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辐射防护工程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辐射防护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辐射防护工程

篇1

我镇共有困境未成年人27人,其中男性12人,女性15人,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5岁,残疾人3人。导致困境的原因,一是父母死亡(离异或服刑),二是未成年人本人残疾。

坚持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优先,强化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积极探索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监测预防、发现报告、风险评估、帮扶干预”联动反应机制,构建覆盖城乡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网络,推动建立“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保障、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形成“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保护对象由原来的流浪未成年人延伸至面临生存困难、监护困境、成长障碍的未成年人。主要包括:

1.因监护人服刑、重病重残等原因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

2.缺乏有效关爱的留守流动未成年人;

3.因家庭贫困难以顺利成长的未成年人;

4.身体遭遇重病重残等特殊困难的未成年人。

保护范围:摸清辖区以上四类未成年人基本情况,建立信息库。

(一)打牢监测预防基础。承担信息收集等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相关事宜,对本区域内困境未成年人进行全面排查。根据原因确定困境未成年人类型,了解困境未成年人在家庭、村(社区)、学校的基本情况,建立困境未成年人基础数据档案。

(二)建立发现报告机制。建立多渠道发现机制,积极发动志愿者队伍、村(社区)群众等,对发现困境未成年人或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主动向派出所和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等报告信息。

(三)开展分类帮扶干预。根据困境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及风险等级,实施分类帮扶。

1.对因监护人服刑、重病重残等原因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由镇民政办牵头落实孤儿保障政策。

2.对缺乏有效关爱的留守流动未成年人,由镇妇联、团委牵头落实“留守儿童(学生)之家”总体规划开展帮扶。

3.对身体遭遇重病重残等特殊困难的未成年人,由镇卫生院牵头落实新农保帮扶政策,镇民政办负责落实城乡医疗救助。

4.对失(辍)学儿童,由镇中心小学牵头,镇民政办、团委和妇联协助,共同落实助学政策,帮扶实现义务教育。

5.对困境儿童,各相关单位结合“双联”行动,与困境未成年人及家庭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并把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纳入城乡低保或及时落实临时救助帮扶政策。

6.对问题儿童,属于有心理疾病的问题儿童,由镇民政办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属于有轻微违法行为的问题儿童,由派出所及司法所牵头开展法制宣讲进行帮扶教育。

7.对残疾儿童,由镇残联牵头落实残疾人保障政策,并开展帮扶。

镇民政办:负责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开展,制定工作方案,填?????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信息汇总表。建立困境未成年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困境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纳入低保等保障范围。

中心小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督促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加大对困境未成年人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力度,建立在校困境学生档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帮扶。

派出所:协助做好安全防范、户籍查询、信息采集以及流浪困境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严厉打击拐卖、拐骗未成年人和胁迫、诱骗、利用和组织未成年人乞讨、违法犯罪活动。防止家庭暴力、打击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行为。发现困境未成年人及时告知、引导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

镇司法所: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做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排查、建档、帮扶工作,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学习状况。开展困境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必要、便利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镇卫生院:医疗机构接到群众拨打困境未成年人的急救电话后,及时安排医护人员出诊救治,同时

通知民政办做好费用结算移交工作。镇团委:负责将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纳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考核内容,动员组织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开展教育矫治和结对帮扶活动。

镇妇联:将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纳入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计划,积极帮助困境未成年人家庭提升家庭抚育和教育能力。

镇残联:为困境残疾未成年人开展康复、教育和就业培训援助,掌握残疾困境未成年人信息,并纳入扶残助学项目。

(一)准备阶段(2015年4月—2015年5月底)统计完善困境儿童基本情况表。

(二)启动阶段(2015年6月1日—2015年6月底)按照《__县2015年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计划》沐未保办发〔2015〕2号文件相关要求,制定我镇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分类帮扶方案。

(三)推进阶段(2015年7月1日—2015年12月底)准备物资及资金,实施分类帮扶。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组 长:__

篇2

有电的地方就有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电场和磁场如此交替着向周围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辐射指的是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的现象。凡是通电的设备,无论是否处于工作状态,都会产生电磁辐射。

谣言一:手机电量低时,辐射损害很大

无论在通话状态还是待机状态,每部手机都会向距其最近的移动通信基站发射电磁波信号。手机发射的电磁波强弱(即发射功率)与手机电量无直接关系。电池是手机发射电磁波的能量来源。当手机电量正常时,其发射功率与电池状态无关;当手机电量不足时,其发射功率更不可能超过电量正常时的水平。

手机发射功率取决于手机的工作状态和手机所在位置的信号状况。一般,手机待机时的发射功率比通话时小;信号好时的发射功率比信号差时小。当手机上显示的信号强度只有“一格”时,其发射功率可能比信号“满格”时大1000倍。但以GSM手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俗称“全球通”)为例,手机发射功率即使达到1瓦的最大值,也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我国的手机辐射检测均参照欧洲标准(手机辐射功率密度峰值为2.0瓦/千克),国内销售的手机也全部达到了辐射功率密度低于2.0瓦/千克的标准。

“防辐”提示: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尚在不断的观察与研究中,目前尚无全面科学的结论。减少通话时间和使用耳机可减少手机辐射影响。

结论:手机辐射与电量无关,辐射大小取决于手机工作状态和信号状况。

谣言二:通信基站辐射强,要远离

我国通信基站的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在周围环境中产生的电场强度远小于12伏/米,功率密度远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在移动通信频段(800MHz-2100MHz)内,我国制定的电磁辐射标准比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标准严格11.25~26.25倍,堪称“全球最严格标准”。3G、4G时代的TD基站更是采用了智能天线,实际辐射更小,远低于计算机、微波炉、电视的辐射。

需要强调的是,通信基站密度越合理,手机辐射强度越低。手机与通信基站之间有智能控制机制,能动态调整两者间的通话信道和电磁辐射功率。通信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移动手机,距离基站越远,对应的通话信道和手机的发射峰值功率就越大。所以,通信基站密度并非越低越好。

结论:通信基站实际辐射很小,我国有“全球最严格标准”。

谣言三:无线路由器辐射也伤身

目前未有权威可靠的报告显示无线路由器的电磁辐射有损健康。我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规定,无线局域网产品的发射功率不能大于10毫瓦,比日本(100毫瓦)和欧美一些国家(50毫瓦)更严格。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无线路由器发射功率一般都符合W美国家的标准。与最大允许发射功率为2瓦的GSM手机相比,无线路由器的发射功率其实很小,且无线路由器开机后一般处于额定发射功率状态,发射功率恒定。

结论:无线路由器辐射功率比手机小,未见辐射损害。

谣言四:摆植物、穿孕妇防辐射服能防辐射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植物与防辐射有任何关系。

市售的孕妇防辐射服均是针对电磁辐射的,无法屏蔽电离辐射。同时,根据电磁学理论:一个接地的、封闭的导体腔,其内部的电场不会传播到外部,外部的电场也不会传播到该导体内部。市售的孕妇防辐射服是掺入金属丝编制成的,没有接地,理论上不具有屏蔽外部电场功能,而其实际上究竟是否有完全或部分屏蔽外部电场的作用,还需要实测。

