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

篇1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智慧停车场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国内的城市交通机动化进程加快,停车问题日益严重,它既影响动态交通的正常运作,又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因此,正确处理好车辆停放的问题,对解决道路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停车场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需求分析

目前的停车场大多是以传统接触式读写器为收费介质,少部分停车场可通过视频进行身份识别,且实际应用的停车场管理系统多为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只有少数可以实现联网功能,整个系统缺乏必要的可扩展性。因此,停车场管理系统应利用物联网等前沿的先进技术,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系统应有的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一套停车管理的全面解决方法,从而为用户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停车场系统现存问题分析

1.1.1缺乏资源整合

即缺乏一体化管理思想,各停车场之间形成信息孤岛,且现存停车场管理理念和技术落后,资源没有共享,导致停车场的使用难以统筹考虑;整体协调难度大,不利于综合利用有限的停车场资源。

1.1.2缺乏统筹调控观念,缺乏人性化管理

即缺乏停车调控诱导思想,片面强调满足停车需求,在制定城市停车设施规划中往往以静态的观点看待停车位的供给,忽视了停车位的共享、周转可能带来的使用效率的提升,也缺乏对停车位供给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引导和控制。

1.1.3缺乏综合统筹、实时监控的方法

即缺少高新技术的使用,例如物联网、通信等技术,使得数据信息采集不够实时,无法做到实时监控,也没有对环境的检测,难以实现智慧化生态管理。

1.2停车场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需求分析

面对机动化加速发展,“停”和“行”矛盾愈加突出的趋势,在目前,我们就要通过引入物联网等新技术,统一集成管理,宏观调控,实现信息共享,对城市机动化进程进行科学引导和干预,以实现停车场系统的可持续、智慧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智慧城市。

利用物联网技术满足人们生活上两大停车需求。首先是基本停车需求,主要是指居民或单位车辆夜间停放的需求,这时的安全和环境备受关注,急需采用相关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共享和与安防等系统联动,并反馈实时信息;其次是社会停车需求,这是由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各种出行所形成的非静态需求,由于目的地、时间等均不易掌握,这就要求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搭建停车场管理平台,将多个停车场信息汇总统一管理,信息共享,将停车场管理系统建成一个开放、动态的可查信息系统,并给用户提供停车选择行为诱导,路线优选,分散停车,减少拥堵以及找车位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减少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实现智慧停车。

2物联网技术在停车场系统中的应用

根据国内停车场所存在的问题和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分析,构建智慧停车场系统需运用的物联网技术归纳如下:

2.1传感器技术

传感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较长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等活动。传感器负责信息的采集,是实现对现实世界感知的基础,是物联网服务应用的基础,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通过增加的传感器对停车场进行环境检测和车位实时监测。

2.2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结合了计算、通信、传感器三项技术。它是将一系列空间上分散的传感器单元通过自组织的无线网络进行连接,从而将各自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汇总。

2.3 RFID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无线电信号自动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的无线通讯技术。应用该技术对进出停车场的车辆进行身份识别,在出入口实现安全高效管理。并为管理者节省人力物力。

2.4通信网及3G网络

通信网是一种使用交换设备,传输设备,将地理上分散用户终端互联起来实现通信和信息交换的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综合利用通信网及3G网络为用户提供出行到停车再到离开的全方位智慧诱导服务,使用户方便查询,节省时间;并且为管理者节省人力诱导,提高诱导品质和准确性,实现分散停车,减少拥堵,实现安全高效管理。

2.5专家系统和云计算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是一个含有大量的某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处理该领域问题的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通过专家系统对停车场各子系统采集到的实时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计算,并结合预案,对非正常状况做出判断,同安防系统实施预警联动,提高整个停车场系统的安全性。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随处可见,如搜寻引擎、网络信箱等,停车场系统主要是运用广义云计算技术开发应用服务,使用户可通过手机等行动装置登录用户界面搜索停车场位置等相关信息和定制、浏览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阮金梅.城市停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8):1.

[2] 张泉,黄富民.城市停车设施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关宏志,任军,姚胜永.发达国家机动化早中期的城市停车对策[J].城市规划,2012(10)

篇2

基础环境不断完善

从智慧园区的作用路径看,当前国内园区主要通过信息化基础环境和服务平台的建设进行体现,主要内容如下:

智慧园区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企业光纤、公共无线网为主的网络体系;以机房、数据中心为主的基础设施体系;以灾备中心、安全评测为代表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以缴费终端、交通服务为代表的便民基础设施体系。

智慧园区信息资源体系:主要包括园区范围的基础信息资源以及园区内部的业务数据。其中基础信息资源主要是企业信息和地理信息,业务数据主要是各类应用所包含的行业主题类信息资源。

智慧园区日常运行体系:核心内容是园区日常运行和管理所必需的信息化服务内容,重点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能电网、智慧政务等。

智慧园区环保体系:主要是针对园区内部生产生活相关设施进行环保管理。具体包括水电气等能源的智能管理、智能楼宇、智慧照明、雨水综合利用、能耗监测、地下管线管理等。

智慧园区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针对企业和园区内部的居民。企业服务主要包括视频会议、互动交流、专利服务、政务服务等等,居民服务主要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社区、智慧交通等等。

总体看来,当前智慧园区在基础环境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园区的服务体系功能也不断增强,在园区的日常管理、企业的基础应用以及居民生活等领域,在专业指导、流程优化、安全保障、环境保护等环节的作用都日益突出。

发挥“导师”作用

当前智慧园区的服务体系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基础保障性的服务,对于企业所处行业的专业化服务涉及较少,在企业市场开拓、商贸流通、物流运输、内部供应链优化等专业领域的前瞻性、拉动能力较弱,“管家”功能有余而“导师”属性不足。

因此,在基础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同时,当前的智慧园区的管理体系更需要深入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加强信息化应用的专业和市场服务属性,让园区的服务体系在带动园区整体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看来,电子商务手段的应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更为“贴身”的一站式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智慧园区公共管理体系电子商务化改造的核心在于一站式商贸服务体系的打造。当前,电子商务在企业商贸活动当中的比例不断增加,预计2013年度,其交易额占据GDP的比重将接近20%,应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常规手段。但相对于传统商务活动而言,电子商务的产业链相对复杂,涉及的合作企业也比较多,如果对于产业当中的非专业领域做过多的涉及,对于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企业而言将会被牵扯大量的精力和成本。

而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由于整体缺少专业人才和设备,尤其是本身的管理基础薄弱,没有规范的流程、现代的管理理念比较薄弱,如果前期没有合适的引导和非专业领域的外部支撑,过多的成本负担将大大增加企业的负担,园区的孵化属性也将因此削弱。因此,在这一领域,生产者和服务者的区分将在未来体现的更为明显,企业的功能属性将更加专一,不断地催生出新的服务企业、服务模式。

而对于园区的管理者而言,此时必须积极地承担服务者的角色,通过对于高校、培训机构和产业服务企业的有效聚集,从行业入门培训、企业注册、场地租赁、网站建设、日常运营、软件云服务、市场开拓、物流与追溯等多个领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效服务。此类服务的核心在于打造一个电子商务服务的网上超市,所有的服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获取和运行,对于有需求的企业而言,只需生产专属的商品和服务,其他的环节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挑选。在这一过程当中,国内外先进的服务企业资源将在园区内部汇集,同时也将大大提高园区的日常运行效率。

另外,在区域电子商务应用服务体系逐渐形成规模的情况下,园区内部有必要对区内的电子商务应用企业进行平台汇总。从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看,用户的趋同效应越发明显,在个人消费端,用户对电子商务新品牌的认知度不断降低,但在B2B领域,区域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单个企业开展宣传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可通过B2B平台集聚优势资源,从区域特色的商品宣传、交易等功能出发,通过专业网站推广特色商品交易,打造区域品牌,并借助已有的支撑服务体系提高网站的用户体验。

以市场数据为导向的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改造。传统的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主要是通过ERP系统的实施,将企业内部各个功能部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件成本,来获得利润,产品销售领域则重点通过促销方式将商品推销给顾客。而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重点则在于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通过需求分析和预测来拉动企业端的产品和服务。

从园区应用的角度上,首先从需求分析和预测角度,除了鼓励、扶持和支撑企业建立自身的数据分析和挖掘系统之外,还可通过搭建软件云服务平台的方式,结合云数据中心为中小企业提高基础层面的数据支撑服务。在后台响应上,可通过智能感知体系在实时响应、海量数据的智能化分析以及智能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升级,实现企业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无缝对接,可借鉴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根据需求预测进行仓储和配送的资源分配,降低物流过程中库存积压、延期交货、送货不及时与运输不可控等风险。

同时,在园区内部引入物流服务企业,通过网络式的管理实现园区内部公共仓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以最优的配置进行各个节点的人力、物力安排,体现在市场前端的,便是面向用户的及时配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

园区生活的O2O式升级。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看,当前智慧园区在居民生活领域的整体发展思维是由传统互联网的信息化布局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模式的信息化布局方向演变,其核心在于信息流采集、和传递的实时化、持续化和移动化。当前,借鉴智慧城市当中的建设模式,智慧园区的民生服务模式主要通过一卡通、移动终端的信息被动采集和网络平台的信息传输来实现,但对于用户、商户、账户以及地理信息的集成应用涉及不多。

在当前移动社交媒体和移动地图进一步普及的情况下,在园区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可以将服务信息和消费信息更方便的移植到移动平台上,以地图为基础平台、商户为服务动态节点、社交媒体为传输渠道,通过O2O的方式将园区的线下资源与线上信息平台结合。

在商户端,园区可与O2O服务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类似应用商城一类的服务选择,例如二维码终端、后台管理系统、后台数据分析工具、电子凭证、移动追踪等功能供企业选择,经营者借此可在前端通过二维码识别的方式提供商品信息并通过移动终端完成交易,获取更多维度的用户消费信息,在后台通过系统定制实现对于经营数据的分析和决策支持。

篇3

 

1 引言

 

上海“智慧交通”是上海市“智慧城市”重要组成部分,而上海公交基础信息管理与服务应用系统是智慧交通最重要的基础应用系统之一,本系统实现上海公交基础设施信息管理,根据公交行业相关需求,设计公交线网场站数据库模型,形成统一编码和规则,建立公交基础设施数据库,存储公交线路、站点、停车场、保养场、枢纽站等基础设施的行业管理属性和空间属性,开发公交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公交线网、站点和枢纽等设施管理功能,重点实现线网规划分析功能,根据信息资源目录服务规范,为行业管理、企业运营调度和出行信息服务提供信息共享和服务。

