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19 14:5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教育研究

篇1

一、基础教育研究中儿童参与的可行性

1、儿童研究意识的发展使其主观有意愿参与基础教育研究。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在教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定,儿童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本校的教师,甚至整个教育界越来越形成一种应然的看法。最常见的是对本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比如学校应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减少对校规校纪的过分强调,增加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或者是某门课程教师题海战术应要弱化等等。这就是当今儿童基础教育问题研究意识的强烈体现。另外,儿童还期望自己的想法得以表达,并得到实施,期望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以一种更贴合实际的方式进行。而现代社会知识信息的高度共享化给儿童提供了各种诉求利益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因而,儿童教育研究意识指儿童研究主体对自己所能涉及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现象及其相关问题形成应然看法,并有将此种看法付诸实践,经过不断观察、体验、分析、总结,使所研究问题得以解决的欲望和决心。在儿童的教育研究意识已经萌发的条件下,对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进行提倡和宣传,不仅能满足儿童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诉求,更好地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也能引起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为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提供给更多的渠道,为儿童开展研究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帮助。

2、儿童研究能力的发展使其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具有现实操作性。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能力包括儿童主体在基础教育研究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首先,基础教育研究所需能力应与研究的方向和性质相一致。儿童所参与的基础教育研究是没有特定范式的,具有与“反思型学习”类似的反思性特点,所以不像正统的教育研究那么严格和系统化。儿童教育研究的这些特点决定其所需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不高。其次,具备教育研究兴趣并主动参与教育研究的儿童,一般来说,是有较为出色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只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就能掌握研究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最后,儿童参与到基础教育研究,应得到校方和其团队的协助。因此,不管是从事研究,应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还是面对研究的最终结果,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都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二、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

(一)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概念界定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指儿童作为基础教育研究主体之一,在一定的团队支持下,融汇先进教育理念并立足于自己的学习,通过对本校教育教学现象或学校管理现象进行持续不断的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促进儿童良好发展的研究活动。值得指出的是,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并不是训练儿童成为专业的教育研究者,掌握全方位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使其研究活动成为强制性任务和毕生目标;而是在不影响儿童正统学习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有一定教育研究能力和兴趣的儿童参与到本校研究甚至整个教育领域的研究中来。比如针对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惑、问题和所关注到的一些教育教学现象和学校管理现象,开展自我研究或校本研究。当然,限于儿童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和心理成熟程度,学校或相关部门应当为这些儿童研究者适当地开展教育研究培训,普及教育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甚至让感兴趣的教师、学校管理者或专业教育研究者也参与其中,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以便儿童教育研究的有效开展。

(二)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解说首先,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在本校内进行,是在不影响儿童扮演学生角色的前提下从事的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本职是学习,其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且在处理教育研究和学习的关系上,必须做到以学习为本,为了学习而研究,在研究中始终贯穿学习。这样才能使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达到促进儿童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其次,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必须综合儿童这一特殊研究主体的视角和教育观。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儿童具有双重特殊身份,学习者和研究者。由此决定了儿童这一研究主体的视角是特殊的,既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又会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自己从事的研究。而且,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观,是教育专家、学者对教育教学现象高屋建瓴的概括,难免有脱离实际或失之偏颇之嫌。因此,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必须综合儿童的视角和教育观,研究儿童的学习,研究课程教学,研究教职工怎样服务于教学,探究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等等。另外,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要融汇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支点,儿童还要有独立的思考空间,注意不断扩大思考的广度、深度和关联程度,[2]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使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愿望渗透到研究过程中去。最后,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研究的方式,是要进行持续不断地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不管是儿童群体的学习生活,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甚至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的现象,儿童研究者都是身处其中。这是儿童教育研究者的优势所在--很好地具备了质性研究1的条件。

三、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

能解决教育研究与实际相脱离问题的特性分析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儿童参与教 育教学的程度决定了其对知识的量和质的获取程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各要素中起主导作用。[7]因此,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能解决传统教育研究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

(一)儿童在校生活的长期性决定其把握所研究问题的全面性有研究发现,儿童只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而得出的研究结论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8]因为这样的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和全面性。而儿童作为研究主体参与到基础教育研究中来,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度过,对教育教学现象和学校管理现象都非常了解。比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问题,很多学校相继编排了各色各样的本校教材,但是广大师生家长却很担忧本校教材的质量。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更是自始至终都身处其中,耳闻目见各方面的言论。因此,可以将此作为所研究问题。而且对于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从哪些渠道可获得相关信息等,有更为全面的把握。在研究过程中,也知道如何应对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另外,儿童在校生活的长期性也为其及时地跟进所研究问题提供了便利,从而更为全面地控制教育研究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二)儿童参与学校生活的深入性决定其研究的深刻性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活动等,都是围绕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而展开,因而,儿童参与和感受的程度是其他基础教育研究主体所不能及的。显而易见,如果能挖掘到儿童内心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需求,学校或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努力上更易于成功。而且儿童作为基础教育研究主体,是在田野式状态下进行的研究,极易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最真实的信息。[9]相对于一般调研员找受众学生谈话或观察受众学生的反应等方式获得的信息反馈,儿童更易于从周围同学的言行举止得到相关反馈,而且获得的反馈信息也更为全面深刻。因此,儿童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是极具深刻性和针对性的。另外,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更容易扩大研究成果产生的影响。

篇2

关键词:俄罗斯;音乐;基础教育;特点;探究

全球范围内俄罗斯人整体的音乐艺术素养是相对于较高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俄罗斯人从小就开始接受到较为科学的音乐基础教育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进入到新世纪以后,俄罗斯已经将全面增强音乐基础教育作为了增强自身全面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俄罗斯音乐基础教育已经全面普及

孩童时期在学习音乐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特别是对人音乐天赋的开发非常重要。而俄罗斯对于该阶段的音乐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国内几乎所有的儿童均可享受到较高水平的音乐基础教育。其具体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将音乐基础教育作为了本国义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制定了可行性较强的音乐教育大纲,确保小学生均可以接受到较为系统化的音乐基础教育。其二,俄罗斯国内建立了很多儿童音乐学校,这些学校已经成为了俄罗斯内部开展音乐基础教育的较好平台,在这些学校内部,不仅给学生教授音乐课程,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其他全面的文化课程,所以其在俄罗斯内部非常受欢迎,不仅确保了所有儿童能够学到音乐知识,还可以帮助一些在音乐方面有天赋的儿童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与锻炼。俄罗斯国内的儿童音乐学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较为成功的案例,在很多方面推动了俄罗斯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其三,俄罗斯国内的普通学校和儿童音乐学校在很多方面已经形成了优势互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自身音乐教育的普及化程度。