结论:植物与防辐射无关,孕妇防辐射服作用待实测。

篇3

关键词:电磁辐射,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O441 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线电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信息产业等各个领域并深入到千家万户,它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充满人造电磁辐射的环境里。电磁辐射主要分为天然产生和人为产生,过量的天然电磁辐射和人为电磁辐射均会造成电磁辐射污染。一般而言,城市电磁辐射污染主要指人为电磁辐射污染,按照电磁波频率的大小,人为电磁辐射源又可分为工频辐射源和射频辐射源,其中射频辐射源释放的电磁波的频率较高且频谱范围较宽,其电磁辐射的影响范围也较大。各类电磁波发射系统、工频辐射系统、利用电磁能的工业、科学、医疗设备等甚至包括部分家用电器,均是城市电磁辐射的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见表1) 。

由表1可知,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含潜在污染源)的种类多、分布广,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广播电视、雷达、卫星通信及移动通信对区域电磁辐射水平贡献较大,各种电子设备、室内线缆布设是居室电磁辐射污染的主要来源。

2 城市目前电磁辐射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2.1 我国相关法规、标准还需要继续完善

1997年我国颁布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是我国仅有的针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立法,属部门规章。随着城市空域电磁辐射环境的日趋复杂,该管理办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目前辐射环境监管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法规的内容相对滞后、效力级别低、难以有效执行。虽然广播、电信、电力等部门在《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无线电管理条例》、《城市电力规划规范》等法规和规范中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作出了相应规定,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的部分制度在这些法规中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常常出现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各执一词、各执一法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与实施更高级别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

在电磁辐射防护标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上世纪80年代末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和卫生部的《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是我国电磁辐射防护领域的2个基本标准,但它们对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的规定存在不一致。管理标准的不一致直接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和监测部门采用的标准不一。而且,这2个标准的法律效力相同,发生冲突时需呈请国务院裁决其适用性。第二,关于高压送变电设施的工频电磁场强度限值尚无国家标准,相关部门推荐暂分别以4kV/m和0.1mT作为居民区工频电场标准和磁感应强度标准,这直接导致输变电设施电磁场评价标准的针对性不强,即对于不同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均适用相同的标准限值。因此为做好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管理工作,应统一各标准中的管理限值,并加快设立尚未制定国家标准的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限值。

2.2 城市空域电磁辐射能量密度不断增大

电磁辐射技术的广泛应用已造成城市空域电磁能明显上升。根据资料调查显示,某地区环境电磁辐射污染1991-2006年进行调查,该地区平均辐射强度增长17.5倍,年均增长率达12.1%。此外,根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某市部分居住社区的电磁辐射监测结果虽符合《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的1级标准(小于5V/m),但100KHz~3GHz频率段的电场强度已接近容许场强值的上限,部分社区的复合功率密度出现个别值超标现象。

2.3 电磁辐射纠纷日益增多

近年来,公众的辐射防护意识逐渐提高,对居住环境的电磁辐射暴露水平也更加重视,电磁辐射污染纠纷随之逐年增多。引发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主要原因有:在社区建设移动通信基站、10kV变电站等电磁辐射设施;在社区附近建设高压输变电设施、电气化轨道交通设施;房地产开发商隐瞒商品房周围电磁辐射污染现状,以及电磁辐射污染致人身伤害等。

2.4 电磁辐射设施环境敏感性日渐增强

城市和广播电视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磁辐射设施与公众的距离得以缩短,电磁辐射设施的环境敏感性随之日渐增强,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张使一些广播电视和无线电通信发射台逐渐被新建城区包围,造成局部居民生活区场强较高;城市用电需求的增加及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大量高压输变电设施进入城市市区,而且电压等级不断升高,其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可能对公众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其产生的噪声可能干扰广播和无线电通信;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居民区被通信基站包围,虽然单个基站的功率较小,但是大量的通信基站会使城市空域电磁场不断增强,另外,高层建筑顶部建有的微波定向天线、卫星天线等,易造成对高层建筑的电磁污染;城市交通的迅猛发展使交通干线的电磁噪声不断加重,在车流量高峰时段的交通路口,电磁噪声值可达44~50dBμV/m。

3 对策与建议

在利用电磁技术推进城市建设、创建便捷生活的同时,应以电磁辐射防护管理办法与防护标准为依据,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优化电磁辐射设施布设,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降低或避免电磁辐射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不利影响。

3.1 不断完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规、标准

现行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电磁辐射监管的需要,而且其与广电、通信等领域制定的相关法规无法全面兼容,因而适时制定与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相关的专项法规势在必行。该法规须在综合考虑电磁辐射污染源及其辐射特性的基础上,以风险预防为原则,以保护环境与公众健康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城市电磁辐射环境容量控制制度、电磁辐射设施规划制度、辐射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辐射环境监管与监测制度、辐射环境风险预防制度、辐射危害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

此外,为规范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提高电磁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并为解决电磁纠纷提供标准数据支持,应加快出台统一的电磁辐射防护国家标准。该标准应根据电磁辐射的危害性,并借鉴国外标准限值,在总结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及我国城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统一《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与《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中关于电磁场强度及功率密度的导出限值。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电磁辐射安全管理导则,明确主要辐射设施的建造使用规范、管理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等内容。

3.2 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

为保护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促进各类电磁辐射设施的规范、有序发展,需切实加强对电磁辐射环境的管理。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规范,落实电磁辐射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审批制度、“三同时”制度、监测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其次要明确城市空域电磁波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电磁发射设备,防止造成城市空域局部电磁污染。实施区域电磁辐射环境容量控制措施,对可能造成周边辐射环境污染的中短波发射台实施异地搬迁,对微波天线等辐射源周围的建筑物高度予以限制,控制室内微蜂窝基站天线的悬挂高度及影响半径,如高度不宜低于2.3m,影响半径约为1m,室外宏站与周边敏感建筑的水平距离应保持30m等,高压线两侧50m内不宜建设学校、住宅及医院等环境敏感建筑。

3.3 采用电磁辐射控制技术

可以通过采取电磁辐射控制技术来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第一,通过产品设计、工程设计等方式有效减少电磁辐射,如在输电线路设计中采取提高输电导线对地高度、进行双回路导线逆相布置、高低压导线分层架设等方式,变电站的进出线在穿越居民区和人口密集地段时采用地下电缆布设方式。第二,通过优化设计减少基站数量并降低天线增益,如根据通信基站的发射功率、天线高度和方向图、基站覆盖区的边界场强等条件对通信基站覆盖区进行优化设计,在达到最佳地域覆盖和最佳通话质量的同时,尽量降低天线增益,减少电磁辐射污染。第三,通过屏蔽辐射源降低电磁泄漏,可采取被动屏蔽、主动屏蔽方式对辐射源进行屏蔽,还可采用高频接地方式将屏蔽体内产生的射频电流导入大地,有效避免屏蔽体成为二次辐射源。第四,增加环境保护目标与电磁辐射源间的距离及绿化。研究表明,树木具有吸收电磁能的作用,在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上进行植被绿化,可增加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第五,采用滤波技术抑制电磁干扰,通过滤波线路将有用信号提取出来,同时阻截干扰信号通过。第六,开发利用防电磁辐射材料。利用防电磁辐射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或反射等特性,在建筑、交通、包装、服装等领域使用防辐射材料可有效衰减电磁辐射强度,如使用碳素系列和金属系列等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防电磁波玻璃、吸收电磁波的涂料等用于建造房屋便可有效阻挡室外电磁波进入室内。

