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和轨道交通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城市和轨道交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城市和轨道交通

篇1

【关键词】宁波轨道交通 互联网+ iTVM 重构轨道交通形态

1 宁波轨道交通现状及规划

2008 年 8月,宁波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准,成为全国第二批首个建设规划获批的城市。目前,第一轮建设规划建设项目 1 号线全线、2 号线一期先后通车试运营,72 公里的轨道交通已贯穿宁波。第二轮建设规划于 2013 年 11 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周期为 2013 年至 2020 年。

到 2020 年,宁波将全面完成第一、二轮项目建设,2 号线二期、3 号线一期、4 号线、5 号线一期、宁波至奉化城际铁路,实现运营线网 183.1 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格局基本形成。到 2030 年,宁波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模将形成“一环七射两快”的远景线网,线路总长约 410 公里,将有效覆盖 420 平方公里的宁波市区范围。

依据此线网规划,届时市中心城区人均轨道交通规模为55千米/百万人,中心城区线网密度至0.58千米/平方千米,这一数值已经与国内地铁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相近,能够有效的支撑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为市民提供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未来客流也将超过50万人次/日。那么如何更好的为宁波市民服务,充分贯彻“建设轨道交通就是建设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就是发展经济、运营好轨道交通就是改善民生”的总要求,是一个值得探索问题。

2 互联网售票机(iTVM)---自动售票机(TVM)的新技术形态

自从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互联网+”仿佛一夜之间席卷的所有行业,也为城市轨道交通带来了新的业态模式。宁波轨道交通在去年五月就创新地提出了打造宁波“智慧地铁”的目标。通过“宁波地铁”APP、“宁波地铁GO”公众服务号、“智慧阅读”等多种方式,宁波轨道交通已经在智慧地铁的探索方向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要求下,iTVM服务项目便应运而生。

iTVM是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与移动互联网的一次跨界合作与创新突破,此次项目所涉及的“互联网售票机(iTVM)”是轨道交通行业的创新项目,该项目以微信、支付宝、银联闪付和Apple Pay为入口,在线上完成支付并获得取票二维码,再与二维码取票机数据对接,最终形成线上购票线下取票的完整闭环。用户可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联闪付和Apple Pay进行线上购票并获得取票二维码,线下通过二维码扫描获取地铁票,避免了购票过程中找零、排队等诸多不便。

这种互联网售取票机采用更加符合用户习惯的直下式竖屏,相较于传统的售票机更具科技感,通过二维码扫描取票只需几秒钟,方便快捷。另一方面,iTVM的机械结构相对于传统的TVM来说,去掉了易发生故障的纸币、硬币和找零模块,结构极大简化,对于运营方来说,使用相同的运维资源,可以维护更多的iTVM。将来,也可以为iTVM加入聋人助听线圈等辅助功能装置,方便残障人士使用。而借助线上的售票APP,结合LBS服务,可以将乘客下车站周边的旅游餐饮服务等进行集中推送,拉动周边消费。

3 大数据--城市轨道交通的新数据形态

互联网的核心是信息的传递,信息作为一种虚拟产品,其连通性和可复制性使其产出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互联网的技术特性使得数字化信息产品的复制和传送可以同时进行,任何用户都可以复制和接收信息产品,连通的用户越多,信息产品被复制和传送的次数就越多,大大降低了平均成本。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中,信息的供给者与需求者是可以互换的,因此形成了供需双方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性则在于其将社会闲置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匹配,解决用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使用户共享社会福利。

同时,互联网做为一种面向全球公众、可提供广泛接入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信息作为互联网的核心产品,其可复制性特点使得它的成本结构表现为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相应地,信息产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较弱的排他性,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公共产品的特性。互联网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也同样体现到相关产品的供给方式上,并对政府的规制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iTVM服务借助互联网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共享经济的特点,放大其正外部性的特点,一方面将传统的TVM购票数据转化成城市轨道交通新数据形态---大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城市不同消费者不同的出行需求,不断完善平台功能,从需求产生到需求被满足的整个流程,发挥平台低成本的延伸性,提供一站式衔接全流程所需的各项服务;发挥平台服务的多样性,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及信息。动态收集和处理城市居民出行体验数据,并进行综合性的反馈和维护;并借助大数据平台持续对城市消费者的出行体验进行升级与完善,不断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和使用的便捷程度。

4 机遇和变革--轨道交通主体关系形态变化

TVM做为市民使用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iTVM的加入不仅使其重要性更进一步,更为城市轨道交通、政府与市民带来的新的组织关系形态,重构了政府、市民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关系(见图1)。iTVM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使市民的出行路线、时间、目的地等信息能够被广泛采集和分析,那么城市轨道交通平台能够将实时采集到的乘客的相关出行信息传递给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并根据大数据所得结果实行交通管控和疏导;另一方面,运营方自身也能依据这些信息,优化轨道行车时间表,提高行车效率。未来,移动出行平台也将可以提供准确、实时的轨道行车信息、未来时点用车需求信息和行车动态预测,从而助力政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交通实况监控。譬如,监控到未来相关节假日的某几个时段市民购票数量增多,并且集中在几个目的地,此时,便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行车时刻表进行优化,提高市民出现效率。同时,也可以将相关信息提交给交管部门,提出有针对性的接驳方案,多部门协同解决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所以,iTVM项目不仅仅是对传统TVM的一个升级和改造,更是一个铺垫,一个契机,一个开端。引入“互联网+”的宁波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必定不仅仅是一个大众出行的公共交通工具,更将是宁波智慧城市进程中的核心交通工具。未来,基于“互联网+”理念打造的宁波智慧地铁,将可以通过客流信息监控、监测、分析、客流量分布优化等前沿技术手段,形成一个完善乘客出行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成为以交通疏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联系便民服务及各类餐饮、景区等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中的重要一员。

5 小结

宁波轨道交通未来将继续坚持这种探索精神和创新灵魂,继续以管理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服务好乘客出行综合需求为目标,充分贯彻“建设轨道交通就是建设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就是发展经济、运营好轨道交通就是改善民生”的总要求,不断满足乘客、社会、城市、行业发展需求,通过不断的深入融合互联网产业经济,“引导”和“推动”行业创新,带动产业发展,通过建立企业、行业、社会创新平台,打造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科技创新基地,并以此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服务好宁波智慧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许玲.互联网+形势下的宁波地铁商城初探[J].宁波经济,2015(12):44.

[2]宦建新.宁波地铁:城市发展新动力[N]. 科技日报,2015(11):8.

[3]陈怡璇.打造智慧地铁[J].人物,2015: 98-100.

[4]姜伟,金桦.关于互联网经济发张的若干思考[J].电视技术,2015.

[5]余丹.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优势及遇到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6(02): 255-255.

[6]聂品.依托大数据 申通地铁打造“智慧地铁”[N].上海证券报,2015.

作者简介

于丹,江苏省徐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经济师。研究方向为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应用,轨道交通票卡及收益的运作。

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所谓智能交通是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共同产物,其融入了大量高端科技,如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将这些技术进行科学的整合,运用于城市交通系统。智能化的交通体系优势明显,实现了全方位、精准、有效、即时的管理。不但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意识,尽量避免了交通事故和道路拥堵现象的发生,便捷了出行,间接减少了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保护了环境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内在需求与动力

智慧城市概念首先由IBM公司提出,引入中国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和响应。目前,住建部已经推出两批试点城市,已经有上百个地区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一些省、市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和重要抓手。

1、提高城镇化质量,治疗“城市病”

我国目前还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过去我国城镇化所走的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冲击的发展道路,与之而来的是结构性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快速城镇化客观上加剧了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对于我国而言,如何通过智慧传感和城市智能决策平台来妥善解决交通、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2、 聚集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能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软件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很多城市都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下一步发展的新名片和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北京、上海、广东、南京、武汉等多个省市已相继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3、 均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保障

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民生为导向,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着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其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以技术革新倒推政府职能转变。而智慧城市时代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已成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新思路。

二、智能交通在应对智慧城市发展需求中的作用

1、智能交通的发展目标与智慧城市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

交通拥堵、交通污染无疑是城市病里面最突出的表象之一。智能交通正是起源于缓解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迫切要求。我国数十年的智能交通发展历程,也正是交通治理与再拥堵的历程。而今,智能交通日益成为化解城市交通治理难题的突破口。

由于智能交通突出的现实压力和需求,各地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已经自发的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运用于城市交通管理中来。而以这两大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所在,从这个意义来说,智能交通早已成为智慧城市的先行系统,智能交通对新一代移动互联等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在智慧城市框架之外早已显现。

2、智能交通系统已经作为智慧城市先行者出现

近几年来,智能交通的建设思路逐步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利用先前大规模投资所建的基础设施获取的大量数据,整合成对市民出行有用的一系列数据,为出行者提供信息、智能诱导等服务。智能交通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如智能公交、智能停车、慢行信息服务等领域,是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智能交通不仅对构建智慧城市具有重大的作用,更是已经以先行者的身份在整个智慧城市框架体系中出现。