二、俄罗斯音乐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已经专业化

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在音乐基础教育阶段,很多学生在社会环境、心理等方面仍旧不够成熟,对于教师的引导有着较强的依赖。在进行音乐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需要的是音乐技能训练,所以教师不但需要有较高的音乐基础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掌握较为科学、合理的音乐专业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增强学生音乐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俄罗斯在进行音乐教师的培养方面,对于教师音乐基础教育技能水平和教学方法均非常重视,例如,俄罗斯国内音乐师范专业的教学中,音乐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其必修课程,这些未来的音乐教师在学校学习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到这些高校的附小、附中等进行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更好提升了音乐基础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此外,俄罗斯对于音乐基础教育教师的日常提升非常重视,多数区域的学校均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安排,设定了对应的教学能力提升方案,确保了教师能够及时地掌握音乐基础教育的最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更好增强了俄罗斯音乐基础教育的规范化水平[1]。

三、俄罗斯国内音乐氛围较为浓厚

音乐环境给整个音乐教育带来地影响是非常大,良好音乐氛围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于音乐的喜好程度。俄罗斯在音乐氛围营造方面相对于其他国家均要高出一筹,全国范围内音乐氛围非常浓厚,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了国内音乐基础教育的较好补充,例如,在俄罗斯国内一些稍微上规模的城市均有着较多的音乐厅、歌剧院,其价格也相对较为低廉,对于很多学生其通常有着较大的优惠幅度,甚至多数情况下是免费的,使人们能够有很多机会接触到这些音乐,能够较好弥补学校在某些方面对于音乐基础教育的不足,对于俄罗斯整体的音乐基础教育也是一项较好的提升[2]。

四、俄罗斯对孩子使用音乐进行吸引,确保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对孩子进行全面的音乐教育是增强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有助于孩子创造力、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多数家庭在对孩子进行音乐基础教育方面均认为,对孩子进行音乐基础教育是帮助孩子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孩子艺术细胞的一个过程。且让孩子在音乐中玩耍,在这个玩耍的过程中可接受到一定的音乐艺术熏陶。因此,很多俄罗斯学校及家庭均可以从孩子的心理需求特征出发,通过音乐吸引孩子,从孩子学习音乐的实际规律出手,使用科学方法来让孩子喜欢上音乐,激发孩子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促进孩子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孩子更为全面的健康快乐成长。此外,俄罗斯家庭对于孩子音乐教育方面,也较为人性化,对于孩子学习音乐很少责骂,多数报以孩子鼓励的掌声[3]。

五、结语

综上分析,俄罗斯的人均音乐素养总体较高,多数人的音乐基础均较好,因此,我国在发展自身的音乐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对于俄罗斯国内的音乐基础教育应当进行较为深入地研究工作,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以更好促进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萌.对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艺术教育传统特色的思考——“2009中国哈尔滨•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艺术百家,2010,S1:391-394.

[2]彭程.俄罗斯“多声部音乐”课程管窥及其与中国同类课程比较[J].齐鲁艺苑,2013,02:17-21.

篇3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一大举措。《标准》的研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求超前与创新,在立足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领会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面对新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新编的音乐教材,怎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要尽快更新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新观念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加强学习。通过多次的培训学习,我还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最重要的,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2003年的沈阳学习,我认识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通过听专家的报告(看录像),使我明确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懂得了课程改革必须从课程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树立了课程意识,初步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即对课程有了自己基本的看法,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明确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现、学生观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主动、探究、合作。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通过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和参加教材培训,使我充分认识到,《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明确了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展示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立足于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观的突出体现。它的突出特点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把“过程与方法”设为课程目标之一。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通过进行教材培训,我了解了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了教材所体现的四个教学领域:即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二、树立新观念,上好音乐课

1.重视审美教育

有观念才有行动。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我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基本属性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第一个教学理念。但长期的音乐教学存在着“重技轻艺”的倾向,即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许多音乐课理性有余,情感不足,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在乐理知识、识谱和被分解后的音乐中找不到乐趣,不能进入音乐,哪里还谈得上审美。所以音乐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第一个课程目标。

针对当前的音乐教学情况,我首先改变了观念,正确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性质。提出了三个主要目标在教学中去努力达到,即强化以审美为核心,加强基础能力培养,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强化以审美为核心包括:情感的培养过程,以创造为中心,音乐愉悦性特征等;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包括: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包括: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学习世界优秀名作,了解时代气息音乐文化等。在音乐教育中强化情感、创造、愉悦的教学活动,那么审美教育必然能得到“强化”,其结果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突破口,例如:在学习歌曲《唐老伯有个小农场》时,我注意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通过多媒体演示,声情并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一切都迎刃而解,真正体现了魏书生教学思想中的“愿学”.

3.改进教学方法

做为一名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一个活跃的课堂.在教学中,我较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音乐故事情景创编时,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特别高,我充分把握时机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编自演,调动他们全员参与,随时参与指导,并且,及时肯定他们的创作,这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研究新问题,感受新收获

一个学期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课堂教学改革的。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例如:在学习歌曲<<唐老伯有个小农场>>时,让他们利用好耳朵多听多学多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和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课上课下要求学生多积累多创造动听的声音,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对音乐特长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例如,成立二课活动小组,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促使以点带面。

3.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例如,律动音乐«向前走»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与学生一同活动,同时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总之,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实验对我已初见成效,但是我仍觉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丢不下,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在创新面前畏难发愁,在教学实验上迈不出新步子,新教材老教法现象仍然存在。

今后的音乐课程实验改革工作,如何使观念到位仍是重要问题,教学实践中我还要勇于大胆地去探索、创新、实践,要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去追求,去不断完善、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探索出一条音乐教学改革的新路。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希望得到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同探讨:

1.怎样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2.两极分化怎么办?怎样实施差异教育?

3.怎样处理好开放与规范的关系?