3.4 普及电磁辐射知识

城市空域及居室内广泛存在的电磁辐射因其无色、无味、无嗅的特性容易被公众忽略其存在的同时,也极易引起公众的恐慌,进而导致发生电磁辐射纠纷事件。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电磁辐射知识宣传工作,增强公众的辐射防护意识,使其了解过量电磁辐射的可能危害,正确理解生活中人为电磁辐射的来源及其实践的正当性、安全性,掌握如何降低居室电磁辐射的方法或防护方法。此外,相关部门在监管工作中要切实落实公众参与制度,并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与广大公众及电磁辐射设施建造运营单位共创安全的城市电磁辐射环境。

参考文献

篇4

泰安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临床核医学诊疗中辐射剂量的研究,探索核医疗安全管理和辐射防护的具体方法,以保障患者、医疗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方法 针对最为常见的核医疗方法131I治疗,选取68例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由一名医师和两名护士负责治疗工作,一组采用常规治疗防护措施进行治疗,一组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并记录两组患者服用131I后的有效剂量和医护人员1年所受的总辐射剂量,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1年的治疗之后,采用常规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受辐射剂量为(59.63±0.56)mSv,医生和护士受辐射剂量为(4.692±0.056)mSv;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受辐射剂量为(50.21±0.69)mSv,医生和护士受辐射剂量为(1.216±0.037)mSv。结论 患者接受131I治疗所受到的辐射量大于公众照射年剂量限值,但比职业照射的年剂量限值低,但通过综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131I治疗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剂量,能够保障接受临床核医学诊疗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健康。

[

关键词 ] 临床核医学;辐射剂量;辐射安全与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a)-0001-02

核医学又被称为原子医学,它是指放射性同位素、由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束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核辐射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2]。在医疗上,核医学可以被用于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等多方面;在药学上,它可以用来研究药物作用原理、测定药物活性、分析药物成分以及对药物进行辐射消毒等。核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在医疗检查和诊治上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3-4]。但在实际应用中,临床核医学检测或治疗对患者、核医疗工作人员甚至社会大众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让他们有可能遭到辐射的威胁。当今,临床核医学高速发展,在我国各大医院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对核医疗安全的管理和辐射防治是医院和医学研究者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3]。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临床核医学诊疗中辐射剂量的研究,探索核医疗安全管理和辐射防护的具体方法,以保障患者、医疗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针对最为常见的核医疗方法131I治疗,选取68例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34例,包括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在29~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75±2.56)岁,体重范围在46~72 kg之间;观察组接受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34例,包括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在32~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2±3.34)岁,体重范围在49~70 kg。所有患者都经过了本院专科医生的详细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患者,适合并同意接受口服131I治疗。每组患者配备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的对比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仪器和药物:采用合肥众成机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DFM-96的放射免疫r计数器;将99mTc-DTPA溶液(批号为:S10950009 ,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3mL注入喷雾器中,使患者只经口含通气道管端呼吸,在安静状态下吸入雾化的放射性气雾,

将接受常规治疗防护措施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每一组分别由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负责治疗和护理工作。通过一年的观察和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经过131I治疗后全身有效剂量和甲状腺有效剂量。同时,对负责两组患者的医生和护士1年所受辐射剂量予以记录。

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是指在患者全身受到非均匀性照射的情况下,受照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HT)与相应的组织权重因子(WT)乘积的总和。它是对福射效应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反应了核辐射对人体的随机效应几率[4]。其表达式为:

E=∑WT·HT

对患者全身有效剂量的测量要依据成人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来进行估算。甲状腺辐射剂量估算先根据由NaI晶体和光电倍增管组成的甲状腺功能测定仪和石蜡人体颈部模型检测的甲状腺吸碘率计算甲状腺内131I的放射性活度,根据文献提供的内照射剂量估算办法计算出甲状腺辐射当量剂量[5-6]。对患者外照射辐射吸收剂量的测量的主要通过451P-DE-SI型电离室巡测仪,在患者颈部1 m处进行测量。对临床医护人员所受辐射量的检查可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和FJ-377型热释光剂量读数器进行检测。医护人员工作时将计量器放在工作服左胸前口袋内,累计一年所受到的辐射量。

1.3治疗的防护措施

1.3.1常规治疗防护措施 常规治疗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医护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穿戴防护设备,并携带报警式辐射测量仪;②操作结束后要对个人表体和防护用品进行辐射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③出现相关工作人员辐射超标现象应予以详细调查,并及时向卫生部门通告[7]。

1.3.2综合治疗防护措施 综合治疗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内照射的防护,其主要方法是要减少进入患者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在辐射治疗前要做好室内通风;②对外照射的防护主要包括屏蔽防护(安装防护屏,穿戴防护装备)、时间防护(缩短查房时间)和距离防护(与患者距离保持1 m以上);③医护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在工作期间不仅要穿好防护设备,还禁止饮食、吸烟等;④食用蘑菇、木耳等防辐射食品进行防护;第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发生辐射超标引起身体疾病的情况要及时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x±s)表示,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甲状腺有效计量和全身有效剂量的检测结果

对照组患者有效剂量的使用量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甲状腺有效剂量使用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医护人员工作一年所受辐射剂量检测结果

见表2。

经对比,患者所受甲状腺有效剂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全身有效剂量和医护人员所受辐射剂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核医学诊疗技术在各大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131I治疗法,它是核医学治疗的典型代表之一[5-7]。131I是一种口服的同位素,患者通过口服的方式,使131I进入人体,随着时间流逝,131I会在人体内发生衰变,发射出射线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射线。131I具有较大的活度、能量和组织穿透力,能很好地对甲状腺细胞起到抑制作用,是甲状腺疾病的主要临床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清楚地观察患者在1年时间内受辐射的全身有效剂量,以及医护人员在一年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

本文通过两组观察对象的数据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全身有效剂量为(59.63±0.56)mSv,医护人员1年所受辐射剂量为(4.692±0.056)mSv;观察组患者的全身有效剂量为(50.21±0.69)mSv,医护人员1年所受辐射剂量为(1.216±0.037)mSv。在治疗中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及医护人员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采用常规防护措施的患者及随组的医疗人员。本次研究结果与柳朴[8]在“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Ⅰ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中的结论基本相同,表明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所受的辐射剂量,保障其安全。但是,在本次研究中,医护人员工作1年接受的辐射剂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差异幅度明显高于陈新悌[9]“福建省部分临床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分析”在中的研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工作年限和所选取的随想数量有限,存在一定的弊端。

综上所述,患者接受131I治疗时,为了保障患者和临床工作人员的安全,应该采取积极的防辐射措施,尽可能的降低辐射使用剂量,保障其生命安全。

[

参考文献]

[1] 贾会.浅谈临床核医学辐射[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0):960.

[2] 易艳玲.临床核医学诊疗中的辐射剂量与防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2.

[3] 邬仁会.临床核医学辐射的防护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5-936.

[4] 赵进沛,刘志鹏,许泽.热释光辐射剂量探测技术在医疗照射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13,29(16).

[5] 张永锦.一起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污染事故的教训[J].科技致富向导,2013(13):56.

[6] 张晓懿.甲状腺疾病131I治疗中患者受照剂量及其防护的研究[D].2013:45-50.

[7] 李雪.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I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J].现代养生B ,2013(8):51.

[8] 柳朴,卢建祥.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Ⅰ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70.