三、智慧城市视角下智能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智慧城市这个更高的视角来看,智能交通建设和应用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期投入使用和后期投入使用的城市,其系统功能差异不大,少有创新型的应用成果展现,一般后期建设的城市大都是照搬先期投入使用的系统功能和做法,很少有针对本城市特点的应用或有更有效的功能扩展,因而很难真正做到智能交通本地化。

(2)总体来看,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化应用程度较低,应用相对单一,系统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智能交通涉及面很广,单就信息采集而言,既有通过线圈的信息采集,也有通过视频等技术手段的信息采集,更有通过手机、浮动车、GPS等获取的信息。从各地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情况看,一般都是按条线投入资金分开建设。

(3)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大量获取的文字、图片和图像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在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融合分析方面还存在非常大的欠缺。智能交通所采集到的数据与相应的数据应用研究都还集中在结构化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面,而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乃至结构化数据与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融合挖掘分析,还缺乏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更少见应用成果。有了充足的基础数据,还需要有先进的大数据应用,只有这样,智能交通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化”。

(4)受现有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的限制,在深度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发挥出智能交通的全部功效。城市规划、道路规划和交通规划,运输管理和交通管理,静态交通管理和动态交通管理等归属多个部门,各部门均按自己的需求和标准建设信息系统,信息共享和系统关联远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科学与和谐。

(5)交通信息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还缺乏多样化,尤其在如何应用位置信息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方面比较有限,在实现多样化的同时较少考虑实用、好用和方便。

(6)智能交通技术在公共交通方面的应用还很不够,公共交通并没有达到舒适、便捷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被人们认知和谈论,并一直期待,却至今未能够得到解决。而公共交通领域正是均化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方面,智能交通理应在这方面更有突破。

四、城市智能交通发展关注重点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这些概念的兴起,城市智能交通作为这些概念的落地者,未来仍会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速。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目前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这个方面将是后续市场的热点。以下从4个方面对城市智能交通发展进行展望。

1、轨道交通的发展将持续火热

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当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一线城市在继续加大轨道交通的建设外,二三线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上线的轨道线路越来越多。相信随着轨道系统的发展,系统包括的综合监控、综合安防、乘客资讯、自动售票、通信及信号等系统产品,都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2、公共交通的发展迫在眉睫

智能公交概念的提出,让民众对公共交通又多了几份期待。公交智能化系统除了要解决公交数量、公交到站时间可查询等日常要求外,公交的数据采集和、智能调度、行业监管与服务都是隐藏在后面的深层次需求,如何利用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将数据采集和、智能调度、服务做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是值得企业去尝试的地方。

3、更有效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是可期待的热点

理想的智能交通系统,有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信息采集设备收集实时路面场景,一旦有异常事件发生,系统会立即反馈,协助管理员排查问题,将异常事件的监测与发现由“事后”转为“实时”。数据采集是智能交通应用大数据的第一步。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较稚嫩,面对炙手可热的大数据,路走得并不顺畅:震惊全国的长春市两岁婴儿被盗事件,案件发生26小时之后,直到发现被遗弃的车辆,警方也未能明确车辆行驶动向线索。无论是何种原因,未能及时查到车辆轨迹,显然说明了我们对视频监控系统采集来的原始视频数据未能及时分析利用。当然,大数据的意义还远不止如此。城市智能交通除了关注居民的安全感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去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比如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给居民提示出安全风险比较高的路段或区域,甚至可以根据路况分析帮助居民调整出行的时间段或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等。随着通信技术、GIS技术、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三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信息的采集经历了从人工采集到单一的磁性检测器交通信息采集再到多源的多种采集方式组合的交通信息采集的历史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在信息的质量控制技术、多源交通信息融合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4、针对行业市场,开发简单、实用的功能

城市智能交通领域技术因素还是占据较多份量,客户很关心智能化的前端和中心平台会不会给使用、维护带来麻烦。确实如此,城市智能交通领域前端的使用,目前基本上只能交给厂家的技术人员或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来操作,原因就是很多的功能在使用方面还是不易于理解和操作。有鉴于此如果针对行业市场能开发出更加简单、实用的功能,相信会受到客户的欢迎。

结束语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也带来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发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交通运输高安全、高效能、高品质服务的挑战,使得交通系统智能化、综合化、协同化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交通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斌.解析智能交通对于构建智能城市的影响[M].北京出版社,2013.

[2]徐天琪.基于数据融合的城市道路交通事件自动检测[M].北京出版社,2013.

篇3

“半城绿树半城楼”,10月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绿荫如盖,细雨沥沥,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中国信息化》记者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设计研究院所、设备制造企业以及相关机构领导专家一起,参观了位于南宁市中心的地铁控制中心,实地体验了南宁地铁1号线,并参加了同期举行的以“新IT・悦无线・耀绿城”为主题的前沿技术研讨会。

总体感受,南宁市作为我国智慧城市试点之一,在城市管理、交通规划信息化方面可圈可点。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率先建设地下轨道交通的城市,除了开通1号线之外,2号线也在同期进行。在高科技无孔不入的今天,南宁地铁从规划到施工、运行、调试等各个阶段,包括信号系统、监控系统、车地通信系统、闸机等多个子系统都使用了新IT技术,在国内轨道交通行业保持了多项第一。南宁轨道交通集团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莫志刚介绍,南宁地铁是国内首个将IEEE802.11ac车地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在PIS系统的地铁线路,高带宽的车地无线通信技术在支持地铁车厢高清视频播放的同时,还能将全列车24路监控图像全部回传,业界领先。同时在地铁的云计算应用、采用大数据技术指导地铁生产与营销方面也属于国内领先水平。有了新IT技术的保障,南宁市加快了向生态城市目标前进的步伐。

“智慧”融入南宁地铁

近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指出:2016-2018年重点推进103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新建城市轨道交通2000公里以上,涉及投资约1.6万亿元。可以看出,未来3~5年城市轨道交通业将会迎来建设高峰期,北京、上海等地的地铁也面临着多条线路升级的需求。

相对于普通交通而言,地铁建设由于各种特殊因素,在技术要求中非常严格:跨线运营要求对原来以线路为单位的独立系统进行统一整合,实现资源合理调度和减少浪费;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影响下,地铁现有系统与新技术如何衔接顺利过渡也是个挑战;由于现有地铁最高行驶速度已经超过80Km/h,未来还会持续提升,而与此同时列车最短发车间隔短已经小于2分钟,这对行车安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必须要考虑如何应对轨道交通各子系统日益繁忙、信号干扰等问题。

在南宁期间,应大会主办方、协办方的邀请,记者对南宁地铁1号线控制中心(指挥大厅)进行了参观,对新IT技术在提升地铁运营水平和乘车感受方面深有体会。

南宁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大厅中,中央主屏幕和几排办公座位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据控制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对1号线地铁在轨列车和各项设备、指标、人员进行监控,并可以进行远程调度指挥。本次南宁1号线中采用了新华三的车载无线系统,包括PIS系统(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和CCTV(视频监控)系统,其中视频监控系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地铁运营情况的监控,另一部分是公安监控系统。

这两套系统对技术方案提供商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系统提供高质量的视频播放;其次要求将车上的视频监控资料实时回传,回传就需要足够的带宽,同时按照公安部门的要求资料要被保存90天以上,这就对数据存储的方案提出了严格要求。与传统车载监控方案只能上传两路车厢标清监控图像相比,南宁地铁将全部视频实时回传可将录像在控制中心集中存储,使得数据可靠性和存储成本都具有更大优势。更重要的是,突发列车事件时,地铁控制中心能迅速定位故障车厢位置和事件原因,使得应急响应速度更快。

据介绍,南宁地铁1号线P I S系统在国内首次采用IEEE802.11ac车地无线通信技术,保障了视频的流利播放,也解决了回传视频监控资料回传的带宽问题。“WLAN技术成熟、稳定、高性价比,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多个城市多条线路的信号、PIS、车厢WIFI覆盖等系统中。其对车地无线系统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做到无缝连接,而这一点我们已经在过去的案例中做到了。”南宁地铁1号线车地无线系统技术提供商新华三集团交通系统部总监于志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现在,在南宁乘坐地铁的旅客不仅可以在车厢内观看流畅的直播内容,还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新闻消息,享受愉悦畅快的地铁之旅。南宁轨道交通集团充分利用了新技术方案,推动了整个城市迈入智慧出行时代。

智能化,轨道交通的下一步

智能化时代,新IT技术在各个传统行业是无孔不入。地铁作为传统行业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也被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概念所包围。

当前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极大的提升了IT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新业务的上线更为便捷,能动态适应业务处理压力。北京、深圳多个城市地铁都已经在TCC、NOCC等控制中心应用到云技术。据记者了解,其他地方的地铁业主也都提出了云计算的方案。总体来说,目前云计算在地铁行业的应用并不算深入,很多还只是停留在虚拟化的阶段。

“地铁的网络化运营是一个趋势,未来一定会向云计算方向靠拢。云的核心理念是更加具有弹性,当单个系统资源不能满足要求时,通过云计算可以动态地协调其他系统中的IT资源进行支撑,随着地铁各种系统的增多,云计算的效益会越来越高。”于志宏对记者说。