篇4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中教育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以此为后盾,韩国在教育方面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国家的课程理论,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课程的课程模式,逐渐踏入教育强国的行列。韩国与我国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两国有着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这一层面说,具体了解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必然会为我国历史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现今社会,素质教育逐渐取代原来的应试教育被人们所重视,而“素养”一词成为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词汇。历史教育作为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很多教育学者都致力于研究有关历史教育的内容,并且热衷于介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育。中韩在历史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和学术交流不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韩国和中国都偏重于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育。在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国际化趋势的影响,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教育理论,只注重收集发达国家的教科书及教育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此达到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的目的,但是由于研究过于偏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结果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在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及模式,学科教育比较研究多是同欧美、日本学科教育进行的比较。但是,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欧美国家在诸多方面都与中国有显著的差异,可资借鉴的意义不大。韩国与我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两国有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这一层面说,具体了解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我国历史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无疑会有更大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一、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对于韩国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自从1992年我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后,有关韩国教育的研究逐渐得以开展。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孙启林的《战后韩国教育研究》和池青山等的《韩国教育研究》(1995年)、田以麟的《今日韩国教育》(1996年)、索丰的《韩国基础教育》(2003年)、孙启林和安玉祥的《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2004年)、蔡正默和李光华的《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新教育体制》(2009年)、艾宏歌的《当代韩国教育政策与改革动向》(2011年)等。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我国学者对韩国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些研究都是比较全面、概括地论述韩国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且在部分内容里涉及有关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一些内容。直接对韩国历史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有,许华和刘传德的《韩国的历史教学》(1998年)、赵亚夫的《韩国社会科课程中的国史教育》(2003年)、许斌的《从中学历史教科书看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2006年)、沈海燕的《中韩历史教育的德育作用浅析》(2012年)、尹姬燕的《中韩初中世界史教科书比较研究》(2013年)等。这些研究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韩国的历史教育、历史课程、历史教科书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根据介绍和比较总结出了一些有助于促进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启示及建议。但是从总体看,我国学者对韩国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可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十分有限,使得已经形成的研究不完全是深入研究之后完成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简略。韩国学者对本国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孙峰浩的《韩国社会的前途和市民教育》(1997年)、车照日的《对社会科通合课程标准模型的研究》(1999年)、朴采亨的《课程标准地域化的性质和课题》(2003年)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韩国的学校教育进行较详尽的阐述,对了解韩国的学校课程及课程标准提供参考。但是,多数的研究集中在详细论述本国的具体情况上,相比较而言对其他国家的研究不是很多。另外,金荣华教授著的《韩国社会与教育》、郑范谟的《教育与教学》、金钟哲的《韩国教育政策研究》等都阐述了韩国社会的现状和社会教育的开展。韩国对本国历史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梨花女子大学赵瑞衍的《国民学校历史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1993年)、建国大学杨承德的《初等学校社会课第6次和7次教育课程历史部分的内容分析:以初等学校3~6年级为中心》(2002年)、全州大学崔南淑的《小学教师对历史教育的实况分析:以全州市小学教师为中心》(2009年)、庆仁教育大学崔润静的《2007年改正教育课程小学社会课历史领域的分析》(2012年)、汉阳大学申慧敏的《依据社会科统合论议与教育课程变迁的历史教育研究:以2007年改正与2009年改正教育课程为中心》(2012年),这些研究具体的将韩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如中小学历史教育课程、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小学历史教育内容等,对了解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中韩两国的诸多学者们对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做了很多介绍和分析,形成了许多令人称赞的研究成果。但是总的来说,我国有关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比较少。究其原因,一是中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美、日、德、法、英等发达国家的研究上,而对韩国历史教育不够重视,使得可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有限;二是因为语言障碍,使得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较简略,因此对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制约性因素。

二、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21世纪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教育亦担负重要的责任。但是韩国历史教育的现状与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距离,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观念和课程体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轻文”现象,这是人类发展进人新时期,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一种表现。当今世界,人们对物质财富需求的重视程度与对精神财富需求的重视程度往往处于失衡的状态,表现在社会各领域中,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视自然科学而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状况,历史教育的问题不如科学教育那样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调查表明,大、中学生和青年人的历史知识普遍缺乏,面对各种社会问题,他们常常束手无策,不会运用历史思维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这种状况极为令人担忧,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2.在历史课程建设上,综合还是分科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在科学教育领域中,综合编订课程成了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趋势。从历史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功能看,历史教育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在综合课程中,这种独特的功能是被削弱还是合理地得到加强,不仅是韩国而且是当前各国综合社会课程建设面临的共同问题。这样说来,在科学或学科的层面上,要把历史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中有许多问题是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还无法解决的。这说明,在对待“文科”课程是采用分科还是综合这一问题上,还需要很长的探索之路。

3.依据怎样的价值取向恰当地选择历史课程内容,是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韩国历史教育改革中,如何选择课程内容是一个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在处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怎样确定选择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也是争论的一个焦点。

参考文献:

[1]孙启林,安玉祥.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马卫东.历史比较教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3]蔡正默,著.李光华,译.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新教育体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扩展教育消费现状 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一方面是社会公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质量教育需求迫切,另一方面则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再加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舆论的影响,我国家庭教育消费日益攀升,消费方式和内容也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家庭消费的问题,特别是扩展教育消费问题更是比比皆是。因此,本文在对家庭教育消费进行全方位的介绍下,对扩展教育消费做深层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 家庭教育消费概念

狭义和广义的家庭教育消费共同的特征是要满足成员在思想、知识和技术素质上的提高。不同的是,广义上的家庭教育消费概念外延到了一切具有教育价值功能的消费投入和消费活动。因此,广义的家庭消费包涵了两个方面:第一,家庭向社会教育服务机构购买的一切必需品的消费。第二,广义的家庭教育消费还渗透在为教育服务的其他消费上。例如锻炼身体、穿衣吃饭甚至涵盖了父母与孩子一起聊天游戏等消费形式。它也被称为“消费中的教育”。

二、 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内容

魏新和邱黎强在1998年对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及教育支出负担率的研究中,根据教育支出所涵盖的范围,将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分为基本教育支出、扩展教育支出、选择性教育支出三类。其中,基本教育支出指受教育者应支付的最起码的教育支出,包括学费、杂费、托幼费、学前班费、学校指定的教材及参考资料费、校服费、文具费、为求学而支出的食宿费及其他费用。扩展教育支出是指基本教育支出之外的家教支出、补课费、各种开发智力的培训班支出、课外书籍费用、各种与求学有关的辅导班费用等。选择性教育支出是指为学生择校而支付的捐集资、择校费[1]

