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

篇1

【关键词】医院影像机房 辐射防护设计 方案优化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cember 1, 2005implementation of the449th decree of the State Council “Radioisotope and ray devices safety and Protection Ordinance" and the Ministry of Health issued in October 23, 2001 NO.18 “Radiation protective equipment and the radioactive products health management approach" Will ray room construction for safety and radiation protection equipment application was made explicit. Ray room building protection standard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medical staff annual effective dose equivalent of not more than 1mSv/a; this requires in construction design considered protective material selection, reasonable and optimum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safety monitoring and emergency mechanism.

【Key words】Hospital imaging machine room; Radiation protection design; Scheme optimization

概 述

近年来医院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尤其自2008年以来,大型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院、精神病医院、社区医院、县级乡镇中心卫生院、妇幼保健院(所)、疾病控制中心及各专科、特色医院和民营医院得到大力兴建。我国也于2008年出台了有关建筑标准,针对各种类型医院医技楼、影像中心机房也出台相应建筑面积标准规范。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社会,倡导环境友好型、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特别自2007年国家成立墙改办,提倡节能降耗,绿色能源,强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建筑用材和新型环保节能砖。要求新建的建筑墙体不得使用粘土砖及必须采用新型水泥加气砖及粉煤水泥砖等。这样对新建医院影像机房墙体防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按传统防护材料工艺设计施工,客观造成施工成本大大提高,且不利环境友好和节约,尤其产生次生环境污染,影响医患者身心健康。在此,我就医院影像机房辐射防护设计方案优化谈一点我的看法。

一.辐射防护介绍

A、辐射危害:电离辐射能引起细胞化学平衡的改变,某些改变会引起癌变;也能引起体内细胞中遗传物质DNA的损伤,这种影响甚至可能传到下一代,导致新生一代畸形,先天白血病——在大量辐射的照射下,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引起病变,或导致死亡。

B、辐射屏蔽:在电离辐射源和受其照射的某一区域工厂的,采用能减弱辐射的材料来降低此区域内的辐射水平。辐射屏蔽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核物理学的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保健物理学,材料科学和结构工程学,从具体的工作内容来看,它包括辐射特征的确定,屏蔽材料的选择,辐射的减弱计算,屏蔽发热、实验屏蔽学,屏蔽结构的工艺设计以及最优化分析等方面。

C、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缩短时间、增加距离及设置屏蔽是减少外来辐射照射(外照射)的基本辐射防护措施。

1、时间: 受到辐射照射的时间越短,身体所受的剂量越少。

2、距离: 距离辐射源越远,所受剂量越少。

3、屏蔽: 铅板、水泥墙、复合防护板或水都可以阻挡辐射或降低辐射强度。

X射線減弱曲線圖

附表1:几种建筑材料在不同能量射线时的铅当量(单位:mm)

4、辐射防护的原则:对于因进行任何活动,而增加了个人或群体的辐射照射,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其1990年的建议书(第60号刊物)内,列出三项基本辐射防护原则:

①正当化原则:在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中,必须保证这种应用实践对人群和环境产生的危害小于这种应用实践给人群和环境带来的利益,否则这种应用实践是不应该实施的;

②最优化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照射,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在符合正当化原则的前提下,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辐射照射水平;

③限值化原则:在符合上述正当化与最优化原则的应用实践中,应保证个人所受到的照射剂量当量不超过规定的相应限值。

5、辐射防护的目的: 辐射防护的出发点是要减低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在制订适当防护措施之前,我们要了解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效应。

篇2

1.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某山地地形中,整个玻璃固化项目的生产工艺厂房包括玻璃固化厂房、分析实验楼、产品容器暂存库、生产运行楼,整个建筑群通过交通廊联系起来。产品容器暂存库属于其中的一个子项,建筑位于台地之上,通过转运通道与玻璃固化厂房连接,主要用于接收贮存主厂房生产产品。产品容器暂存库占地面积1148.44m2,建筑面积1638.06m2。建筑物地上部分最长处为54.45m,最宽处为19.60m,高13.10m,深-12.50m。建筑对外设一个人员出入口,一个物料出口,两个应急疏散口,此外地面一层有用于接收来自主厂房的转运通道,地上二层有参观连廊与其他子项连接。建筑为混合层次的工业厂房,一侧主要是单层大空间的吊车大厅及地下产品容器贮存室,另一侧主要是多层小空间的各辅助工种用房,小空间部分地上两层、地下两层。辐射防护分区现阶段全部启用房间有白、绿、红三区,将来全部启用时有橙区房间。但红区房间不进人,将来启用的橙区房间也极少。所以目前包括长时期内整个产品容器暂存库主要进人的房间放射性剂量都并不高,分区设置相对简单。

1.2用房布置的一般规律

暂存库属于核化工厂房,原则上看必须遵循一般的核工业放射性厂房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规律。由于核工业体系的功能特殊性,核化工建筑一般都要满足辐射防护、消防安全、安全保卫等基本要求,由此带来的辐射防护和安全疏散问题再加上特殊的功能需求导致了复杂的流线需求。要想实现合理的流线布置,平面布置应当从前述三个方面入手。本文将功能需求、安全疏散、辐射防护归纳为核化工放射性建筑用房布置(平面设计)的三个要素。

1.2.1用房布置的三要素及相互关系

功能需求、防火疏散、辐射防护,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设计的深入开展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沿着一条主线向下进行。比较这三个要素,功能需求是建筑设计的本质问题之一,既是设计的根本目的也是设计的出发点;防火疏散是建筑设计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防火疏散主要涉及人身安全,一旦发生火情,其紧迫性急迫性是不言而喻的。本工程中的放射性剂量并不高,对于这样放射性不高的工程,防火疏散权重更大;在实际设计中,前两个要素的设计常常会涵盖第三个要素,对于核工业建筑设计辐射防护分区常常是伴随着功能分区形成的,防火疏散从一般疏散角度布置好后较容易通过多种手段满足辐射防护的要求。对于放射性剂量不高,辐射防护分区较简单的厂房而言,其房间布置的一般流程可以总结如下:分析工艺及相关用房的功能需求→调整方案满足消防疏散要求→最后通过细节处理等各种建筑手段满足辐射防护要求。

1.2.2工艺流程及用房需求分析

工艺的功能需求是建筑方案设计的出发点,由这些功能需求可以归纳出主要的功能房间。转运热室、产品容器贮存为红区,操作前室为橙区,维修间和地面上的车大厅为绿区,可以看到工艺的功能需求和辐射防护要求是基本一致的,放射性较强的房间基本相邻。这一点符合辐射防护分区的要求:相同辐射防护分区用房尽量集中布置,也证明了前面的分析———功能需求要素涵盖了辐射防护要素。在上面基础上加入其他工种用房需求,配电、热引入需在一层对外开门,故放在一层;进风、排风用房需要相同的大空间,放在建筑物一侧一、二层相同的位置上,排风噪声相对较大且为绿区放在一层绿区相对集中的位置,进风为白区放在二层白区;水槽间和监测间需放在地下一层;通信用房为白区放在二层白区。接着考虑疏散楼梯和次入口布置。防火疏散是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重要的功能需求,在方案设计阶段主要从安全疏散的角度给予考虑:1)防火分区的设置。本工程属于较为重要的核化工建筑,可以参照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于耐火等级一、二级的建筑,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2500m2。整个厂房占地面积1148.44m2,地下部分有两处,这样整个建筑物可以划分三个防火分区,即地下两个防火分区,地上一个防火分区。2)安全出口、疏散楼梯的布置。由前述可知,本工程采用集中式布局、走道为单内廊式布置,按照耐火等级一、二级考虑,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疏散楼梯)的最大距离不超过22m考虑,本建筑一侧为大空间单层厂房,地下部分只有维修间进人且面积不足50m2可设置一部疏散楼梯,利用地上临近的物料出口作为疏散口;另一侧小房间较为集中,走廊最长处长度约为20m,并且房间布置不规则,需要按两部楼梯考虑。最后,要考虑已完成的房间布置、安全疏散是否满足辐射防护分区的要求。各房间的辐射防护分区基本能满足相同放射性水平房间集中布置的要求,右侧的疏散楼梯和疏散口可以满足防火疏散和辐射防护疏散的要求。左侧用房集中的部位有白、绿两区,两部疏散楼梯可以分别作为白、绿两区的疏散楼梯,为满足地下防火分区两部疏散楼梯和对外疏散口的要求,绿区疏散楼梯在一层设对外应急疏散口,白区楼梯间相邻的淋浴水槽间墙体上设固定窗(旁边附太平斧),有火情时可用太平斧打破玻璃,将白区楼梯作为应急疏散楼梯。

