停留在猜测阶段。

但学界基本认可电磁场对人体组织的作用可分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第三军医大学的程红樱副教授等认为,当产生辐射的设备的功率密度小于10mW/cm2(即100W/ m2)时,会引起非热效应,电磁场通过使生物体温度升高的热作用以外的方式改变生理过程;功率密度大于10mW/cm2时产生热效应,生物物质吸收电磁能后转变为非特异性的热能,温度升高、散热作用加强,并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有学者对有关电磁辐射的知名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评价电磁场暴露及其危害健康效应的实验室依据还很有限,目前电磁辐射是否能致癌尚存争论,流行病学数据未得出肯定的结论,动物实验数据也很有限。

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电磁波对人体有害,及有害程度,但防患于未然为上策。不过专家就指出仙人球、龙舌兰、防辐射背心和防辐射化妆品等“装备”都没有科学依据,最实在的是 “辐射防护与安全最优化”原则。在实际运用中,选购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在使用时多加注意,把环境中的辐射量降低至较低水平。

链接

无线设备使用小贴士

购买带有CMIIT ID号码的合格产品。国家无线电频谱监测和检验中心是检测无线电发射设备的专门机构,凡是通过检测中心认证的产品,会由无线电管理局颁发《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证》,以及CMIIT ID号码(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代码);

尽量与无线产品保持一定距离,因为辐射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

待信号接通稳定后再使用,因为寻找信号时无线设备的发射功率达到最大;

不使用无线网络设备时,尽量关闭设备,切断电源;

篇6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

1.1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

1.1.1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α射线等,医院中电离辐射多见于放射科、核医学治疗室、手术室等科室。

1.1.2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射频辐射、红外辐射和紫外线辐射、激光等,多见于理疗室、介入室和外科等。

1.1.3噪声医院噪声主要分布于洗衣房、锅炉房、供应室、空调室等地。

1.1.4医疗锐器伤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常常被针头、刀片、缝合针等医疗锐器伤害。门诊抽血室、注射室、急诊室和手术室是医疗锐器伤害较重的岗位,特别是护士为高暴露群体。

1.1.5强制与运动功能性危害医务人员因移动病人、搬运重物或其他负荷过重的医疗用品时常造成脊柱损伤。护理危重病人、手术时间长,导致站立过久而引起腰背酸痛、下肢静脉曲张等。加上长期饮食的不规律还易导致胃肠疾病,形成躯体压力。

1.2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

1.2.1化学消毒剂及清洁剂的危害消毒剂或清洁剂可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都有损害,轻者可致过敏性皮炎、结膜炎、鼻炎、气管炎、哮喘,重者可致中毒、肝损害或致癌。

1.2.2抗肿瘤药物的危害随着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其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也渐被证实。

1.2.3麻醉剂的危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注意到吸入麻醉剂可导致胚胎毒性发生流产等不良的生育结构。

1.3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

1.3.1病原微生物对医院候诊室、病房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20.4%、14.1%。对听诊器污染情况的调查显示:被检测的听诊器全部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听诊器使用次数越多,污染越严重。

1.3.2艾滋病(AIDS)的职业性感染其感染途径主要是HIV感染者或发病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经污染的医疗器械损伤医务人员的皮肤和黏膜,也可以经已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特别是手术科室,其感染率亦高于其他科室。

1.3.3病毒性肝炎的职业性感染医院工作人员中乙肝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特别是血液透析、手术室和皮肤病科等高职业暴露科室,其感染乙肝可能性更大。

1.3.4结核病的职业性感染我国医务人员感染结核病的资料不多,有资料显示,护士对待检的感染患病率是同龄妇女的2倍以上,年龄越轻,发病危险性越大。

1.4心理因素医务人员心理性危害主要由精神压力、工作紧张、轮班、生活缺乏规律等引起。

1.5暴力暴力作为医务人员的一种职业暴露危害因素,虽无确切统计数字,但遭受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2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2.1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加强医护人员的防护知识宣传教育,预防和降低因不良习惯、不当操作造成的职业伤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开展心理咨询使医务人员能及时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健康的工作心理状态。

2.2创造安全、健康、整洁的工作环境完善防护措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工作环境定期质量监测,监督管理,建立标准化的防护保障体系,防护用品充足,制度落实,创造安全、健康、整洁的工作环境。