 

2 系统体系架构

 

2.1 系统基本框架

 

上海市公共交通基础信息管理与服务应用系统的设计,遵循国家标准《GB/T 18578-2008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根据《上海市公交线路站点统一编码标准》,设计公交基础设施数据库,实现公交线路站点维护系统,公交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公交基础数据共享服务三个方面内容。系统基本框架如图1。

 

系统采用了Java、GIS、WebService、VC等技术。应用Java技术实现公交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服务器软件的开发;通过GIS技术,实现地图放大、缩小、移动等功能;利用局里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将公交基础设施资源注册到目录服务器上,提供全量下载、增量下载和变动即通知WEB服务方式,实现全市公交线网共享,有利于线路站点编码统一,避免线路站点重复测绘;利用数据库技术存储公交线路、走向、站点、图片等属性数据。通过VC技术开发公交线路站点维护系统,通过该工具可以实现所有公交线路站点导入和录入;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内置各种分析算法,实现线网优化分析功能。

 

2.2 数据共享框架

 

本系统从运管处行政审批系统《上海市城市交通综合运输业务管理系统》获取公交线路站点的基础信息,采用统一编码标准对基础信息统一编码,同时通过线路站点维护系统获取线路站点的GIS数据,共同存储于公交基础设施数据库。公交基础设施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供公交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做线网规划分析,同时通过公交行业资源目录共享服务对行业外共享数据,通过公交行业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对行业内共享数据。供行业内外各系统同步公交基础数据。数据共享平台架构设计如图2。

 

数据接入和数据转发都由独立的线程完成,通过多线程技术提高系统对于并发数据的处理能力,数据共享子系统主要包括网络监测、数据接收、数据转发、规则引擎四部分组成。

 

3 项目管理

 

3.1 进度管理

 

3.1.1 进度计划制定

 

这个项目从2011年9月签订合同开始,项目一期预计2013年6月验收,整个工期将近两年。进度计划是进度控制的基础。计划指出了项目组织未来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经过仔细分析后综合成的对未来的构思,又是当前行动的准则。一个完善的计划可以使失败的概率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证在预期的期限内取得预期的效果。

 

由于项目工期长,人员比较紧张,项目计划的制定的时候采取倒排的原则,确定了验收时间后,再从后往前排各个里程碑的时间表,最后制定进度计划后再进行评审。任务的分配采用功能点估计法,它是在需求分析阶段基于系统功能的一种规模估计方法。我们在项目工作量及技术难度的估算上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本系统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等一系列面向对象技术,在本系统工作量的估算上根据功能点进行估算。将每个功能模块逐步分解,直至基本模块为止。

 

3.1.2 关键路径

 

关键路线法(Critical Path Method, C PM )是借助网络图和各活动所需时间(估计值),计算每一活动的最早或最迟开始和结束时间。CPM法的关键是计算总时差,这样可决定哪一活动有最小时间弹性。CPM算法也在其他类型的数学分析中得到应用。

 

CPM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工作分解结构(WBS)分解的活动按逻辑关系加以整合,统筹计算出整个项目的王期和关键路径。

 

本项目从需求分析开始,关键路径是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页面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用户验收,这是具体的里程碑,中间的活动计划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再赘述。通过识别关键路径上的活动,找到项目工期的瓶颈,然后对该路径的某个或者某几个节点进行改造,从而达到纠正进度或者加快进度的目的。

 

3.1.3 动态监控

 

进度的控制离不开动态监控,在项目中,我对项目的动态监控有三个手段:一、制定项目计划并分解到工作包后,用MS project制作了项目整体计划的文件,上传到SVN上,并通告所有项目小组成员必须每天填写自己每天任务的进度情况。完成情况必须到具体百分比;二、每周一上午定时汇报上周工作情况和本周工作计划,方便项目管理组进行计划调整并能时刻把握项目的进度,且有利于向领导层和项目干系人汇报;三、制作进度线,时刻紧盯进度落后的活动,有利于及时调整。动态监控是整个项目进度控制非常重要的一环,项目最终的成功上线正是因为进度监控的及时到位,避免了一些活动延迟对项目带来的影响,有利项目进度的实时查看。

 

3.1.4 遇到问题

 

因为系统在中间遇到了需求变更,所以进度有所调整,增加了不少工作量,直接影响了项目关键路径上的活动,影响项目整体进度,在识别到进度问题后,我们紧急组织项目小组讨论,通过压缩关键路径上其他活动的时间,抽调非关键路径上的活动的人员加入和适当增加加班完美解决了进度问题,虽然增加了一些项目成本,但都在可控范围内,也没有造成项目组内的不满情绪,且加大了客户对项目组的好感度,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表彰。

 

3.2 风险管理

 

3.2.1 重要意义

 

风险管理能力是项目经理重要的技能之一。项目计划和跟踪的能力是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必须掌握的技能,而强有力的风险管理则是优秀项目经理必备的能力。即使项目经过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并进行跟踪,但如果没有控制好项目中的风险,项目仍然会超出成本和进度的预计。尤其对于软件项目而言,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比比皆是,风险管理的难度超出了其他行业,这也是大多数软件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的重要原因。

 

3.2.2 识别风险

 

对于该项目而言,最大的风险主要有:沟通风险、范围蔓延风险、进度风险、人员流失风险。

 

首先是沟通风险,众所周知,作为项目经理,与客户保持紧密又良好的沟通是决定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缺乏良好的沟通客户既无法准确地获得项目目前的进度情况,也无法向领导汇报,最终可能导致客户不满。然后是范围蔓延和进度控制,一个项目计划制定之后,免不了因为前期某些需求不定或者领导的某些主观意愿需要修改或者增加某些功能,导致范围变更,从而需要在已有计划中插入或者修改部分活动的进度,导致进度滞后,影响关键路径上的进度,造成整体工期延后。由于项目工期的较长,就会有人员心理疲惫的风险,导致人员流动性增强,再加上如果没有合理的鼓励机制,就有可能造成项目成员尤其是核心成员的流失,对项目风险极大。

 

3.2.3 应对措施

 

对于沟通风险,我们在项目之初就识别出了所有项目干系人,所谓项目干系人就是直接或者间接对项目造成影响的人,对于项目干系人,我们整理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并制定了定期汇报机制,让他们时刻能知道项目的进展、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绩效信息。

 

对于项目范围蔓延风险从而导致的进度风险,我们也是采取的是集中处理需求变更,所有需求变更,都需要提出人有相应的需求变更单并详细描述,由项目的需求变更委员会进行评估,对于合理的需求,进行工期和影响评估,给出几种方案供用户选择,对于不合理的需求,告知用户,或者给予用户可以替代的方案。对于不得不做又影响进度且不紧急的任务,可以说服客户放到二期需求里去做。

 

对于其他进度风险,可以提前判断识别,通过每日监控发现并及早处理,或加班或调动资源。

 

人员流动是每个公司都会有的事情,但是如何最好的控制人员流动,留住核心开发人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我会每月组织一次活动,大概两周会组织一次聚餐,大家平常在工作中除认真讨论工作时,其他时候都非常轻松的交谈,项目组气氛非常融洽。除了平常工作气氛,我也通过和领导沟通,得到领导承诺后,告知项目组成员,凡是项目组成员,年终考评都提高一级,加薪都多加5%,让员工都为项目心甘情愿付出,因为他们的付出是有所得的。为了解决他们的加班的后顾之忧,平常的晚饭和周末的午饭晚饭都由员工点餐项目组统一订餐,晚上加班超过9点,公司统一报销打车回家费用,第二天早上可以晚一些到公司。

 

3.2.4 控制结果

 

通过良好的项目沟通,所有项目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项目的近况,客户随时都能得到项目进展,对我们的沟通方式非常满意,也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获得了很好的口碑。范围和进度控制方面,两个比较大又不得不做的需求放入了项目二期,其他需求有些见缝插针加入了非关键路径,有些通过别的方式进行拒绝,剩下的通过加班完成,并没有拖延进度,且由于有需求变更单,能很方便的整理归档,且为公司向客户多争取了一些费用,客户看到我们加班加点,也乐于支付。项目完成时,核心开发人员除了一位因为自身发展离职外,其他开发人员全员保留,为公司其他项目组树立了榜样。离职的人员因为之前采取的互相备份原则,并没有花费大量时间交接,节约了时间且没造成进度滞后。

 

4 项目总结

 

项目最后在2013年6月通过验收,并于2013年9月上线,在项目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公司质量保证人员没有严谨的质量计划导致项目的质量一度出现危机。另外就是客户的需求变更单还是稍多,前期需求调研还需要加强。项目自上线后受到了客户和领导的一致好评,正是由于严谨却又灵活的项目管理,项目获得了成功。

篇4

依托云计算所提供的海量信息聚合与处理能力,旅游产业对计算资源、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都可以进行大力度的变革和优化。云计算可以为旅游企业构建强大的平台基础服务能力。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建设旅游行业的云数据中心、云服务中心等涉及云计算的基础设施,以通过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动态采集和分析,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系统,从整体上对旅游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以保证本地旅游业协调、健康、有序发展。

建设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关键在于整合分散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海量旅游信息,然后存储在云端,形成一个产业链各方集成共享的信息服务云平台,供游客、旅游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检索、分析、挖掘各类旅游信息。以海南省为例,该省正在整合多方资源,建设云服务平台。海南省围绕阳光海南网,整合旅游委所有的信息化系统,统一全省旅游相关系统入口,以综合云平台为中心,对所有系统数据进行接入、清洗、加载和存储,在综合云平台上打造统一、权威的旅游资源中心;通过海南旅游电子行程管理系统等,确保旅游资源中心的数据能够不断更新、补充和完善;利用数据交换共享技术实现多个同构、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共享,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利用统一的旅游资源库数据、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手机信号数据)和机场航空吞吐数据进行旅游统计分析,不仅为省政府及省旅游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撑,也为游客和旅游企业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服务。

一些在云计算领域能力和资源都比较强的企业针对旅游行业搭建了云服务中心,通过IaaS、PaaS和SaaS等方式面向中小微旅游企业提供按需订购的云计算服务,大大降低了信息化建设投资和运营的成本。云服务中心具体提供的服务内容可以包括门户网站、云呼叫中心、在线酒店管理、在线CRM、在线培训等。相关企业用户在云服务中心注册账户后,就可以在云平台上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例如上传旅游产品信息,并利用云平台的在线预定、在线支付功能完成产品销售等。