举例来说,目前北、上、广城市轨道交通都有多条线路,将来可以动态地将一些闲置的资源分配到需要的系统上。比如某条地铁线的突发事件视频监控数据要做图像比对的大数据分析,在该条线路的视频图像处理服务器计算能力不足时,可动态调用其他线路的计算资源满足这一需求,这就是云计算的核心理念。同时云计算让维护操作更简便,过去多条线路多个站点都要逐一单点进行维护,在云环境下可以远程动态地集中对它们进行维护,一旦设备坏了,不需要更换设备,可以直接将系统切换到别的设备上。

作为一条新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铁,南宁地铁实现了新业务创新,通过云计算的概念,实现了云购票机、市民一卡通无缝对接,并可以实现无卡、无现金,通过手机APP或支付宝购票等等。目前地铁1号线处于初建阶段,2号线也已经开工,未来随着各种系统的增加,向云计算过渡是水到渠成。

随着地铁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大数据同样会在未来的轨道交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于志宏认为,大数据在地铁领域的应用最为主要的有几个方面:首先是针对乘客的增值业务,在开展地铁乘客WiFi业务以后,向乘客推送一个符合其需求的精准应用或广告所得的收益,可能会比乘客的地铁票价高很多。但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关键的是精准了解乘客的潜在需求,这就是无线大数据技术。

其次,是针对地铁公司生产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和利用价值。比如,通过在车辆上、隧道内安装物联网设备,传感器会监控各种参数并将数据实时回传,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就可以判断车辆的运行状况以及何时需要维护,并通知维修人员按时检修。“以前我们的设备运维叫做故障修,就是当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进行修理,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业务中断和收入损失,但是今天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设备可以做到实时监控,在设备未出问题之前就对其进行更换或维修,我们称之为状态修。”于志宏这样介绍。

开启西南地铁信息化新时代

据数字统计,截至2015年末,我国共有44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获批;有26个城市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618公里。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IT技术的发展,智慧轨道交通应该不会离我们太远。

南宁地铁此次在国内率先使用IEEE802.11ac车地无线通信技术,还部署了车站云购票机等诸多创新技术,使得乘客从便捷购票开始,到顺利通过闸机,乘坐列车后观看高清视频,一路上都能体会到新IT技术带来的诸多便利。

篇4

【关键词】BIM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管理

1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一座城市对外连接,对内服务的重要工程项目,其工程质量、施工工期都对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如此繁重的施工任务,传统的工程建设施工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工程施工要求。因此,科学合理地采用BIM技术,用数据化方式进行管理,为当代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BIM技术的应用优势

BIM技术的应用优势包括:1)BIM技术基于建筑信息建模,将工程项目中的数据信息整合,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构建建筑模型,为工程项目提供管理依据。同时将BIM技术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能有效提高工程建设效率,能及时对工程中错误信息进行修改,进而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2)BIM技术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有效结合,既能提高工程信息的准确性,又能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尤其是在交通车站的建设中,能保证多个车站同时施工。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BIM技术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适用于工程建筑中的一种数据化管理工具。在工程建设施工前,通过项目信息参数,构筑三维建筑模型,搭建信息数据库,以立体化的方式预先呈现施工流程。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1]五大特点。在现实应用中,BIM技术通过构建三维建筑模型,可以对工程现场进行合理规划,以直观且可预见的方式,便于施工人员合理分析建筑现场。

4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实践

4.1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阶段的运用

在工程建设前期,通过可视化三维模拟模型,在设计阶段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施工人员通过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的实地调研,采集相关数据,运用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现场实地仿真模拟。施工人员可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可以加强对轨道交通本身及周边版块建设的可控力度,甚至可以对已有的施工设计进行碰撞检测,有效避免了工程图纸设计中出现临时添加站点,或者更改停靠线路设计等严重设计问题,有效减少了因图纸问题引发的停工和返工现象,达到提高施工效率的作用。

4.2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阶段的运用

有机整合BIM三维模型、工程量成本信息、时间信息,即可实现施工过程的5D虚拟构造[2]。在5D虚拟构造中,可以清晰地展现施工计划、进度、工程量等内容,通过与实际施工现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达到优化施工流程的效果。在具体施工阶段,施工进度可以通过BIM技术实现合理控制。在构筑工程建筑模型的基础上,工程施工方、设计方、建设方可以在BIM技术平台上实现信息全面共享。在透明化的施工信息展示下,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把控。同时,对施工顺序的合理衔接也有很大帮助。BIM技术可以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可视化模拟,在具体施工阶段,可以详细规划每个施工步骤,合理规避工期浪费现象,实现施工顺序的完美衔接。

4.3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运维阶段的运用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建设后期需要进行试运行和定期维护工作。BIM技术可以对设备资产实行综合管理。通过BIM技术搭建的模型,可以清晰展示每个工程步骤的资产使用状况,甚至可以打通并引入互联网相关数据。在设备运维管理中,BIM技术可以实现对设备安装、拆除等管理的可视化记录,以便不同的运维人员进行记录翻看。

5BIM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BIM技术是一种应用在工程项目中的建筑模型,也是一项数据工具,服务于建筑工程。在建筑全过程中应用BIM技术,能简化工程施工,保证工程施工效率,以此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由此来看,BIM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式更趋向于智能化与数字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存在较大的内在联系,BIM技术已经成为轨道交通建设主要的应用技术。与一般建筑工程相比,轨道交通工程风险性更大,且具有更大的规模,构建周期更长。因此,在施工时,难度系数更大。为促使BIM技术在轨道交通工程中更好地发展,首先,应根据城市轨道的实际情况,轨道工程的特点制定BIM技术应用标准,对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开展管理,才能保证工程建设中的数据准确。同时能提高工程建设效率,确保工程建设环节准确。其次,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发适合的软件,只有保证BIM技术有相适应的应用软件,才能提高工程效率,增强经济效益。为此建筑行业应重视BIM技术相适用的软件开发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最后,数据协同管理平台的搭建。BIM技术基于数据信息构建模型,只有信息数据之间的相通性,才能高效率应用BIM技术构建工程模型。基于管理平台能确保数据传输速度加快,施工人员能及时将数据信息上传或者获取,对工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传正确信息,获取更具有准确性的建筑模型,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

6结语

BIM技术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三维模拟模型,实现了对施工设计、施工过程以及工程运维方面的合理管控。可视化的施工模型,协同化的办公平台,数据化的监测管控,推动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合理建设。

【参考文献】

篇5

(宁波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 浙江 宁波 315042)

摘 要:文章全面分析了宁波市创建公交都市的现实基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要素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 :矛盾论;物流产业;产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21

1 宁波市“公交都市”创建现实基础

1.1 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交通发展

2008年,宁波市全面实施了中心城区公交综合改革,建立了公交公司分地区行业发展模式,初步具备了公交区域专营的雏形,有力推动了公交系统的健康发展。2011年9月,城市客运管理职能由市城管局移交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同时划入了城市客运监管部门、市公交总公司和市场站(公投)公司,新组建宁波市城市客运管理局,依法履行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市域客运、轨道交通等行业的管理职能,公交行业管理体制逐步理顺。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改后的《宁波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和《宁波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2014年,市政府制定了《宁波市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2014~2018)》,公交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同时,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企业运营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且金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1.2 公交基础设施得到持续改善

截至2014年底,市区公交首末站面积68.95hm2,其中场地规模达到41.85hm2,首末站总数279个,其中综合枢纽站9个、一般枢纽站36个。综合停车场10个,停车场占地面积38.1hm2。公共汽车进场率达到92.3%,公交场站标车面积仅为125.6m2。市区中兴路、江南公路、百丈路等部分主要干道局部路段设置了18条公交专用道,双向总长度78.41km。轨道交通规划了由6条线组成的放射式线网,轨道线网长度达到247.5km,换乘站20座;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开通运营,日均开行243列次,累计运营里程112.04万列公里,全线总计进站客流为1 387.51万人次;2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基本实现“轨通”,1号线二期工程车站主体结构全部完成,3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至2015年将形成轨道交通“十”字骨架,运营线路72.1km。智能公交建设初具规模,建成了基于全球定位系统、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数字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能连接各公交场站、公交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公交车辆运营调度、班线规划智能化、车辆运行可视化。

1.3 公交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截至2014年底,市区共有公交企业6家(其中国有企业3家,民营企业3家);从业人员共计10 468人,其中驾驶员7 232人;公交运营线路417条,其中主线343条,空调车线路比例达100%;运营线路总长8 772.7km,线路平均长度21.04km;运营公交车辆4516辆(5 490标台),其中清洁能源车辆1 751辆,占运营车辆总数的38.8%。公交线网布局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密度进一步扩大,市区建成区内公共交通站点500m覆盖率达到80.3%。2014年市区公交运营里程2.71亿km,客运量4.95亿人次,日均客运量182.6万人次。按城市公交服务人口计算,市区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达到23.9标台/万人。公交车辆保有量、车辆档次等指标基本符合国家“公交都市”要求(见表1)。