2.3加强管理,防止或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严格遵守临床废弃垃圾管理规定,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尽量避免手与锐器直接接触。使用锐器时做到安全操作,注射器等锐器一律放入锐器盒内。发生锐器伤害时,要及时正确的处理伤口。

2.4加强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罩;熟练操作规程,防止药液和雾粒溢出;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监测空气中浓度,严禁超标,减少呼吸道皮肤吸收;处理被药液沾湿的床单、衣物时应戴手套,并放入特制袋内,统一洗涤处理。对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防止溅溢或外溢;注意通风,降低空气中浓度,减少呼吸道刺激;使用时戴手套或涂护手霜,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

2.5加强对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接触具有传染性病人的分泌物、血液、体液时,应自觉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并按正确方法行手的消毒。所有污染物应密封保存,集中焚烧处理。接种疫苗,加强高危人群保护,科学地选择并正确使用呼吸防护器,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提倡正确佩戴口罩。

篇7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辐射所衍生的能量取决于频率的高低,频率越高能量越大,对人体的影响也越大。电离辐射包括核辐射、X射线、中子辐射等,危害较大,人们就医时接触到的CT、X光、胸透等即属于此类;非电离辐射危害性较弱,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挂在嘴边的“电磁辐射”即属于此类,主要包括手机、电脑、无绳电话、微波炉、浴霸、冰箱、电磁炉、电热毯、电吹风、打印机、复印机、高铁、电网基站、通讯基站、高压电塔等。

据国家卫生防护中心的数据显示,非电离辐射能量较低,不足以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我国《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只要实际测量得到的辐射强度在暴露限值内,就是安全的。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辐射剂量都在安全范围内,对健康的影响较小。

保持距离避免电器辐射

电器辐射主要是电磁辐射。现代人每天使用最多的是电脑,近距离的接触,令程序员、编辑、网民躲也躲不开。时间长了,常会出现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

保持距离是最好的防辐射方法。以看电视为例,与电视机的距离要在2米以上,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超过1个小时,孕妇更要减少看电视的时间。人与电脑屏幕的距离最好保持在70厘米以上。电脑辐射最强的是背面,其次为左右两侧,人群活动最好避开这些地方。

防范装修材料的辐射污染

家装材料的放射性是否超标,成为“装修污染”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砖石、地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之所以可能含有比较高的放射性水平,原因是制作原料可能是由矿业废渣、煤渣、钢渣或工业副产品组成,而这些副产品里面含有浓缩的放射性物质。

关于天然石材,我国已出台了放射性标准。天然大理石的放射性强度极低,全部属于A类标准;花岗石材的放射性强度水平依据其强弱不同划分为A、B、C三个级别。居室装修时应选择A类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家中摆设的化石、玉石、石雕等也可能产生放射性辐射。市场上有一种能在夜里发光的装饰品,具有很强的放射性,不适合在居室内摆放。有些含磷矿物被加工成“夜明珠”,其放射性也偏高。

在购买装修建材时,应向经销商索要产品的放射性水平检验合格报告,或产品的放射性水平分类检验报告。在查看检验报告时必须留意检验报告上要有CMA计量认证专用章,检验依据应为GB6566-2001国家标准。新房装修完工后,最好请放射性质检部门检测室内空气情况;平时要注意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防御电磁辐射的生活便方

用水吸电磁波 水是吸收电磁波的最好介质,可在电视机、电脑的周边放几瓶水。

别让电器扎堆 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中。

及时清除显示器灰尘 灰尘是辐射的载体,电视机、电脑显示器易吸附灰尘,如不及时擦拭,含电磁辐射的灰尘就会在空气中弥漫,很容易吸附在皮肤上,甚至被吸入体内。因此,要经常用软布和专业清洁剂擦拭、清除。

减少电器待机 当电器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因为此时可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长时间也会产生辐射积累。

接手机别性急 手机在接通瞬间及充电时通话,释放的电磁辐射最大。因此,最好在手机响过一两秒后接听电话,充电时则不要接听电话。

及时洗脸洗手 电脑屏幕表面存在着大量静电,其聚集的灰尘可转射到脸部和手部皮肤处,时间久了易发生斑疹、色素沉着,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皮肤病变。因此,在使用后应及时洗脸、洗手。