大数据

如果说智慧旅游主要包括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那么旅游大数据是做好这三大方面工作的核心资源。旅游大数据包含的数据类型众多,主要包括门票数据、客源地数据、游客旅游行为数据、旅行社数据、游客地域结构数据、来本地旅游频度数据、出游目的、出游交通方式、消费情况、停留时间、兴趣景点、基础设施评价和服务质量评价等信息数据等。未来与旅游相关的数据类型势必会越发丰富,将远远超出本报告列出的这些类型。

国家旅游局已经开始联合地方省市及运营商,开展多级数据融合,完善旅游大数据建设。2015年11月16日,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展出了“贵州旅游大数据综合指数”。该指数由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贵州省旅游局和中国联通公司联合推出。“贵州旅游大数据指数”是在景区等级指数、适游季节指数、适游天气指数、景区饱和指数、交通拥堵指数、网上关注指数、客流来源指数和消费能力指数等8个指数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计算得出,可为游客制定出游规划提供参考。“贵州旅游大数据指数”的基础数据来自两个数据资源库,一个是国家旅游局所掌握的旅游资源数据,另一个是中国联通3.1亿移动手机用户的数据。中国联通通过基站、后台数据库搜集所有用户使用手机后的行动轨迹和APP软件使用情况。

山东省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以旅游产业运行发展的相关大数据为基础,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实时信息收集、传递、分析处理和分享使用,实现对旅游产业运行监管、旅游客流实时监测和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等功能。该平台可以实时显示游客流量、住宿接待、全省天气、旅游区和旅游城市环境、旅游产品网络销售、游客反馈等数据信息,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准确了解全省旅游产业运行和发展态势。在黄金周期间,该平台还可以综合分析全省旅游接待情况、预警信息、指导游客出行等。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联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怒江州政府开发上线的“去怒江”旅游大数据平台,可为景区实时人流量监控、游客来源、游客画像、游客驻留偏好等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为旅游规划、错峰出游、景区安全预警等提供决策信息参考。

物联网

2015年4月,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公司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71.9%的旅游、运输和酒店高管表示他们的企业在客户手机应用中使用物联网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物联网在发展现代旅游业中的重要性。

目前海外一些旅游度假区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后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3年夏天,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世界对其开发的魔法腕带及相关网络平台系统“My Magic Plus”进行了首次公测。魔法腕带作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内置RFID芯片,并具有无线信号收发性能,续航时间可达2年,使游客能够与分布在迪士尼公园各处成千上万、性能强大的传感器系统相连接。魔法腕带在造型上简约时尚,并有多种配色供游客选择。游客戴上魔法腕带就可以畅游迪士尼公园,畅享各种服务。

当游客在线订票和挑选喜爱的娱乐项目时,迪士尼的后台系统就会根据游客的选择而“安排”好相关事项,比如精准规划园区里的路线、少走冤枉路。在游客到达迪士尼公园之前,刻有游客名字的魔法腕带就可以邮寄给游客。如果某位游客预订了“魔法快线”,那么当他到达奥兰多后,凭借魔法腕带就可以乘坐园区穿梭巴士入住酒店,行李等事宜自会有人安排妥当。游客进入迪士尼乐园只需要“扫”一下腕带就可以了。魔法腕带不仅是游客在园区内的通行证,也是“钱包”。腕带与游客的信用卡绑定,可自动支付相关费用。这不仅让游客免于携带大量现金,也大大缩短了付费时间,免得在各游乐设施前排长队。魔法腕带将游客和整个园区融为一体,“My Magic Plus”会实时串流各种数据,包括游客的位置、目前的活动以及后续的计划。

当前我国也十分重视旅游物联网建设。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推动旅游物联网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国所有旅游大巴、旅游船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游客集中区域、环境敏感区域、旅游危险设施和地带,实现视频监控、人流监控、位置监控、环境监测等设施的合理布设,将旅游服务、客流疏导、安全监管纳入互联网范畴。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比如利用预测模型、推理技术进行旅游需求分析、决策支持和预警,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为游客提供自动翻译、自助导览等服务。例如百度对景区客源和拥挤度的预测服务就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在日益强劲的个性化旅游需求推动下,定制化旅游正在快速兴起,而人工智能则是推动定制化旅游能够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过去旅游企业主要借助人力向用户提供旅游咨询服务。面对定制化旅游所带来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如果仅依靠人力,需要大大提升人力成本,很难在“定制化”的同时实现“规模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可以实现行前规划和行中服务的智能化、自动化。根据用户的爱好、预算和时间,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便捷迅速地帮用户做出行程、交通和酒店等方面的规划。在游客旅行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全程跟进用户的具置,适时提供导航、导游、餐厅推荐等方面的贴身服务。

国内一些新创公司已经瞄准了人工智能在旅游行业中的深度应用。以成立不到两年的妙计旅行为例,该公司的主推产品就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旅游路线个性化定制引擎。该引擎可以针对用户的具体需求来选择一条最优的旅行线路。人工智能威力的发挥往往离不开大数据。妙计旅行从互联网上广泛采集了大量数据,主要是与旅游相关的各种产品信息,比如机票和酒店。具体到酒店信息,会包括酒店的位置、适合何种人群、周围的交通状况等等。然后妙计旅行把这些数据形成一个结构化的、便于机器理解的旅行图谱。妙计旅行在后台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数千万种旅游单体产品的数据库。当用户提出具体需求时,妙计旅行的引擎会理解用户需求,然后结合产品和基础信息提供上亿种可能性的旅游方案,方案中不符合用户需求的部分会被剔掉,保留符合用户需求的部分。妙计旅行会为众多可能性的旅游线路算出一个分数,最终根据分数的高低,向用户提供一个最优的路线。

移动互联网

篇5

【关键词】智慧灯杆 连续覆盖 深度覆盖

[Abstract] The intelligent lamp-post product can satisfactorily deal with difficulties in the 4G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play a key role in the 5G network architecture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existing 4G networks and the intelligent lamp-post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to derive applicable scenes and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he intelligent lamp-post in 4G networks. Problems of the continuous coverage of the outdoor road, the deep coverage of business hot spots and the supplementary coverage of blind spots in 4G networks were effectively solved. Final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lligent lamp-po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5G network architecture was discussed and the complete access mode to be referred was expounded.

[Key words]intelligent lamp-post continuous coverage deep coverage

1 引言

S着现代城市建筑越来越密集,原有的网络水平已不足以满足人们对语音及数据业务的需求,移动网络尤其是4G网络建设规模成倍地扩大。而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居民对基站的认知越来越高,对辐射的防范意识也越来越强,导致基站建设选址越来越困难,甚至建好的基站都会出现逼迁等问题。通信基站站址资源紧缺已经成为无线网络建设发展的瓶颈。

面对上述问题,公网通信必须寻求创新思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解决日益紧张的站点资源问题。智慧灯杆的开发能及时地补充移动通信运营商的覆盖问题,解决室外道路的连续覆盖、商务热点区域的深度覆盖以及作为覆盖盲点的补充覆盖等问题。作为公共设施的路灯杆资源和智慧灯杆,将来会遍布于城市的每一条道路及大部分公共场所,而且占杆,将来会遍布于城市的每一条道路及大部分公共场所,而且占地面积小,且相应设有管网设施,对于一些难以建设无线宏基站的区域,能实现快速建站,有效提升网络质量。

本文分析了智慧路灯杆的应用场景,并以此为载体,重点研究了4G公网覆盖的解决问题和未来5G网络的架构。

2 智慧灯杆简介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的是“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作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因此,智慧城市需要一个信息采集、和传输的载体。而智慧路灯以路灯杆为载体,是集成了各种信息设备、技术创新复合应用的智能产品,具备智慧照明、环境信息采集、安防及道路智慧监控、微基站、信息、应急可视广播以及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等多种功能。如图1所示,智慧灯杆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和不同的应用场合,选择不同的功能模块,成为智慧城市大数据入口的接入点。

3 4G网络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尤其是4G网络的建设完成了式的发展。4G网络环境下,移动通信业务呈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且服务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5G技术还未完善普及之前,4G网络依然是移动通信的主干。

4G网络经过近几年工程建设,已具备相当规模,城区和主要乡镇地区都已完成覆盖,移动和电信的4G+网络也已覆盖至全国所有城市,在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4G建设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

(1)城区热点地区的容量问题;

(2)城区有覆盖需求但是站点协调困难区域;

(3)道路覆盖的连续性问题;

(4)封闭式小区内部弱覆盖问题;

(5)园区、景区等建站困难但需求集中区域。

上述问题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室外宏站或室内分布系统方式建设,一是很难完全解决,二是浪费投资,所以需要在建设方式上引入更加先进的理念,利用各种资源进行4G网络的建设。

4 智慧灯杆在4G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4.1 适用场景

宏基站是4G网络结构的基础,在网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4G使用的频段较高,导致无线信号的绕射能力减弱,对于现在高楼高架林立的密集城区,会出现很多的末梢阴影区域。而且随着民众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宏站建设的限制越来越多,协调难度也越来越大,进驻困难、租用机房都给宏站建设带来了挑战。

智慧灯杆站的引入,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网络结构来看,作为宏蜂窝的补充,在有需求的地方建设智慧灯杆,解决局部盲区、末梢阴影和提升网络容量。从建设难度上来看,智慧灯杆的外型跟传统基站完全不一样,既能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美观要求,又能消除大众对基站的恐惧心理。

针对4G网络建设的具体问题,智慧灯杆的典型场景有:

(1)语音和数据业务热点区域:主要包括人流量集中、话务量高、数据业务需求比较大的区域,例如交通枢纽、商业广场、高校等;

(2)城市密集建筑群:解决楼群密集、城区巷道、人口集中居住而宏基站难以覆盖到的弱覆盖区域或覆盖盲区等;

(3)城市道路:解Q道路不连续覆盖问题、新建道路覆盖盲区问题;

(4)工业园区或景区覆盖:由于园区或景区规划,常规站点无法建设区域;

(5)其他宏蜂窝覆盖盲点:因城市发展、密集高楼遮挡等原因而出现的局部区域弱覆盖或覆盖盲区等。

4.2 建设方案

从4G网络的结构上看,智慧路灯在4G网络主要有两种方式引入方式,一种是覆盖盲区或热点区域的单点补充方案;第二种是覆盖工业园区、景区的点、面全覆盖方案。

(1)单点补充覆盖方案

补充覆盖的智慧灯杆位置需要由通信运营商根据需求提供,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密集巷道、道路、广场、小区等。

智慧路灯杆根据需求,建设高度为6~15 m,无线设备要求挂最上层,可以采用嵌入式方式和外挂设备方式,如图2所示:

应根据不同的覆盖要求,选取不同的智慧灯杆产品。从目前厂家产品来看,适合用于智慧灯杆的产品功率都比较小,覆盖范围不超过250 m,该产品主要适用于对现有无线网络的补充覆盖,满足小范围覆盖需求场景。

方案一:需求覆盖点比较集中,可以采用嵌入式方式、单扇区覆盖方案,设备安装在杆体内部,方向可调整到覆盖方向;

方案二:需求覆盖点比较分散时,需在覆盖区域中间选取合适位置,选用外挂设备方式,可形成多个覆盖方向。

(2)规划区全覆盖方案

目前在工业园区或景区都存在协调困难的情况,对基站的外型有很高的要求,但是这些区域用户集中,对4G覆盖的需求量大。随着智慧灯杆的引入,可以既满足园区/景区的美观要求,又能解决用户的覆盖需求,同时智慧灯杆的其他功能也能为园区/景区的管理带来便利。

对于园区或景区的无线全覆盖,需要做专项的规划,首先收集三家通信运营商的需求,再结合园区/景区的预测用户数进行建模分析,得出需要智慧灯杆的数量和间隔。无线覆盖站点规划是在项目进行的前期,未进行现场站点勘测的情况下,对园区/景区的网络进行的初步规划,主要包括网络估算、初始站点选择、系统仿真几个阶段。

但是一般来说,4G基站的建设距离是远大于路灯杆的间隔的,路灯杆间隔规范间隔跟配光类型、路宽和灯杆高度有关系,如表1所示(其中Weff指路面的有效宽度):

若灯杆高度按15 m计算,最大间距为52.5 m,4G无线设备覆盖距离按200 m计算(具体覆盖距离需根据链路预算得到)。如图3所示,可以在灯杆1和7安装4G无线设备,每间隔6根灯杆加装1套无线设备。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FDD-LTE的1.8G频段可以实现4G设备的共用(独立载波),但是中国移动的TDD-LTE还需要使用独立的设备,所以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智慧灯杆基站可以岔开规划,满足天线高度都在最高的平台。

4.3 智慧灯杆配套需求分析

(1)4G设备空间需求

智慧灯杆作为无线设备的载体,需要有一定的空间预留给4G设备,目前微基站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华为的Easy Macro系列和BOOK RRU,以及中兴的A8602。Easy Macro和A8602覆盖距离可以达到250 m,可以嵌入智慧灯杆杆体,也可用于外挂式安装。BOOK RRU覆盖距离最远达到150 m,适合用于外挂式安装,覆盖多个方向盲区或热点区域。

(2)电力需求及防雷需求

智慧灯杆通信基站原则上采用220 V交流市电供电,但是具体引入方案受每个点的位置和电力引入条件所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可以备选:方案1:直接从智慧灯杆电力系统中引电;方案2:单独从供电局引电;方案3:直流远供。

引电方案的选择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以上几种方案中实施难度、建设成本及建站效率最佳的方案。

每处智慧灯杆都需设有防雷接地系统,无线设备可共用灯杆接地系统,从路灯杆地下避雷带引出接地引接线,用于无线设备及天馈系统防雷接地。无线设备需在智慧灯杆避雷针45°保护范围之内。

(3)传输光缆需求

每个智慧灯杆处需新建光缆管道,需从附近基站或光缆交接箱新建传输光缆至智慧灯杆,以确保4G设备与传输设备的连通。所以每个灯杆的下面需配置一个光缆终端盒,考虑到后期5G设备的接入需求,光缆终端盒最少需24芯以上,24芯光缆终端盒尺寸为300×125×45(长×宽×高,单位mm)。

(4)内部走线需求

从无线设备到智慧灯杆底部,需预留两根φ=25 mm的PVC管,分别用来布放电源线和尾纤。

5 智慧灯杆在5G网络中的应用展望

面向2020年及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将迈入5G时代。当前,5G愿景与需求已基本明确,5G将满足人们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超高移动性的需求。与4G相比,5G在技术上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频谱资源,尤其是丰富的高频资源,大幅提升频谱效率;在网络结构上将实现更加灵活的部署,支持更加多样化的场景,融合多种无线接入方式,提高能源效率和成本效率,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灯杆的引入能够更加丰富5G网络的组网方式,5G网络也能够充分利用路灯分布范围广、建设需求稳定、基站伪装性高等优势,尤其在小区、商业广场、工业园区、景区等较为敏感的地区,更具建设意义。智慧灯杆作为5G网络设备的基础设施载体,既可以用来实现广域覆盖,又可以用来实现热点区域覆盖,如图4所示。智慧灯杆可以作为虚拟化小区的载体,搭建成单个5G子网络,成为各切片网络的基础设备。

6 结束语

目前智慧城市还处于初步阶段,系统构建非常复杂,建设阻力也非常之大,而城市智慧路灯项目无疑能够成为最佳落地点。根据本文的分析可知,目前4G网络的建设如果能抓住智慧路灯项目的契机,将能够解决现网中一系列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补充现网的覆盖漏洞,解决热点地^的深度覆盖问题。通过智慧灯杆不同的使用场景和建设方案,可以解决相应的点、线、面覆盖问题,对整个网络的漏洞做一个很好的补充。而且未来5G网络的规划也可以充分地利用智慧路灯,推动5G无线网络架构的搭建,全面满足未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需求。

由此可见,智慧路灯除了作为传统灯杆的作用之外,还可以解决4G网络中的覆盖难题,是未来无线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完善网络结构的最佳载体。

参考文献:

[1] 韩苏丹. 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电信快报, 2014(2): 39-41.

[2] 戴渭. 4G移动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中国新通信, 2016,18(8): 117.

[3] 张永民. 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 中国信息界, 2011(3): 12-21.

[4] 彭木根,王文博. TD-SCDMA网络规划[J]. 电信技术, 2005(5): 6-10.

[5] 周波,张敏,陈永强. 4G深度覆盖中街道站解决方案研究[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4(3): 1-3.

[6] 胡利萍,孙朝晖,张琨,等. 路灯杆通信基站建设方案及管理模式分析[J]. 移动通信, 2015,39(z1): 148-152.

[7] 上海如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慧路灯系统方案[EB/OL]. (2016-06-08). http:///link?url=ZtgbRKs_wE5IYwxnBudok9iUMPdPPUx-3ddjjhHwFWT-eSGkyqPeEL3dvd6m2KnjyR21y8ZGsp58tuSdrJW5WbAXhim5VDzFGgec34ZcD3K.

[8] 陈鑫元,李筠,杨海马,等.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路灯系统设计[J]. 数据通信, 2016(1): 45-49.

[9] 黄祖成,袁峰,李引. 基于使用IPv6的低功耗无线个人局域网的无线传感网在智慧路灯中的应用[J]. 计算机应用, 2014,34(10): 3029-3033.

[10] 刘欢欢,于磊. LTE网络城中村覆盖解决方案探讨[J]. 信息通信, 2014(11): 231-232.

篇6

关键词:停车场 智能型

1.概述

解决城市交通中停车难问题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公共问题,综合开发城市空间,加快建设各种类型停车场,使之便捷、高效、网络化地运营起来,智能型停车场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本文介绍某一城市广场内设大型停车场系统,它的建成将有效地解决片区车辆乱停放、交通秩序混乱问题,促进小区交通设施的正规化建设,减少客户车辆失窃被盗的担忧。也易于进一步与城市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联网组合构成更强大的系统网络,纳入智慧型城市交通的综合管理体系。

2.系统需求分析

某城市广场为一商业中心地产项目,占地面积约3万㎡,建筑面积约12万㎡,服务周边3 km?城区,项目分A、B、C、D四个片区,其中A 区和C区地下一、二层都为停车场,车位数1440个;地面B区和D区地面各有一个露天停车场,车位数约200个,4个停车场所有停车位均对外向商业人群及周边居民开放。业主希望配套停车设施能为商业开发项目带来实际商业人流和经济效益外,还能服务于周边群众,改善片区交通环境与秩序,打造城市良好形象和品牌效应。

根据该项目的交通规划及建筑设计要求,在A区和C区设立地下停车场各一个,在B区和D区设立地面停车场各一个,合计4个,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联网构成一个统一的停车场系统,统一调度使用,高效运营,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泊车服务。因此,需要配置一整套相应可靠、稳定、适用、先进的停车场管理控制设施,特别是停车场管理系统应能解决以往孤岛式经营、业务流量失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佳等问题。

有关区域交通及建筑设计部分已有另文阐述,本文主要说明与之配套的停车场管理系统的机电工程设计思想、方法及特点。

3.管理系统设计原则及思路

     在方案设计阶段就把停车场系统纳入整个片区交通综合管理、建筑与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中,作为城市系统其中必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近期目标做到片区周边合适位置均能看到停车场标示及泊车位等实时信息,对进入该片区车辆适时合理引导到目标方位目标建筑物目标停车场目标停车区位;各个停车场车位分布详情能直接明了、实时地传递给目标客户。

     系统设计思路:

     (1)采用现有成熟的智能型停车场设施与技术,利用项目已有的内部局域网将4个停车场联网构成一个统一体,资源与信息共享互用;

     (2)加强信息末端神经建设,设立“车辆泊位引导系统”,对内、外都要将停车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对象,给车辆驾驶者以最大的便利、最确切的信息,即使是初来者也能迅速找到所需车位;

     (3)管理系统及措施上能适应不同车主需求,可灵活方便设置,比如能以价格杠杆等手段引导客户在合适的时段到合适的位置存放车辆。

     (4)系统设备接口留有向上扩容、功能升级、灵活配置的余地。

     (5)既要考虑先进性,也要考虑实用性,方便施工、易于维护管理。

     本停车场构成和建设与通常智能型停车场基本类同(见附图一);机电系统部分它由进出口道闸管理分系统,“车辆泊位引导分系统”,中心控制分系统等构成。4个停车场联网统一管理。

     “车辆泊位引导系统”是新设立的、较具特色的系统功能倍增器,根据要求相应地对停车场车位管理按一定规则进行划分,本系统采用以某某库区为基本单元的划分方法,如A区停车场地下共二层,每层再划分为6个库区,分别为A11…A16,A21…A26共12个库区,每个库区一般不超过60标准车位(以直观明了、方便驾车者使用为原则),该库区按一个独立单元配置交通设施和库区进出口管控显示设备,通常配有2个地感线圈、1个LED显示屏和一个库区控制器,并与停车场系统相连接。最后所有库区单元通过互通车道联络沟通。B-D停车场照此类推。