三、 基础教育阶段扩展教育消费现状

根据《2011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报告显示,被调查家庭每月用于教育消费支出的平均金额为1370元,占家庭总支出的44%。学前教育阶段消费成为除大学教育消费以外最大的支出项;小学生成为参加培训班最主要的人员,超过80%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小学阶段参加培训班。另外,70%以上的家庭在关注留学资讯。因此,我们就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为基点,主要展示其扩展性教育消费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消费投入大

目前,我国现有3亿多学习的适龄儿童,相对应就存在6亿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就网上调查显示,52.6%的工薪阶层,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0%以上。虽然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孩子的教育费用给家庭造成了“非常沉重”的负担,但仍有过半的人表示,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是值得的,培养孩子就必须这样,只有11.11%的人感觉负担孩子的教育比较轻松。

(二)家庭扩张教育消费见长

《2011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家庭教育消费应按“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行发展”的原则进行投资。 根据结果显示,43.7%的家庭重点关注孩子在应试科目的学习并兼顾适当考虑孩子的兴趣培养;有超过一半的家长更加注重孩子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或将素质培养与应试教育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调查显示,各种兴趣特长的培训班已经成为家长支出最多的项目,有71.4%的家长曾经为孩子支出过相关费用。

四、 基础阶段家庭扩展性教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 高质量教育需求日益增强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日益增长,对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1999年我国施行扩招以后,再加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强烈的社会竞争压力,这也刺激着人们对高质量教育产生需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扩展消费的内在驱动力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收益需要。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投资活动,扩展教育消费也是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换取较大个人教育经济利益的过程。受教育者通过扩展教育可促使其在同龄人竞争中占据竞争优势,获得较高的人力资本回报率。其次是生活质量需要。扩展教育消费支出包括各种开发智力的培训班支出、课外书籍费用、各种与求学有关的辅导班费用等。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修养,获得文化环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 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传统观念包涵了千千万万的父母希望孩子通过接受教育可以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行为比比皆是。有数据显示,低收入家庭更重视家庭教育。20%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人均教育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最高,这表明低收入家庭更加重视教育投入,他们期待通过教育提升自身素质和子女文化程度,从而提高家庭成员的竞争力。再加上越来越严峻的社会竞争压力就造就了盲目的教育消费投入,单纯以为,教育消费投入越多回报就应该越大。

(三) 非理性因素存在

非理性的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的跟风现象严重。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在众多的扩展教育消费支出的大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家长被迫让小孩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一方面是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还是家长盲目的攀比,炫耀式地学习目的的影响。当然,这与教育消费的功利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五、 基础阶段家庭扩展性教育消费的建议

(一) 树立教育消费服务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扩展教育消费是机构提供的一种可以供选择的教育服务,教育消费者拥有选择受教育机会的权利。也就是说,教育服务机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形成了一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但是目前,多样化的教育机构为了生源,不惜提供虚假信息甚至以物质诱惑来吸引学员,造成了部分提供扩展性教育消费服务的机构的混乱,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机构应该树立教育消费服务理念,想方设法的提高自身的教育服务质量,满足教育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同时,还要尊重受教育者,使其掌握真实的信息,并享有对办学机构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评价权。

(二) 引导理性教育消费观念,避免无效消费

法国的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进行扩展性教育消费选择时其目的不在于学习的成效而转化到一种社会地位和声望的标志。不管自身经济支付能力,甚至不管所学的科目是否适合受教育者以及所学的效果,一味仿效和追求他人更高消费水平的消费,出现攀比消费的行为。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给予理性消费的呼吁,防止盲目的过度的消费,加强与学校以及教师的合作,在清楚了解受教育需求和条件的情况下,宣传合理的正常的选择扩展性消费项目,避免受教育者物质和时间上的浪费。

(三) 完善扩展性教育消费市场秩序,加大监督力度

近年来,我国各种扩展性教育消费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旺盛生长,随着而来的消费问题也比比皆是:招生信息不符、机构携款私逃、不按合同办事等等。为了完善扩展性教育消费市场的秩序,使其成为主流教育的有力补充,急需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管制规范,严惩唯利是图的办学行为。同时还可以规定扩展性教育消费金额的上限,对办学主体进行监督。当然,解决扩展性教育消费问题的绝不仅是一个单独的政府政策所为,还需要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机构加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Bary, M. Counting the full cost: Parental and community financing of education in East Asia[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1996.

篇6

本调研全面了解了城镇化对F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城镇化过程中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健康、科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城镇化;农村;基础教育;影响;对策

一、调研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成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战略决策。这一进程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相应的也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找出并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教育根本,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此,利用2015年和2016年暑假时间,围绕“城镇化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这一问题对黑龙江省F市的11个镇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阶段:资料的准备。首先确定了具体的调研计划,并下载了与调研相关的资料和论文,进一步了解城镇化以及农村基础教育的相关信息。第二阶段:编写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明确调查对象,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置不同的调查方式。将调查问卷分为家长用及教师用两种。同时,针对镇领导以及中小学校长等,设置了简洁明了的访谈提纲,以便进一步更深入的了解城镇化对F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第三阶段:组织调查。以定向访谈的形式对F市教育局、F市各镇中小学校长进行访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F市11个镇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同时,抽样调查F市各村、镇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其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3份。第四阶段:撰写调研报告。利用SPSS等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录入分析,得出数据,从而形成调研报告。

三、调研结果分析

1.学生方面。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在实行了“撤点并校”后,F市农村儿童上学是更加困难还是更加方便,在对回收的162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后,得知有65.59%的家长表示“撤点并校”后孩子上学更加困难。

1.1交通成本增加。由于撤点并校后的学校多在镇中心,一些距离乡镇中心较远村落的孩子距离学校较远,无形中给孩子上学带来了交通困难。162个家庭中选择步行上学的家长仅有44人,占27.2%,选择公家车的有29人,占17.9%,校车48人,占29.6%,出租车21人,占13%,私家车20人,占12.3%。从数据可知,多数孩子上学需要乘坐校车、公交以及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这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农村家长的生活支出。

1.2家长陪读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由于交通负担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35.5%的学生选择住宿,据了解,国家对住校生每年有一定的住宿补助,这虽然能够减轻部分家长的负担,但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为了使孩子既接受优质教育又不缺失家庭教育,他们往往选择陪读。农村孩子家长进城陪读,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留守老人现象进一步增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方面。

2.1普遍重视教育,但自身知识水平偏低。调查显示,100%的农村家长认为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很重要,但在受访者之中,57%的家长只有初中学历,24.7%的家长只有小学学历,2.2%的家长并未接受过教育。也就是说,虽然农村家长普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原因,却无法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和帮助。