注意室内通风 科学研究证实,电脑屏幕能产生一种叫溴化二苯并呋喃的致癌物质。所以,放置电脑的房间最好能安装换气扇,倘若没有,上网时尤其要注意通风。

篇8

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会产生有害的生物效应,放射学检查中辐射防护问题日益受到大众关注,其影响因素很多,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有三即正当化原则、最优化原则和个人剂量限值原则。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有三种,即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及屏蔽防护。在临床放射工作中,要采取确实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杜绝不必要的、不应该的或可减少的X线检查,努力降低检查部位的受照剂量,防止非检查部位受到不必要的照射,要限制照射野,用好各种防护用品,配置辅助防护设施,尽量完善防护,将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

电离辐射;放射学检查;辐射防护;时间;距离;屏蔽;照射野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越来越重视,虽然环保是一个复杂而多因素的课题,但医源性环境污染特别是放射学检查中辐射防护问题日益受到大众关注。为此笔者通过多年的放射临床实践,对此进行了回顾、总结及探讨。

1辐射生物效应原理及影响因素

辐射对人体造成生物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电离辐射的电离和激发作用,它是在原子水平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造成人体的细胞、分子发生结构性变化,使蛋白质分子链发生断裂,造成DNA和酶的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活细胞核中DNA分子控制着细胞的遗传和再生过程,当DNA分子发生破坏时,细胞虽然生存,但不能分裂,这些细胞直到老死也不能产生接替它的新细胞,因而造成了被照射组织丧失功能,产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会产生有害的生物效应,其效应发生的几率及产生效应的严重程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射线的性质(不同种类的射线电离能力不同,引起的生物效应的差别很大;同一种射线能量不同,引起的生物效应也不同)、剂量(吸收剂量越大,生物效应越显著)、剂量率(剂量率越大,生物效应越显著)、分次照射(分次照射越多,各次照射的间隔时间越长,其生物效应就越小)、照射方式(内照射比外照射生物损伤重)、照射部位和照射面积(人体不同部位对辐射的敏感性差别很大,同时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生物效应也越大)、受照个体与不同器官组织细胞的敏感性也存在很大差别,同时,低温、缺氧、健康状况、免疫力、医疗措施等也影响放射的敏感性。

2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有三项:第一,放射实践的正当化原则,它是指在进行任何辐射性工作时,都应当进行代价和利益分析,对产生电离辐射的任何实践都要进行论证,或确认该项实践是值得进行的,它所致的电离辐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拟议中的实践活动不能带来超过代价的净利益,就不应当采用该项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要合理应用X射线,对这种检查进行利弊权衡,使受检者在X射线检查中所得到的利益明显地大于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样的X射线检查就是正当的,否则就不应该进行。因此,只有当通过X射线检查所获得的医学诊断资料,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很有用时,才能进行X线检查。第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它是指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使任何必要的照射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也就是说,应当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以放射最优化为原则,在付出的代价和所得净利益之间的多种方案进行权衡,求得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净利益。在具体放射临床工作中,对一切正当的X射线检查,要采用最佳投照条件(包括管电压、管电流和曝光时间)和最适宜的检查方法(包括、焦片距、滤线器、过滤板、遮光器和照射野等),使它既能获得满意的诊断资料,又尽可能降低受检者的受照剂量。第三,个人剂量限值原则,在实施上述两项原则时,要同时保证个人所受剂量当量,不得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经过实践的正当化和防护的最优化,所有具有最优防护的辐射源的剂量贡献,相加也不会超过个人剂量限值,保证放射工作人员不致接受过高的危险度。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2007年建议书中进一步明确了“剂量限值的应用原则界限,即除了患者的医疗照射之外,任何个人受到的来自监管源的计划照射的剂量之和不能超过ICRP的推荐的相应限值”。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有三种:第一,时间防护,它是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减少曝光时间和逗留时间,减少所受剂量。也就是说,人体所受辐射剂量的大小,与放射源接触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接触的时间越短,摆脱辐射的速度越快,所受到的照射就越少。第二,距离防护,它是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大人体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而减少受照剂量。它依据的基本原理是平方反比律,如果忽略电离辐射在空气中的吸收与散射,那么辐射强度随距放射源距离平方的反比而减弱。第三,屏蔽防护,它是外照射防护的主要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机器设备的固有防护、机房设计的科学性、周围环境的综合评估以及充分利用铅橡皮防护用品等。总之,在实际工作中,这三种方法通常都是综合考虑不可分割并相互配合使用,让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达到最低水平,以期取得最佳防护效果。