该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当车辆被逐级分流引导进入某区停车场入口时,可在入口明显处看见该停车场电子显示屏,显示进入各个库区方向,同时显示场内各层相应部位空余车位数及提示。驾车人用非接触式IC卡在入口读卡器上刷卡,同时前侧的车辆检测摄像机开始工作,摄下车牌号的图像,经计算机处理,提取车牌号码和车主卡片的信息特征一并存入系统数据库内,上报停车管理系统服务器。此时,入口电动栏杆升起,车辆驶过后,触发地埋感应线圈,栏杆自动放下,阻挡后续车辆进入。进入库区联络车道,在其上方LED显示屏,会实时显示该车道方向各个库区车位状况,引导车辆前行就位;进入某库区进出口时,该库区控制器自动计数并上传,同时显示在上方显示屏上;车辆离开时,库区控制器同样根据出行方向自动计数、上传、显示等,当车辆继续行至停车场出口时,读卡器接收到智能卡片信号,摄像系统再次工作,摄下出场车辆号码并与进场时间及车辆信息核对,核对无误则出口电动栏杆升起放行,否则不予出场。出场后停车场内的停车数减一,入口显示屏停车位状态刷新一次,同时上报给停车管理系统服务器。

驾车驶至某车库某层时,会从该层入口处的显示屏上得到提示:该层共分有多少个库区,同时显示每个区域车辆可停放数量,并且在该屏旁边立有指示牌。指示牌明确标有驾驶员所在的位置,及区域划分布局的情况,方便引导驾驶员进入相应分区。当驾车者巡游经过这些区域时,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区域导示屏上信息,了解整个停车场的状况,自主选择余下停车空位。另外,如遇到“地下二层车位已满”“请从A出口驶出”“紧急情况,请尽快离开车场”等状况时,区域导示屏可滚动显示。同时值班员也可利用已有视频监控系统观测,并通过公共广播、对讲系统指挥引导场内交通。

当车辆从某分区驶向另一个分区时,通过另一库区探测器测出其已进入新车位后,将告知库区控制器做出判断与反馈,同时在对应区域显示屏上显示此库区新车位数。当车辆从停放区域驶出时,探测器将此信息告知区域控制器,区域控制器将在各自入口处的显示屏上已停车辆数量减去一个,同时将空余车位数量加一个,以保证正确显示车位信息。

4.系统构成

4个停车场分别设置一进一出停车场设备,在出口 处设置收费岗亭,场内设立车辆泊位引导系统。经过片区内部局域网,由中心服务器统一管理,即联网形成一套4进4出的停车场大系统,共管控1640个停车位。同时,在片区周边主要路口,设立8块交通诱导屏,对进入片区车辆提供泊车等交通引导信息。此外,经由公用互联网停车场服务器可与上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互通,成为智慧城市一有机组成部分。今后,通过网上搜寻、手机查询、短信、广播等多种形式可得到该片区泊车方面信息。

本智能型停车管理系统利用本建筑群已有网络系统架构,内部以局域网(LAN)形式联接停车系统服务器与各出入口管理工作站,计算机对下位控制机则以RS485总线型联接;对外还可通过公共互联网系统与上一级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相联,实现全城停车管理信息系统互联共享;网络结构简洁明快、系统可靠稳定性好。

根据设计要求及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本文仅将A区停车场系统主要设备配置列举如下:

5.系统特点

> 采用先进的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保密度高、一卡多用、防伪性能良好等特点。

> 管理服务器和各个收费计算机间可以实现权限设置、实时通讯,并具有外网联接接口。

>   采用标准的工业控制系统结构,停车场控制专用主板,主板采用32位ARM核心技术,双核数据处理,功能强。采用非易失性存储器保存数据。主板按三级防雷设计,RS485接口采取隔离防雷措施。

>   具有多种读卡通讯格式,兼容厦门二代路桥卡,并预留多个读卡接口,IC/ID/条码三种识别介质集成使用。可在线或脱机运行,具有程序在线下载功能。

> 电子信息显示屏:中文LED显示,滚动条文信息显示,能显示收费金额、有效卡期及其它人性化提示等;若不予入场或出场,则直接显示相关原因。在空闲期可显示时间/日期、欢迎用语、加载广告用语等。

> 语音提示:与中文电子显示屏功能相配套,以语音同步进行提示,指导用户使用停车场系统,向车主报告停车缴费金额及提供人性化语言。

> 采用机电一体式道闸,操作灵活方便、安全可靠,闸杆具备自锁功能。

> 具有手动开闸记录功能,当人工开闸时,系统会自动把包括时间、通道编号、当班值班人员等信息上传给管理电脑,防止人为的收费作弊现象;可人工控制进出;

> 每项操作均自动记录:可将如手动开闸、免费放行、删除卡号、月卡缴费、发行新卡、手工出场、登陆系统、退出系统、下传黑名单等记录;

> 脱机功能:电脑故障时,读卡控制机可照常工作,保存进出记录、用户记录,不少于10000条,正常后自动将脱机数据取出上存到数据库,以备查询;

> 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设置多种收费标准:即对一天中不同的时段按不同价格收费,可选择以入场、出场时间、跨段时间各自收费。该功能有利于调控停车时段、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

> 缺卡提示管理功能;增设车场临时卡管理模块,防止临时卡丢失现象;

> 系统硬件自检:可自行检测出读卡机构、控制机及感应器、道闸传感器、通讯线路等常见故障;

> 遇到恶意冲关时,系统软件自动提示和记录,并自动抓拍视频图像。

经扩充能够直接利用厦门现有二代路桥卡,对特定的车辆直接进出授权,无需另发卡;也能够对外来车辆进出自动授权,实现不停车进出。主要针对高级用户、贵宾卡、固定卡、VIP卡等。

6.综述

篇7

关键词:指挥调度;B/S结构;MVC架构;快速流转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1-00-03

0 引 言

高速公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发展经济、造福社会、巩固国防的重要支撑力量[1]。建立高速公路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全面加强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确保高速公路安全畅通,是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履行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高速公路行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快的、滴滴、腾讯路宝、掌上公交、飞常准等一批手机客户端App软件问世,让人民群众在出行时享受到了网络信息带来的便捷[2],也为建设高速公路移动客户端在技术上提供了可行性;基于机动车数量增长迅猛、高速公路路网不断完善、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实施等多种因素,公众对高速公路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移动客户端软件既是主动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也是集成拓展市场、服务公众出行的重要选择[3]。

平台的使用将为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应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手段,服务于高速公路应急预案的实施过程,有助于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全面履行职责,切实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助于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可以大幅度减少突发事件的经济损失,降低应急行动的经济投入。

1 系统技术分析

1.1 关键技术应用

管理端平台采用B/S结构,.net技术开发,系统采用MVC架构和SOA统一技术平台,平台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8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智能手机移动终端App包含Android和IOS两个版本,移动终端采用SQLite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手机电子地图与后台应急平台地图采用高德地图进行二次开发。研发网页监控视频插件ActiveX,调用厂家的接口实现对监控视频的实时预览,云台控制等,可进行全屏播放,多路视频同时控制。通过在电子地图上标注监控源和事故发生地点,以便就近查看相应监控视频。采用TCP通讯协议,利用WebSevice、ESB和Socket通讯数据传输,其中WebService技术是基于 XML 的以消息处理作为基本的数据通讯方式,帮助消除使用不同组件模型、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能够与其他业务系统进行数据共享、交互[4]。动态实时地获取突发事件的现场资料及路政车辆的调度、监控、统一指挥等。对情报板经常的内容进行模板化控制,以方便对情报板进行快速。

1.2 系统设计分析

1.2.1 系统的平台场景模型图

该系统的平台场景模型图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模型图

1.2.2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系统部署于监控网内,在采集数据方面有较高的效率与安全性,建立应急服务器与Internet网络连接,并为手机服务开放两个端口,一个端口用于侦听数据消息,另一个用于WebService数据交换。系统根据用户需要可采用手机和PC电脑进行系统访问。其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结构拓扑图

1.2.3 手机数据交换原型

手机与服务端Socket服务进行消息侦听,避免以定时器方式获取数据,保证节约手机流量和电量损耗。手机通过WebService与后台应急数据库进行数据读写操作,利用网站以URL方式获取图片、视频等文件的下载浏览[5],其数据交换原型如图3所示。

图3 数据交换图

1.3 系统设计原则

1.3.1 系统稳定性

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在运营中可能出现的流量峰值问题,采取分区域、分层面、分系统等分流手段实现对大平台高流量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存储,以应付节假日高峰期用户量需求。

1.3.2 系统开放性

系统设计遵循开放性原则,能够支持多种硬件设备和网络系统,软硬件支持二次开发。网站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信息通讯枢纽采用标准数据接口,具有与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的能力[6];计算机网络系统适应将来的广域扩展;支持数据分组通讯、支持统一标准的软硬件接口。以便于接入不同的设备及已在使用的平台。

1.3.3 系统可扩展性

在系统方案中按照系统分析、统筹规划的观点对系统终期容量及网络发展设想进行方案设计,中心系统采用叠加式模块升级方式,逐步实现平滑扩容;降低系统维护升级的复杂程度,提高系统更新、维护和升级的效率;软件系统使用先进的网络开发平台,以客户机/服务器和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为框架,结合模块化和结构化的设计思想,既考虑到当前使用的易用性,更具有适当的超前性[7]。

1.3.4 系统安全性

在与网络的接入界面上,采用专用防火墙系统,防止非法用户的恶意入侵[8],提供系统总体闭环检测,实现对整个网络的自检、实时监控和自动故障报警检测以及一定程度的自恢复。

2 功能需求分析

2.1 总体功能结构

系统主要包含管理平台、指挥调度App、数据采集和系统管理子系统,其系统结构图如图4所示。

图4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图

2.2 应急管理平台

2.2.1 电子地图

利用该系统可在电子地图上对所管辖各高速公路路段的各种信息进行多种操作,如路段的设备设施查看、路况信息查看、交通气象信息查看、高速公路多种数据信息的快捷查看等,直观准确地展示各种各样的数据。

2.2.2 事件处理

养护、路政人员对突发事件可通过手机进行现场上报,也可通过3G将事件信息、视频、图片、文字等传回系统,进行处理与统一事件处理。从事件发生出发,通过远程技术指令,结合工作流程,对现有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进行综合调度,到最终的解决事件[9]。这一系列工作所牵涉到因素,都可通过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展现、处理和记录。