2 宁波市“公交都市”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宁波市正处于城镇化、出行需求和出行机动化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对公交系统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目前宁波市公交系统主要存在六个方面问题:

2.1 公交体系结构尚未完善

目前,宁波市城市公共交通仍以常规地面公交为主,中长距离出行的轨道交通起步较晚,并且缺少服务于中运量公交等快速骨干公交系统,导致公共交通难以形成对小汽车等其它交通方式的竞争优势,公共交通客运总规模和公交分担率落后于全国同类城市。2014年,宁波市区公交出行分担率为27.9%(全方式),较“十二五”初期的2011年上升了11.8个百分点,但仍落后于深圳、广州等国内同等城市的发展水平。

2.2 公交线网布局不尽合理

目前,宁波市公交线网布局不尽合理,核心区的公交线网过度集中,无序竞争问题较为突出,核心区的重复系数达到14.3,远高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而外围地区则公交线网覆盖不足,公交线网密度与国家规范差距较大,难以提供便捷的公交服务。此外,宁波市公交线网部分线路绕行不合理,公交线网长度偏长,约31%的线路长度超过20km,个别线路长度超过60km。市区内缺乏必要的换乘枢纽,公交线路存在不合理绕行现象,降低了公交服务能力和吸引力。

2.3 公交设施规模总体不足

目前,宁波市公交场站建设进展缓慢,场站规模总体不足。首末站场站面积规模为41.85hm2,公交场站标车面积仅为125.6m2,远低国标要求的310m2~340m2的水平。同时,场站使用效率整体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交线路的布设和公交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宁波市公交专用道建设力度不足,现状公交专用道全长仅为78.41km,公交优先网络尚未形成体系。

2.4 公交服务水平整体不高

宁波市公交出行中,候车时间(约12min)和步行时间(约15min)占总出行时间(约51min)比例超过50%, 车外时间过长大大降低了公交的出行效率。中心城区高峰期公交车平均车速大约在16.7km/h左右,公交车辆速度慢,降低了公交吸引力。

3 宁波“公交都市”建设对策

力争成功申报全国第三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并在今后5年,宁波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由现状的27.9%提高到40%以上,力争达到45%,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km/km2,公交站点500m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公共交通乘客测评满意度达到80%以上,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为实现以上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3.1 科学规划加强调控

一是抓紧修编公交发展相关规划。按照“公交都市”理念,围绕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要求,加快编制或修编完善公交发展相关规划,合理调整公交场站布局,优化公交线网设置等。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将公共交通等相关专业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立城市总体规划和公共交通规划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与公共交通发展相协调。

二是优化公交线网。加快完善以公交快线、公交干线、公交支线三个层次为框架的常规公交系统,形成公交快线与干线为主、支线(微循环)为补充,各层次线网协调发展的公交线网系统,实现常规公交线路长度合理、直达性强、重复系数合理、覆盖广。同时要推进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航空运输、铁路运输等科学对接。实行公交线网规划公示制度。

三是强化规划落地。按照公交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报批、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五同步”原则,从用地规划、用地管理、项目审批等方面,优先保证和安排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确保不得随意挤占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或改变土地用途,保证规划落地。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切实推进公交场站(换乘枢纽)建设。加快建设以公交枢纽站、首末站、换乘停车场为主体,以公交综合车场(含停车场、检测站、油气站、调度中心)、修理厂为补充的公交场站(枢纽)体系。特别要在城市主要出入口建立大型换乘停车场和公交枢纽,促进乘客乘坐公共交通进入市区。要强化常规公交与轨道、常规公交与中运量公交以及常规公交内部等的对接。简化公交场站项目前期审批程序,对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沿线配套公交换乘场站要开辟审批“绿色通道”,确保地铁的正常运营。

二是加快公交专用道和慢行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市政府制定出台的《宁波市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2014-2018)》。同时,注重结合我市六区城市格局和道路结构,构建跨组团、组团内以及片区三个层次公交专用道系统。为提高公交专用道的使用效率,合理分配和使用道路资源,要加强公交专用道管理。进一步加大公共自行车的网点布局和投入力度。

三是推动公交智能化建设。要以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建设智能公交数据共享平台、智能公交运营调度系统、智能公交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和智能公交信号优先系统等四个智能公交子系统,全面提升公交智能化水平,实现公交决策规划、公交运营调度和公交出行智慧化。

3.3 深化公交经营体制改革

一是深化公交运营机制改革。按照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改革。逐步整合全市公交资源,组建市六区公交集团公司,按区域组建6家下属线路运营公司和一家场站公司。政府要抓紧协调,进一步明确轨道交通地面换乘设施的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

二是提高公交企业自我发展能力。鼓励公共交通企业开展与运输服务主业相关的其它经营业务,如拓展旅游观光巴士、教育、广告、物资采购、资产经营、场站综合开发等关联行业,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增强市场融资能力。支持公共交通企业利用优质存量资产,通过特许经营、战略投资、信托投资、股权融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三是探索公交行业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体系完整、机构精干、运转高效、行为规范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改变现有的公共交通属地管理模式,将轨道交通、中运量公交、常规公交、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方式的行业管理统一纳入市交通运输委管理,并明确市交通运输委新增职能。公共交通行业管理部门要严格公交线路审批程序,建立线网综合评价方法及指标;规范公交客运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淘汰运行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公交企业。

3.4 加强保障支撑

一是建立公共交通发展专项基金。市级财政每年从市区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列建立公共交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功能改造区域(一级开发地块)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由土地出让金的收益主体负责建设。各县(市)政府也可从城镇公用事业、市政公用设施、土地出让等收费和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设立公共交通专项资金。

二是完善公交财政补贴补偿机制。实行公交企业成本规制。将公共交通补贴与服务质量挂钩,合理确定政府承担公交财政补贴规模。对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的公共交通票价优惠等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等形成的政策性亏损,给予足额补偿;对因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投入、冷僻线路经营等增加的投入,给予适当补偿。补贴补偿资金纳入年度政府预算,及时足额发放。

篇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1城市轨道交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发展,当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城市轨道经常出现无故停车或者是上车乘客被门夹等问题。在城市轨道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列出无故停车的现象,而且经常出现还没有等乘客进入车厢内就被夹在了门缝里,或者是列车已经行驶,但是列车的门不能够正常的闭合,或者是有漏洞,不能完全闭合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安全的隐患,对出行人群的生命安全造成损害。

其次,城市轨道的运行一旦某一列车出现晚点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批次列车的正常运行。整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都属于同一个交通运输网,都是在同一个网络控制之下,所以,一辆列车晚点或者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到整个轨道交通网的运输,造成整个交通网的中断,这样就延误了人们的出行,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不便。最后,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列车偏离轨道,造成侧翻,引发交通安全事故。一旦城市轨道列车在运行中出现了偏离轨道的现象,就会造成整个列车的乘客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样的事故情节比较的恶劣,但是依然会有发生,不能够完全避免。

2城市轨道交通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经过城市轨道交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为原因。这里所说的人为原因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工作人员由于技术不过关或者是大意的人为失误等原因造成城市轨道交通的故障发生;另一方面,乘客的违规上车,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上车,人员太过拥挤,导致了上车时相互利用,互相的推挤,不能够及时进入车厢,被挤在门缝里。另外就是检修人员不能够正常的进行检修,或者是在进行列车轨道检查时没有发现故障,导致事故发生。

第二,设备技术原因。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轨道的运行、停车、关门等行为都是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一旦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在检修故障时未发现,导致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另外,在操作中人为的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这都会造成城市轨道交通的问题出现,导致安全隐患,威胁到乘客的生命安全。当然,任何的设备都有自己的使用寿命和周期,如果使用过程超出了年限,就会造成设备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

第三,突发的事故。当然也会有一些不可阻挡的外力造成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说周围环境中的电线杆倒在了轨道上,或者是由于雷电暴雨影响到了网络的正常运行,这就会造成了无法避免的突然停车或者是车厢内突然停电等现状。所以说城市轨道交通的系统比较的脆弱,一旦外力影响就会造成问题的出现。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操作

3.1强化管理模式,优化理论设计

系统安全学属于系统工程学的分支,系统工程中的三维结构理论主要集中研究了系统学科知识、逻辑程序、工作阶段有关的研究理论。在系统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三维结构理论,主要依据实际状况对生产运营过程、系统性理论、事故过程管控、安全目标进行理论层面的汇总分析。

3.2形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

建立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质量的关键。可以从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意愿,以及建立安全管理工作意识两个方面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只有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之下才能够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实现安全管理的细节化和体系化。人机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公司最为重视的工作内容,因此针对具体的对象建立一个系统的安全准则和安全规范,可以令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模式水平得到提高,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价值。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可以成立安全咨询部门,并在安全管理的标准指导下为突发的安全事故作出积极的应对行为。安全咨询部门要承担起定时检测轨道交通安全的责任,考察运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考察交通运输工具的质量,从各个方面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安全性。