1.2.3小结

核工业放射性厂房房间布置(平面设计)中存在功能需求、防火疏散、辐射防护三个要素,三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玻璃固化暂存库这种放射性剂量不太高,辐射防护分区不太复杂的放射性废物贮存厂房而言,其房间布置的思路可以依照下面的流程进行:1)从功能需求出发,以主工艺用房为基本框架,加入辅助工种用房和相关配套辅助用房,得到房间的基本构成;2)在房间基本构成确定的基础上,参考既定面积、走廊长度考虑需要多少疏散楼梯和疏散口,依据规范要求在合适的位置加入疏散楼梯和疏散口;3)从辐射防护分区的角度检查一下各个房间的布置是否符合辐射防护分区的要求,分区是否合理,各分区是否有合理的疏散口和疏散楼梯。不合适的可以通过调整房间布置、增加应急门或固定窗的手段满足辐射防护分区的疏散要求。

1.3特殊问题和解决方式

本工程用房布置存在一个特殊的问题,在功能上主要是用来贮存玻璃固化主厂房生产的高放产品的,这些产品大约贮存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当时考虑暂定50年,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可能会有变化),之后这些产品会通过工艺的特殊用房处理后运出建筑物送到别处处理。这些工艺的特殊用房在贮存时期内并不使用,只是在最后启用时方才使用,如果现阶段就将未来所需房间的装修、管道设备的设计安装等问题考虑到位,房间设备不但长期不能有效利用,且会带来设施陈旧浪费的问题,而且贮存期后也有可能出现新的更先进的相关技术,为此我们对相关房间做如下考虑:1)房间处理。将需要的房间集中留出大空间,现阶段作为结构空间考虑,将来可以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详细布置。2)疏散考虑。对将来可能进人的空间预留疏散口,洞口可用砖墙封堵,将来启用时拆除,根据需要设门。3)装修考虑。一切装修暂时均不予考虑,将来启用时,可根据当时的工艺要求和技术水平进行详细设计。4)预留洞口高度。由于暂时不考虑装修,预留洞口可适当留高,将楼地面面层的余量留出来。

2结语

篇3

关键词:医疗照射;受检者防护

1医用电离辐射的兴起与危害

1895年X射线被发现,数月后就首先在医学上得以应用,从而揭开了现代医学的新篇章。当今社会,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X射线影像检查设备日新月异,已经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包括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在内的医用电离辐射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工辐射来源。

众所周知,电离辐射技术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发现X射线的第二年,就有人因从事X射线实验而发生了皮炎,1911年有人报道了96例辐射引起皮肤癌和其它恶性疾患的病例。在早期的X射线实验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由于放射防护知识的缺乏和设备本身的缺陷,出现了一些人体受过量照射所致的不良后果,特别是放射科医师和X射线工作者的皮肤改变,包括癌变。可以说,电离辐射的危害是人类在不断利用、开发电离辐射,同时也被其伤害的过程中被认识的。

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后,可以引起组织细胞中原子及分子的电离和激发,从而使细胞受到损伤,导致各种健康危害。

(1)按作用机理可分为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指通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辐射效应,超过阈值时,剂量越高则效应的严重程度越大。随机性效应指发生概率与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辐射效应。人体受到低剂量率、小剂量照射时,主要发生随机性效应,表现为受照者本人的癌及其后裔的严重遗传疾患。

(2)按作用对象不同可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躯体效应发生于体细胞,显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遗传效应发生于胚胎细胞,会影响受照者的后代。

(3)按辐射生物效应出现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效应和远后效应。辐射生物效应在受照后数分钟、数小时到数周内显现,称为早期效应;在受照后数月到若干年后显现,称为远后效应。

2辐射防护体系

由此可见,任何辐射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危险,人类应该尽量减少增加辐射照射的实践活动,但鉴于从这些活动中得到的利益,有时又不得不接受一定程度的危险。确定性效应因为存在阈值,所以是可以防止的;而随机性效应跟辐射照射的剂量呈线性无阈的关系,因此我们只能加以限制。为了防止确定性效应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提出了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实践的正当化、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正当化原则指进行任何伴有辐射照射的实践活动时,首先必须权衡利弊,只有当带来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价时,才能认为是正当的;最优化原则是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后,使任何辐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在满足正当化和最优化条件之后,还必须使个人接受的剂量当量不超过一定的限度,这是个人剂量当量限值的原则。这三原则构成了辐射防护体系,已为各国际组织及多数国家所采纳。

3我国医疗照射受检者防护的现状

医疗照射指患者在医疗诊断或治疗过程中受到的照射。知情而愿意在诊断过程中扶持病人的家属及生物医学研究计划中的志愿者受到的照射也属此列。医疗照射是当前所有人工辐射源造成的人类集体剂量的最大来源。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医用辐射事业发展速度迅猛。1984~1987年间和1997~1998年间,我国曾两次在全国主要省份对国内医疗照射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每年X射线诊断频率后者相比前者增加了35人次/103人口,X射线诊断所致患者的个人有效剂量显著增加,从0.088mSv增加到0.21mSv;远程放射治疗人数也增加了532% [1] 。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因此,医疗照射中受检者防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公众和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为:

(1)患者方面。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患者对射线的自我保护意识淡漠,有的根本没有防护常识,能主动提出穿戴防护用品的患者更是寥寥无几。

(2)医院方面。一方面临床医生过于依赖X射线检查,开出了一些不必要的检查甚至重复的检查;另一方面,大部分医生放射防护意识淡漠,患者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X射线检查已成惯例,射线工作状态中防护门不关的现象时有发生,医院也没有储备供受检者使用的放射防护用品。

(3)公众方面。尽管大部分人知道辐射对健康有危害,但都认为微乎其微,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单位体检胸透时,一群人在透视房中等候透视而一起受照的情况非常普遍;做床边X光检查时,受检者的同屋不知道回避而无辜受照的现象也很常见。

(4)资源方面。由于财力、技术、人员等条件限制,我国健康体检胸部检查中,胸透所占比例还很大;另外,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的检查设备陈旧落后,这都无形中加大了受检者的受照剂量。

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放射防护意识要比我们先进很多。很多国家进行放射检查时,都要求必须对非检查部位尤其是敏感部位(如性腺、甲状腺)进行屏蔽保护,以使放射损害降到最低,医生如果有疏漏,都有可能因此被吊销执照;而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也相对较强,做检查时基本都会穿戴防护用品。

4改进建议

我国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放射防护标准和条例,如《电离辐射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6号)、《X线诊断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16348-1996)等。这些标准、条例的颁布对电离辐射源特别是医用放射性诊疗设备的管理、X线检查中的受检者防护问题都做了详细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医用电离辐射的日益重视,也突显了医用电离辐射防护的重要性。做好医疗照射中的受检者防护工作、减少电离辐射的危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医院需要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更新放射诊疗设备,并配备供受检者使用的放射防护用品。国家应特别加大对基层医院和边远地区医院的投入,淘汰那些陈旧的放射诊疗设备,改善广大受检者的就医条件。