2.2.3 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含自动采集(路面数据、天气及预警、GPS车辆信息)和手动采集(危险源登录)及监控视频查看(实时视频、监控设备管理、区域管理)等更多数据的接入。

2.2.4 日常值守

日常值守主要包括收费站、路政、养护和监控中心的日常信息报送与记录。

2.2.5 统计分析

平台进行事件统计,按等级、事件地点、事件类型等进行统计与分析,还包括收费站、路政、养护和监控中心的日常信息的报表分析。

2.2.6 系统管理

包括对组织机构管理、权限管理、参数配置、基础数据管理等。

2.3 指挥调度App终端

2.3.1 路面简图

以路面模型图直观展示路段各种服务设施信息和动态交通信息,包括突发事件、视频快拍、可变情报板信息、服务区信息和GPS车辆信息。应急事件数据是从PC平台接入应急事件数据,实现移动平台与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互动。

2.3.2 高速地图

用地图形式显示路段收费站、突发事件、情报板、视频快拍、GPS车辆定位数据、应急物资分布。

2.3.3 接警出警

外场人员利用应急系统移动终端录入事件信息、灾情信息、工作进展、上传图片、视频等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回中心,并且及时通知值班人员信息动态,为外场和管理中心的互动在信息上建立了快速通道。

2.3.4 事件调度

通过手机端进行事件上报,将现场事件信息、视频、图片、文字等传回应急系统进行处理与统一指挥调度。同时对事件进行进展续报,直到事件结束。

3 结 语

智能调度指挥平台的设计全面涵盖路面路况、高速地图、突发事件、养护巡检、路政巡检、物资仓库、信息推送、信息采集等模块,以 “事件时间轴”为顺序清晰记录了事件处置情况,满足日常值守、应急事件处置、应急资源保障、预案流程定义、现场监控视频查看、信息采集与情报板交通诱导信息、空间电子地图展示等业务管理的需求。通过网络3G/4G技术,实现手持终端和电脑端同步,并具备地图定位、音频视频传输等功能[10],这些技术能有效解决应急平台数据无缝共享的问题,达到数字、空间、语音、图片、视频相结合的应急统一指挥调度管理手段,解决了现场信息传递瓶颈,强化了信息联控,确保应急事件一呼百应和无缝衔接,极大地提高处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尚海.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商业模式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3(8):24-29.

[2]王玉娇. 指挥高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北方交通,2014(12):112-114.

[3]江燕良.基于Android智能终端的远程控制系统[J].电子技术应用,2012,38(8):129-132.

[4]刘建勋,张申生,胡涛.基于Web与XMI的企业交互集成接口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2,12(5):71-75.

[5]章h,邱雪松,孟洛明.基于WebService的网络管理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交互接口[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30(6):1470-1474.

[6]左麟,王磊,李永亮.浙江省智慧高速营运数据管理系统设计方案[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3(S1):18-21.

[7]赵俊珏,刘芳玉,黄剑琪,等.智慧交通顶层架构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3(6):14-18.

[8]刘煜.省级交通专网系统及数据中心的安全[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0(12):127-129.

篇8

1国内外智能社区与能源管理系统实践

1.1智能社区

1.1.1天津梅江生态智能社区

天津梅江生态智能社区是由天津市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大型社区,特色是生态加智能,其智能化系统按照建筑智能化的建委B级标准建设,包括家庭安防、周界防范、LED、设备监控、停车场、可视对讲、背景音乐、巡更、小区网管中心等系统。6表远传是梅江智能化的核心内容,社区对于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6家专业公司的资源都进行了较好的整合,建立了电表、煤气表、热力表、纯净水表、中水表、自来水表远程自动抄表系统,这些表都通过家庭智能终端,转换成IP包,通过以太网和远传抄表系统传输到专业局,再由专业局送到银行。所有数据是按照各专业局的要求,全程、全网地由住户传到小区再传到社区,中间所有数据不产生任何污染。

1.1.2中新天津生态城

生态城的建设目标为:建设环境生态良好、充满活力的地方经济,为企业发展和创新提供机会,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就业岗位;促进形成社会和谐且广泛包容的社区,社区居民有很强的主人意识和归属感;建设一个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的宜人居住环境;采用适宜的环境技术和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更高效的利用资源和能源,产生更少的废物。(1)“选址”体现自然生态原则和经济生态原则;(2)“产业选择”体现经济生态原则;(3)“绿色交通”体现社会生态原则和经济生态原则;(4)“能源节约高效利用”体现自然生态原则。

1.1.3贝丁顿—英国的零能耗社区

零能源消耗社区—贝丁顿,又被称为“贝丁顿能源发展”计划。此计划在2000年到2002年之间完成,自始至终贯穿着可持续发展及绿色建筑理念。贝丁顿零能源消耗社区的设计原则包括:(1)零能源消耗,只使用基地内生产的可再生能源及树木废弃物的再生能源;(2)高品质,提供高品质的公寓;(3)能源效率,建筑面南,使用三层玻璃及热绝缘装置;(4)水效率,雨水大都回收再利用,并尽可能使用回收水;(5)低冲击材料,材料来自35英里范围内的可再生及回收资源;(6)废弃物回收,设有废弃物收集设施;(7)共乘制及鼓励生态友善的运输,鼓励居民以共乘方式取代自行开车;电动及油气双燃料车比汽柴油车享有优先路权,停车场提供电力充电设备等。

1.1.4弗班—德国可持续社区的标杆

德国弗莱堡市郊的弗班区被誉为德国可持续社区的标杆。“学习型规划”奠定了弗班社区成功发展的基础,它结合民众参与和共同治理的精神,让市区规划能够有最大的弹性,同时也让市民能够进入决策过程。由“弗班论坛”所策动的广泛民众积极参与的各项活动,推动了“弗班可持续模式”计划,以合作参与方式、可持续社区理念来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弗班可持续模式”计划在节能减排、减少交通、社会整合及创造可持续邻里方面都取得了相当成功的经验。例如,使用80%木屑及20%天然气的高效热电联产再生能源装置提供弗班区的供暖系统,通过好的隔热及有效的暖气供应大约可减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提倡“生活小须有车”的交通概念,减少了35%的车辆。与此同时,社区提供各种替代的运输方式(例如共乘、便利的大众运输);通过弗班论坛负责的社会工作,居民可参与更多的社区活动,例如创造合作社商店、农民市场及邻里中心等。

1.2智能社区能源管理

1.2.1日本藤泽SustainableSmartTown能源管理

由松下集团联合埃森哲集团、日本设计、住友信托银行、三井物产和东京燃气等日本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共同开发的藤泽SustainableSmartTown(藤泽SST),将以建设“通过电力信息网络的融合为区域住民提供无负担的最适控制的智能街区”为目的,实现“松下科技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建成能源自循环型安心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绿色的人居环境,项目概况如表1所示。预期到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消减70%以上CO2排放量和节约30%以上生活用水(同比1990年)的目标。

1.2.2日本横浜SmartCityProject(YSCP)能源管理

与众多正在建设的中小规模的智能社区项目相比,拥有386万人口的横浜市正计划通过对现有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来验证横滨型智能城市模型的实用性,以期为今后海内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中型城市的智能化建设提供蓝本。该项目预期在2050年前实现人均CO2排放量比2004年度减少60%以上。为此,中期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人均CO2排放量减少30%以上的同时,比照2004年度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10倍(约17PJ)。

1.2.3日本北九州市以区域节电用户为核心的区域能源管理系统

富士电机参加了北九州市的“以区域节电用户为核心的区域能源管理系统的开发”项目的规划,推进了以北九州市东田地区为对象的创建低碳城市活动。该地区是能源供需先进示范地区,目标是实现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活动中开展节能活动的区域社区。所采用的控制区域整体能源以实现低碳的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与热电联产系统的协作技术、向电动汽车供电、借助电动汽车的放电充分利用电力、采用区域设置型蓄电池的电力稳定化技术、各用户的能源的可视化以及通过动态价格和环保返点制度抑制需求的措施。如图1所示,实证项目通过信息网络连接对象区域的能源供应方和用户,区域能源管理系统进行电力、热、氢的计量、使用计划、供需平衡控制以及与电力系统的协作。该实证项目的成果,在能源综合管理方面,有可能成为今后向日本国外推广的环境和谐型紧凑型城市的示范实例。

2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发展目标

在智能社区能源管理中,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电力与信息技术,对设备和业务进行横向协同管理,促进能源流与信息流的有机融合,达到能源互联安全化、能源消耗可视化、节能增效可控化,充分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部分替代化石能源,大力推动管理节能和绿色用能,从而实现“社区用能的智能化、低碳化、节约化”的智能社区能源管理总体目标,如图2所示。

3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管理驱动因素

以能源互联安全化、能源流动可视化和节能增效可控化的发展目标为导向,采用平衡计分卡法,改变原有以收益为单一驱动因素管理理念,从团队成长、内部管理流程、客户和收益四个维度进行管理驱动因素分析,通过得出能够均衡满足发展目标的驱动因素,为业务体系、组织体系和流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管理驱动因素分析见图3所示,在发展目标下,通过因果关系分析,综合考虑了不同维度管理驱动领域和因素的平衡发展,如:外部衡量和内部衡量之间的平衡(客户和运营商VS流程和员工)、成果和执行动因之间的平衡(响应迅速VS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社会收益)、定量衡量和定性衡量之间的平衡(劳动生产率、社区用电设备可靠性、投资回报率VS业务执行力、客户满意度、社会收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提高收入、降低成本VS客户满意度、团队满意度)。通过对几个维度驱动因素的向下分解,可形成管理驱动拓扑图如图4所示,如团队管理需专业配备齐全、岗位与技能匹配合理等,内部管理需业务内容覆盖价值链、流程设计有序合理等,取得较好收益需运营策略合理化、节能增效服务主动化、外部合作协调化等等。

4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管理业务体系

4.1业务价值链

在低碳、人文、生态的现代智能社区的发展理念下,在低碳化、可视化和节约化的社区能源管理目标下,智能社区能源管理需考虑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结合现代信息、通信、计算机、高级量测、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多元化的优质用能服务体系,通过发展目标分解,得出智能社区可持续能源管理闭环价值链如图5所示。

4.2业务内容

围绕智能社区实现可持续能源管理的服务宗旨,结合业务管理全覆盖能源管理价值链的管理目标,根据社区能源管理价值链设计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管理的业务体系如表3所示。

5组织团队

5.1组织架构

结合低碳能源系统的运行特点和业务体系,参照组织团队不同构建方法的优缺点,采用业务划分法进行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管理组织团队的构建,业务团队可能分属不同的利益相关方,组建的管理组织团队如图6所示。

