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生药学;成绩;相关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6(c)-137-02
药学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具有药学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领域中从事鉴定、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1],而生药学在药学专业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掌握生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同时它还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为药学专业其他专业学科提供重要的关联性知识与技能。
但从表面上看,生药学的研究对象与药学专业其他专业学科的研究对象大相径庭,甚至有点另类,因此它在药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往往被忽略,仅仅被视作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辅助学科。但它的实际学科价值决定了生药学必定与其他药学专业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生药学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药学专业其他专业学科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关联。对学生成绩的分析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程度[2-4],本文就此做了一些分析,具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我院药学专业2005级大专生101名学生的10门专业学科的结业成绩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利用SPSS 16.0软件系统对10科成绩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的统计学处理。通过对各学科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和P值的相关性分析,寻找生药学与其他药学学科的影响程度,并展开讨论。
2 结果
生药学成绩与其他专业学科成绩的相关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药用植物学0.706、中药炮制学0.680、天然药物化学0.613、药物分析0.560、药理学0.464、药剂学0.352、药物化学0.228、药物商品学0.201、药品经营学0.171、药事管理学0.152;以上10科的P
3 讨论
从分析结果看,生药学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他专业学科的学习效果。从统计学的角度充分证实了生药学与其他药学专业学科有密切联系,生药学是药学专业的关键学科,强化生药学的教学有助于提高药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并且提示第一,药学专业教育要特别重视生药学的教学,要在师资力量、实验设施设备、实习实训场所、教学经费等方面予以充分的支持和保障,这是提高药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之一。
近些年来,药学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学生毕业就业率也较高,这是将药学专业做大做强的难得之机遇,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药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加强生药学的学科开发和建设,能对药学专业的教育起到由点及面的促进作用,是符合药学教育内在规律的。国内医药行业也在近几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医药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鼓励和扶持下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对具备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扩大。药学专业教育与之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就是生药学,重视和强化生药学教学则有利于实现药学教育与产业对接、与市场对接、与社会需求对接,符合现代化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方向。
第二,从药学专业教育的规律来讲,生药学的教学亦需要其他药学专业学科背景知识的支撑,而且它们一起构成了药学专业的知识体系,是学生今后进入该行业的基础。这就要求其他专业学科教师在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同时适当涉猎生药学及药学其他各专业学科的内容,尤其是了解它们的现状和发展动态,以便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取舍;也要求我们的生药学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高度重视本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应兼顾其他专业学科,加强学科教学的横向联系,突出相关性学科的衔接点,促进药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药学专业教育要求所有学科的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储备,而且在其担任的学科教学中应重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和联系,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各学科的背景知识,这是提高其所教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从总体上全面提高药学教育质量的需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的效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同时对高校教师而言,进行成绩分析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命题水平,还有利于了解课程成绩评定的公正与否,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6]。
笔者还注意到,在实际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依然存在各自为政、各自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争课时、抢资源的现象。为数不少的教师专心经营自己的学科,很少考虑到其他学科的发展,也就更少考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这种状况极易导致学生孤立片面的学习,学习效率低下,更不利于学生整体的、综合的系统思维培养。当然也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学生成绩的分析,可以证明各学科有明显的相关性,由此以期为药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7]。
第三,生药学与多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提示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和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在实践中加强各学科间之问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8]。生药学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或成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实践工作的质量。
诚然,影响一个学生的某一学科成绩的因素很多,本文只从统计学角度对生药学与其他药学课程的内在关系进行一些探究,希望对同行能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杨书,李婷婷.实验教学对药学专业学生综合成绩影响的因子分析[J].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7(7):596-598.
[2]吴道澄,吴红,陈长生.医学院校学员化学成绩与后续课程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02,4(2):94.
[3]罗建清,李秋云,汪恒益,等.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模式探讨[J].医学教育, 1994,(12):3.
[4]程光文,李文芳,陈清山.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分析医学生学习成绩[J]. 西北医学教育,2002,10(3):146.
[5]刘晓华,索毅,徐燕,等.对我校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生理学考试成绩的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113-114.
[6]吕雄文,李俊,宣信长,等.安徽省药学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成绩分析与《临床药理学》等课程教学的思考[J].安徽医药,2008,12(6):574-575.
[7]何青萍,袁斌,雷军.高职药学专业基础化学课程设置及学生成绩分析[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7,29(2):95.
篇2
青少年学生抗挫折能力差其危害大而言之关系国家未来。我们常说,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群承受不起挫折的青少年将来怎样挣得在国际上的一席之地;再而言之,不能承受挫折对青少年自己成长能够非常不利。我们现在生活于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努力拼搏,还要心态上给自己恰当定位,也就是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适应社会。如果不具有抗挫折的能力,就由于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
学生能够正确的对待挫折,并且掌握一些战胜挫折的方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目标,并且是否具有抗挫折能力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能有人说思想品德课教师讲授正确对待挫折、如何战胜挫折这些内容,就能够成为“万能妙药”,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虽不能这样说,因为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是一个综合因素,需要全社会努力。但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毕竟能进到自己的力量。
那么应该如何做么?我想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可能有的老师说我不是班主任,课外不是我的事。但是我觉的作为一名称职的思想品德就应该关心学生的课外生活,去了解学生,感受学生。那么课内应怎么办呢?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及情境教育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又生动感性材料。如让一些平时学习一帆风顺的优秀学生偶尔考得差一点,让其体验失败的感受;或者让学生演一些历史悲剧,使学生经受磨难,取得直接的挫折经验,从而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还可以找一些勇于战胜挫折的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不一定是伟人、名人,也可以是平凡的人,这样更有说服力。让学生认识到人人会遇到挫折,只是或大或小,自己有一颗战胜挫折的心非常重要。
篇3