(2)重视软件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充分遵循正当化和最优化原则,减少不必要的甚至重复的X射线检查,并对搀扶患者的家属也做好相应的防护;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受检者受照剂量控制在可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3)强化国人的放射防护意识,拒绝非正当的、重复的X射线检查,能用其它方式检查的尽量不用射线检查;接受X射线检查时,应主动要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单位健康体检时,杜绝在透视室内等候胸透检查的行为。

5结语

医用电离辐射发展迅猛,医疗照射已经成为最大的人工电离辐射的来源,并还在不断增加。它让我们享受到现代医学成果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其防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医疗照射受检者的防护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目前我国放射诊疗的种种不规范行为,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放射防护标准、条例,改善医疗单位的硬件设施,强化医务人员和公众的放射防护意识,使射线技术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篇4

关键词: 核医学教学 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教学体会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随后其被逐步应用于疾病诊疗的临床实践。伴随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放射性核素与射线装置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日常生活中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因此有必要加强核与辐射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员掌握辐射防护的方法与要求,使普通公众克服核恐怖心理,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本文结合我国核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及医学生的任务谈谈我们在核医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的教学体会。

1.我国核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要求加强医学生的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车道,能源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年进口量已占全世界年产量的近一半;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仅够用一百年左右,同时燃煤发电产生大量粉尘、温室气体CO、NO与SO,导致气候变暖,诱发酸雨,污染环境。而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等12座核电站的运行实践证实,核能清洁高效,由于加强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没有造成环境污染,更没有造成核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危害。因此国家在未来的20年规划建设近40座核电站[1]。以后,以辐照加工业为代表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不久前也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今后5年左右时间达到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1]。高活度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广泛使用要求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的水平。这首先要求各级环保和卫生部门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管理,同时也要对公众普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辐射安全和放射卫生防护意识。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代表,他们对辐射安全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识水平,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临床诊疗机构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公众,有义务有责任向公众普及辐射防护知识。现在各级卫生监督所放射卫生监督人员大部分毕业于预防医学专业,掌握的核辐射防护知识有限,医院里涉及辐射的科室―放射科、肿瘤放疗科与核医学科医生大部分为影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辐射防护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医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很可能会遇到因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医疗机构辐射防护设施不健全而引发的各种核与辐射事故受害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2.电离辐射的巨大危害

2.1核战争的危害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初步显示了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在1―2秒钟内,全市40%的地方变成焦土,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来的面貌。一年后,广岛市政府宣布118661人死于此次轰炸,到2004年底,死于此次轰炸的人数已超过20万;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眨眼之间毁坏了三分之一个城市,在这次轰炸中,有7.4万人死亡,7.5万人受重伤。

这一切彻底粉碎了日本部分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顽抗到底、东山再起的梦想,迫使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另外,核爆所致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逐步显现,给核爆幸存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辐射流行病调查证明,战后60多年,陆续有幸存者死于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及各类消化道肿瘤(肝癌、直肠癌与结肠癌)、肾脏及膀胱癌(电离辐射诱发各种癌症的潜伏期长达10―35年)[2]。

2.2常见射线的危害

常见的α、β、γ、中子和重离子照射,包括内照射(放射性核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衰变,发出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器官)和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人体),均会引发辐射损伤。外照射时累积吸收剂量高于0.5Gy即可轻度抑制造血机能,使白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依次出现程度不等的减少(减少程度因个体辐射敏感性而异)。

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与系统、上皮组织、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功能,导致骨髓造血机能障碍、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表皮皲裂、溃疡、甲皱骨关节僵硬而丧失功能、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紊乱、放射性不育不孕症、放射性白内障、听力丧失或下降、辐射致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皮肤癌)、遗传效应、寿命缩短与胚胎效应(如腭裂)[3]。

2.3辐射事故的危害

非战争条件下发生的辐射事故也会产生人员伤亡,迫使我们必须加强辐射安全教育。这里仅举比较典型的两起放射源丢失事故。

2.3.11963年合肥三里庵事故[4]

1963年春节前夕,安徽农学院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的10CiCo放射源疏于管理(露天放置且监护不严),附近村中11岁儿童将其带回家,撬开铅封,成为裸源,随身携带达24h以上,致使该儿童及其兄长分别在入院治疗后2-7天死亡,其叔一大腿因大剂量照射引发的放射性溃疡而被迫截肢,其母及姐妹也分别患急性中度和重度造血型放射病,经治疗虽存活下来,但体质较弱,时患感冒。

2.3.22008年太原辐射事故[5]

2008年4月11日下午1:30左右,位于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农辐照中心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钴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违规使用已经退役的钴源室照射中药粉末,钴源在降落时被层层码放的麻袋卡住,未能落入井内,而操作者误以为源已安全降落,遂由1名职工带领4名搬运工人进入钴源辐照室而受到意外照射。5名受照者中,1例患胃肠型放射病,其他4例患中度至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3.结合核医学教学内容进行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核医学是将核物理与医学交叉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对同学介绍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3.1核物理基础

对常见的X、α、β、γ与中子射线,电离能力为快中子α>β>γ,射程α<β<γ<快中子,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以后使用射线时要针对不同射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使用低能α、β核素,因其射程短,只要注意进行内照射防护,不需要特别的外照射防护。γ与快中子射线因为射程长,所以不仅要注意内照射防护,而且要注意外照射防护。热中子能量极低,无需防护。核素检查利用γ射线成像,所以核医学科医护人员要注意外照射防护;X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射程长,所以在放射科工作的人员也要注意外照射防护。高能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产生韧致辐射,即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电场力作用而急剧减速,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变为电磁波,作为X射线的一部分,射程长。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带电粒子质量的平方成反比,与所照射物质原子序数的平方呈正比,所以α粒子的韧致辐射可忽略不计;高能β射线的韧致辐射效应显著,故对其防护应该采用低原子序数的有机玻璃或铝等屏蔽材料。能量较高X、γ射线由于能量高且不带电荷所以穿透力较强,应采用铅等高原子序数物质。对快中子或高能中子应采用石墨与含硼物质吸收中子降低其速度然后用铅板或水泥混凝土墙屏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核仪器与放射性监测

结合核仪器示教让同学们了解到,辐射尽管肉眼看不到,但可用仪器监测。对不同射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用剂量计可对人体受照剂量进行监控,防止受照人员过量。在实验课上利用本教研室现有仪器,带领学生对本室的不同实验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对射线有个感性认识。同时结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讲明放射工作场所设备、地面与墙壁表面α、β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3.7与37Bq/cm,而对X与γ射线,主要监测空气剂量率是否超标,以确保辐射安全。

3.3放射卫生防护

此部分介绍放射源种类与照射方式、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射线照射有机体的方式有三种,一为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生物有机体;二为内照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经消化或呼吸道进入生物有机体内,蓄积于不同组织器官,在其内部衰变发出射线照射有机体;三为混合照射,在核事故现场或核战争条件下既有γ射线与中子产生的外照射,有U或Pu裂变产物蓄积体内器官组织产生的外照射。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参与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一般情况下不会污染环境,破坏其密封材料或包壳则会产生外照射。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不要破坏它的外壳。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系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过去称开放源,可污染环境,或进入人体,产生内照射。核医学实验与疾病诊疗时常用非密封的放射性液体或冻干粉,使用时应避免其进入机体产生内照射。放射诊疗实践中应针对具体辐射源与工作条件采取不同防护方法。