2.2农民经济负担加重。由于交通、住宿等原因,家长经济负担加重,不仅要负担起孩子上学的费用,更要负担比农村高几倍的生活费用。虽然国家免除义务教育学费以及为住校生提供补助,但据调查显示,71%的家长经济来源仍为家庭种植业,每月支出费用大概在1000~2000之间,而在这些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子女教育。此外,对于陪读家长而言,除了要负担子女教育的费用,还要承担城镇生活支出,据调查,有40.9%的农村家长表示,很多同村的家长为孩子读书而在市内买房,这无疑也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而选择很少买房的仅有49人,没有买房的仅有2人。在统计农村村民日常开支结构一项时显示,子女教育支出高达6.67%。

3.农村学校教师方面。

3.1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在填写调查问卷的231位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只占到总人数的55.41%,本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4.59%,F市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为0。而在回答教师流失情况时,55.1%的教师选择转入城市学校现象较多。而在对162位学生家长开展的调查问卷中,有46.3%的家长认为这些年,学校教师流失严重,并导致农村教师素质下滑明显。

3.2年轻教师数量少,教师梯队建设不利于教育发展.在受访的231位农村教师中,教龄在5年以下的仅有22人,教龄11—20年的确有103人,而20年以上的有54人。在对学校领导访谈中,53.9%的受访者表示,近五年来农村学校上班的应届毕业生较少。

4.学校方面。

4.1农村学校在校人数比例呈减少趋势。在对231位教师的调查中,有47%的教师表示,“撤点并校”后,农村学生在校人数比例与并校前相比明显下降,而有42%的教师则表示在校农村学生人数比例与以往基本持平。

4.2办学水平相对提高,家长教师满意度较高。对162位学生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农村基础教育持非常满意态度的家长占到了9.7%,比较满意的占到了22.6%,一般满意的家长则占到了47.3%。在231位农村教师中,对农村基础教育持非常满意的占7%,比较满意的占44%,一般满意的占42%。这直接的反映了农村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于农村教育的认可程度。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7%的教师和19.4%的家长对农村基础教育表示不满意。

四、城镇化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1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撤点并校”将原本条件差、规模小的学校合并,这不但扩大了学校的规模,也整合了学校的资源。“撤点并校”前,原本的村小学、中学,由于过于分散,缺乏必备的师资及基础的教学配置,而经过整合后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课程开设相对完善,能够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整合使用,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2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撤点并校”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原本相对分散的学校集中起来,在扩大规模和整合资源的基础上,也提高了教学质量。由于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班级规模也相对扩大,使得学校在班级和教学的管理上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此外,由于师资的整合,出现了专业教师,教师不再身兼数职,使得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专业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效果提供了保证。

2.消极影响。

2.1农村学校生源流散。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大部分青年人带领自己的孩子进城接受教育,这不仅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留守老人现象增多,更使得农村入学适龄儿童数量大大减少,造成农村学校生源的流散。更有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了更好的接受教育,放弃在相应的乡镇读书,选择去市内中小学就读。据统计,F市某村小学为7个村小学合并而成,但其在校学生总人数却不足260人。而在对F市某镇中学的调研中得知,很多成绩优异的初三班级学生为了拥有更好的教学环境,接受更好教育以保证考上更好的高中二选择去市里中学就读。而在XX镇的小学,预备上四年级的小学生人数竟只有2人,在校生人数90余人,教师80余人。

2.2相应设施不完备,制约农村学校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国家和政府为了适应并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撤点并校”的举措。整合了教学资源和师资配置,但在这一过程中,与之相应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如学生宿舍、食堂、交通等设施以及心理咨询室等没有得到及时相应的配套,这一系列原因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的发展。

2.3陪读现象增多,农村家长经济负担加重。“撤点并校”后,学校大多位于镇中心,这使得一些居住在镇边缘以及交通不发达地区的家庭往往要花费比在本村内更高的金钱去供养孩子读书,虽然大部分学校为孩子上学而配有专门的校车、宿舍等设施,但这也在方便之余,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甚至有很多家长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将孩子送到F市市内陪读。在F市某村的调查中,村里居住的多为没有子女上学的家长以及老人,基本上全村的孩子都在镇上或市内由家长陪读接受基础教育。

2.4住校生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学生由于交通不便以及家庭情况等因素选择住校,由于家长不在身边,这些孩子便利用周末外出上网或出入电子游戏厅等场所,家长无法及时监管,进而导致他们出现学习成绩下滑等问题。对于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来说,师长的管教无法完全替代家长的监护,而孩子远离父母缺少必要的管教和父母对其最基本的关爱,导致这些孩子心理成长缺乏必要的环境而极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2.5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梯队结构不合理,出现年轻教师比例小,教师队伍学历低,农村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不合理等问题。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以及城乡教育环境、水平的差距使得部分教师更加青睐城镇的教育环境,导致农村教师想法设法转入城市学校,流失现象严重,进一步导致农村柿子水平下滑,梯队结构不合理,这将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极可能会导致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

五、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

总体来看,集中办学初期,F市成果显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集中办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对于目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如下几项解决措施:

1.政府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教育关乎着国家的未来,而政府担负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责。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要始终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后续发展,尽可能多的为农村基础教育进行倾向性财政投入。

1.1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政府应该进行科学的论证之后,投入专项资金,加强学校环境、宿舍、食堂、教学仪器、实验设备、校车等学校基本设施的建设,以美丽的校园、完善的设施吸引孩子留在本地中小学上学。

1.2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基本待遇。政府要筹集专项基金,用于吸引高素质的年轻教师到农村学校就业,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进而推动农村教育得以稳步发展。

2.提高对农村适龄上学儿童的教育救助力度。政府建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资助适龄入学,比如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等,保证农村适龄儿童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3.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学校角度看,也应该下大力气想方设法从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搭建家校有效沟通平台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出发,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3.1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学生管理,特别是学生空闲时间的管理和教育,应该设立专职的课外辅导员,悉心关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加强学生在宿舍和周六、周日等时段的管理和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发挥学生心理咨询教师的作用,定期为在校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以有效解决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

3.2建立家校有效沟通平台。孩子的发展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二者互相理解,力往一处使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应组织构建家长和学校网络互动平台,方便教师就学生在校表现能够和学生家长随时沟通,以利于家校携手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3培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要把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完善教学设施,开设全面课程,避免形式主义,从根本上做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轮训、进修、外出高访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大力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增强招生吸引力。

4.加强对孩子家长的教育和引导。

4.1引导家长更新观念。镇教育、民政等部门应该联合学校,对学生家长开展教育宣传,引导家长思想要与时俱进,要及时更新观念,引导家长充分信任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将孩子留在农村学校上学,同时,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学校,特别是与学生老师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利于家校携手引导教育学生早日成才。

4.2引导家长适时开展家庭教育。在调查中,62.2%的教师表示家长不理解学校,且表示孩子的教育与家长素质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农村应该通过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等形式,转变农民不良嗜好,提高农民素质,倡导农民适时开展家庭教育,有效补充学生学校教育不足,给学生打造更加有利成才的环境。

作者:王久才 关皓月 张琪 田欣 汪亮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晔.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

[2]吴雨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面临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5(12).