5.2人员配备

围绕团队专业配备完整、岗位技能匹配合理等管理目标,结合管理业务内容和职责架构,考虑从专业、业务、职级三个维度对管理组织团队进行人员配备需求分析,如图7所示,可沿业务维逐层展开制定网格化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图7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管理组织团队职责架构6结语本文根据上海崇明陈家镇“和谐社区、绿色家园”的发展规划,结合陈家镇智能社区“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管理系统”的技术设想,围绕“能源互联安全化、能源消耗可视化、节能增效可控化”的发展目标,采用平衡计分卡法对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管理驱动因素分析,通过构建覆盖价值链的业务体系与工作团队,实现对社区低碳能源系统可持续管理的探索。

篇9

关键词:南京;营运小客车;运营服务监管;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4-0239-03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交通运输业的交易模式、运输组织方式、经营管理服务方式和内容,特别对城市出租汽车行业的影响尤为突出,以城市出租汽车、小客车租赁、网络约租车(专车、快车、拼车、顺风车)等模式为代表的互联网+营运小客车产业生态链的逐渐形成并逐步壮大。虽然互联网+营运小客车新模式在缓解城市打车难,解决需求个性化矛盾突出的难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它能为公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便捷性、舒适性的出行服务;但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出租汽车营运的巨大冲击,影响行业发展和稳定。由于法律的滞后、客运服务范围界定模糊、市场需求旺盛、市场供求矛盾等也带来了安全监管困难、服务质量下降、行业无序竞争等难题。因此,为缓解打车难、打车乱等现象,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城市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

2 南京市现状

2.1 基本情况

目前,南京市出租车运营平台有天泽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南京市出租车电召服务平台,该平台为出租车司机、运营企业、管理部门及警务部门等提供统一服务平台,且乘客可通过拨打96520/965188服务热线,由平台统一下发电召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预约召车服务。此外,南京通用电器公司与江南、东方、海博、大件等多家出租车公司成立南京有滴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对市场打车软件进行调研后,研发出了有滴打车APP软件。软件具有网络预约召车、合乘、约车、代驾等功能,还支持现金、银联、IC卡刷卡、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支付方式。营运小客车作为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支撑。

2.2 问题表现

南京市“打车难、打车乱”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据南京市客管处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市客管处共查扣非法营运车辆1500辆,其中网络预约非法营运车辆700辆,2016年至今,已查处非法营运车辆666辆,其中挂靠网络预约平台非法营运车辆达350辆。然而,互联网凭借其网络平台的优惠补贴及进入的低门槛等优势,对传统出租车构成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凸显。从而产生了巡游出租车司机营收下降、工作时间延长、心理压力增大等,出现巡游出租车司机围攻专车,要求政府取缔打车软件等现象,影响行业稳定发展。此外,由于网络约租车缺乏行业准入规则,造成客运行业安全隐患问题较为突出。据客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先以扬招揽客的“黑车”车主不少加入网络平台,通过下载订单揽客,而这些“黑车”车主成分较为复杂,平台登记流于形式,政府又缺乏监管手段。在常规的执法检查和非法营运稽查中,执法人员查获随车管制刀具、患有精神分裂症、传染病(含HIV抗体阳性携带者)人员及“两劳释放人员”等潜在影响乘客安全的案例。客管部门针对执法力量薄弱的实际,各执法大队采取轮流、交叉值守方式,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打击,通过接受投诉举报线索、暗访值守、路面巡查等方法来实现全市执法区域的全覆盖,但仍存在监管缺位和监管盲区。

3 问题分析

通过对南京市营运小客车运营现状分析,目前南京市营运小客车运营、监管及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缺乏平台化运营监管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城市营运小客车的监管

南京市现有城市营运小客车的运营监管多以传统巡游出租汽车的监管为主,缺少对网络约租车、网络专车、互联网拼车、租赁小客车等数据的接入与共享,营运车辆的合法性及乘客出行的安全性无法保证。此外,现有营运车辆的运行监测仍停留在企业层面和车辆个体事件分析,各运营企业、区域经营的出租汽车平台之间管理和信息相互独立,城市客运主管部门难以对全市范围内营运小客车进行资源统筹与统一监管。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交通行业的融合发展,亟需对城市级各互联网营运车辆的运营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统一网络平台的出行需求与运力供给的信息采集与。

2)数据未充分挖掘利用,缺少行之有效的行业运营监管手段城市出租车运营企业之间的相互独立,使得运营企业各自为政,信息孤岛逐渐形成,难以实现应急条件下的资源统筹及信息联动;由于缺少对城市级营运小客车的资源整合,使得围绕路网层面的营运车辆的数据挖掘和交通安全性分析未完全展开,对应急事件的挖掘及预警响应较为滞后;此外,目前关于营运车辆的违章行为和异常状态监测的理论技术大多针对传统巡游出租车辆,且多集中于理论技术研究层面,缺少结合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形势的应用研究,亟需建立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行业运营监管手段,提升城市营运小客车的运营监管水平。

3)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全方位的综合决策优化体系

根据对城市营运小客车行业的现状调查分析可知,营运车辆的空驶率较高,公众出行合乘意愿较弱,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难以实现营运车辆、公众、运力的效益协同,亟需对现有行业运营模式进行决策优化及政策引导,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运营决策的科学高效。

4)采用人工监管执法,效率较为低下

南京市目前营运小客车客运监管以人工巡逻、定点、定期执法监管为主,劳动强度大、执法效率较低。受外场信息获取的限制,执法人员难以对营运小客车驾驶人、车辆、经营活动进行有力的监管,使得监管执法的力度降低。

4 需求分析

针对上述南京市营运小客车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交通智能化建设成果,通过“出租汽车+互联网”,加快推进传统出租汽车转型升级,加大对城市出租车客运行业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并融合各运营企业、各运营平台、管理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南京市城市级营运小客车信息化运营服务监管布局,以信息化方式完成对南京市客运交通的精细化监管和对出行公众全面、完善、安全的交通服务。此外,实现城市级营运资源的整合,为运营企业提供平台协同化的运营管理服务。因此,营运小客车运营服务监管平台的建设需求应立足于信息资源整合、政府运营监管、企业运营管理、公众出行服务四个方面。

5 运营服务监管平台建设目标与总体架构

5.1 建设目标

基于南京市营运小客车的运营现状及管理与服务需求,结合南京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规划,构建南京市营运小客车运营服务监管平台,从而提升交通数据的互联互通能力、交通运行监测与运营监管能力、交通大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力及公众出行服务能力。主要体现:(1)提升交通数据的互联互通能力;(2)提升客运交通运行监测与运营监管能力;(3)提升交通大数据分析挖掘能力;(4)提升公众出行服务能力。

5.2 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任务包括一个数据中心(依托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数据中心)建设、政府指挥决策体系、企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用户服务体系三个应用体系的建设及信息化接口规范及标准建设、信息安全及运维保障机制两大保障措施的建立。总的建设任务概况为“一个中心平台、两项保障措施、三大应用体系”。

5.2.1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依托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智能公共交通(一期)项目的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资源,实现数据管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功能。通过采集、交换取得南京市营运小客车的各类数据信息,建设营运小客车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数据交换平台、服务总线及相关预测分析模型等,实现基础数据的分析应用,为运营服务监管平台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5.2.2 两项保障措施

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在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重点做好访问控制、入侵防范等方面的工作,防止数据在存储、传输、处理过程中泄漏和破坏,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在现有交通运输部、省厅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制定营运小客车行业数据标准,完善数据接口和传输技术规范,建立数据质量检测规范,制定使用维护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包括布局、建设、运维及数据更新等内容的完整规范,确保本项目中各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5.2.3 三大应用体系

对经过融合处理后的综合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基于“监管决策、生产管理和出行服务”建设政府监管决策、企业生产管理和用户出行服务三大应用体系,实现城市级范围内营运小客车资源的平台化统一监管,提升用户出行服务水平。

5.3 总体架构

本项目基于对营运小客车人、车、企业、平台的数据资源整合,旨在打造“一个中心平台、两项保障措施、三大应用体系”,即综合数据中心、运营服务监管平台、信息化接口规范及标准体系、信息安全及运维保障体系、服务于政府监管、服务于企业运营、服务于公众出行。项目建设作为南京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有力补充,有力支撑南京智慧交通体系的发展建设,推进智慧南京的城市发展建设。

5.3.1 平台逻辑架构

从逻辑上分为基础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和展现层五个层次。如上图所示。

1)基础层

基础层是系统的运行保障层和数据来源,包括驾驶人、乘用人、车辆(传统巡游出租车、网络预约出租车、租赁小客车)、运营企业(出租车企业、网络约租车企业、租赁车企业)、管理部门、运营平台(传统出租车运营平台、网络约租车平台、租赁车运营平台等)、机房主机、存储、备份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等,是系统的数据来源,为系统运行提供了最基础的物理载体及传播介质。统一数据网关及个别实时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采用C/S架构。

2)数据层

数据层汇集了系统上层应用所需的原始接入采集数据、基础数据、动态业务数据、专题数据等,具体包括:GPS定位数据、实时营运数据、违章执法数据、GIS基础数据、报表统计等各种数据。另外,数据层提供数据存储、加工处理、交互等数据资源管理功能。

3)支撑层

支撑层主要是业务应用系统的支撑平台,由各种中间件、服务组件和接口组成,主要包括GIS服务平台、通信中间件和Web Service服务等组成。

支撑层是整个系统业务实现的支撑,并是将来系统功能和数据扩展的基础,保障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4)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是系统的业务应用模块,面向政府运营监管、企业生产管理和用户出行服务,是整个系统的业务逻辑集中点,在整个系统总体架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用系统采用B/S架构。

5)展现层

系统的展现层主要提供监控客户端、调度客户端、Web网站、手机、移动执法终端等多种人机交互方式及数据展现手段,是用户应用、信息的直接途径。

另外,统一的信息资源规范是系统实施的保障,本项目制定了南京市营运小客车行业指导性规范文件,要求在项目实施中严格遵循。安全保障和运营管理贯穿于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江苏省、南京市信息化安全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的规定。

5.3.2 平台物理架构

物理框架是对工程应用实施的具体部署设计。具体而言,南京市营运小客车数据采集主要包括企业已有平台、车辆数据及手机端信息的接入,由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数据中心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共享等。营运小客车运营服务监管平台位于数据中心,为管理部门提供前端运行监测及运营监管,同时,数据中心支撑各运营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及公众出行服务。