放射科X光或CT机房屏蔽不严,可能导致射线部分泄漏,放射科人员应防护漏射线的外照射,外照射防护方法为:时间防护,尽可能缩短辐射操作时间;距离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操作;屏蔽防护,采用尽可能厚的屏蔽材料阻挡射线。核医学工作者可同时受到病人体内放射性药物产生射线的外照射及稀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少量放射性药物经口腔鼻腔进入体内产生的内照射,内照射防护方法为:围封隔离,在四周密封且顶部带通风管道的的辐射操作台上合成或稀释放射性物质;去污保洁,操作时遇到放射性污染物尽快清洗或扫除;个人防护,进行辐射操作时按要求穿戴防护用的衣服、鞋帽与手套、口罩,使个人受照剂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眼晶体<150 mSv,全身均匀照射<50 mSv,单个组织器官<500 mSv)。核医学诊疗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盛放射性物质的玻璃或塑料瓶、注射针管、一次性输液器、退役的粒子源、接受放射诊疗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对其处置不当,也会使医护员工及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通常根据放射性废物中所含核素物理半衰期的长短选择不同的辐射性废物处置办法,处理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放置衰变与稀释排放法;处理长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地下深埋与浓缩贮存法。

3.4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显像即核素显像,将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引入体内,采集、处理和分析图像后进行诊断疾病。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过多会造成药物浓聚器官的辐射损伤,所以在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的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防止引入过量放射性核素而对病人造成内照射损伤。而且对于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要尽量减少和引入放射性药物的病人接触而导致的外照射。

核素治疗是经口服或注射方式向体内引入放射性药物,它们根据自己的生物、物理与化学特性,选择性地蓄积于病变组织或器官,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利用浓聚于细胞组织内的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杀伤细胞。我们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类型、种类要选择恰当。防止过量的放射性核素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是核素治疗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5放射分析实验中的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性实验应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为此本教研室专门设置了放射性操作区,全校所有的放射性教学科研实验均在此进行。我们在放射操作区入口按要求张贴了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提醒在此从事放射性实验的师生注意辐射安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放射性实验相关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及其遵守的必要性。本室目前开展的各类放射分析实验都要使用一些放射性液体,对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射线的种类、能量和活度,例如:放射免疫实验中主要用的是I,要进行外照射与内照射防护。放射自显影实验常用H、P低能β核素,尤其H这种长半衰期的核素,应避免让其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伤口进入体内产生内照射。P发射的β射线能量较高,对眼晶体可能造成损伤,需戴铅玻璃眼镜防护。同时,为避免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意外情况造成实验卓台面或实验室地面表面放射性污染,我们通常给学生配备衬有三层吸水纸的搪瓷盘,这样放射性液体即可残留在吸水纸上,最后将其作为放射性固体收集处理。另外,在进行开放性放射操作时,必须尽可能打开所有的排气扇,以利放射性核素扩散,减少呼吸道、口腔的核素吸入量。

4.联系核事故阐述电离辐射危害,克服核恐怖心理

前面我们谈到日本广岛长崎核战争的巨大危害,难免使学生产生核恐怖心理。广大公众由于不了解核辐射损伤的机制,也不可避免地恐核。尤其是最近日本强烈地震引发福岛核事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核恐慌心理,也使公众高度关注核电站安全防护问题。对此,我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教学中介绍了Chernobyl核事故概况,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Chernobyl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核爆炸事故。该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基辅西北130千米的普里皮亚特河畔的普里皮亚季镇,其第四号机组于1983年12月投入运行。由于反应堆物理结构和关闭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以及低功率工程实验时操作失误,安全系统被切断,导致短期内反应堆内蒸汽压力过大,爆炸起火,使堆内放射性物质总量的3.5%外泄到环境中,总释放量12×10Bq, 其中Cs0.09×10Bq,Cs 0.06×10Bq,I 2×10Bq,惰性气体6×10Bq,产生的放射性灰尘相当于日本广岛核爆的100倍,它们沉降在乌克兰西部、欧洲国家及全球。事故后10天,火被扑灭,停止释放放射性物质。事故发生时现场有操作工177人、建筑工人268人。本次事故受照0.8Gy者237人,有134人被确诊为急性放射病。因急性放射病复合β粒子皮肤烧伤火热烧伤死亡28人,另2人死于现场(烧伤或压伤),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此为近期效应。事故发生后20年(1986―200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以及事故后由俄罗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三国核能机构与卫生部门共同组成的研究事故后果的学术组织――Chernobyl论坛进行的辐射流行病调查表明,事故发生时处于18岁以内的3000多名青少年(其中大部分为15岁以内的少年儿童)由于长期大量饮用被事故释放的I污染的牛奶而罹患恶性肿瘤――甲状腺乳突状瘤,同时有200多名事故发生时15―46周岁的育龄期妇女患程度轻重不等的放射性不孕症,另外有30多例病人因摄入放射性灰尘照射患心血管疾病[6],这是该事故的主要辐射远后效应。由此可见,与日本核战争相比,尽管此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量较大,但由于苏联政府在事故发生次日――4月27日临晨开始,在周围3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三批迁移11.6万居民,同时对参与现场应急抢险人员发放KI片,因此大大较少了放射病的发生率。让学生认识到核事故危害尽管巨大,但其危害还是局部的可控的,只要积极应对,仍可缩小危害,因此大可不必恐惧。同时,我国从1985年第一座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以来25年的核反应堆营运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可靠的。针对日本岛核事故,我们讲清此次事故U裂变产物――I的释放量尽管超标达一万倍,但根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标准(I在放射工作场所与露天水源的允许活度分别为0.33Bq/cm与22Bq/L)测算,仍属危害程度最小的Ⅴ放射源[7],这样强度的放射性碘远小于一次甲状腺显像剂量(5―30mCi), 对日本以外的公众尤其是我国居民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中的亲身体验,我校医学生辐射安全意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随着包括核电在内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要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意识,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我们也要适应形势需要,加大对医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力度,为我国核技术产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及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储备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我国核工业从适度发展变到加快发展新华网(2006)1月13日综述.

[2]刘树铮主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6,(第二版):464-471.

[3]强永刚主编.医学辐射防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第一版):63-81.

[4]杨秀珍,欧克仁,于海忠,刘远兴,季其仁.四例急性放射病人和九例小剂量辐射损伤者及其子女远期效应的医学观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项目,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5]陈英,杜杰,张学清等.太原“4.11”钴源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及照后一年细胞遗传学随访,辐射防护,2010,30,(4):201-207.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Report of the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Health”.WHO Press,Geneva,2006.

[7]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第62号公告.放射源分类办法.