篇5

关键词:笔记本电脑;辐射;铝箔包装袋;屏蔽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9-11606-02

Notebook PC Radiation Protection Simple Effective Action

ZHAO Cheng-gang, CUI Wei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yang 455000, China)

Abstrac: The notebook has the radiation, generally the use notebook is away from the body to be very also near, the long time use is disadvantageous to the human body. In life some have the aluminum foil sack to be possible to shield the radia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at some uses have the aluminum foil sack shield notebook radiation method.

Key words: notebook; radicalization; aluminum foil sack; shield

电脑有辐射是肯定的,笔记本电脑有辐射,也是肯定的。目前,笔记本电脑已经不像前些年那样,只是白领和商界精英们的。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目前争论的是到底对人体有多大影响。网上可以找到许多有关电脑辐射的文章。对于这个改变了人类生活轨迹的东西,我们似乎不可能因为辐射而抛弃它。那么,目前可以做的是了解它的辐射,并尽量减少对人体的影响。

1 笔记本电脑的辐射

电磁辐射分两个级别,其中工频段的单位是μT,如果辐射在0.4μT以上属于较强辐射,对人体有一定危害,长期接触易患白血病。如果辐射在0.4μT以下,相对安全。而射频电磁波的单位是μW/M2。

有的说:由于笔记本电脑的功率远小于台式机,又都是使用液晶屏,辐射远小于台式机。经测试,显示屏前0.1米0.13μT,显示屏前0.3米0.10μT,显示屏侧面0.3米0.13μT,键盘上方0.19μT,电源适配器0.22μT。

也有的说:依国际MPRⅡ防辐射安全规定:在50cm距离内必须小于等于25V/m的辐射暴露量。笔记本电脑 4200-5200 V/m。这就相当大了。

还有一点,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一般距离人体更近。在学术界没争论出一个权威的说法前,还是尽量采取一些防护措施的好。

2 带铝箔包装袋的屏蔽作用

先做个实验,生活中许多这样的包装袋,牛奶袋、食品袋、洗衣粉袋等等(图1),里面是镀了一层铝箔的,这个铝箔可以屏蔽电磁辐射。有线电视用的同轴电缆里面有一层铝箔屏蔽层。镀锌钢板做的台式机机箱,比纯钢板的机箱屏蔽作用要好,高级的台式机的机箱是用铝合金的,屏蔽作用最好。你用这样的袋子包住你的手机(图2),没包严前可以观察手机信号,会发现没了信号,并开始寻找网络。然后用其他电话拨打你被包住的手机,听听有什么反应?肯定是无法接通。市场上卖给孕妇穿的电磁防护服,只能屏蔽30%的电磁辐射,包住手机只能减少两三格的信号。这说明带有铝箔的袋子是有屏蔽作用的,而且远强于电磁防护服。

3 利用铝箔包装袋屏蔽笔记本电脑的辐射

如果你的笔记本是放在办公桌上的,你可以用几个这样的袋子剪开洗净,用透明胶粘在一起,铺在你的笔记本电脑下面(图3)。当然,你可以美化一下了,比如铺在玻璃板下面,或是贴在一张好看的画的背面。我们如果只是使用鼠标的话,可以再来一张盖住键盘,有人测试说,笔记本电脑的键盘是辐射最严重的部位,当然也可以贴在一张好看的画的背面啊。不用键盘时,及时用铝箔纸盖住(图4),尽量减少键盘(其实也是整个笔记本电脑的主机啊)暴露的时间。

现在在家使用本本的用户许多开始使用无线路由器,床上笔记本电脑桌上网。笔记本本身设计上键盘离屏幕太近,不符合人体工程学,长时间在桌子前使用,容易腰酸背疼,尤其是颈椎容易出问题。躺在床上用本本,肯定是舒服多了(图5)。但是,人体的一部分近距离的暴露在笔记本的正下方。时间长了肯定不好,有人说尤其对生殖系统不利啊。还是利用这种带有铝箔的袋子,简单有效。可以在小桌子的背面用双面胶贴一层牛奶袋子(图6)。从正面看根本看不出来。

这样放在身体的上方心里感觉安全多了,为了方便散热。用双面胶在小桌子上粘了两块泡沫,增加了本本下面的散热空间(图7)。一个小小的向上的斜度,更利于热空气的流动。不用键盘的时候,上面再放一张铝箔纸,我们就基本上把笔记本电脑的主机部分用铝箔纸包了起来(图8)。

笔记本的屏幕是液晶的,辐射很小,基本可以放心用,只是注意亮度不要太大。笔记本电脑中还有一个最大的辐射源就是电源适配器,也可以如法炮制包住它,再就是尽量离身体远一些,所有的辐射随着距离的衰减都很厉害。脆用了个牛奶盒子把电源适配器给装了进去,为了散热扎了些孔(图9)。有人会问这些孔不会泄漏辐射?不会的,你看看微波炉的炉门就知道了。其实最好的屏蔽是用铜网,也是有孔的啊,但太贵了。

4 结束语

在家里一般没什么仪器去测哪里有,有多大的辐射,以及什么东西可以屏蔽辐射。但手机有吧?做了文章开头的那个实验,相信你会信服这里介绍的这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这种实验也是检验你选择的袋子是不是带有铝箔的方法。我们在这里没有去争论本本的辐射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危害,姑且认为有吧。即使没有,我们这么做也没啥损失,起码心理上是个安慰。

参考文献:

[1] 潘小明. 小心PC中的隐形杀手电磁辐射[N]. 电脑报,2004(07):25.

[2] udc 614.898.5,GB 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S].

[3] 吴鸿亮,刘晓东,蔡定遂. 电脑电磁辐射对雄性大鼠生殖机能的影响[J]. 生物学教学2005(06):36-37.

篇6

机箱是装机必买的配件,但恐怕也是消费者在购买电脑时最不关心的配件。相比CPU、显卡等直接影响到机器性能的配件而言,机箱的选择在很多用户眼中可谓无足轻重,直接让经销商推荐甚至赠送。由于花在机箱上的预算不多,自然只能选择价格便宜的产品,而这些低价机箱的质量究竟如何?现在市场上普通机箱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呢?

套用一句俗话“便宜无好货”来概括目前的低价机箱再合适不过了。在电脑卖场内转一转,设计花哨、外观诱人的机箱随处可见,走进店里一问,还能惊喜地发现其中不少产品的价格竟然还很便宜,但是细看之下却觉得这些机箱的质量令人担忧。如果你对店家的报价皱皱眉,他还会从角落里搬出一个“铁盒子”,说道:“这个便宜!”这种既没有外观设计可言,又没有质量保障的机箱因为出奇便宜的价格也有着自己的用户群。

综合看来,现在多数低价机箱的品质难以令人满意。虽然有一些高性价比的低价机箱存在于市场当中,但是低价低质的机箱充斥市场也是不争的事实,许多用户对机箱的不了解和不重视让这一类产品有了生存的空间。

劣质机箱问题汇总

1.镂空面积大,防电磁辐射能力不合格

近年来一些高端机箱的侧板镂空或透明设计得到了许多玩家的青睐,某些低价机箱看到了这个趋势,为了吸引消费者,也在侧面板上大胆地“开窗”,然后用没有任何电磁辐射防护能力的有机玻璃等材料做挡板,并安装各色彩灯,借此显示机箱设计新颖并且视觉效果出众。但是与高端机箱完善的防电磁辐射设计不同,这一类低价机箱甚至省去了EMI弹片,防电磁辐射能力极差,长期使用对用户的健康十分不利。