3.3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规章制度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应急措施需要从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做起,因为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从预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出发,在安全规章制度中要对这些安全隐患有所涉及,并设计应急措施。另外合理利用安全规章制度防止交通运营过程中出现安全风险引发交通运营安全事故的现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安全隐患,这是无法彻底避免的,因此必须要针对那些已经暴露在外的安全隐患做好安全制度设计和规范建设的环节。并且要保证所制定的规范和制度要符合所在城市的交通运营实际情况,减少城市交通安全问题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人”是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操作、管理等都是由人进行的,因此要从设计人员的设计环节开始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必须要聘请专业人员。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公司的工作人员要具备专业技术,要定期安排工作人员接受技术培训。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管理人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从全局上把握城市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此外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中的乘客,也要制定规范和制度约束乘客的行为,防止乘客行为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3.4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文化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安全管理模式水平的另外一个方法。需要安全管理人员从运营人员、乘客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着手进行工作,实现运营人员操作上的安全,乘客乘车的安全。为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理念能够准确地传达到所有相关人员,必须要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文化为核心,加强安全管理理念的宣传,培养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要令交通运输公司内部人员的安全运营意识得到大大提高,同时要保证城市内的乘车人员形成安全乘车的意识。针对企业内部的人员可以采取安全运营技术培训,而针对乘客则可以采用广告和其他的宣讲活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需要依靠工作人员和乘客人员的支持理解。但同时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质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安全管理人员便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安全运营的意识和安全乘车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当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起来之后,将会有利于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模式。

4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需要依据城市的具体情况选择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做好民众安全文化教育,优化安全管理理论设计,确定管理指导方针,促使整个轨道交通的运营更加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吕佳.浅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3:281.

篇7

1.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绿色交通

城市交通的发展在满足人们交通需求的同时,城市交通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交通拥挤、慢性公路堵塞及红绿灯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增加及出行时间消耗增大,噪声、振动、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增多,道路建设的不合理影响土地布局的合理性,路网可靠性降低,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虽然在汽车环保及公路利用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但随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上升,这些问题将会继续恶化,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交通拥挤。可见,解决交通问题不再是单一的解决人们交通的需求,而应从系统的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

“绿色交通”的提出,使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得到最好的诠释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由目前单中心同心园模式向多中心的轴线模式发展。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实践目标。简言之,“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一套多元化的都市交通工具,减少个人交通车辆的使用,以降低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能源、费用的交通运输系统。最终强调的是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以减少个人交通工具之使用为手段。

ChrisBradshaw于1994年提出绿色交通体系(GreenTransportationHierarehy),其论点是绿色交通工具之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最后是单人驾驶的私人车。

可见,“绿色交通”的理念和目标正是交通规划师们的追求,是新世纪城市交通的主导方向,也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世界各国在发展城市交通的战略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形成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安全可靠性强的现代化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如在斯特拉斯堡市号称“绿色大蟒蛇”的轻轨交通,已成为欧洲绿色交通的典范。因此有人提出轨道交通是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

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我国经历了长期城市交通问题的困扰,体尝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下铁道建成后的种种效益之后,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手轨道交通规划。但在规划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理念,不能适应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

1)路网规划现状

综合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的路网规划不难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较少的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或仅在评价系统中有些环境指标,而在“绿色交通”理念指导下,应该在规划一开始就将资源、环境的约束纳入其中;其次路线确定上主要采取定性方法,在整个规划过程中,除客流预测时用到定量技术外,在线路确定上规划者大多依据城市普通道路规划的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轨道定线,随时间推移再由新的主客流方向形成新的路线,这样形成的路网零乱,缺乏系统性;最后一点是缺乏市郊轨道的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市郊轨道势在必行,国外大城市已开始规划市郊轨道,如日本的东京等,为此我国的轨道交通应在规划一开始统筹考虑市区和市郊轨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线网评价现状

首先,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依据,评价指标数目繁多,指标的权重没有统一的依据,势必造成一定的偏差,再由于误差的累计,可能产生不合理的结果;第二,评价的指标虽然很多,但有些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如广州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指标体系中,公交平均出行时间与平均出行车速相关;第三,指标的定性分析缺乏客观性,轨道线网的评价指标,有些指标如促进合理的土地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难以量化,规划者在分析时融入本人的主观意识,势必会降低它的科学性;第四,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往往缺乏对轨道交通的“绿色性”评价,没有纳入人的舒适度、安全度、环境、噪声、振动、大气的污染等,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可见,目前国内的轨道交通规划并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更没有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的理念。

3.新世纪轨道交通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绿色交通”的要求,新世纪的交通不再是满足单一的交通需求为目标,而应是满通需求的同时充分地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能够完整的解决交通问题,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针对目前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现状,综合剖析世界四大都市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的轨道交通及交通结构,在进行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时除了满足传统的道路交通路网规划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1)适应城市总体规划,超前城市总体规划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应充分认识到轨道交通设施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交通需求,形成新的人口密集区,新的交通走廊。

2)线网布局走向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协调轨道交通不但应解决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城市的发展,以之作为城市发展的骨干和主体,引导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发展规模较大或未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的城市,这一点尤为重要。

3)考虑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将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如噪声、振动等,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4)特别注意的是尽量不在市区特别是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建设地面上的高架线路这是由于一方面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另一方面,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多,对污染物的扩散造成不利,轨道高架线路的建立将进一步加重这一地区的污染程度。

5)注重换乘系统,充分考虑交通衔接轨道交通系统与道路交通工具、市际铁路等共同存在,做好交通衔接,从而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

6)注重旅游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更青昧于发展第三产业,旅游城市的增多使各大城市在轨道交通规划时必须考虑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武汉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

武汉市的轨道交通研究始于八十年代,最初的研究项目是汉口旧京广线外迁改建,提出在原线建设轻轨的设想。

4.1线网简介

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发展规划已形成,远景规划年轨道总长219.7Km,设线路7条,4个车辆基地,10个停车场。

4.2线网评价

1)从线网总体结构看它是由核心网和放射网构成,中心区由纵横四条线构成网格状“围”字形核心网,以此为基础,形成联系城市中心区和新城区的放射线,可减少换乘次数,减少中心区客流的换乘压力,适合武汉市交通状况。

2)线网力求穿越密集走廊,联系大型客流集散地,同时兼顾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开发新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部分融入了“绿色交通”理念。

3)线网能够照顾到武汉市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

4)较好的解决了跨江客流需求,在规划远景年,四条跨江轨道将分担83%的公交客流量,满足过江需求。

4.3对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建议

1)中心区线网密度在2020年为0.46公里/平方公里,远景规划年为0.82公里/平方公里,而在国外大城市则远远超出此数值,如巴黎中心区线网密度为2.97公里/平方公里,伦敦中心区为2.56公里/平方公里,纽约更是高达3.17公里/平方公里,国内城市如青岛在2010规划年也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可见武汉市中心区线网密度远远不够,这样势必会导致客流失去对轨道交通的需求,转向其它交通工具,因此应提高中心区线网密度。

2)针对武汉市的交通瓶颈--过江问题,在线路优化时应采取局部优化与整体最优相结合的方法,不可单纯的以线网全局最优为规划目标。保证跨江客流的需求,将是全局最优的前提。为此,适当更改即定线网,增加跨江轨道,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尽快在城市区建设大型的换乘中心,缓解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将位于市中心区的长途车站、火车站外迁,迫使客流转向公共交通,选择轨道交通,一方面减少了外来车辆,另一方面使轨道交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使原有的铁路线作为轨道线路,降低成本。

5.结语

新世纪的城市交通将以“绿色交通”为实践目标,解决交通问题将不仅仅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还要通过调整原有的轨道交通规划原则,形成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

参考文献:

陆化普高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新理论体系的开发,公路交通科技,1999,16(4):29~33

沈添财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交通实施战略,Http://hot/green/001.asp

沈添财绿色交通的思维与空气品质的改善,城市交通,2001,2

潘世建创建厦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Http://hot/green/01.asp

ChrisBradshaw,TheValuingofTrips,RevisedSep1994,PreparedforOttwalkandtheTransportationworkingCommitteroftheOttawa-CarletonRound-TableontheEnvironment,Jan.1992

蓝军蒋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规划新构想,(畅达新世纪的城市交通),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DavidSimmonds&DenvilCoombe:TransporteffectsofurbanLand-usechange,TRAFFICENGINEERINGCONTROL,1997,12

篇8

关键词:交通规划,交通运输体系,转型发展,深圳质量

一、交通发展背景与形势

1、发展背景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年来,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不断完善,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为推动深圳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外交通方面,深圳机场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提升服务水平,深圳港继续致力扩大集装箱运输水平,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以及深圳北站、福田站等国家高速铁路和大型枢纽建设进展顺利,“七横十三纵”高快速路网和公路客运、货运枢纽进一步完善,深圳湾口岸和福田口岸的相继开放、罗湖口岸和皇岗口岸的改造升级以及莲塘/香园围口岸的建设推进都使得深港跨界交通基建和服务进一步加强。

城市交通方面,道路设施持续建设和完善,地铁二期工程全面建成通车,公交行业完成特许经营改革,地面公交线网向三层次线网不断优化,过境交通施行交通组织优化管理,合理调整停车配建指标及收费标准,初步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架构,实现了原特区内外交通管理一体化。