[3]卢宝祥.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基本矛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3).

篇7

关键词: 英语基础教育 家庭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

一、引言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今,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都开设有各种形式的英语课程,同时各种英语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003)》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里,家庭环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

有关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影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74年英国学者对于父母职业对于孩子的影响。之后德国和其他很多国家的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对家庭因素和外语学习的关系进行过很多调查研究。在国内,沈菊仙等(2002)研究了家庭心理环境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李燕芳(2004)对汉语儿童早期英语读写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家庭英语读写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张晓晴(2006)研究了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影响,石涛阳(2006)研究了家庭背景对上海市基础英语教育的影响,王文辉(2007)针对中国文化环境下中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家庭背景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牛建辉(2008)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对家庭背景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影响作出研究,梁军(2008)研究了家庭、学校、学生综合因素与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效果关系,朱俐(2010)研究了儿童二语习得与家庭语言环境的关系。

研究国内外英语教育与家庭影响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主要是从三个方向谈论的:第一是相对性研究,即以英语教育为基点,探讨家庭因素及其他方面因素对于英语教育的各方面的影响(如环境因素对儿童英语学习的影响);第二是以影响英语教育和学习的因素为基点,讨论影响英语教育和学习的包括家庭因素在内各方面的因素(如影响英语学习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分析);第三是相关性研究,即围绕家庭因素与英语教育的关系展开(如家庭,学校和学生综合因素与基础英语教育效果的关系),并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不管哪种探讨方式,归根结底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英语教育和家庭教育、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本文综合梳理了近十年来国内英语教育与家庭影响的相关文献,从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各种家庭因素进行分类说明。

1.家庭经济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中国近现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快速的时候,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力度也在迅速提升。经济的发展会为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支持。

较好的家庭经济状况意味着他们有较高的经济支付能力,能够为其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能够为其子女提供充足和必备的学习资源,为他们提供课后练习英语的机会和学习英语所需的硬件设施。国内外对家庭经济状况与在校生学习成绩和个性发展的关系的研究一直都比较重视。牛建辉(2008)[1]在家庭背景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收入越低,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越低;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也相对提高。从家庭经济收入条件看,家庭经济状况稍好的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上)会参加其他一些有偿教育,如英语训练营、出国学习团等。月收入1500元以下的家庭在各项有偿教育参加人数上稍少于其他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英语学习的途径。

物质是基础。稳定有力的家庭经济状况是保障孩子的物质需要、学习环境、健康条件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客观上为孩子的个人成长和持续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证。同时,优越的家庭背景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和资金支持,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2.家庭文化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富有感彩的社会初级群体,家庭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家庭是人与社会关系的桥梁。家庭制度既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又反映社会文化。李培林在其《中国社会分层》一书中,把家庭文化背景主要分为:(1)家庭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有形的社区和无形的人际关系;(2)家庭内部的文化环境,主要指家庭中父母所创造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包括家庭文化活动,父母的关注和父母的语言基础。[2]家庭文化活动指读书看报、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文化活动,孩子跟着这样的父母,从小潜移默化,其学习能力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许多研究显示,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是关注子女的学业,期望较高,鞭策也较为殷切。而在影响个人教育程度的各种因素中,父母的鼓励所发挥的作用较大。不同阶层的父母在日常用语表达中,其语法和表达的复杂程度也不一样。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用较复杂的表达方式对子女说话,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能力。

牛建辉(2008)将家庭文化分为家庭文化资源、家庭文化活动。家庭文化资源就是指书籍、文具和电脑等读写工具。家庭文化活动包括孩子和家庭主要成员一起进行的读写活动,包含了他们所有的家庭读写经验。家庭文化资源通过家庭文化活动作用于学生,并发挥其积极效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家庭文化,影响父母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帮助,主要表现在能够对孩子的英语学习进行指导。Burstall 1975年对英国一所小学学生的法语学习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法语听、读、写方面,平均分高的学生父母一般职业社会地位都高,平均分低的学生父母职业社会地位相应的低。王文辉(2007)[3]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方式,借助SPSS软件,针对中国文化环境下中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家庭背景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父母的学历和英语水平与中学生英语学习有紧密关系。总体来说,父亲的学历和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英语听、读、写成绩越高;父亲的学历和文化水平越低,孩子的英语、听、读、写成绩就低。一般孩子英语程度好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也高。父亲的英语水平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孩子的英语成就。父母的英语水平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满足指导孩子学习英语的需要。同时,研究表明,父母对于英语知识的兴趣越高,孩子的英语成绩越好。

可见,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是改善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举措。良好的外部家庭环境如优良的社区环境和家庭与社会其他人的和谐关系,积极的家庭文化活动和对孩子的合适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3.家庭教育理念

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进行教育。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的英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指导作用都对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家庭成员对学习英语的重视程度,父母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关心重视、父母对于高水平英语学习成果的态度、父母对孩子英语学习成果的期望、都对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成果产生影响。李丹(2006)[4]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问卷法、观察法和关联研究法,对某所小学五年级两个班随机抽取的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家长非民主教养态度,工具型教育价值取向和儿童消极的单独文化活动更容易导致儿童外在学习动机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是改善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举措,而父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同时加强培养其自我实现意识和健康的内在素质又是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突破口。牛建辉(2008)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对英语不感兴趣、那些从不关心英语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英语活动从来不参加到经常参加所占百分比呈降序排列;而非常关心英语对英语很感兴趣的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活动从来不参加到经常参加所占百分比呈升序排列。

由此可见,家长的英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家长的导向作用,以及对英语的态度影响了孩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积极营造家庭教育氛围,可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所有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的合作学习模式对英语家庭教育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4.其他相关家庭因素