目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增多增强,农业病虫害趋多趋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面临的自然风险也更多更大[1]。随着农业气象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对农业气象学更好服务于农业的新要求,课程的教学存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不知道农业气象学的具体作用和功能,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单一,不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农业气象学的优势和为农业服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如何根据农业气象学课程自身特点及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快速、准确掌握知识并应用与生产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使学生明确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的支撑和保障。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5%~20%,远高于自然灾害损失占全国GDP2%~5%的比重[2]。现代农业气象是现代农业生产与现代气象业务的高度结合,现代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对气象保障服务需求更为迫切。随着气象为农业服务深入发展,农用气象服务工作也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成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手段。
1.1农用气象预报服务
包括农业天气分析评估、农业灾害性天气、病虫害、作物适宜播种期、收获期、重要物候期、土壤水分、未来气候趋势预测和极端气候条件预测及对农林牧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等服务产品。同时预报服务也包括农业气象旬(月)报、雨情、墒情、温情、灾情、农业干旱监测专报,作物生育期间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年度农业气候评价,气象灾害评估与风险分析产品等服务产品。
1.2农用气候服务
包括农用气候专题分析、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农用气象灾害专题分析、农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精细化的农用气候动态区划及成果推广应用、退耕还林草气候适应性分析等服务产品。
1.3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包括开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的气候环境评价。如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甘草);制啤酒原料(啤酒大麦、啤酒花);油橄榄、百合、黄花菜、花椒、白兰瓜、酿酒葡萄、苹果、桃、板栗等作物。开展特色作物播种期、采摘期等时机、适宜天气预报;开展特色作物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响应;开展特色物极端天气条件和病虫害预报等服务产品。
1.4为农业生产提供综合服务
在产前,根据各区内农业气候资源状况,为合理制定栽培计划及选择适宜各区农业气候条件的优质、高效的优良品种,提供气候预测分析服务和适播期预报服务;在产中,通过进行实时平行对比观测和测量,及时获取有关农业气象资料,开展农业气象研究和服务,进行产量、品质的预测预报服务,重点对影响产量和品质的气象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在产后,及时对当年基地生产期间的农业气象条件利弊影响进行分析鉴定,做出气候影响评价,总结当年基地生产经验教训,从中总结规律,指导来年计划和决策,并做好收获和储运期间的气象服务[3]。
2加强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
2.1突出学生创新思维,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行为,有了创新行为,创新精神才有生命力,才有实际价值。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靠学生的实践。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实习、见习、参观、社会调查、业余兼职等多种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会遇到许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4]。农业气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比如说农田蒸散量是由作物叶面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造成的农田水分损失量,它是决定农田水分状况,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状况的重要因素。对于蒸散量的测定方法很多,无论那一种方法的测定都会有各自的优缺点,针对此问题如何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去理解农田蒸散量的测定,由老师加以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以期在测定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农业气象学本身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同时也是其他相应专业课的基础课程,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如果在基础课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培养起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专业课的学习势必会非常被动。因此,确立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科学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5]。比如说研究同一个农业气候区域内,由于地形不同而形成局地的气候差异以及对农业产生影响,是农业气候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研究方法一般是对典型的地形进行短时间的气象观测,并用物理模型进行计算或数理统计分析,确定地形影响气候条件的规律及其农业意义。学习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要求学生在后面学习地学课程中注意把握,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农业气候区域,那么对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的形成是否和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关呢?因此,农业气象学的学习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知识积累作用,同时也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良好开端。
2.2重视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我校农业气象学实验课学时较少,目前开设的内容仅为辐射、温度、湿度、蒸发、降水、气压和风这几个主要气象要素的观测,由于课程设置的限制没有涉及综合性实验。我们认为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在安排实验课教学时有区别地对待。对于农林专业,建议将各气象要素观测开设为地面气象综合观测实验,集中在一次对各个气象要素同时进行测定,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分析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天气状况。对于资源环境专业类的学生,不仅仅要安排农业气象基本因子的观测,同时可采用选修课、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形式增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部分气象数据的处理和建模。比如利用我校现有的气象观测设备,完成对农田蒸散量的计算,通过学生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风速、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测定,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推导农田蒸散量的数值,既加深了同学们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理论知识后,有选择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节假日),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生产实际问题,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调查家乡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家乡土壤的解冻期、作物的播种期、某一天的温度变化(温差)情况,主要生理病害等情况,以及它们和气候之间的关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交流,班级同学可分为几组,设定不同的题目,最后通过大家每一组的调查讲解,实现相互之间的知识共享。
2.3使学生了解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前景
篇4
1 医疗气象学的发展
医疗气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国外,公元前400年被称为“医学之父”的Hippocrates在他的著作中就已有气候影响健康的记载。医疗气象学真正有所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但那时的研究比较离散,彼此之间没有相互联系。后来在荷兰地理学家Tromp教授(从事肿瘤地理分布研究)与德国首家医疗气象研究站的创建者巴伐利亚的Ungheuer博士的推动下,于1956年8月29—3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国际生物气象座谈会,在会议期间成立了国际生物气候及生物气象学会(现称国际生物气象学会),医疗气象为生物气象学的一个分支[2]。国际生物气象学会的成立,推动了医疗气象学科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有了许多科研成果。1957年起每3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1956年出版了国际生物气象学杂志。不少国家都先后建立了相应的学会,并进行了地区性的学术讨论会,如联邦德国自1953年起,每3年举行一次;日本1961年起每年一次;美国1969年开始每隔3年一次;瑞典1980年、澳大利亚1982年起均有规律地召开生物气象学术会议。在我国,天气与人类健康同样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据有关资料介绍,早在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关注到天气、气候与人们健康的关系,并对气候变化可以致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一些疾病的防治报告中,有了些关于气象因素与疾病关系的分析,并将季节和气象要素应用到分析中。60年代开始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始使用气团、大气环流来分析天气与流感、心脏病、中风死亡率的关系等;1971年,全国开展了慢性气管炎的研究,气象条件对感冒、气管炎、心肺疾病影响的研究,推动了我国医疗气象事业的发展。1972年,通过研究气象条件与感冒、气管炎、心肺疾病的关系,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生负责,成立了全国气象环境与呼吸四病关系研究协作组。1974年,中央气象局召开的第2次应用气候学术会议,将医疗气象列为内容。从此,我国开始了较系统的医疗气象学的研究。1975年,南京大学气象系举办医疗气象学讲座。1984年,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研究生课程。1995年7月在北京首次组织了国际生物气象学讨论会,来自20多个国家的医疗及气象科学家出席了会议。2008年中国气象学会成立了医疗气象专业委员会,挂靠兰州大学。2009年4月9—12日兰州区域气象中心举办了全国医疗气象预报技术培训班,有来自十几个省的60多位专业预报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同年10月14—16日在杭州召开了第1次医疗气象学术研讨会[3-6]。
2 医疗气象学研究方法进展
2.1 统计学方法