项目资助:安徽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1941),安徽医科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校教字【2010】3号)。

篇5

[关键词]环保系统;核与辐射事故;分级负责;应急措施;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TM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65-01

核与辐射安全无小事,应急上作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未来辐射事故应急上作越来越具有反核恐怖袭击的特点,应重点落实“六个强化”,逐步建立“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反应迅速、处置妥当”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体系。辐射防护是研究保护人类(系指全人类、其中的部分或个体成员以及他们的后代)免受或少受辐射危害的应用学科,有时亦指用于保护人类免受或尽量少受辐射危害的要求、措施、手段和方法。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在核领域,辐射防护专指电离辐射防护。核设施及核技术应用单位注重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环保部门加强对核设施及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日常安全监管。运行核电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放射性物质运输、放射性废物贮存和处理处置设施安全运行,均未发生一级以上的安全事件或事故,在建核设施的建造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1 强化事故预警

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选取百枚重点放射源(包括固定源和移动源飞利用GPS定位系统和射线探测设备对其周围环境进行24h连续自动监测。监测数据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传回环保部门自动监控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即时显示出每枚放射源的辐射剂量及放射源在线状况。放射源在使用、转移或维修过程中如发生射线泄露或丢失等异常情况,系统能即时发出报警,并将异常信息传输至监控中心,可由环保部门运用应急监测车进行巡测、复测。

2 提高人员应急措施

应急素养包括应急意识、反应能力、技术水平、人机(仪器设备)结合程度、预估评判能力等等,它是一个综合概念。日常的辐射环境监管也好、监测也好,总是在一种按部就班的土作程序中进行,仔细认真就足以解决遇到的大部分问题。而在辐射事故应急时,情况复杂,不确定因素多,协调因素多,预估预判的因素多,现场需要临机决断的土作多。因此,应急过程是对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体系综合能力水平的检验,也是应急队伍应急素养的综合反映。应急队伍应急素养高,可以科学预估预判现场情况和事态发展趋势,敏感捕捉到现场变化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调整应对措施,既有利于现场的科学快速处置,又有利于为决策层协调各要素和做决策提供准确可靠数据和处置建议,抢占事故处置的主动权,将“通过应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努力将事故损失降到尽可能低”的应急目标落到实处。因此,提升应急队伍人员应急素养对科学高效处置辐射事故,保障人和环境安全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3 强化应急演练和培训

先进的应急系统和精良的应急装备,并不等于良好的综合应急响应能力,必须常学常练、实战实练。要着眼于常态化,省级、市级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并对各省辖市的应急响应情况进行考核;着眼于实战化,事前不通知、不排练,事后要形成总结报告,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检验应急预案和实施程序的可操作性,并加以完善。同时,要将应急培训上作纳入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人才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应急培训,对省、市环保部门应急小组负责人进行综合培训,对从事具体应急监测、处置上作的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企业的应急管理和操作人员组织集中培训,使各类应急人员清楚各自的岗位职责,掌握所需的应急知识与技能。

4 强化应急联动

应急联动环节最重要的是,明确担负不同响应职责的行动小组、作为协作单位的相关部门、作为技术支持的应急专家组等的权限和责任,建立为调动应急人员和进行应急通知与报告所建立的权责关系与通信渠道。应急期间,“联动”须先“联络”,确保联络渠道明确、固定,联络用语规范并严格执行记录制度,对外渠道和口径统一。在环保系统内,建立辐射事故应急联络员制度,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构建省、市、县三级应急组织网络;应急情况下,值班人员响应,其余人员待命,必要时给予支援,做好事故应急响应的衔接上作。在对外协调上,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向有关部门通报倩况、向媒体信息,各有关单位按照全省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要求密切配合。

5 强化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是对事故发生地进行污染水平监测和采样,属于非常规监测,对仪器选型、方法选择、点位布设、数据分析以及应遵循的监测原则有着特殊的要求。及时、高效的应急监测能够为科学决策、妥善处置事故提供可靠保障。因此,首先要夯实应急监测基础:一是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编制配套的应急监测技术规范,推动应急监测标准化、程序化;一是建立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应急监测数据获取及时、结果可靠;三是开展全省辐射应急能力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强化各级辐射站和监察队伍的应急能力建设,包括应急监测车辆、便携仪器和个人防护装备,并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其次,由于不同情况下的辐射事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开展应急监测前的调查,借助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确定污染源特征,划定监测范围。再根据调查结果制订不同的应急监测方案和防护措施,明确监测项日、监测点位,对射线泄露事故应确认泄露物质、污染范围。如果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或存在_次污染的可能,还要加密监测,并及时报告监测结果。

5 强化分析评价

事故发生后,一方而,在做好应急监测工作的同时,要综合分析应急监测、采样数据,预测事故形势及发展趋势,同时研判现有应急行动措施的有效性,以便随时调整应急行动方案。另一方而,要建立事故分析评价体系。整理汇编辐射事故典型案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深度分析典型案例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深入排查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监管上作,杜绝事故多发态势。

6 结语

环境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国即将大力发展核电和核技术利用持续活跃的背景下,辐射环境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逐步受到重视。预防辐射事故固然重要,但建立和保持快速、高效的事故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发生事故后快速响应,将事故损失降到尽可能小,同样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关于辐射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包俊青.科技展望.2016(14).

[2]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张彩虹,任晓娜,沙连茂,胡逢全.辐射防护.2014(01).

[3] 浅谈辐射环境监测的实践与思考[J].王鑫,邹伟,孙冶.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8).

篇6

1.1一般资料选择DTC术后经131I治疗的患者806例,其中男287例,女519例,年龄10-76岁,平均年龄43岁。病历资料完整,均有明确的术后病理诊断,状癌795例,滤泡状癌11例;无转移者237例,有转移者569例(颈部淋巴结532例,肺32例,骨5例)。1.2治疗与防护1.2.1治疗前准备预约治疗时患者应提供术前颈部超声、手术记录、病理结果,确认属DTC术后131I治疗适应证者,可按要求预约治疗时间。所有患者均应停用左甲状腺素钠片(L-T4)并禁碘饮食4周,在低碘饮食的同时不可忽视禁用含碘药物,如西地碘含片(含碘1.5mg/片)、胺碘酮等。特别要注意3个月内应当避免使用含碘造影剂的CT或X线检查,常规应用的造影剂含碘量高达15g/100ml[4]。治疗前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完善所需的实验室检查:血清甲状腺功能八项检查(至少包括TSH、TgAb、TG等),PTH,血常规,肝、肾功及血清离子五项等,育龄妇女需查血清HCG;心电图,颈部超声,甲状腺摄131I率,甲状腺99mTcO4-(北京原子高科有限公司提供)静态显像,可疑肺转移者需胸部CT检查,疑似骨转移患者需全身骨显像。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按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治医生应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所有疑问,直到患者明白和满意并要求患者签字后,方可实施治疗。1.2.2治疗剂量清甲(去残)患者常规给予131I3.7GBq(100mCi);同时存在功能性转移灶者,根据治疗前检查结果,依据转移程度不同给予相应的放射性131I剂量:存在颈部淋巴转移者3.7-5.55GBq(100-150mCi);肺转移者5.55-7.4GBq(150-200mCi);骨转移者7.4-9.25GBq(200-250mCi)以达到同时治疗转移灶的目的。1.2.3给药前准备及给药方法嘱咐患者服用131I(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前应禁食4-6h,服用后仍需禁食2h,3日内禁碘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对该治疗有疑虑或对辐射安全的担心引起烦躁、担忧等一些现象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积极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疏导;对易恶心,呕吐或晕车等现象的患者,可给予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药物来缓解。给药方法:一次口服,将药物咽下后立即用温开水少量多次漱口,并将漱口水咽下,以免口腔沾染。1.2.4辐射防护对DTC患者进行口服131I治疗时,除残余甲状腺及其病灶摄碘外,大量131I从尿液、汗液、唾液中排出,患者是一个开放活动性的强放射源。因此医护人员要做好外照射防护,避免131I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确保周围人群安全和环境清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治疗隔离期间的注意事项,正确处理排泄物和污物。应强调医务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减少医护人员来自服131I治疗患者的不必要照射和意外事故。医护人员必须经过放射防护培训,操作中必须遵从操作熟练、准确迅速、安全高效的原则。给患者服药治疗时应采取时间、距离、屏蔽防护措施,如:穿专用辐射防护衣,带防护铅围脖和铅眼镜,佩戴个人计量仪,戴橡胶手套及双重口罩等;其次,强化患者治疗隔离期间管理,谢绝社交活动,避免不必要的公众照射。放射性排泄物和污物收集后无害化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医护人员与患者交谈时保持一定距离,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并给予合理的处理措施,尽可能做到短时间远距离。提醒患者减少密切接触他人;在服药后1周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应该经常洗手洗澡,以有效减少皮肤污染。