篇10

关键词:智能建筑;物联网;大数据;健康信息;服务管理;

作者简介:何愉舟,男,生于1992年,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设管理与房地产。;韩传峰,男,生于1962年,山东寿光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管理系统与系统工程、应急管理、区域发展等。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提升建筑管理智能化水平,强调以信息化领先发展与带动战略,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已成为目前我国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之一。作为智慧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智能建筑的健康信息服务管理是其重要环节。

物联网被看作是全球信息产业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性浪潮,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信息技术中的重点领域。利用物联网掌握的智能建筑大数据有利于支撑创建畅通、高效、智能的建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智能建筑健康提供诊断和维护等服务,对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融合,实现城市智能管理,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分析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及其服务管理的概念,探讨该系统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并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设计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实现框架,为提高我国智能建筑的管理水平开拓新思路。

2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内涵及系统设计

2.1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内涵

“健康”原本是指人体健康,但在建筑、环境、机械等领域均衍生相应的概念,如结构健康,生态健康等。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是指依据智能建筑的特性,利用工程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理论,将反映建筑运行健康状况的有效信息,提供给智能建筑相关人员的过程。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即是指在健康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建筑健康状况的诊断、诊疗、预见等功能,对健康信息服务进行全过程管理。

2.2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作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城市智能化网络化管理为导向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构建需满足和体现以下基本要求和特点。

2.2.1实现智能建筑信息的一体化

智能信息一体化有智能建筑自身物理信息集成和相关的非物理信息集成两个方面。物理信息包括结构监测信息、空气环境信息、光环境信息等,将建筑物理信息进行整合与利用,是创建建筑健康使用环境的保证。非物理信息包括运营现金流、房价地价信息等,以及体现人类主观判断的人为加工信息。随着信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各种建筑及房地产信息数据库已经应运而生,将这些智能建筑的“软信息”与自身物理信息的一体化是实现健康信息服务的重要台阶。

2.2.2实现智能建筑城市网络

为使建筑信息达到集成和共享,产生规模效应,并由政府统一管理监督,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智能建筑信息网络应以覆盖和连接一个行政区域甚至一个城市内的智能建筑为基本要求。

2.2.3实现服务对象的多主体并联

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参与者有政府、建筑管理者、建筑使用者三个主要层次。该系统需同时服务于三者,在满足同系统同功能的同时,通过权限设置满足各方实际需要,实现层次化管理。

2.2.4实现物联网与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实现智能建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采集、信息计算,需要强大的信息采集能力、信息交互能力和数据计算能力,并为这些需求提供保证。

2.3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参与者需求分析

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参与者有政府,建筑管理者,建筑使用者三个层次,其角色与关系见图1。

2.3.1政府需求

政府有关机构是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的对象之一。信息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为政府机构协调各生产部门的运作以及政策制定提供帮助;同时,政府相关机构又是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推行者和构建者。从政府层面看,其需求包括两个,一是对大量建筑信息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数据挖掘、处理和计算,产生各种分析报告,为制定政策实施管理提供帮助;二是对整个城市的智能建筑系统进行监管,如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维护系统硬件等。政府相关职能机构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明确各方的权限,维护各方权益,并通过智能建筑信息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3.2建筑管理者需求

建筑管理者是智能建筑健康管理主要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因此,智能建筑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给建筑管理者提供的主要功能,应围绕中微观层面的智能建筑系统,实现建筑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例如,对建筑保持实时监控、采集管理权限内的建筑信息、分析运营数据、向建筑发送指令、向住户反馈状况等。

2.3.3建筑使用者需求

建筑使用者在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中主要是被服务和被管理的角色。他们一方面是建筑的直接使用者,建筑健康管理的直接受益者;另一方面也是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参与者。建筑使用者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所处房屋的状态,并通过远程发送命令进行控制,这将是建筑使用者对于系统需求的主要方向。

2.4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功能构成

功能模块是从智能建筑信息发展到智能建筑信息服务管理的关键层次。根据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的实际需求,可归纳为如下六大功能。

2.4.1智能建筑健康监控

实时监控是保证建筑健康环境的基本功能。智能建筑相关人员可以通过PC、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实时地看到其权限范围内所关心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任一个设备或关键点的状态,以图形、文字或动画的方式显示出来。

监控权限的设置是很重要的:建筑使用者需要以及可以观察到的监控内容是他自己居住或工作区域的相关信息,这部分内容可能会涉及到较高的个人隐私,不能被其他人获得;建筑管理者需要监控的是他们负责或管理的建筑内的公共区域场景,而对于建筑的运营信息,则可以全部获取;对政府来说,重要交通干道的实时画面是监视的主要内容,它们是城市公共安全的基本保证。若发生了具体的治安案件,则应有一套必要的法律流程使政府获得监控公私隐私信息的权限。

2.4.2智能建筑健康档案

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大量智能建筑信息经过集成、去噪、分类、储存形成健康档案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依据智能建筑系统分类并细化,产生具体针对某一种信息的数据档案。智能建筑健康信息主要包括三大层面:1建筑设备设施健康信息:建筑设施设备健康指建筑实体结构与基本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智能控制、安保设施、停车场设施、电梯设备等与建筑运营管理关联性较高的次级需求归于建筑运营健康信息。2建筑环境健康信息:建筑环境健康强调的是人类在建筑生产生活环境中对于舒适程度的体验和反馈,是对建筑环境本身的评价,有主观判断和客观数据两方面要素。3建筑运营健康信息:建筑运营本身指建筑施工完成后在围绕建筑生产生活中进行的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等活动。建筑运营健康强调的是建筑运营过程中的高效性、安全性、可持续性。

智能建筑健康档案数据库需要有较高的硬件水平,提供巨大的储存空间和高速的信息读写速度,以满足建筑健康信息的即时传输、储存和查询。每一条建筑信息都可以追溯到采集的时间、地点。

2.4.3智能建筑健康诊断

健康诊断是进行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关键功能。利用传感设备采集的即时数据和数据中心的分析系统,通过即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立刻对智能建筑的运行状态进行诊断,发现建筑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并精确定位到出现问题的时点、位置。具体则可以形成各种诊断应用,如建筑能耗分析、建筑结构分析、建筑日照分析、建筑空气分析等等,作为政府、建筑管理者、建筑使用者行动的依据。

2.4.4智能建筑健康遥控

健康遥控是从建筑使用者角度实现健康管理的功能。建筑使用者通过移动终端远程监视建筑的状态并对建筑发出指令的概念很早被提出,目前在技术实现上已经没有任何难度。结合智能建筑健康监控、智能建筑健康档案和智能建筑健康诊断,建筑使用者可以主动通过移动设备向智能建筑发出指令,遥控建筑的各个设备,如开关窗户、提前打开空调等等;或是接受到建筑管理者发送的建议或要求配合进行遥控(因为建筑管理者不具有给私人所有物发出指令的权限)。

2.4.5智能建筑健康诊疗

智能建筑健康诊疗是建筑管理者需要的功能。对建筑管理者而言,他们管理的范围是一整栋建筑或是一个小区,智能建筑运行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常发或突况。健康诊疗即管理者依据智能建筑运行状况直接向建筑下达控制指令,调整设备的工作参数或从物业组织管理角度入手优化建筑运营管理。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制定诊疗方案。

2.4.6智能建筑健康预见

智能建筑健康预见是提升城市建筑智能化管理水平的核心理念。政府的相关职能单位不会关注每一个建筑个体的运营情况,它们需整合所有的信息对城市进行宏观管理。智能建筑健康预见,指的是依据现有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掌握城市建筑的运营状况,形成对智能建筑管理各方面经验的总结和对城市建筑未来发展的预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具体行政手段,最终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3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网络

3.1智能建筑信息物联网构架

物联网是指物体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相连,形成能让物和物直接进行信息交互的智能网络。依据智能建筑系统的特点属性,本文构建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物联网。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组成,见图2。

3.1.1感知层

本层由采集智能建筑信息的设备组成,是物联网的基础层,主要用来感知和识别反映建筑状况的物理信息。常见的传感器包括结构检测仪、温度传感器、空气检测仪、监控摄像头、电子标签、地面沉降监测仪,以及GIS、gps等技术。

3.1.2网络层

网络层是各种通信网络综合形成的融合网络,使信息、数据与指令能够在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传递。它主要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局域网以及行业专用通信网等。针对智能建筑健康管理的信息服务专网可以以城市为一个整体,条件允许也可建立以国家为整体的网络系统。

3.1.3应用层

应用层将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需求相结合。布局分为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大数据中心。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可以一个小区为基本管理单位,即时或定时保存感知层采集到的各类智能建筑数据。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大数据中心则是将大范围内、许多小区的建筑信息集合到一处,统一储存和运算分析。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应用即对大数据中心集成的大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开发应用,满足各专业的业务需求,形成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为智能建筑健康管理提供帮助。

3.2智能建筑物联网的物理部署

以城市为框架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物联网部署示意图,见图3。它以城市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大数据中心为核心,行政区所为分节点,以小区为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单位,再往下则为智能建筑及具体的数据采集设备。

4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处理

智能建筑健康信息管理过程中会产生海量数据,有效的利用它们能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数据处理过程中常用的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分布式数据系统、云计算、数据可视化等。本文提出针对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大数据处理模型,分为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分析三个层次,见图4。

4.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大数据处理过程中最基础的一步。智能建筑信息大数据的特点是数据来源广泛、种类繁多。这些数据有结构化的,也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采集数据的精度需要符合现有系统的软硬件条件,避免影响到信息的流通速度和准确性。除了对应基于物联网的数据采集以外,互联网上已有的各种建筑信息数据库也是重要的数据来源。

4.2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包括对已经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过滤、整合和储存。由于大数据特点之一就是多样性,从各种渠道获取的数据种类和结构都非常复杂,给之后的数据分析带来很多困难。首先,需要将结构复杂的数据转换为便于处理的统一结构。其次,对数据进行过滤处理,去除数据杂音和干扰。最后,则是集成和储存,可以对应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建立信息子数据库,以小区为单位进行集成储存。优点是信息存储传输过程短,数据流量小,同时防止网络故障情况下发生数据遗失。

4.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对应智能建筑物联网中的应用层,将海量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是实现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核心步骤。具体来说,即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一系列大数据技术,把纷繁凌乱的数据整合为有用的信息,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形象地展现数据的内涵,形成各种应用,如区域建筑能耗分析、建筑结构健康分析、日照分析等等。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软件编程则由工程技术人员和程序员共同完成。最后,由管理者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主观能动的反应,实现智能建筑健康管理。

5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系统集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