2.1.1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早在20世纪初,在德国的一些医师就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天气条件与疾病的关系并发表了较多报告,提出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天气有关。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大学小儿科主任Derudder教授首先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气与疾病的关系。
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回归分析则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单因素的一元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某一种气象条件的变化对某种疾病的影响。如:1969年,德国的Auliciems选取19个中学的23个班级中624位11~16岁的中学生(378男生,246女生),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环境高 温 对 中 学 生 的 舒 适 度 的 影 响[7]。1979年,Fujita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204名患有肾结石病人与天气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天气变暖,气压下降的时候更容易加重患者的病情[8]。1984年,意大利的Formiconi利用线性回归分析了佛罗伦萨市353位尿结石绞痛患者和天气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温干燥且气压多变的天气下,患者病情容易加重[9]。2002年,阿根廷的Matilde等利用线性相关方法,分析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冬季和夏季期间门诊人数和天气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冬季气温骤降时消化系统疾病人数有所升高,并且在夏季高温、潮湿的天气下,骨骼和肌肉疼痛的人数明显增多[10]。2006年,陆勤、顾品强选取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脑出血病例,并选取气压、温度、湿度、日照时数、降水、风速等6项常规气象因子,分别与脑出血疾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低温、低湿、高气压和风速4项 因 子 最 容 易 引 起 脑 出 血 疾 病 的 发 病[11]。2007年,王玲等对呼和浩特市3年的高血压住院及门诊病历与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得到高血压发病与日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日平均气压呈正相关[12]。2008年,李永红等对南京的200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访一年,分季节采用逐步回归分析选出影响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气象因素。结果发现,影响发病的气象因子有气温、气压、风速、24h温差,并且当气象条件稳定,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低,气象条件多变,发病率高。降温和高气压是诱导支气管炎发病的主要气象因素[13]。2009年,杨备战、赵科林等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对3所医院每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数与同期月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冬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最高,并与环境温度、湿度和日光照射时间都有高度的相关性[14]。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将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扩大。如:2002年,刘达云等选择了南宁市2425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将其与南宁市同期四季气象进行相关分析,再与同期7类气象因子进行逐月、逐旬、逐侯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消化性溃疡发病与同期某些气温、气压、露点温度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15]。2005年,意大利的Morabito等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佛罗伦萨气象因子与心肌梗塞的关系。结果发现,降温能引起心肌梗死的发作,高温也同样能引起心肌梗死的发作,并且每天持续9h以上的高温造成的严重不适大大增加了入院率[16]。2006年,李卫等研究了气象因素对青岛市区居民脑出血发病的影响,运用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出血的月发病人数与温度指标呈负相关,与气压指标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脑出血与月平均气压、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平均风速有关。结论:脑出血发病与气温和气压突变有关,易于被降温诱发,多种气象因素相互协同或拮抗共同影响脑出血的发病[17]。2007年,黎新宇等将北京地区1996—2005年猩红热月平均发病数据与可能影响猩红热发病的气温、气压、风速、日照时数、降水量等分别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猩红热的发生与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显著相关性[18]。2009年,徐联等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一次性研究疾病的数量提高了,研究了铜仁地区多种疾病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1983—2003年间铜仁地区发病统计前19种疾病和铜仁地区8种逐月相关气象资料统计,将19种疾病的发病率作为因变量,8项气象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得到,铜仁地区疟疾、伤寒、乙脑、流感等9种疾病的发生与月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月平均风速、月平均日照时数等5个气象因素密切相关[19]。2010年,西班牙的María等,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了Castle-leon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消化系统疾病死亡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得出,在秋季,心血管系统导致的死亡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呼吸系统导致的死亡与一年四季都有显著的相关性。春季、秋季、冬 季 都 与 消 化 系 统 导 致 的 死 亡 有 着 正 相关性[20]。
应用更优的多元回归分析来研究气象条件与疾病的关系,如通径分析和分类回归树分析。2004年,黄声举等在分析气象因子对疟疾流行影响中,将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结合使用,得出了不同地区各气象因子对疟疾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不尽一致,对疟疾现场防 治及分析气象因子的 作 用 具 有 指 导 意义[21]。2005年,黄德生等利用相关分析和分类回归树分析法分析了沈阳市细菌性痢疾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最低气温、降水量和气压对细菌性痢疾有显著的影响[22]。
回归分析应用于预报中,2002年,宋文燕等选取镇江市某医院的1955年1月至2000年4月慢性支气管炎、肺炎、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及对应的同时期的温度、气压、温度等气象资料。对疾病与气象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从采用逐步回归建立的预报方程来看,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与气温有密切关系外,还与气压、湿度等变量有明显关系,预报结果较好[23]。
在研究气象条件与疾病关系的过程中,从原来的单因素一元相关分析,到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合起来,再到利用更优化的回归分析进行研究。如通径分析,分类回归树等方法,并用回归分析拟合出预报方程达到了研究和分析的目的。不断优化的统计学方法很好地分析了气象条件对疾病的影响。
2.1.2 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是概率统计学科中应用较多的一个分支,在金融经济、信号处理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些年不少国内外专家也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应用到医疗气象中,很好地分析了问题。
2002年,Braga等运用时间序列法对美国12个城市由于气象因素引起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病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高温和低温均与心血管疾病的增加有关,但低温的影响可持续数日,而高温的影响仅是当天或随后一天,对心肌梗塞的影响热天是冷天的2倍[24]。2004年,美国的Ebi等运用时间序列方法研究了心脑血管疾病与气温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洛杉矶,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会导致住院人数微小变化,而在70岁以上的居民中,温度和降水的变化会导致住院率增加了6%至13%[25]。朱勇,陈晓东采用时间序列的泊松广义相加模型,研究了南京市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日平均温度、日平均地面气压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是逐渐增加的[26]。2008年,美国的Gerber等,采用泊松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姆斯特郡的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天气剧烈变化时,降温会引起大规模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27]。
前人的研究表明,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不同,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的动态数据,并能实施分析预测和 控制。2008年,西 班牙Linares采 用ARIMA模型研究了马德里地区气象条件与疾病的关系。结果发现,当气温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循环疾病的死亡率会急剧上升,并利用气象和患病数据建立预报模型,在热浪来临之前做出预报,可以有效减小死亡率[28]。
目前,在医疗气象研究领域统计学方法是应用最多的,利用统计学方法能够得出某一种气象因素747第6期 周骥等:医疗气象学研究方法进展或几种气象因素与某一种疾病或几种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在还没有弄清气象因素影响健康的机理机制之前,统计学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但在未来的医疗气象研究中要通过更优越的方法来探究气象因素影响人类健康的机理和机制。