家庭心理环境也叫家庭心理氛围,它是指在一定的家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下,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感受、情绪和态度等心理状态的总和。它由家庭的人际关系所决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据相关问卷调查和访谈表明,一部分小学生因为家庭心理环境的影响,受父母的重视程度、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英语的热情降低。相对城镇学生而言,农村学习英语的环境较差,特别是对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及所处的环境而言,家长观念较为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致使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受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对英语产生恐惧心理,英语学习兴趣降低,缺乏学习英语的进取心,等等。

还有家庭英语语言环境,家庭的地理位置,孩子数量,出生次第,日常生活的规律,父母的最高学历,父母有无学习英语的经历,父母的长期职业,父母对西方文化的兴趣等都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有多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起着主要作用。但同时,付美榕(2007)研究发现,优越的家庭条件不在于财富带来的奢华与富足,而是事业稳定、知书达理的父母营造的良好氛围。[5]几方面在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同时,又相互影响。孩子的个人成就更多取决于家庭的文化环境而非物质环境。社会教育界要从几个方面采取系统措施以提升促进孩子的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

三、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研究现状及其不足的建议

尽管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活动,孩子们是主动的学习者,但其学习必须得到周围人的引导;父母、教师和生活中的其他关键人物通过提供中介学习经历对孩子们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家庭因素影响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调查数据分析,同时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家庭经济和社会阶层与孩子语言学习的关系方面,但多数欧美国家都是基于同一印欧语系内的研究。由于受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家庭形态又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差异性。具体到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因地因时进行具体实际的研究。

当前国内外关于儿童二语习得的研究焦点集中在课堂教学研究,并且该领域有关的社会文化研究只局限于儿童双语研究领域。很少有人关注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对于家长的教育观念、社会和个人在知识构建中的相互依赖关系研究相对薄弱。同时,尽管家庭教育长久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现有国内研究很多是谈家庭因素对于孩子学习的影响,具体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二语习得的研究还较少,很多看法也不成熟。对于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的分析还不够细致深入,有关家庭因素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理论分析还不够坚实。

家庭因素对孩子的英语教育有重要影响,他们能够直接影响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孩子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希望此篇综述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引起重视,更希望理论研究和英语教育实践能够有机结合,使对于家庭因素和英语学习相关方面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孩子的个人成长,使家庭为孩子学习和成长提供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促进个人、家庭、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建辉.对家庭背景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93-424.

[3]王文辉.针对中国文化环境下中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家庭背景的相关性[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4]李丹.性别、家庭收入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6.

篇8

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教师培训过程中地位僵化

一段时期,基层的教师培训在组织实施上具有从上而下的命令式硬行性,在某种角度上带有强烈的行政性和权威性,导致基层教师的地位只能处于盲目顺从和消极服从的位置,长期的被动地位容易形成一线基层教师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懈怠。

2.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范围较广、人数众多,进行一般的教师培训只能选择共性的问题进行强化和解决,这使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缺乏对一线教师、新进教师等不同层面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作用,丧失了教师培训应有的价值。

3.教师培训形式缺乏多样性

传统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形式单一,一般以认知式的培训和理论提升式培训为主,没有丰富多彩的体验式、参与式等培训形式,不能引起参训教师的兴趣,长此以往,反而会形成教师参加培训的倦怠心理。

4.教师培训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

测评体系是对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质量和教师参加培训后是否有提升的检验和监督,是培训组成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中,由于没有专门的测评体系,导致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不能落到实际,参加培训的教师也不能通过测评检验自己参训的成绩和效果。

二、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绩效测评模式的建立

1.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目标的建立

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目标要具体、简明,要切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能切实解决一线教师们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培训组织者及教学设计者要理解目标提出者所要表达的内涵,为教师们答疑解惑,更方便教师们提高技能、思维、观念、心理等不同素质,提升整体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2.基础教育教师培训行为的记录

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绩效评价还应该包括对参训教师参加整个培训过程的记录,不仅要记录教师们培训中的行为,也应该包括对参训教师参加培训后是否达到目标作具体性的表述。首先明确指出参加培训要学习的技能是什么,运用技能对教育教学工作能起到什么样的提高,再通过记录,发现参训教师的行为转变,以达到检验参训教师自身的理念与素质是否有所提升等目的。

3.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策略

绩效导向教师培训策略可采用指导性观察和指导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参训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对特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或程序进行实践,专家鼓励参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目标技能,并使之符合新课改教育教学的实际绩效标准。

4.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评价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发展;教学研究

前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计算机理论知识普及和通用计算机应用技能普及型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机素养并掌握未来工作生活相关的计算机使用技能。随着计算机知识体系迅速膨胀、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延伸、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演变及教育相关科学和管理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与教学迎来了很多新的形势,如何应对新形势,未来如何发展已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而且迫切要考虑的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式

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本原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而科技毋庸置疑是第一生产力。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其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要对所面临的新形势进行新的构建,进而实现自身的变革和对自身的改造和重塑,其所面临的新形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1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从本质上说国家多轮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在于其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需求的改变。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国家教育部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方针,摒弃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将素质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技能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占重要的位置,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科技技能素质的基础构成之一,因此,新课改的提出和推进也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以提升科技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要求。1.2高等教育的转型高等教育的转型本质上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对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其转型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2014年起高等教育实现了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转型发展。外延式发展时代,计算机基础教育关注更多的是在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内涵式发展更关注如何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的质量。内涵式发展时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迫切问题是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其次,高等教育的功能性转型。2014年起国家教育部逐步提出了地方性高等院校由研究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的功能性转变的方针,600多所高校转为应用型高校,2017年又将一批本科院校明确定义为职业院校,更加明确了教育要服务于社会需求,加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针。向应用型转变的也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所要面临的新问题。1.3教育本身的发展带来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对教育发展的主观的、理性的的认知,是教育的人文研究,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等。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轻能力、注重理论轻实际、注重记忆轻思考、注重知识灌输等方面。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证明:传统教育理念已经难以展现较好的教育效果,更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念,如以人为本、自由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教育内容开放化、教育多样化等教育理念,每种理念都有其核心思想包含其中,成为教育的指导,这种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要适应其所采取的教育理念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如何适应教育理念的改变,也是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1.4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前行教育信息化存在于教育的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各个方面,是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当中,其朝着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人才要求,通过推动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网络构建、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信息的产业化管理和具有信息化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环境下的新的要求,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展也必然要融入到信息化发展的新浪潮,改革和重塑以求得健康、快速发展。1.5教育相关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出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的发展落后于科技的发展,但却要能够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形势。网络科技的发展使教育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移动智能科技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变得随手既是,多媒体技术(如3D投影技术、虚拟影像技术)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具体验感。这些都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如何应用这些新技术进行辅助教育值得思考。1.6计算机应用领域无限渗透计算机由最初的用于科学计算发展的现在,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社会应用,休闲、娱乐、生产加工、科学处理、虚拟仿真和智能化应等无处不在。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在是只关注计算机原理和基础编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应用的宽度和广度必将带来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变革。