2结果

806例患者在131I治疗后一周内有11例出现恶心,食欲减退;9例出现失眠,多梦等症状;2例患者治疗后因未按要求含服VitC而出现腮腺肿胀伴痛疼,以上患者经过心理调适和对症处理,一周后症状明显缓解并安全度过治疗隔离期。特别是1例DTC伴双颈部淋巴结、双肺、肾上腺、髂肌等多脏器转移的10岁患者按照规范的治疗护理和辐射防护措施,经4次131I治疗后,所有转移灶完全消失,随访三年半患者无治疗后并发症,已获得临床治愈(图1)。随访3-5年证实806例患者均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并对自己的生存质量基本满意。

3讨论

篇7

【关键词】X射线 ;透视; 摄片

【中图分类号】R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52-01

X射线用于医学诊断已有悠久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以来,放射诊断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学有了迅速的发展,电离辐射在疾病诊治中广泛应用,使众多的人受到辐射的影响,医用辐射成为人类受电离辐射的最大来源,医用辐射防护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对于放射科医生来说,随着对X射线认知的不断深入,防护意识以及防护措施也在不断的改进;但对于受检者来说,虽然也有一套规范的防护法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废片率"增高及X射线照射次数明显增多,可以看出当前医护人员并没有对受检者的辐射防护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本文对关于医用X射线受检者的防护,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1 医用X射线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最新资料显示,在大城市中我国拥有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比如:人口仅1 000多万的北京地区拥有的CT机数量已超过人口6 000多万的英国全国拥有量。在这些X射线装置的实际使用中严重存在滥用现象。

(1)对透视的滥用:在目前医院中,对于有呼吸道症状患者,不论有什么特殊情况,透视都成为医生检查的首选手段。这种状况在基层医院中更为严重,对于受检者采取一刀切的手段,不论什么病,都需要过胸透关,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初中、高中学生以及大学毕业生,但是因为透视照射剂量大、清晰度与分辨率低对结果又无法得到客观的记录,所以在目前很多国家中,透视已经被淘汰,据可靠的统计显示,英国对透视的使用率为0.2%,而我国则高达61.8%,这也显示了,我国在透视使用上存在着滥用现象,给受检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2)对摄片的滥用:尽管摄片的X射线剂量相当小,但是如果存在滥用情况,依然会给受检者带来不小的损害。在当前医院中,摄片滥用的现象也广泛存在,在一些医院中,医生对患者一律摄片,甚至应用于婴幼儿,有的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就被反复的摄片,给患者带来了健康隐患。摄片的另一表现就是点片过多,如肋骨点片,有些医生为迎合部分患者对外伤的诊断越早越准确越好的心理,片面对待X射线检查结果,为验证或排除极细微的肋骨骨折,在大容量X射线机上反复透视并摄片,被照射了大量X射线后,才找出了不需要做任何处理的细微骨折,甚至在经过多次的点片之后仍然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3)重复检查过多过滥:一些医院片面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依据其他医院做的CT、X射线片以及患者的身体健康承受力,一律要求患者做整套全新检查,不仅严重的违背了医院职业道德,而且忽视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2 防护措施分析

(1)加强职业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强化放射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防护技能和X射线检查诊断水平。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在放射工作中扮演着三重角色,既是人工辐射的实施者,又是辐射危害的受害者,更是辐射防护的直接执行者,他们在放射防护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因此,必须加强他们的放射防护法规、放射防护知识、医用X射线检查诊断业务技术的培训,改变那种受检者偶尔照射一次,防护不防护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最近几年,我院每年将全体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送到上级卫生监督管理所进行放射防护法规、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

(2)贯彻X射线应用的正当性原则:临床医师在判断放射学检查的正当性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合理的使用X线,注意避免不必要的照射。绝不能因为某些利益的驱动而违反正当性原则。对于妇女和儿童的X线检查更应慎重而行。一般来说,对育龄妇女要严格掌握"十天原则";对孕妇应尽量避免下腹部及盆腔的照射,必要进行时要严格掌握射线束的准直;对儿童,因其具有较高的辐射敏感性,所以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同时,在我国群体检查中常用的X线照射多为胸部透视。也应该按照X线应用的正当性原则。应考率普查可能查出的疾病使公众获得的利益,只有这些受益足以补偿在经济和社会方面所付出的代价时,这种检查才被认为是正当的。对于X线诊断的筛选性普查应避免使用透视,对于幼儿入托、学生入学更应取消健康查体中的常规胸透。

(3)选用最优设备,并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目前,许多医疗单位的X射线机比较陈旧,自身防护效果差,影像质量不符合要求。为此,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实施X线诊断的医疗单位必须保证所使用的诊断设备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及标准,使诊断设备在获得足够信息的同时,其照射量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同时,对X线诊断设备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及调试,并及时进行剂量的测定以及监测仪器的校准等各项工作,确保机器安全有效,避免一切可能由设备因素导致的不必要照射。

(4)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对广大居民进行X射线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可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或制作宣传展版的形式,让公众认识到X线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尤其要让公众了解辐射损害效应中的随机性效应,即任何剂量的照射都有可能导致辐射损害效应。因此,广大居民切不可存在有病就要"照一照"的思想,只需在诊疗时与医生密切配合,接受与受检者的一致的最低照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电磁辐射;环境监管;策略探析

电磁辐射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物,而且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能,从而也就让环境监管难度变得更加困难。在我国,主要是运用双轨监督和分级审批的方式来应对豁免水平之上的电磁辐射体,也就是借助于国家和省级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进行审批,监督权交由行业主管部门来实施。有关基站电磁辐射具有一定的特点,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危害,而且也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一、有关基站电磁辐射特点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大都是呈现一种均匀的平面阵、直线阵或者圆阵,在有效组成成分当中,基本半波振子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通常情况下,将2D2/λ的距离作为天线近场距离远场的分界判定准则,当中“D”表示天线尺寸的最大值。工程上900MHzGSM是最为典型的一种基站定向天线,以此为例,远、近场分界距离大致在10米,因此,基站天线一般情况下都是处在天线的近场内天面上。从环境保护视角上来看,移动通信基站远场电磁辐射水平最为常用的是理论预测方法,但基于近常评估期间,使用的最为普遍的测量方法为现场测量方法。针对理论预算完成相应的计算工作时,通常是用微波远场轴向功率密度计算公式加以计算。由于计算公式的复杂程度较高,本文不对其进行详述。如果根据一般角度分析,基于GSM以及WCDMA等系统进行基站远场电磁辐射水平估算过程中,通常采取的方法为天线轴向电磁辐射水平测量;而针对于TD-SCDMA系统基站时,由于其自身具备智能天线,与此同时还不存在固定模式的发射方位;因此,基于系统满负载监测过程中,以及多波束赋形监测过程中,通常会采取估算电磁辐射水平的方法[1]。若以较为典型的GSM、CDMA基站为例,它的电磁辐射水平、高差以及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为:离天线水平距离15m以外的区域电磁辐射水平小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中0.03~3GHz频段公众照射功率密度导出限值40W/cm2,随着高差的增加,上述距离逐渐减小。此外,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广东广州市主城区域移动通信基站周边,基于公共区域,电磁辐射水平通常是百分之八十;但处于0.80W/cm2内,大致为94%,则在4.0W/cm2以内。介于此,我们能够看出,移动通信基站周围环境中电磁辐射水平并不是很高。