3临床实践中的辐射防护方法

根据辐射生物效应原理、影响因素、防护基本原则及基本措施,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严格掌握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杜绝不必要的、不应该的或可减少的X线检查如(1)不顾有无X射线诊断意义或有无医学上的正当理由或已确诊仍做X线检查。(2)当作一种方式,不判断X射线检查是否有用,仅应受检查者要求而做。(3)无症状的患者,或有其它技术可以代替的检查。(4)只是为了积累临床资料。(5)当做常规必查项目。(6)就业前及就业后定期体检(特殊情况例外)。(7)只相信本院的检查结果,不管原有的诊断报告,仍进行X线检查,造成重复照射。(8)为了营利目的。2)严格控制各种检体的常规胸透,特别对幼儿入托,中小学生升学的健康查体,应取消常规胸透。其它如①孕妇一般不宜做X线检查,特别是受孕8~15周内,以减少对胎儿的照射。②对有生育计划的育龄妇女,首先要问明是否已怀孕,并严格控制在月经来潮头10d内进行检查,以避免使胚胎受到照射。③对婴幼儿及儿童应尽量避开一切不必要的检查。3)努力降低检查部位受照剂量的技术措施:主要有选择用合适的管电压、选用适当厚度的过滤片、选用合适的焦片距、提高记录系统的灵敏度等。4)防止非检查部位受到不必要的照射。(1)限制照射野。透射时,应尽可能采用小照射野和间断曝光来观察,并尽量缩短总观察时间。(2)采用屏蔽防护。应当充分注意到非检查部位,特别是对射线灵敏性较高的甲状腺、眼晶状体和性腺的屏蔽防护,当这些器官或组织(非检查目标)有进入直射线束的危险,或靠近照射野边缘5cm范围以内时,应在不妨碍获得必要诊断信息的前提下,尽可能用铅当量不小于0.5mm的铅橡胶板将其屏蔽;使用性腺屏蔽,对男性可降低95%,对女性可降低50%的性腺剂量,使用铅玻璃眼镜,能使眼晶状体的受照剂量降至10%;当患者需要携扶时,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为患者准备了下列铅橡胶防护用品:①高领坎肩式铅围裙(用于牙科拍片)。②铅围裙(用于胸透和胸部拍片)。③护颈防护帽(用于胸部、胸椎、肋骨、锁骨和肩胛骨拍片或胸透)。④防护巾(用于胸部、胸椎、肋骨拍片)。⑤颈套(用于胸部、胸椎、肋骨、锁骨肩骨及头部拍片)。⑥防护三角(用于胸腰椎、腹部拍片、胆系和尿路造影)等。(3)完善防护:选取适当的,使射线束避开对敏感器官的直接照射。如①手部拍片时,若让患者面对球管大照射野曝光,其性腺受照剂量约为背对球管小照射野曝光的3000倍。②头部断层摄影时,只要采用俯卧位,使眼睛向下,后前位投照,就可以使眼晶状体的受照剂量减少到前后位扫描的1/20。③在牙科拍片时,射线束应取一定角度来避开甲状腺,乳腺和性腺部位,使其照射的机率减少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徐跃,梁碧玲.医学影像设备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于兹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洪洋,谢晋东.医用放射防护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篇9

辐射无处不在。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各种宇宙射线都在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躲不掉。然而,人类制造的辐射却并非这么简单。

辐射源在哪里?