2.2 流行病学方法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2.1 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为描述流行病学,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绘、叙述出来。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伊利诺斯大学病理科主任Petersen教授开始进行了天气与健康关系的观察。1971年,美国的Driscoll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国10个城市的1962—1965年动脉硬化患者与天气因素之间的关系,Driscoll将患者分为70岁以上和70岁以下两组,分别分析这两组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病情的状况。结果得出,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会使70岁以上和70岁以下患者的死亡率均上升,且没 有明显的差异[29]。2004年,德国的Mackensen等,在2001年1月调查了德国1064位公民(年龄大于16岁),以及在1994年1月调查了加拿大1506人(年龄大于18岁),19.2%的德国人认为天气会影响他们的健康,而其余45.5%表示天气对他们的健康状况的无影响。在加拿大6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天气的影响敏感。60岁以上年龄组68%的人认为天气的影响使他们的患病率升高,这与加拿大全国总人数的比例是一致的。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天气影响着公众的健康[30]。2007年,西班牙Suárez等,利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西班牙3个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特应性湿疹的影响研究。人群选择的是28394名来自10个不同气候区域城市的6~7岁的学龄儿童。气象数据来自国家气象局的年平均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数。研究发现,特应性湿疹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有关,而与日照数和气温无关[31]。2009年,捷克的Kysely等,选取全年龄组心血管患者并按年龄分为25~59,60~69,70~79,80岁以上4组,分别探讨心脑血管疾病与天气条件的关系。结果发现,类似于热浪,寒潮的来临使欧洲中部的心血管患者死亡率升高,寒潮使年龄在25~59岁人群死亡的风险大大增加。根据天气预报制定对敏感地区人口有目标的早期预警和预防措施,有助于减轻其寒流、热浪的影响[32]。2010年,张书余,王宝鉴等分析了某年吉林省部分医院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同期天气条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春随机调查了144名患者,其中有76%的患者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加重与季节和天气变化有关,其中有63%的患者认为天气与该病的关系显著,有13%的患者认为天气与该病的关系一般,还有24%的患者认为主要与劳累、情绪等有关,而与天气条件无关。从季节变化看,认为冬季最易导致疾病复发并加重的有49%,有38%的患者认为春季容易发病,23%的患者认为秋季容易发病,只有21%的患者认为夏季容易发病。从天气变化来看,患者认为低气压、闷热对疾病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阴天和降温天气,认为降雨和高温天气容易复发和加重的占到40%左右,温暖、爽朗的天气最不易发病。辽源市心脑血管疾病以冬半年的春季多发,其次为冬季,秋季第3,夏季最少[33]。
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且无须设立对照。描述性研究提供了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的情况,可为卫生局做决策时提供依据。但残缺不全的或有偏差性的资料,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2.2.2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又称为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发生率研究(incidence study)、随 访 研 究 (follow-up study)及 纵 向 研 究(longitudinal study)等,队列研究是分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对危险因素的不同暴露状况人群的结局,从而探讨相关因素与所观察结局的关系。
1993年,伦敦的Marchant等,连续4年跟踪了633位心梗病人及同时期伦敦的天气条件,通过队列分析得知,心梗发病有着季节的变化,在冬季有发病高峰,在低温天气也有发病的高峰,环境温度在心梗发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34]。1998年,法国的Argiles等利4年的时间观察了53位肾功能障碍疾病后期需要透析的患者,分别在冬季和夏季测量了透析前后的血压和蛋白代谢情况,结果显示患者的血压有着季节性变化,并且夏季透析的效果要比冬季的要好[35]。2006年,美国的Knowlton等汇总了加利福尼亚州6个区域的10家医院和急诊中心在热浪过境时的门诊人数,通过队列分析得出,在热浪来袭过程中,儿童(0~4岁)和老人(≥65岁)发病的危险最大,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肾炎[36]。自从1954年英国的Doll和Hill利用队列研究初步研究了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系后,该方法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重视,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应用起来。
队列研究的优点:①研究资料由研究者亲自观察,且是在结果发生之前收集的资料,资料比较可靠。②由于对病因有所了解,疾病发生在后,因果关系较明确,故其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比较强。缺点:①不适合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②观察时间较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
2.2.3 病例对照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是分析流行病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正确使用和进一步深入理解病例对照研究,并在经典的病例对照研究基础上衍生出若干种新的方法,克服了经典方法本身的一些固有缺陷,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病例对照研究的内涵,是现代流行病方法学的重要进展。病例交叉是病例对照研究方 法 中 最 常 用 的 一 种方法。
1984年,意大利的Massimo选取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米兰、罗马和都灵4座城市共205019位年龄在35岁以上的居民,通过病例交叉法可以发现,在夏季气温较高时,护理室中的老年人、女性、单亲病人更易死于高温[37]。2005年,加拿大的Villeneuve等运用病例交叉方法研究了渥太华1992—2000年18970名2~15岁儿童哮喘患者。门诊数和气象资料按每6h一组进行分组,结果发现降水和雾与儿童哮喘有关,而在下雪天气条件下门诊人数反而减少[38]。200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Basu选用从国家卫生服务系统中筛选出的231676例非事故死亡病例,利用病例交叉法分析了同期与气象因素变化相关的死亡病例。结果发现,气温每提高4.7 ℃对应着心脑血管患者死亡率增加2.6%,缺血性心脏疾病的风险也大大加大,1岁左右的婴儿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死亡率也有所增加,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无关[39]。2010年,法国的Yackerson等,选取法国某个精神病院中2001—2003年间4325位精神病患者,通过病例交叉发现,风向的改变影响着自杀率和精神病发病率,风速是精神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40]。早在20世纪初,就有西方学者应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肿瘤的发病,直到50年代,特别是近30年来,本方法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优点:不需要众多的研究对象、省时、省钱、比较容易组织实施。缺点:混杂的影响因素较难控制,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有时难以判断。
2.2.4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研究,是指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死亡)情况或健康状况有无差别及差别大小,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方法。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又称干预研究(intervention study)、流行病学实验(epidemiological experiment)研究等。
1979年,Backman等,选取了26例 (平均50岁)的冠状动脉功能障碍患者,通过将实验人群暴露于寒冷的实验室内。结果表明,冷空气能使冠状动脉功能障碍患者失去工作能力,使得血管阻力和血压上升,因此加大心脏的工作量,使病情加重[41]。2009年,日本的Inoue等,利用一组7位9~11岁青春期前的男孩和另一组9位20~24岁的年轻人,并让两组人群只穿游泳裤坐在实验室内,并使实验室内的温度从28 ℃呈线性增至40 ℃以上并保持50min,然后在40℃保持10min。通过测量两组人群的皮肤血管舒张压和出汗量。得出,青春期前的男孩对高温有着比年轻人更强的应变能力和耐受力[42]。2010年,日本的Taniguchi等选取5名男性和7名女性同时坐于人工气候箱内,模拟夏季和冬季的气候特征,并分别观测两组的出汗率、皮肤温度和体温,结果发现人体的出汗在夏季要好于冬季,并且男性的出汗功能要好于女性[43]。
实验流行病学在应用过程中,随着选取研究对象的人数增多,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得到了增强,从而加强了流行病学的研究能力。
2.3 毒理学方法
现代毒理学的定义是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 素 对 机 体 的 损 害 作 用、生 物 学 机 制 (biologicmechanisms)、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和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的科学,在医疗气象的研究中将气象条件看成是“毒物”,利用毒理学理念对其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动物实验和细胞、分子实验。但这个方法也只是在试验中得到的数据,最终的结果还需要人群试验来佐证。
2.3.1 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animal experiment)是指在实验室内,为了获得有关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或解决具体问题而使用动物进行的科学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英、美、法、德、澳大利亚、加拿大、前苏联等国在人工气候室内就开始进行了有关的研究。
1969年,美国的Altland利用动物实验研究了气压对小鼠体内血液中血浆酶、血糖、皮质脂酮等的影响,选取300~350g的大鼠放入减压箱内,不断调节箱内气压并给大鼠抽血化验。结果得出,当大鼠在适应了低气压后再回到正常气压时,会对其体内血液中的血浆酶、血糖、皮质脂酮等产生负面影响[44]。2000年,Sato等,把患有神经痛的大鼠放入人工气候箱内,并让温度从22℃降到7℃。结果发现切除腰交感神经并没有抑制大鼠疼痛反应行为的发生。说明环境温度与神经性疼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交感神经对疼痛没有起作用[45]。2004年,Sun等运用乙酸制备的大鼠胃溃疡模型,研究环境高温对大鼠胃窦粘膜的胃泌素、生长抑素和胃动素的影响,结果高温组(平均温度和湿度分别为32.5℃和66.7%)3种激素的水平均高于低温组(平均温度和湿度分别为21.1 ℃和49.3%),说 明 气 象 因 子 确 实 能 影 响 胃 肠 激 素 水平[46]。2010年,Yildirim等,将成年大鼠分为“对照组”、“肾上腺髓质素治疗组”,“冷应激组”和“冷应激+肾上腺髓质素处理组”,肾上腺髓质素治疗组的大鼠连续一周每天在腹膜内注射肾上腺髓质素,冷刺激组放到10℃的气候箱内1周,通过测试IL6的水平可知冷刺激能够引起致炎细胞因子(炎症前)增多,结果表明,肾上腺髓质素对于冷刺激能起到调节和保护的作用[47]。
2.3.2 细胞和分子实验
应用现代分析生物学技术,从更微观的层面开展气 象 因 素 对 人 体 健 康 影 响 的 研 究。1978年,Bhartendu等,将年龄4~6月体重在20~26g老鼠的肝脏取出,并把肝脏暴露于含有一定量负氧离子的空气,测量肝脏细胞在不同负氧离子含量的空气中的耗氧量。结果发现,当负氧离子含量是正常值的1~9倍时,耗氧量增加14%;当负氧离子含量是正常值的10~99倍时,耗氧量增加9%;当负氧离子含量是 正常 值 的100~999倍 时,耗 氧 量 增 加38%。2009年,伦敦的Balloux等,通过测定全球不同气候特征下不同区域人群的DNA序列,发现受气候影响的自然选择对目前人类的线粒体DNA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48-49]。