过量的电磁辐射对人体而言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人体长期处于存在电磁辐射超标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失眠、抵抗力低下等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引起各种病变。对婴幼儿来说,它可能是很多种先天疾病的诱因,比如肢体缺陷、痴呆、免疫力低下等。因此,合格机箱必须有出色的防电磁辐射设计,镂空太多的低价机箱,在防电磁辐射能力方面难以令人放心。

2.钢板薄、强度低、做工差

一些低价机箱表面上看起来规规整整,但是拿在手中掂一下重量,你会发现这些机箱“身轻如燕”,机箱的钢板的厚度通常只有0.5mm,甚至更薄。过薄的钢板对机箱的强度影响很大,一些“超轻薄”机箱的侧面板,轻轻按压就可能出现明显的变形。在安装主板时,这些“超轻薄”机箱非但无法起到支撑作用,还可能由于自身变形给机箱内部的设备带来危险。更有甚者,一些“超轻薄”机箱由于自身变形导致接触主板形成电流回路,严重影响系统安全。

除此之外,这些“超轻薄”机箱往往做工粗糙,能省则省。比如边缘的处理,也仅仅是简单的去掉毛刺了事,根本没有做折边、卷边处理,锋利的边缘很容易割伤用户。还有一些“超轻薄”机箱未采用优质的镀锌钢板,时间一长就出现生锈等情况。相比之下,一些品牌机的机箱做工则较为出色,不仅钢板更厚(多采用0.7mm的镀锌钢板),整体结构设计也更加合理,皮实耐用。用料扎实的机箱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重量,虽然机箱不是越重越好,但是一个拿在手里轻飘飘的机箱基本不可能在强度上达到要求。

3.面板材料品质低劣,喷漆工艺不进反退

某用户在选购机箱时,看上了一款外表光鲜亮丽的产品。机箱表面光洁,颜色美观,着实令人爱不释手。谁知道买回去没几个月,机箱表面大面积掉漆,甚至直接翘起漆皮。这就是低价机箱喷漆工艺控制不佳的典型例子。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机箱的升级频率相当低,这就要求机箱产品要有相当的耐久度。真正质量合格的机箱,喷漆至少应该保证在短时间内不出现掉漆和锈蚀的现象,一些质量过硬的机箱,在使用5年以后都没有出现喷漆脱落的现象,几个月的就掉漆的机箱显然是要不得的。

还有一些机箱大肆吹嘘自己使用了所谓的“钢琴漆”工艺,机箱面板光可鉴人。殊不知,如果是真正采用钢琴漆工艺的机箱,工艺成本决定了其价格不会低于500元。并且机箱属于外观比较容易损伤的产品,没有必要采用钢琴漆等极为“娇贵”的工艺。目前市场上所谓钢琴漆的机箱,大多数是高亮的亚克力材质的产品,甚至有些仅仅是在表面喷了一层高亮漆而已。

目前,常见的机箱前面板材质多为ABS工程塑料,这种材料在强度、稳定性、成本和制造方面都比较均衡,最容易被厂商和消费者接受。而一些厂商为了降低成本,仅采用普通塑料制造前面板,时间一长塑料老化,各种问题接踵而来,甚至面板在轻按的情况下就出现碎裂的情况。

除此之外,劣质的喷漆和面板材料还会散发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些气体当中往往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一旦含量超标,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甚至还有致癌的可能。

高端机箱贵在哪里?

市场上的高端机箱动辄价格上千,普通消费者对于这一类产品往往抱着欣赏的态度,出手购买的几乎都是硬件发烧友。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产品质量非常出色,面板普遍采用铝合金等金属材质。外形设计美观、板材厚实、整体强度高、内部布局合理、可扩展性强、人性化设计完善是这些机箱的共同特点。由于用料扎实、设计合理,这些机箱在防辐射能力、强度、易用性方面均表现出色。一些高档机箱还带有LCD显示屏,可以显示机箱内温度、风扇转速、CPU频率等信息,功能设计非常出色,颇受玩家欢迎。由于功能丰富、用料做工上乘、外观设计出彩,这一类机箱的价格也自然就比普通的产品贵上不少了。

低价机箱选购建议

市场上低价机箱当中存在不少的劣质产品,那么预算不多的用户应该怎样选购适合自己的机箱呢?

1.低价产品也要选品牌

很多消费者都认为知名品牌的产品价格往往较高,在选购低价机箱的时候往往不注重品牌。殊不知,杂牌产品的质量更加没有保障,尤其像一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厂商,一旦遇到问题,厂家和商家都可能直接消失,售后服务完全没有保证。

2.先看质量、再挑外观

低价机箱由于成本所限,用料和做工肯定不能和那些动辄几百上千元的产品相比。所以在预算只允许我们选购低价机箱时,我们应该首先关注机箱的用料,尽量选择钢板厚一些,箱体坚固一些的产品,然后在这些质量有保证的产品当中挑选自己喜欢的。

3.全方位检查做工

虽然低价机箱的做工不能与那些昂贵的产品相比,但是一些比较基本的、可能影响到我们使用的要素必须优先考虑。例如,优先选择采用了卷边工艺的产品,检查侧盖板是否可以轻松的开闭,喷漆工艺是否过关等等。

总结

篇7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 核电安全 法律控制 监管体制 安全文化

作者简介:范纯,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874(2011)05-0047-15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简称“东电”)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地震、海啸的冲击出现核泄漏,事故等级一升再升,最终定为最高级7级,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级别相同。该事故被认为是日本战后最严重的危机和灾难,短期内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产生了严重影响,长期性影响更是不可估量。日本是核电大国,为防范核事故发生,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形成了在制度上保障核电安全的法律控制模式。但是此次事故表明,该模式是有缺陷的,也暴露出政府监管和企业守法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文拟基于立法、执法、守法的分析脉络,研究日本核电安全法律控制模式的结构,解析其监管体制的状态,并透过核安全文化内蕴分析核电企业的守法意识及态度,以便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核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思路。

一 审视日本核电安全控制的法律视角

核能(原子能)发电是现代技术发展的极致,是将反应堆中链式裂变产生的核能转为电能的过程。核电站是实现这一能量转换的场所,一般由反应堆、蒸汽发生器、汽轮机、发电机等组成。无论核电站的技术多么先进,只要牵涉入,牵涉建造地,就一定存在潜在的危险性。所谓潜在的危险性,是指反应堆的运转会在堆内生成并蓄积放射性物质,存在外泄的可能性。鉴于核能的受控使用属于高危事业,只要发展核电,就需要防止任何形式的核物质和放射性物质外泄。因此,在核电开发初期,需要优先考虑其安全性;在正常运转和出现事故时,也要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潜在危险。日本是围绕核电安全进行讨论最为激烈的国家,也曾出现反核电运动,反对理由就是核能发电的安全性无法保证,放射性物质会产生恶劣影响。事实也是如此,伴随核电的发展,日本的核事故、核故障频繁发生,仅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四次较大的核事故,如1991年美滨核电站2号机的水管断裂事故、1995年高速增殖反应堆“文殊”钠泄漏事故、1997年核废料再处理工厂火灾事故、1999年日本核燃料加工厂(JCO)的临界事故等。