2、发展形势

形势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模式。《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圳质量为核心理念引领全市各项工作,要求积极探索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优化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着力推进交通发展模式转变,打造“深圳质量品质交通”,支撑深圳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

形势二:区域合作进程加快,要求加强深圳与周边城市交通衔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要求以提高深圳的中心城市地位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强深港交通合作共建,着力推动深莞惠交通一体化发展,落实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形势三:特区扩容获批,要求加快推进全市交通一体化。特区一体化,交通要先行,随着特区扩容获批,迫切要求统筹全市综合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统一全市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标准,加快推进原特区外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原特区内外交通一体化衔接,实现全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有力支撑特区一体化进程。

形势四:交通需求持续增长,要求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发展。为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机动化交通需求,亟需尽快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对小汽车的竞争力,要求一方面继续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围绕轨道交通整合城市交通系统,并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构建多模式、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

形势五:改善民生和谐发展,要求提供更高品质的交通服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升交通质量为核心理念,按照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以解决群众关心的交通热点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持续改善交通运行状况,全面推进低碳交通发展,打造高效快捷、绿色宜居的交通出行环境,努力建设民生幸福城市。

二、思考与对策

为加快推进深圳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市委市政府制定并颁布了《规划纲要》,作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从战略目标、城市创新、经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体制机制等方面描绘了深圳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因此,如何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打造交通运输“深圳质量”,充分发挥转型时期交通运输对城市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是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结合以上交通发展背景和形势,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对策。

1、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应尽快升级转型

围绕“深圳质量”、建设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总体目标,深圳交通运输必须加快实现“五个转变”:交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运输方式由相对分散向综合高效转变、出行结构由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并行向公共交通主导转变、交通服务由保障型向优质型转变、交通排放由高耗低效向低碳环保转变。

同时,须从更高层次、更大视野谋划深圳交通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规划布局并建设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畅通区域性战略通道;坚持国际化战略,打造世界级港口;坚持区域化战略,打造华南地区航空枢纽;推动国家铁路建设,打造国家级铁路枢纽;构建内外畅达、衔接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形成深圳与广州交通枢纽双中心的新格局。

2、交通运输行业应进一步推进智能交通建设

《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把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建设智慧深圳。为此,应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以智慧深圳开启智能交通,以品质交通凸显深圳质量。

3、改善民生应以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为目标

只有坚持民生优先,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着力加大对原特区外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才能不断提高民生幸福水平。为此,应以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为目标,加快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交体系,提供多样化公交服务产品,满足市民多层次公交出行需求,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4、特区一体化应优先完善路网体系

以经济特区范围扩大为契机,瞄准国际一流标准,全面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应按照“规划一体化、标准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养一体化”的要求,加大原特区外道路网建设力度,完善“高快速路网、城市干道网、支线连通网”三层次路网,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清晰、干支协调、设施完善的现代化一体化路网体系,支撑特区一体化发展。

5、宜居城市应不断提升交通环境品质

以建设国家低碳城市、国家生态市为契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推进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促进低碳绿色发展,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宜居宜业城市,应坚持“远近结合、软硬兼施、科学规划、综合整治”的原则,在继续增强交通供给能力、加大公交优先和轨道交通建设力度的同时,加快出台交通政策,实施需求管理,适当提高小汽车使用成本,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并通过运用“空间减碳、方式减碳、技术减碳、管理减碳”四大策略,系统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品质。

三、相关措施

通过上述思考,为推动深圳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进程,提出相应交通发展措施如下:

1、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国际化战略,通过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提升港口辐射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强化港口枢纽地位;坚持区域化战略,加快机场扩容,通过协同发展和错位竞争深化与香港机场合作,强化机场枢纽地位;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国家级铁路枢纽为目标,建设完善“双十字”铁路网络和“两主三辅”铁路客运枢纽,推动深茂铁路和赣深铁路规划建设;完善全市西、中、东部三条对外运输通道,全面对接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形成由12个主枢纽站和7个一般枢纽站组成的客运枢纽场站体系以及“一主六辅”货运枢纽场站体系。

2、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衔接,拓展开放合作的新空间

推进深港两地交通设施全面对接,重点推进新增铁路口岸、公路口岸以及水运口岸的规划建设工作;加快构建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交通体系,落实加强各市交通网络对接,重点推进城际轨道网络建设和道路交通设施对接。

3、建设高效低碳的智能交通系统,加快建设智慧型深圳

建立深圳市智能交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撑体系,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在全市范围内的有效应用,形成完整的、市场化运作的智能交通价值链,初步形成高效、低碳、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4、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加快特区一体化发展

按照部市共建公交都市示范市框架协议的有关要求,实施公交优先策略,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围绕特区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道路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完善的高快速路体系、基本形成主次干道网络、初步形成支路网体系,保证公共交通对道路资源的优先使用,打造与轨道公交协调发展的开放、畅达、集约、安全的道路交通体系。

5、关注民生推进品质交通建设,推动低碳绿色城市发展

持续开展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兼顾交通运行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充分挖掘既有设施潜力,全面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持续缓解交通拥堵;着力改善慢行交通系统,建立安全、宜人的慢行交通环境,打造民生交通体系;加大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投放,引导低碳出行,建立健康、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交通系统。

四、结束语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综合交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总体要求,努力打造综合交通发展深圳质量,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形成内外畅达、衔接高效、安全舒适、绿色低碳的国际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五、参考文献

[1]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R]. 200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R]. 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3]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2011. 深圳市人民政府

篇9

“十四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工业发展现状、参考经济开发区和京—什产业园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深入结合全市《工业产业倍增计划》,持续优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和发展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重点龙头、产业集群培育和引领,全力促进我市工业产品快速转变竞争方式,实现低碳环保与资源节约并行的发展模式,大幅提升传统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打造烟草产业“一城两基地”和发展以通用航空、轨道交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新的工业经济增长支撑极。

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的指导思想,依托经济开发区的总体定位,立足高端产业培育发展,以打造生态环保和效益型产业为核心,全面融入成德同城经济发展圈,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以经开机构升格为契机,以烟草产业“一城两基地”、通航产业园和轨道交通产业建设为载体,着力引进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京沪浙广等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交流,夯实产业项目转移承接基础。大力推进生态系统构建、空间布局优化和园区形态提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900亿元工业园区,将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经济发展首选区。

发展原则通过工业主导产业集中规划入户园区发展,实现空间节约发展和优化资源供给集中的有效利用;坚持招大引强,实现产业高端发展;坚持绿色环保综合规划并行,实现环保效益型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与配套协作;坚持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实现全市区域工业经济同步发展。

产业战略框架在现有工业产业基础上,突出烟草食品产业发展优势,创造性培育通航产业和轨道交通产业,升级改造绿色建材和精细化工产业,努力构建新时期全市工业产业的战略新框架。主导产业,是我市工业发展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烟草产业、食品饮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我市未来的工业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培育产业,是我市未来新时期中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的重点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信息化和服务产业是改善工业产业发展环境、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建设的重要保障。新时期,大力发展和培育服务大工业诸如运输、生活、维修、物流等类型的工业服务业,既是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工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根据工业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们制定以下的奋斗目标:

1、经济总量目标。(工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力争达到1050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0户。

2、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升级发展实现新构架)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就。优先提升壮大烟草食品产业,跨越式发展通航产业,创造性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建设培育工业发展新支柱。持续抓好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型升级、传统建材向装配式绿色环保方向深入转化,推动生物医药、信息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不断升级换代,实现全部产业链综合协调快速发展。到2025年,烟草食品产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达到250亿元,绿色建材产业达到250亿元,新型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3、组织结构目标。(领军企业集团再添新龙头)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团,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实现个体竞争实力持续增强、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30户,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超过150户,其中:产值过100亿元企业达到2户,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过10亿元的企业达20户。

4、园区建设目标。(园区突破发展实现新面貌)通过重点产业集中打造和辐射带动,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我市重点产业支柱的承载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地。到2025年,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900亿元。首先是依托明日宇航带动配套产业发展打造航空航天产业生产基地,依托通用机场和无人机基地建设打造通航产业园。其次是依托轨道交通管理学院积极开展轨道交通人才培育,打造成都经济区轨道交通人才培育基地;积极引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轨道交通产业。第三是依托“一城两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烟草产业发展;依托蓝剑饮品、雪花啤酒、九里春和道泉股份带动饮料、酒类和调味品产业发展,打造西部食品产业发展基地。第四是依托美大康、同人泰和玉鑫药业等带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现代中药、原料药和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第五是以经开区扩区和化工产业园区规范为契机,打造以食品级、电子级为代表的精细磷酸盐产业化工基地,进一步提升化工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以水溶性肥料为代表的新型肥料产业,打造西部新型肥料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以研发带动创新,深入推动以高分子聚合物防火剂为代表化学新材料产业发展。第六是依托利森集团、嘉寓门窗、步阳门业和泰山石膏等企业,打造西部绿色环保、节能建材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