辐射源一:电子产品

有专家对手机、Wi-Fi、电脑进行了辐射测试。结果显示,拨通手机,使用高频探头,在被呼叫方铃声响起5秒内将探头靠近某品牌手机,显示最高数据为4.42V/m,5秒后仪器数据不断下降,一度接近1V/m。当探头处于5米之外时,未检测到通话手机的辐射数据;探头测定某品牌无线路由器时,Wi-Fi辐射值为0.93V/m,当探头远离时,立刻测不出辐射值。再将无线路由器开机,待手机接收到无线网络时,将探头靠近无线路由器,测得辐射值为1.34V/m;当测试一台液晶台式电脑时,主机辐射值为LOW状态,未显示辐射数据。电脑液晶显示屏的数据为1.73V/m。

上海防辐射协会的专家介绍,手机的频率比较高,属于微波辐射,一般为900多兆,1 800多兆或2 400多兆。Wi-Fi也一样,一般在2 400多兆。不过,电脑键盘并非微波辐射,它是频率非常低的工频,是50Hz的工频。

辐射源二:医疗器械

据了解,人体接受的辐射80%来自天然辐射,20%源于人为的辐射,而在人为辐射中,医疗辐射几乎占据了98%。按照不同的标准,医学辐射又可以分为多种,如果按照病人接受辐射的方式可以分为体外照射和体内辐射,体外照射就是我们常见的如X光、CT、骨密度检查、核医学显像等。

CT跟X光线辐射属于电离辐射,电离辐射跟我们平常讲的虚电辐射有很大区别,比如说我们穿的屏蔽服是针对辐射较低的非电离辐射,但电离辐射频率就很高,一般在1015Hz以上。

高频时根据物理学的原理电磁波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它的粒子磁场能量很大,可以直接破坏细胞。做CT时,人体接触X光的时间会比一般X光摄片的时间长些,所以中小学生一般都禁止使用CT,采用X光射线来代替。它属于电离辐射,我们一般屏蔽都不能预防它,只有铅做成的屏蔽层才能阻挡X光。

辐射源三:家用电器

有不少人认为,家用电器的“个头”越大辐射越大,“个头”越小,辐射也就越小。

有研究人员对工作中的家用电器做了测试。结果显示,冰箱的测试数据基本保持在2.63~2.64A/m之间,将探头逐渐远离电冰箱,仪器显示数据为LOW状态,辐射非常微小;小小的节能灯测得数据为2.74V/M,远离后数据为LOW,基本没有辐射。不过,当宽频探头靠近微波炉,仪器数据不断波动,测得数据为15~16V/m之间,将探头远离微波炉0.5米,测得数据为5~10V/m之间。

因此,电器中冰箱的辐射不可怕,因为它的辐射是50Hz的工频,不同的频率规定的限值不一样,所以我国现有的标准对冰箱还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是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规定50Hz的磁场限值为400A/m。

节能电灯的频率比较低,它的频率正好是人所听到的音频频率再高一些,大概为20千赫以上。但是我们曾经测过节能灯辐射的量还是比较大,虽然这个频率对人体一直都没有标准,但是对节能灯本身辐射有一个产品标准,有些节能灯的变压器辐射出来的电场强度可能会超标。一般人在使用节能灯时离的距离都很近,所以是不是超过人体的卫生标准还不好讲,但据说很近时会超过人体卫生标准,稍微离远一些就会很安全。

微波炉的频率属于微波频率,辐射量一般也较大。如在微波炉门上的观察窗上的辐射能达到100多个微瓦每平方厘米。根据我国的卫生标准,一般的老百姓长时间接触微波的强度应该小于10个微瓦每平方厘米,因此微波炉这里的辐射强度已经超过了我们正常标准的10倍以上。

辐射的杀伤力有多大?

热效应、非热效应、累计效应

一般的电磁波虽然没有电离辐射这么可怕,但是对电磁波也有一定规定,如果超过限值,还是会对人体造成一定损伤。对人体造成的损伤有几个不同的类型。

一是热效应,即电磁波照在人体上,人体局部组织会发热,温度会上升,有可能对组织造成损伤。比如我们的眼睛当受到电磁波量较大影响时,可能得白内障,在20世纪50年代时就发现过一种雷达病,有人得白内障就是因为雷达的大功率辐射导致,这是最早发现电磁波对人体发生损害的例子。

再一个是非热效应。即看起来电磁波的能量不大,如高压线下的人接受电磁波的能量经做过计算是非常的小,几乎跟人的新陈代谢的量差不多,但人在高压线下的确会受到伤害,所以叫非热效应。这种效应是最近20年~30年才被人重视的,高压线下儿童的白血病发病率比不是高压线下儿童要高几倍。