3 总结及展望
由于国内医疗气象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经过前辈们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医疗气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水平相差还比较大,目前我国主要的研究方法集中于统计学方法,而医疗气象学更需要运用气象学与流行病学、毒理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和解释天气气候与疾病、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提出几点展望:
(1)由于医疗气象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人员与从医人员之间的合作。
(2)尽管天气条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多研究,但多以描述和统计相关性的研究,缺少机理的研究,气象条件是如何来改变人体生理、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需要进一步研究。
篇5
[关键词] 他汀类降脂药;急慢性脑血管病;卒中;再发风险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4-55-03
Effects of long term curative effect on acute and chron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ns recurrence risk
CHEN Chunlei1 QIU Zhihui2 SU Shixin3 ZHANG Guoliang4
1.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Nan'an City, Nan'an 362300, China;2.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000,China; 3.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an'an Hospital, Nan'an 362300, China; 4.Institute of Liver Disease,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long term curative effect on acute and chron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ns recurrence risk. Methods 215 of acute and chron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cases were all collected from May 2009 to May 2010 in our hospital, who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107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108 patien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 years, (IMT) changes and blood lipids, atherosclerosis plaque area change and 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s were all observed. Results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G, TC, LDL-C and HDL-C after treatment, the diference was signarant(P
[Key words] Statins; Acute and chron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troke; Recurrence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急慢性脑血管病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复发率很高,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相对首次发病预后更差。为有效降低复发率,对于缺血性卒中诊断一旦确立,尽早启动抗栓治疗作为二级预防措施已被公认[1-2]。但作为二级预防用药他汀类尚未得到公认,且到底何时启动也尚无统一认识[3]。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愈来愈受到重视。本研究主要探讨他汀类降脂药对急慢性脑血管病的远期疗效及卒中再发风险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就诊的急慢性脑血管病患者215例,男105例、女11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07例,及对照组108例;研究组中,男55例,女52例;年龄43~79岁,平均(57.2±12.4)岁,病程3~7年;对照组中,男50例,女58例;年龄44~79岁,平均(58.6±12.4)岁,病程3~7年。本试验已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并且入选受试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给予溶栓(有适应证者)、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脑保护剂等治疗。通心络胶囊,一次3粒,tid,po;利脑心胶囊,一次4粒, tid,po;乙酰唑胺片0.25g, tid, po;血脂平胶囊,0.6g,tid po。
研究组在常规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mmol/L)
组别 n TG TC LDL-C HDL-C
研究组 107
治疗前 4.13±0.71 2.33±0.52 2.59±0.61 0.75±0.16
治疗后
t
P 2.94±0.49*
7.137
5.338
5.127
3.321
对照组 108
治疗前 4.15±0.72 2.31±0.49 2.51±0.60 0.89±0.17
治疗后
t
P 4.02±0.55
1.121
>0.05 1.93±0.42
1.531
>0.05 2.21±0.64
0.998
>0.05 0.75±0.32
0.582
>0.05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分别为6.153,4.119,4.136,3.996,*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 0、6、12、18、24 个月时 IMT 的变化比较(,mm)
组别 n 6个月 12个月 18个月 24个月
研究组 107 0.96±0.45 1.01±0.57 1.18±0.43 1.31±0.68
对照组 108 0.98±0.51 0.92±0.49 0.83±0.31 0.76±0.29
t 0.599 2.338 4.165 6.283
P >0.05
注:与治疗6个月比较,P
表3 两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n 致死性脑卒中 非致死性脑卒中 冠状动脉事件 死亡
研究组 107 3(2.80) 7(6.52) 9(8.41) 3(2.80)
对照组 108 11(10.19) 15(13.89) 19(17.59) 7(6.48)
x2 9.217 12.349 15.664 10.167
P
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9990258),每晚20mg,连续2年。两组患者均不应用其他调脂药物。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随访2年,超声检测0、6、18、24个月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血脂改变情况。观察2年中两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与对照组TG、TC、LDL-C及H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6、12、18、24 个月时 IMT 的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6 个月时IMT 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12、18、24个月时两组IM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对所有患者随访2年,研究组致死性脑卒中、非致死性脑卒中、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急慢性脑血管病中,脑内局部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必将会导致此区域内产生血管生理性变异,从而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或促进斑块的进展,而斑块的出现又会进而恶化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4-5]。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如病变逐步进展则会导致内膜分裂、内膜下出血(动脉本身营养血管破裂)和形成内膜溃疡,其溃疡处易于形至闭塞可导致脑部血供障碍从而引发脑梗死[6-7]。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脂药,在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已被肯定,但能否预防脑卒中新发及再发,尚未明确结论 [8]。本研究中,选用阿托伐他汀进行研究,阿托伐他汀也含有氟苯环和氮杂环,是惟一被证明减少心血管病发生优于血管重建术的调脂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 HMG-coA 还原酶和胆固醇在肝脏的生物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含量,并能增加肝细胞表面 LDL 受体数量,由此增加 LDL-C的摄取及分解代谢。阿托伐他汀除了能调节血脂外,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调节免疫、神经保护、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等作用。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TG/TC,LDL-C及HDL-C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年,研究组致死性脑卒中,致死性脑卒中,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能调节血脂,并使斑块面积缩小,缓解动脉硬化、增加斑块的稳定性,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其安全、有效、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常规用药。
[参考文献]
[1] 沈远芳.他汀降脂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39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2):29-30.
[2] 曲莉,刘宗武,赵学忠.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280.
[3] 杜海燕,林阳.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6):488-492.
[4] 张梅,陆峰,田英,等.辛伐他汀的抗炎作用及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河北医药,2012,34(2):209-210.
[5] 肖力,陈康宁.他汀类药物与卒中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11):1232-1236.
[6] 陈雅玲,董强.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影响[J].中国临味神经科学,2009,17(2):128-132.
[7] 徐露.脑卒中高危人群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的疗效观察以及临床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6):1781-1782.