5、项目建设目标。(项目推进建设取得新成效)以烟厂异地技改为引领,带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程。“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五年累计投资超过200亿元。“十四五”期间,全市总投资上亿元技改项目计划8个。其中1亿元—5亿元项目7个,5亿元—20亿元项目1个。重点确保总投资16.46亿元的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分厂“易地整体技术改造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加快推进总投资4.39亿元的明日宇航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航空航天特种工艺生产线项目建设进程,加快实施蓝剑饮品唯怡年产15万吨植物蛋白饮料技改项目和附属配套设施建设、蓥山精密钢管制造有限公司蓥山精密钢管精密管件易地迁建工程和开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源环境治理再生资源利用项目。加强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爱思达航天科技研发与生产基地项目、成都两江前沿科技无人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北斗航天能源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车用醇醚清洁燃料配套70座醇醚清洁燃料加注站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到2025年,力争技改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保持在20%以上。

6、技术创新目标。(产业技术创新再掀新)全市重点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3%以上,新建成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1户,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省级创新示范企业3户、省级技术中心10个,市级技术中心28个,重大产业技术创新8个、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10个、企业技术创新60个、企业信息化8个、工业设计项目5个,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篇10

北京交大:红果园里的“城轨梦”

雨后青蓝

高考那年,我所在的城市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交通拥堵问题,开工建设地铁1号线。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看着人们脸上因为堵车而异常烦躁的表情,望着车窗外如火如荼的地铁施工现场,我脑子里想着如果能选择一个地铁专业,恰好毕业能赶上家乡的“首班车”,那该是多有面儿、多美的一件事啊!于是,和爸妈商议后,我报考了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中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向。或许是得到了老天的眷顾,我顺利地走进了这所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开启了一个“城轨男”的理工求学路。

让北交大的灵动诗意,融化一颗“冷峻”的理工心

北京交通大学坐落于北京交通枢纽西直门,毗邻中国“硅谷”中关村。亚洲最高的拱形校门屹立于郁郁葱葱的梧桐之中,成了师生和游客们照相留念最抢手的地方。据说以前在老图书馆后面有好大一片山楂树,每当果实成熟的时候,满园的山楂红彤彤地挂满枝头,煞是喜人,红果园也由此得名。虽然如今红果园已不复存在,但是大家在收到北京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仍会看到封面上印着鲜红的“欢迎你――红果园的新主人”。

入学之际正值天高云淡,走在思源楼图书馆的路上,伴随着脚下银杏叶发出的沙沙声,扭头看见路侧灵秀的明湖以及湖中别致的亭子,如处画中,如在梦中。明湖宛若镶嵌其中的一块翡翠,月下观湖静若睡眼惺忪的处子,微风花影则是一杯轻漾的春醪。而世纪钟、思源碑、积秀园、芳华园,处处都在诉说着这所百年老校的大气与美丽,也给这所充满工科严谨气息的大学添了几缕温柔的诗趣。身在北交大,就让这份难能可贵的灵动与诗意融化你我这颗“冷峻”的理工心吧。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北交大为国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如中国第一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我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他们是北交大的骄傲,也是无数交大学子心中的榜样。

慷慨激昂的教授,严肃认真的学生,校园里急匆匆的脚步和因思考而皱着的眉宇都时刻昭示着“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严谨校风。同时,这里没有趾高气扬的说教和命令,没有无休止的打分和排名,在这里,你的心是自由的。

只要有城市,就离不开忙碌的“城轨人”

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研究特色的北交大拥有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在轨道交通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向是国内最早开始建设的,拥有力量雄厚的师资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学校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密切、直接地接触我国轨道交通实践,通过课程设计、专题竞赛等增强科研技能。

可以说,只要有城市,就离不开“城轨人”。有城市,就会有城市交通,就需要交通工程人才从事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管理、控制、运营等工作。因此,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无疑是一个有着广泛需求空间的专业。

作为未来的“城轨人”, 我们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呢?大一时,我们主要接受与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相同的基础学科和专业基础教育,从大二开始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活动,重点学习城市规划、城市客运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城市公共交通等课程,以及与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验、专业生产实习等实践课程。

学校依托北京地铁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专业实习,有专业老师和现场师傅共同指导。我们经常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到相关的车辆段、车站进行实习,加深专业知识,了解这一领域的科技前沿动态。在实习之余,还有很多课程实践的机会,锻炼我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我们的理论水平和综合实践能力。学校的交通运输实验中心就为广大的“城轨人”提供了认知、操作的实验空间,我们可以在这里逐步完成“大一感受、大二接触、大三参与、大四自主”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过程。

多情尽在红果园,给“城轨男”许一场久违的浪漫

秉承“知行”校训的北京交通大学在强调“知”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行”,因此它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类院校,它非但没有沉闷的气息,还充满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

而我们这些整天和轨道、地铁打交道的“城轨男”们也远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呆板木讷,在多情的红果园中,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浪漫:热爱学习的你可以在各个教学楼来回奔走,听喜欢的课,享受老师们的妙语连珠;喜爱读书的你可以在图书馆的各类书架前翻阅挑选,在明亮的阅览室里细细品读,感受午后与阅读相伴的美好时光;爱好音乐的你可以背上一把吉他,到芳华园的草坪上,琴弦一拨,引来几位路人粉;潜心科研的你可以在实验室里设计计算,调试程序,夜以继日,不眠不休;青春洋溢的你可以和社团的朋友策划各类活动直至深夜,青春的激情就此迸发在这唇枪舌剑中……你可以在这里选择不同的生存形态,也会因为这林林总总的不同选择让你在毕业时成为迥异的人。

当然,这里也有你不喜欢却不得不学的课,有让人崩溃的考试,有骂过无数次却依然想念的食堂大锅饭,同时也有寝室卧谈时没心没肺的大笑、焊电路板时烫出水泡的双手、运动会五千米赛道上的挥汗如雨、湖边牵手的浪漫与甜蜜……而这些都是红果园馈赠给无数交大学子的宝贵财富,也是给“城轨男”许的一场久违的浪漫,而你也将带着它,带着它赋予的力量,带着对“知行”校训更深刻的理解,带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这个世界继续行走,继续成长。

西南交大: 实扬华,点滴成长永驻心间

漠 南

当我收到西南交通大学红表内白的入学通知书时,我知道,从那一刻起,我的生命注定要被打上交大的印记,然后再也无法磨灭。

有人这样描述四川四大高校的男生:“川大的男生洒脱睿智,聪明绝顶;电科的男生严谨木讷,渊博高深;西财的男生浪漫闲适,才气逼人;交大的男生一身痞子气,却带有坏坏的高智商。”痞子气?当我听到这个似乎与我不着边际的形容词时,顿时觉得万般惊讶和突兀。如果这样的描述是既客观又准确的,那么我该要后悔选择交大了。高智商?在我身上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再也许只是人们自我英明地认为它在我身上潜在着。流年偷换,4年时光转眼就要过去了,点滴成长终究凝成琥珀,永驻心间,而关于痞子气和高智商的问题,我至今困惑。可是我不后悔选择交大,时间告诉我,即使是痞子,交大青年也是外表匪气蛮夷,内心火热、满是温柔的痞子。

百年风雨,百年风韵

西南交大总校坐落于“天府之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中国近代创建最早的大学之一,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这所底蕴深厚、古朴雅致的学府从曾经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学堂,到今天具有交通特色的综合型大学,它历经18次迁址,18次更名,仍矢志办学,弦歌不辍。西南交通大学已走过了115个春秋,徜徉在西南交大的校园里,处处都能感受到历史留下的深厚底蕴。在犀浦校区有一面校史浮雕墙,上面书写着“实扬华”4个大字,它是1916年范源濂先生所书的匾额,含有“等待成才,扬我中华”之意。

从建校起,西南交大就与铁路有着不解之缘。走进交大的校门,一辆安然停放在一段铁轨上的蒸汽动力火车头默默展示着西南交大的铁路历史。作为我国第一所以铁路为特色的高等学府,西南交大一直引领着中国铁路的发展。

学校为铁路而诞生,因铁路而发展。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到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建设;从举世公认的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成昆铁路建设,到2006年7月投入运营的青藏铁路建设;从解放后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实现人们离开地面“飞行”的梦想,克服了摩擦阻力对旅行速度的约束;从我国第一条万吨重载列车大秦线运行试验成功,到我国第一条载人磁悬浮列车工程示范线的联调成功;从我国所有城市地铁的设计与建设,到著名的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到京沪高速铁路……近年来,学校在轨道交通、磁浮交通、高速铁路、大型桥梁隧道、现代交通信息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诞生了以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现代轨道车辆耦合相关理论及其应用等一系列成果,这些成就无不饱含着西南交大人的智慧与心血。

停不下来的交通“科技范儿”

象牙塔里的成功并没有使西南交大人满足,科技服务于交通、服务于经济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目前,西南交大又投入了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研发。所谓真空管道,就是建造一条与外部空气隔绝的管道,将管内抽为真空后,在其中运行磁悬浮列车,由于没有空气摩擦的阻碍,列车将运行至令人瞠目结舌的高速。同时,管道是密封的,可以在海底及气候恶劣的地区运行而不受任何影响。列车在真空的环境下运行,车厢内并不是真空的,乘客甚至不会有眩晕等异样的感觉,而且建造这样的管道所用的钢材比普通铁路要少1/3。