二、有关基站电磁辐射防护与环境监管的策略探析

首先,一般情况下,公共场所和居民楼相对比下,前者天面借助于加锁。设立警示牌,而且还有专人管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预防群众进入到天面中,相对于居民楼天面而言,公共场所天面群众的活动可能性要小很多[2]。介于此,在架设基站的时候,应该更加倾向于选择公共场所。因为基站天线周围都会伴随着非常高的电磁辐射水平且都是在天面上集中,而居民楼天面所处地区很多居民都能够轻易到达,所以针对于高于电磁辐射水平管理目标值的相关基站,应在整改时尽可能的不借助于加锁的方式,而应该借助于基站发射功率来约束天线的架设位置、角度以及高度等,从而让公众能够到达的天面区域中所存在的电磁辐射水平在管理目标值内。其次,对存在较高电磁辐射水平的天面各个监测点位的站点,应该对其周围的电磁辐射源进行着重调查,并及时实施分频测量;针对于共建共享站,倘若存在基于监测点位当中的电磁辐射水平要远远高于项目管理所设定的目标值的情况下,那么则需针对天面上每一个基站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评估,进一步明确分频测量方法及成果。第三,要明确的要求验收基于验收环节,需明确的内容包括:(1)时基站变更的数量;(2)是不是属于共建共享站;(3)天线属于何种类型,天线采取何种架设方式;(4)基站所处区域的类型以及基站变更的发射机参数类型以及应如何处理未验收的站等方面;严格规范典型站的抽测比例和典型站的选取原则。第四,针对基站发射功率来说,基于环评以及验收批复过程中,需明确的是绝对不可高于核准功率。倘若需对天线角度进行调整,并对相关功率进行调整,则需做好该基站环境的电磁辐射水平的检测工作,并交由相关的环境保护机构进行备案和记录。第五,从基站的建设性质的视角上来看,尤其是对界定扩建、改建以及技术改造等进行明确的过程中,将对基站的各个参数进行填写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参数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在改建或扩建基站的过程中,应该在基站信息表中记录好改建或扩建之前的基站信息。最后,要详细的解释室内基站和微蜂窝基站分布的原因,并明确给出能否可以将其设为评价对象,如果需要评价,则应该严格的规定它的监测和评价内容;倘若对室内分布基站完成了相对应的评估,同时对微蜂窝基站完成了相对应的评估,那么基于验收监测期间,应该明确规定是否需要对其进行验收,如需验收,验收方法选择哪一种[3]。

三、小结

随着当下相关基站的迅速发展,人们在对其所带来的便利进行享受的同时,也更加重视电磁辐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只有国家或省级环境保护相关机构对电磁辐射水平做到严格监测,在建设、规划和维护相关基站的过程中,严格规范电磁辐射防护措施的实施工作,落实贯彻环境保护意识,才能让公众和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

作者:吴俊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艳春,晁晓会,耿德军,贺金龙,彭燕,吴永红,李志慧,高艳,李雨,张成岗.复杂电磁环境作业人员对电磁相关知识的认识情况分析[J].军事医学,2014,01:57-61.

篇9

关键词:实验室 射线检测 风险

1.产品检测过程

1.1存在的风险因素

在日常的射线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意外照射、防护装置失效带来的长期照射、违规操作、未正确使用防护设备等。

1.2控制措施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给出了射线防护的ALARA原则,即只要可能,应使个人剂量、受照人数和潜在照射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因此,对射线检测的过程必须严格管理,具体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射线检测场地和探伤装置必须满足GBZ117《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要求,经专业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对使用固定式X探伤机的实验室应使用门机连锁装置、设置监视器、在探伤室内安装急停装置等设施以确保安全,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射线检测场所应配备场地报警仪,操作人员应配备个人剂量计和剂量报警仪,上述防护设备应定期送往专业部门检定校验,以确保防护设备始终处于正常状态。

实验室应成立辐射应急组织,明确参与应急准备与响应的部分和人员,并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工作。

实验室应建立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人员培训、探伤装置检查维护、台帐管理、辐射监测和辐射安全检查。

实验室应制订健全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探伤室操作、探伤设备使用、监视仪器操作等,操作规程应适时修订。

2.暗室操作

2.1存在的风险因素

射线检测目前仍普遍采用传统的拍片法,此种方法应用历史最为悠久,技术上也最成熟和可靠,暗室底片冲洗过程包括显影、定影、水洗、干燥等环节,底片冲洗用到的显影液和定影液通常由多种化学药品(酸、碱等)配置而成,对人员和环境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风险:一是酸、碱溶液对人的皮肤具有腐蚀性;二是酸性溶液产生刺鼻气体,长期吸入会对人的呼吸系统产生损害;三是洗片后的废液中含有金属银等物质,如果随意排放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2.2采取的控制措施

应避免冲洗底片用化学溶液与皮肤的直接接触,必要时应戴上手套进行操作;

暗室应安装通风系统进行换气,通风系统应符合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以确保暗室内的空气质量;

洗片废液应由具有废液回收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处理,产生废液的单位应与废液回收单位签订废液回收协议,定期进行废液回收,回收时应写清楚废液种类、数量、去向等信息。

3.评片环节

3.1风险因素

射线检测目前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拍片检测,依靠人员进行底片质量评定,这种方法对底片评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自动化和可视化程度低,存在的风险主要是人员经验不足、长时间工作疲劳、情绪波动等因素造成的误判或漏判。

3.2控制措施

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应不断加强的评片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工作能力;评片人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应适当的休息放松,以缓解眼部疲劳;底片评定实行双岗制,采取先自评、再互评的办法以防止误判的发生。

4.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

4.1风险因素

随着射线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胶片成像技术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比如对评片人员要求高、底片不易保存、查找检索困难等,射线检测中CR、DR等新技术也不断出现,具有对操作人员要求低、方便、快捷等优势,但是新技术要完全代替传统的胶片照相还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是新技术的有效性、可靠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二是新技术应用的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4.2控制措施

CR、DR数字射线技术的发展应用已是大势所趋,任何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带来风险,现阶段实验室需要做的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大力开展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展数字射线技术与胶片成像技术的等效性研究,积极推动建立数字射线检测的标准体系,将风险控制到最小,为下一步全面推广数字射线技术做好准备。

5.职业健康管理

5.1风险因素

射线辐射能够杀死人体细胞和改变细胞功能,射线辐射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是指导致器官功能丧失的各类辐射损伤,短时间内可引起细胞大量死亡;随机性效应是低剂量下唯一可能发生的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某些疾病(比如癌症、遗传)发生的几率增加,从事射线检测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风险因素主要考虑辐射引起的随机性效应。

5.2控制措施

实验室对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应建立完备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上岗前,应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符合要求的方可上岗。

6.行政管理

6.1存在的风险因素

从事射线检测的实验室存在的管理风险主要包括:未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从事辐射安全许可证许可范围以外的工作、由不具备资质的单位回收废旧射线设备和废液回收、不接受监督、对问题整改落实不到位、辐射工作人员未按要求持证上岗等。

6.2控制措施

从事射线检测活动的单位应依法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并在其规定范围内开展工作,许可证到期或单位法人等重要事项发生变更时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提出更换事宜。禁止从事许可证许可范围以外的工作。在处置报废设备和废液时应审查相关单位的资质证明文件,确认无误后开展。定期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并认真落实。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均应根据不同行业要求持证上岗,并从事与其资格等级相适应的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核医学;放射防护;职业病;屏蔽设计;辐射危害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1]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放射诊疗单位在新开展核医学项目时,需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国家对放射诊疗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也制定了GBZ/T181-200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2]等技术标准。笔者在进行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过程中,发现一些易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

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有概述、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辐射源项分析、防护措施评价、辐射监测计划、辐射危害评价、应急准备与响应、放射防护管理、结论和建议部分,其中防护措施评价含工作场布局、分区与分级、屏蔽设计、防护安全装置、其他防护措施等。