篇6
1 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针对性
1. 1 压缩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
依据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应开设的实验有太阳辐射的观测、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观测、空气湿度的观测与查算、气压和风的观测、蒸发和降水的观测、农业小气候的观测及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整理等。除农业小气候的观测以外,基本上都属于验证性实验。为尽可能地压缩验证性实验,给学生增加设计性与探索性实验的机会,将实验四、五压缩合并为一个实验,取消了气压的观测,对风的观测内容进行了缩减,只讲小气候观测仪器的使用,气象站使用的仪器只要求学生了解。资料整理中农业界限温度起止日期的确定和积温的求算,将原来的多种方法,如界限温度求算中的五日滑动平均法、偏差法、日平均法等压缩为前一种,其余由学生自学。
1. 2 注重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
农业气象学实验课程的设计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根据社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按照教师的要求自行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有计划、有目的地解决这些问题。在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
1. 2. 1 增加农业气象调查实验
通过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过程的组织实施、调查资料的整理、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使学生学会从实践出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1. 2. 2 增加农业气象试验设计
开设一部分设计性实验,比如农田(果园、温室、菜地)温光因子的观测方案设计、农业害虫生育进程、危害期的起始温度和积温研究的方案设计等。结合这些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组织实施。这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对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向专业教师咨询等各种方式得来的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出科学的方案。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1. 3 增加探索性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依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索实验结果。在太阳光照度和日照时间的观测中,植保专业学生对光对昆虫的影响这一内容比较感兴趣,就引导他们尝试做一些这方面的实验,如不同的昆虫对光照度感受的能力及指标、同一昆虫不同生育期对光照度的感受能力与指标等;园艺专业的学生对光与园艺植物的关系应用方面感兴趣,就引导他们做通过改变光照时间的长短来控制花期的实验,并对不同的花卉控制指标进行探索。学生通过做这些探索性实验,并进行讨论,可以总结自己实验设计方案的优劣,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2. 1 实验教材的改革
以前实验教材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而且内容与形式不利于学生自学和预习。因此,必须对实验原理、仪器原理和仪器使用方法及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改革,做到重点突出,并在每个实验中加入“预习思考题”和“技术关键”两项内容。设置“预习思考题”是为了让学生对此次实验有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掌握主动权。在实验中增加“技术关键”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重点、难点,另外还设置了多种思路和问题,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拓展思路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2. 2 实验讲授方式的改革
改革后的实验讲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提问与讨论阶段,提前通知学生实验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对实验内容、实验过程等有初步的了解,避免学生在实验中的盲目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二是讲授与模拟阶段,根据学生的提问及学生的讨论情况,在讲授时只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本次实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授,对实验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模拟与演示,强调技术的关键,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便能够掌握整个实验的内容与技术。通过这两个讲授过程,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展,并能很好地降低实验物品的损耗率。
2. 3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2. 3. 1 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自行安排实验顺序,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实验顺序,首选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并允许学生按教学计划要求提前完成自己的实验任务。2. 3. 2 提供知识咨询由于增加了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学生在学习、实验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较短的实验课堂上不能够完全加以解决,必须在课外时间进行。这就强化了教师的咨询作用,要求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知识咨询的内容以评判方案、提供有关的仪器或资料、解答问题为主。
2. 3. 3 组织兴趣小组
结合学生的专业,向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课题和让学生进行调查等形式去实实在在感受农业气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设实验课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自己的兴趣得以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发展,知识得到拓展,还能增强团队意识。
3 实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督促性
实验考核主要从学生预习、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等几方面综合评定。其中,预习占考核成绩的30%,主要从预习与实验课有关的理论内容、熟悉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查阅实验中所用仪器的性能参数或额定值及与农作物有关的指标、能够设计有关的观测实验方案、写出预习报告等几方面来衡量。实际操作占考核成绩的50%,主要从正确使用各种常用仪器与器皿和准确读数、按照实验的具体要求正确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不损坏仪器和浪费实验材料、实验完成后的整理情况及物归原处等几方面考核。实验报告占考核成绩的20%,主要从根据要求整理实验数据绘制相应的曲线或图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记录和讨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正确回答农业气象学实验课程中提出的问题、报告语言通顺、条理清晰等方面进行考核。同时学生还可以提出提高实验效果的改进建议,对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要求附有实验设计的方案,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和完整、准确、科学表达自己观点和思路的方法。这样,通过对学生实验课程实行全程管理、全程考核,让学生对每一个实验、每一个环节都加以重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体现实验考核的督促作用。
篇7
关键词:地面观测;识别与记录;基础;要求
Abstract: The grou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analysis, of which the artificial observation and other surveying project is a unifie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in grou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project also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ccurate visual for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analysi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vide important scientific basi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ground observation; recognition and recording; basic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P4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地面气象测报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气象观测是气象的基础, 它对一定范围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 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 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及其发报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每个气象台站的根本任务之一, 要想做好地面气象测报工作,必须严肃、认真、负责。首先, 从主观上要树立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坚持实事求是, 严守工作岗位, 密切监视天气演变。严格执行规范规定和岗位责任制, 严肃对待每项观测、每个数据、每份电报、每份报表。本文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观测员观测质量的要求,如何控制和降低测报错情率。
1.地面观测的基础。
作为一名合格的测报人员, 应掌握地面气观测、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电码、气象学、天气学等基础知识。
1.1地面气象观测
讲述了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内容包括云、能、天、温、压、湿、风、日照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原理, 各种观测仪器的使用和维修方法及概况等。
1.2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是气象台站从事地面气象现测工作的业务规范和技术规定, 对观测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以保证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的气象记录。它是一部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规程, 对观测工作的任务、项目、程序、时制和日界、钟表对时、观测工作的基本要求都作了详尽的阐述, 并且对云、能、天、温、压、湿、风、日照、雪深、雪压、蒸发、地温、冻土、电线积冰等气象要素的观测以及记录报表的编制都作了规范性的叙述, 是我们进行观测工作的操作指南。
1.3气象电码
指的是基本天气报、补充天气报和航危报及旬月报的编码规则和具体说明,在观测的基础上, 认真填写电码, 及时准确的发报是提供真实可靠气象信息的保证。气象学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完整翔实的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这些现象演变规律的科学论述。
1.4天气学
天气学的知识可以研究大气中天气变化的规律, 并运用这些规律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有什么样的天气预示征兆就有相应的云、能、天的变化, 以及气象要素的演变。我们根据实际的天气背景, 就更能准确地对观测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测, 提高气象记录的三性, 而且还可以为天气预报提供事实依据。
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平均分布情况, 即天气和各气象要素长期的变化规律就是气候学 研究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 周期性地重复劳 动是测报工作的一大特点。每天、每周、每月、每季甚至每年周而复始,在什么季节一般有什么样的气候, 出现什么天气是有周期性规律的。在各种时候具体的气象观测中, 云、能、天及各气象要素的变化肯定是呈现出相应规律性的变化, 这对于我们充分把握实际观测中出现的问题, 就有一个明确的尺度。为达到获得气象记录的三性要求必然是相得益彰。
2.地面观测的识别与记录
2.1地面观测的识别
无论哪种天气现象均以某种特定的天气条件为前提,只有具备对应的天气条件,大气中才会出现不同的物理过程。在气象观测项目相关的操作规范中对观测项目均有相应的规定,其所对应的作用也是特定的,因此每个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进行天气现象的识别与记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其一,要准确、熟练的理解各种气现象的意义,即某种天气现象是基于何种条件生成的,其表现形式、特征等均要熟练掌握。比如霰,其产生于扰动强烈的云中,云层中的过冷却水滴与雪花或者冰晶共同合并而成,其形状为圆锥形或者球形,颜色为白色,是颗粒状固态物。直径大概在2mm~5mm,当气温环境为0℃左右时会降落,通常在下雪前或者伴随着阵雪、阵雨同时降落,在落地时会反跳,且有松脆易碎的特点。再比如霾,它属于空气普遍混浊时的一种现象,出现霾代表有大量的非常细微的干尘粒在空中均匀的浮游,使得空气的水平能见度低于10.0km。出现霾时,远处的光亮物体会稍带黄红色,而稍暗的物体则稍呈蓝色,通常出现霾里,空气的相对温度不会超过80%。
2.2地面观测的记录
在记录观测结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关于夜间雨后露的记录,通常降雨会在植物的叶面上形成很多水珠,而不大可能只在单独的叶尖上形成水珠。如果前夜出现了微量降水后,一些观测站没有设置夜间班,则早晨在观测时发现植物的叶尖上有露珠生成,此种情况可以记录为露。如果观测站设有夜班,假如上半夜有少量的降雨现象,则要等到雨停转晴后,把一定面积范围内的植物的水滴清理干净,如果在后半夜或者早上重新在植物叶片上观察到水珠,则可以记为露。此外还有结冰的记录问题,不能只以湿球纱布结冰当作标准,记录结冰时要以露天水面出现结冰现象为准。
3.对做好地面测的要求。
3.1 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从观测员思想抓起,重新认识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作责任心,培养认真细致、耐心负责的工作态度,明确工作职责,加深对涂改为造等行为的危害性和恶劣性的认识。