2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方向

2.1实现教育由传统理念向现念的转变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拓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除计算机专业之外,更关注计算机的应用是实践价值,相应的教育理念也不应在局限于传统的理论化知识性教学。在理念上一定要尊重社会的需求建立以需求为本,以学生为本,助力于全面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的大的思想格局。2.2紧随时展,拓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计算机原理与基础、计算机语言和办公软件应用三个方面。但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学生往往在初级教育阶段就已经接触并学习了相应的内容。在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加入更多的应用技能教育,如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网络、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化等多元化、多样化的内容,进而服务于其它学科的教学,迎合未来职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内容的拓展不只是计算机教育的广度,从深度上也应进行深入,如同样是办公自动化可以结合社会应用加入高级技能培养的教育教学内容。2.3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多样化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还集中讲授法和演示法方面,相应的方法在知识传输和定性内容实践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同样也需引入讨论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和自主学习法等,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更好的迎合教育理念转变带来的需求。其中,项目驱动法就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在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实践和创新内力、提升学生关注度和积极性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受到计算机基础教师的普遍关注。2.4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经行教学活动相互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工具、媒体和设备等。教育手段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成为必然。计算机基础教学手段不能再只是书本、计算机和投影,而应是以多媒体科技应用,以大规模网络科技应用为方向的先进教育设施的引入。2.5引入多元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形式基于笔试和机试的,依靠定成绩的模式在计算机这类技能型培养的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和应用技能考核方面略显不足。为了应对,国内外学者结合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如基于项目制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教学成果的社会评价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档案式评价。2.6加强实训/实验及创新教育大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实训/实验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多种形式的实训/实验教学形式,如提升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加强需求现场的问题式教学、采用项目式的教学形式等。国家教育部也提出了加强实训/实验教学培养的推动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项目,通过国家扶持拉动实训/实验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于各级教育层次,本研究所指的是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性教育,社会发展是引发教育发展变革的直接动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的新形势,各种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两个大的方面分析了计算机基础面临的各种新形式,并由新形势引出计算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对实际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吕捷,王维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 微时代;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微时代环境中。在微时代视域下,社会对于人才的根本要求也逐渐提升,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性现代社会的需要,对此必须及时地进行创新和改革。下面将对微时代视域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也开始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但当前在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及时地进行创新改革。

1.计算机教育目标不明确

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以一些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学生,通过率也就成了教师判断学生的主要标准。这虽然能帮助学生获得一张证书,为他们在未来走向社会拿到一张通行证,但事实上,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也不利于他们未来计算机能力的发展。很多学生虽然拿到了证书,但并不知道计算机当中的一些程序或者实际的操作内容。教育目标出现偏差。

2.学生的基础能力存在差异

在高职院校当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着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当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差异比较大,只有少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操作电脑都不是很熟练。学生在入学以前对计算机的操作基本停留在游戏和一些日常操作上,对基础知识不是十分了解。虽然学生基本上都能接触到电脑,并使用网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仍然需要提升。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教学的普及,小学阶段学生就会开始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的基础能力也就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当前阶段高职的计算机教学面临着两个极端,一方面有些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吃不饱”,甚至埋怨计算机基础教学浪费时间,而另一方面则有学生“消化不了”,从主观上产生一些学习的畏惧感,从而导致计算机能力的提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3.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不一致

当前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存在着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的知识内容过于复杂,并且将重点放在了知识性的学习上,忽视了知识的应用,导致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实践知识却比较匮乏。另一方面,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也比较落后。计算机内容发展十分迅速,因此教材的更新速度如果不能与现代计算机发展相适应,那么就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先进的知识,导致学生所学落后于社会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材的实用性是十分重要的,一旦教材和实际之间出现了差异,就无法为学生提供先进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4.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其知识和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技术和知识不断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要求教师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微时代背景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保障。但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仍然不算高,“双师型”的教师比例比较低,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当前教师能力的缺失将给教学创新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微信、微博、微课等媒介构成了微时代背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不足来积极地进行创新改革,积极融入各种先进的微技术来整合课程资源,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创新理念,改革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学中更加活跃,充分地展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1.积极创新教育理念

针对传统高职院校中所存在的教育问题,当前阶段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教育理念上进行全面的革新,积极地注入“微时代”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制作微课资源,从而促使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地位,从教学的主体地位转换成学生的引导者,指导学生怎样去做,怎样来学,从而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建立起主动学习的理念。同时,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支持下,微课教学中的各种资源特性也能得到一定的凸显,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线上和线下的随时交流和沟通。这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

2.积极整合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计算机课程要求也不断提高,利用微课资源展开教学一方面能解决课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中的不同板块,教师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制作出各种不同的微课资源,保证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展开碎片化的学习,并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来确定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实现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保证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上有一定的掌握,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空间,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3.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本科教材,与当前的教育目标不甚协调。因此,在教材方面,学校一定要重视创新改革。创新教材和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必然要求。学校首先要做好教学大纲的制订工作,并且根据不同专业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保证学生所学适应社会发展及未来就业。同时,要做好计算机教材的配备工作,根据各专业计算机课程的不同要求来配备教材,并充实教学内容,参考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先进的知识教学。

4.强化教师素质和能力

在微时代视域下,教师的教材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当前阶段,学校方面一定要重视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教育保障。在微时代背景下,学校应当建立起“双师型”的教师团队,不仅要求教师能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设置各种不同的微课资源,同时还要求教师将实践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在微时代视域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一定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积极地开展微教学,从而避免传统教学的缺点,为高职计算机教学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张长华.浅谈高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改革[J].民营科技,2010,(02):45―46.

[2]黄英.计算机教育中的素质培养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03):78―88.

[3]尚久庆,周春贞.计算机教育改革的认识[J].科技信息,2010,(09):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