应当说,安全是利用核能的大前提,其主要目标是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保护人类和环境免遭有害影响。这就需要对放射性物质外泄进行管控,降低外泄发生概率,万一发生事故,则要尽力减缓影响、确保安全。不仅如此,利用核能发电还面临着许多安全问题,包括核废料如何安全处理、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等。美国为解决这些问题,制定了《原子能法》(1946年制定,1954年修改)、《能源机构再组织法》(1974年)、《铀制炼尾矿放射线管理法》(1978年)、《放射性废弃物政策法》(1983年)等,形成了从制度上保障核电安全的法律框架。总的来看,日本基本上是以美国模式为蓝本,结合本国国情,形成了维护核电安全的法律控制体系。本文拟结合福岛核泄漏事故,从多个角度对日本核电安全法律控制体系的实际状况及效用进行考察。

(一)从立法角度审视日本核电安全法律控制的体系结构和具体状态

核电安全控制立法是实现核电安全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是确定核电监管部门、核电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一般采用基本法和单行法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按照确保安全的方针,日本法律规定,电力公司建设核电站时,必须获得经济产业大臣的许可。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和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必须对照安全设计指南和耐震设计指南,对核电站的设计是否安全进行审查。核电站一旦建成,必须保证其向周围环境释放出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公众受辐射量低于法令规定的限度。万一核电站发生事故,电力公司必须迅速向国家和地方自治体通报。出现紧急事态时,内阁总理大臣要“紧急事态宣言”,向有关自治体发出让居民进行屋内躲避和疏散避难的指示,同时在内阁府设置以首相为本部长的原子能灾害对策本部。

(二)从执法层面考察日本核电安全监管体制

立法完成后,面临的就是核电安全制度如何执行的问题。执法是行政机关执行核电安全法律规范、向行政管制对象落实权利和义务的过程,主要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监督检查等管理行为。行政机关能否积极高效公正地执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独立的执法地位。因此,在设置行政执法机关时,应保证其有足够高的地位、足够大的权力和足够强的能力承担安全管制任务。应当强调的是,在理论上,核电安全控制执法应具超前性,换言之,执法活动应该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通过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来防止危害的发生。

(三)从守法视角评价日本核电企业的核安全文化建设

另外,立法目的最终能否实现,还要依托守法状态。守法是企业和个人等行为体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核电企业除被动树立守法意识外,还应推崇积极守法,以法律主人自居,充分认识法律蕴涵的安全价值,自觉遵守安全秩序,维护核电安全法律尊严,弘扬核电安全法制精神。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就倡导各国核电企业应构筑自己的安全文化。核安全文化建设不仅包含积极守法,还包括以高度人文精神管理核电企业,确保核电事业的安全。

二 确保核电安全的前提与福岛核事故

为确保核能发电的安全,核电站一般要采取以下前提性安全措施。

1、防范故障措施。一般来讲,反应堆的运转需要有严格的质量保证系统,应设立各种检测装置。一旦发现放射性物质从燃料棒向冷却水泄漏,为防止其外泄,检测装置应立刻使反应堆停止运转。至于其他异常状况,也可通过自动监视系统来应对。

2、设置保安装置。(1)采用紧急停止装置,需停止运转时,可使多数控制棒自动插入,中子检测装置等可保证其动作的准确性,万一控制棒没有动作,还备有硼水注入系统,保证停止运转;(2)采用防备出现故障的系统,以沸水型反应堆为例,保证当系统断电时,控制棒也能插入堆内使其自动停止运转;(3)采用多重框架确保运转安全,即设计数个设备均可单独作业的系统,即使一个设备有故障,其他设备也能运作,最终获得期望的安全功能。

3、防范自然灾害,即对海啸、台风、地震等采取防护措施。如为

防范地震,反应堆外部建筑的地基要直接固定于地壳基岩上,反应堆、冷却系统、安全壳、建筑物也要能够应对超过过去最大级别的地震,进行充分的耐震设计。为了能够在发生事故时确保居民安全,必须备有各种安全防护设施,如堆芯冷却设备和过滤器等。

福岛第一核电站使用的是沸水型反应堆,利用堆内的核燃料裂变产生热能,使堆内的水沸腾产生蒸汽,推动涡轮转动而发电。为防止发生事故,该核电站采取了多重防护措施,包括封闭放射性物质外泄的五重防护,即铀粒罐、燃料棒、反应堆压力容器、装纳压力容器的安全壳、反应堆的外部建筑物。万一发生事故,核电站也有备用的堆芯冷却装置使堆芯冷却。

(一)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受此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1~3号机组自动停止运转,但其堆芯内放射性核元素的衰变仍继续散发着辐射热量,急需冷却。但是,地震破坏了外部输电线路,海啸又破坏了水泵和备用发电机,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冷却功能完全丧失。结果,1号机组因缺乏冷却使燃料棒持续高温而受损,熔毁的核燃料又使压力容器出现破损,2号和3号机组也因不能冷却出现堆芯熔毁,而且堆芯压力不断攀升,压力容器和安全壳面临破损的危险。①为防止安全壳破裂,东电实施了调压作业。进行作业时,安全壳内的放射性物质向外飞散,燃料棒表面的锆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并发生爆炸,导致建筑物损坏。因五重防护体系崩溃,反应堆向大气排放大量放射性物质,推算量为63万万亿~77万万亿贝克勒尔,相当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12%~15%。

此外,因缺乏冷却,1~6号机组内的乏燃料池水温也不断上升。3月19日,3号和4号机组出现火灾险情,东电进行了注水作业。注入水从压力容器和安全壳的破损部分流出,污染水流向大海。

(二)日本各界对福岛核事故的应对

从初期的处置措施来看,东电较为保守,主要是基于经济利益考虑试图保护反应堆,对其承受能力也存有侥幸心理,故未向堆内注入硼水。事实上,1号机组已超期服役,承受能力有限。核泄漏发生后,2011年4月17日,东电发表了事故处理进度表,将恢复稳定状态的时间设定为6~9个月,对策包括冷却、抑制、除污监督三个方面。在冷却方面,为避免氢气爆炸,向压力容器和安全壳内注入氮气,使反应堆冷却。在抑制方面,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设置建筑物保护盖、播撤防止飞散剂。5月17日,东电修改了进度表,调整为先行注水,净化各建筑物内的污水,实施循环注水冷却,并追加了地下水污染防止对策。6月东电又追加了对污水净化产生的高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对策。

政府方面,2011年3月11日晚,菅直人首相紧急事态宣言,做出距核电站3公里内的居民疏散避难、3~10公里内的居民在屋内躲避的指示。12日晨将避难区扩大到10公里;12日晚1号机组发生爆炸后,将避难区扩大到20公里;15日因2号机组和4号机组发生爆炸,指示20~30公里内的居民在屋内躲避。4月21日,营直人了将距核电站20公里范围设为警戒区的指示,22日又将20公里以外、辐射量达到20毫希的区域定为“计划避难区”,将20~30公里内除“计划避难区”外的地区定为“准备避难区”。此外,日本政府将事故受害者定为“国策受害者”,表明了国家承担责任的态度。

至今,日本尚未公布福岛核泄漏事故的真正原因。但是,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日本都需要进行省思。事实上,虽然技术设计上的五重安全保障被冲破,但依靠现有的技术水平是能够补救的;虽然遭遇了超出预想的自然灾害的侵袭,但依靠现有力量和资源也能重新组织防范。关键是制度上的安全保障,即应该如何立法、执法、守法,这些才是涉及核电安全运转的难题。从这一角度来说,制度比技术更为重要,更值得日本省思和总结。