3.2 提高对各项规章制度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
组织业务学习和讨论, 加深对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重要性的理解,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也注意调节人际关系,加强团结协作,增强集体凝聚力。
3.3 注意技术现代化。
加强文化教育,提高文化层次,多进行技术交流,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加强对规范规定和技术规定的正确理解;同时提高计算机水平,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相结合,努力适应现代化设备的要求,积极由单纯测报员角色向综合的、多种角色发展。
3.4 加强心理素质。
新观测员应努力克服心理紧张的问题, 同时老观测员应该发挥“扶上马送一程”的精神,对新观测员多提醒点,实行“一帮一”的方式,帮助新观测员度过“紧张期”;而对老观测员,当仪器设备或业务运行方法发生变换时,一方面观测站应该学习、观测,比较差别;另一方面,老观测员应调整心理状态,打破惯性思维,克服依赖以适应。
新情况的变化。
3.5 保持最佳精神状态
观测员应注意班前休息,适时调整自已的生物钟以适应观测工作的要求,在观测前,勤动手勤动脑让思维活跃起来,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4.结论
篇8
关键词:现代气候学;教学内容;学科交叉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01-02
一、引言
什么是气候?长期以来,人们把气候看作是某些气象要素的平均值,一般认为有了三十年的观测值,就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气候平均值。但是,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气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大气本身,而是要研究包括大气、海洋、冰雪、陆面和生物圈等要素在内的整个气候系统,推动了气候学从经典气候概念到全球气候系统概念的发展。从研究气候转为研究气候系统的标志是1979年世界气候计划(WCP)的建立。随后,科学界又提出了全球气候系统的概念,指出其是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气候学的发展十分迅猛,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更广,时间尺度更长,研究认知的水平也不断地得以完善和提高。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课程,也一直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当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所以气候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大气科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本世纪初,学校专门设置了“现代气候学”这门课程,试图全面地、系统地阐述现代气候学的研究内容,使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对现代气候学有基本的认知和理解。一方面,现代气候学理论必须在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间相互渗透和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较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现代气候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引用大量的科学文献,力求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前沿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结合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在该课程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本文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强调对气候学知识更替的重要性以及各学科之间交叉学习的必要性,并利用科研和教学中所涉及的气候学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把握气候学知识最新动态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现代气候学”课程的总学时为48个学时,教学时长为16周,一周3学时,一般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这门课程。与其他高校一样,教授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包括教学大纲、教案的编写、课件的设计等完整、严格的体系和要求。近五年来,这门课程的教科书一直选用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缪启龙教授等编写的《现代气候学》,该教科书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另外,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其他教材也包括北京大学王绍武教授编写的两部著作:《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和《现代气候学概论》。“现代气候学”这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很多,信息量很大,基本涉及了气候系统的所有内容,课程的教授内容包括引言、气候学的发展和气候系统的概念、气候系统各子系统之间能量、动量、物质的交换和输送过程,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形成与变化的影响,以及介绍气候诊断与气候预测方法,最后也涉及了气候数值模拟的部分基础内容。这些内容可使学生对现代气候学的基本理论有较完整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将这些内容讲解清楚,一方面需要很多的课时支撑,且教学的进度也很难把握,所以就需要讲授者提前整理相应的课堂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迅猛,现代气候学方面的教材内容也会明显落后于该领域的发展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及时补充一些新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此外,还需指定一些最新的教材和参考文献,要求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询和翻阅相关参考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馆等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自学了解和获取一些最新的信息,并注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巩固和强化。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近年来现代气候学的迅速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按照课程内容的设置讲授知识点,而是需要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靠死记硬背记住一些气候学常用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举例而言,气候学定义、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变化的概念是什么,这些内容不是需要学生单靠记忆把它们记住,而是需要糅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例如,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都会提到气候变化的概念(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气候系统的多年代以上尺度上的演化),如何理解气候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举例等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以近地面气温为例,一天中气温每小时的变化;一个月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通常小于日内变化);十年甚至百年时间尺度上年均温度的变化等,这样类似的举例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时间尺度的概念。另外,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些章节的内容涉及很多物理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安排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在现代气候学这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概念性知识点问题,所以更加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内容和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也给教师的教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这门学科涉及的领域很广,知识的更替很快。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从学生开始使用教材时间跨度就更长,在这段时间里,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科学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每年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不断地做更新和补充,另外,在教学模式上也需要进一步地完善。最近,科学界还提出了一种称之为“El Ni o Modoki”的事件。但是这些新的理论在一些教材中还未涉及,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授过程中,有意识地补充新的知识点。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自学及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一般而言,本科生主要通过课后阅读教科书的方式,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查阅相关的文献形式并不多见。但是,由于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更替很快,很多理论知识需要从最近的期刊文献中获取,这就要求本科生也要学会查阅相关的文献。现在查阅文献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网络,也可以去图书馆阅览室借阅相关的书籍,这就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学。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供一些比较新的文献供学生阅读,通过撰写读书笔记的方式发挥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中国气象局2005年创刊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这本杂志,就很适合大学生阅读,尤其是其中有好几个专栏针对现代气候学的一些研究进展,是教材必要的补充。另外,还有一些气候领域的专家撰写的气候学方面的简讯,这对于增进大学生对该领域动态的了解和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都十分有益。
现代气候学这门课程的讲授需要了解的理论知识很多,这也需要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例如,在讲授陆面过程和陆气相互作用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涉及的学科就尤其多,气候变化与陆面过程、陆地水文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需要与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学等学科交叉,这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有极大的要求。生态气候学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全球变暖为代表的气候变化问题,是以人类活动的影响叠加在自然变化之上为基本特征的,所以就需要在交叉学科框架下理解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等的相互作用,例如在讲到陆气相互作用的时候,就需要补充关于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改变,如森林砍伐、土地垦殖、城市化和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影响气候及其反馈。这些交叉科学的认识和成果,单纯从传统气候学上是不能把问题说清楚和得到理解的。因此,这就不仅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补充,而且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注重知识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气候学一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就现代气候学而言,全球气候系统概念取代以前经典的气候学定义,使得气候学的内容,尤其是现代气候学的内容和范畴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也宣告了现代气候学已经走向了多学科交叉的范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学科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承担着为全国科研院校和气象、海洋等部门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不仅对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现代气候学”是基础性的课程,也是气候学和气候系统理论知识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一门主干和必修课程。根据目前气候学领域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例如增加课程自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馆等多种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和获取一些最新的信息,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专业领域内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以迎接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挑战。由于教学学时较少,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尚有待于今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总之,教师在重视教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尤其是对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要有很好的把握,对“现代气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应是努力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余锦华.对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科技信息,2007,(27).