2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常见问题

2.1布局与分区

与其它普通影像诊断、放射治疗等放射诊疗建设项目一样,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也需要涵盖GBZ/T181中规定的各方面内容。但在核医学建设项目中,因多采用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用药后的患者也将成为一个流动的放射源,同时,患者的唾液、尿液等分泌物或排泄物也将成为污染源项的一个来源,防止放射性污染及防止人员之间的交叉照射,是核医学项目与加速器治疗、普通影像诊断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在放射防护措施评价中,除各房间屏蔽厚度的核实外,整个工作场所的布局、分区也是评价的重点。其中工作场所中的人流、气流、物流的走向是评价的核心,在兼顾方便诊疗的同时,应尽量调整布局或采取措施,以减少放射工作人员与给药后的患者、给药前与给药后的患者间的交叉照射。关键是尽量减少和避免医护人员、患者和公众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建设单位由于条件的限制,又想上尽量多的核素与诊疗项目,往往导致布局不合理。因此,在与建设单位前期沟通和评价时,应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选址、建设面积等条件,建议取消一些不合理或此规划条件以及人员条件下无法开展的诊疗项目,避免因要求大而全而导致无法满足放射防护的要求。

2.2防放射性污染措施的评价

核医学科中防放射性污染是一个重点。在预评价时,应对照GBZ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3]、GBZ134-2002《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4]等标准要求,对场所的墙面、地面、管道、卫生通过间、表面污染监测设备、工作人员操作时的防污染措施、受检者的防污染措施等细节,切实评价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各项防污染措施,如墙面、地面拟采用的材质、防护层高度、表面污染仪的配置、131I治疗病人的用餐问题、治疗病人被服的管理和拖把等清洁用具等的管理等。

2.3三废的处理

放射性废物、废水、废气是核医学科防止放射性污染必须考虑的问题。核医学科通风的评价不能仅限于通风橱的排风,废水的评价也不能仅限于设置衰变池。要求设计单位给出废水、废气排放管道布局图、衰变池设计图等,对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处理做出全面评价。例如通风口的设置、通风换气量、气流的走向,衰变池容量、格局及屏蔽的设计等。同时,应关注设置在一楼以上的核医学科的废水管道的屏蔽防护等问题。固体废物处置的评价,应注意放射性废物桶的数量、放置场所等是否满足工作需求。

2.4评价目标值的设定

因核医学建设项目多涉及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的使用,除了常规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等评价目标外,需加入放射工作人员手部、眼晶体等器官的年当量剂量的要求。同时,在设定建设单位的管理目标值时,虽然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5]中,眼晶体年当量剂量的限值为150mSv,但鉴于2011年ICRP关于组织反应的声明及2012年ICRP118号出版物[6]中眼晶体白内障的吸收剂量阈值考虑为0.5Gy,ICRP建议,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年当量剂量为20mSv,任何一年中的当量剂量限值为50mSv,建议将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管理目标值定为20mSv或更小的一个分数。同时,在辐射危害评价时也用此值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体剂量进行评价。2.5屏蔽设计目标的选取屏蔽设计的核算是预评价的重点。

2.5μSv/h是放疗、影像诊断等项目中较为通用的目标

值[7-8],在核医学科屏蔽设计核算时,绝大部分场所都可将此作为屏蔽设计的目标值。但在注射室、注射后休息室、检查后留观室、受检者卫生间等墙体,及防护门外控制区内患者停留的场所如走廊等应不做苛求,同时患者可能短暂经过的走廊防护门外等非限制区的瞬时剂量率也可不做苛求。但屏蔽体外如楼上、楼下等场所若是其他医护人员或患者等公众成员长期居留的场所,则剂量率目标值就需远小于2.5μSv/h,应根据其实际居留时间计算目标剂量率。因此,在屏蔽设计核算时,建议同时考虑剂量率和剂量负荷。如18F工作场所的剂量负荷可参照AAPMTaskGroup108:PETandPET/CTShiel-dingRequirements等资料,以达到屏蔽设计目标。在采用剂量负荷法时,建设项目每天的核素用量、患者数量等,将是影响屏蔽厚度的关键因素,在工程分析时要切实了解建设项目的规模、核素用量等因素。在屏蔽核算时,要关注通道、走廊等患者停留或通过的地方所对应的邻近区域,如顶棚、楼板的屏蔽,特别要关注工作场所邻近区域或楼上、楼下有长时间居留人群时的情况。同时在核算时,应考虑到注射后休息室、检查后留观室等房间可能同时存在多人在同一房间等情况。因此,屏蔽设计核算应充分考虑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也要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量,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前医患矛盾、公众对辐射的认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

2.6辐射危害的评价

在评价正常运行条件下工作人员所受到的剂量时,除常规的全身剂量估算外,也需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因注射、给药、摆位等操作放射性核素或近距离接触用药后患者所导致的手部、眼晶体的剂量。此时,需假设常规注射、给药、摆位等所需的操作时间、与辐射源的距离、所使用的屏蔽物等情况,如注射时是否使用铅注射屏蔽防护器,运送药物时是否使用药物贮存运输器,用的是何种屏蔽物质、多少屏蔽厚度,是否采用自动封装、封装橱的屏蔽厚度等等。估算时,也需考虑核素的衰减、18F扫描时已等候30min以上及检查前排尿等细节。

2.7视频监控、语音对讲、门禁等设施

视频监控、语音对讲系统、门禁等设施,对核医学科加强患者管理、减少人员受照剂量是很有效的措施。因此,建议设计单位给出这些管理设施的设计图,并在预评价时要对这些拟设置设施做一个较全面的评价。

2.8内照射危害的评价

在核医学建设项目的评价中,评价单位往往注重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的评价,而忽视核医学科存在的内照射危害。国内外多项研究中表明,在131I治疗病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气溶胶,放射工作人员体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核素污染[9],张震等[10]采用空气采样器,宋易阳[11]等采用全身计数器等,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可受到0.34~0.44mSv/a有效待积剂量的内照射。因此,在预评价过程中,内照射危害仍是预评价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应关注甲状腺癌等治疗病房,其通风系统等防护措施能否有效地减少放射性气溶胶等对患者及医护人员造成的内照射危害。建议评价机构应具有相应检测放射性气溶胶的能力,否则无法在类比项目获得必要的数据支持。

2.9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应急响应与管理的评价

建设单位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应急响应与管理的评价是预评价中的难点,也易被忽视。患者的管理是核医学科管理的重点之一,也是降低人员受照剂量的重要措施。但在目前的实践中,建设单位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而忽视软件的管理,表面污染仪、门禁等设施、表面污染监测制度等措施经常形同虚设。因此,应针对建设单位拟定的各项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详细的评价,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补充建设。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评价环节,建议关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的配备,对从事注射、封装等操作的人员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应加戴指环剂量计。同时,建设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也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核医学科的特点列出可能出现的药物滴洒、用错药物或剂量等异常情况的应对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地评价。

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评价人员在掌握放射防护知识的同时又需要熟悉核医学诊疗流程,应严格依照国家放射卫生相关标准并适当引入国际上适宜的新技术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既能指出设计中放射防护方面的不足,又能充分便于诊疗单位的实际应用。

作者:黄丽华 郑森兴 陈新俤 郭进瑞 单位: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卫监督发[2012]25号[S].

[2]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T181-2006[S].

[3]卫生部.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S].

[4]卫生部.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34-2002[S].

[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S].

[6]ICRP.关于组织反应的声明及正常组织器官的早期和晚期辐射效应———辐射防护中的组织反应阈剂量[M]//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118号出版物.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4:84-101.

[7]卫生部.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126-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8]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9]王红波,孙全富.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职业性内照射研究进展[R].广西北海: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交流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