三 日本核电安全法律控制的立法省思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参照美国模式,日本逐渐形成了维护核电安全的法律体系,由效力不同的四层结构组成。首先是基本法,《原子能基本法》(1955年)规定了核能政策的基本方针,确立了核能的和平利用、安全、民主、自主、公开等原则。其次是单行法,如《反应堆等规制法》(1957年)、《辐射障害防止法》(1957年)等法律,日本的核电安全主要依靠这两部法律进行控制。再次是相关法,如《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年)规定了放射性物质泄漏导致灾害发生时应该采取的措施,《电气事业法》(1964年)规定了发电用反应堆的安全管制等。最后是具有行政规章性质的“细则”和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制定的“指南”。

此外,1987年日本加入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1988年又加入了《核物质防护条约》。1995年日本加入《核安全公约》,该条约规定缔约国要确立规范核能设施安全的安全要件、许可制度、检查制度等,采取辐射防护措施,制定紧急事态防备计划,对核能设施的选址、建设、运转采取安全措施。

从形式上看,日本已经基本形成了由国内法和国际法组成的体系完整、管制细密的维护核电安全制度框架。但从实质上看,其国内法体系中存在不少值得省思的结构性问题。

(一)核电安全控制法律体系存在结构,影响管制效果

单从核能安全控制法律体系的结构本身来看,日本学者西胁由弘列举了其存在的九个方面的问题:(1)核电站设置许可的“许可要素不分明”;(2)设置许可的标准不明确;(3)在工程计划认可方面偏重于规范结构强度,未包含品质保证;(4)机能和性能规范过于简单;(5)设置许可审查与工程认可计划审查的关系不清;(6)安全规定均为运转管理方面的内容,基本设计要求和运转管理要求混淆;(7)采取阶段管制结构,管制缺乏约束力;(8)安全检查种类过多且重复,不能开展机动性检查;(9)对燃料体加工的检查形同虚设。

以设置许可的“许可要素不分明”为例。这是指法律规定不明确,缺乏具体的行政规章,审查使用的判断标准也只是各种“指南”。为实现《反应堆等规制法》目的而提出的“机能要求”,如对地震、火灾、环境的安全性要求等,本来应由行政规章来规定,实际上却处于空白状态,指南也未对此做出规定。而“性能要求”如结构强度、耐火性能等,虽在《电气事业法》中制定了细则,但未实现定量化。专家指出,《反应堆等规制法》的细则中应规定机能要求,明确许可要素。这是因为指南只不过是原子能安全委员会的内部规定,设置许可的具体判断标准应由行政部门制定。而且,指南虽可灵活适应技术进步,制定和修改也更容易,但现实是其修改程序并不明确,修改也不频繁,并未吸收新知识和新观点。

(二)制度安排多是对事故或故障的简单应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核电安全控制法律体系是以核电站基本设计为监督重点给予设置许可的,对详细设计的监督是对照基本设计监督实行的阶段性管制。所谓阶段性管制,就反应堆的设置与运转而言,就是按照设置许可、设计及

工程方法的认可、使用前检查等一系列措施的顺序来实施管制。因此,一旦现场出现难题,就不能对设计的正确性进行审查。另外,设置许可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机器的实际状况并未能反映于法律规定中,即使是为提高安全性的改造,在程序上也十分麻烦。而且,长期以来,日本对核能安全控制法律体系未有充分讨论,所谓的法律修订只是简单的事故或故障对应型的修改。对事故本身来说,相关制度安排并未发挥超前管制的作用,反而是滞后性十分明显。

例如,2000年7月日本基于日本核燃料加工厂临界事故的教训修改了《反应堆等规制法》,追加了对核燃料加工企业进行定期检查的制度,创设了对所有核电企业和从业人员遵守安全规定的状况进行检查的制度。又如,2002年12月,日本根据核电站自主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强化了核能安全规范,修改了《电气事业法》和《反应堆等规制法》,全面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引入设备健全性评价制度,设置独立行政法人原子能安全基础机构等。上述措施虽具亡羊补牢功效,但事前管制作用的彰显效果不佳。

(三)核电安全管制的手法落后,在吸收先进的管制手法方面停滞不前

从核电安全管制的手法看,国际社会很早就强调有效果、有效率的管制(Effective and Efficient Regulation)和持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的管控。其中,核能概率安全分析(PSA)被视为一种有效的管控手法。所谓核能概率安全分析,是采用系统评价技术和概率风险分析方法,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堆芯损坏概率和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后果,最终发现设计缺陷和可能的失效模式。可以说,利用核能概率安全分析的结果进行管制这一手法具有明显的效果。

原子能安全委员会提出安全目标方案时,虽也强调使用该手法较为得当,但又表明至少现在还不会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判断。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也强调核能概率安全分析结果作为安全性判断规则比较得当,因为核能概率安全分析集约了相关安全数据,是工学专家的判断手法。但在具体运作上,有关人员尚未达成共识,所以该手法的使用也未见进展。2011年6月7日,原子能灾害对策本部的事故报告书强调,作为教训,应有效利用风险管理概率论的安全评价手法,利用核能概率安全分析,通过风险的定量评价,积极推进降低风险的努力。

四 日本核电安全控制体系的监管评价

在日本,承担核电安全控制的监管机构有原子能委员会(AEC)、原子能安全委员会(NSC)、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NISA)、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文部科学省、独立行政法人原子能安全基础机构(JNES)等。总体而言,日本核电安全监管体制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56~1978年。1956年日本设置原子能委员会,并赋予其较高的独立性。这一时期,日本的核能事业由内阁总理大臣负责许可审批,但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厅长官把握管制实权。1974年9月,核动力船“缝”号在青森县附近海域发生核泄漏。国民倍感恐惧,对核能安全行政产生怀疑。为此,1975年2月日本设置原子能行政恳谈会,重新审视核能行政体制。1976年7月该恳谈会提出改革方案,建议新设安全委员会,形成由安全委员会对行政部门的安全审查进行二次监督的体制。

第二个时期是1978~1999年。根据前述改革建议,1978年10月NSC从AEC中分离出来,1979年1月又确立了其对行政部门的安全审查进行再审的体制。随后日本修改了《反应堆等规制法》,在确立双重监督体制的同时,为消除国民对核电的不安,又规定了召开公开的听证会和讨论会的制度,以恢复国民对核电安全的信赖。

第三个时期是1999年至今。1999年9月JCO事故调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强化NSC的独立性,完善安全审查指南,有效发挥多重互补的安全体制功能。因2000年实行行政大改革,2001年NSC移交至内阁府。日本又新设NISA,并赋予其一定的独立性。2002年受东京电力公司隐瞒事故问题的影响,日本修改《反应堆等规制法》,规定了NSC进行调查时电力公司必须予以配合的义务。2003年10月日本成立了JNES,该机构也承担着确保安全的职责。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日本的核电安全监管体制呈现出“多龙治水”的组织状态,存在着遇到紧急事态时判断迟缓的可能。而且因为各机构职能分散,还存在核电建设时争夺权利、事故发生时相互推脱责任的危险,未必能够进行有效运营和监管。具体来看,日本核电安全监管体制存在以下问题。