尖端的科技成果是师生们辛勤付出的结果,更是学校重视基础、重视实践的学风使然。在西南交大,教授们会定期给本科生进行实践授课,这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有机会参与到专业领域的实践中。每年暑假,我们都要下到生产车间,熟悉各种生产工艺和制作流程。

还记得我第一次拿起电焊铁,刚一接通电源,火花四溅,我吓了一大跳,只得赶紧把电源关掉。就这样,我们在噪声隆隆的生产车间里摸爬滚打了20天,逐渐适应了刺耳的机器轰鸣声和繁琐的工艺操作,以往书本上抽象难懂的知识也变得具体清晰了。

交通,是一个与万千灯火休戚相关的话题,若不是内心那份难能可贵的火热和爱,怎能将这个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事业做得尽善尽美、充满贴心的关怀呢?而这停不下来的交通“科技范儿”若没有爱,没有暖人心的味道,那也只能是一堆锈迹斑斑的废铁。

做一个满心温柔的“痞子”

或许在别人眼中,我们整天拿着列车模型和冰冷的轨道打交道,这样的大学生活少了些许藤萝架下的浅吟低唱,也少了碧水溪边的轻舞飞扬。可是,实验室里的钻研忙碌以及大学的真实,让我们体会到了另一种情趣和浪漫。

在这宝贵的4年时光里,当别人拥有大叠荣誉证书时,我在日记本上不停地写着与生活相关的文字。没有专业的侃侃而谈,可我或许是一个装机圣手;做不到持久地翻阅一本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编译原理,我却有一颗热爱生活、积极上进的心。转念冥思,我虽非优秀,但也不至于差劲;非天赋异禀、追求卓越之辈,但拥有当下所得的一切便也足矣。

成都的6月一改往日的温婉,一时艳阳高照,转眼又暴雨急骤起来。而此时,也是交大天佑斋下栀子花开的季节。纯白幽香的夏花无比绚烂地绽放,馥郁的清香平息了每个人心中的躁动和彷徨。毕业来得残酷,有太多带不走却又放不下的东西牵动和烦恼着将要离开的人。

始来于斯,终又归于斯。光阴短促,但交大承载了我们太多支离破碎、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多少次生命里的第一次在这里发生,又有多少次我们真切地感到理想与自己是如此亲近。在时间的末了,初来乍到时的新鲜、青涩被离开时的成熟和不舍一一替换。很多人选择在时近午夜默默离开,而天佑斋里一如往常地热闹着,只不过这些热闹已与自己无关。

其实,到现在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说我们交大的男生有一身痞气,但这似乎既不能阻止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也不会让我们轻易放弃最初的梦想和选择。我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不惧怕挫败,更敢于自我嘲讽。那坏坏的姿态何尝不是一种对生活的坦然呢?痞子气,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哲理。是好或是坏,我不置可否。难得糊涂,又何必执意区分?再说,做一个满心温柔的“痞子”也不赖。

华东交大:孔目湖畔交大魂,樱花雨下“花椒人”

刘帅帅

当阳春细碎的樱花雨曳着迷人的裙摆,轻滑过嫩绿的林荫草地;当弥散的氤氲香气,静袅开养心湖沉睡的梦魇;当青春的明朗清澈,借月色一缕缕在孔目湖打捞;当春华秋实季季轮回,无数个昼夜编织成绮丽的风景,阳光终与你相遇,相遇在这片梦幻的土地上。而我也在茫茫学海中,与华东交大相识、相知,然后相忘于江湖。

可爱的华东交大人依湖而居,在这里种植希望,收获果实,回味过往。养心湖畔,得静雅之姿态;孔目湖旁,得静心之雅座;图书馆上,观夜色之朦胧;天佑大桥,上善若水之路;逸夫高楼,巍峨壮观之地!虽身处一所以交通运输为特色的理工学府,但我们仍旧喜欢称自己是樱花雨下、香樟树下最浪漫的“花椒人”(“华交”的谐音)。

铁道口前,红绿灯处

还记得当时我坐着迎新校车,看着校园道路两旁高大繁茂的香樟树,置身于这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大学校园里,我的内心感到无比宁静。从宿舍到教学楼,我每天都会经过南区主干道,在我看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恰似自己的好友,不早不晚,陪我一起走过无悔的青春。

我选择的专业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该专业设于轨道交通学院。大一时,我和很多新生一样,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面对截然不同的教学,我感到害怕。但是,老师们的精彩教学让我们很快就打消了内心的不安。无论是教学严谨、态度认真的老师,还是能激起我们学习兴趣、交流思想、幽默诙谐的老师,都被大家所推崇。其中有一位实验课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极为严格,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实验原理、内容和目的,组装仪器也有时间限制,同学们的实验报告很少有一次性通过的。尽管很多学生对他产生畏惧,但内心非常敬佩他。因为我们都不得不佩服,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做事认真、求实严谨。

在众多的教学设施中,实验室被同学们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地方。做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模式,没有规定的路径,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它是需要我们自己摸索的。它不但可以锻炼动脑动手的能力,还能培养大家的创新意识。在这里,你可以尽情挥洒你的奇思妙想,可以充分施展你的才华。“走进实验室,就像走入一座未被开垦的荒山,你只需为它松土,再播下你希望的种子,用你的心灵去浇灌,用你的思想去施肥,转眼间就能看到你的智慧种子萌芽、生长、开花,最终孕育出智慧的果实。”我的一位“实友”曾这样描述他对实验室的感受。

实验室也承载了我大学里太多的回忆,大三、大四时,除了上课和晚上回寝的其余时间里,我都“泡”在实验室里。有时遇上棘手的项目,我和其他同学甚至顾不上吃饭,只好把整箱的水和方便面搬进实验室。在那两年里,校奖、省奖甚至国奖我倒是拿了不少,但是和“战友”们一起在实验室里奋斗的日子才是令我最为留恋的。

豫章故郡,昌北旧地,铁道口前,红绿灯处,望着条条通往远方的列车轨道,希望他日学成之时,我也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家乡的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等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孔目湖讲坛伴我成长

我的大学记忆中除了略显杂乱的灰色调的实验室,还有那明媚的孔目湖。孔目湖是读书的好去处,而华东交大又独享了孔目湖的灵动。我喜欢捧一本书,在阳光初露的早晨,来到孔目湖边,品读诗文;或是在秋季的黄昏感受清凉,略带寒意的微风从湖上吹来,虽无丝竹之乐,但晚归的鸟儿亦奏出祥和的乐曲。当夜阑人静时,我对着台灯赶稿,把一些思想形成文字自然地写在纸上,虽然辛苦,但在写好的那一瞬间会有道不出的成就感,竟慢慢喜欢上了文字带给我的有别于工科试验的趣味。

大一、大二时,由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对比较轻松,我就利用空闲时间在校报做编辑工作。为了让自己的文字不乏“小文艺”,我便常常来孔目湖读书、写文章,并听一些文学类的讲座。每周我乐此不疲地在宿舍和北区办公室之间往返数回,看着香樟树下,守望着的是无畏的青春和年少的爱情。俞敏洪说过,大学的学了专业的精深,更要有人文社科的充裕。此言,我深为赞同。专业的学习意义在于对未来物质的保证,社会百科的学习则是为了开阔视野,成熟心智。专业知识让人严谨,除此之外的学习则让人生显得丰富。

孔目湖在交大莘莘学子心里的慰藉,犹如未名湖之于北大。平时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早早地去南区听讲座,每一次聆听讲座,都是一次不一样的学习过程。还记得那个“国际友谊奖”最高奖项获得者康妮妈妈慈祥可爱的模样,还记得那个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台湾爱家生命教育协会的李玮国老师,还记得那个风趣幽默的香港魔术师林卓杰,还记得方文山先生的“中国风创作”…… 不知不觉中,孔目湖讲坛就这样陪伴着一届又一届“花椒人”成长成才,而它也成为交大一颗最闪亮的明珠,将陪伴更多的人成长。

大学殿堂的回音,是我最深沉的回眸

当文明的殿宇传来回音,当自己的大学殿堂传来回音,再远行的鹰隼和鲲鹏都会以饱含最深沉的感恩与感动去回眸,回眸一段岁月,回眸人世的变迁,回眸那浮萍、那碎片、那单车驮着的夜空、那窗边到枕边的记忆……

如今华东交大之于我,既熟悉又充满期待。熟悉的是那美丽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忙碌紧张的实验室、活跃的田径场、南区道路旁香樟树散发着的芬芳、期末时需要早早去占座的图书馆……而期待的是未来的路、未来的归宿以及此刻热切希望在自己的青春岁月中留下更多奋斗痕迹而略感紧张的心情。

我不得不承认,大学就像是一个魔方,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色彩。在这里,很多机会要自己去争取,你的大学生活可以是丰富多彩,也可以是平淡无奇。每个人都有自,而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就握在自己的手中,路就在自己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