还有一个叫累计效应。虽然电磁波的量没有超过标准,但通过长时间的累计,一般接触到电磁波后,人体会逐渐修复细胞收到的损伤。但是如果时间比较长,量比较大,虽然没有超过标准,但是长时间的影响,它会积累起来,以后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

离公交车刷卡机、

商场防盗感应门远一点儿

虽然生活中的辐射源不少,但是也不用过于担心。比如低频50Hz,这个没有什么可怕的。有些人说家电不安全,但是应注意低频的对人体伤害主要是磁场,低频的磁场我们只要离它稍远一点,它的强度就会很快下降,通常它跟距离的3次方成反比,如果距离拉大一倍,它的磁场强度就是原来的1/8。比如说,在使用微波炉时,只要保持距离即可。当微波炉开时,离它1米的距离时微波辐射就很小了。

乘坐公交车时要与车上的刷卡机保持“距离”。

篇10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化学制剂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各种手术的普遍开展,艾滋病、梅毒、肝炎等传染病显著增多,给我们临床带来了挑战。现在医院的手术室工作繁重,节奏紧张,而且是高危区,病毒污染、化学制剂和挥发性麻醉剂对空气的污染及电灼噪音等危害工作人员的健康因素大量存在.这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 职业危害

1.1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包括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高频电刀使用时散发出的气味及全身物在空气中的弥散等。甲醛、臭氧、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它们用于手术室的消毒、浸泡标本、器械消毒等。这些化学制剂对人的皮肤黏膜、眼睛、胃肠道、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咽炎。短期大量接触甲醛溶液可引起急性咽喉炎、过敏性鼻咽、结膜炎等,而且甲醛还具有致癌作用。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在使用和更换化学制剂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对刺激性强的化学消毒液,如甲醛、过氧乙酸等使用时应配戴防毒设备,正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最好专设消毒间,配以良好的排气设备,尽量减少手术间的有害气体。手术室使用的仪器要保证泄漏量为最小。将泄漏气体尽可能排放至室外,定期检测麻醉机防漏装置。

1.2 生物污染由于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护士经常使用的刀、剪、针等尖利器械.极容易造成误伤自己,或误伤他人,易感染甲、乙、丙肝病毒。尤其是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的艾滋病、肿瘤的种植生长和败血症发生,上述疾病受污染的几率很高。白求恩大夫就是在手术中被病毒感染而失去宝贵的生命,这是铁一般的例证。

1.3 电离辐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骨外科手术的发展,手术中摄片,确定固定物位置手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室护理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增多,但缺乏有效的防护设备。据有效的文献报道.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

1.4 心理危害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时间站立工作,固定的工作姿势,身体前倾,腰部长期受力,经常处理重物,疾步行走,无影灯强光刺激,常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患者,饮食或作息没有规律、或因有急症需要立即手术而不分昼夜时间紧张工作等,易患胃病、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腰腿痛、心脏病、慢性肝胆病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失眠等。手术室护理人员整天面对的是疾病、痛苦、创伤和死亡,对护理人员的身心是一种潜在的刺激,对他们造成心理的伤害。

2 防护措施

2.1 空气污染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换气,使用空气净化器,并对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手术医师使用高频电刀时要同时使用吸引装置,尽量减少空气污染,尽量减少甲醛溶液的使用,消毒剂浓度要配制准确,现配现用。

2.2 生物污染 为了避免生物污染,术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史.肝功能、乙肝六项、HIV的检查结果是很重要的。对阳性患者要做好防护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手套如有破损,立即更换,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皮肤受损应用力挤压伤口,使污血流出,立即用5%碘酒消毒,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疫。术前手术间挂隔离手术牌。在手术间门外准备隔离,使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在给患者操作前后随时洗手,更换手套,手术间门口铺一块用0.5%过氧乙酸浸透的脚垫,以减少周工作人员进出造成交叉污染。严格做好终末消毒处理。如急诊无法确定情况的一律按污染手术处理。手术中操作要防止针刺、划伤,手术室人员定期检查肝功能及乙肝六项等。

2.3 电离辐射尽量避免X线照射 术中应用X线时要设置铅屏风。无关人员应暂时回避,手术间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尽量避免X线的直接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