(一)核电安全管控体制的关系并未理顺

行政大改革前,NSC与科学技术厅的核能安全局有密切关系,能够掌握现场的第一手信息。但是改革后,NSC被置于内阁府下,不具备充分的调查能力,反而对各类现场安全信息难以掌握。也就是说,对确保核电安全来说,这种组织关系安排已成为不合理的体制。

另外,关于预防辐射基本思路的研究很多都被委托给放射线审议会,而该审议会又移交给文部科学省,NSC无法实现充分的安全管控。对放射性同位元素的规范,根据医疗法、药事法等的规定,均与各省厅有关。而放射线审议会变成文部科学省的审议会后,各省厅对预防辐射的技术标准进行协调出现困难。现在,当除发电用反应堆以外的反应堆设施或带辐射性设施发生事故时,因科学技术厅属于内阁府,与相关省厅的协调比较顺利,但是另一部分反应堆因划归文部科学省和经济产业省管控,难以迅速采取对应措施。

(二)核电安全双重监督体制的必要性正在丧失

NSC从设立至今已有30多年,在安全审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安全审查的模式化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一次审查和二次审查的对象、判断标准相同,双重审查监督反而变成了审查的重复。迄今,对行政审查的再审查已缺乏合理性。首先,双重监督不应是对行政审查的再审查,其重点应是补充性审查。其次,在目前这种运转管理时代,随着运转管制重要性的增强,NSC的管制资源分配应从基本设计转移到运转管理方面来,应当废弃法定的双重审查监督体制。

在各种指南不断完善、安全审查日益成熟的前提下,行政部门再以同样的标准审查同样申请的双重审查监督,其重复感越来越强烈,双重审查监督体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实行双重审查,可能还会损害第一行政审查部门的有责判断。随着技术的发展,NSC的双重审查监督体制的必要性正在变弱。而且NSC的监督职能也存在实效性问题,人才不足也影响着安检的效率。

(三)监管体制的独立性不足

日本是《核安全公约》的缔约国,该条约要求缔约国的核能安全管制和推进核能利用有效分离。可以说,管制和推进的分离是国际趋势。美国、法国等都确立了具有独立性的管制机构,而日本的NISA在经济产业省内的独立性却是不明确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出,核电监管当局的独立性不可缺少。首相助理细野豪志也强调机构改组不可避免,要重新审视NISA和NSC的地位和作用。要强化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既可以选择国家行政组织结构中的委员会制度,如国土交通省的运输委员会,也可以选择在内阁府以外设立的委员会形式,如公平交易委员会。当然,也有人强调应该组建像美国原子能管制委员会那样的组织,还有人主张将NSC和NISA合而为一,成立原子能安全厅。

原子能灾害对策本部事故报告书指出,作为教训,日本应强化安全监管体制,明确安全责任所在,这就要求NISA从经济产业省独立出来。此外,JNES的检查工作也有问题。比如对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安全阀的检查就存在错误,而且在检查过程中过于依赖东电,就连午餐费也让东电负担,可以说其检查并不认真,甚至合谋串通致使检查延误,明显存在不负责任的现象,目前该机构的独立性已遭到质疑。

事实上,日本核电安全监管体制并没有真正发挥职能。究其原因,就在于新世纪以来日本推行的日本式经济体制改革未取得充分效果,尤其在核能领域表现得十分明显,即政府对核能安全的监督体制没有充分理顺,存在多头监管甚至交叉监管、错位监管的现象。管制当局与核能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市场体制下的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政府保护色彩依然浓烈。应当说,体制创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政策上的主观愿望与客观阻力存在反复博弈,致使改革充满不确定性,结果导致出现体制改革停留在表面、体制被锁定在无效率状态的可能。受本次核事故的影响,日本已经开始注意改善核能安全监管体制,今后将对核能行政进行根本性改革。预计改革将关注管制机构的独立性,改变双重监管体制的低效状况。

五 日本核电安全法律规范的守法分析

东京电力公司过去就曾经有过不遵守法律的不良记录,包括篡改安全记录、隐瞒安全事故等,如2002年就发生了东电对外界隐瞒其堆芯围筒焊接部位出现裂缝的事件。而本次福岛事故发生后,东电仍不履行信息公开义务,不向外界透露真实信息。如3月14日发生氢气爆炸后,东电面对各方质问总是回答“在确认”,暴露出其从现场得不到详细信息的实态。3月2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出,福岛核电站依然在泄漏放射性物质,但其原因不清楚,正是因为来自日本的信息不充分,影响了该机构对情况的把握。应当说,日本《原子能基本法》中规定的公开原则,在今天可以理解为核能信息公开,具有重要意义。但日本历史上发生的多次核事故均暴露出核电行业普遍存在着轻视安全和违反信息公开法律原则的现象。受JCO事故的影响,《反应堆等规制法》制定了内部告发者保护制度。东电的隐瞒事件,也是因为美国技术人员的内部告发而曝光的。但事实是,该制度的运用情况并不乐观,2007年3月发现北陆电力志贺1号机组、东电福岛1~3号机组均发生过临界事故,这充分显示了核电行业根深蒂固的不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弊病。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日本因在核能领域取得一定成绩而出现行业性的自信和傲慢,尤其是东电对来自外部的认为其技术需要改进的建议昕而不闻,暴露出其在安全文化方面存在欠缺。2011年6月11日,原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瑞士核能工学专家布鲁诺・贝劳德披露,他在20年前就向东电提出过确保电源和水源多样化、整固反应堆安全壳和外部建筑、设置防止氢爆炸的机器、设置吸收放射性物质的过滤器等建议,但东电没有听取。因此,本次核事故与其说是天灾,更应该算是东电招致的人祸。贝劳德强调,福岛第一核电站运转的是美国通用电力公司生产的沸水型反应堆马克1型,因压力容器和安全壳过近,若出现氢气压力,就有急剧上升的危险。而瑞士电力公司也采用马克1型反应堆,为弥补其不足,曾进行了改进作业。1992年美国通用电力公司也向东电提出了改良建议,但东电认为没有改良的必要。此外,2007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就曾经指出,福岛核电站对地震和海啸的预想对策不充分。事实上,从东电的输电线基础设施来看,该公司的确忽视了海啸对策。综上可以说,此次事故是东电妄自尊大导致的“东电型事故”。

核安全文化是由科学而严密的规章制度、从业人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的安全氛围,是存在于企业和个人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安全文化要建立一种至上观念,即安全问题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强调人的因素在保障安全上的主导作用。安全文化的最大作用是在早期发现事故隐患,因此已成为任何国家利用核能的先决条件。

过去,日本的安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员工培训、团队精神等方面,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对核能安全过于自信且漫不经心,日本核电行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停滞不前。以1999年JCO临界事故为开端,日本核电行业又接连出现多次事故、故障。2007年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示进行“发电设备大检查”,结果判明该行业过去隐瞒事故、篡改数据的现象较多,故决定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接受国家认可的安全规定事项。由此,安全文化在日本成为法律规范的对象。2007年11月NISA出台了《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南》,却导致了现场出现僵硬态势,即出现了一强化管制就丧失创意、一强化监管就降低士气、一推行指南化就失去自主性的二律背反局面,出现了消极遵守法律规范的倾向,损伤了真正的核安全文化建设。从福岛核事故的后期污水处理情况来看,单纯的人为错误、明显的粗心大意不断,总共导致11起故障,处理设施不得不停止运转,预期净化目标被迫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