篇9
关键词:雷击;风险评估;思考;建议
雷击风险评估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计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通过雷击风险评估可为评估对象提供雷电防护的科学设计、灾害风险控制、经济投资、应急管理等方面服务,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雷击风险评估是开展综合防雷的必经程序,也是实现科学防雷的必要条件,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
1衡阳市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衡阳市的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在河南省起步较早,从2007年我们借鉴安全评价的做法,在衡阳市首次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截止目前我们共完成大小雷击风险评估项目30多个,项目主要包括加油加气站、危险化工企业、易燃易爆场所、计算机信息系统、重要性建筑物等。年平均收入在20万左右。
组织人员结合衡阳市本地的观测资料和雷电监测网资料开展对雷电活动规律的研究,完成了衡阳市50年的年雷暴日数统计、衡阳市月雷暴和日雷暴分布规律统计等,同时编制完成了焦作市雷击风险区划,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了衡阳市防雷业务平台,编制了雷击风险评估软件,将繁琐的人工计算改为计算机自动运算,大大降低了雷击风险评估的计算量,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2.1领导高度重视,充分履行管理职能
衡阳市局党组一直将创新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经局党组研究将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作为当年的创新项目,为了能开展此项工作,市局领导先后组织人员到浙江等地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情况进行考查学习,并向广东、重庆等先进省市了解雷击风险评估的开展情况,汲取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做法,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2、加强宣传与协调沟通,寻找突破口
首先我们把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大型易燃易爆、危险化工项目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对方了解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安监等部门联合开展针对易燃易爆场所、危险化工企业的专项检查,对新建、在建易燃易爆场所、危险化工项目要求必须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否则项目不予竣工验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在大型易燃易爆、危险化工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取得了突破,现在上述建设项目在防雷装置图纸审核或竣工验收的时候必须提供该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报告。
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评估团队
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学科专业包含气象学、电磁学、建筑学、工程学等学科,技术规范包含国家规范、行业规范、地方规范等。评估报告要求数据详实、理论依据充分、结论客观科学、指导意见可行。因此我们一方面加大人才的引进,先后从大专院校引进本科生2名,专门从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同时加大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不仅选派人员参加全国和全省性培训,同时加大内部交流,以雷击风险评估软件为平台,开展内部学习交流,吸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软件功能,真正提高雷击风险评估水平。
3对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建议
3.1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环境
目前开展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和文件依据主要有: (1) 中国气象局第8 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2) 中国气象局第11 号令《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第八条。以上法规并未明确界定评估行为的性质,评估范围也比较笼统。因此,我们建议尽快出台雷击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细则办法和有关雷击风险评估的收费标准。
3.2制定适合河南的相关技术标准、流程、质量管理体系
现阶段雷击风险评估主要采用或参考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制定的IEC 6230522《风险管理》和IEC 61662《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上述的标准为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和指导作用, 但为了能更符合河南的防雷情况,我们应制定更适合我省的雷击风险评估标准。
同时为了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我们应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技术流程和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促进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科学规范发展。
3.3加强人员培训和基础性研究
由于雷击风险评估开展时间不长,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建议省局牵头多组织这方面的技术培训,迅速提升各地市、县局雷击风险评估整体技术水平, 使评估的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提高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含量,促进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雷击风险评估是一项投入少、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工作;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它是气象部门履行防雷减灾社会管理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气象部门利用资源优势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服务于社会的一个载体, 各地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加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管理, 使建设项目防雷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避免盲目性, 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 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是确保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针对市、县雷击风险评估专业人才少,总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建立自上而下的技术支持和素质教育培训制度。在基层选拔和培养一批懂管理、技术精的骨干人才,带动雷击风险评估项目的广泛开展;为保证雷击风险评估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严肃性,应设定资格准入,完善资质和资格管理制度,制定评估机构资质的申报、审批、监管流程,根据评估机构的章程制度、评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来确定资质及业务范围,对从事雷击风险评估的工作人员,要通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部门协作,加强雷击风险评估目的、意义和作用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雷电灾害风险意识、防灾减灾意识。雷击风险评估的全面开展,离不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应加强与规划、建设、安监、消防等部门的协作,建立联合审批机制,将雷击风险评估列为项目审批内容、前置条件范围。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Seminar教学法;耕作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57-02
在20世纪50年代初,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学科的原因有两个:①现代科学对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和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研究并开始应用;②在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结合有关作物的套作、间作、复种、布局及用地养地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结合耕作制度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一门与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关系密切的综合性较强的边缘学科就是耕作学,从近些年来看,对耕作制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热门关注,对于多熟制、旱农以及免耕、少耕等问题已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关注和重视。将seminar教学法应用于耕作学课程的教学中,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学生在农业生产中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并且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合作交流,促进理论与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
一、Seminar教学法
Seminar教学法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讲授式教学单向式、垂直式和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它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体的教学主体,是学生为探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共同探讨的一种交互式教学路径。Seminar独具特色与其活力与创新。Seminar教学法的表现特点:第一,Seminar教学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营造了课堂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氛围;第二,Seminar教学法中教师提出某一问题,供学生讨论,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够在交流当中进行思维发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Seminar教学法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的科学前沿相关联,督促学生查阅资料和相关文献,总结科学前沿,提出问题。从而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第四,Seminar教学法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平台,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耕作学的飞速进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立国之本”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近年来,可持续农业为世界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各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农业发展方式、类型的日新月异提供了充足条件。随着无污染、无公害、反季节性农产品倍受青睐,出现了立体高效型农业、超级型农业、设施型农业、观光型农业、保健型农业等新型农业。高新技术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问题,减少及消除资源超耗、浪费及环境破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的两大核心框架。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生物技术在农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全球卫星定位(GPS)、计算机、遥感等信息技术成为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同时精细农业也是中国农业前进的方向。
三、Seminar教学法在耕作学课程中实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耕作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Seminar教学法在耕作学中的重要性。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与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相互联系与渗透。它有其特定研究对象和以种植制度为主体的内容系。其主要研究的任务是农业的全面增产技术体系与农作物合理布局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Seminar教学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在课题中获得相关学科知识的平台,而且Seminar教学法重点强调了实践、合作与对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耕作学着实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生产实践中获得研究方向和课题,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和品质是农业生产中的终极目标,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现状的重要课题是在耕作学中获知的。在Seminar教学法中一条独特的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Seminar教学法通过理论数据分析和生产实践和运用耕作学知识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确切问题。
3.耕作学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可在Seminar教学法中体现。近年来,耕作学的研究范围还是实践意义,其研究进展在国际上的十分迅速,大量的研究论文每年都有发表。学科的前沿,理清学科的重点,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和阅读重点是教师必须依据的。Seminar教学法的推广使得学生必须阅读和查阅相关问题的大量阅读材料和相关文献。这样非常有利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的主动性及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课题与学术前沿接轨。
四、Seminar教学法在耕作学课程的应用
在耕作学教学过程中实施Seminar教学法,应该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要结合生成实践和科学前沿,对实际生产问题的灵活处理,将较近科研成果和实际生产问题植入Seminar教学,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比如研究耕作学的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中分为不同的研究小组,例如庭院立体种植模式和庭院的立体养殖模式等。研讨会以Seminar的形式进行,可邀请学科的资深教授、生产一线专家参加,还可以邀请兄弟院校的专家参加,并对某一题目的实际工作和研究报告进行讨论,大家可对演讲者合理提问。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耕作学科的特点,老师提出研讨章节的具体题目,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追踪并把握研究发展动态和科学前沿。利用课堂时间(1小时30分钟)进行研讨。
2.主持人介绍(2~3分钟)。主持人有任课老师担任或者邀请专家担任,简要介绍研讨内容的主题及科学前沿。
3.宣读主题报告内容(约30分钟。由报告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发表想法,陈述观点,也可结合自己认为感兴趣的命题进行陈述。报告内容要求学生用精练的语言、主题明确、简介精简明了,针对耕作学前沿中某一具体问题研究进展利用多媒体进行论述。同学或者邀请专家提问(约15min),要求报告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发表看法,或对相对的命题进行辩论。这是研讨过程中最精彩的部分,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术积累和思辨才智。
4.由主持人进行总结(约5分钟)。邀请专家点评、简短地对讨论进行总结,对学术问题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讨论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并做好阶段性的总结
5.发表小组总结(约5分钟)。主要由发表小组对本次讨论内容的准备、发表的学习心得进行总结。
6.Seminar的课程整改。研讨结束后由发表小组根据讨论的内容和专家的建议认真修改报告的内容,为了能够使资料得以保存,最终由学生将报告内容装订成册。
五、总结